初中生卫生健康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生卫生健康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生卫生健康教育

初中生卫生健康教育范文1

关键词:生物课;健康教育;健康理念

我校是北海海边的一所渔民学校,流动人口较多,学生相对来说思想较复杂,接触各社会信息也较杂,在初中阶段就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健康教育可以在他们的思想中较早的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避免今后走弯路。于是,我在教初中生物的课程中很自然的对学生渗透了健康教育。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在渔民学校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笔者为打开健康教育的新天地,尝试了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健康教育的探讨。

生物学科较其他学科而言,更接近人类的生活实际,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的生长发育、卫生保健、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无一不是生物学所关注和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日常生活如膳食的合理营养问题、肥胖问题、疾病的防治等都和生物学的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说,在生物课教学中开展健康教育是是非常必要的。

2.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健康教育是教育改革的要求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健康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是落实初中阶段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健康教育同时也是学科教学中进行STS教育的具体要求和体现,是学科教育改革的新方向。

二、在初中生物课中开展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

现行的初中《生物》分为七年级上下册、八年级上下册共四册。在整个初中生物中含有健康教育的内容就有生殖、内分泌、神经、泌尿、消化、运动等人体生理卫生知识和传染病、免疫等卫生保健知识。可以在相应章节增加相关的健康教育内容,其中可以开展专题健康教育的有艾滋病、运动教育青、卫生保健教育、合理饮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1)我在12月1日“预防艾滋病日”前利用生物课对学生做了如何预防艾滋病的宣传。艾滋病流行的关键原因是人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一个真正懂得珍惜自己生命的人来说,要避免感染艾滋病病毒也并不困难,甚至比预防流行性感冒要容易得多。因为在已经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人中间,绝大多数是因为、性乱、静脉注射才受感染。而凭借个人的意志完全可以改变这些行为。从这样的基本事实出发,我们便可以提出有效帮助每个人避免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预防措施。学生通过这次宣传活动更加深入的了解了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

(2)运动教育。教材中涉及体育锻炼的内容非常丰富,运动对人体各器官系统都产生积极影响:①对运动系统的作用:促进骨质的生长增加身高、关节韧带变粗增加关节的灵活性和牢固性,肌纤维变粗,体态健美;②对呼吸系统的作用:使呼吸肌收缩有力,增加肺活量,提高获取氧气的能力;③对循环系统的作用:心肌收缩有力增加心输出量,延缓心脏衰老,增加动脉弹性,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④对神经系统的作用:促进脑的血液循环,脑功能加强,思维敏捷、反应灵敏,增强记忆力提高学习效率;此外,还能使皮肤增加光泽,促进钙、磷吸收等等。长期坚持体育运动,能增强全身的协调性,促进青春期的身体发育、减少疾病的发生,实现健康长寿。

(3)卫生保健教育。①预防近视教育:从眼球结构、光学原理阐述成因,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电脑、手机、电视,视物应远近交替、做到“三要、四不看”,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②拒绝烟酒毒的教育:向学生讲清楚吸烟对身体各系统的危害,如吸烟使癌症、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高发,记忆力下降、皮肤失去光泽、免疫力下降、衰退等,使学生产生恐惧感,自觉抵制。③神经系统卫生保健教育:充足睡眠,科学用脑,体育锻炼,动静交替、劳逸结合等。此外,还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皮肤保健、运动系统保健、预防龋齿、青春期男女性保健、性心理等的教育。

(4)合理饮食教育。①学生对“营养”的认识普遍存在误区,那老师要帮助学生走出误区,正确认识营养的真正含义。人体对物质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只要人体需要的物质就有营养。②能够满足人体需要的膳食才是合理的,过剩或不足都是营养不良,使学生自觉克服偏食习惯。③引导学生在青春期应适量增加蛋白质、钙磷的摄入,以促进身体组织骨骼生长发育。④垃圾食品的危害:如各类煎炸烘烤等高温烹制的食品、腌制食品产生大量致癌物质,凉果类高盐食品使肾病高发等。⑤食品安全成为当前社会热点,提高学生食品安全意识也应纳入教育的内容。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减少零食、养成健康合理的饮食习惯,这对降低儿童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的发病率有重要意义。

(5)预防传染病的教育。虽然大多数传染病可防可控可治,但大多数人们对传染病的认识及预防知识仍比较欠缺,不少患者是因为不懂预防而受感染。因此,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相关章节,向学生讲解不同类型传染病预防的一般知识,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积极参加预防接种,室内保持通风、保持环境清洁、注意个人卫生、饮食卫生、勤洗手等,以降低发病风险,提高学生体质。

初中生卫生健康教育范文2

【关键词】 肝炎,乙型;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 G 479 R 512.6+2 R 1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6-0506-03

我国有7~8亿人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HBV),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相当严峻。在目前仍无特效治疗药物的情况下,进行健康教育预防乙型肝炎已成为防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1,2]。为探讨有效的健康教育模式,为开展相关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2008年3月对池州市1 557名初中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分层抽取池州市贵池区6所中学30个班级的所有学生1 625名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 625份,收回合格问卷1 557份,有效率为95.82%。

1.2 方法 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自行编制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乙型肝炎的基本知识、传播途径、对乙型肝炎的态度、相关行为、感染检测史及免疫接种情况。其中乙型肝炎知识为16个问题构成,每题回答正确得1分,满分为16分,回答错误或回答不知道不得分。

经预调查后,以班级为单位在教室进行现场问卷调查,要求学生以自填方式匿名独立完成问卷。现场调查过程中由统一培训合格的调查员负责组织与质量监督。

采用EpiData 3.02建立数据库,所有数据录入和核对完成后,应用SPSS 10.0进行统计分析。单题错答或未答者则单题不进行分析。统计方法为描述性分析(x±s)、t检验、方差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统计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乙型肝炎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2.1.1 乙型肝炎知识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初中生乙型肝炎的知识得分总体偏低,平均为(7.01±3.56)分,对乙型肝炎的三大传播途径认识不太清楚。将学生的知识得分划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知识得分高于平均知识得分的为高分组,低于平均知识得分的为低分组)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级、家庭住址、父亲文化程度、父亲职业、母亲文化程度、母亲职业、监护人类型和是否为独生子女均对乙肝知识得分有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2.1.2 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以知识得分的高低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结果并结合专业知识将年级、家庭住址、父亲文化程度、父亲职业、母亲文化程度、母亲职业、监护人类型和是否为独生子女等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知识得分的主要因素为年级、家庭住址、父亲文化程度和学习成绩。见表2。

2.2 对乙型肝炎的态度 84.0%的学生希望了解乙型肝炎的相关知识;68.0%的学生能同情、平和对待乙肝病人和病毒携带者,14.8%的学生担心乙肝传染给自己;仅有27.3%的学生愿意接受乙肝病人或病毒携带者赠送的礼物,49.1%的学生视情况而定;27.5%的学生不愿意和乙肝病人或病毒携带者一起吃饭,42.5%的学生视情况而定;12.9%的学生介意和乙型肝炎病人或病毒携带者一起学习,43.5%的学生不介意;12.5%的学生回避和乙型肝炎病人或病毒携带者的交往,28.5%的学生能正常交往,43.0%的学生视情况而定。

2.3 与乙型肝炎感染有关的行为 与乙型肝炎感染有关的行为主要是注射、拔牙、手术等。见表3。

2.4 感染状况及免疫接种史 2.4%的学生曾患过乙型肝炎,4.7%学生的亲人中有乙型肝炎病人或病毒携带者;60.9%的学生表示接种过乙肝疫苗;在未接种乙肝疫苗的学生中,仅有23.1%的学生打算接种疫苗,47.8%的学生表示没想过。在对“没有接种和不打算接种原因”的回答中,29.5%的学生表示对此一点都不懂,3.7%的学生认为是经济问题,15.8%的学生表示无所谓。

3 讨论

全国第2次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平均为10%,HBV总感染率约为60%[3]。为落实卫生部《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4],针对青少年开展乙型肝炎的健康教育相当重要。

本研究表明,初中生乙型肝炎知识比较零散,很不全面、系统,同其他学者[1,5]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影响初中生知识掌握的主要因素有:年级、父母文化程度、家庭住址和学习成绩。农村学生的乙肝知识掌握程度低于城市学生,这可能与农村的卫生状况较差和卫生知识宣传不力有关。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得分较高,可能是由于他们比较爱学习有关。文化程度与乙型肝炎知识掌握程度成正比[6],父母文化程度越高,掌握卫生知识的水平就越高,并有可能将卫生知识传授给子女,从而影响初中生的乙肝知识得分。

本次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希望了解乙肝知识,并能同情和平等地对待乙肝病人;但在同乙肝病人的接触和交往中,部分学生还存恐惧等负性态度。提示应在初中生中加强对乙型肝炎知识的教育,减少对乙肝患者和健康携带者的歧视。

初中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向他们传授防病知识,将产生先入为主的效应,并有可能使他们形成一种健康定式,受益终身。建议学校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有计划地把预防乙型肝炎等相关传染病知识渗透到健康教育课程中,促使学生行为的转变,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同时家长也应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向子女传授乙型肝炎预防控制知识,增强子女的自我保护意识。

4 参考文献

[1] 李曼,陈长香.高中生乙型肝炎预防知识认知现状调查.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21(11):78-79.

[2] 陈钟欣,范存欣,何文平,等.广州市大学生乙型肝炎KAP调查分析.疾病控制杂志, 1999,3(9):201-202.

[3] 戴志澄,祁国明,主编.中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上卷.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北京:2006.

[5] 张元强,刘丹,孙相明.大连市小学生乙型肝炎预防知识调查.中国健康教育,2005,21(7):539-540.

初中生卫生健康教育范文3

【关键词】[CX2] 在校青少年; 性健康教育; 需求

1994年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第一次明确了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需求不同于成年人。基于认识到在全球开展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工作的必要性,人发大会把青少年生殖健康确定为应当优先关注的领域之一。为此吉林省在进行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中,把青少年性健康教育需求,做为人口生殖健康中的一项内容进行了系统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目的

进一步了解掌握我省青少年性健康教育需求状况,为我省深入开展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同时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方法

以抽样调查方式分别对初中二个班(计97人,含男生45人,女生52人)、高中三个班(计147人,含男生59人,女生88人)及大学三个班(计129人,含男生63人,女生66人)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合计有效调查人数为373人。

3 结果分析

3.1 在校学生生殖健康知识教育

从表1结果显示,初中生不满足于现在的学校青春期教育,高中生和大学生不满足于从书籍杂志获取青春期知识。互联网的便利和医生的专业知识可能使得更多的在校学生选择这两条途径获取青春期知识。

从表2结果显示,初中生不满足于现在的学校性教育,部分初中生更喜欢从互联网获取性知识。大学生不满足于从书籍杂志那里获取性知识,在校学生对医生的性知识教育的期望值增加。

从表3可知,在校学生获取性传播疾病/艾滋病知识的主要途径:初中生是学校教育,为32.99%;高中生是电影电视和书籍杂志,分别为30.61%和25.5%;大学生是书籍杂志和电影电视,分别为53.49%和24.03%。

在校学生更喜欢从医生、同学那里获得性传播疾病/艾滋病知识的比例上升。说明在校高中生、大学生趋向于更多的途径获取性传播疾病/艾滋病知识。

从以下表4结果显示,初中生、高中生获取性知识途径变化不大,可能与初中生、高中生对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知识的需求不大有关。但值得注意的是男生、女生基本不从父母那里获得该方面的知识。相对来说,大学生更进一步面临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的选择,因而该方面的知识需求也多一些,获取途径的变化也大一些。大学生更喜欢的获取途径中,从医生那里获取相关知识的比例上升,说明大学生在不满足于书籍杂志知识的同时,更倾向于信任医生在这方面的教育。

从表5可知,54.69%的学生不满足现在的青春期教育,大学生80.62%不满足现在的青春期教育。50%以上的大学生还想获得生理卫生、生殖保健、性知识、避孕及性传播疾病等相关知识,50%以上的初中生、高中生还想获得生理卫生知识。

从表6可以看出,调查对象8070%上过互联网,28.42%检索过性相关知识,26.81%登陆过黄色网站,23.59%认为黄色网站对他们获得生殖健康知识有帮助,53.62%见过他人登陆黄色网站。大学生>高中生>初中生,男生>女生。

这提示我们,在生殖健康教育过程中,学校的教育作用有待提高,高中生、大学生对生殖健康相关知识的需求更多,但学校相应课程开设较少,不能满足在校学生需求,因而高中生、大学生只能选择书籍杂志甚至互联网作为生殖健康知识的主要来源。

同时,在校学生更喜欢从医生那里获取生殖健康相关知识,学校应发挥校医的生殖保健服务作用,向学生提供心理和相关生殖知识的咨询。

3.2 在校学生性态度和

表7结果显示,77.75%的在校学生认为男孩女孩约会合理,初中生相对较少但仍有47.42%这样认为。31.64%认为相爱就可以发生,男生(46.11%)>女生(19.90%),大学生(44.96%)>高中生(29.93%)>初中生(16.49%)。较少的在校学生考虑婚前对日后生活的影响,32.44%认为女孩会后悔,15.55%认为男孩会后悔。

从表8可知,38.61%的在校学生认为朋友中有的发生,男生(45.51%)>女生(33.01%),大学生(62.02%)>高中生(36.73%)>初中生(10.31%)。

从表9可知,32.17%的学生认为人工流产对女性身体影响严重,大学生(48.84%)>高中生(25.85%)>初中生(19.59%)。还有8.31%的学生认为影响一般。更为担忧的是有59.52%回答不知道影响是否严重。

从表10可知,调查对象中8.85%承认有过。首次时67%认为双方都有这样的意愿。82%承认有多次,39%承认有多个性伴。

首次发生的学生54.55%采取了避孕措施,使用率最高的为39.39%。多次42.42%经常采取避孕措施,使用率最高的为60.61%。21.21%发生意外妊娠。

以上结果提示我们学校应重视性知识教育,加强婚前危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殖健康观念。

提高在校学生性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文明的性道德观念。

同时要增加纪律约束,以其降低在校学生发生率。

在强调降低在校学生发生率的同时,社会也应考虑到怎样保护那些发生学生的安全,应该关注如何为高发学生群体提供避孕服务。

3.3 在校学生避孕及婚育知识现状

69.44%的学生至少听说过一种避孕方法,58%的学生至少知道使用一种避孕方法。大学生知晓率高于初中生和高中生。

48.26%的学生不知道婚前需要检查哪些项目,只有14.48%的学生能回答出5项常规检查项目。30.03%的学生不知道哪些项目异常暂不适合结婚,只有10%的学生能全选对7种暂不适合结婚的异常项目。有73.19%的学生认为生育前有必要作乙肝、艾滋病、风疹病毒等项目的检查。

大学生是即将进入社会的群体,他们即将面临婚育问题,然而在校大学生婚育相关知识的掌握却很差,因此在大学课堂应当开设婚育内容的课程。

3.4 性传播疾病与艾滋病知识

从表14可知,91.69%的学生听说过性病或艾滋病,13.67%认为艾滋病能治愈,35.12%不知道是否能治愈,43.70%知道可以降低感染艾滋病/性病风险。

4 讨论及建议

通过对我省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我省青少年在生殖健康认知与需求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在校学生年龄越大对婚前认可的比例和发生的比例就越高,对生殖健康知识的需求越强烈,学校生殖健康教育不能满足在校学生的需求,在校学生获取生殖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多样化,国内与国外普遍认可的家庭和同伴教育在我省生殖健康教育中的作用非常薄弱,从互联网、医生处获得生殖健康知识的学生比例预期会呈现增长趋势;青少年首次及多次中采取避孕措施的仅为一半左右,无保护性会导致意外妊娠的增多;不安全会导致性传播疾病和艾滋病的广泛传播;互联网对青少年影响普遍,且黄色网站等不健康内容影响趋于严重;社会组织在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与服务中各自为政,不能形成协调一致的一体化教育。为此提出如下应对策略:

1.在校学生生殖健康知识教育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在校学生不同程度的不满足生殖健康知识教育的现状,尤其大学生80%以上不满足目前的青春期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校学生对生殖健康知识需求呈增加的趋势,因此应该适当的将不同生殖健康相关知识教育纳入到初中、高中、大学课程中。

学校生殖健康知识教育虽然是初中生获取生殖健康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但在初中生更喜欢的途径中所占比例有所下降,学校应当提高初中的生殖健康知识教育师资队伍的能力,改善教育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性教育,重新吸引在校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初中的生殖健康知识教育水平。

高中生、大学生生殖健康知识的主要获取途径为书籍杂志及电影电视,但其比例在更喜欢的途径中有所下降,说明目前的书籍杂志及电影电视不能很好的满足在校高中生及大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社会应该在生殖健康读物开发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制作出好的生殖健康读物及电影电视作品,以满足相应社会群体对该方面的需求。

互联网因其操作便利和信息全面,逐渐吸引更多的在校学生。社会应重视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加强互联网服务的管理工作,建立有序的互联网服务市场。引导在校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好帮手。

在校生生殖健康知识获取主要途径父母占的比例非常低,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许多研究认为,父母是青少年获取生殖健康知识的理想途径,许多国家父母在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中都扮演了主要角色,因此我们也应积极开展相应工作,动员做父母的共同来承担青少年的生殖健康教育任务。

2.在校学生性态度和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校学生性观念的开放,对婚前认可的比例增长显著,大学生达到44.96%,这是构成婚前多发的一个潜在因素。学校应当加强婚前危害教育,以期抑制在校学生的发生。

由于在校学生性观念的开放,在发生的学生中,多性伴现象也比较严重。由于避孕措施的使用不当导致发生的学生中有21.21%的意外妊娠,这对在校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危害。

因为在发生的学生中,一方面会对在校生日后的婚姻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性传播疾病/艾滋病的传播风险。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在校生性道德教育,引导在校生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念,同时也应开展性传播疾病/艾滋病知识教育,使在校生充分认识到性传播疾病/艾滋病当前发生的严峻形势及感染性传播疾病/艾滋病的严重后果。

3.在校生婚育知识教育趋势与应对策略。在校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将要面临婚育问题,而他们对婚检知识的了解却不容乐观,仅有14.48%和10.46%能全选对婚检基本项目及不适合结婚的异常疾病。大部分对婚检知识的不了解,必然会导致不重视婚检,特别在自愿婚检政策实施的背景下,必然会造成婚检率的降低,必然会产生不圆满的婚姻,从而对其日后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应该在高中及大学加入婚育知识的教育内容,使在校生步入社会前能够认真对待婚检问题。

总之,要重视与加强对青少年的生殖健康教育服务。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殖健康道德观念,重点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教育和性健康教育,注意发挥青少年父母、学校、社区、群团组织以及宣教媒介在开展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的作用。学校应建立以校医为主的专业生殖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学生应从小学起就开设生殖健康课程。政府应协调有关部门编写不同年龄段的生殖健康教材与科普知识读本,促进青少年生殖健康科普读物与影视作品的制作。要加强互联网服务场所的管理,健全涉黄整顿机制,在官方网站中加入青少年生殖健康的教育内容。在坚持道德教育、正面教育为主的同时,还要注意解决目前在青少年当中出现的意外妊娠的现象,尝试建立未婚青少年避孕节育的服务机制,免费为青少年提供救助,如未婚学校、少女救助中心等。

参考文献

1 高尔升,陈海,等.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研究导论[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9.

初中生卫生健康教育范文4

一、调查数据分析

1.农村中学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本调查的研究对象在MHT量表上的总分及各因子的检出率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农村高中生与初中生在MHT量表上的总分及各因子的检出率(%)

从表1可以看出: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健康,心理障碍的检出率为12.7%(健康总分≥65为心理障碍),在各因子的检出率(因子分≥8为心理障碍)中,按照检出率高低排序,学习焦虑的检出率高达28.1%,其次是自责倾向的检出率为17.6%,身体症状的检出率为17.3%,过敏倾向的检出率为16.3%,对人焦虑的检出率为15.1%,恐怖倾向的检出率为14.4%,冲动倾向的检出率为9.9%,孤独倾向的检出率为6.3%。

2.农村中学不同性别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比较

对农村中学不同性别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及其各个维度上的项目均分的差异比较,采用的方法是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农村中学男生女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比较

注:*表示P

根据统计结果,从表2中可以看出:

从总分上来看,农村中学的男生和女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p

3.农村高中生与初中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比较

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高中生与初中生在心理健康总体状况的差异情况,以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其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及其各个因子上的项目均分和标准差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见表3:

表3 农村高中生与初中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总体上来说,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农村高中生。农村初中生的心理障碍的检出率为10.9%,在各因子的检出率中,按照检出率高低排序,恐怖倾向的检出率最高为19.2%,其次是自责倾向的检出率为16.7%,身体症状的检出率为15.5%,冲动倾向的检出率为15.1%,对人焦虑的检出率为13.4%,过敏倾向的检出率为11.7%,学习焦虑的检出率为11.3%,孤独倾向的检出率为8.4%。农村高中生的心理障碍的检出率为16.3%,在各因子的检出率中,按照检出率高低排序,学习倾向的检出率高达49.2%,其次是过敏倾向的检出率为23.3%,身体症状的检出率为20.5%,对人焦虑的检出率为17.8%,自责倾向的检出率为17.1%,恐怖倾向的检出率为9.7%,冲动倾向的检出率为5.8%,孤独倾向的检出率为5.4%。

从总分上来看,农村高中生和初中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p

二、调查结果反思

1.总体上来看,农村中学生各种心理问题检出率在6.3%-28.1%之间,尽管与中国科学院王极盛教授采用的心理健康测量表不同,但根据这一数据结果所得出的结论与王教授的基本相同。他于2001年对北京市两万多名中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结论是32%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具体看来,农村高中生各种心理问题检出率在5.4%-49.2%之间,高中生主要问题为学习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和对人焦虑;农村初中生各种心理问题检出率在8.4%-19.2%之间,主要问题为恐怖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和冲动倾向;这一结果与郭文武的研究结论存在异同点(2005),他的调查结论是高中生主要的心理问题为冲动倾向、身体症状、过敏倾向,初中生主要为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从心理健康总分来看,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高中生,这一结果与王希永(1999)对北京中学生的调查结论基本一致。农村高中生除了在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方面明显低于农村初中生(p

2.从心理健康总分来看,农村男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女中学生。这一结果与以往的研究有相同点也有异同点,如王东宇(2005),对福建农村中学的调查发现,农村女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低,心理问题较男中学生突出。而王希永(1999)对北京中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女生心理健康水平略高于男生。农村中学的女生除了在孤独倾向方面明显低于男生(p

尽管江苏省于2010年开始启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江苏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相比较其他省市做得更好些,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中学在经济社会资源方面仍然比较薄弱。与城市相比,农村中学生的生活和受教育条件相对落后。在复杂的社会形势下,承受着更大的升学和就业压力。另外,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仍然薄弱,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和咨询辅导条件也相对较差。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广大的农村中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对其进行有针对性地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高山.三成中学生心理有问题[N].中国青年报,1999.11.22.

[2]郭文武.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J].职业与教育,2005(17).

[3]王希永.北京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青年研究,1999(9).

初中生卫生健康教育范文5

【中图分类号】 R 395.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8-0987-02

【关键词】 精神卫生;教育;方法;对比研究;学生

有关调查表明,当前我国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并且随学龄增长而增加, 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13.76%,高中生为18. 79 % ,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问题和社会适应不良等;女生心理健康问题高于男生[1]。初一学生由于刚进入初中阶段,心理活动及学习方式的改变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程度上冲击,因而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关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抽取武汉市5所中学的1433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423份,其中男生818人,占57.48%,女生605人,占42.52%,男女之比为1.35:1;年龄范围在10~1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2.87岁。

1.2 方法 随机按班整群抽样,采用自拟问卷和标准量表对学生进行自填式调查。填写前统一说明调查的目的和填写要求,为保证回答的真实性,强调对受测者的资料保密,问卷完成后当场收回。

调查内容包括:(1)一般家庭情况。包括生长环境、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职业、家庭经济条件、父母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对父母的满意程度、是否为特殊家庭等。(2)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2]。由华东师范大学的周步成教授编制。全量表由学习焦虑倾向、对人焦虑倾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这8个内容量表构成,每个内容量表的原始分根据常模表换算为标准分,凡标准分在8分以上或总分在65分以上时,就必须制订特别指导计划。(3)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3]。包含父亲教养方式6个因子,即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度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教养方式的5个因子,即情感温暖、理解,过度干涉、过度保护,拒绝与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每个项目采取4级评分:1=从不,2=偶尔,3=经常,4=总是。将各因子的项目评分相加得该因子得分。

1.3 统计分析 资料回收后,将问卷统一编号后用VFP9.0建立数据库,采用双份录入,经核对无误后,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初中生心理健康诊断量表得分 见表1。初中生MHT总分平均值为37.25,初中生MHT各因子得分均分在1.79~7.28之间,其中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和身体症状因子得分较高,均分均高于4分,孤独倾向因子得分较低;女生在各因子得分及总分上均高于男生,其中除孤独倾向因子和过敏倾向因子外,其他因子得分及MHT总分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武汉市男女初中生心理健康诊断量表得分比较(x±s)

组别人数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总分

总体14237.28±3.173.89±2.161.79±1.894.76±2.374.79±2.274.52±2.742.94±2.622.58±2.4637.25±14.69

男生8187.09±3.203.70±2.201.76±1.834.58±2.404.70±2.364.24±2.692.53±2.502.38±2.4235.50±14.75

女生6057.52±3.114.16±2.071.84±1.965.00±2.304.91±2.154.91±2.753.50±2.682.85±2.5039.62±14.28

t值 -2.52-4.04-0.80-3.30-1.68-4.61-6.98-3.57-5.92

P值 0.011

2.2 不同家庭环境初中生MHT总分比较 不同成长环境的初中生MHT总分不同,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初中生MHT得分较高;父母学历不同及家庭经济条件不同的初中生MHT总分也不同,父母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或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初中生MHT得分高于其他。见表2。

2.3 父母养育方式 初中生在父亲养育方式6个因子上的得分在8.92~46.74之间,其中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和过分干涉因子得分较高;男生在情感温暖理解及偏爱被试因子上的得分低于女生,其余因子得分高于女生,而在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因子上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初中生在母亲养育方式上5个因子上的得分在9.11~47.22之间,其中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保护因子得分较高,偏爱被试因子得分较低; 男生在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上的得分低于女生, 其余因子

表2 不同家庭环境初中生MHT总分比较

人口统计学指标 人数总分(x±s)F值

地区城市105236.72±14.632.79

县城11838.23±14.16

农村25339.04±15.11

父亲学历大学及以上19836.14±15.834.26**

大专12936.25±16.15

高中38935.03±13.51

初中58238.73±14.45

小学10640.07±15.68

文盲542.80±9.65

母亲学历大学及以上14435.66±17.113.86*

大专13737.53±15.74

高中34035.52±13.11

初中53237.58±14.14

小学24039.17±15.37

文盲1743.14±17.94

家庭经济条件富裕3434.79±17.585.02**

中上24834.25±14.17

中等87237.44±14.33

中下20440.20±15.41

贫困4438.14±15.68

注:*P

得分高于女生,而在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因子上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4。

表3 武汉市不同性别初中生父亲养育方式得分比较(x±s)

组别人数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

总体142346.74±11.6819.82±6.8219.63±4.968.92±3.249.99±3.4910.21±3.09

男生81846.74±11.5720.88±7.2019.98±5.208.91±3.1810.31±3.6510.48±3.19

女生60546.75±11.8518.28±5.90**19.17±4.578.94±3.329.56±3.22**9.85±2.92**

注:男、女生比较,**P

表4 武汉市不同性别初中生母亲养育方式得分比较(x±s)

组别人数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

总体142347.22±11.3834.16±7.9713.73±4.7014.18±5.419.11±3.24

男生81846.87±11.2634.47±8.3214.07±4.8214.70±5.589.26±3.24

女生60547.69±11.5533.76±7.4613.29±4.50**13.48±5.10**8.92±3.2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注:男、女生比较,**P

3 讨论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对身心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及行为、家庭关系及情感交流、师生、同伴关系等。

3.1 性别与初中生心理健康 本次调查中,女生的平均MHT总分比男生要高,这可能是由于女生比较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且内心比较脆弱,女生适应性也比男生差。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加强对女生的心理关怀,防止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

3.2 初中生家庭环境与心理健康 本次调查显示,成长环境不同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不同。从小生活在农村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这可能是因为他们随父母工作变迁而来到城市,对城市生活相对陌生和不适应,相对于城市的初中生信息闭塞、欠缺社会交往和人际沟通能力,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引起学习和生活适应不良,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父母文化程度较低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这可能由于学历较低的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思想上存在偏差,容易忽略子女的情感需要,往往采取粗暴或放任自流的教育方式,造成家庭气氛紧张从而影响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这说明家庭经济条件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初中生因为要担心经济的问题而不能专心学习,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父母忙于经济来源可能更容易忽视他们的情感需求,甚至给他们施加过多的压力,这些学生在与同学的相处中也有被冷落忽视的可能。

3.3 初中生父母养育方式与心理健康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初中生在父母养育方式中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和过分干涉因子得分较高,偏爱被试因子得分较低;父母对待儿子时更易采取粗暴手段,男生较女生更易受到严厉对待;MHT各因子得分与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得分除与情感温暖理解为负相关为,其余皆为正相关,也提示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4]。

研究表明,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初中生的自我意识、认知发展、性格特征和社会行为等方面有着深远影响,融洽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消极不当的教养方式往往会对初中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5-6]。父母对子女的理解、尊重和情感温暖使孩子得到安全的归属。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能形成较好的自尊和自我效能,能够很好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与心境,减少面对困难时心理和行为的不适,心理健康状况好,适应能力强。父母的惩罚、严厉并不一定能使子女更好地调控自己的行为,反而常会使子女反抗和压抑。父母越是严厉,子女越是不服从,他们逐渐会无视于这种严厉,同时反抗已成为他们一贯的作风。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他们会表现为敌对和攻击,把对父母的惧怕和痛恨发泄于周围人身上。或者有些孩子把矛盾和痛苦压抑在内心,对周围的世界充满恐惧、警惕,不敢和人交往,在交往中极易受伤。在父母的拒绝、否认下,子女也对自己失去信心,产生无能感,行为畏缩。在交往中表现敏感、多疑,经常对自己进行消极评价,甚至会有自杀的意念。父母的过度保护使子女缺少和人交往及独立生活的经验,在工作和交往中常因不能战胜困难而产生受挫感,从而消极厌世或否定自己,表现为情绪波动强烈,烦恼多,易受伤害和灰心丧气,内心冲突激烈等。父母对被试的偏爱,让被试一直生活在不平衡的优越中,而在和人交往时也会找寻这种优越,这会给被试的人际交往带来一定障碍,而当这种优越无法得到时,被试的内心就会产生冲突和挫败感,这同样是不利于初中生心理发展的[7-8]。

综上可知,对初中生身心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有自身因素、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其中家庭环境和家庭关系[9-10]、父母养育方式等都会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是初中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给初中生一个安全健康、融洽和谐的成长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以适应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

4 参考文献

[1] 吴汉荣. 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评价. 中国学校卫生, 2000, 21(5):432-433.

[2] 郑胜圣,温,郑全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问卷的构建及施测.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2):17-19.

[3] 岳冬梅.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61-167.

[4] 李薇,谭代林,刘国清,等. 父母养育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9 (6) :421.

[5] 王秋英. 家庭养育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5):276-277.

[6] 陈坚.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研究进展.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5):2293-2294.

[7] 王俊红,王欣. 中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4, 12(2):135-136.

[8] 石立红,黄悦勤,云淑梅,等.北京市城区中学生人格障碍倾向的分布特点.中华精神科杂志,1999,32(2):109-111.

[9] 王延社,瞿静,张天亮,等.初中生心理问题与家庭环境因素影响的研究. 山东精神医学,2004,17(1):26.

[10]方双虎. 家庭环境对子女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的影响.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7,25(2) :232.

初中生卫生健康教育范文6

【关键词】 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双亲;文化;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G 478.2 R 179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2-0159-02

学生健康行为的形成既有学校健康教育的作用,也受家庭教育的影响。而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不仅决定其自身的卫生知识、态度与行为,也直接影响其子女健康行为的形成,对子女的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解广西农村地区父母文化程度对中小学生卫生知识、态度及行为的影响,笔者于2007年6月对桂林市全州县18所中小学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学校为参与广西校区伤寒、副伤寒综合干预项目的桂林市全州县城乡中小学中18所对照学校,其中小学2所、初中13所、高中3所。卫生知识、态度和行为(KAP)调查对象为小学四~六年级及初中和高中一、二年级学生。从每个学校所要调查年级中随机抽取2个班级(对同一个年级的不同班级进行编号,利用抽签法随机抽取2个班级)的学生,共收到有效调查问卷2 590份,其中男生1 420名(小学90人,初中1 191人,高中139人),占54.83%;女生1 170名(小学74人,初中992人,高中104人),占45.17%。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统一印制调查表。在班主任的配合下,由自治区和全州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于2007年6月实施调查,调查表由学生自行填写。调查表分为一般项目和卫生知识、态度、行为2个部分,前者包括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父母文化程度等,后者则主要为伤寒副伤寒的临床表现、传播途径、防治及日常卫生习惯等方面的认识、态度和行为。调查问卷采用封闭式。分析指标主要包括父母文化程度及KAP评分,其中父母文化程度分为文盲、小学、初中和高中及以上4个等级;KAP评分采用百分制,调查表共涉及25个卫生知识、态度和行为方面问题,答对1题得1分,答错或不答为0分,按答对比例转化为百分制分数[1]。

1.3 统计分析 调查表经审核后,双份录入数据库,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学生父母文化程度分布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父母不同文化程度间学生KAP分数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LSD)法;学生KAP分数与父母文化程度的相关性分析采用偏相关分析法。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比较 由表1可知,学生父母文化程度均以初中为主,但父亲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只占25.02%,而母亲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却占42.82%,学生母亲的文化程度层次低于父亲(χ2=15.024,P

2.2 父母不同文化程度间学生KAP分数比较 单因素方差分析,父亲和母亲不同文化程度间学生KAP的分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710,P=0.01;F=13.105,P

2.3 学生卫生KAP分数与父母文化程度的相关性 利用偏相关分析法分别分析父亲及母亲文化程度与学生卫生KAP分数的关系。结果显示,父亲文化程度只与初中生和男生的卫生KAP分数存在正相关关系,而母亲文化程度则与小学生、初中生、男生及女生的KAP分数均有正相关关系,且母亲文化程度与学生KAP分数的r值大于父亲;两者与高中生的KAP分数均无相关关系。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广西伤寒副伤寒的报告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但暴发疫情仍时有发生,且主要发生在中小学校[2]。究其原因,既有这些学校饮食、住宿等卫生条件较差的客观因素,也与学生缺乏健康行为相关。因此,预防与控制广西校区伤寒副伤寒疫情就需从改善学校卫生条件及促进学生健康行为的形成这2个方面入手,但由于目前广西经济能力及特有地形地貌所限,彻底改善学校饮食、住宿等卫生条件仍有相当难度,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卫生知识水平、形成正确态度和卫生行为就成为了关键。Greenberg等[3]认为,学龄期儿童更容易接受卫生知识培训,从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一些研究结果已经证实,学校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行为形成的有效手段[4-6]。而学生健康行为的形成也离不开家庭教育。Case等[7]认为,父母是守护子女健康的第一道门户,父母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子女健康的重要因素,受教育水平高的父母具有更高的健康知识水平及更健康的行为,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子女健康行为的形成。我国的相关研究也显示,父母文化程度是学生健康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8-11]。

调查发现:(1)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生双亲的文化程度存在差异,父亲的文化程度较高,而母亲则较低;(2)父母亲不同文化程度间学生的KAP分数均存在差异,学生的KAP分数有随父母文化程度升高的趋势;(3)父亲文化程度只与初中生和男生的KAP分数相关,而母亲文化程度则与小学生、初中生、男生及女生的KAP分数均有正相关关系。这说明:(1)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子女健康行为的形成均有影响,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利于其子女健康行为的形成;(2)低年龄学生及女生更容易受父母文化程度的影响;(3)在家庭健康教育中,子女受母亲的影响大于父亲。本文未采用随机抽取学生父母中1人的文化水平[8]或以父母中文化水平较高者为准[9]的方式,而是分别分析了父母双方对学生健康行为形成的影响,从而使结果更准确、更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在家庭因素中,除了父母文化程度以外,家庭的教育环境、教育方式及家庭的完整性等也对学生健康行为的形成有重要影响[12-14]。而在这些因素中,父母的文化程度则起着主导作用。一方面,父母受教育水平越高,接受及掌握的卫生知识越丰富,其自身越容易养成良好的卫生态度与行为,也就更能促进子女健康行为的形成;另一方面,父母受教育水平的高低,也影响其自身的就业、家庭收入、家庭稳定、家庭教育环境及教育方式,从而对子女的卫生知识、态度及行为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因此,要促进学生健康行为的形成、减少疾病的发生,在加强学校健康教育措施的同时,不断提高父母(尤其是母亲)受教育程度、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也至关重要。

4 参考文献

[1] 余小鸣,张芯,杨土保,等.中国中小学校健康教育研究(1):学生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现况.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7-9.

[2] 董柏青,龚健,林玫,等.广西壮族自治区2001-2005年伤寒、副伤寒疫情暴发原因分析及控制对策.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8):734-735.

[3] GREENBERG MT, WEISSBERG RP, O'BRIEN MU, et al. Enhancing school-based prevention and youth development through coordinated social, emotional, and academic learning. Am Psychol, 2003,58(6-7):466-474.

[4] 戴寿桂.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控制学校肝炎流行.中国健康教育,1999,15(4):17-18.

[5] 陈丽萍,赖善榕,苏玲,等.健康教育对学生卫生知识与行为作用的探讨.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0,6(2):37-38.

[6] 马会来,BOWEN A,欧剑鸣,等.福建省部分县区小学生洗手干预效果评价.中国公共卫生,2007,23(8):989-991.

[7] CASE A, PAXSON C. Parental behavior and child health. Health Aff (Millwood), 2002,21(2):164-178.

[8] 蒋翠萍,吴鉴明.学龄前儿童健康行为与家长文化水平关系的研究.中国学校卫生,1999,20(2):94-95.

[9] 范晓晔,季文,袁春华.家长文化水平对学龄前儿童健康行为影响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10(5):354-355.

[10]徐亮,邓晓娟,王皓翔,等.广州市中学生健康行为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一).中华全科医学,2009,7(1):74-76.

[11]叶广俊,王燕.幼儿家长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妇幼保健,1999,14(12):754-755.

[12]盛志华,江燕.父母文化程度与儿童教育环境的研究.中国妇幼保健,2004,19(12):66-68.

[13]由娟,郑琳琳,董广伟.大学生健康行为与家庭因素相关性分析.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07,2(10):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