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发展重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发展重心范文1
关键词: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复苏期;经济环境
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在渡过最困难的时期之后开始呈现起伏上升的复苏特征,但总体基础仍然较脆弱,复苏过程将缓慢曲折。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各国都在经济政策特别是与中国经济息息相关的外贸和能源政策上有所调整和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危机重重。同时,中国经济的内生环境也出现了诸多新的不确定性因素:自然灾害频仍、房地产市场进入宏观调控期,人力资源成本上升,流动性下降;固有的经济结构上的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地阻碍经济的和谐发展。经济复苏期,对中国经济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只有深刻认识内外部环境的新特点、新趋势,增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整和优化经济发展战略才能不断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
一、经济复苏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特征
从目前情况分析,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将有所改善,国民经济总体形势企稳向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2011年世界经济的预测,全球经济增长为3.1%,发达国家平均增长为1.3%,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平均增长将高达5.1%。金融市场的稳定性调控方面,通过各个国家通力合作,金融机构房贷信心和市场融资功能得到了有效地恢复。通过采取政府主体投资、政府入股银行等等模式和手段,外贸企业流动性瓶颈得到了有效地缓解。尽管如此,可以看到,金融危机后的国际间社会经济因素、地缘政治因素相互交错,旧有的矛盾进一步深化,新的利益的博弈开始显现,促成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环境出现新的演化趋势:
1.主要经济体寻求自我发展倾向增加,体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缓慢走向复苏,各经济体经济外部化程度不一样因此受危机冲击的程度也不一样,从而导致缺乏国际间合作基础,经济体之间利益很难协调。在国内就业压力和政治力量博弈下,主要的经济体(国家)自主发展趋势明显,各国或经济体将解决自身体内就业、社会稳定、基础产业的发展等问题作为首要问题,陆续出台各种贸易限制措施,贸易保护主义逐步抬头。
2.中国传统优势产业领域进入者增加,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出口面临更大压力。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将重振制造业作为就业出路之一,不惜进入一些能效低、规模大、利润薄的低端领域,希望通过扩大出口规模来缓解国内就业率低迷和总体贸易赤字的问题。另外,许多发展中国家出口总体竞争力逐渐提高,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有可能通过本币贬值等手段加速争夺低端产品领域的国际市场。未来,中国将在中高端产品领域面对发达国家的强有力的挑战,而在低端产业领域同时面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更加激烈的竞争。
3.能源价格可能再次攀升,国内企业经营风险增加。数据预测,2010年全球资源和能源产品的需求将有所回升,为应对金融危机,各国政府多采取为低利率等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从而导致投资需求增加和主要货币汇率走低,能源类大宗商品作为保值和投资的渠道之一,交易价格可能再次攀升。能源价格上涨将带动中国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产品的生产成本,加大中国企业进出口的经营风险(霍达等,2009)。另外,随着其他发展中国家进入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国际贸易,中国出口产品的成本优势将被消弱,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发展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4.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全球经济力量博弈的重要手段。所谓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采取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确定商品某些特征的技术法规或技术标准,还有旨在检验商品是否符合这些技术法规或技术标准的认证、审批或试验程序,从而形成事实上的贸易障碍。随着世界贸易市场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传统关税壁垒和数量限制措施在当前已经相对采取的较少,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当前国际贸易领域重要的非关税壁垒。根据世贸组织的数据,从1995―2007年,各成员方向世贸组织通报的影响贸易的新规则总量达23 897件,这其中涉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规则的事件达到16 794件,占总量的71%。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环境的新特征
从国内经济看,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一些固有的深层次矛盾特别是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同时,伴随全球经济复苏过程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内经济发展环境新的问题和矛盾开始体现出来。
1.经济增长对政策拉动形成依赖,缺乏支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数据显示,今年来,中国经济呈现出“增长靠投资、投资靠政府”的线性增长特征。政策拉动的外部效果就是透过政府的投资,国有资本开始大规模进入竞争性领域,从而挤出了社会投资。社会投资受到对市场信心降低、国外需求不足、融资门槛过高、相关市场准入性限制措施等影响无法实现有效地增长机制。体制环境内缺乏从政府投资向民间投资的增长动力转换趋势。研究甚至表明,投资过快增长对中国经济效率的提高产生的是抑制作用(吕冰洋、余丹林,2009)。另外,国内消费增长也同样是靠政策引导和补贴,在国民收入分配体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大多数国民可支配收入没有显著的改善,稳定的消费增长内生机制就很难形成。还要注意的是,在政策拉动的机制下,政府体系的投融资平台贷款将积累大量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政府出于融资和保障基础性设施项目的资金需求,建立了各种政府投融资平台,后者作为承贷主体统一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贷款,之后再将贷款转贷给相关的企业或项目,使债务转而信贷化,债务风险隐藏于贷款中。近两年来的新增贷款的增量就大部分流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
2.环境性约束持续刚性、自然灾害增加,已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的生态环境基础原本就比较脆弱,在人口压力和粗放型经济等多种因素作用下,目前中国生态安全形势已十分严峻。加之,自然灾害频仍,经济增长的资源支撑能力下降,经济发展的未来空间收缩。2008年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造成贵州、湖南、江西等地的经济损失,汶川特大地震造成四川、甘肃、陕西等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农业和工业等损失严重。两次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1 516亿元和8 451亿元。研究表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由于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2 000亿元~3 000亿元,约占GDP总量的3%。
3.人力资源的成本上升,劳动力流动性下降。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不断加快、国家区域均衡发展政策的密集出台,促成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布局和产业布局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作为劳动力传统输出大省,现在已经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本地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与沿海地区劳动力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形成竞争局面。2009年有7个省已经对最低工资标准作出了调整,其中最高档平均调整幅度达到17%左右。还有20个省计划将在2010年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希望借助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增加对人力资源的吸引力。而从人力资源的供给来看,劳动力的流动性意愿呈现下降趋势。随着年龄的增加,老一代农民工选择返乡就业的比重明显增大。而“80后”、“90后”出生的所谓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力。新生代农民工多是独生子女,较父辈所受教育水平更高,对工资回报和个人发展空间更为重视,就业选择往往集中在几个较发达的经济中心城市。今年年初出现的“用工荒”现象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在沿海发达地区“用工荒”矛盾再度尖锐的同时内地企业招工也出现困难。
4.经济结构上的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凸显。国内经济发展结构中的供需矛盾进一步深化,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依然与结构性问题相伴随(高帆,2010)。需求方面,国内消费增长长期处于启而不动、后劲不足的尴尬中。居民收入持续增长难度较大是影响消费后劲的根本性因素。数据来看,中国居民消费仅占GDP的36%,处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和国家中的最低水平。供给方面,产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和复杂性增加。受金融危机和外贸需求降低的冲击,以制造出口为导向的产业链条的产能过剩问题尤为明显。数据显示,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近2亿吨,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约5亿吨,铝化工、造船业、煤化工等等行业也均存在较突出的产能过剩问题。此外,受流动性过剩和投资意愿增加的拉动,各地新材料、新能源及相关制造设备等新兴产业项目密集上马,市场尚未培育成熟已经形成新的产能过剩问题。同时,产业产能过剩调整的具体实施还需要考虑到所在地的经济发展规划、附属企业的生存、区域就业和社会稳定等多种因素。
三、经济复苏期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与优化路径
应对经济复苏期内外部环境新的变化趋势,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调整经济发展的结构,优化经济增长动力的环境路径。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只有不断调整优化,才能实现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在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作中主要有以下几项关键性任务:
1.逐步调整经济结构的重心,建立内需为主、外需为辅的双动力增长引擎。把经济增长的基础放在内需即潜在庞大的国内消费需求上,同时坚持稳定外需、增强经济的外向性,实现扩大内需为主和积极利用外需为辅的经济增长双驱动。经济的发展一定是结构质态上的演进(刘伟,2006)。要实现经济发展的质的突破,创造性地利用结构调整这一契机,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技术的自主创新及后发优势,通过精细发展增强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以创新型经济作为经济发展转型的方向,狠抓改革转机制增活力,坚持用改革创新的思路来突破发展瓶颈,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
2.调整和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国民可支配收入。改善民生环境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基石。通过增加就业渠道、调低国民税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鼓励社会服务事业发展,为国民消费创造动力源泉。通过政策带动性消费和激发居民自主性消费,双管齐下。应对消费结构升级的特点和趋势,促进产业投资的高端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约化、市场经济的有效化,从而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以系统发展的理念出发,增强经济系统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对当前发展的热点问题比如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密切关注,有效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供给,加大政策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力度,降低国民的消费不确定预期。
3.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规划引导。研究表明,新兴产业将成为影响中国今后十年的产业发展方向(厉以宁,2009)。如何有针对性的推动新兴能源、新医药、新材料、新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等产业实现突破,使之成为中国经济未来主要的增长动力,就必须下更大力气改善服务业的发展环境和明确发展的重心。从未来发展的整体战略的考虑,服务业的发展应分为三个重心:以服务生产为重心,集中在现代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系统等等产业;以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为重心,集中发展现代旅游业、创意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的技术设备方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差异化竞争力。以夯实经济发展的基础平台和降低能耗、资源环境和谐发展为导向来规划和管理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提高制约经济发展的交通、电力、水利、通信等公共系统的支撑能力,同时降低其能耗水平。利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有利趋势,以城市群为中心优化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区域合理布局。
在经济增长动力的环境路径优化方面则要做好:(1)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积极调控好人力资源市场,消除各种阻碍农民工流动的体制,建立以工作为导向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动城镇化和发展小城市,吸引农民工落户成为真正的市民。(2)区域经济统一布局的优化。以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为主线优化区域经济布局,重视发掘各自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统一区域要素市场,通过不断缩小国内的区域差距和不断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提升整体经济运行的效率。(3)优化农村经济环境。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大农村的基础设施以及农村科研方面的投入,优化农村经济的要素资源配置,保证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基础。(4)消费环境的优化。进一步整顿消费市场秩序,加强消费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培育信贷消费和绿色消费,让人们有能力消费、放心消费、健康消费。
参考文献:
[1]厉以宁.未来十年中国经济走向[N].经济参考报,2009-11-17.
[2]刘伟.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历史性变化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J].经济研究,2006,(1).
[3]吕冰洋,余丹林.中国梯度发展模式下经济效率的增进――基于空间视角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9,(6).
[4]霍达,李芸珊,王建东.能源价格与国民经济成长[J].中国软科学,2009,(1).
[5]高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何以成为可能[J].探索与争鸣,2010,(1).
经济发展重心范文2
产业转型中的文化产业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创新型经济发展道路,是一个复杂的经济高级化过程,包括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经济结构的高度化,重心则是产业的转型升级。在这个阶段,由于经济高级化发展对知识、智慧、创新和审美等文化要素的更高要求,因而也推进了文化的更新发展,确立了新的文化观念、价值理念,构建了新的文化生态系统,发展出新的文化产业群,从而文化也以一种新的耦合作用方式作用于经济高级化过程,与科技产业一道促进了产业转型与经济高级化的发展,促成了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引领人类迈入了知识经济社会。
从国际经验看,在上世纪70年代期间,欧洲国家人均GDP先后达到5000美元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时,这些国家出现了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是科技进步与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核心的众多科技产业的兴起为这些国家的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科技基础;另一方面,在产业转型升级对知识、智慧、创新和审美等文化要素需要的推进下,这些国家开始将文化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之中,以政府的力量主动推进文化建设,先后确立了以“创造性”为主题的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和创新的价值导向,为经济高级化构建了新的文化理念价值基础和文化生态环境,并在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这个演进路径中,这个时期的欧美国家,逐步建立起一种文化促进经济高级化的新功能范式和耦合方式,文化产业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整个经济高级化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我们以英国的经验为例――
由于急于重振制造业,英国较早地认识到文化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功能作用,先后出台了国家文化艺术发展战略和发展创意产业的政策,并将创意产业中的工业设计作为基本国策,设立了国家级的设计委员会,将设计技术专业纳入国民教育课程中。他们(撒切尔等)认为,“可以没有政府,但不能没有工业设计”。经过政府的多年推进,英国的创意产业及工业设计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根据英国政府的统计报告,到2001年,政府划定的13项创意产业产值达1120亿英镑,占英国GDP的8.2%;1997年~2001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年均增长率都在6%以上,平均年增长率为8%,而整体经济增长率则只有2.8%;1997年至2005年,英国培育了12万家创意企业,创意产业相关从业人员竞占全英就业人口的一半。正因为如此,英国的创意产业不但创造了新的财富,英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设计出口国,英国伦敦继“金融之都”后又被誉为“创意之都”,而且在创意产业的帮助下,英国提出的重新振兴英国制造业、推进产业升级的目标也取得了巨大成功,许多制造业在新的工业设计、工艺设计中恢复了生气,并促成了许多新兴的产业群。
正是在这种发展路径上,在科技与文化的共同推进下,欧美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后逐步完成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形成了将低端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在本土则发展科技产业、创意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的趋势,以产业价值链为单元重构了世界产业分工与布局,改变了世界经济竞争的格局,使全球化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也使欧美发达国家率先进入了知识经济社会。
当前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显著特点
近年来,在江苏不断优化的制度政策与市场环境中,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优势产业日益强势,特色产业更加兴旺,新兴产业领先发展,园区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各产业群快速发展”的基本态势,可以说,全省文化产业已取得大模样宏观形态发展成就,正朝向支柱型产业方向迈进。主要有以下突出特点:
文化产业快速增长,但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200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795.32亿元,按现行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5.27%,占全省GDP比重2.62%,高出全省GDP增速22.7个百分点,高于第三产业增速22.57个百分点,连续多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9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预计突破1000亿元,占GDP比重达3%以上。但统计数据表明,从2004年至2008年,我省文化产业核心层在全部增加值中占比较少,且呈下降趋势,2004年占31.7%,2008年下降为24%;相关层2004年为55%,2008年为54%;层则相对稳定,多年大致保持在25%左右。这表明,在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中,多半是文化产品制造业及其销售的相关层所贡献的,产业内部结构还不尽合理。同时,从2004年到2008年,以网络、广告会展、文化休闲娱乐为主要内容的层增速最快,达404%。但增速快主要得益于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和原有基数(33.91亿元)较小等因素。
多元投入格局形成,但投融资体系建设还不到位。近年来,各种社会资本开始进入我省动漫、数码传媒、影视制作、文化专业市场等领域。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港澳台及外商投资文化企业总量占全省的4.4%;民营文化企业的单位数、从业人员数、资产总量、营业收入分别占内资企业的78.4%、67.9%、34.75和40.7%。我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贡献已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一半,从业人员占2/3以上,形成了文化产业多元投入、竞争发展的格局。但另一方面,应配套的文化投融资体系建设相对滞后,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刚刚建立,文化产业领域投资机构少之又少,专对文化产业贷款担保机构还没有,各类银行对文化企业还不敢大规模放贷。总体处在资本短缺局面。
形成若干优势产业,但规模化文化企业少。经过多年发展,我省逐步形成出版发行、广播电视、工艺美术、文化旅游、软件设计等优势文化产业。2008年新闻出版业经济总量达850亿元以上,各项指标继续位居全国前列。旅游业实现旅游总收入3265亿元,总收入居全国第一位,文化旅游成为江苏旅游业主体。工艺美术业品类品种居全国同行业之冠。但数据显示,全省4万多家文化企业中,规模上亿元的仅占1%,300万元以下的超过90%,多数文化企业规模小、盈利水平低,还缺少像腾讯、盛大这样的大型文化企业。同时若干热门产业内部企业过度竞争,符合上市标准的企业少之又少。
新兴业态快速崛起,但多数行业处于幼稚产业阶段。伴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动漫、手机报、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网络电视、数码媒体等新兴文化业态快速崛起。目前,全省动漫企业近300家,新华手机报用户有206万;文化会展发展迅速,2009年南京同比增长30.5%。据统计,这部分新兴业态增加值2008年比2004年增加8.4个百分点。但这些我省新兴产业多
数还处在幼稚产业阶段,产出不大。更需要提及的重要问题是,当前全国都十分重视的动漫产业,在我省则存在企业数量过多、竞争激烈、依赖政府资助、衍生产品开发艰难、总体经济效益不佳等问题。
园区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但产学研结合不够,同质化现象严重。经过几年建设,全省已经形成300多家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和主题公园,对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总体上,我省各类文化产业园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数量不少,质量不高,同质化现象严重,苏南、苏中、苏北区域特色不明显。主题型园区产业链还不完整,复合型园区企业关联度不高,技术性和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不完善,产学研体系尚待建立,尤其缺乏创意创新研究中心,缺乏企业管理咨询机构。园区对创业型、成长型企业的孵化扶持手段不多,力度不够。
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从江苏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创新型经济的需要看,当前江苏文化产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与科技产业共同担负着推进江苏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使命与重任。因此,“十二五”期间江苏应优化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推进江苏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创新型经济的重要产业力量,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江苏经济文化的一体化发展。
1.创新产业发展思路,着力发展创意产业。江苏正迈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阶段,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创新型经济,率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是当前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主题,任务十分艰巨。因此,江苏应该创新产业发展的观念,从当代创意产业的产业功能中去重新思考江苏产业发展路径,重新定位创意产业在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建议,更加关注文化创意产业的力量,在实施我省的“三大计划”中,充分发挥创意产业的引领创新、耦合文化、优化整合、促进精益、提升附加值等产业功能,通过大力发展创意产业,积聚优化整合各产业现有的处于分散、未专业化和资本化的科技、人才、品牌、设计、自主知识产权等产业价值链高端要素资源,以科技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两个引擎来共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引导江苏率先实现发展方式转变。
2.加快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推进优质文化企业上市。混合所有制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之路,也必将是国有文化企业的改革发展之路。对文化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或股份制改革,可以使国有资本吸引、调动和组织更多的社会资本,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同时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产权基础,当然也是企业进入国内外资本市场的必要条件。我们建议,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推进现有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作为江苏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所在。积极盘活现有国有文化企业资本,以这些资本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在国有文化企业中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控股或参股的优质文化企业进入国内外资本市场。
经济发展重心范文3
关键词:新常态;中原经济区;金融体系;经济建设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053-02
经济新常态的提出是针对中国经济的“过去式”提出的,而中国经济的过去式是指2007年以前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当时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这一模式的理解要放在特定的环境下去分析,即当时的宏观经济模式。自从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中原崛起”的发展号召之后,中原经济区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自从中国经济“过去式”的结束,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同样面临着经济新常态的挑战,如何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保持较快稳定发展,是中原经济区面临的中原问题。
一、经济“过去式”的分析
2007年以前中国经济的特点主要有三个,一个是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速度,二是维持较低的通胀水平,三是资产价格上行的压力一直存在。这些特点是由于中国经济发展长期保持较高储蓄作用下形成的。较高的储蓄规模必然会产生较高的投资水平,投资水平的增高就会形成经济增长速度的增快,高投资和高增长下就会引起低通胀。但是由于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中国资本对国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对国外金融资产的投资方面,很难获得境外有形资产。政府为了继续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同时抑制资产价格的上升压力,采取了各种措施,最主要的就是金融压抑,就是通过该利用对金融产品和汇率等的管制,来限制资金的使用和流通。
二、经济“新常态“的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及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国经济发展形式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出现了“新常态”。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人们储蓄观念的改变,银行储蓄率出现下降趋势,导致有形资产和资产积累增长速度趋缓,GDP的增长速度也逐渐趋缓。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了需求的不断增加,进而引起通货膨胀的压力增大,反映到供给方面则不是特别明显,最终出现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同时伴随通货膨胀率较高的现象。要实现经济增长速度保持较高水平,在投资增长较慢的情况下,就要采取其他措施,例如实现金融创新,提高投资的质量。由此可见,当前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点就是以下三点:一是经济增长速度趋缓,二是通货膨胀率较高,三是金融创新管制放松。
三、经济新常态下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启示
面对新的经济形式,中原经济区要保持较高发展速度,实现稳定快速发展,就要在金融创新和促进金融市场发展方面下大力气。
(一)充分发挥金融发展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第一,增加政府财税政策的支持。金融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对金融行业发展的支持主要是政策方面的支持。为了减少中小企业负担,维持涉农企业正常发展,金融机构可以适度放宽对中小企业贷款呆账核销的条件,对于一些有条件的中小企业贷款进行适度的减免,对于金融机构给予一定的授权,使他们在确保中小企业在确实无力偿还贷款情况下对其进行重组,并适度对贷款期限进行延期等。加快税务部门对中小企业相关手续的审核速度,简化审核手续,提高审核效率,对于不良资产做到及时掌握,及时化解,对三农贷款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加大金融机构对农户小额贷款的支持力度。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研究制度扶持中小企业贷款的相关政策,成立相关服务部门,加大对有能力的中小企业的贷款投放速度。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作用,充分利用资金的杠杆作用,为保持经济稳定快速增长调动各方面资金的支持。
第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资本市场在吸收资金,实现市场资源配置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有效促进中原经济区的快速稳定发展,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就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资本市场的有序发展,稳定资本市场的运行情况,完善创业板市场的运行制度,支持中小板在金融创新方面的作用,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对于一些资产运行情况良好,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在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情况下鼓励其开展相关的重组和兼并工作,提升企业水平,促进企业有序发展。为了提升企业整合速度和升级规模,市场在运行过程中要不断提升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市场审批,提升规模企业的整体实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完善期货市场和其他融资形式,完善债务融资工具的使用,适时发行中小企业债券,推进相关债券交易的试点工作。
第三,加强和改进信贷服务,不断满足企业资金需求。中原经济区的快速稳定发展,对于资金的需求是较大的,这就离不开信贷服务的支持和完善。在对相关企业进行支持的过程中,要坚持有选择的原则,要区别对待,对于具有一定实力的又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在信贷支持方面要进一步支持,做到有保有压。对于关系民生的投资和建设,对于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政府在政策和信贷支持方面要加大投入,加快信贷审理速度,提高房贷效率,积极支持涉及三农企业的兼并和重组,形成具有一定市场竞争能力的企业,扶持一批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企业。对于青年人创业和具有科技含量的大学生创业团队,也要积极探索支持模式和信贷扶持模式。对于一些具有大量订单又具有较好市场信用记录的企业,金融机构要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给予一定的信贷支持,帮助企业渡过企业暂时困难。积极发挥农村信用社和农业发展银行对涉农企业的支持力度。
(二)加大金融创新的力度
第一,壮大中原经济区的金融机构。在扶持本地城市商业银行不断壮大实力的同时,积极引导其他地区城市商业银行在中原经济区的跨区域经营,引进具有一定实力和规模的投资者,吸收全国具有一定实力的金融机构来中原经济去进行投资和开展多种规模的金融服务,积极实施“引进来”的投资策略。不断放宽对各类风险投资和相关资金的政策限制,鼓励具有一定实力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法律范围内正常成才和经营,加大金融机构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实现中原经济区内各种金融机构的有序竞争,促进金融市场的正常发展,完善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模式。
第二,加强金融机构业务创新。加大金融业对中原经济区内支撑体系的建设支持,创新支持模式,对于现代化交通系统和先进的物流体系建设要进行重点资金扶持,支持新能源汽车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中原经济区内现代生物行业的有序推进工作。对于中原经济区内涉及民生的重点行业如医疗、教育等要不断完善金融服务的新思路,重点将信贷支持向中小企业倾斜。同时,在加大金融支持的力度的同时还要不断提升金融支持的质量,提高金融资金在使用和配置方面的效率,改变以往金融支持的“注血”模式,帮助企业通过不断加强企业综合实力实现“造血”能力。
第三,加强金融机构技术创新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升级,金融机构也在不断完善自身技术创新模式,加强自身技术创新能力。金融机构在对企业开展金融服务方面要不断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自身防范风险的能力,不断创新交流平台和金融服务平台的建设,增强金融企业在研发创新方面的投入,提升金融企业在研发创新方面的能力。鼓励中原经济区相关金融机构引进先进技术,对金融市场进行细分,集中优势资源对具有战略优势的企业加大信贷扶持力度,创新对涉农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方法,稳步推进金融机构电子化,加快实现金融机构网络化步伐。大力发展金融机构商业承兑汇票,促进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
(三)促进中原经济区金融市场的发展
第一,培育完善特色市场。完善外汇市场,深化外汇管理改革,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鼓励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外汇交易品种。开展结售汇业务,逐步将业务范围由即期向远期、掉期发展,推动发展专业外币兑换公司。培育黄金市场,推动金融机构拓展黄金业务,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开展黄金的销售、租赁、远期、期权等业务。加大对金融衍生品的宣传推广,引导金融机构正确认识和积极参与衍生品市场交易。积极引导大型绩优公司发行公司债券。不断扩大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发挥期货市场功能,鼓励各期货经营机构加强业务创新,引导企业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和期现套利,降低经营风险。
第二,探索发展新型市场。搭建投融资交易平台,探索构建全国统一监管下的区域性非上市股份公司股权场外交易市场。有效发挥产业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其他各类股权投资基金的作用,服务企业直接融资。在规范的基础上发展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完善和推广远期现货交易模式。探索建立其他各类富有特色的金融要素市场,增强资源配置能力,扩大市场辐射范围。
第三,申请在郑州成立中原证券交易所。中原证券交易所的设立有利于缩小中原经济区与东部地区发展的差距,有利于为中原经济区重大工程建设和各项配套工程筹集资金,也有利于中原经济区国有企业实现股份制改造和企业上市。做大郑州商品交易所,引进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期货经纪公司分支机构、地区总部入驻郑州,支持本地期货经纪公司通过资本手段做大规模,扩大本地交割仓库规模。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课题组.土地流转和基于土地的用益物权担保融资创新[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5).
经济发展重心范文4
跳出三地看协同,是国家战略的大棋局:不仅仅是解决北京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需要,也不仅仅是解决天津、河北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需要,而是优化国家发展区域布局、优化社会生产力空间结构、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这既是重大的国家战略,也是重大的国家使命。
京津冀的国家使命是什么?
――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河北曹妃甸。来自北京的考察队伍,一拨又一拨。首钢在这里打响了北京产业转移的“第一炮”。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鼓点下,京冀两地日前签署协议,共建曹妃甸产业园,打造区域协同发展的标志性平台。坐拥钻石级天然深水大港,集聚了10年发展能量,承载着河北人“光荣与梦想”的曹妃甸即将迎来新腾飞。
两位数的轨道上飞驰多年,中国经济增长已从高速调至中高速。发展“新常态”,呼唤增长新动力。
面积2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个亿,京津冀的经济总量仅占全国一成左右。无论是放眼巴黎、东京、首尔、大伦敦等世界首都经济圈,还是比之长三角、珠三角,标注新高地,京津冀空间无限。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孙久文认为,连片、成带发展,是中国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源,京津冀地区发展潜力巨大,如果能量得以充分释放,将有望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又一增长极。
――新型城镇化的“探路者”。
镶嵌在京津之间,面积与上海浦东新区相当――河北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建成大城市,最有条件、也来得最快。
“但我们限制它,划定生态红线,1/3是耕地、1/3是森林、1/3是建设用地。”虽然城镇化率仅为48.12%,但打造区域优化城市布局的支撑区,河北的决策层不“贪大求快”。他们的思路是“近小远大”,不顺着京津边摊大饼,留足生态空间,努力走出生态文明新路。
新型城镇化开局之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横空出世,决非巧合。如何实现要城市化但不要“城市病”?特大城市孤岛式、割裂式、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怎么调整?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如何理顺?京津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其他地方或迟或早、或多或少都感同身受。
优化城市群规模结构、空间结构,建立“多中心城镇网络”,由圈层布局走向轴带拓展,由行政分割走向区域城镇融合,由点状发展走向有机联系,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共同繁荣,促进包容性发展――诚如专家所言,京津冀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将是“重构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试验田”。
――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多地通关,如同一关”,京津冀通关一体化改革7月1日率先在北京与天津海关之间实现,10月1日拓展到河北省。货物跨关区申报放行,企业无需奔波两地,最快不到一分钟搞掂,成本下降二三成。
“京津尝得头啖汤!”向来得风气之先的长三角、珠三角,争取10月1日同步复制这项改革。
一个首都、两个直辖市、三个行政区――行政区经济与经济区经济的纠结,京津冀感受最深。
既要跳出“一亩三分地”、又要种好“一亩三分地”,京津冀面临重重考验。
“‘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敢于深化到京津冀老大难问题中去,啃了硬骨头,才能产生改革的深度效应。”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员王曙光说。
“亲望亲好、邻望邻好”,从横向间的税收分享到生态补偿,哪里有行政壁垒,哪里有制度难题,就从哪里突破。京津冀协同发展,不光靠简单的来回相互走动、光靠孤立地签订几个协议,而是注重改革创新,从根儿上解决“不协同”背后的利益协调难题。
创新区域发展体制机制,扩大对内开放深度、广度,打破传统的分割式治理体系,京津冀正携手开启又一场大试验。
经济发展重心范文5
关键词: 低碳经济,产业,发展战略,中心镇。
0 引言。
2003 年英国政府发表了《能源白皮书》,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 Low-carbon Economy) 概念,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1]。
我国为了应对气候的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出台了许多相应的低碳政策。并且在 2009 年,向全世界承诺到 202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要比 2005 年下降 40% ~ 45% 的行动目标[2]。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行“小城镇,大战略”的发展策略,使小城镇得以快速发展。其中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更是惊人。但是由于自身的缺陷,乡镇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我国要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减排目标,不仅要在大中城市中力推低碳发展模式,也应在中小城镇中倡导低碳经济,促进中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其中,中心镇作为带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产业发展方面更应备受重视。
1 枫亭镇产业发展现状。
1. 1 中心镇概念。
中心镇在地理概念上,是县( 市) 域内一片地区中周围若干个乡镇的中心,地理位置相对居中,是自然形成、客观存在的,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经济概念上,具有较强的综合辐射能力,是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强的社会经济带动作用的建制镇,为带动一定区域发展的增长极核[3]。中心镇介于小城镇和县城之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 2 枫亭镇概况。
枫亭镇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中部、仙游县东南部,东连莆田市东海镇,南临泉州市泉港区,东南临湄洲湾,是莆田市的南大门及仙游县唯一的滨海城镇。境内有仙游枫亭工业园区,是省级工业园区。对外交通方面,枫亭镇拥有海安码头、辉煌二级鱼港等重要出海口,也是福厦铁路、福泉高速路、滨海大道、324 国道和仙港大道等五条对外交通道路的集聚地。人口地理方面,全镇总面积约 91. 12 km2,总人口约 12. 1 万人。经济发展方面,2011 年,枫亭完成地区生产总值 31. 5 亿元,比增 22. 1%[4]。
作为仙游县的副中心,枫亭镇起着带动仙游县南部和莆田市西南翼地区发展的重要作用。
2011 年,枫亭镇被列为福建省第二批综合改革试点镇。2010 年,福建省先后出台《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的实施意见》以及《关于促进综合改革试点小城镇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综合改革试点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意见》三个配套文件来推进综合改革试点镇建设[5]。根据上述文件,枫亭镇将享有管理服务、财税、土地、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户籍和就业以及金融等方面的政策优惠。
1. 3 枫亭镇产业发展现状。
1. 3. 1 产业结构。
枫亭镇 2009 年的产业结构比例为,第一产业占 4. 72%,第二产业占 71. 91%,第三产业占 23. 37%。可以看出,枫亭的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严重偏低。
1. 3. 2 农业。
枫亭镇在农业上主要着重于水果种植、蔬菜生产和水产品养殖三个方面。境内有食用菌基地、禽种鸭基地、禽苗基地、蔬菜基地、滩涂养殖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速生丰产基地、荔枝科技试验基地和各种果树基地。
1. 3. 3 工业。
1) 工业发展概况。
截至 2011 年,全镇现有各类生产性企业共 160 多个,主要以“鞋革服装、生物制药、特种陶瓷、机械制造、工艺美术”等传统产业为主,其中规模以上企业 71 个,2011 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5 亿元。
2) 工业主导产业分析。
枫亭镇的工业行业主要有服装、鞋业、化工、医药、轮胎、机械、纸业、陶瓷、面粉等工业。
在此采用区位商法与产值比重法来分析枫亭镇工业主导行业。
区位商也称生产的地区集中度指标。区位商通过各产业部门在各地区的相对专业化程度间接地反映区域间经济联系的结构和方向。采集枫亭镇和仙游县、福建省 2008 年规模以上工业分行业产值,按国家统计局的行业划分标准对枫亭县 5 个工业行业进行区位 商 分 析。如 果 区 位 商 大 于 1 则 属 于 优 势 部 门; 小 于1 则属于劣势部门。我们采用产值作为衡量指标,公式为: 区位商 = ( 枫亭某工业部门产值/枫亭工业总产值) /( 区域相应工业部门产值/区域工业总产值) 。
行业比重是指某行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份额,能够反映该行业在整个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研究该指标可以分析枫亭镇的主要产业,特别是支柱产业的发展潜力和发展趋势。
由表 1 中分析可知,枫亭镇的纺织鞋服、机械制造、医药及制造业、印刷业等在仙游县所有行业中占据绝对优势,而纺织鞋服、化工产业和印刷业等在福建省所有行业中占有绝对优势。
1. 3. 4 服务业。
枫亭镇境内有个体工商户 3 500 多家,从业人员 1 万余人; 境内现有莆田市粮食物流配送中心、仙游农工贸批发市场、中建粮油批发市场、铺头干果市场和闽中物资综合市场等 5 个闽中地区较大知名度的商贸平台。枫亭商品经济具有较长的历史,集市贸易繁荣活跃,境内以枫亭街集镇为中心,辐射沧溪、草楼、东宅、五里、白蛇过路等 5 个商业区。此外,枫亭镇在餐饮、职业教育和广告等服务业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2 枫亭镇产业发展战略。
2. 1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枫亭镇的产业结构极为不合理,第二产业严重偏高,第三产业严重偏低。第三产业具有无污染、拉动就业和集聚人气等多种优点。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发展第三产业尤为重要。发展第三产业,既要发展餐饮、娱乐和旅游休闲等服务于当地民众的生活业,也要发展金融、商务、商贸、广告、创意设计和教育培训等服务于生产业的生产业。
2. 2 提升制造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当发展一些低碳节能的产业,以作为今后产业转型的先导,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新材料和 LNG 新能源产业为突破口,逐步建立和完善新兴绿色产业体系。
2. 3 发挥规模优势,促进产业集群。
枫亭的工业企业主要布局在枫亭工业园区内,但企业之间缺少一定的产业联系。随着园区扩大,园区集聚效应并未增加,难以形成可持续的发展能力。产业集群,是某产业的相同、相近、相关的企业在某地域的集中,它本身应该是一个专业化的产业区。
工业园区不一定是产业集群,而产业集群却一定可形成一个工业区。工业园区迫切需要借助产业集群的发展来获得较快的发展。
因此,在继续推动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的同时,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促进当前优势产业的产业集群上面。
2. 4 瞄准高附加值,实施品牌战略。
随着大众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人们对商品的要求除了质量上的保证外,逐渐开始追求商品之外的符号价值和文化价值。品牌是符号的凝聚,一个品牌代表着一种文化,具有高附加值。因此,枫亭应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全力打造鞋服、体育等产业的龙头企业、明星企业,帮助其成长为区域性乃至全国的知名品牌,以此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3 结语。
产业发展对小城镇特别是中心镇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心镇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必须寻找新的发展路径才能解决中心镇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本文以莆田市枫亭镇为例,试图从产业发展战略角度去探讨中心镇的产业发展,希望作出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UK Government.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R]。 200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认真履行了国际承诺[Z/OL]。 http: / /
scio. gov. cn / ztk / xwfb /102 /5 /201211 / t1245954. htm. 2012.
[3] 王士兰,游宏滔,徐国良。 培育中心镇是中国城镇化的必然规律[J]。 城市规划,2009( 5) :69-73.
[4] 2012 年枫亭镇政府工作报告[R]。 2012.
经济发展重心范文6
(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校,湖南 湘潭 411100)
摘 要: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潮流中,企业经济管理同时面临着挑战和机遇,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要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就应该对企业的经济管理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企业在发展的经营过程中,会存在着许多问题,很多因素都对企业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比如,知识经济出现、互联网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企业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企业经济也更加的趋于白热化。增强企业经济管理,使之得到创新和发展,是企业经济管理工作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 :企业经济;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0-0256-01
收稿日期:2015-03-18
作者简介:赵斌(1984-),女,湖南双峰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高速的发展,但是区别于发达国家的经济来说,我国的经济属于粗放型的经济,很多企业在对企业经济的管理工作方面做的还不是很充分,组织的松散和企业文化的落后,包括很多制度不健全执行不严格等问题,都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阻力。[1]因此想要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当今严峻的经济环境对经济的增长模式所提出的新要求。本篇文章就对企业经济管理的发展做出相关的探讨,并寻求创新额道路,为企业将来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一、现今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职责划分不明确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因此,在针对企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明确经济管理的目的是将企业的利益扩大,但是同时,不管是经济收益还是在社会经济体制下,企业利益的实现和社会效益的实现,才能够最大限度的推动企业的发展。 经济管理部门是现在企业中基本的一个独立本门,由于很多企业的部门与部门之间不能够及时的沟通,很多信息得不到共享,所以在很多事件发生之后,员工之间就会相互推脱责任,导致责任划分不明确。[2]
(二)经济管理模式传统
我国的很多企业虽然表面看似已经跟上国家经济发展的节奏,但实质上,很多企业安于现状,企业的管理方式还是传统的管理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已经适应不了企业的发展,企业应该及时的作出调整,及时创新。
(三)企业经济管理观念陈旧
一个企业的管理观念关系着企业的发展,因此,在管理中将管理观念进行科学化是比较重要的,很多经济管理者在工作室,都会忽略管理观念的作用,没有及时的创新,没有一种可行的战略管理模式,企业的发展就会受阻。
(四)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不完善
现代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操作及监管问题,经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不能顺应企业的发展,在整体上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五)内部管理机制的缺乏
现在很多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还是处于形式化和简单化的控制水平,对企业的管理很难形成强有力的控制体系,在竞争较为激烈的市场经济下,很多企业不能够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也不具备危机意识。导致企业内部相应的工作人员的控制能力有限,企业的内部也没有相应的控制体系,因此会导致企业的经济损失。
(六)人力资源管理缺陷
人力资源在企业的运行当中处于核心地位,然而很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的管理方面缺乏相应的经验,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力度和激励机制不到位,尤其是经济管理人员,没有得到有力和有效的培训,因此经济管理工作的效率并不高。[3]
二、经济管理发展的创新方法
(一)组织结构优化设置
一个企业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自身的机构必须进行合理的配置,完善组织的内部结构,整顿有限的资源,才能让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优势得到发挥。首先对企业的阶层职权进行完善,建立起一个科学的平衡的内部机制;其次,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寻求创新,在企业用作的过程中,资源共享,对运行成本进行有效的的控制,使经济管理专业化;再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转变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增强经济的影响力,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积极配合,实现精细化管理。[4]
(二)创新制度体系
一套完整的、科学的、严密规范的制度体系是一个企业发展壮大的基本保证,同时对企业的财务监管建立预警机制,完善监管制度从而综合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人事、劳动和分配都要做到有条理的分配,对管理人员特别是经济管理工作人员一定要严加考核。
(三)创新管理模式
创新和发展是一个企业管理模式的关键,对企业的内部建立起一体话的管理措施,及培养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竞争力、对相关的规章制度要严格落实以及明确的员工培训机制,只有这三点的完善,经济管理的作用才能够体现,从而实现企业的持续平稳发展。
结语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网络科技的迅速普及,对于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需要整个企业的完美配合,进而提高经济管理的效益,使企业的内部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的扩大。而且,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企业的创新能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这对企业经济管理的发展和处于企业中的地位能够得到改善,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空前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永杰.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发展与创新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19).
[2] 谢琦.浅谈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发展与创新[J].中国商贸,2014,(8).
[3] 贾毅恒.浅谈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发展与创新[J].市场研究,2012,(9).
[4] 张爱琴.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绿色发展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