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思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思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思路

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思路范文1

关键词:农村经济;现代管理;核心内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农村的物质文化生活也在不断的丰富和提升,农村经济建设正在被加以更加紧密的关注,尤其是“三农问题"成为了新时代经济建设的焦点和热点。为了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就要找到农村经济建设和加强管理的核心,根据核心问题和内容,结合现代农村经济的实际问题和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和管理,以达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领农民走上小康之路的目标。

一、解读农村经济管理

(1)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管理需要在党和国家的经济指导方针以及政策的引领下,密切关注农村市场环境的发展情况,通过有规划、有组织、有目标的管理来实现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始终不能放弃农业生产,农业产业的大发展的基础也是农业生产,因此,对于农村经济管理的过程,是通过对农业产品的调配,达到管理农村经济的目标。简单说来,农村经济管理,是在相关政策领导下,制定和实施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然后通过有效的措施和严密的组织架构,调控和管理农村经济发展[1]。(2)农村经济管理的内容设计到农村的经济社会条件、农村的市场环境、农业经济方针政策等诸多因素,国家经济总体战略方针是农业经济管理的指导方针,农业经济管理的组织行驶,就是农业生产要素进行再生产的分配、消费的过程,采取的手段从决策到计划,再到组织协调,原则是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

二、农村经济管理的问题及现状

(1)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呈现非常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国家已经将“三农问题”摆在了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围绕“新农村”建设,党和国家给予了资金的投入和政策的扶持,使得农村经济管理已经从初始阶段进入了改革攻坚的深水区。目前,发展农村经济是从国家到政府,再到农村各个村镇党委都非常重视并不断推进的工作。(2)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展已经经过了艰苦卓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农村的经济管理始终是国家下大力气实施的内容。这是因为,农业发展的好政策好方法要落实到位,是留不开经济管理模式和组织架构的推进的。农村的经济管理部门所进行的工作,必须是围绕农村的经济问题,为农村经济发展谋求新办法新措施的,其目标是要提高农村的物质生产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因此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是重中之重。从目前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来看,还有不协调不平衡的现象存在,要解决农村的经济发展平静,就要直面这些经济管理中存在问题。(3)从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问题方面加以总结。目前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首先,从事农村经济管理的管理者在管理素质和专业素养上还不具备较高的水平,大多农村的管理者来自于农村,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作为管理者,对农村的优势资源,农业实际情况必须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发挥优势,规避缺陷,才能具有宏观的管理思路,制定出有效的管理制度。但是由于采用当地人治理当地事的模式的羁绊,因此很多管理者只注重眼前事,处理问题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处理结果带有偏见,无法达到公正、公平。这种“土管理”的管理方法,必须加以改变。让更多拥有管理能力和丰富的管理经验的高素质人才加入到农村经济管理中,将农村的资源环境充分利用起来,并且通过良好的农村环境和待遇,吸引人才留下来,干下去[2]。第二,农村经济建设是需要不断政策加以扶持的。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农业政策远远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三农建设发展方面的政策,始终要依靠国家政策的扶持,针对农业人口庞大、农村分布分散、农业发展水平差异性强、农村发展配套不完善等问题展开有针对性的治理和解决。但是事实是大部分的国家政策仍然停留在财政补贴的发展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离开财政支持就显得苍白无力,自身发展缺少相应的政策刺激,仅仅依赖财政的支撑才能走下去,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农村经济发展缺少自我创新的表现,离开了政策扶持管理就无法实施到位。(4)由于普遍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农村的经济管理意识不到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与社会生活有脱节的情况发生。这是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建设长期处在滞后的状态,农民的竞争意识不强,沉溺在传统的分散经营的模式中,缺少大规模的企业经营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精神,因此农业产业普遍没有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和资质,这种态势造成了农村经营的范围受到局限,农业材料和产品无法得到市场的青睐,农村经济收入水平难以体高。这些都是农村经济管理的短板,造成了农民在市场竞争的态势下缺乏主动出击的能力的情况。

三、农村经济现代化管理的内容

(1)针对上述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必须拿出有效的经济管理的方法来加以改善。现代化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依靠农村经济的发展的政策,采取有力措施针对问题展开工作。(2)首先,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据。我国的农村问题的指导方针和原则始终是依法治国,保证农民的利益的。从建国以来,我国对于农业的法律的制定拥有了大量详实和具有成效的成果。如《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民劳务管理条例》等等。从法律规定的角度,农村经济管理始终是围绕着促进农村经济顺利开展,保证农民合法权益而展开的。针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国家也不断出台新的法律来加以规范。给予农村经济管理者们有力的法律支持和政策扶持,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管理组织架构需要将农村经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反馈,尤其是乡镇的领导干部层应紧紧围绕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转变管理思维,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改变农业资源的模式上努力。在农业资源利用上,通过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农业发展的新链条,新工作方法,推进农民收入增长,保证农业发展稳步前进。积极探索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民进行转型升级的安全保障,增强农村综合竞争实力。(3)加强基层政府的协调组织架构的建设,建设科学的利益协调机制,将矛盾、权益、诉求等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和制度加以治理,坚决将各方利益进行统筹,将矛盾加以处理,避免损害农民合法权益的事情发生。在经济管理职能的设立上,乡镇政府的管理者们应代表农民的利益,集中农民的思想,积极鼓励农民参与经济建设,调动农民的民主热情,发挥农民群众的基础作用。开展村务公开、岗位责任制等,针对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展开深入的调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听取农民的呼声,为农民解决困难。真正通过服务型、发展性的管理机制来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系。(4)加强农村经济管理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农村经济管理队伍。因此加强培训是体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培训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强化正直素质,使管理队伍具备工作责任心、开拓创新的精神。能够通过所学、所知给予农村经济管理以指导、帮助和扶持;同时实行定编定岗定员的方法,给予管理人才良好的条件,让优秀的管理者积极参与到农村经济管理中,运用科学文化知识,为农村经济发展起到把控和运营的作用,保持农村经济管理队伍的稳定性,确保农村基层的管理工作岗位有专业的管理者履行职责。

四、结语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农村经济管理的内容和涵义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农村经济管理和运营离不开政策的支持,离不开对时事的关注,离不开时展的要求。因此,从事农村经济管理的人员,始终要坚持的是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良好的敬业精神,真正将自我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去,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升级转型作为己任,从而为社会主义农村经济建设,为农民的小康之路做好基础性工作,提供优质和高效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谭占茹.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及其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5,(18):222-222.

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思路范文2

关键词 农机教育培训;特点;问题;对策;新形势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I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9-0290-02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及农业科技成果的充分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充分应用则需要依靠农机教育培训,方能被广大基层农机人员和广大农民群众所接受。农机教育培训事关农机化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主要途径。

近年来,农机教育培训机构培养了大量的农机管理人员、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及维修人员,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购机补贴资金规模逐年扩大,大量先进的农业机械得以推广应用,传统的农机教育培训工作已无法满足农机手对农机新技术的迫切需求,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农机教育培训工作,成为广大农机教育培训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农机教育培训的特点

1.1 培训内容的专业性

由于农业机械化行业是一个门类复杂的特殊行业,它是多门学科技术的集成。尤其是高性能的农业机械,如联合收割机、大马力拖拉机、农业工程机械及农产品加工机械等的技术教育培训专业性更强[1-2]。

1.2 培训对象的广泛性

农机教育培训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基层农机管理人员和农机驾驶操作与维修等技术人员,直接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数量多、分布广。因此,做好农机培训是一项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

1.3 成人教育的特殊性

由于农机教育培训面对的是面广量大的文化素质和经济收入相对较低的农民。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既要讲究针对性,更要讲究实用性与低成本培训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着力提升实际动手能力[3-4]。

2 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一是政府有关部门对农机教育培训方面财政支持力度不够。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各种机型应运而生,农机培训机构的培训设施也要相应地更新,但培训经费有限,培训机构教学设备老化落后,缺乏先进的教学设备。二是从省、市、县(区)农机管理机构来看,农机培训机构没有相应的上级对口直管机构。因此,容易导致农机科技培训工作上下不协调,缺少上级业务机构对下级农机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监管、指导与支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机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2.2 服务对象的培训意识淡漠,主动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相当一部分驾驶操作人员在购机后认为从事农田作业,作业环境简单,只要会操作就行,没有必要参加培训,认为参加培训耽误时间、影响收入而不愿参加培训,给农机安全生产留下隐患。

2.3 师资力量不足,再教育缺乏,与农机培训新要求不适应

随着农机化的发展,教师的知识老化问题日益突出,缺乏专业性进修,对农机发展趋势知之甚少,掌握的知识明显落后于新时期农机培训工作的要求

2.4 培训的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

农机培训教材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内容陈旧,很难适应实际农业生产需要。形式上还停留在教知识、考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难激发起学员的学习兴趣。

3 对策

3.1 坚持农机教育培训的原则

3.1.1 按需培训。对新引进推广的农业机械进行培训,首先要考虑到当地农业生产需要,适应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并能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需要衔接。

3.1.2 因地制宜。培训应适应当地需求情况,机械应适应当地生产水平,还要考虑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

3.1.3 讲求效益。通过培训后,农民应用新技术的社会效益要提高,要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还要保证经济效益。

3.1.4 尊重意愿。农民是应用技术的主体,只有在农民自愿学习农业机械与技术,自得到确立和尊重的情况下,培训和推广工作才能得到顺利开展,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3.2 树立以“三农”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3.2.1 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通过“三夏”与“三秋”现场会,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把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使用技术传授给农民,以提高农机手的操作水平和维修技能。

3.2.2 以监理促培训。监理机关应加大对农业机械的田间路查力度,督促机手参加专业培训,防患于未然,从源头上预防,确保农机安全生产,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2.3 与农机推广部门相结合。在推广新技术新机具的同时,结合具体机具,通过示范、演示,现场向机手讲解,以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

3.3 保证教育培训主体的多样性

3.3.1 以培训新型职业农民为契机,提高培训的针对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为对象,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3.3.2 以购机补贴为契机,提高农机手操作水平。随着购机补贴政策的不断推进,要求凡享受机具补贴的农民必须参加农机技术培训,以便其更好地掌握新机具的性能,充分发挥新机具的效能,保证农机安全生产。

3.3.3 以农机合作社为抓手,提高社员经济收入水平。在关键农时有针对性地对合作社理事长、机手进行培训,提高其法律意识、安全意识及驾驶操作水平,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3.4 顺应时展,加强自身建设

3.4.1 适应发展,保证培训质量。我国农业目前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耕作制度也发生相应变化。农机具也不断改进,与现行培训教材不相适应,应立足实际,因地制宜,自编教材,改进教学手段,保证培训质量。

3.4.2 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农机教育培训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由于新技术、新机具不断出现,教师必须有超前意识,提前学习。可以组织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进修,去知名农机企业实地挂职学习,随时掌握农机科技前沿技术。

3.4.3 增加收入,改善办学条件。农机教育培训是公益性事业,应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加强农机教育培训机构的软硬件建设。同时,支持农机教育培训机构利用自身资源,采取合作办学、联合办学等办学形式,促进办学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4 结语

总之,随着科技日新月异,高新成果、新技术不断在农机产品上得到广泛应用,农机教育培训要顺应农机化发展要求,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开展新时期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

5 参考文献

[1] 孙杰.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探讨[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6(4):78-79.

[2] 王送军.农机化教育培训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湖南农机,2009(7):62-64.

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思路范文3

关键词:城镇规划建设;协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

中图分类号:[F299.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城镇规划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实现目标

为了逐步改善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促进城乡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进一步全面提升我国经济发展品质的宏伟目标,农村城镇化建设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要求。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加大了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力度,对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我国城镇规划建设主要是为实现以下两点战略目标: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心,实现全面协调发展

实现全面协调发展是城镇规划建设要实现的首要目标。城镇规划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心,用科学的规划方案有序地开展并推进具有特色经济的城镇化建设工作,努力形成整体协调发展的格局。在进行城镇规划过程中,必须强调城镇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资源与城镇发展的协调以及基础设施与城镇发展的协调。我国大多数小城镇的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管理,呈现出规模较小、结构分布不合理以及发展水平较低等特点,因此城镇规划建设体系中必须重点明确核心城市的发展,科学合理地规划空间结构分布,提高改善城乡经济的发展。同时,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特点,合理利用其各种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合理、协调的城镇化体系的形成。

2、实现科学整合规划,缩小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

城镇规划建设必须充分利用其区位条件优势,着重优先扶持发展核心城镇,并对其他小城镇按照自身的地域特征等等进行科学整合,采取以中心城镇发展带动小城镇发展的策略,从整体上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品质,逐步缩小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全面实现小康水平,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这也是进行城镇规划建设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我国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城镇规划建设缺乏长远科学的规划

目前我国部分城镇规划建设缺乏长远科学的规划,主要体现在:第一,有些地区对自身客观条件没有全面地加以衡量,不顾及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建设能力,而盲目地追随形势进行大规模地城镇化重复建设,结果不仅没有把城镇规划建设做好,还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第二,部分城镇的建设并不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特点来规划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而存在盲目的攀比性,完全照搬别人的经验,而导致最后的规划建设具有很多的不合理性,不适合自己的道路不但不能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相反会一定程度上阻碍其经济的发展。第三,在城镇建设规划过程中,把城镇的建设脱离了周围城市建设的体系,使得当地城镇的发展与周围大城市甚至周边的其他城镇发展出现脱节,以致于城镇的建设不能借助于大城市建设的带动作用,进而使得城镇的发展十分缓慢。

城镇建设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财政投入不足,资金严重短缺是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大问题,这也是制约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还是依靠政府,融资体制过于单一,财政投入毕竟有限并不能充分满足建设的需要,从而使得部分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镇经济的发展。

城镇化建设规模偏小,缺乏有效的产业带动

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规模普遍较小,人口与产业的聚集力度与强度不够,在人力、技术等生产要素上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不够,城镇的规模效应不明显,缺乏有效的产业来带动当地的经济增长,使得城镇的发展后劲不足,放缓了城镇经济的发展速度。同时,由于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激烈的社会竞争大大增加了人口、技术以及资本等的流动性,给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从而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城镇化建设的规划难度,使得城镇规划建设不能得到充分的落实与发挥作用,进一步阻碍了城镇经济的发展。

结语

城镇规划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下实现可持续全面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镇化建设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消除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的过程,推动城镇规划建设对我国农村经济甚至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但目前我国城镇规划建设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其制约着城镇经济的发展进程,而如何在明确分析问题的基础上相应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与方案,进一步搞好城镇规划建设工作,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严峻且值得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思路范文4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 县域经济 协调发展

一 现阶段我国的农村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弊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进化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小城镇的布局和规划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城镇建设缺乏计划、规划性,盲目追求数量,布局分散;二是由于资金缺乏,交通不便等因素,小城镇基数设施薄弱,配套功能不全;三是现阶段城镇建设的盲目性使得城镇中心功能不齐全,无地方特色,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四是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用地不规范,管理不科学,造成土地资源利用率不高,甚至浪费;五是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水平不高,不适应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六是相关土地政策不够完善,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城镇的进程。

二 农村城镇化建设与县域经济间的相互作用

1.农村城镇化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过程实质就是人口和产业像城镇集中的过程。人口的集聚可减少农村劳动力,同时也有利于人口素质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产业集中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其对县域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为县域经济带来了大量的人力和资源,可使县域经济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规模化生产;从而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二是农村城镇化建设可促进土地集中和土地规模效益的形成,进而加快了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三是人口的集中与经济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县域消费水平的提高。四是农村城镇化建设改变了以往生存方式,促进人们观念的更新,有效提高了人口素质。

2.县域经济发展可有效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

县域经济的发展可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而实现农村人口居住与职业的转移,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农业提供充足的原材料、粮食等,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销售市场。因此,农村城镇化建设依赖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扶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县域经济发展可为农村城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资金、消费市场、技术经验和管理经验支持。二是县域经济的有效发展可推动农村工业化的进程,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农村工业化的推动与支持。三是县域工业水平及规模的发展与扩大,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平,进而需要为其提供更多的生产性和生活,第三产业的产生与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城镇化建设。

三 实现农村城镇化建设与县域经济的双赢发展

农村城镇化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农村城镇化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资源和人力,可有效推动县域经济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进而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县域经济发展为农村城镇化建设提供技术、人才、资金、销售市场等动力支持。

1.转变城镇化建设过程占用耕地的思想偏见,同时加强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

首先,改变以往的“离土不离乡”政策,积极引导、促使农民放弃土地,完成农村人口像城镇人口的转变。其次,在实现农村人口像城镇人口过渡的过程中,积极加强对农业劳动力的素质教育,提高其文化水平,特别是那些潜在的农村青少年,为农业劳动力转移及将来农村城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

2.完善相关土地政策,搞好农村小城镇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政府需完善相关土地政策,允许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动,积极转变农民土地使用的传统思想,实行低地价政策,从而为城镇化建设扫除阻力,实现土地的优质化利用,为乡镇企业的落户与规模化生产提供承载基础。其次,各地区应积极搞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的配套设施建设,未解决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问题,政府增加资金投入,同时鼓励各商业银行创设专项资金为其提供发展贷款;培养优秀技术与管理人员,对其加强理论与技术性指导,实现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有效发展。最后,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改善劳动力素质,为其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源保证。

3.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村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实现农业产业化可有效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农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农业的发展对我国农村城镇化和农业工业化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需加快农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在改变农产品品种单一现象的同时更需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打造特色农产品经济,从而实现产品低质向高质的转变,提高其知名度。其次,实现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通过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鼓励发展第三产业。再次,加快农村区域结构,尽力避免农业区域结构的雷同,根据各地区实况,打造各地区特色产业。第四,加快农业市场结构调整,我国农业经济需打破以往的地区保护政策,尽量与国际、国内其他地区市场相结合,积极发展创汇农业。

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思路范文5

论我国收入分配关系调整的关键

对“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金融媒介与社会媒介的融合——印度小额信贷反思

创建“一县一品”文化品牌促进湖北县域经济发展——专访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连生

扎实推进湖北“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工作

关于湖北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建设的经济走向

以“一县一品”助推湖北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推动县域文化科学发展的有效载体——关于湖北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的调查与思考

论企业内部控制与监督的完善

关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思考

论以税收刺激对中小企业的长期投资

浅谈房地产开发造价控制

财务共享服务及其在连锁企业中的应用

浅议如何做好公司资金预算管理工作

完善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思考

浅析我国电网企业资金“零余额”管理

关于民营企业如何加强内部控制的思考

电力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探讨

激情成就梦想创新缔造伟业——记大禹电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怡华

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展望

初次分配公平性研究综述

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

解决收入分配问题重在建机制增渠道

通江连汉兴孝感——孝感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对策

企业物资采购风险及其管理防范

稳定传统市场开发高铁客源——马鞍山森林公园积极应对“高铁”经济的思路与对策

基于农户借贷需求的农村金融改革研究

浅析土地规模经营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社区养老——新型养老模式的构建

宁德市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的实证分析

企业政治联系与企业价值利弊分析

试论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

浅析企业管理会计应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外圆内方”在管理职能上的应用

星级饭店员工高流失成因与对策研究——以连云港市为例

我国公办高校财务困境的成因及对策

加强医院财务管理的思考

著名金融学专家——王仁祥

领导者必须坚持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和谐发展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动态因果关系分析——基于东北三省的样本检验

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机制及发展趋势新思考

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着力点分析

浅析房地产开发企业收入确认纳税筹划

提升企业物资成本控制能力的途径探析

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与控制

论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

浅谈如何通过内部控制提高会计诚信

电网基建工程项目后评价研究

交通运输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与对策

浅谈建筑企业施工项目成本控制

论上市公司关联交易风险防范

电子商务对税收征管的影响与挑战

政策对新股发行市场的影响——基于《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的分析

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机制创新研究——基于金华市的实证分析

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思路范文6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新农村建设 关联性

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在于办学的合理定位。江苏的省情决定了苏北新农村建设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特殊性与重要性。从一定意义上说,苏北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决定了当地高职教育发展的成长空间和办学水平。因此,苏北地区的高职院校应当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机遇,努力拓展办学空间,实现科学发展。

一、苏北高职教育与苏北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关联

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表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够明显推动区域和国家经济的发展。

职业教育作为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产物,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现代社会,区域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高职教育不断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生产社会化的背景下,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可替代性不断增强,一个地区要想维持在国内甚至全球经济系统中的地位,就必须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其他区域难以模仿和替代的优势。这种核心竞争力的获得,离不开对区域范围内传统优势的开发以及地方发展弱势的改造与克服。高职教育办学的行业性、地域性、专业性等特点,决定它必须完成开发、改造、克服的任务。这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职教育是教育系统中与经济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子系统,它是知识传播与物化知识的重要基地,贯穿地区经济发展的每个环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高职院校办学能力的集中体现,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能力能够充分体现出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与发展潜力,因而也必然成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尽管我国高职院校普遍接受国家与区域的两级领导,但主要依赖区域获得办学经费和教育教学资源。因此,紧密依托区域,挖掘本地生源,顺应当地产业结构调整,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实现高水平的区域化发展,成为高职教育谋求发展的关键。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和自身办学优势,优化自身资源,吸纳社会资源,直接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找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和互动度,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教育发展的良性互动,是高职教育的战略选择。

由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制约,特定区域在经济、科技、文化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上,往往具有不同于其他区域的特点和个性。江苏是我国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在全国提出了实现“两个率先”的发展目标。但是,江苏经济呈现出的苏南、苏中、苏北的地区差异成为制约“两个率先”的最大因素。加快发展苏北,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是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战略部署。结合苏北发展的实际,苏北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农业和农村。农村经济实力薄弱、乡镇财政困难、农业与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农村劳动力就业不足、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科技创新不足、农业推广体系不健全等长期成为苏北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1] 可见,苏北高职教育服务当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

作为区域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区域经济推动和制约着包括地方高职院校发展在内的一切社会活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高职教育的规模和质量。良好的区域经济基础,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扎实的物质基础和旺盛的教育产品需求。反之,高职教育发展就会受到制约。从江苏高职教育的地区分布看,南北不存在数量上的差异,苏北高职院校在人口辐射范围上具有办学优势。由于目前江苏高职教育的财政负担主要由省级财政负责,不存在办学经费困难问题。因此,服务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工业、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务,能够为苏北高职教育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旺盛的教育产品需求,从而实现苏北高职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协同发展。

二、把握历史机遇,实现苏北高职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

1.目标: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物质资料生产与人才资源开发相匹配。人才资源的数量、质量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先决条件。苏北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最多,农村劳动力具有数量优势,但质量上存在文化素质、科技技能、经营管理技能、法律意识、公共道德等方面素质或能力较低的问题。有学者认为,苏北地区的落后虽有历史基础、地理位置、现实的区域发展战略、政策倾斜等客观因素,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主观方面。培育苏北新农民是江苏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2]因此,苏北高职院校必须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将繁荣地方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统一到学院发展中来,担负起解决地区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任。

2.思路:重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区域经济学认为,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它受到诸如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其中由自然、历史因素组成的自生性因素以及由经济制度、经济组织构成的制动性因素对经济运行起直接决定作用,而人力、资金、技术等具有再生性的因素则是一个地方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条件。而再生性因素的优劣直接受教育(包括成人教育)发展水平的影响。[3]因此,开发成人教育资源是发展苏北农村经济的重要杠杆,也是实现苏北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苏北高职院校必须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中发挥带头作用,主动参与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的重构。

苏北地区高职院校应强化高职教育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共赢的意识,将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功能放置到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工程中加以考虑,顺应地区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的趋势,积极支持各地县、乡镇职业教育发展。高职院校要针对不同文化层次人群建立一套健全的网络服务机构,主动将服务融入到县域职教中心、乡镇农校的服务体系中,以鲜明的职业特色赢得苏北地区广大群众对自身办学的认可。特别是要通过资源互补、师资共享等途径,与当地职教中心、农校等农民培训机构加强成人教育资源的整合,改善苏北地区农村教育资源流失比较严重的现象。既要主动帮助各级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劳动力引导性培训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的能力,更要实施新型农民培训致富计划,开展培养科技示范户、致富带头人、农民经纪人等新型农民的培养培训工作试点和推广工作。

3.途径: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早已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推进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职业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实施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要为就业再就业服务,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4]事实上,高等职业院校受办学的主客观条件限制,到农村直接从事培训和就业工程比较困难,可行性较差,但依托农村的教育资源以及学院的师资力量创办农村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具有可行性。

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创建优质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这既是高职教育办学的经验总结,也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由于高职院校的生源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学院应当发挥学生的力量组建新农村建设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从而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形成苏北高职院校发展的区域特色。通过学生、家长、学院、地方政府等多方的合作,建立促进新农村建设与学院发展“合作共赢”的实训基地,是实现学院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有力保障。

4.方法:瞄准新农村建设优化专业结构

苏北农村职业教育要立足农村现实,注重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和教育,要注重特色,突出实效,使农民掌握一到两门实用农业技术。同时,又要从苏北地区劳动力转移的实际出发,服从苏北新农村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实现高职教育的结构优化。目前,苏北高职院校中涉农专业比例偏少,一些农业类高职院校缺乏长远眼光和服务意识,不重视在办学过程中挖掘社会资源,缺乏足够的社会影响力。同时,苏北高职院校专业性还不强,不符合目前苏北劳动力转移的行业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等方面的社会实际。因此,苏北高职院校应确立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办学方向,树立品牌意识,研究苏北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苏北劳动力就业市场行情的变化状况,以此为根据建立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的动态调整体系,加强专业调查与分析,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分布格局及其发展趋势相适应,并以此打造特色教育,实现苏北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苏北高职院校必须重塑自身办学理念,加强区域优势和办学优势的比较分析,关注苏北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向、新要求,把握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契合度,在苏北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自觉吸纳社会资源,实现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的共同发展。

注 释:

[1]周桂华.苏北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04(1):5-9.

[2]皋艳.培育苏北新农民是江苏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J].农业经济,2006(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