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的动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增长的动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增长的动力

经济增长的动力范文1

【关键词】经济增长 工业化 投资

一、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选择

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贯穿于经济运行的全过程,但由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经济运行的周期性特征,在经济发展的工业化初中期阶段,资本积累必须达到较大的规模和较高的增长速度,从而依靠投资启动经济快速增长,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工业化后期阶段,资本积累的规模和增长速度应适度降低以避免生产能力过剩,必须进行投资结构的调整提高投资效率以促进技术进步,增强投资启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性。在经济发展的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时机选择应特别注重经济周期性影响。

投资启动扩大的是生产性需求,而消费启动扩大的是消费性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消费成为启动经济增长的主导机制应当在工业化后期阶段,而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由于资本相对匮乏,可以考虑选择消费或同时选择消费和投资作为启动经济增长的主导机制,但如果过分强调消费的启动作用可能会导致经济处于低收入水平的恶性循环。

主流国际贸易理论和多个国家经济发展实践表明,净出口需求是经济增长的引擎,对扩大总需求或弥补国内需求不足起到重要作用,对于小国而言,净出口需求可以是启动经济增长的主导性机制,但对于经济大国而言,净出口需求只能是一种辅机制。

二、中国经济增长的现状

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从1979至2014年,中国CDP年平均增长率接近10%,人均CDP由改革开放前不到300美元增加到当前的7485美元左右,一跃成为当今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中国人均GDP为7485美元,第三产业从2004年以来快速发展,到2013年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了46.8%,与第二产业基本持平,第一产业比重由2004年的7.8%下降了2.9个百分点。我国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不断下降,至2013年占就业总人数比重的31.4%,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3.73%。因此中国经济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变化,意味着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将发生改变,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投入,而后期阶段就转变到主要依靠技术进步上来。换句话说,源自经济系统的、依靠技术进步驱动经济发展的内生倒逼机制正在形成过程中。

三、经济增长的动力

投资、消费和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由于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宏观调控的目标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作用。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整理得出2001年-2013年三大需求对GDP的贡献率和拉动百分点。(1)2001年的时候消费对于我国GDP的贡献更大一些,之后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在2011年和2012年再度超过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2013年又有所下降,投资的动力作用增强。(2)到了2002年之后,投资拉动GDP的百分点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在2009年达到了最高值为8.06个百分点,贡献率为87.6%,这主要来自于2008年金融危机后政府出台的四万万亿投资计划。(3)净投资的波动幅度很大,2008年之前,我国经济发展一度依赖出口和投资,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出口严重受阻,净出口对经济的贡献率出现了负值。在大部分年份投资拉动GDP百分点比消费拉动百分比高。综上所述,我们得到一个基本结论,2000年以后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以投资和消费为主,投资的动力作用更强。

四、投资依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

自2008年全球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虽然己经有所复苏,但是,欧洲、美国、日本都尚未进行必要的结构性改革以恢复经济正常增长的活力,所以,很可能陷入长时间的低增长、高失业、高赤字的新常态,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增长不容乐观。笔者不认为中国应该从投资拉动型的增长转向消费拉动型的增长。消费固然重要,但以消费来推动增长,就意味着每一年都必须要增加消费。唯一能够保证每年增加消费的只有增加收入,也就是说每年都要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手段如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以及改善基础设施等都离不开投资。

经过35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中国仍然存在很多经济和社会回报高的投资机会。第一是产业升级,第二是基础设施。这些投资都会给经济和社会带来高回报。要依赖投资拉动经济,除了要拥有良好的投资机会外,还需要有投资资源。第一,中国政府积累的债务只占GDP的40 %,第二,中国的储蓄率将近50%,政府的投资可以撬动私营领域的投资。第三,投资需要进口技术、设备及原材料,中国的外汇储备有4万亿关元,居世界首位。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总量实现了可喜的发展,但是由于人均GDP、城市化率、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水平较低,中国正在向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中国现在不仅拥有难得的投资机会,还拥有丰富的投资资源,所以中国应该继续主导依靠投资的增长的模式,但是要注意投资结构的调整,同时兼顾消费的动力作用。

参考文献:

[1]2013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013.

[2]纪明:经济增长的需求启动、需求约束及再启动[J].社会科学,2011,(5).

经济增长的动力范文2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 经济增长 劳动力 效应 影响

劳动者的工作地点以及从事的工作类型发生变化的过程我们称为劳动力流动,任何国家工业化进程必经之路就是劳动力的流动。我国自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逐渐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区域,而由于我国逐渐由农业往工业转变以及政府逐渐对户籍制度的改变、迁移管制的放松等情况,劳动力也逐渐由中西部的农业往东部工业、服务业流动,由农村向城市流动。我国劳动力的流动是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的,改革开放后劳动力流动的主要步骤为:第一,农业内部流动,调整了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后,劳动力从种植业部门流向林牧渔业部门;第二,从农业部门流向乡镇企业为主的非农产业;第三,从农村流向城市。劳动力流动和国家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不仅影响着经济增长,同时经济增长的情况也对劳动力流程具有推动作用。

一、关于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分析

在劳动力的流动过程中劳动者是在不断的积累经验的,这也形成了新的人力成本,这是劳动力流动所产生的副产品。劳动力流动所产生的人力资本致使我国的人口素质结构发生重大改变,对经济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部分还是处于封闭的状态,部分劳动力通过外出务工,逐渐转移到城市的工业或第三产业部门,这些劳动力从农村流动出来后,他们接受了职业培训,逐渐的接触到更多新的信息、先进的思想,从而使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观念逐渐转变,人际交往能力及沟通能力也逐渐得到提高。这些变化不仅对劳动者老说有重要的价值,也对新的人力资本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快速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产业结构由原来的农业逐渐转变为以工业和服务业,这样的转变也加剧了劳动力的流动。在产业结构转变的情况下,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这不仅使城市人口逐渐增加,调整了城乡人口比例,也为城市带来了新鲜、廉价的劳动力;另外,由于农村劳动力的逐渐流失,农业也逐渐由原来的人力劳动向机械化转变,更多的新技术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使农业也逐步实现产业化、市场化,提高了农民收入,同时农业生产中的生产效率、技术水平也得到了提高,经营方式也逐渐的由小农经营转向产业化经营。劳动力流动让劳动力资源得到了重新配置,让我国的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得到了共同发展,加速了我国经济的增长。

我国各区域在经济发展上长期处于不平衡的状态,我国东部区域经济发达,但是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却较为落后,而且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种情况下,中西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能有更好的发展以及提高收入水平,大量的劳动力自发的往东部流动,从而带动了生产要素在各区域的流动,是生产要素不平衡的情况得到了改善,对东部经济增长起着重要推动作用。区域劳动力的流动在客观上使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呈上升趋势,但是它缩小了城乡差距,使不同地区的工资增长趋势逐渐呈现出收敛的状态。

二、劳动流动力的应用,促进经济的增长

(一)将产业结构进行优化

劳动力在流动过程中,主要是向发展快、收入高的部门或地区流动,所以想要引导劳动力进行有序流动则需要创造劳动力流动所需的条件,让劳动力向经济发展需要的部门或地区流动,让社会经济得以整体发展。引导劳动力有序流动可以采取优化产业结构的方式,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是一个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优化产业结构则是将农村劳动力得以充分利用的情况下,不仅注重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也要让工业与服务业得到大力的发展,保证所有产业共同发展,让我国经济呈现出快速、持续、稳定的发展趋势。

(二)增强劳动力的培训

大部分流动劳动力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受教育水平较低,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无法适应的情况,这时就必须为流动劳动力提供相应的培训。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对人力资源建设方面投入更多资金与精力,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优化教育体系,并加强职业教育,增强农村劳动力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劳动者素质及专业水平,并让劳动者在各项教育中具备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竞争力,从而使劳动力流动后得以推动经济增长。

(三)对劳动力市场制度进一步完善

劳动力的流动让人力资源得以重新配置,是保证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是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仍不完善,劳动力在未流动之前,他们在当地可以享受到相应的政策保障,但是发生流动后,原来享受的政策可能停止。对于劳动力市场而言,其培育劳动力的重要条件就是社会保障制度。因此,我国政府应该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投入,更加完善养老、医疗、失业保障等;对劳动力市场在用工方面进行规范,确保其合法,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建立住房保障制度,为流动劳动力解除后顾之忧;保障劳动力市场的公平性,调动工作积极性,让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更好的推进经济发展,加强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樊士德,姜德波.劳动力流动与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1,02:27-38+111

经济增长的动力范文3

因为中国经济的两个主要拉动力量,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还没有结束,而且,城镇化、工业化对整个经济的推动也会越来越强劲,这会使中国经济保持比较长期、快速的增长势头。这是一个总趋势,这个大趋势是不会改变的。

很多人认为,中国主要是靠外需拉动我们的经济。如果不靠外需,我们还能靠什么?实际上应该纠正一点,中国并不是主要靠外需拉动经济的。

在过去那么多年来,外贸出口,也就是外需对整个中国经济GDP的拉动,在“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中,出口方面只占22%。也就是说,中国GDP的增长大部分主要还是靠投资和国内的消费来拉动。因此,中国并不是一个依靠或者是依赖外需的经济体。由于这次金融危机,去年整个外贸出口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度变成了负数,也就是说,外需受到了很大的创伤,所以,我们加大了投资和国内消费的力度,来弥补外需不足,使得我们的经济能够继续保持很快的增长速度。

中国的经济和其他国家一样,都是要充分利用外需,推动自己经济的发展。别的国家,包括美国,它们都会利用国际市场发展自己的经济,所以我觉得在用词上,不能说中国是“依赖”,或者是“依靠”外需发展经济的国家,我们并没有这样做。这样的说法都是一些外国人。在不太了解中国的情况下,看到中国的外贸出口增加这么快,就认为我们中国的经济准是依靠外国市场发展起来的,实际情况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

当然。外贸出口对中国的经济贡献还是很大的,过去那么多年基本上保持了大约四分之一的贡献度。经过这次金融危机以后,外贸出口对中国经济的拉动力量要恢复到22%、25%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了,在今后,如果国际市场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度能达到15%,我们就应该比较满意了。

另外,将来的“三驾马车”对整个经济的贡献度会出现一些趋势性的变化。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比如5-10年内,中国还是要靠投资拉动。投资拉动的力量会慢慢减弱,国内消费的拉动力量会增强,到了一定的时候,国内消费可能会超过投资,成为拉动中国经济最重要的一个力量。在此过程中,外需市场会保持在15%之内的水平。保持这样的水平对中国是必要的,因为中国毕竟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是要利用国际市场,还是要利用出口推动中国的经济,这也是其他国家曾经走过的路。

其他的国家在治理经济危机的时候,往往用加大投资的方式,中国目前也是沿用了这种方式。然而,投资过大也可能会产生一些中长期的弊端,因为国家的投资比较多,所以国家、政府对经济的主导作用会被强化,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的。但是,如果我们有一个很好的对冲机制,这种弊端也是可以克服的;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投资如果太多,就会抑制消费,所以,首先还是要减少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增加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因为,只有消费对经济的拉动,才会是一个比较持续、长期的拉动力量。另外,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民间的消费,培养国内的消费,使其逐渐成为主导中国经济的主要力量。

经济增长的动力范文4

本文就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具有二元结构的发展中国家实现快速经济增长的基本途径这一论点做以分析论述。

一、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存在着传统农业和现代工商业二元经济结构

传统农业由于边际收益极低,决定了其收入在农产品价格及生产经营规模没有太大变化的情况下不可能有大的增加。从我国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持续徘徊的情况就说明了这一点,与我国同期城镇从事工商业者收入存在巨大差距。97年,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60元,为农村的2.47倍;而到2003年,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升到8500元,为同期农民收入的3.24倍。如果加上各种福利、补贴,城里的人实际收入相当于农村的5倍以上。这种大的收入差距,加之城市各方面好的设施.成为对农民的巨大吸引力。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在自身获得比农业高得多的收入的同时,推动了工商业及城市的发展,增加了城市积累,使工商业及城市的规模扩大。

正如深圳市的一项调查所说:“在特区30年的发展史中,千百万外来工始终是各种新兴部门的主力军,他们为深圳创造了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必须的原始资本积累。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深圳奇迹与致富之源是这个地方充满活力的生力军――丰富而廉价的外来工和新兴经济部门为追求财富而奋斗拓进的结果。正因为千百万外来工的辛苦劳作才有深圳今天的繁荣与富裕。”现在.在全国城市经济部门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已占到一半以上。这一结论,可以说具有较普遍的意义。城市的扩大与繁荣,又可以容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途径

经济增长的动力范文5

关键词:转移就业;经济增长效应;人力资本

中图分类号:F240;F32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8.5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8-120-02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离不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贡献。国内不少学者的研究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对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大多基于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生产率的分解进行分析和测度,如胡永泰(1998)、李勋来(2005)、胡兵(2005)等人的研究。他们并没有考虑到资本和知识积累、对外开放程度、政府支出等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如果考虑到这些因素,研究结论将会更加有力。因为我们的研究证明,人力资本积累和对外开放程度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十分重大,忽视这一变量因素有可以出现估计结果偏差。

不同于以往的研究方法,文章在综合考虑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积累、对外开放程度和政府支出比例等因素的基础上,运用中国1978-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实绩出发,根据农村劳动力转移引起的就业人数的趋势变动来实证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并提出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建议。

二、计量模型设定和估计结果分析

(一)计量模型设定

采用通常的经济增长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劳动力转移人数作为被解释变量,从而将计量模型设定为:

其中,y为人均GDP,t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k为人均人力资本,h为人均人力资本,fdi为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重,fc为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trade为进出口占GDP比重,l为人均劳动力,gv为政府支出占GDP比重。文章所关心的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经济增长的效应,要知道这一效应大小的方法就是计算出方程中的α1系数。

(二)模型参数的估计及检验

表1是对1978-2011年的样本回归结果,在方程1中没有加入本文所关心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变量,用来作为基准方程,而在方程2中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变量加入基准方程中来。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两个方程的回归结果并没有太大的变化,除了最终消费率和出口两个变量外,方程1中在1%和5%显著水平的自变量在方程2中也在同样的水平下显著。经检验,最终消费率和政府支出两个变量存在很大相关性,有可能导致多重共线性。由于在文章中关注的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变量为修正多重共线性带来的偏差,在方程3中略去了最终消费率变量。在方程3的结果中发现,除了政府支出变量不显著外,其它变量都在1%的水平上高度显著。但根据方程1和方程3的政府支出估计结果可知,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可能不是最优比例,对生产率和经济增长可能会产生不显著的不良影响。相对于方程1而言,在加入了劳动力转移就业变量后,方程3中的其它变量的估计系数的显著性都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并且劳动力转移就业这一变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具有正的统计显著性而且使R2也提高了。这说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非常显著的正效应。

方程3中的DW值落入不确定区域,但十分接近du。为了进一步检验模型是否存在自相关,我们采用Breusch-Godfrey提出的LM检验法。由,说明模型在α=0.01的水平下接受原假设,不存在1阶自相关。从计量结果来看,可以肯定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是显著的,被解释变量和各个解释变量之间线性相关;回归分析的校正的拟合优度接近于1,残差的标准差SE也很小,说明模型很好地拟合了样本数据。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正负号方向也与我们的理论预期相一致,以上结果表明模型整体上具有可靠的解释力。

(三)计量结果经济意义分析

劳动力转移人数变量的系数为0.255,这表明在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人数每增加10%,人均GDP将增加2.55%,这体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经济增长的显著影响。资本的产出弹性低于人力资本的产出系数,说明我国开始把经济增长方式从资本绝对投入量的增加向人力资本投入和经济结构优化转变。政府支出变量系数为负数,且不显著,可能由于政府支出占GDP的比例并不是最优比例。人均劳动力变量的系数显著为负,这是因为我们在模型中使用了人均人力资本变量,使得少数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劳动力对经济增长并没有多大贡献,这也说明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两个外源性因素,都得到了正的估计值,而且在统计上非常显著,说明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对经济增长产生了重要作用。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效应的发挥。1978-201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达到25%。中国近几年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是与劳动力转移密切相关,劳动力转移必然要求工业部门更多的投资,但是过于追求短期效益导致粗放式增长。长期来看人力资本则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并且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有利于经济的集约式增长。中国应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在合理加快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同时必须加大对转移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入,增加知识积累,不断提高社会人力资本水平保障经济的持续增长。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为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有关部门应该解放思想和打破不合理的制度障碍,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等人力资本投入,把“加快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长效机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产业化、集约化、专业化以及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应继续挖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经济增长的潜力,发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经济增长效应的优势。首先,以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为引领,继续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其次,以创造公平的城乡制度环境为支撑,保障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权益。最后,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知识水平为内核,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Lewis, W.A.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y of Labor [J].Journal of 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Social Studies,1954 (20).

[2]胡永泰.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来自农业部门劳动力再配置的首要作用[J].经济研究,1998,(03):33-41.

[3]李勋来、李国平.经济增长中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效应研究[J].经济科学,2005,(03):39-43.

[4]胡兵、赖景生、胡宝娣.二元结构、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J].财经问题研究,2005,(07):9-13.

[5]Lucas,R.E.,1988,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2, 3-42.

[6]张军.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3,(07):35-43.

经济增长的动力范文6

关键词:区域经济增长;劳动力流动;关系探讨

一、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增长效应

劳动力流动对于劳动力流入地区或流出地区都具有较强的区域增长涵义。对劳动力流入地区来讲,劳动力的流动首先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生产要素,同时,由于劳动力的流动本质上是人力资本在区域之间的转移,而人力资本已经成为企业及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资源,也是企业及区域形成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劳动力及人力资本的流动所产生的外部效应使得区域能够在劳动力聚集、企业聚集及产业聚集过程中获得递增的收益与经济增长。劳动力作为经济增长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其投入量及投入结构的变化必然影响到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而劳动力的流动必然影响到流入与流出地区的劳动力供给状态进而影响到流入与流出地区的经济增长。

亚当·斯密认为,经济增长的来源决定于两个条件:一是专业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二是劳动者数量和质量的变动。大卫·李嘉图也认为社会财富的增长取决于劳动数量的扩大与劳动力生产力的提高。当然,由于该时期处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扩张的阶段,其所面临的是劳动力供应不足问题,所以,他们关注的是劳动力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水平变化及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危机时期的到来,出现了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有效需求及就业不足的劳动力、就业、产业之间的关系理论,这时,人们重点考虑的是为促使劳动力的充分就业,需要怎样的产出水平与劳动力生产率水平。也即怎样的总需求水平及容纳一个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平均需求额。

劳动力流动对流入地区所产生的增长效应还表现为劳动力流动所导致的贸易效应上。贸易被称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劳动力的流动不仅改变了劳动力流入及流出地区的区域产品、区域产出结构,同时也改变了区域贸易的结构,这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而区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便是要素或者说自然资源的禀赋差异,即空间异质性与生产要素某种程度上的不能流动性。瑞典经济学家俄林指出,个人在职业上的专业化与区域在地理上的专业化具有相似性,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能力禀赋,而对于一个区域来说,其具有不同的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基础,使其具有生产某种产品的相对优势。如果要素能够完全流动,那么,真正流动的可能是要素而不是商品与服务。所以说,劳动力的流动必将区际贸易产生一定的影响。尽管说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商品的交换,使商品及生产要素的价格趋于均等,也即生产要素价格的地区性差异将逐步缩小,从而减少了要素在区域间流动的必要性,也即商品的流动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要素的流动。但是,商品的交换并不总能使要素价格均等,地区间的差异仍旧存在,并且在要素价格差异大到足以克服各种障碍时,就会导致生产要素的流动,这时要素流动成为商品流动的替代物,通过要素的流动则直接作用于生产要素价格,间接作用于商品价格,最终使价格均衡化趋势得以进行。

二、劳动力流动与区域联动发展

劳动力的流动不仅对自身的劳动力市场产生影响,同时还对资本、技术生产要素流动,进而影响到劳动力流入地区与流出地区的区域发展模式。由于落后地区的收入水平较低,必将引起劳动力向发达地区的流动,这既包括了技能劳动力,又包括非技能劳动力,这样便形成了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同时,由于落后地区人均收入水平较低,进而导致落后地区本身的资本供应不足,这样只有通过引进外部资金、技术及设备,来改变落后地区的技术落后及资本供应不足的状况,同时因引进资本技术与设备相关联的劳动力流动也就成为落后地区知识技术传播与产生外部性经济的主要来源,而新技术的引进及相应人力资本的流入将促进落后地区新产业的形成。并由于外部效应促使相关产业发展,进而导致新产业区的形成,而这必将使落后地区产品市场(包括区域内与区域外)扩大及收入水平提高,同时使得购买力提高,从而形成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对于发达地区来讲,由于积累了资本、技术及劳动力生产要素,同时也积聚了新产业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本,那么,发达地区在劳动力流入及人力资本的集聚过程中,促使自身的产业进行结构转换,一是传统工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换为主,同时,发展为工业及周边区域服务的第三产业,进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高科技产业的聚集,实现老工业的改造与复

兴与新产业区的兴起,这样便形成了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经济联动格局,并从专业化分工中获取区域经济增长的收益。当然,这种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发展模式可能仍保留着核心的二元区域经济结构,而对于区域差距的缩小而没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所以说,劳动力的流动不仅对企业的区位选择及相应的产业聚集产生作用,同时也对资本、技术要素产生效应。尽管资本要素的流动决定着技术要素及劳动力的流动,但劳动力的流动同样会反作用于资本与技术要素,并且,体现劳动力内涵的人力资本流动甚至将会成为生产要素流动的核心。在落后国家或地区,由于资本作为最重要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其在生产要素的流动起到决定性作用,使得其对劳动力、技术要素占主要地位,但随着资本市场的日益发达及资本的日益丰富,作为非物质资本的人力资本或者说劳动力越来越显现出生产要素外部效应的重要约束条件,也是产生技术外溢效应的人力资本保证。所以,劳动力生产要素的流动对于两区域的经济发展将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