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发展策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产业发展策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产业发展策划

农业产业发展策划范文1

    1.1领导重视,科学规划

    泽州县县委和县政府特别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成立农业产业化领导组,加强对农业产业发展进行指导、管理、服务和协调,并制定详细发展规划,规划了“十二五”期间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目标。

    1.2不断增加财政投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泽州县加大财政投入,强化龙头企业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入资金几千万元来扶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从2012年开始,每年列资300万元用于“一村一品”建设,列资50万元用于扶持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发展。同时,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认证主体给予奖励。畜牧方面,自2009年以来,县财政每年拿出300~500万元来对畜牧业发展进行扶持。2012年扶持资金增至700万元;近2年,畜牧业发展风险基金扶持项目的县级验收扶持金额达1000余万元。蔬菜方面,2011年以来,县财政先后拿出1000多万元对蔬菜基地给予补助,重点对规模化设施蔬菜、露地菜生产基地进行资金补助。2012年,补助标准为日光温室补助10000元/0.067hm2,春秋大棚补助3000元/0.067hm2,露地菜补助100元/0.067hm2。

    1.3大力推进农业标准的应用,加强品牌建设

    按照优质、高产、高效为主的农产品生产要求,积极加强品牌建设。全县共认定“三品”产地面积17200hm2,认证“三品”产品80个。双丰公司的“巴公”商标、晋大公司的“晋大”商标、伊健公司的“伊健”商标、味利达公司的“本尔昆”商标被认定为省级着名商标;双丰BAGONG牌脱水蔬菜、彤康米康尔杂粮系列、金万福小麦粉被认定为山西名牌产品;巴公大葱、盘松蜂蜜、卧龙山甜糯玉米被认定为山西名牌农产品;彤康米康尔小米、盘松蜂蜜、双丰巴公大葱、伊健谷宜生谷物浓浆被授予“山西特色农产品生产企业及产品”称号;双丰巴公大葱和彤康泽州红山楂申报了地标农产品;还有5家龙头企业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认证。

    1.4加强项目建设,培育龙头企业

    近年来,全县累计建设农业项目达40余个,促进了全县小杂粮、蔬菜、畜牧、干鲜果、蚕桑、中药材、食用菌、休闲农业、科技园区等产业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建成了彤康、双丰、伊健、泽地萃、味利达、金连康、润农、益丰园、绿之丰、长青苑、祥鑫元等20多家规模较大、市场影响力较强、幅射带动面广的省、市、县重点龙头企业。

    1.5积极组织招商引资活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积极组织农产品生产企业参加国际农交会、北京展销周、山西特色农博会等农产品展销会和招商引资系列活动,不仅将泽州县的特色品牌农产品送出了山西,同时还引进了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人才。先后签定了双丰绿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万吨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及绿园农产品物流中心项目、伊健食品有限公司的万吨杂粮速溶早餐加工项目、益丰园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的农业观光园项目、天天鲜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泽西湖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园项目、县畜牧局的万头高产奶牛养殖园区项目等,拟引资9.46亿元。

    2存在的问题

    泽州县农业产业化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2.1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

    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必须有统一规划和指导,规划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和长足发展。泽州县部分龙头企业也作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规划,但缺乏实地调研考察和研究论证,存在纸上谈兵、凭空想象的情况,而且真正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的极少。另外,个别地方不切实际上项目,盲目发展,结果项目遍地开花,重建设、轻产品、轻销售现象普遍存在,项目持续发展没有保障。

    2.2龙头企业规模较小且带动能力不强

    泽州县的龙头企业大都处于建设初期,产品结构都很单一,规模效益低,组织化程度低,带动能力不强,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当有限。即使是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带动的也只有公司所在周边少数村庄的少数农户。这种不大、不强的龙头企业虽然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初期阶段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无法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而且很多龙头企业由于其产品发展局限,无法建立配套基地,对农户的带动作用就更小了。另外,全县企业地域分布不平衡,有竞争力的企业基本都集中在经济发展较好、农业基础扎实的乡镇,这种企业分布不利于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全面发展。

    2.3品牌产品和精深产品少

    泽州县生产的特色农产品有彤康的泽州红山楂酒、巴公的大葱、晋宏的油醋、伊健的早餐奶、泽地萃的食用菌、味利达的小米、谷丰的小杂粮、卧龙山的甜糯玉米等80余个,其中通过品牌认证的产品只有5个。产品均以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少,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不高,市场占有率低。

    2.4资金投入不足

    全县龙头企业因规模较小而自身发展能力弱,抗风险能力较差。有效抵押不足,银行信用等级不高,较难获得银行贷款。此外,政府在组建农业产业化资金信贷担保机构工作上的力度不大、动作缓慢,这些因素都导致银行贷款难、筹资难,资金缺乏已成为制约全县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3对策与建议

    3.1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扶持、发展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要认真落实扶持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着力培育加工型、流通型、服务型和基地型等各类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扶持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3.2支持中介组织高标准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们是联系农户和市场的重要纽带。要选择培育一批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其开展人员培训、农业技术引进、信息与经验交流、销售网络构建,引导其由生产、销售初级合作社向固定资产、资金高级合作社发展,促进其加强管理、规范运行,增强其发展后劲。

    3.3促进土地加快流转

    促进土地流转是放活土地经营权、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和解放农村生产力的重大措施。今后一段时期,政府应从建立健全县乡土地流转市场及管理服务体系入手,鼓励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来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种养大户、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投资效益农业,连片开发农户流转土地。积极争取土地流转奖补政策。

    3.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将农业产业化培育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每年安排资金,作为奖励和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专项经费,主要是:①对品牌创建给予奖励;对经国家级认证、省级认定的知名品牌,按级别给予奖励;对获得有机食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给予适当奖励。②对兴办农业龙头企业贡献突出的经营者和责任部门给予奖励。③对被认定为省、市、县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企业给予奖励。

农业产业发展策划范文2

[关键词]寿光市 农业产业化 对策

一、引言

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与工业、商业结合形成的市场化、一体化经营模式,是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业产业化对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寿光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农业产业化不断发展完善,虽然农业产业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寿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分析寿光农业产业化发展中问题和不足,并采取相应对策,对于寿光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二、寿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寿光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立足农业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加快农业转型步伐,农业产业化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带动能力相对较弱

寿光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整体带动能力仍然较弱。主要表现在农产品深加工能力相对较弱,很多产业组织仅仅处于农业产业的最低端,只能对农产品进行简单加工,甚至不加工就直接送到消费市场或者农业品深加工企业。农业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合作仍属于简单的松散式合作,利益依存度不高,约束力不够,农民找不到稳定的农产品销售渠道,企业找不到稳定的初始产品来源。

2.农民组织化程度偏低

目前寿光市大多数农户还是处在家庭经营为主的分散经营的状态,组织化不高,同时由于农民文化程度不高,顾其在从事生产活动,只是随机地抓住市场中闪现的机会,农业生产活动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即使一部分农民依托于农业龙头企业或农业合作组织,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和管理的不规范,农民总处于弱势地位,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

3.农村土地流转体制不完善

土地流转有利于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实行规模化经营,极大的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目前,虽然寿光市已经有了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土地流转操作流程也日趋规范,但现行土地流转机制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农民流转土地土处于自发、分散、无序状态。在流转供求机制上,土地流转的中介服务组织数量少,服务质量也不高,导致土地流转供求信息传播渠道不畅通。流转程序上,没有透明的价格机制可以比较,甚至存在强迫农民流转等违法行为,农民土地流转权益很难得到保障。

4.政府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改善

政府职能认识不到位,没有理顺政府与企业、市场的关系,由于受过去体制的影响,政府仍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管理农业发展,片面追求规模效应和形象工程,背离了市场运行的规律。政府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忽视了经济运行软环境的建设,提供公共产品及服务方面还不到位。有时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和工作成绩,忽视了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生产基地的投入和改造。

三、促进寿光市农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为了推动寿光市农业更好的发展,针对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寿光市今后的农业工作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1.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寿光虽是蔬菜种植大市,但不是农业出口大市,其原因是在于缺少具有优秀品牌的农业企业。因此,要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强强联合,实行低成本扩张,扩展规模经营。鼓励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引进先进生产加工技术,拉长产业链条,着力提高农产品的精深加工能力。要制定扶持计划,有针对性的扶持一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农业龙头企业,力争在未来几年内重点扶持2-3家农业企业,尽快使它们发展成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

2.加快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政府要加强宣传与引导,教育农民树立合作理念,增强合作意识,让农民认识到合作社是增加农民收入,抵抗各种风险,实现高层次富裕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农民的培训,让农民真正得到实处。根据区域特点重点扶持发展优势产业体系,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规模化经营格局,为合作组织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也可以适当给予一定的补助经费鼓支持合作组织发展。

3.创新土地流转服务机制

强化土地流转的各项服务工作,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信息数据,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健全土地流转网络化管理。同时要培育各类土地流转中介组织,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更好的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创新流转模式,探索土地流转新途径,可以探索农业龙头企业以股份的形式吸收农民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农民以土地入股等形式参与企业管理与分红,企业和农民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实现双赢等土地流转新模式。

4.转变政府职能,提升农业产业化服务水平

农业产业发展策划范文3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结构调整; 主要问题; 解决对策

农业产业化可以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佳途径之一。而随着农业产业化的逐步发展,农产品在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也逐步配套化、科学化。农业产业化所带来的巨大生产力以及生产领域的扩大,有利于促进农业劳动力的就业,促进农业发展的优化升级。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导致的各地区间农产品产业化的发展水平间的差异越来越大。目前,许多乡镇农业产业化已初步完成了由产品初级加工向精细加工、由单一化向系列化、由内向型向外向型的方向转变。但由于我国小农经济思想对民众影响的根深蒂固,仍然缺少对农业发展的横向化与纵向化的分析,这主要表现在农民缺少市场意识,对农业产业化存有误解,也使得参与市场的积极性不高,这也造成了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组织的数量过低,无法形成一定的规模化、聚集化,使得农业产业化的竞争力无法与其它产业相比。

(二)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意识

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行业,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资源无法满足产业化进程中的需要,因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为重要。但是当前一些企业只在乎眼前的利益,缺乏长远性的打算,多采用一些“短、平、快”的项目和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忽视了对生态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一味片面追求农业生产量,对农业进行掠夺性的生产经营模式,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再加上农副产品加工业相对落后,缺少深加工的层级,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浪费严重,利用率低,无法表现农产品的价值。

(三)农业信息的传播渠道不畅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加剧,农业信息的传播显得更加重要。它主要体现在能够让农民了解到当下各类别科技信息、市场信息,并能够提前了解灾害性气候与病虫害预报,及时做出应对。但从当下发展状况来看,农村在信息传播这一方面还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管理机制的不健全,缺乏的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缺乏协调性,有些偏远地区由于技术受限无法及时更新各类信息,这对农村信息市场的发展无疑带来了不良的影响,阻碍了农村产业化的信息化发展。

二、加强我国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对策措施

(一)提高农民群体的文化素质

要想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优化升级,狠抓农民的教育培训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可以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农科教中心以及专业协会等形式,从而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农业技术培训体系。于此同时,还需M一步发挥农技推广站、农业广播校、农业院校的作用,与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加快推广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新方法、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从而为农村培养大批懂技术、能操作、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还可以通过建立择优扶持的培训激励机制,改变小农思想,让农民学会利用科技、信息来增加收益,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二)进一步推动对土地经营的规模化

这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施,一是要因地制宜的发展乡镇企业,并与小城镇建设以及户籍制度政策相结合,实行企业化经营与专业化的生产,促使土地相对集中,形成一定的规模化。其次,应当对耕地流转制度进行细致的研究,使过去分散性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与规范的市场机制紧密联系起来,形成规模生产和规模效益。最后,政府还应当加大对经营者在各方面的扶持和服务力度,使其能够顺利的发展。相信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理念的逐步推进与共识程度的加深,规模经营的内涵和外延也能够得到新的升华扩展。

(三)加强农业信息市场的建设

第一,从事农业信息的人员本身应当不断增强信息的商品意识以及市场经济的观念,改变过去依靠国家拨款的形式,只是按照行政指令来对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加工和的方式,而应当转变为以获取效益为目标,将农民的需求作为信息的导向,从而根据农业信息市场的特点来生产适销对路的信息产品,从而在其中获得一定的效益,来更好的维持信息运作的环节。

其次,在对农产品开发的环节中除保持原有的传统产品外,还要通过信息的来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并开发出具有农业特色的各类数据库,以及实物信息产品和配套产品,及时提供适合于农村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新内容、新产品。

其三,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来建立适于本地特点的农业信息市场,充分发挥各类信息传播的优势,利用多种形式来进行多层次、多样化的信息成果转换。与此同时,也应当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业信息市场,健全信息市场法规,对各地的信息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从而更好地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小结

我国农业产业化是否能够得以顺利的发展下去,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规范化、合理化的程度,而且通过产业分工的细致化,也能够改变过去分散、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向专业化、精细化的农业社会化管理的方向发展。农业产业化不仅有利于农产品经营的规模化、市场化,同时也有利于对先进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以便更加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的改变,使得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趋势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升级优化。

参考文献:

[1]岳耀红. 试论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对策[J]. 中国集体经济,2017,(03):43-44.

[2]张金亮. 乡镇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问题与对策[J]. 科技经济导刊,2016,(22):210.

农业产业发展策划范文4

“农业产业化”是一种农产品经营模式,而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则使得这种经营模式得以广袖长舞,舞得龙头企业崛起,合作组织扩大,活跃了农村经济,惠及到万户千家。到今天,面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农业产业化的任务是什么?应该说,带动农民增收是农业产业化永恒的主题,而成为新农村经济发展的代言人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赋予农业产业化的新使命。企业,协会、合作社这些农业产业化的主角能否在国际市场大舞台上成为代言人,这对农民进一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自身素质、文化标准、思想观念等是一个全新的要求,同时对政府“经营”能力也是一个重大考验。

目前,我国农业的发展正在步入现代化的进程,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其重要意义在于农业产业化可以改变农业的弱质地位,可以提高农业的规模化效应和农业的竞争质量,我认为,在目前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尚存在一定的认识与机制问题,本文就此谈几点看法。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政府行为偏向。由于农业产业化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的重要意义所在,各地政府均对农业产业化持有十分积极的态度。但是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使得政府常常将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带入产业化过程中。具体表现为口号化倾向、推动不足和推动过度现象。口号化倾向表现为“说的多、干的少”,寄希望于通过宣传来解决问题,忽略了在农业产业化这一农业市场化的必然过程中,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尊重自然规律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创建和完善必须的环境与条件。

2、土地流转机制与规模经营的矛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是我们党在农村长期不变的基本政策,并已在我国《宪法》中以法律的形式加以体现,加上改革开放以来较长时期的运作和其效果的验证,广大农民已经认可和习惯于这种“小生产”式的组织方式。这种“小生产”式的组织方式,与产业化经营的规模经济方式之间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冲突。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途径是借鉴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两权分离原则,即在不改变承包权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让渡经营权,通过经营权的集中使用来克服“小生产”的固有弊端。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可能遇到重重困难。为此,现实要求我们必须探索一种农民既无后顾之忧又规模经营的体制与机制,从县区级管理农村经济的经验来看,目前,这方面的机制尚不健全。

3、农业产业化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市场运营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市场发展的必然,这要求我们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来建立农业产业化的运作体系和方式。按照市场规律的一般运作方式,不是生产什么就卖什么,而是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而目前存在的共性问题是,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还习惯于从建基地、抓主导产业入手来启动和推进产业化。一个农业产业化的规划往往是以建设几个大基地、几个大产业为主的规划。这种工作方式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初级阶段是可靠也是可行的,但在深入过程中必将出现较大的失误。只有产业没有链条是不行的。这就像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一样,短期是推进,长期是目标,教育农民、改变农民,富裕农民,农业产业化是主要力量。另外一点,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利益分配机制是决定产业化经营能否长期坚持下去的瓶颈因素。由于企业、市场等“龙头”或中介组织通常比较关注短期收益,并在利益分配过程中处于相对主动的地位,因此在一些非合作制的产业化经营组织中,农户利益很容易受到损害。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建立有利于确保农户利益的分配机制是当前十分突出的现实问题。

二、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对策研究

1、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作用。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无论是担负的富民任务还是政府的职责要求,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尚不存在十分有力的、可以替代政府作用来对农业产业化进行宏观规划与引导的组织。为此,应进一步加强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中的作用。但是,政府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工作重点和方式应当有所变化。把握好三个重点:一要重点引导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在农业产业化的实施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应根据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愿合约、利益联动、风险分担、共同发展”的取向,从利益分配机制和运转约束机制两方面对其市场主体的行为加以指导。同时,要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特别是要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提高服务组织效能,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管理体系,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二要重点引导市场体系的加速建设。在推行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发展市场网络,建立健全流通服务体系,形成一个以批发市场为主框架、以各级综合农贸市场为支撑、以各地自建商贸城为网络、以农民产销组织为补充的四大市场流通体系。同时,要把市场网络系统、流通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小城镇的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强调将有关的项目、企业、市场、加工区等与城镇建设相结合,使其相对集中。这样,既可推动小城镇发展,又有助于把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向更高阶段。三要重点引导主导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在主导产业的培育上,政府部门应当通过利益的诱导,促使农业开发企业和农户结成主导产业的培育主体。首先要指导群众发展具有本地特色和竞争力的优势产品,形成区域主导产业,同时要避免一哄而起、盲目上马和盲目扩大规模;其次要指导群众通过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率,使大宗产品上档次,特色产品上规模;此外还要指导群众积极发展新的主导产业,对那些眼下虽未形成生产经营规模,但有明显开发优势的潜在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其四、要引导金融系统对农业产业化的大力支持。政府应当鼓励银行按照“效率优先、因地制宜、规模经营、循序渐进”的原则,作为金融杠杆着力点和经营取向,在充分进行市场调查并掌握足够的产业政策信息的基础上,选准选好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金融杠杆支撑点。

农业产业发展策划范文5

关键词新疆兵团;农业产业化;现状;发展对策

兵团提出要率先在西北地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兵团经济总量要实现占新疆经济总量20%的目标,三次产业结构要调整到16∶56∶28,实现兵团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更好地发挥“三大作用”,促进新疆长治久安。因此,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创新发展理念、突出发展重点、转变发展方式,对兵团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的大调整,实现兵团经济发展方式历史性的转变,走以农业产业化为主要特征的农业现代化和以信息化为主要特性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农业产业化是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是兵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途径。加快推进兵团农业产业化,是发挥兵团农业科技优势、集约化优势和规模优势,加快建设“三大基地”,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性措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方式、根本出路和必然选择;是兵团率先在西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兵团农业产业化发展概况

1.1农业持续发展,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2009年,兵团经济延续了2002年以来的良好发展势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610.5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4.7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06.5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99.39亿元。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8.2%、55.6%和26.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4.9∶31.7∶33.4调整为33.5∶33.8∶32.7。

根据市场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需求,2008年兵团党委确立了“减棉、增粮、增畜、增果”的农业结构调整方针,种植业作物布局逐步向优势区域和特色产业集中,种植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水平、效益有明显提高。全兵团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10.77万hm2,其中:粮食(小麦和玉米)、棉花、油料和甜菜播种面积分别为30.71万、48.79万、6.87万、2.03万hm2,其总产量分别为211.73万、113.43万、18.63万和145.33万t。果蔬园艺业得到新发展,酱用番茄、果树等特色高效经济作物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畜牧业总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规模化养殖水平进一步提高,生猪和奶类生产成为兵团畜牧业发展的亮点。农机装备水平先进,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目前,兵团的机耕、机播、机收作业水平分别达到100%、99.3%和45.0%,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较为健全,农业科技力量较强。

1.2农业新技术广泛应用,农业生产科技含量高

作物新品种培育、节水灌溉、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高密度高产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农业信息等技术的整体水平较高,农业高新科技已成为兵团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助推器”。2009年使用新科学、新技术的覆盖率、到位率进一步提高,各项适用技术的大面积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种面积75.98万hm2,其中棉花精量播种面积38.65万hm2,棉花机械采收面积11.57万hm2;节水灌溉面积65.29万hm2;测土配方施肥面积67.55万hm2。兵团农业生产技术科技含量高,主要农作物单产水平及综合机械化程度较高,农业综合能力不断增强,已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的大农业优势,精准农业技术体系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1.3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向规模化和效益化发展

围绕兵团“三大基地”建设,继续加强和不断提高十大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施建设水平,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取得新成效。2009年,拥有国家和兵团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61家,其产值占全兵团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70%左右,带动农户39万户,一批具有兵团特色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逐年扩大,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带动辐射能力进一步提高。

1.4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及其利益联结机制,是确保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兵团依托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充分发挥组织化程度高、集团化特点突出、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不断完善订单农业,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团场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通过签订合同契约、合作经营、股份制、最低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不同类型的利益联结机制,与基地农户建立较为稳定的产销关系,保障农工的利益,极大地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覆盖兵、师、团3级的农业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逐步配套完善,有效带动农户走向市场,维护农户合法权益,在组织、协调、新技术推广、培训服务、信息服务、产品收购营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带动和服务作用。

2兵团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农产品加工业严重滞后,农产品加工率低,三次产业之间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十分突出

兵团具有明显的农产品资源优势,但农业社会效率高与经济效益低、现代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滞后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农产品加工率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低。2008年全国三次产业结构之比为11.3∶48.6∶40.1,农业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之比为1∶1.2,而兵团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34.9∶31.7∶33.4,农业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之比仅为1∶0.41。由此可见,兵团农业比重大,整体工业化水平不高,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离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目标16∶56∶28还有较大差距[1-2]。

2.2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带动幅射能力不强

龙头企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程度低,产品质量和档次不高,核心竞争力及带动幅射能力不强,特色、优势主导产业难以形成产业优势,有一定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名牌产品少[3]。

2.3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亟待加强

农产品生产基地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的整体水平不高,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产品质量安全不容乐观,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亟待加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与加工原料供应不足的矛盾同时存在,特别是牛羊肉、乳品、甜菜、加工番茄等生产水平较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优势。

2.4区域发展不均衡

由于对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尚未从传统发展理念和经营模式中完全解放出来,市场观念淡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水平较低,区域发展不均衡。

农业产业发展策划范文6

关键词:农村沼气;产业前景;发展模式;技术促进

中图分类号:U47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农村沼气建设既解决了养殖污染问题,减少了邻里因臭气、污水随意排放等造成的纠纷,又回收了沼气能源。沼气工程所有者将多余的沼气提供给附近村民使用,和谐了邻里关系。沼气集中供气工程项目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实事和好事,是农业农村节能减排的一项重要措施。它不仅可以解决非养殖农户对农村沼气的需求,使非养殖农户用上清洁廉价的沼气能源,减少了农民生活支出,还对提高生活水平、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重要意义。

1、我国沼气产业化发展的展望

我国沼气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以“三沼”的综合利用为主线的产业链

沼渣的综合利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作为肥料进行施用、作为饲料添加剂、作为栽培或养殖基料。通过对辣椒施用沼肥及普通肥料的对比试验发现,施用沼肥的辣椒株高更高、产量更大,辣椒的品质更优良。“三沼”利用价值的全面实现不仅会带动种植业、养殖业的全面发展,还会拉动相关设备制造业、服务业的发展。

(2)沼气设备的产业化

沼气设备是各类沼气项目高效运行以及相关服务得以开展的基本保障,沼气设备能否在数量和质量上实现配套十分重要。沼气设备生产企业只有走产业化道路,进行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才能实现产品在数量、质量上的双重突破。

(3)农村沼气工程的发展

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大量农户因缺乏劳动力而不适宜建户用沼气池,他们对于沼气的需求则可带动沼气工程集中供气项目的建设。因此,有人提出了“一户建池、多户使用、统一收费、统一管理”的沼气集中供气模式。在进行了财务分析、生态效益分析及社会效益分析后指出此模式不仅实现了沼气的商品化,满足了不适宜建户用沼气池农户的沼气需求,且相对较大的规模有效降低了市场风险。

2、户用沼气项目发展模式

在我国农村户用沼气项目的发展中,己形成的较为典型的沼气生态农业模式有“五配套”模式、“四位一体”模式和“猪一沼一果”模式。

2.1“五配套”模式

“五配套”模式是我国西北地区户用沼气项目的典型建设模式,该地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适合果树的生长,果园正是此模式的基本建设单元。此模式的具体做法是在果园前后配套建设一个太阳能暖圈(畜禽舍)、一个沼气池、一个集水系统(蓄水窖)、一个节水系统(滴灌设施)、一个看护房(配有厕所),它们也是构成此模式的五个要素。在发展过程中,传统的“五配套”模式被不断更新改进,各种基于此的衍生模式不断出现,如以蔬菜、粮食、花卉代替水果的“五配套”模式,又如以牧草代替节水系统的“果一畜一沼一窖一草”模式。

2.2“四位一体”模式

“四位一体”模式是我国北方地区户用沼气项目典型建设模式,此模式的具体做法是在农户的庭院内以土地为基础,建造一个作物种植日光温室大棚,在大棚内的一端建设一个地下沼气池,沼气池上建设一个畜禽舍、一个厕所,它们是构成此模式的四个要素。在整个大棚中,沼气池、畜禽舍、厕所、作物进行一体化运作,形成相互支撑、有机循环的“四位一体”格局,在全封闭的有限小空间内,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四位一体”模式带动了因地制宜的日光温室设计技术、温室温湿度调控技术、畜禽养殖技术等相关配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农户庭院自给自足生产方式的改变。

2.3“猪一沼一作物”模式

我国南方地区的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探索出了“猪一沼一作物”生态农业模式。此模式的最基本含义是指在“一池三改”为主要建设单元的农村户用沼气项目建设基础上,猪生长过程中所产生的粪便可以自流入沼气池,经过厌氧发酵后产生沼肥,沼肥对于作物的生长可起到一定的增产、增效作用。“三沼”有着巨大的利用价值,以“三沼”为纽带,可将本就有着密切联系的农户的日常生活、以养猪为代表的养殖业及以蔬果为代表的种植业这三者结合地更为紧密,三者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资源良性利用的整体。

3、沼气工程项目发展模式

3.1沼气工程的工艺模式

3.1.1能源环保模式

能源环保模式的基本目标是将粪渣及各环节产生的污泥制成商品肥料,并通过对过程中产生的沼气进行利用降低工程运行费用,同时将粪污中的液体部分进行处理使其达到向自然水体的排放标准。养殖场选择能源环保模式进行沼气工程的建设往往是因其周边环境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消纳沼肥。然而,在这种模式下,厌氧发酵的产物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且整个模式所需设备多、费用高、能耗大,对相关技术服务要求也较高,较适宜位于城郊的养殖场沼气工程采用,在农村地区则不宜采用此模式,而适宜采用能源生态模式。

3.1.2能源生态模式

能源生态模式的基本目标是充分利用沼气工程所产生的大量“三沼”,大力挖掘沼气利用价值的同时利用土地处理系统处理沼肥,即利用周边的农田、果园等将沼肥进行消纳,在对粪污进行有效处理的同时,实现对粪污资源化的利用。相比较能源环保模式,此模式在建设和运作中所需费用相对较低,适宜在农村地区养殖场进行推广,且农村地区也有着较多的土地来消纳较大量的沼肥。从某种意义上来看,采用此模式的沼气工程可以看作是放大了规模的户用沼气项目,它通过集约化的饲养方式,获取更充足的发酵原料生产出更大量的沼气并更大程度地进行“三沼”的综合利用,它的健康、高效运行必将同样放大户用沼气项目运行过程中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3.2沼气工程“三沼”综合利用模式

为保证集中供气项目能够高效运行,沼气工程需提高自身整体运营能力。在国家扶持的基础上,沼气工程还应本着“沼气不排空、沼肥不直排”的原则充分挖掘“三沼”的综合利用价值,以带来可观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增强沼气工程的经济实力从而为集中供气项目的运行蓄积更强的力量。

3.2.1沼肥转移消纳模式

沼气工程可借助沼气后续服务管理公司等相关服务机构的力量,利用真空泵、抽渣车、沼肥运输车等相关设备,为工程周边的农田、菜地、果园、花园、鱼塘等供应沼肥进行消纳,并按照所供应量收取一定的费用。此外,由于粪便的获得和运输较沼肥更为方便,沼气工程可与一些缺乏原料来源的户用沼气项目户达成协议,有偿为他们定期定量提供粪便型原料,使一些运行不良的户用沼气池重新健康运行,运行中所产生的沼肥由农户进行有效利用。

3.2.2沼肥就地消纳模式

“就地”消纳是指将沼肥在沼气工程配套建设的种植、养殖基地直接消纳。具体来说,沼气工程可租用工程周边的空地进行有效利用或流转周边的土地培育和建设与工程规模相当的种植、养殖基地,以区域特色农业为导向,综合利用沼肥带动种植业、养殖业规模化发展,形成以大中型沼气工程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促进农业种养的一体化。

3.2.3沼气高端利用模式

除了以集中供气的方式向农户提供沼气,沼气工程还可为沼气开辟出高科技含量的利用领域。

首先,可利用相关设备、采取压缩罐装技术对沼气加压装罐进行销售,使人们对沼气的使用可以摆脱时间、地点、使用量的限制,更大程度地满足市场对沼气能的需求。

其次,可建设发电机房、安装发电机组,利用沼气进行发电。大中型养殖场本身就是用电大户和用电“必须户”,猪场的小猪需要保温,大猪在夏季需要降温等都需大量稳定的电能作保障。利用沼气进行发电不仅能够减少养殖场一定量的电费支出,也可避免因农村电网电压不稳定、故障多发等问题所带来的损失。发电产生的余热还可用于沼气池发酵系统的加温及工程自身采暖所需。

4、技术促进措施

4.1加速设备生产企业发展的技术促进措施

加速设备生产企业发展的技术促进措施大力支持科研攻关,实现设备材料、工艺的改良及性能的提高,引导技术研究重点为满足农村沼气产业化发展阶段性的设备需求服务。省政府可直接鼓励支持有经济条件的企业构建信息网络平台,建造实验室或研发中心,引进人才,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省政府也可与研发实力较强的企业联合进行技术攻关,并根据具体的研究状况由政府拨付相应的科技研发资金。

4.2加速沼气工程发展的技术促进措施

注重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等方面的科研攻关、技术交流及相关研究成果的引进,在施工上注重工程组装技术的采用,逐步实现工程的标准化施工以降低施工成本。在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大中型沼气工程自动化程度的基础上,可引入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进行远程监测与分析,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曹茸.全国农村户用沼气达3050万户[J]..农民日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