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振兴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振兴设计

乡村振兴设计范文1

基层反映村民参与建设乡村振兴意愿不高

为了进一步提升村民参与建设乡村振兴的意愿,我县开展了乡村振兴政策宣传活动和村民调查问卷,对村民关于乡村振兴的意见进行了收集,通过引领群众提高对现代农村建设要求、特点以及现代农村农业发展趋势的认知,并根据各村情精准定位,科学合理做好村里发展规划。

主要措施:

一、坚持宣传为主导,加大乡村振兴政策宣传力度

1、成立宣传小组,通过进村入户、道路横幅等多样化进行乡村振兴政策宣传,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乡村振兴工作的知晓度。

2、做好村民调查问卷工作,通过收集村民对乡村振兴的参与意愿、相关意见建议等,分析村民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支持度,并整理出解决措施。

3、做好乡村振兴模范村的宣传工作,通过新闻报道、微信公众号等形式,让更多的村民了解乡村振兴工作对村内的建设、环境的改变及生活上的便利,从而提高村民的存在感和幸福感。

二、因村精准定位,科学合理做好村里发展规划

4、科学制定县级、乡级、村级的产业振兴规划,在乡村振兴总体规划指引下,以推进区域产业聚集为目标,以县域统筹、以镇带村为途径,科学合理规划乡村产业发展。着眼农业产业绿色发展,助推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基地、旅游观光农业打造、民宿农家庄园建设等,让农村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乡村振兴设计范文2

关键词:村镇银行;三农问题;建设缓慢;影响因素;完善措施

一、我国村镇银行推广的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人们逐渐具备了较强的金融意识,人们开始关注资金的安全性、趋利性、流动性,这些变化逐渐影响着农村金融的发展。在新的市场经济下,农村地区资金供需缺口越来越大,农村的资金供求矛盾加剧,呈现出供给远远无法满足需求的趋势。这些金融问题是传统的农村金融体系所无法解决的,而通过积极推进设立以村镇银行为首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则能够很好地缓解农村地区的资金供求矛盾,通过加强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良性竞争来提高整个农村金融市场的服务效率和水平,最终为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我国村镇银行推广建设的意义

1.使广大农村地区金融市场更规范。我国农村地区的广大农民,他们的金融需求往往具有小、散、频、急等特点,并且一直以来,农村地区没有设立正规的金融机构,农民只能通过各种非正规的不被法律认可的地下金融活动达成自身的金融需求。村镇银行是一个正规化的金融机构,受到法律法规的认可和支持,能够规范化民间的金融投资活动,从而更有利于三农经济的发展。2.缓解农村金融市场出现的供给不足问题。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农村地区金融需求逐渐增长,广大农村地区传统的金融机构并不能够满足其金融需求,农村金融市场出现严重的供给不足现象,我国“三农”资金缺口几乎是以逐年递增的趋势在发展。村镇银行由于其成本低、经营灵活及运营效率高,且契合三农特点,能够充分利用本地资金来运作于本地农村金融市场,能够大大缓解我国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保障农村金融体系的畅通。3.能够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对于农村地区广大农民来说,他们的金融需求主要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传统的贷款业务,用于满足农业生产、日常生活需求等;另一方面是存款、中间业务需求。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收入也越来越高,农村地区的消费结构也相应地产生了变化,农民群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逐渐多样化,包括有票据承兑、银行卡及理财等多种方面。村镇银行的出现,能够有针对性地为农村地区的广大农户及中小企业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及服务,从而能够更好地满足农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三、我国村镇银行建设进展缓慢的原因

1.村镇银行本身结构设置问题。为了规范化我国村镇银行的管理,银监会推行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其中,第二十五条规定,“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单个自然人股东及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单一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单一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之所以银监会要求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最大股东必须为符合一定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但是,村镇银行的建立的首要目的是要解决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金融服务空白问题,银监会的这些规定纵然可以保障村镇银行的安全运营,却也严重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建立和发展。2.村镇银行只有有限的存款来源。我国村镇银行建立时间不长,农村地区的广大农民群众对其了解较少,认可程度不高,相较而言,农民更愿意相信传统的农村金融机构如农行支行、信用社、邮储行等,更愿意将资金存入到这些传统的金融机构中。在农民群众的眼中,村镇银行更像是一些私立金融机构,从而不敢存钱到村镇银行。同时,即使农村的农民信任村镇银行,由于他们的资金以往大多数是存在距离近、支取方便的固定金融机构中,他们往往不愿意将资金取出转存入村镇银行。3.村镇银行的支付结算体系不健全。村镇银行是由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法批准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为当地三农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属于一级法人机构。它不同于银行分支机构,它是一种自主经营模式,需要自负盈亏,自担风险及自我约束。村镇银行不需经过人民银行,有银监会批准建立,因此,村镇银行没有行号,无法发放银行卡,从而使得村镇银行无法加入到中国大、小额支付结算系统、进入同业拆借市场。4.村镇银行没有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首先村镇银行没有良好的国家政策支持。农村信用社因有国家许多的政策补助支持,其贷款利率设置较低,迫于竞争压力,村镇银行只能降低贷款利率,基本在8%以下。在没有国家政策补助的条件下,村镇银行很难再如此低的利率实现盈利,从而不利于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在税收方面,农村信用社营业税及附加是3.3%,免三年所得税,而村镇银行则是按照普通商业银行进行纳税,高达5.5%,所得税达33%。这样一种税收政策大大不利于村镇银行的发展,使其在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竞争中处于劣势。

四、解决我国村镇银行建设进展缓慢的对策

1.提高村镇银行的认可度。为了提高村镇银行在公众心中的信任度,政府应该要摆明支持态度,鼓励农户存钱到村镇银行,将“村镇银行是农民自己的银行”这一理念深入到广大农户心中。同时,村镇银行还可通过积极引导大银行参股村镇银行,利用大银行的名气来推广村镇银行,获取农户的信任,提高村镇银行的认可度。2.合理设置村镇银行网点。由前面分析可知,村镇银行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建立时间短,并且其政策性补贴等诸多方面都步入农村信用社。为了更好地发展村镇银行,村镇银行应该合理设置网点,主动选择农村信用社覆盖较弱的区域作为网点,暂避锋芒,先将村镇银行发展起来。3.完善自身服务能力。由于村镇银行的设立不经过中国人民银行,村镇银行没有行号,无法加入中国结算系统,给村镇银行各方面的发展带来了阻碍。4.健全农村信用体系。信用是农户向村镇银行贷款的重要前提,健全的农村信用体系,能有效地保障村镇银行的资金安全。健全的农村信用体系,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充分配合。政府起带头作用,建立取信于民、服务社会的信用系统,企业通过信用评价系统、管理系统等,督促企业自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塑造优秀的企业信誉形象,个人则通过个人信用档案和个人信用报告等制度,督促和引导个人将信用、守信用。在农户与村镇银行建立贷款关系的过程中,一旦出现失信行为,应严厉处罚,建立黑名单管理制度,对其进行相应制裁如降低信用等级、处置抵押品、不再提供服务甚至诉诸法律等。

参考文献:

[1]李晓春.我国村镇银行建设进展缓慢的原因及对策.经济纵横.2010年(3).

[2]刘津慧.我国村镇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时代金融.2009年(6).

乡村振兴设计范文3

保障发展用地,盘活土地资源,是乡村实现振兴的关键。当前,农村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土地,我们要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为主线,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唤醒农村沉睡资产,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下面就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的职责,谈谈思路和想法。

一、主要工作成效

(一)强化空间用途管制。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根据***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禀赋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条件,明确合肥主城西南片区、产城融合示范片区、环巢湖生态示范片区、紫蓬山生态旅游片区、西北部外围控制片区等五大主体功能区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规范开发秩序,优化开发格局,努力提高国土开发利用效率和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注重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和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主要控制线衔接协调,健全不同主体功能区差异化协同发展长效机制。在坚持确保农产品供给安全和生态安全前提下,集约高效有序布局各类开发建设活动。以培育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来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开发强度管控,引导人口分布、产业布局等与当地水土资源、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二)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坚持一体设计、多规合一、功能互补,合理安排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庄分布、基础设施、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实现城乡发展互相衔接、互相促进。加快“多规合一”,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完善乡村规划体系,加快集镇改造和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提高村庄规划水平。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已完成编制编制。通过科学预测乡村人口流动趋势及空间分布,合理划定了乡村规划经济发展片区、居民点管控边界和生态控制边界,明确了村镇规模和功能,避免随意撤并村搞大社区、违背农民意愿大拆大建。加强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实现了农房建设有规划管理、行政村有村庄整治安排。建立健全违法用地和建设查处机制,强化了规划约束力。注重保护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历史文脉,塑造乡村特色,突出乡村个性,避免千村一面。

(三)积极打造乡村振兴的示范点和样板村。官亭焦婆等25个示范点纳入市五个一批项目库。目前,山南镇“三庄联动”、上派镇“三岗慢生活”、铭传乡“聚星片区”等规划已通过县规委会。“三庄联动”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围绕“农村改革发祥地、乡村振兴示范区”的定位,将小井庄、兴庄、长庄和板墙四个村,82个村民组,24平方公里的土地进行统一规划设计,打造合肥市乡村振兴的示范点。“三岗慢生活”围绕“五彩三岗、慢享生活”的定位,以花木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健康休闲、旅游服务业,提升现代慢生活体验区内涵,打造长三角新型旅游目的地。“聚星片区”坚持“淮军圩堡探源地、蚕桑文化寻踪区、皖中民宿特色街、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功能定位,围绕淮军文化和自然环境,打造合肥乡村振兴样板。下一步,我局将继续加快柿树岗乡防虎村、高店乡程店村等示范点和样板村的规划编制工作。

二、下一步打算

(三)保障农村发展用地需求

乡村振兴设计范文4

一、苏区振兴成果喜人,革命老区盛开幸福花

近3年多时间来,广昌县紧抓苏区振兴与“同心・振兴”双重战略机遇,全面策应,主动对接,取得了苏区振兴发展的重大成果,浇开了红土地上的幸福之花:1.累计争取上级各类扶持项目480余个(含打捆项目)、资金逾28亿元,加快完善了各类基础设施建设;2.获得上级财政补助资金4136.95万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997户,高标准打造了贯桥村、姚西村、高排村、石良村等一批苏区示范点;3.获得中央统战部捐款捐物累计800万元;4.获得全省统一战线实施“同心・振兴”项目100个,协调各类项目资金1.6亿元,获得捐赠资金3700万元。两年来,广昌县经济社会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据统计,上一年(2014年)全县完成国民生产总值47.02亿元,增长9.8%;财政收入8.13亿元,增长1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11元,增长15.1%。

二、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美丽乡村旧貌换新颜

2014年6月,中央统战部印发了《中央统战部对口支援广昌县工作方案(2014-2016年)》,确定3年内重点帮助广昌援建学校10所、乡镇敬老院6所、村卫生室104所,援助资金约3000万元,并将在智力扶持、争取政策、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公益帮扶等方面实施精准扶贫。目前中央统战部捐款捐物已达800多万元。

广昌县一直坚持“旅游强县”的大产业发展战略,紧紧围绕莲花生态旅游主题,融入莲佛文化、明清古迹、红色遗存,精心打造一条“探抚河源头、赏姚西莲花、游明清古迹、受红色教育”的精品旅游线路,努力把广昌建设成为“江西著名、海西盛名、中国知名”的全国莲花生态休闲旅游首选地。广昌县委、县政府强化了旅游工作领导,在对接振兴计划中整合发改、扶贫、新农村、财政、白莲、交通、农业、水利、文化、卫生、交通、农业开发等有关部门组成旅游产业发展联系单位,在项目建设上尽量与旅游业发展紧密结合,做到资源共享,给予最大倾斜。

(一)走进驿前镇贯桥村,修葺一新的同心街、振兴路宽阔平坦,整洁亮丽;新建的小学、医院和63套农民集中安置房白墙黛瓦,鳞次栉比;篮球场、休闲广场、农贸市场、太阳能路灯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自2012年以来,广昌县整合“同心・振兴”捐赠资金、省农行、省地税等部门帮扶资金、财政扶贫资金、红色旅游基础设施资金3280万元,为贯桥村实施土坯房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等31个工程项目建设,大大改善了村容村貌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打造了苏区振兴的样板工程。在项目建设中,为了照顾当地的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同时按星级标准建设了旅游厕所、按国家A级景区标准建设了大型停车场、精心设计并树立了旅游标识牌等基础设施。如今,“高虎脑苏区小镇”已经成功创评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点,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红色旅游的发展让当地百姓得到了不少实惠。随着苏区小镇的建设成型,高虎脑的名头逐渐变得越来越响亮,不断的吸引省内外的游客前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缅怀革命先烈。随着游人的增多,当地村民有经济意识的一批人率先抢抓到了机遇,开农家乐、农家旅馆、为游客提供乡村休闲服务,出售当地自产的特产等,带动了农田农闲之外的就业,村民的经济收入得到普遍增加。

(二)来到驿前姚西村,那个多年前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如今已经变成了闻名遐迩的“中国莲花第一村”。自这里被列为中央苏区振兴示范点以来,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结合苏区振兴规划,县委、县政府累计筹集5000多万元对姚西景区进行打造和提升。姚西村前1400余亩荷塘里的电线杆全部迁移,姚西村及各自然村的村容村貌得到了良好的整治,姚西村10余个村小组的房屋进行了风格统一,对所有房屋进行了粉刷,房顶上的黛瓦也进行了镶边嵌檐,新修了景区3条环形路,村际公路面貌也得到改观。十里荷塘中央的竹林也进行了清理,砌好了护坡堤坝,铺设了多条内部环形游步道,增设了休闲桌椅,竹林周边还修建了数个荷花观景台,以竹林为中心的2000余亩荷塘的渠道、田埂,全部进行了园田化建设。为了适应游人越来越多的趋势,2013年重新新建了旅游标识牌、导览系统、生态厕所、生态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同时改造了供电变电、给排水、消防等设施。姚西村因其壮观的莲花景观,及其生态田园之美,2012年成功入选中国 “最美乡村(小镇)”百佳,2013年成功入选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点,2014年入选“江西省休闲旅游秀美村庄并成功创建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

三、借乘苏区振兴东风 全面谋划旅游发展

为对接苏区振兴计划,发挥红色旅游资源优势,自2012年以来广昌加大红色资源挖掘整合力度,已新摸排出有价值的红色旅游资源18处,并积极着手省保、国保申报工作。同时,精心打好“广昌路上”这一红色资源牌,大手笔打造以广昌路上红色群雕公园为依托,以高虎脑红色遗址群为主要支撑的红色景区。

为发展旅游产业多样化,广昌县还集中力量深入挖掘莲文化、古镇文化、宗教文化、恐龙文化等多种类型旅游资源,对各乡镇乡村旅游点进行了全面摸排,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景点景区品质,丰富旅游业态,彰显地域魅力。旅游项目建设单位在全县展开:龙凤岩、定心寺与莲神太子庙、莲温泉勘探、青龙生态园、仪凤莲花山庄、玖祥火龙果休闲旅游生态园、B江莲花港湾、荷源公园等建设正在有序进行。

乡村振兴设计范文5

关于农村宅基地问题分析

最近几年农村社区建设放缓之后,农村青年宅基也一直没系统规划,造成农村青年住房建设有些混乱,也给我们土地等部门执法增加压力,为后续乡村振兴工作积累矛盾。这个矛盾还在继续,无法回避。

中央提出到2035年乡村振兴要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那就要求我们在农村社区建设上要突破,我们可以结合这次村庄规划,规划建设农村青年社区,把适婚青年安置进来,逐步吸引原来村居想改善居住条件的住户腾退现在宅基入住。不可贪大求快一刀切。新建社区,要想象到2035年农村什么样,要考虑村落怎么布局,社区如何配套,燃气要通、暖气要通,污水要收集处理。这样通过10几年逐步推进,多年来矛盾就会得到解决。这些年我们在现有村居上干的美丽乡村推进难、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难、厕所改造难等问题都得以解决,这些都是系统工程,单项推进效果不好,这都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建成社区要布局科学、设计合理、质量优良、产权清晰、配套齐全、管理完善。

到2050年,通过30年时间的努力就能彻底循环完成,中央提出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也会全面实现。

乡村振兴设计范文6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央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着眼于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文化惠民扶贫工程,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引领作用,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精神激励、智慧支持和道德滋养。近年来,我县进一步加强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共建成4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省级示范性乡镇综合文化站20个)、568个农家(社区)书屋、341个村级文化活动室、110个“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8个省级村综合文化服务示范中心;有乡村学校少年宫18个、留守儿童之家120个、农民工之家20个;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响实现全覆盖,县有馆、乡有站、村有室的文化网络格局已初步形成。

一、实施文化惠民扶贫工程,完善基层服务网络

加快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完善2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5个贫困村文化活动室和524个农家书屋,全力推进农村文化阵地规范化建设、管理和利用,加快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广,让基层文化阵地成为人们参与文化、陶冶情操、提升素养的重要场所。

管好用好基层文化设施设备。坚持建设和管理并重,全面整合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把文化供给和群众需求结合起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共建共享。加强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规范化管理,健全服务网点,提高公共文化场馆设施利用率和综合服务效能。创新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反馈机制,及时准确了解掌握群众文化需求,制定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

二、实施传统文化浸润工程,促进文化传承创新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以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为抓手,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情怀、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传承创新。鼓励支持文化资源由静态保护向开发利用的转变,推动文物保护与扶贫开发、文旅融合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促进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相统一,使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成为支撑乡村振兴发展的宝贵财富。

坚持活化与传承并行。加快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依托传统村落、古建筑、遗迹等文化遗产,引导群众致富思源、崇德向善。注重打造历史文化体验,促进文化遗产与文明乡风、新村建设有机结合,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活、走进现实。实施非遗项目抢救性保护计划,对非遗项目、传统技艺进行抢救性、生产性保护,支持民俗文化传承保护活动,推进非遗保护传承进校园、进社区。

三、实施文化精品创作工程,引领先进文明风尚

发挥文化引领风尚作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艺创作,建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常态化工作机制,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创作反映时代特点、群众喜闻乐见的讴歌乡村振兴的优秀文艺作品,生动活泼地传播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文明风尚, 温润心灵、启迪心智。把“送文化”与“种文化”结合起来,建立“种文化”帮扶机制,拓展群众参与广度和深度,通过培训指导、志愿者服务,指导辅导乡村文化工作者文化能人创编贴近生活、健康向上的文艺节目,满足群众文化需求,进而以文化引领新风尚,革除旧习惯。深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通过文化下乡、文艺展演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重点打造以讲方针政策、讲法律法规、讲道德规范、讲科技知识和赛知识、赛才艺、赛品行、赛技能为内容的“四讲四赛”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支持打造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实现县级重大文化活动年年办、乡镇部门文化活动月月新、社区文化活动周周乐、基层文化活动天天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