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发展一体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发展一体化范文1
【关键词】地勘单位 一体化经济 商业模式
一、引言
在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经济形势下,企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等传统创新面临着品牌塑造时间长和产生先发优势时间短之间的矛盾。选择合适的商业模式并不断进行创新是企业要想顺利把握住市场机会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
从1999年正式开始企业化改制到现在,国内地勘单位大多还处于“半企业化”状态,存在诸多市场化问题,盈利能力不强,商业模式滞后,缺乏核心竞争力。多年的改革没能摘掉地勘事业单位的帽子,企业化的路子走得艰难,一旦断了“皇粮”,其发展面对极大困难。这样的困境要求地勘单位的企业化改革必须跳出现有发展路径,改变发展模式,重塑商业模式,重新定位现有业务的和重新整合资源从根本上实现地勘单位发展模式和盈利能力的转变。
二、我国地勘单位一体化经济发展创新定位
我国从事的商业性地质勘查业务的地勘单位所跟国际上的地勘公司相比较,还处于国际上的初级勘查公司地步,更接近于技术服务公司。如此现状对地勘单位来说是极为不妙,尤其是在国内资本市场对矿业权融资继续封闭的情况下,基本无法实现地勘单位向初级勘查公司的转型。如果单纯向矿业公司发展,会面临很难获得矿业开发的资本,同时会放弃现有地质勘探技术优势。如果是转向技术服务公司,则继续着打工经济身份,同时面临着却难以摆脱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因此,要实现地勘单位的成功转型,关键是要依赖技术实力,向矿业开发方面深化,整合矿业开发与地质勘查业务,以矿业开发为核心,以地质勘查为基础,实现地勘单位产业价值链的拓展,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地质勘查与矿业开发互补发展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形成探采一体化的国际矿业公司商业模式。
以上的地勘单位一体化经济发展创新定位和新的商业模式的形成,最关键的是要在融资模式上取得突破。下文重点探讨地勘单位勘查开发一体化发展的主要融资模式。
三、地勘单位勘查开发一体化发展的主要融资模式
(一)地勘单位与地方政府共同参股企业
地方政府或企业按约定比例共同出资,组建小型矿山企业,政府以土地使用权、公共资源等参股,地勘单位以现有地质勘查成果和自有中小型矿权入股,实现共同经营、收益分摊。比如,核工业地质局各下属地勘单位,与地方拥有矿业权的矿业公司展开合作,凭借自身人力优势,以勘查成果作为入股条件,或是直接购买小型矿权。
(二)地勘单位与国外机构合作,联手实施勘查开发一体化
国内的矿业企业、投资机构组成合资公司与国外机构合作,发现和利用国外勘查开发机会,以扩矿成果占有合资公司股份,按比例分享开发后收益。对于国内有实力规模较大的地矿单位,直接收购国外矿业公司股份,是实现境外勘查开发一体化的又一体现形式。这样的融资模式下,国内单位可以承接国外地质勘查测绘工程,走出去到国外开展地质勘查项目。
(三)地勘单位自身融资能力有限,商业性矿山运作管理经验不足
但在自身拥有的大中型矿产项目的形势下,与大型矿业企业洽谈是一条较好的出路,在这样的背景下,地勘单位可以以自有矿业权和地质勘查成果作价入股,在后期共同开发中占有股份收益。
实践证明,勘查开发一体化是解决后期所需资金,管理资源的重要方式,是实现地勘产业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地勘单位利用矿产所有权,与地方政府、矿业公司、矿山、大型融资公司等多种主体合作,把地勘单位的勘查优势与以上各参与主体的资本融通优势、经营管理优势、资源协调优势等诸多要素进行有效整合,以股份合作等方式有机结合的方式实现共同开发和收益,全面扩大地勘单位的经济发展新成果。
四、地勘单位建筑安装工程业一体化发展的主要融资模式
经济转型初期,地勘单位建筑安装工程业融资能力有限,但其具有产值高,资金投入量大,市场化程度高,涉及领域广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地勘单位建筑安装工程业资金需求量大。有没有强大的融资能力决定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地勘单位结合自身地质勘查开发优势,陆续成立了一批拥有路桥、房屋、隧道等一系列建造资质的工程施工企业,在资本运作能力、资源整合等各项金融工具的运用上争取更多更优质工程项目的能力,实现了各地勘单位独立经营。
各单位规模较小的特点,无法争取到长期巨额银行贷款,使企业筹资数量受到限制。间接融资是目前阶段较合适的融资渠道。从宏观调控角度出发,地勘总局打造工程建设总平台,将分散的资源集中化管理,将各地勘单位的建筑施工企业整合进建设工程总公司,针对建筑施工企业固定设备投入大的特点,提升企业建造资质,融合各项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在银行贷款方面也大幅度提高授信额度,争取到大额长期贷款资金,长期融资租赁亦是较好的融资方式。
五、地勘单位产品和商贸服务业一体化发展的主要融资模式
做大做强产品业、服务业,是地勘单位由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过程中与市场化接轨必不可少的新亮点。在向市场化转型过程当中,结合地区优势和自身产业特点,各地勘单位开创各项产品业的生产,着力解决了转型期一部分剩余后勤人员的务工问题,同时开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江西鹰潭的地勘单位,利用鹰潭的地区矿产优势,交通枢纽的便利,成立铜材贸易公司,加工产业,走产销研一体化模式,打造建设江西最大铜都的产业发展策略;如地质 265大队利用当地农业产品,地域资源,设立的江西中核铜业有限公司,引进研发人才,生产设备,成立的天然色素厂,创立领先的企业管理理念,研发新产品,获得多项产品专利权,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
第一,利用地勘单位的良好资信,进行银行长短期贷款组合。
第二,企业内部融资。充分利用商业信用,延长应付账款的付款期限,缩短应收账款的周转期,利用承兑汇票的信用期减少企业流动资金的需求量。
第三,地勘单位相继成立的各个国有参股企业利用产品业的可持续发展优势,引进其他个人、法人投资实体是一种有效解决途径。
第四,有效利用长期融资租赁工具是企业针对生产设立固定资产投入的特性的有效模式。借用融资公司的资本融通能力,地勘单位与融资公司签订租赁协议,定期支付固定租金,用于购置自身所需的大型生产设备,租赁期满后企业只需支付较小金额,这样地勘单位既可获得设备所有权,这样的融资模式较为可行。既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有解决了企业短期内资金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还可以享受到折旧摊销直接从税前利润扣除,获得税收上的优惠。
参考文献
经济发展一体化范文2
关键词:京津冀区域 经济发展 首都经济圈
京津冀区域靠近首都经济圈,拥有深厚的工业基础,具有十分明显的发展优势。基于实现首都经济圈发展的目的,京津冀一体化区域经济的发展理念被提出。结合当前京津冀区域的特点,只有在京津冀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找出关键点,才能够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获得实质性进展,以满足经济发展需求。
一、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京津冀区域经济规模
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来看,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地区已经成为三大重要的经济板块。从表1可以看出,2013年京津冀地区与三大经济板块的经济规模比较情况。三大经济板块的生产总值达到了212990亿元,占据了2013年全国生产总值的37.44%。其中,京津冀地区2013年生产总值为62172亿元,占据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10.93%,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7345.35元。
相对于其他两个经济板块来看,京津冀地区水平最低。在京津冀内部,三个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距。2013年河北省的生产总值最高,对京津冀地区的经济贡献率达到45%以上。但是河北省人均生产总值仅仅为38596元,相对于京津两地存在明显差距。
(二)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
2013年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的发展状态。其中第三产业占据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的51.7%,相对于全国46.1%的比重要高,第三产业已经成为京津冀地区的主导产业,同时也是日后的发展趋势与优势[1]。而京津冀地区的第一与第二产业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格局,2013年北京第三产业比重为76.9%[2]。天津与河北的产业均为“二三一”,其中天津已经迈入后工业化时代,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比重相当,并且已经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产业格局。而河北省的第一产业比重相对更大,由于接收了京津两地的一些制造行业,因此河北省开始走上资源与加工融合的产业格局。
(三)京津冀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2008年京津地区高铁运营极大的拉近了两地的距离,形成了两地半小时经济圈[3]。同时,京津高速公路、京津塘高速公路等高速公路的建设已经大致完成了京津冀地区三小时经济圈。2009年,京津冀地区三个省市签订了城乡规划框架协议,京津冀地区交通发展已经全面进入道路现代化时代。从目前京津冀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来看,京津冀地区已经形成了大型综合运输大通道,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给京津冀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十分关键的支持。
二、京津冀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点
(一)把握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京津冀地区规划是国家发展的重点区域之一,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经济发展有利于本地区经济水平的提升,并且有利于实现战略发展的优化。长时间以来,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十分不平静,其主要原因就是三地各自发展,开展非理性竞争,没有贡献资源。因此,当京津冀一体化经济能够得到落实,京津冀区域的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将会实现共赢[4];二是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经济发展有利于提升社会各界的信心。目前,国内经济增速相对缓慢,未来经济发展趋势不容乐观。虽然城镇化进程的脚步让人们对未来的发展所有信心,但是由于其需要长时间的累积,因此很难提升社会各界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信心。然而一旦实施京津冀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就可借鉴“长三角”等经济增长模式,使此区域的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从而提升社会各界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信心;三是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经济发展有利于缓解北京在各个方面的压力。当前北京地区的资源过于集中,经济、文化、人才等都聚集在北京,房屋价格居高不下,基础医疗设施难以满足群众需求。而当京津冀经济一体化顺利实施,北京的经济、医疗、居住等方面将有趋势往周边地区辐射,将会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北京的生存压力。
(二)发挥各地产业优势
当前市场经济环境竞争更加激烈,京津冀地区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板块,只有在认清各地优势,明确各地分工,集中资源优先发展各自的优势产业,优化资源配置,才能够最为高效地利用资源,避免资源浪费与重复建设,最大程度发挥京津冀经济圈的实力,加快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5]。北京地区拥有大量的人才与充足的资金,因此应该优先发展高技术的信息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等,将餐饮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加以辅助发展高质量服务业。例如,北京通州新城拥有十分完善的服务硬件设备以及文化产业设施,因此可以重点推动现代化服务业发展,建设文化创意园,打造北京文化商务中心区。又如,北京顺义新城拥有首都机场连接国际航空的优势,其可以大力发展物流、商务、国际会展等产业;天津的工商业、制造业基础十分雄厚,其拥有领先的科技成果转化的优势,能够在航空领域、节能环保领域、生物医药领域等新兴产业中获得优势。同时,天津临海,拥有地理交通优势,可以发挥港口的便利深化口岸物流合作,重点发展海洋经济;河北省应继续发展基础产业,尤其是第一产业中的农业与牧业,充分利用冀东地区充足的自然资源,积极发展钢铁、纺织、服装等资本与劳动密集型产业。例如,秦唐沧地区处于环渤海的核心地区,交通位置便利,因此应该积极拓展物流、化工等产业,利用本地优势发展水稻、葡萄等农产品。又如,保定地区可以凭借着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加快发展旅游业、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等。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京津冀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于集聚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产业聚集与流动的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是重要的支撑之一。因此,要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就要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加快各个城市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途径的建设。加快建立京津冀地区高速铁路建设,重视京津冀机场建设,加快建立北京、天津、河北的交通干线。同时,还要重视基础设施软件的互联。京津冀地区可以参考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板块,使用“一卡通”制度。虽然目前,京津两地已经发行并且使用了“京津一卡通”,但是发行数量较少,使用并不十分普及。因此,政府应加快京津冀地区基础设施软件建设,实现各个地区城市高铁、地铁、公交一卡通行制度,让各个城市的群众流动更加便捷,实现京津冀区域的信息化连接。
(四)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各地政府之间的合作是京津冀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点之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需要凭借市场经济规律的支配以及市场主导的各项合作,而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角色应该注重对市场体系进行优化完善。但是就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现状来看,市场调节体制依然不是十分完善,因此要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就离不开政府的主导。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一是打破观念限制。当前京津冀三地之间存在着行政区域的划分,这是阻碍三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导致基层设施建设缺失,产业同构的本质问题。鉴于此,京津冀三地政府应该发挥引导作用,淡化行政规划关系,坚持开放的原则,以实现经济一体化的共同发展。京津冀应该各自明确自身区域的经济发展目标,认清各自地区的功能定位,以实现产业、交通与城市一体化。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区域协定、多方协议等方式来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建立区域一体化市场;二是为了推动京津冀三地经济一体化进程,政府要构建统一的法律体系,强化三地的经济发展政策,实现政府管理的统一化;三是构建和谐的区域发展环境,消除京津冀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阻碍,以保障各项经济政策能够落实到位。例如,政府可以制定出台有利于京津冀地区产业优化的政策,推动非国有经济的进步,正确引导三地人才、资本、技术流通,设立相关部门负责各地之间产业关系协调发展,以全面建设京津冀产业优化的服务支持体系。
三、结束语
京津冀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京津冀地区想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发展就应该从把握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发挥各地产业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等几个关键点入手,以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区域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云,张贵祥.基于区域一体化的生态经济发展研究――以京津冀为例[J].经济与管理, 2009 (3):63-67.
[2] 唐茂华.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构想与前景展望[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3):15-20.
[3] 涂英柯,司林波,孟卫东.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综述[J].商业时代,2013 (26):136-138.
经济发展一体化范文3
一、进一步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研究制订了《诸城市鼓励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暂行办法(草稿)》,从税收减免、用地政策、财政贷款贴息、扶持项目倾斜、鼓励龙头企业升级、标准化基地建设等方面,对农业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组织召开了龙头企业联银座谈会,为龙头企业融资搭建了良好平台。引导龙头企业建立完善“龙头企业+自属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设自属一体化原料生产基地。目前,企业自属种植业基地和种植大户发展到12万多亩,企业大型畜禽自属养殖基地达到106个,3万多农民进场打工。加强龙头企业培育、引导和监测力度,安排专人进行重点帮扶,促其深化升级。目前,我市潍坊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5家,带动22万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占全市总户数的90%,有效实现了以工带农、以工补农。
二、引导城区企业向农村扩大延伸。把城区企业向农村延伸作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激励等措施,推动有条件的城区企业将生产链条延伸到农村;镇村主动承接城区大企业的转移,积极融入工业主导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配套协作项目,形成了城乡一体的产业链条。目前全市已有100多家城区企业向农村延伸,镇村为城区骨干企业配套的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500多家,有10万多名农民在家门口变成了工人。在引导城区企业向农村延伸的过程中,已有90多家城区企业全部退出中心城区,腾出土地2300多亩发展服务业,规划建设了295栋高层楼宇,既改造提升了城区的传统服务业,又为金融、现代物流、信息科技等生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三、创新发展镇域经济。一是加快乡镇中小企业创业服务基地建设。全市规划建设中小企业创业服务基地17处,总规划面积6300多亩,计划总投资44.3亿元,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3.76亿元,共有34家企业入驻。二是做好强镇扩权工作。将原来由市里审批或管理的59项内容下放到乡镇(街道),共涉及25个市直部门。目前,各部门均制订出下放权限的具体工作流程和实施细则,有序开展了职能授权和下放权限的业务培训工作。公安、交通、工商、国税等15个部门举办培训班16期。三是搞好财政体制调整。去年,本着乡镇(街道)财权与事权相匹配、调动乡镇(街道)发展积极性的原则,对市乡财政体制进行了调整完善,实行“核定收支、定额上缴(补助)、增量分享”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在新体制激励下,我市镇域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乡镇(街道)财政实力明显增强。2008年,全市13处乡镇(街道)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9亿元,比上年增加1.2亿元,增幅达35%。今年1-2月份,实现乡镇(街道)地方财政收入8118.7万元,同比增长15.4%。
经济发展一体化范文4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经济一体化;京津冀区域;区域经济;经济发展区域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8-0003-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8.002
近年来,区域经济发展日益受到重视。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京津冀区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强力引擎。京津冀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京津冀发展日益受到重视。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全面落实、加快推进的关键之年。事实上,京津冀的合作模式始于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自“京津冀一体化”的概念提出距今已有20多年。虽然京津冀的合作发展历程较长,但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有行政体制障碍,市场体系不成熟,经济二元结构突出,生态、交通环境问题严重等,所以京津冀一体化始终未能实现。如何推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进入实质性的层面,是一个值得关注、探讨的问题。
1 立足本地区的优势特色
京津冀同属京畿重地,濒临渤海,背靠太岳,携揽“三北”,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主席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的讲话中指出,北京、天津、河北人口加起来有1亿多,土地面积有21.6万平方公里,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
在推动和发展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过程中,要立足于本地区的资源和特色。以天津市为例,天津具有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依港而建,因港而兴,港口腹地面积近500万平方千米。为了充分发挥本地区优势特色,实现天津港的快速发展,要利用好港口优势,为主动融入区域协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力争成为我国北方功能最完备的综合性港口。
2 建立区域经济利益协调机制,互利共赢,整体推进
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利益分配的协商机制,使各利益主体协调在追求共同发展的目标。比如:在税收、GDP分成等利益共享方面要有新的进展;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区域经济利益协调发展政策、法规,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充分调动各地区积极性,互惠互利,共赢发展;搭建一体化合作平台,广泛开展合作交流,减少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解决发展中存在的条块分割现象;一旦发生利益争端,可以采用多元治理模式来化解矛盾,顾全大局,利益兼顾。
京津冀地区应从经济一体化战略的全局出发,结合各地优势特色,合理布局工业、农业、旅游、交通等建设项目,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例如,北京要克服“舍不得”思想,从京津冀城市圈建设发展的大局出发,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控制和疏解与首都功能定位不相符合的基础产业,优先疏解高耗能产业,外迁各类批发市场,控制城市人口规模,赢得三地协同发展和互利共赢;天津可以利用自身滨海、拥港和毗邻首都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主动作为,也应效仿北京的某些做法,果断地剥离一些中低端制造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承接北京产业错位发展,广泛开展跨区域合作,吸引央企总部落户天津、落户东疆;河北要抓住国家实施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机遇,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同时抓好公共设施配套建设,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加强与京津地区的交通互联、产业互补、园区共建、资源共享,主动承接京津地区产业转移和要素辐射,增强对驻京外迁企事业单位的吸引力。
3 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二元经济指以城市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和以农村为主的传统部门并存。为促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要不断弱化直至破除二元经济结构,可以采取“一帮一”的帮扶措施,实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多渠道加强城乡经济的渗透融合,突破行政体制壁垒,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遵循市场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引导资本、技术、人才、劳动力等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转变政府职能,创造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环境,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三地要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立足于区域优势互补原则和合作共赢理念,推进要素市场建设,规范市场秩序,抱团朝着建设统一、开发、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目标整体推进,助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良好发展势头。
4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一体化
改革开放以来,京津冀地区科技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具备了在更高起点和更好平台上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的独特优势和良好条件,但由于历史、政策、体制机制、发展差距、国内外各种复杂情况的影响,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仍未能最大化发挥其整体效益,需采取有效措施,整合资源,加快科技创新一体化的发展。
第一,优化科技资源布局,强化顶层设计,克服行政辖区惯性思维的束缚,构建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一体化协调机制。三地应制定方案,着力搭建协同创新战略研究平台,充分调动科研力量,广泛吸纳各类创新主体互动联合,群策群力,打造京津冀科技创新战略高地。北京、天津发挥科技发展的优势力量,起好模范带头作用,河北要积极参与,在区域良性互动、协同发展中实现自身不断进步。
第二,拓宽合作渠道,完善科技资源交换、互动等机制,加快推动科技资源流动,继续建设各类科技成果信息共享平台,推动研究资源共享;在重点领域探索开展实质性研究合作,精心组织和支持更多的合作研究项目;加大科研和创新资金的投入,整合三地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资源,深入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进一步完善管理方法,努力营造有利于加快科技创新一体化的良好合作环境;共同举办京津冀科学家论坛,促进科技人才的成长与交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共享。
5 加强人才一体化建设
人才一体化是科技创新一体化、经济一体化的助力器。为促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实现,吸引和留住高端科技创新人才迫在眉睫。
一是加强人才流动的调控,在政策和经济待遇方面向人才倾斜,积极吸引国内外高端科技人才、专家来京津冀从事研发和技术服务工作,为外部人才的进入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平台;二是完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依托京津冀地区的高科技特色优势产业,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顺时依势合理调整高等院校的学科领域和结构,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纽带,做好做优人才的“定向”培养工作;三是用薪酬福利、培训交流、发展空间等多种方式吸引和留住人才,奖惩分明,建立良性发展的激励体系,采用人才入股、技术入股等形式,提升对人才、技术的重视程度,鼓励跨区域人才共用共享;四是全面系统地进行招聘、培训、薪酬、绩效以及劳动关系建设,畅通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同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人力资源体系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紧密融合。
6 加快构建综合交通网络
交通运输服务成为国家战略先行领域,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加快构建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路网。针对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措施建议如下:一是建立高效密集轨道交通网。京津冀三地要以“轨道上的京津冀”为目标,持续建设完善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和地铁四层轨道网;二是完善便捷畅通公路交通网,打通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三是构建现代化的港口群,提升综合运输能力;四是打造国际一流的航空枢纽,缓解水陆交通压力;五是提升交通智能化管理水平,其主要任务包括公交一卡通互联互通建设、ETC电子系统建设、道路客运联网售票等。
7 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从目前京津冀地区环境状态看,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最差的十个排名,除了沈阳、郑州,基本上都在京津冀地区,北京是第十二名。一是排放问题;二是受地区地理空气扩散条件所决定的,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
改善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要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该地区生态环境整治与投入力度,落实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建立健全京津冀联防联控协作机制,禁止成立只顾眼前利益而危害生态环境的组织项目,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惩处力度,着力改善该地区空气质量,同时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8 合力开发旅游资源
从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来看,京津冀三地的旅游资源丰富,品味等级较高、区域特色浓厚,且区位优势明显、交通通讯便捷、景点相对集中,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为其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
京津冀地区在建立合作模式的基础上,应重点建设主体多元化、行业综合性、区域联动式的整体协同发展机制。三地应把旅游业提升至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高度,整体规划、优势互补,加强综合开发合作,加大三地在客源和旅游开发上的紧密联系,建立跨区域旅游集团,开展旅游连锁经营业务。研究推出多线路、多景点整合的“套餐旅游”模式,资源共享、设施共建、减少雷同,推动区域合作,互通有无,统一规划,促进整个地区旅游业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冬初,宋之杰.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2,(5).
[2] 孙久文,丁鸿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研究
经济发展一体化范文5
2014年8月26日,沈阳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本市推进沈阳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建设情况的报告》。对推进沈阳经济区旅游产业整体水平,加快旅游一体化建设进程给予充分肯定,并作出重要指示。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辽阳、铁岭、营口、阜新八城市确定并达成了产品开发一体化、公共平台一体化、宣传营销一体化、信息建设一体化、客运交通一体化、项目招商一体化、应用载体一体化等七项一体化发展意向。各市各景区也将陆续开展惠民补贴游、免费公益游、特价自助游等丰富多彩的特色项目,沈阳经济区旅游服务中心建设、智能旅游卡发行工作也将陆续开展,为有效推动景区游客招徕和地区消费提升做好积极准备。
一、沈阳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概述
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之一的我国,新产业高地是自然的发展前景和路径选择,旅游产业作为新产业高地的重要分支,推进旅游区域一体化合作、加强多方位的整合发展,已经成为各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发展方向也应当是沈阳经济区一体化新产业培育的重点。更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城市群、城市圈和城市带的发展也需要一些新的模式,一体化已经远远超过了原来区域旅游的合作概念,沈阳经济区的一体化会是一种全面的创新和全新的规划项目。
从全局和长远看,八市旅游产业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是城市旅游品牌形象不突出,缺少核心城市的领头羊作用,导致产业整体竞争力差;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信息利用率不高;管理体制机制尚未理顺,统筹规划不完善配套制度欠缺;沈阳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建设步伐缓慢,政策扶植力度不大等。上述问题应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也是各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沈阳市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对策
整个沈阳经济区里,沈阳是毫无疑问的龙头和中心,就旅游产业本身而言,沈阳的旅游吸引力不大,一宫两陵的传统旅游景点缺少重复旅游的经济价值,沈阳是一个特大型城市,但旅游业未形成鲜明形象,也没有形成突出的吸引力。而像营口滨海旅游和温泉旅游的发展呈现出后来居上的状态;而鞍山以千山为景区中心做出了魅力城市的特色。在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的总体格局下旅游有可能创造一个新的格局,这个新的格局是研究分工体系定位,由此各地的差异化就能够呈现出来。
(一)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沈阳市应配套制定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土地、税收、金融等措施,增大扶植力度、创新全面加速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大财政拨款,规划建设有牵引力的大型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二)将旅游产业作为沈阳市战略性支柱产业
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是沈阳市政府的战略方向,是把沈阳建设成国家中心城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路径选择。沈阳旅游业正处于上升期,潜力无限,空间广阔。沈阳作为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和商贸中心,具有良好的地理区位优势,沈阳作为一宫两陵的所在地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支柱产业加以培育,会推动经济区旅游产业的综合高速发展。
(三)编制好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科学地制定沈阳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是确保本市旅游产业有序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促进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整合,避免重复建设旅游设施和项目,确旅游产业有序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
(四)加快推进旅游管理制度创新
推进旅游领域政企分开,建立全新的旅游景区管理经营机制。积极倡导社会资本进入旅游市场,打破壁垒。鼓励旅游企业增加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的合作和资源共享,带动资源整合和有效利用。
三、八城市经济区旅游一体化综合发展对策
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沈阳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意见》,充分发挥沈阳作为经济区中心城市的聚集和带动作用,会同经济区内各城市,打造经济区旅游精品,促进经济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旅游集散中心、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中心城市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功能等。
(一)处理好经济区一体化和旅游一体化的关系
应该充分认识到旅游一体化在整个沈阳经济区一体化中的价值。一方面旅游本身需要一体化,这是旅游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因为旅游是旅游者的流动,这种流动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流动本身就需要一体化。但是很多城市之间的交通问题,比如出租车无法在城际间运行等,类似这样的问题仍然会有很多。从旅游一体化的角度来说,首先要研究围绕旅游者的需求,而不只是围绕发展的需求,总结各类技术问题,才能有的放矢。
(二)协调好经济区一体化和旅游一体化的作用
旅游一体化必将促进沈阳经济区的一体化发展。在一定意义上,旅游一体化是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的龙头,这一定位不会变。旅游一体化是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的巨大推动力,这一规则不会变。在市场上,旅游一体化是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的最主要的表现。
(三)完善好经济区一体化和旅游一体化的内容
第一是公共环境。要创造一个沈阳经济区旅游的公共环境,这个公共环境里涉及到的内容很多。各级旅游局进入新世纪应切实做好自己的工作,即公共环境建设。有些城市旅游局已经做出了表率,比如杭州,沈阳经济区的八个城市应该借鉴杭州的做法和战略部署,创造一个适应旅游者需要的、能够推动一体化的公共环境。
第二是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比如旅游信息一体化,就是公共服务的问题,本身也是一种公共产品。各市旅游局还应做进一步的细化分工,例如,把包括旅游市场营销一体化的概念纳入到行政层面。
(四)实施公共一体,产品差异的主体策略
整个沈阳经济区,在欧洲是一个国家的概念,无论人口、区域面积还是GDP总量。沈阳经济区的旅游一体化,公共环境、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是根本,一体化涉及到另一个侧面的问题,即差异化。如果仅仅围绕沈阳,围绕清文化,把这八个城市一体化,尤其是从旅游的角度来说是片面的。差异化和一体化两者并不矛盾,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公共一体,产品差异”。比如阜新,是资源枯竭型城市,也是国家现在扶持的重点转型城市,阜新旅游的重点第一是农业的旅游化,这是阜新的优势也是特点,第二是玛瑙,它是世界玛瑙集散中心,这是阜新旅游发展的重点。而一味让阜新旅游强化清文化就显得非常不合时宜。整个沈阳经济区,从旅游角度来说是五彩缤纷的,而不应该统一到一个文化体系之下。泯灭了个性就等于泯灭了旅游,泯灭了差异就泯灭了吸引力。
经济发展一体化范文6
宁镇扬三地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和较强的综合接待能力,区域旅游合作进一步加强。但要地区实现可持续化发展仍然面临较多问题。第一,宁镇扬三地由于长期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存在各自开发管理、各自为政的现象,造成旅游项目重复建设,旅游资源、人力、物力过度浪费。第二,该地区内旅游景区和酒店业的资源消耗高,景区垃圾处理未实现循环经济,绿色酒店所占比例不大。第三,宁镇扬三地缺少旅游业龙头企业,集团化企业数量较少,对外竞争力较差。
二、宁镇扬旅游经济一体化实行循环经济的价值分析
(一)旅游产业战略价值2014年8月国务院颁发的31号文件,即《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和同时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构建务实高效、互惠互利的区域旅游合作体。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是一种尊重生态自然规律与经济发展规律的经济。宁镇扬旅游经济一体化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正是以资源依托型为主的旅游业保护其核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必然要求。
(二)旅游产业实践价值宁镇扬旅游经济一体化实行循环经济将使旅游企业、景区、企业与景区等各环节实现高效利用资源、合理利用废弃物、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从旅游企业层面上,通过实行微观循环经济,减少浪费,提高效益,同时也可加强三地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产品的创新。景区实行微观循环经济,则可改善景区环境,创新生态景区的服务。宁镇扬三地从社会层面上构建包括旅游业在内的生态服务业、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的产业循环体系,实现整个生产、销售和消费、使用及废弃物回收、资源化、再利用。
(三)旅游产业环境价值宁镇扬旅游经济一体化实行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防治旅游环境污染、改善旅游企业生存环境、保持旅游生态和谐的重要途径。将宁镇扬三地旅游业看成一个可循环的系统,由政府出面共同制定旅游规划和营销方案,防止重复建设及恶性竞争,改善当前旅游企业的生存环境;制定政策法规,建立科技研发体系、教育体系、绿色消费体系、废弃物综合处理体系等,真正从公众、企业、政府三方面认识到循环经济的的价值,改善消费观念、防止旅游环境污染、保护环境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宁镇扬旅游一体化运用循环经济的发展建议
(一)政府统领构建宁镇扬旅游一体化循环经济体系由宁镇扬三地政府统领,对该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以循环经济系统为主导思想,制定旅游产业及相关旅游基础设施的各方面规划,完善旅游交通服务网络,规定三地旅游业合作内容和重点合作项目,如酒店与生态农业园区的合作,景区和酒店等企业与科技部门和环卫部门的合作等,防止各自为政、内耗严重以及过多的重复建设,规划一经审定,应具有法律效力。
(二)健全实施循环经济的保障体系区域旅游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还需要政府制定统一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企业评估体系、经济奖罚机制等,消除三地旅游市场的制度壁垒,理顺旅游业管理体制,加大主管机构的执法力度,加强旅游法规的完善,确保循环经济落实到旅游行业中来,提高旅游循环经济的可操作性。
(三)丰富宁镇扬旅游产品结构目前宁镇扬旅游业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辅之以度假、商务等旅游产品。要加强对生态农业、休闲养生、修学度假等旅游产品的创造,积极创新开发娱乐性强、互动参与性大、文化内涵高、绿色养生性的休闲、度假绿色旅游产品,增加采用循环经济系统的生态景区,向游客灌输循环经济的理念,共同促进宁镇扬地区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塑造宁镇扬高品质整体旅游形象,实施宁镇扬旅游整合营销通过对区域内文化脉络的梳理与旅游资源特色的提炼,宣传宁镇扬的循环经济体系,塑造高品质的整体旅游形象。制定统一的整合营销计划,多种形式并举,开展长期的整体性联合促销。建立优质高效的宁镇扬旅游网站,提供具有信息和服务双重功能的内容,普及循环经济的知识,宣传生态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和部分潜在旅游者的需求。
(五)宁镇扬旅游企业贯彻落实旅游循环系统在企业层面,宁镇扬地区的景区开发者、旅游饭店的经营者及其它旅游企业遵循循环经济的思想,以循环经济的理论来规范自己,将循环经济的“3R原则”应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从旅游景区方面,引进循环经济系统,降低景区污染物的排放,提高能源的利用,如污水的净化及重复利用,垃圾的分类和利用等;有针对性地编制旅游解说系统,加强游客对景区旅游资源的认识与生态环境保护,通过生态教育使旅游可持续观念深入人心。从饭店方面,根据国家绿色酒店的要求,引进循环经济系统,减少各项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另外,将强宁镇扬区域内酒店之间的合作,加大饭店产品创新,如互换厨师举办特色美食节,与生态农业结合,推出绿色养生系列餐饮产品。从旅行社方面,在产品的设计方面贯彻循环经济原则,重点开发推介生态旅游产品和低能耗的旅游产品,在旅游要素的组合中偏向注重循环经济的企业,如绿色饭店餐馆等;在接待服务的过程中通过导游员的作用对游客施加影响,方便推广循环经济的理念[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