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病人的护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icu病人的护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icu病人的护理

icu病人的护理范文1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207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9-2469-02

随着医学、护理科学的发展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心理学的研究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疾病的原因、治疗以及恢复的全过程,往往多重视躯体因素和环境中微生物的致病作用,而忽略了心理!尤其对于住在icu病房的清醒病人,特殊的病区环境给病人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此,护理人员不仅要做好病情观察、生活护理,还要积极地做好心理护理,以减轻患者的心理障碍,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来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1.影响因素

1.1环境的影响。我院ICU病房共床位18张,床距1.5米,各种各样的仪器设备,如除颤器、氧气、吸引器、呼吸机、监护仪等均为病人所不熟悉的高新技术设备随时投入工作,监护病人。各种各样的机器声、报警声、气管吸痰声,甚至夜间谈话及走路声会使清醒病人感到烦躁不安,这些声音足可以刺激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压力感和焦虑加重,疼痛感加剧,从而影响病人的睡眠和休息,加重病情。

1.2患者心理变化。ICU病人由于发病急、病情重,清醒病人对疾病的产生和转归尤为担心,加上ICU病房原则上不允许家属陪伴,患者容易产生孤独、恐慌和寂寞感;昏迷、麻醉觉醒后的患者时常出现对时间、场所的认识障碍,同病室危重病人的抢救或死亡,或者察言观色受到某些旁人的不良暗示,时刻担心自己病情恶化,生命终结。形成了承重的心理负担,产生了情绪障碍。

1.3医护人员工作习惯的局限。在ICU病房,医护人员通常被监护仪所指导,他们关注的往往是疾病的发展和损伤程度,医护人员全力以赴的救治工作使他们在精力及体力上有时顾及不到患者的心理情绪状态,会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关心只是他们身旁的仪器而不是病人本身,让病人失去一种亲切感和安全感。

2.护理措施

2.1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调整病室的温度、湿度和光线,工作人员应做到四轻,监护仪的报警声应尽量调低,尽量保持病人正常的睡眠周期。抢救危重病人或为死亡病人做尸体料理时应注意保护周围的清醒病人,拉上床旁隔帘,讨论病情时放低音调。

2.2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切忌只注意监护仪上的信息,机械地做治疗、翻身等操作而忽视患者的存在,了解患者的感觉与心理情绪,对经治医生和护士进行介绍,介绍病区环境,探视的过程,满足其心理需求,取得患者信任;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针对性进行疾病知识的宣教,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信心,减少患者对疾病盲目的恐慌和过分的担忧。可以向患者说明目前的治疗方案是针对病情需要制定的,使患者对医疗方案放心,并利用典型病例的成功之路启发、引导。让患者觉得护士可敬、可信,从而产生安全感。

2.3注重与患者的沟通。在晨晚间护理和喂饭时间多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负担,说话时靠近病床,态度和蔼,以增加他们的亲切感。并随时将对患者有积极意义的信息透漏给患者,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4减轻患者心理负担。规定家属探视时间,让患者感受来自家人的关心与体贴,消除孤独与寂寞,并做好宣教,以共同保持病室安静。晨间为病人播放新闻,让患者与外界相通,不至于闭塞外界消息;饭后放一些曲调舒缓的音乐,以缓解病人的病痛,减少焦虑使病人感到轻松、舒适。

3.护理体会

患者是一个生物、心理、社会的统一体,由于担心疾病的性质及转归,害怕失去健康和生命,失去生活和工作能力,不能履行原有的角色功能;住在ICU的病人发病急骤,病情严重,病痛的折磨和死亡的威胁对病人造成了极度的恐惧和不安。特殊的病区环境和严格的探视制度,没有亲人的陪伴,让病人产生了孤独、寂寞和焦虑感;ICU护士多注重病情变化,忽略了与病人的沟通,对清醒病人造成一种心理抑制;因此要求我们客观的评估患者的病情,了解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在与患者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和情感支持,开展积极有效的健康教育。正确实施心理护理,对促进ICU清醒病人的康复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美娟,王丽娟,常正云.手术室护士对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1(1):159~160.

[2]阚峰玉.急诊手术患者心理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09,1,(1):188.

icu病人的护理范文2

结果:两组患者在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并发症等方面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

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通过集众所长,有针对性地辩证护理,从而能够改善患者人工气道通气带来的副作用和可能引发并发症的可能。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365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219-01

人工气道是临床医学上一项重要的应用技术,该技术主要是通过在上呼吸道内置入导管,建立起患者与呼吸机的连通通道,以达到缓解患者呼吸困难、避免出现呼吸道堵塞的目的。近年来,医学界针对ICU专业护理提出了集束化干预的概念,也即通过一系列的护理措施来辅助改善疑难杂症的治疗。本文特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ICU人工气道的13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给予不同的护理方法,效果差异显著,具体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共计138例,均为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ICU人工气道的患者,其中,男78例,女60例,年龄20~74岁,平均48.2±3.6岁,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69例(集束化护理)和对照组69例(常规护理),病症:多发复合伤10例,脑肿瘤15例,呼吸系统23例,中风20例,气管切开32例,气管插管3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相比差异均不具有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方法,确保导管的畅通,全部过程中均进行无菌操作,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集束化护理,具体如下:①严格保证导管状况良好。置入导管后,应及时在患者临近门齿处标记,以便能够随时观察到导管置入后深度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②加强口腔咽部卫生护理。口咽部是细菌滋生的重要场所,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尤其在置入导管后的ICU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差,倘若口咽部细菌大量滋生,会大大增加继发感染发生率,重者甚至危及到患者生命。因此应加强口咽部的卫生护理,可用洗必泰漱口液,以达杀菌消炎、清热解毒之功效。③保持气道畅通。若患者气道内分泌物较多且自主咳嗽能力有限时,给予吸痰处理。另外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对气管的刺激,避免造成二次伤害。④保持气道良好的温湿度状况。通过对患者痰液粘稠度的评估,来灵活调整湿化液给予量,湿化器温度控制在50摄氏度,吸入人体温度控制在37摄氏度。管道内出现冷凝水时应及时倾倒处理。另外在更换湿化器时应严格注意灭菌,湿化器内蒸馏水每日更换一次。⑤加强呼吸机环路护理。为了避免引入污染源导致感染管路,呼吸机管路尽量在使用足够长时间后才给予更换,通常至少应在一周以上。而一旦观察发现管路感染,应及时予以更换处理。⑥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ICU患者往往病情较为危急严重,而且在建立人工气道以后,患者的发声等各项机能进一步减弱,这会给病人和家属带来极其沉重的心理负担。医护人员应及时耐心向患者家属和患者本人讲述治疗进程和治疗方法,消除他们心理上的恐惧和忧虑。⑦应给予正确的护理。患者在仰卧位下患上吸入性肺炎的概率要远远高于半坐卧位。仰卧位持续的时间越长,患者发生误吸的可能性就越高,因而如果能够在护理过程中及时矫正患者不合理,保持较高的抬头,就能有效避免吸入性肺炎发生的可能。对此美国疾控中心也明令规定:为了避免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应保持患者床头抬高30°―45°左右 [1]。如果患者适宜采用半卧位,则应给予半卧位,并保持患者床头抬高30°―45°左右,从而会大大有利于患者康复,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1.3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若P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并发症等方面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3 讨论

icu病人的护理范文3

【摘要】目的探讨精细化管理的人性化护理在ICU重症患者中应用的意义。方法通过对2010年5月-2011年12月我院创伤中心ICU180例ICU重症患者的监测和人性化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180例病例中,158例患者均安全转出ICU,认真的护理评估、严密的病情观察、积极采取护理及预防措施,可以降低老年重症患者护理并发症、减少ICU住院天数以及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精细化管理的人性化护理在ICU老年重症患者的治疗、并发症的预防,以及康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 ICU 护理措施

随着医疗护理技术的不断提高,重症监护病房( ICU)在现代化医院中的地位越来越显得重要。ICU 是一种现代化的先进医疗护理组织形式,主要作用是应用现代化的仪器设备来监护病人,以便及时地发现潜在的危险(主要是心、肺方面) 包括可危及生命的或可导致病人残废的严重变化。重症监护室(ICU)是以救治各类危重症及多系统功能衰竭患者为主的综合治疗体系。ICU患者因治疗需要早期建立人工气道、保证气道的通畅是抢救和复苏成功的重要环节。气管插管作为人工气道连接病人和呼吸机,是抢救呼吸衰竭、呼吸道梗阻等危重病人的关键,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对于危重患者集中的ICU来说,由于危重患者垂危心理和ICU特殊的病房环境,势必影响气管插管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心理反应,进而影响疾病转归。及时到位的治疗护理;责任明确的规范化工作流程;周到的生活护理、个性化的心理疏导、良好的护患沟通,使患者身心获得安全感、满足感和良好的治疗效果,真正体现了从生理到心理的全面的整体护理。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5月-2011年12月在重症监护病房收治危重病人158例,男88例,女70例,年龄9个月~76岁,其中治愈60例,好转88例,死亡10例。病程9小时~8个月。

护理措施

1 营造人性化的工作环境: 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减少护理人员产生不良反应的有效保证。制定详细的科室卫生清洁制度,并将科室内所有物品定点、定位摆放,创造一种人性化的流畅空间和亲切整洁的环境。注重营造朝气蓬勃和谐信任的内部氛围,在工作中开展各种护理竞赛活动,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并针对每一位护理人员的特点,开展互帮互助活动,中高年资的护师对年轻护士的悉心带教,年轻护士在生活上主动关心年长的同志,主动承担一些较为繁重的工作。在工作之余,不定期的组织业余活动如集体旅游、组织文艺活动、大家聚餐等增强工作人员间的交流、沟通,使其亲密、融洽、团结,增加了科室的凝聚力。护士在整洁有序的环境中、轻松和谐的氛围里工作,能够精神饱满地面对患者。

2 加强与病人的沟通 语言交流。与病人的交流中语言要亲切、温和、通俗易懂,对不同职业、病种的人,用不同的口吻,使沟通恰到好处,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每次操作前都亲切称呼病人姓名或尊称。操作过程中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态度、对治疗和护理的要求,以及对工作、家庭的牵挂,生活习惯等。 非语言沟通。 非语言沟通是指举止行为表情动作的沟通方式。据分析在一个信息传递和交流(即沟通)的反应中,言词占7%,语调占38%,面部表情占55%。护理人员通过微笑的面容,鼓励的眼神,皮肤的接触与病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在ICU有近一半的病人因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而不能用语言和医护人员进行交流,我们采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的规范化手语、摇铃,以及自制的交流卡和写字板与患者进行交流。①规范化手势语有7种;②写字板:让患者自己书写要求;③摇铃:表示想交流;④交流卡。

3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能力 :ICU全力以赴的救治工作使医护人员在精力及体力上有时顾及不到其他患者,加之ICU病房原则上不允许家属陪伴,清醒患者易产生孤独、恐惧、寂寞;昏迷、麻醉觉醒后患者时常出现对时间、场所的认识障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病房的基本设置,使患者在ICU对环境和疾病有自然的认识过程。

4 给予理解和支持:对危重患者要理解并能谅解他们可能表现出的过激行为,情绪难以控制而言行不当时,护士给予适当的沉默,待其平息后,再以亲切、关心、同情的态度听取患者的意见、想法和感受,对患者的身心症状,客观存在的病情,用劝导或启发等方式消除患者的一些错误观念,指出其存在的价值和能力,缓解或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在执行各种操作时不过度的暴露病人,利用窗帘、屏风、隔帘进行遮挡。

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临床上对危重患者的救治水平显著提高,使许多濒临死亡的患者生命得以挽回,但与此同时,危重症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问题愈显突出.有调查显示,ICU中约有50%的患者发生不良心理反应.

在ICU的护理工作中,面对复杂多变的危重患者,人性化护理管理的应用使我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整体性、动态性、最优化原则的指导作用下,让我们给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护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为使患者身心全面康复,医护人员在密切观察危重患者病情变化的同时,还应高度重视其心理状态,从而在诊疗、护理过程中从细微之处着手,积极采取有效地措施,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

通过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机制,与护士建立起理解、支持、和谐友爱的关系。在护士中营造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谐有序的工作环境和温馨氛围,从而激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医院呈现出一派生机,护理管理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护理质量不断提高,护理差错与纠纷明显下降,无护理事故发生,病员满意率达98%以上,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谢凤勤.人性化护理在ICU中的运用.2004(11)

[2] 王力红,石海欧.重症监护患者医源性感染前瞻性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4):269

[3] 邬放茹,彭华萍,王小萍.浅谈人性化带教模式在护生带教中的应用体会. 中外健康文摘,2011(12)

icu病人的护理范文4

【关键词】 ICU专职护士、肺癌手术、术前访视、优质护理服务;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206-01

手术治疗是肺癌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手术作为一种强烈的心理应激,对患者的神经、内分泌及循环等多个系统产生不利的影响。并通过心理上的恐惧、焦虑和生理上的创伤直接影响患者的正常心理活动。而术后常规入ICU监护,病人全身清醒后,经常双手被约束带保护,带气管插管不能说话,身上带有有多种管道,环境陌生加上亲人也不在身边,容易产生焦虑心理,不能很好地配合各项治疗护理,甚至发生意外脱管等不良事件,从而影响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针对肺癌手术病人的这些特点,我们在护理过程中给予了相应的优质护理服务,通过专职访视护士对手术患者进行术前访视,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1―11月术后在ICU监护的肺癌手术病人者120例,其中男性患者82例,女性患者38例,年龄范围40~75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或者细胞学检查确证为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76例,小细胞肺癌44例。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进行肺癌肺叶切除术,无并发症和既往史。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病人的―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O.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专职护士培训(1)采用科内小讲课的形式,加强思想教育,加强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培养,让所有护士深刻意识责任制护理的意义,树立术前访视在优质护理服务中重要性的观念。(2)在医院护理部的领导下,定期组织院内相关专家进行培训科内护士的沟通能力,增强护士心理服务能力,使护士将心理学知识灵活应用于临床工作。(3)选择肺癌监护小组专科知识扎实的护士,利用帮带的教学方法,先跟随护师以上的高年资护士到胸外科病房进行术前访视,然后由护士进行访视,护士长或教学组长陪同考核,合格后才可单独进行访视。

1.2.2访视内容 对照组常规由巡回护士术前1d下午进行经验性内容访视,了解病人一般情况及病情,交代必要的注意事项。观察组由ICU专职访视护士持手术通知单及访视登记本,到病房查阅病历,了解病人的一般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体重、诊断手术方式、麻醉方式,了解基本病情,包括术前生命体征、术前特殊用药、药物过敏史、过去史及各种化验、特殊检查结果,及介绍自己,介绍ICU护士长及肺癌手术监护组成员,拉近医患距离。介绍ICU环境、作息特点、探视制度。如果病人有需求,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可陪同病人参观监护室的环境和仪器设备,让病人增加全感、信任感,减轻心理压力。告知病人术后各种管道留置的意义重要性、不适及配合要点,暂时保护性约束的意义,非语言交流方式,拔除气管插管前后注意事项。指导病人术后有效的咳痰方法,腹式呼吸、床上活动方法,术后疼痛的处理,肢体功能锻炼,术后饮食指导。与家属沟通并告知在术前多陪伴病人,探视时间按时看望病人。指导其如何与医护人员有效沟通,及时了解病人病情及配合治疗护理。我们将ICU环境制作成带文字说明的图片,将用物准备打印成小提示,将术后护理要点和注意事项制成宣传小册,让访视变得更加生动,方便病人理解和记忆,避免免护士的沟通能力不足影响访视的效果,节省了人力物力[1]。

1.2.3评价指标 (1)焦虑测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病人手术当日前30min进行测评,比较两者焦虑状态差异。(2)比较两组病人术后配合情况及访视满意度。

1.2.4统计学方法 收集整理资料,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l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结果

3讨论

3.1术前访视有利于提高护士自身综合素质 访视的实施需要ICU护士适应多重角色功能,增强护士的工作责任心,提高护士的学习热情,促使护士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增强自己的沟通能力,学习全新的护理观念,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学习和总结,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2]。

3.2术前访视降低病人的焦虑情绪通过访视,实现了“以病人为中心”护理理念。病人第一次进人手术室,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各种不同的仪器设备,对手术过程了解甚少,以及担心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疼痛不适,均可引起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恐惧〔3.4〕。这种不良的让病人增加安全感、信任感,减轻心理压力;面对术后的各种有创监护和治疗护理手段,可减少恐惧心理。帮助病人以良好的心身状态应对手术的应激[5]。|

3.3术前访视使病人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明显提高,术前访视缓解病人对ICU陌生和恐惧心理,改善病人术后被动地接受治疗护理的状态,充分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最大限度地配合治疗护理。

3.4术前访视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通过术前宣教,病人躁动减少,镇静剂用量减少,改善病人的睡眠质量,病人能配合气管插管,撤机顺利,未发生1例气管插管、胃管、动静脉置管脱管,能配合肺部体疗。表2中显示,观察组病人术后配合优于对照组。

3.5术前访视提高病人对医疗护理的满意度通过回访,调查肺癌手术病人对ICU医疗护理的满意度。病人的满意度由90%上升到99%。通过术前访视,使护士掌握手术病人的病情、诊断、拟手术方案及心理状态,对所监护的手术病人做到心中有数,便于护士在术后护理中具有针对性和预见性,并根据病人的不同需求实施个性化的护理,以满足病人在疾病信息、心理等方面的需求,从而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缩短术后恢复时间的目的。同时,通过术前访视,促进了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使病人更能感受到护士的关怀,增强了病人应对压力的能力,提高了护理满意度[5]。

参考文献

[1]张烨.手术室优质服务在术前访视中应用[J].医药前沿,2012,2(1):161.

[2]马小芳,扬宝义,郭学珍。等.ICU术前访视对心脏患者术后护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7):108。

[3]张颖,周立.住院择期手术患者术前信息需求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0,25(18):45-47.

icu病人的护理范文5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4(b)-0176-02

有创动脉血压(ABP)监测[1]指经外周动脉置管后,将压力波通过测压系统转换成电子信号直接在显示屏上显示,包括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的相应数值,其监测数值连续准确,有利于判断病情和指导治疗,操作安全、可靠,适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休克、心肌梗死、心跳呼吸骤停、急性肺水肿、多器官功能衰竭、重大手术围手术期等需严密监测循环系统功能变化ICU危重患者。而无创动脉血压(NBP)监测则操作简单,患者无痛苦、易接受。为探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2010年12月―2012年12月,该院ICU对160例危重病人进行ABP及NBP监测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该院ICU住院危重病人160例,据是否存在休克分为休克组(A组)和非休克组(B组),各80例。其中A组男68例,女12例;年龄18~80岁,平均(42.3±12.6)岁;其中重度颅脑外伤48例,多发性肋骨骨折并血气胸12例,外伤性脾破裂8例,骨盆骨折2例,重症胰腺炎6例,药物过敏2例,糖尿病酮症酸中度毒2例。B组男64例,女16例;年龄20~78岁,平均(43.1±11.8)岁;其中重度颅脑外伤44例,急性脑出血10例,急性肺挫伤呼吸衰竭6例,急性农药中毒4例,肺癌6例,结肠癌术后10例。

1.2 病例选择

“Allen”试验阴性或超声多谱勒声像证实侧支循环良好。

1.3 血压测量方法

所选160例患者均测NBP后再测ABP。

1.3.1 NBP测量法 选用肱动脉为监测部位。采用标准袖带,袖带气囊应至少包裹80%上臂,宽度至少达到臂围的40%,通过连接监测仪,将所测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以数码形式显示在监测屏上。手动设定测压时间间隔为5 min,持续监测24 h。

1.3.2 ABP测量法 选用NBP测量的同侧桡动脉为穿刺点,常规皮肤消毒且局部麻醉后, 使用20G穿刺针依与皮肤呈 30~40°朝近心方向进针, 针头斜面朝下平稳准确刺向动脉搏动点,待发生回血后将穿刺针尾部稍压低,按住针芯,适当将外套推深,然后拔出针芯,将套管相连于特定压力管和压力传感器,同时连接监护仪,手动设定测压时间间隔为5 min,持续监测24 h。如为烦躁不安患者宜适当限制活动和(或)镇静。

1.4 统计方法

用SPSS 16.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为160例ICU重症患者连续监测ABP与NBP 24 h,共测血压各1 152次,血压值,见表1。

3 讨论

ICU危重病人一般而言均存在单一或多个重要脏器或系统的功能障碍,方便、快速地获得客观、准确的血压数据对于诊疗方案的及时调整意义重大。

3.1 NBP监测

NBP测压依据原理如下,袖带经充气加压肌肉组织而压闭血管,这时被压闭血管近心端的血容量会逐渐增加,随着袖带放气减压,外加压强逐渐下降至内、外压强相等时,在心脏收缩时积蓄的血液会冲过被压闭的血管并产生相应的血压。NBP监测是依据柯罗特柯夫发现并提出的断、续、流原理设计完成,是一系列物理现象的反映。它将动脉搏动的声强转化为电信号并将数据以数字显示在监护仪上,具有无创、操作简单、可重复等优点。缺点在于易被外界因素干扰和无法测定瞬时血压,且频繁测压或长时间测压可导致肢体缺血、麻木等。

3.2 ABP监测

ABP测压通过直接感应动脉血流对血管壁的压强,再经转换器转换为电信号输入监测仪,最终显示在显示屏上。ABP测压具有持续动态、准确客观、不会受人工加压或减压影响[2]的优点,且能通过此通道随时获取动脉血做血气分析检测,便于及时、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理生理变化,从而有利于医务人员调整治疗方案,预测疾病的疗效及转归。ABP测压的缺点在于是一种有创性监测手段,有发生感染、出血、血肿、栓塞等并发症可能性。

3.3 两种测压值比较

表1显示,A组的有创血压值低于无创血压值,B组有创血压值高于无创血压值。代入SPSS软件处理后发现A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者与王祥瑞所著文献结论一致。王祥瑞认为ABP值通常较NBP值高[3],他分析可能是由于ABP值包括血流的静水压强以及血流动能转化的压强,而NBP值不仅不存在血流动能转化的压强,且动脉搏动的压强还会在通过肌肉组织时逐渐衰减,因此通常略低于ABP值。而杨佩娣通过研究发现休克患者NBP值反而明显高于ABP值,她分析这是由于休克时动脉搏动信号微弱,袖带常通过反复充气校正,结果导致局部血液积聚而显示为NBP测值高于真实值。相反休克时动脉血流的动压力极小,通常可忽略不计,导致ABP测值较NBP值偏低[4]。因此,对ICU危重休克病人,无创动脉血压监测所提供血压值可能会不可靠、偏高,而有创血压监测则能较准确、客观地反映患者的血压水平。因此医务人员在对ICU危重患者尤其是休克患者的临床抢救和治疗时需不能不考虑无创血压和有创血压监测值的特点,这能避免因偏高的无创血压值影响医务工作者对患者病情的判断和治疗。

3.4 ABP监管护理

3.4.1 ABP监管 严格按无菌操作,采用长度为80 cm、内径为4.0 mm的硬质医用连接管为延伸管,确定测压系统内无气体,平右心房水平高度及时调整压力传感器,之后将患肢、穿刺针及换能器位置固定妥帖,同时将压力袋压力维持在300 mmHg水平。为保持导管通畅须使用0.1%肝素钠稀释液以3 mL/H速度持续冲洗导管。取值前须校零,然后细致观察压力波形,波形无干扰方可满意并取值。监管期间密切监测、记录血压数据和波形。

3.4.2 预防感染 注意皮肤护理,每日聚维酮碘局部消毒及换药。使用3M透明贴以利于观察穿刺口情况。需将三通管用无菌巾包裹,每24 h重新更换管道和无菌巾。对疑是与置管有关的原因不明的发热患者,应拔除动脉置管并将管道前端液体送检细菌培养。该研究病例无一例因动脉置管导致感染发热。

3.4.3 预防局部出血及皮下血肿 应保持测压管密闭及连接牢固,不能有接口处渗血现象。拔管后需持续加压10 min,之后再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1 h。该研究有8例患者发生穿刺部位渗血或皮下出血,这可能与患者血小板水平降低及凝血功能异常相关。

icu病人的护理范文6

1ICU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

1.1护理人力资源安排不合理

目前ICU护理人员数量与床位比例未达到卫生部“医院管理年”的要求,人力资源缺乏,医院ICU护士缺编严重。其次,护理模式转变,医疗新项目不断开展,病人的要求也在提高,护士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安全隐患也增加。

1.2业务技术因素

随着新技术、新项目大量引进开发,护理工作中技术要求的内容日益增多。ICU抢救仪器设备多,个别护士不能熟练掌握呼吸机、除颤仪、监护仪等设备的操作,抢救病人时手忙脚乱,影响抢救。

1.3规章制度执行不严

ICU作为封闭式管理病区,没有家属或陪护的监督,若护士在工作中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执行医嘱及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未能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将给病人带来不安全的后果,甚至威胁病人的生命。此外,如责任心不强,巡视病人不及时,气管插管脱出,补液外漏等等,均会给病人带来致命的危险。

1.4医源性因素

护理人员言语、行为不当或过失给患者造成不安全感或不安全的后果。例如工作中昏迷、瘫痪卧床病人,护士在工作中翻身不到位,造成病人皮肤破损或压疮等,导尿管不通畅未及时发现造成病人不适等。

1.5环境因素

ICU是医院急、重、危等病人集中的场所,侵入性检查、治疗、护理都是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科室,如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不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极易引起病人之间的交叉感染,使院内感染率上升,严重影响医疗服务质量。

1.6管理因素

护理管理者是质量管理的核心,如管理制度不健全,业务培训不到位,质量监控不力等均影响护理安全的组织管理因素,不仅是发生纠纷和事故的主要原因,也是对患者安全的最大威胁[2]。

2建立完善的安全防范措施

2.1合理安排人力资源[3]

有关资料显示,ICU床护比应为1:3~3.5[4],国内多按床护比1:1~2来配置ICU护理人员。我院ICU床护比为1:1~1.5,更是低于国内水平。如何合理安排ICU人力资源,以改善超负荷工作状态,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成为管理者的头等大事。我科护士长是根据病人数随时进行弹性排班,并根据不同时间段护理工作量的变化,动态安排人力。有抢救病人时加强人力,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并从多渠道解决护士的超负荷工作。

2.2加强ICU护士的上岗培训制度

ICU护理工作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服务性工作,因此要求护士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精湛的监护急救技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敏锐的观察和应变能力及高度的法律意识[5]。医院应选择高学历的年轻护士,经过内外科、心电图室轮转学习或院外进修学习后再进入ICU。进入ICU后再由高年资护士带教一段时间使其充分融入ICU环境中熟练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后才能单独上班,确保护理工作的安全性。

2.3加强护士的责任心教育

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三查七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使各项护理工作做到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各项操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用制度管人,不断提高病人的满意度,保证安全护理工作落到实处。

2.4定期进行护理质量检查和安全教育

针对工作中易发生护理缺陷环节进行分析讨论,对易发生差错的人要严格要求,强化教育。

2.5控制院内感染

要求医护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诊疗操作前后均应洗手,严格按照洗手流程清洗双手,这是保证控制院内感染的关键。每日进行空气消毒,每月进行空气培养,严格管控好ICU空气质量。

总之,在护理工作中,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建立健全的各项制度,严把护理质量关,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转变服务观念,善于发现潜在问题,切实做到“以病人为中心”,才能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减少和避免护理不安全因素的发生。护理安全管理就是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6]。护理人员必须加强预见性安全护理意识,正确评估病人,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 史自强、马永祥、胡浩波等.医院管理者[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238.

[2] [6]左月燃.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1~192.

[3] 阎成美、翁庐英、李妮.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管理对象[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7):547.

[4] 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2.

[5] 杨蔚.浅谈现代ICU护士素质和能力[J],国防护理学杂志,2006,25(3):19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