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评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发展的评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发展的评论

经济发展的评论范文1

[关键词]英雄工业园;产业集聚;区域分工;空港经济圈

[作者简介]黄志平(1994―),男,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专业,本科;何振学(1992―),男,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江西南昌 330013)

一、英雄开发区的发展现状

(一)产业发展情况

自2005年英雄开发区揭牌以来,虽然开发区的经济发展整体上呈上升趋势,然而其内部的产业结构却存在不少问题。“十五”期末,英雄工业园的三大产业结构比为31:54:15。开发区的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上出现严重的失衡,以第二产业为主。而在第二产业中,又有技术含量较低的特点。入驻英雄工业园的中大型企业占少数,而且大部分都是食品加工行业,如:江西金牛企业集团、江西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南昌亚啤一厂区、江西正邦集团养猪育种有限公司等。从这个层面讲,食品加工成了英雄工业园的支柱产业。在开发区经济中主要是以加工型的中小型企业为主,缺乏大型规模性企业。

英雄开发区缺乏商业、教育等设施,全区除了各企业厂区和一些民宅交错分布之外,没有任何的商业集聚,也缺乏教育设施。外来人口不足,经济缺乏活力。

在区域的布局规划中,英雄工业园的区位功能十分不明确。由于政府招商过程中为了追求效率而多多益善,因此引进的企业在很大程度上都没什么很强的相关性。

(二)人才资源现状

1.高层次人才比重偏低,创新型人才紧缺

区内企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的配置还远远低于事业单位。从人才资源的基本结构可以看出,随着科技进步和企业产品升级换代,普通人才过剩和高新技术人才短缺现象并存,将极大地影响区内人才资源的质量和数量。

2.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层次偏低

技能人才在目前开发区人才总数中占据比重最大,但高技能人才比例偏小,人才素质偏低。农村实用人才中企业经营能人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比例相对较低,这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要求还很不适应。

(三)招商困境

开发区政府主要是依靠提供土地以及优惠的财税政策来吸引企业进区。由于这种模式并不重视企业内在机制的建立,使得这些企业既在空间上没有形成集聚,也未显示出对开发区强烈的植根情怀。更为关键的是,英雄工业园本身的短板限制了其长足的发展。第一,开发区内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第二,区域内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较为单一,虽然国家在政策层面极力拓宽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然而地方政府在政策上没有提供较为直接的资金支持,也缺乏与该地区合作的金融机构,小企业缺乏资金支持。第三,区域内人力资源较为贫乏,技能人才与实用人才较少,并且距离市区较远,城市化水平较低,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够。

(四)环境污染

英雄开发区在开发发展中,整个园区内没有污水处理企业等环保措施,而却拥有晨鸣纸业、中石化昌北储油等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在开发区内,烟囱将废气直接排放到空中、废水直接排放到地下。据了解,目前整个开发区内污染已经十分严重,为开发区的持续发展遗留隐患。

二、对英雄工业园的定位

(一)无法形成规模经济效益

根据上文对英雄工业园发展现状的分析不难发现:

1.园区内没有完备的微观经济主体,企业之间的相关性不高,分工程度较低。

2.园区内的各要素市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融资方式单一,人才资源较为低端,技术资源短缺,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区域规划不协调。

3.园区内基础设施不完善,与之相关的配套设施不齐全。

这些都导致英雄工业园无法形成产业集聚,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二)区域分工与竞争

作为大区域,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希望实行分工是因为地区分工将以较低的成本来满足整体需要;作为子区域,英雄工业园参与分工是因为分工可以增进本地区收益。分工则导致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则是一个区域发展的方针。无论是实现区域内部或区域之间的分工,都能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区域内部实现分工,则内部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区域间分工,则在同一产业中根据区域的生产力完成产业链中的部分环节。而影响区域分工的主要因素,则是分工产品或要素之间的价格比,即实现生产分工的平均成本。从英雄工业园的发展现状分析中得知,该区域在各要素市场的供给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提供要素的成本会较高。从这个层面讲,在市场规律下,市场更情愿选择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内部分工。这也意味着如果通过政策的调整一定要使整个英雄工业园参与到生产分工中来,就意味着承担着更大的机会成本。这也是单独为英雄开发区设立独立的管理委员会的一种弊端。虽然这种方式可以提高行政效率,但却无法综合更大区域的整体资源,实现经济发展的互动效益。针对单个区域的区域政策会影响到具有经济联系的相关区域。一定的区域政策制定后,所有受政策影响的区域将同时就政策规则作出理性博弈。假如英雄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在制定政策时只考虑本区域的行为,而未考虑到非目标区域的行为选择,那政策实施的效果必然与预期目标有所差异。因此,英雄工业园与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之间,在产业的分工过程中就存在着一种竞争,而这种竞争出现的根源就在于区域的发展水平不一致。

(三)工业发展的后花园

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南昌英雄开发区的关系可以通过“中心―”模型得以解释。南昌经济开发区属于中心位置,英雄工业园则属于经济中心的。经济中心部位由于其区位独特的优势,使生产要素从周边向中心流动。在经济发展的现阶段以及未来一段时期内,英雄工业园还将持续保持经济发展的地位。

英雄工业园作为南昌经济开发区的辅助区域(简称经辅区)可以实现双赢的目的。一个层面,对英雄工业园而言,作为经辅区可以较好的解决开发成本较高的困境,因为区域内的企业规模会比较小。另外一个层面,对于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而言,经辅区的设立可以完善该区域的产业结构,加强该区域的产业集群度。因此,定位英雄工业园作为一个经辅区,就像是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后花园,如果做好后花园的经济发展,就必须先做好经济中心的经济建设。

三、开发区经济发展瓶颈的改良途径

(一)加强人才吸引力度

人才的聚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开发区作为所在地区乃至国家的重要经济增长级,应高度重视人才聚集,以推进开发区的发展,在开发区的发展过程中,要实现人才的聚集和区域经济的协同效应,充分发挥人力资本作用,推动区域经济深入的发展。

(二)打造空港经济区

2008年4月24日,南昌昌北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开始启动。此次扩建,南昌昌北国际机场将把自身的物流、商务等配套设施与乐化组团规划建设、南昌经济开发区、南昌英雄经济开发区、桑海开发区开发建设连接起来,进一步推动南昌临空经济圈规划建设。若能合理的整合资源,形成土地、产业、规划的互动,可以带动整个南昌大区域经济的增长,实现区域之间经济互动效益。

(三)加强自主创新

建立完善的区域自主创新体制,要以企业为核心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逐步实现产业的转型。

1.对企业进行绩效考核,通过财税政策给予企业创新大力支持。鼓励先进的产业,淘汰落后的产业,并在财税政策上减免企业设备创新与更新的税收。

2.建立专门的科研机构,给予企业技术支持与辅导。

3.积极引进其他区域先进的技术以及信息资源。英雄工业园临近四个开发区,借助独特的地理优势,可以积极向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及红谷滩新区等开发区引进先进技术、管理模式以及大量的资金流。

4.构建“赣菜城”的设想

结合英雄工业园目前的发展现状,可以将其打造成一个食品加工产业基地。预期在英雄工业园中分别划分三个关联区域,建成食品加工基地、特色体验超市、物流包装中心三个围绕赣菜生产、销售、出口的集约化“赣菜城”。

[参考文献]

经济发展的评论范文2

一、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

(一)消费水平与经济增长

消费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增长,在客观上有合理的比例,在数量上有很大的依存关系,这种依存关系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消费水平的变动与国民收入增长的变动有着直接的依存关系,当国民收入的增长较快时,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也增长较快,而在某些时候,消费水平的增速会高于或低于国民收入的增速,但只要使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稳定合理,国民经济就可以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当消费的增长超过国民收入的增长,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高消费时,消费与生产的正常比例就会遭到破坏,生产正常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消费水平的提高则成为一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消费需求不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高积累,低消费”时,消费与生产的比例同样会遭到破坏。这时候消费需求相应减少,消费品市场供过于求,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弱化。由于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不协调差距加大,引起商品或资本运动受阻,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生产活动的被迫紧缩。 其次,消费率与经济增长率有一定的依存关系。消费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主要部分,其变动必然会引起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动。而最终消费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函数,就是消费率,消费率对经济增长率变动有明显的影响。在合理的经济增长率区间,当消费旺盛,经济增长率就高, 消费不足,经济增长率就会滑落。当然,消费率也不是越高越好。消费率长期过高,会挤掉投资,使经济增长不能持久,但消费率也不能长期过低,长期过低就会使高速扩张的生产能力与低消费水平不相适应,出现“过剩危机”,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二) 消费水平与经济波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的消费水平也取得了同步的增长, 2 、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动。 居民消费倾向是指居民消费支出占居民收入的比例,是平均消费倾向及边际消费倾向的统称。平均消费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在收入中的比率 (APC) ,边际消费倾向就是增加的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 (MPC) 。 在经济的短期波动中,人们的消费变动不会和收入的变动成比例,具体而言,在经济趋向繁荣过程中,收入增加,这时人们的消费会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会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即边际消费倾向要比平均消费倾向小。在经济走向衰退过程 中,收入下降,这时人们消费会减少,但减少的幅度会小于收入下降的幅度,这也说明,边际消费倾向要比平均消费倾向小。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下降,因此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是下降的。 消费倾向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的。它充分反映了在一定收入水平下消费意愿的大小。 农业波动对消费波动的影响。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大,农业的波动必然引起整个国民经济的波动,从而引起消费的波动。

二、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很多 ,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有国民收入总额及其提高速度,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消费与投资人口总数及其增长速度,价格水平的变动等。 消费水平的高低,直接依存于消费基金的多少,而消费基金又来自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总额大,增长速度快,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就高,收入总额小,增长速度慢,则消费水平就低。 在国民收入为一定的情况下,消费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任何社会要扩大再生产,都必须有一定的积累,在积累效果不变或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积累的增长就意味着社会物质技术基础的增强。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就有可靠的物质保证,反过来,消费的增强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积累的增加。在消费基金确定的情况下,人口的数量与消费水平成反比,人口数量大,增长速度快,人均消费水平就低,人口数量小,增长速度慢,消费水平就会高,我国人口基数大,且人口增长速度也快,而且每增加一亿人口,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据粗步估算,我国现有人口达 14 亿左右。每年新增的社会财富,新生产的各种消费品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将为新增加的人口所占有,为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改善居民生存环境所进行的各种努力,如医院病床的增加,普遍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普及,住宅条件的改善,生活用水质量的提高等都将因为人口总数的较快增长而受到影响。因此目前我国的消费水平是不高的。

三、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比较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我国,由于自然条件不同,生产力布局不同以及对某些地区采取“倾斜”政策和劳动差别和非劳动因素造成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劳动报酬不同,从而形成消费水平的差异,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地区之间,城 乡之间表现得非常明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发展较快,大部分农村发展比较慢,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城乡之间的消费水平差异比较明显。这主要是近年来,由于多数居民对未来支出预期不断增强,将收入较多地转向了储蓄,投资等其他渠道,加上医疗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多项改革情况下,居民为应付改革的被动储蓄倾向在明显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而导致农村消费增长率低于城镇居民的消费增长率的原因除了农民的收入水平的限制以外,最主要是农村的消费环境滞后,配套设施不齐全 , 如有些农村没有通电,或有电的地方供电极不正常而且电费极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购买积极性。

经济发展的评论范文3

关键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公平性

中图分类号:F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公平性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交通发展公平有了更加清晰的评判规则,要满足主要发展村镇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社会弱势群体需要的机会均等的交通服务条件和出行机会,但是目前这方面还有欠缺,这是我国交通运输网络公平的突出性问题。

一、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平衡性的影响

自上世纪其八十年代我国就开始实行先富带后富的非均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推动了社会经济建设速度和质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和可喜的发展结果,但是在取得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社会综合水平的非均衡性。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也造成了其他领域诸如交通运输业的马太效应,我国西部目前的交通运输发展综合水平还不到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的百分之五十,不足东部地区的百分之二十,在各种交通设施当中公路交通运输网络密度不到全国水平的百分之三十,不到东部地区的百分之十,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自2006年以来,我国的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水平的六到七倍,而上述发达地区的农村交通事业的和西部和西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交通事业的人均收入相差也在十倍到二十倍之间。长期的不均衡投入和交通运输网络的不同步建设使得我国东西部地区的交通发展情况形成了巨大的差距。从我国的整体交通发展水平来说,我国东部交通运输网络已经进入了基本可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阶段,部分指标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我国中部地区的交通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属于随后能够跟进到东部的水平,而我国的西部和西南地区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则处于相对比较落后的状态,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目前我国西部和西南等交通运输发展凌云存在着一差两低三不足的尴尬发展局面,一差具体指这些经济欠发达的交通同行条件比较差,两低指的是这些地区的交通运输网络发展水平和通畅程度较低,三不足指的是我国交通条件落后地区较经济发达地区多层次的交通需求没有得到较好的满足,如在部分偏远山区居民子女的上学、就医和工作基本出行问题也经常因为没有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而无法得到满足。

二、交通运输对城乡发展平衡性的影响

我国的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贯穿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始终,具有多年的发展历史,具体表现为城乡的二元发展结构,是城乡发展不协调的主要表现形式,这种以户籍为基础的基本制度通过政治制度的建设和经济发展逐渐形成了城乡之间难以跨域的鸿沟。在这种经济体系及其他方面发展严重不平衡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中,城乡两个市场上的资源匹配完全不相符合,资源没能实现充分的流动。这种巨大的发展差距在交通运输领域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领域供需不平衡等几个方面。截止到2004年年底,我国村镇一级的公路总里程仅不到三百公里,而在农村等级公路中四级公路比例偏大,这是由于农村交通网络建设水平较低所影响的。在我国的西部和西南大部分地区平均交通通达率平均不到百分之四十五。据2007年的最新交通信息数据显示,我国仍有将近5万个村镇一级的地级地区没有建成现代意义的交通运输网络,不仅如此,因为我国农村公路整体建设的标准比较低,特别是各个村镇之间的道路通常是以原有的路基进行稍加修正之后建成的,使用状况不佳,严重不堪重负,不能够做到长时间的使用,再加上交通运输网络本身的养护不到位,再加上这些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地理条件差使得很多原有的道路破坏十分严重,这就难以方便村镇一级居民的出行外出安全。

农村交通网络发展严重滞后城市的一个方面体现在交通运输网络的等级比较低、交通设施发展不完善和道路修缮不及时,另一方面还体现在我国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这就导致了农村的交通网络建设直接落后于城市发达和多层次的交通运输网络。虽然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已经建成了初具规模的交通运输网络,但是仍然缺乏各种地面交通如公交忘了、轨道交通以及长途客运线路等综合通连接枢纽,没能为居民提供更加便利和多层次的交通服务体系。到2004年年底,我国地级以上的村镇城市共拥有公共类运营车辆30万辆,平均每万人拥有7.6辆,而在我国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城市当中平均每万人公交类车型拥有量超过15辆,部分发达地区甚至超过了100辆。农村和城市之间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我国通往村镇一级的客运班次较少而且通行密度小,这个问题比较普遍;农村的客运类车辆市场供给严重不足,大量的不合法和不合规的非法载客车辆充斥在市场当中,严重威胁了农村居民的外出出行安全。除此之外,交通运输网络的辅助和服务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已有的交通服务设施损失十分严重,这就导致了交通设施的损害程度很高,埋下了交通运输的潜在安全隐患。村镇一级政府不重视交通运输网络的发展,这就导致了交通运输网络建设的资金投入长期不足,从建设源头上就遏制了当地交通运输网络的发展,因此国家和当地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力度以提高农村道路建设水平。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道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关系到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安全,是我国实现经济发展现代化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交通运输网络也成为了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实现了更加有效的资源配置和全国范围内市场的有效宏观调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交通运输网络也会不断地完善,与此同时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今后如何在交通网络的建设过程中提高施工技术管理水平是我国各级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共同面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交通网络的日常管理和运营工作总需要实现总体资源上的运输经济效益合理提高和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只有在今后的交通网络建设工作过程中不断进行总结和探索才能总结出更多的方法以实现良好的交通网络运营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蒋惠园,主编.交通运输经济学[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经济发展的评论范文4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ifficult problem of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many domestic enterprises have also appeared the difficult problem in employment. College students find the right job difficultly; companies can not find capable staff. The main problem is that the college students at present lack of strong competition soft power, such as the correct concept of employment, the necessary career competence, and good quality. Enhancing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soft power" has become a social concer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lasses is an important platform to improve the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soft power". Schools can adjust their teaching philosophy, reform teaching methods, improve the teaching content, further strengthen the ideals, beliefs, ethics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e students were able to establish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values, employment outlook.

关键词: “软实力”;“两课”;就业竞争力

Key words: soft power;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employment competence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182-02

0引言

从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调查的情况来看,很多企业反映大学生欠缺就业竞争“软实力”,他们择业理想化、薪资要求高,就业后缺乏责任心、不愿吃苦、纪律散漫、不够诚实等,这样的道德素养问题严重影响了单位的形象,增加了企业管理的成本以及运营的风险,也破坏了企业的竞争力。所以,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比较看重学生的就业竞争“软实力”,这也成为大学生求职者在竞争激烈和多变的市场环境中获得并维持一份工作的必备条件。高校可以充分发挥“两课”的育人功能,把它当作培养大学生就业竞争的“软实力”的重要平台。帮助学生坚定信念克服困难,提高修养,以使他们的拥有正确的就业观、积极的创业观、良好的品行修养、必备的职业素养,让他们自身的条件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和国家社会需要相适应,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1发展个人“软实力”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面对大学生就业竞争的压力只增不减,且越来越多的企业看重就业竞争的 “软实力”,高校毕业生要想顺利就业不仅要有扎实的“硬实力”,还必须培养过硬的“软实力”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才能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1.1 大学生就业竞争“软实力”与“硬实力”20 世纪90 年代初,哈佛大学教授、美国前任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JOSEPH S NYE, JR)提出了“硬实力”与“软实力”(SOFT POWER)两个概念。大学生就业竞争的“软、硬实力”是由国家“软、硬实力”发展引申而来的,是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上形容大学生所拥有的综合素质。“硬实力”是指相对于具体专业岗位而言的,从业人员所必须具有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是一种相对显性的、固定的、静态的存在形式,如学历、计算机与英语等级证书、各类职业资格认证、专业知识及技能等。而“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是隐性的,是一种吸引力、影响力,主要是指除“硬实力”以外的个人精神、素质,是一种持续的作用力,如思想道德素质、合作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等。

1.2 就业竞争的“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关系大学生的综合实力是由“软实力”和“硬实力”两方面组成,这两方面的能力只有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才能增强大学生的综合实力。一方面,“硬实力”在求职过程中非常重要,甚至被许多人形象地称为就业的“敲门砖”,是发展“软实力的”知识技能基础。但另一方面,“软实力”是“硬实力”充分发挥的保障和精神动力。大学生要将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尽可能地转化为专业能力,很大程度上需要“软实力”来铺路搭桥。此外,特别强调的是如果就业竞争力的“软实力”被视为零时,无论其“硬实力”有多大其综合实力都等于零。但是,当“硬实力”不具备优势时,“软实力”还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

1.3 “软实力”在就业中的作用就业竞争“软实力”体现出来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仅对大学生的顺利就业起着关键作用,而且对人生的整个职业生涯发展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首先,多方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知名企业和500强企业的招聘策略正在发生改变,对学历的纵向要求逐渐松动,对人才素质的横向要求则日益提高。如工作中敬业、责任、忠诚、主动、创新、合作、谦虚等隐形的诸多精神因素构成的软实力。而同时,“软实力”也决定大学生就职后的职业生涯能否可持续发展。这种能力具有后发优势,毕业生进入岗位后,自己的人生信条、工作态度、个人品行都会决定是否值得信赖或被重用,是否能坚持目标克服困难完成别人不能或不想干的事。只有“软实力”过硬才能逐步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认可,在自己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达到人生的终极目标。

经济发展的评论范文5

基于传统文化的发展观: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内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分析

分工、分配与劳资关系——收入差距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土地供给与经济周期: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理论诠证

中美贸易的商品结构变化及其对中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中国的金融中介发展、收入分配和贫困减缓关系的实证研究

股权分置改革中网络投票实证与实验研究

外汇领域个人洗钱机会主义行为分析:理论与实证视角

消费风险、利率与股票市场波动

套利定价理论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证研究——基于渐近主成分分析方法

基于区域经济的公司绩效:对山东、浙江、广东的对比分析

产业结构与体制因素共同作用下民营企业市场进入问题研究——基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县域农村民营企业市场进入的实证分析

集群中的中小企业成长研究——集群优势对企业资源与能力提升的作用

所有权、财产权及产权概念辨析——兼论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与现代产权理论的异同

《西部商学评论》学术委员会

经济危机、经济增长与市场经济模式选择

财政收入、税收政策及宏观经济波动研究综述

中国西北地区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山西省虚拟煤炭产业集群研究

住房抵押贷款评估的博弈分析

赤道原则: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

城市贫困的联合方法研究:多维视角和研究路径

乡镇改革评论

信任与企业战略:前沿理论与实证研究

乡村旅游地品牌个性特征研究——以西安长安区“农家乐”为例

劳动力稀缺、人力资本深化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我国现阶段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探析

《西部商学评论》编委会

《西部商学评论》学术委员会

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影响的实证分析

知识城市发展研究

先秦时期农地产权演进的制度经济学分析:基于人口压力的视角

近代陕西煤炭的开发利用及其影响

DEA视角下的地方财政支出效率分析

整体稳健推进县域金融机构改革及管理的政策思考——基于县域金融机构改革及管理之演变进程的实证研究

PE、PEG指标在选股中的有效性分析

公平与效率的必要张力——基于三元均衡范式研究

大学生利他行为的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

国际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关系计量分析

我国文化产业的关联性研究

第三届“理论经济学科经济史教学暨经济发展史研讨会”会议综述

《西部商学评论》学术委员会

我国产业集聚的区域差异及均衡对策分析

市场经济初期地区行政垄断对规模经济的作用机制分析——基于钢铁、汽车工业规模效率的动态测算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溢出效应比较分析——以东、中、西部三大地区为例

EKC假说与中国经济增长——一个政府行为视角

克鲁格曼等新经济地理学派对产业集群的有关论述

商业银行环境风险管理:压力与行为模式的实证研究

封闭式基金折价与投资者情绪新解——基于投资者情绪指标框架的分析

黄金价格与经济活动——论中央银行应该增持黄金储备

商业银行人权政策框架研究

经济发展的评论范文6

关键词:经济之声 财经专业性 高端权威 评论树帜 深度

中央电台2012年经济之声两会报道从自身定位出发,实现了全方位、全频率的整体效应,参与节目之多、参与专家数量之大和层次之高、报道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总体概括起来就是专栏数量大、形式多、内容广、有深度,充分表现出广播传媒和财经专业频道的优势与特色,赢得了各界听众的广泛认可。

一、突出经济内容,敢于揭示经济领域的深层次矛盾

中央电台经济之声2012年两会报道中话题集中、突出,紧扣关注度较高的经济和民生热点,充分进行解读和评论,突出了频率特色,形成了声势。

面对经济下行风险,惯于用GDP说话的地方官员们是不是依然会“唯GDP”论事?他们如何看待“稳增长”这个目标?天下财经《经济改革纵横谈》播出录音报道《张平:内需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主要动力》。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表示说,去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已经从投资和出口转向内需,今年这一趋势还将强化。在去年9.2%的经济增幅中,内需拉动了4.7个百分点,而外需的拉动作用是负0.5个百分点。那么,从这里反映出的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什么特点?经济之声《十大评论员看两会》邀请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进行分析解读。《交易实况》节目则在当天连线参加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经济形势与宏观调控”记者会的现场记者,实现会议重要消息实时直播。《天下公司》的《两会经济观察》栏目则分别邀请了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天津市财政局局长杨福刚、宁波市副市长王仁洲、中国农业银行高级经济师何志成、日照市委书记杨军、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郑新立,对GDP增速下降、地方政府是否存在“唯GDP”论、强化环保考核机制、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如何与民生保障挂钩等问题发表了看法。

经济之声根据频率特色,针对“两会”热议的经济改革话题,邀请了经济学家巴曙松进行点评,对百姓最为关注的房地产市场、保障房建设、土地供应等一系列的房地产调控方面的问题,巴曙松使用了很多中国房地产方面的数据,极具专业色彩;与此同时,他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听众解读了这些指标背后的内涵,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比如“加大保障房的建设来对冲投资下滑”,采取一个比较灵活的“有保有压”的措施等。巴曙松的介绍,前后逻辑鲜明,既有现在的事实数据,又有一些对未来走势的预估,使得点评很有说服力。

经济之声两会报道策划团队还以敏锐的新闻嗅觉,预见到改革会成为今年两会的关键词,预见到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经济之声为此提前策划,精心组织,从3月9日起推出两会特别报道《经济改革纵横谈》。这组报道紧紧抓住目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这个关键点,以两会为背景,根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改革的重点领域,选取当下矛盾最突出、问题最集中、改革最迫切、阻力最大的五个关键环节和深化改革的五个入口,包括垄断企业改革、房产税改革、利率市场化、土地产权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和小微企业融资。这组报道打破常规两会报道的形式,采用述评的样态,提出问题,采访相关领域权威的代表委员或者改革涉及的各方人士,通过丰富的音响、通俗的表达和层层的推进,分析改革的迫切性,摆出改革阻力和难点,寻找改革破解之道。

二、借助社会力量和高端资源,彰显国家电台的权威性

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一组数据,特别引人注目。比如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速定在了7.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定为4%,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这些数字都说明了什么?反映出怎样的政策思路?经济之声《天下财经》两会特别节目《两会数据观察》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巴曙松、吴晓求,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知名财经评论员叶檀,就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以及失业率等问题一一进行解读。节目站在国家级财经媒体角度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分析解读,受到听众好评。

经济之声《十大评论员看两会》专栏,约请到了吴晓求、巴曙松、张燕生、连平、鲁政委、屈宏斌、叶檀、谭雅玲、张车伟、孙立坚等十位“有分量”的业界、学界权威专家。两会期间每天9点、12点、18点,各位专家立足宏观经济、金融、外贸、社会保障等各自擅长领域,评说两会热点、洞察财经大势。十大评论员的评论独具专家视角、凸显专业水准,既适度审慎、又准确解读,既立足宏观、又兼顾微观,较好展示了国家经济广播频率强势引导舆论、掌握话语权的能力。

经济之声《天下财经》两会专栏《智库看两会》,由国家智库——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专家评论两会话题。选题注重热点与角度的有机结合,选择一些紧扣社会经济热点、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难题,结合代表委员议案提案,从微观切口入手,以独特的视角,加以评论。嘉宾见解独到,点评透彻,融思想性、权威性、贴近性于一体。

三、以评论为特色,增加了节目深度

2012年经济之声两会报道推出了“评论员视点”专栏,评论员分别由频率副总监、节目主编和记者、编辑担任。在节目中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而不是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体现了国家电台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心。

“评论员视点”专栏先后播发了以“中国经济面临复杂环境,需要转型创新”“做强实体经济,要和压缩过程产能同步进行”“不能让实体经济继续成为‘烫手山芋’”“资本市场亟待正本清源”“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要靠小型商业银行”“金融改革进入深水区”“中国经济面临复杂环境,需要转型创新”等为题的本台评论员评论,在提升频率内在品质的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经济之声的评论员队伍。

四、以主题日形式体现,多种形式、层层递进、全天深入

2012年经济之声两会报道充分发挥经济之声的特色,以每天一个主题的方式,紧扣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这条主线,推出“经济改革纵横谈”“两会经济观察”等专栏,及时报道两会新闻,深入解读两会话题。同时突出经济之声评论的特色,推出“十大评论员看两会”专栏,分析评论两会热点。以主题日的形式,在经济之声是第一次,有利于集中、深透。每天一个主题,形成一根主线,贯穿全天的节目。全天候各个节目联动,以不同的形式全方位报道当天主题。各个节目中以其不同的个性特色,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层层递进,使主线丰满起来,鲜活起来。

如3月11日全天关注的主题为“如何防止实体经济空心化”,经济之声首先在早间《天下财经》节目中的“两会记者观察”栏目中把问题摆出来:如何做“实”实体经济?很多人不愿回归实体经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通过记者的采访,让代表委员们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接下来经济之声《评论员视点》配发了评论“做强实体经济,要和压缩过程产能同步进行”,强调了要给发展实体经济创造必要的政策环境问题:比如如何改善融资环境、如何调整税收政策,还有产业政策导向问题。

《两会经济观察》则继续就如何发展实体经济作进一步的探讨。播发了对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金融系主任李稻葵的采访报道:“应该从税收上给予中小企业优惠待遇”。

军无粮草不行,发展实体经济不仅要增强企业的活力,还需要银行业给予有力的资金支持。《两会经济观察》还请全国政协委员、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介绍了银行怎样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银行业会有什么样新的具体措施。

最后,《十大评论员看两会》请出著名财经评论员叶檀继续总结评述——“加强民营企业预期和信心是关键”。李荣融总结出民企信息不足、信用不足、培训学习不足和遇到困难时受到的帮助不足等四点不足。叶檀认为“四点不足”点出了民企现在存在的一些问题,这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她指出,虚拟经济不能过度虚拟,必须要为实体经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