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采购管理相关基础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采购管理相关基础理论范文1
摘 要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课堂教学培养起既能独立思考又能与他人协作,既掌握基础理论又熟悉操作技能的综合型应用能力。本文以《商品采购管理》课程为研究对象,对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实施和注意事项进行了论述,以此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 创新型 教学模式
一、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
(一)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要求任课教师既要具有《商品采购管理》课程授课所要求具备的相关理论知识,还要了解商品采购管理在企业、政府等单位实际应用的情况,同时,还要结合授课对象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顺畅的交流和沟通渠道,从而提升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增强学生综合能力
通过应用《商品采购管理》课程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的状况,使学生的接受能力得以提高。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多样化考核方式,充分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商品采购管理》课程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一)做出课程设计
《商品采购管理》的课程设计考虑到了所选用的教材章节内容怎样调整更符合教学目标,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怎样安排教学环节更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其中一些操作性较强的章节都设置项目性的小组任务,如采购计划、采购谈判、招标采购;应用性较强的章节安排案例分析,如供应商管理、采购合同管理;涉及到有争议或者实际生活中比较热点的问题的章节安排小组专题讨论,如采购成本管理、采购质量管理等。这样的设计更加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但在内容安排上要求有充裕的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沟通的时间,要求教师和学生投入较多的精力。
(二)建立团队式的课堂学习主体形式
为了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培养起合作、沟通等团队协作的能力,《商品采购管理》课程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中采取了团队式的组织方式。这里所说的团队是由7-8名学生组成的小组,将一个班的学生按照学号划分成若干个小组,这些小组将作为课堂讨论、课堂和课后任务以及成绩考核的单位。每个小组不指定唯一的组长,而是按照学号采取组长轮流制。每一任组长要承担起在任期间小组任务的组织、小组成员的出勤考核和小组课堂纪律的维护等任务,并将小组成员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汇总,通过课代表反馈给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安排,每个小组在课程刚开始的时候要选定本组的角色,作为虚拟的企业,参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项目。
实践表明团队式的课堂教学和管理方式相比以往单个学生为单位的方式更加有效率,效果也很好,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减轻了学生单独学习和完成任务的压力。但每个小组选择的方向不同、整体配合协作的效果不同,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最后的评价结果。因此,团队式课堂教学组织方式的关键在于怎样更有效地形成团队、怎样更有效地调动团队成员参与的积极性和怎样更有效地组织团队协作。
(三)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1.案例讨论
《商品采购管理》课程中案例的引用有教材自带的,也有从其他教学资源中选用的。案例讨论有的在课程开始之前布置任务,一章内容结束之后再解决之前留下的问题。能够让学生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学习。有的是讲课过程中随机引用的,当堂讨论。案例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结果纳入到平时成绩中,作为平时考查的组成部分。
2.课内模拟
《商品采购管理》课程从课程一开始,便将学生划分成小组,每组自选角色(包括行业、行业内企业角色),之后各章学习过程中结合本组所选定的角色安排课内模拟任务。课内模拟结果计入小组成绩,分配到每个学生的平时成绩考核中。由于模拟的结果与成绩挂钩,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投入也比较多。受所学的专业知识限制,有些项目的完成质量不是很高,但参与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动手和思考甚至是创新的能力都有帮助。
3.项目教学
《商品采购管理》课程中,项目教学的应用是根据小组的角色选择,按照章节的进行,以小组为单位接受本章节的任务,完成基本操作,从而培养学生对采购基本操作技巧和技能的应用能力。这部分结果也纳入到平时成绩的考核。由于每一个项目的针对性较强,而且各个项目之间的逻辑联系也较强,有助于将本门课程的知识要点联系起来,与期末考试的考点也密切相关,因此学生在进行项目操作时投入较多,总体上收效比较好。
三、《商品采购管理》课程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除了在课程教学的学期可以反映出来之外,还有一些隐性的效果需要等到学生毕业之后在工作岗位上工作中才能体现出来。所以还需与已就业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沟通,得到反馈和意见,作为今后改进教学模式的依据。此外,作为理论教学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共同构成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课程体系。下一阶段应将研究怎样将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延伸到实践教学中,双管齐下,提升应用型能力的培养效果。
采购管理相关基础理论范文2
近年来,神东公司从国外引进了大量的、世界先进的采矿设备,设备品种多并且价格昂贵,对设备完好率及连续运转可利用率要求都很高。因此,对于设备的管理非常重要。
2001年8月,神东公司在全国煤炭行业率先实施了企业资产管理(EAM)系统。经过几年的实施。在管理、经营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均获得了显著提高,为在同行业中引进和实施企业资产管理系统积累了经验。
EAM系统介绍
EAM(Enterprise AssetManagement,企业资产管理系统)是面向资产密集型企业的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的总称,其前身是CMMS(Computerized Mainte-nance Management System)计算机维修管理系统,主要适用于资产密集型企业对高价值固定资产的维护、保养、跟踪等信息管理。它以提高资产可利用率、降低企业运行维护成本为目标,以优化企业维修资源为核心,通过信息化手段,合理安排维修计划及相关资源与活动。通过提高设备可利用率得以增加收益,通过优化安排维修资源得以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EAM系统以资产、备件台账为基础,以工单的提交、审批、执行为主线,按照缺陷处理、计划检修等几种可能模式,以提高维修效率、降低总体维修成本为目标,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集成在一个数据充分共享的信息系统中。EAM系统是一个集成系统,设备、维修、库存、采购、分析等模块之间密切相关,环环相扣。
EAM系统作为先进的企业管理体系,在国外已获得广泛应用。目前,使用EAM系统作为核心管理系统的企业数目已超过百万,在全球500强的企业内,大部分企业在使用EAM系统进行设备管理。自1998年以来,国内部分企业已开始并成功实施了EAM系统,实现了企业管理的变革。目前,EAM系统已在电力、制造和化工等行业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神东公司EAM系统的建设
神东公司EAM系统,采用美国Datastream公司的MP5i软件产品,是以工单为核心的资产全寿命管理系统,包含设备的购置、跟踪、维修、处置以及备件的计划、采购、仓储等内容,凡涉及到机电管理工作的单位都涵盖到该系统中,共涉及到44个业务流程700多个流程结点,现在共管理设备25610台、配件物资150000多种,底层数据270多万条,数据信息1438万个。作为庞大的信息化系统工程,神东公司EAM系统涵盖了Datastream系统产品全部的基本功能模块,如资产管理、工单管理、库存管理、采购管理、项目管理和基础模块。
(一)需求分析
神东公司通过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大幅度提高装备水平和生产能力,生产实现了综合自动化,全员工效已达世界先进水平,走出一条高起点、高技术、高质量、高效益、高效率建设现代化能源基地的新路子,成为我国煤炭行业快速发展的典型企业。产量的逐年激增和煤炭行业的特殊性,使设备具有高折旧、高可靠性、高配件消耗、高移动和高配套性,要求设备的维修、更新和配件供应都相应配套。
在项目开发和应用前。矿区的物资管理和设备管理已不能满足生产的发展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设备历史记录(履历)没有完整存档。难于查询和利用;在手工管理工作方式下,经常发生设备管理环节衔接不上。效率低,影响生产;设备维护经验个人化,很难定量分析,不能共享;设备管理制度比较健全,但由于设备数量太大,管理工作有一定的难度;没有完整的设备故障分析体系;设备管理流程存在问题;配件订货计划缺乏足够的数据及统计分析,导致计划不够准确,往往上报的配件计划偏大,造成配件采购量过大,导致配件库存积压逐年上升:不必要的急件采购影响了生产的正常运行,同时,导致采购成本过高;采购周期长,资金周转率低;缺乏综合分析能力;配件储备、消耗定额手工制定,既费时还不一定准确,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正配件定额更是费时费力,仅靠人力根本无法准确、及时地完成;配件信息系统服务的范围小,已不能适应配件管理的要求。随着神东公司生产规模的千万吨跨越,给设备的维修更新、调剂和配件供应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依靠管理人员的经验和手工管理,整体机电管理的难度和繁杂程度难以想象。在这种情况下,如不能建立规范的机电设备管理体制,提高设备及配件管理水平,将很难为生产和大修提供保障,带来的经济损失也就不可估量;设备移动频繁,调剂量大,难以实现详尽的跟踪管理。
经过多次调研、考察,认为要解决神东公司当时存在的问题,单单一个配件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对设备从采购到使用、大修直至报废的全寿命管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具体来说,通过EAM系统在神东的开发和应用,系统实现以下功能:设备有偿使用管理、设备移动管理、设备故障分类及分析自动比价功能、设备过煤量及运行时间跟踪、自动产生设备采购,大修计划、自动产生设备维护请求、设备大修(安装,回撤)安排与优化配件自动跟踪功能、库存自动报警功能、动态调整安全库存量水平、配件消耗定额、配件订货计划自动生成功能、合同跟踪功能、供应商管理、条形码管理、标准工单管理等功能。
(二)技术架构
本系统采用三层架构,客户端―应用服务器端一数据库服务器端的架构;由应用分系统、网络分系统、服务器与存储分系统、数据库分系统组成。
1.系统主要包括基础子系统、资产管理子系统、工作管理子系统、材料管理子系统、项目管理子系统、预算管理子系统、采购子系统、检查子系统,实现设备的全寿命管理。
2.网络分系统:矿区企业资产管理系统的硬件平台建立在神东公司综合信息网上,借助于神东公司综合信息网的通讯光缆、主干交换机等网络设备,利用先进的虚拟网和三层网络交换技术。建立逻辑上独立的、覆盖全公司范围的企业资产管理系统。
3.服务器与存储分系统:数据库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选用IBM高端PC服务器。利用集群技术提
高系统的可靠性。存储分系统利用光纤通道将SAN环境中的数据集中存储在FastT700上的磁盘阵列上,再利用TSM软件备份到磁带库上。
4.数据库分系统:选择了Oracle 8i企业级数据库系统,充分利用其稳定性、可靠性、可伸缩性和先进性。
5.开发工具采用Oracle自带的开发工具FORM 6I,因此EAM系统界面风格保持统一。
6.备份机制用Oracle内置备份工具RMAN进行备份,再利用TSM软件备份到磁带库上,充分保证数据的冗余与安全性。
(三)开发建设情况
项目自2001年8月开始实施,至2002年7月底通过验收,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1.优化和再造业务流程EAM项目实施组共优化和再造管理流程44个(优化流程24个,再造流程20个)。其中:工单管理优化流程4个,再造7个;设备管理优化流程7个,再造9个;仓存/采购管理优化流程13个,再造4个。
2.调整和重组机构设置:按照新的管理流程要求,神东公司在原设备租赁中心、物资供应处、总机厂的基础上,组建了“四中心”,即:设备管理中心、设备维修中心、物资供应中心、生产服务中心,变动了730多个岗位。实现了扁平化管理模式,提高了运转效率。
3.信息、资源共享:把包括设备在采购、使用、维修、改造过程中形成的资料以电子资料形式关联到系统中。实现了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在网上浏览,永久保存,充分利用;各厂、矿由原来的电话查询备件的库存、合同执行情况等,转变为各联网单位都可自行在系统中查询所需的信息。
4.软件开发工作:根据神东公司实际情况和终端用户的功能需求、技术需求,由项目实施软件组对EAM系统功能和管理报表进行了二次开发。二次开发的功能模块有14个,报表开发共80张。
5.硬件、网络施工:安装调试服务器、防火墙、终端等设备近200台,给6个单位、3个装车站、9个供应站进行网络敷设和综合布线230多点,光缆敷设长度达18km,网络终端已经延伸到各矿、厂的区队。
6.数据采集工作:制定并出台了神东公司设备、备件和物资的编码方案。体现了编码体系的唯一性、完整性、明确性和易扩展性的原则。根据设备分层结构对设备进行数据分解,共制定了96个规范和细则,项目建设期间共采集录入40类270万条记录。
7.数据的反复核查工作:对神东公司的所有设备和库存物资进行了认真清查和摸底,彻底摸清了设备和物资的总资产。
8.培训工作:包括专家讲课,系统理论和管理思想等基础理论培训,现场指导;电视讲座,报纸连载介绍,内部网站刊登相关专业资料,制作培训光盘,EAM系统知识竞赛等。
EAM系统在神东公司的应用情况
(一)基础数据的建立和维护
1.机电基础数据及电子文档:完成机电基础数据88099条,完成并挂接371台/套引进设备的电子文档和保修文档,完成这批弓l进设备技术参数的录入工作。
2.设备台帐的及时更新。
(二)设备管理
1.设备跟踪台帐管理
EAM系统实施后。通过系统中的设备层次结构体系和工单关联特性,自动刷新设备台帐数据,并自动关联维修历史数据。实现状态连续跟踪。 2.清晰的设备层次结构 设备资产、功能、系统和位置之间进行关联,建立模型化关系,可以实现完整的基于对象描述的设备台帐资料体系。从上一层可以进入下一层,也可以查看相关的技术资料、历史记录等。 3.设备移动管理 设备移动管理指当设备地理位置、功能位置或设备层次结构发生变化时的全过程管理。EAM系统实现了对设备位置的更新和历史跟踪记录,实现跟踪设备在整个寿命过程中的任意移动历史以及在相关位置的工作状况。
4.完整的故障统计分析
EAM系统可以建立设备故障分类体系。利用设备维护历史记录,对设备故障进行统计分析。
5.设备有偿使用模块
改进系统内原计算方式,可以利用优化后的调节费计算公式实现对设备新旧程度的考核。 (三)工单管理 系统运行后,通过工单管理有效的安排人、财、物等资源,利用历史维修信息与实时数据采集系统集成,实现预防、预测等维修。并通过跟踪记录企业全过程的历史维修活动,将维修人员的个人知识转化成为企业范围的智力资本,达到了提高维修效率和质量,降低维修成本,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目的,并通过9个业务流程完成维修和项目管理。包括:
1.流程化的工单管理模式
2.标准工单
3.计划预防性维修(PPM)
EAM系统实施后,可以逐步形成系统化的预防性维修和预测性维修体制,随着PPM T单的进一步完善和齐全,PPM工单可以指导、监督、控制生产设备使用单位全面实现按期预防检修维护,这是设备现场管理质的跨越。
4.非计划工单与外委工单
(四)项目管理
项目从产生申请到执行、完成的全过程都可在系统内实时跟踪,可以随时查询它的实际进度、安排工单的执行情况(已经完成和未完成的)、采购情况、预算的花费、人工工时等,从而对项目的进程进行宏观调控。项目完成后,可以对项目的历史信息进行查询、整理,调整项目关联的对象以及对其标准工作的安排,为下次项目准确安排工作提供基础。同时对项目历史预算和实际花费进行分析对比,提高后期项目预算的准确度。
(五)仓存/采购管理
1.利用统计消耗定额,制定储备定额,自动生成采购计划。
EAM系统实施后,系统提供了详细的物资消耗记录,可以据此制定更加科学、准确的消耗定额和储备定额,并辅以工单的信息,采购计划的制订不再是一件盲目和凭经验的工作,提高了计划的准确性,为减少库存积压、资金占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实现即时利库功能。
EAM系统运行后,可以在系统中清楚的看到当前的库存情况、当前合同订购情况、当前在途货物情况、当前到货情况和当前寄售情况等详细信息,为计划员实现准确利库创造良好条件。
3.通过协议、寄售件管理等采购方式,促进了供应链合作建设和发展。
4.实现合同跟踪功能。
EAM系统可以在任何地点,自动对合同的执行、到货情况进行及时跟踪,彻底改变了以前需要用电话或传真落实合同执行情况的状况。
(六)近期效果
EAM系统所包涵的“业务集成、信息共享和数据集中”的先进管理理念,全面提升了全公司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效能,提高了业务人员的信息素质。
(七)远期效果
随着EAM系统在矿区的持续运行,在提高矿区的机电管理水平,建立规范、科学的机电管理制度的同时,EAM项目的长期效益和效果将逐步显现,根据国外实施企业资产管理系统后的平均统计数据,主要指标可达到:
1.提高有效工作时间10%-20%;
2.减低库存成本10%-25%;
3.减少设备停机时间10%-20%;
4.增加设备使用效率20%-30%;
5.超过10%设备生命周期;
6.使库存准确率达到95%。
EAM系统仍需进一步完善
EAM系统的应用效果很好,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有很大空间可以进行挖掘、改进,如:
1.目前财务系统和EAM系统还独立运行,需要进行接口集成;
2.绩效考核,在系统中绩效考核功能要细化,要运用绩效考核功能模块,将考核结果直接与薪酬挂钩,充分提高机电管理水平;
3.挖掘资源,目前系统的数据资源已经完备,但是没有充分利用起来,仍需要挖掘系统中信息,为领导决策、生产单位维修设备提供有利资源。
EAM项目的实施,不仅采用国外先进的管理软件,而且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理念,优化和再造了业务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机电管理水平,强化了机电保障体系,为神东公司的持续高效发展奠定了基础。但需要强调的是,无论EAM的思想和管理手段如何超前,技术如何先进,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人的作用是首要因素,尤其是企业的管理层众志成城实施EAM的决心至关重要。在整个EAM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神东公司企业文化和基础管理的规范起到了重要影响,二者是相互结合,互为促进的。
采购管理相关基础理论范文3
[
关键词] 连锁企业;门店营运管理;项目化;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5?0035?04
[收稿日期] 2014-07-04;[修回日期] 2014-09-27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 年度立项课题《基于“CTPE”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XJK012CZJ019)
[作者简介] 范征(1968-),男,湖南长沙人,湖南科技职业学院经贸商务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连锁企业经营管理.
一、课程的定位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校生973.6 万,年招生人数318 万[1]。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国内高职院校大都是从中专升格而来,在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课程体系始终没能彻底摆脱传统学科型教学模式的束缚,或是沿袭过去中专、中职的做法,成为中专、中职教育的“发面馒头”;或是照搬本科教育的形式,成为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培养出来的很可能就是基础理论不如本科,实际技能不如中职,毫无高职特色的学生[2],在技能、经验、知识结构的培养上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结构性失业严重。因此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高职教育不但培养学生掌握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操作和组织能力。因此,课程改革应该岗位化,即根据行业岗位群,构建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产、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工学结合、实用价值强的课程,与工作岗位互动,让学生获得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完整知识、技能,以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完成每项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精神。
目前全国大约有230 多所高等院校(主要是高职院校)开设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或方向),主要面对现代连锁商贸流通企业,培养能掌握现代连锁企业经营管理基本理论和连锁门点营运管理专业技能,熟悉连锁商贸流通企业的运作流程,能够熟练进行连锁企业各部门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与技术应用型人才[3]。“连锁企业门店营运管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根据大型连锁企业门店岗位及岗位群设置情况,并对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该岗位的能力素质模型,以培养学生门店营运管理能力为主要目标而设置的一门课程。本课程与“商品学”“连锁经营管理原理”等前导课程和“品类管理”“连锁企业采购管理”等后续课程构成完整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
我校本课程在项目课程开发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学生专业技能及管理能力的全方位塑造,设计了走进门店营运管理、规划门店布局、陈列门店商品、控制门店采购与库存、门店商品促销管理、处理门店顾客服务事项、评估门店经营绩效、管理门店安全与损耗八个学习型项目,使学生通过项目任务反复训练,让他们在校内就掌握岗位操作技能,获得职业岗位的感性认识,提高专业素质,增强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课程设计流程
根据克诺的研究,项目化课程是始于17 至18世纪的职业教育,它与自然科学家的实验、法学家的案例研究,军事参谋的沙盘练习属于同一类型的课程模式[4]。
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基础。在进行课程设置和内容设计时,首先是对连锁企业的典型就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技能进行调研,将专业课程与典型工作岗位进行对口设计,并且每年对用人单位、行业企业和对口就业的毕业生进行市场回访,了解其人才需求的变化状况,对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动态调整,以符合企业和市场的要求。
连锁零售业涉及的业态多、岗位多,经过调研分析,选取了超市、百货两种业态的采购专员、食品/百货课长、现场督导、招商专员、客服主管等五个典型岗位作为连锁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岗位,并以此来开展教学设计。通过连锁零售企业和行业专家,对五个典型岗位所需的能力和应掌握的知识进行阐述,能够清楚地看到了各项工作的过程及内容,并了解各项工作的重要程度、难易程度以及相互关联程度,并将这些知识能力与相关课程对应起来。以采购员为例,其岗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及对应课程分析如下(见表1)。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连锁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技能标准为:
(1)商务谈判能力:能够与供应商就拟采购商品的数量、质量和价格和日期等问题进行谈判,达到预期目标;能够与零售商就店铺的面积、租金和租期达成一致意见;能够就店铺的促销活动与供应商就商品交个、数量和日期达成一致意见。
(2)商品管理能力:能够正确地分析店铺的销售数据,进行商品的ABC 分析及库存管理,合理地进行商品品类组合,及时引进新品,淘汰滞销品;能够根据商品陈列的原则正确地绘制商品配置表;能够成功地策划不同主题、不同商品的促销活动。
(3)卖场布局设计能力:能够根据店铺的面积及形状,合理地进行商品的货位设计和空间布局。
(4)人际沟通能力:能够正确地处理好顾客投诉;能够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和处理员工之间的矛盾。
(5)人事管理能力:能够制定并执行部门日、周、月工作计划;能够合理地进行员工工作任务和时间的安排;能够对员工进行培训和业务指导;能够运用正确的方法考核和激励员工。
三、项目化课程开发思路
基于项目化的课程开发首先要完成的是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其具体操作过程如图1 步骤一所示。由于工作项目与职业能力分析面向专业,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定要邀请本专业领域的企业和行业专家,要求他们以岗位工作为出发点,只阐述在岗位上做哪些工作,怎么做这些工作,而无需考虑那些跟岗位工作有关的知识。通过专家们的描述,我们明确了各项工作的过程及内容,了解了各项工作的重要程度、难易程度以及相互关联程度,在这个基础上,提炼出具有学习价值的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并转化成相对独立的工作项目(一组具有相关性的工作任务组成的工作领域),然后再对工作项目进行分解和细化,获得每个工作项目的具体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任务),并对完成工作任务应掌握的职业能力做出较为详细的描述。在整合不同专家和教师的意见后,形成工作任务分析表(见表1)。
最后再跟专家们一起讨论所设置的工作项目、工作任务是否覆盖了他们先前所描述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并对职业能力进行评判和鉴定,看其是否包含了岗位工作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各项能力,然后再实施教学。在教材选取上选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最好是由任课老师与企业合作编写),并采用企业的真实经营案例作为辅助教材,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果。
四、项目化课程的设计
项目化课程开发的第二阶段是项目化课程的设计,其实施是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技能训练为明线、以知识掌握为暗线进行的。设计过程包括课程内容选取和学习项目设计,如图1 步骤二所示。
(一)课程内容选取
选取课程内容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典型工作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参照企业专家的建议和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进行岗位任务分析,提炼、归纳、整合所需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进而选取教学内容。这其中能力目标是主要分析对象,按照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基本能力构成金字塔式的能力构架,如图2 所示。
门店营运以顾客服务为中心有四个主要内容:商品陈列与盘点、顾客服务、商品促销及商品防损。典型的工作任务主要有:门店组织结构、顾客服务管理、商品管理、促销管理、门店安全等。因此,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放在顾客服务、商品管理、绩效控制等三大核心能力的培养上,教学内容覆盖营运标准化、门店布局、顾客服务、商品管理、门店业绩评价等连锁门店营运管理的基本内容与关键环节。见表2。
(二)学习项目设计
学习项目设计是项目化课程设计的最终目的。通过设计操作性强、预期较好的项目来实现课程内容分析中所提到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如前所述,课程被分成了八个工作项目,其中每个项目又分解成2~4 个任务进行教学,每个任务后设计了技能训练,每个项目后设计了综合实训,这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并且在学习完每个任务和项目后,通过技能训练和综合实训能及时地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情境的设计
项目化课程开发的最后一步就是教学情境的设计,如图2 步骤三所示。我们在课堂讲授中采用音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分组组讨论等教学方法,还通过“3D 门店营运实训软件”“卖场布局与商品陈列模拟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训,尽量给学生营造出出一个真实的门店经营环境,模拟实际工作中的要素,不仅从实际工作问题或情景出发,利用真实而有效的问题或情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而且还要求学生按照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或规范来解决问题,从而消除教学环节与工作环境之间的差异,使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能直接应用于实际环境中,缩短“学”与“用”之间的差距,使学生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实现学习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 中商情报网.2013 年中国职业院校在校生2933.8 万[EB/OL]. askci.com/news/201406/28/281011320981.shtml,2014-06-28.
[2] 康秋林.我国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新课程研究,2008(5):132-133.
[3] 赵琪,赵应淇.连锁企业门店营运与管理高职课程开发探讨[J].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58-61.
[4] 蒋庆斌 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46-50.
采购管理相关基础理论范文4
摘要:高校新校区基本建设项目不断增加,高校的基建管理工作与高校的事业发展密切相关,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加强管理。在高校基建管理工作中,笔者从管理队伍的建设、规划设计、工程招标、施工管理、造价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校;基建管理;项目管理
新校区建设中,高校基建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直接影响工程的造价、工程的质量、校园绿化环境、基建档案等基本问题。高校基建项目管理是全过程的,包括项目决策和实施阶段的各个环节,也即从编制项目建议书开始,经可行性研究、设计和施工,直至项目竣工验收、投产使用的全过程管理。结合新校区新建工程建设管理的实践,就新校区基建项目的管理谈几点体会。
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
工程项目管理是指组织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工程项目周期内的所有工作,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评估论证、设计、采购、施工、验收、后评价等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任务是控制项目目标,最终实现项目的功能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工程项目目标控制分为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 。
高校基建项目管理队伍的建设
(1)在落实主管基建的领导时,应尽量考虑主管领导的专业化。使主管领导能充分理解基建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善于摆正位子,着力抓好。主管领导对基建管理人员的理解、信任、关心和支持十分重要 。
(2)在新校区基建项目管理工作中,基建管理人员和队伍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①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②有工作经验丰富、专业知识强;③有廉洁自律的作风;④有吃苦耐劳和奉献的精神。
高校基建项目工程的施工管理
(1)项目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
项目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任务就是要在规划设计方案和招标文件的指导下,使项目工程充分满足使用功能的需要,保证综合质量和施工进度,科学合理地控制造价的关键性阶段,其中保证施工质量是基建管理工作的核心,必须把它放在首要位置抓紧抓好。
高校基建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投资效益和师生的生命安全, 而施工管理对工程质量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优良的工程质量直接产生于施工过程之中, 对施工管理人员而言, 为确保工程质量, 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首先, 树立以人为质量控制核心的原则;第二, 严格执行进场建筑材料质量检查;第三, 重视施工操作质量的检查和监督。
(2)项目工程施工中的进度管理
工程施工进度和施工周期直接关系着工程建设投资效益, 必然是基建施工现场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影响施工进度的因素较多,如图纸修改耽误时间,现场停电或断水影响施工等等。基建管理人员要随时了解工地动态,掌握施工形象进度, 防止发生前松后紧现象。一旦发现施工进度脱期现象, 要与施工单位查明原因,分析情况,采取挽回进度的办法与措施。管理人员要围绕学校按时交付使用这个目标,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进度表;深入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对施工现场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进行及时解决;适当控制图纸修改造成临时备料的困难;按施工进度要求及时组织甲供材料进场;监督施工计划和施工合同执行情况,及时召开施工现场例会,协调解决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总包单位、分包单位之间所牵涉的困难和问题,从而保证施工进度;配合财务处做好工程进度款的支付工作;做好施工道路畅通和水电的供应工作等,避免因基建管理人员的工作失误而造成延误工期的损失。
高校基建项目工程的造价管理
(1)加强投资决策、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管理
在投资决策阶段,认真论证建设项目的可行性,高校基建投资工程要全面实行项目方案审查和设计图内审制度,从源头抓起,重点加强对项目前期阶段设计方案和设计成果的审查力度,充分协调和调动相关部门和社会咨询机构参与前期工作,要求前期工作尽可能地做到准确、细致、充分,为顺利控制工程造价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设计阶段,控制工程造价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推行设计招标和设计方案竞赛;②在初步设计阶段,加强设计人员与造价审计人员的密切配合;③加强施工预算的审查工作;④推行限额设计 。
(2)加强基建材料与设备的采购管理
基建材料与设备的费用一般约占工程总投资的70%左右。因此,管好建筑材料与设备采购,把握好建筑材料价格,对控制工程造价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建筑材料的进货渠道等原因,建筑材料价格变化及价差相当大,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较大。所以,必须加强对建筑材料价格的市场调查,购入保质、保量、价格合理的建筑材料,来降低工程造价。首先,掌握可靠的建筑材料市场信息。其次,要在签定施工合同时,明确建立建筑材料报价制度。再次,对工程造价影响较大的特殊建筑材料和设备由学校自行采购或参与采购。
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高校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高校基建项目不断增多,努力实现基建项目的建设目标,是高校基建部门的基本任务。作为学校基建项目的管理人员,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工程管理水平,遵循工程项目的规律和工程项目的建设程序,运用扎实的专业功底、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不断提高工程质量,发挥基建投资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高校新校区建设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工程造价计价基础理论[M]. 2009,196
[2] 马开芳.高校基建管理工作探索[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报,2006,(1):64.
[3] 高杏芳.基建施工管理初探[J].大理学院学报,2007,6(11):90-91.
采购管理相关基础理论范文5
关键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职教园区
近年来,网上购物迅猛发展,已经占据了零售业的大半江山,而物流在其中彰显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物流业成为热门行业,竞争也日益激烈。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在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的同时,中、高级物流人才的稀缺也显得尤为明显。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于2004年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2010年被学校确定为国家骨干院校省级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对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并实行了一系列改革,目前已初见成效。
一、明确专业定位
专业定位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可谓是重中之重,相当于舵手,如果方向错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就错了。所以我们一方面注重培养适应社会要求、企业要求相应人才的同时,另一方面自我定位也非常重要。经过对人才调研报告进行分析,我院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就业层次定位。我校是高职院校,基于高职学生学习成绩较本科差、底子薄、学习能力差的特点,我院培养的是职业道德高尚、职业素养优良、专业理论扎实、职业技能高超、具备创新创业能力,既懂物流管理基本知识又懂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的中层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二是就业岗位定位。我们致力于培养毕业生就业于企事业单位物流管理及相关岗位群,从事采购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运营管理、信息处理、国际货代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供应链管理等中层管理工作。
二、积极学习和探索新的办学思路
我们在学习国内其他兄弟院校和国外高职院校优秀办学方法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办学思路。
(一)订单培养
我们与企业合作,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按照企业的用人要求确定培养规格、设置课程,由校内教师讲授基础理论,企业安排人员讲授专业课,理论学习期满后,可直接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并且学生需要同时通过学校的考试和企业的考核合格后,才能在毕业以后进入企业工作。这种办学模式既节省了学校的实习经费和学生实习难、就业难的问题,又能够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培养,解决了企业用人难的问题,真正达到了校、企、学生的“三赢”。
(二)根据岗位和岗位发展需要设置课程体系
物流管理专业一直实施着“2+1”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在校企合作基础上,形成了专项技能训练、岗位综合模拟、企业顶岗实习一体化的“2+1”人才培养模式。每年,我们都要对企业进行实际调研和毕业生跟踪问卷回访,确定物流专业学生就业的职业、岗位、职责、任务、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职业素养,并对物流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能力分析。每年,我们也都会邀请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参加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和岗位需要设置课程体系,突出了核心能力的培养,满足了个性化需求。根据专业对应的岗位和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并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业领域转化为课程,再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单元。通过构建专业课程学习情境,编写课程标准。我们在设置课程体系时,根据课程内容的难度和课程之间的连带关系,将课程分为前导课程、后续课程和平行课程,依据课程次序关系进行教学安排。课程整体设计包括课程定位、制定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实施、教学资源库建设、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七个方面。课程定位需要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及岗位群的要求,这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起着主要支撑或明显的促进作用,与前、后续衔接得当,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的特点。课程内容以工学结合、必需够用为度,以模块化设计,进行项目导向化教学。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和方法的灵活多样,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职业道德,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和项目教学法,以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方式工作化、教学环境职场化、教学成果产品化等方式实施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由我校统一建设教材库,教材库中囊括了近三年的“十二五”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每年定期更新。教师教材的选用必须从教材库中选取,如教材库中没有此类教材,教师要填报教材使用审批单,由教研室、院部、学校教务处层级审核,最终通过审核才允许使用,严把教材入口关,确保使用教材的质量。
(三)强调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我院建立了三精制药等校外参观基地、校内综合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平台,在教学中引入企业文化、企业的生产和管理经验,与行业企业一线技术和管理人员共同商讨、设置课程体系。我院与京东商城合作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我院讲授一阶段的理论课,就是以班级为单位,分批、分阶段安排学生到企业直接参与公司的实际工作,工作岗位定期轮换,每年的“6.18”、“双11”,我们的学生都会到京东顶岗实习一个月,实习结束后,再回到学校上课。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学生带着困惑回到课堂上寻求答案,会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四)提高专兼职教师队伍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我院注重提高教师素质,定期进行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和选拔,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注重教师梯队建设,打造连锁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专业群,在高级职称教师中培育教学名师,并选派优秀的专业教师到国内、国外进修,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使“双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现在,我院已经建成了一支稳定的教学经验丰富、结构合理、操作能力强的高素质专兼职教师队伍。[2]拥有专兼职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专业教学团队中现有专兼职教师24人(专任教师17人、兼职教师7人),专任教师中教授2人,副教授13人,“双师”素质比例达到80%。省级、校级教学名师各1人,校级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各1人,物流职业资格考评员1人,骨干教师13人。同时,聘请了哈尔滨炜伦申通快递有限公司总经理等7名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
(五)改革教学方法
我院对“仓储作业管理”、“配送作业管理”、“物流信息管理”、“运输管理”和“物流采购管理”五门专业课和专业群“特许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网络营销与策划”、“商品知识与实务”四门核心课程进行课程改革,其中“采购管理”和“配送作业管理”两门课程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由企业人员和我校教师共同授课,形成校企合作共建优质核心课程的机制。同时,以专业核心课程改革建设带动专业整体专业课程建设。在进行核心课程改革的同时进行教学资源库建设,使教学资源共享。目前,核心课程改革和教学资源库均已建设完成。我院还在积极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情境教学等教学模式。
(六)鼓励学生获取双证书
我院鼓励学生在毕业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还要参加物流师及相关职业技能培训,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以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中也融入了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通过率,另一方面即使学生考不过去,也可以掌握相关的职业要求和技能。
(七)校企合作、资源整合
我院正在建设共享型综合性、开放式的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引企入校,实现“校中厂、厂中校”。目前,我们的职教园区还在建设中,但我们已经和炜伦申通快递有限公司合作,在我校建成了“校中厂”,北京络捷斯特有限公司捐助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成物流长风创新实验班实训室,目前都已投入使用。我们已经与苏宁电器哈尔滨分公司等6家企业形成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在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教师实践、企业员工培训方面开展了合作。物流管理专业于2014年正式成立了由京东、中央红集团等多家企业参与的物流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专家为委员,每年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和指导专业建设的相关环节。由企业专家与专业教师一起研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计划,指导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参与理论、实训授课及毕业论文设计。建立了多家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有效地整合了校企资源[1]。
(八)加强校内外实训室建设
我院现有校内实训室9个,即运输模拟实训室、物流信息技术、物流长风创新实验班实训室、电子商务网站、电子商务、商务管理、商场实训室、市场营销实训室、经营管理实训室,仓储配送实训中心1个,能够满足学生进行物流仓储、配送、信息等基本技能项目的训练,并且能够完全按照实际生产的需要进行操作。与大田集团哈尔滨分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了6处实习基地,满足了学生顶岗实训的需要。
(九)提高专业社会服务能力
目前,有不少高校的教师一味地搞科研,结果科研的方向、目标和重点却背离了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的需要,不能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无益。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许多专家提出要提高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在社会服务中,不能着眼于短期效益和经济效益,而是要重视长远规划和社会效益,使学校和社会之间建立起比较稳定的供求合作关系。要正确处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三者之间的关系,突出产、学、研的联动性,确保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用我们的学术成果为地方经济服务,在服务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我们的专业教师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服务能力。在我院建立了助理物流师培训站,进行物流师职业资格培训,培训人数达到300余人次。另外,派多名教师到苏宁电器哈尔滨分公司等企业进行员工培训,为企业提供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的咨询服务,得到企业的好评。
(十)实施“工学交替双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交替模式以实际工作岗位需要出发,构建以工作导向为主体的教学体系。工学交替双循环要求按照企业相关岗位的要求来组织教学,企业参与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使该课程可以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工学交替双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内容为:第一个循环在校内进行,以校内物流实训基地为基础,学生通过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的学习和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各专业项项目实训,实现“校内模拟的学训交替”。第二个循环在校企间进行,以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学生在企业进行工作实践后回到学校,将实习的收获以实习报告和毕业设计的形式提交,通过教师指导和答辩,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顶岗实习的工学交替”。
作者:李淑华 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
采购管理相关基础理论范文6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连锁经营已成为商品流通行业最具活力的经营模式,特别是在百货(超市)、食品餐饮、家电、汽车4S店等行业应用颇为广泛。由于我国连锁经营企业的迅猛发展和大量外资连锁企业的涌入,出现了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巨大需求。安徽省在十几年连锁经营的实践中,发展形势喜人。据统计我省限额以上连锁企业由10年前的31家,门店261个,年销售额60亿元发展到2011年底的105家,门店9000个,销售1100亿元,占全省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7%。门店是连锁经营企业的基层单位,而店长是门店经营的核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个门店业绩的好坏。我省连锁企业在扩张中却时常难以招到熟悉工作流程、能够立即上手、具有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店长人才。而长期以来,我省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和定位与连锁企业需求不符;课程设置老化、脱离实际工作岗位,不符合学生职业发展要求;培养模式落后,社会培训质量不高,学生动手实践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高职院校如何通过建立新的机制体制,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核心课程体系和社会培训包,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尤为重要。
二、改革目标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为安徽经济发展提供适用的人才,安徽工商职业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就必须改革创新:紧紧围绕“861”行动计划,依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建成并完善“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新型的校企合作机制体制;采用“订单培养、岗位轮替、能力递升”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项目导向、任务引领、订单培养”的教学模式;构建基于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同时,开发社会店长、营业员、理货员人才培训包,服务合肥经济圈和皖江城市带,为安徽经济建设服务。
三、改革内容
本次对于我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旨在使学生适合于连锁企业门店店长的岗位要求,具备店长必需的职业的岗位能力和岗位的专业技术能力、可迁移能力和可拓展能力。对于本专业的培养模式尽可能采取订单班的方式,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将岗位所需技能嵌入在教学管理活动中,通过连锁实训室实训、校内基地实习和校外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去红府超市、永辉超市、合家福超市、苏宁超市和年客服饰专卖店店长人才技能要求的实地调研发现,只有通过以下技能的培养,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店长人才:
首先是专业技术能力,从工作岗位出发分为门店店长岗、门店副店长岗、店长助理岗、值班经理岗和主管(领班)岗等。从基层岗位到管理岗位分别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在基层岗位操作能力培养上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货作业能力、收银作业能力、总台作业能力等;在主管岗位能力培养上主要培养理货主管技能、收银主管技能和总台主管技能等;在店长岗位能力上注重培养员工管理能力、顾客管理能力、商品管理能力、现金管理能力和信息管理能力等。除了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训基地实习等工作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还要让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全面达到连锁企业管理者的岗位任职要求。
其次是可迁移能力,作为一名未来的连锁门店店长,除了专业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通过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对于工作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在工作中随机应变对于一个问题可以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和完成任务的途径,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
最后是可拓展能力,由于连锁企业和物流管理行业联系较为紧密,因此在基本能力培养之外,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希望他们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现代物流管理与运用的能力,在连锁企业的门店选址、采购管理、配送管理、库存管控等方面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采购管理、配送管理、库存管控等方面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具体模式为:按照“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原则,安徽工商职业学院与连锁企业共同围绕“工学结合、岗位轮替、能力递升”的人才培养模式,多方参与共同确定职业岗位标准和能力要求,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贯穿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生从连锁企业基层岗位做起,通过从基层岗位(理货员、收银员、总台服务)、主管(领班)岗位到店长岗位的全过程培养,实现岗位和能力递升,使学生在毕业时达到店长职业岗位能力的基本要求。
在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上,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安排连锁门店基层岗位实训,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安排连锁门店主管(领班)岗位实习,第三学年安排连锁门店店长岗位实习。在总量上做到一年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素质教育、一年的专业技能教育以及一年的企业顶岗实习,并根据顶岗实习的要求和企业实际,制定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使学生能运用所掌握的连锁经营管理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际营运操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订单式培养教学模式目的是减少企业招聘成本,降低企业用人风险和人才流失率,提升学校就业率和学生就业质量,实现企业、学生、学校三方共赢。
四、改革举措
(一)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推进校企对接
深度校企合作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和积累社会经验的机会,为将来进入工作岗位打好基础,同时也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对于学校而言,深入的校企合作可以成为本专业的办学特色,提高职业院校的知名度,在激烈的招生竞争中提升实力。而对于企业,与高职院校深入对接,不仅解决了连锁企业管理人才的招聘难题,并且根据自己的发展目标培养出的毕业生也恰好可以符合企业的需求,实现了新员工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为保证我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我院和安徽省徽商红府连锁超市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成立合作办学理事会,作为双方合作的最高决策机构,决定合作项目、合作形式以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理事会中不乏省商务厅、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安徽商之都股份有限公司和安徽红府超市的领导,也有一线的专业教师和红府超市一线的管理人员。这种人员的组合不仅明确了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的工作分工,也实现了校企双方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学和建设管理校内外实训基地、共享技术服务成果、共担订单培养的办学风险等。真正做到专业培养模式改革依托产业发展,共同探索出一种适应高职教育特点的、共赢的办学模式。
(二)完善教学内容,实现学科融合
我校作为商科院校,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定位在零售企业的管理一线,毕业学生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相关专业知识,更要具有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要具备现场社会性问题的应变能力。此外,组织管理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也是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现代企业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要求是连锁经营管理者和市场营销人才、物流管理人才、财务管理人才融合,只有多学科联合培养,才能打造符合企业和社会对于高职毕业生作为复合型人才。作为未来的连锁门店运营管理者,必须具备商品销售能力、销售策划能力、理货配送等物流操作技能、门店运营管理能力、良好的沟通和领导协调能力等,因此需要学习连锁经营原理与实务、连锁企业门店营运与管理、连锁营销实务、商超实务、特许经营原理与实务、专业英语、消费心理学、企业管理与文化、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连锁企业门店开发与设计、连锁企业物流管理与实务、连锁企业配送管理、连锁企业财务管理、连锁企业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商务谈判、商务礼仪、连锁企业及行业调研、创业方法与创新精神等课程。
(三)课程体系完善,教学模式先进,符合市场需求
制定并完善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标准。根据连锁企业门店店长职业岗位标准和工作项目的分析,建设《连锁门店开发与设计》、《连锁企业采购管理》、《连锁门店店长综合实训》、《商场操作技术与售货艺术》、《连锁经营法规》、《门店广告策划》、《收银理论与实务》、《连锁企业信息管理》等8门核心课程,与连锁企业合作开发核心课程的教材,教案、课件、习题集、教学视频、案例及试题库,实现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校企共享。建立“项目导向、任务引领、订单培养”的教学模式,构建基于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学习,使成为学生能够适应现代化、国际化连锁商业发展需要,胜任各类零售门店管理及运营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此外,还将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安徽省连锁经营协会、安徽省徽商红府连锁超市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建设“连锁门店基层岗位实训”技能培训包、“连锁门店主管岗位实训”技能培训包和“连锁门店店长岗位综合实训”技能培训包。通过技能培训包,学生能接受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的、符合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的专业教学;同时为连锁企业基层岗位、主管岗位和店长岗位提供职业岗位能力培训服务。此外,学院还将进行连锁经营数字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根据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建成校企共享的连锁经营网络教学资源库,将行业动态、专业建设信息、教学资源和职业岗位培训等内容整合其中。主要包括连锁经营管理核心课程教学资源,职业岗位技能培训包,以及连锁企业通用性较强的培训课程资料等。
(四)成立连锁经营研究中心,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我院拟通过”订单”培养模式与企业建立长效而稳定的合作。因为很多连锁企业没有自己的培训学校,直接从社会招聘人员或现有员工可能都无法满足企业和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通过与高职院校合作,连锁企业不仅可以和院校共同培养出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新员工,并且在合作过程中连锁企业通过不断地给学生提供各种资源,提高了学生对于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此外,连锁企业还可以利用高职院校的优秀师资力量对于现有的员工进行不定期的培训,并帮助企业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共同探索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运用不仅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真正具备岗位能力和素养,同时对于企业来说也节省了招聘和培训的大量成本,培养了大批适合企业要求的后备人才,缩短了新员工真正上岗适应的时间,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对于社会的合力资源配置也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五)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提高
根据“工学结合、岗位轮替、能力递升”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岗位职业能力项目教学体系,在“红府管理学院”的架构下组成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师资融为一体,职称结构合理、专业方向互补、具有较高理论素质、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教学团队,共同承担学生培养、企业员工培训、社会服务等职能。
1.根据专业规模,5年内专任教师需达到14人,其中,省级专业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8人,青年教师4人。
2.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100%以上,所有专任教师全部取得店长职业岗位资格证书;高级职称比例达到80%以上。
3.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一线能工巧匠14名,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专兼教师比达到1:1。兼职教师全部具有中级以上职业技术资格。按照合作企业推荐、学校认定的原则,选拔具有丰富一线操作经验及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员,组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企业师资库;企业兼职教师全部来自安徽省大型连锁经营企业和行业协会,并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和核心课程开发,参与校企合作教材和技能培训包的开发;承担校内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指导工作。并力争成为省级教学团队。
(六)实训条件更加完善
通过“未来超市”和校企数字网络传输课堂建设,将连锁企业的经营过程、相关职业岗位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使企业兼职教师在经营、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实现校企联合教学,学生工作技能和就业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曹弘扬,宛月琴.安徽连锁零售业“与狼共舞”[N].市场星报,2012—01—19(B2).
[2]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928—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之连锁经营管理[EB/OL].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2010年教学研究项目《我省高职营销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01510)和安徽工商职业学院2010年教学研究项目《我省高职商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