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的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发展经济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发展经济的建议

发展经济的建议范文1

关键词:经济发展 可持续发展 熵权法

珠海市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珠海作为珠江西口岸的核心城市,是中国最宜居城市之一,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与横琴新区的开发,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珠海市的整体发展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一、珠海市经济发展的现状

经济是资源配置的全过程,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从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特征两方面分析珠海市经济子系统的现状。

(一)经济发展状况

珠海市自1979年建市以来地区生产总值GDP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持续增长,GDP由1979年的2.1亿元,增加到 2011 年的1404.9亿元,增长了约668倍;人均GDP由1979年的579 元/人增加到2011年的89794元/人,增长了约154倍。可见,昔日的小渔村在改革开放潮流的推动下,以其经济特区的独特优势、优美的宜居环境赢得了GDP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产业结构特征

《珠海市统计年鉴》显示,珠海市第一产业占三产总值的比重近33年来急剧下降,从1979年的38.6%下降至2011年的2.6,下降了36%;第二产业产值占三产总值的百分比增长变化最大,由1979年的30.6%增长至2011年的54.4%,增长了23.8%,且逐年持续增大;第三产业增长幅度稍小,由1979年的30.8%增长至2011年的43%,增长了12.2%。

珠海市在1979年建市时仅仅是一个小渔村,三类产业发展水平持衡,但是经济发展水平非常落后。随着改革开放,1980年被划分为经济特区,在国家特区政策优势下,又借助港澳和横琴新区的助力,港口运输、航空航展、大学园区、旅游服务等第二、第三产业带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33年来珠海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持续上升,产业结构日渐优化。

二、基于熵权法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熵权法是基于原始数据之间的关系确定指标权重。熵是指解释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所需要的信息量。信息量越大,不确定性就越小,熵也越小;反之,信息量越小,不确定性越大,熵也就越大。若一个事件为必然事件,则其熵值为0。因此,可以根据评价指标的差异程度,以信息熵为工具,给各评价指标赋予恰当的权重,从而进行多指标的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熵权法在进行综合评价时不会丢失任何评价指标所能反映的信息。同时,熵权法下,权重越大的指标,说明其基础数据的差异越大,这就便于人们顺利找出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本文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初步选取的珠海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包括反映资源拥有水平、环境污染和环境治理三个方面的10个指标。通过对《珠海市统计年鉴》和《珠海市水资源公报》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进一步采用熵权法对这10个指标进行赋权,赋权后的珠海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及建议

(一)珠海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

根据上述所选指标标准化后的指标值及其权重对各指标进行加权,可得珠海市2007-2011年经济发展的标准化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珠海市2007-2009年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均为负数,表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出现这种结果很可能是因为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以致地区生产总值、出口额和旅游外汇收入都有所下降。但到2010年,随着金融危机影响力的逐渐褪去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从2008年的最低-0.1351上升到2010年的最高0.1681,上升了124.43 %,表明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二)珠海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据有关资料显示,珠海市的经济在广东省的排名比较靠后,大力发展经济应该是珠海市需要持续努力的大事。

一方面,鉴于珠海市是中国最宜居城市之一,随着国内一线城市居住环境的恶化,未来会有更多的人选择二、三线城市居住。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珠海是人们最向往居住的城市之一,提升服务水平,加大服务经济的贡献率可以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因此可以考虑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具体可以依托现有的文化产业(如大学园区)和旅游产业(如国际赛车场、国际航展及其他旅游景点等),加强服务产业的经济贡献。

另一方面,提升现有工业的技术水平,突出工业特色,以加强工业竞争力。具体可以通过产品研发,增加产品附加值和核心技术,以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要围绕珠海市的支柱产业,根据产业发展规划有针对性、有规划地承接,以更好地提升支柱产业的综合经济实力。此外,要加强工业园区内的生态化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尽可能实现工业废物的零排放。

参考文献:

[1]陈美林. 天津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12

发展经济的建议范文2

关键词:舟曲县;经济林果产业;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6-0032-02

经济林果业除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外,还具有强大的生态社会效益,它所提供的果品、副产品满足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是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相辅相成的产业。为此舟曲县应充分利用独特的气候条件,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依托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大力发展“名、优、特”林果产业。

1 舟曲县发展经济林果业的优势

1.1 优越的自然条件

舟曲县地处北亚热带和温暖带交错地带,具有独特的气候条件,白龙江流域海拔2 200 m,拱坝河流域海拔2 000 m以下,光照充足,气候温暖湿润,热量丰富,水利条件相对较好,特别适宜花椒、核桃、桃、梨、葡萄等经济林果的生长发育,发展林果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1.2 丰富的自然资源

舟曲县宜林地和果树资源丰富。白龙江河谷地带的群众历史上就有栽培果树的优良习惯,其中花椒、核桃已具有近千年的栽培史,广大群众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经验。当地大部分种植地区适宜于经济林果树种尤其是核桃的生长发育,加之四旁地、庭院、地埂等闲散地,大力发展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果业具有广阔的土地资源优势。经济林果业已初步成为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舟曲的林果产品由于质优价廉,运销省内外,尤其是花椒、核桃、柿子、石榴已成为舟曲县的代名词。

2 舟曲县经济林果业的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舟曲县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如同全国一样,受经济结构不合理、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等因素的制约,出现了农业增效慢、农民增收难等一系列难题。针对这些问题,县委、县政府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大力抓特色经济建设,把发展经济林果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来抓,有效地促进了资源开发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上政策和措施的落实使舟曲县经济林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林果业已成为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

3 舟曲县经济林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经济林果产业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果园老化,品种落后,缺乏市场竞争力,管理落后等不容忽视的问题。

3.1 经济林果产业发展基础薄弱

舟曲县经济林果业发展的基础还不够牢固,表现在林果业长期被视为辅生产的观念意识尚未根本消除;水利、道路、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靠天吃饭”的现象仍较为普遍;现有的林果种植品种多、规模小、能当家的品种少;发展后劲不足,政府的扶持能力有限,群众的发展意识和能力不强。

3.2 经济林果业产业化势头不明显,经济效益不高

首先是经济林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舟曲县的果树虽品种繁多,但由于缺乏集约经营,优势果品栽植的规模过小;其次,科技含量不高,名、优、特果品少,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舟曲县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信息不畅,果树优良品种引进、选育、推广工作相对滞后,果品生产远远落后于周边地区,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舟曲县的核桃、花椒已初步形成规模,但是由于全县没有花椒、核桃加工厂,只能以原材料的形式被周边地区收购,经济效益很难提高。

3.3 综合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服务能力不足

综合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完善,服务能力不足,也是阻碍林果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尤其是科技、信息、市场方面服务不足和金融信贷渠道不畅,生产资料价格和生产成本持续走高,自然灾害频繁、抵御能力弱等因素的影响,推进新发展的难度日趋突出。面对这些难题,如果说各级政府过去的工作主要侧重于宣传发动、组织实施,兴起发展热潮。而今,发展的路子已经走出来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确保持续健康发展。所以,州县政府应该从转变职能入手,着重加强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提高服务工作效率,保障林果业持续健康发展。一是要切实把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起来,尤其是对基层服务网络的建设。二是要着重在科技、信息、信贷、防灾抗灾等方面多下功夫,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通过优质的服务实现良好的发展。

4 对策及建议

根据舟曲县经济林果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4.1 全面评估,夯实基础

对全县林果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认真地分析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剖析矛盾问题,结合民意,确立产业地位,注重科学发展,改善发展措施,认真抓好落实,不断打牢基础。注重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积极培育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在林果业建设中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在发展庭院经济的同时充分利用气候土地资源优势,种植建设苹果、梨、桃、葡萄等优化水果,大力发展以花椒、核桃为主的林果基地建设。

4.2 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

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因地制宜,分区实施,加大林果基地建设规模。舟曲县白龙江沿岸的巴藏、立节、憨班、丰迭、城关、江盘、大川、南峪8乡(镇),拱坝河沿岸曲告纳、拱坝2乡(镇)海拔1 800 m以下,地区应充分利用独特的气候资源,用水浇地地埂、山旱地、山间台地、荒山荒坡大规模栽植“大红袍”花椒。在结构调整上,实行农工贸并举、产加销同步,围绕林果业,切实加大力度发展加工、保鲜、包装、运销,以及旅游观光等产业互为依托,互相促进,协调发展,以相关产业的大发展来不断带动种植业的新发展。

发展经济的建议范文3

关键词:德国经济法;发展;借鉴

一、德国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德国经济法的起步

众所周知,德国是经济法的发源地。当历史跨过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后,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经济自由放任理论已不再占据时代的主要位置[1]。自由市场机制内在缺陷日益凸显使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性显现出来。生产的集中与垄断的出现最终导致了经济法的产生。这样的理论概括对资本主义经济法的产生有一定的解释力,而且,该结论的提出并不意味着德国经济法从一开始便是以“反垄断法”为核心的。

国家作为一种契约性存在并不是在被动地适应市场经济,相反,它总是要试图通过扩张与政治统一来扩大市场,并力求能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市场经济。19世纪70年代,德国出现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卡特尔在1873年的经济危机以后得到广泛发展,一些经济部门为一两个垄断组织所控制,与此同时,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推行“铁血”政策,大力修筑铁路等基础设施,发展军火工业。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政府拥有邮电事业和全国93.6%的铁路,44个大型矿山,12个大型钢铁厂和其他中药产业。1897年,德国最高法院通过判决,否决了为保障自由营业而约束同业公会等团体的法律条款。1910年,德国出台了抑制新设企业进入钾矿业以扶持卡特尔的《钾矿业法》,被认为是德国最早的经济法规[2]。

(二)20世纪上半叶的曲折发展

导致经济法产生的诱因和历史契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期间,德国实行战时经济管制,1914年颁布了《有关对经济措施授权联邦参议院和有关在战争时期延长汇票和支票权利期限的法律》1915年颁布了《关于限制契约最高价格的通知》,1916年颁布了《确保战时国民粮食措施令》等一系列战时法规,并在战后以“经济法”为名、对钾和煤炭工业实行社会化的《钾盐经济法》和《煤炭经济法》。

《凡尔赛条约》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全部归责于德国,从而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国失去了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德国虽然在一战中最后战败,但德国的元气并未受到过大的伤害,工业体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国本土并未受到战火的波及,德国不仅制定了一大批经济法律、法规,而且开始了对经济法的系统的理论研究。

(三)二战后:社会市场经济下的德国经济法

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导致信奉自由市场制度神话的古典自由主义被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取代。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从宏观经济分析的角度证明了市场缺陷的存在,认为只有扩大国家干预才能矫正和克服市场缺陷,促进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德国实行由宏观调控经济运行的社会市场经济制度,即宏观控制下的社会市场经济,实质是国家有权调节并适当干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保证社会公平和市场自由间的平衡。社会市场经济的设计者米勒―――阿尔马克力图在“经济资本主义”与“经济社会主义”之间选择一

条中间道路,他主张建立一种“人为的”而不是“天然的”市场经济秩序,国家在经济生活中应当起到积极作用,然而,这种作用不同于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通过经济“过程政策”干预经济活动本身,而是强调政府的“秩序政策”,即国家在建立和维护私有制和竞争秩序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德国产生了许多新的立法。

(四)特有的法律文化传统和思辨方式

德国历史文化传统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法律文化和政治文化中不但继承了“社会契约论”的基本思想,而且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巨匠和哲学家的雕琢而逐渐固化为一种“集体主义”的理想。阿尔勒德・韦伯提出了“韦伯区位理论”,成为现代西方区位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其最大的贡献在于,他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对德国社会在20 世纪50 - 60年代在理论上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奠定了基础。毫无疑问,德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为德国社会在执政期间实施的经济法律措施提供了理论指导。从20 世纪50 年代起,德国社会就接受了市场经济,并开始了对凯恩斯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直接催生了《稳定联邦德国总体经济发展法》,并于1967 年通过了《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法》,开创了干预经济的伟大时代,以致于有学者一针见血指出《: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法》“使联邦政府手中掌握了一系列新的部分是非常卓有成效的工具” ,它与1957 年颁行的《反限制竞争法》一道成为确立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两大支柱[3]。

二、对中国经济法发展的启示

中国大陆法学界对“经济法”作为独立的法律部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曾存在很大争议。多数学者倾向于赞成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但其涵盖的范围仍然与其他法律部门存在诸多交叉和重合。此问题在日本经济法学界也曾有过争论,其代表人物是美浓部达吉和田中二郎。美浓部达吉认为,所谓经济法的概念,仅仅是在对关于经济的纷繁复杂的国家法律体系予以系统总结之实际上才可以承认,从法律学角度出发,在理论上是不能承认的。作为法律学,维持公法与私法的传统分类是正当的,提出经济法的概念并使其取代前两者在理论上并无正当的理由。田中二郎则在否认经济法之独立存在的基础上,进一步讲其置于行政法各论中予以考察。将经济法理解为经济统制法[4]。

中国经济法的发展应当不再纠结于是否将经济法视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而应当学习德国行政法对具体的制度就行合理规范,为民商法对市场经济活动的调整创造有序的竞争环境,以社会公益原则为根本准则来指导立法、执法与司法活动。

参考文献

[1]李昌麒.经济法学 [M].第二版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 27

[2]史际春.经济法[M].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1

发展经济的建议范文4

一、严禁“三乱”现象,规范执法行为

1、清理收费项目。行政许可项目收费必须依据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非行政许可项目必须由省级以上财政、物价部门批准。市财政局会同市物价局、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办公室(以下简称经保办)对全市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实行一年一清理,一年一公布。将保留的收费项目和标准进行公告。对目录中没有的,相关行政事业单位不得收取,当事人有权拒缴。

2、规范收费行为。对保留的收费项目,属新建项目审批环节发生的收费,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办结;属常年规费,对达到一定规模(工业企业年产值100万元以上,商贸企业年销售额50万元以上)的企业,由收费部门报年度收费方案,经市政府批准后,由企业直接到市政务服务中心统一交费;属检验、检测类行政服务性收费,实行“收缴分离”,企业收到缴款通知单后直接到指定银行账户缴款,收费单位必须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

3、规范行政执法授权。编办、法制办对行政执法类事业单位的执法主体和资格进清理,除法律、法规授权外,其行政管理职能收归主管行政部门行使;不具备行政管理职能的,要与行政主管部门脱钩,市场化运作。行政主管部门和工作人员不得指定服务,不得到中介机构报销费用,领取报酬,参与分成。

4、严禁违规行为。禁止借会议、检查、评比、培训、达标、联谊、吸纳会员等名义向企业收取不合理费用;禁止借发证、发照之机搭车强制收费;禁止随意用查封账户、冻结资产等手段,强制收取有关规费;禁止到企业直接收费;禁止向所服务的企业吃、拿、卡、要,接受企业提供的娱乐消费。

5、开辟绿色能道。对以市挂牌重点保护企业为起点的运输车辆,交警、公路、运管部门只纠违章、不滞留、不罚款。

6、实行检查备案制。除涉及安全生产、专门案件、突发事件等情况外,各级行政执法部门进行例行执法检查,必须于12月10日前将下午的行政执法检查工作计划,报市经保办备案。实施例行检查前,须向企业送达由行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签发并加盖行政主管部门公章的《检查通知书》,并在检查结束后3个工作日内将执法检查情况报市经保办备案。

*开发区实行封闭管理,执行“零检查”。市直、金安区直部门因特殊情况确需对开发区内企业进行检查,须经开发区同意。

7、强化教育,慎重处罚。企业发生违规时,有关部门要加强教育,帮助整改。确需处罚的按低限执行,不得对同一企业、同一违规行为重复处罚。罚款一律使用财政部门制发的罚没票据。处罚情况须逐项报市经保办备案。

二、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能

8、坚持市领导联系市属企业制度。市领导每年到所联系企业调研、现场办公不少于两次。对企业负责人反映的问题,要认真帮助处理。要把联系企业作为工作的要务来抓,并作为年终述职的重要内容。市经保办及时编发市领导联系企业情况的简报。

9、集中审批,限时办结。各部门实施的行政许可、非行许可和其它公共服务项目,除特殊情况经市政府批准外一律进入市服务中心实行集中办理。窗口受理的办件,确需单位负责人审批的,单位负责人须到窗口现场办公。能当时办结的,必须立即办结;特殊情况的,最长不超过5个工作日;需上报审批的,一律压缩在3个工作日内报出。

10、建立重大项目联审帮办制。对外资100万美元以上的、内资1000万元以上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各类新办工业企业投资项目、市“568”计划的重点项目和列入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实行市审批办证中心统一受理、部门承办制度。承办过程中,实行超时默认和缺席默认制度。

11、营造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企业需办理营业执照的,由工商部门牵头实行并办理,具体按有关规定执行。

12、优化供电、供水服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指定供电、供水工程施工队伍和设备;供电公司、自来水公司在接到电力、供水工程完工报告后3日内完成验收;对验收存在的问题,在7日内帮助其改进和完成复检;完成验收或复检后,3个工作日内能电、能水。不得收取线(管)路损耗费,不得强制求企业预缴费,不得收取延伸服务费,一律按表量据实收费。

13、优化消防、气象服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指定消防、气象工程施工队伍和设备。消防、气象部门要对工程项目进行事前指导、服务。日常的设备检查、维护,只服务不收费,或只收少量的劳务费。

14、优化金融服务。各商业银行应认真准备、积极参加银企项目对接活动,注重实际效果;银行负责人每季度深入企业调研不少于两次,主动寻找服务项目,并将调研情况及时向市经保办能报;市政府根据其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业绩情况及审贷时效给予相应奖励。

中小企业在贷款过程中涉及的土地、房产评估,市国土资源局、市房产局年属的评估机构在提供服务时只收工本费和劳务费。

15、对重点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对诚信经营、按章纳税、安全生产、贡献突出的,作为重点企业,实行挂牌保护。有关部门在对进行检查前,应征求市经保办的意见。对连续两年发现有不符重点挂牌保护要求的,退出重点保护范围。

16、*开发区规划、建设等部门和所有垂直分支机构,其主管部门应充分授权委托开发区有关机构直接发放证照,减少审批环节,真正实现“开发区的事在开发区办”。

三、建立奖惩机制,严格责任追究

17、强化经济发展环境的综合监管。成立“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办公室”,赋予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方面的监察、督办、处置建议和综合协调等职能。市经保办投诉热线,对外公布号码,24小时值班;牵头定期召开企业负责人例会,及时解决企业反映的问题;定期能报召开经济发展环境情况。

18、建立优化投资环境责任追究制。被投诉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机关工作人员,一经查实,一律实行待岗,待岗时间为2个月至1年不等,待岗期间只领取生活费,情节严重的,给予相应的处分;部门1年内有2人以上被责令待岗或处分的,其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要向市委、市政府作深刻检查,并在全市能报批评。整改不力、屡错不改的,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调离实职岗位,建议其主管机关处理。

发展经济的建议范文5

 

1 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

 

1.1 农村市场信息闭塞,农产品增产不增收

 

市场决定生产,农产品也离不开市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只有通过市场机制来调配,才能得以持续健康地发展。

 

1.2 农业标准化建设不容乐观

 

大力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加快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已成为农业经济发展迫在眉睫的问题。据了解,我国现行颁布的2万多项国家标准中,农业方面的标准只占10%左右,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质量,也为与国际接轨带来极大困难,使农产品失去了国际竞争优势。

 

2 农业经济发展建议

 

2.1 建立品牌声誉信任实施机制

 

现代社会中声誉信任的取得非常重要,品牌声誉靠质量,必须以农产品质量为根基,品牌才有竞争力。应通过优质产品、诚信交易,将维护品牌形象形成自觉意识,并通过质量追溯系统,深化顾客与农业品牌之间的联系,建立起顾客对品牌的持久信任度,提高品牌的美誉度。

 

建立农民广泛参与的各种合作组织,有利于提高品质量、巩固品牌形象。当农产品市场价格和农民组织的声誉相关,而声誉又取决于他所提品的质量时,农民为获得较高的收益会参与组织合作,并可通过农民组织形式来约束农民的生产行为,减少农民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提高农产品质量。

 

2.2 以农产品特性为基础

 

任何一个区域的农业产业总是和其过去的历史传统有着必然的联系,自然条件、生活习惯和人文精神等都会作为遗传因子影响到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与活动方式。农业产业可以充分汲取当地的历史文化养分,利用所在这种历史形成的优势,通过文化积淀塑造品牌,形成具有一方特色的个性化品牌产品,从而获得市场和顾客的青睐。 品牌赋予农产品一种与众不同的内涵,反映农产品的特性或功能,融入着农业文化情感,实现着与消费者的沟通,最终成为消费者最愿意接受、最可信赖的东西。农业产业品牌要根据农产品特性、消费者的心理及各种社会因素如价值观、文化传统等,塑造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关的品牌形象。

 

2.3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体制,做好农业技术推广

 

农业科技机构应当通过转换机制、调整结构,建立社会公益及基础型科研机构,从事遗传育种、病虫害灾变规律及防治机制、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综合增产技术及规律、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等研究,建立起高效、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建立农业知识、技术转化的新体制,成立以“县为中心、乡为骨干、村为基础、专群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试验示范和二次开发及转化工作,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完善技术咨询中介服务型科研机构,全面落实其研究、开发、经营、服务等各项职能,积极开拓第三产业,重点发展农业科技咨询业、信息业和技术服务业。农业部门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制度化的农民成人教育体系,组织农民学习社会科学理论、现代科技知识和市场经营本领,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农业信息,指导结构调整,研究市场营销等,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新型农民。

 

2.4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农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是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最终体现,其决定于农产品的结构构成、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卫生水平等因素。发展现代农业要以优质的原材料生产作为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先决条件,而这一前提条件的要素包括:通过组织实施农作物种子工程、畜禽良种工程和水产良种工程,加强良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进而构建政府扶持与市场推进互动的种养业良好体系。通过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扶持科研单位提高创新能力,进而构建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

发展经济的建议范文6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22号)和省政府《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府〔20*〕83号)精神,切实推进我市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现就我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目的意义和指导思想

(一)目的意义: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可持续经济增长模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大力节约能源和重要资源,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城市,环境容量有限,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仍未根本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可从根本上改变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循环经济,目的是以调整经济结构为重点,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益为核心,以发展高新技术、促进技术进步为基础,建设循环经济型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二)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和科技支持体系,努力构建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形成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驱动、公众自觉参与的机制。

二、主要目标和工作重点

(一)主要目标:力争20*年形成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分段推进计划。确保在重点行业资源利用效率上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资源利用率、较低污染物排放率的清洁生产企业;在重点领域建立和完善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和机制,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全市资源利用率大幅度提高,污染物排放量显著削减;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完成省下达的“*”期末GDP能耗下降13%的任务,高耗能企业的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工作重点:一是积极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全面加强工业、建筑、交通、农村、商业和民用、政府机构等六大领域的节能工作;二是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生产和服务的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三是广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废弃物,回收利用再生资源,减少废弃物最终处置;四是致力发展环保产业,为资源高效利用和资源循环利用提供物质技术保障。

三、基本原则

遵循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在产品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遵循循环经济的再利用原则,鼓励产品多次使用或修复、翻新和再制造后继续使用,以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防止产品过早地成为垃圾,从而节约生产这些产品所需要的各种资源的投入;遵循循环经济的资源化原则,把废弃物最大限度变成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力求把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具体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

1.在市加快循环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协调工作机制,确定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制定实施方案和相应的政策措施,研究解决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2.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县、区政府应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确定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做到层层有人抓,逐级抓落实。加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计划和实施方案,加强部门合作,在市加快循环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二)制定和完善地方性政策措施,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制环境。

1.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尽快制定《*市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办法》、《*市节约能源监察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确立循环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明确循环经济的定义和范围,确定政府、企业、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权利和义务。

2.尽快制定和完善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和环保产业政策,鼓励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服务行业的发展。制定*市垃圾处理的监督管理办法,明确相关标准要求。

3.建立健全适应新形势的政策体系,包括财政、投资、技术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技术政策,充分发挥优惠政策的鼓励、引导和扶持作用;对环境保护产业企业及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在审批和投资政策支持方面予以倾斜。

4.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严格执行高耗能、高耗水行业市场准入标准,完善主要用能设备能效标准和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建立强制性产品能效标识和再生利用产品标识制度,制订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新上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上马之前,应出具合格的能源评估分析报告。

(三)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战略目标。

1.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市各项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各项规划。研究提出*市发展循环经济战略目标及分阶段推进计划。

2.积极组织有关循环经济发展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资源再生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3.编制生态工业发展规划、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循环型社会发展规划、循环型社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环保循环再生产业规划、生态景观建设规划等。

(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1.根据资源条件、区域和行业特点,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城镇中心区工业企业的搬迁改造,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2.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严格限制新上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项目,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积极发展低资源消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增强高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能力。

(五)完善产业园区规划,加快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步伐。

1.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工业园区进行规划、建设和改造,提出进园企业的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综合控制要求。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使循环经济具体模式中的各个主体形成互补互动、共生共利的关系,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促进园区的持续发展。

2.在现有工业园区内引进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理念,采用生命周期观点和生态设计方法,使产品生命周期中资源消耗最少、废物产生最小、易于拆卸回收,以此优化产品结构,合理构建和完善产品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发展集中供热和建立废弃物集中处置中心。

3.依托核心企业的强大辐射作用,形成核心吸引力,吸引企业填补空缺生态位;园区内各企业通过物能流、信息流、价值流的传递和交换,进行信息共享和基础设施共享,降低企业的物耗、能耗和生产成本,减少污染,实现生态利润最大化。

(六)创新企业组织结构,推进节能降耗和资源共享。

1.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打破企业间单向式线性生产方式和“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结构,鼓励企业根据社会化分工和产品生产的内在联系,增强关联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促进企业间共享资源和互换产品。

2.企业要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在商业目标和环境目标之间寻求最佳平衡。按照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加强资源消耗定额管理、生产过程监督管理、废弃物产生和排放管理,建立车间、班组岗位责任制,按照《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17167-20*)的要求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完善计量、统计核算制度,加强物料平衡管理。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各项考核制度,坚持节奖超罚,调动职工节能降耗、综合利用的积极性。

(七)加快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提升技术开发水平和能力。

1.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政策、技术导向目录,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

2.发动和鼓励我市有关科研机构成立相关课题研发中心,开发推广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零排放”技术、回收处理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

3.加强循环经济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追踪并学习先进理论和科技,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引进国外循环经济核心技术,组织力量消化吸收和创新。以解决我市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共性和关键技术为重点,选择具有标志性和广泛推广前景的先进适用技术,在本市重点行业、企业组织实施一批示范工程,加快循环经济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4.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平台,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节能技术推广中心等中介机构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作用,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和宣传培训等。

(八)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1.根据《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要求,制定清洁生产环境标准和清洁生产审核技术指南;大力宣传清洁生产审核制度,指导企业清洁生产;建立清洁生产责任制度,实行装置运行达标管理制度,从源头杜绝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2.鼓励有条件的中介机构或事业单位申请清洁生产审核资质,积极开展清洁生产的审核、咨询、信息、技术等服务,做好清洁生产的示范和推广工作。促进企业不断提升清洁生产水平,努力提高能源、原材料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3.建立促进清洁生产的激励机制,运用经济和市场手段调动企业开展清洁生产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自愿的原则下按照ISO14000系列标准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指导企业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节能、节水、废物再生利用等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产品标志认证。

4.加强对企业生产全过程的环境监督,加强清洁生产实施的监督管理。产生有毒有害物质或超标排污的企业,由环保部门实施强制清洁生产,并按规定公布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

5.严把项目引进和审批关。新建项目要对能耗、水耗、污染物产生量和清洁生产水平进行审核,必须达到国家和省、市有关要求。

(九)加强节能监测(察)工作,建立健全节能执法机构,提高执法能力。

1.理顺关系,建立统一有效的协调机制。工业、交通、建筑、农村等行业节能管理部门要统一在市加快循环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节能工作,拟订切实有效的节能工作实施方案,并及时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报工作进展情况以及存在问题。

2.在整合市节能技术中心、能源利用监测站等原有机构的基础上,组建节能监(测)察中心,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节能监测和监督管理工作,提高执法能力,以确保“*”期间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开展工程建设项目节能审查,做好工程项目节能论证工作和节能管理工作。新上工程项目(含新建、改建、扩建)必须具有节能审查报告,严禁采用低效、高耗的用能工艺和设备,切实从源头抓起,提高节能经济运行水平。工商管理部门在对重点用能单位年审时,应要求该单位提供合格的节能监测报告。

3.采取多种形式推动节能节水宣传工作的深入开展。认真组织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世界水日”、“全国社会节水周”等活动,不断提高全员节能节水责任和意识。

4.从节能节水计量、台帐、统计、测试等基础工作入手,完善企业能源计量管理、节能节水定额、标准、制度等工作体系,促进企业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制定阶梯式水价价格体系,逐步推行阶梯式水价。开展海水利用和中水回用技术攻关、技术交流和技术培训工作,推动实现生产废水低排放、生活污水零排放。

5.加快节能节水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大力研究和推广节能节水新技术,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推进节能节水由潜力型向能力型和效益型转化。

6、坚持交通发展与节能并重。加强节能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交通运输管理,推进节能科技进步,加大交通节能管理力度,健全交通节能保障机制,进一步推进我市交通节能工作。

(十)做好节约用地工作,促进国土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

1.坚持严格的土地资源管理制度。完善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土地利用和供应计划,推行土地储备和开发管理制度,在土地预审阶段提出土地利用指标要求,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

2.强化耕地保护,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严格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坚持占补平衡,改善耕地质量,确保土地利用水平的稳步提高,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后备资源。

3.完善工业区投资强度标准。在保持现有园区主导产业的投资强度不降低的基础上,参照部、省的标准,制定各行业各专业园区引进非主导产业的企业投资强度标准。

4.优化城区的空间结构,强调土地使用功能的合理配置。鼓励房产建设往空间或地下拓展,严格控制别墅区的建设。开发建设房产时,应充分考虑节省空间和土地。

(十一)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推进资源循环利用。

1.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的《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发改环资〔20*〕1864号)为落脚点,深入研究分析我市的资源综合利用状况,把握重点,整体推进。运用《办法》的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积极性,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

2.建立不同行业的横向代谢和共生关系,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以更高的资源利用和能源转化效率、更少废弃物排放的资源利用空间分布形式,推动资源的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促进农业资源再生和循环利用。

3.提倡资源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资源产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作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推进废旧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包装废弃物等的回收和循环利用。支持汽车发动机等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再利用。

4.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再生资源加工基地,并以此为中心,形成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的产业链条。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推行废旧物资综合利用和“三废”资源化,努力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水平。通过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实现资源消费过程中和过程后的全面循环。

(十二)规范市场准入机制,建立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处理系统。

1.研究对废旧物资的有效回收、再生利用和妥善处置的办法;研究制定相关政策,规范废旧物资回收处置和再利用准入机制和行业行为。

2.以市场机制为依托,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调整现有经营结构、人员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加强沟通信息、调剂余缺,推动废弃物减量化运动的发展。

3.设立废旧电机电器、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橡胶、工业废渣废液等处理基地,培育创建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和废弃物再资源化体系。

4.推行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逐步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处理目标。

(十三)设立专项资金,促进发展基金投入多元化。

1.把循环经济建设项目和科研项目优先纳入*市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建立一定额度的鼓励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资源节约项目和废物资源化项目的启动、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财政部门应积极筹措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技术推广、示范试点、宣传培训等。各县、区要按照事权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将循环经济建设资金列入本级预算,并保持每年适度增长。

2.积极鼓励和促成发展资金投入多元化,引导企业与民间资本直接投资,充分利用国外银行贷款及各种环境保护专项基金,形成循环经济发展多元化投资局面。

(十四)抓好典型示范试点,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有效途径。

1.选定4个~5个工业园作为建设生态工业园的试点,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把关,凡是与“上下游”企业能够形成产业链的项目,优先批办和进园。着力推进传统工业园向生态工业园转化,构建工业生态循环链。

2.在我市农村地区建立一个生态村,按照农田/水库生态整治区、生态人居环境区、生态经济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生态旅游区等五个层面进行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打造一个具有*特色、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模式村。

3.抓好循环经济典型示范试点工作,通过试点,总结经验,树立循环经济先进典型,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提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发展循环经济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为加快推动循环经济模式的规划、建设、改造和发展提供示范和借鉴。

(十五)加强统计分析工作,建立资源监测和管理体系。

1.加强综合经济能耗指标的统计,完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的统计工作。加强对经济活动中循环经济指标的动态监测、综合分析和科学管理,约束和引导经济活动中的各项行为,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2.逐步建立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考核标准和分析通报制度,建立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监测和管理体系。搞好资源综合利用、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的统计调查。加强统计分析,充分利用统计结果来指导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工作。

(十六)广泛开展循环经济的学习、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全民发展循环经济意识和公众参与水平。

1.广泛宣传循环经济理念,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循环经济知识的普及和循环经济意识的培育,使循环经济理念深入人心,营造全民参与的氛围,使环境保护意识、绿色消费意识和循环经济意识转化成为全民的自觉行为。

2.通过制作电视、电台专题节目,播放公益广告,开辟报刊、网站专栏,举办循环经济讲座和培训等形式,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和垃圾分类,使社会各阶层人群了解并认可循环经济,在生产中为发展循环经济贡献才智和力量,在生活中优先采购和使用再生利用产品、环境标识产品和绿色产品,培育稳定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