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范文1

一、潍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及人才需求现状

近年来,山东省、潍坊市十分重视乡村旅游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文件。2009年,潍坊市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2012年潍坊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打造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的意见》和《潍坊市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方案》;2013年山东省旅游局印发《关于做好县域乡村旅游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计划利用三年时间,以资金补贴的形式,在山东省编制130个县域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潍坊的青州、寿光、诸城、临朐、安丘等11个县市区以及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列入全省编制计划(目前,青州、临朐、峡山、潍城、安丘、坊子、昌乐、昌邑8个县域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已编制完成,并通过专家评审);2015年3月《潍坊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潍政字[2015]11号文)把潍坊市青州、安丘等三个项目确定为乡村旅游综合体项目。

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潍坊各县(市)、区纷纷掀起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热潮,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且成效显着。目前,全市省级旅游强乡镇32个,省级旅游特色村20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6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0个,省级好客人家星级农家乐45家,省级精品采摘园11个,规模化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庄23个,经营业户369户,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2013年乡村旅游综合收入98亿元,相当于旅游业总收入的22.2%。此外,2013年9月山东省在全省实施农家乐“双改”工程。潍坊首批10县18村271户农家乐基本完成“双改”任务。目前潍坊参加全省第二批农家乐“双改”的3县4镇5村98户农家乐已通过省旅游局检查组验收。为适应潍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各县、(市)区普遍加强了乡村旅游职业培训。2014年以来,临朐、昌乐、潍城、青州、安丘等11个县市区获批全省乡村旅游培训基地,42名重点乡村旅游带头人赴台参加了省旅游局组织的第一批乡村旅游培训学习,培养了一批乡村旅游业带头人,初步形成了一批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文化水平的乡村旅游建设队伍。

然而,乡村旅游在快速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部分乡村旅游项目规划不尽合理,缺乏前瞻性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二是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滞后,建设标准化程度低,服务程序不够规范;三是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单一,项目开发模式趋同,地方特色不够鲜明,粗放式经营管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高;四是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文化水平较低、专业知识欠缺,服务理念及经营模式落后,服务质量较差。上述问题如不尽早解决,必将影响潍坊市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从潍坊市乡村旅游人才现状看,专业人才匮乏、现有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已经成为制约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瓶颈。由于我国的农村人口总体素质与城市人口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再加上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对所从事的现代乡村旅游业缺乏基本的认识,无法与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业需求相匹配。乡村旅游业人才匮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缺少高层次专业型人才。包括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才、乡村特色旅游专业人才和适应未来社会竞争所需要的创造型、复合型人才。高层次专业型人才的匮乏,影响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水平。

2、人才结构不合理。乡村旅游现有人才结构普遍存在一般人员多、行政管理人员杂,高层经营管理人才少、普通的一线服务人员多的现象,乡村旅游企业所需的经营管理人才,如职业经理人、公关、营销、电子商务、资本运营等人才更少。

3、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文化因素仍然是决定乡村旅游经济是否成功开办的主导因素。目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大部分是当地农民,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更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旅游专业教育,知识层次较低,文化修养不足,缺少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基础知识,有的甚至不会说普通话,不会说英语,以至于无法将民族文化的品位和内涵充分地展示出来。

4、民族特色人才出现危机。由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机制以及激励机制不足,加上对“外面”世界生活的向往,青少年对学习、传承原生文化缺乏内在动力。随着老一代艺人的纷纷故去,民族民间技艺将因严重的“断代”现象而失传,最终导致民族特色人才出现“青黄不接”,民族文化传承出现后继无人。

二、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缩小城乡差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潍坊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发展乡村旅游业,离不开旅游人才的支撑,市场竞争的关键是人才培养和储备。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旅游专业人才数量欠缺,专业素养亟待提升。现代乡村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既要有相关专业知识,又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职业能力。因此,加快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是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当务之急。根据乡村旅游业发展需要,培养适合潍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是旅游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业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性质和办学宗旨的体现,同时也是旅游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职业教育只有坚持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服务,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旅游业专门人才,才能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价值,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职业教育只有在为行业企业人才培养服务中,才能深刻了解行业企业的需要,促进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融合与对接。职业教育服务于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有利于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和完善。因此,职业教育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历史性机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为乡村旅游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策略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对职业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职业院校要顺应形势,转变观念,找准职业教育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契合点,深化改革,勇于创新,走出一条与潍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全新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一)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办学体系。职业教育要面向乡村旅游业,打破单一学历教育办学模式,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结合、长短结合,开办各种形式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班、研修班,满足乡村旅游业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培训要求,提高职业教育服务能力。

(二)坚持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促进旅游职业教育与乡村旅游业深度融合。要建立旅游职业教育与乡村旅游产业互利共赢,协同发展,合作育人的新模式、新机制。(1)根据乡村旅游业发展实际需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织人才培养过程。(2)职业院校聘请乡村旅游业专家,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参与教学工作;乡村旅游企业接纳职业院校教师到旅游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参与旅游资源开发,技术攻关,开展职业培训等。旅游企业接纳旅游职业院校学生到企业实习,根据企业需要,择优安排学生就业。(3)逐步健全和完善职业院校与乡村旅游企业合作育人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范文2

关键词:主客关系;乡村旅游;研究;对策

前言:自1980年以来,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得到了开发,乡村旅游逐渐的成为了农村地区发展经济的主要渠道。慢慢的生态旅游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农家菜、农家乐、农家旅馆在我国农村地区悄然兴起,并且成为了乡村旅游的主要载体。就我国目前的省份来看,贵州省的乡村旅游在我国的乡村旅游事业发展中发挥了良好的优势,而且已经建立了成熟的旅游观光组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国内树立起了良好的形象,其他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程度、湖南等地区都发展了乡村旅游事业,虽然,我国在乡村旅游方面小有成就,但是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有些乡村旅游兴起的地方还会出现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宰客现象非常严重,还有的游客与当地的居民经常发生冲突,导致地区的犯罪率上升,甚至还会出现打砸的事件。这些负面影响也是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如果减少或者消除这些负面影响,扩大它的积极影响,重视乡村旅游发展中主客关系的研究,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

一、乡村旅游概念

对于乡村旅游的概念,国内和国外有很多的研究,各有不同。乡村和城市是有区别的,主要是在于乡村的景观和城市的景观有所不同。乡村景观拥有丰富的内涵,它囊括了所有区别于城市的物质、文化、精神的景观,是经济景观、物质景观、文化景观以及自然环境景观共同组成的。基于这些我们就可以为乡村旅游做一定的解释:乡村旅游是指发生在乡村地区的,具有典型的乡村特色,以乡村的自然景观为主要的吸引物,通过游客的亲身体验、观赏、摄影、购物、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的旅游活动。

二、乡村旅游中的主客关系

(一)乡村旅游中的“主人”与“客人”。乡村旅游中的主人所指的就是当地的居民,广义上来讲还包括一些受聘于旅游行业为游客提供服务的人等。一个地区之所以能够成为旅游景点,它与当地的人文气息是分不开的,当地的居民就是旅游发展中的一份子,因为人是文化的主体,游客到了当地一定会接触到当地的居民,当地居民的文化素质高,那么就会吸引很多游客,而且当地居民的言谈举止以及风土人情对游客来说都是旅游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作为主人,不应该被动的适应当地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应该主动的投入到当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综合近几年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来看,乡村旅游的客人大多数来自于城市居民,他们每天生活在高强度、快节奏的城市,强烈的要求一个地方可以释放自己,完全轻松,他们渴望返璞归真,亲近泥土。

(二)影响主客关系的主要因素。(1)对旅游行为的认知不够。当人们对旅游行为的认知越深入,在待人接物方面也就会更加的主动、热情。旅游是可以带动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不但可以增加当地的经济产值,更重要的是通过 与游客之间的信息交流传递,当地居民能够提升自己的精神层次,能够感受到自己感知不到的世界,这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而有些居民只是简单的把旅游当做是赚钱的工具,甚至还坑蒙拐骗游客,这样对游客不但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还会降低自己的素质和道德。(2)旅游地区的居民素质过低。开发乡村旅游的地区往往都是偏远的山区,这些地区由于经济物质条件落后,所以造成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缺失。(3)旅游地区环境的影响。任何一个旅游地发展起来都有它自己特有的历史和故事,都有这个地区独有的和生态环境。当乡村旅游发展起来时,部分外来的游客到当地看到这些历史悠久的景观,难免会心生遐想,有的游客会故意在历史建筑上刻字,有的游客就会到处扔垃圾,完全不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了当地环境的破坏,使当地居民产生了强烈的反感和不满。有的游客会觉得当地的环境十分恶劣,无法融入到其中,会产生一些不适应的举动等。(4)游客对当地乡村的历史文化了解程度不够。

有的乡村地区拥有自己的和文化,不同的地区,传统的历史文化是不同的,当不同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会有特定价值观,居民对一些与有敌对的游客会产生强烈的抗拒心理。

三、改善主客关系的对策

(一)高度的重视乡村旅游业。乡村旅游是带动乡村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柱,某些偏远地区的经济普遍落后,通过乡村旅游行业,为该地区带来一定的客流量,促进当地经济、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发展,不但能够促进地区与地区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还能从中学到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科学经验,通过与人的沟通,自己也在不断的进步。

(二)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当地居民的文化程度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与游客之间的交往态度和行为,这也是当地乡村旅游能否发展起来的重要关键。一定要让当地的居民学习文化课程,通过教育培训,让他们成为乡村旅游业的主体。对于当地的一些旅游从业人员要进行系统的培训计划,建立以居民为主的规范性的旅游服务队伍,在当地挑选更高素质的人才来从事更高层次的工作,提高居民的参与性。

(三)提高乡村旅游中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往的旅游一般都是游客对景点有些破坏,浪费资源,游客们任意妄为,肆意的破坏已有的生态环境和家园。游客们在乡村旅游过程中破坏居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完全不知道珍惜已经拥有的生态环境。游客们在旅游过程中为了一时的和喜悦做出这样的行为是极其不当的,应该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当然造成这种负面影响,不仅仅是游客一部分所决定的,而是整个社会的文化和道德水平决定的,我们应该把旅游资源教育和道德教育纳入国家的教育当中,从小时候抓起,把建设和谐的旅游事业作为一项长远的造福子孙后代的事业来经营。

(四)加强游客对乡村旅游地的风土人情的了解。相对于之前的具有破坏的旅游我们称之为“硬性旅游”,这种无损于人情和自然,而且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也很好的感受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我们应该高度崇尚“软性旅游”,让游客忘记自己的游客身份,完全融入到另一种风土人情中,站在当地居民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让自己的旅游行为变得更加具有智慧。

“软性旅游”是一种既顾及人文景观,有能看到自然景色的旅游,它方便了地区居民与游客之间身份的认同,还照顾了地方小企业者的经济收入,并且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运作模式,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结束语:乡村地区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当地的居民和游客是所有旅游活动的核心,主客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乡村旅游成功的关键,因为失去任何一方面,乡村旅游都不会继续发展下去。因此,乡村旅游发展中不但要关注当地的经济、社会、物质、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因素,还应该更加关注乡村旅游中的当地居民和游客,主客双方的关系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要更多的为游客提供方便的服务和优质的态度,让游客们得到充分的满足,加强主客之间的交往。

加强主客关系之间的研究,不但有利于香薰旅游事业的发展,还能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同时为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支撑。

参考文献: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范文3

近年来,云南乡村旅游不断发展壮大,正成为如火如荼进行中的脱贫攻坚工作的有效助推力。乡村旅游不仅改善了乡村环境,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而且使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是云南旅游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新亮点。那么,在“旅游+”的命题下,应该如何构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呢?本文给出了明确具体的答案。

在做策划的这十几年时间里,笔者接触过很多亟待发展的乡村,也考察了很多较为成熟的乡村旅游。近来笔者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旅游+”的命题下,如何构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从基层去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从人口上看,中国也是一个农业人口占比巨大的国家,尽管城镇化的进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改变着中国,但仍无损中国文化根在农村的事实。

乡村旅游,是中国旅游发展新热点,是最具潜力与活力的旅游板块之一。在刚刚过去不久的国庆小长假旅游期间,乡村旅游也未让人失望,取得了斐然的成绩。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和中国电信联合实验室测算,2016年国庆长假期间全国出游超过十公里且超过六小时(不含工作等非旅游动机)的游客总计约1.86亿人次 ,其中乡村旅游人次约为1.29亿人次,约占同期旅游人次的69%。

乡村旅游在中国风靡的势头早在二十世纪就已初见端倪,各式各样的农家乐、民宿遍地开花。二十一世纪以来,小布尔乔亚们从城市涌向农村,开启了新一轮“上山下乡”运动,乡村休闲氛围逐渐形成。厌倦了城市快节奏生活的人们,憧憬着“诗和远方”,深入乡村发现新生活,这也是如今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面积日益膨胀、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土地资源被流转、老龄化和空心化等问题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不可避免地呈现出萧条的景象,农村失守,最终走向衰落。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一剂良药,乡村旅游对上述城乡发展衍生的矛盾和问题有极大的正面作用。国家也看到乡村旅游对广大农村的积极作用,不断制定出台相应的政策,推动乡村旅游发展。2016年以来,国家多项政策扶植乡村旅游经济。

2015年“旅游+”概念的提出,给乡村旅游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旅游+”,是多方位、多层次的,“+”的对象、内容、方式都可以不断拓展丰富、多种多样。2016年又出台《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以“旅游+”为引领,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构建复合型、集约化的多业态农业经济体系,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途径。

乡村旅游在很多人看来就是“农家乐”或者“农家乐+民宿”。但是我认为这样的理解过于片面。笔者对乡村旅游下的定义是这样的:“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观光农业、民俗文化体验、会务、乡愁度假、休闲娱乐、乡村养生养老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

不能否认现在已经有一批发展不俗的乡村旅游在领跑,但毕竟凤毛麟角。中国的乡村旅游仍旧存在很多问题,归结原因:一是产业化水平低,二是旅游的概念尚未深入人心。

依托“旅游+”的大机遇,在新的经济形态、新的生活形态、新的社会组织形态、新的先进生产力的带动下,乡村产业融合机制加大,努力挣脱过去的阻力,配合乡村旅游突飞猛进的势头,三产结合、三产互助、三产联动,形成全产业链。

笔者认为比较行之有效的做法是通过“一产做环境,带动二产、服务三产;二产与三产嫁接;三产增加一产、二产附加值”来实现“第一产业+第二a业+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营造乡村旅游大环境。

首要问题是做好第一产业。乡村旅游的基础是农业,农业是乡村旅游最大的景观来源、也是体验式旅游的内容和消费主体。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根据不同的气候、土壤条件和饮食习惯,以大地艺术手法种植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较高的四季花卉或经济作物,改善乡村整体环境风貌的同时,实现精准扶贫。这就是“一产做环境”。

其次是带动第二产业。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走向独立和富强的必由之路。通过第一产业的规模化种植,带动一系列产业链、经济作物等农副产品以及绿色农作物深加工业的发展;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辅以当地特色手工艺或其他加工业。这不但有利于促进农业、旅游业、加工业全产业链的融合发展,更有利于带动庞大产业链的发展,同时有效缓解大量农村人口就业问题,解决农村人口外流、老龄化、留守儿童、空心化等问题的同时,打响地方品牌,推进城镇化。

再次是服务三产。第三产业的范围很广泛,剔除农业和工业,几乎都可以囊括到三产的“门下”。旅游也不例外,在“旅游+”的大背景下,“旅游+大健康”“旅游+农业”“旅游+文化”“旅游+城乡建设”“旅游+互联网”等产业融合并举,形成产业联动发展格局。旅游和其他产业联动更加紧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嫁接,开发工业旅游、科普旅游、“寓教于乐”体验游等产品;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拉伸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产业链条,完善和打响盈江旅游商品知名度;再以“农旅融合、工旅融合、服旅融合”三大工程为抓手,撬动各产业融合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形成以旅游为引导的产业升级模式,突出全域旅游发展的战略。

通过上述方式,形成“一产、二产为三产服务,三产带动一产、二产跨越式发展”的联动格局,实现“旅游业+农业+加工业”融合发展,构建全景式乡村旅游目的地!

其实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笔者在很多年以前就曾提出,在过去多个策划中,笔者也曾多次运用这样的方式,带动一个片区的整体发展。

2012年,大理海西片区旅游产品开发策划:昆明艺嘉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曾大面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以花为媒,构建百万亩花海(下关-古城-喜洲-洱源),营造休闲度假氛围,为旅游业发展营造环境,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包装打造一批特色旅游村落;在凤仪工业园区建设花卉深加工基地,研发花卉精油、花卉食品、花卉饮料等附加值产品,做足二产空间,带动工业旅游体验;依托花海营造的优越环境,构建休闲度假为主导的旅游产品体系,带动当地百姓参与旅游经营,打造全景式乡村旅游目的地。

2015年,昭通市旅游产品开发运营策划:合理利用国家扶持休闲农业、家庭农场及集体用地等政策,在乡村旅游区内构建大批庄园(或农场)项目,打造成为云南庄园生活方式典范(超过3000亩的观光农业园可形成景区,获取相应的门票收入);同时引导范围内的村落百姓开展“农业+旅游”,以农家乐、民宿、乡宿及乡土美食、果蔬等实现经济增收。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范文4

一、内容清晰,一目了然

该书一大亮点在于内容细致清晰,运用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给读者带来富有启发的阅读体验。全书共由8个章节组成,其中第一章介绍了休闲观光农业的起源、发展、内涵、外延、特征等内容;第二章介绍了休闲观光农业的基本功能与定位;第三章介绍了休闲观光农业的产业模式,例如种植业、林业、畜牧养殖业、渔业等;第四章介绍了休闲农业的发展策划、品牌形象策划、产品策划、节庆活动策划等;第五章介绍了乡村旅游的概念、特点、起源、发展及目前所存在的问题;第六章介绍了7种乡村旅游发展类型,例如城市依托型、休闲度假型、农业观光型、文化旅游型、景区配套型、古村落依托型、科普观光型;第七章介绍了乡村旅游的营销策略,例如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第八章介绍了乡村旅游产品升级等。通读全书可发现作者分别从以上八个方面向读者全面展示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之间的联系,同时也系统地梳理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业模式、发展模式。

二、层次分明,突出重点

本书作者做了很多关于农业旅游方面的调查与研究,故此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着独到的见解。书中的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五章、第六章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基础知识为着墨点;而第四章、第七章、第八章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管理、经营为重点;全书层次分明,从了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之后上升至规划、营销、管理,通过层层递进,让读者掌握该书内容。其中作者对休闲农业的论述,是从种植业、林业、畜牧养殖业、渔业等多个行业入手,分析出优劣势和特点;与此同时,作者在编写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举例,与单纯文字概述相比,更具有趣味性,也能够给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通读全书可发现该书具有实际操作性,作者在详细介绍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添加了实际经营之道,例如发展休闲农业必须符合当前局势,并且还得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本书内容,作者选择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论述,避免运用学术性语言,做到简单明了,有利于进一步增加读者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理解。

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说服力强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范文5

关键词:乡村旅游业;优化方式;探索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投入资金比例较小

目前乡村的旅游产业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基础设施不完善,资金不到位或是前期投入不足,导致旅游业很难带动乡村产业的发展。很多乡村尤其是偏远地区,因为地处偏远,基础设施落后,对现代的信息接收不及时,导致很难理解游客的需求,游客的旅游体验不好,导致当地旅游产业很难持续性发展。一般来乡村旅游的都是城市人群,他们应该就是想体验一下乡村的宁静,可是很多远道而来的人却没感受到乡村或者是农家乐的良好的服务,比如乡村对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比例较小,导致住宿条件过于简陋并且卫生服务不到位,基本生活水平都难以保持,便在游客心中造成了不好的印象,这是乡村旅游产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缺乏自身特色

在众多乡村旅游产业中,各个地方都具有相似性,许多乡村都只会做农家乐、宣传特色产品等,却没有通过寻找当地特色优势创造属于乡村的独特风格和独特产业,每个乡村的旅游产业都缺乏自身特色,也导致市场竞争力减弱,很容易降低游客的心理期待。如果乡村走旅游业的方向,而不懂得因时因地制宜的道理,那么乡村旅游业便不会达到一个高度。

(三)对乡村旅游经济产业的认识较为浅显

很多人包括机构和政府都认为乡村旅游业是为了游山玩水,只是去参观当地美景,其实这就是没有深入分析乡村旅游业的实质。对于发展乡村旅游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游客用眼睛看到的,而是他们对当地的心理感受。相关部门要对旅游业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要把当地旅游景象与当地传统文化、风俗民俗等相结合,要深入调查,探索适合本地发展的道路以及旅游特色,若是一直不创新思想,对乡村旅游产业经济的认知不加变通,那么便一直不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对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

(一)要合理规划乡村旅游产业

当地政府应主动承担起发展旅游业的责任,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应该以新眼光、新态度对待乡村旅游经济产业。要对当地特色进行分析,合理规划,确定当地发展旅游产业的自身优势,精准定位以便于更好的发展。对当地有利的事物、文化甚至是美食都可以成为宣传旅游业的着力点,在宣传方面创新形式,不再是单单的做广告单向灌输给游客,而应结合当地乡村特色,建立休闲度假区或者新农场让游客有代入感,强调沉浸式体验。在此基础上,也要强调绿色发展的优势,旅游产业对于环境的保护又是一大宣传点,只有精准的定位合理的规划才能在实施过程中发挥最大的效用,更加利于乡村旅游的产业的优化升级。

(二)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乡村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对于乡村旅游产业是最大的阻碍,想吸引游客不仅要有优美的风景和古老的文化,还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生活水平条件的提高对于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有很多游客会冲着某地的基础设施或者舒服的居住条件而居住在某地。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起了主导的作用,结合政府对当地的支持力度,调配资金以及找专业人员来对当地进行规划,建设最适合当地特色并且与之相融的设施或者是景区。对于偏远地区的道路建设,也是很重要的设施,有利于游客的来来往往,有利于当地乡村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充分调动当地村民对旅游产业的积极性

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进程中,政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充分调动乡村人民的积极性。在乡村旅游经济产业的转型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民的优势,为当地旅游产业做功课,当地村民对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态度是旅游经济产业能够做好的前提,只有自身对旅游业持积极的态度并给予最大的帮助才能更好的实现旅游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可以征集村民对旅游业的建议,或者是依法征用农民的土地来建设自然风景区,建设与旅游业相关的产业,创造发展条件,实现当地资源优势的最大化,是旅游产业更加的优化

(四)以产业带动旅游业优化升级

旅游业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各个产业息息相关,乡村发展旅游业应与各个地方产业深入融合,互相促进。比如通过结合当地特色来制作相关衍生品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将这些产品与当地商场或者各色产业结合,促进当地经济水平的提高。将地方旅游文化以及精神内涵深入推广,形成自身的独特品牌,拥有品牌形象的地方旅游文化是最具有竞争力的,可以由此吸引工厂投资者,在当地投资建厂,不仅有人力资源优势,还有乡村旅游经济产业的带动,引导政策支持,旅游产业与就业体系相互结合,为当地乡村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加速当地旅游经济产业的优化升级。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范文6

1毕节地区乡村旅游的融资现状和发展趋势

首先大多企业融资的首选目标就是银行,银行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风险高,且回报少,所以往往不会贷给相关企业太多的资金,以至于大多数乡村旅游企业望资叹惜。其次是依靠自身的资金积累,一个企业开创的资金积累很重要,自身的资金多少决定了企业的规模大小,而毕节地区,地处偏远山区较多,人民本身就不是很富裕,所以起初的原始资本本来就不多,必须得依赖外部的资金进行经营运转。再次是依靠民间借贷进行融资,由于从银行贷款门槛太高,所以大多企业选择了通过民间借贷进行融资,但民间借贷目前在中国的发展机制不是很完善,存在诸多问题,如参与经济发展的面很低很窄,而且民间借贷的利息很高,很多企业无法承受,致使很多企业面临倒闭的危险,制约着毕节地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近几年来,毕节地区政府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民众参与”的思路,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对毕节地区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方面做了大量的资金方面的投入,总的来说,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前景还是相当乐观的,上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有百姓的拥护,外有西方国家的借鉴,乡村旅游业融资难的问题会逐渐得到改善。

2毕节地区乡村旅游业融资难的原因

(1)政府扶持资金缺乏理性规划。近年来,毕节地区政府出台了相关的对乡村旅游业的扶持资金和政策,但是具有限制性和反向性。多数资金倾向于周边的旅游项目规划,而忽略了乡村的旅游建设,导致城乡旅游的距离拉大,很多人涌向城市,进一步扩大城乡距离,使乡村旅游业经营户资金缺乏,无人区更进一步扩大规模。

(2)受乡村旅游业自身的影响。乡村旅游业本身处于一个发展阶段,还不成熟,规模制度还不完善,相关从业人员素质低下,交通极不方便,旅游资源不够丰富,基础设备不够完善,经营者本身力量就很弱小,导致乡村旅游业这个行业的发展不规模化,效率化,致使很多投资商,银行,民间借贷服务平台都从中看不到效益,也就导致了许多人不愿意进行投资,最终导致投资困难这种局面

(3)毕节地区资金外流现象严重。近年来,毕节地区农民储蓄增长较快,但农村资金流出现象在加剧,可供农民选择的资金较少,这对西部农村相关经济的发展十分不利,同时也抑制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所需资金。究其原因:首先受商业银行组织模式的影响,商业银行吸收大量的毕节地区不能直接通回到西部,而是大量流向城市,导致农村资金严重短缺。其次,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益观念增强,信贷限上升,甚至分行退出了毕节地区的市场,这无疑是给毕节地区雪上加霜,将其贷款转向非农领域,弱化了对毕节地区“三农”的支持,也影响了毕节地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所需资金。

3针对毕节地区乡村旅游业融资难的原因作出相应对策

(1)应在政府的引导下,发挥金融业对毕节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助推力作用。首先,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当地的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相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对乡村旅游业发展的资金扶持政策。其次,金融机构应主动破解乡村旅游业融资瓶颈,创新符合乡村旅游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同时对民族风情展示、民族产品开发和农家乐开发项目的资金可以运用低利率的政策支持,使其能够通过引进新品种、技术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同时,进一步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以旅助农、以旅富农、以旅兴农”的目的。

(2)毕节地区的乡村旅游业应练好内功,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把自己做大做强。尽管目前西部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业仍然以家族式的农民经营户为主,但城乡一体化的大潮是难以抗拒的,因此有必要加快对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业进行企业化制度建设。引入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和相应的财务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企业管理组织系统。

(3)建立各种行之有效的利益分配方案,激励村民投资发展当地乡村旅游业。一是通过股份合作形式,把当地的劳动与资本通过一定的机制合理结合起来。二是采用投资商与农户(农村集体组织)合作的方式,开发建设乡村旅游景区。三是应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工作,将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由毕节发改委和旅游、农业、林业、城建、民委、扶贫、卫生、文化等部门每年安排一定比例资金扶持乡村旅游发展,支持和引导乡村旅游区(点)民族特色旅游商品和农家旅馆、农村特色餐饮等农村旅游服务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