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农业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农业规划范文1
《规划》提出,到2020年,力争基本实现全域范围的农业现代化,将长春市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建设的样板区,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核心区、粮食主产市结构优化绿色发展示范区、现代农业建设改革创新综合实验区。
围绕上述目标,《规划》从发展形势、总体思路、发展战略、重点任务、体制机制创新、保障措施等方面对“十三五”长春市现代农业建设进行了系统部署,确定了“三大体系”、“三大板块”、“五大产业”、“五大实验区”建设的“3355”现代农业发展战略格局。
那么,这是怎样的一种战略格局和发展路径?这里为您作出权威解读。
“三大板块”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立足资源禀赋,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长春市将重点实施“三大板块”各具特色的农业区域布局,形成榆树、农安、德惠平原区粮畜生产核心区板块;九台、双阳半山区结构优化型特色农业板块;长春城区周边及节点城镇周边三产融合型都市农业板块。塑造主体功能约束有效,生产要素配置合理,资源环境可持续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现代大农业板块:现代农业样板区
榆树、农安、德惠平原区,定位为粮畜生产农产品加工核心区,以玉米、水稻等大宗优质粮食和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承载国家粮食安全功能,保障城乡居民口粮和肉类食品供给,保障全市工业用粮和饲料用粮供给,保障粮食净调出量,保障肉蛋奶商品量。在提高粮食产能的同时,在适宜区域推动粮经饲统筹型的种植业结构调整,促进畜牧水产养殖结构优化,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将该板块打造成为全国粮畜主导型的现代农业样板区。
特色农业板块:绿色有机
九台、双阳半山区,定位为结构优化型特色农业核心区,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打绿色牌、有机牌,走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并重的特色农业发展道路,做大做强特色产业规模,以规模化促进产业化,以设施化、基地化、园区化,提升产业效益,提升和开发特色农业的多功能性,接纳和吸收新技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到2020年,区域内特色农业产值占全市比重超过55%。
现代都市农业板块:农业观光和生态餐饮
三产融合型现代都市农业板块范围包括长春市主城区周边乡(镇)及双阳区、九台区与长春市主城区毗邻接壤的乡(镇),辐射涵盖其他公路、铁路沿线重要节点城镇周边地域。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化相关要素配置,构建科学合理的三产融合型的发展格局,承载为城市服务的经济功能和观光休闲功能,通过对农业多功能的立体复合开发,在满足城市对绿色优质鲜活农产品需求的同时,满足各消费阶层对农业观光体验、生态餐饮、休闲娱乐等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三大体系”引领突出粮食主产区特色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大体系建设,是长春市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的战略任务,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抓手。《规划》中提出,坚持战略统筹牵引、政策集中推动、力量整合突破、改革创新驱动,抢抓全球化、互联网+、生物技术、绿色生态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努力建设更趋完善的产业体系、更加稳固的生产体系、更具活力的经营体系,切实将长春市建设成为更具粮食主产区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统筹把握农产品供给侧改革的基本趋势,积极抢抓当前消费升级、科技进步、互联网发展等机遇,坚持消费导向和提质增效的要求,把长春市资源禀赋优势、粮食生产优势、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在实现粮食稳产的基础上,突出种养结合,发展壮大现代养殖业;突出特色资源挖潜,发展园艺特产业;突出原料就地转化增值,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突出农业多功能开发和区位优势,发展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都市农业产业;突出农业业态创新,拓展农业功能,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升级,加快形成粮经饲兼顾、农牧特加并举、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深入推进物质装备工程化、产业支撑科技化、生产管理信息化、产品生产标准化、环境利用生态化。加快多元化投入机制创新,探索推行可持续管护模式,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物质装备保障、技术与人才支撑和可持续发展水平,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全面深化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加快构建经营主体组织化、要素投入集约化、生产过程专业化、服务体系社会化和产品经营品牌化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保障。
“五大实验区”带动推动农业体制机制创新
遵循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借鉴国家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成功经验,总结2013年以来全市实施现代农业示范点上的一些突破,在全市规划实施“五大实验区” 建设。
“在建设水平上要高出一筹,在探索道路上要先行一步,在辐射带动上要影响全局,承载全市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积累经验的功能。”《规划》中指出,力求通过“五大实验区” 建设过程中的集中发力,实施过程中的探索和创新,寻求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有效途径,为推进全市农业现代化建设积累经验,确保2020年全市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如期实现。
1.榆树现代化大农业综合实验区
空间布局 以五棵树镇为启动区,沿榆陶公路五棵树段、102国道榆树段呈扇形布局向东向北拓展,核心区涵盖刘家、闵家、环城、先锋、恩育、弓棚等乡(镇),辐射带动区包括榆树境内玉米等旱作粮食作物优势乡(镇)。
规模 启动区及核心区规划实施区幅员面积1257.3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3万公顷。
2.农安现代化大农业综合实验区
空间布局 以合隆镇陈家店村为启动区,沿302国道向北拓展,核心区涵盖开安、华家、农安镇、哈拉海等乡(镇),节点与前郭相连,实现吉林省“前农现代农业核心区”长春段建设目标,辐射带动区包括农安境内玉米等旱作粮食作物优势乡(镇)。
规模 启动区及核心区规划实施区幅员面积178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8万公顷。
3.松花江流域水田生产现代化实验区
空间布局 榆树区域以大坡镇为启动区,核心区包括秀水镇,规划实施区幅员面积335.29平方公里,其中水田面积1.3万公顷;德惠区域以岔路口镇为启动区,核心区包括朝阳镇,规划实施区幅员面积412.7平方公里,其中水田面积1.7万公顷。
规模 辐射带动区包括全市沿江沿河流域水稻生产优势乡(镇)。
4.九台特色农业实验区
空间布局 以波泥河镇为启动区,核心区涵盖卡伦镇、龙嘉(镇)、东湖镇等适宜区,规划实施区幅员面积258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2万公顷。
规模 辐射带动区包括土们岭、沐石河、上河湾、胡家、莽卡等乡(镇)区域。
5.环城现代都市农业实验区
空间布局 以主城区周边区域为核心区,以双阳、九台适宜乡域、区域为辐射区,重点建设区域为莲花山,双阳区奢岭,绿园区合心,朝阳区乐山,宽城区兰家、净月区玉潭、新湖等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先行打造具有长春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圈。
规模 规划重点实施区幅员面积2453.0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6万公顷。
“五大主导产业”提升 释放综合经济效应
粮食种植业、精品畜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高效园艺特产业、现代都市农业是构建长春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主导产业,在全市现代农业建设中居于主导地位,成败事关全局。《规划》中强调,必须从总体上把握好发展方向、发展定位和发展模式,不断加大各项举措,加速提升“五大产业”的发展质量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最大限度地释放综合经济效应。
1.粮食种植业:推进“大合作”发展
在稳定提升粮食产能的同时,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推动粮食种植现代化水平的快速提升。以提升农机装备层次为重点,推进大农机装备由旱田向水田拓展,实现旱田、水田生产环节的全程机械化,实现农业传统耕作方式向现代化生产方式转变。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成果向现代生产力转化,以良种良法加集成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全面实施高产创建示范片工程,集成应用重大增产技术,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稳定增长。到2020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全省最高水平。
加快机制创新,全力推进“大合作”发展。鼓励农村各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主体创办合作社,引导同类型合作社组建联合社。坚持“量质并重”的原则,大力培育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的发展,协调金融、农资、农机、科研机构等各有关方面,合力支持、扶持粮食生产的发展,形成大合作的局面,促进现代化大规模粮食种植业的大发展。
2.精品畜牧业:2020年产值实现375亿元
运用现代经营形式和管理手段,促进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加速打造长春现代畜牧业升级版,努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全市经济的振兴。到2020年,生猪、肉牛、肉鸡等主要产业的现代化水平要达到国内一流。面向国际、国内的大流通市场格局初步建立,畜禽养殖业产值实现375亿元。
到2020年,长春市将完成3500个健康养殖小区的建设任务,并进一步开拓“五大区域国际市场”,到2020年,出口比例由现阶段的5%提高到20%左右。以强化保护和投入品监管为重点,发展质量安全型畜牧业。加强免疫无口蹄疫区建设。推进动物卫生安全工程。加大对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的监管力度。抓好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动物及动物产品可追溯体系。
3.农产品精深加工业:2020年产值突破3000亿元
农产品加工业是长春市第二大支柱产业,中长期规划目标是打造世界级农产品加工业基地,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的绿色化、集成化、高端化和高附加值化。到202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
加速推进玉米深加工产业链建设,打通玉米产加销通道。积极主动适应国家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在适当调减普通玉米种植面积的同时,突出抓好玉米加工产业的创新,推动玉米加工产业由初级加工向深加工方向拓展。以玉米精深加工产业链的协调发展,提高玉米附加值,调解玉米市场供求关系,释放玉米种植的积极性,分享种植红利。
延长畜禽加工产业链,推动肉类食品加工向生化产业、皮革等日用消费品多元化生产发展。围绕粗粮、杂粮杂豆等健康食品的开发,推出具有地理商标意义的特色产品。实施名牌战略,加速培育知名品牌。建立全市统一构架的农产品招商平台、科技项目对接平台、产品展示平台、网上交易平台、电子商务平台,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
4.高效园艺特色产业:打造国内最大粘玉米生产基地
根据市域各地农业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发展基础,全市重点发展蔬菜、苗木花卉、瓜类、果类、食用菌、薯类六大主导产业,提升九台区鲜食玉米种植产业和双阳区梅花鹿产业,逐步形成跨区域的品系化、规模化、特色化、优质化的特色产业。
到2020年,全市蔬菜规模化基地种植面积比重达到80%以上,设施化蔬菜生产基地面积20000公顷;食用菌产量达到15万吨,其中,工厂化生产规模达到10万吨以上;绿化美化类苗木花卉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0000公顷,君子兰养植基地发展到500公顷以上;规模化水果生产基地面积发展到8666.7公顷,总产量达到12万吨;马铃薯种植面积发展到36700公顷,产量达到110万吨;粘玉米种植基地发展到1.33万公顷,打造国内最大的粘玉米生产基地。
同时,着力提升鹿产品精深加工层级,深度开发药用、营养、保健、野味食用、方便食用等功能,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5.现代都市农业:建设100个示范项目
根据长春市区位交通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未来发展趋势,围绕城区周边适宜区域发展都市农业,着力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型长春市现代都市农业圈。立足于满足城市蔬菜副食品供应和城郊农民就业增收的需求,建好“高效特色产业园”;围绕观光休闲和科普教育功能,立足于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对休闲采摘、观光旅游、科普教育等精神生活需求,建好“市民休闲游乐园”;围绕生态功能,立足于满足城市建设发展需要特别是生态建设、人居环境改善方面的需要,建好“城市后花园”。
现代农业规划范文2
我国传统农业综合开发大多数局限于平整土地、粮食中低产田改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补助等。传统农业综合开发从体制和机制上创新不大,整合各种资源措施较少,更谈不上区域品牌推广。
现代农业综合开发总体规划策划,是在传统农业综合开发基础上的创新,系统整合自然资源、生态资源、行政资源、社会资源、科技资源和文化资源;把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农村工业、生态旅游、生态建设、文化品牌推广、市场营销、招商引资等完整综合起来;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完美的统一。
二、亮点
现代农业综合开发规划策划,最大的亮点就是在第一、二、三产业众多的行业中,挖掘主导产业和新农村建设内涵:在同质化的产品中,着力寻求区域产品差异化:通过大量调研、评估策划,准确的提出该区域现代农业综合开发总体发展战略、定位、核心价值和独特卖点:同时运用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技、文化创意、市场营销等理念,加以综合提升,并且导入新型行业产品,优化产业结构,达到农民致富、企业增收、政府增税的目的;重塑区域品牌形象,加强城乡统筹,从而达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该区域经济快速腾飞。
三、地点
现代农业综合开发总体规划策划,是以市(区)县级单位(含乡镇)统一安排
四、规模
现代农业综合开发总体规划策划,策划区域在151000万亩。
五、县(区)政府承办
县(区)政府根据《现代农业综合开发总体规划策划》具体要求,组织农业、林业、交通、水利、国土、建设、环保、工业、统计、旅游、文化、招商等部门协助。
六、规划策划费用
《现代农业综合开发总体规划策划》,一般规划策划费用在60-200万。
七、规划策划优势
1、我院拥有中天玫瑰等专利技术优势;
2、我院对农业产业化立项,申请国家有关部门扶持资金给予协助;
3、参与现代农业综合开发总体规划策划的专家教授,大多数来自北京有关大学、研究单位、文化传媒和营销策划机构,能够对当地区域经济进行全方位的咨询和指导。
4、各市(区)县城乡统筹发展总体规划策划
联系人:王平华 手机:13801206637 邮箱:
陈效龙 手机:13720028572 邮箱:xlong929@126.con
单位:时代中国神州时代传媒文化有限公司
北京水木中天植物科学研究院
现代农业规划范文3
“十二五”以来,我市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旅游兴市、城市发展、产业支撑总体工作布局的突出位置,深入贯彻“一核一极三区三基地”总体部署,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大力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我市整体上已经迈过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保持了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建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在保持粮油生产稳定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中药材、生姜产业两个“__第一市”建设,倾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强力抓好城郊商品蔬菜生产,奋力推进特色水果向“一村一品”发展,曾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__省粮食生产“丰收杯”奖,成功争创__省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县,农业产业结构和经营效益明显提升。2015年,粮食总产 万吨,油料总产 万吨,种植中药材 万亩,生姜 万亩,建立城郊商品蔬菜基地 万亩、场镇商品蔬菜基地 万亩,发展“一村一品”特色水果 万亩;初步形成东北部低山区中药材、生姜基地,东南部和西南部丘陵区优质粮油基地,中部浅丘区商品蔬菜和特色水果基地三大板块;农产品品质不断提升,累计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种植业基地面积 万亩。
——新型主体快速成长。坚持走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到2015年底,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到 家,其中省级重点 家、__市级 家,产值过亿元的 家,农民专合社 家,家庭农场 拥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 个,带动农户 万户,联结基地 万亩;农产品初加工 以上,精深加工 以上。
——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有序引导土地经营权流转,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到2015年底,土地流转面积达 万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 %。进一步完善合作经营机制,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到2012年底,全市经工商注册的专业合作社达311家,注册资本12.2亿元,合作社入社农户和带动农户占总家庭承包经营农户的61.8%,成为组织生产和联系市场的重要纽带。积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到2015年底,全市培育10—100亩以上规模种植大户11560户,其中种植100亩以上大户达到586户,种植面积9.1万亩。
——农旅结合共融互动。古城周边、__景区等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初步统计,全市发展农家乐 余家,其中星级农家乐达20多家,实现年产值8500万元,销售农产品1万余吨;建立水果玉米、特色红薯、彩色花生等农餐对接特色农产品基地1.25万亩。
——基础条件有效改善。农村公路、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质量提升稳步推进。到2015年底,全市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 余公里,有效灌溉面积达 万亩,占耕地面积的%,三级以上标准农田达到 万亩,占耕地面积的 %,农业机械总动力达 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 %,设施农业面积发展 亩,累计发展户用沼气 户。
——服务体系初步构建。深入推进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广泛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专项整治和植物疫病防控有序开展,农业标准化水平稳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农业生物灾害得到有效防范。大力培育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参与生产经营服务,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构建。
(一)现代农业发展思路还不够清晰
部分乡镇干部、群众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理念还未真正形成,“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观念还未真正确立,以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对较慢,“小而全”生产方式特征还很明显,产业模式还未真正突破,农业的弱质产业地位还未真正改变。
(二)发展动力明显减弱
农业发展面临农产品价格国内外倒挂、“黄箱”政策接近上限两个“天花板”挤压,和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约束趋紧两道“紧箍咒”制约,原有发展动力明显减弱。__人均耕地等资源低于全省水平,中低产田土高达60%以上,有效灌面只有40%左右;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严重威胁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农产品品种特色、品质特色、品牌特色不够突出,比较优势不明显,发展效益不凸显
市场营销体系不健全,基本上以农业经营主体在市场上自谋出路为主流,营销方式单一、组织化程度不高,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比较薄弱
一是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水平不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科技成果供给不足,转化率不高,支撑和引领作用未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标准化工作推进不快,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商品率和资源产出率的技术成果明显不足;农业疫病防控技术和资源替代技术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能力较弱,依靠科技振兴农业、依靠科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依靠科技增加农业附加值还未真正实现。二是农技推广运行机制不完善。乡镇农技人员主要工作精力
未用于农技推广服务。农技队伍年龄偏大,专业结构和整体素质偏低,大多农技人员缺少农业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已有的农业社会服务机构承担社会化服务能力还比较薄弱,服务农民作用有限,制约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五)农业发展面临巨大人才缺口
农业科技人才数量不足,质量有待提高;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空心化”,农村实用型人才“青黄不接”;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年龄结构老化问题严重。
(六)龙头组织带动性辐射性不够强
一是龙头企业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农业龙头企业2015年实际销售收入总额不超过 亿元,“亿千”企业不多,企业盈利能力不强。大部分农业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落后,产品附加值低,缺乏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科技创新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企业人才引进和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现代管理能力不强。二是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不高。已建立的专业合作社大部分规模小,服务层次比较低,部分专业合作社组织机构不健全,内部管理不到位,机制不灵活,与社员的利益关系不密切,存在无固定资产、无股份资金、无固定场所和无销售市场等“四无”现象。三是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农业企业发展产业化基地较少,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订单质量不高,同时缺乏对下游农户进行足够的种植培训、技术指导等服务,影响了生产过程中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的推广应用,使农户种养殖收益受到一定影响。专业合作组织由于自身发展局限,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并不明显。
(七)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水平不高
虽然逐年加大了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但总体来看,一是规划滞后。主要是传统农业基础设施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存在差异,对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的适用性不强。二是设施薄弱。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三是管理缺失。土地不集中、种植不连片等问题造成渠道等农业公共基础设施管理的责任主体不明确,加上部分群众素质不高,“建而不管”、“建而不用”、“各自为政”等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农业基础设施使用效率。
(一)指导思想
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遵循高效生态、特色精品、安全放心、绿色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用统筹的理念规划农业,用工业化的集约经营理念管理农业,用市场、质量、竞争的理念经营农业,以建设“中国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市”为目标,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__、__、__三大园区”建设为平台,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品牌农业,以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升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推进不同区域农业的差别化发展为路径,更加注重市场导向和政策支持、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和科技驱动、更加注重服务和法治保障,加快构建一二三产融合互动、种养加一体、农旅显著结合的现代农业结构,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生态立农。走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路子,以构筑循环体系、推广新型种养模式和生态循环农业技术集成应用为重点,建立完善产业布局生态、资源利用高效、生产清洁安全、环境持续改善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努力实现农药化肥施用总量减少,农作物秸秆基本资源化利用,废弃农药包装物与农膜基本有效回收的目标。二是坚持改革活农。以调动和发挥农业生产经营者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农村资源要素配置优化、最大利用为目标,以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为主线,以建立确权、赋权、活权、保权的要素市场为重点,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产权流转体系,继续保持农业经营体制先发优势。三是坚持科技兴农。立足需求和应用导向,完善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和农机农艺融合机制,大力推广适合我市应用的先进农业技术,大力推进农业机器换人、设施增地,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坚持“大院名校”与“乡土人才”并重,努力提高农业的科技贡献率。四是坚持质量强农。坚持“产出来、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以全国放心示范县创建、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应用为载体,突出源头治理、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加快构建起生产经营规范、监管全程有力、质量安全优质的农产品质量建设体系,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力争成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五是坚持多措惠农。综合运用改革、政策、市场、科技、教育等手段,加大农业投资,倡导“万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稳步提高经营性收入;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不断增加工资性收入;落实支农政策,切实保障转移性收入;盘活农村资源要素,持续增加财产性收入,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六是坚持依法治农。加强农业法制建设,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业发展、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稳定等各项工作,不断提高农业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确保现代农业发展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在法治框架下活动,在法治保障中更健康、可持续前行。
(三)发展目标
——主要农产品供给目标。到2020年,我市粮食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达到40万吨以上;油料总产达到4.0万吨以上;中药材、生姜、优质粮油、蔬菜、水果等5大产业整体发展实力明显增强。
——耕地质量建设目标。到2020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0万亩,项目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耕地地力提高l~2个等级,增强耕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产品品质优化目标。到2020年,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稻面积稳定在80%以上,其中国际二级以上优质稻力争达到40%;玉米专用优质率达到55%:优质专用薯类商品率达到65%;“双低”油菜种植面积达到95%以上;柑桔优质果率提高到70%以上;精细蔬菜比例达到60%以上;重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9%以上,无公害农产品达到 个以上,绿色食品达到 个以上,有机食品达到 个以上,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达到 个以上。
——农业支撑条件水平目标。2020年,全省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100%;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的覆盖率提高到80%;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
——农民收入与自我发展能力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20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万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5万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5万人次,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
——农业生态环境目标。到2020年,全市农村户用沼气普及率占适宜农户的80%,基本普及农村户用沼气;规模化养殖场粪水沼气化处理率达到80%,实现“粪便肥料化,粪水沼气化”目标;以烧柴为主的农户省柴节煤炉灶升级换代率达到90%;新农村农民集中居住区生活污水通过净化沼气池进行有效治理;全面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配方施肥使用面积达到80%以上,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不断提高秸秆、人畜粪便处理利用率,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区水稻秸秆还田率达到95%,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0%。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目标。到2020年,
全市生态休闲农业总收入在2015年的基础上翻两番,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生态休闲农业农庄(企业)达到30户。创建国家级生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30个,发展规模以上“农家乐”200个,培育经营规模上千万元的生态休闲农业省级龙头企业2家,带动发展一大批成长型的中小型生态休闲农业企业。(一)增强粮油生产能力
粮油播种面积持续稳定在120万亩左右,粮油总产量保持稳定在40万吨以上。规划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结合实施国家千亿斤增粮工程、巩固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土地整理、中低产田造等项目,到2020年努力,全市规划建设3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整体达到年亩产吨粮或亩产值达到万元的生产能力。一是藏粮于地。认真落实最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措施,集中连片建设10万亩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万亩,灌溉保证率达到85%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耕地基础地力提高0.5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5个百分点;有机肥资源利用率提高20个百分点,秸秆还田达到85%,化肥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用药量减少30%以上,可控降解地膜推广使用量占总使用量的30%以上,不可降解标准地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二是藏粮于技。加快新品种推广,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大力推广“千斤粮万元钱”、“吨粮五千元”粮经复合型种植模式,建设粮经复合型产业基地10万亩,集成推广应用综合技术,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率达到80%以上,绿色防控覆盖面达到100%,农产品无公害率达到10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三是藏粮于民。积极调动农民种粮储粮积极性和提升农民素质,加大粮食生产政策支持力度,保证种粮农民合理收益;改善种粮农民的储粮条件,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培育3000户种植100亩以上的粮油生产型家庭农场、50家种植500亩以上的专合社。
(二)构建“三区四带五群”发展格局
“三区”:即以__、__、__、__、__等5个乡镇(街道)15个村为核心,打造__农业农村综合区;以__、__、__、__、__、__6乡镇40个村为核心,打造__现代农业园区;以__休闲农业园、____特色蔬菜示范园、____中药材示范园、国道347线川明参生姜等特色产业为核心,打造__生态特色产业示范区。“四带”。一是以__古城、__院景区、__河湿地、老观古镇、__片区历史文化遗存和升钟水库等为依托,规划建设3个主题农场、3个农业文化园、10个幸福美丽新村、10处景观田园、50户五星级农家乐为节点;进一步完善__休闲农业园,争创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加快中国农耕文化(__?耕心之旅)体验园建设,打造集生产、加工、观光、体验、运动、住宿、餐饮、购物、养生为一体的4A级度假休闲运动景区;努力打响__博世葡萄节、__枇杷节、__柑橘节三大农业休闲采摘节庆品牌。构建__到__和__、__到__河湿地和老观古镇、__到__片区文物遗存和升钟水库为重点的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带。二是以__、__园区为重点,建设4万亩晚熟柑桔、猕猴桃、伏季水果等优质水果产业带。三是以彭城万亩蔬菜基地为重点,包括__、__、__、七里、彭城、__、__、__等乡镇,建设3万亩城郊保障型商品蔬菜产业带。四是从__到三庙建设5万亩川明参、5万亩生姜特色农业产业带。“五群”。即以生态休闲农业、川明参、生姜、城郊保障型商品蔬菜、优质水果等五大特色效益农业产业群。
(三)推进一二三产融合互动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龙头企业集群集聚,拓展农业多功能,依托龙头企业将产业链、价值链与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引入农业,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到2020年,全市部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家,省级以上达到10家,__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0家,产值过亿元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5家,规范发展3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类型家庭农场5000户,农产品商品化处理率达到50%以上,品牌销售率达到50%以上,产业化带动农户面达到7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5:1。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市生态休闲农业总收入在2015年的基础上翻两番,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生态休闲农业园区(企业)达到30户。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30个,发展规模以上“农家乐”200个,培育经营规模上千万元的生态休闲农业省级龙头企业2家,带动发展一大批成长型的中小型生态休闲农业企业。
(四)着力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示范和促进良种、良法、良壤、良灌、良制、良机配套,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建设一批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与区域布局相协调、以集中育苗、育种为重点的良种繁育基地。积极实施10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推进农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促进新型农民培养。重点加强农作物优质高产栽培、农业节本增效控害、重大病虫综合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农产品贮运保鲜和精深加工、农业节能减排、农业信息化、农业抗灾减灾等领域的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重点突破和熟化种子种苗、水稻机插、油菜机收、病虫绿色防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核心技术。
(五)大力提升农产品质量
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满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需要。到2020年,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稻面积稳定在80%以上,其中国际二级以上优质稻力争达到40%,玉米专用优质率达到55%,优质专用薯类商品率达到65%,“双低”油菜种植面积达到95%以上,水果优质果率提高到70%以上,精细蔬菜比例达到60%以上。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强化源头治理、过程管控和质量追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全市标准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通过认证的“三品一标”农产品50个以上,基地面积50万亩以上,“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到全市食用农产品生产面积60%以上,培育省级以上农产品品牌10个以上。
(六)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加强农业资源永续利用。坚持用地和养地相结合,确保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大力推广粮经轮作“千斤粮万元钱”模式,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实施粮食作物与蔬菜、瓜果、食用菌等经济作物的间(复、套)种、水旱轮作、立体种植,大幅度提高粮田综合经济效益,实现稳粮与增收的有机统一。大力推广应用种养结合的新型种养模式,形成“以农养牧、以牧促农、农牧共赢”的发展格局,实现种养平衡发展。大力创新和利用“资源-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积极推广农作物秸秆作畜禽饲料、还田肥料、食用菌基料、沼气能料利用,促进农业废弃物从污染治理向资源化利用转变。积极推广应用农作物高效节水微灌、肥水同灌、钢管大棚、避雨棚架等设施,着力减少农业资源消耗。深入实施农村沼气工程,培育农村沼气服务组织,健全沼气服务网点,多渠道扩大“三沼”综合利用。到2020年,农作物秸秆、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分别达80%和80%以上。加快推行农业生态化。严格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防范工业和生活污染影响农业生产。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农药减量控害工程,加大有机肥、生物农药推广力度,降低化学农药和化肥使用量,提高肥药利用率,减少氮、磷等排放,推进农业薄膜等废弃物的回收和资源化利用,减轻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到2016年,测土配方施肥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普及率均达到80%以上,化肥利用率比2015年提高5个百分点,化学农药使用量比2015年减少10%。
(七)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抓紧抓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实现土地占有、承包、经营、收益“四权分置”,积极推动集体委托和信托模式,优先发展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实现“土地分散占有、集中连片经营”。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使其适应农业生产的分工细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帮助农民立足农地发
展;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加强农民转移就业培训,扶持农民跳出农地从事非农产业。积极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鼓励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八)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
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宣传、电子商务等服务。稳定和加强乡镇农技推广等公益机构,健全经费保障和激励机制,改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作和生活条件,全面建立农技推广、病虫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鼓励农业科技人员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社会化服务。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益,鼓励组建农机、粮食、植保、沼气等专业服务组织,鼓励开展代耕代管代收、农资经营、农机作业、病虫防治、产品营销、沼气服务等专业化服务。积极采取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会化服务等途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土地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进一步构建营销服务平台,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力争到2020年,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0万亩,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达50%,病虫害统防统治率达到80%。
(九)着力推进法治农业建设
一是切实树立法治理念。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带头尊法、敬畏法律,带头学法、掌握法律,带头守法、捍卫法治,带头用法、厉行法治,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坚定法治信仰、坚守法治理念、坚持法治精神,强化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意识。增强宪法法律至上意识,始终保持对宪法和法律的敬畏之心,绷紧法律红线不能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这根弦。增强权力法定意识,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遵循法律授权、法律规则和法律程序。增强权责一致意识,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做到“心中有法、遇事找法、权不离法”。 二是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全力加强执法专业队伍建设,配备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人员力量,不断改善执法装备,提高执法规范化水平。高度重视农业法制队伍建设,加强法制机构设置,充实法律专业人员,促进农业法制队伍规范化、专业化建设。注重法治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教育培训和知识更新。三是坚定农业综合执法方向,切实做到敢于执法、严格执法、秉公执法、文明执法。重点抓好生产经营执法监管,农业生产经营行为监管,农业投入品、农产品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的监督检查。
围绕建设任务,以最急需、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和领域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全面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新建高标准农田10万亩,完善田间灌排沟渠及机井、节水、小型集雨蓄水、积肥设施、机耕道路及桥涵、农田林网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开展土地平整,落实土壤改良、地力培肥等措施,加快先进适用耕作技术推广应用。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项目
鼓励民间资本、工商资本投资建设生态高效家庭农场,推进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开展示范性家庭农场创建活动,落实示范性家庭农场培育发展政策,力争每年培育示范性家庭农场100个。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规范__市级龙头企业管理,争取新培育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各2家。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切实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组织和带动能力。
(三)农村土地流转项目
力争全市每年新增土地流转1.5万亩以上;建好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制订全市农村土地流转工作考核激励机制。
(四)生态休闲农业示范点建设项目
引导生产经营主体建设主题农场、农业文化园等,创建一批景观田园、五星级农家乐。进一步完善__休闲农业园,争创中国最美休闲乡村1个;加快__博世葡萄庄园建设,争创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星级)企业(园区)1个;以油菜、水稻等为载体,建设农业景观1个以上;加快____休闲农业园区建设,举办农业休闲采摘节;力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授牌。
(五)智慧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
依托农业“三区”建设、主导产业发展和农业主体培育,引导工商、民间资本投入智慧农业发展,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区、孵化园、产业园。
(六)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
充分发挥乡镇、街道农业服务中心作用,提升农民综合服务能力。鼓励组建农机、粮食、植保、沼气等专业服务组织,开展代耕代管代收、农机调度维修、沼气服务等专业服务。
(七)设施装备提升项目
加快农业领域“机器换人”、“设施增地”,大力发展多功能、高性能、经济型农业机械以及钢架大棚、玻璃温室等设施农业,积极稳妥推广农用无人机、秸秆资源化利用设备,深化农机农(牧)艺融合示范区建设,大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加快粮食生产和主导产业机械化进程。
(八)农产品电子商务项目
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大电子商务发展力度,鼓励发展一批以__名特产品为主的电商化主体,推进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到2020年80%的涉农商家实现上网销售,农产品网上销售额达到2亿元以上。组织涉农商家参加农博会、展销会、“农批对接”、“农超对接”等活动,支持开拓农产品国(境)外市场。完善农业品牌发展激励机制,推进区域公共品牌平台建设。
(九)“菜篮子”建设项目
积极推动蔬菜生产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完成2万亩保障型城郊商品蔬菜基地建设任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处理好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问题,营造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环境,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完善党领导“三农”工作的体制机制。强化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职能明确、权责一致、运转协调的农业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切实加强乡镇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服务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其组织指导、服务协调作用。各乡镇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要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支持服务现代农业的积极性,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努力形
成“合力兴农,合力扶农”的良好氛围。(二)加大财政投入
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积极发挥国家财政性投资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的力度。不断增加市农业发展基金(创新基金)规模,确保市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调整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完善惠农政策,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科研及技术推广、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农业产业化及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等方面的投入,确保公益性项目和重点农业项目的资金需求;积极推进农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持续增加信用资本金额度,为经营主体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加快农业政策性保险进程,不断扩大承保品种和范围,探索建立政府补助和商业保险有机结合的农业灾害救助体系,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现代农业规划范文4
关键词: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劳动力转移;贵州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2-0049-03
贵州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农民、农业问题是关系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问题,也是关系贵州省及至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必须解决的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解决贵州省三农问题的途径之一。贵州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是吸纳和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因素。本文分析贵州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对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贵州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现状
(一)贵州省工业化发展现状
工业作为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和财政税收的重要源泉。工业化是工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比重不断提高、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它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也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自1950年起,虽然贵州省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工业持续增长,实现了全省经济总量的扩张。
2011年贵州省人均GDP为16 413元,按照中国购买力平价1美元等于3.45元人民币,折合人均GDP为4 547.39美元,剔除1982—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355%,贵州省2011年人均GDP为1 280.95美元。根据经济学家钱纳里的多国模型进行判定,贵州仍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其他的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这一发展阶段。例如,石培新(2011)分析认为,与全国相比,从总体水平衡量,2009年贵州工业化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落后六至十二年[1] 。究其原因,主要包括我省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布局不合理、创新能力极弱及工业总量太小等[2] 。
(二)贵州省城镇化现状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和各种生产要素不断向城镇聚集而形成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社会观念等向城镇性质转变的过程。经过多年努力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贵州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城镇化发展步伐有所加快,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逐步改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城镇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步伐加快。以2012年《贵州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测算,2007—2011年贵州省的城镇化率为分别为29.25%、30.7%、32.1%、33.81%和34.96%。根据国内外实践经验,城镇化率从30%提高到70%的阶段,是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但贵州省2010年城镇化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低15个百分点[3] 。其主要原因在于:贵州城市数量少,规模等级低,城镇化容纳空间小;工业基础薄弱,对劳动力吸纳能力小,不利于城镇化发展;贵州是一个传统农业省份,城镇化率低等。
(三)贵州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农业发展成效显著,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生产结构也逐步得到了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明显的进展,逐步形成了特色优质农产品区域化发展格局,农产品市场建设也取得了初步成效[4] 。作者等(2012)[5] 运用标准值测算方法,选择参考杨万江、徐明星《农业现代化测评》的研究成果[6] ,选用当中的相关指标,对贵州省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分析,2000—2011年贵州省农业现代化的总评分为23.39、23.10、24.21、25.61、26.67、29.34、31.46、34.29、37.72、40.77、43.15和46.78,其得分均低于50分。根据杨万江等的研究结果,当农业现代化水平测评总得分低于30分时,属于农业现代化的准备阶段。而当其总得分为30~50分时,则是属于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由此判断,贵州省农业现代化的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其发展水平还不高,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而导致其现代化水平较低的因素包括农业生产条件基础差,农业发展投入不足,农业经济结构不高和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低等。
二、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贵州省是典型的农业省份。2011年全省4 238.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3 551.18万人,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重为83.79%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提高使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多地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粗略地以年末农业户藉人口减去年末乡村常住人口来估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量,估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从2000年的285.75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1 294.94万人。从转移增长率上看,“十一五”期间,2006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为618.35万人,2010年为1 210.17万人,年增长率为18.28%。“十五”期间,2001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为267.94,2005年为383.22,年增长率为9.36%,“十一五”期间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几乎是“十五”期间的转移率的2倍。 “十一五”期间与“十五”期间相比,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呈加速趋势。
三、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关性
从理论上分析,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将吸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将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等因素的总体作用下,贵州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呈增加趋势。但是,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分别对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是如何的呢?因此,作者将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将通过采用一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贵州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与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性。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广义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定义,即包括在城乡之间来回流动和已经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贵州省的实情是流动的农村人口远远大于已经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农村人口,因此,流动人口的影响更大。基于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定义,当期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数量以当期的年末户籍农业人口减去当期年末常住人口进行计算。当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率为当期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占当期年末户籍农业人口的百分比,记为自变量Y。工业化是一系列基本生产函数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7] ,也是经济结构变化的过程,因此,将这一过程用工业对GDP的贡献份额进行反映,记为自变量X1,代表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以城市化率来进行衡量,记为自变量X2。将采用作者等(2012)利用杨万江等开发的测评体系所计算得出的贵州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得分结果作为衡量贵州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指标,记为自变量X3。所有数据均来自历年《贵州统计年鉴》。直接数据和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
(二)结论与分析
1.工业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率与工业化率之间线性关系假设不成立。其一元线性回归及相关系数为:Y=-1.794791X1+89.24738,t值分别为-0.685377和0.868570,R2=0.044867。说明贵州省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对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吸纳作用不是很大。主要原因可能是贵州是农业大省,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其工业化水平一直都不是很高。这说明贵州省工业基础薄弱,缺乏为进城农民提供大量工作岗位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劳动力吸纳能力小,工业化的发展对本省劳动力的吸引作用不是很大。相反,其他工业化程度发达的省份吸纳了绝大多数贵州省跨省流动的农村劳动力。
2.城镇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率与城镇化率之间的关系呈线性关系。其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和回归系数为:Y=2.736325X2-57.19513,t 值分别为15.87994和11.84835,R2=0.961857,F值等于252.1725,DW值为1.3083。方程系数和统计值都通过了检验,说明贵州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贵州省城镇化的进程是相互关联的。当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转移率将提高2.736325百分点。许多文献研究表明,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由于户籍制度和家庭联产承包制度,使得城市化进程小于工业化进程,只有很少部分农村人口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进入城镇。从上页表1的数据也可以看出,贵州的城镇化水平小于工业化水平。但是,城镇化却对贵州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因此,贵州城镇化的发展更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3.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率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也是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一元线性回归方程:Y=1.268475X3-21.69581,t 值分别为25.14132和13.07935,R2=0.984426,F=632.0862,DW=1.455178。当农村现代化得分值每增加1分,农村劳动力转移率将提高1.268475百分点,说明贵州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对贵州省农村劳动力有着很明显的推动作用。
四、政策建议
根据所得出的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重视城镇化对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吸纳作用。贵州省城镇化建设与全国水平相比较还较低,仍属于乡村型社会。城镇化建设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差异。根据贵州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条件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要求,大力推进小城镇的发展。在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中,以农业为侧重点,实施非均衡化的发展战略,加快推进贵州现代农业的发展,从农村和城市两个方面提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渠道。加强相关制度和政策的合理设计,充分发挥城镇化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劳动力转移、市场需求和城乡产业分工带动农业农村发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升贵州农业现代化水平。
2.进一步提高贵州省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水平,推动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现代农业是产业化的农业、规模化的农业。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州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在劳动力加快转移的背景下,要科学规划,发展符合贵州资源条件的农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推动农业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针对贵州省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的趋势及贵州城镇化水平不高的现状,要充分发挥贵州的农业资源优势,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条,在构建高效、低耗、具有较强竞争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同时,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内部转移,在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途径的同时,增加农民的收入。
3.贵州省在提高工业化水平的同时,注重相关政策的配套,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贵州省农村劳动力实现省内就地转移。贵州省正在实施的工业强省战略,在促进二产上带一产、下促三产的同时,特别是在促进一产的产业化和带动三产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应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工业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带动作用,为最终解决三农问题服务。
参考文献:
[1] 石培新.从贵州工业化现状看“工业强省”的必要性[N].贵州日报,2011-06-08.
[2] 徐筑燕.工业强省战略知识读本[M].贵州:贵州出版集团公司贵州人民出版社,2012:77.
[3] 李兵.贵州城镇化率低全国15%[N].中国经济时报,2011-06-08.
[4] 王永平,金莲,刘良灿,等.贵州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径与模式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09,(3):144-148.
[5] 葛菁华,董景奎,胡勇,等.贵州省农业现代化测评与综合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13).
现代农业规划范文5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希望走进自然的田园生活。服务于城市居民的农业观光园便在这种回归田园的潮流中应运而生。现代农业观光园是人们较为喜欢的休闲去处,其是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是集旅游、休闲农事体验为一体的为居民提供的身心放松的场所。农业观光园主要是以盈利为目的,在此前提下,如何对现代农业观光园进行规划设计,是每个规划设计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综述了现代农业观光园在规划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总结在产业结构、旅游项目策划、景观设计等方面的要点,并提出一些建议,最后展望了现代农业观光园的发展趋势。
1 农业观光园的定义
农业观光园是旅游业与农业观光相结合的产物,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市场为导向,集休闲娱乐性、观赏性和农事体验为一体,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等多种效益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园[1]。农业观光园开辟了新的旅游方式,丰富了旅游产业。满足城市居民亲近田园生活,体验新型旅游方式的心理。
2 现代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原则
2.1 因地制宜
设计来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在规划设计中充分尊重当地原有地貌及特色,在对其原真性保护的基础上,进行观光农业的合理开发与规划设计,力求以最少的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景观效果及经济效益。例如适当的设计微地形,营造丰富的景观效果,且不可大面积的挖山填湖,一方面是对当地水文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费时费力,加大园区营建成本及后期维护管理费用。
2.2 以人为本
一切设计以人为本,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爱好者的需求。
2.3 地域性原则
我国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民俗文化、地域风情,设计应将当地的人文景观与农业生产结合,充分挖掘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通过将地域文化的提取,概括,解构,通过设计语言,设计手法在园区表达,体现不同地区农业观光园的特色,增强园区趣味。
3 规划设计思路及要点
3.1 产业结构规划
从横向看,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导,养殖业为辅的模式,改善单一的产业模式,为园区带来经济效益。从纵向上看,称为立体农业,例如在果树林里,种植具有中草药价值的植物,或养殖家禽类等,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与经济效益。注意在选择植物种植时,应以和谐共生为主,避免物种间竞争。
3.2 旅游项目策划
旅游项目策划的前提是前期充分的资料收集、调研,包括所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当地居民收入情况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客源分析,得出精准的市场定位,然后结合旅游学理论进行规划。前期的分析和旅游学理论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前期分析没有旅游开发相关知识,即使园区建成也不会形成良性运作,没有前期详细分析直接进行盲目开发,不仅会造成当地环境的破坏,也使投资与收益失衡,导致园区陷入亏损的困境。只有两者统筹兼顾,才能设置合理的旅游,休闲项目。
3.2.1餐饮 挖掘乡土餐饮文化,加强特色,定期举办饮食节,提供厨艺教学活动。同时也可作为婚庆场地,一方面给园区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体现当地婚俗文化。
3.2.2 购物 田园超市,特色售卖点,形成销售链、线上订购派送等。
3.2.3 娱乐 在合理规划功能区的基础上,设计射击、咖啡酒吧、沙疗、垂钓、土陶制作、农事参与等项目。此外儿童作为特殊使用人群,设置儿童游戏场地,依托当地土壤状况,在裸露的地表,可采用树木枯干经过加工处理形成游戏设施,可满足儿童亲近自然释放天性,同时减少园区维护成本。
3.3 景观设计
3.3.1 地形 地形普遍应用于造园中,其具有加强空间的独立性,丰富空间层次,组织排水,控制游人视线,形成小气候等功能[2]。设计应结合用地实际情况合理设计,一般高差不大的土地用作生产用地,低佳之处蓄水建湖,抬高的地形用于栽植果树等。
3.3.2水体 避免大面积的挖山填湖,根据游客量设置合理的水体面积。
3.3.3植物 生产区温室外和道路两侧不宜栽植高大乔木,以免影响作物正常的光合作用,一般以小乔木为主,常绿灌木作为绿带,适当配以地被花草,总体上形成四季变化的植物景观季相。
3.3.4建筑 应体现住宅特色,采用当地原材料,构建原生态的居住条件。
3.3.5道路 主道路以科学、便捷为准则,既要便于集散人流、物流、又要利于生产区内路网,次道路应将景观节点连接,成为网状,方便游人到达,游步道营造中国古典园林曲径通幽的意境美。
3.3.6 其他 农业观光园中不可缺少的设计要素还有垃圾箱、标志牌小品等,它们既有其自身的功能性,又具有景观功能,设计中应挖掘地域文化,通过设计语言将文化元素体现在景观小品中。
现代农业规划范文6
产业选择是区域农业规划的基础,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路径之一。区域重点产业的确定可指引未来区域农业的发展方向,可明确财政资金投资区域农业的重点,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资重点农业产业。其选择的依据应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在进行比较优势测算的基础上,还要综合考虑区域适宜性、市场前景、区域发展目标等综合因素。对重点产业的规划要从两个方面实现其对城乡资源的统筹.一是要从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角度进行综合打造,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联动:二是要大力发展集产品提供、服务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提高农业的内涵与外延功能以及价值和效益。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当中.由于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和农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正逐渐分化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部门,形成现代化的农业社会分工体系。农户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由专门的部门提供。产品的销售也由专门的企业完成等。在这样的要素供需过程中,城乡资源、要素和产权等实现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由于农业产业化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现代化科技的运用。劳动生产率提高,部分农村劳动力得到解放,进而出现两种分流:一是土地规模经营的大农场主,他们雇佣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逐步向城市居民转化:二是部分劳动力转让土地使用权后也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向城市流动,使得城乡劳动力市场得到了统筹发展。另外,土地集约化利用可使土地资源有效集中,加之科技的不断集中投入,不但对粮食及其他农产品的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够产生更大的效益,也能使城市化进程中逐渐减少的耕地问题得到缓解,为城乡统筹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空间布局
空间布局的核心和基础是土地资源的空间配置.在区域农业规划中要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以及重点项目建设等与土地这一空间资源结合起来考虑,充分发挥土地资源在区域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土地资源的一个重要属性是不可移动性,而这一属性正是维护区域土地资源空间结构平衡的出发点。区域农业规划中关于土地资源空间配置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保护耕地,维护粮食安全.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维护区域土地资源的空间结构平衡,同时,土地在空间、时间上的合理配置可以引导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和城镇体系的不断完善,实现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等生产要素完美结合。在某特定行政区域内,土地的自然供给是由土地的空间范围决定的,一般情况下数量相对稳定,并缺乏弹性:在土地自然供给基础上,通过土地开发活动或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满足人类生产、生活所需的空间,形成土地的经济供给,具有一定的弹性。但这种经济供给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其受行政区划控制,因此,区域农业发展要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着眼区域和城乡统筹,打破行政界线,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将重点产业、基础设施以及重点项目等与土地利用规划紧密结合,通过科学的空间布局实现区域土地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城乡要素的合理流动,统筹城乡发展。城乡要素流动的诱导因素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综合系统,其中最直接因子是各要素对利润的追求。另外,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自然环境等也是比较重要的诱导因子。在目前农村大部分要素收益率低于城市的现实下,必须大力加强农村环境建设。通过制度创新和强化服务,降低要素进入的成本和门槛,吸引城市要素和国家、同际资源的进入。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改善要素流动的质量,即通过各种途径,流入农村发展稀缺的资本、技术、信息和管理,流出相对丰裕的普通劳动力和农产品,在要素流动中实现城乡双赢的结果。因此,区域农业的空间布局规划必须从增强农业和农村地区吸引要素的诱导因素和改善要素流动的质量出发,构建城市与乡村联系的连接点、网络或区域,这些点、网络或区域为城乡的产品和生产要素流动和组合构建平台,使生产要素发挥其最大作用.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体来讲,区域农业空间布局规划主要可以包括以下4种空问布局模式。
2.1DESAKoTA模式
20世纪90年代,麦基在研究亚洲的许多核心城市边缘及其间的交通走廊地带时发现,这种“城市与乡村界限逐渐模糊,农业活动与非农业活动紧密联系,城市用地与乡村用地相互混杂的”空间形态代表了一种特殊的城市化类型,他称之为“DESAKOTA”模式,“DESA”指村庄.“KOTA”指城市[61。这是一种独特的城乡联系模式,一般在大城市之间交通走廊地带的农村地区所发生.以劳动密集型工业、服务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迅速增长为特征,商品和人流等要素相互作用十分强烈。在这种模式下城乡是融合发展,农业产业选择以供应城市的鲜活农产品生产为主,突出农业的景观、生态屏障以及观光、科普和文化传承等功能;产业布局体现城乡的融合,形成兼具城市和农村优势的田园城市。充分发挥城市和乡村的引力,摈弃一般城市和农村惯有的斥力,实现城乡优势互补、要素互动、资源共享,既有效汇集城市的人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又拥有乡村相对充足的资源、良好的生态、深厚的人文底蕴、惬意舒适的旅游等,形成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综合协调的田园城市,既充满着城市的生机和活力,也富有农村的优美田园风光。
2.2网络化模式
21世纪后,关于城乡间的“联系”和“流”的城乡相互作用理论也发展起来。道格拉斯从城乡相互依赖角度提出了区域网络发展模型,认为“网络”概念是基于许多聚落的簇群,每一个都有它自已的特征和地方化的内部关联.而不是努力为一个巨大的地区选定单个的大城市作为综合性中心。他还认为乡村的结构变化和发展通过一系列“流”与城市的功能和作用相联系,包括人、生产、商品、资金和信息等5种“流”,每一种“流”体现出不同的空间联系模式和多样的利益趋向特点。为确保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流”必须导向一种“城乡联系的良性循环”。城乡空间关联水平是城乡要素能否双向流动和优化配置的直接决定因素,城乡经济和社会文化联系是城乡互动发展的主要形式和内容,以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为依托,打造农业产业带或旅游观光带,通过节点的建设汇聚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产业选择以当地特色产业为主.体现产业的规模性和集约化;实现城市资源与乡村资源的互动交融。
2.3现代农业园区化模式
斯多尔和泰勒认为合理的城乡关系,必须是建立在人们基本要求得到满足基础上,因此。统筹城乡发展的中心应是农村发展,要制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要将自上而下的发展政策与来自最下层居民的基本要求得到满足结合起来。现代农业园化模式以乡村区域为中心.选择有产业基础和位优势的地域建立现代农业同区,通过园区的集聚效应主动吸纳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将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通过同区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当地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这种园区可以是以特色产业为基础农业产业园区,也可以是以高科技引进和示范为基础农业科技园区,还可以是结合当地人文旅游资源的多功能型观光农业同区,以及延长农业产业链的农产品加T园和农业物流同等。
2.4专业镇模式
朗迪勒里、等㈣均认为,小城镇承担了城市与农村持续联系的任务。是城乡联系的节点。具体表现在,一是小城镇将乡村产业与城市产业联系起来,形成一条投入产出链条.克服了乡村产业与城市产业之间因经济活动内容、产品、规模、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而无法连接的困难,使乡村与城市的经济保持紧密的联系。二是小城镇是城市资源要素向外扩散的通道,它将城市与农村两种互不相干、封闭的经济体连接起来。弗里德曼提出农业城镇发展模式.主张建立经济与社会均衡发展的城乡联系。区域农业规划中促进城乡统筹的专业镇发展模式是指在某一区域中,根据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以镇域为范围,选择具有较好资源禀赋的镇发展某种农业产业,通过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运作形成生产、加工、流通完善的农业产业链条,吸引城乡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农业产业集聚发展。
3配套体系
区域农业规划中的配套体系规划可包括市场流通体系规划、农田水利规划、农业机械化规划、农业信息化规划、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农业科技推广等,这些配套体系规划是区域农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区域农业规划有效实施的重要支撑,也是统筹城乡资源的路径之一。首先,市场流通体系集销售、收购、服务于一身,既做买卖,又传递信息和科技。市场流通网点在将农资和日用等工业产品送下乡的同时,还通过连锁网络收购农产品进城销售,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问题,促进农民增收。这种物质和信息流的双向互动,将极大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其次。市场流通体系的建设可汇聚人流、物流等,可改善村容村貌,给农村带来现代消费理念、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也有利于农民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素质,创建和谐的乡村风尚。第三。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有利于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提高人口素质,对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有重要的助推作用。第四.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可通过提供市场信息引导农业发展,联系和签订订单保证农产品销售,规范农产品标准引导农业规模经营.根据市场的变化引导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业生产效益的提升。农业信息化是提高市场流通体系水平的关键。区域农业的市场流通体系规划要借鉴现代物流的模式。采用专业化分工与社会化协作的方式,使先进管理理念在更长的链条和更大范围内延伸;打破依据行政区划来规划物流企业的模式,建立跨区域的物流体系。可通过建设农村商品配送中心、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企业等形式,建设具有连锁配送网络、销购服务功能一体、覆盖全市农村地区、城乡双向互动的市场流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