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旅游业发展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旅游业发展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旅游业发展现状

农村旅游业发展现状范文1

关键词: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乐;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观光农业是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它主要是利用农业资源环境、农田景观、农业生产、农业产品、农业文化、农家生活等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农业、了解农村的一种农业经营活动。乡村旅游主要是利用乡村人文景观、村落建筑、民风民俗、传统文化、节庆活动等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体验乡村情趣的一种旅游活动。

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假制度的形成而发展起来的,是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享受而开辟的文化性很强、大自然意趣很浓、农业和乡村特色很突出的一种交叉性产业,具有经济、社会、教育、游憩、保健、文化和环保的多重功能,是当前和今后合理有效利用农业资源,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劳动就业,加强城乡交流,促进农村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部分。

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城市高楼林立、街道狭窄、绿地减少、环境污染、人口增加、生活节奏紧张繁忙、生活空间日趋缩小。假日里有限的城市公园和风景区人满为患,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休闲和旅游的心理需求,迫切需要到郊外农村寻找新的旅游空间,欣赏田园风光,享受乡村情趣,实现回归大自然、陶冶情操、休养健身的愿望。观光农业的发展是现今我国乡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是重新认识和拓展农业经济的重要领域,也是高效和深层次开发农业景观、聚落景观、乡村文化景观和乡村田园景观的重大举措。观光农业兼顾农业生产、乡村风貌与景观塑造及观光、休闲、度假的功能,拓展乡村旅游,使乡村转化成为重要的游憩地,并促进乡村文明的进步。

浙江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自然景观具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特色。由于其地处亚热带,自然条件优越,从而为农、林、牧、渔等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农业生产部门比较齐全,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省份,同时也为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一、概念的界定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它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观光农业的基本属性是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及农事活动等为一体,供游客领略在其它风景区欣赏不到的大自然的浓厚意趣和现代化的新兴农业艺术的一种农业旅游活动。它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既有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乡村游乐功能,又可达到提高农业效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

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闲、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它包括传统乡村旅游与现代乡村旅游。

从以上的概念可知,乡村旅游包括观光农业,观光农业是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契合点就是“农家乐”,即城市居民离开日常居住的环境,到农村的庭院或田园去欣赏、体验民族风情和民俗农事,尽情享受休闲时光,并通过一系列感官刺激和心灵感受,获得精神的成长的活动。其实质是在地域的跨越中,在与自己习惯的城市文化和环境存在差异的农村文化和环境的体验中,寻求审美和愉悦等精神享受的活动。它是旅游主体(以城市游客为主)与客体(以“三农”为主)角色互动的产物。

二、现状分析

在旅游发达国家,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乡村旅游构成三大重要板块,呈三足鼎立之势。我国的乡村旅游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方兴未艾。尝到甜头、得到实惠的乡村纷纷扩大旅游规模,有力的示范效应又使许多乡村效仿跟进。借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劲东风,各级政府非常关注“三农”问题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不仅是旅游产业的重要板块,而且是旅游业反哺农村的有效的途径之一。

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于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向着内容更丰富的休闲农业发展,即不仅提供农产品,而且形成一个具有田园之乐的休闲区,这种“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既可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乡村旅游,又可达到提高农民收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

当前,我国的广东、北京、上海、浙江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都市圈地区,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早,发展较快,形成了一批很有特色的观光农业园区和乡村旅游景区,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1998年,国家旅游局把“华夏城乡游”作为旅游主题,使“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做农家人、娱农家乐、购农家物”成为农村一景,使田园农家乐、花乡农家乐、果乡农家乐、竹乡农家乐、渔乡农家乐、湖乡农家乐等成为城市新宠;2004年我国的旅游宣传主题被确定为“中国百姓生活游”;2006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定为“2006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进一步把我国的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推向。

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走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既调整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结构效益,又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还建立了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了农业龙头企业,提高了农业规模效益;同时,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实施农业精品名牌战略,实现了结构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农民调富的目标。2005年,尚田全镇农业总收入约1.6亿元,而“彩色农业”就占到了1亿元,户均约7000元,“彩色农业”总收入比上年净增逾1000万元。

(一)种类

1、农家园林型。指以农家民俗旅游为代表,依托花卉、盆景、苗木等生产基地而形成的“农家乐”类型。

2、花果观赏型。指以农家果园游乐为代表,依托各类果园而形成的“农家乐”类型。如春观桃(梨)花、夏(秋)尝鲜果的花果观光旅游等。

3、景区旅舍型。指以自然风景区为代表,依托低档次农家旅舍,游客感觉仿佛把自己的家搬到了风景区,花费居家度日的钱,享受景区的自然风光而形成的“农家乐”类型。

4、花园客栈型。指通过把农业生产组织转变成为旅游企业,把农业用地通过绿化、美化,使之成为园林式建筑,以功能齐全的配套设施和客栈式的管理,成为在档次上高于“农家乐”低于度假村的一种休闲娱乐场所。由于观光农业具有农业和旅游业的双重属性,故其具有生产性、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文化性、市场性、生态性和高效性等特征;按其结构,又可分为观光种植业、观光林业、观光牧业、观光渔业、观光副业和观光生态农业等6类;其功能可分为观赏型、品尝型、购物型、务农型、娱乐型、疗养型和度假型等7种类型。

(二)特点

1、浓郁的乡村气息和农家风情。这是吸引市民的魅力所在。由于城里人饱受“城累”,一旦有条件,就迫切希望能亲近自然,回归自然,放松心情。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恰恰能满足市民的这种需求。

2、收费公道,价格低廉。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吸引对象主要是城市工薪阶层,他们有钱,但钱不多。“农家乐”低廉的收费,让市民乐于接受。

3、出游便利,次数多,方式灵活,可采取分时度假。城里人有闲,但闲不连续。从1995年开始,我国推出了“双休日”制度;2000年开始实现了“黄金周”制度。目前,我国全年的法定假日已达114天,约为全年的1/3。但这种休假是不连续的。随着“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和“工作是为了更好的休闲”的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随着假期的增多和延长,随着带薪休假、奖励旅游的兴起,方便灵活、可分时度假的旅游形式下定会越来越受到欢迎。而“农家乐”因多处城乡结合部,恰恰能弥补这一需要。

4、以自住房进行经营,可根据营业需要进行改建或整修。我国的“农家乐”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大型的公司化经营的模式,大多还是以一家一户为主,营业面积和内容等比较方便灵活。如添加人造景观与娱乐设施等。

5、季节性较强。由于季节和农时的变化,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性。如花卉观赏、瓜果采摘等。

(三)意义

乡村景观资源的开发,主要应包括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乡村游憩地系统建设、观光农业资源开发与乡村休闲业发展等。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至少具有三个实际价值:

1、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农家乐”的兴起,开拓了农村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一是转移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农家乐”促使农民转而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资源和绿色资源,就地发展第三产业,拓宽了劳动力转移渠道;二是农户收入增强,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三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乡村风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农家乐”正是传统农业延伸的新尝试和农业自然资源的新利用。

2、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农家乐”是城乡文化的一个交汇点。“农家乐”的消费主体是城市工薪阶层,他们是现代文化和城市精神文明的主要载体,“农家乐”必将加深城乡相互的理解与认同,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劳动就业。

3、推进旅游业的发展。“农家乐”是现代旅游的一种新形式,它丰富了旅游的内容,拥有其他旅游形式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它让游客了解农业生产活动,体验农家生活气息,享受农业成果,普及农业基本知识;它开拓了新的旅游空间和领域,使游客走进“农业”这一大世界,以减轻和缓解城市旅游地过分拥挤的现象,从而推动了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一)跟风模仿、弃土从洋

由于缺乏规划,各地“农家乐”发展往往表现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景象,从而让游客产生“审美疲劳”,让游客觉得“农味淡了”的感觉。而实际上,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一定要注重“农家乐”的特色开发,突出“农味”,反映当地多彩的乡土文化、纯朴的民俗风情和恬淡的农家生活,避免恶性竞争。

(二)恶性竞争、无序发展

由于“农家乐”发展历史较短,业内统一规范尚未完全形成,多数从业人员“半路出家”,不少农家乐“土法上马”,热情过头,强行拉客,吃住安全无法保障,降价恶性竞争或抬价宰客现象时有发生。

(三)竭泽而渔、不顾后果

“农家乐”是富民产业,由于现在还处于发展阶段。不少业主或政府部门只把眼睛盯在收入或税收上,不但不注意“蓄水养鱼”,而往往不顾后果,竭泽而渔,有使“农家乐”旅游被扼杀在摇篮的危险。

四、对策研究

(一)加强指导抓规划

由市场需求的拉动而自发发展起来的我国乡村旅游的主体“农家乐”,大都没有进入规划层面。到目前为止,发展的自发性导致的盲目性和短期行为开始显现,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农家乐”的扩展和深化,亟待通过规划来摆脱低层次徘徊并提升旅游层次。

(二)利用优势抓“农味”

各级党委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要因势利导,充分利用交通、景区景点、田园风光、宗教文化等特色资源,开发出“农家乐”系列产品、“农家乐”系列套餐,突出乡村民俗文化等。使“农家乐”走出各自的特色之路,打上各自的特色品牌。

(三)加强宣传抓引导

“酒香也怕巷子深”。各级党委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农家乐”的旅游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广纳客源;可将“农家乐”制成明信片,刻录成光盘,拍摄成专题片,在新闻媒体上作广泛宣传。

(四)重视培训抓教育

由于“农家乐”从业人员多为农民阶层,且又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更没有专业管理水平,基本属于“自成一体”。旅游管理部门一定要结合实际组织定期培训,守法经营。要让游客“住的舒心、吃的放心、乐的开心”。

(五)规范管理抓环保

旅游、环保部门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既要保证旅游区的整洁,又要作好旅游过程的环境教育。让城里人“进得来、留得住、出得去”。

(六)多元开发抓联动

由于经营“农家乐”的农户多数“单打独斗”、势单力薄,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为深入挖掘乡村元素的旅游价值,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催生乡村旅游产品升级换代,必须引入多元的开发模式,加强产品营销策划,设计独特卖点。

交通便捷、环境整洁是发展“农家乐”的基本要求。如何确保游客“行有基础”、“游有内容”,把发展“农家乐”与时下正在进行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结合起来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浙江省已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欠发达地区、海岛地区的“农家乐”项目。

五、结语

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在我国的迅速兴起,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由温饱到小康转变过程中大中城市城郊结合部特有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社会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的结果。“农家乐”现象,是一种旅游现象,表现为“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重在崇尚自然、返璞归真;“农家乐”现象,更是一种城乡协调发展现象,从中可以看到一种“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城乡互动、相互促进”的新型乡村发展模式的雏形。深入研究这种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分析这种现象对城乡发展的价值,进而大力开发、推广和规范“农家乐”,无论是对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步伐,还是对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都将大有裨益。

现代生活的节奏日益加快,城市人越来越追求一种与城市繁华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以此来弥补城市生活中所缺失的淳朴、简单、原始的民风,释放日常的压力,而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恰恰能满足这种需要,弥补这种缺失。根据国家旅游局“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到“十一五”期末的2010年,我国国际旅游收入达到530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达到8500亿元,旅游总收入达到12700亿元,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1000万人。在“十一五”期间,每年将新增农村旅游就业35万人,间接就业150万人。“十一五”期末,实现“百、千、万工程”,即建成100个农村旅游特色县、1000个农村旅游特色乡、10000个农村旅游特色村。对此,浙江省旅游主管部门也相应提出了“十、百、千”工程。这是我国、也是浙江省首次对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目标进行量化,可见,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将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婉飞,王敏娴,周丹.中国观光农业发展态势[J].经济地理,2006(26).

2、孙俊秀.体验型休闲――“农家乐”经营的新模式[J].商业研究,2005(18).

3、郭焕成,郑健雄.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4、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3).

农村旅游业发展现状范文2

关键词: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调查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嵊泗凭借独特的海岛旅游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越来越多地吸引了国内的游客,旅游业已经成为该县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仅如此,旅游业还带动了社会就业,较好地促进了渔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渔农民的转产转业。但从整个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看,该县旅游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旅游服务水平等存在较多问题。在此背景下,我们通过调查来探讨金融如何支持旅游业,以更好地促进其发展,使其成为解决社会就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嵊泗旅游业发展现状

从“港口旅游城市”到“美丽海岛建设”的“旅游强县”发展战略的提出,标志着旅游业在嵊泗不仅是支柱产业,而且基本确立了它的战略性产业地位。

(一)旅游业增加值逐年增加,经济拉动作用明显

旅游业近年来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每年旅游总收入都呈上升趋势。截至2013年6月末,嵊泗旅游业总收入27.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0%。在旅游接待方面,截至2013年6月末,旅游人数227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8.7%;各种旅行社迅速发展到24家;各类宾馆饭店达400余家。据统计,该县旅游业增加值由2009年的7600万元到2013年6月末的20895万元,年均增长30.62%,占到全县GDP的4.29%。旅游业增加值逐年增加,它的经济拉动作用凸显。

(二)旅游业吸收的就业人数逐年增加,成为解决我县就业问题的一条主要渠道

随着“渔家乐”等具有嵊泗特色的旅游休闲项目的推出以及各式各样的“渔家宾馆”的投入运营,为渔农民转产转业以及充分就业提供了巨大空间。目前,该县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超过2500人,与旅游相关的就业人数约5400人。旅游业不仅较强地带动了嵊泗经济发展,而且吸收的就业人数已经成为解决该县就业问题的一条主要渠道。

(三)个体经济在旅游业中的主导地位已初步确立

个体经济在该县的旅游业中已初具规模,而且它的主导地位已基本确立。据调查,在该县的旅游行业中涉及的旅行社、“渔家乐”休闲旅游项目、“渔家宾馆”、“渔家饭店”等的运作基本都由个体经营户出资经营,也有个别个体经营户结盟组团运营,如宾馆、客运服务等行业。从事旅游业的个体经济数量在全县旅游业中占66.78%,收入占全县旅游业总收入的13.31%。

二、嵊泗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不足及问题

从当前我县旅游业发展情况看,全县的旅游业仍然存在着基础设施薄弱、旅游产品质量和档次较低以及自身的特色旅游产品品种稀缺等问题。

(一)旅游基础设施落后,难以实现我县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对于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且适合进行旅游开发的渔农村地区来说,由于旅游配套设施落后以及当地经济发展相对较缓,使得这些地方对于吸引投资的能力不高,开发资金不足。同时我县旅游交通发展滞后,与之配套的交通设施不全或程度偏低,面对日益增长的国内游客,旺季时旅游接待能力明显不足,接待能力低下使得旅游业发展后继乏力。

(二)缺乏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以及受季节影响明显

从旅游资源分类,主要有:海水、沙滩及夏季凉爽的气候构成的自然生态旅游;“渔家乐”海上作业休闲旅游;渔民画、地质奇观、历史文化构成的民俗文化旅游等。因此,这些旅游产品也正是该县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根基。但在现有旅游资源下,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开发程度相对较低,与周边旅游地的旅游产品同质性问题较为突出。从旅游产品开发程度来看,该县各旅游景点仅围绕沙滩、海水、民族风情,开发的旅游产品档次较低且重复开发严重,没能根本体现嵊泗旅游精髓,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单一而又雷同,文化含量和空间含量不足,缺乏应有的旅游容量。同时,该县的旅游受季节性影响非常明显,旺季仅仅只有短暂的夏季7-9三个月,其他时间游客稀少,这也是嵊泗旅游业面临的又一问题。

(三)融资渠道少,旅游企业资金缺乏,难以形成规模经营,不利于全县旅游业发展

调查发现,该县旅游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与旅游业整体融资能力不强、旅游开发资金偏少有着直接关联。一是资金的缺乏是造成我县旅游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发展能力不高的主要因素;二是融资渠道狭窄,直接融资匮乏。各种旅游资源开发所需资金,其主要的融资渠道以银行贷款和企业或个体经济自有资金为主,很少能通过间接融资(如发行股票、发行债券等形式)来获取开发资金。正是景区开发和维护资金的缺乏,使得旅游景区的自然资源开发力度不足,不利于全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金融业支持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难点及问题

(一)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不足,旅游业贷款占比偏低

从各金融机构贷款数据显示,每年对旅游业的信贷投入严重不足,当年投放到旅游业的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远远低于其他行业的贷款比重,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截至2013年6月末,全县旅游业贷款余额9131万元,仅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73%。从单个银行机构的支持情况看,即使政府提出了“旅游强县”的战略目标,但也仅有中行、建行以及联社发放了旅游及相关产业贷款,其他几家银行均未发放旅游业贷款。

(二)旅游企业无法提供有效抵质押物,不利于金融业向旅游业投入大量信贷资金

目前,该县旅游企业以小微企业为主,一般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无法提供有效的抵押品;而旅游企业所得的门票收入、景区经营权等又不属于所有权,仅为产权,不能进行有效的抵质押。同时,由于我县旅游季节时间短,使得部分小微旅游企业在旅游季节过后则处于休业状态,这就造成了这些企业无法满足抵押贷款的条件,银行也不愿贸然给予信贷支持。

(三)在旅游业的发展中,金融服务相对滞后,支付环境欠佳

虽然近两年该县支付环境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银行卡受理水平有了提升,银行卡发卡总量、ATM机、POS机及特约商户总量同比都大幅增长,但刷卡消费的主要范围仍然局限在县城一些大型宾馆、饭店、商场等特约商户,真正在旅游景区、景点的消费基本还都使用现金消费,银行卡的广泛使用环境欠佳。因此,面对旅游人群的多元化,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多层次的需求。

四、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金融机构应合理调整信贷结构,切实加大信贷投入,改进金融服务

一是优化信贷结构,紧紧围绕旅游产业建设投入的特点,将部分信贷资金投向旅游扩建改造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金融机构要分类支持旅游投资项目,形成旅游信贷支持与金融风险控制的长效机制。二是开发新的贷款品种,尝试推出门票收益权质押、景区设施抵押等担保贷款产品。同时结合新渔农村建设,对“渔家乐”、“渔家宾馆”、“渔家饭店”等特色旅游产品给予政策性贷款扶持,逐步形成全方位的金融支持体系。三是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不断完善金融配套服务工作。拓展金融服务领域,调整和优化网点布局,在主要景点设立自动存取款机,安装刷卡终端,提供外币兑换等金融服务。通过提供多种金融服务方式,创造一个良好的旅游金融服务环境。

(二)人民银行应积极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全力为旅游企业搭建金融服务新平台

一是充分发挥牵线搭桥的纽带作用,帮助金融机构找到金融与旅游产业供需的结合点,将有限的金融资源投放到有市场前景的旅游产业中。二是加强调查研究和征信建设工作,充分利用征信系统提供的相关信息,引导金融机构将资质好、信誉高的旅游企业作为优先放贷对象。三是加强支付环境建设。协调配合做好银行卡支付工作,帮助金融机构解决游客在本地旅游刷卡消费时出现的各种问题,为游客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四是加强宣传与协调。做好我县旅游发展的正面宣传,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向各自的上级行反馈当地旅游业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激发金融机构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争取更多的金融支持和政策倾斜。

参考文献:

[1]饶文津.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及金融支持策略选择[J].金融与经济.

[2]段爱明.金融支持张家界旅游文化产业问题探讨[J].武汉金融.

农村旅游业发展现状范文3

关键词:南阳;花卉旅游业;发展初探

当前,民众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带动了花卉需求量的增长,花卉产业也有了蓬勃飞速的发展。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花卉种植在我国的规模逐步扩大,产业布局逐步形成。南阳自然环境条件得天独厚,具有花卉产业发展独特优势,特别是月季种植优势明显,加快发展月季种植产业是调整南阳市农村产业结构,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发展现代新型农业的战略选择。与此同时,花卉业与旅游业联手打造新型花卉旅游产业,创造更优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使花卉旅游业成为南阳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一、南阳市花卉旅游业发展现状

南阳市月季种植主要是依托南阳月季基地、南阳月季合作社、南阳月季集团、南阳森美月季示范苑等花卉企业,现已基本形成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多、技术最优的月季种植基地。南阳市花卉旅游景点(区)主要依托各种植基地建立,分布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石桥镇境内,以中国月季园(南阳月季博览园)为主。月季园位于南阳市独山脚下,现有月季共1200多个精优品种,区分为大花月季、丰花月季、微型月季、树桩月季、地被月季、藤本月季、食用玫瑰、切花月季等系列;园内月季花色五彩斑澜,分为红、黄、粉、橙等10个色系;园内建成30亩基因品种园,培育精优月季、玫瑰、蔷薇共计10万余株;园内种有1万余株古桩树桩月季,并建有2万余平方米温室大棚,达到每年100万盆月季的培育规模。中国月季园除园内景观外,周边还建有南阳国家级月季种植资源库、各类月季展示园、高端月季生产区、玫瑰之约浪漫婚庆基地、月季文化展示馆等不同的月季主题园区,同时还建有现代生态农业馆、名贵花木馆、香草植物馆、月季科研及学术交流服务中心等。自2010年起,每年一次的南阳月季会展已成功举办6届,中国月季园在全国赢得了较高的声誉和知名度,成为月季会展中的佼佼者。

二、南阳市花卉旅游业的发展优势

1.自然环境适宜

月季是一种喜光植物,适于在光线比较充足、空气比较流通、排水性较好的微酸性沙壤土中栽培。而南阳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水资源丰富,在全省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都处于第一,山区、丘陵、平原三分秋色,植被覆盖率高,各类资源丰富,生物品种多样,各项地理、环境、气候指标非常适宜月季的种植和培育。同r,南阳市还有众多秀美的自然和人文景点为花卉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创造了条件,例如:有“世界地质公园”之称的南阳伏牛山;有“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区”之称的内乡宝天曼;有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同时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丹江口水库;还有美不胜收的桐柏太白顶、西峡老界岭、南召真武顶等多处自然景观;而白河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在南阳中心城区形成碧波荡漾的万亩水面,与城北独山森林公园相呼应。

2.交通条件便利

南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南阳机场位于市区近郊,是可供各类大型客机全天候起降的D级机场,是全省三大航空港之一;沪陕高速与宁西铁路横跨东西,二广高速与焦柳铁路纵贯南北,与兰南、焦桐等高速在南阳交会形成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米”字型交通枢纽。铁路、航空、高速公路、干线公路以及乡村公路合理配置形成南阳快速高效的立体交通网。近期南阳高铁站即将启动开工,这将更加有利于南阳发挥区位优势。交通运输的日趋发达,既为游客出行带来了便利,又能吸引更多外地游客甚至是境外游客。

3.政策优势明显

历年来,南阳市政府十分重视花卉产业发展,特别是在政策上给予了特别的倾斜。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先后建成南阳月季博览园、中华盆景园等花卉旅游项目及配套设施,为月季花卉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积极引进配套项目,在市政府的积极努力下,世界月季联合会今年正式批准由南阳市承办2019年世界月季洲际大会,这给南阳花卉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南阳市政府已经开始规划建设一主(月季主题公园)、两辅(兰湖月季园、滨河月季园)及连线月季带、月季专类游园(20处)等景区(点)。其中月季主题公园,计划建于新区高铁站区域,占地2000亩,是集科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月季展示景观专类园。兰湖月季园,计划建于兰湖森林公园内,占地不低于200亩,是以月季展示为主的专类园。滨河月季园,占地200亩,是以月季景观、园林小品、植物景观配置为主的综合性专类公园。

三、南阳市花卉旅游业的发展劣势

1.景点知名度不高

宣传持续力不足,2010年至今南阳市的花卉旅游业仅靠每年一届的月季花卉文化节带动,文化节前集中精力展开宣传产生一时的轰动效应,文化节后宣传力度锐减,品牌影响力持续不够,导致花卉旅游业的知名度难以提高。旅游产品规划不合理,花卉旅游项目未成为旅行社常态化内容,旅行社只在文化节内将花卉景区纳入南阳旅游线路,文化节之外的时间游客只能在车内远距离欣赏花卉景区美丽风光,不能真正领略南阳花卉旅游的魅力。旅游外部影响力不强,由于品牌影响力不强,难以吸引外地游客,据统计文化节期间接待的游客大部分来自南阳市周边县市区,外地游客仅占5%且均为官方考察参观团、花卉苗木从业人员和摄影爱好者。

2.高素质专业人才缺乏

南阳花卉旅游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是半路出家的“土行家”,科班出身的极少,缺乏对旅游景区开发的长远规划和深刻思考,缺少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同时,配套服务人员自身文化水平较低,且缺乏必要的系统培训,服务质量水平难以提高。加之,景区附近的家庭式餐饮、住宿与花卉旅游的自然景观、文化内涵极不相称,使得花卉景观效果在游客心中大打折扣,影响了花卉旅游甚至整个南阳旅游业的形象。

3.项目开发空间有限

旅游必须依靠推出的产品来吸引游客,而花卉旅游是建立在花卉产业基础上的,必须有花卉和相关的产品参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花卉旅游。当前,南阳的花卉发展区主要集中在石桥镇境内,以中国月季园为主体,其余花卉发展区分布较为分散,使花卉旅游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受到地域的限制,除现有景区外,其他花卉旅游景点难以形成大规模高质量旅游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有限。

四、南阳市花卉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注重政府引导,科学合理规划

政府应发挥市场经济建设的引导作用,注重科学规划花卉旅游业发展道路,加强理论指导;注重加大对产业发展的财政投入,支持集聚式发展;注重建设产业保护性法规体系,规避潜在风险。同时,政府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月季花卉旅游业发展,形成整体合力,实现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平稳发展。

月季种植基地应强化与科研人员的技术合作,科学种植、注重规划、因地制宜,建立各类月季种植、销售合作组织和协会,转变个体经营模式,扩大规模,增强抵御风险能力,走开花卉种植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之路。根据月季种植产业发展的特点和南阳市整体旅游资源现状,科学合理布局,新建、扩建月季花卉观赏旅游景点(区),吸引省内外、境外游客,保持花卉旅游始终处于良好的发展势头,增强月季花卉旅游的知名度,提高花卉旅游的竞争力。

2.改善旅游环境,提高接待水平

一方面,要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将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纳入城建规划,改造提升景区道路,规划建设直达景点的公交专线,加大绿道建设力度,完善景区标识、智慧服务系统、公共服务设施等配套硬件的建设。

另一方面,要提高旅游服务接待水平。一是要提高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服务质量,借鉴知名旅游景区经验,结合花卉旅游特点规律制定行业服务流程和手册,为游客提供全方位服务;二是要提高花卉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导游从业人员花卉专业知识及花卉文化培训,提高花卉文化素养,培养花卉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升综合管理水平。

3.加大宣传营销力度,U大客源市场

持续开展花卉旅游宣传,通过报纸、电视、短信、网页和微信公众号等多种途径花卉旅游信息,扩大南阳月季花卉旅游影响,打造花卉旅游知名品牌和名片。积极开拓客源市场,强化花卉旅游产品与周边县市、省内景区的串联、对接和组合,发挥“强强联合”效应。注重发挥旅行社内引外联作用,最大限度地将南阳市花卉旅游景区纳入河南省各旅行社的总体旅游线路,吸引更多的外地、境外游客来南阳休闲度假旅游。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技术支撑

一是加强花卉职业技能培训。以高等院校、职业专科学校(院)、插花花艺学校等为依托,设立一批专职花卉培训中心,开展以花卉园艺师、插花师等工种为重点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工作,逐步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二是加强花卉从业人员的专题培训。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短期和中长期花卉专题培训,组织从业人员参加国内外花艺竞赛,提高花卉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

三是加强与高等院校合作。只有既懂花卉知识又懂导游服务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满足花卉旅游发展的特殊需要。因而,在引进旅游管理人才、宣传营销人才的同时,景区应加强与高等院校合作,聘用与定向培养一批既懂花卉又精导游的新一代复合型人才,形成人才队伍的梯次配置,以人才支撑产业,以技术筑牢产业。

五、结束语

传统花卉种植业和旅游业融合转型升级是实现传统产业向新型产业转变的一个重要举措。而今,南阳市花卉旅游业正处于从起步阶段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农业大市,南有花卉旅游业发展的得天独厚优势条件,应把握当前市场机遇,依托现有花卉产业基础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加快融入发展载体,使花卉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靓点和推动全域旅游创新发展的重要契机。

参考文献:

[1]河南省花卉产业发展规划[Z].2009-2020.

[2]乔颖丽,王艳华,高立英.河南省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

[3]孟莉娟,李景初.河南花卉旅游开发优势和策略分析[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4]乔秋敏.论河南鄢陵花卉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

[5]王伟红.河南省花卉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战略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

农村旅游业发展现状范文4

一、南阳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南阳旅游业从上个世纪末起步,经过十年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充满活力,已成为展示南阳形象的重要窗口和推动南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2003年以后,接待游客人数和综合收入基本上以20%的速度增长,形势喜人。但是,与先进地市比,我们仍然存在明显差距,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潜力均未得到充分挖掘利用。就2008年的发展情况看,南阳市的文化旅游综合收入大约只占全省的1/30;文化旅游综合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为3.4%,略高于全国的2.91%,明显低于全省的8.64%,与黄山市的56%更是相差悬殊。从景区接待游客人数方面比较,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焦作云台山接待游客16.17万人次,日均接待量超过5万人次,其中5月2日接待游客达7.22万人次;洛阳龙门石窟三天接待游客6.5万人次,日均接待2万余人次;南阳市的最热点景区最高日接待量也不到1万人次。

认真分析南阳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我们认为,加快发展南阳市文化旅游业具有明显的优势,也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

1.加快南阳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的优势

一是产业基础好。旅游业发展已基本完成了原始积累,产业初具规模。特别是近年来,南阳市已创建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创建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为载体,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景区档次,优化旅游服务质量,延伸旅游产业链条,使旅游业发展得到一次全面的强本固基和完善提高,涌现出一批旅游精品、诚心旅游企业、优秀导游员,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宝天曼、老界岭、鹳河漂流、桐柏淮源分别被命名为“中国最佳休闲度假胜地”、“中国最佳漂流胜地”、“中国最佳旅游好去处”等称号,旅游综合实力大大增强,旅游总体形象大大提升,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比较优势大。首先是资源优势大,南阳是全省旅游资源大市,旅游资源总量位于全省前列,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结合完美,交相辉映。其中西峡恐龙蛋、内乡县衙、汉画馆、宝天曼、丹江水库、淮河源、神话等都是不可多得、具有垄断性的品牌资源,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其次是交通优势大。境内已开通1大航空港、2条铁路、6条高速公路、4条国道,列入“十一五”全省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的焦桐、武西等高速公路也经过南阳并穿越伏牛山、桐柏山等重点旅游区域,对外开放的大交通体系即将形成,为南阳旅游走出盆地打开了门户。其三是区位优势大。南阳地处中部,是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要塞,同时又位于郑州、武汉、西安三大都市构成的“金三角”中心,对周边市场具有很强的辐射力,客源市场十分广阔。其四是环境优势大。市委、市政府对文化旅游产业高度重视,提出要建设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一项重要的支柱产业,使之成为全省新亮点,社会各界要求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舆论环境对发展旅游业十分有利。

三是发展机遇多。南阳旅游业发展目前已进入了历史上最难得的黄金机遇期:一是全市人均GDP已突破1 000美元,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支撑;二是南阳已被国家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圆满成功,正在成为外界关注的热点,为南阳旅游搭起了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桥梁;三是伏牛山被确定为全省生态旅游发展重点,南阳地处伏牛山核心区域,在争取省政策和资金支持上占据了制高点,伏牛山区域旅游将会成为带动整个南阳旅游业发展的强大“引擎”;四是随着国家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决策的深入实施,旅游业作为一项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产业,将会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南阳市是旅游资源大市、农业大市和人口大市,为旅游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2.南阳市文化旅游业存在的不足

一是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度不够。旅游界流传一句话:中国旅游看“三南”――云南、海南、河南。这“三南”代表了旅游发展的三个阶段性趋势:旅游业发展初期是山水自然风景游,云南为首选;第二个阶段是休闲度假游,海南是理想的目的地;随后上升到更高的一个层次――文化旅游,河南这个文化资源大省具有后来居上的优势。但是南阳市的旅游景点(区)目前尚不能满足游客的这种消费需求。问题就在于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结合不够,呈现各自独立、互不联系的状态。如宝天曼的人文内涵就很不够;老界岭以及两个漂流景区都在文化内蕴上也有明显的欠缺。

二是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南阳市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突出,但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与省内的焦作、开封、洛阳等市相比,存在很大差距。焦作云台山国内知名,旺季游客最多时每天接待近10万人,我们的宝天曼、老界岭自然景观也很独特,但游客数量难以望其项背。就是游客比较多的漂流,在旺季最多也不超过1万人。还有的景区平常每天只有几十名游客。在游客组成上,我们的景区的游客大多是本市和周边地市的,外省游客很少。这些现象反映出我们的文化旅游资源的知名度不高,知名度不高的原因就是宣传推介缺乏力度。

三是旅游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典型的就是交通问题。南阳机场的航班远不能满足需求;十字交汇处的铁路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南阳作为始发站发往各主要城市的车次太少;连接南阳各主要景区的快捷旅游环线尚未开通;南阳中心城区作为南阳旅游的游客集散地,几乎没有发往各旅游景区的直通旅游巴士。此外,各景区的服务设施参差不齐,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四是文化旅游部门合作不够。由于受经济利益的支配,旅游业及其相关行业在经营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本部门的利益,而缺乏大部门大行业意识,对整个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会带来经济、文化、技术和投资等方面的长期综合效益认识不够,存在独立经营、封锁信息甚至相互恶性竞争现象;本地与相邻地市的旅游互动不够;旅游业以外的其他部门对旅游业的支持和扶持上态度不够积极。总之,缺乏合作、双赢的意识。

五是市民服务旅游的意识落后,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一个地区的文化旅游业的文化内涵,是由该地区全体民众共同构建的。民众的旅游意识、生态意识、旅游文化意识和文明程度,直接影响和制约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南阳市目前尚未形成全民积极支持旅游、自觉爱护环境、养成文明行为、尊重外地游客的氛围。此外,旅游行业内部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都有待提高。导游的文明素养、业务水平、专业知识、服务态度等对提升旅游档次、扩大南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都至关重要。

二、加快发展南阳市文化旅游业的对策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紧紧抓住全省实施“旅游立省”战略的重大机遇,确立“旅游立市”的观念,进一步加大发展文化旅游的工作力度,在全市上下形成发展大旅游、打造旅游强市的共识和氛围。

1.营造文化旅游软环境

进一步贯彻落实全省旅游产业大会精神,筹备召开全市旅游产业大会和成立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委员会。解决各级领导干部对发展文化旅游业的认识问题,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抓旅游就是抓经济”、“抓旅游就是抓发展”观念,增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通过宣传激励,提升全社会对文化旅游的关注度,号召全体市民为发展文化旅游献计献策。

2.加强文化、旅游融合

深入挖掘景区的文化内涵,合理利用南阳丰厚的文化资源,整理筛选各县市区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俗风情等人文资源,融入自然景观当中,增进景区的文化内涵;在重点景区有计划地推出或增加富有地方特色的演艺节目(如宛梆、大调曲、三弦书等);学习借鉴《禅宗少林》和《大宋东京梦华》的经验,集中力量打造一部大型情景剧,提升南阳的文化品位和美誉度。

3.强化旅游产品促销

坚持“立足本地、主攻周边、逐步延伸”的旅游产品促销战略,把周边500公里半径的地市作为主要客源地进行经常性宣传推介,确保旅游接待量持续稳定增长,旅游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在旅游产品促销方面,要加大投入,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要突出品牌,叫响“一山一水一恐龙”为主要内容的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品牌,进一步提升南阳的对外知名度;要创新形式,利用主流媒体对南阳进行强化动态宣传,策划举办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型推介活动,邀请省内外旅游界知名专家学者来宛考察,举办南阳旅游高层论坛,继续举办各种文化节会,扩大南阳旅游的社会影响;注重横向联合,与周边地市加强区域合作,打破地域界限,整合优势产品,建立绿色通道,共同推出和打造跨区域特色旅游路线,实现优势互补、客源互送、市场互动、利益双赢,走出旅游区域一体化发展之路。要进一步开发本地客源,推出南阳旅游一卡通年票,实行南阳市民打折优惠措施,刺激旅游消费。

4.完善旅游交通条件

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机遇,积极争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进一步加快全省伏牛山生态旅游道路建设项目的争取进度,尽快构建快速便捷的伏牛山生态旅游大环线。改造原有的旅游道路,规划新建一批旅游道路,不断完善旅游交通设施。协调南阳机场和南阳火车站,增加、开通南阳发往周边大城市的直通航班和车次。规划开通发往市内各主要旅游景区的旅游巴士。

5.全力打造精品景区

按照“两带三区”的框架构想,构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观光带、中心城区环城游憩带、中心城区文化旅游区、南阳伏牛山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桐柏山红绿文化旅游区。进一步提升景区开发建设的规模、档次和效益。倾力培育恐龙遗迹园、宝天曼、丹江渠首、武侯祠四大特色景观,使之成为国内知名景区和引领南阳旅游发展的“龙头”景区;精心打造老界岭、龙潭沟、真武顶、五朵山、淮源、莲花温泉等山水精品和内乡县衙、南阳府衙、华洲书院等文化名片,使之成为中部知名景区。科学整合旅游资源,重点打造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中国北方山地度假胜地、中国恐龙第一馆四大特色品牌,使伏牛山生态旅游成为南阳旅游的强大引擎。

6.推进旅游服务体系配套

加快以伏牛山生态旅游环线为主的旅游道路建设,实现景区之间的互通互连、快速进出,做到可进入性与便捷性的统一。快速推进内乡七里坪、西峡太平镇、南召、淅川宋岗、南阳中心城区游客服务中心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扩大旅游接待容量,提升服务档次;大力发展以玉雕、烙画、六味地黄丸等旅游商品为卖点的旅游购物、以楚风汉韵为题材的旅游演艺等新型业态,提升旅游业水平,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全面协调发展新局面;加大培训力度,组织筹办好全市旅游形象大使评选活动,进一步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强化旅游市场综合整治,搞好旅行社旅游质量督查和星级宾馆、A级景区的动态监控,营造文明、诚信、有序的旅游市场环境。

7.注重旅游资源保护

旅游是一把双刃剑,无论是人文资源还是自然资源,如果利用得当,可能因旅游业的发展而得到传承、传播和有效利用;如果开发失当,则可能因旅游业的兴起而遭到严重破坏,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甚至可能遭遇灭顶之灾。

农村旅游业发展现状范文5

[关键词] 农业旅游 SWOT―PEST矩阵分析法 战略

一、宁夏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

1.宁夏农业旅游发展概况

据笔者及课题组调查统计,目前宁夏全区共有农业旅游景(区)点77家,直接从业人员4500余人,占地35万余亩,除17家国有或集体所有外,61家农业旅游经营点属于民营企业。宁夏农业旅游项目以观光、休闲居多,90%以上农业旅游项目经营点以提供农业观光、采摘、垂钓、餐饮等项目活动为主。宁夏农业旅游景区(点)主要客源来自本市周边或本区,外省游客较少。据舒伯阳对农业旅游发展的阶段模式的划分,笔者认为宁夏无论从旅游主题、主导者、市场还是从市场消费强度来看,宁夏农业旅游处于自发式的发展阶段模式,处在早期起步阶段,与发达地区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

2.宁夏农业旅游发展特点分析

(1)观光特点突出,区域特色鲜明。按照其区域特点和分布,宁夏农业旅游分为贺兰山观光农业区、银川平原观光农业区、沿黄河观光农业带、腾格里沙漠观光农业带、盐池――同心农牧交错观光农业带和南部山区六盘山观光农业区六大区域。其主要功能主要包括观赏、品尝、购物、娱乐、农业技艺学习、乡土文化欣赏等,由于农业观光区服务设施不完善,宁夏农业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深度开发,因此宁夏农业旅游现阶段以观光特色为主,参与型、度假型及租赁型的农业旅游项目较少。

(2)与旅游业相结合,具有“农游合一”的特点。宁夏农业旅游资源空间集聚,农业旅游景区(点)分布于城市近郊地区和传统旅游景区(点)周边。宁夏农业旅游景区(点)以银川、石嘴山、中卫、吴忠、固原五市为中心,95%的景区(点)分布在市郊30KM范围内,宁夏农业旅游空间分布为城市居民的“周末游”提供了便利;同时,由于传统旅游景区和农业旅游紧密结合或空间相邻,例如去镇北堡途中集中分布枸杞园、万义生态园、兰一山庄等农业旅游景区(点),而中卫美丽渠就是沙坡头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宁夏引黄灌溉较典型的农业景观。基于宁夏农业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点,能较好实现农游互动、农游合一。

(3)大部分农业旅游景(区)点规模小,资金匮乏。由于农业旅游处在发展阶段,农业旅游项目多是近5年新开发项目,大多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差。除兰一山庄、玉泉葡萄山庄、阅海湿地公园、灵武山川过渡带百公里草畜产业基地、泉子湾生态农庄、沙湖、六盘山森林公园等属于国有或集体所有外,大多数农业旅游经营点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受资金匮乏、管理水平等因素制约,整体服务及管理水平不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据课题组2007年对全区农业旅游的调查统计,28.3%的农业旅游项目经营点反映交通不便,36.1%的农业旅游项目经营点反映资金匮乏,营销力度小;29.6%农业旅游项目经营点认为自身管理服务水平跟不上。

(4)缺乏参与性、趣味性和知识性。由于受认识水平和资金投入等因素的制约,宁夏目前的农业旅游产品还仅仅局限于观光层次,产品类型单一,主要以低层次的观赏型项目为主,停留在观赏、采摘、提供饮食的层次上,能够让游客参与的项目很少,体验性不强,功能单一,知识性与教育性也明显不足,大大降低了农业旅游项目的吸引力。

二、宁夏农业旅游的SWOT―PEST分析

SWOT―PEST矩阵方法是一种战略分析方法,利用它可以把影响农业旅游发展的政治(P)、经济(E)、社会(S)、技术(T)等因素放到统一的框架内进行进行系统的SWOT分析,辨别出影响农业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而有利于了解农业旅游发展的环境条件,为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战略性的决策。

表2 宁夏农业旅游SWOT-PEST矩阵分析表

通过表2可以看出,政策法律环境对宁夏农业旅游的影响至关重要,政府对农业旅游的认识、政策扶持和规划技术水平严重影响到农业旅游的开发质量、经营规模和水平。其次,宁夏农业旅游的经济环境的劣势不容小觑,资金匮乏,经营水平低,竞争力差是主要问题,这就需要借势发展,和品牌景区、优势资源互惠联合,实施客源转化。 第三,宁夏农业旅游的社会文化宏观环境如城镇居民休闲观念的不断增强,国家休假政策的调整有利于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市场的农业旅游的发展,但经营者教育程度低、旅游人才匮乏、民族地区居民消费观念等也制约着宁夏农业旅游的发展。

三、宁夏农业旅游发展战略选择

通过宁夏旅游业发展现状和SWOT―PEST分析可以看出,宁夏农业旅游业发展迅速,已初具规模;优势明显,机遇和挑战并存。笔者认为要保证宁夏农业旅游快速健康发展,应树立以政府主导型战略为主,以联合发展战略、社区参与发展战略、客源转化战略为辅助的大局战略,指导旅游经营者和农民参与者合理开发规划农业旅游项目,为农业旅游发展提供宏观指导,推动宁夏农业产业化,以及小康社会建设。

1.政府主导战略

政府主导战略, 就是按照旅游业自身的特点, 在以市场为主配置资源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能力, 积极支持、引导、规范各旅游市场主体的行为, 以实现旅游资源的配置达到合理状态。宁夏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社会资本积累明显不足,广大农村地区比较贫困,加之农业旅游处于发展阶段,光靠市场机制的调节是不够的,需要政府的干预和扶持。

因此,政府主导战略的实施是提升竞争力的需要,是加速资本集中的需要,是农业旅游特殊的发展阶段的需要,也是政府实现扶贫目标的需要。

2.联合发展战略

联合发展战略主要是指旅游企业在相关旅游业务单元上紧密合作,促进共同发展。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中提出单元之间的关联有三大类型:

一是有形关联,由于共同的客户、渠道、技术和其他因素的存在而使相关业务单元之间的价值链活动有可能共享,如果共享降低的成本或增加的歧异性超过共享成本,则有形关联将导致竞争优势;

二是无形关联,它涉及不同价值链之间管理专有技能的转化,无形关联可导致竞争优势;

三是竞争对手关联。这一理论同样适合于宁夏农业旅游业的发展,主要是有形联合。宁夏的大部分农业旅游景点都靠近旅游景区,显然依托景区的辐射作用,实行资源互补、资源共享的联动开发,将农业和自然资源互补的组合优势开发为农业旅游产品就成为农业旅游发展的关键。采取联合发展战略,对于毗邻著名景区的农业旅游主要是将其纳入到大型景区的观光旅游中去,在此基础上进行业务单元联合,依托大型景区的知名度,突出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发展农业旅游,使其成为大型景区观光旅游的配角或合作者。

3.社区参与发展战略

社区参与式农业旅游具体是指以社区农民参与旅游开发全过程并获益为核心,依托农村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多彩的民俗风物,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以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集观光、度假、求知、消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多形式、多层次、多地域的可持续旅游形式。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基层社区居民以主人翁的姿态和意识积极投身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以及农民生活小康化过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以发展旅游产业的形式来改善农村条件,提高村民生活水平。2006年,宁夏全区农业人口412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2760.1元,农村贫困人口35.8万人。通过发展农业旅游让农民参与到旅游建设中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达到旅游扶贫的目的;同时,通过发展农业旅游,引导游客消费绿色农副产品,扩大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实现农业增值。因此,社区参与发展战略是实现宁夏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4.实施客源转化战略

农业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密切相关,宁夏旅游的飞速发展为农业旅游提供了潜在的客源。宁夏区域面积狭小,农业旅游景区(点)分布于城市近郊地区和传统旅游景区(点)周边的布局特点,具有将省外远程游客吸引、转化为农业旅游客源的可能。根据宁夏旅游局统计数据,2007年宁夏旅游省外游客比例占57.13%,对于这部分客人重点是实施转化战略,利用传统旅游景区和农业旅游紧密结合或空间相邻的优势,通过环城游憩带的不断建设完善,打造特色,积极吸引远程游客,做好吸引转化工作。

参考文献:

[1]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J].旅游学刊,1997(5): 41-43

[2]陶雨芳:观光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D].西安:西北大学,2003

[3]陈宏民:系统工程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6-128

[4]李坚:乡村旅游发展战略的选择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投资与理财,2007(7):158-159

[5]迈克尔・波特:竟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313-318

农村旅游业发展现状范文6

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新思路

论藏羌文化与阿坝州“一线五片”文化产业总体发展布局

大九寨国际旅游精品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提升阿坝州文化旅游业及其产品转化策略

松潘县新农村建设思考

浅议黑水县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推进畜牧产业化进程

适应市场需求加强“阿单九号”营销

沙棘在阿坝州生态建设中的作用与产业化开发思路

彰显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藏区质监特色

浅析GIS在阿坝州的应用前景与构想

浅析动物免疫失败的因素

阿坝州高载能工业技术创新的思考

阿坝州发展肉鹿养殖业的建议

浅析金川县飞蝗及其防治措施

羌绣文化产业发展探讨

关于提高岷江柏、滇柏容器育苗技术及降低容器育苗成本的探讨

对阿坝州特色水果发展的思考

阿坝州高原金针菇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精解

侍俊同志在阿坝州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摘要)

肖友才同志在阿坝州科技知识产权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杨登云同志在阿坝州科技知识产权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对阿坝州知识产权工作的思考

对阿坝州“一体两翼”经济发展战略形成及完善过程的思考

英美两国政府采购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阿坝州汶川特大地震林业损失及灾后重建措施

浅谈地震灾后汶川县生态恢复对策

论灾区恢复重建藏羌美好新家园的辩证持久战

浅析若尔盖县现代农业的发展

粉尘污染及治理浅析

高寒草地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及治理对策探讨

依靠科技促进草地畜牧业发展的对策及措施

金川县建立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的可行性研究

中高海拔山区芹菜栽培技术

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施肥技术及病虫防治简介

科研新成果优质青稞新品种“阿青6号”

阿坝州委州政府召开2007、2008年度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浅谈民族素质与民族地区发展

引进国外智力促进科技创新

阿坝州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重视农机安全管理促进新农村建设

从市场变化趋势看小金县农业结构调整

金川农村移民多渠道生产安置初探

人畜共患炭疽病的防控与对策

爬山虎治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地表及裸岩前景分析

浅谈川西北高原玉米育种的现状及对发展的思考

阿坝州发展土鸡生态养殖产业的设想

小金县退耕还林之我见

阿坝州山野菜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红原县草原、草地管理现状及发展方向

辐射松优良种源及优树选择初报

甜樱桃在小金的表现情况及发展分析

强化民族地区学校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怎样让学生学好钳工技术

浅谈对孩子课外阅读的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