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发展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发展总结范文1
过去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下,在喜忧相伴、挑战不断、复杂多变的外部发展环境中,我区按照“银三心”繁荣板块的发展定位,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做好“五子”文章、唱响“五音”旋律,共同书写了*发展史上极不平凡、来之不易的新篇章。
总结过去一年工作,区政府在面临危机挑战、化解发展难题中,全力打出快拳、准拳、稳拳、实拳、重拳,扎实推进“百大工程”,全区“五大指数”稳中有升,开创了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一)盯准重大项目出快拳,提升了经济发展实力指数
*年,在经受了一系列难以预料的困难情况下,全区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快速推进重大项目为第一要事,实现了全区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发展。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9.8亿元,同比增长14%;财政总收入达到73974万元,完成区人大调整计划数的101.7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2077万元,完成区人大调整计划数的100.7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47元,同比增长8%;预计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7亿元,同比增长38%;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0.61亿元,同比增长32%;预计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8亿元,同比增长8%;预计完成主营业务销售收入195亿元,同比增长9%。实际利用内资10.7亿元,同比增长33.75%;实际利用外资5350万美元,同比增长18.89%;全年出口创汇1.6亿美元,同比增长23.15%;一、二、三产比例预计由2007年的0.9:68.4:30.7调整为0.8:67.5:31.7,产业结构日益优化。
1、重点项目推进有力。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支撑,按照“储备一批、规划一批、建设一批”的滚动发展原则,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大“抓效能、促项目、兴发展”力度的实施办法》,完善了重点项目领导挂点、协调调度、督查问效、考核奖惩等工作机制。全年共向省、市国土部门申报审批农用土地150.15公顷,完成土地出让3宗共98.4亩。全区127个重点项目,其中,已完工的项目有23个,在建项目30个,正在报批、报建的项目60个,正在招商的项目14个。包括墨香街、赏鱼岛等景点和路桥水系基础设施在内的**景区一期工程,从开工到竣工只用了短短八个月的时间。区综合服务中心已完成主体部分建设,正在进行内部装修的扫尾工作。
2、招商引资力度不减。坚持“招大招强招品牌”和“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大项目就是抓大发展”的思路,创新网络招商、委托招商、招商等模式,全区招商引资取得新的突破。先后组织精干得力的招商队伍30余批次,参与了金秋经贸月以及北京、上海、香港、深圳等地的招商活动20余场,新签约规模以上项目24个,新注册项目19个。法国家乐福、天虹百货等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先后来我区考察洽谈重大项目。目前,中银保险、*实业等外贸企业已在我区顺利落户,象湖五星级宾馆等一批项目正式签约。
3、工业经济增势稳健。克服了年初冰冻雨雪灾害、宏观经济形势突变以及全球性金融风暴等不利因素,全区工业经济平稳增长,被省发改委列为*年度江西省重点工业县区。扎实推进了“3010”工程。江铃V348全顺系列车生产线改造项目已进行批量试生产;洪都“3010”项目和南昌印钞厂“3010”项目进展顺利。
4、三产商贸好戏连台。着力打造商贸物流圈、购物娱乐圈、休闲旅游圈,提升全区人气、商气、财气。深圳农产品昌南物流中心一期、九州通医药物流中心、华东装潢建材博览城、颐景园会所等一批项目已竣工开业。金城国际、泰丰商业大厦、罗马假日休闲中心等一批项目正在做好开业前的准备工作。成功举办了南昌美食节及“名菜”征集评选等活动。“十大三产项目”全部通过了市考评组的验收。积极开展了创建和培育商业示范社区工作,京山西社区被商务部评定为全国社区商业示范社区,梨园南社区、解西东社区和洪城路社区列入省级商业示范社区。全区新增商业营业面积60余万平方米,实现三产增加值41.6亿元,同比增长19%。
(二)优化城市建管出准拳,提升了城区功能品位指数
扣准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不放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管理”的思路,完善承载功能、提升城市形象。
1、画好一张规划图。在全市各县区率先自主编制了全区43.17平方公里的分区规划,按照现代城区功能合理布局每块土地。在此基础上,继续编制完成了《*地区控规》、《新昌南城控规》、《象湖东岸地区、儿童公园周边地区控规》以及《象湖东岸街景设计》等4个方案送市规划局审批,前万片区控规也已完成了方案的初稿,目前全区控规覆盖率达70%。在象湖五星级宾馆、华东国际工业博览城三期等20余个项目的规划方案预审中,提出了合理化意见和建议。
2、填好一张功能表。按照总体性规划的要求,不断强化交通、教育、环境、医疗以及煤水电气等生活服务配套功能,大力推进墅溪路、航空路二期、万寿路综合改造等工程,完成梅仙桥路等道路及排水工程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全区“二十四横二十纵”道路交通网络。引入旅游2线公交汽车,将**景区融入到南昌古色文化精品旅游线路。对全区11个集贸市场进行升级改造,其中*农副产品市场暨为民集市中心店投资1500万元,成为目前全省规模最大、经营设施最全、服务功能最先进、周边环境最优美的现代化综合性室内市场,我区集贸市场升级改造经验在全市推广。继续实施了“三湖三河三带三园三圈”的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完成了梅湖截污工程。
3、管好一张市容脸。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按照“大市容、全覆盖、精细化”的管理思路,基本实现了“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突击管理向常态管理、事后管理向事前管理”的“四个转变”。在社区成立了城市长效管理工作室,实行了道路“三位一体、分类保洁”的管护办法,建立了困难企业基本物管体系。我区城市长效管理工作在全市城市长效管理考评中获得了“六连冠”的好成绩,经验作法和创新举措在全市推广。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县区、乡镇、村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全国环境优美乡镇”通过了省市考核验收,石马村国家级生态村创建工作已向上级部门申请考核验收。
(三)关注民生大计出稳拳,提升了群众安居乐业指数
把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摆在政府工作的第一位置,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民生工程66件实事全部得到落实,所需资金全部足额兑现。全年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环境保护等涉及民生的资金1.91亿元,占全区财政支出的45.58%。
1、劳动就业途径不断拓宽。采取发展经济吸纳一批、搞活企业稳定一批、开展援助安排一批、优化环境转移一批、鼓励创业带动一批“五个一批”的工作方法,拓宽了各种就业渠道,落实了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全区新增就业人员16263人,安置“4050”等困难人员再就业1299人,“零就业家庭”安置率达100%,残疾人就业率达75%以上,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751人,发放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1424万元。
2、社会保险范围不断扩大。以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和破产改制企业职工为重点群体,扩大了社会保险覆盖面。全区养老保险参保人员7105人,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1488人,全区养老保险基金收缴1575万元,工伤保险参保4317人,生育保险参保1800人,失业保险参保5200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5873人,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6799人,全区社会保险体系日益完善。
3、帮扶救助力度不断加强。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全年累计为3742户9384人发放城市低保金1717万元,累计为177户491人发放农村低保金33.52万元。对2045人次实施了医疗救助,救助金额达235万元。抗冻救灾期间累计发放各类补助194万元,确保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为贫困学生发放了10万元助学金,确保无一位学生因贫困而辍学。
4、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按照“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阳光操作经济适用房的选房工作,组织安排符合条件的申请家庭公开摇号,产生了经济适用房中签家庭1681户、轮候家庭116户,达到了上级满意、群众满意、中签者满意、轮候者满意、媒体满意“五个满意”的良好效果。积极完善廉租住房制度,扩大廉租住房配租覆盖面,全年共有1405户困难群众享受廉租住房,新增廉租住房家庭155户。
(四)发展社会事业出实拳,提升了社会和谐稳定指数
按照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同步的思路,抓住弱点、突出重点、攻克难点,进一步加大社会事业的组织保障和经费投入,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1、教育科技有新发展。大力实施了“塑造教育品牌,打造教育强区”战略,投入6000余万元建设的全市规模最大的九年一贯制示范学校广州路学校(暂定名)即将竣工,现正着手进行名校长和名教师的招聘工作。江西师大附中*区新校建设目前已签订设计合同,并已着手对新校区进行规划设计。全年共投入资金1698万元用于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三店小学和京山小学校园环境综合改造工程、象湖实验学校教学楼新建工程等已全部完成。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投入311万元为全区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全面落实了科技政策,安排科技三项经费330万元,增长12.73%,重点扶持区内高新企业,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区企业获省科学进步奖4项,获市科学进步奖8项。
2、文化体育有新亮点。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体育事业发展。以**景区为载体,精心组织了*中国·南昌(*)首届新春庙会、**景区“五一”开园文化活动、首届中国当代花鸟画名家精品展暨江西省当代花鸟画作品、江西省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展、奥运圣火传递、金秋社区文化月等系列活动,景区开园以来吸引游客80多万人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扎实推进,我区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区象湖龙舟队代表江西省参加第六届全国农运会龙舟比赛,取得了省代表队龙舟项目历届以来的最佳成绩。
3、卫生计生有新面貌。建立健全了区、街道(镇)、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启动并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86.35%。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全部达标,获得“江西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先进区”荣誉称号。强化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和应急处置工作,加强了食品卫生和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督。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夯实了基层基础,强化了依法管理,提升了服务质量,继续稳定了低生育水平。全区人口出生率为7.9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36‰,计划生育率为98.69%。
4、维稳有新气象。规范和完善了区领导包案处理问题和督查专员制度,成立了“区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继续推行了领导干部定期到社区“民情夜访制度”和“重点项目与稳定捆绑制”。我区创新的“1+3”管理模式在全市进行推广。开展了问题集中化解稳控攻坚战,为奥运会、残奥会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活动期间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强化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群众安全感明显上升。加大了消防和安全生产整治工作力度,建立健全了安全生产监管五大体系。推进“五五普法”进程,加强了法制教育。
5、基层建设有新改善。第七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稳步进行,区直单位与社区“一帮一”活动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全年各部门为社区累计投入30多万元,并逐步由帮助办公硬件建设向帮助软件建设转移。“星级社区”创建效果明显,象湖园社区已被评为“五星级”社区。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重点开展了5个试点自然村清垃圾、清路障,改房、改路、改水,绿化美化环境等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工作。
6、机制体制有新活力。深入推进了街道(镇)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抓好了深化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十件实事;重点抓好了*镇、园合一,并严格按照分税制划分税收,镇(园)财政管理体制得到进一步完善;明确了梅湖景区税收管辖范围,使街道、镇(园)、景区增大了财力、增强了实力、增添了活力。成立了昌南城市投资公司,搭建了区级投融资平台。扎实做好了区属企业改制工作,南昌矿冶机械厂、南昌试剂化工厂等企业的改制工作基本完成。
与此同时,审计、监察、物价、统计、宗教、侨务、外事、
人防、双拥、兵役、档案、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保障、信息化建设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迈上了新的台阶。
(五)改进机关作风出重拳,提升了政府服务效能指数
一年来,全区广大干部职工继续发扬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针对机关工作中一些有待改进的方面,采取暗访、查究、群众评议等措施,主动查找不足、重拳整改问题:一是提高了依法行政水平。扎实有效地贯彻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行政许可法》,进一步提升了政务公开水平,主动接受区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及时向区人大报告、与区政协协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事项。认真办好了人大代表建议34件、政协委员提案131件;二是提高了科学施政能力。积极推进重大事项集体决策、社会公示等制度,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操作性。积极推进“一站式”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开展“阳光驿道”活动,通过创新机制体制,不断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三是提高了廉洁从政意识。积极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和“全区百名科长民主评议评价”等系列活动,不断加强政风建设,坚决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切实从源头上、机制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经济发展总结范文2
地委、行署决定召开这次全区老干部经济运行情况通报会议,主要是为了让大家全面了解全区重点工作进展及经济运行情况,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多提宝贵意见。首先,我谨代表地委、行署向各位老领导、老同志致以亲切的问候,向你们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给予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就今年上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作简要通报。
一、上半年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今年年初,地委、行署根据我区发展形势需要,本着能快则快、求好求快的原则,确定今年是我区的“速度效益年”,提出生产总值要力争达到170亿元,增长14%左右,财政总收入确保19亿元,力争20亿元,增幅达到26%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1亿元,增长2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160元的目标。围绕以上工作主题和目标任务,全区上下共同努力,排难而进,上半年全区经济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总体形势较好,基本实现了速度效益年的要求。主要体现在:
(一)经济实现快速增长。初步测算,全区实现生产总值66.1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6%,增幅高于上年同期增幅4.2个百分点,是“十五”以来同期的最高增幅。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3.00亿元,增长6.2%,拉动GDP增长2.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7.94亿元,增长31.1%,拉动GDP增长7.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5.24亿元,增长12.9%,拉动GDP增长5.2个百分点。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5.8%、48.5%、35.6%。
(二)夏收粮油获得丰收,农村经济形势较好。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9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8%,其中:农业产值18.36亿元,增长5.2%;林业产值0.96亿元,增长1.9%;牧业产值16.48亿元,增长8.7%;渔业产值0.44亿元,增长7.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70亿元,增长7.8%。夏收粮食实产30.61万吨,比上年增长4.23%,油菜籽实产9.78万吨,增长5.03%,蔬菜产量43.40万吨,增长8.85%。
(三)工业生产增势强劲。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2.6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2.1%,增幅高于上年同期26.5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实现增加值10.46亿元,增长52.6%,成为拉动工业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轻工业实现增加值2.22亿元,增长20.7%。地方工业实现增加值9.06亿元,增长38.3%,保持稳定、快速的增长势头。
(四)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4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2%,限额以上固定资产完成投资22.5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2%。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14.63亿元,增长17.0%;更新改造完成投资1.71亿元,下降41.6%;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5.66亿元,增长80.7%;其他完成投资0.53亿元,下降18.7%。
(五)财政税收快速增长。全区财政总收入8.8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29亿元,增长20.5%。财政支出15.5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8%。完成各项税收6.9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1.5%,其中:国税税收4.59亿元,增长51.5%,地税税收2.34亿元,增长25.2%。
(六)金融机构存贷款同步增长。上半年未,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154.49亿元,比年初增长13.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9.14亿元,比年初增长13.3%;金融机构各项贷款121.49亿元,比年初增长11.3%,其中:工业贷款4.05亿元,增长17%,农业贷款23.72亿元,增长5.1%,商业贷款10.1亿元,增长6.4%。保险费收入1.79亿元,增长12.3%,赔款支出0.72亿元,增长124.7%。
(七)旅游业快速发展。截止6月底,全区接待旅游人数121.47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48%,其中:国内旅游人数121.43万人次,增长49%;海外旅游人数405人次,下降82.0%。实现旅游总收入8.2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2%,其中:国内旅游收入8.23亿元,增长43.0%,外汇收入16.2万美元。
(八)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成效。上半年,全区共计到位资金13.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0.9%,占年度计划的36.7%,占省下达计划的72%。其中,新签约开工项目68个,合同资金33.49亿元,到位资金3.1亿元,增长37.2%;往年续建项目148个,到位资金10.8亿元。在新建项目中:一产项目5个,项目签约资金5900万元,到位资金480万元;二产项目35个,签约资金94976万元,到位资金16846万元;三产项目28个,签约资金254161万元,到位资金13608万元。按投资规模分,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1个,2000—5000万元的项目16个,2000万元以下的项目44个。
经济发展总结范文3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发展总部经济的各项政策和《市关于鼓励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政发〔41号),鼓励和促进总部经济的发展,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所称总部企业,是指企业核心营运机构、职能机构或省级以上分支机构设在本市,且符合第五条规定的依法经营的企业。总部企业的投资主体、经济性质不限,但须按第二章总部认定的条件认定、授证,分为新设立总部企业和本市现有总部企业。
第三条 市总部经济发展领导小组是市政府负责全市总部经济发展的领导机构,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制定全市总部经济发展规划及促进总部经济发展有关政策,负责全市总部企业资格认定和奖励审核工作,负责全市总部经济发展考核、统计、评估工作,协调处理总部经济发展重大问题,统筹指导、协调、督促整体工作开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负责日常工作。
第四条 形成各类形态的总部企业达到200家,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区域总部基地。
二、总部认定
第五条 申请总部企业认定的企业,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在市范围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行统一核算,依法诚信经营;
(二)符合市产业发展政策;
(三)本市外全资或控股的分支机构不少于3个,且对其负有管理和服务职能,在我市统一开票或汇总(部分)缴纳税收;或者,与本企业隶属于同一实际控制人,并由本企业提供专属职能服务的关联企业不少于3个,且本企业营业收入的30%以上来自前述关联企业。
(四)到账注册资金不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新设立企业正式营运后在本市年度入库税收(指企业在本地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形成的地方留成)不低于500万元人民币,现有企业前两个年度在本市入库税收(口径同上)均不低于500万元人民币。
对一些特定的总部类型或新兴业态的企业,或虽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但实际履行地区总部职能、实行统一核算、作为纳税主体的分公司,在认定条件上可以一事一议。
第六条 对新设立企业可实行总部企业预认定制度。新设立企业在尚无完整的年度纳税记录前,如要求申请总部企业认定的,可依据验资报告、企业设立批准文件或营业执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正式文件及投资方专项说明(阐述申请依据),预计企业正式运营后符合总部企业认定条件的,先预认定为总部企业。预认定总部企业需在两年内通过正式的总部企业认定,否则取消预认定资格,并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 新设立总部企业认定分为三类:
(一)新设立A类总部企业:符合市产业鼓励政策,注册资金5000万元以上的运营总部或营销总部;
(二)新设立B类总部企业:符合市产业鼓励政策,注册资金5000万元以上的其他职能性总部;
(三)新设立C类总部企业:其他符合条件、发展空间较大的总部企业。
以上三类新设立总部企业在认定期满6年后,满足条件的即转为现有总部企业。
第八条 本市现有企业认定总部企业不分类。但现有企业增资超过3000万元,无论增资前是否已认定为总部企业,均可按第七条申请新设立总部企业认定。
第九条 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企业、投资性公司、文化旅游企业及其他高端服务企业(含服务外包企业)在总部企业认定上可适度倾斜,已上市企业可认定为现有总部企业。
第十条 市总部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总部经济办)定期组织总部企业认定,并按照报送材料——初审——复审——公示——审定——公告——授证的程序进行。
第十一条 报送材料。申请总部认定的企业,需向所在各区镇总部经济主管部门提交以下材料:
(一)企业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市总部企业认定申请表》;
(二)企业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
(三)经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本企业验资报告和上年度审计报告(合并);
(四)申请总部认定的现有企业应提供本市税务部门出具的本企业前两个年度的纳税证明(指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下同),申请新设立总部认定的企业应提供本市税务部门出具的本企业上年度的纳税证明;
(五)控股投资或被授权提供管理和服务的企业名单(附企业批准证书、营业执照和验资报告复印件);
(六)企业法定代表人签署的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及履行有关职能的说明。内容包括企业与控股投资或被授权提供管理和服务的企业之间关联关系、组织架构、职能分配、纳税办法、业务收入占比等事宜的陈述和必要承诺。其中,如果拟设立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只管理或服务我国境内(跨省区域)的关联企业,则应说明母公司在全球其它地区或我国其它地区设立类似总部企业的情况;
(七)申请预认定的企业应提供验资报告、企业设立批准文件或营业执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
上述材料中,除第一、六款只收原件外,各类证照、证明和审计报告均收复印件、验原件。
第十二条 初审。各区镇总部经济主管部门收到企业申请材料后,先通过财税部门对申请企业相关年度在本市纳税情况进行核算,并根据核算结果和企业申请材料进行初审。初审合格的,出具初审意见,并连同纳税核算结果和企业申请材料报送市总部经济办;初审不合格的,书面答复企业并说明理由。初审工作一般不超过15个工作日。
第十三条 复审。市总部经济办对初审通过的企业在15个工作日内进行复审,复审可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分别采取会审、专家评审、实地调查等多种形式。
第十四条 公示。市总部经济办将复审通过的企业名单在政府门户网站、日报等媒体上公示,公示期为15日。
第十五条 审定。公示结束后,将拟认定总部企业名单核定后上报市总部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审定。
第十六条 公告。经市总部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审定的总部企业名单,分批以公告形式在政府门户网站、日报等媒体上刊发。
第十七条 授证。对经认定的总部企业,由市总部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授予总部企业证书。
第十八条 本市原有企业在全市范围分立、重组、转产、更名等,不得申请新设立总部企业认定。
第十九条 对已认定的总部企业,经年度评估及复核不再符合认定条件的,或上年度因涉税及其他重大违法行为受到行政或刑事处罚的,取消其总部企业资格并收回证书,停止享受相关鼓励政策。
第二十条 经认定的总部企业发生更名、重组等重大调整的,应在办理相关手续后10个工作日内将相关情况报送区镇总部经济主管部门及市总部经济办,由总部经济办审核后报总部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确认,并公告和重新换发认定证书。
第二十一条 企业上报的申请材料及年度评估资料应真实可靠。提供虚假材料的,经核实后,两年内不得再申请认定总部企业资格。已认定为总部企业的,取消其总部企业资格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三、鼓励政策
第二十二条 新设立总部企业落户补助。
在我市注册设立、经认定为总部企业的,分A、B、C三类,按到账注册资金分别给予3%、2%、1%的一次性开办补助,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6000万元。补助资金分5年支付,每年支付20%。企业注册资金分期到账的,每年按实际到账数进行计算和补差。
第二十三条 新设立总部企业办公用房补助。
新设立总部企业本部租用自用办公用房,按租金市场指导价的40%一次性给予12个月的租金补助。新设立总部企业本部新建或购置自用办公房产,自新建成或购置之月起3年内按该房产实际入库的房产税地方分成部分的40%给予补助。办公用房确认时点以企业认定当月为准。每家总部企业享受的办公用房补助最高累计不超过500万元。办公用房面积和租金市场指导价由总部经济主管部门核定。
第二十四条 总部企业经营贡献奖。
经认定的新设立总部企业,自认定当年起,按在本地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前3年给予100%奖励,后3年给予50%奖励。期间如遇中央或省财税体制调整,则按调整后的同口径计算(下同)。
经认定的本地现有总部企业,按对地方财政收入贡献(口径同上)比上年增长部分的30%给予奖励,年奖励金额最高500万元。
第二十五条 现有企业增资后符合条件,经认定为新设立总部企业的,可在明确计算依据后按第二十二、第二十三、第二十四条享受新设立总部企业鼓励政策。其中:落户补助的计算依据为增资部分;办公用房补助的计算依据为增资后需新增的办公用房;经营贡献奖的计算需进行基数扣除,扣除基数为:增资前一年企业本地税收贡献额(口径同第二十四条)×(1+前三年平均增长率)。企业在增资前一年纳税有异常变化的,扣除基数可根据前三年的平均数进行调整。
第二十六条 突出人才补助及奖励。
经认定的总部企业的管理和技术领军人才,通过各地人事管理部门和总部经济主管部门联合核定后,自企业认定次月起,每年按其从企业获得的工薪所得在本地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80%,给予住房和生活补助;从企业获得的股权转让所得,另按有关政策执行。符合市高级人才引进政策的,另按有关政策给予相应补助和奖励,但补助依据相同的,不得重复享受。
年度环比新增本地税收贡献额(口径同第二十四条)位列全市前五名的总部企业,对其一位主要负责人(由企业自报),按该企业当年新增本地税收地方留成的1%(税前),以市政府名义给予突出贡献奖,奖金最高为税后200万元。
第二十七条 预认定总部企业在通过预认定后,可按第二十二条先兑现新设立总部企业落户补助。办公用房补助、经营贡献奖和突出人才补助三项政策在企业通过正式认定后,一并兑现或补发。其中,突出人才补助自预认定次月起计算补发,其间有人才流出的,不予追补;办公用房补助和经营贡献奖自正式认定后开始计算。
四、完善服务
第二十八条 有关部门要在注册登记、年检、进出口、出入境、产权保护、用地、住房、用工、人才引进、入户、子女入学等方面为总部企业的生产及员工生活提供个性化、便捷化服务。
第二十九条加强对总部企业的沟通与宣传。由市总部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协调建立各级领导干部联系重点总部企业制度,及时了解掌握总部企业需求,帮助解决发展中实际问题。建立总部经济发展信息网络系统,及时向总部企业本市发展规划、重大发展政策、重大项目投资信息和改革措施等。加强对总部经济的研究和宣传,营造有利于总部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五、监督管理
第三十条企业在申请认定和年度评估时应根据要求如实提供资料,各区镇总部经济主管部门应对企业提供的证明材料、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核实。
第三十一条企业弄虚作假,采取欺骗手段的,经查证属实,不予认定或取消其总部企业资格,两年内不得再申请总部企业认定。已享受补助、奖励政策的,责令退回补助、奖励所得,并记入企业信用信息档案;触犯法律法规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三十二条经认定的总部企业在享受鼓励政策期间有减资行为的,须及时向各区镇总部经济主管部门和市总部经济办申报,并进行重新评估。不再符合条件的,取消总部企业资格,停止享受相关政策;依然符合条件的,对新设立总部企业要重新核算落户补助和办公用房补助。
第三十三条新设立总部企业在享受补助期间,对受补助的办公用房不得出(转)租出售,不得改变用途,否则停止补助,并按比例追偿以前支付的补助资金。如确因提高房产利用效率而需出(转)租出售的,则按比例退回所享受的补助资金。
第三十四条当企业被取消总部企业资格,突出人才补助亦相应停止。享受补助的突出人才离开原来所在的总部企业,企业应及时报告,并由相关部门停止补助;如该人才进入另一家总部企业,符合条件的,需由该企业重新申报。
第三十五条预认定总部企业在预认定两年内无法通过正式认定的,取消预认定总部企业资格,并退回已享受的落户补助。在之后两年内该企业可在符合条件时,继续申请新设立总部企业认定;两年后只能作为现有企业申请认定。
第三十六条经认定的总部企业可申请享受本市其他优惠扶持政策,但其他优惠政策与本细则规定的鼓励政策属于同类型的,不得重复享受。企业可自行选择其中一种优惠政策,选定后,原则上5年内不得更改。
第三十七条经认定的总部企业,每年应按要求向各区镇总部经济主管部门和市总部经济办报送本企业评估资料,进行年度动态评估。评估合格的,继续享受总部企业鼓励政策;评估不合格的,取消总部企业资格,停止享受相应政策。新设立总部企业被取消资格后,只能作为现有企业重新申请认定。
六、其 他
第三十八条本细则的扶持资金由市镇两级财政按财政体制共同承担,由总部企业所在地财政部门负责兑付。
第三十九条市级财政每年通过预算安排适度的总部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本细则涉及的各项奖励和补贴资金市级财政承担部分。
(二)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奖励发展总部经济成绩突出的部门和区镇。
(三)对年度环比新增本地税收贡献额位列全市前五名的总部企业主要负责人的突出贡献奖奖励。
经济发展总结范文4
*,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工业经济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认真分析当前工业经济形势,部署全年工业经济工作任务,确保首季工业经济开门红。刚才,我代表市政府与重点工业经济主管部门、重点工业乡镇签订了年度目标责任书,刘方岩同志通报了一季度工作经济运行情况,总体情况比较好。会后,各级各部门要按照责任书的内容和会议精神,认真抓好落实。同时,这次会议,也是我到市政府以后第一次主持召开规模较大的工业经济工作会议。下面,我结合前一段时间的调研和当前宏观形势,就做好下一步工业经济工作,讲四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继往开来,推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把“兴工强市、借力发展、特色推进”确立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在全市工业战线同志和经济主体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工业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期,工业经济主导地位更加突出,为我市实现“跻身全国两百强、推进率先崛先、打造实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经济总量逐年攀升。*年到*年,我市工业总产值从45.6亿元提高到15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19.07亿元提高到96.36亿元。工业增加值从12.3亿元提高到38.8亿元;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从35.4%提高到4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从0.96亿元提高到8.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6.5:42.6:31.1优化为15:50.5:34.5。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47.5%增长到56.4%,比重不断增大。
2.产业竞争实力增强。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建材、化工两大传统产业稳步提升,机电、竹木、电光源等新兴产业迅速兴起,偏重型的产业结构逐步得到优化,机电、竹木产业的经济总量排名前移,位居第一、第二位,建材由老大地位退居第三。*年,“六六”产业共实现产值75亿元,占全市工业的50.5%;机电、竹木、建材、化工四个产业群产值均超10亿元。形成了“小巨人”企业群体。至*年底,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30家,亿元企业13家。冒出了一批“拳头”产品和区域产业品牌。DMF、双氧水、节能灯管等产品已经成为全球或全国的单打冠军,拥有工业类国家免检产品4个、省著名商标9件、浙江名牌产品5个。竹木加工产业占浙江省的三分之一,在浙闽赣地区影响力不断扩大;消防器材产业人员遍布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
3.工业平台基础夯实。经过清理和整合,我市工业平台基本形成了“二区、四基地、五功能区”的优先开发、重点开发、允许开发的三级梯度空间格局,规划面积达9.8万亩。至*年底,“二区四基地”已开发面积10760亩,集聚企业922家,规模企业数、工业总产值、入库税金分别占全市的71.5%、47.8%、40.64%,平台的集聚功能明显增强。*年,新批近7000亩工业用地指标,为今、明两年的发展创造了发展空间。基地滚动开发的良性机制基本形成,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
4.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全面完成企业改制。科技创新不断进步。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8家,其中省级15家,衢州市级33家;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5家。*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7亿元,比2005年增长19.4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8.68%,比上年提高2.65个百分点。
5.政策体系较为完善。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六六“产业工程扶强做大骨干企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推进科技进步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工业平台建设的若干意见》及创业绿卡、市长特别奖、项目审议协调制度等一系列政策办法,几乎涵盖了促进产业提升、加快科技创新、推进平台建设、加强节能降耗、优化服务环境等各个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
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所有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各位同志表示衷心感谢,并希望大家今后一如既往地支持我的工作,团结一致,尽心尽力,合力扶工,强力推进我市工业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
二、审时度势,理性分析,准确判断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这是金德水副省长在全省经贸工作会议上对今年工业经济发展环境的整体判断。认清形势,才能找准方向;摸清实情,才能对症下药;承认差距,才能奋勇争先。当前,工业经济发展的社会背景、体制条件、市场环境等,都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推进我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有压力、有动力,有制约、有促进。关键在于认真分析,把握大局,摸清实情,找准问题,进而达到借力用力、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的效果。
1.总体利大于弊的外部环境。
一是高度重视全球化,积极融入。我国从2001年10月加入WTO,5年的过渡期结束后,国际国内市场一体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一方面,任何一个企业、行业,都直接、间接地与国际企业有市场上的联系,市场扩大,竞争对手也更多、更强大,而且遵循的是国际贸易游戏规则。另一方面,国家在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中,对外经济政策也在不断变化和调整,比如当前人民币升值的动态、汇率政策的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结构性调整,需要地方、企业在发展方向上作相应的调整。我市沃克、华顿、三友等部分企业已直接参与了国际分工协作,有一些经验。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用全球化的眼光来分析判断企业、行业、产业发展的动态,对接国家对外经济政策的变化,切实增强国际贸易的制度意识和规则意识,积极融入其中求发展。
二是积极看待宏观调控,顺势而为。这一轮宏观调控重点是把经济发展推向“减缓调好”的轨道,控紧土地和信贷闸门,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从目前看,主要体现在市场准入的门槛上,不断强化落地项目的投资强度、经济密度、环保水平等要求,同时,实行电价差别化等政策。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辅助使用行政手段,运用市场的力量来实现调控目标。如果对着干,不仅要冒政策风险,更重要的是冒市场风险。所以必须顺着干,好中求快,优中求进。虽然,对于主要以新增投资来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我市来说,有制约因素,但只要我们运用好项目决策咨询审议协调等制度,把住项目质量关、产业布局关、政府服务关,灵活对待,就能够适应宏观调控政策变化的需要,达到发展质量与速度的均衡协调,加快发展。
三是重新审视资本市场,借梯登高。当前,国家的资本市场发生了积极变化。从背景来看,资本市场已经逐步放开,置身于国际资金供应链中;从制度建设来看,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到位,实现了全流通,资本市场的制度性建设基本完成;从功能来看,在发挥融资功能的同时,对于企业建立现代法人治理机制和企业的并购、资产资本的重组都有重大作用。资本市场已经发生转折性变化。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利用江化公司成功上市的契机,推动意向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借机促进家族制企业转化为现代法人治理机制企业,培育建设一批现代企业、公众企业;积极支持和鼓励企业上市直接融资,培育股市*版块,借机进一步优化区域金融市场环境,扩大资金供给,提高区域知名度。
四是清醒认识区域竞争,奋勇争先。目前,在区域竞争中,我们是前有标兵,差距仍在拉大;后有追兵,差距缩小,形势很不乐观。从跻身全国两百强的目标来看,市统计局将我市与温州的永嘉县进行对比,两县同属省经济欠发达地区。1992年,两县在同一个起跑线上,2005年,永嘉县在全国排名202位,我市排名225位,差距进一步拉大。在衢州范围,从今年2月份的数据来看,龙游的外贸出口、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是994万美元、1.2亿元、8803万元,*是539万美元、1.6亿、9415万元,从人均占有量来看差距已经很小。虽然这组数据不能反映全年的运行动态,但也应该引起大家的高度警觉,进一步增强危机感,确立紧迫感,加快发展。
2.正在过渡转化的发展阶段。阶段决定性质。认清处于怎样的阶段,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目前,全省人均GDP已接近4000美元,正处在工业化转型期、城市化加速期、市场化完善期、国际化提升期。而我市是浙江省欠发达地区,虽然,2003年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一般来说是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现实究竟如何,需要我们进一步冷静分析。
一是从人均生产总值看。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标准按1982年的美元标准人均GDP在1456-2912美元之间,如果按照1982-*年的平均汇率美元标准来测算,则标准为2356—4704美元。我市*年人均GDP约1740美元,换算后的数值为近2200美元,还处在级阶段,说明我市总量还是太小。
二是从产业结构看。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标准是,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在40%-60%之间,同时,第二产业在加快上升时带动三产比重上升。*年,我市三产结构比由上年的16.5:49.2:34.3调整为14.9:51.5:33.6,达到标准,但三产比重上滑波动,这说明产业结构不合理或者三产发展滞后。
三是从就业结构看。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标准是,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为28.6:30.7:40.7。*年,我市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40.9:34.1:25,与标准要求相差很远,第一产业比重过大,即使扣除统计因素,还是难以达到标准要求,表明我市工业化尚处于初期阶段。
四是从城乡结构看。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标准是,城市化率在30%-70%之间。*年,我市城市化率为41%,超过较多,表明已进入工业化中期。
五是从工业结构看。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标准是,轻重工业比重为4-1.5之间,(同时要求机械、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达20%),后工业化阶段是0.5以下(同时要求机械、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达40%)。*年,我市轻重工业比为0.25(规模以上产值比),即使考虑全部轻工业数字比重偏大,也已达到后工业化阶段标准。但我市重工业是化工、建材产业,不是机械工业,严格来说不能算进入工业化中期。
五个主要判别指标,有四个不能说明完全进入工业化中期。因此,只能说我市实际是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转变的过渡时期。虽然,五个指标不能说非常准确,但至少可以说明,我市的产业结构确定存在问题,并没有达到我们想象中的高度。
3.影响当前发展的主要问题。按照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是经济起飞阶段的理论,下一步我市发展的特征应是增长加速、技术进步、重化工化。但我市要顺应这一理论特征,实际支撑条件比较乏力。主要问题有:
一是平台档次偏低,土地储备不足。土地是实现起飞的基础。目前,我市已形成省、市、镇三级开发平台。但从开发水平看,即使是*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标准也不过是“五通一平”,每亩配套4万元左右,远未达到省级6.6万元的要求,其他市级工业基地只是勉强达到“三通一平”的标准,档次明显偏低。从土地供应来看,去年批下来的7000亩地,只解了燃眉之急,近几年能拿到手的土地不多,而且可用土地分布不均衡,土地欠账很多。到现在,“山海协作示范园”还没有合适的大面积地块。
二是产业集聚度偏低,发展后劲不足。产业是实现起飞的支柱。目前,我市能排上号的产业已有12个之多(两个传统产业和10个新兴产业)。从产业布局看,未达到“一区一业”的集聚要求,实际上的产业分布与产业布局又有较大差距,整体上还是偏散、乱。从企业规模看,我市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平均只有3545万元,每百人拥有工业企业个数是0.17个,而全省水平是4529万元、1.84个,规模偏小、个数偏少。从产业发展后劲看,化工、建材基础最好,但化工受制于环境容量、建材受制于市场容量,不可能大发展;在特色产业中,机电产业产品太散、竹木产业层次太低,其他产业规模太小,能担当带动一方发展的主导支柱产业暂时还未形成。
三是产品质量偏低,管理水平不足。产品是实现起飞的发力点。我市的产品种类很多,但拥有的品牌产品数量很少,而且以水泥、化工居多(国家免检产品有虎山、红火、*虎、飞博照明,省著名商标有江变、江纺、富土特、*虎、虎山、健康、恒亮、虎霸、红火,浙江名牌产品有虎山、红火、*虎、江化、三友)。多数工业类产品属于低端产品。而且,企业产品质量意识和质量控制水平不高,采用标准低,品牌意识弱。除江化、虎山集团等企业外,多数企业还是家族制管理,管理的手段、方式、技术不高,与国际化、市场化的竞争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四是科技创新水平偏低,骨干企业带动能力不足。创新是实现起飞的动力。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我市企业建立省级以上研发中心的只有5家,而且分布在化工产业居多,多数企业的研发中心只是实验室,还谈不上开发。*年,全年我市的专利申报数才达到100件。同时,有创新能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又都集中在水泥、化工产业企业,对拉长产业链、促进企业分工协作,形成产业集群的带动、转化能力非常有限。
五是要素保障能力偏低,生产配套不足。要素是起飞的保障。资金方面,贷款难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在*年实施的138个项目中,贷款需求5亿多,加上配套的流动资金,资金供给压力很大。技工方面。技术工人供应不足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在2月7日的全市企业用工招聘会上,企业是“招聘条件降低、工资待遇提高”,提供了7000多个岗位,最后只有1149人达成用工意向,缺口较大。同时,我市的生产配套滞后,科技、融资、劳务等各类中介机构不发达,生活娱乐设施不能满足需要。
六是环境容量越来越小。这将是我市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我市的大部分产业、企业都是资源型、消耗型的,以前环境容量指标是预期性指标,影响不大,但今年开始变成约束性指标了,免费使用环境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从衢州市分配给我市的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年度减排指标来看,完成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但省里对我们的检测监管会越来越严,在线监测系统是24小时运作,如果被发现并一旦被启动实施区域停批制度,就一年不能上需要环评的项目,后果可想而知。
这些暴露的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需要我们在下一步工作中着力予以解决。
三、顺时应势,与时俱进,不断强化工业经济的主抓手
基于上面的分析,面对新的形势,我归结了七句话,即:形势决定方向,结构决定性质,企业决定实力,品牌决定效益,环境决定生存,科技决定进步,人才决定竞争。推进我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必须适应形势,立足*市情,进一步强化十大抓手:
1.强化前瞻性研究。前瞻性研究决定发展路径。所谓前瞻性研究,不是个别人在个别层面上的研究,而是在吃透上情与摸清下情相结合、学术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宏观调控与微观操作相结合的基础上,多层面研究的结果。加强前瞻性研究,能使我们少走弯路,少受阻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在埋头苦干的同时,更要抬头看路。在具体工作中,要加强学习国家、省等上级政策理论,增强敏感性,达到预见性;要加强研究发达地区及超常规发展区域的成功经验,增强实用性,达到实效性;要深入调查掌握我市产业培育、企业发展、平台开发、科技创新、政策绩效等方面的实情,增强规律性,达到适用性。通过前瞻性研究,努力在第一时间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性应对意见,突出工作成效。
2.强化产业规划。规划是龙头,是灵魂。产业发展规划是实现产业发展目标的重大举措,是进行产业布局和制订产业扶持政策的重要依据,是谋划、实施项目的重要前提,是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重要手段。要从有利于促资源的整合和形成集中的规模优势,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链,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区域的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实现资源利用的乘数效应,来编制产业规划。同时,要注重结合*的发展资源特色,考虑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及排斥性,注意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和产业潜力,确保规划的质量及时效。
3.强化工业平台建设。平台决定发展基础。实践证明,以工业平台建设推动工业经济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市工业平台建设面临阻力。一方面,受农保田政策的制约,扩容难度很大。但无论难度有多大,市委、市政府抓平台建设的信心和决心不会变,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尽一切努力,全力突破各种制约,推动开发建设,决不走过去“乡乡点火、村村冒烟”的发展老路。另一方面,工业平台的基础配套水平太低,对项目的吸引力不强。在供地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后,各基地开发主体也必须调整开发思路,遵循高标准规划、高档次配套的要求,在土地平整、基础配套的速度上进一步提速,以熟地推出公开出让,切实增强基地的招商引资吸引力。同时,要积极开展节地工作,采取建设标准厂房、“零土地技改”、设定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和建筑容积率“双控”标准等办法,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4.强化产业集聚。产业集聚是培育产业集群的基础,是生产力空间布局上的优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范围的大量集聚和有效集中。当前,我市以中小企业居多,分布太散,单打独斗没有胜算,要提高竞争力,必须推进企业集聚,发挥集聚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步走向错位竞争,降低物流成本和信息成本,形成分工协作体系,构建完整的链条式产业,加快做大做强。要在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和平台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订合理的平台分工,科学设定产业布局,并严格实行。“两区”要细化产业分工,促进产业内同类产品关联项目的集聚;“四基地”要强化功能区块分工,促进产业相对集聚。同时,要强化项目落户审查,支持老项目按产业集聚要求转产或搬迁。
5.强化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集群有非正式集群、正式集群和创新型集群。创新型集群的特征就是企业之间的差异化竞争,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良性关系。我市特色产业总量是在不断做大,但产业集群还是处于发展雏形阶段,更多的是竞争,合作方面还很缺乏,属于非正式集群。因此,要全力推动向正式的和创新型的产业集群方式提升。要加大对成长性产业、潜力型产业的政策扶持,进一步拉长产业链,开发上下游产品,推动差异化竞争。要按照创新型产业集群提升“缺什么补什么”的思路,引进新的缺环项目,加强终端产品的开发,防止成为原料基地;要推动企业之间的合作、联合,切实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同时,要加大对“X”产业发展的研究、培育,积极拓展产业发展新领域。
6.强化科技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动力。我市历来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从现实发展需求来看,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还非常欠缺。企业与大院名校的科研合作还停留在松散型阶段,研发中心档次很低,而且分布不均衡。要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充分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集聚创新要素,激活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区域(行业)科技服务中心和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推动“*制造”尽快向“*创造”转变,打造*品牌产品。
7.强化节能减排。降低消耗就是增加效益,减少排放就是改善民生。节能减排是“*”规划的约束性指标,国家环保总局已开始推行区域限批制度,我市又是钱塘江源头生态保护区,监管力度将更大。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采取法律的、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措施等,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腾出环境容量空间,为有机胺制造中心建设,为发展高质量、高效益的化工项目创造发展余地。
8.强化借力发展。我市经济的发展,更大层面依靠的是内生性发展,但潜力是有限的。今后,我们要在继续激发内生性潜力的同时,在更大的层面上做好借力发展文章。要加强研究国家、省里出台的各项政策,积极对接,以项目为载体,向上争取政策支持,善借政策之力。要不拘一格,为我所用,通过有效的载体,包装优质的项目,积极向银行融资,善借银行之力。要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不变,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尤其重视引进境外资金,善借外来资金之力,要充分利用*人人脉关系,善借老乡之力。通过借力,助推发展。
10.强化执行力建设。强化执行力建设,目的就是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当前,对企业决策的影响,软环境已超过硬环境。说白了,软环境就是部门的服务水平、服务效率。我们说的执行力,就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任务的能力。很多事情,市委、市政府已经表明了态度,但部门在执行过程当中,还存在着拿着法规来说事的现象,简单做事,没有从全局的角度思考,拿不出好的落实方案,提不出好的操作办法。对市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不能及时、高效完成,参谋角色不到位。同时,对涉及服务企业的事项,工作效率还不够高。要以正在开展的“两年活动”为契机,推进“学习型、创新型、实干型、服务型、廉洁型、节约型”机关建设,提高保障和服务经济发展环境的能力;坚持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工作制度,真正做到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服务,做到政令畅通,切实营造一个以企业为中心的发展环境、以项目为中心的投资环境,吸引各类资本来江投资。
四、立足当前,抓实工作,确保年度经济目标全面完成
*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业经济工作非常重要。今年的目标任务,市委全体会议和市政府全体会议已作了全面部署,关键是狠抓落实。主要是抓好12项工作:
1.着力推进工业平台建设。一是深化规划编制。市园区办要站在打造*工业新城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我市工业平台的整体布局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启动工业新城规划研究,进一步促进工业平台的整合,增强连结度和互补性。市国土局要根据省国土厅下达我市“*”建设占用耕地指标的多少,突出工业优先发展区,进一步做好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各开发主体要对照发展战略规划、控制性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开发时序规划、企业平面布局规划等平台规划内容,进一步深化、细化、完善每个工业平台的规划体系,以规划推进平台高标准建设。规划一经审批后,各开发主体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划实施。二是要加快征地供地进度。从前阶段调研情况看,各基地征地工作进度总体情况较好,但土地平整工作进展不一,供地情况不是很理想。各基地开发主体要集中精力,组织充足力量,进一步加快土地征收进度,尽快把土地从农民手里拿过来。在供地过程中,对连片100亩以上的土地,尤其是“二区”内的成片土地,要尽量预留,为引进大项目留下空间。市园区办要排清底子,排出方案。对市政府要求预留的成片土地,在考核中可视同完成供地。要综合运用行政的、经济的手段,促进企业内闲置土地的盘活利用,鼓励上新项目。三是加强基础配套提升。各开发主体要用好市财政的借资,并多方融资,精打细算,年内完成3个亿的基础配套建设投入。其中,*经济开发区要重点做好“一桥一路”、四期“五通一平”基础配套建设,以及开发区办公大楼建设前期工作。其他市级工业基地要按照产业发展的要求,量力而行,尽量提高基础配套水平。要有重点的引进、设立相关的金融服务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生活配套设施,以较为完善的功能配套,进一步提高基地对项目的吸引力。市规建局、供电局、交通局等相关部门,要发挥各自职能优势,结合基地建设内容,对接上级政策,积极包装项目,以项目为载体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要促使企业做好内部配套标准,做美每一个企业的外在形象,提升基地的整体形象。四是进一步完善机制。主要是抓好“三个三”:即,建好三支队伍(土征收服务组、项目服务组、招商引资工作组),进一步提高工作的专业化、标准化水平;坚持三项制度(工业项目审议协调会议制度、工业项目投资协议制度、工业项目竣工复核验收制度),进一步强化项目入地管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完善三项机制(协调机制、督查机制、考核机制),通过平台建设例会、日常督查、年终考评等手段,及时发现问题、协调解决处理,推动平台高效开发。具体工作,市政府近期将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
2.着力提升产业特色竞争力。主要是做好“五个一”:要做强一批,推动产值20亿元以上的机电、竹木加工产业向创新型集群发展。要提升一批,着力推进机电产业向大型化、特种化发展,支持江变公司、申达公司等企业上马110KV、220KV变压器生产线项目,进一步提高变压器制造水平,带动培育一批配套型生产企业,形成企业产品的差异化竞争格局。要做深一批,大力开发竹木产业的终端产品和高档产品,缓解同质竞争,推动竞争与合作,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重点扶持电光源产业的龙头企业——三友电子公司加快做大做强,进一步扩大玻璃窑生产能力和整灯生产能力,积极开发水晶新产品。加快联城国际消防公司的组建进度,努力探索构建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不断提高产业的整体信用度和合作度。要做精一批,加强标准化建设,提高蜂产业、食用菌产业的质量标准,促进产业稳健发展。要巩固一批,全力推动虎山集团、*虎集团日产5000吨干法回转窑生产线项目的动工建设,支持三大水泥集团到外地抢占市场和资源,增强抗风险能力。鼓励、支持江化公司发展低污染、高技术、高效益的循环经济型项目,年内重点支持实施年产4万吨DMAC等项目。要做新一批,积极发掘培育“X”产业。对发展势头较好的生物工程、汽摩配、金属制品、电子信息等新产业,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着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一是培育一批领军企业。突出一批带动性强和辐射性强的领军企业、亿元企业、规模企业,强化政策激励引导,加大支持培育力度,着力打造一支富有活力的梯度企业团队。二是培育一批新的规模企业。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构建和完善服务体系,推行贷款风险补偿,着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力促一批企业跻身规模企业行列。*年,实现新增规模企业50家,全市规模企业达到278家,不断状大规模企业总量。三是要支持企业上市。这是今后一段时期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要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开展上市工作。市经贸局要精心筹备组织好4月份的企业上市培训活动,指导帮助意向企业做好股份制改造,尽快促使一批企业进入上市辅导程序。
4.着力开展工业招商活动。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不变,做好外源式增长文章。各工业基地开发主体、各工业经济主管部门、招商局首先要承担起第一责任,依据我市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谋划项目,结合产业发展阶段谋划产业提升项目、关联配套性项目。要以项目为载体,精心组织,大力开展平台招商、产业招商、企业招商、专业招商活动,努力引进产业内项目;发挥干部外挂锻炼、同乡会、联谊会等平台,积极对接发达地区,以“山海协作示范园”为平台,努力引进产业群整体转移项目;继续推进“回归工程”,努力引进*人回归创业;要切实加大外资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扩大对外合作。在招商引资中,要招商选资,不胡子眉毛一把抓,坚决杜绝引进一个项目、污染一方环境的现象发生;要引导项目有序落地,促进产业集聚发展;要集中精力引进大项目,年内力争引进亿元项目8个以上,3亿元项目1个以上。*年,实际到位工业引资额达10亿元。
5.着力加大工业投入。要按照项目落地率、项目开工率、项目投产率、项目达产率的“四率”要求,重点抓好“*—310工程”25个工业项目的开工建设,和市经贸局跟踪服务的138个工业项目的建设,努力推动当年新招商引资工业项目的早落地、早开工、早建成、早达产。全年力争完成32亿元的工业投资任务。对新建项目,尤其要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必须要求项目投资主体做好项目平面布局设计,列入“310项目”和用地规模在20亩以上的项目,需报市政府审核后方可实施,其他项目由项目落户所在地负责审核,市经贸局全程参与,协同把好关口,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做美项目。
6.着力做好节能减排工作。要加大生态市建设力度,继续扎实开展环境污染三年整治行动方案的实施,认真做好机立窑生产线和粘土砖瓦企业关停工作。要根据钱塘江流域主要污染物削减要求,抓紧制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实施方案;切实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重点排污企业的重点监控,分解落实约束性指标,建立动态跟踪分析和通报制度。4月份,市政府要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请市经贸局抓紧做好准备工作。要深化资源综合利用,重点推进垃圾发电和虎霸集团利用燃煤锅炉烟气生产丁酮肟等重大环保型项目建设;抓好试点,有序推进竹木加工产业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认定工作。要加快推行清洁生产。对化工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制度,鼓励企业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积极创建绿色企业。年内,力争新增清洁生产试点企2家,新增绿色企业1家。通过多种手段,确保实现万元工业产值综合能耗降低5%、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4%以上的年度目标。
7.着力提升产品品牌。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灵魂,以质量为根本,以管理为保障,以宣传为手段,加快我市工业产品的品牌建设。进一步强化产品质量管理。大力开展质量知识培训,强化企业主、中层管理人员质量品牌意识。以深化消防器材产业质量振兴计划为契机,进一步在机电、竹木、绿色食品等产业中推行质量提升计划。大力推广企业现场管理,规范原料采购、质量管理等标准,确保产品符合国家标准,保持质量稳定。要加大品牌培育指导。根据产业发展水平,分别指导,引导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一般企业制订自身产品宣传计划,扩大对外宣传,增强产品行业知名度。要加强品牌权益保护。要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打击侵权行为。同时,鼓励支持在行业内实行有偿合法的品牌、证照共享,促进企业将品牌等无形资产收益最大化。
8.着力推进科技创新。要抓实创新载体建设。继续落实扶持政策,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加强技术协作,争取年内设立消防器材产业、电光源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帮助、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研发机构,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争取新增区域性创新服务中心1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科研机构2家。大力实行重点技术项目攻关。要积极探索,通过政企联手、企企联手、企院联手等多种手段,紧扣机电产业高端变压器项目、竹木产业高端板材项目、消防器材产业智能化项目等重点,实行重点技术攻关,尽快突破转化成现实生产力。要扎实做好*年度衢州科工会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继续组织好*年科工会参会工作。
9.着力化解要素制约。未雨绸缪,做好土地报批工作。市国土局、园区办和各基地开发主体要加强协作配合,分析各市级工业基地近、中期用地需求,编制用地计划。市国土局要努力通过宅基地清理、土地复垦等方式,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在用地指标分配上,要重点满足优先发展区。突出“二区”重点,继续做好新增建设用地的报批工作,努力满足工业发展的用地要求。要积极帮助企业融资。市经贸局要及时收集企业融资需求信息,帮助企业做好项目包装,并积极向金融机构推介,积极争取银行的支持。要发挥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和民间担保机构的作用,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同时,支持企业通过项目包装,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要加强技术工人的培训。要与“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工程”相结合,针对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需求,有重点的开设技术培训班。要引导、鼓励企业开展委托培训,积极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回归就业。要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办好劳务集市;要组织企业进行大规模的外出招工活动,着力解决招工难问题。
10.着力加强经济运行分析。要建立工业经济运行监测机制。市统计局、经贸局、财政局要从部门职能出发,在原有统计报表的基础上,加强研究,围绕经济运行、经济质量、发展后劲、能源消耗、资金流转、工业贡献等重点,进一步深化、细化基础管理,加强数据汇总分析,并以表格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送。具体由市府办牵头,相关部门配合。要实行工业口局长例会制度和市级工业基地工作例会制度,切实加强对工作情况的交流,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11.着力营造发展环境。要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家环境。加快组建全市性的企业家协会,通过构建企业家协会这个平台,加强企业家之间的交流、沟通,不断激发企业家的创业激情。具体工作由市经贸局负责。要通过实施“两年”活动,建立企业家与职能部门领导的对话机制,增强部门与企业的双向沟通,进一步融洽关系,营造企业至上的创业环境。不断完善工业政策体系。要根据我市财力和产业发展所处的阶段,突出产业培育、平台建设等重点,进一步补充完善“工业30条”、技改贴息、市长特别奖等政策;抓紧研究制定工业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要素市场培育、促进节能降耗等方面的政策性意见。政策出台后,要认真兑现落实到位。要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的水平。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把干部培养成业务精、会干事的经济型干部。要切实增强服务经济、服务经济主体的强烈意识,努力做到能不收费的尽量不收费,能少收费的尽量少收费。市行政服务中心要按照能进则进的要求,提高中心办事项目内容。要按照上级的要求,加强指导,加快推进分中心建设,尽量简化办事程序,促进规范服务。
经济发展总结范文5
这次经济发展暨工程管理会议的显著特点是:规模大、时间长、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我们采取边走、边看、边议的方式,既看了系统内的经济发展和工程管理的情况,又学习考察了地方上经济发展方面好的做法和好的企业。
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从一年一度的单纯土地开发扩展到了整个经济发展,而且新增了工程管理的内容。参加会议的人员有各市局的局长、经济局长,局直各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机关各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会议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大家全面了解全局的经济发展,特别是资源优势的开发利用情况;二是让大家看了以后,共同出主意,想办法,指导好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
通过一路的参观考察,从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来看,规模上有所扩大,管理上有所加强,效益上有所提高。像林木的种植,初步的实现了成方连片,一种就是一大片,上百亩,几百亩,昨天参观的垦利苗圃面积达到了500亩。全局用材林的面积达到了2万多亩,经济林的面积达到了7000多亩,苗木发展到6000多亩,以林为主的种植结构基本形成,土地资源开发逐渐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路子。全局开发利用的淤背区土地面积达到了43761亩,开发利用率达到了94.5%。一产的收入,2000年为2765万元,2001年为3613万元,2002年为5082万元,2003年为7218万元,每年平均以38%的速度递增,这说明我们一年有一年的提高,一年有一年的发展。
在经济的发展上,出现了不少的亮点,不少经营项目的规模效益、科技效益、管理效益都得到了提高。最突出的亮点是经营开发的模式和运行机制上得到了创新和发展。滨州的塑钢门窗公司,一年一大步,一年一个台阶,一年一个水平,今年又扩大了规模,而且走出了家门,到东营、枣庄办了分厂;德州齐河小八里河务段的食用菌项目,越做越大,越做越会做,今年的规模几乎翻了一番。东平湖的梁山机械厂、垦利县局的FPP膜厂也都在引进新技术和创新经营模式等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有些企业实行了股份制、合伙经营等方式,体现了单位和职工共赢的原则。我们鼓励职工富起来,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同时单位也要有效益,不管是土地资源开发还是其他经营项目,都要体现这样一个原则,也就是要初步解决富了和尚穷了庙的问题。
工程管理方面,特别加强了日常的责任管理,管理水平和效益进行了挂钩,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及依法管理的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次会议要求代表们对所看的工程项目进行评价,共有三十二位同志参加。邹平的梯子坝险工,德州北展堤的植树绿化,济南市局的黄河公园被评为优秀。其中,梯子坝获得优秀票29张;济南的黄河公园和北展堤的植树得优秀票26张,并列第二位;第三位是邢家渡闸管所的庭院,优秀票24张;第四位是洛口险工,优秀票23张;并列第五位的是宫家河务段的庭院和张滩河务段的险工,优秀票22张;第六位是刘春家险工,优秀票20张。这些工程确实管出了水平,得到了大家认可,评价结果切合实际。
四天的考察,通过看自己项目,找出了优点和长处,看系统外和地方上的项目,开拓了视野,同时,也找出了差距。我认为在经济发展中的土地资源开发方面,总起来讲,还是规模小,效益低。在工程管理方面,管理还不到位。
下一步怎么办?刚才杜局长代表省局对这两方面的工作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省局几位负责同志和门秀元教授也都讲了很好的意见。这些意见都讲得非常实际,希望同志们回去以后要认真的学习讨论,贯彻落实到实处。下面我再强调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立足治理黄河,开发黄河,管理黄河,经营黄河,向黄河要效益的原则,充分发挥水土资源优势,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一)要做好水的文章,在水费征收和水资源的发挥利用上,要有大的突破
一是邹平县局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确实探讨出了一条很好的路子。省政府韩寓群省长、陈延明副省长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在去年的全河经济会议上,韩店水库的供水开发模式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充分肯定。前段时间黄委李春安组长来调研时也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希望同志们认真学习邹平韩店水库开发经营的做法。他们现有在职职工50多人,参股的两座浮桥年收入近300万元。韩店水库现在投资达到了1.2亿,这些资金的筹措除了他们部分职工入股之外,大部分是通过贷款。第一期供水量1500万方,二期扩大到2000万方,从今年8月份开始供水,明年日供水将达到10万方,水价是1.75元,除去8毛钱的成本,还有9毛多钱,对半分成(邹平县局控股),一方水赢利四毛,仅这一项邹平县河务局年收入将达到1000多万。而且随着政府下一步的承诺和魏桥棉纺工业用水需求量的增多,效益还将增加。邹平县局通过发挥水资源优势,为它的经济发展奠定了扎实、稳定、可靠的基础。这个典型,确实值得我们很好地进行总结,同志们一定要认真地进行探讨、分析、研究。滨州市河务局的同志们能认真思考问题,他们现在又准备采取控股经营的方式建设规模达两千多万方的城南水库。
二是在跨流域供水上,我们要进行探讨研究,迈出步伐。今年德州、聊城等局提出和地方水利部门结合起来,直接向河北省距离较近的地区供水的建议。这个想法非常好,很有实际意义。前天聊城市委书记、市长和分管市长都反复讲天津供水的问题,他们说现在天津不是因为缺水而要水,他们是在经营黄河水。去年我们给天津供水10亿方,天津的九宣闸实际接收4.5亿方,给我们的水费单价是3.9分,总计3000多万,给聊城市清淤费1.3亿。天津赚多少钱呢?据讲他们一方水卖到5元钱,按照实收的4.5亿方计算,就是二十多个亿。除去给我们和聊城的,还剩下多少钱?所以说他们经营黄河水发大财了。天津的经营思想和经营头脑,确实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今年天津又要水9.8亿。去年给我们这么点水费,而且水费还未到位,还欠着700多万。今年放水之前,欠的700多万必须到位,还必须要预交水费。我们要很好的研究对策,请黄委一起向水利部反映解决这个问题。
三是认真界定工农业用水、生活用水和经济用水的界限。同志们要把帐算清楚。去年我们进行了用水的界定工作,多收入了七八百万元。有些既不是工业用水,也不是农业用水,有些纯属于经营性用水,还有些是生态用水,我们应怎么办,定什么价钱?这些问题都需要很好的分析研究。
四是我们一定要认真规范滩区用水。这方面问题太多,漏洞太大。前几年,张仰正和同志们进行了调查,在山东境内628公里的河道上,光大小扬水站、“小白龙”和抽水机就有5000多个,能引250到300个流量。也就是说,300个流量的水进入山东,即使所有的引黄闸不开到黄河口也没水了,都让这滩区扬水站、小白龙喝走了,累计起来数额几十亿方。同志们,几十亿方水是什么价钱?
五是尽快理顺供水体制和机制,要尽快完善、发挥供水局的作用,切实做好水的文章。
(二)要做好土地资源的文章
我们的原则,就是大力发展用材林,适度发展经济林,重点发展苗木花卉。目前来看,用材林经济效益、市场前景都很好。聊城高唐纸业集团需要一百万亩的用材林基地,日照还有一个六十万吨的纸浆厂,需要大量的原料。种了销不出去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实践证明,聊城、菏泽一株速生杨树的增值效益每年都在15-20元。就按10元钱,一年能增值多少钱。按照规划,全局植满植严后,树株数量将达到3600万株。如果一株树一年增值10元钱,我们就等于每年向银行存款3.6亿。在这一点上这两年确实有发展,但是发展还不够快。我在这里把各单位树株拥有量给大家排排序。包括七百多万株已经可以出圃的苗木,我们全局树木总量是2061万株。河口局最多,460.06万株;第二位济南市局,342.53万株;第三位滨州市局,320.04万株;第四位东平湖管理局,282.83万株;第五位菏泽市局,256.54万株,第六位淄博市局,157.7万株,第七位聊城市局,133.2万株;第八位,德州市局,107.43万株。按人均拥有树木量计算,第一位的是滨州市局,人均2852株;第二位是河口局,2746株;第三位是淄博市局,2721株;第四位是东平湖管理局,2215株;第五位是德州市局,人均2005株;第六位是聊城市局,人均1942株;第七位是济南市局,人均1599株;第八位的是菏泽市局,人均1324株,这是我们全局拥有树株的两个情况。下面我再给大家通报一下经济林的情况。全局经济林面积共有7276亩,济南市局面积最多,为1878亩;第二位是滨州局,1447亩;第三位是聊城局,1201亩;第四位是河口局,979.5亩;第五位是德州局,945亩;第六位是菏泽局,435亩;第七位是淄博局,289亩;第八位是东平湖管理局,1.2亩。苗木情况:全局面积6054亩,总株数4112.4万株。第一位是河口局,1665亩,拥有量是1071.4万株;第二位是济南局,1291亩,827.8万株;第三位是滨州局,1218亩,827.6万株;第四位是东平湖管理局,549亩,425万株;第五位是德州局,432亩,409.6万株;第六位是淄博局,416亩,257.6万株;第七位是菏泽局,361亩,237万株;第八位是聊城局,122亩,56.4万株。去冬今春苗木外销119万株,收入219万元。第一位是滨州局,收入85.4万元;第二位是河口管理局,收入53万元;第三位是东平湖管理局,收入22.8万元;第四位是淄博局,收入16.9万元;第五位是德州局,收入13.7万元;第六位是菏泽局,收入11.4万元;第七位是聊城局,收入9.4万元;第八位是济南局,收入6.8万元。树株更新情况:去年全局更新10万株,收入681万元。其中第一位是滨州局,更新3.4万株,收入196万元;第二位是河口管理局,更新2万株,收入185.8万元;第三位是菏泽局,更新2.7万株,收入133.3万元;第四位是东平湖管理局,更新2.2万株,收入132.2万元;第五位是聊城局,更新0.5万株,收入34万元。
这是土地资源开发几项主要的经营情况,大家要做到心里有数。要把握好原则,大力发展用材林,适度发展经济林,重点发展苗木,尽快发挥大的效益。大家都看到了,苗木效益确实来得快,而且投资还少。同是杨树,品种不一样,生长速度不一样,效益也不一样。
二、要解决好经济发展和工程管理的体制、机制问题
我们现在发展慢,主要问题是干部职工的参与性不高,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职工退了休,还是我们的职工,要把帐算准、算细,算好,鼓励一部分职工率先通过土地开发尽快富起来。我还是那句话:“人叫人干人不干,政策调动一大片”。关键是要研究激励机制,切实调动职工开发淤背区的积极性。要很好的总结博兴县局林权改革的做法,树立大胆闯、大胆干的工作作风。目前,我们的市局、县局还比较困难,尤其是在县局这个层面上。我们能不能通过这个办法回收一部分资金,减少单位对淤背区开发的投入,同时鼓励职工自己创收,自己解决吃饭问题。小李果园160亩土地,11名管理职工,去年人均收入3.3万元,还上交县局15万元,人均上交1万多元。垦利县局对河务段的政策是自己解决吃饭问题外,每人每年还要上交1万元。这就是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全局河务段有3000多职工,要在搞好管养分离和工程管理的情况下,通过参与淤背区开发,获取最大效益,使3000多职工的工资待遇得到保障。要允许职工独立、合伙承包经营,提倡采取股份制,使职工、单位双赢。垦利县局9个人承包500亩苗木,县局控股60%,他们的做法很好,在这个方面有突破。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是政事企不分的体制、机制问题,职工参与积极性不高的症结是政策问题。要让参与土地开发和经济工作的同志们收入高,待遇好。每个市局都要组织县局长、河务段长去参观,很好地学习人家的好做法,好经验,并进行分析总结。管理体制、开发机制和经济模式等,是制约我们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要重点进行探讨和研究。一个是研究制定强有利的政策,鼓励、调动职工参与淤背区土地开发,参与经济工作。要围绕这一点回去多做工作,做细,做实,做好。二是要通过采取行政干预的方式,使我们的职工参与开发,加快发展的步伐。对于懒散的、不愿意干活的职工,该采取行政干预的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我们不这样做就无法稳定这支队伍,无法解决现实当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我看了几个河务段后感到非常高兴。吃饭不要钱,人均月生活费在120-130元,最高的150元。职工吃得好、住得好,一人一间房,配上电视、空调,条件很好,这不是到了小康社会了嘛!三是土地开发和工程管理要很好地结合起来,做到土地开发效益好,工程管理水平高,使土地开发和工程管理实现共赢。我们的工程管理要天天保持这样的水平,土地开发没有空白段,真正实现“让大堤绿起来,黄河美起来,职工富起来”的目标。
三、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实事求是地研究、分析好我们的自身优势,本着积极、稳妥、可行的原则来发展、壮大经济
有些县局尤其是河务段,大而全的问题或者小而全的问题以及形不成规模的问题都很典型,但也有做得比较好的单位:河口区河务局,凭借市场开发,一年收入100多万;小八里河务段的食用菌养殖栽培,滨城区局的塑钢门窗,都是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开发项目。我们要以此为榜样,认真研究学习。当然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科学的做出分析和决策。周海燕副局长谈的科学发展观的几条意见,讲得非常好,希望大家回去以后很好地分析研究。
四、齐心协力抓好标准化堤防建设
经济发展总结范文6
过去一年的成绩(26)
下一年的任务(17)
过去一年的成绩(26)
学科建设(5)
教学(8)
科研(4)
学术交流(4)
其他(5)
学科建设(5)
在张培刚教授带领下,整合经济学院资源,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重大成果:
1. 成功申报并取得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
2.成功申报并取得西方经济学湖北省重点学科
3.西方经济学研究生教育连续第二次被人民网公布的“中国大学评价评”为全国第一
4. 与国贸系共同申报并取得世界经济硕士学位授予权
5.与其他院系一起,组织申报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
教学(8)
承担了本专科、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教学和指导任务,教授、副教授 、讲师的工作量都达到或超过规定要求,承担本科生教学的教师,评分都在75分以上,多数在80分以上(宋德勇、姚遂在组织安排本专科各环节教学工作方面,成绩突出)
张卫东、徐长生分别讲授高级微观、宏观经济学(硕士生)和微观、宏观经济学文献选读(博士生),使用英文原版教材,为提高经济学院的教学水平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生丁际刚获得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硕士生王皓获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西方经济学1999级博士生3人、2000级博士生26人、2001级博士生2人(共31)人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
硕士研究生21人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网络研究生104人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费剑平在组织研究生各环节教学工作和科研管理工作方面,成绩突出)
罗传建、张玉英指导的本科生论文获校优秀论文奖
张玉英获教学质量二等奖
方齐云获研究生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
科研(4)
科研工作取得较大成果:湖北省第三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一项、出版著作3部、科研经费9.4万元:
徐长生获湖北省第三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张卫东出版微观经济学教材、彭代彦出版专著一部、费剑平出版译著一部
张培刚教授获校文科基金重点资助1万元、获湖北省社科基金资助0.7万元、徐长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5.2万元、彭代彦副教授获校文科基金资助0.5万元、罗传建获横向课题经费2万元
近60篇,其中权威期刊论文1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英文论文2篇,其他期刊和会议论文20余篇。其中,彭代彦、费剑平在发表权威期刊论文方面成绩突出 学术交流(4)
组织了2次学术研讨会,张卫东、彭代彦交流了研究成果;在校庆50周年学术报告中,徐长生、张卫东、宋德勇、汪小勤交流了研究成果
徐长生访问美国哈佛大学归来
宋德勇圆满完成在日本的博士后研究回国
彭代彦、汪小勤论文入选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徐长生、汪小勤参加了中国经济学年会;张培刚教授带领5人参加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年会,提交会议论文5篇;此外,还参加其他各种学术会议8人次
其他(5)
张玉英、费剑平、姚遂获得博士学位,师资队伍的博士化程度达到70%
汪小勤、宋德勇晋升博士生导师、罗传健晋升副教授
姚遂获三育人标兵称号、方齐云获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在学院反映良好,吴大庆在组织经济系元旦文娱活动方面作出了贡献
组织生活和政治学习制度化,取得良好效果(张玉英在支部书记工作中成绩突出)
下一年的工作(17)
学科建设(6)
教学(2)
科研(4)
学术交流(2)
其他(3)
学科建设(6) 积极参与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和学术交流工作,继续努力争取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积极准备申报世界经济和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积极准备申报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硕士点
积极做好西方经济学湖北省重点学科的建设工作,积极准备申报西方经济学国家重点学科
做好博士后流动站的第一次招生工作
积极准备创办发展经济学研究杂志,进一步扩大发展经济学研究在国内的影响
教学(2)
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教学质量
积极准备建设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形成优质的西方经济学专业三级课程体系
科研(4)
完成张培刚教授申报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重大课题研究
在发展经济学、农业及农村经济、制度与产权经济学、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研究方面形成特色,争取获得重要研究成果,在国内产生较大学术影响
积极组织申报国家和其他各类课题,力争多获立项,争取在课题和科研经费方面有所突破
积极发表科研成果,争取更多成果获奖
学术交流(2)
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特别是鼓励参加中国经济学年会、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年会、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讨会以及其他各类国际国内高层次学术会议,进一步扩大学术影响
进一步办好双周学术研讨会,争取取得较大成果
其他(3)
启动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的对外运作,进一步扩大基金会的学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