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的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洋经济的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洋经济的发展

海洋经济的发展范文1

发挥已有优势要素,打造海洋经济增长极核

打造海洋经济增长极核,主要是要发挥嘉兴要素、区位等优势,并以现有优势产业为依托,着力培育辐射效应明显的海洋产业群。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培育反映在政策层面就是执行以点带面的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4]因为,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中心”开始,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区域传导,如同日本学者赤松要(Akamatsu,1935)的雁行理论,逐级扩撒。也就是说,作为增长极,它首先是一个“点”存在的,这个“点”必须对相关产业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形成的产业集群,能通过引致需求,在时空上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因而增长极具有强大的关联性、辐射性和带动性。所以,作者认为,嘉兴在发展海洋经济时,一定要继续发挥已有优势要素,如土地成本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区域港航物流优势、产业规模和配套相对合理的优势,并应该高屋建瓴,以清洁能源、循环经济和朝阳产业为主导,围绕嘉兴具有明显优势的产业如港航物流产业、海水淡化产业、核能及海洋电力配套产业进行布局。在布局时,需要重新审视现阶段对海洋新兴产业和临港先进制造业两大领域的发展方向,尽可能将招商引资等扶持政策能够围绕这三类产业进行。例如现在着力打造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就需要重新规划,应集中力量着重打造2-3个平台。因为,嘉兴毕竟经济实力有限,资金乃至资本规模有限,同时发展多平台将导致投资分散,不易成功。再如滨海工业区当前引资方向以重化工为主,理论上嘉兴在这方面并没有明显优势,同时这些工业多为杭州上海外迁产业,污染较重,如果无长远规划,若干年后,嘉兴将面临多年形成的重化工产业外迁的命运。

确立科技发展观,加强海洋经济发展科技内涵

从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历史看来,各地对海洋科技重视不足,严重制约着海洋经济的发展。实质上,海洋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是本轮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强调的是科技创新和海洋产业对区域经济的拉动效益。海洋技术是拉动海洋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泉,海洋科技创新是海洋经济发展的灵魂和根本。海洋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对高新技术的高度依赖性,其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海洋技术的发展水平。整个浙江的海洋经济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主要依靠外延扩大、粗放型,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不高。嘉兴也存在这种情况。比如当前滨海工业区的重大项目中,科技含量高且代表先进技术和未来朝阳产业的项目并不多见。在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中,浙江属于“勉强协调发展”类型,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5]嘉兴海洋经济在浙江排名靠后,情况更加不容乐观。有学者实证研究发现:海洋科技投入每增长1%,可促进海洋经济增长0.17%,是劳动力投入要素贡献率的2倍。[6]所以,发展海洋经济首先要树立科学发展观,重视海洋经济的科技内涵。这就需要鼓励海洋科技创新。鼓励海洋科技创新,首先要建设海洋科技创新体系,通过海洋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推动海洋经济尽快转入科学发展、包容性增长的轨道。其次要构建海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推进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造就一批具有良好成长前景的海洋高新技术企业;最后要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人才体系,引导涉海高校整合教育资源、调整学科结构、[7]加快海洋科技人才培养,为浙江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包容性增长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构建海洋金融服务体系,全力“护航”海洋经济

为了保障海洋经济的顺利发展,除了产业政策引导之外,需要构建符合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快速集聚海洋产业资本,确保海洋经济供血机制畅通。为此,作者建议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发挥财政杠杆作用,设立由专家管理、政企共担风险的风险投资机制。对重点项目引入风投机制,或用专项基金提供贴息贷款或给予研发补偿,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因为一些重点项目的建设特别是在海洋科研等方面,企业预期投资产出不确定的领域,很难引导商业资本进入,主要依赖于财政机制。其次是优化金融体系,主导金融体系变革。如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不断健全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开发信用产品,培育信用市场,改善沿海地区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环境。同时考虑能否借鉴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模式,建立专业性的嘉兴海洋发展银行,提供本土资金向资本转化平台,促进转化效率,加快涉海类产业资本的形成。当然,在政府、企业、银行三方合作机制上也需要创新,加快政府对企业项目、信用的信息披露,促进银行与企业、项目的衔接。这样从金融方面全面为嘉兴海洋经济发展护航。

海洋经济的发展范文2

国际强港的深刻内涵

“十二五”时期,宁波要加快打造现代化的国际强港,首先必须正确理解国际强港的重要内涵。所谓国际强港,是指港口发展具有较高的国际化水平和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以完善的港口设施和畅通的集疏运网络为基础,以先进的港口物流为核心,以发达的贸易、金融、信息等港航服务业为支撑,以功能齐全、集约高效的管理机制为保障,具有较强全球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国际枢纽港。国际强港是一个动态演变的系统,不同阶段其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不同。2010年宁波港口集装箱乔吐量位列世界第六位,已经成为国际大港,但与鹿特丹、新加坡、釜山、上海等国际知名港口相比。宁波港口在集疏运、港口物流、贸易、航运服务、金融信息服务、口岸政务服务等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要成为国际强港,应具有八个方面的特征:一是货物乔吐能力强:二是集疏运能力强:三是港口现代化稗度离;四是综合服务能力强:五是港口物流功能强:六是港口资源配置能力强:七是金融支撑能力强:八是港城互动能力强。宁波打造国际强港,就是要充分发挥港口经济增长极作用,形成港口、产业、城市、环境良性互动,从港强到港口经济强、港口城市强的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

宁波打造国际强港的重要意义

建设海上浙江的客观要求,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全面建设“海上浙汀”和“港航强省”的发展战略,港口物流是其中主要内容。宁波一舟山港作为浙江省港口联盟的核心,发展海洋经济,客观上要求宁波一舟山港率先发展,提升浙江港口联盟的国际竞争力。参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现实需要。宁波港口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动承接上海产业转移,与上海港口形成良好的互补竞合发展。,随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深入,宁波港口必须尽快提升港口服务水平,逐步缩小与上海港口的差距,适应国际贸易的发展需求,整体提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国际竞争力。

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必然选择。宁波城市最大的优势在于港口,根据国家长三角区域规划,宁波定位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要求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因此,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必然要求港口加快发展,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支撑,形成“城因港兴,港为城用”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港口转型升级发展的内在要求。宁波港口吞吐显的持续增长,为可持续发展带来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转变港口绛济发展方式,已成为“十二五“时期的中心任务,这就要求港口加快现代化建设,改变生产投入方式,注重节能减排,由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转向规模、质量、生态效益并重发展。

宁波打造国际强港的总体思路与战略目标

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省政府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部署,以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为统领,以加快港口转型升级为主线,以“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以管理机制创新为保障,全面推进十大工程建设,重点突破大宗商品增值服务和集装箱规模,由注重规模扩张转向规模、质量、生态效益并重发展,加快宁波港口由交通运输港向贸易物流港转变、由世界大港向国际强港转变;充分发挥港口货物集散和要素集聚优势,延长临港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由港强带动港口经济强、港口城市强,实现港城良性互动发展。

发展目标。一是战略定位:现代化国际深水枢纽港和大宗物资的集散中心,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主要组成部分,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港口物流中心和资源配置中心。二是阶段目标:到2015年,货物吞吐量继续保持全球领先水平,“三位一体”港肮物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港口服务物流、贸易、工业的能力持续增强,服务功能更加健全,服务范围明显拓宽,服务质量显著提高,宁波一舟山港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作用更加凸现,基本形成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港口物流中心和资源配置中心雏形。

宁波打造国际强港的重要举措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实施港口扩能工程。加快建设大榭、穿山、梅山港区等一批深水码头,整合码头岸线资源,改善航道锚地设施,推进港口安全和节能环保,仃造“绿色港口”,整体提高大宗散货和集装箱港口通过能力。

完善集疏运网络,实施港口畅通工程。一是加快疏港公路建设,尽快形成以“一环六射”为主骨架的疏港高速公路网络,同步配套新建、改扩建疏港地方干线公路。二是加快疏港铁路建设,加快形成“六线一枢纽”铁路布局。三是加快疏港内河建没,提高大宗散货内河疏运能力。四是配套建设集疏运场站,完善海铁、公铁、公水多式联运设施,提供停车、维修、加油、车辆罐体检验、餐饮等一站式服务。

深化港口战略合作,实施腹地拓展工程。一足加强港港合作,深入推进宁波一舟山港一体化,积极投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巩固浙江省港口联盟,参与港口同际合作,布局沿海、沿江喂给港。二是拓展海向和沿海、沿江腹地,增加国际国内航线,形成以远洋干线为骨干、近洋支线和内支线为支撑、内贸线为补充的集装箱运输体系,逐步提高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三是拓展内陆腹地,开发内陆“无水港”,推进海铁联运发展。基本构筑起以宁波港口为枢纽,支线港、喂给港、“无水港”为节点,多式联运为支撑的分丁合理、协调配套的港口腹地网络体系。

延伸物流服务,实施物流强港工程。建设临港物流园区,推进海港与空港、陆港、物流同区的联动发展,推动物流业与商贸业、临港工业联动发展:依托物流园区,整合提升港口集装箱、矿石、石化、煤炭、件杂货运输服务体系,建没完善保税物流、国际集装箱物流、大宗货物物流系统。

构建进出口商品交易平台,实施港口资源要素配置工程。一是发挥港口大宗商品集散中转优势,拓展储存、加工增值功能,按照四统一原则,规划建设宁波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中心),创新大宗商品交易模式,力争形成若干个在长三角、全围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交易市场。二是开发高附加值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培育梅山保税港区、宁波保税区、国际贸易展览中心进口商品交易市场。三是加快航运服务资源要素集聚,提高航运服务资源配置能力。

加快现代化进程,实施智慧港口工程。一是充分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升码头、装备的科技含量。二是完善港口生产信息系统,打造港口物流信息平台。三是建没基于电子口岸和第四方物流市场的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和

数据中心,提升第四方物流市场能级,增强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服务能力。四是推进第四方物流市场与港口物流信息平台、交易市场电子商务网站的互联互通,建立一体化港口信息服务体系,提供网上查询、网上交易、网上订舱、仓储管理、商管理、运输方案咨询、电子支付等功能一体化的服务。

外引内联,实施港航企业主体培育工程。一是做大做强宁波港集团,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码头服务商和港口物流综合服务商。二是大力发展海洋运输企业,积极引进国际国内航运龙头企业进驻,发展沿海船舶运力。三是培育壮大临港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规模化、集约化、网络化经营。

广开融资渠道,实施金融支撑工程。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成立航运物流专营机构,创新航运物流信贷模式;拓宽航运物流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设立航运产业发展基金:完善航运物流保险服务,试点梅山保税港区、宁波保税区离岸金融业务;发挥宁波港集团财务公司平台作用,提高港口资本运营效率。

提升口岸监管服务水平,深化口岸大通关工程。推进口岸开放和配套设施建设;创新口岸监管机制,优化监管资源配置:深化宁波一舟山港、长三角两省一市、宁波与“无水港”城市、港口联盟城市口岸大通关建设;提高港区船舶交通管理水平,保障进出港船舶安全、畅通、有序。

高标准开发梅山保税港区,实施国际强港示范工程。集聚国际百强物流龙头企业,发展保税物流产业;重点发展进口汽车、先进装备等进口商品交易市场,打造国际贸易平台;建设港航服务体系,探索推进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适时研究建设国际邮轮码头,发展邮轮游艇、国际会展、免税购物、休闲旅游、居住度假等高端海洋服务业。

宁波打造国际强港的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打造国际强港领导小组,相关部门及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参与。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责任单位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建立项目责任制。以项目为抓手,建立项目分类管理制度,细化明确牵头单位、配合单位以及具体实施单位的职责分了,建立目标考核机制,确保项目按照时间节点扎实有序推进。

推行试点工作机制。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积极试点双业联动、甩挂运输、智慧港口岸等一批先进组织模式和现代科技项目。

海洋经济的发展范文3

关键词:海洋经济;产业结构;风险投资

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6)12-0042-03

一、问题的提出

海洋经济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形成的各种海洋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石油天然气业、滨海旅游业、沿海造船业等海洋水产业。经济增长新空间理论告诉我们,经过几个世纪以来的迅猛开发利用,陆地上的资源越来越少,如果继续在陆地上拓展生存空间,经济成本会非常大,而且边际效益也越来越小。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大力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对把我国建成海洋经济强国、缓解我国在发展中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方面日益严重的压力,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增长速度均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据有关资料显示,2005年我国海洋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16987亿元,增加值7202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4%。按可比价格计算,2005年比上年增长12.2%,高出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2.3个百分点。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然而,与发达海洋国家相比,无论是海洋产业总产值的绝对数,还是其在GDP中所占的比例,我国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Ⅲ近些年来,美国、日本等国的海洋产业总产值的绝对数约为我国的十余倍,在GDP中所占比例也比我国高出零点几至数个百分点。我国海洋经济相对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资金短缺是其重要因素之一,使得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很不充分、科技含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不利于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海南省是我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但海洋经济的发展却远远落后于全国其他省份,资金短缺仍然困扰着其开发利用海洋及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困境,并从金融角度提出了发展海洋经济的对策,力求能对海南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及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海南省位于中国南端,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面与菲律宾、文莱及马来西亚海域为邻,全省陆域面积为3.54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千米,是中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海南省所管辖的海域上分布着600余个岛、礁、滩和沙洲,其中海南岛最大,总

作者简介:许道顺(1957-),男,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后勤服务中心主任。面积达3.39万平方千米,环岛岸线1618千米,大小港湾有84处,开辟为港口的已有43处。海南省海洋资源储量丰富,具有开发价值的有海洋渔业资源、海盐资源(包括海洋汽油、可燃冰、海流能、温差能、波浪能)等。

近年来,随着海南省经济的稳步增长,海洋经济在海南省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不断加大,海洋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海南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海洋资源开发,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决定》和《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确定了“以海带陆,依海兴琼,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发展战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的原则,不断加大海洋开发力度,使海南省海洋经济有了较快发展。2004年海南省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达220.48亿元,海洋渔业总产值120.92亿元,海水产品总产量115.06万吨,海洋交通运输业营运总收入5.38亿元,滨海旅游业全年接待入境游客达24.7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0亿元。海洋油气业、滨海矿产业、海洋盐业等海洋产业都处于稳步发展阶段。海洋经济的快速增长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力地促进了海南省经济的发展,对提高海南省人民的生活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由于长期以来的“重陆轻海”,错过了良好的机遇,海洋开发走了不少弯路,形成了典型的“大海洋,小产业”格局,从海域面积上看,海南省比其他7个沿海省都大得多,但是论海洋经济实力,海南省却比其中任何一个省份都小。如海南省所辖海域面积是山东的12.5倍,但海洋产业总产值不足山东的1/4。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落后不仅有历史原因,还与当前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关。

(一)海洋经济结构不合理

随着海洋开发的深入,海南省海洋产业不断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有以海洋渔业为代表的海洋第一产业,有以海洋水产品、海洋油气业为代表的海洋第二产业,还有以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为代表的海洋第三产业。但从产业发展的结构上看,第一、三产业比重过大,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偏小。据统计,2005年作为海洋第一产业的海洋渔业产值占到海南省海洋总产值的42%。这种“重农轻工”的产业发展结构正是海南省海洋经济产值落后的重要原因。从长远来看,海南岛周围海域和南沙海域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储藏量巨大,开发潜力很大,将来必定会成为我国重要的油气生产基地。海南省如果不抓紧时机改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油气开发为主的第二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目标将很难实现。

(二)海洋科技对经济贡献率低

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海洋科技的支持,但目前海南省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还很低。一是海洋开发总体科技水平不高。由于受到科技水平的限制,海洋开发仍停留在粗放式或资源掠夺式状态,以海洋资源为优势的高附加值产业还没有形成。在海水资源利用方面,目前主要是制盐,从海水中提取其他有重大价值的产品则较少;海洋油气勘探仅限于部分浅海水域;滨海砂矿利用率低,海洋能的利用率更低。二是科技成果难以转化。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提。但目前海南省社会各界和地方政府对海洋科技成果推广的支持力度还不够,使得部分科技成果远嫁他乡,无法对海南省海洋经济做出贡献。三是海洋科技人才短缺。据统计,海南省科技人才总量少,全省专业技术人员占全省人口总数的比例仅为2.49%,每万人口中从事科技活动的人数仅为8.5人,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尤其是海南省海洋科技领域的技术人才严重不足。四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不成规模。近几年来海南省海洋经济中的高新技术产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整体产业规模还

比较小,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大多数企业还存在研发机构不健全、研发人员不足、研发设备、仪器有待改善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企业自主研究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也制约着海洋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水平,不利于海南省海洋经济的长远发展。

(三)信贷资金对海洋经济的发展支持力度不够

企业的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而目前海南省许多海洋产业企业的发展却面临资金短缺的局面。以水产品加工业为例,近年来海南省水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全省建成投产的水产品加工出口企业32家,水产品年加工能力29万多吨,为海南省水产品出口贸易增长夯实了基础。即使是在这个“有利可图”的行业,企业的发展也难得到银行的信贷支持。大部分商业银行对水产品加工企业的贷款持谨慎态度,原因是水产品加工企业的贷款只能以厂房和设备作为抵押物获取,而水产品加工设备最多只能按市场价的五折放贷,有的甚至更低。从银行的角度,这种贷款可贷可不贷,导致由于缺乏银行的信贷支持,海南省水产品深加工项目90%以上都是自筹资金,本来非常好的大项目也不得不依靠企业自身缓慢发展。与水产品加工业处于类似局面的还有海洋高科技企业,这些企业在创建期和成长阶段缺乏必要的资金。特别是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创业风险大,又缺乏固定资产,难以获得担保、抵押或质押,得不到银行贷款的支持。海洋产业的发展急需破解“资金瓶颈”。

(四)海洋保险缺位

海南省地处南海,在座拥南海丰富资源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频繁的海洋灾害。目前对海南省海洋经济造成影响的海洋灾害主要有台风和赤潮,其中以台风造成的损失最大。2003年台风“科罗旺”袭击海南,全省192个乡镇188.4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6.83亿元人民币,其中水产养殖损失面积3900多公顷,产量1.4万吨;2005年台风“达维”给海南省18个市县222个乡镇带来灾害,受灾人数达630.54万,全省直接经济损失116.47亿元,其中水产养殖损失10.82千公顷,产量22.33万吨,直接经济损失80.26亿元。由于我国目前在政策性保险方面还是一片空白,海南省也缺乏海洋产业抗风险机制,台风等海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只能由海洋产业承担,严重影响了全省海洋经济的发展。

三、促进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路径分析

发展海洋经济要以规划为先导,以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港口城市为依托,以拓宽融资渠道为突破口,加快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加强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把海南建设成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强、产业结构布局合理、科技先进、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经济强省。为此,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实行政策倾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地方政府可采取积极的财政税收政策支持海洋产业的发展。一是在选择重点开发项目和投入资金时,向海洋油气加工、海洋旅游、海洋运输等产业倾斜。二是对重点海洋产业立项进行财政补助;对海洋工业集团在资金、用地、项目合作等方面给予各种优惠政策;鼓励投资,减免税收,以贷款贴息政策大力扶持中小海洋工业企业的发展等。三是增加科技投入。由财政多方筹集资金设立海洋科技发展基金,对在海洋科技领域取得成就的个人进行嘉奖,对在推广科技成果过程中遭受损失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补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加强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科技从业人员的薪酬待遇水平,吸收和引进高水平人才,从总体上提高海南省海洋科技水平。

(二)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拓宽海洋产业融资渠道

一要增加信贷投入。金融机构要增加海洋产业的信贷投入比例,提高海洋开发的中长期贷款额度,特别要增加对海洋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缓解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和研发资金不足的压力。二要开拓利用外资渠道。利用国外资金、技术方面,可采取直接投资方式,也可利用长期国际信贷,即运用世界银行或其他商业银行贷款。还可以运用间接投资方式,发行B种股票或发行国际债券等。三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对于已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管理较好的海洋产业企业,可以通过同类上市公司收购、兼并、托管、资产或股权置换等资本运作的方式,达到间接上市及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优化配置的目的。四是充分利用民间资本。继续放宽民间投资范围,改进民间投资的服务环境、审批环境与融资环境,利用民间资本融资速度快、资金调动方便、门槛低、投资风险自我吸收的优势,帮助规模较小但具有发展潜力、市场前景良好的海洋企业成长。

(三)努力培育金融生态环境,稳步推动海洋经济发展

海洋经济的发展范文4

关键词:信托;海洋经济;海洋信托基金

近年来,随着国人认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意识的不断深化,我国海洋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即便如此,资金短缺仍然是困扰开发利用海洋及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一块短板。因此,如何充分发挥金融资本市场的功能,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和组织结构设置,使金融资本市场和海洋经济有效结合,促进金融手段的创新,是海洋经济未来发展的核心和必由之路。

一、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金融困境

目前,世界各国在海洋经济发展领域主要执行的是政府主导型的金融支持政策,在具体资金支持形式上,海洋经济的发展注重以项目为依托,广泛通过政府投资、信贷、保险、风险投资、国际机构资金援助、政府财政拨款、减免税收、增加补贴、企业融资等多种公共性和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为其提供全方位的资金支持。但实践证明,海洋经济是一个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领域,也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回收周期长、专业参与性高的产业;同时生态环境、社会公益性和效益外溢性的脱节,导致海洋经济发展面临产业发展前景和潜在收益不确定性的问题。因此单纯依靠传统的金融投融资手段,难以回避海洋经济风险的高集中度和不可控性,也难以规避成本收益不对称下生产经营活动的潜在风险。

此外,我国海洋产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资金短缺、技术落后造成了我国海洋产业的高风险与高回报并存的现象。由此,设立并发展海洋信托基金能够有效动员全社会资本参与海洋经济建设,能有效分散海洋经济风险改变生产经营者在风险面前孤立无援的窘境,这是完善海洋经济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海洋经济存在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资金收益不确定等弱质性,由此,大力发展海洋信托基金,以此充分发挥着市场信用的作用,是对以银行为主要手段的间接金融的有益补充。

二、发挥信托投融资功能,助推我国海洋经济建设

1.我国发展海洋信托基金的优势

海洋信托基金是指通过发行基金受益凭证募集资金,交由专业的信托投资管理机构运作,由其专门投资于海洋产业或项目,以获取投资收益和资本增值的一种基金形态。海洋信托基金实质上是一种证券化的产业投资基金,具有投资基金集中管理、分散投资、专家理财的特点。相对于政府财政拨款、发展政策性保险、创新投融资机制以及开展金融合作等而言,海洋信托基金的主要优势在于:一是能够有效的控制海洋经济中的各项风险;二是消除了资金的进入与退出障碍,有效对接了实业市场与资本市场;三是筹资手段灵活,筹集的资金规模庞大;四是能够有效补充技术人员经营管理经验和市场开拓能力的不足。

2.海洋信托基金能够满足民间投资的要求

相比其它金融机构,信托公司更适合做实业投资,也更符合《“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中,要求扩大民间资本实业投资规模这项政治任务。信托公司是惟一可以跨越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产业市场的金融机构,投资范围最广泛,实现方式最灵活,具有独特的制度优势。当前,能够进行实业投资的金融机构只有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而且后两者有很大的局限性。证券公司虽然可以通过PE(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方式进行实业投资,但是主要是利用自有资金进行投资,并且投资行业和地域受到限制。保险公司进行实业投资则需要非常繁琐的手续,同时还受到很多限制。因此,相比其他金融机构,信托公司更符合我国“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建议的要求,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实业投资领域。

三、设立海洋信托基金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设立并大力发展海洋信托基金,是贯彻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优化沿海区域开局的客观需要。党的十七大曾提出“实施海洋开发战略”,同时,我国“十二五”战略规划《纲要》中也曾明确要求“发展海洋经济”。近年来国务院先后批准设立了天津滨海、上海“两中心”,以及海峡西岸开发区,等多个区域发展战略。由此,充分彰显了国家力求深挖我国海洋资源优势,推进沿海区域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国家沿海区域发展布局,落实国家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急迫性与重要性。

2.设立并大力发展海洋信托基金,是落实国家长江三角洲地区打造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的客观需要。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提出“把长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

3.设立并大力发展海洋信托基金,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设立海洋信托,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发挥海洋资源优势;挖掘海洋经济生产力;建设海洋经济强国;加快打造国际强港地位;集约利用海岛、岸线、海域等海洋资源,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

四、设立海洋信托基金的可行性分析

信托可以通过产融结合,促进海洋经济实体的大发展。

1.拓宽海洋经济的资金来源,形成更加合理的资本结构。信托公司可以通过组建专项海洋信托基金,运用更加灵活的融资手段(包括:项目贷款融资、雇员投资、结构性融资等),促使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形成更加合理的资产债务结构。

2.信托可以利用自身独特的优势,提供多种金融服务。与其它金融机构相比,信托公司可以凭借经营范围的广泛性、产品的多样性、经营手段的灵活性和服务功能的独特性,通过服务的个性化和创新设计,组合运通投资、融资、租赁、财务顾问等多种方式,满足不同海洋经济类企业的生产需求。

3.金融体系的核心作用是将融资需求和投资需求进行有效匹配,最大限度地将金融资源从过剩方向需求方融通。当前我国银行业对信贷政策实行了严格的授权制度,导致对海洋经济发展支持力度不够。因此,引进具有市场配置特征的海洋信托基金,将一定程度提高海洋金融当期的系统风险化解能力,提高金融体系的安全性。

综上,构建投融资渠道多元化、分散风险的海洋金融体系,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此,信托行业应该把握时代赋予的机会,利用信托投资范围广的优势,创新设计海洋信托基金,以此完成“十二五”发展海洋经济规划中“扩大民间资本投资渠道”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杨子强:《海洋经济发展与陆地金融体系的融合:建设蓝色经济区的核心》,《金融发展研究》2010年第1期.

海洋经济的发展范文5

【关键词】海洋产业集聚 区域经济增长 互动关系

一 引言

海洋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未来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取得的成就显著。在“十一五”期间,我国海洋经济年均增长为13.5%,持续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速。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我国沿海地区产业集聚水平显著提高,涌现出很多沿海地区增长极,海洋经济的规模效益明显提升。国务院印发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积极优化海洋经济总体布局的目标,目的是形成层次清晰、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的海洋经济空间开发格局。充分发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个经济区的经济引领作用,推进我国建成北部、东部和南部三个海洋经济圈。

目前,我国海洋产业空间布局存在^域间发展不协调及发展同构化明显等问题。因此,测度海洋产业的集聚程度以及对三大海洋经济圈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提出优化海洋产业结构的相应对策,对实现海洋产业优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一)海洋产业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相关文献综述

张耀光,魏东岚等(2005)应用分析区域空间差异的方法,对各省(市、区)海洋产业以及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的空间集聚与扩散程度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海洋经济形成的机制和规律:1995-2001年对各海洋产业而言,集聚与分散趋势表现不同;但海洋产业整体在地区分布上大多都表现出较高的集聚程度。任博英(2010)以山东半岛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集中系数的计算,揭示出山东半岛海洋第一、二产业集群己经形成,第三产业在2006年之后也逐渐显示出专业化优势,但整体态势不明显,通过对海洋集聚产业和地区分布的评估,得出半岛地区的海洋产业集聚发展不均衡。

(二)海洋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综述

影响海洋产业集聚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差异、海洋资源禀赋、海洋资源环境约束以及海洋相关政策。对于我国沿海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说,可以通过提高海洋产业集聚水平来实现区域竞争力的提升。李青、张落成 (2010)利用赫芬达尔-赫斯曼指数,研究了江苏沿海地区各海洋产业的集中化程度,用专业化指数分析了不同海洋产业在不同地区的集聚变动情况,得出导致空间集聚变动的主要原因是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的变化。

(三)海洋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相关文献综述

海洋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韩增林、王茂军等(2003)利用基尼系数、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等指标,分析了上世纪90年代海洋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及海洋产业空间集聚的变动趋势,得出结论:90年代我国单一海洋产业的集聚与多种海洋产业的集聚呈现出相反的动向;90年代我国多种海洋产业在同一地区的空间集聚程度减弱,其中1995-2000年多种海洋产业的空间集聚加剧;我国海洋经济地区差异与多种海洋产业的同一空间集聚表现出相同的变动过程。以此推出,单一海洋产业的空间集聚缩小地区差距,而多种海洋产业的空间急剧扩大地区差距。韩增林,许旭(2007)以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对象,对区域海洋经济差异的构成进行来源分解,并分析空间差异的成因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属于特定资源的产业集聚程度较高,属于遍在资源的产业和滨海旅游业集聚程度较低;海盐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造船工业等集聚程度属于中间;产业的空间集聚是产生区域经济差异的动力机制。黄瑞芬(2009)在博士毕业论文中以环渤海经济圈为研究对象对其海洋产业集聚度进行了定量分析,认为该区域各产业集聚程度较低,第二、三产业集聚程度差异较大。傅远佳(2010) 分析了海洋产业集聚区与区域经济的藕合协调关系,以北部湾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利用藕合度和藕合协调度方法,得出北部湾经济区存在着海洋产业集聚,但总体上来看海洋产业集聚程度不高,同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相比没有优势。

本文与以上研究的区别在于从计量实证的角度分析海洋三次产业的集聚程度与北部、东部和南部三个海洋经济圈经济发展的关联效应。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以北部、东部、南部三个海洋经济圈为研究对象,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测度其三次产业的集聚程度与其经济发展的关联效应,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三 海洋产业集聚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关系格兰杰检验

根据《全国海洋经济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我国将沿海区域划分为北部、东部、南部三个海洋经济圈。北部海洋经济圈包括辽东半岛、渤海湾和山东半岛沿岸及海域,即包括山东四省。东部海洋经济圈包括江苏、上海、浙江沿岸及海域。南部海洋经济圈包括福建、珠江口及其两翼、北部湾、海南岛沿岸及海域,即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四省。本文中采用人均GDP代表各海洋经济圈的发展水平,计算方法为各海洋经济圈的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口数之比。

根据三次产业分类法,把海洋产业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海洋第一产业的特征是生产活动直接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第二产业特征是生产活动对海洋资源的加工和再加工;第三产业特征是生产活动提供非物质财富,包括海洋运输业、海洋旅游业、海洋公共服务业等。

(一)沿海经济区海洋产业集聚水平测度

测度海洋产业集聚程度的指标有很多,主要有空间基尼系数、区位商、赫芬达尔-赫斯曼指数等,结合本文研究需要及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本文采用区位商为指标,计算三大海洋经济区三次产业的集聚程度。计算公式为:

di为某海洋经济圈三次产业的产值,Di为某地区的产业总值。即以三大海洋经济圈的海洋一、二、三次产业产值占全国该海洋产业产值的比重作为分子,以该地区整个海洋产业产值占全国海洋产业产值的比重为分母,得出两者之比即为区位商。

通过以上方法计算出的海洋三次产业的区位商如下:

通过表1可看出,北部和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第一产业的区位商大于1,表明海洋第一产业形成了一定的集聚规模,东部海洋经济圈的区位商小于1,表明海洋第一产业集聚程度偏低。

通过表2可看出,只有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第二产业的区位商大于1,即海洋第二产业形成一定的集聚规模,但是集聚程度不显著。东部和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第二产业的区位商小于1,海洋第二产业的集聚程度偏低。

通过3可看出,东部和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第三产业的区位商大于1,说明海洋第三产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集聚程度不显著。北部海洋经济圈第三产业集聚程度偏低。

(二)海洋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本章研究海洋产业集聚与三大海洋经济圈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首先,分析海洋产业集聚程度和人均GDP变化的趋势。

由图1可知,各区域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表明各海洋经济圈的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图2、3、4表明三大海洋经济圈的三次产业集聚程度的变化趋势。从图初步判断,海洋产业集聚与三大海洋经济圈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不明显。

本文使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来进一步验证海洋产业集聚与三大海洋经济圈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由于统计年鉴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文本可利用的数据只有2006年到2012年的数据,样本数量过少,检验结果可能不可靠,本文提供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只能作为参考。以下是各海洋经济圈的三次产业与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格兰杰检验结果。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只有北部海洋经济圈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能促进海洋产业集聚,其他地区的三次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没有相互促进的因果关系。

四 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分析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表明,海洋产业集聚与三大海洋经济圈的相互带动作用十分不明显,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1)各海洋经济圈都没有形成显著的集聚规模。在表1、表2、表3中,各产业的区位商都没有超过1.2,集聚优势不显著。这与文中选取的三大海洋经济圈为研究对象有一定的关系。

(2)各海洋经济圈三次产业发展不均衡。以北部海洋经济圈为例,其第一、第二产业形成了一定的集聚规模,但是第三产业集聚程度低。这就表明此地区过度依赖某一产业,被依赖的产业虽然初步具有了规模优势,但是集群内上下游企业间没有形成良性互动的分工与合作关系,致使集群内的知识溢出效应不能很好实现,导致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效率低下等问题,因而也不能有效促进当地区域经济发展。

(3)海洋产业集群作为一个整体需要政府的扶持和适当干预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在海洋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如果与沿海区域经济的协调匹配存在问题,而政府未能及时制定相关的海洋产业政策、进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来吸引更多的涉海生产要素等,会导致海洋产业集群不能充分带动沿海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政策建议

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没有带动产业的集聚,从侧面表明了当地的区域经济政策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匹配。根据本文的结论,给出如下几个建议:

(1)各海洋济区应结合当地资源环境等状况,发挥海洋主导产业优势,形成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合理做好海洋产业的分工,避免产业雷同。

(2)因地制宜统一规划海陆一体化。海洋经济不能单一发展,必须依存于当地的产业发展。因此,必须将海陆资源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制定发展路线,在一致的方针政策下实现同一个目标。首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避免陆地污染物大量排入海洋;其次,合理规划海陆产业结构,形成产业间联动,进而创建产业链;第三,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和人员,统一规划海陆经济发展,重视海洋经济发展。

(3)加大海洋投资,充分利用民营资本。我国海洋产业发展起步较晚,海洋科技水平总体落后,海洋开发成本过高,大量核心技术需进口。因此,为最大程度的利用海洋资源,需要扩宽融资渠道,广泛吸收民营资本。

参考文献:

[1]陈秋玲,于丽丽.我国海洋产业空间布局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14(12):

[2]张耀光,魏东岚,王国力等.中国海洋经济省际空间差异与海洋经济强省建设[J].地理研究,2005,24(1):46-56

[3]任博英.山东半岛海洋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 硕士论文.中国海洋大学,2010.

[4]纪玉俊.我国的海洋产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3(2):

[5]李青,张落成,武清华.江苏沿海地带海洋产业空间集聚变动研究[J].海洋湖泊通

[6]韩增林,王茂军,张学霞.中国海洋产业发展的地区差距变动及空间集聚分析[J].

[7]韩增林,许旭.中国海洋经济地域差异及演化过程分析[J]地理研究,2008,27(3):613-622.地理研究,2003,2(3):289-296.

[8]黄瑞芬.环渤海经济圈海洋产业集聚与区域环境资源耦合研究[D].博士论文.中国海洋大学,2009.

[9]傅远佳.海洋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关系实证研究[J].生态经济,2011(9):126-129.

海洋经济的发展范文6

【关键词】海洋经济;SWOT分析法;慈溪市

迈入21世纪,海洋正成为人类第二生存空间,随着陆地经济的不断饱和,陆地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越来越大,占地球总面积70.8%的海洋,正逐渐成为开发的新目标,海洋经济得到重视,并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世纪经济的发展。据专家预测,海洋经济在世界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将由21世纪初的6%上升到16%左右,海洋经济成为21世纪的主题。

一、海洋经济概述

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对海洋经济的认识和表述都不尽一致,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海洋经济概念体系。国内有学者按照经济活动与海洋的关联程度,把海洋经济分为三类:(1)狭义海洋经济,指以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2)广义海洋经济,指为海洋开发利用提供的经济活动,包括与狭义海洋经济产生上下接口的产业以及陆海通用设备等。(3)泛义海洋经济,主要是指与海洋经济难以分割的海岛上的陆域产业、海岸带的陆域产业及河海体系中的内河经济等。本文认为:海洋经济是以海洋资源为基础,海洋产业为载体,海港优势为依托的经济活动及其总的结果。

二、慈溪市海洋经济发展SWOT分析

1.慈溪市海洋经济发展优势(strengths)分析

(1)区位优势——慈溪市地处宁波市北部,杭州湾南岸,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内,上海-杭州-宁波经济“金三角”的中心,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其次,处于河流的下游,含沙量高,滩涂区位优势明显。再有,属于新建的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桥头堡位置,地处交通黄金段,交通优势成为新的亮点。

(2)陆上优势——329国道、杭甬高速公路、萧甬铁路贯穿本区域,在一小时交通圈内有宁波北仑港和栎杜机场、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便利的交通把慈溪与内陆紧密联系在一起,慈溪工业发达,宁波成为资源补给地。机械电器、塑料电子、轻纺化纤等具有核心竞争力优势的企业,为慈溪市提供巨大的经济资源。

海上优势——滩涂面积广大,并且开发密度较低,滩涂围垦造地、“耕海牧渔”的潜力大,发展空间广阔。地处下游位置,河水带来大量河沙中的矿产资源与淡水资源,且河水的注入淡化该区域海水盐度,为慈溪的用水提供潜在优势。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带来大桥经济,为慈溪缩短与上海的距离,开阔海上作业的空间,更好利用上海的繁荣优势。

2.慈溪市海洋经济发展劣势(weaknesses)分析

(1)港口劣势分析——虽然慈溪地理位置临海,处于杭州湾岸,但是由于河水的注入,带来大量河沙,处于河流下游的慈溪,受河沙的影响,水位并不深,要发展海洋运输业,开辟港口,将是一大挑战,挖沙的劳动量,资金的投入,可能造成的海底层结构变化而导致的生态破坏,都是慈溪人要面临的难题。

(2)模式劣势——慈溪市虽然经济实力较强,但是却也是地域、资源小市,能源的缺乏,滩涂资源的形成需要时间积累,可供建设用地有限,水资源、森林资源与环境容纳力更不充裕。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迫使慈溪市发展模式的转型,这就对慈溪市发展海洋经济的步伐造成阻碍。

3.慈溪市海洋经济发展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慈溪市海洋功能区划》和《慈溪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日前通过国家海洋局二所、宁波大学等单位专家的评审,在分析慈溪市海洋资源现状和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慈溪市自身的海洋资源,研制了海洋经济的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为慈溪市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4.慈溪市海洋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威胁(threats)分析

环境威胁——慈溪市工业发展,造成环境污染是必有的,加上河流所带来的印染、电镀、熔炼等的上游行业的污染,由滩涂发展而来的慈溪地质对雨水贮存的能力差而导致的地面干涸,都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和改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岸带的生态环境。慈溪市发展海洋经济,必将面对这些污染的治理、防御难题,也影响其海洋经济的发展步伐。

大桥经济威胁——杭州湾大桥的建成,带来巨大优势机遇,但必须得面对突变期的过度、负面因素凸现的威胁,即由于企业、资本、人才等资源要素是流动的,大桥经济从本质上讲也是流量经济,更是开放型经济,大上海的繁荣是机遇,更带来更大的挑战和竞争压力。

工业的不断发展,使占用农地的现象日趋严重,造成耕地的不断减少。除地表生态发展得不到维护外,资源消耗强度的增加及难以为继,使慈溪本来就稀少的资源更难利用。

通过以上SWOT分析得出,慈溪市发展海洋经济就得走一条科技的生态之路。

三、慈溪市海洋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物有两极,慈溪发展海洋经济有优势,也存在劣势,如何发挥优势,尽量避开劣势或者减小劣势影响,让慈溪海洋经济发展能取得成功收益,笔者有以下三点看法:

1.科技兴海

慈溪人要用科技的眼光看待海洋,发展海洋经济。首先,利用经济实力优势,加大对海洋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优化专业配置,加强在海洋高技术研究前沿和海洋科学研究热点领域的国际合作交流。其次,对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行资金倾斜,支持对海洋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再有加强对本地区海洋的勘测研究,探寻出一条适合慈溪市海洋经济发展的道路来。

2.可持续发展道路

《21世纪议程》提出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理论,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随着目前沿海陆域开发利用过程中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海洋资源破坏严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利用资源的同时保护好资源,实现资源的长期循环利用,是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加强海洋资源管理,特别在渔业上,要制定许可捕鱼政策,发放捕捞许可证,防止围渊捕鱼,每年设定日子对鱼苗放养和成鱼的禁捕,形成捕养循环结构。如宁波象山的开渔节,就是一条保护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而被称为“海洋清道夫”的梭鱼,不仅能铲食网箱底养殖鱼类吃剩的饵料及它们的排泄物,还可有效修复生长区域的海洋生态环境,慈溪海域滩涂面积广,适合梭鱼的生长,大量养殖梭鱼,不仅丰富了鱼类资源,更能对环境生态起到保护及修复作用,一举两得。同时,科技兴海,环境保护,生态修复也是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体现。

3.创新实现“海陆互动”

海洋经济是陆地经济的延伸,海陆经济在空间上相互衔接,在产业上相互渗透,以海洋资源带动陆地相关经济的发展,弥补了陆地经济的不足,以陆地经济在资金、设备、劳动力等上面的优势,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二者相互依存,互动发展,进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港口作为海陆联系的纽带,是海陆经济互动发展的重要“节点”。对慈溪来说,运作好“海陆互动”,充分发挥陆地优势带动海上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长远的使慈溪成为小康城市的战略之策。

慈溪市要走出一条自己的特色路子,就要不断的利用发挥优势力量,科技兴海的同时,不要忘了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生态保护;政府应该牢固树立海洋权利意识,坚持依法管海、用海,做好海洋管理、开发和保护工作,加大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力度和严格执行《慈溪市海洋功能区划》,及时做好海涂围垦用海等项目的申报以及水利设施建设用海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慈溪人要发展海洋经济并取得成功,要放眼长远目标,积极培养高科技海洋人才的同时,不懈的对海洋高科技进行研究,对本地区的海洋资源、环境、生态做全面的探索,拒绝照搬成功模式,吸取经验,争取在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利用管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增强海洋意识,扩大传播,使慈溪人成为有素质的海洋开发者。

发展地区海洋经济,带动海洋相关产业的进步,促进海洋产值的增加,不仅有利于该地区的生产总值的增加,(下转第155页)(上接第153页)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还对整个国民经济都起到促进作用。对慈溪来说,在21世纪海洋世纪的浪潮推动下,把目光定向海洋经济,跟进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抓住机遇,利用优势,在中国海洋经济发展中走出一条具有自主特色的路子来,具有深远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叶向东.现代海洋经济理论[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61-63.

[2]徐质斌,牛福增主编.海洋经济学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30-31.

[3]朱启贵.可持续发展评估[Ml.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69-73.

[4]朱凤岚.经济与区域合作[J].当代亚太,2006,135(3):21-26.

[5]陈军,罗立峰.沧海桑田——浙江省慈溪市[J].新湘评论学习报,2007,24(2):1-20.

[6]沈庆琼,王成超.基于港口物流的产业对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8,45(2):53.

[7]黄明生.中国海洋经济问题研究[J].国家海洋局海洋科技情,2007,37(2):56-58.

[8]吴姗姗.大连区域海陆经济互动机理研究[D].中国海洋经济学研究论文,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