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1
【关键词】政府;企业;审计;质量;效益
一、审计促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发展绝不是单纯的GDP的增长,而是依靠技术进步、投资和消费的增长、新工业化和绿色化的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完成新工业化和信息化而审计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促进作用。
(一)政府审计
通过审计,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是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的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好的审计项目和一份有分量的审计工作报告,不仅仅要揭示问题,更重要的是切实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办法和措施。2011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就加强财政管理提出了五条意见,每一条都是建立在审计发现问题的基础上,都是着眼于推动科学发展的角度提出的。其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健全统一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的意见,是基于有些收支未纳入预算管理、财权与事权不匹配、转移支付不规范等问题提出的;“加强财政制度建设,提高预算执行效果和预算公开质量”的意见,是基于预算编制不细化、执行中调整预算级次和项目用途以及基本支出定员定额管理制度有待改进等问题提出的;“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的意见,是基于一些地方民生资金计提不足、建立健全财政民生支出的绩效考核体系、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等问题提出的;“清理规范税收优惠和变相减免财政性收入等政策,维护税法的统一公平”的意见,是基于审计中发现的一些地方出台与国家政策相悖的优惠政策文件,将相关企业上缴的税收、土地出让收入等返还企业等问题提出的。在综合上述意见的基础上,报告提出了“加强财政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发挥宏观调控的整体合力”的意见。从而使整个审计工作报告的问题与建议有机统一、前后呼应、相互支撑,保障了审计监督作用在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和更高的层面得到充分发挥。
(二)社会审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国民经济管理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政府部门由依靠行政手段直接管理企业,转变为依托市场,主要依靠经济、法律手段,通过加强宏观调控进行间接管理。企业直接面对变化无穷的市场,在国家法律、法规的规范和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新的经济体制下,政府可利用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了解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执行情况,以便进行宏观调控。此外,政府部门还可以依靠行业协会,加强行业监管,促使注册会计师增强职业风险意识,讲求职业道德,提高服务质量
(三)内部审计
新形势下,企业内部审计呈现出五大总体发展趋势:内部审计由合规导向型向管理导向型转变;注重管理审计;审计工作方法标准化;审计职能组织集中化;通过内部审计机制培养企业经理。
内部审计重点由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转变。企业调查显示,近70%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重视管理审计,通过审查流程和分析系统来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并确保对业务流程和结构的战略性塑造。仅有6%的企业还未开展管理审计的业务。由此可见,财务报告和合规性审计在大型企业内部审计职责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而管理审计的业务将成为未来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国有企业应参考国际经验,完成其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型。
二、审计有利于促进提高经济发展效益
长期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经营管理落后,损失浪费惊人,各地区、各单位、各部门普遍存在着经济效益不高的现象。要改变这种局面,除了重视科学技术外,就是要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挖掘企业潜力,提高经济效益。开展经济效益审计,通过对管理效能和经营决策的评审,可以完善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树立“人人讲效益、事事讲效益”的管理意识,保证企业经济活动有着较高的效益。
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永恒的主体,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收支效益性的审计,主要是审查政府各部门使用各项财政性的专项资金是否专款专用,是否将有限的资金使用在刀刃上;财政支出的结构是否优化、合理、科学;财政收入的构成比例是否科学;财政所投放的项目资金是否达到了投放的预期目标,特别是财政支农资金。政府对“三农”的投入逐年加大,资金总额每年不少于亿元,如何监督财政资金拨付的层层渠道和环节?如何监督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特别是资金的最终使用是否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农民是否从中真正受益,从而改变了农村的面貌。这些都需要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层层把关,履行好自己的职能,及时发现和纠正资金拨付、分配和使用上存在的各项问题,当好经济卫士,促进资金使用的单位严格按国家政策法规办事,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2003年10月至2004年2月,为促进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审计署组织17个驻地方特派员办事处,对50个县 2001至2002年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审计调查发现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渠道多,资金分散,很难形成合力,时常出现同一项目多个部门管理,不仅投入重复,使用分散,而且造成资金管理成本高。针对问题审计署建议对财政资金实行集中化管理。逐步实现由财政部门统一拨付财政支农资金。对财政支农项目,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项目,应相对集中管理,强化统筹协调,避免多头审批、重复投资和分散投资,尽力归并支出事项和纳入一个部门管理,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通过审计不但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同时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管理结构提高经济发展效益。
参考文献:
[1]内部审计全球发展新趋势 .天和网.2013-03-01
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2
代表声音:
创新转型
汤亮(上海奥盛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总裁):政府应该有意识地倡导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这是经济增长、转型创新上重要一点。对于一些“专精特新”企业,政府不仅要在融资上扶持,在科技创新上也要给予一定支持,给企业启发,倡导或引导他们科技创新。同时,这对先进制造业转型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有两个建议:一、在转型过程中,企业要耐得住“寂寞”,要在非公企业内倡导这种耐心,有了耐心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抢占“质”高点。二、企业家要有“大海洋”的意识。我们的民营企业家在“走出去”的关键期,应该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大的回报。
刘幸偕(上海高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董事长):我认为创新是要把科技创新和技术革新分开。企业是要出效益的,做创新很难。很多企业的创新产品都是别人的革新产品,真正创新很少。我们要把创新的主体定义为研究院所。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把公共性技术给企业,利用技术革新做新的产品,加快产品革新周期,否则每个企业都从头做,很多钱都是浪费了。企业单打独斗搞科技创新是很难,原创创新是研究院所做的。我们要重新定位,把企业作为核心创新、把研究院所作为科技创新、把大学作为技术理论创新,那么我们上海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会走得更远。
行业发展
辛春华(上海英硕聚合物材料有限公司 董事长):我们要进一步管理、培育和引导行业协会和商会组织。最近很多行业面临危机,比如乳品行业、能源行业、LED行业。在很多新兴行业发展过程中,行业协会应该要起到行业引领的作用。但是现在很多行业协会自身发展、运行和管理都存在很多问题,同时对主管单位的依赖性太强。我认为社会团体可以承接一部分职能,将行业协会的运行管理缺失补平,让行业协会在行业中发挥作用。我有几点建议:一、成立一个行业协会的领导小组,对整个行业协会的发展做个规划。二、对整个行业协会的人才进行培训。三、建立市场、社会、政府整个综合的评价体系。四、登记门槛和退出门槛不要设立太高。
小微企业
顾强(上海云湖投资有限公司 董事长):现在郊区的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一、产业较为低端,劳动密集型企业集中,缺乏技术和高水平管理。二、原材料成本上涨,税费负担加大,产品的利润空间明显缩小,许多小微企业面临倒闭。三、《新劳动法》出台后,劳资关系反而紧张,而在劳资纠纷中资方通常处于弱势地位,所以现在很多小微企业不愿意继续经营实业。除此之外,这些小微企业还面临融资难、申请土地难、转型升级难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小微企业很难留住员工尤其是熟练技术工和年轻人,人员流动性比较大。我建议:一、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一定要专注小微企业,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指导 ,政府要从产业规划、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入手,拿出实质性的政策。另外市工商联是否可以牵头组建企业内上下游产业集聚,俗话说“肥水不流外省市的田”。要在行业内发挥大企业的带头作用,来解决中小微企业在发展中的现状和长远问题。二、根据中央14号文件要求,适当减轻小微企业的税务负担。特别建议将员工工资和社保基金纳入成本,而不是纳入增值税范围。三、针对企业用工难,员工流动性大等问题,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企业和政府要有针对性的担任培训任务。四、流动工不纳入社保范畴,减轻企业负担。
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3
方案》政策解读
为持续推进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5月6日,南康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正式对外了《南康区2021年蔬菜产业发展工作方案》,现就有关政策解读如下:
一、文件的背景和依据
近几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蔬菜产业发展,通过攻克产业发展各个环节问题,发展方式从零星走向规模、从露地走向设施、从传统走向现代,蔬菜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不断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三大战略”“六大主攻方向”的决策部署,推动蔬菜产业扬优成势,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我省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赣州市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年)》和《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赣州市2021年蔬菜产业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出台了《南康区2021年蔬菜产业发展工作方案》。
二、文件的主要内容
方案明确了全年目标要求、重点任务、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主要包括:
1.目标要求。全年新(扩)建规模蔬菜基地钢架大棚3000亩、规模露地蔬菜基地2000亩,改造提升现有规模蔬菜基地基础设施,提高运营和种植水平,推广“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基本菜农(贫困户)”生产组织模式等。
2.重点任务。主要包括扩大蔬菜基地规模、巩固提升蔬菜基地、提升蔬菜基地效益、壮大职业菜农队伍、补齐产业发展链条、拓宽市场销售渠道等六大任务。
3.扶持政策。从新(扩)建大棚设施、喷滴灌设施、新建规模露地蔬菜基地、基础设施提升改造、棚膜更换、引进市外职业菜农、蔬菜基地认证、蔬菜保险等八个方面进行扶持,按标准给予奖补。
4.保障措施。为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制定了明确职责分工、加强政策宣传、强化服务指导、建立督导机制等四项保障措施。
三、文件的政策亮点
今年的工作方案,有效衔接了去年的政策,保证了政策的连续性,又立足当前,突出年度性,补齐短板弱项,优化出台了扶持政策。主要亮点概括为:
1.创新经营模式。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组织+大棚蔬菜基地。推广“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基本菜农(贫困户)”生产组织模式,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建设蔬菜大棚,有偿租赁给大户、基本菜农(贫困户)种植,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和贫困户稳定增收。
2.实施改造提升。坚持巩固与发展并重,加大现有规模设施蔬菜基地的改造提升力度,实施棚膜更换,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对老基地的排灌沟渠、机耕道路、机井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增强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确保基地稳定生产,保障种植效益。
3.支持基地认证。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唱响蔬菜品牌,鼓励蔬菜种植主体申报“二品一标”产品认证、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证、“富硒”蔬菜品牌认证,对年内获得认证的,分别给予奖励。
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4
自去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各项部署要求,建立健全工作体系,精心安排部署,紧扣关键环节,细化目标任务,明确时间表、路线图,狠抓工作落实,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县上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乡(镇)成立了由乡(镇)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各村成立了由村支部书记任组长的工作小组,层层压实了工作责任,形成了县委县政府主抓推动、行业部门牵头指导、乡(镇)组织实施、村组具体操作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体系。
二是强化宣传培训,营造良好氛围。至目前,共计发放《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宣传资料1万余份,通过静宁农经公众号、海报、产改宣传横幅等举措,积极广泛宣传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意义,有效提高了干群政策的知晓率。举办了五期以乡(镇)会计和村级报账员为主要培训对象的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业务培训班,培训人员1721人(次),提升了业务人员的工作素质和能力;组织业务骨干深入乡村一线,面对面,点对点讲解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培训达30场1.2万人次,有效提高了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三是摸清核实家底,明晰产权归属。始终把清产核资作为推动产权制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重点清查未承包到户的资源性资产和集体统一经营的经营性资产以及现金、债权债务等内容,查实存量价值和使用情况,采取财务清理、盘点清理实物资产、归集清理资源型资产、民主审议、张榜公示、审核备案等措施,截止2017年12月31日前,共清理核实24乡(镇)333个村集体2310组集体资金869.02万元,资产71617.0257万元,资源323.8078万亩。进一步明确了清产核资结果现状、产权,为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是深入摸底调查,界定成员身份。组织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小组深入农户,摸底填写农户入户调查摸底表,详细登记人口、土地承包关系及户籍变动情况等信息,按照“尊重历史、兼顾现实、程序规范、群众认可”的原则,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统筹考虑户籍关系、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和对村集体积累贡献率等因素,指导各村制定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办法》,经4榜公示后,确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截止目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摸底调查333个村10.1422万户41.2309万人口,全县333个村都完成了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工作,界定集体成员10.0428万户40.2695万人。
五是探索产改路径,加快改革步伐。全力抓好防疫与中心工作两不误,利用疫情期间不能入户的有效时间,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静宁县农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份股权管理办法(试行)》《静宁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管理办法(试行)》《静宁县农村集体股份合作社股权设置与量化指导意见》《静宁县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组建工作指导意见》《静宁县农村集体产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静宁县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资产清查移交办法(试行)》《静宁县农村集体资产价值评估办法(试行)》《静宁县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管理办法(试行)》等8个文件。分有经营性资产和无经营性资产的村,分别制定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股权设置折股(量化)方案》,以上文件已经县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下发各乡(镇)指导开展折股量化及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组建工作。
六是优化思路举措,推进项目建设。按照省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的要求,优化工作思路,全面谋划,主动出击,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拟申请中央投资1320万元,地方自筹120万元,建设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并配套附属工程为一体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目前正在项目申报阶段。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总体来看,我县贯彻落实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开局良好、进展顺利、成效明显,但与上级部门的要求和农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村集体经济基础差底子簿。由于自然资源匮乏,绝大多数行政村都没有较好的集体经济项目,有些村即使引进了集体经济项目也无法产生效益,影响了村集体经济发展,从而限制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步伐。二是机制体系不够健全。我县在集体资产评估、经营主体运行管理、投融资机制和产权交易平台搭建、风险防范等机制体系创建方面还不够健全完善。三是集体“三资”管理力量薄弱。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产权交易市场建设等工作,必须要有一支素质过硬的农经队伍作保障。但目前我县乡镇一级农经机构缺失,农经人员均为兼职,人员队伍不稳定,整体素质偏低,影响了改革进程和质量。
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5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促进贫困群众增收为目标,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在产业扶贫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瞄准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以现代都市型农业和特色高效农业为方向,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加快推进“一减四增”,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培强特色产业,扩大发展规模,提高质量效益,延伸产业链条,构建带贫防贫机制,不断提升农业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升扶贫特色产业综合效益
(一)优化调整特色种植业。制定实施特色种植业(含水果)精准扶贫年度工作方案,落实“一减四增”要求,在全区建设一批特色种植和良种繁育基地。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要求,对紫山怀小米、博远、秋景、喆兴、现海5个产业扶贫园搞好扶贫带贫示范作用;对32个蔬菜产业扶贫项目149个蔬菜大棚加强技术指导,搞好风险防控预警,实现产销衔接,发挥好效益引领作用;对51个产业扶贫基地加强指导,加大贫困户从业就业示范引导作用;指导各乡镇、村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加强优质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发展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特色杂粮、水果等特色高效种植产业,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精品化和品牌化发展。
(二)做大做强特色养殖业。制定实施特色养殖业精准扶贫年度工作方案,在乡发展肉鸡、肉驴等养殖扶贫项目的基础上,在其他乡镇重点发展家禽、肉牛和肉羊养殖,支持各乡镇、村发展特色养殖。
(三)大力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大力培育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引导各乡镇积极扶持、、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储藏、保鲜、烘干、分级、包装设施,提升产后处理能力,使产品更适宜进入精深加工。
(四)培育壮大农业新业态。指导各乡镇、村依托特色农业、农事景观、人文景观等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康养健身、创意农业、体验农业等多元业态。一是对名关镇南石口食用菌加强技术扶持指导,打造成我区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二是加强休闲农业品牌创建培育工作,开发广府、王边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做好宣传推介;三是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抓好西部以博坤家庭农场、博远智慧农业园区、刘窑核桃基地、永合会万亩油菜花基地和东部以耐思、科瀚、相知农场、垂钓中心等节点为主的两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提升我区农业生产附加值。
三、加强产业带贫主体培育,提升产业带动能力
(一)培强新型经营主体。立足资源禀赋,围绕全链条需求,聚焦重点领域,以高科技、高质量、高成长性为标准,积极开展农业大招商,主动对接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引进培育能够支持带动扶贫产业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做好招商项目跟踪指导服务,确保项目早落地、早建设、早投产。
(二)发展高效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协调供销、邮政、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等开展农资供应、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鼓励中小型服务组织通过发展服务联合体、服务联盟等新型组织形式,加强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引导大型服务组织通过参股控股、特许加盟等形式,与中小型服务组织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形成各有分工、互有侧重、共同发展格局。全区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30家,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责任单位:农经科、植保站、农机管理科、农机推广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三)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完善扶贫资金、长期订单、股份合作、资产收益、产销衔接、土地流转托管、公益岗位和就业帮扶模式。推行以股份合作为纽带的政府+金融+科研+龙头+合作社+农户“六位一体”新兴合作经营模式,实行企业统一流转土地、基础设施、种养品种、技术指导、品牌打造、加工销售和农户分户经营管理“六统一分”,把大多数贫困户嵌入产业链条,引导带贫主体和贫困户依法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实现贫困户与企业、金融、科技的有效联结。建立完善收益分配机制,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贫困户,通过产业项目和引导就业实现增收。(责任单位:农业科、经作站、农经科、产业化办,各区域站、动检站)
(四)壮大集体经济。巩固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成果,加快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建设,逐步增加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比重,全面提升试点工作质量。巩固“消零”成果,防止反弹。继续实施“消薄”工程,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采取股份合作的形式,进行资源开发、产业化经营。盘活政府投资和社会帮扶到村形成的资产,多举措、多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大力发展农村服务型经济,通过为农户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前产中产后农业生产,以及旅游、商贸流通与市场管理服务,增加服务性收入。(责任单位:农经科,各乡镇农经站)
四、深化农业科技服务,提升创新驱动能力
(一)加快农业创新驿站建设。认真落实《农业创新驿站建设管理办法》,每个驿站辐射带动5个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发展,帮扶10个以上贫困或普通农户脱贫增收,使驿站成为县域产业发展的动力源和孵化器。深化“十个一”模式,帮助科研教学单位研究制定科技人员参与驿站建设和科技下乡的扶持政策,建立创新驿站长效机制。(责任单位:科教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二)提升农业技术服务水平。落实《省农业产业扶贫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方案》,进一步优化扶贫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帮扶重点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全产业链方向转移,组织开展“十项服务”。继续实施《区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实施方案》,建立一支指导到位、服务精准、帮扶全覆盖的产业发展指导员队伍。进一步加大科技扶贫培训力度,培训产业扶贫干部、产业扶贫带头人、实用人才带头人、经营主体负责人和贫困户200人。(责任单位:科教站,人事科,各乡镇)
(三)健全农业科技信息化网络。发展智慧农业,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在特色农业中的推广应用。积极参加省市县乡村五级贯通的农技推广云平台,通过配备终端、网络书屋、微信公众号、手机APP、12316等及时指导农民群众科学合理安排农业生产,解答技术咨询、推送科技信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在平台上、展示、交易。(责任单位:科教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四)加强风险防范。做好农业生产防灾减灾工作,抓好重大病虫害防控、制定完善防控预案应对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加强监测预警。依托区级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建立农业扶贫产业市场风险预警机制,制定风险防范预案,定期价格、供求信息,指导贫困地区防范市场风险。科学开展产业扶贫风险评估,对扶贫主导产业面临的技术、市场等风险和经营主体生产、经营、带贫能力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评估,制定防范和处置风险应对措施,防止产业项目盲目跟风、一刀切导致失败造成损失。加强扶贫资金、资产资本监督管理,防止出现产业扶贫失败风险。(责任单位:农业科、技术站、科教站、财务科、蔬菜科、植保站,各区域站、动检站、农经站)
五、推动农产品营销,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
(一)严格质量标准。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完善县乡村农产品监管追溯体系,做好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应用,做到专网专人负责。(责任单位:农产品监管科、科教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二)强化品牌培树。制定特色优质农产品目录,强化品牌设计、品牌提升、品牌宣传,培育1-2个区域公用品牌,集中打造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各乡镇在中央、省市媒体、高铁站平台等进行产品宣传,支持鼓励品牌农产品创新创意设计、讲好区农产品品牌故事,扩大品牌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责任单位:农业科、蔬菜科、农产品监管科,各区域站、动检站)
(三)强化产销衔接。构建产销对接长效机制,组织参加京津冀蔬菜食用菌产销对接活动和品牌万里行活动。鼓励各乡镇建立营销体系,加强与一线城市农贸企业、批发市场和大型超市对接合作,拓展区品牌农产品展销窗口。组织各乡镇企业和产品,入驻北京新发地优质农产品展销中心。组织实施品牌农产品“六进工程”,开展爱心购买农产品公益行动。支持举办品牌电商促销宣传活动,支持建立农产品电商特色馆,打通线上线下产销对接渠道。(责任单位:农业科、蔬菜科、环保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六、抓好定点帮扶工作,确保帮扶政策落实
搞好定点帮扶工作。扎实做好区农业农村局在柳村、榆林东、榆林一、东睢宁、赵刘营、杜屯等6个村精准扶贫帮扶工作,组织局“一帮一”帮扶责任人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及时了解到村到户帮扶措施实施情况。(责任单位:局办公室、局相关科室)
七、强化组织保障,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继续实行“一全一直一最一中心”工作机制,将农业产业扶贫作为重要任务,摆上突出位置。各科室站所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专项谋划,科室站所负责人要具体抓、深入抓,安排得力人员负责产业扶贫工作。要保持产业扶贫人员队伍的稳定,抽调精干人员充实到产业扶贫专班中来,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产业扶贫队伍。(责任单位:局属有关单位,各区域站、动检站)
(二)建立清单台账。要结合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工作,按照“一项任务、一个清单、一套措施、一抓到底”的要求,建立健全产业扶贫任务清单,对所有乡村的产业情况,逐村逐项建立产业情况清单。认真落实扶贫产业各项政策措施,以村为单元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户为单元加快落实特色种养扶贫项目。进一步优化完善农业产业项目库,积极参与农业产业扶贫项目的方案制定、组织实施、成果验收等工作,实时了解执行情况,并进行监督和指导。(责任单位:产业扶贫办、局属有关单位,各区域站、动检站)
(三)加强调研督导。在狠抓中央巡视、国家考核、督查巡查和省级、市级考核反馈问题整改的基础上,结合扶贫产业问题困难大排查和产业扶贫“回头看”工作,围绕重点工作,针对薄弱环节,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督导检查和调研指导活动,分析问题与趋向,研究提出前瞻性意见建议,通过强弱项、补短板、促提升,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构建农业扶贫产业长效机制。(责任单位:局属有关单位,各区域站、动检站)
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6
关键词:供给侧 改革新能源汽车 提质增效
自2015年底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成为各行业“照镜子、洗洗澡”的标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理解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扩大有效供给。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之年,在“十三五”规划当中,对我国汽车行业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和“互联网+”计划,大大增强我国汽车产业内发展动力,提高电动车产业化水平,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采用创新供给模式,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
供给侧结构改革对汽车行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契机,改革的目的在于使我国经济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率增长发展。
1.新能源汽车“产品+服务”供给模式
提高产品的质量,重视材料选用。在满足车身碰撞能力的情况下,进一步研发环保型、复合型、可回收型和低成本的车身材料。提高产品创新和供给质量,为市场提供高水平供给,满足消费者对产品新需求,同时为企业拓开盈利及至生存空间,促进新能源产业结构性调整。构建新能源汽车相应配套服务设施,可以由国家相关部门出台政策,选用发展较稳定、资金较富余的企业强强联手,在政府牵头下,统一规划并共同建设全国联网充电桩,解决目前电动汽车充电困难问题,增加城市充电站,提高电动车使用等便民服务。
2.智能汽车“互联网+技术”供给模式
目前,智能汽车发展非常快,而智能化技术已经成为汽车技术研发当中最热门的领域。无人驾驶、智能互联系统、智能科技配置等新颖技术争奇斗艳。从跨国集团到中国的自主企业,引领的智能网络概念,产出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等创新产品,也是将来汽车发展的新领域和主流技术方向。
我国汽车企业应当借助供给侧改革机遇,加强与互联网企业、供应商企业密切联系,构建众创、众筹、互助等平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创建新的合作体系模式。
3.采用“融资租赁+分时租赁”商业供给模式
融资租赁供给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企业购买新能源汽车一次性付大额资金的压力。例如:出租公司选用纯电动汽车E6作为出租车,通过与金融机构签订合同方式,由金融机构出资购车,出租公司租赁使用,大大降低出租公司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资金压力。根据企业或个人用车需求,可采用分时租赁供给模式,按小时、天数或月份来给消费者进行租赁并收取租金,既能解决客户用车需求,降低用车成本,也能对供给侧改革当中“去库存”有一定帮助。
二、借助众力平台,加快新能源汽车发展步伐
1.借助网络交易平台,促销售量
目前,互联网是全球最具有影响力的平台,用户流量大、传播信息快,流通环节成本低。再加上近几年网购模式备受消费者青睐,更多商家选择建立电商促进交易。例如:北汽集团、上汽集团等不断开拓电商平台销售旗下的新能源汽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该品牌的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同时起到较好宣传效果。借助网络平台发力宣传推广产品,对新能源汽车市场开拓有较大的帮助。
2.借助全球化发展平台,走进国际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走出国门,踏上国际化道路是中国国企成为世界级汽车企业的必要条件。我们要借助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国家的影响力加快开拓海外市场的步伐,借助全球化发展平台,打造我国自主品牌,向跨国公司进军,提升我国品牌的影响力。
三、去短板,推进新能源汽车市场稳定发展
第一,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主要是依靠消费补贴政策培育。如果长期依赖这样政策,企业会松懈,行业会出现低水平盲目扩张,造成产量过剩。因此,应当建立能够推动新能源汽车向“市场化”发展的长效机制,提高质量。对此短板问题,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副司长宋秋玲曾提出:一是提高技术门槛;二是落实好补贴政策退坡,倒逼企业加快技术进步;三是健全监督监管体系,明确责任主体,堵住骗补的漏洞。所以,补贴减少,准入门槛提高是新能源汽车将来发展趋势,激励企业快速生长,有利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第二,原始创新技术和核心技术匮乏。目前,中国汽车产业缺乏大而强的核心零部件产业体系和关键零部件领域的配套能力,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和工艺技术研究投入较少,管理效率低,生产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不高。因此,应重视人才引进与团队,建立具体创新精神、较高技术水平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训方面投入;建立创新激励机制,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关,将创新能力、质量水平等作为绩效考核目标当中,鼓励企业加强管理、开拓创新、补齐短板、提质增效,研制出高质量高性能的产品。
四、精益求精,打造品牌工匠精神
去年国务院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到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所谓“工匠精神”,就是摒弃浮躁,精致专一对产品进行精心打造和制作。我国汽车行业当前缺乏工匠精神。我国产品品种很多,但从质量、工艺来看,还有很多地方不如德国、日本。由于在追求利益的同时,缺乏对产品研发周期长的坚持、追求和积累,往往忽略产品的核心灵魂――质量,造成我国自主品牌成长之路坎坷,创新艰难。工匠精神是对我国制造的期望,是对汽车行业创造产品的指引,也是人们对产品质量的期待。所以,我们必须要锻造出具有中国品牌特色的专注、执著的工匠精神,才能使我国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走得更远、更高。
“淘尽黄沙始到金”,供给侧结构改革道路任重而道远。唯有不断提高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及时去产能、补短板,才能满足客户的新需求,适应新经济发展需求,迎来新能源汽车的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李丹敏,宋结.供给侧改革对我国汽车行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6(24).
[2]筱梅.高强钢运用效益显现―“提质增效、车辆产品供给侧改革”研讨会成功召开[J].专用汽车,2016(7).
[3]于永初.“供给侧”改革将对汽车产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J].汽车工艺师,2016(10).
[4]徐和谊.探寻汽车强国梦,创新是核心[J].时代汽车,2016(6).
[5]彭斐.新能源汽车“野蛮生长”之后的新格局[J].汽车与配件,2016(37).
[6]李子渝.抓住供给侧改革机遇,引领专用汽车市场需求[J].专用汽车,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