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污染带来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污染带来的问题范文1
基于其广泛的分布性和强大的破坏力,政府从未停止对其展开积极防治与管理措施,以期研讨出适合我国发展国情与实际需求的新型海洋污染防控体系。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海洋环境污染特征,藉此提出了此类污染防控的治理思路,希望通过与国外先进经验的结合实践能够有效改善我国海洋环境。
0引言
海洋环境污染问题由来已久,多由人类活动给所带来的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污染,其中污染危害主要侧重于对海洋内部环境自身产生的破坏,比如污染指标超出了海洋的自净能力而造成水质的下降,水域污染带来的海生物变异和死亡,沿岸固态污染导致的海岸线后退、海洋面积的锐减等现象,且这些污染现象都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持久性。由此,积极展开海洋环境污染防控治理研究不仅具有极大现实意义,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求。
1当前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特征
(1)污染源种类多且数量大,治理措施复杂。我国海洋环境污染源主要来自于人类生活和工厂生产两个部分,仅这两个部分即已包含各式各样的各种污染源。其中来自生活污染源的数量与形式举不胜举,如生活垃圾的沿海堆积、生活污水的肆意排放、填海造陆带来的材料污染、人类沿海实验基地造成的核泄漏等。
国海洋污染则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其中造成工业污染的主要来源当属石油污染、重金属污染和海洋有机物污染,且这些污染源的数量极其巨大的,所以面对海洋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相当复杂,且难度极大。
(2)与人类生活相关度较大,根治难度极高。根据近年来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统计数据和图表现实,以人类生活为切入点作分析,其生活污水排放和沿岸固态垃圾占据了污染源的相当大比例,然而这些污染的来源都与人的生活离不开。即使努力治理,像生活排污、农药使用、固态垃圾堆放等污染都是在所难免的,极尽所能也只是可以从一定角度进行限制,根本无法完全将其杜绝。
同理,正如前文所提及的石油和重金属污染也很难得到有效根治。因石油产业和重金属开采行业是我国重要经济产业来源,对其调整和治理需要更为尖端的科学技术辅助,稍有不慎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国家工业生产和人民正常生活造成损失或不便。因此,对海洋环境污染的治理一定要结合实情,准确把握方寸,慎重而为。
(3)污染物危害间接性较大,扩散相当迅猛。由于空气污染会直接促使人呼吸不畅,引发呼吸道疾病;光污染会通过折射和散射直接损坏人的视网膜,造成短暂性失明等严重后果;相对于这两类污染而言,海洋环境污染距离人们日常生活较远,其所产生的危害多为间接性质,故而短期内不会对人类造成直接危害,对工业生产也并无明显影响。
究其原因,是因为单凭海洋环境污染还不足以直接、快速地影响人类生活,其可怕之处是在于得不到有效治理而带来的附加隐患,如污染源的迅速扩散和二次污染的形成,石油原液、核物质、有机化合物等液态污染源一旦融入水中,就会借助风势以难以想象的速度扩散至无尽海域,轻则只是对海水质量和周边环境造成污染,重则会导致海洋生物的种族灭绝甚至整个生态系统的紊乱。
不仅如此,二次污染相较于一次污染更具杀伤力,它在破坏环境的同时让人类在无形中麻痹,产生对环境污染置之不理等消极的情绪。
2有效控制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的治理思路
(1)完善海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不少研究海洋环境的学者都存在这样一个疑惑:为何在海洋污染高清洁率的当下,仍有越来越多海域被污染?越来越多海洋生物濒临灭绝?经对比近年各地方官方出具的海洋环境污染治理调查表与实地考察数据得知。
两者在环境污染恢复数据报告上存在较大偏差,可想而知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症结所在。由此,亟待相关部门端正并强化环保意识,秉持自我剖析、自我反省的精神,使之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强大的内在推动力,建立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提高人民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2)提高海洋污染损害赔偿标准。许多公司尤其是一些海外石油公司在其他国家的海域出现污染物泄漏等现象时通常会逃避责任、相互推诿,甚至一些国家也出面来维护本国货轮的利益。表面上看这些国家是将货轮的损失降到了最低,保住了本国的利益,但这种纵容海洋污染而不予以严惩的行为本质上是害人害己。
由此,必须建设并完善有关海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的法律体系,切实做到有法可依,同时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在海洋污染事件发生后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参与污染的治理和海洋环境的修复。
(3)加强国际海洋环保交流合作。海洋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环境法体系的建设从始至终就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不仅因其涉及到各个国家之间的利益,更是由于海洋环境污染在国际交往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国家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国际友好往来,树立共同的奋斗目标,积极筹办和组织国际交流与合作,早日实现对海洋环境污染的治理和海洋环境法律体系的完善。
3国外海洋环境防污的治理对我国的启示
发达国家现代工业的起步和发展早于我国多年,因而也较早的进入了环境污染带来的困境之中。从宏观上讲,发达国家的环境治理体系与我国并无实质差异,只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有长短之处。以美国为例,该国针对环境的保护与立法不仅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且覆盖范围相当广泛,甚至可说不存在显而易见的法律漏洞。
因其在最初治理环境问题时,便将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及责任处罚等明确纳入法典,清晰划定了“何种行为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何种污染行为构成了违法”、“违法后如何承担责任”、“由哪些部门来负责追究责任”等问题,这一先见性和涵盖性相当值得借鉴,正所谓“预防永远胜于治疗”,由此,为弥补我国目前海洋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的显著问题,首要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制定严谨全面的法律,最大范围展开对海洋环境的保护。
4结语
综上所述,限于篇幅有限难尽述细末,笔者希望藉此引起社会正视当前我国海洋环境污染面临的严峻形势,对海洋环境污染投入更多关注,集合众力共同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环境污染带来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农村环境;农业发展;问题;措施
一、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日益突出。农业一直是我国的弱势产业,而农民也一直是我国的弱势群体。农村环境的污染给他们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主要的表现可耕重的上地资源减少,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农村环境的污染使得由此引发的疾病在农民中的发病率提高。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是关乎着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持农村经济增长,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问题。
二、当前我国农村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污染。水资源关乎到所有生物的生存问题。当前我国农村水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破坏。如有毒物质富集的水被农作物吸收之后,造成有毒物质在农作物中富集,影响农产品的质量,严重者甚至会造成农产品不能食用。另外,水资源的污染,对于水产养殖业带来的损失更是巨大。
2.土壤污染。土壤污染主要是由于农药的过度使用及污染物的随意排放造成的造成的,直接的后果是土壤中农药、重金属等的含量严重超标。土地污染给农作物的种植带来严重影响。在典型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中,黑龙江调查区蔬菜和稻米中铅超标率分别达60%和46%,吉林调查区稻米中汞超标56.6%;山东调查区蔬菜样品中硫代硫酸盐、异狄氏剂醛和七氯的检出率分别为94.2%、86.8%和85.1%。由于土壤污染,全国每年粮食减产100亿kg以上,直接经济损失达125亿元。
3.草地破坏。由于水土流失、过度放牧等原因,使我国的草地遭到严重破坏,面积不段减少。多年以来,我国可利用的草原面积一直在不断减小,并且减小速度在不断加快。仅在2010年,我国由于草原退化而引起的鼠虫害所带来的损失就超过百亿元。近几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草原退化问题,采取各种方式进行遏制,草原退化速度才有所减缓。
4.土地沙漠化。我国水土流失严重,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土地沙漠化非常迅速。截至1999年底,全国沙漠和沙化土地总面积达174.3万hm2,占国土面积的18.2%;沙化发展速度快,20世纪90年代前5年达2460km2/a,后5年则达到3436km2/a。土地沙化导致了土地生产力的严重衰退,沙区每年损失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达5590万t,折合化肥2.7亿t。
三、将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措施
1.控制乡村企业污染。首先,要做出合理的规划,对于乡村企业位置的选择要合理,尤其是一些污染较大的企业,必须远离人们的生活区及生活资源所在区域,而且应尽可能将乡村企业集中在一起,从而便于治理污染;其次,严格执法,对于有违规排放,污染环境的企业要严格处理,直至关停;最后,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结合当地的特色,大力发展一些生产过程清洁,附加值较高,不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绿色产品”。
2.加强农村水污染防治。水是生命之源,对于饮用水的保护,一定要不遗余力地采取最为严格的措施。对于饮用水源地要进行区域保护,在水源附近划定一个较大的保护范围。在该范围内,严厉禁止污染物的排放,对于一些较大河流的上游地带,作为饮用水源保护的重点。
环境污染带来的问题范文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经济速发展过程中带来的包括环境污染在内的,副作用开始影响到整个国家。这在我国广大农村中也有着非常明显的体现。因此在这一前提下对于新形势下农村环境保护问题进行探究和分析就有着很高的必要性了。
1.新形势下存在的农村环境保护问题
新形势下存在的农村环境保护问题是多方面的问题,以下从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破坏现象严重'水资源浪费与污染、水土流失难以控制等方面出发,对于新形势下存在的农村环境保护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1.1农村环境污染加剧
农村环境污染加剧带来的影响是整体性的。众所周知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实际上坯伴随着农村环境污染曰益加剧的问题。在现今我国许多农村中都存在着生态破坏十分严重的现象,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农业环境的破坏还会非常严重的影响到农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因此深入的分析农村环境问题时,应当从早晨污染的根源入手,只有以此为前提才能够真正的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并且还能够有效的解决农业发展瓶颈的关键问题所在。
1.2生态破坏现象严重
生态破坏现象严重非常严重的制约了我国农村生活水平的提升。通常来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出现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在这一过程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还会从基本对于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侵蚀,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导致农业生产下降和农产品质量的降低,并且对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此外,生态破坏现象的严重化还会使得我国农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食品安全等收到很大的影响。举例来说,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粮食生产的发展,并且还会基础上导致各种疾病,最终降低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增加了国内的贫困人口。与此同时,长时期的生态破坏现象还会导致不同类型的疾病在我国农村爆发,因此其带来的有害影响必将是长远的。
1.3水资源浪费与污染
水资源浪费与污染还非常严重的影响到了我国农村的农业生产。根据2014年的资料显示,我国27个主要湖泊和水库,湖泊和水库的水质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污染。并且这一现象在农村与城市交界的地区尤为严峻。举例来说,在我国许多城市的郊区,蔬菜种子密集种植的地方,地下水硝酸盐带来的污染都非常的严重。此外,在我国超过20个省份都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水资源缺乏,但是正是在水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全国范围内的水资源浪费现象仍旧屡禁不止,从导致了水污染和水浪费成为了我国长期存在的问题。
1.4水土流失难以控制
水土流失难以控制的结果必然是土壤污染越来越严峻。水土流失难以控制首先体现在了我国许多农村地区的地表土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都受到了由于化肥所带来的不同程度的污染。在这一前提下土壤污染对于农作物实际上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污染。举例来说,.江苏高邮的水稻在经过调査后就发现了存在汞超标的问题。而广东生产的蔬菜则必然査出农药超标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仅导致了我国粮食生产的产量和质量受损,其间接带来的经济损失完全无法估计。此外,在我国农村长期存在着的生态功能下降和生态承载力下降仍旧没有得到根治,因此在新形势下采取全新的农村环境保护对策就显得极为必要了。
2.新形势下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新形势下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对策需要着眼于不同的方面>以下从增强群众环保意识、完善环保政策体系、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应用先进农业技术等方面出发,对于新形势下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的对策进行了分析。
2.1增强群众环保意识
新形势下农村环境保护的第一步就是增强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我国在增强群众环保意识的过程中首先应当进一步的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环境宣传工作。此外,我国在增强群众环保意识的过程中应当在农村地区,从政策体系和农村城镇化以及农业环境保护等角度出发,对于环境保护的必要性进行大力的阐述与宣传,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让更多的农村人口和农民具有更加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与此同时,我国在增强群众环保意识的过程中应当与市场经济手段相结合,并且以此为基础来引导农民采取环境有益的行为。例如我国可以通过加强对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的宣传来进一步的引导消费市场的需求,最终可而已促使农民采取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的进一步贯彻与执行。
2.2完善环保政策体系
新形势下农村环境保护还需要建立在完善环保政策体系的基础上。我国在完善环保政策体系的过程中应当努力的加强农村环境政策的制度创新工作。例如我国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当前的环境政策和工业污染情况来有针对性的制定出预防措施和控制手段。此外,我国在完善环保政策体系的过程中述应当对于现行的环境政策体系进行进一步的革新,例如我国可以选择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并且通过规划、立法、市场手段来进一步的促进下游地区与上游地区的环保联动,然后在此基础上将生态补偿与城乡之间的补偿上升到整个区域,最终能够促进我国环保政策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充实与全面。
2.3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
新形势下农村环境保护还能够起到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效果。我国在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深刻的了解到城市化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效措施。此外,我国在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将城镇化视为以土地为核心的自然生态系统改良,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有效的减少农村琢境超载现象的出现,并且对于加剧生态环境破坏的因素进行必要的处理。与此同时,我国在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合理的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的发展非农产业。例如可以合理的引导农村人口向二、三的产业和空间转移,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切实的减少对土地资源的依赖,最终起到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破坏的目标。
3.结束语
农村环境保护是当今环境问题解决的关键所在。因此只有将新形势下大的环境背景带入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才能够在此塞础上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农村发展的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
环境污染带来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 林业种植;环境改善;应用
中图分类号S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9-0111-02
进行林业种植是对于环境的改善使用的一个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它的优点就是不仅效益非常好,而且投入的资金也相对较低,又能带给我们绿色的能源。对于我国现在发展的事态来说,又具有经济效益、又具有实际效益的林业种植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最根本办法了。
1现今我国环境污染现状分析
虽然我们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但是在这背后付出的却是给环境带来严重污染的代价,而环境污染又在一定程度上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阻碍,因此造成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诸多不便发生。由于环境污染导致各种效益过低的情况,也让人们意识到了如果想要保证可持续发展,治理环境污染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虽然说人们的工作生活变的快捷、方便了,但是各种现代化的生产设备也必然会引起一定程度上的环境污染,而它也已经成为了严重阻碍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环境污染带来的酸雨
酸雨的形成主要就是因为现代化的工业比如说像化工厂之类的污染性物质,还有通过大量交通设施排放的尾气等危害物质升到高空中,和雨雪等接触而形成的一种腐蚀性物质。降落的酸雨大量的腐蚀金属材料,也会造成土壤、水流等酸化的后果,并且对植物有很大的危害。
1.2环境污染带来的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主要就是由于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造成的,导致目前全球范围内的气温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且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仅在美国之下位居第二,虽然说大量的工业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这也反过来证明了我国的发展是以危害环境为代价的,这种危害性的发展模式是必不可取的。
1.3环境污染带来的土地沙漠化
我国本就是属于人口过多的国家,虽然国家面积也相对较大,但实际按人均耕地数量来看却是非常少的,与此同时,由于人们还没有严重的意识到治理环境的重要性,进行大规模的、无节制的开采土地,造成土地沙漠化的现象更加严重。根据相关数据表明,平均每天在我国的国土范围内就有500多公顷的土地被沙漠化,如果长此以往下去,我国实际可用的耕地数量更会大大的降低,这样会给我们的生活造成无法想象的损失。
另一个严重的问题在于,由于人们对树木的乱砍乱伐造成的我国大规模的树林也在急剧减少,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如果再不能拿出有力的手段来进行治理,我国的土地迟早都会变成沙漠。
面对我国现如今出现的各种环境污染现状,不仅是国家相关部门要进行严格的整治,我们普通百姓也要引起重视,从小事做起,人人有责,先规范自己的日常热爱环境行为,继而根据国家的合理措施,从根本上解决现如今环境污染的大问题,使我们的生活环境真正呈现无污染的状态。
2 林业种植在环境改善中的应用分析
环境污染是我国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首要解决的一大难题,根据我国现今的环境污染现状,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我国也提出了一些环境保护的基本准则,其中,林业种植的有效改善环境污染的一大重要手段,它对于改善环境来说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改善二氧化碳造成的环境污染
相对于我国目前最严重的环境污染来说就是温室效应,由于它会导致全球的气温都有一定的升高会使冰雪加快融化的速度,而造成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就是由于二氧化碳大量的排放。而且我们都知道,树木在有充足的光照情况下会发生光合的作用,而光合作用要用到大量的二氧化碳作为原材料,因此大量的树木会将二氧化碳有效的吸收并且转化为氧气释放出来,这样就会很大程度上减少二氧化碳的存在,从而降低温室效应的危害。
除此之外,工业发展的过程中使用的燃料也会带来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想要有效的将二氧化碳的危害进行化解,就应该大规模的种植树木,而且我国现如今的林业种植面积远远不能满足化解二氧化碳危害的需要,仍需要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并且扩大林业的种植面积除了可以有效的应对环境污染之外,还能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丰富的原材料,比如说使用木材代替金属材料来作为器具的材料、代替工业燃料用品等等,不仅能节约其他资源,而且也能有效的控制二氧化碳大量的产生。
2.2有效的预防水土流失
为了防止土地的沙漠化,我国现如今采取的大部分措施就是使用人工灌木进行巩固土壤,但是林业相对于人工灌木来说更能使土壤得到有效的固定,而且大量的林业种植还能滋润土地,有效预防水土流失现象的出现。据相关数据表示,林业种植的面积越大,越能够阻挡洪水的灾害,而且形成的土地结构也能很大程度上避免降水量过大的地区容易造成的水土流失情况,有效起到对土壤进行固定的作用。
如果由于环境污染导致了土壤含水量过少,那么就会形成土质疏松的情况,这样如果迎来大风天气,会使灰尘被吹的满天飞,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土地沙漠化。而林业种植则能很好的改善这一情况,因为树木的根系特别发达,它可以起到将土壤进行固定的效果,而且如果林业种植面积非常大,那么树木还能起到相当于屏障的作用,阻挡风沙的吹过,可以有效降低土地的沙漠化。所以,从固定土壤,预防水土流失这个角度来看,林业种植在环境改善中的应用效果还是非常好的。
2.3减少酸雨危害的发生
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酸雨不仅会大量的腐蚀金属物质,还会造成对于植被的危害。因此对于预防酸雨危害的发生要给予更多的重视,随着我国相关部门进行不断的研究发现,虽然树木都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但是不同的树木对于净化酸雨的能力也是不同的,比如说像山茶树,对于抗击酸雨的能力就非常强,但是如果是杉树类抗击能力则就比较差。因此,有了这样的研究结果,在酸雨危害性非常大的地区则就可以大量的进行山茶树的种植,不仅可以起到有效控制酸雨危害的发生,而且还能够利用绿植来改善空气质量。
2.4有效过滤空气中的灰尘
我们可以看到,在我们所居住的城市,街道两侧都会种植一些树木,是因为种植这些树木不仅可以起到美化城市的作用,还能过滤空气中像灰尘一类的有害物质,使空气变得新鲜起来。这是由于树木本身的枝叶茂盛,可以有效的阻挡大风带来的尘埃,这样就会使灰尘落到地上,无法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危害。因此,这也是广泛的运用林业种植在环境改善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3结论
总之,推广大面积的进行林业种植在对于改善环境的问题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减少酸雨带来的危害、过滤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而且可以固定土壤,起到预防水土流失的作用。而且我国现有的林业面积根本无法起到有效改善环境污染的作用,因此,国家应该制定有力的政策,使大范围的林业种植深入到每一个部门的实际工作中去,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卞强,方,邵丽娟.林业种植在环境改善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3(7).
[2]陈明剑,常纪文.环境改善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环境立法的影响极其对策[J].环境保护,2010(8).
[3]杨士弘,高海风,王绍仪.广州城市绿化的作用[J].热带地理,2010(9).
环境污染带来的问题范文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08.015
Anhui Province Rural Wate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Research
ZHANG Yan, WANG Xu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8, China)
Abstract: The reason of the problem and propose caused by wate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in rural Anhui province was analyzed from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technical personnel. And based on this, the appropriate countermeasures were proposed in order to promote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of rural water, to promote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harmonious development.
Key words: Anhui province; rural water environmental control;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technical personnel
?r村生态系统支撑着城市生态系统正常运转,是城市生态系统物质输入与输出的重要源和汇[1]。水环境作为农村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来说,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对城市以及工业污染的财政以及技术投入的增加,使这两大污染得到控制,进而农村污染已经上升成为中国第一大污染源,尤其是在水环境污染方面。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中国农业源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 324.09万t,总氮排放量270.46万t,总磷排放量28.47万t,分别占全国排放量的43.7%、57.2%和67.3%[2],可见农村水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中国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瓶颈所在。安徽省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农业、人口大省,农业的良好持续发展对该省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而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等各方面原因,农村水环境污染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的生态化与可持续。加快推进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进程,是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1 安徽省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
据安徽省农业委员会资料显示,安徽省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其所处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然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工业与城市污染的不断转移等均加剧了环境污染尤其是水环境污染。
由于安徽所处的长江中下游其余6个省市与安徽省在地理区位及水文条件方面相似,并且在中国农业发展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控制的变量多,因此将长江中下游流域7省市的水污染重要指标平均水平作为参照对象,以期更好地说明安徽省水环境污染问题。此外,由于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以及总氮、总磷排放量是衡量水体污染的重要指标,因此,本研究从这三个指标比较安徽省与长江中下游7省份平均水平的差距。据2015年《安徽统计年鉴》显示(表1),安徽省2014年水资源总量为778.48亿m3,同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水平为957.5亿m3,而安徽省人均占有量仅为1 279.78 m3,同期长江中下游平均水平为1 699.25 m3,说明安徽水资源相对短缺。另据历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表2),综合比较2011~2014年COD以及总氮和总磷的排放量,从纵向上看安徽省在近几年排放量虽稍微有所回落,但是总体排放量仍高于长江中下游省份平均水平,2014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高出平均水平4.76%,总氮排放量高出30.41%,总磷排放量高出18.23%,进一步说明在全省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下,近年来水污染状况令人堪忧。
而在安徽省水环境污染状况中,农村水环境污染在近年来尤为严重。据相关报道[3]显示,安徽、湖南、湖北等长江中下游流域各省在为农业生产做出贡献的同时,污染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十分严重。长期单纯追求产量,依靠各种化学投入品的“石化农业”既污染环境,也在逐渐丧失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从图1可以看出,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农业用水量远高于工业用水以及城镇公共用水量,且随着经济发展,工业与城镇公共用水量总体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由此导致了在农业自身高用水量基础上引发的内生性污染,以及工业和城市污水增加向农村转移所带来的外生性污染。因此,安徽省农村水环境污染形势极其严峻,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瓶颈,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危害了农民的身体健康。
2 安徽省农村水环境污染的污染源分析
农村水环境污染一般分为内生性污染和外生性污染。内生性污染包括农业生产污染和农民生活污水污染;外生性污染是指自农村之外转移过来的污染,如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企业排放向农村转移的污水[4]。
2.1 内生性污染源分析
农业生产污染主要指农业种植和生产养殖所带来的污染。如表3所示,一方面,综合比较2007~2014年安徽省化肥使用量和长江中下游平均水平,从纵向来看,近8年安徽省农业化肥使用量持续攀升,2014年相比2007年,增长了12%;从横向来看,安徽省农业化肥使用量近8年一直远高于长江中下游平均水平,2014年高出平均水平58.91%。由于化肥的大量使用加上施肥技术的落后,化肥的利用率很低,未被土壤吸收的部分随着地表径流进入周边地表水体以及渗入地下水体,肥料中所富含的化学需氧量以及氮、磷等元素造成了水?w的富营养化。另一方面,安徽省农药使用量除2009年有所下降外,一直持续走高,2014年高于长江中下游平均水平32.56%,而农药的有效利用率仅为15%左右,大部分农药则流失到周围环境中,最终通过灌溉水、降水等渠道迁移到周围水体,造成水体污染[5]。此外,安徽省塑料薄膜使用量高于长江中下游平均水平,由于不可降解,也是导致水体污染的重要因素,2013年安徽省农村塑料薄膜使用量甚至高出长江中下游平均水平34%。农业生产污染还包括养殖业带来的污染,安徽农村畜禽养殖和近年来兴起的集约化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由于其养殖过程中动物粪便的排放、饲料中含有的氮磷元素以及大量化学用品的使用,污染了农村水域环境,使生物多样性减少。未经处理的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也是安徽省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形式之一。安徽省农村生活污水来源于农民生活垃圾的随意排放造成的水体污染,由于农民环保意识较差,造成了农村“柴草乱堆、污水乱流、粪土乱丢、垃圾乱倒、杂物乱放”的现状,加上近年来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例如塑料袋、快餐盒等生活垃圾的种类多数属于不可降解类,且绝大部分生活垃圾未能实现无害化处理,造成了水体的严重污染。
2.2 外生性污染源分析
安徽省农村水环境的外生性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以及城镇生活污水向农村转移所带来的污染。工业废水一方面是由落户于安徽省农村的乡镇企业所带来,安徽省农村人口占省总人口的80%,乡镇企业在为农村创收的同时也不断地向周围水体排放污染物。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日益严格,许多污染较为严重的工业企业因为农村的企业落户门槛低而纷纷向农村转移,回溯2006~2010年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已经持续成为关注的重点[4]。这些企业废水排放量大,在进一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农村水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随着安徽省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形式的生活污水通过各种方式转移到农村地区,城市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以牺牲农村环境为代价。
3 安徽省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安徽省作为农业兼人口大省,农村的水环境对于新农村建设以及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而安徽省目前农村水环境污染尤为严重,主要存在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技术人才、意识等方面的问题。
3.1 体制机制问题
安徽省农村水环境污染严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管理层面的原因,因此需要从体制机制方面深究原因。
3.1.1 管理机制不完善,职能交叉 目前,中国已形成“中央-省-市-县”层级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但仍不完善。就安徽省而言,首先,县、乡(镇)级环保机构建设薄弱[6]。其次,安徽省环境污染治理的各机构之间存在职能交叉,水利、住建、环保、农业机构之间责任难以厘清,各自为阵,无法进行高效的衔接协调,形成合力。在水质的监测与保护方面,环境保护厅有水环境监测、统计与信息职能,而水利厅也同样有水质监测、管理与水质信息职能,容易造成多头管理的格局,不仅增加了行政成本,而且不利于水污染问题的有效解决。
3.1.2 长效机制不足,管理效能不高 目前,安徽省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主要是由国家或省级的“项目带动”或“专项工作”带动,带有较大的随机性,项目或工作结束,治理工作也随之放松,问题依然存在,无法形成水污染治理的常态化格局。从管理层面来看,影响农村水污染治理进程的另一重要原因涉及到环保部门在行政格局中的地位,安徽省环境保护厅与同级有关部门地位平等,不存在隶属关系,意味着环境保护厅在某些环境问题上无法对其他部门进行有力的制约,不得不服从当地经济发展的大局,而以污染环境为代价。其次,监管能力的不足也是影响管理效能的重要因素。与城市严密的监管体系相比,安徽省农村环境的监管体系严重滞后,环境监测、环境监理以及环境规划在农村几乎为空白,无法形成监测网络进而对农村水环境污染进行有效的控制。
3.1.3 环保意识缺乏,公众及第三方参与较为薄弱 就目前安徽省农村现状而言,农业在经济发展中占重要地位,农业的发展也是农民创收的主要途径。从农村基层领导乃至农村居民,对水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以及防治的紧迫性认识不足。基层领导为发展农业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对化肥农药等大规模使用带来的水环境污染持容忍态度,存有“先污染后治污”的陈旧观念;而基层领导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态度,农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习以为常,缺乏治理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安徽省目前针对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的激励性政策不足,一方面无法吸引具有资质的社会资本进入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体系开展卓有成效的管理;另一方面,村民也缺乏主观能动性,无法自主开展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缺乏维护自身环境权益的意识,因此,无法在全社会形成上下联动的水环境污染治理体系。
3.2 政策问题
环境污染治理政策对一个地区的污染治理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2016年的《安徽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仅第9条提到要推进农村水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提出“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制定实施全省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方案。促进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到2020年达到90%。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元,实行农村污水处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7]。其他各项规定都是关于工业和城市水环境污染治理。因此,涉及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措施的篇幅很少,缺乏具体性规定,且一些政策缺乏配套措施,较难落实到位。
污染治理资金的投入可以保证地区的污染治理顺利开展,否则,会成为治理的瓶颈所在。
由于政策不足,对农村水污染治理资金投入不到位,农村水污染处理设施建设不到位,一些设施在建成后由于缺乏资金而无法正常运行甚至停运,无法发挥最大效用,严重阻碍了水环境污染治理进程。
总之,在政策上,安徽省体现出明显的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导致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无法取得有效进展。
3.3 技术、人才问题
技术、人才缺乏仍然是安徽省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瓶颈所在。由于缺乏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污染防治技术得不到有效提高,安徽省农村带有其独特的地理和地域特征,普遍性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对于安徽省来说不尽适用,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具体特征,发挥人才专业优势,开展有效地面源污染治理和研究。
4 安徽省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对策分析
安徽省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主要存在政策法规、体制机制以及人才技术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长期以来,安徽省的环境保护体制基本以城市为中心,而忽略了广大的农村,存在较严重的二元结构性[8];农村财政力量薄弱,致使水污染治理所需资金与实际投入资金之间存在巨大缺口,许多污染防治工作例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才技术投入无法有效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隐蔽性、随机性、不确定性等特点[9]。因此,针对这些问题,需要结合安徽省具体特征,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以促进农村环境持续协调发展。
4.1 加强宣传教育,强化自治功能
转变安徽省农村基层领导及居民的水环境观念是当前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媒体进行农村环保知识的宣传,提高农村干部与群众的生态观念。首先要提高农村干部对于农村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基层干部在农村水环境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与带头作用,要使其充分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注重农村水污染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安徽省而言,目前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严重,农村人口以老年人占绝大多数,村干部应当以村民易于接受、通俗易懂的方式,结合宣传卡片、村务公开栏、科技入户等形式,传播各种典型模式和先进经验,同时也要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农民示范户的培训与教育活动,提高民众的农业环境保护意识。
4.2 完善法规政策,加强执法力度
安徽省关于农村水污染治理的相关条例涉及内容较少,并且相关措施落实难度大,执法力度不够。因此,首先,要因地制宜,结合安徽省农村现状,尽快编制更为具体的农村水环境污染防治法规政策体系,制定适合农村家庭化生产、生活方式的水污染防治政策,通过行政强制措施使农村水污染防治工作有法可依。其次,要加强执法力度,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农业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安徽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和法规,严格执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投入品管理、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等规章和标准,依法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检查,对破坏、浪费农业资源和污染农业生态环境的行为,配合有关部门,依法严肃查处。此外,要研究制定各项激励政策,激发社会活力,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农村环境治理领域,并且,通过激励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引导农民群众投工投劳,自主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10]。在资金保障方面,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资金投入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积极构建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资金投入体系,基层干部也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吸纳社会资金,拓展资金来源,使农村环境治理逐步走上市场化的轨道。并基于安徽省农村实际情况,加强资金整合,集中捆绑使用,重点投入大中型沼气、现代生态农业以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并着力加强财政、审计部门对农村环境保护资金利用的监督,明确一定时期内农村环境保护资金投入的比例,制定可操作性的奖励或惩罚细则[11]。
4.3 健全体制机制,规范水污染防治体系
首先,基于安徽省农村现状,要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治理体系,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部门职责,政府部门应当发挥中坚作用,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形成合力解决农村污染问题,并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问责制、行政责任追究制和行政监察制度,定期进行考核,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常态化。其次,在此基础上,培育新型治理主体,采取财政扶持、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措施,加快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经营组织,鼓励新型治理主体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地膜回收利用、农作物秸秆回收加工、沼渣沼液综合利用、有机肥生产等经营服务。探索开展政府向经营组织购买服务机制和PPP模式创新试点,支持具有资质的经营组织从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化养殖场等,采用绩效合同服务等方式引入第三方治理,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整体式设计、模块化建设、一体化运营[10]。第三,加强监测监管机制建设,要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定期开展动态监测,并运用信息化手段,将监测到的数据形成数据库,形成模型为决策提供参考。加大对化肥、农药等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杜绝不合格农资进入市场。
环境污染带来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治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2-0093-02
随着我国加大三农建设力度,农村的农业生产、乡镇企业建设获得了快速发展,但伴随发展带来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环境状况令人堪忧。无论是农村耕地还是居民用水,污染情况严重。农村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关键一部分,农村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结果与质量。由于缺乏必要的环境保护设施,加上农民不具备相关的环境保护意识,政府部门并不重视农村环境建设,使得整个农村环境治理问题逐渐凸显。农村环境想要有效治理就离不开清晰的解决思路和有效的治理体系。因此在解决这一问题上,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农村环境的现状和寻找到问题所在。
1我国农村环境的主要问题概述
社会由农业主导到工业主导转变过程中,农村的产业结构和居住方式和居住习惯都有质的改变。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大改善,产生大量生活垃圾。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化肥、农药大量使用,大量生产、生活污水出现。伴随经济不断发展,城镇化水平也明显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居住更加集中,但其配套的生活设施并没有跟上。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村环境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三农建设,更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利益维护。就目前我国农村环境的情况而言,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1农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
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农药、农用化肥等产品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虽然这些产品在利用过程中提升了农业生产水平,增加了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有效确保了粮食增收增产,但化肥农药的使用污染了地下水、土壤和空气,同时在使用过程中,缺乏科学技术指导,往往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1.2居民生活带来的环境污染
目前我国农村日常生活中,污染问题主要表现在:燃料废弃物、生活废水、污水、生活垃圾等。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依旧使用煤炭、秸秆、木柴作为家用燃料,这些燃料的不恰当产生大量有害气体,从而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我国农村每年有大量的生活垃圾产生,这些垃圾在排放过程中,并没有得到正常处理,往往被随意丢弃,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生活居住环境,影响了农民的身体健康。
1.3农民普遍缺乏环境保护意识
实际上,很多农民并不具备环境保护意识,比如垃圾随意丢弃、农药化肥使用等都已经成为其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在农民看来,这些并不是环境污染行为。同时也不具备环境保护的相关习惯,环境保护往往需要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而对农民来说,获得更多收入和更高品质生活,才是其生活和发展的方向。意识是其日常生活和生产的指导和方向,没有环境保护意识,就会使得环境污染日益加重。
1.4政府缺乏有关管理和系统投入
我国环境监管部门大多只配备到县区一级,大量农村地区既没有环境保护机构,也没有环境监管部门,管理组织匮乏。缺乏环境保护和管理组织,只能使得大多数地区环境治理工作不能有效开展。环境污染需要投入资金治理,而环境保护和监管也需要资金支持,我国日常环境保护过程中,政府部门往往投入精力和资金有限,也使得环境污染加重。
1.5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是乡镇企业,乡镇企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心和支撑点,对带动农村经济增长,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乡镇企业大多具有分布散乱、工艺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程度高等特点,粗放经营的发展模式,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危及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污染。
2农村环境治理的相关对策建议
要想有效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就需要我们从问题的本质出发,通过简单、有效的政策,促进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有效开展。而治理对策在制定过程中就需要从实际出发,要结合农村环境的具体情况,提出环境治理的对策,具体而言就是:
2.1加大政府投入、构建完善环保体系
长期以来,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始终不到位,这与政府投入不足有很大关系。政府是环境治理工作的主导者,通过财政、税收等多种方式进行资金投入,不仅能够有限提升环境治理能力,还能从实质上改变农村环境问题。首先,通过建设相关组织机构,建立环境保护的管理协调机构,从而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形成强有力的领导。其次通过资金投入,为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提供扎实的资金保障。最后,要广泛宣传,合理引导,通过多种媒体宣传渠道培养和树立环保意识。
2.2推广科学合理经济发展模式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往往是资源利用低、环境污染严重的发展模式,而要想有效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就需要我们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科学发展、经济发展。就需要建设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实现农民增收、农业生产协调发展,确保生活水平提高与环境质量保障统一进步。
2.3培养农民环保意识
农村环境问题想要有效解决,离不开农民。治理农村环境问题的出发点和突破口只能是广大农民,在之前的发展过程中,广大农民重视经济收入,而忽视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投入,这是环保意识缺乏的重要表现。要想从实质上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就需要我们重视培养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3结论
农村环境问题不仅仅是发展问题,还是民生问题。在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已经不是单一的发展问题,实质上已经走向了复杂、多元的发展状态。农村环境关系到城市环境,农村环境问题解决不合适,将会使得整个社会发展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因此,解决农村发展问题,关系长远,影响未来。
参考文献
[1]苏杨.新农村建设中应重视农村环境污染治理[J].红旗文稿,2011,11: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