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地摊经济的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发展地摊经济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发展地摊经济的建议

发展地摊经济的建议范文1

上述双滞后问题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并且也是多方面的。总结起来,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点:

1.1消费市场损失由于城市化速度之后与工业化速度,使得我国很多潜在的消费需求都没有被体现出来,导致消费市场受到很大损失。例如很多通过工商建筑业的发展成为富裕者的农村人员,其当前已经属于城市群体的一份子,但其在进行消费时的消费思想仍然是停留在农民的消费观念中,这就极大的削弱了社会的购买力,使得消费市场难以扩大。

1.2农民收入损失近年来国家虽然取消了农业税,实行了各种补贴,但农民收入的增长仍然是以外出打工为主,来自农业的收入比重反而呈下降趋势。

1.3就业岗位损失目前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但是相对于农民脱离农业生产岗位而涌入城市的速度来讲,这些岗位还远远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而农村生产的劳动力却不能满足生产需求,这就造成了就业岗位的不对称与损失。

1.4农业效率损失我国农业是超小规模的生产方式,仅相当于日本的40%。如此之小的经营规模,农业商品率不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对外无法参与国际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对内是生产要素的浪费。

1.5资源环境损失中国的城市化滞后工业化的重要特征:走分散的农村工业化道路,由此造成的资源和环境损失有:资源使用的不经济,大量农民居住农村,住宅生活用地不经济,农村工业由于生产分散,废水、废气等处理成本高,直接排出对环境造成危害大。

1.6社会发展损失工业化不仅是社会财富的巨大增长,同时也是社会人口结构的转型过程。二者如果处理不好就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协调、不稳定甚至是社会动乱。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不协调几乎都可以从这两个滞后中找到根源。

2.加快土地流转与集中的对策

2.1推进农地流转的原则和思路

2.1.1政府买单即要通过政府支持、赎买的方式,对放弃农地经营权者加以补偿,而不能让农地耕种者支付额外费用。

2.1.2坚持自愿主要应通过利益诱导机制使一些农民自动地让出农地经营权;另一部分农民对土地愿意转入并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无论是哪个方面在农地转让过程中原有的利益不仅不能受到损失,而且要有所增长。

2.1.3同步推进即在土地流转中不仅要扩大农业经营的规模,而且在土地集中的同时进行土地整治;此外,还要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由此,土地流转、集中的过程也就是现代农业建设的过程。

2.1.4升值归公取消农地转让费后农业经营者有利,可能要求承包者很多,需要采取拍卖方式决定承包者,由此带来收入。土地的这种收入应归农村社区集体兴办公益事业。当然对那些仍留在农业农村中的土地放弃者,又未获得足够的社会保障经营者也允许其以农民入股。

2.1.5先后有序农地转让首先要让集体内居民能优先取得承包权,然后才是集体外部的人员承包。

2.1.6适度压力市场经济推动资源的最优化配置,需要有动力也要有压力。土地让出者利益不仅不能受到损失而且要增加,同时对那些长期不耕种者而等待农地非农化使用的升值者也可暂时收回。

2.1.7全面开放对于公司、龙头企业等进入农业承包经营限制性规定要取消。只要他们承包农地从事的是农业生产就应加以鼓励和支持。

2.2推进土地流转和集中的措施

2.2.1大力推行以社会保障权换土地使用权在目前农村(民)社会保障尚不健全甚至尚未建立起来的地方,这种方式有利于农民相关权益的获得,在量上也是合算的。当然,对于那些实行农村基本社会保障的地方,则不能以不变土地就不给社会保障。在这些地方要对让出土地者给予市民或高于农村社会保障的标准支付;或者采取以工补农方式,让农民获得土地的分红收入等均可以。

2.2.2提倡允许农民以宅基地换城市廉价房农民只有在城市定居,有了住房才能永远留在城市,也才能与农地彻底分离。而另一方面农民放弃农村宅基地将会腾出更大面积的土地,为城市化做出贡献,理应获得补偿。

2.2.3允许基层在不损害农民利益的前提做田块之间的适当调整这既是一项原则,又是一个具体的措施,但不得以此为借口侵犯在农地上继续耕种者的利益。

发展地摊经济的建议范文2

关键词:低碳经济 低碳城市 节能减排 发展方式转型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逐步过渡到后工业时代,对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的研究热点。中国作为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代表,在签订《京都议定书》后,更加要承担节能减排的义务,但又要同时保障我国的现代工业化进程和小康社会的建设,因此节能减排,低碳发展成为最符合我国发展需要的发展方式。相关政府部门承诺,在2020年,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同当前相比将大大下降。针对目前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有以下可能途径。

一、调整能源结构,加强能源利用的效率

众多发展中国家目前面临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的问题。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已经成为制约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很多依靠矿产资源发展的国家和城市都逐渐暴露出后进发展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大量的矿产资源的使用,例如石油,煤炭等,造成了全球性气候变暖等灾害性天气。因此,要想实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人们必须寻找不可再生能源的有效替代品,改变当前经济依赖矿产资源的经济结构,寻找一条,低消耗高附加值的发展道路。

(一)我国是煤炭能源使用大国

实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首先要降低我国传统工业发展中的煤炭使用量,提高煤炭使用效率,加强碳的排放控制。但是,从高碳经济转换到低碳经济需要漫长的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使是发达国家也依然对煤炭有很大的依赖性。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加强煤炭使用效率和煤炭净化技术将成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二)加强对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综合开发,改善城市能源结构

用最小的资源消耗创造出最有价值的物质财富,加大对能源技术开发的投入和研究,这不仅能够保障经济发展的需要更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伤害,是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另外,我国的生物燃料利用有限,应当尽量开发能够持续生产的生物能源,例如乙醇燃料,沼气等。太阳能,风能,核能等也是能够有效改善能源结构的新能源。尽管近些年来,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相对于发国家而言,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二、加强科技创新,推进低碳技术发展

低碳技术又被称为清洁能源技术。低碳技术的主要是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或减少对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的依赖,从而达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低碳技术是提升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方式改革的重要手段。我国近年来已经意识到低碳技术的重要性,但是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已经处于落后地位。从能源技术的使用上,发达国家的低碳技术在经济发展领域的应用远远超过我国。尽管,近年来我国更加注重低碳技术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所以要想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不仅要注重科技创新,更要注重实际应用。

三、调整传统产业结构,逐步推进低碳生产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当前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经济发展需要和低碳技术之间的关系。我国相对于发达国家最大的不同是,我们的传统工业尽管在逐步走向衰退,但是目前仍处于传统工业经济增长阶段,所以如果立刻全部走低碳经济的道路,这对我们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会极大地阻碍我国经济发展。因此,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需要逐步推进的。逐步的调整传统产业的经济结构,对于相关的低碳产业给予扶持政策。

(一)调节好相关产业结构

工业发展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一定阶段时间内产业结构是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不要因为刻意的追求低碳,而一味的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只有当国家的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第三产业才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现阶段,我国的低碳经济主要的目标四尽量减少高碳成分,降低碳排放。

(二)要提高高碳产业准入的市场门槛

随着国外低碳经济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会通过“碳交易”把碳密集产业和高能耗项目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未来数年,发达国家的钢铁产业、石化产业、建材产业、造纸产业、印染产业等高碳产业都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因此,优化产业结构,提高高碳产业准入的市场门槛,积极发展低碳产业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总之,一方面,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所在,其发展依赖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消费结构的调整,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持与扶植,更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中国走低碳经济的道路,既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符合全球气候环境合作的要求。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因此,中国必须尽快采取行动,积极应对这种严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丁丁,周冏.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和政策建议[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08, 28(3): 9-12.

[2]夏堃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2A): 33-35.

[3]章轲.低碳城市化,中国式探路[N].第一财经日报,2009-9-2(5).

[4]金涌,王垚,胡山鹰,朱兵.低碳经济:理念·实践·创新[J].中国工程科学, 2008,(9): 5-7.

[5]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 2008,(4): 22-26.

发展地摊经济的建议范文3

【关键词】区域低碳经济 发展 政策建议

随着当前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对资源有更大的需求,为满足人们的需求,盲目的开采,无节度的利用资源,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能源的过度使用,引发了一系列的的环境问题,如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上升,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出现,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存与发展。针对当前这一恶劣的环境问题,国际社会提出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

一、“低碳经济”的概述

低碳经济最早由英国政府率先提出,是指在新技术以及政策的扶持下,开展一场能源革命,该种经济模式提出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出,抑制气候变化。低碳经济主要是以低碳含量、低排放、低污染以及低能耗和高效益、高效率、高效能以及自然、人类以及环境之间共同和谐发展为特征的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该种经济模式的提出是在气候变暖这一大环境下,主张减少人们排放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环境,减少气候灾害的出现。相对高碳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转变为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是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为响应国际社会提出的低碳经济发展策略,并与当前我国实际相结合,分析政府如何通过政策引导我国发展低碳经济。

二、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

提出能源节能措施,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实施节能可有效保证能源资源总量供应安全、使用安全以及能源结构的调整,可有效提高竞争力以及保护环境。一些专家预测,实施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有望将能源的消费量减少高于15%。因此,中国未来节能工作的重点在于改进建筑、交通、工业等三大部门的能效。

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新型低碳能源。虽然新型能源不断出现,但我们所广泛使用的传统化石能源,仍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占据我国能源生产以及消费的主导地位。从保护环境以及优化能源结构角度分析,发展零碳能源和低碳能源,可有效保证使用能源的多样性,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减少能源排放。但需注意的是,能源结构受到经济成本、技术状况以及资源影响约束,若能源需求量仍大幅增长,调整的机构仍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政府提供的政策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调整能源结构时,应与能源的总体消费量保持一致。

调整产业机构、对高碳产业采取限制措施,倡导实施低碳产业。我国存在产业机构不合理的情况,第一、二产业比重较高,第三产业比重较少,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调整当前我国的产业机构,对于控制碳排放量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第二产业的交通运输业、建筑业以及工业制造业呈现高速发展趋势,且在一定时期内仍将表现为继续高速发展,这是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的。因此,针对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特点,倡导实施产业低碳化,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

加强与国际之间的合作,加强创新能力。低碳经济中强调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发展产业,减少能源的消耗。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力量较为薄弱,需加强国际间合作,借助发达国家所采用的低碳技术,将其应用到我国经济发展中,带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但因一些利益关系,低碳技术向发展中国家推进较慢。有必要借助国际间的协议,推动当前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技术转让,形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协作,形成一个共同发展的和谐局面,有利于低碳经济在全球范围内推进应用。

结合我国具体地区实施区域低碳经济发展。以我国中部地区为例,中部为我国人口主要集中区,中部贯通东西,在全国经济发展中,起着过渡作用,能源消费总量仅次于东部地区。在我国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之后,借助创新技术,中部地区开始将新能源汽车、输变电以及节电设备等新兴能源应用到实际中,成效显著,中部地区的能耗指标相较于未实施时,显著下降,且以此为契机,中部地区实施中部崛起,发展中部经济。

三、总结

在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全球变暖,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是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体系构建措施,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政策,在新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经济、金融以及法律等政策手段,合理配置资源。促进低碳政策体系化,构建低碳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战略性、全方位以及多层次相结合给予患者实施政策制度体系,发挥政策体系之间相互协同作用,有利于我国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为更好发展低碳经济,应与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沟通,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水平,提高我国实施低碳经济的创新能力,同时我们也应做到自我创新发展,推进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栋,李怀霞.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府政策[J].中国行政管理,2009,(5).

[2]刘成玉,杨颖.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实制约与调控政策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1).

发展地摊经济的建议范文4

关键词:建筑业 低碳 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056-02

一、建筑业的支柱产业地位

我国建筑业改革开放后,经过“六五”至“十一五”30年的快速发展,建筑业产值得到了惊人的增长。与1980年相比,在“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及“十一五”后期,建筑业总产值分别是1980年的2.35倍、20.19倍、43.56倍、120.42倍,264.4倍。2009年,建筑业总产值达75864亿元。建筑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得到了广泛的认同。1988年以来,除了在治理整顿时期和受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始终维持5.5%左右,大部分省市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5%~8%,部分地区超过了10%。建筑业在相当多地区成为本地财政的支柱性财源,税收贡献突出。2009年,由于4万亿元投资对建筑业的初次拉动作用最大,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7%,创历史新高。建筑业与国民经济基本保持同步增长,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建筑业的高投入与低增值性

建筑业本身是一个庞大的产业系统, 其生产也需要其他部门投入大量的资源。从直接消耗系数来看,建筑业在生产中投入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产品最多;其次,是投入金属产品制造业产品;第三,是对劳动者的需要。这三者是建筑业的主要直接消耗资源,这三个部门产品的投入量约占到中间投入总量的50%。

建筑业与国民经济系统中众多的部门相关联。建筑业为全社会各个物质与非物质生产部门提供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消耗钢材、木材、水泥、玻璃、五金等多个行业、2000多个品种、30000多种规格的产品,联系着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对比建筑业与其他行业部门的投入率和增加值率,能够反映建筑业的增值能力水平。根据近年来中国统计年鉴国民经济核算中的投入产出数据,增加值率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保险业,2002年为0.639385,2005年为0.6153393。其次,是农业,同期分别为0.581917和0.5864551。相比之下,增加值率最低的是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同期仅为0.173766和0.826234。

建筑业属于增加值率较低的行业,同期仅为0.234396和0.2556999,而中间投入率则高达0.765604和0.7443001,是典型的高投入、低效益的行业。由于当前建筑业的增值能力不强,未来的发展必将受到严重的影响,如何提高本行业盈利能力将是未来必须解决的问题,否则建筑业的发展是非常有限的。

三、建筑业能耗规模

1.建筑业新建规模及能耗。建筑业作为能源消耗的主要行业之一,在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排放的工作中占有重要位置。以住宅为例,“十一五”以来,我国年均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74226万立米,年均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02419万立米。据初步测算,我国住宅使用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20%~27%;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来看,建筑能耗占了全球总能耗的50%以上,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能耗还有上升的趋势。

2.行业能耗预测。本文选取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施工房屋面积、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例、城市人均住宅使用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镇新建住宅面积、水电风电核电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例,共8个初始指标。

结合统计年鉴中的数据,运用因子分析理论对与建筑能耗有关的指标进行分析处理,根据BP神经网络原理,建立了新的建筑能耗预测模型。

选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并计算因子得分,建立公因子F为因变量、原始变量X为自变量的因子得分模型:

Fj=βj1X1+βj2X2+…βjpXp j=1,2…,m

最终得到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如表1所示。

本文将1980~2007年的建筑能耗及其影响因素指标共28组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分析,其中选取1989年,1998年及2007年的三年的数据作为模型的测试样本,其余25组数据作为训练样本。采用Levenberg-Marquadt反传算法对网络进行训练,其中目标误差goal=1e-010;最大循环次数epochs=1000;学习速率LP.lr=0.1;显示间隔次数=25。为得到输出结果,通过Y=Sim(net,p_test)进行仿真,网络输出结果为:T-test=(0.1704 0.3936 0.8429),建筑能耗的实际结果为:Y=(0.2256 0.3263 1.0000),可以看出最大的误差仅为0.1571,在合理的范围内。

利用该模型,对2009年统计年鉴中缺失的2008建筑能耗数据进行预测。根据各指标数据预测得到2008建筑能耗约为45571万吨标煤,参考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提出的排放因子,按一吨标准煤完全燃烧排放CO2量为2.66吨,排放NOx量为10.50kg,可知2008年预计由于建筑能耗而产生的CO2量为121218.86万吨,NOx排放量为478.49万吨。按照我国建筑业的未来发展规模,预计“十二五”建筑业的行业能耗将达到年均61101.47万吨标煤。

四、“十二五”建筑业低碳经济的规模效益预测

在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应对低碳经济挑战”是“十二五”时期建筑业发展基本战略之一。随着社会各界对建设项目建造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建筑业节能减排的外部约束加大,产业素质提高成为今后行业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在满足社会发展和民生工程需求的前提下,建筑业必须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及材料。对此,建筑业企业必须制定建筑低碳经济应对战略,在行业主管部门和协会的指引下,尽早全面贯彻落实建筑节能政策,并引导和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机制形成。

在此环境下,根据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建筑节能65%设计标准要求,“十二五”期间,依据改革开放30年的建筑业统计数字预测,年均新建城镇住宅规模将达到年均8.8亿平方米,可带来年均节能效益:节约标准煤39715.96万吨,减少CO2排放量105644.4万吨。

五、结束语

建筑业虽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但建筑业的高能耗致使整个行业的增值能力很低,我们应当看到建筑业向低碳转型后的巨大经济效益及未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因而,在可持续发展与低碳经济的要求下,建筑业必须拿出切实可性的对策,以利于其未来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春园,张森森,徐旭忠.推广建筑节能的经济大账,2006

2.康艳兵.强化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政策建议.能源政策研究,2006(4)

3.林涛,谢立辉,刘小平.建筑节能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及应对措施.建筑经济,2005(7)

4.李志辉,罗平.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5.葛哲学,孙志强.神经网络理论与MATLAB R2007实现[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发展地摊经济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历史教学经济意识重要性方法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样,在素质教育深度推进的今天,我们的教育也应该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当下,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出更多能够为国家经济建设贡献力量的人才,这一重任最终落实在我们的广大教师身上,对于每一位学科教师而言,如何在自己所教的学科中深入挖掘有价值的经济知识,并巧妙地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使学生树立较强的经济意识是十分关键的。本文笔者从经济意识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经济意识的意义与作用,并最终提出一些培养方案和建议,希望能为同行的教学提供借鉴。

一、经济意识的内涵

或许在大多数人看来,历史这种常识性的学科是无法与经济挂钩的,显然,这是对历史学科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深入的挖掘所造成的。相信大多数人都知道张骞通西域的历史事件,历史课本上表面上讲的仅仅是张骞通西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但实际上我们常常忽视了张骞通西域所带来的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经济交流相关知识,如果历史教师在此时把它纳入授课的重点,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使学生积累更多经济知识的作用,久而久之,就可能形成较好的经济意识。

经济意识的内涵在《经济意识转型与经济体制转型》一书中被描述为:"指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形成的,反映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和进行经济活动的心里,反映一定的社会集团组织社会经济、管理社会经济的制度或形式等的观点和学说的总和"。笔者在本文中,将经济意识的内涵做了缩小解释,就是指在历史教学中使学生积累更多的经济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社会生活中的经济现象的能力,并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经济价值观,以期为自己将来在社会中的生存、发展和贡献做准备。

二、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经济意识的意义与作用

(一)培养学生经济意识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1978年12月,党的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使得我国的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事实证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当前,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人才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当具备一定的经济思维和经济意识,这是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好务的前提,历史作为一门必修学科也承担着经济教育的任务,所以说,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经济意识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培养学生经济意识是经济全球化影响下的必然选择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也越来越频繁,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随之而来可能会是更大的挑战。我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人才的支撑,人才优势自古以来就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21世纪,教育应当更加紧密地结合当前的社会背景,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这不仅是每个教师的教学任务,也是经济全球化影响下我们的必然选择。

三、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经济意识的建议

(一)要面向学生的社会实践

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就不能把学习仅仅局限于文本知识,有些时候社会实践对学生经济意识的形成效果来得更直接、更明显。笔者认为,我们除了日常在历史课堂上需要注重经济知识的传授外,还应当关注和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一些有趣的经济生活体验。比如,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分组去集市卖一些学习用品,体验"摆地摊"的生活,让学生对市场经济的运作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无形中构建出自己的经济知识体系。这看似与历史不搭边的实践活动实际上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的经济意识在潜意识中开始形成。

(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竞争无不伴随着经济资源的争夺,同时,竞争也可能带来经济上的巨大收获。在历史学科中,我们不乏看到一些关于经济与竞争的内容,在我国各个朝代的更迭中,在各个国家的土地分划中,都伴随着竞争,这种竞争的直接来源是国力的强弱,国力强大,经济发达的总能在竞争中独占鳌头。所以,要想使学生形成经济意识,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打好基础。

(三)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灵魂,也是经济稳步、健康发展的重要出路。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学生的经济意识培养要想获得更高的效益,就离不开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的,作为历史教师,应当注意挖掘在经济方面比较有天赋的学生,并且加以细致的引导,科学的培养,使他们在经济意识上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学生经济意识的培养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根本职责所在,我们要充分利用、结合和发挥历史学科的优势,与时俱进,深入细致地挖掘历史教材中的经济知识,巧妙地渗透入经济教育之中,使学生在历史学科中收获更多,关键在于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树立起经济意识,进而发展为对经济的爱好与研究,从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林心江.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经济意识的思考[D].四川师范大学,2012.

[2]林金敏.中学历史教学对中学生经济意识的培养[J].中学时代,2014,04:107.

发展地摊经济的建议范文6

关键词:摊贩;摊贩经济;治理

中图分类号:F713.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3-0064-02

曾几何时,街边流动摊贩成了城市的街头一景,像是城市文化一般潜移默化地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还记得北宋画家张择端的长卷画《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当时繁华的市井,各种各样的商业小贩云集街道口形成繁华的集市,这一切在那个时代看来是多么和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是把视角转入现今社会,流动摊贩向来被视为一种我们的城市规划中很不和谐的音符,城管与小摊贩时不时上演“猫捉老鼠”“游击战”的戏码,到底是何种原因把曾经构成“桃花源”画卷的居民小摊贩陷入如此境地。

一、小摊贩存在的现状

小摊贩泛指那些摆地摊的流动小商贩――无固定经营门店,自由流动叫卖者。现实社会生活中指与城管搞游击战的无证商贩。他们主要由无业下岗或待业人员、外来流动人员、部分退休人员、本地居民等组成。贩售点大多集中在商业闹市区、人流集中区,且多为小本经营,起点低,固定成本投入少,没有市场进场费,以方便、实惠吸引了众多市民。

既然存在,则必有其合理性,但同时这样的繁华后面也隐藏着无数潜在的问题和危害,存在着许多对立的矛盾冲突。首先为了了解民众对于小摊贩存在的态度,现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人数为300+,所得结果如下:

1.针对民众一周购买次数。一半以上的民众是愿意购买小摊贩所销售的东西的,可见大多数民众还是可以接受小摊贩的存在,甚至有6.29%的民众平均每天购买一次。

2.针对购买原因。方便、随时可以购买(错过用餐时间)、口味好等,成为支撑摊贩经济茁壮成长的三大主力因素;同时价格低廉、学校食堂难以满足需求、服务态度好等也为其赢得了部分市场。

3.关于是否支持小摊贩被强制赶走。支持的民众仅占9.85%,从数据上便可以直观地得出小摊贩在民众心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甚至是目前难以取代的位置,想要完全取缔恐怕会有众多阻挠势力的存在。

二、产生的必然性及存在的合理性

泱泱大国――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化的生产方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根据自然界的发展演变规律――优胜劣汰,似乎传统生产模式已经迈向灭绝的深渊。但市场需求这股神奇而又无形的力量似乎不能用简单的自然科学来衡量,摊贩经济作为一种简单低级的传统谋生手段,其产生和发展可以说是必然的。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流动摊贩群体产生的先决条件,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制度上的保证,使得获得生产自由权的民众开始尝试自己动手摆摊赚钱;同时国企改组战略和城市化进程又为小摊贩群体注入了鲜活的大批劳动群众。由于他们大多是城市中低收入阶层、外来务工人员和失地后进城的部分农民等,文化水平较低,创新能力差,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选择摆摊谋生。

除了政治方面的因素,经济方面的诸多因素也促使了其产生。市场供求规律保证了流动摊贩群体的形成与发展,有需求必然有供给,流动摊贩能够满足城市低收入群体对廉价商品的需求,填补了超市及大型商场满足中高层收入者需求的市场空白;其次再进行市场细分后,夜市摊还能满足市民夜间的需求。城市建设问题的存在,也是摊贩产生的一大助燃剂。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有些社区生活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集贸市场建设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也日益显现。而商人的眼睛都是雪亮的,任何能够使自己获利的东西都不会轻易让它逃脱,摊贩也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才能够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但是产生之后如何能够生生不息地发展壮大直至蓬勃发展为现今的夜市一条街?它的存在有着不可取代的优势。首先,它是解决我国城市居民生存问题与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摊贩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了自己应得的收入,解决了家庭生存问题,也为城市失业问题做出了贡献;并且摊贩经济有利于弥补城市布局不合理问题,完善城市功能。其次,摊贩是居民自创的经济运营模式,在选择自己买卖的商品上有着绝对的独立自。小摊贩们可以选择模仿市场上已有的商品,抑或是传承家中独门秘方,甚至可以自己创新。无限的自由空间和千千万万民众的独创性,无疑彰显了摊贩经济对于发掘民间创新及传承民间传统工艺和文化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存在的负面影响

硬币有两面,摊贩的存在也是一把“双刃剑”。之所以说小摊贩成为城市规划中不合理的音符,是因为它的存在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1.影响市容,破坏城市环境。其轻巧灵便的特点也导致了它的杂乱与参差不齐,没有规则的摆放、没有节制的随意丢弃以及无法控制的噪音污染、垃圾污染、油烟污染,也许处在夜市之中的我们感觉很热闹繁华,但是这些灿烂之后留下的是满地的油污,整条马路都“奄奄一息”。积攒的垃圾难以处理,导致环境恶化;清理工作量大,又给城市清理工作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2.阻碍公共交通。小摊贩们极强的流动性致使其能够见缝插针,随处摆摊。但是由于他们普遍不高的素质与文化水平,随处都可以看到小摊贩的身影。只要是人流高峰的地段都会吸引小贩们驻足,严重阻碍了交通。城管只能时不时地和小摊贩们上演游击战,屡禁不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食品安全卫生难保障。近年来食品安全不断被拉入公众的视野,这不能不引发人们的思考,地摊上的东西真的卫生安全吗?流动的服务,拿什么来保证质量,由谁来负责?简陋的环境必然伴随的是简陋的设备、非正规的操作,不卫生的产品很容易破坏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可能引发流行传染病。

4.城管与小摊贩之间矛盾冲突问题。不知从何时起,城管就被贴上了“暴力”的标签,小摊贩看到城管的身影便溜之大吉,如果有的被城管抓到,他们便不分清红皂白地硬性抵抗执法,软硬暴力兼施。“一跺脚,二瞪眼,三踢摊子,四罚款”曾是大家对城管人员形象的描述,若不是多次暴力执法,也不会引发公众的共鸣;同样,若不是摊贩们总是以身抗法,也不会出现这么多暴力事件。

四、治理建议

上述一切问题的存在都为针对小摊贩的治理决策提供了方向。这种公共服务的治理,主力军还是政府。政府想要改善市容市貌,想要迅速地做出政绩,这是其内部机制政绩考核制度所导致的。这样做往往过于极端,釜底抽薪连根拔起,反而是治标不治本,事倍功半。严格取缔、硬性清除难以让广大群众信服,对小摊贩实行“一刀切”的铲除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可能会因此扼杀许多弱势群众的生命之源,且其发展迅猛势不可当。想要规范治理并逐步根除摊贩问题,从短期来看,要对其适度解禁、合法化、规范经营管理;从长期来看,要找出其产生根源,从源头化解问题,逐步取缔。

就短期现状而言,既然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形成了摊贩经济,不如对其适度解禁,指定在某些特定的时间段内允许设摊,在城市街道规划几个市场交易点,专供各种流动摊贩规范经营。这样松弛有度的管理模式可以满足大多数人的要求。由于市场交易点的有限性,会引起流动摊贩之间的竞争,想要留下来必须合法守法,服务做得比别人好,赢得自己的市场;同时又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交易点的设立应该着重考虑城市规划建设的盲区和城市街道交通状况。对其放松管理也意味着政府执法方式需要转变。以往暴力执法的形象在公众心中留下了阴影,因此以后的执法过程中应规范城市管理人员的执法行为,明确执法人员所拥有的权力和义务,更多地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放松并不意味着没有度的纵容,对于不遵守条例规定的摊贩经营者仍必须依法严惩。政府应当设立固定的城管执勤岗位,维持维护摊贩交易点的秩序和安全;同时还应该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完善的摊贩管理制度;组织相关培训,加强其道德、法律意识,发放摊贩经营许可证,保证商品的质量安全卫生,对其合法性进行认可自然就减少了其逆反心理,有助于解决城市面貌和交通等问题、改变城管与摊贩之间的尴尬处境。

解决了短期棘手的矛盾,还应该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从其根源上找到解决方案。摊贩产生的首要原因是失业,那么政府就应该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妥善安置好下岗人员;摊贩有市场的重要原因有城市规划建设不合理,那么就要合理规划建设城市、增添公共设施等等。这些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实施后,摊贩问题自然就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并有望根除。不过,政府单方“应战”或许仍然有些势单力薄,还需要后备力量的支持。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大宣传力度,激发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积极调动社会公众力量参与监督管理,军民一心才能使问题更快更好更有效地得以解决。

五、未来展望

流动摊贩是随着我国的发展应运而生的特定经济时期的经营模式,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也有着不同的面貌、作用和影响。在现今社会,想要把它纳入曾经的“桃花源”民生画卷,似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但是经济大潮不断地向前涌动,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人们的收入水平、文明程度、城市的现代化程度都将不断地提高。到了下一个经济时期,或许上述一切问题随着经济的转变而改变,小摊贩也是以新的面孔呈现在公众面前,作为城市文化的窗口,成为城市一景,和谐、赏心悦目地存在着。

参考文献:

[1] 李越歌.论我国城市“摊贩经济”存在的必要性及其治理[J].经济研究导刊,2012,(26):46-48.

[2] 杨永华.中小企业生存研究报告[J].品牌,2012,(3):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