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1
关键词:大学出版社;选题策划;着力点;竞争优势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图书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销售周期也越来越短,图书市场进入到“内容为王”与“品种为王”并重的时期,出版社,特别是大学出版社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图书选题策划首当其冲,如何找准选题策划着力点,为出版企业稳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是当前大学出版社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将策划出版国家和省部级图书项目作为提升大学出版社品牌的着力点
从大学出版社图书选题结构来看,绝大多数大学出版社选题策划无一例外地以背靠学校优质、独特的学术资源为基础,以组织策划出版国家和省部级重大出版项目为重点。这些国家级重大出版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大学出版社特色优势和品牌建设的发展。
近年来,国家出版基金、“十二五”重点出版项目,以及各级政府和部分行业设立的出版基金和重点出版项目的资金支持,不仅对推动和繁荣我国学术图书出版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提升学术出版的质量和水平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也正在改变着长期以来学术图书出版由于受众较小、专业性强、经济效益差,绝大多数出版社在学术图书出版方面有心无力的局面。正如原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所说:“学术出版是整个出版的根基,反映的是我国出版界的眼光和水平。”积极策划出版国家和省部级图书项目已经成为提升出版社品牌的重要抓手。
大学出版社依托其学校母体的特色优势及科研强势背景,正在下大力气有计划、有目的地挖掘在某一学科领域中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学者,出版社协助这些知名专家学者将其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组织策划成高质量的学术图书。如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紧紧依托学校特色和学科优势,“十二五”开局以来,重点在“轨道交通”上下大力气,重点策划出版了《高速铁路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5卷、《高速铁路安全建设工程技术研究及应用系列丛书》3卷,并分别入选2011年和2012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同时,先后有《铁路客运专线(高速)轨道结构关键技术丛书》(10册)和《高速铁路安全建设工程技术研究及应用丛书》(5册)等5个项目26册图书纳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其中《铁路客运专线(高速)轨道结构关键技术丛书》是国家自然科学规划项目――铁路客运专线轨道结构及修建技术的研究成果,攻克了高速铁路客运专线轨道结构及修建技术的难题,特别是在无缝道岔、高速道岔、无砟轨道、轨道结构、车辆―轨道―路基系统动力学分析等方面贡献突出。再如,苏州大学出版社策划出版的《半导体器件物理与工艺(第三版)》也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该书第二版已被翻译成六国文字,发行量逾百万册。此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策划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文库”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侯建国担任主编,编委会成员包括吴文俊、王志珍、谷超豪等45位科学家。该丛书著作者中不仅有一大批两院学者、“长江学者”、“百人计划”学者,还有正活跃在国内外科研院所的“首席科学家”和著名学府科教一线的“教学名师”,出版社依托学校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基础学科以及工程、信息科学等新兴学科上的优势,发掘校友在这些领域的突出成绩,积极组织联系策划选题,并对选题进行多轮严格论证,使每部著作均能在其领域内展现我国乃至国际的科技创新水平。多部著作获得了“十一五”“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其中,《北京谱仪II:正府电子物理》还获得了中国出版政府图书奖。
大学出版社长期以来利用自身的优势地位,关注学术著作的策划出版,这些有分量的国家重点图书和项目的出版,无一例外都经过了出版社在这些领域的长期、系统调研,认真分析和严格的选题论证。大学出版社正在积极利用国家出版基金和“十二五”重点出版项目以及省部级出版项目等出版资助平台,组织策划出版有一定特色的、专业的、高质量的学术出版,进一步塑造自己学术出版的品牌。
二、策划出版高质量的教材和学术著作仍然是大学出版社平稳发展的着力点
大学出版社诞生于大学,虽然具有教育出版的性质,但更多还是属于专业出版。大学出版社的生存和发展植根于其母体大学之中,只有充分发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依托学校特色和优势进行选题策划,在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的同时,策划出版一批有一定规模和分量的教材和学术著作,才能进一步夯实学校母体在这些领域的特色优势,彰显出版社的出版特色。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来看,70%以上都是教材和学术专著,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长期以来,大学出版社始终将教材出版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如清华大学出版社依托清华大学的学科优势和强大的作者资源,在理工与基础学科教材领域形成出版强势。教材出版方面采用“牛津模式”,在理工科和基础学科的大背景下,多领域、多学科规模出版,确立了“出版社计算机教育一条龙图书(从小学到大学)”的总体思路。完成了对大学本科多个系列计算机专业教材和非计算机专业教材,以及高职高专计算机教材的覆盖,进而形成了层次完整、种类齐全的高校计算机教材品种结构体系。其中,谭浩强编写的《C语言程序设计》已经出到第四版,销量突破1100万册。再如,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虽然地处徐州,但其近几年来紧紧围绕学校特色和强势学科的优势,不仅策划出版了“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选煤实用技术手册》、“十一五”重大工程出版规划图书《中国洁净煤》、“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干旱半干旱矿区保水采煤的方法与实践》等一批国家级重点图书,还将以策划出版教材为主体,长期持续系列化、规模化策划出版采矿学科、安全学科、地质学科、测绘学科和矿物加工学科等高校教材作为发展重点,有《矿物加工学》《选矿机械》《矿井地球物理勘探》等33本教材入选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全国矿业出版领域已经成为佼佼者。另外,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长期坚持出版航海类高等院校系列教材和学术著作,从《船舶新型抗沉减摇防倾覆装置》《数字航海》等学术著作,到《船舶柴油机》《船舶结构与设备》等高等院校系列教材,再到《航道与引航》《机舱管理》等内河船舶船员适任培训教材,他们始终坚持“少而精”的“剑桥模式”,只在自己擅长的航海和水运学科领域发展,特色鲜明,被誉为“水运优秀图书的源泉”,进而形成“一枝独秀”的局面。由此看来,大学出版社策划出版教材时不仅要坚持出版高质量、特色鲜明的专业图书,还要以有适度规模的教材板块集群作支撑。毕竟几本畅销书很难使出版社形成特色品牌,只有在特色教材和学术著作出版过程中始终坚持整合资源、集中精力,使其系列化,精品化、市场化,才能形成规模竞争效应。
三、结合自身出版特色策划出版大众读物已经成为大学出版社经济增长新的着力点
长期以来,人们总认为精品图书就应该是思想深奥的学术著作,但目前,也已经有大学出版社将这些思想深奥的学术著作以大众读物的形式出版出来,以通俗活泼的形式呈现给大众读者。
综合性大学的大学出版社和特色明显的大学的大学出版社,在组织策划出版大众读物时有明显的差别。如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依托母体高校在海洋与水产学科上的优势,在策划出版以海洋与水产科学教材和著作的同时,近年来策划出版了“魅力中国海”系列丛书。该丛书由3个小系列12册组成,以中国四大海域的翔实资料和研究成果为基础,多视角、多层次、全方位地介绍了中国四大海域的自然风光、物产宝藏和人文故事。此外还策划出版了“畅游海洋”科普丛书、“图说海洋”科普丛书和“人文海洋”科普丛书。特别是他们策划出版的“十一五”国家重点规划图书“中国海洋文化史长卷”,以中国海洋文化史为体例框架,分《先秦秦汉卷》《魏晋南北朝隋唐卷》《宋元卷》《明清卷》《近代卷》5卷,展示了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历史极其丰富多彩的面貌。在受到业界好评的同时,也为出版社带来了经济效益。再如,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依托母体高校在财经类学科上的优势,策划出版了通俗财经图书“金多多财会日记系列”。该丛书针对财务工作中的常用知识和常见问题,深入浅出地提炼出28个绝招,策划出版了《看懂财务报表的28个绝招》《做好税收筹划的28个方法》《规范内部审计的28个技巧》《精通建账做账的28个秘诀》《把握出纳工作的28个细节》《写好可行性研究报告的28个窍门》等大众读物,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将财务工作以职场故事的形式展现给读者,多家会计培训机构将其指定为学生的必读课外书。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2
关键词:海洋药学 美国研究生教育 人才培养
海洋世纪是人类社会发展整体性地转向海洋的世纪。我党提出了海洋兴国战略,制定了从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的战略和方针政策。近年来,随着海洋开发步伐的加快和现代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从海洋生物中发现活性天然产物,并将其开发成新型药物得到了研究人员的普遍重视。海洋药物研究已成为一个崭新的领域,显示出广阔的研究和市场前景。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改革在各国具有相似性:扩展和强化研究生教育;使研究生不仅在学术领域,而是在比较广泛的职业领域受到训练;教育培养能够在比较广泛的社会的、经济的和环境的问题相互交叉的背景下提出问题的高质量的专业人才[1]。海洋药学高等院校担负着为我国海洋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输送高素质的研究生培养人才的重任。本文通过剖析美国研究生教育特点及发展趋势,浅谈对我国海洋药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
1. 美国研究生的教育[2-3]
进入21世纪后,美国根据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对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研究生教育在引领社会发展与进步方面有着关键性的作用,美国近百年来的经济繁荣与政治强盛根植于美国的研究生教育系统;将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看作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成功的推动力,也是美国在研究与创新方面领导力的基本组成部分;强化支持关键领域的研究生教育是保持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美国研究生教育如下特点:
1.1 注重创新合作
基于认识到未来的劳动力必须包括受过研究生水平训练的人员,他们将是知识的创造者和未来的改革者,这些未来的领导者不仅要具有技术的竞争力,还要擅长处理全球经济时代我们所面临的社会和文化问题,许多美国研究生院经常就研究生教育与企业和政府部门进行合作。美国研究生院、企业和政府之间的联系有许多形式,有各种水平的合作。为适应需要,美国出现了1年的专业科学硕士计划,如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数据分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企业提供具有较强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毕业生。此外,北卡罗来纳州许多银行、制药、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大型企业都在其运行过程中应用高级分析技术,因此这样的研究生很受欢迎。
1.2 加强培育企业
美国教育机构认为研究生水平的创业计划有利于知识的创造和创新,这对于延续美国的经济繁荣是至关重要的。有许多关于创业计划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成功例子。佐治亚理工大学的企业创新研究所与高级技术发展中心利用科学、技术和创新帮助企业更具竞争力。例如,这所大学提供能够帮助企业家建立成功公司的课程计划。Vivonetics就是这样的一家公司,它是一家由佐治亚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创建的纳米技术公司。这家公司获得了联邦政府的资助开发分子信号灯技术并使其商业化,用于检测和诊断癌症及其他疾病。这种合作推进了科学进步,孵化了新企业并改善了人民生活。
1.3 强化社会实践
美国的专业硕士是1997年创立的新研究生学位,这个学位可以使学生接受科学与数学方面的高级训练,同时还发展被雇主看中的实际工作技能。专业硕士一般设置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领域,进行学制为两年的学术训练和包括实习和交叉训练的专业训练。学生主要在非学术领域就业,一般不做论文。目前美国在21个州的51所大学设有100多个专业硕士计划。专业硕士学位是应对工商企业、非盈利部门及政府部门不断变化的劳动力需求而出现的很有前途的新创造。
1.4 优化和强化资助
美国许多成就的取得都是通过对研究生教育与研究的投入取得的。目前,美国研究生通过研究生教育与研究奖学金以他们对教学与研究机构使命的贡献获得资助;也通过联邦政府或州政府按学科设立的研究员薪金和培训奖学金获得资助。很大一部分研究生通过教授的研究项目获得资助,由于研究生构成了美国研究实验室中的科学与工程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形式的资助是一种研究创新的非常重要的驱动力,研究助理职位不仅使研究生有机会在前沿领域作出贡献,而且可以使他们获得完成学业的关键资助。联邦政府始终是学术研究与研发的主要资金提供者和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支持者,其他的联邦机构和政府各部也有给研究生提供资助的计划,通过高等教育帮助更多的人开发他们的潜能,可以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和公民的进步。
1.5 强调交叉学科的培养
知识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的运行机制,促使研究人员研究单独一个学科是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跨学科研究生教育提供了紧迫社会问题的创新解决方案。大学越来越多地和企业及联邦机构共同对国家面临的挑战负责。交叉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往往从这种合作伙伴关系中产生,这种合作伙伴关系是有形的,典型的,它是设置在大学之中的一个研究机构。
2. 思考与启迪
我国海洋人才资源存在总量不足、结构欠优,尤其是海洋药物研究人才数量严重匮乏。据统计全国各海洋专业专本科生、硕士、博士的供给比例为1:1.3:23,与较佳能级结构1:6:14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从事海洋药物研究的技术人员比重远远落后于世界海洋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对比美国研究生教育,对于我国海洋药物研究生教育从几个方面培养。
2.1 注重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相结合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资源极其丰富,但我国海洋研究和开发的力量和水平相对比较薄弱,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们国家的海洋教育和海洋研究,与我国海洋发展的要求还极不相称。海洋类研究生的培养担负着为我国海洋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输送人才的重任。但是海洋药物研究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有的是跨学科招收的研究生,近几年不少海洋类研究生培养单位也是有苦难言。为此,在培养过程中基础知识的培养是首要问题。“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尤为重要。“创新”是一个社会不断发展、更新的基石,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海洋的资源本身比较复杂、多样、深奥,海洋药物研究更是一个艰辛探索的过程,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大胆的探索能力才能将稀少、稀有、特殊药效活性的药物应用于人类,为人类造福。
2.2 完善交叉学科的教育和培养
海洋生物制药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是“利用海洋生物的独特的药物资源来研究、开发和生产的海洋药物人才”。海洋药物研究领域已成为当今医药科学最引人注目、最具有生命力的前沿学科之一。海洋药物专业相对是一门比较强的课程,又由于海洋生物、植物的药用部分比较复杂,对于海洋药物研究生的培养要考虑全面发展,在课程上设立基础课题的同时,交叉设立相关的专业课,如: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等基础课,还要设立计算机课、专业英语、海洋药物学、海洋植物学、海洋生物学等等,同时还要企业、工厂实践课程学习,完善学科交叉培养的和教育,具有全面的知识体系,加之强势的科研动手能力、探索能力才能适应于海洋药物研究的发展,才能创造出更多的贡献。
2.3 增加培养经费的投入
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的好坏,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的原因是科研经费投入的的不足。我国大学的科研经费来源单一,海洋大学也如此,专门资助研究生的科研基金只有设在教育部的硕士点、博士点基金等,额度很小。研究生是一个国家科研力量的生力军,尤其适合进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海洋药物的研究是其中之一。据科技部的统计,我国高校的高档次的论文和专利产出率较之科研机构高许多,而且高校专利产出对经费增长显示出强劲的增长速率,同时,高等院校也是国际论文和国内论文的生产主体,而研究生是其中的科研生力军。为此,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创业,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使我国的高等教育真正起到引领社会发展。研究生招生数量的增加必须和投入到高等院校的科研经费增长保持基本同步。只有将全国的研究生招生数量、各高校的研究生招生数量和科研经费挂起钩来,才能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2.4强化和重视企业合作
海洋药物研究相对专业性比较强,在学校里进行的书本上的学习、教育不能适应于海洋药物研究的才人需求。我国的教育体制与欧美不同,企业及政府各部门有少数设有独立科研机构,这些研究机构也招收少量的研究生,只有少数政府部门在大学设有联合研究机构。同时,学生也很少到企业去,很多学生没有社会经验,学到的书本知识无法应用与社会实践中。为此今后,我国应该提倡政府和企业部门在海洋大学设立合作研究机构。这种合作,即培养了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又对合作双方及社会具有高效、多赢的特征,可有效避免高校科研力量的“空转”,发挥引领社会的作用。
项目基金:浙江海洋学院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1年)。
参考文献:
[1] Johson JM, Coward R. Summary of proceedings [C]//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in Europe, Asia and the Americas and international mobility of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Arlington, 2000.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3
二O一一年十月二十七日
海洋渔业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的一项支柱产业,由于其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并且一直保持着旺盛的活力而被誉为“朝阳产业”,其快速发展不仅改善了人们的食物结构,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蓝子,解决了群众吃鱼难的问题,而且对渔区经济的繁荣,渔民收入的增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沿海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但是,海洋渔业在发展的同时,还伴随着资源衰退、环境恶化、病害频发等问题,这些问题警示着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协调,适用新的机遇与挑战,牢固树立开拓创新意识、科技人才意识、转型升级意识,确立可持续发展的对象与措施,以推动蓝色海洋经济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一、海洋渔业发展现状
(一)海洋资源。即墨市东濒黄海,拥有183公里海岸线和2517平方公里海域,海域面积是陆地面积的1.5倍。全市拥有鳌山湾、丁字湾、横门湾、小岛湾、栲栳湾、巉山湾、女岛湾等7个海湾,总面积344平方公里,其中,鳌山湾是***市第二大、不冻不淤港湾;全市岛屿17个,总面积3.26平方公里;辖6个沿海镇、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92个沿海村庄。各类海洋资源丰富,渔业、港口、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二)科研支撑。全市引进了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六家科研院所,汇聚了雷霁霖、赵法箴、唐启升院士等各层次海洋渔业科研人员200余人。近年来,成功实施16项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引进推广新技术20余项,共培育推广优质种苗350亿单位,培训沿海渔民1.2万余人;集水生动物疫病防治、渔业环境检测、海洋环境监测功能于一体的即墨市海洋环境检测中心已建设完成,可为渔业生产提供优质的服务。
(三)园区建设。***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水产种苗基地已完成投资38000万元,完成总建筑面积140000平方米。自2006年以来,共已培育“黄海2号”中国对虾、仙胎鱼、斑点鳟鲑、青海湖裸鲤等渔业新品种13个,转化推广新技术16项,辐射区养殖面积达到80000余亩。***市海珍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投资1.8亿元,养殖区域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全部完工。95个占地面积3200亩的高标准养殖池完成对外租赁、投产。在该基地的带动下,2010年,全市虾池改造养海参面积突破1.5万亩,发展主养海参、对虾的无公害水产品基地11家,认证面积过万亩。另外,还在全市支持建设了鱼类工厂化养殖示范园、池塘高效渔业养殖示范园、对虾工厂化养殖示范基地等6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园区),有力的带动了当地渔业的发展。
(四)渔业经济发展。几年来,我市海洋渔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2010年为例,全市水产品养殖产量22.8万吨。规划建设了国家级中国对虾良种场、国家级刺参良种场,全市年育苗总量达60亿单位,实现产值4.3亿元。引进5个海洋渔业项目,其中,大管岛独立电站项目完成投资200万元,综合实验楼完工,太阳能、潮汐能、风力发电等设备进入试运行阶段。全年共放流梭子蟹、日本对虾、海蜇等优质水产苗种1.26亿单位,为全市151户养殖户申请6840万元渔业贴息贷款。
(五)安全生产保持稳定。几年来,我们一直把渔业安全生产工作做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为沿海地区渔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仅2010年,就投资49.5万元,为全市132艘60马力以上渔船配备AIS防碰撞系统,为9个重点渔村配备90—C渔用对讲机9台,为2107名出海渔民办理互助保险44247份,共发放渔船燃油补贴1517.2万元;建立起市、镇、村、渔船四级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渔船动态管理、渔船编队生产等制度得到较好落实;2010年共开展海上执法检查200余航次,查出违规渔船67艘(次)。组织海上抢险救助8次,救助涉险渔民74人。组织开展了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查处各类违规案件20起。
二、海洋渔业当前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市的海洋渔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海洋渔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违法用海情况严重。非法筑池等违法用海行为屡禁不止,海监执法队伍力量薄弱,执法装备落后;
二是渔业发展后劲不足。水产养殖空间趋于饱和,不少水产养殖区域为涉海项目落户让路,养殖业空间被进一步压缩;近海渔业资源的衰退、渔船整体水平偏低等因素严重影响到捕捞业的发展,远洋渔业发展尚是空白;
三是现代渔业投入不足,产业化程度不高。资金短缺仍然是制约现代渔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渔业良种培育业、水产养殖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程度、海水良种覆盖率还较低,渔业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四是渔业安全生产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渔民安全生产意识淡薄、生产及安全设备陈旧等问题给安全生产工作带来隐患。
五是苗种生产管理不规范。在苗种的流通过程中,由于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苗种生产、引进缺乏监控与指导,对不良苗种和病害侵袭没有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特别是对育苗场的管理乏力,导致不健康苗种流入到生产环节中,同时也增加了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的风险性。
三、加快海洋渔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当前,海洋渔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告诉我们,在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因素制约下,产业结构应有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今后一个时期,抓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按照 “加快建设全省蓝色经济发展先行区和***市蓝色产业的核心区”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现海洋渔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为目标,立足于产业化、集约化、科技化、国际化,紧盯国内外海洋经济发展新趋势、新特点,突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这个主题,加快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这个步伐,改造膨胀基础产业,优化提升优势产业,培植壮大新兴产业,强力推进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质量、效益、速度、后劲协调统一。
(一)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优化结构,提高质量。
以***在水产科技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依托,将海水渔业的增长方式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上来,加快创新步伐。地方政府加快引进国内外科研院所,培养产业发展的人才资源,尤其是高层次人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鼓励与科研机构结合,加强产学研联合,创办各类示范基地或实体,在贷款,税收方面给予优惠,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探索实施“休耕”制度,有步骤的对养殖海滩轮流“休耕”,维护海域资源可持续利用。在养殖品种上,致力于珍品养殖,提高养殖业总体质量,突出发展鲍鱼、海参、优质鱼、蟹类等海珍品养殖,并根据不同的养殖品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互补性,合理搭配品种,推广多品种混养、间养、不断提高人工繁育技术和人工养殖技术、以便使更多的海珍品能够通过养殖走上大众餐桌。同时,还要重视优良新品种的引进工作,尤其要引进那些生长周期短,肉质优良,价格高的精品,进行培育推广,从而形成更适宜的养殖容量,更佳的养殖品种组合,更健康的产业发展模式,推动海水养殖业向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方向发展,不断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推进产业化经营。
针对目前我市海水养殖业部分存在“弱”和“散”的现象,必须深化水产体制改革,优化运行机制,逐步增加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在渔业经济中的份额,规范渔业合作社的组织形式,按照互利原则,吸收渔民通过资金、劳力、技术等入股,并参加利润分配,结成利益共同体。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建立以国家投资为导向,生产经营者投资为主体,信贷投资为支柱,利用外资和其他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确立生产经营者的投资主体地位,加大内引外联力度,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收益”的原则,鼓励单位和个人跨乡镇,跨行业、跨所有制形式投资。通过体制改革和多元化投资机制的建立来促进养殖业产业化经营步伐 ,把分散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结合起来,把养殖加工流通结合起来,推动水产业向商品化、专业化方向转变,重点实施四大带动战略。
——依托产业园,大力培育特色产业战略。通过提高科技含量,提高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着力培养一批海水养殖特色产业,以产业优势占领市场,带动海洋渔业的发展。
——主导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战略。沿海乡镇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引导海洋产业转移与升级,培育当地的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形成实现产业链聚集。
——大项目带动战略。重点扶持渔业养殖、加工、销售龙头企业自主开发项目上规模、上效益、上水平,辐射带动养殖业发展。加快引进国内外大项目,达到引来一个项目,带来一批配套;建设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的效果。
——规模化基地带动战略。积极开发养殖示范基地,健全市、镇、村三级示范网络,加强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力度,真正做到干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领着群众富,发挥好基地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带头作用。
(三)延长产业链条,完善市场体系、保证养殖业产品流通渠道畅通。
海水养殖业要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和较高的经济效益,不能只孤立的发展养殖,应延长产业链条,拓展市场,向产前、产中、产后各领域延伸。
一是强化苗种繁殖体系。以水产种苗产业化基地、***市海珍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为依托,对现有的育苗基地进行技术改造,新建一批技术水平高、专业化程度高、规模较大的海珍品育苗基地。加快与驻青海洋科研单位合作,运用先进的育苗技术,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无特种病原的优良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保证本地养殖生产需求。
二是加强水产加工体系。对现有水产加工业进行调整,从提高技术、产品质量和创立名牌产品入手,通过对养殖品种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效益。以海昌、立达、恒生源、即墨外贸等水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通过增加海参、魁蚶、文蛤、西施舌等海珍品加工项目,通过已注册的“田横牌”、“千里岩牌”等商标,建立我们自己的无公害“绿色海产品”品牌,提高市场知名度和产品附加值。
三是完善市场体系。加强市场建设,通过市场机制来调动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保证养殖水产品流通渠道畅通。以东部环海公路为动脉,以大型渔业码头为枢纽,建立一处活鲜水产品批发市场,搞活六处沿海乡镇中心集市水产品集贸市场,加强与市场双向互动,完善营销网络,对产品进行集中采购,直接销售,积极与大超市及国际市场相对接,为水产品加工提供载体,带动沿海地区加快产、供、销一体化进程,实现养殖海产品在较大范围内流通,以带动海水养殖的持续发展。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4
关键词: 海洋管理专业 课程设置 思考
一、开设海洋管理专业的时代背景
2001年,联合国正式文件中提出“21世纪是海洋世纪”,是人类全面认识、开发海洋的世纪,也是海洋高科技发展的世纪。21世纪人类面临的“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三大问题的挑战,其根本出路在于向海洋开发。研究海洋、规划管理海洋、综合开发利用海洋,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濒海国家或地区的政府普遍重视的问题,也是该领域的专家、学者日益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发展海洋科学、开发海洋技术、加强海洋管理、维护海洋权益是各国政府的共同选择。
我国是海洋大国,拥有18000公里的海岸线,依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和大陆架制度,我国可管辖的海域有300万平方公里。目前,我国沿海地区以占全国13%的陆地面积养活了全国40%的人口,创造了60%的GNP。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产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就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基于海洋经济的巨大潜力,我国沿海地区的许多省份都将发展海洋经济提到了战略高度。如,90年代初,辽宁省首先提出了建设“海上辽宁”战略,很快,山东省提出了“海上山东”的战略思路,随后,从北到南,一个个“海上”经济发展战略相继出台。
然而,我国的海洋问题严峻、令人担忧。首先,就总体而言,全民族的海洋观念薄弱。国人对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刻骨铭心,但对于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却茫然无知。其次,由于缺乏高层次的海洋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我国的海洋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海洋权益得不到应有的维护,“蓝色国土”正在受到周边一些国家的觊觎。最后,中国已经加入WTO,如何按照WTO的规则来管理、运作海洋,也是我国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维护海洋权益、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懂海洋科学技术,又懂海洋经济管理的应用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国家海洋局原局长王曙光同志指出:没有一个高水平的现代化管理队伍,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海洋管理,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海洋事业,要抓紧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鉴于我国海洋管理专业人才的缺乏,青岛海洋大学受国家海洋局委托于2002年向国家培养输送了第一批海洋管理专业人才,并于2002年按教育部正式批准的海洋管理专业向全国招生。
江苏是海洋大省,有945公里的海岸线、2.44万平方公里的浅海、占全国1/4的滩涂,海洋区位优势明显。江苏海洋资源密度指数列全国第二,丰度指数列全国第六,综合指数列全国第三,海洋自然资源的分布在我国处于重要地位。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上”已成为江苏跨世纪的战略举措。“九五”以来,江苏海洋产业的产值年平均增长24.6%,大大超过了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2000年已达到360亿元。根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十五”期间,江苏的海洋经济增加值预期年平均增长15%左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海洋工业将成为沿海地区的支柱产业。
江苏虽然是海洋大省,但是海洋高等教育却比较薄弱,至今既没有一所独立设置的海洋大学,又没有主要面向海洋的高层人才的培养基地,海洋科技与管理人才的短缺已成为江苏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由于海洋人才的缺乏,江苏这个海洋大省却是海洋经济的弱省,江苏海洋产业的总量仅占全国海洋经济总量的3.9%;江苏“九五”规划中海洋产业的产值目标,实际完成量不到规划目标的50%,只占广东海洋产业产值的14.1%,山东的19.8%,辽宁的44.7%。这一“大”一“小”的数字对比,向人们发出了强烈的呼吁:要把江苏建设成海洋强省必须构建人才高地,实地调研表明江苏各地海洋管理部门迫切需要高层次的海洋管理人才。
二、开设海洋管理专业的优势
1.有江苏省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的强力支持。淮海工学院地处江苏沿海的连云港市,面向海洋办学是我院办学的特色定位,我院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大力发展海洋学科,建设江苏海洋大学。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对以淮海工学院为基础建设海洋大学寄予了厚望。早在1998年,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就曾对以淮海工学院为基础创建江苏海洋大学的课题进行了调研并形成了专门议案。2003年10月,在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联席会上,季允石同志指示我院要借鉴国内外海洋大学的办学经验,加快相关专业建设。《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明确指出,把淮海工学院列为江苏海洋人才的培养基地,要求为江苏海洋经济培养更多的人才。
2.淮海工学院在设立海洋管理专业、培养复合型海洋管理人才方面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基础优势。江苏连云港市是江苏“海上”战略实施的重点地区。《中国21世纪议程》、《全国海洋开发规划》和《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都将连云港市的海洋开发列为重点,连云港市丰富的海洋资源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也为海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与课题研究和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因此,在淮海工学院设立海洋管理专业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二级学院――海洋学院,前身是隶属江苏水产局的一所老牌学校――江苏省连云港水产学校,有着50多年的办学经验,形成了以“海洋、水产”为主的办学特色。海洋管理专业依托的经济管理系,其工商管理学科是我院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法学本科专业近年正式招生,该系的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课程的教学基础扎实,且有相当成熟的办学经验。因此,我院培养复合型、高层次的海洋管理专业人才具备凸显的办学优势。
3.淮海工学院的师资力量能够满足海洋管理专业的办学要求。首先,淮海工学院属于多科性的工科院校,涉海专业较多,海洋管理专业所需要的师资队伍在专业知识结构上能基本满足教学要求。专业所开设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绝大部分教师都由本院师资提供。教师在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比较合理。现有教师中,教授8名,副教授30人,讲师6人;其中,博士学位教师22人,硕士学位教师20人。为增强实践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已从有关部门聘请从事海洋管理实际工作的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并同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湛江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等相关院系建立了横向联系,尤其是与比邻高校、国内第一个设立海洋管理专业的高校――中国海洋大学的相关院系在教学计划制定、师资培养、教材建设等资源共享上达成了合作意向。
4.专业师资学术水平较高、科研成果颇丰。自1985年建校以来,淮海工学院一贯重视科研工作,院系两级建立了多种科研基金以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并把教师的科研成果与教师考评、职务聘任直接挂钩。近五年来,教师开展科研蔚然成风,教师的学术水平明显提高,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科研成果。承担海洋管理专业教学任务的全部教师,已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40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30余部,已开展的各类课题140余项,其中,有35项科研成果获得省级、市级和院级科研成果奖励。
5.教学资源丰富,能够满足学生高质量地进行学习、研究与生活的需要。我校有馆藏图书近百万册,中外文期刊报纸1400余种。图书馆已链接清华大学学术期刊光盘镜像站、万方数据库镜像站等多家专业网站。馆藏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图书10余万册,中外文专业期刊报纸130余种;馆藏海洋学科及相关图书资料14余万册,订阅海洋学科专业期刊20余种,建立海洋认识和调查的校外实习基地6个。
6.为开设海洋管理专业做了充分的论证。我院从2001年7月就开始筹划海洋管理专业。在2001年暑假、2002年暑假召开了两届海洋特色专家论坛,邀请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和江苏海洋渔业局等单位的专家与领导,为我院的海洋特色出谋划策。为提高现有涉海专业师资的专业水平,派教师到有关院校调研、访学和进修,并从青岛海洋大学、省海洋渔业局、省海洋研究所等单位聘请资深人士任我院海洋管理专业的客座教授,这样既有利于拓展专业的办学空间,又有利于利用社会高质量的人才资源。
三、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的依据
海洋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一个领域和构成部分,是随着人类海洋开发活动的展开和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管理活动,是指政府和海洋开发主体对海洋资源、海洋环境、海洋开发利用活动、海洋权益等进行的调查、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工作。海洋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海洋开发主体,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海洋的管理主要是宏观管理和执法管理;海洋科技机构和海洋企业等海洋开发主体,主要是对海洋开发利用活动和海洋科技活动进行微观管理。海洋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海洋资源管理、海洋环境管理、海洋经济管理、海洋科技及其产业化管理、海洋信息管理、海洋权益管理、海洋人力资源管理,等等。因此专业定位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海洋科学、海洋管理基本理论和规律,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能在海洋管理相关管理部门从事海洋管理、教学和科研的专门人才。
专业定位是课程设置的依据,围绕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五个模块:通识教育模块(哲学原理、思想概论、法律基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学科基础教育模块(海洋科学导论、海洋管理通论、管理信息系统、海洋调查、海洋资源与利用、国土规划学、海洋资源与利用等课程)、专业必修课模块(海域使用管理、海岸带管理、海洋监察管理、行政管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等课程)、专业选修课模块(生物海洋学概论、海洋化学概论、环境海洋学概论、海洋生态学、海洋政策选讲、海洋科技发展动态等课程)和实践教学模块(海洋调查实习、信息系统课程设计、课程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
在课程设置上还需体现实用的原则,根据学生生源状况女生和文科生较多,以及学生就业与考研深造等实际需求,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原则和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原则,加大了专业选修课程的比例,即在原有专业选修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现代企业管理》、《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和《财政与税收》等专业基础选修课程、专业方向和特色选修课程。通过《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产业经济学》等课程的设置,拓宽了学生的经济学科知识面,而《金融学》和《管理学》等应用型课程则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且知识结构体系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才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在体现科研能力培养的原则上,改进相关课程教学环节,在课程设置中安排科研讲座和毕业论文写作环节,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四、取得的成绩与面临的挑战
经过多年专业建设及发展,淮海工学院海洋学院海洋管理专业从专业定位到课程设置,从教学到实习都创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毕业生在国家海洋与渔业局的公务员考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海管031班的胡永歌同学在公务员考试中以笔试和面试双第一的成绩被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录取。二是毕业生在研究生考试中取得了较好成绩,历年来的录取率都在50%以上,如海管031班的冯炜同学以408的高分考入南京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郭境同学以342的高分考入厦门大学海岸带综合管理专业,张珍宝同学以325的高分考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管理专业,黄康宁同学以375的高分考入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专业,等等。三是毕业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取得较好成绩,其中海管041班的张飞同学取得2005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江苏赛区一等奖,杨倩同学取得2006年第十届希望杯全国师生书画印大奖赛大学组三等奖,赵青同学获得2005年中央电视台第六届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江苏赛区大学组优秀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A级二等奖,等等。四是课程设置专业满意度逐年上升,不满意度逐渐下降,如满意度从2003级的81.25%上升到2004级的87.76%,而不满意度从2003级的18.75%下降到2004级的12.24%。总之,成绩是主流,但随着社会行业的发展,对海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新的挑战,有了新的知识技能要求,因此海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吴建新,李谷祺,方涛,李玉.如何提高海洋管理专业《海洋调查实习》的教学质量[J].考试周刊,2011,(6).
[2]冯士.海洋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5
关键词:房屋建筑;质量 ;管理; 土建工程
中图分类号:TUB文献标识码:A
前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全球化发展,土建工程中房屋建筑步伐也不断加快。然而,由于种种问题,房屋建筑工程面临不同的质量上的不足。只有严格对房屋建筑工程进行质量控制,加强房屋建筑工程的管理才能实现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目标。
房屋建筑工程的特点房屋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涉及面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过程。再加上项目位置固定、结构类型不一、质量要求不一、施工方法不一、整体性强、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等特点。因此,施工项目的质量比一般工业产品的质量管理难度更大。
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房屋建筑工程涉及面非常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也很多,如设计、材料、地质、气象、施工工艺、技术措施、管理制度等均直接影响着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况且工程项目位置固定,体积大,每一个项目都处于不同的地点和环境,不像工业生产有固定的流水线、成套的生产设备,稳定的生产条件,很规则的生产流程,便于管理。建筑工程的质量不可控因素很多,容易产生质量问题,因此,其质量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建筑业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出现,承担的新工程结构更加复杂,从而促使生产技术水平提高,技术管理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也使得质量管理更为重要。管理因素在质量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管理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房屋建筑工程的进度,也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房屋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涉及面非常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也很多,如设计、材料、机械、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施工工艺、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等均直接影响着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况且工程项目位置固定,体积大,每一个项目都处于不同的地点和环境,不像工业生产有固定的流水线、成套的生产设备,稳定的生产条件,很规则的生产流程,便于管理。建筑工程的质量不可控因素很多,容易产生质量问题。例如:使用材料的微小差异、操作的微小变化、环境的微小波动,机械设备的正常磨损,都会产生质量变异,造成质量事故。工程项目建成后,如果发现质量问题又不可能像一些工业产品那样拆卸、解体、更换配件,更不可能实行“包换”或“退款”。因此,
房屋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就显得极其重要了。
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
3.1 工程设计方面。合理的设计是防控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通病的重要关口。由于设计单位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或者设计人员的责任心不强、疏忽等原因,会使工程设计留下了产生质量通病的隐患。有时由于设计的构造不合理,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精心选用建筑构配件,也是产生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的原因。
3.2 工程施工方面。工程施工的好坏直接到影响到房屋建筑的质量,其涉及面非常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也很多,如设计、材料、地形、地质、气象、施工工艺、技术措施等均直接影响着房屋建筑工程质量。
3.2 工程质量管理方面。由于目前建筑工程施工操作人员以手工作业仍然较多,工程施工过程中同时进行操作的专业工程多样,使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规格品种繁杂。这就要求操作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责任心,而且工程质量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是否认真执行各种技术规范和规程、是否按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规定的责任、程序、方法进行严格的验收,也严重的影响着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
4. 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措施
4.1 合理的工程设计是防止质量问题的基础。设计单位要建立健全各项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和质量保证体系,要严格按审图程序对图纸进行审核。尤其是要考虑各专业间的协调配合问题。坚持达到设计深度要求,避免由于具体问题表达不清,使施工企业难以应对。图纸的设计要从房屋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
4.2 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者要清醒地认识到,高质量的房屋工程产品和服务才是用户购买的真正原因。因此企业要千方百计地生产建造出高质量的房屋工程产品和提供优良的服务,以满足房屋市场和用户的需求。建造出符合法规、符合用户需求的物美价廉的房屋产品。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市场、赢得用户信任,得到良好经济效益的回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要把质量问题与企业的发展结果起来,把质量与单位的兴衰荣辱结合起来。与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房屋工程产品质量水平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主要因素理应而且已经成为世界性趋势。
4.3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是搞好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质量管理体系可以为实现质量保证提供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等。施工单位在开工前要系统分析和设计工程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及所有的质量活动,明确质量管理体系人员的责任与义务,预估施工难点,写出应变措施以应付可能会发生的各种情况,并报给监理单位审批和实施。整个工程应明确项目经理的责任,要将工程责任层层落实;在施工前应对各施工员、班组长的技术进行层层把关,并配备专职人员进行检查。对于原材料应该先检查后使用,不能将不合格产品用于施工现场,以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总结:
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就是建筑企业的生命,是土建工程的重要部分,质量的形成涉及到众多工程单位,高质量的产品更是多方协调的结果。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反应了管理能力,关系到建筑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只有不断的通过努力,克服种种困难,方可使得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取得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海洋.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分析及防治措施[J].甘肃科技,2008,(24)
[2]陈俊.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 2008,(03)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6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发展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不遗余力的进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积极发展乡村经济。乡村旅游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不仅能很好的帮助解决“三农”问题,同时还能使农村的特色产品得到宣传,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乡村旅游具有涵盖面广、辐射性强、性价比高等诸多优点,乡村干部应该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对于推动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并积极打造乡村特色产品和产业,推动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乡村振兴下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分析
(一)乡村振兴下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
自提出乡村旅游扶贫概念后,乡村旅游在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改善乡村居民生活方面贡献了巨大力量,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尤其明显。贫困地区居民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实现了人均收入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升,离脱贫也更近了一步。目前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我国乡村旅游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国家及政府鼓励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也通过多种方式引领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比如电视节目《向往的生活》、《忘不了农场》等都是典型的慢综艺,通过乡村独有的风景打造独特的乡村体验感,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生活感受。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要吸引游客,还要留住游客,让游客体验之后流年忘返,激发他们进行再次消费。这就需要政府及当地村民充分挖掘乡村特色自然资源,积极打造具有自身文化和特色的旅游景点和产品。由于乡村旅游业是基于乡村自然景观的产业,因而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也就是淡旺季,淡季居民收入来源减少,此时应通过其他渠道如网络销售、直播等方式进行本地特色产品的宣传和销售,一方面直接带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为来年的旺季做好准备。总的来说,当前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还在摸索阶段,还没有充分发挥其价值,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深入探索目前阻碍乡村旅游发展的原因,并积极寻找解决措施,以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早日实现乡村振兴计划。
(二)乡村振兴对乡村旅游的影响
乡村旅游对我国乡村经济发展推动作用不言而喻,随着乡村旅游不断完善发展,其影响作用也将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随着国家战略乡村振兴提出,为了更好贯彻实施国家方针,以乡村旅游作为切入点,能够快速有效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旅游业是一个复杂的行业,其涉及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即旅游产业发展能够带动乡村其他服务行业的发展,是实现乡村繁荣的关键途径。同时,乡村旅游还能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另外,乡村旅游需要对当地的农村风景和环境进行提档升级,需要加大农村环境的整理,提高生态宜居性,这与国家的乡村振兴政策高度契合。而且乡村旅游还需要较为优质的服务和精神文化风貌,所以加强乡村振兴必然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反过来推动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和三产融合,使得乡村经济发展模式出现转变,促使生产结构优化,提高乡村人民的整体收入,这些又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践行和响应。2、乡村振兴战略和有关政策奠定了乡村经济发展基础。在乡村振兴要求下,农村优先发展,要发展必然会加强农村交通建设和教育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质量。以解决当前的乡村发展缓慢问题。正是基于此,乡村旅游发展的短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将促使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特别是当前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变,土地承包和流转关系不变将得到巩固发展,这对于发展规模化、大型化乡村旅游设施非常有利。并且在乡村振兴要求下,国家对农民工作队伍的培养使得人员素质产生质变,保证了乡村旅游工作的人才需求。3、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紧密相关,可以有效互动。乡村振兴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政策基础,而乡村旅游则是乡村振兴的实施环节,两者相互促进发展。因为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牵引,能够加快乡村振兴工作开展,同时,通过旅游推广,加快了当地农村建设工作。
二、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基础设施薄弱
游客在乡村旅游中能否得到较好的体验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配套设施是否齐全,比如景区的民宿环境、交通设施、WIFI覆盖、垃圾桶设置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游客的感受,而要保障乡村旅游的良好发展就必须首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还要规范乡村文化旅游市场体系,对商家的行为进行规范,避免出现欺客行为,商家间的良性竞争能激发游客的消费潜能,进一步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二)乡村环境破坏现象频发
当前,不论是乡村旅游所在地的居民、商家还是游客普遍环保意识不强,以至于乡村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环境遭受破坏的现象。比如游客在景区内随意乱扔垃圾、景区内居民未对垃圾进行分类就随意处理垃圾、景区内的商家如餐饮店所产生的废弃物不经处理直接排放、景区内的车辆尾气排放等都会造成景区环境污染,这一方面直接影响着景区环境,使得游客的体验感下降,另一方面严重威胁着景区内居民的生产、生活,对景区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要改善这一现状,必须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使人们自发的进行环境保护。
(三)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
由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还处在初步阶段,乡村旅游项目及产品还比较单一,这是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普遍问题。大多数乡村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仅仅是单一的推广农家乐,并没有对乡村其他景观进行挖掘,致使游客体验得不到提升,游客在选择乡村旅游地时就较为随意,因为都是一样的项目和一样的特色,对他们来说没有本质差别,这也导致众多地方的乡村旅游经济得不到有效发展,究其原因,还是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在乡村旅游项目的挖掘中明显不足,缺乏创新,没有形成乡村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四)缺乏乡村旅游品牌
由于目前国内的旅游景点较为固定,自然风景和城市风景早已被人们所熟知,一旦离开这些资源的依托,那么乡村旅游很难拿得出叫得响的品牌,不管是省内还是全国,这种情况都比较普遍。不仅如此,还有写地区缺乏正确的规划,导致盲目投资,资源开发中存在巨大的浪费和破坏,并且开发没有结合当地特色,使得旅游资源大同小异,产品单一,无法吸引游客,甚至还出现跟风式旅游开发,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同时,某些著名景区,对附近带动效果较差,无法形成大规模乡村旅游市场和体系,比如湖北襄阳古隆中风景区,其影响区域仅限于隆中对地点,周边大量的乡村人文景观均为得到有效开发利用。
(五)旅游活动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乡村旅游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还会消耗当地的各种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生存空间和资源,对他们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太高当地的物价和交通费用,造成人们日常负担增加。另外,当地部分居民无法从旅游产业中获得经济效益,或者获利不足以弥补乡村旅游活动带来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压力,往往会导致居民产生抵触的情绪和厌烦心理,阻碍了当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并且还加大了当地居民之间的贫富,激化社会矛盾等,反而不利于和谐美丽乡村建设。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措施
(一)优化基础设施与环境
发展乡村旅游必须首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应充分保留当地的原有地貌及乡情,并在此基础上注意提升人们的视觉感受,为人们带来极具特色及吸引力的视觉体验。除此之外,还要在多方面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条件,以最大限度激发人们的旅游欲望。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旅游项目,比如游客可以通过线上种菜的方式获得对景区的初步了解,景区居民根据游客的线上操作进行线下的实际规划和布局,并将菜地及蔬菜的具体生长情况通过线上方式反馈给游客,进而吸引游客的到来。这种方式不仅较好的宣传了当地的文化环境,为当地乡村景观带来了更多的曝光,同时还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这些都需要建立在有吸引力的乡村景观及服务基础上,政府及居民应该不遗余力的进行乡村环境改善,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进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并带动乡村经济增长。
(二)开设生态旅游产业
乡村旅游发展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严禁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为追求一时的利益而忽略了乡村环境保护及维持乡村生态平衡,乡村旅游及乡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必须建立在经济、文化及环境的相互协调基础上,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兼顾环境保护,故而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要积极推进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要更好的将乡村农业与旅游业、休闲业进行融合。当地政府要在旅游产业规划布局与环境保护中寻求平衡点,在充分挖掘当地旅游特色的基础上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和服务,进而增强当地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旅游业及农业结构的有利调整,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更好发展。当地政府及企业应该以生态旅居、长远发展为原则,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寻求旅游效益的最大化,进而帮助当地村民提升生活品质。这就要求政府及企业要充分了解乡村特色,可以通过实地走访的方式进一步了解乡村的人文、地貌及自然景观,并将乡村特色景观进行良好的包装和宣传,同时加强景区介绍及导游服务,在此过程中融入农产品介绍及销售,以此实现各产业的有效融合,促进生态旅游产业的更好发展。
(三)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当地政府应该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乡村旅游业及乡村企业的发展,尤其要鼓励打造当地特色旅游项目、产品及服务。乡村企业应该以当地旅游文化为依托,打造符合当地人文风情的特色项目和产品,并通过不断的创新实现项目和产品的多样化,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旅游体验。比如内陆乡村企业可以依托农作物生长打造特色嫁接旅游景观,沿海乡村企业可以依托海洋资源打造特色海洋资源旅游项目和产品。总之,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当地特色,并融入创意理念,使旅游项目和产品更符合时代潮流,充分满足人们视觉及感官上的多样化需求。除此之外,当地政府及居民要从各方面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打造属于自己的乡村旅游品牌,使某一特色产品、项目或服务成为当地的典型代表,进而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以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及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更好的拓展乡村业务范围,实现乡村振兴发展。
(四)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
在全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国内乡村要振兴发展,必然要加强经济建设,而乡村旅游是发展乡村经济的关键举措,所以不可避免的面临着产业竞争问题。所以需要加强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树立良好的形象,以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另外,在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时,还需要结合当地政策和规划要求,做到充分挖掘当地的旅游特色资源,并对生态进行恢复和保持,为旅游产业发展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只要通过建设乡村旅游品牌,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占据有利地位,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进而打造高质量的旅游产业,推动乡村的各项事业的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的振兴。
(五)减轻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
当地居民是乡村的主人,也是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投资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时,要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前提下,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提高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如下,才能最大可能减少旅游活动给当地人民造成的负面影响,以此减缓当地居民的抵触心理。另外,政府和投资者也要提高居民的思想意识,定期开展乡村振兴知识宣讲工作,让其能够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当中,并认识到乡村旅游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鼓励其参与乡村旅游发展中。同时,还要加强共建共享机制建设,将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分担”到每个居民,基于信息展示、全体决策、意见反馈和全民监督等制度,实现当地居民与旅游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避免出现旅游企业和农民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的不良竞争,政府要强化引导作用和政策扶持,保证良好的市场环境,打造运行有序的发展环境,促使政府、企业、农户三者形成和谐的合作关系,从而为游客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消除负面影响。
四、结束语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很多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已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乡村开始推进乡村旅游,与此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因为项目雷同、服务单一使得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受阻,要实现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的推动作用,必须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当地特色旅游产品,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品牌特色,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进而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振兴目的。
参考文献
[1]梁晶.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创新模式分析[J].辽宁农业科学,2020,No.312(02):52-54.
[2]韩立杰,董伟欣,周丽敏.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9,000(007):62-64.
[3]赵庆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9,000(019):144-145.
[4]周丹初.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20,No.313(02):72-73.
[5]孟庆光.乡村振兴背景下承德市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当代旅游,2019(11):355-355.
[6]周冰倩.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乡村旅游发展优化路径探析--以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为例[J].农村科学实验,2021(7):3.
[7]屈学书,矫丽会.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升级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2020(12):6.
[8]宋慧娟,陈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提质增效路径探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8(6):6.
[9]周丹初.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20,No.313(02):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