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发展地方经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发展地方经济范文1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落实好计量检定工作,发挥好计量检定工作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应有作用,是广大计量检定工作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做好计量检定工作,不仅要对国家的有关法律、政策法规正确地理解及熟练掌握运用,而且需要及时地对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计量检定工作方式、方法进行修改和完善。要改变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计量检定工作方式、方法和进一步完善计量检定工作,使其不断地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对有关计量检定的需求。
作为一名计量检定员,从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及困难来看。做好计量检定工作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应该从"人员"和"设备"这两个方面着手.他们是内外因的关键,计量检定工作需要技术人员的配合也需要先进的设备的支持.如果把检定设备看做硬件,那么检定人员就是软件了.这两个因素是辩证统一的.计量检定人员综合素质的提供和提升设备的先进性同样重要.
计量事业要发展,检定人员素质是关键。专业技术水平,社会责任感,热忱服务的工作态度就是计量检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检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应该,加强对计量检定员业务学习和培训工作。计量法规、基准标准和检定人员是计量工作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检定工作的中心环节。作为一名检定员,不仅要熟练地掌握所从事检定项目的操作技能,还要通晓计量法律、法规,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过硬的业务理论知识。第二,加强对计量检定员的职业操守工作。基层计量检定员应该有高度的责任意识,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能够正确使用计量基准或计量标准并负责维护、保养,使其保持良好的技术状况;有效地执行和运用计量技术法规进行指导计量检定工作;保证计量检定原始数据和有关技术资料的完整,能够行使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委托的有关任务。第三,加强计量检定人员的工作的主动性。计量检定人员始终要面向生产企业,服务于经济发展的第一线,基层计量检定工作应把对企业的被动管理转变为我们的主动服务,把计量检定人员的工作延伸到企业生产活动的全过程,直接为生产、经营提供计量保证,为生产工艺、产品质量、降低消耗、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各个环节服务.第四,加强对计量检定员的爱岗敬业,创先争优培训.爱岗敬业就是责任,是最为普遍的奉献精神。在计量检定工作中,任何-个工作岗住,既有独立性,又有相连性,这个岗位就是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障。因此,爱岗敬业不仅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更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计量检定工作中,每一个检定员,都有他的检定任务和岗位职责,有职责就有责任,有责任就要负起。负责任就是敬业自己的本职工作,珍惜热爱并踏踏实实做好这份工作。当然,爱岗敬业不能简单的等同于加班加点,敬业也不只是任劳任怨,敬业更是把自己工作当作一种精神享受的人生体验,它表现在工作中就是勤奋和主动,就是节俭和意志,就是自信和创新。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应多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创新职工文化,打造一批有技术,负责任的高素质计量检定人才队伍.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
如何发展地方经济范文2
一、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
房地产业不仅仅要合理利用每一份宝贵的土地资源,还要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合理的发展道路。 房地产不是单单盖房子与卖房子这么简单,还要考虑到其是否会影响环境、资源、金融等相关问题。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它的暴利性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尤其是近年来,人民大众、专家、媒体都对其批评与赞扬争论不休。我们不能否认房地产经济在十年来带给国人经济的提高。它的迅速发展不仅仅满足了当代人对房屋的需求,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房地产业的发展要顺应社会发展、人口发展、经济发展,更要适应生态的发展。过度的地产行业发展势必将导致地产行业经济的衰退,从而制约多方面行业经济的发展。所以,房地产经济走可持续发展对社会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我国房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总量性与结构性的供求失衡,导致了大量的商品房空置
从目前的房地产业发展来看,一个实际情况是,有相当一部分商品房未得到有效的利用,空置率居高不下。空置商品房产生的原因很多。包括开发商资质低,开发的房地产质量有问题、销售不畅,或缺乏自身特点导致的空置等等。空置商品房不但占用大量宝贵的资源,长此以往,还将影响到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2、无序的开发与发展,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及生态环境的破坏
房地产业发展中资源浪费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有限。房地产业要想持续长久发展,合理的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及有效的保护环境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3、房价过高导致贫富悬殊的加剧,也增加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房价的超高上涨,使中低收入人群很难拥有一套房子,一般的老百姓买不起房,这样一个庞大的社会阶层必然存在一定的心理落差,导致社会失去和谐。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各阶层间严重对立就不可避免。房价不和谐导致了社会底层涌动大量的不满及愤怒情绪,贫富差距悬殊导致社会矛盾激化,也致使社会稳定的成本过大,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也将会受到严重的阻碍。 4、房地产投资的比重过大,造成金融潜在风险及行业不平衡
我国房地产金融虽已完成基本制度的建设,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及良好发展态势的金融体系。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房地产的投资过大,住房消费贷款的发放将给银行资产带来安全隐患,贷款资产流动性不足,低进低出运营的方式使资金使用低效率且有失公平。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将影响房地产业的持续发展。
5、在房屋的开发建设上科技含量低,新材料、新技术使用量小
某些开发商为了节省资金,在房屋建设过程中,不愿意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房屋建设的科技含量较低、质量较差。因此,房地产业要想长久发展,在建设上必须走上高科技、低消耗,少污染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促进我国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加强市场监管及宏观调控,依靠科技进步、加大科技投入
政府公平、高效的监管与宏观调控是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的外部环境。政府部门应加强管理与监督,减少或避免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政府行为或腐败与暗箱操作现象,相关部门应严格执法,并力求不断的完善房地产经济的法律法规,创造一个公平与透明的良性发展的市场环境,使房地产项目与市场需求相协调。并在开发建设中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在房地产建设中的科技投入,提高城市住房的科技含量。将新科学知识运用于住房建设实践,不断的开发新材料代替有限的自然资源,重视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提高能源使用的效率,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房地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和谐的开发与利用,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房地产业是城市生态经济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在进行房地产项目的建设时,要进行充分的调研,科学的进行规划,树立“保护环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合理的利用及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房地产经济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处理好人类生存发展与保护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房地产与环境因素的衔接应自然优美,房地产建设应当以低消耗、高效率为根本,确保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及有效提高。
3、逐步完善相关金融体系,建立与发展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
当前,房地产业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依靠房地产金融基础支持,这也是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从我国当前房地产金融的发展现状来看,必须要加强房地产贷款结构的调整,注意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同时,对于房地产金融发展资金来源的问题、期限错配问题及资产流动性等问题,房地产金融业就必须研究并进一步建立起住房抵押贷款的二级市场,逐步实现抵押贷款证券化,打通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联系,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房地产可持续发展资金来源的问题,有效的分散了银行贷款的风险,房地产金融的市场化程度得到提高,加快了国有商业银行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的步伐,提高了整个房地产金融的实际效率。
4、科学的规划与管理,有效利用各种有限的资源
房地产业只有持续发展才能满足人们不断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为了抑制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各种不良现象的发生,就要加强管理,进行科学的规划,适度控制其发展规模与速度。在政策上限制粗放型的房地产经济,使房地产经济走资源集约利用的发展道路。提高土地与空间资源的利用率。要发挥房地产对国民经济的支柱作用,避免那种过分超前,危害经济发展的行为,形成房地产业同国民经济三大产业良性与协调的发展态势。
如何发展地方经济范文3
【关键词】低碳经济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生态道路可持续发展
一般地,低碳经济的实施要想顺利运行,农业经济发展就必须要协调好环境与资源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的综合效益。
一、低碳经济的定义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
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低碳经济一般来说,涵盖了生产、分配、消费、交换在内的社会再坐产过程中的经济活动生态化能源消费。有利于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弊端
1.生态破坏与资源浪费频繁出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环境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污染破坏问题。比如说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以及土壤板结,森林面积急剧减少等。随着人口增长与工业化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耕地、水资源三者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严重影响了提升耕地资源的利用率。
2.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环境就受到了一系列破坏,导致致相关工业周围的土地和水资源内的各种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在这种情况下不仅造成影响农产品的安全问题,更间接影响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如果不能合理的利用农药、饲料添加剂、或者化肥就容易导致水资源以及土壤资源的富营养化,不利于动植物相关质量的提升,因此我国的农业产品出口贸易也受到相关发达国家的技术限制。
3.农业发展水平普遍偏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战略一直是农村支持城市的发展战略,农业投资的力度较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落后,同时相应的土地产出率也是较低的。而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也普遍较低,推广能力也非常薄弱。农业设施的机械化程度总体不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厦一般较低,缺乏较高的生产经营管理
水准,在此情况下容易导致科技人才的严重流失。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逐步增多,农村劳动力逐渐向于女性化、老龄化的发展,由于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相对较低,不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三、现代新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式
1.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方法。(1)在现实农业管理中,为了响应低碳经济的时代形势,需要转变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式,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的建设,具体来说,在实际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心可能降低农药以及化肥的使用量,尽量使用农家肥,以降低土壤板结的程度,摆脱其对化学能源的过分依赖,努力推进生态有机农业的发展,利用农家肥取代普通肥料,实现土壤有机含量的提升。通过合理运用秸秆还田措施使得土壤写信更多的养分,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此环节中,利用深、中耕作为轮作的方式,引进一系列的微生物,使其促进土壤生产力的提升,有利于作物根系营养能力的优化发展。(2)为了更好的推动低碳经济建设的进行,需要积极摆行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模式,它需要将农业的剩余能量充分运用起来,通过对作物秸秆资源的合理运用,防止环境污染进一步恶化,确保资源的使用效率。比如利用作物秸秆资源作为营养肥料,以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日常农业经济建设当中,要综合利用相关原则,确保农业生产人员在日常生活中对土地资源、水源等的相对节约使用,有利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系统,形成高效益以及投入消耗较低可循环式经济发展方式,构建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循环模式,推动其内涵式发展,有利于预防环境污染的产生。
3.农业的发展要走生态化道路。在日常农业管理中,生态农业是将生态学与经济学相结合,实现农业经济与环境效益的综合发展,最终建立人与环境相互和谐的发展体系。它是一种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的生产方式,能够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生态农业的建设,能够充分利用我国的后备土地资源,减少裸地面积,防止水土流失以及荒漠化现象的产生,减小洪涝与沙尘暴灾害的影响,有效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以及土地与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农业发展的综合效益。
4促进农业经济向科学化发展。(1)加大农业科技教学的投资力度,加强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提高农业从业者的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加强其农业技术的堵训,建立健全农业基础设置,以利于实现农业经济的综合效益。(2)建立健全农业经济发展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它包括实施合同化的管理机制,调整以及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合理规范农民的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业生产安全保障,确保农业从业人员的生产风险。(3)推进农业信息站的建立,及时做好农业信息情况的公布,做好积极的农业预警工作,保证农业生产能够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更多经济价值的有效创造。
如何发展地方经济范文4
关键词:高等院校 地方经济 融合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5(a)-0249-02
高等院校是人类文明中最先进文化的传播场所,是最前沿文化的创新基地,负有培养高端人才,促进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社会的重要使命。当今世界,凡是经济发达历史悠久的地方,总能看到著名高校的影子,比如剑桥的剑桥大学,波士顿的哈佛大学,中国的清华大学等等,这些举世闻名的高等学府都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与高速发展,地方经济对高新技术高新产业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高校如何抓住这个大的趋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地方如何与高校展开良性互动,利用高校的人才技术优势发展地方经济,成为摆在高校和地方面前的一道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研究和探讨高校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将高校擅长的科研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就有其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高等院校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的现状,为了谋求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双赢的局面,我们提出以下对策:
1 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的建设发展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
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的建设发展与地方经济的结合有多种方式,其中最突出的是高校与地方共建实训基地模式。这种高校与地方经济融合的表现方式并不鲜见,高等教育的发展本就离不开地方的支持,地方的发展也一定会推动高校本身层次的提高。高校与地方、社会、企业应是紧密结合的主体,建立实训基地是高校进行校企合作,融入地方经济的一种主要的方式。但据了解,目前高等院校的各类实训基地主要是自建或在合作企业挂牌,尚没有或缺少校地、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模式,已较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培养人才的需要。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毕业就失业的现象屡屡出现,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困扰高校的难题之一。这个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因为部分大学生眼高手低,缺乏实践实训技能,走入用人单位后,无法为企业迅速创造效益,企业也没有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提供实践实训的足够机会,而校地、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一方面,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做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通过真实的生产实训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技能,培养动手能力,避免了眼高手低的现象;另一方面,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所需,与高校合作,开设各种技能培训课程或培训班,培养毕业后即可上岗的专门人才,对培训合格的学生,签订实习协议,保障其就业,这既保障了大学生的就业率,也为企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员工提供了捷径。近年来,部分高校和企业已经在这件事上尝到了甜头,高校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设地方经济亟需的专门课程或热门专业,与地方名企共建实训基地,培养了一批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深化理论的应用型人才。而这些实践实训基地本身还可以对社会开放,成为社会职业培训、岗位技能考核和职业技能鉴定的场所,也可以作为继续教育的基地。
2 高等院校与地方经济发展要进行全方位产学研的结合
所谓产学研合作,即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相互合作,密切配合,为了共同的目标,利用各自所长进行全方位合作交流,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性优势。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高校已经从传统的教书育人的场所,转变为与地方经济高度融合,相互关联互相促进的科研院所。高校要想实现长足发展,就必须与地方经济充分融合,在融合中体现自身价值,与地方经济互惠互利,进行全方位的产学研结合。
要打造全方位的高校与地方产学研的结合,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1)由地方政府牵头,根据市场变化调整产学研结构和运行体制。产学研的合作离不开地方政府和全社会的参与,由地方政府主导,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二者双作用的运行体制,可以大大加速高校的科学研究成果向地方产学研的转化。
(2)做好产学研中各种资源的整合工作,做好产学研各方的目标定位工作。产学研的全方位合作要求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整合内部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在学科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实验室建设等诸多方面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从而更好地适应地方社会的发展。地方政府也应做好整体布局规划,统筹协调各方力量,明确政府、地方、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各方的职责和义务,这样才能更好地凝心聚力,使各方在定位明确的情况下,各司其职,发挥产学研合作的最大优势,从而让产学研合作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3)做好产学研合作中的监督、监管和服务的能力。产学研合作涉及各方利益众多,需要加强监督监管,用制度保证产学研合作的良性展开,对违规者要坚决处理,保证产学研合作始终沿着正确有序的轨迹运行。在具体的合作中,可以考虑引入中介服务结构,政府制定科学规范的利益分配原则和产权归属细则,并监督整个产学研合作的全过程,通过多种手段,建立完善产学研合作的平台,从而推动产学研合作的不断深入进行。
3 高等院校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
高校近年来的扩招,只求生源,毕业生质量参差不齐。不少高校毕业生毕业就失业,迷失在就业大军中。高校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不能闭门造车。融入地方,融入社会需求,才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最好方向,订单培养模式,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但订单培养模式在目前的高等院校中仅在部分企业自办高职院校有所开展,普通本科院校通常开展此类模式的不多。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应用类本科生在就业中越来越吃香,这从近年来国家教育部批准的新升本科院校多数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即可看出端倪。开展订单式应用型本科教育,学生就业有保障,企业用人不需要培训,签约即上岗,是一个双赢的行为。
另外,高校培养人才,不应仅限于培养在校的全日制学生,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充分利用高校资源,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在完善高等教育培训体系上取得突破。以山东省为例,山东是我国经济大省,加工业众多,对产业工人需求量极大,亟需高层次的培训机构培养出合格的产业工人。山东高校可以根据这一需求,设立相关的培训机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自身也可以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在高校融合地方经济的过程中,实训基地问题,学生订单培养问题,学生就业问题等很多问题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方案或者解决办法。
再比如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可以试点部分专业采用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非常有利于近年来正方兴未艾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人才的培养,能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毕业后更好的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4 高等院校教学要针对地方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类型实施相关职业技能教育
职业技能教育是针对某种职业,开展该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培训,以实训为主,辅以职业所需的专业课程知识,在实践中培养专业人才的特色教育,职业教育与国家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并列为我国四大教育类型。
高等院校传统上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技能教育有所欠缺。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高校人才教育模式的转变,开展针对地方发展所需的职业技能教育成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途径。
有别于传统教育侧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职业技能教育不仅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育,更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训和提高。常见的职业技能教育有电脑技能方面的培训,软件与动漫设计开发制作之类的培训,汽修方面的培训,厨师电焊等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等。过去,职业资格证书通常都是企业一线工人或管理者考取的资格证书,普通高校在校生考取的并不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转型,对高校职业技能教育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高校可以通过开设职业技能教育,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的相关课程等方法,使在校的本科生也可以得到国家认可的各类技能证书,这既有利于毕业生就业,也有利于企业选择合适的人才。由于在校期间就有针对职业技能的各种培养,社会上常常诟病的大学毕业生眼高手低现象在这些毕业生身上将大大减少。可以说,这样的学生,出门就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到单位就能立刻上手,大大加强了大学生的竞争力,也让企业在选择人才时更有的放矢。
综上所述,高校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的前途是光明和广阔的,高等院校的产学研与地方经济社会有充分的合作发展前景,二者的融合对接能够充分发挥、弥补各自的科研优势,增强科学研究的能力,提升在优势科研方向上的竞争力。融入地方社会经济还有利于高校围绕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特色资源形成强有力的教学科研团队,促进高等院校教学科研特色的培育,从而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方法论[M].经济金融论坛,2005.
[2] 陈向荣.浅析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发展[J].经济论坛,2007(20).
如何发展地方经济范文5
关键词:国有资产;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1.高校国有资产的定义
高等院校国有资产,是指高等院校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N经济资源的总称…。包括用财政资金形成的资产、国家无偿调拨给学校的资产、按照政策规定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接收捐赠等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其他资产。其表现形式包括流动资产(包括现金、存款、存货、债权等)、固定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设备、文物、陈列品、图书等)、无形资产(包括土地使用权、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著作权、校名校誉等)、在建工程、对外投资等。由于高等院校获得国有资产的渠道和途径众多,经过几十年的积累,高校拥有的国有资产数量和价值都在突飞猛进的增长。正是有了雄厚的国有资产作为坚实的物质后盾,高校的办学规模才能得以不断扩大、办学效率才能得以不断提高。新时期,高校已进入从规模扩张阶段转入加强自身内涵提升建设阶段。如何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充分发挥高校社会功能,是高校加强内涵建设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而推动高校国有资产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2.高校国有资产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2.1可行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国家政府逐年加大了对高校国有资产的投资力度。地方高校通过近几十年的建设、发展和积累,办学能力、招生规模不断。作为高校办学物质基础的国有资产已经壮大,回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
2.2必要性。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支持是高校生存、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高校国有资产的壮大更是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和投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社会的具体表现,也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因此,高校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浪潮中,促进地方经济社会进步和发展,以服务求认可、重视,以贡献求发展、壮大,从而形成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局面。
3.高校国有资产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分析
3.1服务意识淡薄。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管理运行体制、高校办学理念和模式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各级各类地方高校,仍习惯于关起门来办学,把全部人力物力投入到学校的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领域,其职能也仅局限于满足自身的教学、科研需要,从而忽略了高校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一重要职责。正是由于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意识的淡薄,以至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停滞不前。
3.2缺乏沟通合作平台和机制。多年来,由于受历史因素的影响,高校与地方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了解,尚未搭建合作沟通平台和机制,严重制约了高校与地方的良性互动发展。
3.3高校实习实训基地、图书馆等国有固定资产场所对地方社会的开放程度不高。新时期,作为高校国有资产最重要组成部分的房屋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功能已经相当成熟和完善,其在满足本校教育教学需求的基础上,完全有能力为地方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场所服务。而地方社会由于人口增长较快,现有的场所已经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3.4高校应用技术、科研和教学成果等无形资产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较弱。目前,高校应用技术、科研和教学成果等无形资产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长期以来高校的科研、教学人员都把精力投入到本专业和学科的发展、研究和创新中,缺乏对应用技术、科研和教学成果等无形资产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热情和意识。
4.推动高校国有资产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和方式
4.1加强宣传,进一步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高校要发展、要壮大、要扎根地方,就必须要有强烈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高校要重新定位审视自身的社会服务职能,转变高校工作就是发展教学和科研的传统观念,树立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服务的思想。为此,各高校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加强宣传教育,特别是要让一线的科研、教学人员更新观念,提高他们的市场创新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开发市场、创新科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4.2加强沟通,搭建互动平台。由于受历史、文化等因素影响,多年来高校已经成为独立于社会之外的一块净土,很多高校无法主动应对地方社会发展的需要,更谈不上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引导和引领。要解决这一难题,高校和地方政府必须打破缺乏沟通交流的壁垒,主动与地方政府各部门、各行业联系和沟通,共同搭建互动平台,通过互动平台可以充分了解高校的技术实力和地方社会的实际需求,从而实现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完美对接。
4.3充分利用高校实习实训基地,为地方企业、团体培养人才提供场地保障。目前,高校的教学基础设施已经相当完善,各专业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也如雨后春笋般建设起来。为了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的使用率,达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各高校可以在满足本校各专业教学、科研需求的基础上,加大向地方企业、团体和组织的开放力度,使之成为地方企业、团体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
4.4积极发挥高校应用技术、科研和教学成果等无形资产的作用,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向地方提供和推广新技术服务。近年来,随着各高校加大了对应用技术、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力度,科研、教学团队所拥有的无形资产也不断增长。首先,高校要充分利用应用技术、科研和教学成果等无形资产丰富的优势,在技术推广、成果转化、设备改造、产品研发、信息资源和管理创新方面积极为地方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支持。其次,要在深入调研并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高校科研、教学团队要主动与地方企业技术骨干联合成立科技开发中心、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中心和大学科技园等科技研究开发机构,紧密围绕关键技术进行改造、创新,把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满足社会对高新技术和高科技产业的需求。
4.5面向地方社会全面开放图书馆、体育场和报告厅等公共活动场所,为推动地方社会精神文化建设服务。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高校自身的文化积淀已经很深厚,在此基础上又融合地方文化精粹,已经成为地方文化的传递摇篮。而其特有的文化辐射和传播功能,必定能提升地方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水平,为繁荣地方文化生活,振兴地方经济,改善地方形象,提升地方品位,推动地方精神文明发展服务。
如何发展地方经济范文6
关键词:非财务专业;财务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9-0162-02
引言
2008年9月7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确定苏北地区为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了苏北地区的战略地位。2009年由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和长三角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共同的“长三角城市发展报告”中将苏北纳入长三角经济圈,2011年5月,江苏省政府公布《关于促进苏北地区又好又快跨越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重点在财力保障、推进产业转移、加强共建园区建设、支持科技创新等十个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为苏北地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契机。
同时,地方高校已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持续发展的主力军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地方高校能否办出特色,关键在于其能否立足本地,开拓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空间。“地方性”、“地方化”、“地方型”是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标志。
苏北地方高校也应投入到地方经济建设的热潮中去。国内学者对于地方院校如何结合当地经济特色调整发展、人才培养模式调整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如陈小虎(2011)提出金陵科技学院如何服务于南京地方经济发展[1],杨敏(2011)提出地方高校必须调整师资结构,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才能直接有效地走独特发展的道路[2],覃雯(2010)提出广西地方高校服务广西地方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及措施等,这些研究都是集中在地方高校如何服务地方经济[3]。由于地方经济各有特色,苏北地区也有其自身的发展定位与特点,结合苏北经济,赵炳起(2006)讨论了苏北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发展应具有针对性,苏北地区高校承担起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4]。
一、苏北地区经济发展与经管人才需求
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经管类人才。经管类非财务专业通常涵盖市场营销、国际贸易、企业管理、人力资源、旅游管理、金融学等专业。我们注意到这些专业不是财务类专业,却均在培养体系中安排了财务类课程的教学,这是因为财务技术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基本管理工具,财务信息系统是管理工作的共同语言系统和信息平台,而管理大师德鲁克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发现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最重要的事情有两件,一是不断创造客户,二是减低成本。
(一)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特征
经管类人才培养具有区域性,苏北的经济特征影响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众所周知,江苏省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苏北是相对欠发达地区,在全省推进的产业转移背景下,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态势,据统计,2010年苏北地区的GDP比上年增长13.7%,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苏北地区新开工500万元以上产业转移项目2000个,总投资2100亿元,实际引资额1190亿元,增长23%,共建园区总数达到33个,另据江苏中小企业综合协调处关于苏北地区825家小微企业调查结果显示,苏北小微企业销售收入增幅26%左右,发展势头良好。
(二)苏北地方高校概况
虽然江苏省在国内是教育强省,但苏北地区的高校教育水平相对薄弱。苏北有“211工程”高校1所,其他本科院校8所,苏北的高校数量少,层次相对较低。9所本科高校开设的非财务类经管专业包括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电子商务、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等。
(三)人才需求与匹配
结合苏北地区经济与发展特色,可以看出,第一,随着地区经济发展目标的不断提升,对高端经管类人才的需求正稳步增加。第二,为了承接好苏南的产业转移,对于应用型本科经管人才需求量将日益增加,即对能将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专业社会实践的专门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加。第三,由于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对于经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将日益增加。即要求经管类复合型人才应不仅在专业技能方面有突出的经验,还应具备较高的相关技能,一人能独挡多面,而具有财务背景知识被看做是现代经管复合型人才的标准之一,这也是经管类非财务专业本科均开设财务类课程的重要原因。
本科财务课程设置与学习是经管类非财务专业本科生获得财务管理知识的最佳机会,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苏北地区人才培养的供给水平,从以上分析看,苏北高校对于高端人才的培养和供给有一定难度,但完全有能力培养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及复合型人才。
二、经管类非财务专业本科财务课程的教学培养
(一)非财务专业的财务课程教学目标
非财务专业人才有各自的专业定位,一般不会从事财务专业工作,因此,笔者认为非财务专业的本科财务课程教学目标重点不在于理论知识本身,更在于培养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知识在实际运用中的原理、条件及各自的优缺点,要我们的学生懂得在什么情况下可能需要用到什么财务方法解决实践问题,一方面体现专业上的应用型,另一方面体现技能上的复合型。
(二)非财务专业的财务课程教学背景
非财务专业的财务课程相对于财务专业少,总课时量不多。以淮阴师范学院为例,非财务专业的财务类课程设置有基础会计学、财务管理两门课程,分别安排在一年级下学期和二年级上学期,周课时4个,不能实现系统学习财务类课程的要求。
非财务专业学生的注意力不在财务类课程上,而是集中在各自的专业方面,甚至有的专业把财务类课程安排为考查课,学生不重视。比如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会更多地把学习重点放在市场营销学、品牌建设、市场调研等专业课程上,对于财务课程的学习,课后较少花费时间。
由于学生倾向于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程上,课后没有足够的练习,一般基础薄弱。另外二年级第一学期存在转专业现象,小部分转到非财务专业的学生甚至没有学过基础会计学。
(三)非财务专业的财务课程教学方法
面对有限的课时数、学生的不重视以及薄弱的基础,要达到教学目标,必须重视财务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
1.以激发学习兴趣为指导
非财务专业的财务课程教学中,激发兴趣特别重要。比如财务管理课程授课中,前两次课非常关键,因为改变学生对财务课程不重视的初始印象依赖前两次课,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的应用,使得学生由“不重视”到“重视”到“喜欢”。一门课程的重要性不是教师宣称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激发兴趣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培养终身学习的品质。财务知识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更新,踏入工作岗位后仍需要学习,主动学习财务知识适应经济发展对非财务专业人才的成长是必要的。
2.突出苏北企业案例分析
地域文化构成了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图景,地域文化始终以包围个体生活的方式时刻影响着个体的成长。非财务专业的财务课程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以苏北企业为案例,如在讲解公司融资方式时,可讲解今世缘酒业的上市道路;在讲解公司并购问题时,可讲解淮钢集团被沙钢出资并购的案例;在讲解财务分析时,可以打开维维股份(600300)的报表,带学生一起分析等。通过身边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于本土公司运营的理解,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身边企业的财务运营特点。
3.培养学生对财务的敏感性
非财务专业学生学习财务课程,主要目的是熟练掌握基础财务方法的应用条件、原理及优缺点,那就需要平时经常练习从财务角度考虑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从财务角度思考项目的可行性,引导学生养成除了从专业角度思考问题之外,还要从财务角度思考问题,建立良好的财务敏感性,养成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这也是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素质。
4.融入苏北地方经济
请毕业后留在苏北地区工作的校友走进课堂。以师兄师姐的视角看待财务课程的学习,以企业的具体需求看待财务课程的学习,这样的课堂非常有意义。另一方面,教师应关注地方经济的重要会议、重大新闻以及发展动向,及时通过财务课程的讲解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苏北地区经济发展变化。
参考文献:
[1]陈小虎.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跨越发展[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4.
[2]杨敏.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路径探索[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6):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