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生产技术标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稻生产技术标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稻生产技术标准

水稻生产技术标准范文1

关键词:水稻生产基本情况;分析;问题;发展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022

1 水稻生a基本情况

去年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突破了333.33万hm2。从秋季测产结果看,病虫害轻,分蘖足,空瘪率低,穗大粒多,成熟度好于去年,未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根据初步统计单产较去年增加3%~5%。

2 水稻生产情况分析

2.1 气象条件总体有利

去年春季回暖早,为水稻播种育苗创造了条件,育秧期间温度较为适宜,对培育壮苗十分有利,水稻插秧后虽然温度偏低,水稻缓苗相对缓慢;但进入6月中下旬气温明显偏高,水稻有效分蘖集中、整齐;7月份气温平稳,尤其是7月中下旬,温度平缓略高,未发生低温冷害,水稻幼穗分化良好,为穗大粒多增粒重创造了很好条件;进入8月份、9月份,温度持续偏高,少雨,且光照充足,为水稻抽穗、灌浆创造了条件,有利于穗部干物质的积累。而且,去年霜期明显拖后,籽粒饱满,成熟度良好。

2.2 防控技术落实及时,病虫害轻

黑龙江全省实行稻瘟病统防统治,航化作业近6000架次,覆盖面积近200万hm2,有效地控制了稻瘟病的发生和发展。从黑龙江省各县市田间调查看,水稻插秧后,中西部、东部部分县市潜叶蝇发生面积较大,但都及时采取了喷药防治等措施,未影响水稻生长发育。

2.3 采取的农艺栽培措施有效

今年黑龙江省水稻生产选用优质高产品种,工厂化集中浸种催芽、超早育苗、大棚育苗、三膜覆盖、隔寒增温育苗、钵育摆栽、机械插秧、测土配方施肥以及综合防治病虫害等先进技术。尤其是抢早育苗、钵体育苗、适时插秧等抢积温、加快水稻生育的技术措施在今年的超级稻实施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加之栽培管理措施到位,黑龙江省水稻总体普遍长势均衡,活秆成熟。

2.4 加强技术标准,实行标准化生产

农时要严格。水稻大棚扣棚要按黑龙江省规定3月25日全面完成,水稻育苗要在4月25日完成,比以前多7d左右,力争实现不扣4月棚、不育5月苗的目标。水田插秧预计比历年提前5d以上确保水稻全部插在了丰产期,为夺取全年农业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品种要严格。正确引导农户使用优质高产、耐旱、耐寒、抗逆性强的品种,不可越区种植,加强对智能浸种催芽技术的推广,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潜力,黑龙江省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

技术要严格。保证新技术常规化、技术标准化常规,确保技术到位率。大力推广水稻大棚钵育摆栽技术、 “三化一管”技术、超级稻技术集成与配套以及节水控灌技术等,重点抓好高效、高产栽培技术模式以及管理措施的具体应用。

2.5 技术指导和服务到位

农业生产的新形势新情况总体看,有利于农技部门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今年总体气像条件有利于水稻生产,黑龙江省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积极行动起来,及时下发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意见、开展电视广播讲座、深入田间地头等开展技术服务,为应对不利条件,保证水稻正常生长发育及夺取今年水稻丰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3 黑龙江省发展水稻生产存在的问题

农户使用新技术能力比较低。黑龙江省虽有大棚旱育苗、超早钵育、智能化浸种催芽、钵育摆栽等先进的生产技术,但农户科技素质较差,是新技术无法发挥。

品种抗逆、抗病能力差。黑龙江省地处高寒地区应选高产、优质,抗病、抗逆能力强的品种。

基础设施不配套。黑龙江省属于自然灾害多发地区,10年9春旱。因大型水利与田间配套工程建设落后,如遇干旱,用水就会困难。目前水稻面积迅速扩大,水资源尤为紧张。许多水田能灌不能排,后期雨水大,直接导致水稻收获进度。

四抗灾防灾体系不完备。早期预警、预报及防控网络严重断条,防灾、抗灾和减灾能力差。

地下水过度开采严重。黑龙江省井灌稻面积大,接近60%,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明显,原来4寸井口10~30m深即可满足灌溉需要,现在必须6寸井口50~80m深,甚至深达百米才能满足需要。水库蓄水不足,2012年7―8月份,鸡西、七台河等地的水库就达到了无水可放的程度,水库蓄水接近死库容,导致水田渴水严重。

4 2016年工作计划

继续做好水稻高产创建、超级稻等农业部重点项目的技术指导与服务工作。主要包括技术方案制定、技术指导与培训、组成技术指导专家组、测产验收与总结等。

搞好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重点做好水稻新基质育苗技术、吨田宝应用技术等的试验示范,搞好水稻钵育摆栽、优质稻综合栽培、水稻节水灌溉、水稻液体硅肥应用技术等的示范推广工作。

搞好防灾减灾技术的指导。针对水稻不同时期存在的生产问题及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提出指导意见,指导农民搞好防灾减灾生产。

水稻生产技术标准范文2

一、2010年水稻生产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

1.种子问题突出。受2009年杂交稻制种期间不利气候条件的影响,杂交稻种子产量和质量双双下降:在三系杂交稻制种期间,四川等主要制种基地长期阴雨、寡照,不少主推组合制种减产严重,个别组合制种产量下降30%以上;在两系杂交稻制种的关键季节,安徽、江苏等主要制种基地遭受低温危害,相当面积种子报废,产量大幅下降,种子纯度也明显偏差;在东北水稻生产期间,连续低温影响,导致灌浆不充分,种子发芽势下降。基于上述原因,可能使2010年水稻生产用种的种子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农民用种减少,栽插密度进一步下降;种子质量潜在风险大,部分不法商贩的陈种子、假劣种子可能流入市场,影响当年水稻生产。

2.气象灾害发生可能偏重。2009年9月以来,西南地区出现持续温高雨少的干旱天气。目前,云南大部、贵州西南部、广西西部、中南部和四川南部等地存在中到重度气象干旱,一旦发生冬春连旱,将对水稻播种育秧和移栽产生较大影响。去年年底以来,北方大部持续出现暴雪和极端低温天气,春季地温回暖慢,将有可能造成东北水稻主产区春耕备耕活动的推迟。在南方双季稻区,早稻早播、晚稻迟熟现象较为普遍,一旦遭遇春季低温或晚稻“寒露风”危害,也可能造成早晚稻较大幅度减产。

3.生产粗放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目前,生产上过度轻简化现象增多,粗放化趋势突出,对水稻生产影响较大。一是移栽密度不足。由于片面追求省工而导致的大田生产移栽密度不足的现象较为普遍,无论是人工插秧、抛秧,还是机械化插秧都存在密度偏稀现象,机插稻还普遍存在播种量过大和超秧龄问题。二是晚稻直播面积扩大趋势明显。近年来,长江中下游稻区除了早稻和中稻直播发展较快外,湖南洞庭湖等稻区晚稻及江淮地区的麦茬稻直播面积也快速扩大,据有关专家调查,2009年湖南南县晚稻直播已占晚稻播种面积的70%以上,严重影响晚稻生产安全。三是早稻割青严重。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加快推进,机械化收获日益普及。但由于不同农户选用品种生育期长短不同,成片同期收获往往导致不少田块割青,对产量和品质影响大。

4.生物灾害更加复杂。一是老问题依旧。稻瘟病、纹枯病等主要病害仍然是国内各主产稻区偏多、偏重发生的病害。2009年稻瘟病在东北地区就有中等偏重的流行趋势。从虫害看,水稻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主要虫害在部分主产区也达到中等偏重发生。二是新问题扩大。近年来,一些过去偶发性的黑条矮缩病和稻曲病等次要病虫害的发生区域和面积扩大,蔓延速度加快。近年来,黑条矮缩病在各地有愈来愈重的趋势,特别是在江苏、广东一带,严重田块病丛率高达50%~80%,受害田块减产均在60%左右。同样,稻曲病近年来在各地稻区普遍发生,而且逐年加重,危害较大。如2009年四川省稻曲病严重发生,直接影响了水稻产量。而且这两种病害只能以预防为主,一旦爆发就非常难以控制,对水稻生产影响极大。

5.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严重滞后。随着水稻生产成本的持续增加,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统防统治等现代水稻生产技术及其管理方式的推进,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方式带来的资源综合利用不集约、生产效率不高、种稻比较效益偏低等现象日益严重,迫切需要通过规模化生产方式来进行根本性转变。但是,由于我国水稻生产中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严重滞后,导致农民实际稻田经营能力不高,经营规模很难扩大,制约了规模化生产发展。

6.政策补贴效果弱化。近年来,以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等“四补贴”政策为核心的各种补贴制度已经成为了福利性制度,只是作为农民的固定收入,缺乏有针对性的刺激生产的作用,激励作用越来越不明显。如水稻良种补贴政策以种稻面积作为补贴依据,而与产量高低无关,不能有效带动良种的推广;部分省份的粮食直补政策也与种植面积挂钩,而不是与商品粮出售数量挂钩,这种普惠制补贴政策难以有效解决增产与增收的矛盾。

二、促进2010年水稻生产发展的技术建议

1.调优技术布局。适应新时期水稻生产技术发展的现实需要,加快形成适合不同稻区、不同气候条件和不同生产条件下的水稻生产技术体系。要积极推广抛秧、机插秧等移栽技术,在栽培技术上做到强化替代。第一,巩固发展抛秧。要在逐步改水育秧为旱育秧,特别是发展无盘旱育秧,提高秧苗素质的基础上,改抛秧为摆秧,提高抛秧质量;第二,大力发展机插秧。大力发展机插秧是提高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的关键。重点是加强农机与农艺结合,大力提高杂交稻机插秧水平。第三,积极发展再生稻。充分利用光温水资源,稳定再生稻传统生产区的发展,并在南方适宜的一季中稻区积极发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蓄留的成功率,稳定扩大面积;加强再生稻专用品种选育和推广,强化促芽肥施用等关键技术措施,狠抓关键技术到位率,着力提高单产水平。第四,规范发展直播稻。要明确适宜发展区域,杜绝盲目扩张,在区域分布上做到积极引导;广泛开展试验、示范,加强技术引导,在生产条件和技术条件成熟地区要进一步完善技术规范;加强直播专用品种筛选、选育,加强直播稻配套技术的研究和示范应用,提升直播稻技术水平和生产水平。

2.突出关键技术。一是组织实施标准化壮秧工程。根据生态气候条件、品种类型等,分区域制定育秧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并通过强化稻农培训、大力开展试验示范等各种方式,提高技术普及率和到位率,提高育壮秧水平。在政策配套上,增量资金要补贴育秧盘、种衣剂、壮秧剂等物质投入以及永久性育秧大棚建设。二是组织实施稻田培肥工程。通过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养结合、免耕栽培、水旱轮作等技术措施,解决当前不同地区出现的土壤酸化板结、有机质下降、养分失衡等导致耕地质量下降的突出问题。三是组织实施密度定量化工程。要着力解决当前水稻生产中的穗粒协调问题,挖掘品种增产潜力。在南方稻区,主要是解决基本苗普遍不足而导致的有效穗不足问题;在北方稻区,主要是解决适度稀植的定量化问题。四是组织实施统防统治工程。要在加强区域性、流域性病虫害监测的基础上,按照“统一组织药剂、统一组织机械、统一操作人员、统一防治时期、统一防治技术”的“五统一”方式,加强病虫害统防统治,提高防控能力。五是组织实施再生稻推进工程。制定科学区划,确立再生稻适宜区和次适宜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蓄留成功率;加强再生稻专用品种选育和推广,强化促芽肥施用等关键技术措施,狠抓关键技术到位率,着力提高单产水平;加快研究解决头季稻机械收获等技术瓶颈,确保再生稻稳定发展。着力解决再生稻蓄留成功率低、强再生能力品种缺、两季高产技术弱等突出问题。

3.做好防灾减灾。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水稻的防灾减灾能力,重点是提高科技减灾能力。一是抓紧建立病虫害和重大自然灾害的预测预警体系。针对性制定水稻螟虫、稻瘟病、稻飞虱等主要病虫害,以及高温、低温、干旱等灾害性天气的防控预案,及时掌握灾害发生动态,适时用药和对症下药,提高快速预警和防灾减灾能力。二是加强抗逆性品种选育与推广。针对近年来多发、重发、新发的主要病虫害种类,加紧培育抗性持久的水稻新品种,从生物技术上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三是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力度。加强农药市场监督,打击假冒伪劣农药,提高防治效果。

水稻生产技术标准范文3

1.优化机制,建立农业标准化组织体系

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对传统农业的一种挑战,必须在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上下功夫。德惠市坚持农业标准制定与实施相衔接、产前产中产后相呼应、示范与带动相配套的农业标准化全程实施体系,建立政府推动、市场拉动、企业带动、农民主动的农业标准化实施运行机制,加强组织领导与政策引导,合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发展。

1.1建立组织,完善责任体系 德惠市坚持换人不换路子、换班子不换调子,始终把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作为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强化领导、狠抓落实,做到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形成了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一是建立了领导组织,成立了德惠市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农业的副市长担任,农业、畜牧、质监、工商、卫生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全面负责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总体规划、组织协调、责任分配和监督检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业局,负责具体组织实施;二是成立技术指导组织。由市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牵头,联合农优中心、农业环保监测站等单位技术人员组成专家组,负责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采集、生产技术标准的宣传贯彻、生产技术培训和各生产环节的技术指导。同时,依托各乡镇农技推广站,建立了市、乡、村三级农业标准化生产服务网络;三是成立质量监督管理组织。积极争取项目建设资金,建起了全市统一的、具有权威性的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中心,负责全市和外埠农产品质量的检测任务。为进一步把好农产品质量关,各乡镇、各专业批发市场也相继建起了农产品质量检测站(点),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已初步形成了农产品从田间到市场的质量监控体系。

1.2制定政策,建立标准体系 德惠市根据农业行业标准和国家有关标准,制定了《德惠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德惠市农业投入品管理办法》、《德惠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认定管理办法》,使全市标准化生产有标可依、有章可循。在此基础上,按照“统一环境质量、统一关键技术、统一操作规程、统一监测方法、统一产品标识”的“五统一”要求,组织编写了蔬菜、果品、水稻等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方案,从档案管理、农资供应、产地环境监测、产品质量检测、认证产品标识管理等环节入手,实现逐一贯标达标。

1.3加大投入,健全管理体系 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重在管理。为此,全市加大了对农业部门的投入,强化农业部门在农业标准化工作中的主体作用。一是加大人才投入。依托省市涉农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积极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现全市农业系统有中、高级农艺师300多人。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采取农闲集中培训与农忙分散指导的方式,对基地农民进行生产技术规程的培训和指导。每年举办市、乡、村三级农业标准化培训班1000多次,培训人数近12万人次,为大规模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二是加大财力投入。在县级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每年拿出10万元用于奖励为农业生产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激发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三是加大物力投入。为满足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需要,全市积极为农业系统各部门配置相关检测化验设备,建成了无公害农产品从生产基地环境质量监测种、肥、农药质量检测农产品质量检测的一整套监控测试系统。通过采取以上措施,现已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农业标准化推广网络。

2.加强监管,探索农业标准化实施途径

农业标准化,实施是重点,监督是保障。德惠市着眼于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拓展农业标准化发展空间,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出发,积极探索了农业标准化实施监管的有效途径,重点强化了三个控制。

2.1加强生产监管,强化基地控制 严格执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的国家标准和吉林省地方标准,在标准化生产基地内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堆沤、选用生物农药、保护害虫天敌等综合技术措施,扩大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杀虫灯等节本增效新技术施用面积。目前,全市在布海、菜园子等乡镇标准化生产基地安装杀虫灯1500余盏,防治面积达10多万亩,占全市标准化基地总面积的25%。

2.2加强专项整治,强化投入品控制 以市农业执法部门为主体,每年春秋两季集中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活动,切实搞好农业投入品管理;以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在标准化生产基地内大力发展农资专供连锁服务部,建立直供直销、连锁专供的农资专供体系,全市已建成无公害农资专供连锁服务部11家。同时,在全市各农资经销商店均设立无公害农药销售专柜,有效避免了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中限制使用的农药、化肥和激素类物质的投入使用。

2.3加强质量检测,强化市场监管 为了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实现农产品的优质优价,德惠市在各大农产品产地专业批发市场设立无公害、绿色农产品销售区,将已获得绿标或经检测中心检验合格的产品集中到此,统一销售。凡未经检验或经检验不合格的产品一律不允许在无公害、绿色农产品销售区出售。在农业部和省市检测部门的几次抽检中,德惠市的无公害蔬菜产品全部合格。

3.强化服务,创建农业标准化发展环境

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是对农民从技术到意识上的革新。针对许多农民认识不够,基地建设启动慢的问题,全市加大服务力度,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发展。

3.1科学规划,引导发展 基地和龙头企业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有效载体,在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中围绕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德惠市进行了认真规划,引导农民和企业加快发展。一是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围绕国家级龙头企业――德大公司建立了3.6万亩绿色玉米生产基地、5.25万亩的绿色大豆基地、30万亩的无公害玉米基地、30万亩的无公害大豆基地;建立了高标准现代化肉鸡养殖基地16个,发展肉鸡代养户6000户。围绕省级龙头企业――上禾公司建立了30万亩的绿色水稻生产基地;二是围绕产业建基地。围绕天台镇的产业基础,建立了2万只无公害肉羊生产基地,围绕菜园子镇建立了1.5万亩的无公害西红柿生产基地;三是围绕市场建基地。郭家镇围绕果品批发大市场建立绿色果品基地1.5万亩,布海镇围绕“鬼市”建立无公害瓜菜基地6万亩。

3.2制定政策,扶持发展 一是制定吸纳人才政策,对省内外科技人才、经济能人到德惠市从事农业标准化生产或技术服务的,给予解决住所、提供交通工具等便利条件;二是制定免费检测政策,在基地建设初期,免收农民的农产品质量检测费用;三是制定认证补贴政策。从2002年开始,每认证一个无公害农产品,市政府补助1000元,每检测一个基地,乡镇政府补助500元,有效调动了企业、基地认证的积极性,使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工作逐步走上了市场化、企业化运作的良性发展轨道。目前,全市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5个、绿色食品76个,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个,中国名牌产品6个,吉林省著名商标4个,吉林省名牌产品10个。产品认证和品牌数量在全省保持了领先优势,农产品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

水稻生产技术标准范文4

关键词:无公害;项目;效应

中图分类号:S3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132033

1 概况

勐海县自然条件优势,盛产稻谷、茶叶、蔗糖,是典型的农业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地处E99°56'~100°41'、N21°28'~22°28'之间。东接景洪市,东北接思茅市,西北与澜沧县毗邻,西和南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146.6km。总面积5511km2,其中山区面积占93.45%,坝区面积占6.55%。有大小盆地(坝子)15个,3333hm2以上的坝子有勐阿、勐海、勐混、勐遮4个,其中勐遮镇坝子面积1.5万hm2,是西双版纳州最大的盆地,是水稻、甘蔗、鱼类主产地。打洛、勐板、勐往、勐满4个热区盆地盛产橡胶。勐海县被国家列为商品粮生产基地县、茶叶出口基地县、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电脑农业示范区、糖料生产基地县和水稻机械化示范县,被省列为优质稻基地县、养牛综合示范区、商品猪基地县。孔雀牌“201”“408”“502”优质米享誉省内外,1700年野生茶王树、800年栽培型茶王树和“普洱茶”更是闻名中外。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以及“多予、少取、放活”工作方针,勐海县委、县政府继续把“三农”问题放在首位,不断创新服务形式,以县乡村三级联动、派驻农村工作队、整乡整村推进等“三农”长效机制为载体,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培育壮大支柱产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生态农业,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协调发展,努力构建高产、优质、高效农产品基地。

勐海县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项目,是根据云南省财政厅、云南省农业厅《关于下达201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及标准化项目资金和计划的通知》云财农〔2010〕256号的通知精神开展的项目工作,省级配套资金30万元,并于2013年4月通过了无公害产地整体认定。

2 项目实施达到了以下目标任务

农业环境整体监测评价,监测评价面积要达到县域农业生产环境面积的80%以上;整体申报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最终认定的面积不少于环境评价合格面积的80%;开展我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建立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管理宣传标志牌;落实产地安全管理措施;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完善农业投入品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生产过程控制制度,自行或委托其他检测机构对产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检测,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制度;新增“三品一标”认证登记产品6个。在全县辖区范围内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2万hm2的申报,实际完成认定面积5.16万hm2,以水稻、玉米、旱稻、茶叶、甘蔗、淡水池塘养鱼、肉牛、生猪、蛋鸡、肉鸡、瓜菜类蔬菜、果菜类蔬菜、叶菜类蔬菜、根茎类蔬菜、水果等24个产品为申报主导产业,其中:茶叶申报认定面积1.3万hm2,甘蔗申报认定面积1.3万hm2,淡水池塘养鱼申报认定面积70hm2,粮食作物(包含水稻、玉米等)申报认定面积2.16万hm2,水果申报认定面积1200hm2,蔬菜申报认定面积2552hm2,畜牧养殖申报认定34.34万头。无公害产地的整体认定实施取得了以下的显著效果。

无公害甘蔗产地认定技术应用在西双版纳英茂糖业有限公司的甘蔗原料产地,主要用于种植方面。从2012年开始在公司的甘蔗原料开始使用,受惠面积1.2万hm2,产量达78.898万t 。2013年,该技术在我公司的原料基地完全应用,完全依照无公害技术标准和无公害操作规程进行生产,农产品品质得到显著提升,新增单产 4.41kg,项目总产 87.314 kg,新增效3615万元,全部项目收益3.75亿元,投入产出比1:1.25。

该技术在勐海佛源茶厂勐冈茶叶基地应用推广总面积133hm2。通过严格执行落实各项技术、管理措施,应用推广茶园产生了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茶园植被、土壤理化性状、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得到极大改善。茶树生长势明显增强,化学农药使用量大幅降低,基地民工科技素质进一步提高,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得到了普及应用,实现了茶叶品质提升、效益增加的目的。经测算2012年每667m2茶园新增纯收益为290元,2013年每667m2茶园新增纯收益为321.6元,两年累计新增纯收益61.16万元;应用推广茶园两年累计总投入约110万元,实现总经济收益403.42万元,投入与产出比为1:3.7。

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技术应用在公司的蔬菜产地,主要用于种植方面。从2012年开始无公害蔬菜种植规程在公司的基地开始使用,受惠面积72hm2,产量达32万t 。2013年,该技术在公司的完全应用,完全依照无公害技术标准和无公害操作规程进行生产,农产品品质得到显著提升,新增单产0.5kg,项目总产37.8kg,新增效200万元,全部项目收益400万元,投入产出比1:0.8。

我社在勐海县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证推广中,2012~2013年在小耳朵猪养殖推广中累计示范带动周边村寨推广养殖头数2.2万头。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小耳朵猪肉价格每公斤提高了3元,按每头小耳朵猪平均50kg计,新增纯收益330万元;每公斤小耳朵猪肉按20元计,总经济收入2530万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特此证明。

云博水产良种场,从2012年7月搬迁到勐混渔种站,当年生产苗种3亿尾,其中罗非鱼1.2亿尾,产值243万, 2013年生产6亿,其中罗非鱼1.8亿尾,产值800万。2a总经济效益是1043万元,纯收益是320万元,投入和产出比是1:2。

3 通过以上表格分析,项目的实施达到了以下的效益

3.1 社会效益

通过项目的实施,将极大增强勐海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从而推动安全农产品生产标准技术规程的推广和普及,提高广大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生产安全农产品的主动性,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确保主要粮食产品、畜禽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茶叶、甘蔗等农产品的农药、兽药残留量和污染物指标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要求,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合格率和优等品率,增强我县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为勐海县正在准备实施的“初级农产品准出项目”建立了良好的基础,更为早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奠定目标。

通过项目的实施,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建立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将大大提升勐海县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产品农残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确保消费者身心健康,尤其是为我县的优质稻、蔬菜、水果、茶叶、甘蔗及畜产品、水产品等名、特、优农产品持续发展,增强农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3.2 经济效益

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项目的实施,进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项目的建设,可以大幅度的提升勐海县农产品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大力拓宽销售渠道和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同时通过项目的实施提升了地方特色产业的种植水平和养殖技术,提高了勐海县农产品产业的知名度和产品竞争力。

水稻生产技术标准范文5

(一)重点抓好三项改革

1、按照省政府的要求,今年我们要重点抓好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加强对基层农技体系的建设,要理顺管理体制,创新工作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建立高效、适宜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年底完成任务。

2、种子公司体制改革,要求经营与管理分离,除要求成立种子监督管理站和种子质量检验站外,种子公司将进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为农服务机制。

3、国营四大农场的税费改革,主要是理顺企业与农场工人的利益分配关系,增加财政补助,减轻农工负担,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促进农场企业的发展。

(二)做好七个推进

1、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建立良繁推广体系,强力推广种子优质化,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科学施用农药化肥;组织制定农业生产技术标准,探索用农业标准化的办法推广农业新技术的新路子;培育科技大户,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科技人员直接进村入户;加强对有害生物区域测报服务功能,加大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力;加快农产品安全监测中心的建设,提高农产品安全与安全生产。

2、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抓好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扶持培育一大批产品竞争力强,品牌效应大的龙头企业;着力发展“一村一品”,为新农村建设提业支撑;推进项目申报与实施工作,争取更多的项目扶持资金;要重点扶持一批竞争力和带动力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优、扶强、扶大”,力争*年进入省级龙头企业行列。

3、大力推进对农民培训工程建设,继续实施“阳光工程”与“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长久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做好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着力打造以服装培训输出为主的*劳务品牌。

4、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强*农业信息网和*新农村网的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真实可靠、快捷的信息服务。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力争覆盖农户面达30%以上。

5、大力推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全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坚持规模调大、产量调高、品质调优、效益调好的原则。着力推广优质水稻、小麦、玉米、红芋等粮食作物及蔬菜、蚕桑、烟叶、食用菌等经济作物,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积极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扩大养殖规模,改良畜禽鱼品种,向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

水稻生产技术标准范文6

>> 肉牛标准化养殖技术研究 基于工业安全标准化控制技术研究 未来标准化发展关键技术研究 高新技术企业技术标准化效益评价的DEA分析 标准化评价研究综述 标准化能力评价研究1 林业标准化基本原理研究 关中地区温室油桃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 速生杨树新品种筛选与标准化繁育技术研究 浅谈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研究及标准化政策 无公害水稻标准化栽培重大关键性技术研究 汽车焊接夹具的标准化设计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小麦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 冀北接坝地区沙漠化防治技术研究与效益评价 从标准化中挤出效益 标准化与高效益 向标准化要效益 标准化原理与林业标准实施基本策略研究综述 项目后评价的标准化路径研究 公交场站建设标准化的实施评价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张国庆.林业标准学[M/OL].(2011-02-20)[2013-5-29]..

[3] 张国庆.生态论与经济生态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8-29.

[4] 张国庆.生态论:复杂系统研究[J/OL].(2013-3-27)[2013-05-29]..

[9] 张国庆.系统法学[EB/OL].(2013-04-13)[2013-05-29].http:///data/attachment/home/201304/16/153824kl1yn6clk 43444 o9.attach,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 &do=blog&id=680709.

[10] 江泽慧.中国现代林业[M].2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129-150.

[11] 张国庆.生态健康评价及生态系统管理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12(11):245-246.

[12] 张国庆.现代和谐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N].中国绿色时报,2008-01-25(4).

[13] 张国庆.和谐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J/OL].(2007-12-15)[2013-05-29].http:///blog/admin/images/upfiles/20071230 83933541689.doc,http:///blog/user_ content.aspx?id=12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