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型农村住宅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型农村住宅设计范文1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2-0145-02
近年来,新乡市把建设新型农村住宅社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载体,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推动了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城市化发展的路子。可是,在全市新型农村住宅社区整体推进过程中,有些县(市、区)或者进展缓慢,或者萎步不前,或者始终没有什么突破。最近,作者在部分县(市)、乡镇和村庄调研发现,畏难情绪是阻碍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推进工作的主要障碍。这些畏难情绪主要来自“三个问题”:农民的思想观念不适应,整合后农民居住、耕种不方便,群众经济承受能力较弱。新乡市长垣县南蒲办事处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他们通过规划把28个行政村、43个自然村整合为五个新型社区,并且全面推进。在整合过程中,他们以破解群众“三大难题”为突破口,有力地促进了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的蓬勃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
新乡市是一个农业大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和河南省畜牧生产加工基地。和中西部其他城市一样,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问题成为制约新乡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瓶颈。城乡发展不协调、思想观念陈旧落后、管理体制不够顺畅、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等等成为建设新农村的绊脚石。面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历史性的改革任务,从2006年起,新乡市就开始了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的探索,创造性地实施“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工程,创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
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命题,新乡的决策者们经过长期的实践,科学谋划了城乡统筹发展思路,即: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构筑城乡一体的统筹发展体系、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以人为本的社会治理体系、科学发展的保障体系四大体系;建设新型农村管理体制、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形式、新型农村住宅社区三新农村,加快人口、产业、生产要素聚集步伐,逐步实现居住环境、公共服务、就业结构、消费方式四个城市化,最终走出一条以不牺牲农业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可以说,新乡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走的是一条“人口转移型”和“结构转换型”相结合的城市化道路。它的特点是以打造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农村住宅社区两个载体对接城乡。一个是以城带乡、产业转移的载体,促使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一个是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城市化的载体,缩小农村公共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方面与城市的差距。这样可以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使农村的公共服务逐步和城市相同,使农民在“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逐步实现就业结构的城市化、消费方式的城市化、居住环境的城市化、公共服务的城市化,从而构筑转移农民、壮大农业、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机制。
二、三大难题破解的方略分析
第一,破解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难题。观念问题直接制约着新型社区建设工作推进的力度。思路决定出路,思想引领未来。新乡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践证明,解放思想是推动一切工作、破解发展难题的总开关,是深化改革、实现跨越崛起的原动力。早在新型社区建设之初,南蒲办事处就抓住了“转变观念,变小农意识为现代新型农民”这个牛鼻子,做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工作。
1.以节约土地为切入点为群众算明白账。2003年南蒲办事处新一届班子到位后,围绕如何解决节约用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并为群众算了一笔账。办事处所辖区域面积83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只有46平方公里,其余的37平方公里都是村庄、道路、河渠占地,尤其是村庄占地户均达1.1亩,造成了严重的土地浪费。如果对办事处所辖28个行政村进行整合,预算可腾出1.2万亩建设用地,将为以后的发展积蓄巨大的潜能和发展空间,越来越紧张的用地形势将转化为越来越突出的发展优势。
2.以宣传教育促进干部群众观念转变。从2004年开始,办事处就印制了多种精美宣传村庄整合的图册,并录制了光碟,在各村无偿发放和播放,以详实的数据,深入浅出地为群众讲解村庄整合的意义、整合后的效果,并提出了村庄整合所需资金、土地耕种不方便等问题的具体解决办法,逐渐转变了群众的思想观念,并多次组织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外出参观学习,洗脑换脑,让他们亲身感受、亲耳聆听村庄整合的美好前景,逐步使村庄整合、新型社区观念深入人心。
3.以整合教育资源进行适时引导。农民是最实际的群体,宣传得再好不如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新型社区优越的硬件环境所带来的好处。按照“整合村庄、教育先行”的思路,结合村庄整合的设想,办事处2004年投资1 420万元对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将26所小学、6所中学合并为8所小学、两所中学,一则为村庄整合奠定了教育资源优先共享的基础,再者也让群众感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对下一代教育的影响。
第二,破解整合后居住、耕种不方便的难题。以一个或几个姓氏为村落居住生活,以一家一户为庭院居住劳动,是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民俗,这是以血缘、亲情为纽带联结起来的整体。新型社区建设是对这一整体的冲击,这势必会出现来自群众方面的阻力。再加上社区建设主要以楼房居住为主,且远离责任田,给居住、耕作带来诸多不便。为了破解制约新型社区建设的这一难题,南蒲办事处进行了大胆尝试。
1.高水平设计符合农村实际的住宅模式。在设计住宅时,他们没有照搬城市居民居住楼房的设计模式,而是结合农民居住习惯,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突出特色、简洁适用”的原则,聘请高级别的设计专家开发出了适合现代农民居住的楼房,最大限度地去满足农民要求。同时,结合新型社区建设,还编制了产业发展规划。
2.以价廉物美的多层住宅吸引农民。为减少单家独院的需求量,吸引农民自愿向多层住宅居住,办事处除在价格上制定优惠政策外,还组织农民代表到河北、山东、安徽等地新型社区参观学习,让农民亲身体验和感受楼房居住带来的现代文明。参观回来后,群众报名主动要求居住楼房的人数提高了10多个百分点,因此办事处将原规划的六个社区缩减为五个社区,进一步节省了土地。
3.以增收为目的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办事处为了解决群众耕种不便,进一步提高农民土地收益,大力鼓励和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让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让农民最大限度地向二产、三产转移。同时,大力调整种植结构,积极发展林果业、农业观光旅游业、花卉业等。目前已引导群众栽种速生丰产林9 000亩,王家潭生态园也正在积极筹建中,这不仅使每亩土地的产出由原来的几百元提高到两千元左右,而且有效缓解了村庄整合后耕种不方便的压力。
第三,破解群众经济承受能力难题。农民到新型社区建房入住,平均每户最低需要投入10万元。单纯依靠农户自身积累建房资金,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这也是制约农民入住新型社区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南蒲办事处也进行了积极探索。
1.以城建开发为手段壮大政府财力。南蒲办事处依托区位优势,积极实施融城战略,先后将所有县城南北干道南延,拉大城市框架,带动了城建开发。政府财力壮大后,加大了社区公共事业投入力度,道路、水电、休闲广场、服务中心、中心小学、幼儿园和卫生室都是由政府投资兴建。
2.以民营经济发展为手段增加农民收入。南蒲办事处以三个工业小区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壮大政府财力,为村庄整合提供资金支撑。同时,随着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劳务经济的不断壮大,群众收入水平也大幅度提高。另外,南蒲办事处积极推进农民土地流转,提高农民承包土地收益。同时,办事处还多方联系,为入住农户提供贴息或无息贷款,进一步帮助农户较早地向新型社区集聚。
3.用财力吸引农民到新型社区建房居住。办事处通过制定“三免费、三优先、一减免、一补助”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到新型社区建房、购房。即:免费提供宅基地,免费参加合作医疗,免费参加技能培训;高中以上学历同等条件下优先享受助学助教补助,优先招工,优先参军;办理宅基地使用证只收取工本费,每户补助2 000元现金或者10吨水泥。同时确定通过村庄整合腾出的土地仍由集体经营、集体受益、群众分红,使群众既得到眼前实惠,又有长远利益,以至于在南蒲新村社区建设时报名农户超过了计划入住户数的290%。
4.分类推进多轮驱动。在实践中,南蒲办事处创造性地采取了“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方法,有力地推进了新型社区的建设速度。所谓“抓两头”,就是在社区建设之初,通过激励和引导机制,让两部分人首先带头向新型社区集中,一部分是家庭比较富裕且资金雄厚的农户,一部分是家庭急需建房而原宅基不允许建房的农户,再加上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居住城市化,生活城市化,就业城市化”的吸引,因此这两部分人很容易向社区集聚,这就会起到极大的示范促进作用;所谓“带中间”,就是指家里有刚建成不久的新房,且资金也不是太宽裕,这部分人向新型社区集中的积极性不高。当大部分村民集中到新型社区之后,村里只剩下这些较少部分人,这时,由于集体不再继续向原村庄提供公共服务,所以道路、水电、生活等居住环境逐渐恶化,迫使他们向新型社区迁移。对于极个别家庭特困户、五保户等,政府可采取免费居住、租赁入住、分期付款等形式保证全体村民入住新型社区。
新型农村住宅设计范文2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河南省由于不同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禀赋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在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水平上存在差距,这决定着不同的地理区域内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会选择不同的模式。鉴于这种考虑,选择了新乡、洛阳、巩义竹林镇等3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了调研,新乡模式突出政府介入、农民的参与并重,洛阳注重项目带动,竹林突出工业的支撑,为此,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类,通过类型学意义上的划分,分析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共性、区分了不同地区在实践中的特殊性,以指导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继续推进。
(一)“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新乡模式
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整个河南新乡探索最早。国务院确定该市为全国农村改革实验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镇。
通过政府统筹规划、群众参与,分类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新型农村社区启动规划建设之初,新乡市即确立“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村庄重建、迁建和合并及农户建设方案,须经村民会议2/3以上成员或2/3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后才能施行。制定实施“五项标准、一票否决”,不强迫命令,不强制拆迁,不损害农民利益,否则一票否决,并无条件地让群众参与监督工程建设和建设质量全过程。
政府扶持、企业参与搭建融资平台,实现融资渠道的多元化。资金打捆使用,避免“撒胡椒面”,拓展政府投融资平台,在整合上级项目资金上下力气。调整市县两级财政支出结构安排资金,逐项目核实、落实,在不改变使用原则的情况下,将各项涉农资金项目向新型农村社区倾斜。其次,鼓励企业和个人以资金、设备、技术、信息等方式投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采取每建成一个中心村社区,县里补助500万元的做法,加大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扶持力度。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新乡把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定为培育发展新产业,并以此来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新乡突出经济集聚区的发展,近年来,新乡市已规划建设了27个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辐射了全市半数以上的乡镇、三分之一的行政村。据不完全统计,13个省级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吸纳了从业人员18.44万人。全市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占劳动力总数的近2/3。多数农民都能够就近上班,解决了就业问题
(二)“因地制宜、多元取向”的洛阳模式
洛阳市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城镇体系规划,使新型农村社区成为科学发展的样板,农村经济发展的龙头,社会和谐的典范,党的建设的示范。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
规划建设科学化。洛阳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依据农民的生产与生活需要,充分依托当地各种资源、制度优势,采取分类、多层次推进原则,实施“村村整治千村达标百村示范”工程的同时,因地制宜地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式。
以奖代补规范化。洛阳市采取以奖代补形式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予以支持。奖补资金主要用于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市财政将根据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规模和进度,进行分类奖补,社区每集聚1000人,市级给予100万元的奖补资金。规定,若新型农村社区未能如期完工,每拖延一个季度将扣减剩余资金的25%。对于拖延一年才完工的,将不再拨付剩余奖补资金。
特色产业带动农民致富。新安县石井乡虽然属于贫困乡,但是受自然生产条件所限发展缓慢的石井乡却依靠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乡最穷的龙潭沟村,借国家4A级景区龙潭大峡谷的成功开发,一跃成为全乡首富,户年均收入直逼15万元。保守估计,年游客总数能够突破500万人,足以解决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的就业和增收。
洛阳市要通过合村并城,达到合出新社区、合出新市民、合出新生活、合出新风尚、合出新体制的“五合五新”目标。创新管理机制,倾斜领导力量、人员编制和干部队伍,推行“一月一观摩、一季一小结、半年一总结、全年进行总评”的工作机制,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进度,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三)“以镇带村、以工带农”的竹林镇经验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上,竹林镇根据自身的工业优势,积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依托中心村建设小城镇,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子。
坚持城乡统筹,以镇带村,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竹林镇借助村改镇的契机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突破了地域和体制上的束缚,在镇区集中建社区,不断加强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服务功能,竹林镇近年来先后在镇中心建别墅、住宅楼,并且住宅楼按照每平方米750元的优惠价格卖给村民,鼓励农民集中居住,没有能力购买的居民可以按照家庭情况进行适当补贴,保证所有村民可以顺利搬迁到新社区。
较强的工业基础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资源支撑。竹林镇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之所以能自主建设,主要是由于自身强大的工业基础作后盾,坚持工业发展带动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开办了耐火材料厂、小煤矿、石料厂等,同时坚持“两头在外”的原则,兴办家电厂,制药厂等,不断在提升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发展电子、铁路机车专用件等新兴产业。
注重生态环境建设,保证新型农村社区的可持续性。竹林镇以建设“生态宜居繁荣现代新竹林”为目标。对节约出的土地进行新的规划调整,开发了长寿山旅游景点,长寿山生态环境优美,自然风光独特。北山公园集中展示了竹林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以长寿山和北山为核心的竹林景区被命名为河南省大中小学生德育基地和郑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二、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新型农村社区的定位不清晰
在新乡、洛阳等地区,个别村庄的农民对什么是新型农村社区、对社区内的基本生活模式还难以适应,村民缺少基本的认同感,导致村民只要求社区提供服务,而不愿意承担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责任。新乡一些居民认为新型农村社区仅仅是政府投入和管理为主,不需要自己的主动参与,很多公共性事务采取不介入、不干涉的态度。定位问题是我们怎样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建立什么样的新型农村社区的基础。因此,搞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解决好的首要问题是对新型农村社区进行定性和定位。
(二)对农民差异性诉求的综合考虑不充分
随着农民流动性的增强,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化,当前农民群体已经出现了较大的分化,出现了纯农户、兼业户和非农户,这种分化导致出现了对不同生活模式的诉求。新型社区建设让农民上楼,对于非农户最为有利,他们由于在外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不需要在土地上耕作,上楼可以满足他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对于兼业户有着一定的冲击,农民上楼如果土地被征用,由于在城市没有稳定的工作,在失去工作后回到村庄就没有维持生活的基本保障,很容易陷入贫困。对于纯农户来说,生活方式变化超前于生产方式变化,增加了农民生产生活费用,造成了务农人员的不方便,出现劳动地方距居住地较远,成本增加,农民上楼生活不方便的问题。
(三)社区的公共服务及经费保障能力不足
三个地区在并村、联村建社区后,都存在着管辖区域增大、人口增多、工作人员缺乏的现状。各种检查、考核随之而来,许多工作都要通过收集资料、制作台帐来反映,社区干部忙于应付上级部门交办的工作,投入大量的精力在文字资料上,导致投入社区服务时间越来越少,没有时间了解群众的实际需求和困难,这样以来实际上是弱化了社区的公共服务职能。社区工作经费不足。由于目前公共财政尚没有达到能包办农村一切事务的水平,只能把有限的资金用于解决农民最迫切、最关心的公益事业上去,暂且控制社区工作经费和人员报酬,导致资金供给与社区管委会工作量不成正比,经费不足,特别是报酬较低,一定程度影响工作积级性。
三、加快发展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对策
(一)明确功能定位,扎实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明确管理功能新型农村社区由于原有的村都有一定的集体资产,包括土地、厂房、资金等,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必须对原有的集体资产进行产权界定,在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和全面推进集体经济村级核算的基础上成立资产股份公司并对集体资产进行市场化运作,使其保值增值,这样才能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另一方面表现在社会事务管理的功能。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后,村民集中居住,但农民原有的生活方式还未转型,他们的生活习惯一时很难转变。因此,社会事务管理职能也需要加快转变。增强社区服务功能。
(二)注重社区规划,指导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是在一定时期内对一定地域范围内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总体部署或设计。做好社区规划工作,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与当地经济发展相协调问题。首先应充分考虑单个家庭生产与集体组织利益均衡点。二是注意协调新老社区的关系。这是新老社区规划设计中最主要的一对矛盾是新社区兴建与具有历史价值的老社区是否拆迁问题。三是要充分尊重当地的民风习俗。由于不同地区都会形成独特的传统习俗,因此在户型设计上,需要在充分考察当地群众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充分吸取传统建筑的一些优点。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之更加适合当地人生活,而且能够保持建筑形式和建筑文化上的传承性。
(三)加大政策投入,保障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在宏观战略上,需要国家坚决执行向“三农”倾斜的方针,在策略上,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方筹资的投入机制。一是依照国家政策,保证把投资重点放在公共产品领域。如:跟农民密切相关的硬件设施方面;卫生、教育、文化建设等公共事业方面;农村公共服务方面。二是应突出对农业科技教育方面的投入。要想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步伐加快,除了在生活方面投入外,还要建立和完善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体系,增加农业生产方面的科研投入和政策支持,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在策略上,完善多元化的融资机制。
新型农村住宅设计范文3
摘要:
阐述了新型农村社区的含义和类型,分析了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的关键风险因素及质量形成的三大阶段,针对新型农村社区工程项目本身的特点和建设实际,探讨了影响其质量的七大关键风险因素,为新型农村社区工程项目的质量风险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新型农村社区;工程项目;质量风险管理;风险识别
一、新型农村社区的涵义
新型农村社区是指在农村区域按新社区布局规划所建设的、居住方式与农村产业发展相协调,且具备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化公共服务设施的现代化新型农民聚居点。通过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农村就地城镇化,使农民不离土不离乡,通过进厂、进社区来享受城市生活。新社区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创新点,是提高城市化水平的重要途径。虽然新社区的基本形态、发展方向大体上是一致的,但新社区形成的依赖条件是不尽相同的,从调研的情况看,新社区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城镇带动型、产业支撑型、公共服务引导型、项目推动型、商业带动型等。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新型农村社区住房项目主要由政府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施工招标建设的“政府代建”模式,房屋的建设房款主要是由村民原有房屋的政府给予一定的拆迁补偿和村民自筹资金,新型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则主要由政府财政拨款解决。
二、影响工程项目建设质量的关键风险因素及阶段分析
造成工程质量风险往往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尽管质量风险事件不尽相同,但通过大量质量风险事故的调查和查阅文献资料,可以发现引起工程质量风险的主要因素是:人、材料、方法、机械、环境,简称“4M1E”因素。此外,这五类因素对工程质量风险的影响还可分为三个阶段,即项目勘察规划设计阶段、施工过程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鉴于目前在工程项目建设领域,众多专家和项目管理者都比较认同4M1E因素论,因此,以“4M1E”论和建设工程质量形成的三大阶段论为基础,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再结合新型农村社区住房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采用专家访谈法和文献研读法综合考虑分析农村新型社区住宅项目建设质量关键风险因素,力争全面、客观、准确反映目前新型农村社区住房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
(一)工程项目建设质量关键风险因素
1人的因素
人是工程项目建设和管理活动的主体,包括建设项目的决策者、管理者、经营者、技术人员、作业人员等。人的管理组织水平、学历和专业水平、质量管理意识、责任心将影响工程建设的质量。
2材料因素
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是构成工程实体的物质基础,材料费约占工程造价的60%,且品种多、数量大,材料的质量对工程项目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提高工程质量必须对工程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
3方法因素
方法因素包括前期的规划设计方案、施工技术方案、施工工艺方案、施工的组织设计、检查验收标准和流程等。采取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方案,可以快速有效地实现建设工程质量目标。反之,如果施工方案不正确或者不合理,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考虑不周会出现较多的问题,增加建设工期,大大提高施工成本,甚至严重的将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
4机械设备
目前,大量技术先进的建筑机械设备代替了人工劳动,大大压缩了施工工期,也使施工过程更加专业化、自动化和精确化。由于性能、技术的差异,施工机械设备在价格上差别也较大,加之机械设备选择、使用不当,也会影响项目的建设质量,合理地选择、使用和保养施工机械十分重要。
5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是指施工项目所在地的地质水文、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技术环境,施工方的质量管理体系、制度也都属于施工的环境因素。由于环境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对工程质量的影响程度就会有所不同。要对环境因素加强控制,针对技术环境条件,确定施工方案和施工方法,合理安排施工作业的人员和时间,建立一系列质量管理规章制度,营造一个高质量施工的氛围。
(二)项目建设质量形成的三大阶段
工程项目的质量风险与项目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有关。因此,对工程项目的质量风险评价应根据项目各个阶段的质量风险影响因素进行客观、科学、全面的评价。其生命周期涉及到工程项目的决策规划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及竣工验收三个阶段。
三、新型农村社区工程项目质量风险分析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建设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设计规划深度不够,建设质量水平较差,社区管理和社会服务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整个新型社区住房项目的整体建设质量,每个环节、每个阶段都可能会出现建设质量风险,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整个项目的建设质量,运用项目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和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决策,统筹管理,确保新社区住房项目的高质量、低风险的目标。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要求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必须自始至终坚持高质量建设。必须严把质量安全关,不能因盲目降低成本、满足群众的购买能力而忽视工程质量。要严把施工图审查、招标、监理、质监、验收等重要环节。要按照建设集约化、居住生态化、管理科学化、布局合理化的理念,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休闲娱乐、绿化美化、生产布局等通盘考虑。努力建设一批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配套的新型农村社区。确保群众买着放心、住着舒心,把好事办实,让群众满意。对住房的质量要求在保证高质量的同时也要考虑建房的经济性、考虑当地村民的购买力,外观质量上突出美观性、要与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相适应。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质量风险的特点
新型农村社区住房建设工程项目投资大、工期长、涉及面广,建设过程存在着各种风险,给人们全面、系统地识别风险因素带来许多困难。新社区项目建设工程的质量风险有如下特点。
1不稳定性
由于影响质量因素比较复杂,隐蔽工程部分的质量问题更是难以及时发现、工程检查验收的标准模糊,因此工程的质量不够稳定。
2出现质量问题代价高
建设工程项目一旦完工,出现质量问题,根本不可能拆除或者毁掉,只能找补,处理起来比较麻烦且效果不好,代价较高。尤其是当隐蔽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就不仅仅是要修补出现问题的部位,因为要修补出现问题的部分往往要先破坏质量完好的部分,这就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所以,代价比较高。
3质量标准的模糊性
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质量与城市商品房质量不同的是它具有一定的灰色空间,国家也没有相应的统一质量标准,即使有也很难在农村完全执行下去。
四、新型农村社区工程项目质量的关键风险因素及应对措施
(一)做好项目规划设计
项目的规划设计是项目质量高低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工作,政府要成立专门协调机构,抽调建筑设计规划院等部门的专业人员指导,专人负责本社区的规划工作。在查阅相关资料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新型农村社区项目规划设计的问题比较多,村庄基础设施不完善、垃圾乱堆、污水乱排、村容村貌差,导致“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村庄布局散乱、住宅风格不协调、建设档次低质量差,导致村庄建房先建后拆,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原因是设计单位的资质等级低和专业规划设计水平低,造成项目规划设计水平较差。
(二)强化承建方的施工组织管理
施工方的施工方案和项目管理水平影响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质量。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由于施工方案不合理,施工方法不科学造成的墙体开裂、墙面渗水等现象比较常见。因此必须严格按照规划要求,组织项目的施工公开招标,选择实力较强、质量控制较高的信誉度较好的施工企业。针对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要求施工方案和工艺技术合理,现场技术人员和作业人员应严格按施工方案的内容来执行。
(三)提升施工管理人员、监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技术水平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一些中标企业往往私自分包给分散的工程流动队,这些流动队大都是缺乏建筑行业资质的农民,技术水平较低,不能严格按质量标准进行施工,管理控制难度较大,对新型农村社区的住房项目建设带来极大的质量风险。同时,施工企业的现场管理人员、监理人员、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资质等级较低,质量意识淡薄,责任心较差,对现场施工的技术要求和控制能力差,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对其所负责的施工图纸、施工技术变更、技术交底、质量管控、材料控制能力较弱,这些都极易产生质量问题。因此,提升施工管理人员、监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责任心和技术水平相当关键。
(四)规范材料的质量标准和存放管理
由于建筑材料管理比较混乱,采购质量标准不高,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中,由于资金限制和质量意识淡薄,对采购材料的质量标准要求较低。因此也需要做好材料的进场验收和合理的保管。在材料的实际使用过程中要做好复检,发现有质量问题的建筑材料绝不能使用,在合理的成本范围内,尽量制定材料的高质量标准、选择比较诚信的供应商进行规模化采购以降低成本。新农村建设更要注重节能环保,尽可能地选择新型的环保材料。
(五)注重机械设备技术性能
目前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机械设备相对比较落后,设备性能和规格较差,不能满足新社区房屋施工和检测要求。对于机械设备,没有安排专人管理,没有定期进行检测和维修保养,损坏风险比较大且大型先进的设备使用量较少。因此,机械设备的性能和质量直接影响工程施工的进度、成本和质量。
(六)注意环境因素影响
这里指的是项目工程的技术环境、工程管理环境、当地的人文环境,当地的农村特色、作业环境和周围环境。比如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复杂的地理条件给施工会造成困难,增加施工成本和时间;冬季严寒天气不允许施工,否则会出现质量问题。高温严寒天气施工也可能会出现人为的质量事故和生命安全。有些为赶工期采取着急赶工,一味求快,不按工序严格执行施工,也会带来严重的质量问题,因此工程项目的环境因素也会影响着项目工程的质量。
(七)解决好投入资金少与资金到位不及时的问题
建设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从规划设计到竣工验收交房直至装修住入为止,都需要不菲的资金。虽然现在农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收入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大部分的村民还是难以在短时间内支付十几万的房款。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拆迁原有旧的房屋虽有一定的补偿款,但是置换新房屋,几乎每家都要再支付几万至十几万的新房款。由于中标的施工企业仍要获取利润,也就有了合格基础之上的满足质量目标要求程度和资金投入互为矛盾的一面,因此需要在房屋价格和质量标准上作出综合权衡,在合理的价格基础上更要强调房屋自身的质量,否则价格就无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景全.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特点与发展建议[J].城乡建设,2013(1):21-22.
[2]李哲.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初探[J].科技致富向导,2011(2):21-22.
[3]陈文科,刘田喜,陈汉华,等.中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模式与路径分析———以湖北省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10(5):4-14.
[4]丁聪,刘应宗.中国房地产市场政府调控政策的动态博弈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5-60.
新型农村住宅设计范文4
关键词 ;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规划建设;思考;建议;
中图分类号: G3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农村居民点规划工作已经融入农村现代化建设之中,成为我国土地规划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通过对现有农村居民点重新进行规划、改造、迁村并点、整治空心村、合理调整结构等,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点用地效率和集约化程度,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和其他农用地面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
一、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的规划背景
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布局改革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然而,由于我国农村建设受到缺少必要的规划性意意识观念、建设资金短缺、建设力量薄弱、缺乏长期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普遍存在着建设无序、公共设施建设滞后、建筑质量存在安全隐患、生活观念落后、土地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以及农民增收乏力限制了规划建设的开展等问题。
因此,新农村社区规划应以农民为核心,促进农村地区发展为目标,从经济、产业、土地、社会伦理、地域文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多角度综合思考和人手,以农民利益为出发点,始终贯彻农民是使用者、受益者的思想,同时结合乡村、地域文化特色的创造,规划设计配套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
二、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2.1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的规划选址和建设方案不科学
在居民点选址上,没有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很好衔接,很多居民点的选址在基本农田保护范围之内,导致居民点无法开工建设;没有充分考虑居民点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以及交通状况,使居民点难以建成具有农村特色的生态田园农庄。没有充分考虑农民当前生产的便捷,有的居民点距农田太远,农耕不便。另外,在规划建筑设计方案上,有些居民点方案没有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不注意吸纳地域文化、建筑形式,风格没有特色,过分强调土地的节约,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生产生活居住习惯。
2.2新型农村居民点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健康发展,需要强有力的产业作为支撑,否则农村社区居民点建设不可能持续,即使建成,也留不住人,将变成“空庄”、“死庄”。在本轮规划中,各镇大都只注重建筑设计规划,没有考虑居民点未来产业发展布局和产业发展规划,更没有为未来产业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
2.3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建设资金投入了重不足
多方筹集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建设资金机制尚未建立。上级划拨的农村专项建设资金没有向居民点建设倾斜,财政资金投人不足,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民个人均没有投入。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规划建设以来,只投入资金建住宅房,没有投入资金同步配套建设基础和公共设施。调查显示.43.3%的村民因为新农村居民点基础、公共设施不完善,不愿意到居民点选房,更不愿意搬到居民点。
2.4与相关规划工作未进行有效衔接
近年来,各种实施中没有与新农村社区建设有机结合,危房改造大都在原宅基地上翻新、重建,易造成重复建设,浪费资源,村庄整治后村民因条件改善。更不愿意搬迁至新农村社区,影响新型农村社区人口集聚.延缓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程。士地利用规划与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布点规划存在矛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中,没有充分考虑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建设用地,目前,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大都处于农田甚至是基本农田范围,导致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建设因土地间题难以启动建设。鼓励引导农民退出农业、走出农村以及搬出现有村庄,进入居民点的政策体系没有建立。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建设工作责任机制没有建立。
三、解决农村居民点规划问题的方法
3.1以合理的规划为龙头, 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
(1)制定规划: 农村居民点整理, 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 依据农村实际, 本着方便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宗旨, 编制规划。规划要按照 “ 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村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要求, 实现 “ 三个集中”的空间布局调整, 即居民向中心村和小集镇集中, 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 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
(2)加强规划管理: 建新村, 奔小康, 这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新村建设摆上议事日程, 做到有布置、有目标、有措施、有考核; 特别是村两委干部, 要重视村建规划管理, 常抓不懈, 一届抓一届, 传好接力棒。有关部门要依法办事, 严格执行“无规划, 不批地”、“先规划,后批地”政策, 杜绝 “以罚代批”行为。
(3)各农村居民点用地 规划工作队必须公示用地规划结果,广泛接受群众监督,虚心听取意 见。用地规划实行镇、村、组三级签字盖章,一式四份,国土所严格 审核上报。填写相关表册,绘制图纸应有国土所专业人员指导,严格 审查,按时上报,县国土资源局审查审批后开始实施。最后是做好农 村居民点用地规划图纸、表册、档案的整理工作,妥善保管。
3.2编制科学的农村居民点规划, 并建立一套规范的整理程序;
农村居民点规划要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充分利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闲置地, 能利用废弃地、 坡地、 山地的就不要占用耕地, 还必须控制村庄盲目扩张。宅基地的布局形式, 既要考虑村庄的整体性, 又要注重村民从事各种生产、生活的实用性。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农村居民点规划的要求,在明确划定村镇建设用地的基础上, 制定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同时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逐步推进整理进程。土地整理是一项涉及工程技术、 经济、 法律、 行政、 管理等多个领域的系统工程。对整理区域必须建立一套规范的程序, 比如项目前期进行基础调查、系统分析、效益论证、项目评估等工作, 然后可行性分析可行后要筹集资金并组织实施土地整理, 项目完成后要及时进行土地变更调查, 绘制变更后的土地利用现状图等一系列工作。
坚持“节约、合理利用土地”的原则,按照省、市、县农村宅基标准面积规划用地,重视对村组道路的规划。严格按照宅基标准面积规划用地,从源头上消除违法隐患,按标准科 学合理规划村组道路,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兼顾未来发展等。坚决杜绝低效能利用土地的行为。
严格设定村组规划红线,坚持群众建房放线制度。空心村改造结合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进行,严格红线控制,找出最科学、最合理的规划方案,动员地质灾害隐患区的群众向规划区内迁址新建,严禁在地灾隐患区内规划建房。
3.3做好调查、管理、监督工作;
尽量利用闲置地、劣质地,坚决不准占用基本农田。土地管理人员应在镇村组干部的配合下,对居民占用地进 行现场调查,土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对照农田保护图纸选址规划, 尽量利用“刀把拐角”、闲置地、劣质地,坚决不能贪图安置户数多、交通便利等占用基本农田。
另外,对建房户实行跟踪管理,动态监督,对照放线记录和规划图纸进行定期检查,严厉打击私自改变规划、破坏 规划建房的违法行为,维护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权威,逐步实现农村 建房高效能用地、科学用地、合理用地、节约用地。
结束语
总之,对新型农村社区进行全面的规划,是建设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规划设计时,一定要从农村的实际出现,设计出百姓放心的满意工程。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载体,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途径,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加速器,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出最合理、最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居民点规划。
参考文献
[1] 龚达麟.农村居民点规划布局的集中与分散问题.《建筑学报》.2003.
[2] 黎逸科;曾宪川;梁少华;;阳东县平地村新农村规划的实践与探索[j];城市规划;2007.
新型农村住宅设计范文5
关键词:农村;建筑规划;建议
农村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尤其是近几年的农村发展成为了国家关注的焦点。农民的住宅环境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在现代打造一个与时俱进的新型农村,使农村与城市同步发展,促进农村建筑朝着安全、环保的角度发展,这将是一段时间内所要追求的奋斗目标。
1农村规划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1.1建筑观念陈旧、缺乏指导
当今的市场经济改革使得一部分人先富裕了起来,农民也在一系列的政策指导下步入了小康社会。农民富裕起来的首要任务就是整治家园。以前老旧的房子拆了重新建筑。但是依照他们的眼光以及意识来看,房子往往缺少美感与现代性。们居住的环境氛围大多都是十分封闭的,没有先进的建筑理念作为其建筑房子的指导,导致具有一定的盲目及杂乱无章。大多数人对于房子的要求都是从实用性与美感这两个方面出发。①要求其能够遮风挡雨,所以实用性是非常重要的。房子需要在一些事故来临之时具有安全感;②房子具有一室的美感,赏心悦目。但是在现在的农村,许多人都没有很好的做到这两点,一味的追求“高大上”,用房子的大小,建筑材料的富丽堂皇和土地面积的庞大来衡量自己家的富裕程度。虽然这样可以给别人带来震撼感,但是往往这种“粗放型”建筑不具有长期保存性和可持续发展,而且这样还大大浪费了人力、材料与土地,不利于环保节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2质量与基础设施问题
农民建筑房屋往往只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参照左邻右舍而进行建设,没有根椐自身的需要对房屋作出合理的建设,更没有专业人员的指导。这些想法在很多时候都是不可行的且而不规范的。大多数农民的房屋在建设过程中都没有有效的安全保障,甚至他们的房屋通常是不堪一击的。房屋的稳固性、抗震性、抗寒性或者保温性对于建筑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许多农民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技术指导做支撑。更有许多人为了省钱,在建设中“减工减料”“得过且过”没有把房屋的质量看得很重要,以至于后期出现很多修修补补的情况。现在许多农村人都放弃了低收入的传统农业生产而外出务工劳动,导致了农村里许多房屋空闲无人管理,使得公共设施与土地利用无法平衡。
2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措施
2.1制定农村合理的建筑规划
①改变原来农村用地分散的不合理布局,把居住区和生产区区分开来,合理布局建筑用地和道路系统,制定一个有效的建筑计划。把现代化的建筑风格在农村这个大环境中展开合理的宣传,让更多的农民了解现代的“建筑美”;②绘制现代建筑风格的体系图,让农民的思想与当今的时代接轨。科学合理规划的同时也要根据农民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设计出一些适合其居住氛围的建筑,结合此种方式设计出多种不同的房型,满足不同农民的不同要求,建设出既具有当地风俗特色又体现出现代气色的建筑风格;③有建房要求的人去其它具有代表性的新农村进行建筑考察,再通过他们对农村里面其他人进行引导,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落后性,而主动实行科学化的房屋建设;④还可以让政府给每个村子派出一些建筑专家,为村民们灌输建筑知识,比如房屋的建设比例应该是多少,房屋之间的距离应该控制在什么范围内,房屋建筑应该注意的事项是什么等等。合理的建筑规划意义重大,这样不仅能够使村民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转变村民的设计建筑理念,还能够改善村民乱用土地,破坏城市建设的情况。
2.2加强农村建筑的防自然灾害建设
一般农村都是建设在郊区,甚至许多都是在山区之上,一般情况下会遇到台风、洪水、泥石流、地质沉降或者地震等自然灾害。由于农村的技术和经济条件的制约,现有大量的低标准建筑与设计的安全要求相差相距甚远,许多建筑达不到规定标准。当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发生时,如果楼房质量有问题,那么人们难逃厄运。2010年的玉树县地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7.1级的地震却造成巨大伤害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房子质量问题。加强建筑的防自然灾害能力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规范房屋的结构设计,所有房屋必须经由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出施工图纸,由政府建设部门统一对施工图纸进行备案方可进行建设;②把进入农村建筑市场的临时包工队组织起来,通过培训、考核、登记、发证等程序,确定他们进入农村建筑市场的资格和施工范围。坚决禁止未经过培训和没有施工资质的队伍承包农村住宅工程;③当地政府建设部门应设置专职部门对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监管,对各施工阶段进行现场验收,做好备案资料;④对危房和低收入家庭应有相应的扶持机制,对设计、审备、监管等费用于以补贴或减免,引导他们建设稳固,安全,耐用的房屋。
2.3加强农村建设的引导工作
引导农民了解住宅空间卫生条件的基本要求,合理选择层高和住宅的合理间距;引导农民重视人居环境的基本要求,合理布局,选择适合当地特色的建筑造型: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选择适当的装修。引导农民统筹考虑农村长远发展及农民个人的利益与需求。重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以确保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村住宅的功能质量.为广大农民群众创造居住生活、生产方便和整洁清新的温馨家居环境,农村自建房设计将会成为中国的一大发展趋势。为使我国广大的农村都能建成独具特色、各放异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自建房设计的发展趋势将会是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结束语
农村建筑的科学化、合理化设计能够促进农民思想的与时俱进,也能够使农民的建筑手段更加先进,提升农民的安全意识、改变传统的建筑模式,为城市、农村的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村民对住宅建设的要求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农民自建住宅的科学合理规划,是构建和谐的节约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3]。
参考文献:
[1]王舒扬.我国华北寒冷地区农村可持续住宅建设与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11.
[2]胡志莲.四川省东北地区新农村住宅建筑设计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4.
新型农村住宅设计范文6
【关键词】城乡统筹,村庄规划,问题,探索
一、农村居民点统筹用地的特点
(一)用地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从地域分布来看,农村居民点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平川地区,由于地势平坦,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高,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大;丘陵区和山区,一般地形起伏较大,地貌类型复杂,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经济较为落后,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较低,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小。
(二)人均用地规模普遍偏大
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人均占地规模普遍相对偏大。
(三)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
根据调查结果,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一般占农村居民点用地的70%以上。宅基地的主导用地特征在村庄内部用地结构中极为明显,其次是道路、畜圈用地,工、商业用地面积极小。
二、新农村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新农村规划的城乡统筹及体系框架问题
由于城乡“二元化”体制的长期存在,重城市发展轻乡村建设,我国在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编制办法及相关标准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框架,而新农村规划则显薄弱,尚未形成自身独立、完整的理论框架、编制方法及指标体系,所以新农村规划不得不参照城市规划的编制方法及技术指标。但由于城市与乡村在经济职能、人口规模、生态环境、社会系统、行政级别、空间尺度、建筑形式、生活习惯及民风习俗等要素方面差异巨大,所以它们的规划要素必然也不一样。
(二)规划缺乏对农村产业发展的引导
有些地方领导片面理解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抱着快出成效、急功近利的想法,以为搞大拆大建,或者把房子外立面粉刷一下,搞好环境卫生,就叫做新农村建设,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编制的新农村规划往往只侧重于村容村貌整治,而忽视了对农村的产业引导,没有经济发展的带动,必然导致农民缺乏实施规划的持续动力。
(三)新农村规划缺乏有效指导,未能充分发挥其利用效益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预留用地是政府在征地过程中,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安排一定比例的留用地,用以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保障被征地后农民的生活来源,也常称为“带征地”。农村的土地征收主要是应城市建设项目的需求,由于我国现实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城市规划的严肃性不够,规划常因城市项目建设进行调整,但在调整的同时却未对原有农村“带征地”的开发利用进行统筹考虑,导致建设项目用地的安排与“带征地”脱节。
(四)农村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用地空间缺乏统筹规划
由于受农民“建了新村不拆旧村、多占用地”的小农意识影响,目前我国农村“一户多宅”的情况普遍存在,空心村数量众多,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在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日益加大,但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受国土政策的影响,且农村建房缺乏适合的管理办法,农村零星住宅建设的审批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而农民改善生活环境和婚娶分户的迫切需求现实存在,导致农民占用农田、路边等非建设用地加建、抢建现象严重,农村建房布局凌乱,对土地资源的浪费较大。
(五)规划缺乏公众参与
规划师往往根据自己或决策者的审美喜好,简单追求整齐划一的效果或现代时尚的风格,按照城市住宅小区的模式布局农村,大量使用非乡土性材料,忽视了对村民生活习惯、新农村原有的传统历史文化风貌、布局肌理和建筑风格的考虑,造成了规划不符合村民生产生活习惯、涉及工程量大(如较大的拆迁量、需要改变乡村原有的地形地貌等)、实施困难和农村地域特色缺失等问题。
三、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农村规划的几个可参考的思路
(一)规划要保证质量、有特色、高起点
既然是新型的农村规划,就要区别与以往的老式建设模式,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要突出不同地域、不同农村的特色和人文特点。
新型农村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领导模式,因此,做好这些农村建设有利于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我们在进行新型农村建设的规划时就要从整体和大局出发,科学、全面有条理地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进行设计。
(二)规划既要促进城乡平衡发展,又要重视农村的现实情况,在长远目标引领下逐级推进
我国推行城镇化进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城乡的均衡统一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对城镇发展的战略指导,新型农村建设的发展格局是个远期目标,是一个与传统观念决裂的长期过程,绝不是在短期内能实现,但随着经济水平与人们思想水平的不断提高会逐步实现。因此,在规划中应本着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相结合,分批开展建设活动,立足实际,逐步实现预想目标。
四、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农村规划的具体方面要考虑的内容
(一)规划的定性方面要考虑打造特色农村
我国地域广阔,地理位置所跨越的经度与纬度范围都很大,因此,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农村的自然景观、风俗习惯、人文理念都是不同的,我们在进行规划时既要保留村和镇的原来各自的不同性质,同时又要使二者在性质上实现完美地统一。新型农村的定性,要突出新型的性质,在大区域上要有共同的主题,而一村一庄也要独具特色,比如依托本地、本村的传统文化来打造特色建筑,树立一村一品、一镇一品的特色品牌形象,如“桃园春色”“梅园春景” 等规划主题,突出地方特色。
(二)规划的定位方面要解决农民的生产生活
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同时,必须要注意倾听农民的意愿,不能因为发展而不顾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赶农民上楼”的做法是不符合农业生产实际的,也不符合建设新农村的内在要求,因此,在规划中对农村的定位一定要结合农村实际,依托当地特色资源和交通优势,对产业布局的规划建设提出明确目标,使其生产方式的转变成为一个长期而渐变的的过程,这样更有利于农村居民的心理变化过程,提高农村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规划的定量方面要有准确数字
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农村建设之前,我们要对农村的现实情况进行摸底和考察,尤其是农村的数量以及每个农村的整体规模与他们的发展水平,这些情况都要调查清楚。如果村庄道路情况较差,在规划就应该从修路入手,来改善居住环境,而不是单纯盯着房子的改造。如果农村的土地面积非常紧张,就要在规划中注意保护耕地,尽量减少住房挤占耕地。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更无法做出规划与理论指导。所以我们必需得首先搞清楚工程建设的量的方面的问题才能使规划顺利进行。
五、结束语
总之,农村居民点统筹规划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一方面,我们要学习一些典型模式的经验;另一方面,也要因地制宜,适时创新和探索一些新的模式。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工作的核心是土地的集约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应该要切实保障农民的权益,不能靠侵害农民的权益来发展经济,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与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挂钩以后,应充分抓住这个机会,把农民的权益和经济建设有效结合起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土地可持续利用之路。
参考文献:
[1] 李雯,李嘉林,国外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启示[J] 城乡规划与环境建设,2008
[2] 赵虎,王兴平,基于城乡统筹理念的农村规划改进措施探讨[J] 规划师,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