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1

一、主产区粮食产量和财政收支基本情况

从2007―2011年粮食产量看,黑龙江省在2007年粮食总产量达到692.6亿斤的基础上,连续越过800、900、1000、1100亿斤四个台阶,2011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1114.1亿斤。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生产发展了,财政收入会相应增加。但在粮食生产的问题上,却出现了相反的状况。即生产粮食越多,则地方财政的包袱越重,粮食生产与地方财政的这种反向效应,日益成为制约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

2007至2011年,黑龙江省43个产粮大县(市)一般预算收入之和分别为:278.8亿元、370.7亿元、459.6亿元、643.9亿元、727.2亿元,其中,县本级收入分别为52.4亿元、70.4亿元、81.5亿元、110.7亿元、147.2亿元;一般预算支出之和分别为:280.7亿元、368.1亿元、443.3亿元、625亿元、704.6亿元,其中,县本级支出分别为267.9亿元、350.1亿元、417.1亿元、582.7亿元、659.1亿元。全省43个产粮大县(市)本级收支相抵后全部为负数,各年度缺口分别为:215.5亿元、279.9亿元、335.7亿元、472亿元、511.9亿元。

综合县级财力计算口径的一般预算收入与中央专项转移支付、省以下专项转移支付、上解支出等三项支出之差,2007至2011年,黑龙江省43个产粮大县(市)县级财力情况分别为:197.9亿元、238.3亿元、262.3亿元、346.5亿元、444.7亿元。从全国范围来看,如果按总人口数量进行测算,43个产粮大县(市)人均财力水平仅占全国平均财力水平的42%;从全省范围来看,同样按照总人口数量进行测算,43个产粮大县(市)人均财力水平也仅占全省平均财力水平的45%。

粮食产量和财力状况倒挂的现象还体现在省级层面。虽然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连续四年年均增长100多亿斤,但全省财政收入在全国排名情况却以每年下降1至2位的速度呈逐年下降趋势。2007年,黑龙江省财政收入在全国排名第15位,到2011年仅排名第22位。县(市)级也如此。以产粮大市尚志为例,2007至2011年,该市粮食总产不断攀升,从15.4亿斤一直增长到21.8亿斤,五年时间粮食增产6.4亿斤。但在粮食生产持续增长的同时,该市经济特别是本级财政收入却没有同步发展,反而是收支缺口不断加大。据统计,2007年该市本级财政收支缺口为5亿元,到2011年本级财政收支缺口则达到了13.2亿元,陷入了“产粮越多、财政负担越重”的怪圈。

二、“产粮大县、财政穷县”原因分析

出现“产粮大县、财政穷县”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涉农税收。2007―2011年,黑龙江省的涉农税收情况如下:

自2006年1月1日我国取消农业税后,农民没有直接的税收负担。现行税制中涉农税收主要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关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烟叶税、契税、车辆购置税、车船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14个税种。

从主要涉农税收优惠政策看,在增值税方面,对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产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向本社成员销售的农膜、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予以免征。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对从事蔬菜、谷物、薯类、油料、豆类、棉花、麻类、糖料、水果、坚果的种植,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中药材的种植,林木的培育和种植,牲畜、家禽的饲养,林产品的采集,农产品初加工、兽医、农技推广、农机作业和维修等农、林、牧、渔服务业项目,以及远洋捕捞等予以免征。对从事花卉、茶以及其他饮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种植,海水养殖、内陆养殖取得的所得减半征收。在营业税方面,对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物保护、农牧保险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家禽、牲畜、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对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农业生产者用于农业生产的予以免征。在城镇土地使用税方面,对直接用于农、林、牧、渔业的生产用地、在城镇土地使用税征收范围内经营采摘、观光农业的单位和个人,其直接用于采摘、观光的种植、养殖、饲养的土地予以免征。在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方面,对农林牧渔业用地和农民居住用房屋及土地予以免征。在印花税方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本社成员签订的农业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购销合同予以免征。在耕地占用税方面,对农村居民占用耕地新建住宅,按照当地适用税额减半征收。在契税方面,对纳税人承受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土地使用权,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的予以免征。

由于有上述涉农税收优惠政策,粮食主产区的财政增收主要依赖农业企业税收。目前,黑龙江省农业企业的税收主要由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几项主体税收构成。但受各项涉农税收优惠政策影响,全省涉农税收年缴税额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以省产粮大市虎林市为例,2007至2011年,该市涉农企业年平均实现税收564余万元,分别仅占当年该市全口径财政收入的2%左右,税收贡献率相对较低。

由此可见,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免征,税负低的第一产业基本不提供财政收入,第二产业中涉及农业的部分主要集中在粮食加工企业,所产生的税收主要集中在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几项主体税收上,而由于目前国家实行对粮食加工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导致上述几项税收占各地政府税收总量的比重都较小。即使能够征收的部分,按照现行的分税体制,粮食加工企业增值税收入的75%要上缴中央财政,地方政府只获得25%;粮食加工企业所得税收入的60%上交中央,地方政府只获得40%。与此同时,按照现行政策,国家对粮食主产区开展粮深加工有诸多限制,导致涉农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有限,形成了粮食主产区“贡献大反而受益小”的不合理局面。

于是,转移支付制度日益成为粮食主产省(县)的主要收入来源。1996―2010年,在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下,黑龙江省级对下实际转移支付规模年均递增43.3%,保障了重点民生支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粮食主产省(县)财政的困境,解决了基本财力缺口问题。但与目前全国平均财力水平相比较,目前实行的转移支付制度还只是低水平的转移支付,仅能解决“吃饭”问题,能“治标”但不能“治本”。因此,要实现粮食主产区经济同步发展,使粮食主产省(县)人均财力水平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还必须健全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三、促进粮食主产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是进一步调动各级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加快健全并完善对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应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建立按商品量给予主产省转移支付的奖励制度。在现有对产粮大县奖励政策的基础上,根据粮食主产县粮食产量、商品量增加量,每年再给予一定的补助,使其人均财力水平能够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取消对农业生产项目投入的地方配套。

二是进一步充实农业产业税源。从目前税收体制情况看,农业产业的税源比较单一。建议国家放开对玉米、水稻加工限制,加大对粮食仓储物流行业支持力度,适当增加或扩大农业企业税种,并将这部分税收收入划为地方政府财力。

三是进一步理顺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流通管理体制改革,在市场准入和交易平台建设上,更应向农民倾斜;提高农业内部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分散的农产品加以集聚、整理和分类,并根据营销网络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采取对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加工产业的重点大项目建设和重点龙头加工企业技术改造与新产品开发投资补助、原料成本补贴和资金贷款贴息补助等政策措施,支持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实行有限的粮食价格管理,在价格调控方面进一步明确粮价保护的目的,合理制定粮食保护价格。同时,落实好粮食差价政策,认真实行优质优价政策等。

四是进一步稳定种粮农民收入预期,建立健全农民卖粮收入增长保障机制。建议扩大黑龙江省最低收购价粮食品种范围;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稳步提高最低收购价水平。

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2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体系中属于基础层次的行政区域经济。20世纪90年代中期,县域经济才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因此对县域经济概念的界定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但大致来说可以从四个角度理解:其一,复合性,指在一个县级行政区域内各类经济活动的总称。其二,区域性,是一种行政区域型的区域经济。其三,特色性,是以县(市)级行政区划所规定的范围为管理对象,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其四,系统性,县域经济是一个具有区域性、层次性、开放性等特点的经济系统,是一个功能相对完备和健全的经济单元。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不同,它强调的是产业结构及体系的综合性及相对独立性。从产业的角度来看,因为农业的基础性作用,相对于工业和第三产业,它在县域经济中的权重比较大;而立足于资源禀赋基础上的工业则是县域经济的主导;同时,兼有金融业、商业、服务业、信息业等非农部门经济。县域经济是各种经济部门及经济成分最大的包容体,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农业、工业、建筑业、商业、交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等,以及社会发展方面的各个领域――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都是构成县域经济的组成部分之一。

二、县域经济的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指的是县域范围内的社会和经济的全局发展。县域经济从产业结构看包括县域内的各次产业;从空间结构看包括城镇经济和农村经济;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看包括各种所有制经济。研究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展开,第一个角度,县域范围内各个经济部门和各种经济活动中的产业结构、资源配置、运行模式及其发展;第二个角度,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讨论河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侧重于从第一个角度着手,具体而言包括: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即不同县的经济应如何发展,应该制定什么样的适合自己县的产业政策,它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的研究模式;县域经济要素的合理配置,侧重于对县域经济技术条件和效率的分析;县域产业发展,我们知道,农业依然是县域的基础,工业依然是县域的主导,服务业是县域未来发展的方向,如何做好三者的权衡显得尤为重要。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支撑

第一,经济增长理论。

合理且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是包括全世界在内的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县市所共同追求的目标,没有经济的增长,社会、文化的增长就毫无基础无从谈起,县域经济也是一样,所以经济增长理论也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支点。

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理论:他反对这样的一种观点,即把农业定为停滞的,农业不能对经济发展做出任何贡献,相反只有工业才能实现经济起飞。舒尔茨认为,在传统农业中,生产要素的配置达到了很高的效率。他用收入流价格理论解释了传统农业停滞落后、不能成为经济增长源泉的原因,并指出改造传统农业的出路就在于寻找一些新的生产要素作为廉价的经济增长源泉。他同时还提出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要引进新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对农业进行技术引进。舒尔茨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以传统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的重要警示,对中国县域经济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速水佑次郎的借用技术理论:他主要用比较制度的方法和他对东亚,尤其是日本经济发展的经验和知识,从人口增长、资源耗竭、资本积累和技术变化等方面,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社会和文化传统,由资源禀赋和技术变迁引起的制度演进进行了研究。他有几个重要结论,第一,发展机制潜在于表面落后中,一旦这种机制被开发出来,发展中国家就有可能实现赶超目标。第二,发展中国家所需的投资超过了国内的储蓄能力,所以引进资本是发展中国家的摆脱增长率和低储蓄率恶性循环的措施。第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发展上的差距是其加快增长的潜力。第四,发展中国家应当实现政府与企业家之间对产业政策和信息的分享。最后,土地确权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实现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

第二,不平衡发展理论。

不平衡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赫希曼和威廉姆森。赫希曼认为不发达国家或地区在理论上的平衡发展是不可能的,经济进步并不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会出现一个增长极或增长点,进而形成区域间的不平等,而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一种力量扩散到其他地区,即极化效应和涓流效应。威廉姆森发展了所谓的倒“U”字型理论,这是一种有时间变量的平衡发展理论,在区域成长的初期阶段,极化效应较扩散效应显著,区域经济差距呈现拉大趋势,这种不平衡表现在生产要素首先集中在少数点火地区,即增长极上,可以获得较好的效益和发展,而在区域成长后期,扩散效应变得更为重要,集聚经济向周围扩散渗透,并导致区域经济差异的进一步缩小。

第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目标,并被广泛应用于指导县域经济的发展。从产业构成来看,我们要实现可持续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对于一个成功的可持续项目,必须达到以下三个标准:一是持续性。是指经济发展受到多次逆境和重大干扰后而能存留的能力。二是有效性。经济发展应是一种实质实效性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不是有增长无发展,有产出无效益的虚脱发展。三是公平性。它主要是指农业等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部门或行业,应该在各经济部门发展中处于公正的地位。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发展滞后,经济强县少

从增长速度看,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增长速度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1997-2006年县域GDP增长8.6%,低于全国0.5个百分点,县域二、三产业比重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1.1和4.8个百分点的落差。从数量上看,相对于东部乃至中部的部分省,河南省县域强县少,第九届全国百强县河南仅有2个,为排在45位的巩义市、73位的堰师市,与数量日益上升的江苏省、山东省、和浙江省相比较,我们则是从第八届的7个下降到现在的2个。

二、县域工业化进程缓慢、城镇化水平低

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各个方面的原因,我省中心工业化程度高,低的模式比较突出,县域工业发展明显滞后。具体表现为,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链条短,工业附加值低,资金投入不足,设备更新慢,企业研发能力低,劳动者整体素质低。在城镇化水平方面,河南省县域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14个百分点,仅为30%,发展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三、县域农业产业化进程滞后

今年来,多以初级产品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使我省县域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比较少,更不用说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享有盛誉。就地域来说,相对比较知名的企业,如莲花、大用、华英、科迪等,大多集中分布在临颖、许昌县、潢川、淇县一带,除此之外,畜牧产业层次较低,规模经营比重不高,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相对滞后,畜牧业产值与畜产品加工业产值的比重较低,并且紧随其后的支撑体系建设也没有跟上步伐,社会化服务功能不完善、不配套。尤其是改良、防疫、质量监测检验、市场信息网络体系滞后,已远远不能适应入世新形势的要求和畜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四、县域经济对外开放度不够

2007年,河南省县域出口仅为16亿元,仅为县域GDP的1.42%,在109个县市中,有20多个县市的出口为空白,有近30个县实际利用外资是空白。招商引进的资金使用质量不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不高。比方说,我们的招商引资渠道不畅,缺乏有吸引力的项目,引进资金的质量不高;并且我们的外向型出口产品还是以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和高污染为主,不利于我们的结构调整及在国际市场上开拓新的市场。

促进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一、各县依据自己的比较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全省109个县(市),在经济发展模式上可以有四种类型:工业主导型、现代农业主导型、第三产业拉动型和传统农业主导型。具体来说,资源比较丰富的登封、新密、舞钢等可以选择工业主导型;中牟、汤阴、南召、西峡等,虽然第二、三产业总产值比重已达到80%以上,其中第二产业比重平均达到60%以上,但相对于工业比较发达的工业主导型城市来说,我们倾向于把他们归属于现代农业主导型;自然人文景观、传统文化资源或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县(市),可以尝试把第三产业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如嵩县、栾川、西峡等;对于那些,工业资源不足,基础薄弱,第二产业比重低于50%的县(市),选择走传统的农业发展道路。但这四种类型的选择比并非绝对的,也可以相结合而发展,最终目标是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制定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在吸纳劳动力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中小企业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重视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在审批、贷款、政策扶持等方面,制定积极有力的政策措施。同时,在支持这些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引导他们的企业走向,即走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经济含量高的道路。

三、积极培育县域特色化经济

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可能在所有产业部门占有优势,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选择发展相对于其它区域来说,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建立自己的特色。比方说,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要加大发展资源加工型工业;农副产品丰富的地方,要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离城市和大企业近的地方,要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加入到企业、优势企业的分工协作体系中;现实优势不明显的地方,要解放思想,广借外力,逐步培育自己的特殊产业。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也证明,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打造强势产业、培育特色经济的过程,各领正是县域经济极力追求的方向和目标。

四、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

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3

1 农业经济的现状

1.1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近几年来,农民的收入一直受到关注,加上长期形成的城乡经济二元结构,以及种种原因的限制,比如农村道路交通问题、农村市场消费问题等,都影响农民对消费品的需求的充分发挥,同时,也会起到刺激国内需求,对产生农业经济推进作用。

1.2 农民收入将保持恢复性增长

农民收入增长需要有三个因素的刺激,一是农产品价格需要呈上升趋势、农民能从农产品出售中获得更多的收入。二是农产品区域化的格局不断强化和利用,对城乡收入低的居民具有便利条件,也将会得到这部分群众的关注,有助于农民销售农产品的增加。三是非农业户口的人员收入会持续增加。政府出台了很多有利于农民进城打工、增加收入、的政策措施。另外,全国范围内的政策扶持力度也大大加大。

2 了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操作性建议

2.1 农业经济与投资相结合

发挥和引导以农户为主体,多渠道投资相结合的格局形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及各类股份合作企业。大力促进投资的有效利用,鼓励农民把资金集中起来,利用闲置资金最大限度地发展农业生产上,银行机构方面要放宽信贷政策,扩大信贷面以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投资。各级各部门引用资金或发展农业联营项目,向各种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倾斜,对主导农业产品和市场潜力大的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对农业型产业基地加大扶持力度。

2.2 农业经济离不开政策力度的支持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过政策与体制创新,探索各种农业经营方式,寻找乡镇企业的优势,创造新条件,以优势龙头企业为核心,以本区域现有的品牌为基础,切实培养、组建和壮大符合经济规律的,加强乡镇企业的战略性,使发展较强的优势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2.3 提高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参加相关农业技术培训

农业部门更要支持建立更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农民成人教育体系,组织农民学习社会科学理论、现代科技知识和市场经营的能力培训,加大农业教育基础和体系建设,积极鼓励农村中青年群体抓住参加农大、夜大、电大等技术培训机构的学习机会,扩展教育、深入教育,培养具有现代农业生产与经营的新观念型农民,同时,应根据本地区农业特色,有针对性地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并开展多渠道形式的阶段性的技术与教育培训,培养出新一代具有当代先进科学技术与农业知识的新型高素质农民。

2.4 以市场为导向,加事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速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通过对农业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与调整,进行专业化生产,集多种经营方式于一体的经营方式,以市场为依托,带动农业基地生产,与基地农户联合,开成种植、养殖深加工产业,形成以生产、供应、销售为一体的经营管理模式和市场化企业运作机制。

2.5 加大“品牌“效应,大力发展农业经济

品牌赋予农产品一种与众不同的内涵,反映农产品的特性或功能,带入着农业文化情感,实现着与消费都的沟通,最终成为消费者最愿意接受、最可依赖的东西。农业产业的品牌意义,需要根据农产品的特性、消费都的心理及各种社会因素进行定义,如市场价格导向与文化传统等,塑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头的品牌。目的在于如一提到蔬菜,消费都自然就会想到这个品牌的其它属性,如价格、品种、质量等。建立农民广泛参与一些各种合作组织或博览会,这对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及巩固品牌形象有相当重要的熏陶作用,通过企业化的经营、管理,以农业人的身份人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使农民职业化。这种模式是建立品牌声誉制度的有效方式,有利于促进农业向市场化和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2.6 做好农业技术的推广

农业科技机构应当通过转换机制和调整结构,建立相关的科研机构,建立高效、开放、协作的运行机制,以从事农业相关的病虫灾害规律与防治的研究,进行农作物高产、高效综合增产技术的开发和农业资源发生、发展的规律等研究,以达到农业技术推广的真正目的。同时,成立以各省市级农业组织为中心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试验示范和开发,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现代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完善技术咨询服务,全面落实其研究、开发、经营、服务等各项职能,积极开展第三产业的建设,以发展农业科技培训,信息技术服务为主。

2.7 提高土地的多种方式运用

在农业经济中,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土地利用率是最主要的运用方式,它主要是改良土壤,增加土壤的养分,从各种耕作措施和田间管理等都可以有效改良土壤,也有的地方进行种植植物进行改良土地,以改善土壤,增加土地的营养成分,以达到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以增加土地的产出率利用率,促进农为经济的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4

关键词:环境监测仪器;监测技术;网络化;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由于过度追求经济发展,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内部的平衡被打破,不但抑制了经济进步,还对人们的生命健康构成威胁。因此,必须加强环境保护、维持生态平衡,协调好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工作,涉及环境调查、监测、分析、治理多个环节,环境监测指的是利用先进的监测仪器和科学的监测技术对环境进行监视测定,以了解环境的真实状况,进而选择相应的方法,并制定管理方案,为后续工作提供必要依据。

1环境监测仪器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环境监测的内容有很多,涉及温湿度、水质、噪声、空气、辐射、农药诸多方面,因各自标准和要求不同,所用的监测仪器也是千差万别。如水质监测需用到污水采样器、盐度计、浊度计等仪器,而空气质量监测则用的是气体监测仪、光化学监测仪、温湿度在线监测系统等。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前提工作,其监测结果直接影响着治理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所以必须确保监测结果的精确性,这就对监测仪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一些难以直接测量的指标,需要综合多项技术才能保证结果不会有太大的误差。

1.1现状

在环境监测仪器生产方面,国内主要有两个趋势:一是对某种技术和某项服务比较擅长的中小型生产企业,规模较小,经验丰富,但产品质量有限;二是实力较强的综合性大企业,在国际上占据着一席地位,竞争十分激烈。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环境监测仪器在数量、质量、种类、性能上都不能满足新形势下越来越高的要求。具有种类少、功能单一、故障率高、精确度差、技术含量低、使用寿命短等缺陷。

因为产品的档次低、技术水品一般,监测结果与实际值往往相差很大,做出的决策缺乏科学性。如烟尘自动监测领域几乎没有涉及,也就无法有效控制烟尘量;自主研发能力不足,由于起步较晚,加上科技上的落后,目前很多专用监测仪器都来自国外,而真正意义上国产的设备较少,且更新速度慢。如大气监测仪、水质监测仪等,占得比重很大,不过我国目前的水平实际上相当于国际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实际应用中依旧有很多问题无法解决。

1.2发展

当前多采用人工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的方式,今后将逐步朝着网络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迈进;高科技含量将大大提升,实现技术密集型向劳动密集型的转变;地面环境与遥感环境监测相结合的综合方向是今后的主流,且监测领域更加全方位;监测仪器自身将综合利用集成化、智能化、系统化技术,质量更高,功能也不断增多;此外还会涉及电子、光学、化学、物理等高技术领域。

为了尽快实现以上目标,应加大在此方面的资金和科研投入,将环境监测作为重点研究工作;通过市场调控,对监测仪器生产企业进行重新组合,扩大生产规模、加强技术研究、集中投资,改变过去存在的缺陷,形成一批全新的骨干企业;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学习国外在此领域的关键技术,结合国内实际状况加以改进,逐步实现监测产品的国产化;此外还要做好监督管理工作,消除市场负面影响。

2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及未来趋势

环境监测技术大致有以下几种:①信息技术。环境监测与计算机、微电子和网络通信技术的结合是时展的结果,主要是对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分析和加工利用;②3S技术。3S技术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体系,几乎任何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将其引进环境监测中,在湿地保护、水文监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③物化生科学,随着这三门学科的发展,在实际应用中越来越突出。

2.1现状

国内目前在环境监测方面建立起了相应的技术体系,取得了一定成果,自动监测能力也较以往有了很大进步,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如监测领域狭窄,多为空气质量、地表水质以及城市噪音三方面的监测,其他领域则不够深入。环境监测涵盖了多个领域,而当前形势显然并不能全面反映环境监测成果;人才匮乏,环境监测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全民参与,尤其是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监测队伍。不过从当下看来,显然做得不到位,环境监测部门人员不足,人才严重匮乏。加上管理方面的不合理,环境监测工作长期固定在一个位置,难以进步;整体水平较低,我国土地面积辽阔,环境治理范围较广,除了提到的监测内容,各地区在技术水平、经济条件、监测标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以至于全国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预期目标也就难以达到。

2.2未来趋势

首先,环境监测仪器在未来将迈向结构单元组合化、多台仪器连用的方向。结构单元组合化是由于新技的渗透和关键元器件的更新,传统的机械、光学部件被许多软件和新型元器件所代替,仪器向模块化和组合化结构发展。一套仪器可分解成若干标准单元,然后按照客户要求进行“积木式”组合,构成单功能或多功能装置。例如,离子色谱仪可分为进样系统、分离柱、检测器、控制及数据处理系统,各自可以形成独立单元,用户可按需要配置。

其次,逐步实现远程网络监测。网络远程监测手段的发展,使得在很远的地方都能够了解到实时的监测数据,而遥感技术等运用,通过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技术的运用是环境监测工作能够以更大范围监测形成预警体系,为预防环境污染以及突发事件奠定基础。

此外,快速监测也是未来的一大趋势。这类的监测工作主要是为了应对突发应急事件,主要是要求监测的数据能够比较快速、及时的得到,而且得到数据的成本相对较低。很多地方都需要这类快速的监测结果,如超市对于上架的蔬菜的监测,对于水源的监测等。

结语

环境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也是当前社会发展中的重点工作,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环境治理效果除了与技术有关,最重要的是受监测结果影响,所以必须保证监测结果的精确性。针对当前监测仪器生产和监测技术中的不足,应及时改正,为其未来发展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兰.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20(08):109-110.

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功效系数

县域经济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基础层次的重要部分,是宏观经济的基础和重要支撑力量,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对于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现以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2014年县域经济发展状况为例,来说明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情况。

一、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方法及涉及指标

1.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方法

《安徽省县域经济考核评价实施细则(试行)》中规定对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的方法,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即先运用功效系数法,将所有考核评价指标的实际值转化成无量纲差别的评分值,然后对每项考核评价指标加权平均,分别计算总量水平的静态指数和当年增长的动态指数。在运用功效系数法对各考核评价指标实施无量纲处理时,其“满意值”、“允许值”分别取全省县(市)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指数,按照静态指数占40%、动态指数占60%的权数分布加权平均求得。

功效系数(D)=[(实际值-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40%+60%

2.县域经济发展涉及指标

涉及评价指标有:地区生产总值(GDP),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收支、金融机构存款,实际进出口总额,在岗职工人员平均工资,居民可支配收入等。

二、太湖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1.基本情况

太湖县隶属于安庆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县域面积2040平方公里,辖区内15个乡镇,174个行政村,10个居委会,有57.1万的总人口。

2.县域经济发展指标情况

2014年,实现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 925766万元,增幅9.1%,其中:一产实现增加值226525万元,增长5%;二产实现增加值428801万元,增长11.6%;三产实现增加值270440万元,增长8%。

工业总产值1767350万元,增长15.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89645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3.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含房地产)896811万元,增长20.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3457万元,增长13.1%。

外贸进出口总额5586万美元,增长46.4%,其中:出口3943万美元,增长38.3%;进口1642万美元,增长70.8%。

财政收入完成62196万元,增长19.4%;财政支出250351万元,增长13.8%。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人民币)1140380万元,增长15.5%。

2014年,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6354万元,增长11.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16元,增长12.2%。

3.各种经济发展指标的功效系数

2014年,在安庆市八县市内比较,分别算出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功效系数0.65;工业增加值功效系数0.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功效系数0.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功效系数0.7;财政收入功效系数0.61;外贸进出口总额功效系数0.6;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功效系数0.6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功效系数0.64。

此依类推,算出涉及到经济发展指标的功效系数,再乘权数,相加后即可算出县域综合考核指标,因各个省市按各自的省(市)情,制定的权数各不相同,在此不进行具体的说明。

三、太湖县县域经济发展考核的存在的问题

一是总体经济发展增速放缓。2014年,全国经济发展已经“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特点。太湖县的经济增速与全国和全省、全市一样出现同频共振,开始换档减速。

二是受自身产业结构影响,经济结构调整的速度步伐不快。如2010年太湖县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为26.8:42.8:30.4,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为24.9:45.9:29.1,而2014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4.5:46.3:29.2,依然处于较低层次。虽然近几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不足,第三产业发展要加快,而且三产行业结构有待调整。

三是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撑点不足。从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看,企业面临资金短缺、融资难、招工不足、生产成本上升、市场需求下降等问题,企业的生产和效益出现下行,压力增长。从企业运行影响力来看,缺少财政贡献率大、产业牵动性强、辐射广、对经济有突出支撑作用的大企业。

四、加快太湖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要求县域经济发展不以GDP论英雄,要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内容;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是要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要想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强县、富县,一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推进县域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加快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民生保障水平、公共服务水平为立足点,切实保障城乡居民的物质利益。二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着力减少审批层次和行政干预,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三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促进人口集中、经济集聚、资源集约,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发展。四要加快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挖掘自身发展潜力,建立自主发展创新机制,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和水平;五要积极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利用太湖县的旅游资源,努力做到“活力太湖,美好太湖”,加快太湖县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

[1]安徽省县域经济考核评价实施细则(试行)

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6

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

三大需求拉动强劲。

金融市场形势稳定。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总体来看,前八个月我市经济运行情况良好,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整体经济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但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诸如投资结构不尽合理、工业企业亏损较多、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如下:

强化投资导向作用,提升经济发展的后续能力。继续优化投资环境,放宽投资领域,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民间和外商投资,在保证二、三产投资的同时,加强对一产的建设投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鼓励投资农业综合开发,加强农副产品综合加工利用,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培植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渐形成一个以主导产业为支撑,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服务业全面发展的项目建设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