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1
一、主产区粮食产量和财政收支基本情况
从2007―2011年粮食产量看,黑龙江省在2007年粮食总产量达到692.6亿斤的基础上,连续越过800、900、1000、1100亿斤四个台阶,2011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1114.1亿斤。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生产发展了,财政收入会相应增加。但在粮食生产的问题上,却出现了相反的状况。即生产粮食越多,则地方财政的包袱越重,粮食生产与地方财政的这种反向效应,日益成为制约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
2007至2011年,黑龙江省43个产粮大县(市)一般预算收入之和分别为:278.8亿元、370.7亿元、459.6亿元、643.9亿元、727.2亿元,其中,县本级收入分别为52.4亿元、70.4亿元、81.5亿元、110.7亿元、147.2亿元;一般预算支出之和分别为:280.7亿元、368.1亿元、443.3亿元、625亿元、704.6亿元,其中,县本级支出分别为267.9亿元、350.1亿元、417.1亿元、582.7亿元、659.1亿元。全省43个产粮大县(市)本级收支相抵后全部为负数,各年度缺口分别为:215.5亿元、279.9亿元、335.7亿元、472亿元、511.9亿元。
综合县级财力计算口径的一般预算收入与中央专项转移支付、省以下专项转移支付、上解支出等三项支出之差,2007至2011年,黑龙江省43个产粮大县(市)县级财力情况分别为:197.9亿元、238.3亿元、262.3亿元、346.5亿元、444.7亿元。从全国范围来看,如果按总人口数量进行测算,43个产粮大县(市)人均财力水平仅占全国平均财力水平的42%;从全省范围来看,同样按照总人口数量进行测算,43个产粮大县(市)人均财力水平也仅占全省平均财力水平的45%。
粮食产量和财力状况倒挂的现象还体现在省级层面。虽然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连续四年年均增长100多亿斤,但全省财政收入在全国排名情况却以每年下降1至2位的速度呈逐年下降趋势。2007年,黑龙江省财政收入在全国排名第15位,到2011年仅排名第22位。县(市)级也如此。以产粮大市尚志为例,2007至2011年,该市粮食总产不断攀升,从15.4亿斤一直增长到21.8亿斤,五年时间粮食增产6.4亿斤。但在粮食生产持续增长的同时,该市经济特别是本级财政收入却没有同步发展,反而是收支缺口不断加大。据统计,2007年该市本级财政收支缺口为5亿元,到2011年本级财政收支缺口则达到了13.2亿元,陷入了“产粮越多、财政负担越重”的怪圈。
二、“产粮大县、财政穷县”原因分析
出现“产粮大县、财政穷县”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涉农税收。2007―2011年,黑龙江省的涉农税收情况如下:
自2006年1月1日我国取消农业税后,农民没有直接的税收负担。现行税制中涉农税收主要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关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烟叶税、契税、车辆购置税、车船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14个税种。
从主要涉农税收优惠政策看,在增值税方面,对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产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向本社成员销售的农膜、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予以免征。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对从事蔬菜、谷物、薯类、油料、豆类、棉花、麻类、糖料、水果、坚果的种植,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中药材的种植,林木的培育和种植,牲畜、家禽的饲养,林产品的采集,农产品初加工、兽医、农技推广、农机作业和维修等农、林、牧、渔服务业项目,以及远洋捕捞等予以免征。对从事花卉、茶以及其他饮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种植,海水养殖、内陆养殖取得的所得减半征收。在营业税方面,对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物保护、农牧保险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家禽、牲畜、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对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农业生产者用于农业生产的予以免征。在城镇土地使用税方面,对直接用于农、林、牧、渔业的生产用地、在城镇土地使用税征收范围内经营采摘、观光农业的单位和个人,其直接用于采摘、观光的种植、养殖、饲养的土地予以免征。在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方面,对农林牧渔业用地和农民居住用房屋及土地予以免征。在印花税方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本社成员签订的农业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购销合同予以免征。在耕地占用税方面,对农村居民占用耕地新建住宅,按照当地适用税额减半征收。在契税方面,对纳税人承受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土地使用权,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的予以免征。
由于有上述涉农税收优惠政策,粮食主产区的财政增收主要依赖农业企业税收。目前,黑龙江省农业企业的税收主要由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几项主体税收构成。但受各项涉农税收优惠政策影响,全省涉农税收年缴税额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以省产粮大市虎林市为例,2007至2011年,该市涉农企业年平均实现税收564余万元,分别仅占当年该市全口径财政收入的2%左右,税收贡献率相对较低。
由此可见,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免征,税负低的第一产业基本不提供财政收入,第二产业中涉及农业的部分主要集中在粮食加工企业,所产生的税收主要集中在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几项主体税收上,而由于目前国家实行对粮食加工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导致上述几项税收占各地政府税收总量的比重都较小。即使能够征收的部分,按照现行的分税体制,粮食加工企业增值税收入的75%要上缴中央财政,地方政府只获得25%;粮食加工企业所得税收入的60%上交中央,地方政府只获得40%。与此同时,按照现行政策,国家对粮食主产区开展粮深加工有诸多限制,导致涉农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有限,形成了粮食主产区“贡献大反而受益小”的不合理局面。
于是,转移支付制度日益成为粮食主产省(县)的主要收入来源。1996―2010年,在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下,黑龙江省级对下实际转移支付规模年均递增43.3%,保障了重点民生支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粮食主产省(县)财政的困境,解决了基本财力缺口问题。但与目前全国平均财力水平相比较,目前实行的转移支付制度还只是低水平的转移支付,仅能解决“吃饭”问题,能“治标”但不能“治本”。因此,要实现粮食主产区经济同步发展,使粮食主产省(县)人均财力水平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还必须健全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一是进一步调动各级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加快健全并完善对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应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建立按商品量给予主产省转移支付的奖励制度。在现有对产粮大县奖励政策的基础上,根据粮食主产县粮食产量、商品量增加量,每年再给予一定的补助,使其人均财力水平能够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取消对农业生产项目投入的地方配套。
二是进一步充实农业产业税源。从目前税收体制情况看,农业产业的税源比较单一。建议国家放开对玉米、水稻加工限制,加大对粮食仓储物流行业支持力度,适当增加或扩大农业企业税种,并将这部分税收收入划为地方政府财力。
三是进一步理顺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流通管理体制改革,在市场准入和交易平台建设上,更应向农民倾斜;提高农业内部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分散的农产品加以集聚、整理和分类,并根据营销网络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采取对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加工产业的重点大项目建设和重点龙头加工企业技术改造与新产品开发投资补助、原料成本补贴和资金贷款贴息补助等政策措施,支持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实行有限的粮食价格管理,在价格调控方面进一步明确粮价保护的目的,合理制定粮食保护价格。同时,落实好粮食差价政策,认真实行优质优价政策等。
四是进一步稳定种粮农民收入预期,建立健全农民卖粮收入增长保障机制。建议扩大黑龙江省最低收购价粮食品种范围;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稳步提高最低收购价水平。
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2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体系中属于基础层次的行政区域经济。20世纪90年代中期,县域经济才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因此对县域经济概念的界定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但大致来说可以从四个角度理解:其一,复合性,指在一个县级行政区域内各类经济活动的总称。其二,区域性,是一种行政区域型的区域经济。其三,特色性,是以县(市)级行政区划所规定的范围为管理对象,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其四,系统性,县域经济是一个具有区域性、层次性、开放性等特点的经济系统,是一个功能相对完备和健全的经济单元。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不同,它强调的是产业结构及体系的综合性及相对独立性。从产业的角度来看,因为农业的基础性作用,相对于工业和第三产业,它在县域经济中的权重比较大;而立足于资源禀赋基础上的工业则是县域经济的主导;同时,兼有金融业、商业、服务业、信息业等非农部门经济。县域经济是各种经济部门及经济成分最大的包容体,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农业、工业、建筑业、商业、交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等,以及社会发展方面的各个领域――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都是构成县域经济的组成部分之一。
二、县域经济的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指的是县域范围内的社会和经济的全局发展。县域经济从产业结构看包括县域内的各次产业;从空间结构看包括城镇经济和农村经济;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看包括各种所有制经济。研究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展开,第一个角度,县域范围内各个经济部门和各种经济活动中的产业结构、资源配置、运行模式及其发展;第二个角度,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讨论河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侧重于从第一个角度着手,具体而言包括: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即不同县的经济应如何发展,应该制定什么样的适合自己县的产业政策,它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的研究模式;县域经济要素的合理配置,侧重于对县域经济技术条件和效率的分析;县域产业发展,我们知道,农业依然是县域的基础,工业依然是县域的主导,服务业是县域未来发展的方向,如何做好三者的权衡显得尤为重要。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支撑
第一,经济增长理论。
合理且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是包括全世界在内的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县市所共同追求的目标,没有经济的增长,社会、文化的增长就毫无基础无从谈起,县域经济也是一样,所以经济增长理论也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支点。
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理论:他反对这样的一种观点,即把农业定为停滞的,农业不能对经济发展做出任何贡献,相反只有工业才能实现经济起飞。舒尔茨认为,在传统农业中,生产要素的配置达到了很高的效率。他用收入流价格理论解释了传统农业停滞落后、不能成为经济增长源泉的原因,并指出改造传统农业的出路就在于寻找一些新的生产要素作为廉价的经济增长源泉。他同时还提出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要引进新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对农业进行技术引进。舒尔茨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以传统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的重要警示,对中国县域经济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速水佑次郎的借用技术理论:他主要用比较制度的方法和他对东亚,尤其是日本经济发展的经验和知识,从人口增长、资源耗竭、资本积累和技术变化等方面,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社会和文化传统,由资源禀赋和技术变迁引起的制度演进进行了研究。他有几个重要结论,第一,发展机制潜在于表面落后中,一旦这种机制被开发出来,发展中国家就有可能实现赶超目标。第二,发展中国家所需的投资超过了国内的储蓄能力,所以引进资本是发展中国家的摆脱增长率和低储蓄率恶性循环的措施。第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发展上的差距是其加快增长的潜力。第四,发展中国家应当实现政府与企业家之间对产业政策和信息的分享。最后,土地确权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实现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
第二,不平衡发展理论。
不平衡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赫希曼和威廉姆森。赫希曼认为不发达国家或地区在理论上的平衡发展是不可能的,经济进步并不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会出现一个增长极或增长点,进而形成区域间的不平等,而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一种力量扩散到其他地区,即极化效应和涓流效应。威廉姆森发展了所谓的倒“U”字型理论,这是一种有时间变量的平衡发展理论,在区域成长的初期阶段,极化效应较扩散效应显著,区域经济差距呈现拉大趋势,这种不平衡表现在生产要素首先集中在少数点火地区,即增长极上,可以获得较好的效益和发展,而在区域成长后期,扩散效应变得更为重要,集聚经济向周围扩散渗透,并导致区域经济差异的进一步缩小。
第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目标,并被广泛应用于指导县域经济的发展。从产业构成来看,我们要实现可持续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对于一个成功的可持续项目,必须达到以下三个标准:一是持续性。是指经济发展受到多次逆境和重大干扰后而能存留的能力。二是有效性。经济发展应是一种实质实效性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不是有增长无发展,有产出无效益的虚脱发展。三是公平性。它主要是指农业等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部门或行业,应该在各经济部门发展中处于公正的地位。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发展滞后,经济强县少
从增长速度看,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增长速度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1997-2006年县域GDP增长8.6%,低于全国0.5个百分点,县域二、三产业比重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1.1和4.8个百分点的落差。从数量上看,相对于东部乃至中部的部分省,河南省县域强县少,第九届全国百强县河南仅有2个,为排在45位的巩义市、73位的堰师市,与数量日益上升的江苏省、山东省、和浙江省相比较,我们则是从第八届的7个下降到现在的2个。
二、县域工业化进程缓慢、城镇化水平低
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各个方面的原因,我省中心工业化程度高,低的模式比较突出,县域工业发展明显滞后。具体表现为,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链条短,工业附加值低,资金投入不足,设备更新慢,企业研发能力低,劳动者整体素质低。在城镇化水平方面,河南省县域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14个百分点,仅为30%,发展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三、县域农业产业化进程滞后
今年来,多以初级产品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使我省县域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比较少,更不用说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享有盛誉。就地域来说,相对比较知名的企业,如莲花、大用、华英、科迪等,大多集中分布在临颖、许昌县、潢川、淇县一带,除此之外,畜牧产业层次较低,规模经营比重不高,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相对滞后,畜牧业产值与畜产品加工业产值的比重较低,并且紧随其后的支撑体系建设也没有跟上步伐,社会化服务功能不完善、不配套。尤其是改良、防疫、质量监测检验、市场信息网络体系滞后,已远远不能适应入世新形势的要求和畜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四、县域经济对外开放度不够
2007年,河南省县域出口仅为16亿元,仅为县域GDP的1.42%,在109个县市中,有20多个县市的出口为空白,有近30个县实际利用外资是空白。招商引进的资金使用质量不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不高。比方说,我们的招商引资渠道不畅,缺乏有吸引力的项目,引进资金的质量不高;并且我们的外向型出口产品还是以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和高污染为主,不利于我们的结构调整及在国际市场上开拓新的市场。
促进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一、各县依据自己的比较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全省109个县(市),在经济发展模式上可以有四种类型:工业主导型、现代农业主导型、第三产业拉动型和传统农业主导型。具体来说,资源比较丰富的登封、新密、舞钢等可以选择工业主导型;中牟、汤阴、南召、西峡等,虽然第二、三产业总产值比重已达到80%以上,其中第二产业比重平均达到60%以上,但相对于工业比较发达的工业主导型城市来说,我们倾向于把他们归属于现代农业主导型;自然人文景观、传统文化资源或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县(市),可以尝试把第三产业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如嵩县、栾川、西峡等;对于那些,工业资源不足,基础薄弱,第二产业比重低于50%的县(市),选择走传统的农业发展道路。但这四种类型的选择比并非绝对的,也可以相结合而发展,最终目标是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制定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在吸纳劳动力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中小企业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重视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在审批、贷款、政策扶持等方面,制定积极有力的政策措施。同时,在支持这些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引导他们的企业走向,即走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经济含量高的道路。
三、积极培育县域特色化经济
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可能在所有产业部门占有优势,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选择发展相对于其它区域来说,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建立自己的特色。比方说,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要加大发展资源加工型工业;农副产品丰富的地方,要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离城市和大企业近的地方,要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加入到企业、优势企业的分工协作体系中;现实优势不明显的地方,要解放思想,广借外力,逐步培育自己的特殊产业。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也证明,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打造强势产业、培育特色经济的过程,各领正是县域经济极力追求的方向和目标。
四、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
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3
1 我国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起源与背景
我国的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得到重视和发展的。大约在1980年之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精神审美需求增强,表现在建筑方面就是人们开始对建筑室内环境和家居质量提出更高层次要求。
在室内环境设计发展初期,我国由于缺乏专业的设计人才,建筑室内设计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扩大,人们审美要求的继续提高,我国室内艺术设计迈进黄金发展期。全国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家装公司,家装从业人员达到几十万人。其中有些老室内设计师不仅知识结构全面,文化修养深厚,还参加过多个工程实践,创造出很多既具有我国民族特色又彰显时代精神的绝佳之作。如中央工艺美院何镇强教授负责主持设计的中国大饭店“夏宫”,在室内空间处理和装饰配置方面大范围利用高雅的暖色调,展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征。
2 现阶段,我国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
2.1 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不能完美调合建筑审美性与功能性的关系
现阶段,我国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师在处理建筑物的审美性、功能性的关系上不够成熟,这也是阻碍我国室内环境设计发展的主要原因。国内的大部分室内设计师在进行室内设计时侧重于关注空间设计,往往将空间艺术表现得具有很强的艺术情调、审美气息。但一般忽视了建筑物的实际条件和功能、用途。这样最终导致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表面效果理想,实际应用功能极具欠缺,空间浪费严重。
2.2 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人才匮乏
一项工作如果全面顺利开展,一定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才能完成,建筑室内设计行业也不例外。新时期,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审美需求增强,在居住上开始讲究“宜居”,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顺势而为,成为热门。国内很多大专院校,都增加开设了此专业,力争为社会培养专业设计人才。但由于我国的室内设计较国际起步晚,发展慢,设计公司不少,但其中有正规资质的不多,所以很多优秀专业人才在找工作时会首先考虑国外企业,导致国内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大量流失。另外,室内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活动时,受装饰公司、业主、开发商等多方面要求限制,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一般都被囿于某一设计框架中或直接照搬国外的某些设计加以利用,周而复始,他们的设计灵感被消磨,设计水平滞步不前,对我国室内设计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消极作用。
2.3 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理念陈旧落后
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理念的创新,能够积极促进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但目前,我国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却仍然陈旧落后,难以满足人们的现代化“宜居”需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分为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和室外环境艺术设计,在我国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历程中,人们过于关注室外环境艺术设计,主动忽略了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其实对于建筑本身而言,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必然是一体的,不能单纯地发展某一方面。所以设计师在进行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时,一般都会兼顾室外环境,将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自然融合,并尽量彰显二者的特色之处。只有这样,才会让建筑物从自内而外成为一个和谐的统一体,给人们营造出一种极致优雅自然的艺术氛围。
2.在进行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时,设计师受传统艺术设计形式影响,不能很好地发挥,创新能力不足,所以我国大多数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接近雷同,不能展现出自身的独特之处,不能满足客户的个性需求。
3.很多业主室内环境设计成本有限,在初期进行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方案的选择时,受经济因素影响,一般会选择设计相对简单、造价相对低廉的方案。这种情况下,设计的样式就会大大减少,设计完工后的效果与预期设计效果难以符合,差距较大。
4.设计师在设计时,一般都会尽量按照业主的实际需求进行设计,努力为业主营造一个舒适宜居的室内环境。但由于设计师和业主的审美观存在差异,不少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不自觉地忽略了业主的实际要求,导致其设计成果得不到业主的认可。
3 我国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前景
3.1 在设计效果上,追求格调和品味
日常生活中,人们都想自己的室内环境保持干净和整洁、有格调,这就需要室内设计师对相应物件的摆放做出一定的设计与规划。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该努力把控好室内空间、物品形式与整体色调间的关系,以使设计完工后三者看起来相吻合,具有统一美感。同时,设计师还应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美术修养和历史修养,多参考国内外优秀的获奖设计案例等,以求在日后的设计中能将各种文学、艺术、历史元素进行有效融合,不断创新,让室内的各物件在自己的设计下摆放更加和谐、整洁、有品味、有格调。
3.2 在设计理念上,倾向自然、绿色、环保
室内环境设计的发展,是在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以满足人们生活需求为目的的。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实施,人们的生活被限制在一座座钢筋水泥中,自然田园生活逐渐远离。为了减缓人们的生活、工作压力就可以在室内设计时,配置一些自然田园风格的物件,放松人们的精神,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在设计材料的应用上,可选择一些较为天然及环保的材料。仿自然的设计加上天然材料的运用,既可以为人们营造出一种自然生活的惬意氛围,又能实现环保目的,这也是未来我国建筑室内设计主要追求的。
3.3 在工艺技术上,倾向现代化、科技化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日常生活中需求所应用的各种机器设备更加先进高效。因此,未来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要大力加入现代化、科技化的技术元素,培养一批专业人士学习掌握一流的专业工艺技术并将其发扬光大,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更注重工艺上的精益求精,以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应用。
3.4 设计风格既追求整体性又注重个性化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要从室内环境、室外环境两方面综合考虑,所以在进行设计时,室内的设计和各种陈设物件不能太突兀,要与室外环境有联系性,室内各种陈设之间也要相互融合,形成一种整体美,而不是单纯的物体摆放。另一方面,还要注意人们在心理上普遍存有“打破雷同,追求个性”的需求,所以未来室内设计师应该更加注重在设计中体现业主的个性特征,室内可以利用混搭的方式去进行布置。应用不同材质不同色彩便能碰撞出新的视觉效果,也能够营造特别的氛围;最后还有空间结构的混搭,随意装换,更加灵活,彰显个性。
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4
关键词:环境监测仪器;监测技术;网络化;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由于过度追求经济发展,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内部的平衡被打破,不但抑制了经济进步,还对人们的生命健康构成威胁。因此,必须加强环境保护、维持生态平衡,协调好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工作,涉及环境调查、监测、分析、治理多个环节,环境监测指的是利用先进的监测仪器和科学的监测技术对环境进行监视测定,以了解环境的真实状况,进而选择相应的方法,并制定管理方案,为后续工作提供必要依据。
1环境监测仪器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环境监测的内容有很多,涉及温湿度、水质、噪声、空气、辐射、农药诸多方面,因各自标准和要求不同,所用的监测仪器也是千差万别。如水质监测需用到污水采样器、盐度计、浊度计等仪器,而空气质量监测则用的是气体监测仪、光化学监测仪、温湿度在线监测系统等。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前提工作,其监测结果直接影响着治理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所以必须确保监测结果的精确性,这就对监测仪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一些难以直接测量的指标,需要综合多项技术才能保证结果不会有太大的误差。
1.1现状
在环境监测仪器生产方面,国内主要有两个趋势:一是对某种技术和某项服务比较擅长的中小型生产企业,规模较小,经验丰富,但产品质量有限;二是实力较强的综合性大企业,在国际上占据着一席地位,竞争十分激烈。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环境监测仪器在数量、质量、种类、性能上都不能满足新形势下越来越高的要求。具有种类少、功能单一、故障率高、精确度差、技术含量低、使用寿命短等缺陷。
因为产品的档次低、技术水品一般,监测结果与实际值往往相差很大,做出的决策缺乏科学性。如烟尘自动监测领域几乎没有涉及,也就无法有效控制烟尘量;自主研发能力不足,由于起步较晚,加上科技上的落后,目前很多专用监测仪器都来自国外,而真正意义上国产的设备较少,且更新速度慢。如大气监测仪、水质监测仪等,占得比重很大,不过我国目前的水平实际上相当于国际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实际应用中依旧有很多问题无法解决。
1.2发展
当前多采用人工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的方式,今后将逐步朝着网络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迈进;高科技含量将大大提升,实现技术密集型向劳动密集型的转变;地面环境与遥感环境监测相结合的综合方向是今后的主流,且监测领域更加全方位;监测仪器自身将综合利用集成化、智能化、系统化技术,质量更高,功能也不断增多;此外还会涉及电子、光学、化学、物理等高技术领域。
为了尽快实现以上目标,应加大在此方面的资金和科研投入,将环境监测作为重点研究工作;通过市场调控,对监测仪器生产企业进行重新组合,扩大生产规模、加强技术研究、集中投资,改变过去存在的缺陷,形成一批全新的骨干企业;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学习国外在此领域的关键技术,结合国内实际状况加以改进,逐步实现监测产品的国产化;此外还要做好监督管理工作,消除市场负面影响。
2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及未来趋势
环境监测技术大致有以下几种:①信息技术。环境监测与计算机、微电子和网络通信技术的结合是时展的结果,主要是对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分析和加工利用;②3S技术。3S技术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体系,几乎任何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将其引进环境监测中,在湿地保护、水文监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③物化生科学,随着这三门学科的发展,在实际应用中越来越突出。
2.1现状
国内目前在环境监测方面建立起了相应的技术体系,取得了一定成果,自动监测能力也较以往有了很大进步,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如监测领域狭窄,多为空气质量、地表水质以及城市噪音三方面的监测,其他领域则不够深入。环境监测涵盖了多个领域,而当前形势显然并不能全面反映环境监测成果;人才匮乏,环境监测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全民参与,尤其是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监测队伍。不过从当下看来,显然做得不到位,环境监测部门人员不足,人才严重匮乏。加上管理方面的不合理,环境监测工作长期固定在一个位置,难以进步;整体水平较低,我国土地面积辽阔,环境治理范围较广,除了提到的监测内容,各地区在技术水平、经济条件、监测标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以至于全国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预期目标也就难以达到。
2.2未来趋势
首先,环境监测仪器在未来将迈向结构单元组合化、多台仪器连用的方向。结构单元组合化是由于新技的渗透和关键元器件的更新,传统的机械、光学部件被许多软件和新型元器件所代替,仪器向模块化和组合化结构发展。一套仪器可分解成若干标准单元,然后按照客户要求进行“积木式”组合,构成单功能或多功能装置。例如,离子色谱仪可分为进样系统、分离柱、检测器、控制及数据处理系统,各自可以形成独立单元,用户可按需要配置。
其次,逐步实现远程网络监测。网络远程监测手段的发展,使得在很远的地方都能够了解到实时的监测数据,而遥感技术等运用,通过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技术的运用是环境监测工作能够以更大范围监测形成预警体系,为预防环境污染以及突发事件奠定基础。
此外,快速监测也是未来的一大趋势。这类的监测工作主要是为了应对突发应急事件,主要是要求监测的数据能够比较快速、及时的得到,而且得到数据的成本相对较低。很多地方都需要这类快速的监测结果,如超市对于上架的蔬菜的监测,对于水源的监测等。
结语
环境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也是当前社会发展中的重点工作,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环境治理效果除了与技术有关,最重要的是受监测结果影响,所以必须保证监测结果的精确性。针对当前监测仪器生产和监测技术中的不足,应及时改正,为其未来发展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兰.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20(08):109-110.
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功效系数
县域经济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基础层次的重要部分,是宏观经济的基础和重要支撑力量,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对于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现以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2014年县域经济发展状况为例,来说明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情况。
一、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方法及涉及指标
1.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方法
《安徽省县域经济考核评价实施细则(试行)》中规定对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的方法,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即先运用功效系数法,将所有考核评价指标的实际值转化成无量纲差别的评分值,然后对每项考核评价指标加权平均,分别计算总量水平的静态指数和当年增长的动态指数。在运用功效系数法对各考核评价指标实施无量纲处理时,其“满意值”、“允许值”分别取全省县(市)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指数,按照静态指数占40%、动态指数占60%的权数分布加权平均求得。
功效系数(D)=[(实际值-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40%+60%
2.县域经济发展涉及指标
涉及评价指标有:地区生产总值(GDP),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收支、金融机构存款,实际进出口总额,在岗职工人员平均工资,居民可支配收入等。
二、太湖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1.基本情况
太湖县隶属于安庆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县域面积2040平方公里,辖区内15个乡镇,174个行政村,10个居委会,有57.1万的总人口。
2.县域经济发展指标情况
2014年,实现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 925766万元,增幅9.1%,其中:一产实现增加值226525万元,增长5%;二产实现增加值428801万元,增长11.6%;三产实现增加值270440万元,增长8%。
工业总产值1767350万元,增长15.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89645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3.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含房地产)896811万元,增长20.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3457万元,增长13.1%。
外贸进出口总额5586万美元,增长46.4%,其中:出口3943万美元,增长38.3%;进口1642万美元,增长70.8%。
财政收入完成62196万元,增长19.4%;财政支出250351万元,增长13.8%。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人民币)1140380万元,增长15.5%。
2014年,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6354万元,增长11.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16元,增长12.2%。
3.各种经济发展指标的功效系数
2014年,在安庆市八县市内比较,分别算出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功效系数0.65;工业增加值功效系数0.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功效系数0.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功效系数0.7;财政收入功效系数0.61;外贸进出口总额功效系数0.6;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功效系数0.6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功效系数0.64。
此依类推,算出涉及到经济发展指标的功效系数,再乘权数,相加后即可算出县域综合考核指标,因各个省市按各自的省(市)情,制定的权数各不相同,在此不进行具体的说明。
三、太湖县县域经济发展考核的存在的问题
一是总体经济发展增速放缓。2014年,全国经济发展已经“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特点。太湖县的经济增速与全国和全省、全市一样出现同频共振,开始换档减速。
二是受自身产业结构影响,经济结构调整的速度步伐不快。如2010年太湖县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为26.8:42.8:30.4,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为24.9:45.9:29.1,而2014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4.5:46.3:29.2,依然处于较低层次。虽然近几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不足,第三产业发展要加快,而且三产行业结构有待调整。
三是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撑点不足。从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看,企业面临资金短缺、融资难、招工不足、生产成本上升、市场需求下降等问题,企业的生产和效益出现下行,压力增长。从企业运行影响力来看,缺少财政贡献率大、产业牵动性强、辐射广、对经济有突出支撑作用的大企业。
四、加快太湖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要求县域经济发展不以GDP论英雄,要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内容;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是要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要想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强县、富县,一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推进县域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加快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民生保障水平、公共服务水平为立足点,切实保障城乡居民的物质利益。二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着力减少审批层次和行政干预,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三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促进人口集中、经济集聚、资源集约,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发展。四要加快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挖掘自身发展潜力,建立自主发展创新机制,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和水平;五要积极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利用太湖县的旅游资源,努力做到“活力太湖,美好太湖”,加快太湖县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
[1]安徽省县域经济考核评价实施细则(试行)
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6
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
三大需求拉动强劲。
金融市场形势稳定。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总体来看,前八个月我市经济运行情况良好,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整体经济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但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诸如投资结构不尽合理、工业企业亏损较多、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如下:
强化投资导向作用,提升经济发展的后续能力。继续优化投资环境,放宽投资领域,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民间和外商投资,在保证二、三产投资的同时,加强对一产的建设投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鼓励投资农业综合开发,加强农副产品综合加工利用,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培植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渐形成一个以主导产业为支撑,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服务业全面发展的项目建设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