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区域经济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区域经济现状

区域经济现状范文1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的程度是反应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整体情况的重要方面。对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识别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及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探讨通过实现产业集群来发展我国区域经济的对策,以期为促进我国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对策产业集群

区域经济是反应某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一个综合体。随着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落实,区域政策在逐渐完善,互动的区域协调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各项经济发展要素的优化整合进程也不断加快。当前,应该更重视对我国区域经济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同时重视通过产业集群战略来发展我国的区域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发发展至今,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前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格局概括为以下几点:

1.1 固定资产投资的北上西进

投资的北上是指,投资热点转向环渤海地区。随着滨海新区发展措施的不断落实,环渤海地区的钢铁业、石化业、设备制造业以及港口物流业都得到迅速发展,吸引不少的投资。投资的西进是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指引下,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将得到调整改善并必将不断升级,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产业以及一些加工贸易企业。

1.2 中部凸起的工业增长

从当前我国的总体情况来看,各区域的工业增加值近年呈现回落的趋势,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增加值回落幅度较大,其他欠发达区域的工业增加值的增幅回落程度较小。

1.3 经济集聚化度逐渐提高,出现多城市群和大都市圈

随着经济大发展,在集聚经济效益的驱动下,人口以及经济的活动更为活跃,并逐渐呈现向城市群和大都市圈集中化的趋势。这直接刺激城市基础建设投资和消费的需求,还进一步促进其自身的持续发展。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更多的城市群和大都市圈不断显现和形成,加快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的进程,主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格局。

1.4 东北及西部对外贸易比重提升

从出口格局来看,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增幅较高;从进口格局来看,这几个区域的增幅也在不断提高;从贸易顺差来看,除首都经济圈外,其他区域均实现了较大的顺差。东北地区以及西部的对外贸易比重正在提升。

2.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对策――产业集群

2.1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一,产业集群强调整合区域资源。产业集群不是简单而机械性的要求区域平衡性发展,而更为强调通过区域资源整合优化来发力,寻求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道路。例如可以利用人才优势来发展中关村的信息产业,利用地域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的产业集群战略来发展区域品牌和经济。

第二,产业集群更突出技术进步和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产业集群形成的氛围有利用促进地域高质生产要素的集中,通过集中地域生产要素来寻求技术进步,并在区域集群发展过程中不断传播、融合和创新。

第三,产业集群强调区域发展资源整合产生协同效应。产业集群需要投入的要素除了资本、劳力、自然资源,还强调企业家资源的培育的投入,实现当地政府、行业协会、教育部门、金融业对产业发展的协同。通过不断的资源整合,与内外部经济发展环境相适应,促进区域向“学习型”区域转变,最终提高区域动态的竞争力,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

2.2 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第一, 产业集群有利于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产业集聚群内的企业不仅可以共同使用基础设施,减少分散布局所需花费的投资,并且集群内的企业能够实现高度和细致的分工进而协调合作,促使群内企业整体生产水平的提高,产品品质得到的提升。这不仅带动和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还能实现外部规模经济。例如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在相关政策和地域政府的支持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在做强优势产业的同时,壮大了工业这一主导产业的规模,最终促进了当地食品加工业、机械制造业、纺织服装业、陶瓷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一批极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第二,产业集群利于创新,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通过产业集群,同行业现有厂商、潜在竞争厂商、现有竞争厂商、上游的供应商、下游的重要客户都将被聚集到一起,形成彼此的合作、竞争、模仿、超越。集群的方式加快了高端人才在群内的流动,间接提高群内企业经营的透明度,促使企业不断创新,提高自身竞争力,最终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

第三,产业集群促使交易效率提高。产业集群内部拥有共同的背景和文化,在语言上、运营规则上逐渐趋同,企业间的沟通交流更为有效,避免更多冲突,最终形成和谐的合作氛围,企业间的信任度提高。通过技术、资金等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合作促成交易。

第四,产业集群促使资源的聚集,促进区域城市经济发展。产业集群促进资本要素、技术要素、人口要素等生产要素的聚集,在促进区域城市经济发展方面发挥和极大的促进作用。尤其重要的是人口要素的聚集,无形中形成了新需求,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包括公共基础设施与服务的提供、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服务业的发展等。这些发展都会反过来促进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经济发展的提速,最终刺激区域经济的发展。

2.3 通过产业集群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第一,优化产业集群对内外和对内的社会关系。发展中间机构,促使其成为产业集群保持良好合作和运行的剂。中间组织应主动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在咨询、策划、信息、市场等方面为集群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积极主动促成合作,干预不良竞争,积极维护和处理集群企业与外部市场的关系,促进集群企业健康发展。另外,在处理产业集群与地区利益时,应兼顾较弱企业团体的利益,充分调动和利用区域独特的社会资本优势以实现产业集群的升级。于此同时,以诚信的态度与集群企业的上下游企业交往,建立诚实、互信互利的关系。

第二,充分发挥政府的积极推动作用。通过产业集群发展区域经济,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在产业集群过程中,应有目的而为。政府应适当放松管制,为企业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和相关的服务,以实现企业运行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另外,政府应适当减少对企业的不必要干预,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企业的资源配置,促使企业在自然的市场竞争中提高竞争力和效率。政府可为产业集群营造公正、公平的竞争氛围,努力解决必要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问题,建立良性的竞争制度和纠纷处理机制以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

第三,提高产业集群系统的综合能力。不断提高产业集群的综合能力,尤其是自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自适应能力应通过提高产业集群系统内部各机构间的关系,使关系和谐化,提高合作能力,保证系统具备一定程度的开放性,保证信息在集群系统内外的顺畅传播和流动。自我发展能力是基于和谐系统关系上发展而来,集群企业应自觉遵守相互间的规则,通过协同合作来实现创新和发展,进而带动其他企业发展创新。

第四,加强产业集群的动态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依靠国家鼓励研发产业科技等政策,积极主动与科研机构、高校开展合作,共同研发集群产业相关项目和技术,鼓励高校优秀人才的在集群企业的就业及合理流动。尤其要注重对助于形成产业集群优势以及核心竞争力的技术的深入研发和广泛推广,通过技术扩散形成产业联动效益。持续的合作开发才能帮助产业集群实现动态创新,持续提高创新能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

3.小结

我国当前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够合理,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有着密不可分关系,产业集群是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源泉和手段,是发展我国的区域经济的必由之路。在今后的区域发展过程中,应积极实践和积累经验,更好的通过产业集群来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芬,邓宏兵,李雪平.增长极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1).

[2]龚毅,刘海廷.技术创新、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研究.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区域经济现状范文2

[关键词]高职教育 区域经济 发展

[作者简介]赵清海(1966- ),男,河北沧州人,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副译审,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河北 石家庄 050061)李建婷(1965- ),女,河北沧州人,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河北 石家庄 05009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6-0023-01

高职教育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区域经济,具体而言,指的是在人类在已划定的区域范围内所进行的经济活动。在特定范围内,区域经济是多重要素之间相互碰撞、逐渐融合的结果,主要包括构成地域的各种不同要素、促进经济不断发展的相关要素以及各项经济活动。区域经济有着独特的组成结构。作为一种经济系统,它还具备特定的、与其他系统相区别的功能。区域经济虽是一个整体性概念,但它内部要素之间既相互关联在一起又各自保持其独立性,同时,还会呈现出一种由于空间的不同所造成的差异性,正是由于这种差异造就了区域经济独特的优势,这种优势一旦被充分利用便会形成其独有的特色。

一、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1.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第一,在影响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要素中,人力资源是最为活跃的。要想实现区域经济大发展,必须拥有一支熟悉生产、能够正确使用先进设备、运用最前沿的生产技术和工艺的优秀人才队伍。而高职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高端技能的技术型人才,这正是区域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最强劲的支持和保证。因此,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的人力资源来源,体现了高职教育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价值。第二,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参与到企业的应用研发中,负责技术课题的具体攻关部分,为其解决技术上出现的难题,弥补企业技术开发方面的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区域产业进行技术革命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可以更好地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第三,高职教育对于产业结构的具体调整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高职院校可以为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失业的相关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再培训,通过这些优质高效的训练提升其再就业能力,让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工作,这对于区域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

2.区域经济对高职教育的影响。高职教育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需要依靠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对高职教育的发展速度以及办学规模起着决定性作用。第一,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于高职教育的影响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加大,这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有效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还会推动高职教育更快进入良性发展轨道。第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分工更加明确、细化,要求其从业人员具有高超的技术水平、过硬的综合能力、较好的素质条件等,这必将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从而促进高职教育专业设置逐步调整,迫使高职教育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二、高职教育对接区域经济的现状

1.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认识不足。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于自身发展的定位不够清晰,对于其与区域经济的相关联系认识不足,即没有高职教育的发展应该服务于区域经济的意识,没有认清区域内各用人单位才是其应该提供最终服务的具体对象的事实。这种认识上的不足,造成高职教育无法真正发挥其通过人才培养来服务于社会的作用,也没有发挥其通过自身的高新技术优势来促进区域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作用。

2.人才培养计划不合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但实际上,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依旧照搬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其理论基础不如普通高校的学生,动手能力也比较薄弱,在就业过程中根本没有任何优势。这样不仅不利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也使得社会发展所需的技术型人才缺失。区域经济对高职教育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高职教育要顺应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培养出符合其需求的人才,高职院校必须改变其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定位,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适时调整和转变,时刻保持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步。

3.专业设置未紧密联系社会需求。专业是高职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对接点。高职院校要想更好地服务社会,必须积极调整其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设置。然而,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出现了诸多问题,如盲目设置专业、同类专业重复性高、针对性不足、专业优势不明显等,导致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甚至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与此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培养的人才不具任何优势,影响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另外,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社会对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而高职院校却没有相应地更新和调整专业,专业设置上的滞后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区域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4.对接机制不完善。各级政府在促进高职教育和区域经济有效对接方面并没有出台相关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政策法规,宏观调控力度不够,具体的调控机制不完备,这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的深入、有效对接。同时,高职院校自身也存在自我调适机制跟不上自身发展的问题,无法及时有效地解决人才培养方式不当、办学缺乏活力、专业设置不合理等问题。

三、高职教育对接区域经济的具体路径选择

1.高职院校办学定位要准确。第一,高职院校要准确认识并区分高职教育存在于何种类型的区域经济之中,找准高职教育向前推进的侧重点,并针对地区差异造成的经济发展差异,因地制宜,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主动面向行业企业,有针对性地满足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第二,高职院校须改变其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定位。高职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的,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高职院校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特征,积极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设置结构,培养能够处理生产、服务乃至管理等方面问题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第三,高职院校要打破封闭式的办学模式,真正做到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高职院校应通过工学结合、校企联姻、工学交替、订单制作、打包配送、任务驱动、项目导入等方式,实现校企合作办学,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合格的专门人才。

2.地方政府部门应提供有力支持。高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政策调控与资源配置。第一,地方政府应把高职教育纳入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规划中,通过宏观调控,给予不同类型的高职教育不同的指导,有步骤、有深度、分阶段地推进高职教育协调发展,指导高职院校制定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自我发展战略,让高职教育也实现自身的区域化发展。第二,地方政府应优化区域政策环境,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完善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通过地方财政支持等政策措施,让企业积极地、更深层次地参与到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政府统筹、学校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四方互惠联动机制,促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3.行业、企业要积极参与。高职教育的发展与企业自身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二者是一个共生共荣体。企业为了获得所需的专门人才,应在推进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承担起自己相应的责任。企业一方面应将高职院校“请进来”,让高职院校更加了解自己;另一方面也应当“走出去”,参与到高职院校的具体办学过程中,以实现供需的良性循环,实现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双赢。

教育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的支持,经济发展也需要教育为其提供智力支持。高职教育作为一种专业针对性较强的教育形式,应当更加注重以服务经济发展为目标来推动自身发展,同时,对于现阶段高职教育和区域经济对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要积极寻找解决办法,走出一条有益于经济发展的、积极健康的高职教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王一群.基于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以山东鲁南经济区为例[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区域经济现状范文3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区域经济;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F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8-0078-02

1 湖南区域经济发展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1.1 湖南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国际贸易人才需求旺盛

2013年9月当月,湖南全省进出口22.54亿美元,同比增长36.9%,环比增长6.5%。其中出口13.18亿美元,同比增长38.5%,环比增长8.4%。进口9.36亿美元,同比增长34.7%,环比增长4%。据对相关外贸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见图1),目前湖南外贸企业对外贸人才需求及岗位分布依次是:外贸跟单员(69%)、外贸单证员(66%)、报关与报检员(57%)、国际货运员(15.9%)、采购员和文员(29.8%)、外贸业务员(27.5%),而对口学习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比率仅仅为43%,因而,急需加强国际贸易专业建设。

1.2 湖南区域经济特征对外贸人才的要求

2013年1~9月湖南外贸出现了新的特征:一是完成进出口171.74亿美元,同比增长18.4%,外贸进出口增速居中部第1位,中部六省的河南、安徽两省进出口额超过300亿美元,规模差距较大;二是对中国香港、欧盟、美国等传统市场出口保持平稳,对东盟、非洲及中东等新兴市场增幅较大;三是服务贸易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比如,商业服务、通信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增长幅度分别达218%、193.7%、118.1%;四是中小企业活跃,民营资本成为对外投资主力军,湖南省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大幅上升,同比增长259.5%。这些新的变化是非常喜人的,但我们也要看到,目前湖南省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令人担忧,专业建设亟待加强。与此同时,国际贸易专业在湖南整体招生情况不容乐观,将对促进湖南外贸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负面效应。湖南高职高专学校2009—2012年国际贸易专业招生人数如图2所示。

2 国际贸易专业建设现状与服务区域经济对接的制约因素分析

2.1 教材及教学内容不能跟上区域贸易经济的发展

国际经济环境的迅速变化使得与贸易相关的各种惯例和规则也不断发生变化。国际贸易专业建设课程现有的教材及教学内容由于跟不上这种变化而变得陈旧。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仅限于教材内容,忽视教学内容的更新。一方面是由于教材的编写需要一定的周期,新的规定不能立即体现在教材中。如UCP600从2007年7月1日开始实施,但目前国内教材在讲到信用证时内容更新的教材很少。有已经更新的也只是一两个概念而已。另一方面,教材的容量毕竟有限,只能做提纲挈领式的介绍,无法深入论述,这就导致了教学内容跟不上变化。UCP600与UCP500相比有何不同,教材里根本没有提到,人才培养的缺陷也成了制约与区域经济对接的重要因素。

2.2 课程教材未能处理好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现行各高校使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教材的一些内容会在相关课程中有详细的讲解。比如,湖南外贸职业学院作为湖南省财经类专业唯一重点建设的示范性特色专业,培养从事国际贸易业务操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学校,其服务区域经济的外贸企业是外经贸企业、事业单位、海关、驻外机构、外资企业等,从事国际商务单证员、报关员、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等岗位工作。核心课程主要有: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商法、外贸单证、外贸函电、报关实务等,另外还要讲解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谈判、电子商务等。这会造成内容重复,只会浪费学生时间,而且由于学时有限,会造成对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不分。

2.3 专业教师缺乏外贸业务的实践经验,难以对该课程进行形象的透彻的讲解

从事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的老师大部分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教育系统的。这些教师理论知识掌握较好,可是没有直接的外贸工作经验,比如,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实践环节的讲授方面显得力不从心。这门操作性要求比较强的课程对于从未涉足具体业务操作的学生而言,理论教学尤显空泛,特别是在主要的贸易单据和结算方式的讲解中,教学效果往往不佳,学生难以完全理解。学生缺乏基本的外贸业务操作技能。例如对信用证的分析、制作装箱单、汇票等基本结汇单据以及如何准备报关单据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从而对学生在外贸行业的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

由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特点,有的内容从文字上理解比较困难,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在讲授时,学生理解的效果就会不太理想,而有过相关实践经验的教师往往可以通过简单的解释让学生们理解掌握。

2.4 国际贸易专业建设与企业的需求脱节

有关资料表明,未来我国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将以每年36万人的速度增加,但目前国内真正专业的国际贸易人才却不多,远远不能满足这样的需要。外贸企业有着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特征,其最主要的就是商标、客户、人才等无形的资产,外贸企业行业本身对人的依附性很高是一个不容忽略的重要问题。

据笔者掌握的湖南某外贸企业用工需求来看,企业急需的是业务部门的业务员,如负责联系客户、报价、接单、处理报关文件、物流、制作单证等人员。公司员工中,大专学历所占比例最高,为73%,一线业务人员所占比例为78%,其次为本科学历,而研究生学历仅为1人。2012年湖南省进出口总额为219.4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15.5%,湖南省进出口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而2012年湖南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招生数量反而下降,而且几年来一直呈下降的趋势,从以上分析看出,2009—2012年分别为1802人、1658人、1290人和1207人,形势非常严峻(见图3)。企业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极大地制约湖南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步伐。

3 对策与建议

3.1 及时更新教材、教学内容

及时更新教材、教学内容,注意国内外最新修订、公布的有关法规和国际惯例。教师必须做到知识的及时更新,通过网络、电视、报纸和期刊等多种途径获取最新信息和资料,跟踪国际贸易的最新动态,才能将国际贸易方面的最新知识反映到教学中来。

3.2 妥善处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在具体内容的安排上应协调好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避免重复与遗漏。比如,处理好《国际贸易实务》与《国际结算》的关系。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有国际货款收付条款,合同条款订立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国际货款的收付情况,因而在《国际贸易实务》中要让学生了解关于国际结算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支付工具和支付方式。

3.3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首先,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应该鼓励其到外贸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去任职,增强实际处理外贸事务的能力和经验。其次,将课堂授课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考证的通过率和将来的就业率,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再次,教师充分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如采用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模拟的实践教学、项目教学等。另外,教师应不断增加英语授课比例,使学生接触到最原始的英文国际贸易合同、信用证与各种单证、英文原文国际惯例,如《UCP600》、《INCOTERMS2000》等增加学生的商务英语沟通能力。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多看英文合同、信用证等,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创设双语氛围,为学生今后外贸交流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韩越,杨俊生,涂进.区域性、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9).

[2]唐艳红.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调研分析报告——以湖南工程职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

区域经济现状范文4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promo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worldwide, there is a rapid development trend at the East Asian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China reponses to this situation under the papi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East Asia Trend and focuses on the market multiple stratege,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s of trade,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are proposed. Integration of national mechanisms to achieve the overall coordination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of East Aisa region.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a at the East Aisa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the problems met and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y positioning is proposed.

关键词:现状;战略定位;区域经济一体化

Key words: present situation;strategy positioning;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3-0004-01

1中国参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

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崛起。我国也加快了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以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机遇与挑战。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东盟努力探索区域合作的模式,并逐步形成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

纵观历史,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根据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表现可以从中发现四个一体化的经济模式:第一,中日韩与东盟的双边合作;第二,东盟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第三,中日韩三国之间的双边合作;第四,东盟―中日韩首脑会议机制。当前我国采取了区域、次区域和全球范围内经济合作并驾齐驱的发展模式。从全球经济一体化建构的情况来看,中国正立足于亚太的同时,构建自己的多元模式框架,实现由单一重心向多元中心发展的转变。

2当前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存在战略上的内敛性。区域经济合作近年呈加速发展趋势,并呈现出显著的贸易与投资“内敛”趋势。中国应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按照周边优先、重要地区贸易伙伴优先的原则着眼于全球市场发展多元化战略,统筹提出贸易、投资、金融等政策措施,整合国内机制,从而实现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布局的总体协调。

2.2 中国参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带有盲目性。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是在面临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双重压力下被动应变的结果。目前,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尽管在战术层面有考虑到“循序渐进,先易后难”,但总体上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感,整体上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自发性。

2.3 传统的南南型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规模效应有限。当前我国的国内产业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无法形成于发达国家的垂直分工关系。此外当前我国的产业通常成本递增快,合理经济规模小,无法形成一再分享规模效益的协议分工,因此难以分享规模经济的好处。

2.4 中国与东盟的多边博弈性决定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将会繁冗复杂。根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FTA对区域内成员经济增长的促进效果及与其覆盖的产品范围成正比,但区域合作的成员主体越多,谈判达成完全一致的难度也会随之加大。我国在与东盟的FTA谈判是在同时面对10个谈判对象的条件下进行,这就决定了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将会繁冗复杂。如果我国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谈判策略,达成协定的可能性将会非常渺小。

3中国参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战略定位

3.1 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弹性。中国应充分利用我国是东亚最大进口商的优势,主动与中东、中亚、非洲、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地区开展有关合作伙伴和深化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式方法。保证我国长期稳定的资源和能源供应,为我国生产的商品不断开拓新的市场,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弹性。

3.2 中国应力争东亚地区的领导权。早在1962年日本学者就已提出了“雁型发展模式”,用以解释东亚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增长和贸易模式变化之间的关系。在此模式中,日本成为东亚经济发展的领头雁。该模式中的雁阵分工是一种典型的垂直分工。该种分工具有“依附性分工”的特点即一种由底层向上层高度依附的寄生性分工,这就决定了处于高层分工国家的经济好坏将决定整个东亚地区发展的状况。由先发优势的意义不难看出一旦中国认同该种区域内分工模式,就意味着失去先发优势。因此,中国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应在技术的先发优势方面加大与日本的差距,在战略选择上要采取必要的国家干预主义,集中优势资源争取技术创新以及制度规则制定的先发优势。

3.3 以加快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为重点,开展以我国为主导亚洲经济全面合作的格局。中国应加快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为重点,并以此为起点全面开展以中国为主导的亚洲经济全面合作的格局构建基础条件,在完善紧密经贸安排的基础上,不断深化与港澳的经贸合作;在一个中国的基本原则下实现“三通”,进而探讨两岸进一步开展合作的方式方法。力争在2011年左右,形成一个以中国为首能与美洲和欧洲相平衡的区域经贸合作板块。

3.4 大力推进东亚经济合作。东北亚区域作为东亚中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其中区域内中、日、韩经济发达互补性,要积极促进在投资、技术、贸易等方面中日韩三国经济合作或中韩、中日双边经济合作的正式磋商。2002年11月,我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在2010年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了加快这一协议的实质性进程,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多边协定形成牵制和互动效果,可同时推进与菲律宾、新加坡等东盟主要成员的双边FTA磋商。

参考文献:

[1]王铮.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措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40-241,260.

[2]高振京力.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7,2(2):63-66.

[3]肖长培.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历史进程及战略深化[J].特区经济,2007(3).

[4]于培伟.关于我国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5(27):9-11.

[5]曹亮.先发优势和后发优势――兼论中国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战略定位和选择[J].财贸经济,2007(3):24-28.

区域经济现状范文5

关键词:公路交通;经济关联性;区域交通

当前时期,公路交通的发展只有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才能构建起可以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而公路交通作为服务型基础设施,必须在数量上使经济发展的需求得到满足,与此同时,资源对公路交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制约作用,想要适应经济的发展,就必须保持资源利用率最优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我国道路交通正处于转型期间,逐步从以前的滞后型转变为现如今的适应型。在转型的过程中,要对公路建设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充分把握,对公路建设的发展思路进行深入探究,确保我国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现。

1区域公路交通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

现阶段,公路作为运输的主要线路,通过客车、货车、电动车等运输工具对物品或人实现位移的方式被统称为公路交通。在我国,公路交通的分布相对较广阔,它有灵活的机动性和较低的投资成本,但其运输的成本相对高一些,会造成严重的污染。在铁路、公路、水路各类交通系统中,公路交通占据了主导地位,它属于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公路交通系统还属于公共性的基础设施,它服务于全体人民群众,大家都具有使用权。与此同时,对于公路交通系统如果等有巨大需求的时候再去建设为时已晚,因此它的规划建设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应提前进行施工的部署。现实中,每一样事物都有其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即使这种联系暂时没有,但以后也不会被任何事物所脱离。事物的内外部环境能否实现共存共生的能力就是所谓的适应性。区域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说的就是公路交通在当地一个区域的经济秩序和条件下是否能发挥着应有的作用,最终完美融入到当地经济发展中去。公路交通属于一个完整的系统,它必须与区域的经济发展阶段、水平和方向相一致。

2区域公路交通经济发展现状

在陆地运输中,公路交通作为主要实现方式之一,以其高效率、高效益、安全稳定等特点在综合交通系统中起到了很好的基础作用和骨干运输的双重功能。近年来,不断提升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公路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从而让公路运输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截止2012年12月份,全国公路总里程已经高达四百余万公里,高达350多亿人的客运量,在客运总量中所占有的比例为百分之九十四左右;高达三百多亿吨的的货运完成量,在货运总量中所占比例为百分之七十八左右;高达一万八千多人次的旅客周转量,在旅客周转总量中所占有的比例为百分之五十五左右;高达六亿吨的货运周转总量,在货运周转总量中所占比例百分之三十四左右。在国家公路网改造中,预计修建四十万公里的国道和高速公路,预算投入资金为将近五万亿人民币。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来,国家对公路经济发展十分重视。公路交通为资源依赖型和能源消耗型,它属于传统行业。区域公路交通作为公路交通的组成部分之一,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进行区域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思考分析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公路交通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定义进行一个界定,同时深入分析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从而确定区域公路交通经济关联性的内涵。经济系统作为我国一个庞大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类不同生产部门通过劳动分工形成,作为主要物质生产部门的交通运输,它能够有效联系社会生产、分配等各个阶段,被当做各部门有机连接的重要枢纽,为各类经济活动的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

3区域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

3.1公路交通促进了经济发展。公路交通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主要分为以下两方面内容,一个是直接经济效益,另一个是间接经济效益。前者我们能够直观的看出来,例如公路建设的投资量相对较大,但是需求也大量产生,公路工程能够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为城市外来工和本地闲置人员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使本区域市场进入繁荣期。当我们建成公路以后,不断提高的运输能力和服务质量会为本地带来一定商机。而间接效益指的是在建成公路网以后,能够很好的刺激整个区域的经济,进一步促进产业聚集,当地政府部门也能够对当地的经济规划进行灵活调整。

3.2经济发展影响着公路交通。公路交通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有一定的经济力量去支撑交通事业的发展。通常来说,各地方公路建设的水平随着经济水平的变化而增长或降低。很多地区公路建设比较困难的主要原因就是当地经济水平太低,没有实力去发展。我国公路建设的经费一般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不过区域公路运输的需求大小也对公路建设的进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3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的相互作用。公路交通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增长,社会经济也影响着公路交通的发展,它们之间属于相互的作用。公路交通建设能够使当期投资不断增加,就业率持续攀升,给相关行业带去订单,使区域经济得到一定增长。而区域经济的增长也要依靠公路建设去提供动力,进而出现许多运输需求,当需求量出现饱和时,又要对公路交通进行施工建设。而该区域的人员和物资流通会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更加频繁,从而带动公路建设。

4区域公路交通经济发展关联性评价分析

4.1构建关联性分析评价体系所需要考虑的因素。在对评价体系进行构建时,必须注意以下四方面原则,一是科学性,我们要明确分析体系的概念,使其具有操作性;二是系统性,我们要对公路交通系统统筹考虑,将其融入社会经济中进行考量,从而对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适应性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三是简单明了,准确清楚;四是对公路交通的动态性加以关注,综合反映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4.2关联性评价体系的构建。公路交通系统错综复杂,我们在对评价体系进行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很多详细的指标去对完整的数据系统进行组建,但最后还是要简化成为公路交通在经济发展中的适应性问题。通过我们所见到的评价体系中,包括了公路网总里数、高速公路的比重、干线公路的比重等指标。通过详细的指标,我们可以将公路交通系统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力进行一个清楚的判断。(1)综合评价的特点。通常综合评价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综合性,在评价体系中,需要全面详细的评价公路交通的规模、公路的发展速度;二是坚持两个结合,即动态性与整体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2)建立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关联性评价模型。我们对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判断主要依靠的就是评价模型的建立,进而将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给寻找出来。首先我们需要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将矩阵构造出来,对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的各个数据进行明确,评估各项数值,最终得出结论。

5结语

公路交通对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互通互融,从而确保了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和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好坏与公路交通的发达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工期较长的建设工程,各方面都对公路网的完善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要根据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对其公路交通的建设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有效发挥公路交通工程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分析了区域公路交通经济关联性的相关概况,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最后提出了构建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关联性分析评价体系,为今后公路交通和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来逢波.综合运输体系对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塑造与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曹秀婷.高速公路网络与区域城镇体系空间网络适应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

区域经济现状范文6

一、经济型酒店概况

1. 经济型酒店简述

经济型酒店又称为有限服务酒店,其最大的特点是房价便宜,其服务模式为“B&B”(住宿+早餐)。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美国,近几年才在中国出现。经济型酒店的特点之一是功能简化,它把服务功能集中在住宿上,力求在该核心服务上精益求精,而把餐饮、购物、娱乐功能大大压缩、简化、甚至不设,投入的运营成本大幅降低。经济型酒店相对于传统的全服务酒店,是一种服务有限、价格低廉、面向大众的、能够满足人们对酒店产品的一般性需求的、介于星级酒店和普通旅馆或招待所之间的酒店业态。

2. 经济型酒店发展趋势

随着近几年经济型酒店“井喷式”发展,国内外知名经济型酒店品牌如锦江之星、如家、莫泰168、汉庭等,其本身具备较强的实力,又受到风险投资机构的青睐,且已经有的通过IPO上市,将战略重点放在布点全国,以直营店、加盟店、合营店等形式”跑马圈地”,快速进行战略网点的布局,实现了实体经营与股市的双重高额回报。另一方面,区域性经济型酒店或依样画葫芦,仿照如家、速8等知名品牌的装修风格、经营模式等,或自创风格,快速发展,形成国际品牌、全国品牌和地方区域品牌共存的局面。

(1) 截止今年09年第三季度,我国快捷酒店数量达到3423家,同比增长36%,客房数37.6万间。(数据来源:盈蝶网)在整个酒店行业比较低迷的形式下,快捷酒店仍保持着较高速的发展势头。在入住率方面,经济型酒店的入住率一直处于上升的势头,从如家官方网得知,其09年第三季度入住率为97%,去年同期则为85.9%。在有些城市,经济型酒店还出现一房难求情况。相比高星级酒店不足50%的入住率,经济型酒店行业前景可观。

(2) 经济型酒店价格趋势。09年经济型酒店的整体均价方面,由于各地区竞争情况不同出现了涨跌不同的趋势。在北京、上海等经济型酒店数量较多,竞争激烈的地区,整体房价较08年出现小幅下跌情况,而在深圳、杭州、广州等快捷酒店快速发展的城市,整体房价则出现小幅增长情况。在价格方面:北京以230.78元位居首位,紧随其后的是上海、杭州,分别是222元和210元,而深圳209元、广州207元分居第四、第五。上海、北京经济型酒店平均房价分别同比下降0.45%、0.86%,而深圳、广州则分别同比上涨2.45%、0.98%(数据来源:盈蝶网)。 经济型酒店价格的变化趋势,体现了在经济型酒店尚未饱和的城市或刚进驻的城市,消费者在酒店选择上较多偏向于经济型酒店,某些地区还出现了一房难求的现象,证明了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与喜好。至于在上海等地,由于经济型酒店数量过多,竞争异常加剧,对于客源的争夺情况较激烈,因此导致均价的下降。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国内经济型酒店的均价还是整体向上的。根据盈蝶网资料显示:2009年第三季度的产品结构如下图:

经济型酒店的价格区域在150-200元之间的占比51%,价格区域在200-300之间的占比25%。因此,现有的价格结构体现了经济型酒店的经济实惠特点,同时,经济型酒店的价格逐渐向高价位靠拢。

3. 区域经济型酒店发展现状

随着国内外知名经济型酒店如锦江之星、如家、汉庭、莫泰168、7天、速8等迅猛发展的同时,各地区域型经济型酒店也同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并形成了国内、国际知名品牌与区域性经济型酒店三足鼎立的局面。根据盈蝶网调查显示:截止2009年第三季度,如家酒店开业数达到585间,锦江之星旅馆开业数达到311间,莫泰168达到204间,7天连锁达到284间,汉庭为235间,格林豪泰为157间,速8为111间,宜必思酒店为34间。以上国内、外知名经济型连锁酒店约占62.75%,其中国内知名品牌占比44.1%,国际知名品牌占比18.65%。而区域性经济型酒店占比37.25%。从比例上看,国内知名经济型酒店几乎占据半片江山,发展势头迅猛,排名前八的经济型酒店中国内品牌占据第一、二、四、五位,均为上市公司或募得风险基金,具备雄厚的资本实力和强大扩展能力。而区域性经济型酒店占比近四成,体现了区域性经济型酒店仍然具备较大的生存空间和市场份额。但从单个区域性酒店品牌的酒店数来看,力量仍然有限,酒店数量基本处于10-30间之间。如浙江万好万家、中州快捷、维也纳酒店、南苑e家、金狮100超市化酒店、佳园连锁、山水时尚酒店、桔子酒店、99旅馆连锁等均属区域性经济型连锁酒店的代表。

从区域性经济型酒店的价格来看,其主要价位在分为三个区间。99旅馆连锁、金狮100超市化酒店的门市价分别为99元和125元,属于经济型酒店的低价位区间。以上两家酒店将市场客源定位为低价区域,价格便宜实惠,酒店设施设备也较为简单,只提供单一的客房服务。而山水时尚酒店、桔子酒店、万好万家酒店等区域性品牌则定位为商务酒店或者特色主题酒店。其市场定位为高端商务客人或中高端旅游、休闲客人,因此,其价位基本稳定在250元-300元的区间。各区域性经济型酒店品牌企业发展的战略及实际发展情况呈现不同的发展模式。

二、区域性经济型酒店发展困境

尽管区域性经济型酒店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但从目前来看,其发展遭遇一定的困境:

1. 在建筑、装修风格方面盲目生搬硬套,没有特色。随着如家快捷酒店的迅速发展,黄色外墙涂料的酒店逐渐被人们思维定位为经济型快捷酒店。因此,许多区域性经济型酒店也仿照如家的装修风格如法炮制,形成许多被认为“山寨版”经济型酒店。从目前区域性经济型酒店的装修质量来看,因为没有一套完善的统一装修技术标准及工程监督、维保标准,许多区域性经济型酒店装修质量参差不齐,装修风格形似神不似,容易让客人产生山寨的感觉,因此,盲目的模仿使区域经济型酒店在与知名品牌竞争中处于劣势。

2. 服务质量差距明显,未形成的统一的服务质量标准和完善的培训体系。以如家为例,如家在服务质量管控方面,拥有一套完整的服务质量体系、完善的服务培训体系、培训考核体系及服务质量稽核体系等。通过各体系间相互促进,以保障其标准化的服务质量。且如家的培训体系、质量稽核体系等隶属如家总部管理,如家通过建立独立的职能部门对旗下所有酒店进行培训、监督、检查,为各门店服务质量提供保障。而区域性经济型酒店由于其本身资源有限,受到资金、成本等因素的制约,无法制订出一套细化、完善的服务标准。同时,设立独立部门进行培训、监督则意味着各项成本投入的增加,在经济型酒店利润日益摊薄的形势下,区域性经济型酒店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3. 品牌认知度、影响力有限,网络营销力量薄弱,且对第三方平台依赖性较大。国内、外知名经济型酒店基本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络预订平台及免费预订电话平台。通过自身的网络预订平台及免费预订电话平台,不仅能够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同时为酒店带来稳定的客源,又能摆脱第三方客户平台的限制。7天、如家、汉庭、锦江之星等品牌经济型酒店一直在通过优惠、积分打折等方式极力推广电子商务平台预订的直销模式,通过发展自身的电子商务预订平台,减少对第三方的依赖,以及减少运营成本,改变传统的酒店分销渠道体系,提高酒店客房销售的实时性与高效性。2009年的前三季度,7天快捷酒店在每晚入住顾客中,入住两次以上的7天会员已经超过81%。7天基本不设分销渠道,绝大部分客房预订来自于会员的电子商务预订。事实上,拥有了平台和会员的优势使7天未来在会员增值服务上更具延展性,比如票务、租车服务,甚至卖旅游保险等。因此、网络预订平台、预订电话、会员卡等电子商务平台成为知名经济酒店营销的主要方式。而区域性经济型酒店,因为不具备较强的品牌影响力,因此,在构建网络预订平台、电话预订平台、会员卡平台等电子商务平台方面,即使投入大量成本也收效甚微。区域性经济型酒店的营销方式仍然以传统的签订协议客户、接纳团队、或者依赖于第三方网络平台如携程、艺龙、芒果网等为主,其酒店价格也因团队价格低、抽佣等原因下降,最终导致区域性经济型酒店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4. 资金受限、规模化发展缓慢,发展前景令人担忧。2009年第二季度,就在全球多个行业还在持续经历金融危机的时候,我国新型的经济型酒店行业却高奏凯歌,业绩纷纷创出历史最佳纪录。如家快捷(NASDAQ:HMIN)第二季度报表显示,当季盈利创历史新高,净利润达到1亿元。另一家经济型酒店――汉庭酒店随后宣布,公司第二季度净利润达到5000万元人民币,创下开业近5年来的历史新高。知名经济型酒店的雄心远远不止于此。从2009下半年至2010年汉庭酒店计划新开酒店300家,这个数字是自2007年起连年宣布新增100家酒店的汉庭在过去3年里新增酒店数的总和;几乎在同时,如家快捷也宣布了几近相同规模的扩张计划。以此同时,国外知名经济型酒店也迅猛展店。国内外知名品牌仰仗雄厚的资金实力迅速“跑马圈地”,完成了中国各大主要城市的战略布点。而区域性经济型酒店本身因自身资金实力受限,同时无法获得风险基金的青睐,在战略布点中明显处于劣势。如厦门一家本地经济型连锁酒店――怡庭快捷自2004年成功打造厦门第一家经济型酒店后,受自身资金的限制,截止2010年年初,其规模仅达到十来家。而这五年间,如家、汉庭、锦江之星、速8、宜必思等国内外知名经济型酒店先后布点厦门,现已超过20家。区域经济型酒店在规模扩张中逐渐处于劣势。

三、探讨区域性经济型酒店发展出路

1. 凸显特色、走差异化路线。目前国内外知名经济型连锁酒店的装修风格都有一定的特色,并形成了自己的定位及风格。如汉庭定位较高端的商务客人,因此,在酒店设施中处处体现商务特色。区域经济型酒店品牌在其发展过程中应坚持差异化路线,凸显特色。如苏州书香门第连锁主题酒店,体现苏州文化特色和江南风土人情。佳园连锁酒店则大胆地在客房内采用了橙、绿、白三色,给人以时尚、潮流的感觉。这些极具地方特色或者个性的酒店在竞争中均能独树一帜。

2. 注重个性化服务,利用区位优势加强质量、培训监督。区域经济型酒店因自身实力,无法制订十分完善的标准化服务标准,同时在质量、培训监督方面因人力成本等原因处于薄弱环节。因此,在制订基本服务标准的同时,可增加具有一定特色的服务,以吸引顾客的眼球。同时,可利用区域性经济型酒店相对比较集中的区位优势,设立兼职培训导师及质检专员,采取轮值的形式对旗下酒店进行质量、培训监督,以确保服务质量。

3. 丰富网络营销渠道。区域性经济型因品牌影响力小、实力有限,无法实现强大的网络预订平台、电话预订平台及会员卡平台。因此,在营销过程中,应拓宽客源渠道,通过区域性经济型连锁品牌与第三方预订平台打包谈判,以降低服务费用。除此之外,适合区域性经济型酒店的网络营销渠道还有:(1)虚拟社区营销;(2)数据库营销;(3)病毒式营销;(4)即时通讯营销;(5)搜索引擎;(6)博客营销;(7)当地旅游攻略软文营销;(8)资源互补联盟企业(如:酒店行业与银行、航空、百货等系统资源及客户共享联盟)等等。网络营销总是立足于市场与时代,但又不拘于形式,不断创新。

4. 塑造酒店文化。文化是酒店的灵魂。如家以“皓洁似月、温馨如家”的企业文化打造出国内经济型酒店第一品牌。因此,区域性经济型酒店在其发展过程中,应重视塑造酒店文化,特别是地方特色的酒店文化理念。例如书香门第酒店连锁以丰厚润泽的吴文化为精神内涵,以小室雅居的江南民居为建筑特色,融合了“品味生活、体验文化”的现代生活理念,凸显“恬淡中和、知书达理”的苏中人文精神,追求“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高尚品格,江南文化为核心酒店文化使其在经济型酒店竞争中独具特色。

5. 布局中、小城市,开辟经济型酒店的蓝海。随着一线城市星级酒店和快捷酒店开店数量渐趋饱和,各大品牌纷纷调整发展规划,布局中小城市连锁酒店市场。可以预见,未来很长时间内,市场近乎空白的中小城市将成为各大快捷酒店品牌瞩目的焦点,也将成为各大连锁酒店品牌角力的新战场。因此,中、小城市的争夺将成为区域性经济型连锁酒店发展的重要契机。目前,区域性经济型连锁酒店如尚客优连锁酒店则直接避开一线城市经济型酒店市场的激烈竞争开拓二、三线城市经济型酒店市场,依靠低廉的加盟费用迅速布局,依靠低价位但时尚精致的房间吸引了大量会员,逐渐成为二三线城市连锁酒店市场的品牌新秀。

经济型酒店在竞争中将不断洗牌、并购、整合。区域性经济型连锁酒店只要在发展中寻求特色、不断创新,依然能够在这片红海中觅得生存、发展之机。

参考文献:

[1]赵永秀.经济型酒店标准化管理手册.北京:中国人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2]张野.经济型酒店规范化管理全书.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3]戴斌、束菊萍.经济型饭店.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

[4]滕宝红.现代经济型酒店经营管理实务.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

[5]田玉堂.温泉酒店文化与管理实务.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6]林璧属、郭艺勋.饭店企业文化塑造.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