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问题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环境问题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生态环境问题分析范文1

【关键词】 高速公路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1 高速公路建设概况

高速公路作为我国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之一,其大规模建设和总里程的迅速增加,近年来持续保持在世界第二位,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交通运输基础条件。然而,中国目前高速公路的设计理念和施工技术尚不成熟,建设中不可避免地对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早在1996年,我国交通部就印发了《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管理办法》和《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办法》,然而因为种种原因,现阶段高速公路建设中仍存在一定问题,下面笔者主要针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详尽分析

2 目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建设期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

2.1.1 生态系统结构受影响

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的开挖路堑、清理表土、开采料场等行为,容易导致植被破坏、沟谷消失和次生裸地的出现;这一现象随着公路里程数的增加,将越来越明显地呈现。有数据统计显示,20%以上美国国土面积受到道路的生态影响。而我国交通运输网密度实际大于美国的道路分布,由此可见,长此以往,高速公路周边的生态破坏问题势必危及全国各地。

2.1.2 土地利用格局破碎化

受地形、预算等条件制约,高速公路多建设在地势平缓的土地上,而此类土地往往耕地比例较大。我国高速路段每公里平均使用沥青1000吨,这样的土地不可能再恢复为良田,而公路两侧的土地同样难免受到污染,因而高速公路对基本农田结构造成的重新分割和资源占用是不可逆转的。另一种情况下,设计方为响应我国建设节约型交通行业的号召,设计存在形式主义,片面缩短里程,反而易出现强拉直线的情况,线位大量占用经济作物田。此举看似节约土地,实则浪费耕地。

2.1.3 水资源流失

高速公路在铺设过程中,沿线的河流改道、桥梁变更以及废弃材料滑入河道导致增大地表径流、影响原有河道的断面结构等,增加局部地表水资源流失的潜在风险。

再有,高速路段建设中的隧道开挖,也可能造成局部地下水下降。

2.1.4 有毒废弃物污染

施工期间产生的营地生活污水、废油等垃圾进入沟渠、河道,造成水体污染;弃渣、剩余施工材料等建筑垃圾的堆放和散落,则会污染周边动植物栖息地,甚至直接造成动植物死亡。

2.2 运营期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

2.2.1 沿线生物种损失

高速公路通车之后,防风带等廊道以及路段本身,都对公路两侧的生态环境具有分隔作用,阻碍了哺乳动物和脊椎动物等生物的活动范围和繁殖;夜间行车灯光则会对动物造成惊吓,干扰其出没。再者,自然环境中水泥路面和路基的植入,加上运行期间的粉尘、二氧化碳和汽车散热,使得公路及其侧边出现小气候特征,并聚集新的次生环境适应种群。二者结合,对沿途生物造成物种隔离,使得生物多样化水平下降。

2.2.2 大气污染

汽车尾气中含有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废气以及公路扬尘,都会对大气造成污染。

2.2.3 噪声污染

高速公路作为货运的重要途径,其路面上载重车密度尤其偏大,较之普通路段更易造成严重的噪声污染。我国交通发展迅猛,实际交通量往往在三到五年内突破工程预算中的设计交通量,导致降噪效果不足。

2.2.4 水体污染

散装、泄露的货车,运送重金属等具有污染性的货物时,必然对沿途径流造成污染;再者,部分使用劣质沥青的路面,其水溶性往往对路面径流雨水造成污染。公路径流直接排入饮用水体和养殖水体,有毒物质在环境中堆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

2.2.5 荒地生态环境影响

现今我国高速公路的线路规划已有避开耕地、林地的理念,然而荒地的生态环境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荒地仅仅是不适合农业发展的土地,其实生态系统结构较之耕地更为复杂,大面积荒地往往可能有当地特有的动植物物种,因此同样具有巨大的生态保护价值。

3 思考及对策

中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城市面积的扩张,交通运输功能与格局也在发生着剧烈变化。如不及时对现有建设进程中出现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有效避免途径,其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生态环境威胁是长效性和积累性的。

3.1 认真规划景观设计,提出工程设计要求

在进行高速公路的设计和修建时,要与环境相适应,考虑选址位置,优化设计方案;连接线多用老路,减少新路的挖掘,废渣进行循环利用,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开采。

在规划绿化设计时,不能套用现成的景观设计方案,而必须结合项目区域的实际,绿化方面选用成活率高、降噪性强的树种和草种;在处理物种隔离的问题上,要预留专项资金,建设一定数量的动物通道。

3.2 增强生态保护意识,适应潜在变化影响

在工程的实施建造过程中,要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做好主动预防工作,避免环境破坏后才进行事后治理。在此方面较为典型的例子是十天高速公路鄂陕界至安康段部分标段的施工中采用原始的马帮运输施工材料,充分表现了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理念。

此外,有关部门应改变传统的评价思路,适应新生态观的保护意识,不再把项目工程的影响视为需要控制在最小程度的破坏,而采用“融合、平衡、适应”的积极态度,将施工措施调整为能够与环境互动甚至对环境产生正面改善功能。

3.3 做好环境影响后测评,建立长效考核制度

高速公路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是指在高速公路运营三到五年后,对项目的生态环境进行系统的、客观的调查、分析和评价。我国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各项考核往往止于竣工,而未观测长远影响。这对于各有关部门的警示和约束作用是不够的。

4 结语

高速公路作为我国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之一,虽然起步较晚,但进程迅速。十一五期间,随着新版国家高速公路网络规划的提出,如何确保高速公路建设体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力求达到经济、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完美统一,使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生态环境的保护历程掀起新的篇章,是今后工程建设中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 赵剑强.公路交通与环境保护[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16-17

[2] 蔡志洲编译,公路项目环境评价中的生态观点[J]. 国外公路,1995,15(2):38-401

生态环境问题分析范文2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生态问题;措施

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不断深化,社会大众对生态系统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的深化,因此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水利水电工程而言,有必要在整体施工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上制定合理的措施,避免在施工过程中造成较大的环境问题。

1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造成的环境问题

首先,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会破坏原始水文地质,由于挖方、填方作业,造成其沿线的地质地貌被破坏,同时还对山体的整体稳定性造成严重的影响,可能会导致一些严重的自然地质灾害发生;其次,会造成施工当地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利水电工程多在一些山区,然而这些地区其生态环境都是十分脆弱的,在开工过程中会对沿线的水源造成一定影响,严重时还会导致水土流失的发生;最后还会造成施工当地的景观以及生态被破坏,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过程中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施工现场清理,同时还需要建设弃土场以及取土场,而这些都会导致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被破坏[1]。

2水利水电工程建成后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2.1对水生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完成之后会使一些陆地成为水域,潜水变为深水,流水变为静水。这些变化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建筑完成之后水域内的污染物其流动扩散能力相对流水要差很多,这就会造成水域水体的自净能力消弱,严重时还会致使水域内生物由于缺氧而死。

2.2对陆生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完成之后还会导致施工地陆生环境出现较大的变化,对于下流而言其淤泥减少就会致使其肥力降低;对于中上流而言,土壤长期被浸透会出现严重的浅育化和沼泽化,土壤环境的改变会使陆生植物生长受到影响。库区蓄水会导致土地资源被淹没,进而使陆生植物被破坏,这对生物的多样性造成了影响。施工人员在施工地的居住也会产生一些生活污染物,对当地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3避免水利水电工程造成生态问题的措施

3.1增强生态保护观念

首先,需要水利水电企业在其营运中树立起一个正确的生态观念,在整个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会对施工当地的环境造成影响,因此,无论是施工前的前期规划设计,还是在施工过程的施工调度,以及后期的维修处理,都需要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经济效益考虑,整体强化企业的环保观念。还需要加大国家环境法在企业内的宣传力度,进而引起整个行业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3.2建构一个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需要在企业内部逐渐构建出一个生态补偿制度,依据“谁开发,谁补偿”的机制,在环境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并且将其上升至法律层面,进而构建出一个强制性、稳定性的环境补偿机制。对于环保部门而言,在工程施工前需要对工程项目进行综合性的环境测评。由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大坝建设对于水生生物的多样性有着很大的影响,故此政府主观部门也需要引导水利水电企业在施工之中,建立一个自然保护区,避免水利水电工程对于生物资源造成严重的影响。

3.3重视在施工过程中的生态保护措施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首先需要施工单位对施工当地的环境情况进行综合化的了解,并以工程的周期为基础进行实时环境的检测,一旦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要及时给以处理,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对施工过程产生的废水、废气等污染物要及时处理,施工完成之后还要进行绿化工作和原始景观的恢复工作,最大程度的避免施工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2]。

3.4采用施工综合化的运行方案

水利水电工程需要对日常工作进行合理的管理,能够综合性的对社会、经济以及环保方面进行统筹考虑,进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施工中需要重视工程的生活用水,同时还要兼顾到施工下流用水情况。工程日常管理需要符合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具体要求,在各项内容上的实现综合化协调,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计划,从而保障水利水电工程的正常运行。

4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对施工当地会造成原始水文地质被破坏、水土流失以及景观和生态被破坏,在施工建设完成之后会在生态方面对陆生和水生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根据问题和特点加强生态保护观念、建构一个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重视在施工过程中的生态保护措施以及采用施工综合化的运行方案是切实有效避免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应在施工中充分、合理的使用。

参考文献

[1]任小朝.浅析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3,(20).

生态环境问题分析范文3

 

引言

 

当前,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大部分来源于工业生产和工程建设,工业生产污染物来源主要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废水和废气。在对其处理的过程中,如果不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则无法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安徽地区工业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进行叙述和分析来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进行侧面解析和说明,希望能对今后我过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平衡问题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一、研究数据

 

随着安徽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其工业生产过程中“三废”现象也在日益严重,通过数据表明,上个世纪90年代,安徽地区工业废气总排放量为2328亿吨立方米,工业生产废料为2552吨,工业废水量为9.86亿吨;而到了2000年时,安徽地区工业废气总排放量增加到3945亿吨,工业生产废料为2815吨,工业废水量虽然得到了有效的治理和改善,但是其排放量还是有6.31亿吨,并且其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元素和有害元素,一旦流入河水或农业用水,其后果不堪设想。

 

而且,工业生产“三废”的增多,使得安徽省部分城市出现了雨水酸化的现象,这给城市绿化的建设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带来了很大的难题,其中较为严重的城市工业生产污染物排放量均大于国家规定标准,给我国生态经济环保型工业产业的建设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在进行工业产业经济提高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切实将生态生产贯彻落实到实际应用中去,保证在生产过程中,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抓起来,促进我国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共同进步。在此,我们对安徽省工业园区工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共同为生态环保型生产建设做足理论依据。

 

二、工业生产中的主要环境问题

 

我国城市工业生产园区有着起步晚、发展快、数量多、规模小的特点,普遍存在着一些基础设备操作技术低,环保意识和环保策略不到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环境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前些年为追求建设速度,很多工业项目存在了“先上车,后买票”的现象,所以,大部分工业产业园区不能满足环境影响报告书以及复批意见的要求,特别是针对环境保护的基础设备上,无法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不能满足工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有些工业产业由于和城市市政管网不配套,工厂产出的废水无法排入城市污水管理网进行整治和处理,导致工厂周围囤积了大量工业废水和废弃物,给周边环境带来了恶劣的影响,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和人们的身心健康。

 

2.2 规划不当

 

当前,很多工业产业园区都是依托城市,建设在城市的边缘,很多工厂在建厂初期的选址阶段就出现了问题,主要分为三点,一,是没有与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给城市的长远发展埋下了隐患;二,在不同产业的布局方面,没有将其分类定址,应该按照不同的产业性质进行不同的地质分类,很多工业园区内部不同性质的工厂相邻,导致生产工作相互影响,互相污染,经常引起民事纠结和投诉;三,在建厂规划中,没有考虑到风向风速以及大气扩散的因素,没有科学的安排工业项目的类型和建设区域,导致工业生产区和居民区之间没有达到安全的卫生防护距离,给居民生活带来噪音和空气污染,进而给城市质量带来一定影响,不利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2.3 监管力度低

 

很多工业园区的管理层次不具备高强度的管理意识和管理体系,也没有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对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了解,懂得环保业务的人不多,同时,当地的环境保护部门也没有委派专业人员和执法人员进驻园区办公室协调和组织园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在这个环节,环境保护工作最容易被弱化,再加上有些工业园区实行封闭化管理,环保执法工作者很难进入园区执法,一点发生了环境污染纠纷、投诉案件,还要先取得政府机构的允许才能涉入调查,严重影响了调查期限和执法效果。

 

三、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3.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安徽省各个地区城市发展经济不平衡,人口分布差异较大,所以,相关工业管理部门更应该对全省的工业经济进行合理的安排,对各个地区在全省的经济发展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对工业经济发展的规模控制在环境资源承载量的范围内,对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和能力较为薄弱的地区实行严格的生态控制,科学的规范人口和工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使得安徽地区工业经济生产满足生态发展现状。

 

3.2 实施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

 

要改变安徽地区工业经济发展依赖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的经济增长模式,争取实现由经济型向效益型的转变,外延型向内涵型的转变、以不可再生资源为生产成本的生产规划向以可再生资源为生产成本的生产规划转变。科学合理的利用当前我国可再生的资源资源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浪费,尽可能的减少资源利用过程中的资源耗竭速率,降低工业生产成本,提高工业生产总体效益。

 

3.3 推动科技创新,开发环保型生产

 

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不断的对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进行研究和创新是当前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的重要依据,加强安徽环保产业技术发展方向的引导,制定相应的环保技术政策,推动工业生产环保技术进步。

 

加强工业生产研究领域对于工业技术的研究,鼓励工作人员积极进行技术创新,积极开发环保实用型设备和材料,为国家工业环保体系的生成做足基础。

 

不断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促进生态技术创新,加强环境保护效果。

 

3.4 加强管理机制

 

加强对于工业建设的宏观管理,构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定,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实施资源环境核算制度。建立工业生态环境项目评估制度,控制环保准入门槛,完善环境资源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从根本上解决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争取在两者平衡的基础上,增加社会效益。

 

四、结论

 

通过上述表达,笔者认为,当前我们的生活来之不易,这都是来源于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随着经济的进步和科技的提高,工业生产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在经济进步的同时,我们一定要切实注意好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利用一定的技术和策略,在满足工业生产的基础上,加强对于环境的保护力度,是当前经济及环保部门所要研究的重点工作。

生态环境问题分析范文4

关键词:环境艺术;精神生态;问题探讨

伴随社会发展,工业文明程度日益加大,人们的生活变得更为便捷,这也带来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故而人们心理、生理、心态方面都处于敏感变化时期,甚至很多方面出现严重的生态失衡。为了解决当前出现的问题,需开展环境艺术设计,并将生态设计看成设计的基础,设计过程中融合文化内容,最终达到艺术设计生态化的要求。

一、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合精神生态的意义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要求

现代化建筑风格中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封闭的钢筋建筑虽然符合现代化要求,但是人们隔离自然环境,在钢筋或建材营造的“伪森林”环境内生存,缺失与自然对话的机会,人们总是在钢筋水泥内做着对自然单项的告白,说着我喜欢自然,想要感受自然,想要生活在自然的环境中,但实际感受到的日光均是透过窗户上玻璃获得的,不能真正地呼吸日然的空气和感受阳光的照射,甚至在恒温空调中都已失去对“春夏秋冬”的感悟。外在生活场景中人们需面对刺目的广告色彩,部分广告商为了让自己的广告更为醒目,选用浓烈的对比色让色彩的光感度更好,但是这在无形中破坏原本的城市或者日然颜色,繁忙的人们更难看见清新的颜色平复内心的生活和工作压力。

同时商业中心繁忙和嘈杂的人群,让人的心情更不能平静,人们每天为了生活劳碌和奔波,在“物”的丰收中让“心”逐渐迷失。其实当前出现危机的诱因一方面不是外在环境中充斥着的浮躁因素;另一方面是人的内在精神危机,对物质的极速追求,每天忙碌地对着电脑和手机,收发邮件联系业务,没有真正地空余出时间看看生活的环境,看看蓝天、看看大地、看看小区里面嬉笑的孩子,每天用赚来的金钱将自己包裹在钢筋水泥中,现代化冰冷的建筑内唯一的绿色植物是装饰的观赏植物。人们目前生活的环境是人们自己创造的环境,这种环境已经越来越背离日然城市环境,人与人间的关系变得日益疏离,人与人的内心世界也日益疏离。环境艺术设计主要归属于艺术范畴内,发展中要求精神主题在艺术主体之上而存在,即说明环境艺术设计可调节人的精神世界,通过不同的设计改变人的心境,故而设计时可以从文化精神方面考虑设计出发点,考虑人们当前的精神需求,重新审视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摒弃设计理念中哪些现代化的构想,通过自然元素的融入,让人们重新接触自然、感悟自然。

(二)环境艺术的出发和归属地

若必须从环境设计角度考虑生态失衡,那么唯有探究人类设计的目的所在,设计时我们是为了设计而设计,其实设计的本质是在不改变外在形态的基础上,做小的变动让整体呈现效果最佳,但是现在设计显然没有遵循这一原则,而是将原有的内容全部摒弃,开始新的创造。就如同北京老城区设计是将原有的建筑元素全部拆除,现代化的建筑艺术融入到北京中,失去北京原有的“京腔京味”。出现这一现状的原因是,我们没有真正地从根本上考虑“文化精神生态化”这一设计诉求。故而在快速发展中,出现各类问题接连出现。其实设计是让自然与人文相和谐,但是现代的设计更看重效率和速度,忽略设计的主体性,即人们通过设计可以更好地欣赏自然,或者从全新的视角欣赏自然,但是现代设计更是将成型的设计元素堆砌在一起,看似很时尚,但是没有太多的人文内容,有的是时尚的浮夸,因而失去设计的过程,不能把握好不同因素之间的平衡关系,特别是不能掌控好自然、生态、绿色、人文和个性的统一和谐。文化生活的生态核心是平衡,更追求诗意生活,生活中不仅有物质更要有精神,现代人更追求复古理念,主要是复古物件中的东西虽然不能满足现代设计的便捷,但是可以在操作中体会到生活的乐趣。例如中国的茶道,现在虽然有茶包可以快速喝到茶,但人们仍愿意在闲暇之余静静地享受整个泡茶的过程,体会到“浮生若茶”之感。人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要操作者,因而设计时需要秉承精神美和物质美这两项,故而文化艺术不仅将成为环境艺术的主要出发点,更要将其看成主要归属点。人在设计时借助精神理念,融合更多的人文警示,逐步将物质设计转化到精神层面,进而能满足不同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并能在情感沟通中形成新的审美认识,进而满足物质平衡。

二、当代文化精神与艺术设计的联系

(一)时代联系社会

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让人们的生活有了巨大变化,目前个人的心理感受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关注点,社会更重视人文主义情怀的发展内容。在此大背景下,环境设计的艺术性将面临更高要求,西方的文化以及思想的融入,让设计师有更多可借鉴元素,设计师为让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相融合,需在了解东方文化的前提下融合西方的设计理念,并在设计过程中将人的心灵感受放到首位。例如在房屋格局设计中,西方人通常将主卧与客厅分开,考虑因素是西方人希望有自己的独立空间,所以会客厅多单独陈设,即使房间整体格局较小也会割出会客空间,中国人则习惯热闹,因而可以在房间原有格局上设计出大面积的会客区域,便于会客以及家庭聚会,这种设计秉承中西理念,并结合中国人的习惯,故而更容易获得认可。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的重视逐年提升,故而在经历经济全球化冲击以后,中国的传统文化仍保持着常年屹立不倒的态势,由此获悉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也能认识到环境设计的同时,文件警示是设计的核心部分,也是不可替代的重要部分。

(二)简单富有禅意研究

现代化设计理念获悉,简答是现代人追求的重要因素,现代化的家庭装修中更需要通过简单体现室内的整洁和清晰,让人有一种放松的感觉。特别是在环境艺术以及室内设计等领域内,极简主义更为盛行,我国受到传统中国文化影响,所以更喜爱“禅宗”的美学思想,受此思想影响,将“无即是有,一即是多”看成设计的理念,这也是某个极简主义思想,融合极简和禅意,让环境设计更有艺术气息。

(三)自然与人文统一

我国无论是古代的园林设计,还是皇家的宫殿设计,设计师都秉承一点,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目前环境设计是设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需秉承这一理念,在设计的同时融合自然生态的绿色景观设计思想,让设计更为清新。设计初期需要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将自然环境看成是设计活动的基础要素,其他的各类要素都要围绕此要素开展。这样设计出的作品,才能“原汁原味”保有原有理念,加入新的创新思想,既能看到原来的影子,又能有新的想法融入其中。就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设计为例,设计上为体现中华文明,将主道设计成龙的形象,大道沿用原本的道路,两边通过绿色植物做出造型,这样不仅体现出中华文明,并且不影响道路交通运行,进而起到平衡城市生态的作用,让人与自然真正地和谐发展。

三、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文化生态化

(一)文化精神生态化、设计艺术化两者的关系

环境艺术如果能够融合精神生态化,那么审美价值将会提升较大,并且两者的融合也是艺术化的最终追求,人们通过观看艺术获得对生活或者对人生的启迪,便是艺术创作的最终目的,艺术首先是外在的美,然后是内在的精神内容,两者的完美融合能够让艺术环境设计更有文化内涵。环境艺术设计一方面需要满足美化城市环境的要求,另外一方面是为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创设精神空间,让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有精神“物品”可欣赏,并提升精神生态化。为缓解人们目前匮乏的生态化危机,需通过艺术的功能性,提升人们的审美理念,让人们的心理协调能力得到新的发展。现代化文明的发展,充斥着商业化利益,很多设计都是以商业宣传为目的,但是设计师需明确一点,商业不是设计的最终目的,设计是为了遵循人内心的情感或者想法,不是受到利益的驱使去堆砌或者创造出适应客户喜爱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只能“热”一时,经过时间洗礼,将慢慢被人们所淡化。这也是有内涵的物品才能经久流传的原因,就如同文物和字画,他们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状况,里面刻画的内容是创造者自身的精神世界,所以值得后人研修和分析,并且一同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和他们对话。

(二)设计人情化市场

经济发展中,固定的生活方式被打破,区域化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人才层出不穷,生活在现代,人们更需承受巨大的竞争压力,故而会经常出现失落感或者不安的情绪。环境艺术设计,就需要缓解人们的压力,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其实环境艺术设计需要与其他各类因素相联系,包括心理、生理和文化风俗等内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喜欢或者想要创造出自然空间,例如很多家庭在落地阳台区域摆放茶几或者榻榻米,这是由于人们想要在繁忙的生活之余有自己的心灵空间,不考虑外在浮华的世界,给自己营造良好的精神世界,让环境与自身的情感相契合。

(三)文化精神生态的多样化

环境艺术设计首先需在社会环境中生存,但是社会环境需要受到城市文化、城市历史等因素影响,那么设计师在进行环境设计时,要让环境有多边性或者呈现出多元化变化状况,这是适应不同环境影响因素的最佳途径,使人们在观看艺术的同时能有较好的艺术感悟,同时也能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给人们营造良好的精神环境。设计时开展设计的同时,应秉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通过体会人文关怀,让设计更体现特色和个性,让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最终完美呈现。

四、结语

经济社会的逐年发展,人们物质生活获得较大的满足,故此人们开展对精神世界新的追求,环境艺术设计的开设能较好地满足人们的生态化理念需求,在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前提下,让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借助于环境艺术设计,缓解紧张的生活压力和生活状态,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并为环境生态建设作出贡献,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王静.环境艺术设计与精神生态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05):15-17.

生态环境问题分析范文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提高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和物质需求的不断进步生态环境是生态旅游的基础,生态旅游是景区服务单位把优美的生态环境开发到游客面前,如果游客在旅游时,只顾着享受自然风景,不保护生态环境,这些问题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的发展,因此保护生态环境,找出生态旅游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才是生态旅游的生存之道。

1 生态旅游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旅游业的发展是依赖于环境的;但由于旅游环境有脆弱性存在,旅游业的发展又会对旅游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和影响。若不妥善对旅游环境进行管理和系统保护,则必定会对旅游业发展的持续性造成影响。

生态旅游从整体上分为陆地生态旅游和水体生态旅游。陆地生态旅游包括森林、沙漠、草原、山岳的旅游;水体生态旅游包括冰雪、滨海、河湖和湿地等旅游。陆地生态旅游存在着白色污染、水体污染、植被破坏、森林面积缩小、物种减少、固体垃圾、林地退化、空气质量下降、沙漠面积扩大、草地沙化、土壤硬化,噪声污染、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一系列问题。水体生态旅游存在着白色污染、固体垃圾污染、植被破坏、局部地区冰雪融化。富营养化、海域面积减少、物种减少、空气质量下降等诸多问题。旅游开发已经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影响在加上游客的不合理保护,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有旅游开发的组织者、游客和自然污染,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下手,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保护生态环境。

2 解决生态旅游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1 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和治理方法

固体的废弃物主要包括塑料、果皮果壳,电池和金属等。我们可以通过分类回收的回收方式来解决,在生态旅游区的不同地方放置分类的垃圾箱,回收不同的固体废弃物,在由环卫工人将垃圾分类拉走送到工厂进行焚烧或销毁。而有的旅游区不适合放置回收垃圾箱,我们可以通过游客在进入旅游区时,向游客免费发放垃圾袋,提醒游客把垃圾放入垃圾袋中,带出旅游区放到固定的垃圾回收点,使景区服务单位和游客共同保护生态环境。

2.2 水体污染的治理方法

水体生态旅游包括冰雪、滨海、河湖和湿地等旅游。在水体污染的河道里,用可以漂浮在水里的材料建立浮岛,在浮岛上种植绿色植被,采用植物修复技术治理污染的水体,还可以利用沉淀等技术,去除水体的污染物,净化水体,还可以建立植被缓冲带拦截悬浮的污染物,达到治理水体污染的效果。

2.3 物种减少、植被破坏的治理方法

生态旅游中还存在着物种减少、植被破坏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人工和自然的修复技术进行治理,通过人工来种植树木等植物,通过管理人员的精心管理和栽培,慢慢修复破坏的植被,对于沙化的土地可以种植适合沙化土地种植的植被,通过一系列的治理模式修复植被,对于寒冷旅游区的植被破坏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封闭破坏的地区,利用当地的条件慢慢修复。

2.4 噪声污染的治理方法

噪声污染主要通过隔声法、吸声法、消音法等方法来治理噪声污染。隔声法是通过限制进入隔音范围的游客的数量,在隔音范围内对墙体和空气层进行特殊的处理来控制噪音的污染;吸声法是在游客比较多的范围设置吸声装置,杜绝噪音的污染;消声法是在有很大噪音的机器上安装消音装置,防止噪音的污染影响到其他游客的游玩。

2.5 空气污染的治理方法

治理空气污染主要是通过改变燃烧方式和增加空气净化装置。改变燃烧方式是通过增加在燃烧时氧的含量,保证燃料充分燃烧,减少排放物排到空气中,增加空气排放量,降低空气污染。增加空气净化装置使排放出来的烟气经过空气净化装置以后优化烟气,除去灰尘的排放,利用离子液体使烟气净化,离子液体有无毒无味,不挥发、溶解性能好等优点,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降低空气污染,达到空气污染的治理目的。

3 旅游环境保护的应用措施

为了使旅游业得到持续发展,将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充分发挥,针对旅游业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建议运用以下措施进行改善。

3.1 增强环境意识,强化法制观念,提倡绿色文明旅游

对旅游环境知识的宣传进行加强,提升人们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将旅游环境保护知识在全体游客、旅游从业人员及当地居民中实施宣传。当地政府和旅游有关部门应该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执行相关的法规、政策,分期进行环境保护法规、政策的培训,增强法制观念,加大执法力度,严格依法管理和保护旅游环境。

3.2 完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适当限制游客量

为了能够顺利地发展我国的旅游业,我们必须加强对旅游目的地容量的研究,根据每个旅游地的具体情况,提出可容纳游客的最大限量指标。运用一些手段,控制热门旅游地的游客人次。如采取提高景区的门票价格、划分特殊旅游景点等手段;调整旅游区的旅游规模,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旅游区的环境得到保护。缓和旅游者对热点城市或景区的冲击。

生态环境问题分析范文6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进入到发展的新时期。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农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立足实际,学者们认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方面。

1.农村环境污染根据污染源的不同,学者们对农村环境污染进行了分类。有学者将农村环境污染分为农村废弃物污染、化肥农药污染、乡镇企业工业污染和矿产资源开采造成的污染。还有学者认为农村环境污染是在农村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我国农村现代化包括生产方式的集约化和工业化、人口分布的城镇化以及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据此,进一步将农村环境污染分为现代化农业生产手段的过度使用带来的污染、农村聚居点因缺乏规划和环境管理滞后造成的污染,乡镇企业和集约化养殖场布局不当、污染治理不够导致的污染。根据污染域的不同,学者们对农村的各种污染进行了具体研究。农村水污染严重。农村水污染主要指水体富营养化和有机污染,其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早在1989年,就有学者考察了乡镇企业对农村水环境的污染。有学者则以太湖流域污染为例,论证了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种植业污染和养殖业污染。还有学者指出,农村生活垃圾会随雨水进入河流,进而对农村生态环境构成较大的威胁。农村土壤污染严重。有学者指出,化肥、农药、农用地膜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污染加剧、土壤环境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还有学者指出,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农业集约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土壤污染日趋严重。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土壤污染面积只有几百万公顷,而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000万hm2,其中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农村空气污染严重。与水、土污染类似,各种来源的有害物质随着物质循环和流动会进入到大气之中,对空气造成严重污染。另外,针对农村独有的秸秆焚烧问题,有学者结合实证指出,农业秸秆焚烧综合各种不利自然条件,会导致空气严重污染,进而影响到周边地区甚至更广泛区域的空气质量。

2.农村生态破坏对农村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从而导致包括人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条件发生恶化。对于农村生态破坏,学界基本取得共识,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耕地质量下降。耕地质量下降主要由于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导致。有学者指出,我国耕地资源自然质量不高。随着农田集约化利用程度的提高,农用化学品的大量投入和大型机械的使用,又引发了不少新生土壤问题。有学者则进一步指出,农村传统农业区和草原地区存在着不同的耕地质量下降问题。植被破坏。20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指出,我国天然林覆盖率低,宜林地因各种占用还在大量减少,林木资源面临着乱砍滥伐、开发破坏和污染的威胁。同时,草地退化率也在逐年上升。进入21世纪,有学者指出我国农村依然存在森林覆盖率低,草地资源破坏严重的问题。生态植被破坏是导致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直接威胁着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安全。水土流失面积增大。学者普遍认为,中国水土流失一直呈发展趋势,面积不断扩大,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面对如此严峻现实,有学者指出,水土流失也是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另外,水土流失会加剧土壤干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导致耕层浅薄和土壤沙化,这已成为我国耕地持续利用的一大制约因素,严重地影响着农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水平的提高。

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对于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学术界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概而言之,已有分析基本从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两大方面进行。

1.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表层原因学界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表层原因的探讨,来自于对各种环境污染源和生态破坏源的分析。乡镇企业不科学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发展迅速,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但是,其在发展中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忽视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课题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乡镇工业环境污染与乡镇企业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自1978年逐年增长,1988年的损失占全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总损失值的1/4。时至今天,乡镇企业发展质量提升,但是,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依然存在。城市污染蔓延。自20世纪90年代,城市工业污染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引起学界关注。有学者考察了沈阳市区1980~1989年的“三废”排放情况,指出农村是城市“三废”的主要排放场。有学者以上海为例,谈及城市垃圾运往农村形成的垃圾之灾、堆场之灾。农药和化肥滥用。有学者以农业大省河南为例,论证了其80年代化肥和农药高施用量的严峻情况。进入21世纪,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亦是高居不下,成为全国农村的普遍问题。大量化肥和农药的不合理施用,不仅造成农田、水体和食物的严重污染,对人民的健康产生巨大威胁,还对整个生态系统极为不利。其它原因。如矿产资源无序开采、农业地膜滥用、生活垃圾随意处理、农村养殖场布局不当等。

2.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在对各种污染源和破坏源进行总结之后,学界进行了深入地理论分析,探讨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生产方式不科学。有学者指出,农村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农业生产方式休戚相关,认为现代农业大量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在提高农业产量的同时,也进一步破坏了生态环境。有学者亦认为农村生产活动、农村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密切相关。消费模式不合理。有学者认为,当前我国农村的消费模式不合理,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的恶化,更不利于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一些学者亦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同农村消费模式有关。认为农村总体消费水平偏低,消费所面临的环境约束日益显现。环境管理不力。有学者认为我国农村的环境管理体系是以城市污染和工业污染防治为目标建立起来的。因此,当前农村的环境管理不到位。有学者认为由于农村环境管理缺位,造成环境系统运行缺乏有效引导。另有学者认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于未建立起系统的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体系所致。农村环境资本滥用。有学者指出,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中有人口和自然历史条件的原因,但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资本滥用造成的。亦有学者认为,资源利用制度和产权管理制度存在弊端是行为短期化的根源,也是生态破坏、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根源。其它原因。如农民生态和环保意识缺乏、村民利益共同体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能动性与自治功能欠缺、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农民价值观偏差等。

三、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路径

基于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以及原因的分析,学术界为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积极建言献策。转变发展观念。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需要转变不合理的发展观念,提升生态环保意识。有学者认为要抓好环保宣传教育,特别要注意强化以农民和农村环保基层工作者为对象的宣传教育工作。有学者认为,要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注重农民的价值观转换。有学者认为,农村生态伦理建设是农村可持续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转变生产方式。为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转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有学者提出要发展生态产业,使物质、能量能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有学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最有效途径。针对乡镇工业发展忽视环境保护,有学者则提出要按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发展乡镇工业。转变消费模式。有学者认为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必须转变不合理的消费模式,包括农村的生产消费模式与生活消费模式,形成适度性、可持续性、全面性的生态消费模式。有学者亦认为应该转变农村消费模式,实现生态消费。完善环境管理政策和制度。有学者认为,农村环境管理应当借鉴城市的经验,逐步形成符合农村特点的环境保护政策和管理制度。有学者亦提出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农村生态系统建设。有学者认为,农村是以农业经营为主体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因此,应该运用生态学原则建设农村,实现农村生态化。有学者从农村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多样性的角度,提出了农村生态系统结构设计的新思路。还有学者基于对农村生态系统的认同,提出要充分发挥农村生态系统的功能,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技术支撑。有学者提出,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建设农村生态环境。随着认识的深化,有学者提出为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要注重技术的系统组合,进行生态工程建设。加强制度建设。有学者提出,为了彻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必须改革现存的不合理的资源利用和管理制度,逐步健全资源产权制度,制定并完善资源税费,贯彻有偿使用制度。还有学者从公共环境意识、经济手段、所有权、行政领导责任制,立法和执法方面,提出了建立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对策。

四、农村生态环境指标体系

究竟什么样的生态环境才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学界基于不同视角,对构建农村生态环境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基于农业竞争力的农村生态环境指标。一些学者在构建现代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时提及生态环境竞争力,体现了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有学者在构建生态农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时涉及到了农村生态环境指标内容,其中包括资源利用率指标、生态功能效益指标、经济功能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还有学者在构建农业现代化指标时,涉及到水土质量和产品质量水平、森林覆盖率等内容。这些研究都不是专门针对农村生态环境指标的研究,但是也反映了农村生态环境指标的一些重要方面。基于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有学者们初步探讨了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体系,并对云南省元谋县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一些学者则具体探讨了黑龙江省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及标准。还有学者分析了福建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并构建了福建农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另有学者则从空间结构、生态功能、协调度三个方面构建了农村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用以评价农村地区的生态化程度。基于农村复合生态系统的评价指标。有学者将农村视为一个社会、经济和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认为农村生态复合系统结构的评价应该从系统的竞争能力、共生能力、再生能力、自生能力四个方面进行。

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