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发展的关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发展的关键范文1
在经济学界,对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有着不同的界定的。国际上专门研究经济增长的是,“增长经济学”或“经济增长理论”;专门研究经济发展的,是“发展经济学”。
张卓元主编的《政治经济学大辞典》对“经济增长理论”这一词条的解释是:“通过研究实现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以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等问题,来解释国民收入长期发展的态势。西方经济学通常把经济增长规定为产出量的增加,一般用国民收入或人均收入量作为测量经济增长的尺度。”而对于“发展经济学”这一词条的解释则为:“它主要研究在发展中国家是哪些因素制约或阻碍经济的发展;探索在这些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摆脱贫困落后,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途径。”“概言之,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从不发达的经济形态发展到现代化经济形态的理论体系。”
一般说来,经济增长,指的是单纯的经济总量的扩张;而经济发展,则不仅包括经济的量的扩张,还包括经济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等的调整,制度变迁,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变化等在内的整个经济形态整体的演进。可见,在经济学的语境中,“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含义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经济发展方式”比“经济增长方式”所包含的内容,要广泛得多。经济发展包含着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远不是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崭新的提法,比过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提法,虽然只是一词之差,却包括了丰富得多的内容,因而具有更加广泛、更为深远的意义。
二、走向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
发展观和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共同决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是解决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所以在现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实质性的转变:
从非结构优化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结构优化型经济发展方式
去年我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是39.3%,比前两年还有所下降。经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都在60%—70%左右。第三产业比重小、发展慢、水平低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这造成了主要靠第二产业带动、投入高、能耗高、污染高的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必须采取措施使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大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促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从非协调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协调型经济发展方式
非协调是当前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普遍性的问题。统筹城乡、区域、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国内与国际,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使我国经济从非协调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协调型经济发展方式,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从不可持续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可持续型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石油人均储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8,天然气人均储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2,煤炭人均储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石油、铁矿石等矿产资源的进口依存度不断攀升。我国资源稀缺消耗却居高不下。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经济就没有未来。所以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节能减排降耗,从不可持续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可持续型经济发展方式。
从片面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全面型经济发展方式
改变片面追求物质生产部门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改变片面追求GDP的倾向,把医疗卫生、文化、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彻底转变政府职能,在社会事业的发展中履行好政府职能,实现我国由片面型经济发展方式向全面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从投入主导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创新主导型经济发展方式
目前我国的经济,是一种典型的投入主导型经济发展方式。每年的资金投入,高达近八九万亿人民币。我国每年所消耗的水泥,占世界消耗总量40%以上。沿着这种经济发展方式继续下去,不用多久,我国的经济体系将会由于得不到资源的支撑而无法发展。因此,必须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切实将投入主导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创新主导型经济发展方式。这是整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
上述五个方面的转变,实质是从非科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科学经济发展方式。只有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三、体制转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问题提了十多年而未能根本改变,是由于存在着深层次的体制根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是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长效性的、根本性的制度保障。
要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完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靠市场机制的压力,靠价格体系的调整,靠经济手段的制约,靠企业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靠以法律规定的市场规则的硬性约束,来自觉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而形成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长效机制。
要完善优胜劣汰的淘汰机制。目前我国市场优胜劣汰的功能远远未能发挥。地方职能部门为了单位利益,往往罚款了事,落后产能照样生产,排污企业照样排污。应该通过价格体系调整、法律规则的完善,把优胜劣汰的职能交给市场,使得市场能够及时地、不断地、自动地淘汰落后企业、落后产能。变主要靠政府、靠行政手段淘汰为主要靠市场、靠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淘汰。
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完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税制度。当前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使得地方政府为追求地方财政收入最大化而大搞重复建设,低水平扩张,地方保护等,是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体制因素,应该认真研究解决。
金融业要推动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大对农村金融、助学贷款、个人消费贷款的支持力度,严格限制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信贷投放。
要完善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管理考核机制与考核体系。调整考核指标,不仅要考核经济指标,还要考核社会发展指标、节能、降耗、减排指标等。把各级领导干部的决策行为引导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轨道上来。
四、面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河北:新机遇与新挑战
经济发展的关键范文2
关键词:高速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
1 做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交通运输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我国一种基础性、先导性的产业。在交通运输的经济发展中,其重点在于交通资源集约用、替代用、持久用,将交通运输循环经济在不同领域进行大力发展,以便能够达到高效率、低能耗、轻污染、少成本的效果,从而真正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的交通产业。步入21世纪,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不能局限于单一的交通运行经济发展,还应重视交通运输科技发展。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全面步入现代化的今天,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中必然少不了科技的存在,所以,做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管理工作,充分认识到交通运输科技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确保和促进交通运输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当前,对于科技在交通运输怎样才能有效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研究仍不够成熟,与此同时,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也在迫切寻找正确、有效的交通运输科技领域循环经济发展途径[1]。
2 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管理内在意义
交通运输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交通基础设施问题、交通运输系统管理问题以及交通运输装备问题等方面。所以,通过交通运输问题我们能够进一步得知交通运输科技循环经济发展的定义与概念,在交通运输问题与相关服务方面,通过采取相关手段,实现对交通运输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及循环再生等方面的综合利用,从而达到提高交通运输业务环节水平的目的,例如,交通运输系统管理服务水平与交通设施养护水平以及交通运输装备升级优化水平等,以此,通过科学技术来确保和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交通运输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较多与之相关的原则,最经典的就是3R原则,就是通过综合利用交通运输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及循环再生等手段,来促进交通运输科技循环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资源的减量化主要是指,通过采取集约、持久的交通资源使用方式,来缓解资源浪费情况,并以此提高交通资源利用时限。交通运输资源减量化的实现能够使资源利用取得更好效果,还能够进一步提高交通设施的质量、延长设施的使用寿命。实现交通运输资源再利用,有助于提高产品与服务利用效率,增加产品重复使用率,从而进一步延长资源使用寿命。提高资源的复用能力是实现资源再利用的关键。交通运输资源循环再生的关键就是交通产品能否在使用之后再次变成交通资源,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变废为宝;交通运输资源循环再生的实现,不仅能够降低资源的最终处理量,还能使资源利用程度最大化。在交通运输科技循环经济发展中应综合运用3R原则,以此实现交通资源利用最优化。且在交通运输科技循环经济发展中,不同的发展情况,其采用的原则和方式也不尽相同。在交通基础设施中所采用的原则是减量化;而在交通运输工具中应采用回收再利用与循环再生这种相互组合的原则;在交通运输系统管理与服务中,实现交通运输资源再利用才是最优化的原则[2]。
3 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管理关键的探析
3.1 交通基础设施资源利用减量化
一是合理规划、布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对不同交通运输方式间的枢纽衔接与集疏运配套进行强化,对运输资源配置进行不断优化,对公路网络进行完善,对公路体系进行完善;同时对国土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
二是优化交通设施结构。在这方面应将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公路比重上,采取加强对土地资源进行集约化利用,提高集约效益;实现交通运输装备专业化、大型化,支持发展各种大型车辆,推广标准化运输,这样能够对高速公路运力结构进行调整,从而实现资源的减量化。
三是建设耐久性好、使用期长的交通运输工程。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建设出一个耐久性好、使用期长的交通运输工程,应采取提高设计标准,加强质量管理的措施;同时在建设过程中积极推广各种先进技术、材料、工艺,例如,钢纤维混凝土路面结构的施工技术,滑模摊铺施工工艺,高强度混凝土、耐腐蚀钢材等施工材料。
四是做好工程养护。要做好工程养护工作,首先就应重视工程的预防性养护工作,根据实际情况需要改革高速公路养护体制,加强超载超限运输情况的治理,建立长效机制,深入公路路面破损情况的研究,同时不断加大科研投入,研发出更先进的公路路面养护与修复技术。
五是合理选择交通设施建设中材料。在选择交通设施建设材料时,应尽量做到因地制宜,且对材料进行综合考虑,其是不是能够进行再生利用,例如,公路路面尽量采用能够再生利用的沥青路面;积极推广和大力研究交通设施建设木材替代措施。综合利用废旧路面的材料、废钢材、工业废料等,以此促进沥青路面、混凝土等废旧材料的循环再生。
3.2 交通运输系统管理服务资源循环再生
为了实现交通运输系统管理服务资源的循环再生,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一是建立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并将先进技术应用到平台中,以此提高平台的信息共享水平与复用能力。二是不断挖掘集成化交通技术、规划理论、交通生态学等有利于交通运输科技循环经济发展的管理技术,并充分重用这些技术[3]。
3.3 交通运输装备的优化升级
一是交通运输装备的节能与环保。随着环保、节能方面所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方面也应充分重视这一情况,尤其是在交通运输装备方面,其所排放的尾气对空气质量和环境质量有着严重的影响。所以,不断优化升级交通运输装备,以此实现再利用与减量化显得非常有必要。结合国家在节约能源与代替能源方面所制定的政策、规划,加大对乙醇、电池等替代燃料的科研投入与推广,并给予财税政策方面的支持,通过研发节能、环保的交通运输装备,来实现交通运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交通运输装备的再利用。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以此为各种废旧汽车的回收再利用工作提供支持,加大对废弃轮胎回收再利用的研究力度,以便使得废旧轮胎能够再次安装在汽车上,从而奔驰在大地上,此外,还有汽车外壳、汽车发动机等方面的回收再利用[4]。
4 结束语
总之,从做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管理内在意义以及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管理的关键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促进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还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我国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晓.论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管理的内涵与关键[J].现代经济信息,2011.
[2]袁长伟,吴群琪.基于运输需求的运输经济区域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7.
经济发展的关键范文3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关系
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2-09-2
1 生态环境的含义
在阐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之前,首先了解一下生态环境的含义。
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让我们的生活环境逐渐恶化,经济发展受到限制。因此,要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
2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人类对其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党和政府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列入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生态环境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保护生态环境主要包括: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禁止废弃物进入环境,保证生态环境本身的净化能力,保证自然物种的多样性,从而使生态系统得以良性循环,所以人类不仅要保护生态环境而且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自然是人类的朋友,只要保护生态环境才能给我们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第二,防治生态环境污染。环境的污染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何防治环境污染是世界性课题。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工业污染,建设中的建筑污染,人们生活中的生活污染都不同程度地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危害。第三,保护具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近些年,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在环保方面我国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但是保护环境形势依旧非常严峻,在发达国家积攒上百年的环境问题,在中国20年里就具有体现,因此,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工作之一。
3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关系
3.1 经济与生态环境资源的和谐发展
自然界是世间万物的生存基础,是生产力发展和人类赖以生存的保障。和谐发展理论提倡健康、适度发展,反对滥用科学技术,制止对无法弥补的自然生态破坏活动。经济要发展,生态环境也要保护,所以经济的发展不能建立在损害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要发展经济就需要走一条与自然资源和谐发展的正确道路,如果一味地索取,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受到自然的反作用力。所以要改变观念,转变思想,不要以牺牲自然资源来换取经济的发展,要时刻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保证经济发展、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为子孙后代造福。从人类自身发展角度来讲,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家园。人类的一切生产、生活行动都要尊重自然规律,彻底转变以牺牲自然环境、破坏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的思想。不要总是停留在眼前利益而损害长远利益。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充分考虑自然的承载能力,建立和维护经济发展与自然相平衡的关系,这是经济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
3.2 保护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忽视环境的保护,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不能忽视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展初始阶段,环境污染的程度也较低。经济发展至今,工业所需要的资源已经超过了自然资源所能提供的数量,自然环境的再生速度也难以追赶经济发展速度。如果继续索取,那么自然本身就会出现问题,不但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能源,而且还危害到人类的利益和生存环境。在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经济结构开始发生转变,污染行业慢慢缩减或者直接被取缔、转移。经济发展带来的积累可用来修复和改善自然环境,同时,人类的生态保护意识逐渐增强,环境质量状况逐步改善。
由上可见,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对立统一的,二者存在着必然联系。两者的协调统一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要以环境保护为条件。环境系统的生产力是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价值增值的基础。自然资源是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物质基础,换言之,没有自然资源作为基础,社会经济就没有了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只有环境基础源源不断的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能量,才能使经济的不断增长成为现实或者可能;二是保护生态环境亦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只要在适宜经济结构和经济秩序下才能达到。不适宜的经济结构和经济秩序必然会带来水土流失、过度放牧、滥砍滥伐等现象的产生,导致生态系统失衡,自然资源枯竭。同时,治理污染和保护良好的生存环境需要技术和资金的支持,所以需要经济发展作为其支撑。
当然,经济与环境也存在着矛盾的一面。经济增长对资源的需求是无限的,而自然资源能够给经济提供的生产基础是有限的;只要是经济发展必然会带来环境上的污染,而治理污染需要一定的资源,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4 我国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采取有效的政策,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已是新时期我国发展的标志。通过环境保护来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其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在发展生产力。协调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我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绿色GDP、可持续的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农业,改变走先发展后治理的工业老路,转变这种思想观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对于我国来说,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要晚于发达国家,他们的有关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例子可供我国借鉴。为了缓和自然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以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经济模式,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和经济增长模式。
很多国家都在尝试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德国就是其中之一。德国的循环经济就是建立在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政策的演变以及生态资源的保护中;探索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我国所实行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补充我国经济发展中资源不足问题有很大的帮助,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对于提高西部人们的生活水平,增进民族团结,保护社会的和谐问题,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但是西部大开发也存在着现实问题。我国西部虽然开发较晚,但是环境的破坏程度却是很大,人类多年以来不断从西部汲取所需,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因此,西部大开发首先要解决其生态脆弱问题,从而实现西部大开发的目标。
5 小结
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是对立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经济才能可持续发展,环境才能得以保护。人类的进步就要依靠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必然要与自然环境存在联系,这是二者之间的联系,让人类对这个课题有更深入的研究,最大限度的达到人类、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 杨卫军.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生态文化基础.特区经济,2007(1):275-276.
[2] 赵亚乔.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J].求是学刊,2007,4(30):57-61.
[3] 陆新元,熊跃辉,曹丽平.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J].环境保护,2005(4):63.
[4] 章庆民.关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综述研究[J].科技咨询导报,2007(1).
[5] 刘春.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学术交流,2003(2):69-71.
经济发展的关键范文4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关系
目前,我国正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而对于国内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相当重视,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尽早找出存在于经济增长中的诸多问题的解决方法,而正确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经济生活所带来的一些问题。经济增上实际上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的时间内商品和劳务的生产能力的增长,也就是说,它关心的是物质方面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经济发展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按人口平均的实际福利增长过程,也就是说,它关心的是经济结构的改变,即社会制度、经济制度、价值判断以及经济形态的变革。经济发展相对于经济增长而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国家财富和经济机体量的增加,意味着质的变化;而经济增长在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导致一些问题的产生,而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所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是经济效益问题,也就是农业生产力的匮乏、能源和工程的成本较高等;生态环境问题,也就是说我国人均GDP处于低谷时期,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是国家和人们必须面临的挑战;资源消耗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出现煤电油紧张的情况是无法避免的;分配不公问题,我国城乡的贫富差距的拉大速度相当快,同时随着人口增长、城乡之间的差异以及结构调整导致的就业压力等原因,都会导致分配不公问题的扩大;道德建设问题,因腐败问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及逃税漏税和乱收费等问题也会给经济增长带来一定的影响。由上述情况可知,中国正处于经济增长的上升期,而要实现高速度的增长往往要注重内涵也就是质的提高,这就需要我们着眼于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因此,我们必须深刻了解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正确解决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关系:经济增长重在数量,而经济发展重在质量,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侧重于经济数量的增加,而经济发展则侧重于经济质量的提高以及经济结构的改变,经济增长与发展共同构成数量与质量,结构与总量的统一;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包含、相互促进。也就是说经济增长追求好快省的方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为持续有效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条件;经济增长是基础,经济发展是结果,离开了经济增长就不能谈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的物质条件。因此体现社会经济进步的必要条件是经济的增长,而实现社会经济进步的充分条件是经济的发展。
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
首先,二者的理论基础不同,经济增长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而经济发展则依据的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均衡发展理论等;其次,二者的目标取向不同,经济增长着眼于经济的短期变化,而经济发展则关注的是经济的长期变化;再者是衡量的指标不同,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是经济增长的速度、经济总量以及人均GDP等,而经济发展除了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衡量外,社会个发展指标、社会公平与稳定指标以及自然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等也是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二者对于实现路径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经济增长方式追求的是在增长中求发展,侧重于先实现经济增长,而后再谈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方式则认为单纯的经济增长不能有效改善经济结构,必须从发展中求增长。由此可见,经济增长与发展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结构。
三、实现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途径
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增长的上升期,随着市场推动力的增强逐渐形成自主的经济增长机制,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经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将生产力的释放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其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来提高产业的生产效率,从而使国民经济发展得到有效提高;循环经济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提高人的素质和知识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核心,通过经济发展实现社会福利的普遍提高,从而构建出和谐的社会。
当今社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实现经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结构,真正解决经济增长背后的诸多问题。近年来,我国经济会议强调稳中求进,这体现了实现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因此,我们只有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内涵有了更透彻、精准的把握,才能实现未来的经济发展目标,最终实现稳中求进经济结构体制。
参考文献:
经济发展的关键范文5
关键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管理;建议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我国在近几年陆续出台了道路交通运输条例、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交通运输业正常发展和提高交通运输经济效益提供政策保障。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对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管理至关重要。要从交通运输的全面预算、贯彻和落实《合同法》、稽查运输收入、路车综合管理和企业内部管理以及高新技术在经济管理当中的应用等方面着手对交通运输经济进行全面科学的管理,以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一、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管理的意义
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竞争激烈且社会各项需求加大。交通运输不仅涉及到货物运输而且还有旅客运输,运输的物品复杂且涉及到的政策法规较多。如何使交通运输满足市场需求和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运输市场,促使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真正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是当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管理工作的重点。科学有效的管理可以促使交通运输业走向规范化、系统化、法律化和低消耗的道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及能源保护的双重目的。
加强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管理有利于规范运输市场,降低运输乱像。使交通运输业在安全有序的运输环境中发展经济,并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
管理从内部到外部同时进行,包括交通运输企业内部员工、各部门、业务流程等方面,明确各部门职责,对运输经营规模扩大和深入发展提供帮助。为建立规范、统一、开放、有序和充满竞争性的运输市场提供条件。
二、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管理的建议
2.1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主要是将与交通运输业有关的各责任单位进行整合,建立一个集责、权和利为一体的预算体系。并积极发挥该预算体系在监督、激励和分配等方面的作用,达到解决企业内部管理问题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目的。做好全面预算管理要求企业管理者具备现代管理观念和编制全面预算的专业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交通运输业在经济发展管理中运用全面预算管理主要是注意两方面的问题:
首先,确定企业预算管理与现金收支两条线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即,以成本控制为基础,以现金流控制为核心。加强现金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能够积极发挥企业内部财务结算中心的功能,确保资金运用权力高度集中从而形成资金合力,这样可以降低财务风险并保证企业生产和投资等资金需求,提高了资金使用率。对成本和现金流的控制可以降低成本并保证收入项目的资金回流和费用支出。
其次,全面预算管理要注意深化目标成本管理。从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出发,分析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点和关键点,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低成本、扭亏增效的规划和措施。加强对目标成本的控制,确保利润目标的实现。
2.2加强合同运输管理
运输市场是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和政策法规的领导下不断完善的,交通运输依法依规办事非常重要。其中的《合同法》在运输户和货主中的地位非常高,它是管理交通运输市场的有效法律手段。
积极加强合同运输管理能够提高运输户的责任心,保证货物运输的安全和及时,提高收获单位的收货率,对车主、货主及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来说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和规范措施。对交通运输市场秩序的维护和管理意义重大。
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要加大依法政治力度,积极宣传《合同法》的各项规定,明确运输户和货主等相关人员的权利和义务,从而提高运输质量、完善搬运及装卸等基础工作。
2.3加强运输收入稽查力度
运输收入稽查可以有效管理运输收入不合理的现象,维护运输市场的稳定和秩序。最新颁布的《运输进款及运输收入管理规定》就明确了各级运输收入管理部门有权利对客运售票系统、货运支票系统、行包制票系统等生成的原始信息进行检查和和稽核,同时对这些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也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对运输收入的稽查管理是顺应新形势下运输业市场经营环境变化的趋势,运输企业和管理部门必须采取会计核算、内部审核以及实地稽查等方法。根据此项规定对运输进款资金的流动和资金收入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检查。从而发挥运输稽查工作的管理力度。
运输收入稽查工作的重点在于控制和纠正运输收入核算中所发生的误差以及严格查处在运输收入部门发生的违规违纪和贪污贿赂、营私舞弊等行为,进而维护运输收入的合理性和透明性,保障运输户和货主的合法权利。稽查人员要积极帮助基层运输收入管理部门提高进款的工作力度,加强核收工作,降低多收款、少收款、漏收款等收费差错现象。
对稽核人员要严格考核,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强化稽核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工作作风和稽核审查能力。将新形势下出现的违纪行为多样化和隐蔽化等内容培训给稽核人员,提高他们的执行力,帮助国家挽回运输经济损失。
2.4提高路车综合管理能力
道路是交通运输的必要通行场所,也是支持交通运输经济的重要支柱,没有道路就没有交通运输,也就没有交通运输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道路交通运输市场的综合管理能够为运输经济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提高路车综合管理,主要是建立层级管理系统,并积极引入市场机制,令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将养路费征缴部门与运输管理机构合并起来,设立一个道路运输市场监管机构,并进行层级管理。所谓层级管理就是从中央到地方逐级管理,中央一级的监管机构负责对整个道路运输市场的规划和管理,进行详细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设计和服务等;省一级的监管机构则主要负责自己辖区内的市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等;市一级的监管机构负责对其下设的二三级运输市场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并提供相应的管理和服务;县与县级以下的监管机构则可以设立上一级的派出机构,负责本地区或乡镇的道路交通运输事务[3]。
这种逐级划分的管理机制,明确了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责,将道路费用稽征部门与管理机构合并后可大大降低和职务犯罪现象,有效的规范了路车运输市场,促进了交通运输经济的有效运行。
2.5积极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中也逐步引进了高新技术,将新的经济管理理念和手段应用到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当中来, 促进了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和高效化。
交通运输企业和道路交通管理部门要积极重视新技术新方法,逐步在管理中和实际工作中使用先进的电子通信设备,提高工作的科学合理性和效率。应用相关计算机软件之后可以大大提高管理工作的准确性,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完善,我国各生产部门都引入市场机制开展自由公平的竞争,我国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货物运输市场的主体。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积极加强对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管理,能够维持交通运输市场的稳定性和秩序性,提高交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交通运输企业和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顺应时展和市场需求变化的趋势,进行全面预算管理提高运输资金的使用率。在运输市场上加强合同运输管理的工作力度,维护市场秩序。提高稽查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工作素质,减少贪污舞弊等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在现代化技术手段的支持下实现对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管理,促进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晓.论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管理的内涵与关键[J].经管视线,2011,9.
经济发展的关键范文6
关键词:经济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农村建房管理乡镇事业单位
一、引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加快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发展途径,是社会主义阶段性发展的必要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所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新农村建设的不容忽视的发展内容。农村建房规划是实现农村经济“走出去”的第一步,是农村生活富裕的重要表现。然而,当前很多农村地区的建房规划管理并不成熟,农村建房布局散乱、随意使用生产用地等问题,使当地相关的建房管理事业单位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因此,梳理农村建房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思考如何加强农村建房管理规划,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纳入农村建房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中。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同步
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容小觑,近年来,随着农村城镇化水平在逐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也更上一层楼,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起到巨大的拉动作用。但是,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弊端日益明显,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原则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建房建设过程中任意开垦山地,摧毁树木;工业发展带来大量化工垃圾,农村的河流、植被受到污染和侵蚀;生活垃圾随意丢弃,不仅影响农村风貌,而且加重农村环境污染。农村生态保护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同步就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健康的环境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才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写照。
(二)缺乏特色发展项目和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特色产业是一个区域的“发展骨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甚至落后最大的原因在于缺乏特色发展项目和科学的发展规划。不同地区的农村拥有不同的资源和发展优势,抓住资源优势就是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找到特色发展道路。通过分析很多践行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典型农村发展案例,不难发现,这些发展良好的农村都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开发当地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只有拥有健全的基础设施覆盖网,才能吸引外界资源,保证资源“进得来,留得住”。
(三)农村与城市间的信息交流不畅,经济发展受阻
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就不能故步自封,埋头搞发展是没有前景的,要加强农村与城市间的信息沟通,摆脱信息落后的现状。当前,部分农村地区仍然存在基础设施不全,水电供应不足,交通、通信不畅,商贸、教育停滞等现象,严重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务,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农村发展不能“走出去”,就无法“引进来”,信息交流不畅是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的根源。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建房的现状分析
(一)农村建房缺乏合理规划,布局散乱无序
农村建房零星分散、杂乱无序,缺乏合理规划是农村建房管理正在面对的挑战之一。新农村建设政策为农村建房提供了资金和政策帮助,农民建房的积极情绪一度高涨。但是目前农民建房依然保持传统方式,建房没有统一规划或者集中建设,有的将原来的旧房屋拆毁,在原址上重建;有的在自家自留地或者与相邻住户交换承包地进行选新址建房,很多人会在交通便利的公路两侧建房。由于农村土地政策和地缘环境制约,大多数村民祖祖辈辈都留在本土,为了抢占便利的条件,进行“见缝插针”式布局建房。村民们建房面积、朝向、规格各异,导致即使集中在一个地方建房,也会出现参差不齐、散乱无序的布局状态。而且村民法制意识淡薄,建房过程中很多人并未严格按照审批计划建房,在房屋周围随意开辟占用审批面积之外的土地,用以建设建盖晒谷场、猪舍、牛棚和厕所等生产、生活辅助设施,“广厦千间,夜眠八尺”,土地严重浪费。很多村民为了个人利益,随意挤占道路、河道及公共用地建房,严重影响农村诸如水电、交通通信、商贸贸易、消防排污、文化教育等公共设施建设。这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原则完全相悖。
(二)建房审批管理不严,施工无监管
审批环节管理薄弱,实际施工过程中监管不足是农村建房管理中突出存在的问题之一。农村建房审批流程严格来说应该是村民先向相关管理部门提交书面申请,管理部门根据历史资料和当地实际考察后予以审批,之后才能正式施工。但是村民建房多数会占用耕地,审批过程比较复杂,经历时间较长,很多村民为了图方便,会“先斩后奏,不批先建”,情愿接受事后处罚。村民“先建后批”的建房行为给建房管理部门造成困扰,且很多村民所选用的建房地并不利于新农村建房规划的实施,逐渐引发建房布局混乱、规范用地难以保证的困境。村民轻易忽视建房审批环节,随意占用土地,也说明当前审批管理环节薄弱,缺乏严明的法制性保证,对违规建房行为的惩处不力,未能给村民建房带来约束和管制效力。农村建房管理部门除了审批环节薄弱之外,对村民房屋建设的施工监督工作也不到位。农村建房基本上是自己投资投工,通过亲戚邻里帮忙,请当地有实践经验的师傅提供技术指导,整个建房过程较为随意。没有图纸规划或者专业技术指导,大多数的建房成果都来源于经验之谈,在安全和质量方面难以保证,建房施工过程中出现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的案例时有发生,这也说明相关农村建房管理单位在村民建房方面依然需要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
(三)建房用地紧张,违规建房现象严重
当前农村建房用地紧张,村民违规建房现象突出,是农村建房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建房用地紧张,在地势地貌特殊的农村地区尤为明显。新农村建设为农村建房提供了政策和经济扶持,村民建房欲望迫切,但是在西部和西南部地区的农村,地形崎岖,开发难度大,村民建房代价高,也有很多村民没有合适的建房地址,交通干道两侧地价高或者已被原址所在的村民占用;想将原址住房拆毁重建,奈何基础设施条件不便,建房意义不大。另一方面,在地质灾害频发的农村地区,建房用地更加紧张。地质灾害给村民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无力建房,即使有能力建房,选址和灾害预防也是大难题。违规建房现象在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尤为严重,越是发展落后的地区,村民的集体意识和法律意识越薄弱。近年来,农村宅基地和农村建房的管理力度逐渐加大,但是实际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巨大的空间。村民多数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便利程度随意选址建房,未批先建、少批多占、一户多宅、擅自加层等违法现象并未得到有效处理。而村干部等基层管理班子发现村民违规建房的行为碍于情面多数会模糊处理,并未及时上报或者执行处罚,严重阻碍农村建房规范管理。
四、基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建房管理要点
(一)加强新农村建房政策宣传,制定科学合理的建房规划
加强新农村建房政策宣传,制定科学合理的建房规划是坚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背景下农村建房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乡镇建房管理单位应该积极做好新农村建房政策宣传工作,组织村干部学习新农村建设政策和农村建房规范制度,由村干部向村民普及宣传建房政策;定期安排管理人员下乡宣传,与村民实际交流,检查学习成果,提高村民自身的法律意识、房屋安全意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建房规划,可以聘请专业团队对当地适合建房的宅基地、空闲地、自留地进行统一设计和布局,对房屋的规格、朝向等作出统一的标准和安排,帮助村民节约劳动力和资金、材料成本。将农村经济发展纳入建房规划当中,根据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科学规划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和规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村民提供更多建房选址选择机会。
(二)强化日常管理监督,严格村民建房审批流程
加强日常施工管理监督,严格村民建房审批流程是强化农村建房管理的一项有效措施。强化农村建房的施工监管工作,当地政府建房管理单位可以向村民提供详细标准化的建房图纸,安排专业建筑施工人员为村民提供建房技术指导,帮助村民科学安全建房。建房期间定期安排工作人员检查建房的进度,为村民提供高空作业的安全防护指导,减少安全隐患。建房监管单位和科室要制定严格明确的建房审批制度,严明单位和科室内部的纪律,对于审批过程中执法不严、态度不端正的工作人员进行严格处罚,提高管理单位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纪律性。增强建房制度的法律性和权威性,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按照制度进行审批,对村民“未批先建”行为进行批评和处罚,加大处罚力度。例如适当提升超出审批建房面积之外土地占用的罚款金额,并通过全村通报批评警告,增加精神和物质双重处罚压力,以正视听。认真落实审批后村民建房跟进工作,按照“一宅一户”的建房规定,监督村民及时归还旧宅基地,严守制度的红线,不违规操作、不越权操作。
(三)政府部门联动协调,健全农村建房管理机制
政府各部门联动协调,健全农村建房管理机制是加强农村建房管理规划的重要措施。政府部门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人力物力投入,为偏远地区的农村提供便利的建房条件,减低村民建房成本和建房难度。加快农村城镇化进度,建设乡镇小区,鼓励村民农村购房,解决村民“有钱无地建房”或者其他原因无法建房的难题。加强当地信用社、银行和国土管理等相关单位的联系,优化、简化村民购房手续办理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健全农村建房管理机制,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出可操作性强、规范严明的农村建房管理办法,保证建房管理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关于农村危房、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房屋倒塌或其他建房困难情况的建房管理办法,落实新农村建设“管理民主”原则。建立县、乡、村、组四级监管信息网,明确各层级的监管责任,采用由村规民约的村民自主管理到乡镇责任监督到县级管理问责的层层递进式管理模式,营造上下联动、纵横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五、结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久推动力,而规范农村建房管理是新农村建设迈出的第一步,解决农村建房现存的问题是农村建房管理规范化的要务。因此,加强政策宣传,提高村民法制意识,完善建房管理制度,强化日常监管,是实现基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建房管理规范化的有效举措。
参考文献:
[1]胡勇明.美丽新村农宅建设管理的几点思考[J].四川建筑,2015,35(03):286-288.
[2]谢晓芹.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环境问题及对策[J].法制博览,2017(09):68.
[3]左文卿.江西省农村住房建设管理的问题及其完善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