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内经济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内经济发展范文1
目前,人们对耕地保护的责任不明确,错误的认为耕地保护仅仅是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政府的责任。因为责任落实的不到位,当破坏耕地的违法现象发生时,个人以及某些部门都会视而不见,认为这些事情应该交给县级以上部门去管。在国土资源形势不容乐观的形势下,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压力十分巨大,责任也异常巨大。目前,国土资源部门存在人手不足、执法力度不大、执法态度恶劣、执法手段单一、群众基础差等问题。
1.1执法过程艰难,违法用地屡禁不止
国土资源的利用涉及多方利益,在实际执法过程中,多方面的因素与势力渗透会对执法人员的工作造成诸多影响。针对违法用地、违章建房、侵占农田等违法行为,国土部门工作人员只能够依照法定程序来进行执法工作,先用文字要求违法者停止其违法行为,不能强行制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违法者不听从执法人员的制止,那违法行为将继续进行,等到行政程序结束,法院可以进行强行制止时,违章建筑往往就已经形成了,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执法人员的执法难度。
1.2监督执法力度不够
国土部门工作人员的待遇欠佳,一些工作人员就会在工作中放低要求,不能严格依法执法;在进行国土资源的监督管理工作时,某些工作人员会收取好处,对违法行为视而不见;某些工作人员执法态度不够坚决,执法力度不够,不足以对违法行为产生震慑效应。
2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的思路
2.1加强宣传力度
土地资源的管理工作需要相关部门与普通民众的协调配合,加强国家关于国土资源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可以增强人民的耕地保护意识,使民众认识到违法用地的严重后果,并有助于民众自觉配合相关工作人员的执法工作。在国土部门工作人员之间也要进行必要的宣传,执法人员要认真学习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认真执法,避免暴力执法现象的发生。2.2处理好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关系国土资源是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经济的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时,相关部门需要兼顾资源与发展,努力实现资源的最优化利用。在土地管理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与各地政府都要认真学习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认真学习国家协调土地资源与经济发展的重要精神,牢固树立“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营造良好的依法用地管地工作氛围。
2.3保障民生用地供应
“安居”才能“乐业”,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住房问题成为困扰诸多民众的一大难题。在进行土地的规划管理时,相关部门需要大力保障民生用地的供应,认真解决民众住房难的问题;相关部门需要牢牢把握住房地产市场,进行相关的监控与监测工作,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供应结构与供应力度;相关部门需要加快土地审批工作,优化审批程序,建立可靠便捷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降低国土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力度与工作压力。
3土地资源科学管理的措施
3.1土地开发复垦管理
土地开发管理要遵循生态平衡原则、农村土地开发优先原则以及综合性开发原则,并且要严格遵照土地利用整体规划。基于以上三项原则与一个指导,废弃的或者未被利用的土地可以得到合理的利用,并能够产生良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耕地的优先开发可以较好地保障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的安定生活,而综合性开发则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开发的综合效益。土地复垦要优先用于农业生产,严格实行“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土地复垦是缓解人均耕地面积少的一项重要举措,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改善当地的环境。
3.2地籍管理
地籍管理工作包括土地统计、登记、分等、调查、估价、档案管理等,管理工作要注意保障地籍资料的系统性、连续性、完整性、概括性、精确性以及可靠性,并且要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标准进行。
3.3建设用地管理
建设用地管理坚持按计划、规划用地,保证建设用地宏观上稳定、平衡与协调的原则;坚持城乡建设用地统一管理的原则;坚持建设用地有偿使用的原则;坚持保护耕地、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建设用地的合理管理对于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实现经济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合理的建设用地规划是发挥土地资源价值的重要前提,充分发掘现有建设用地的发展潜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耕地的利用,更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4结语
国内经济发展范文2
【关键词】高铁发展;国内经济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我国高铁发展现状
1.高铁投资建设现状
近几年我国各地掀起高铁建设热潮,我国不仅走在高铁建设最前沿,投资规划同样在世界数一数二。2009年前10个月铁路完成新线铺轨4705公里,固定资产投资接近7000亿,同比增速大于65%,同时国务院批复了设计22个城市地铁与城际快铁项目,投资规模达8820亿元。2011年全年最终实现投资4690亿元。2012年新增里程将是我国历史上新线投产最多的一年,计划投入运营的新铁路为6366公里,国家铁路系统基建投资4000亿元。
2.高铁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10年,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和国家在铁路包括高铁方面给予高度重视,总书记、总理、副主席相继多次对我国铁路建设做出重要指示。在具体工作中,加速铁路发展也被党和国家作为重要工作推进。2004年,国家通过《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该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万公里,建设客运专线1.6万公里以上,以“四纵四横”为重点,构建快速客运网骨架,形成快速、便捷、大能力的铁路客运通道,逐步实现客货分线运输。到2020年,我国高速铁路和快速铁路网将达到5万公里以上,覆盖全国人口的90%。在成就方面,我国实现了时速200~250公里高铁的国产化生产,自主研制了时速350公里动车组等等。总之,我国高铁5年时间走完了国际上40年的发展历程,闯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二.高铁发展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1.高铁发展带来投资机会
对于近年来中国高铁取得的巨大成就,国外国内有目共睹,众多行业和公司也看到了利益的闪光,纷纷加入到投资高铁的行列中来。在中国高速铁路大会上,中国高铁受到各国青睐,有十余国家,和中国洽谈承接高铁工程的合作项目。保加利亚,黑山,土耳其等国相关部门,以及美国通用,阿尔斯通,庞巴迪等多家跨国公司与我国铁道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国内,各地政府和相关企业对此表现出浓厚兴趣,上游的建材企业,下游的物流、土地征收、旅游、房地产等,这些地方投入在建设一开始就能收到丰厚的回报,吸引投资乃情理之中。
2.高铁发展缩短了时空距离,对经济发展起到纽带与动脉作用,使中国摆脱对蓝海战略的过分依赖
例如,京沪高铁将旅行时间由特快的17h缩短到6.5—7h,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大大缩短了乘客的旅行时间,更重要的是高铁的出现正好满足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与制造业分布不均而造成的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大范围,大宗量,长距离的人员物资流动分配需要,从而促进了经济往来和交换,有利于区域间各种资源的快速流通,使城市间及城市群间人流、物流交互效率大幅提高。
过去在蓝海战略下,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造成了生产要素及其他资源向沿海地区高度集中的状况,导致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性,由此产生了东西贫富差距拉大等一系列问题。如今高铁的出现降低了物流成本,消除了高运输成本的屏障,使广大西部地区由原来的战略后方变成了产略前沿,不仅减轻了东部地区的负担,更显出自身发展的巨大潜力,这将使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得到相当程度的弱化,国家经济实力得到总体提升。开发西部将不再是“甩掉包袱”以及维稳的社会政策,而是中国国际大战略的重要支柱。使中国的发展由过去只依靠海权战略的单项驱动变成同时依靠海权与陆权战略的双向驱动。
3.高铁发展增强了“同城效应”
高铁可以把相距2500公里城市间的运输时间缩短至一天之内。例如京津城际高铁将实现京津两城的同城效应,使两地优势高度互补,双方均可从空间结构、产业结构方面获益。沪杭、沪宁、宁杭等多条高铁开通后,以上海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范围也将扩大。这些高铁的开通将使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城市等地区间的各种资源重新配置,形成上下游产业一体化,人口规模5000万到1亿的大型都市圈。就个人来说,工作在一城,居住在另一城将不再是梦。
4.高铁发展推动了“绿色”低碳经济
我国国土广袤,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严重不足。其中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水平的42%。轨道交通是占地面积最小的。一条双向4车道高速公路占地面积为复线高铁的1.6倍,一个大型机场占地面积相当于铺建1000公里的复线高铁。轨道交通排放量低,仅为公路交通的1/45。所以在环保节能方面,高铁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5.高铁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这主要表现在:建设本身需要的劳动力;建设中大量生产资料的需求刺激了社会生产;高铁的维护和运营需要劳动力;高铁建设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便利交通,吸引外资,增加就业机会。例如,京沪高铁总投资2209.4亿元,期间创造了11.4万个就业机会。
6.高铁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
高铁开通后,沿线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将得到充分发掘,沿线旅游业将呈“井喷”式发展。以武广线为例,高铁开通后,南岳衡山2010年“五一”小长假共接待游客8.9万人次,同比增长29.8%。高铁的发展将赋予旅游业新的活力。
7.高铁发展拉动内需
“铁路是拉动内需的重要火车头”。美国次贷危机后,中国采取多项重大调控措施,以实现增加外需向扩大内需转型等一系列战略转型目标,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把经济增长点由东部转移到西部,高铁正好在这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另外,就业岗位的增加,旅游业的兴盛带动餐饮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繁荣,都会拉动内需,刺激国民经济发展。而这些都得益于高铁的发展。
8.高铁发展的负影响
然而,高铁发展并非无可挑剔,期间也显现出一些问题。例如面临巨大还贷压力、忽视投入产出规律、盲目追求速度而忽视安全因素等。“7.23高铁事故”给每个人心中蒙上了一层阴影,也为高铁建设者敲响了警钟,如何又快又好的发展是高铁建设永久的课题。
国内经济发展范文3
关键词:扩大内需;经济增长;消费
一、世界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
美国2007年8月开始的次贷危机,引发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和实体经济危机。2008年美国的经济开始衰退,其国内消费能力大减。2007年前美国的消费能力之大,2007年美国的消费支出9.5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20%。2007年中国对外的贸易额大约是1.8万亿美元。2008年开始欧洲各国的经济,都随之发生了同样的危机和衰退。这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我国的大部分出口产品滞销,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纷纷停产、关闭、倒闭,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调控措施,使得美元开始贬值,08年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将近5.5%。我们进口的大宗原材料铁矿粉和石油也有不同幅度的涨价。我们靠几年贸易顺差积累的约2万亿左右美元的储备在缩水。在这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中,我国的经济遭受了极大的损失。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由于我们的贸易突然受损,我们的GDP的构成面临重新调整,必须改变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近2008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对外依存度是很高的,贸易占经济总量也是很大的。而这突变的形势,使我们正在高速发展的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变故。具体表现在:工业以钢铁为首的十大产业产能过剩,大部分企业亏损,投资环境恶化,出口产品滞销,国内消费能力低下。游资和热钱投向房地产,恶性地推高了房价。物价在上涨,通胀系数2010年已经突破了预控的3%指标。如果再继续下去,中国经济将会停滞高增长。
二、我国消费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
当前世界经济危机的形势,逼出了我国必须走加速扩大内需的路。中国经济发展当前的当务之急是:尽快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让经济快速转型。要以扩大内需市场,以消费为主来拉动经济增长。把出口受阻部分的产品,转向国内来消费。其实世界发达国家的GDP构成中,消费占的比例都是较大的。参看日本2008年消费占GDP的比例是55%,美国消费占GDP的比例是71%。而我国消费占GDP的比例是35.3%。现在看来这一比值在当前的形势下,是很不合理的了。如果提高GDP中的消费比例,就要加快提高我们国民低下的消费能力。我们消费能力低下的原因是复杂的诸多的,其主要原因表现如下:
1 我们国家的现在城镇化率较低是47%左右,城市有户籍的人口约占28%,农村人口比例大。而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80%-94%的标准。
2 我国第一产业发展的较慢,投向农业基础设施的资金相对较少。农业现代化程度低,产业的科技含量低。农村的土地问题和经营方式,限制着农业的规模化大生产。因为大部分农村的土地,是划分为小块分散经营,是以家庭承包为主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大部分农民还是依靠体力劳动,采用原始耕种方法。水利基础设施差,靠天吃饭,众多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民收入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承包以后进城工作的人,在家里还保留有承包的土地。还有一部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成为城市的农民工。农民工汇集量和流动性之大,最多的时候,能达到上亿人口。他们大部分进入到劳动产业密集型的企业和房地产市场的建筑行业。他们这个群体大部分收入低,消费能力差。他们在城市里的工作临时性大,因而居无定所,大部分没有被社会保障体系所覆盖。他们在农村还保有宅基地和承包的土地,他们有两重性,即是工人又是农民。
3 我们国家大部分农民的居住条件还是很原始的。农村的公共设设施落后,医疗条件差,缺医少药。三农问题,二元经济已经摆到了国家的重大议程。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较晚、覆盖面较小,农民的生活负担很重,可是他们需求消费的潜力很大。
综上所述的同发达国家比,我们的这些差距正是我们当前的发展机遇,更是我们现在拥有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优势。扩大内需市场是我们当前的经济发展出路,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拥有的自力更生的本事。
三、现阶段我国内部市场的发展空间
我们眼睛向内看,我国现在的内部市场,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比如:
1 城镇化进程向发达国家的目标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空间巨大。
2 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产业链可以拉动钢铁业、制造业等等相关产业。
3 提高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工业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在产区布局,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加大投资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促进粮食增产,促进农民转移就业。
4 近几年陆续勘探到的,我国蕴藏有丰富的地下深层铁矿资源,具有很大的开采潜力。钢铁企业应当改变观念,不能一味地追求高价的进口铁粉,应该主动地去开发国内深层的铁矿资源,以此提高在国际上采购进口铁粉的话语权。
5 我国的旅游资源丰富,世界性的文化遗产很多。我们人口众多,文化产业空间巨大,应当加快文化创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旅游服务业。
6 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7 改造提升制造业,重点发展:优化结构,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完善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发展重大技术装备政策,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
因此我认为十二五期间,正是我们扩大内需的最好时机。应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国家十二五期间已经提出了加大农业方面的投入,并把第一产业摆在了经济发展的第一位。强调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并且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加大力度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正在加快形成要以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四、现阶段我国扩大消费需求应采取的措施
当前国家已经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这也是国家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现实形势下做出的重大举措。以消费为主拉动经济增长,我们国家现在就要着手解决一系列
难以解决的诸多的社会问题。现在看来进入靠以消费为主拉动经济增长的这个发展阶段,也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的必然经过的阶段。以内需消费为主,就要进一步地释放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扩大居民的消费能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要上升到位居世界的前列。
1 需要国家要加快政治体制的改革,做出适应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的政治体制。
2 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现在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3 加强税务制度的改革,应当向发达国家学习,富人多交税,穷人少交税,以税调节贫富差别,以示社会的公正、公平。
4 应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让这个群体有能力抵御通货膨胀。重点应当加强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
5 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扶持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兴旺,可以大量吸纳就业,替国家减轻就业压力。
6 快速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就要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城镇化进程应和工业化进程同步、匹配进行,决不能让农民住进城里或镇里而失业。我们应当吸取印度和巴西在城镇化进程中的教训。他们确实是因为在城镇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不同步、不匹配的条件下,造成了大批的失去土地的农民涌向城市,成为无家可归的难民。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业的规模化大生产的推进,急需政府尽快制定出农村土地流转方面的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法律和法规。目前这方面好像是还很模糊和笼统。国家已有农村土地流转方面的政策,现阶段好像是在靠市场和民间与地方政府在试探性的碰撞、结合地推进。这对于社会的大变革,对于急需开拓的内需市场阻碍很大。农村土地的整理复垦,放大城镇规模,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将是扩大内需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向。引导房地产行业向城镇方向发展,改变人们向大城市集中的传统观念。美国人是中产阶级住郊区,有钱入住小镇。我们的人应当借鉴美国人的传统观念,减轻大城市的集中居住压力,政府要控制,不要出现超级的都市王国。都市和城镇应当平衡和谐地发展。
7 调整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比重。
8 要加快扩大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广大的城乡居尤其是农民,无生存的后顾之忧。让广大的城乡居民有钱消费,让社会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
9 政府要合理有力地控制住通货膨胀。政府应当借鉴发达国家控制通货膨胀的经验。
10 要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社会应当设有专门机构,对农民的种植业负责,提供农民准确的产销信息。避免造成农副产品的多产浪费,少产短缺的社会现象发生。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严控外来资金进入粮食行业和炒作农作物。
国内经济发展范文4
>> 河南省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实践经验及思考 国内市场一体化对中国地区协调发展的影响及其启示 对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的思考 河南“三化”协调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及原因分析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研究 以新型城镇化引领河南开辟“三化”协调发展道路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问题浅析 内外贸一体化视角下的我国内外贸协调发展探析 “三化”协调发展背景下河南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浅谈推进“三化”协调发展 从济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看河南“三化”协调发展之路 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趋势研究 对推动国内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 住房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国际经验及国内发展现状 国内区域金融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三化”协调发展问题探析 旅游业对鲁山县三化协调发展的引领作用浅析 从制度体制视角对“三化”协调发展的思考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乡市“三化”协调发展的实践及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2-02-07.
[4] 亚 松,尤文华. 2011年苏锡常三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情况[EB/OL]. ,2012-03-16.
[5] 张晓雯,陈伯君.统筹城乡发展:国外经验借鉴及启示——以成都试验区建设为例[J].财经科学,2010(3):118-124.
[6] 王家庭,张换兆.工业化、城市化与土地制度的互动关系:美国经验[J].亚太经济,2009(4):52-56.
[7] 冯 超.中原经济区深层次城市化问题研究[J].开放导报,2012(1):18-21,84.
[8] 喻新安,刘道兴,谷建全.在实践中探索区域科学发展之路——河南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认识与思考[J].中州学刊,2012(3):1-9.
[9] 白世强.“三化”协调发展的新命题——浅论河南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用地战略[J].中国土地,2011(11):20-21.
国内经济发展范文5
【关键词】固井;技术;发展趋势
前言
钻井工程中固井作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个作用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将水、汽、油分开,保护套管,增加气井的寿命,从而使油气产量得到提高。经过上百年的努力,油井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涉及到大功率的发展、密度精确控制、自动化设备操作的。本文基于这些考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国内外固井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
1 固井技术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由于生产技术的不断积累,固井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同时也形成了很多特色的固井技术,解决了很多技术上的难题,基本上能够满足勘探的需要。
1.1 深井、超深井的固井技术的形成
这些年,随着油田勘探技术的不断深入,勘探的数量也在逐渐的增多,抗高温系统也在不断的增加,质量也在逐步的改善,并且对施工工艺也有了非常高的要求,通过国内外专家的联合攻关,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油井水泥外加剂、固井工艺技术、固井工具及附件、固井设计模拟与分析软件、水泥浆顶替技术、注水泥设备等方面的新进展,主要是油井基本水泥由一两种发展到13种;注水泥设备普遍采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对配浆过程进行连续监控,注水泥设备向操作自动化、密度控制精确化、大能量和大功率方向发展;复杂地层固井技术日趋完善,
1.2 复杂的固井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近几年来,美国有一个叫哈里伯顿公司,一直致力于研究水利浆固井技术的研究工作,研究出了外加剂,用计算机控制的系统和现场施工系统,这对于复杂的系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固井的技术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不同的固井地质情况有所不同。气窜是一个非常难的难题,在国内做了很多工作,基本上弄清了原因,目前,深层次固井没有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但是一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储气库的建设速度,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储气库得到了发展,并且渐渐的成熟了起来,这样为安全供气提供了保障。
2 当前固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钻井数量的逐年增加,井也越打越深,高压井、高含硫井以及复杂结构井等也越来越多,固井难度也随之越来越大,问题及难点也越来越多。这些问题和难点主要来自于天然气业务跳跃式发展、开发技术的不断深入、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等,其具体表现在窄安全密度窗口固井问题、固井质量的提高、小间隙固井技术的加强、一次性封固段固井的研究以及井深高度等均有体现。
(1)窄安全密度窗口的固井问题对于塔里木油田下的克拉、迪那气田、新疆、四川等油田均采取了地层承压堵漏、运用防漏水泥浆、采取压固井工艺、配套隔离液、低排量替浆、减少管下及固井中的压力激动等措施等,另外在异常低压系数也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并压制到正常系数一下。,但仍达不到理想效果。不仅固井质量差,而且固井中的井漏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2)面临深井一次性长封固段封井、低压易漏长封段固井技术的研究等困扰着像塔里木、新疆、四川、大庆、吐哈、吉林等油田,都面临着一次性封固段封井问题。由于封固井段较长,水泥面上下温差大,地层承压能力低,固井时易发生漏失等问题。应采取双及注入水泥固井技术又存在一定的的危险性和局限性,现有的低密度水泥浆体系也难以解决长封井段固井的问题。因此,一次性长封固段固井、低压易漏等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这些固井问题和难点需要研究单位与油田工程技术人员密切合作,携手攻关。
(3)部分油田固井难度加大,固井质量急需提高。大庆油田萨尔图、葡萄花、高台子油层发育有三百多个小层,由于固井难度的提高,导致由于套管损坏等原因造成的注采不平衡,从而引发的部分复杂区块在井桶刨面上出现异常低压的压力系数偏高等。致使保证和提高复杂调整井固井质量的难度加大,在复杂调整井固井质量优质率不足百分之四十,有的区块甚至不到百分之二十。小间隙固井问题主要出现在塔里木及四川的深井、超深井中,井眼质量差,井下状况恶劣,有的甚至无法加放管扶正器,固井时施工排量特别低,顶替效果极差等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4)井深五百米,一百八十多摄氏度的高温对水泥、外加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产外加剂的抗高温性能较差,对温度过分敏感,需要加强研究开发力度,尽快生产出性能优良的国产抗高温外加剂。
此外,一些其它因素,在钻井时影响使其多次失误,如活跃的气层等。盐层固井技术一直是固井界公认为的难题,经过多年的攻关,仍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需要从抗盐水泥浆体系、抗盐隔离液、配套施工工艺等方面深入进行研究,以期早日取得突破。
3 对下步工作的建议
近年来,固井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也存在很多困难,并且这个困难是现在和将来一段时间内都存在的,需要解决这些问题,责任非常的大,现就提出几点:
3.1 对固井工作一定要高度重视
钻井工作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固井,也是油气井的最后一道程序,这道工序非常重要,他直接关系着油的质量,还有资源的保护,同时还关系着油田开口的使用寿命,关心固井发展,是固井技术发展坚强的后盾。
3.2 加强和重视施工现场的管理
要想提高固井质量,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这个工程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固井设计,和施工单位的事,这和钻井、地质等单位,共同关注的一项系统工程,是共同协调配合的关系,只有从各个方面重视,才能固好井,采取措施,降低对固井质量影响的因素。因此,这就油田质量管理体系、条例等。
4 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固井技术也在随着不断的发展,对于固井材料,工艺技术和水泥添加剂等都在发生着非常深刻的变化,研究了很多新工艺,并且运用于钻井,这样基本上能够适应勘探的需要。中国的固井技术,经过很多年的细心专研和公关,中国的固井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例如固井材料、固井工艺、固井工具等,这一系列的配套设施,随着开发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中国的固井技术,也在发生很大的变化,逐步的完善了起来。
参考文献:
[1]张绍槐.现代导向钻井技术的新进展及发展方向[J].石油学报,2003 (03).
[2]何金南,刘建立,李娟.国内外深井钻井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R].德州: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德州石油钻井研究所,2003.
[3]李娟,何金南,刘建立.国内外深井钻井技术进步与经济评价初探[J].石油钻探技术,2002(06).
[4]李国华,何金南.中国钻井适用技术与可持续发展[J].石油钻探技术,1999(05).
[5]张绍槐,张洁.关于21世纪中国钻井技术发展对策的研究[J].石油钻探技术,2000(01).
国内经济发展范文6
内容摘要:当前,碳能源大量消耗使温室气体排放量与日俱增。同时,对资源过度开采也导致生态环境剧烈恶化,迫使人类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这一概念应运而生。文章在分析低碳经济深层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应建立和完善一整套政策框架,为加快建立我国低碳经济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低碳经济 节能减排 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概念首先由英国政府于2003年在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就其内涵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转变现有能源消费、经济发展及人类生活方式
首先,现在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能源消费方式为一次能源占绝大比重,而可再生能源及核能使用率比较低,这样的能源消费方式加速了环境恶化,同时也带来激烈的一次性能源争夺。低碳经济推行的途径就是在原有一次能源得到高效利用的基础上,大力开发清洁能源,如水能、生物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海洋能,并同改善环境相结合。
其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的变化,更强调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其鲜明特征在于:顾及可持续性,顾及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升级等。低碳经济模式需要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得以实现。
最后,低碳经济得以广泛推广的另一重点就是转变现有的人类生活方式。人们在享受电气化、自动化、机械化技术提供便利的同时,导致人们依赖于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的动力技术系统。低碳经济不能仅仅被理解为发展新能源,也不能仅着眼于制造业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力,还应关注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
(二)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是低碳技术的开发利用
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一个重要的支撑就是低碳技术。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低碳技术。应该说,如果缺失了低碳技术支持,想要实现低碳经济就无从谈起。
(三)低碳经济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低碳经济意味着高投入和高成本的经济。虽然在短期之内低碳经济的经济增长效果不明显,还有可能出现高投入、低收益现象,但从长远考虑,低碳经济除了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可以带来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碳汇交易、碳信托基金以及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的产生,这些都是在低碳经济模式良好运行情况下产生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报告,2004年中国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超过欧盟;2007年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预计2028年将超过北美、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总和;从1890年以来,中国累计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占世界总量的5%,居世界第三位,排在美国、俄罗斯之后,2007年上升至9%,居世界第二位,仅排在美国之后。这些指标都不同程度地超过人均各类污染排放量,也已经超过世界人均水平。为此,中国从“九五”计划起就明确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是,要走出一条投入小、消耗少、能循环、可持续、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并不容易。对于有关低碳经济理念和措施,中国一直抱着密切注视和积极探索的态度。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制定能源法,按照发展低碳经济总体要求,修订电力法、煤炭法和节约能源法等。建立和完善能源法律立法效果评价机制和执行机制,以加强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规范和指导。制定法律可按不同行业,包括重工业以及家电行业,制定节能控制指标。
(二)充分利用财税政策
在政府预算中,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推广节能产品的使用,促使节能技术的普及;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设立中央对地方的节能专项拨款;通过科研资助对低碳技术开发给予财政支持和政策优惠,支持低碳技术研发;使用税收工具,鼓励节能产品、可再生能源产品的进口和消费,提高节能减排效率;利用财政收入切实抓好工业、交通和建筑这三大部门能效改进工作。
(三)推进相关金融创新
加快环境金融产品创新,提高环境质量,转移环境风险。应鼓励银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提高自身的环境责任意识,增强捕捉低碳经济下商业机会的积极性,以推动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金融产品发展。
(四)加强国际低碳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由于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仅依靠自身技术实力,中国很难真正发挥低碳经济潜力,所以应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技术交流合作。特别要加强与欧盟、美国的低碳合作。积极探索与西方国家之间、企业之间、学术研究机构之间,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为环境可持续发展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但应注意的是:如何选择那些对于各个国家和全球都能产生多重效益并提供最大机会的相关政策,并且不需要让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增加过多成本。
(五)增强全民低碳意识
首先,可以加强舆论宣传,吸引大众关注,鼓励人们节约资源、使用节能产品,推动全社会节能减排行动。其次,加强媒体和公众的作用,建立低碳经济信息披露制度和举报制度,引导企业逐步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低碳经济”形象,促进政府、企业完成低碳经济目标和指标。
(六)建立广泛的碳交易机制
我国可以借鉴国际上碳交易机制,探索发展排放配额交易市场,逐步建立碳交易制度。比如:建立与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对接的碳排放交易机制;在国内建立各省(市、区)际之间的“碳源―碳汇”交易市场;建立国内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之间的碳交易市场。通过建立国际间、国内区域间和企业间碳排放交易市场,可以达到全方位为我国实现低碳经济服务的目的。
(七)实现能源多元化
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传统能源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主体地位依旧保持不变。我国不得不仍使用污染性较高的煤炭作为主要燃料。因此中国在使用燃煤的同时,必须强调使用清洁煤技术。但能源结构的调整受资源禀赋、技术状况和经济成本的约束,如果能源总量仍大幅增长,那么结构调整就有可能无法满足能源供给的需求,传统能源消费总量仍可能大幅增加,政策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所以,能源结构调整必须与能源消费总量相适应。
(八)设计市场化的政策工具
以“命令―控制”类行政手段为主,是当前我国解决节能减排工作中一大误区。只有通过市场调节,使得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服务市场化,才能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影响居民消费习惯。因此,我国低碳经济政策体系必须跟上市场化改革进程,政策工具设计应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以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转变。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发展低碳经济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国只有落实相关政策,才能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真正实现中国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R].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