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范文1
【论文摘要】钢结构目前在我国已经得到初步的发展,因其材料和结构形式的特点,钢结构具有建筑功能分区的可变性强、房屋自重轻、抗震性能优越、生产自动化施工装配化程度高和造价低综合经济效益好等优点。但推广和应用钢结构还需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钢结构已经广泛的应用在建筑行业,包括工业厂房、大跨度公共建筑、民用住宅等。不过,钢结构的研究还处于起动阶段,研究力度还不够,实际设计和施工还存在不少争议和问题。这些都急需解决,以利于钢结构在我国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1、我国钢结构建筑发展概况
钢结构的应用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钢结构建筑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初盛时期(50年代~60年代初),二是低潮时期(60年代中后期~70年代),三是发展时期(80年代至今)。50年代以苏联156个援建项目为契机,取得了卓越的建设成就。60 年代国家提出在建筑业节约钢材的政策,执行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些误区,限制了钢结构建筑的合理使用与发展。80年代沿海地区引进轻钢建筑,国内各种钢结构的厂房、奥运会的一大批钢结构体育馆的建设,以及多栋高层钢结构建筑的建成是中国钢结构发展的第一次。但我国每年的建筑用钢量仅1%被用于预制钢结构,与发达国家80%以上的用量比较,差距巨大。可喜的是,目前我国钢结构建筑的发展出现了未曾有过的兴旺景象。主要表现在:
1.1 高层、超高层建筑由中外合作到国产化的起步
我国著名的高层、超高层建筑大多是中外合作的产物,如上海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深圳地王大厦、北京京广中心等。中外合作设计对于掌握国外先进技术及锻炼培养人才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1998年建成的大连远洋大厦(高201m,51层)标志着高层钢结构建筑国产化的起步,1999年建成的深圳赛格广场(291.6m,72 层)是世界上最高的钢管混凝土结构建筑。
1.2 轻钢结构建筑的迅猛发展与国外公司的大批涌入
近年来、轻钢建筑以其商品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使用效果好、应用面广、造价低等优势获得了迅猛发展。全国每年约有200万平方米轻钢建筑竣工。在此背景下, 国外轻钢结构生产厂商也纷纷在我国设分公司、制造厂,获得了很大的销售量。
1.3 空间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大量大跨度的建设项目陆续兴建。如天津体育中心(直径108m,1994年)、上海8万人体育场看台顶盖(1998年)、 沈阳博展中心室内足球场(144 × 204m,2000年)等。
2、大力推广钢结构技术、广泛开展钢结构建筑设计的紧迫性
2.1 环境问题逼迫、促发的紧迫性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建筑界责无旁贷。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砖砌体建筑与混凝土建筑大国。每年生产7000亿块砖(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2)、5亿吨水泥(占世界总产量1/3强),生产砖的代价是每年毁农田约15万亩,消耗标准煤约7000万吨,生产水泥的代价是每年排放温室气体CO2约3亿吨(生产1吨水泥熟料,排施1吨CO2),破坏的矿山与排放的废水则难以统计。如此触目的数字,不能不让人反思。因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明确提出要积极合理地扩大钢结构在建筑中的应用。
钢结构的发展带来了解决环境问题的突破口。首先,钢材是一种高强、高效能的材料,具很高的再循环价值,边角料也有价值。其次,钢结构抗震性能好,使用灵活,施工时既不需要耗费大量的木材、钢模板和水,也不会产生强的噪音与空气污染。再次,钢结构的发展会带动一系列轻质高强墙体材料的发展,并为绿色建材的发展创造条件。当然,钢结构的这些优点是与砖砌体结构相比较而言的,并不是说钢结构建筑对环境就没有损害,只是对资源、能源的利用相对合理,对环境的破坏相对要少罢了。在严峻的环境问题面前,发展钢结构建筑,替代混凝土与砌体建筑是较理想的选择。
2.2 竞争日剧导致的紧迫性
我国加入WTO意味着我国建筑业将面对一个更加开放的市场。国际上强大的建筑设计事务所正在占领我国的设计市场。我国国家或地方的重大项目,大多旁落外人之手。如果细心观摩中外方案,则不难发现,国外精湛的钢结构建筑有明显增多趋势,质量亦有显著提高,设计正由“粗放型阶段”向“集约型阶段”转化。朝精心设计、合理选料、精细加工的方向努力,无疑会使我国钢结构建筑上一个台阶,也无疑会增强设计单位的竞争能力。
3、结论
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范文2
一、2004年是近年来全球经济、贸易增长最快的一年,2005年将有所放缓
从经济增长来看,2004年大部分经济体的复苏更为有力。预计2004年将会是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一年,而2005年世界经济发展将会有所放缓。当前,全球产出和出口增长都已经达到近期的较高水平,是全球经济实现稳定增长的动力。在生产方面,供给能力提高和利润增加使产出增长较快;在需求方面,出口的快速增长带动了经济复苏。在三大经济体中,美国在带动全球经济复苏中再次扮演了火车头的角色,日本经济增长强劲,欧元区经济持续复苏;发展中经济体中,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仍然较快,而非洲国家和拉美经济增长的基础依然脆弱。
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前景与90年代初期相比较为模糊和脆弱。结构调整没有到位使得没有出现类似新技术创新带来的新投资热点,同时,安全因素影响扩大,打击人们对经济前景的预期。此外,通货膨胀有所抬头、利率水平上升、失业居高不下、美国双赤字不断扩大和石油价格飞涨等不确定性因素令人担忧。因此,总体来看,2005年世界经济增速将会出现适度回调。
近期,一些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对各自的世界经济预测纷纷做出了一些调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9月底公布的新一期秋季展望报告中,调高2004年全球经济增长率至5.0%(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对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的预估为4.3%。世界银行11月16日《2005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04年的全球增长率为4%,2005年会放缓至3.2%。联合国LINK项目11月22日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0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8%,2005年的增长率也将放缓至3.2%。在发达国家当中,2005年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增长将比2004年明显放慢。受巨额财政赤字、庞大贸易逆差及生产能力过剩等结构性矛盾的影响, 2005年美国经济增长将明显减缓。日本经济发展中不利因素较多,经济缺乏持续快速增长的动力。通货紧缩的阴影尚未完全摆脱,将抑制经济活力;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状况日趋恶化,很难继续通过增加公共投资的手段来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受世界经济回调的影响,出口有可能会减速。另一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由于受发达国家需求增长减速的影响,增长也将有所放缓。
全球经济增长的强劲势头带动全球贸易大幅增长。世界贸易自2002年2季度开始走出衰退,并呈逐步加速增长趋势。联合国和IMF预测2004年全球贸易量增长将达到9.3%和9.1%,不仅明显高于2003年,也将是2000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美国国内需求强劲,日本和中国外贸快速增长,以及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复苏是拉动国际贸易迅速增长的主要动力。2004年,美国月度进、出口额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10%以上,日本出口增长继续明显提高,欧元区在2004年第一季度进、出口额双双实现正增长后,增速逐步提高。受这些发达国家的带动,亚洲发展中国家外贸继续大幅度增长,进出口额增长速度大多在10%,甚至20%以上。
但是同样,世界贸易增长的稳定性也令人担忧。首先,美国经常项目逆差数额持续扩大将制约其进口的继续快速增加,因此国际市场需求难以稳定增长;其次,美元汇率波动造成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市场产品价格迅速上涨,贸易量的增长有限;第三,世贸组织“多哈回合”多边贸易谈判受阻、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国际贸易环境向合作和保护两重性并存的方向发展。预计2005年世界贸易增长将有所放缓,联合国LINK项目和IMF预测2005年全球贸易量增长将达到8.0%和7.4%,尽管比2004年的增长速度有所减慢,但是将明显高于近10年来世界贸易量年均6.6%的增长速度。
二、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和特点分析
1. 全球开始进入新一轮升息周期
今年上半年,主要指标显示美国经济开始进入稳定复苏阶段,为了抑制未来通货膨胀上升趋势,保证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6月30日开始美联储连续5次小幅提高基准利率,标志美国进入新一轮升息周期。当然,美联储是否将继续提高利率仍然取决于今后一段时期的经济运行状况,但是,只要美国经济能够保持适度的温和增长,不出现大幅度衰退,未来美国整体利率水平将会继续有所提高。
英国央行也已经连续五次提息,以遏制经济增长较快出现的日益高涨的借贷水平和防止出现通货膨胀。与此同时,英国住房市场和消费信贷持续升温,同时房地产价格持续较快增长,消费者债务日益增加。虽然英国消费物价指数的升幅仍控制在政府设定的 2%目标之内,但从中期来看存在通货膨胀压力。预计英国央行的基本利率有可能继续上升。
当然,各发达经济体的情况不尽相同。今年以来,欧元区经济出现了一定程度复苏,欧洲中央银行目前仍然维持现行2.0%的再融资基准利率水平不变,认为需要创造区内有利环境,促进下半年以后经济复苏的增强。但是,由于一年多来石油和其他原材料价格上涨和欧元坚挺,提高了欧元区的通胀水平,而且预计这一趋势仍将持续,因此如果欧元区经济进一步复苏,欧洲央行将会转而考虑结束降息周期。
各国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将决定利率走势。本轮世界经济复苏有一定程度的脆弱性,一些不利因素可能使复苏的持续性面临潜在风险,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各国央行的利率政策。如果复苏减慢,那么利率的上升将会随之放缓,甚至出现波动。根据美国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美联储将会采取“有节制”稳步升息的步骤,逐步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至一个“更加中性的水平”,从而既不刺激也不抑制经济增长。
2. 美国“双高”赤字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潜在风险
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潜在威胁是美国日益扩大的财政赤字和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由于布什上台以来推行大规模减税计划和增加军费开支,2003财年财政赤字激增到3740亿美元,2004财年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将达475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上升到超过4%,相当于世界储蓄总额的6%。美国高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问题也是由来已久,今年第二季度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达到1662亿美元,比前一个季度增加12.9%,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美国财政收入在短短的几年中由黑变红表明,美国财政状况出现了自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恶化。财政赤字将会减少储蓄和抑制投资,不利于美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双赤字"带给美国的将是经济发展放缓以及政策风险积聚,这不仅给世界经济增长蒙上了阴影,也给国际市场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美国经济这个火车头现在越来越多地依靠从世界其他国家借来的资源所推动。有人甚至认为,美国的经济繁荣是建立在“借来的资金和借来的时间”基础上的。所以,美国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如中国、东南亚、日本和欧洲各国的中央银行是否愿意继续通过购买美国资产(如购买美国政府债券等)的方式借钱给美国人花。由于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特殊和重要地位,美国的长期“双高”赤字并未给经济带来太大的麻烦,而且其大规模的进口对世界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也正因为如此,美国与其他国家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很难长期维持下去。如果长期累积起来的风险在商品、市场和资金的某一链条的断裂上释放出来,其影响也将是巨大的。
如果美国不进行重大政策调整,美国的财政状况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改善。美国财政状况不断恶化必将会危害到全球经济的稳定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布什政府如果不能有效处理美国破记录的预算和贸易赤字,将对世界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3. 全球国外直接投资将恢复增长
90年代,国外直接投资(FDI)显着增长。从90年代初的2000亿美元,达到2000年创纪录的1.4万亿美元。FDI流量的增长率超过了任何其它世界经济主要综合指标。FDI已经超过贸易,成为组织国际化生产和服务国际市场的重要方式,并有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但是,进入新的世纪,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连续三年下跌,2003年降到只有5600亿美元。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流入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额减少,2003年流入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较上年锐减25%,仅为3670亿美元,其中流入美国仅为300亿美元,为1992年以来最低水平。只有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出现了复苏,其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同比增长了9%,共计达1720亿美元。
世界经济回暖的背后是国际资本流动出现恢复性增长。按照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的数字,2004年上半年全球跨国并购比去年同期增长3%。随着跨国并购活动的恢复以及经济增长的加速,全球投资流量将在2004年重新开始增长,预示着全球FDI流动将开始新一轮繁荣。《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预测,2004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将增长到6000亿美元,增长速度为7.1%。
4. 多边贸易谈判受阻,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范文3
关键词:发展广告学;广告产业;
2011年,发展广告学在大陆悄然兴起。一群学者以学术沙龙的方式,多次聚集作专题研讨。参与讨论的学者,已涉及大陆的近10所高校。从已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来看,意见尚见仁见智。发展广告学的学科内涵究竟是什么?应建构起何种科学的研究框架与分析框架?应采取何种科学的研究路径?概言之,发展广告学的研究目标是什么?又应如何努力达成这一目标?
一、发展广告学的学科内涵与研究目标
在既往关于发展广告学的讨论中,学者多以为发展广告学是建立在“发展”概念的基础之上的,重点是研究广告与广告学发展的问题。而笔者常为此疑惑。“发展”是一个包容性极广的概念,如此理解发展广告学似乎过于抽象。广告与广告学发展问题的研究,本就是广告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又何以再提出发展广告学这一问题。因此,关于发展广告学的学科内涵与研究目标的确定显得十分重要。
(一)发展经济学及其他“发展学”的学科内涵与研究目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大部分地区迎来了久违的和平。这时,诸多新兴的独立国家和落后国家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如何快速实现国家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因此,“发展”这一词进入了学者们的视野。
在诸种“发展××学”中,发展经济学创立在先。20世纪40年代,罗森斯坦·罗丹发表的论文《东南欧工业化问题》和曼德尔鲍姆的著作《落后地区的工业化》使发展经济学登上历史舞台。发展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体系中一门综合性、边缘性的分支学科”(1)。它是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诞生的,“是一门研究经济落后国家或农业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的学问”(2)。发展经济学的创立,旨在研究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因此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自然成为它的主要研究对象。
随后,“发展”理论范式和更多的具体学科发生了结合,于上世纪50年代起,先后在不同学科领域内部形成如发展社会学、发展传播学,发展新闻学等学科,都是借鉴了发展经济学“发展”这一学术概念而尝试建立的。如:发展社会学就是在总结和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给发展中国家在其现代化道路上予以指引(3);发展传媒学关注了传媒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4),主要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传媒手段,有效地帮助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从而促进社会发展的问题;发展新闻学则关注于新闻传播与国家发展间的问题。
它们的问题我们可以置而勿论。但就发展广告学而言,毫无疑问,所借鉴的依然是发展经济学“发展”这一特定学术术语。
(二)关于发展广告学的学科内涵与研究目标的思考
发展经济学里的“发展”不是抽象的、无边界的,更不是泛化的,而是针对发达国家和后发达国家所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的一种关照(5)。我们有必要明确,当某一概念作为学术概念来使用,并上升为学术术语时,必然有其特定学术范畴与学术内涵的规范。
当我们使用发展经济学“发展”这一特定学术术语,在当今世界广告发展不平衡的大背景下,来讨论发展广告学问题时,我们是否可以指认:发展广告学的特定学术内涵,就是讨论世界广告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所力图解决的也是世界广告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二、发展广告学的研究框架与分析框架
对发展广告学及其研究与分析框架的思考,我们依然可以回到发展经济学的问题上来。
(一)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框架与分析框架
从20世纪40年代起至今,发展经济学主要经历了两个大的发展阶段:
1.关注资源与资源配置问题
在发展经济学初始阶段,经济学家们将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多归于资源问题。资源占用的不平衡,造成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是这一时期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研究假设和基本研究结论。资金、基础设备、人力资源等资源的占用不足,被认为是经济欠发达的重要原因。研究强调了经济发展中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投入的驱动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问题,认为只要占有充分的资源,经济就会快速发展。
但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成长,经济学家发现资源的占有并没有带来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增长。在取得资源的占有后,资源配置问题进入了学者们的研究视角。通过研究,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最致命的要害是没有效率,因此,如何提高经济效率水平,成为发展经济学家广泛注意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新古典经济发展理论认为,只要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机制能充分发挥作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就能稳定均衡发展。新古典经济发展理论假设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征是理性经济行为,其资源要素是流动的,供给曲线富有弹性,而制度的影响是有限的。它将资源没有优化配置的原因,归结为竞争的不充分,以及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而结构主义经济发展理论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存在“多结构”性,因此政府有必要通过计划去干预经济,应加大制定发展计划,提倡由政府进行社会资源配置,以避免市场失效。他们认为经济起飞最重要的前提是政治方面,而市场机制的均衡力量不会自动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政府应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值得一提的是,结构主义所强调的,是政府制定的“计划”,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干预市场,制度层面的问题还未受到学者注意。
但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入20世纪80年代,发展经济学家们认识到,在发展中国家存在“信息不完全、高交易成本、市场不完善、外部经济的不确定性、规模报酬递增、多重均衡和路径依赖等现象”(6),市场失灵的范围超出了之前认为市场可自动调节或通过政府干预的程度。因此,这一基本研究结论并不能完全解释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于是,发展经济学进而关注制度问题,力图从制度层面来解读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2.关注制度问题
对制度问题的关注,是发展经济学发展的第二阶段,也是目前正经历着的一个阶段。经济增长的实践和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教训表明,发展中国家存在许多结构性矛盾和制度上的缺陷。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机制、政治体制、土地制度、金融机制等存在不完善的问题。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发展经济学家一直认为发展中国家只要按照工业化、城市化等模式推进,就能实现充分的市场化,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但由于“制度性”的缺陷和不足的存在,它们成为了制约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关键问题。
制度经济学的兴起让发展经济学从中得到借鉴。在这一阶段,发展经济学家以制度要素、知识要素为核心,借用各种技术性分析工具对发展中国家的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虽然资本积累、技术引进和创新、产业结构变化、人力资本投资等资源因素仍应得到关注,但研究发现,同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制度要素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这些制度要素包括:“政府的组织与运营能力、社会的政治适应性、公平分配与再分配制度、规范与非规范的交换协议、激励机制的设计等等”(7)。经济上成功的国家往往拥有一个有效的、稳定连贯的制度,因此发展中国家更需要制度创新、设计来满足它们相当大的制度需求弹性。
资源与制度,是发展经济学研究框架与分析框架的两个核心基点。
(二)关于发展广告学的研究框架与分析框架的思考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与分析框架可成为发展广告学研究框架建立的重要借鉴。
1.资源问题的分析
同为资源问题,但经济发展资源与广告发展资源的资源要素却是不同的。发展经济学关注的资源问题,重在传统经济学重点关注的土地、人力、资本等重要的生产资源要素。然而就广告发展而言,最基本的资源要素却是经济资源和市场资源,即经济总量与经济潜量,市场总量与市场潜量。其他还有企业资源、媒介资源和人力资源等。正是上述各重要资源要素占有的差异,造成世界各国各地区广告业发展的不平衡。
其实,世界范围的广告研究,早已开始关注类似的问题,诸如各国各地区广告业发展核心竞争力问题的研究,所涉及的就是诸多资源占有的问题,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资源问题的分析,毫无疑问应成为发展广告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
2.制度问题的分析
正如发展经济学研究所经历的一样,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资源占有优势,并不必然形成发展优势与竞争优势,这里有一个资源创新与资源优势转化的问题,这就涉及到制度。广告发展同样如此。西方发达国家,除美、德、法等国外,以英国为代表的广告业的发展,日、韩包括台湾广告业的发展,印度、巴西、俄罗斯广告业的发展,都值得我们从制度层面去思考。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广告制度造成了不同的广告产业发展现状。制度经济学以为,制度也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制度安排的好坏,同样直接影响生产效率。制度问题的分析,同样应成为发展广告学研究的又一重要维度。
资源与制度,同样是发展广告学研究框架与分析框架建立的两大基点。发展广告学诸多问题的讨论,都应置于此研究框架与分析框架之中。
三、发展广告学的国家案例研究
在梳理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历程时我们发现,国家或地区案例研究是发展经济学研究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最基本的研究路径。
(一)发展经济学的国家案例研究
发展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当我们在解读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时,涉及到了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以及对这种差异的解释。由于各国的自然资源禀赋、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经济结构以及外部环境条件都有所区别,因此很难把全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和模型结构中讨论。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经济学家就开始注重所谓“类型学”分析,即:“对不同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根据它们的具体情况,寻求不同的发展道路”(8)。发展经济学家试图在国家或地区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归纳整理和理论抽象,以此来修正过去研究存在的缺陷。
这样的研究就是要求经济理论更加密切地与实践相结合,实证的案例研究,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市场功能、市场与政府失灵和发展的政策效果研究将成为今后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流。这种描述性与阐释性的研究,都是宏观层面的。需要指出的是,当经济学从微观走向中观、宏观时,经济学依然遵循和谨守其实证研究的传统。发展经济学中的国家案例研究,在实践和理论两方面实现着传统经济学实证研究传统在发展经济学中的延续。
(二)发展广告学的国家案例研究思考
如前文所提,发展广告学重点研究的是世界广告发展不平静的问题。假如这一前提成立,世界广告发展中的国家或地区的案例研究,似乎也应成为发展广告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研究路径。唯其如此,方能有效规避如此宏观问题的研究过于空疏化,方能有效实现宏观问题研究中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互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对接,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对话。
在中国内地发展广告学问题正式提出之前,诸多内地学者就已开始着手于世界广告发展的国家或地区案例研究,譬如:美国广告业发展路径与发展模式研究,日、韩广告业发展路径与发展模式研究,港、台广告业发展路径与发展模式研究,等(9)。这些典型国家或地区的案例研究,将成为今后发展广告学研究继续深入、拓展的基础。当然,这些问题的研究,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还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但内地学者在此方面的努力,却是值得高度关注和重视的。
四、发展广告学的中国问题研究
中国问题研究,自然是发展广告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并非像有学者所主张的只应注重中国问题的研究。一个学科的建立,自应有世界普适意义。如果发展广告学只专注于本国问题研究,那就失却其本应具有的更广泛的学术价值。
发展广告学的中国问题研究,是发展广告学典型的国家案例研究。只有各国学者都重视本国经验的研究,才可能为发展广告学的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实证资源与实证经验。遗憾的是,迄今为止的世界广告研究,较少有学者展开本国广告业的发展研究,在这一领域,中国大陆学者可以说是走在了世界前列。
欧美的广告研究,引领着世界广告研究,但在研究内容上,仅局限于“广告本体”,对广告进行“产业”层面的研究,至今阙如。中国学者近年的广告研究,从“广告本体”推进到“广告产业”,并在全球视域下,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框架下,着重中国广告产业的发展模式与发展路径的研究,此应视为中国广告学者对世界广告研究的一大贡献。中国广告产业研究起步于2004年,通过对广告产业相关研究论文整理后发现,至2011年底,中国广告学者就此问题在广告学、传播学的重要期刊上达413篇。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大学、西北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研究机构的广告学者对此关注最盛(10)。学者的关注视角主要集中在广告产业发展升级、产业结构、产业制度、产业竞争力以及广告市场研究这几方面(11)。广告产业的研究既回应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极大地拓展了世界广告研究的范畴,丰富了世界广告研究的内容。
1979年,大陆广告市场重开,30多年来持续高速增长,至2010年,大陆广告市场已居世界广告市场第三位。2012年,中国广告市场营业额同比增长了30%以上,突破4000亿元(12)。然而大陆广告产业却存在低集中度和外资化倾向等严重问题。大陆广告产业的现状是:高度分散、高度弱小的本土广告公司面对着强势的外资广告公司的竞争。经计算,大陆2010年广告业行业集中度CR4=15%,CR8=22.41%,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113,这些数值都表明大陆广告市场是低集中度的竞争型市场。
这样的产业现状为学者们多从制度安排的层面来检讨问题,并着力探求大陆如何发挥自身的后发优势,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与发展路径,以期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超越提供了研究背景。广告产业的研究既回应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极大地拓展了世界广告研究的范畴,丰富了世界广告研究的内容。大陆学者此一领域的研究努力及其成果,堪称世界广告研究的一大重要贡献。
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范文4
关键词:世界经济;双语教学;思路;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1-0123-02
随着经济、信息的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各国间经济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各高校国际贸易专业都在积极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世界经济》(有些高校也称《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之一。本文仅就高校《世界经济》课程双语教学进行探讨。
一、双语教学的内涵及实施《世界经济》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正确理解双语教学的内涵
双语教学是指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实际内涵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如在欧洲,双语教学情况比较复杂,涉及的语言大多是英浯,旨在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际,繁荣经济,形成合力。目前在我国开始试验推广的双语教学,指的是用英语进行学科教学的一种体系。
双语教学的主要特征是英语是教学的语言和手段,而不是教学的内容和科目;其最终目标是学习者能同时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所以双语教学并不是单纯的英语语言教学,不能简单地理解成“用外语上课”,也决不仅仅是指学生听老师用英语上课。它更强调的是师生之间把英语作为教学语言,渗透于各学科的教学、交流和互动之中。
(二)《世界经济》实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世界经济》双语教学符合本课程的特点,是推动学科发展的需要。《世界经济》课是一门研究当代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的专业理论课,其一些理论观点源于国外的先进理论成果,同时它又是多门社会科学的综合和广泛的运用。所以,该课程进行双语教学能够将教学的内容与国外先进理论成果接轨,有利于师生在研究和学习中吸取新观点和新方法,有利于细致研究学科中重要的理论问题,并促进学科的快速发展。
其次,《世界经济》双语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与能力的需要。双语教学是以英语为媒介语言,通过引进原版教材的学科教学,让学生直接体会到原汁原味的英语语言规范和风格,通过各种实实在在的双语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用英语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与外界交流以及了解科技前沿和吸收各种国际信息的能力,加快高校高层次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面对的是全球市场和国际竞争,更需要通过不断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来提高国际竞争力。
最后,《世界经济》双语教学是顺应国际化趋势的需要。国际化是大学教育的必然趋势。积极地推进双语教学是在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也是培养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此外,高校教师将有更多机会参加国际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双语教学课堂可以为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们提供一个提高自身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机会。
(三) 《世界经济》实施双语教学的可行性
鉴于《世界经济》课程涉及世界经济的现状、运行机制和发展趋势等内容, 而且主要探讨世界经济运行中的国际经济关系、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同类型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沿问题,所以实施双语教学不仅符合课程涉外性的特点, 也是满足国际交流的需要。从双语教学的实施对象看,选择在大二下学期或大三开设该课程的双语教学,学生已经掌握了系统的语法知识,有了相当的词汇基础,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从师资队伍来看,各高校一般拥有一些英语水平较高的中青年教师,经过充分的备课与培训,完全能够胜任双语教学工作。
二、《世界经济》双语教学实践的思路
(一)教材的选用
目前,国内高校《世界经济》双语教学实践中可选用的教材不多,有的高校采用的是任课老师从国外带回的英文原版教材,如《Global Shift: Reshaping the Global Economic Map in the 21st Century》,作者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教授Peter Dicken。更多的学校采用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詹姆斯·格伯编著的《World Ecomonics》。这本书是基于美国的英文原版教材,经编审后增加了忠于原文的中文注解部分。所以,该教材相对于其他的世界经济教材更具有前沿性和实用性。而且,各章节中的案例学习部分都具有权威性和新颖性,能在加深学生的理解的同时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为了让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任课老师还可以选用几本中文专业教材辅助学生的学习,如张幼文主编的《世界经济概论》(第二版)、庄起善主编的《世界经济新论》等等。同时,为了丰富教学内容,追踪阐述世界经济形势的新发展以及解释和介绍相关专业术语等,师生还需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各种英语报纸、期刊杂志以及网络资源等,收集更多的最新资讯。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双语教学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我国各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双语教学因课程设置不同,教学方法也各不相同。一般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一是一些高校使用英文专业教材,中文授课,试卷考核是英文的。二是一些高校采取两种教学语言,其中主要用英语进行讲解,对某些难点内容以汉语辅助讲解,板书和标注用双语进行。三是一些高校以全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以全英语进行板书、讲解、提问,并要求学生用英语回答。这三种教学模式中,第一种在全国高校,尤其是在中西部的高校中应用广泛。后两种在沿海地区和发达城市应用比例较大,教学效果也比较好。
课堂上英语与汉语的使用比例是多少才算是双语教学确实是很难把握。如果全部用英语来讲授,学生会过多地注重语言而忽略了专业知识本身和内容体系,从而不能很好地完成双语课传授专业知识的目的;如果大量使用汉语讲授的话,虽然能使学生理解得更透彻些,但又会让人觉得这不像双语教学。因此,《世界经济》任课教师具体采用哪一种讲授方式,必须首先了解学生的英语基础情况,然后对每个教学环节的双语使用应该有一定的掌握和安排。
(三)考核方式的选取
《世界经济》双语教学涉及到专业知识和英语技能两方面的教学内容。由于增加了课程的学习难度,因此考核应以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主,英语语言技能为辅(比如可以实行开卷考试,或中英文试题相结合等),同时结合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和作业的考核等多方面的成绩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期更好地实现双语教学的目标。
三、关于《世界经济》课程双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一)双语课师资队伍匮乏的问题及对策
双语教学需以双语教师为基础。从事《世界经济》双语教学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熟练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较高的听说能力。可是在我国只有少数专业教师可以胜任两种语言的教学任务,不具有普通性。这些教师要么是英语语言专业毕业的年轻老师,要么是有国外留学经历的老师。但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是英语语言专业毕业的年轻老师的国贸专业知识比较欠缺,这就制约了他们的双语教学效果。有国外留学经历的老师有一定的英语能力,而且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比较适合双语教学,但是人数太少。因此,加强环境贸易专业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当务之急。
首先,加强双语教学师资的引进,包括国内的或国外的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师。这样可以快速满足对双语课教师的需求。其次,在《世界经济》任课教师中选拔基础较好的进行英语培训,并从中选拔优秀人才作为双语教学的师资储备。最后,加强校际间的交流实现人才共享。为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可以实行教师跨校授课、学生跨校选课,以此实现资源更有效的整合。
(二)双语教学资助较少的问题及对策
各高校应为推动《世界经济》双语教学的开展,给双语教学教师以不同程度的资金支持。相对于传统的汉语教学方式来说,双语教学无疑是一场需要极大资金、精力投入的教学研究。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学研究很难,甚至比科学研究还难。所以,开展国际贸易专业课双语教学需要学校和任课教师等多方的共同努力。目前,一些高校一般是给予双语教学老师的工作量乘1.5倍系数的奖励。笔者认为这个还远远不够,应加大资金的投入。除资金支持外,学校或院系还应该制定更多的鼓励政策和激励机制,对《世界经济》双语教学的课程以教改立项的形式进行课程建设,通过多种渠道为双语教学提供方便。各高校在给教师以经费资助之外,还应为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提供方便等等,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学生的语言素质的问题及对策
学生的外语水平是成功完成双语教学的必要条件。受我国传统外语教学方法和测试要求的影响,我国大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普遍偏低。尽管进入高校学习的大学生都经过近十年的外语学习,系统学过了语法知识,也掌握了相当的词汇量,但学生往往听得不太懂,看得比较慢,更无法用外语进行交流。同时,大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也制约着双语教学的推广。同样一个班,有的学生英语水平高,非常适应双语教学方法,而有的学生几乎听不懂,造成在课堂上厌学和自我放弃的结果。
在这方面,首先,学生要更加重视外语的学习,尤其是加强专业词汇的学习并学以致用。其次,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如,课堂上可以采取讨论方式的教学方法,即根据学生外语水平的不同将其分组, 老师在课前布置好讨论题目, 学生可以分头查阅相关资料, 然后汇集成小组意见拿到课堂上讨论。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而且可以通过课前准备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 提高学习兴趣, 对提升双语教学的效果也有帮助。此外,任课教师也要加强自己的口语表达的能力。譬如,教师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或其他机构提供的专门培训,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选择出国培训。
参考文献:
[1] 齐晓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双语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
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范文5
从中国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及国际物流发展的趋势来看,中国物流业与国际物流的有效对接需要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实现中国传统仓储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变—一这一层面主要是从内部着手,解决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对接过程中,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问题,即实现中国传统仓储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变,这是实现中国物流业与国际物流有效对接的
目录:
一、引 言
二、中国物流业与国际物流对接因素分析
1.培育有效需求
2.增加有效供给
3.营造宽松环境
4.加强硬件建设
5.加速技术进步
6.发挥物流集成优势
7.树立物流理念,培育物流人才
8.协会引导及舆论导向
三、中国物流业与国际物流对接实证分析
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
2.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与国际物流对接措施
四、中国物流业与国际物流对接误区
1.急噪冒进
2.固步自封
3.照搬照抄
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范文6
摘 要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服务化,服务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未来走向。服务经济的发展水平成为一国竞争力评价的重要指标,因此对服务经济的测度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现有的测度服务经济的两个占比指标不足以科学地测度服务经济的发展状况,本文从科学合理性出发,在原有指标上进行扩展并构建了一个以源头指标、中心指标、演进指标、最终指标四个一级指标,一级指标下设有七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设有14个三级指标,这些指标共同构成了服务服务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服务经济 服务 指标
一、引言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服务化,服务业在各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界限因为相互融合发展而日益模糊。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及在国民经济中不断提升的地位催生了对服务经济学研究的热潮。服务经济是近几十年来兴起的一种概念,学术界对它也没有统一的定义。从规模上来说,服务业产值在GDP中的相对比重超过50%且服务业就业人数在整个国民经济就业人数中的相对比重超过50%的一种经济态势可以看作是服务经济。当今的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发展中国家正在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经济理论体系中对服务业的解释很少,所以对服务经济的测度和正确认识可以帮助公共权威机构和公司对经济发展或自身发展现状进行评估和规划以及制定正确的政策。对服务经济的测度指标有助于我们准确了解当今经济服务化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服务经济国际化的程度以及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强度。现有文献对服务经济的测度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创造的增加值占比与服务业提供的就业占比两个占比指标,服务业GDP占比50%以上且服务业就业占比50%以上的经济形态为服务经济,显然,两个占比指标是不足以全面衡量服务经济的发展水平的。本文从科学角度出发,结合各文献的结论并抓住主要指标,从整体上把握并构建服务经济的指标的体系。
二、两个占比指标不足及其原因
两个占比指标是指服务业创造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服务业提供的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本文将这两个指标简称为两个占比。用两个占比指标衡量服务经济的发展水平不足是因为只用这两个指标去测度服务经济,不能准确和科学地反映服务经济的发展水平。不准确表现在两个占比太过单一,有些贫穷国家没有工业,如非洲一些国家,牙买加和印度等只有农业和服务业,通过两个占比测算出来的值很高且超过50%,但是这些国家并没有进入服务经济。而且服务经济不止是服务业,只是服务业相对发达,因此对其它产业的测度也要体现出来。科学合理的服务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度量、比较、预警等功能,指标选择需要符合:(1)科学性与可行性;(2)完备性;(3)动态性与静态性结合;(4)区域性与可比性等原则。这样才能够全面以及深刻地衡量出测度对象的水平。现有的测度服务经济的两个占比明显不符合指标体系的科学合理性也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体系。
根据以上原则,本文确定了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为源头指标、中心指标、演进指标、最终指标。一级指标下有7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有14个三级指标,这四个一级指标所包含的14个三级指标共同构成了服务服务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三、服务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原则和各指标的功能内涵,在此进行归类,构建了一个包含四个一级指标、七个二级指标和十四个三级指标的衡量服务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体系框架如表1所示。
中心指标中除了原有的两个占比,新增了服务业创造的增加值和服务业提供的就业机会的部门贡献。源头指标和演进指标以及消费指标都是新增的指标,它们共同构成了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