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实体经济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加快发展实体经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加快发展实体经济

加快发展实体经济范文1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体制改革;经济结构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4-00105-02

1 前 言

早在1995年制定“九五”规划时,中央就明确提出要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但是,由于原有的支撑粗放型发展方式的体制基础没有消除,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并不顺利。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粗放型发展方式所导致的结构性弊端日益凸现,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为了巩固应对金融危机的成果,保持中国经济的良好增长态势,中央在2010年年初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升到事关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高度;重申必须加快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以上三个方面分别涉及经济的支出结构、产业结构和增长动力结构,从不同角度反映着一个经济体的发展方式,是同一个现象的不同侧面。这三方面的转变迟迟未能实现的根源均在于支持新的发展方式的制度安排未能建立,而今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败的关键也在于能否顺利地推进相关领域的体制改革。

2 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得以延续的体制根源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呈现以增量改革为先导,资源配置、宏观环境和政府等领域改革滞后的特征。这些领域改革的滞后成为粗放型发展方式得以延续的根本原因。

(1)财税改革滞后。财税领域改革的滞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资源税费体系改革滞后。当年为了补贴国有企业而采取的低资源税政策在目前资源价格不断上涨的形势下仍然存在。根据樊纲等(2009)的分析,中国企业收入在最近几年的大幅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本来因资源能源价格上涨所导致的“资源租”的增长。在中国不完善的财税体制下,本应由国家收取的“资源租”都以资源行业企业利润的形式存在。它并非企业靠提高效率而得来的利润。由于这些“资源租”作为企业利润留在了企业,就变成了企业收入的增长。第二,国有企业分红机制不完善。1994―2007年,国有企业从未向任何中央政府部门分过红,也不给国家上缴利润,类似于无偿使用国有资产。2008年改革之后,这些国有企业也只向国家缴纳占总利润5%~9%的红利。以上两个领域改革的滞后使得企业未分配利润迅速增加。这一方面意味着企业拥有大量的可支配资金,为企业的高投资提供了资金保证。另一方面,企业收入的增加意味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减少,而居民收入的停滞又成为制约居民消费增长的瓶颈。高投资生产出的大量产品不能被国内消费者的购买力消化,就只能转而依靠出口来解决问题。

(2)金融改革滞后。中国目前的金融结构仍然以四大国有股份制银行为主,它们所运用的人民币资金约占整个金融体系人民币资金运用总量的75%。理论与实证研究均表明,大银行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方面没有比较优势。因此中国的中小企业发展相对不足。由于中小企业通常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故而中小企业的发展停滞导致就业机会减少,居民收入增长停滞,居民消费难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此外,中小企业融资难还意味着新建立的企业难以从正规的金融体系中有效地为创新活动融资,企业家的创新精神难以转化为创新产出,技术进步和企业创新也就难以取代物质资源消耗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3)生产要素价格改革滞后。土地、自然资源、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定价并未市场化,或沿袭旧有的行政定价模式,或受到政府机关的干预。地方政府为快速实现GDP最大化的目标,通常采取压低要素价格的办法来吸引投资者,从而诱使企业采取高投入、高能耗的生产方式。由于依靠低廉的要素价格即可赢利,企业家并没有足够的压力和动力依靠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效率改进来增加产出。中国企业家创新意识的淡薄的一个明显证据是大部分工业企业几乎不进行自主技术创新活动。根据2005年中国经济普查公布的数据,中国的工业企业投入的研发费用平均仅占销售收入的0.56%。这种生产方式在短期内固然能带来经济增长,但是从长期来看不利于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不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政府改革滞后。在以GDP最大化为核心的官员考核机制下,拥有大量资源配置和行政审批权力的地方政府把注意力放在利用手中的资源和权力尽快做大GDP上。这样的行为固然有利于GDP的快速增长,但是也阻碍了经济的均衡发展。第一,政府对生产性领域干预过多,难以作为公正的第三方提供有效的产权保护和合同执行。企业家常常不得不通过贿赂等非法手段来获取政府的产权保护,导致和腐败现象愈演愈烈,阻碍着市场范围的扩展和市场交易从人格化向非人格化的转换。而现代服务业交易恰恰是体现着非人格化交易特征的交易类型,相对于制造业而言,对法治和产权保护的要求更高。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第三产业难以成为推动增长的支柱产业,根本原因还在于政府无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第二,政府手中所掌握的资源会倾向于配置给投资规模大、生产成本低、产值增长快的企业,凡是能够进入到地方政府的扶持名单的企业都可以获得优惠。此外,私营企业的市场准入依然需要得到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的行政审批或行政许可。政府官员可以根据自身的偏好和目标来决定企业的准入。由于政府掌握的巨大权力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企业家不得不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配置在“公关政府”等非生产性领域。由于企业家才能的总量是有限的,在非生产性领域投入的资源增加就意味着企业家在生产性领域的投入减少,生产领域的创新活动也就难以快速增长,产出的增长也只能依靠物质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

3 构建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基础

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必须多管齐下,加快推进以下关键领域的体制改革,构建有利于集约型发展方式运行的体制基础。

(1)推进资源税费改革,使以企业利润形式存在的“资源租”上缴财政;并将国有企业利润按照合理的比例进行分红。政府可以利用这笔收入增加居民社会保障力度、扩大转移支付,从而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收入的增加可以促进居民消费的增加,而企业收入和储蓄的减少可以降低企业投资冲动。

(2)培育多层次的银行体系,特别是要大力发展中小银行,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融资保证。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劳动者收入、促进消费增长。此外,中国人均GDP刚刚突破3000美元,农村剩余劳动力仍然大量存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近期内仍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符合比较优势是企业创新活动得以实现所必须遵循的前提,因此,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的解决将有利于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和技术进步的实现。

(3)推进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使得要素价格能够反映其稀缺性,从而迫使企业在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上下工夫,推动企业收入的主要源泉从物质资源投入向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4)改变以GDP为核心的官员考核机制,削减政府手中的配置资源和行政审批权力,促使各级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保证市场机制高效运行上。特别是要在加强法治、保护产权、执行合同上多下工夫。政府职能的转变一方面能够促进市场交易的非人格化,为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制度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企业家的非生产性活动,使得企业家集中精力从事生产性活动,推动企业在产品、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构建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微观基础。

参考文献:

[1]董昀.体制转轨路径转变与中国经济波动的平稳化[J].开放导报,2011(2).

[2]樊纲,魏强,刘鹏.中国经济的内外均衡与财税改革[J].经济研究,2009(8).

加快发展实体经济范文2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竞争;转变发展方式;核心竞争力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要求,既是对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加快国有商业银行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抓住机遇,正确分析市场形势、明确发展目标,准确把握经营定位,进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走出一条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差异化、特色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必须选择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国有商业银行应对各类金融机构之间业务竞争的需要

1.国内同行业的竞争。在当前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国内各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投资银行等业务兴起,由于各类银行经营模式日趋同化且产品差异小,由于其"政策性"的背景,对国有商业银行产生威胁。

2.外资银行的竞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实施,由于外资银行的大量进入,并呈现加速扩张和大举深入的趋势。外资、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灵活,业务操作不受非市场因素干扰,而国有商业银行在贷款规模、投向结构及期限等方面,都会受行政干预,无疑将进一步影响其竞争力。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国有商业银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从发展方式上看:目前各国有商业银行存在成本大、消耗大、技术含量不高等粗放问题。一是过度依赖贷款增长;二是过度依赖于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三是过度依赖对大企业、大项目;四是业务雷同情况下的同业恶性竞争等简单粗放的发展方式等,都是不可持续的。

2.从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看:存在着收入质量和结构不够合理,虽然收入数量在迅猛提高,但收入纯量较低。

3.从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看:与外资银行相比,我们还处在发展阶段。一是国际影响力不大、国内核心竞争力未形成;二是特色优势不明显、特色技术及高科技含量技术引进运用不高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国有商业银行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1.运营体制方面,存在市场化不足问题

2.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用人机制方面不活,导致人才流失问题

3.业务拓展方面,存在竞争力相对低下问题

4.管理经营理念及服务功能方面滞后等问题

二、转变发展方式为国有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一)政策机遇好

一是整个国民经济转变发展方式为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方式提供了宏观大环境和现实可行性。二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使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不断地优化和升级,使得客户对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综合化,这将有利于拓展新业务,打造业务多元化的增长格局。

(二)发展机遇好

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在多种竞争压力特别是外资银行的推动下,一方面能借鉴国际上先进市场营销理念,充实调整内部运营经营战略;另一方面加速了机制体制创新及观念理念的更新。这为商业银行发展方式转变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转变经济发展提升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一)坚持、完善和发展好持续发展的理念,紧紧扭住加快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坚持在发展中转变,在转变中发展,发展转变“两不误、两促进”,一是坚持抓基础、增后劲、管长远、保增长,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好做法。正确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走向,结合自身优势,实现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信贷型银行经营”向“综合型银行经营”的转变,从根本上提高核心竞争力。二是持续好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好人与业务的协调发展。在强化集约式、内涵式、以效益和质量为核心的新业务建设发展模式的同时,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三是持续坚持“科技兴行”和“人才强行”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把人才的培养、引进、梯队的建设,科技领军人物及创新型技术团队的打造,作为银行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把增强金融技术创新能力做为国有商业银行科学发展的战略基点和中心环节,向创新要效益、向创新要市场、向创新要出路、向创新要活力。

(二)调整运营结构,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依据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业务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积极推进新业务、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优化收入结构,实现由‘绿’到‘金’的转变。二是优化和调整资产结构,挖掘潜力充分发挥现有的基础设施、设备和人员作用,提高其利用率,达到资源的共用共享与共赢。三是调整客户结构,发展特色服务。四是创新产权制度,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外部环境。建立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公司治理机制,成功做大“瓶颈”,真正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机制。

(三)加强成本管理

加快发展实体经济范文3

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一定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扬长避短,趋利避害,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以下三个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发展传统产业的关系。我国面临着既要完成传统工业化,又要迎头赶上世界新的产业革命的双重任务。我们必须高瞻远瞩,放宽视野,积极适应世界科技革命发展的大趋势,不失时机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发展那些对国民经济成长具有全局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在这方面,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否则,我们就会与方兴未艾的新技术革命失之交臂,丧失加快发展和壮大自己的机遇。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目前仍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生产力发展又很不平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传统产业特别是工业制造业,仍然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据统计,目前制造业直接创造国内生产总值的1/3,占整个工业的4/5,为国家财政提供1/3以上的财政收入,占出口总额的90%,就业人员达8000多万。因此,我们既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又绝对不能忽视发展传统产业,关键是必须切实做好二者结合的大文章。传统产业的改造一定要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提高发展的起点,发挥后发优势;高新技术产业要为传统产业改造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促进传统产业的提升和发展中,开辟自身发展的广阔空间。

二是正确处理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是指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资本有机构成较低的产业。一般说来,重化工业的资金技术密集程度较高;农业、轻纺工业、建筑业的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第三产业中的商业、生活服务业等也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必须加快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效率。但是,由于我国尚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结构必然呈现多层次性,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有很大需求和发展潜力。人口多、人力资源丰富,这既形成了巨人的就业压力,也是我国的一个突出优势。我国拥有素质较高、数量巨大的人力资源,劳动力成本较低,是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独特优势,应当注意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从我国的这一国情出发,我们在工业化进程中,必须把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很好地结合起来。既要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又要继续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同时,既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又缓解就业压力。各产业的发展都要根据比较成本原则,在保证产品技术质量水平的前提下,用劳动替代技术和资本,成本更低,就不要一味追求技术和资金密集,可以多使用劳动力。在生产关键部位和工序要采用先进设备和技术,在一般工序则可以采取人工操作。

三是正确处理发展虚拟经济和发展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是指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的虚拟资本的经济活动。虚拟资本,是市场经济中信用制度和货币资本化的产物,通常包括股票、金融衍生产品等。实体经济是指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商贸物流、建筑业、服务业等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虚拟资本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资本的虚拟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虚拟经济既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又不能完全脱离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的发展,总体上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如果虚拟经济发展不当,也会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就会形成泡沫经济,导致对实体经济的破坏,甚至会出现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日本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于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而导致房地产和股市泡沫破裂,经济陷入困境,至今难以自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一些国家出现严重经济衰退,也是经济泡沫破裂所致。国内外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虚拟经济发展应当以实体经济发展为基础,并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虚拟经济必须稳步适度地发展,不可盲目扩张,过度膨胀。我国在加快推进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妥善处理发展虚拟经济与发展实体经济的关系。要重视发展虚拟经济,但必须扎扎实实地发展实体经济。既要充分发挥虚拟经济对国民经济的积极促进作用,又要防止和化解其消极影响,趋利避害,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加快发展实体经济范文4

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急转直下,国内经济困难明显增加。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酿成了冲击力极强、波及范围很广的国际金融危机。这次金融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影响程度大大超过了1998―1999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美、欧等发达经济体仍为正增长,1998年和1999年全球经济分别增长了1.9%和2.6%;而此次金融危机期间,占全球经济比例较高的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已陷入衰退,2009年全球经济可能仅有微弱增长。根据联合国、世界银行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在2009年初作出的预测,2009年美、欧、日经济将同时出现负增长,世界经济增速将比2008年下降1.5―2.5个百分点左右。

根据近年来的数据测算,中国出口增长率与世界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世界经济增长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中国出口增长率将下降5―6个百分点。如果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下降1.5―2.5个百分点,则2009年中国出口增长率将下降8―15个百分点左右。2008年中国出口增长了17.2%,预计2009年全年中国出口只能实现低速增长,考虑到2009年出口商品平均价格将低于2008年,因此2009年全年中国出口也可能出现负增长。

二、2009年中国经济可保持平稳适度增长

尽管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影响程度要显著大于1998―1999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但这次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保增长”的国内条件要好于当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时期。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积累了雄厚物质基础,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增强;金融体系总体稳健,财政赤字规模较小,外汇储备充足,国内储蓄率较高,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有较大余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形成了较好的体制环境;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居民消费、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有巨大发展空间,扩大内需潜力巨大。

随着从中央到地方经济刺激计划的逐步落实,再考虑到2008年下半年经济增速基数较低的影响,预计2009年我国经济增长将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四个季度的增长率将在6―7―8―9%区间摆动。

只要2009年中国出口能实现一位数的增长,尽管企业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可能并不活跃,但考虑到中央和地方大力“扩内需”的刺激效应,则中国GDP可实现7.5―8.5%左右的增长。

在金融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影响进一步加深的背景下,如果2009年中国出口出现负增长,使企业投资、就业和消费受到较大影响,则中国GDP增长8%的难度将增加。即便如此,只要我们坚持保持增长速度和提高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得到提高,则相对于发达经济体普遍陷入衰退、全球经济仅有微弱增长的外部环境而言,中国经济依然算是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三、扩内需调结构抓改革,统筹兼顾保增长

为了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把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坚决防止“豆腐渣工程”

要较大幅度增加公共支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节能减排、自主创新、先进装备制造业、服务业、中小企业、重大改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补贴和救助力度。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力度要足够、用处要恰当,坚决防止“豆腐渣工程”。要注意准确把握政策导向,按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优胜劣汰的要求,着重缓解和消除发展的瓶颈制约,切实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对于财政支持的建设项目,要严格按照项目审批和建设程序办事,坚决防止“豆腐渣工程”。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要支持能够扩大最终消费需求、带动中间需求的项目,支持在国际分工中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先进生产能力建设,支持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有效引导结构调整。

(二)虽然我们面临着保增长的艰巨任务,但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大方向不能动摇

必须坚持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要以增强发展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扩大最终消费需求,带动中间需求,有效吸收和消化国内生产能力,形成发展新优势。要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扩大最终消费需求为重点,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和医疗事业,优先安排教育医疗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医疗投入。继续做好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工作,稳定发展住房消费和汽车消费,着力发展服务消费和旅游消费,不断增强最终消费能力。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三次产业协调性为重点,优化产业结构。着力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关键技术,精心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支持重点企业技术改造,提高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发展生产业和生活业,加强铁路、水利等短缺性基础设施建设。要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优化生产力布局为重点,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梯度转移。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配套出台分类调控的区域政策。

(三)推出有利于实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改革措施,这既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办法,也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加快发展实体经济范文5

我国已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传统消费结构和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减速的阵痛实际是发展阶段更替在催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因此,要主动适应需求变化,积极扶持实体经济。

适应需求变化

扩大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着力点,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主动适应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

一是适应绿色需求。面对食品安全需求,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和绿色通道,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冷链物流。面对消费层次提升的需求,积极发展绿色日用品和家电产品,促进节能减排和工业结构升级。面对改善居住条件和增收节支的需求,建设绿色低碳住宅和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带动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发展。

二是适应信息需求。面对高速增长的信息需求,要大力建设智慧城市和搭建以手机为载体的个人信息平台,带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崛起。

三是适应文化需求。面对旺盛的儿童教育需求,要大力发展早期教育、幼儿教育和学前教育,弥补教育发展的短板。面对不断升级的文化需求,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和演艺娱乐等,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

四是适应闲暇需求。面对低成本快速出行的需求,大力发展高速铁路和健全城市公交体系,促进交通结构优化升级。面对减轻家长负担的需求,要积极发展寄宿制中小学,增强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学校教书育人能力。

扶持实体经济

一是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是重要的实体经济,其地位正不断提高,居民新的消费需求大都指向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不仅能主动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而且有利于节能减排和增加就业机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新农村建设也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有效需求。因此要加快服务业营改增的步伐,取消在用地、用电、用气等方面的价格歧视。

二是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面对出口需求锐减和一般产能的过剩,加快工业发展关键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发展需求为主要依据,以加快市场培育为主要抓手,进一步明确战略性性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

以云计算为重点,抢占高端,优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云计算依托海量数据库、超级计算能力和专家系统,可实现信息收集和处理方式的变革。这能占据信息产业的高端,更好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太阳能光伏产业为重点,化危为机,加快开发新能源。光伏产业的全行业亏损形成了加快技术进步和淘汰落后产能的倒逼机制。由于发电成本持续大幅下降,光伏产业在2020年前就有望与煤电竞争,市场前景极为广阔。

以城市矿产为重点,变废为宝,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四川内江的实践证明:城市废弃资源的规模化再生利用,既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又可以缩小资源供需缺口,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佳。城市矿产已具备快速发展的条件,应给予高度重视。

(作者系四川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应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的关系:一方面,把握住实体经济的基础地位,防止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扩张;另一方面,实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要使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新华网

加快发展实体经济范文6

国务院总理2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决定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

会议指出,要认真履行政府职责,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同时,加大改革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加快发展内容丰富、层次多样的健康服务业,实现基本和非基本健康服务协调发展。这是满足群众迫切需要、提升全民健康素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又一重大举措,也是提升服务业水平、有效扩大就业、形成新的增长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会议认为,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重点在增加供给,核心要确保质量,关键靠改革创新。一要多措并举发展健康服务业。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境外资本依法依规以多种形式投资健康服务业,加快落实对社会办医疗机构在社保定点、专科建设、职称评定、等级评审、技术准入等方面同等对待的政策,使社会力量成为健康服务业的“劲旅”。统筹城乡、区域健康服务业资源配置,促进均衡发展。二要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加强医疗卫生支撑,建立健全医疗机构和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等养老机构的转诊与合作机制。发展社区、农村健康养老服务。三要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四要培育相关支撑产业,加快医疗、药品、器械、中医药等重点产业发展。

会议指出,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金融支持有着重要作用。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是落实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决策部署的具体措施,也是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改革举措,可以有效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盘活存量资金,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会议确定,要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稳步推进试点工作。一要在实行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规模。优质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可在交易所上市交易,在加快银行资金周转的同时,为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二要在资产证券化的基础上,将有效信贷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倾斜,特别是用于“三农”、小微企业、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等建设。三要充分发挥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作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统一产品标准和监管规则,加强证券化业务各环节的审慎监管,及时消除各类风险隐患。风险较大的资产不纳入试点范围,不搞再证券化,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