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石油化工类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石油化工类论文范文1
【关键词】 地方高校;化学化工类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育人模式
【基金项目】 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文号:桂教科学[2015]11号),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课题编号2015JGB2014)
2006 年 2 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中明确要求,“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三方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2006年12月,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行联合成立了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小组,致力于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发展. 目前产学研协同育人能够极大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已经得到教育界广泛的共识.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较,专业口径宽、覆盖面广,培养的学生要具备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能力. 桂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始于1986年,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将产学研协同育人理念融入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中,逐步形成了产学研紧密结合、协同育人的办学模式,在2008年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称号,2012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6年获得广西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专业,办学质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一、地方院高校化学化工类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一)协同育人是培养适应市场经济的化学化工人才的需要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化学化工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是由高校培养期与企业实习期两个阶段共同完成的. 通常化工专业本科生在校4年完成基础课与专业课及部分实践教学内容并考核合格获得毕业证书,到分配工作的企业专业实习一年.
(二)协同育人是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需要
目前刚毕业的青年博士是国内高校工科师资队伍的主要来源,从学校到学校,决定了他们的知识背景是学术型的,擅长理论讲授,实践能力相对不足,这导致了目前高校工科师资队伍非工化趋势日益严重,直接导致了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缺乏工科教育的特点. 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是确保工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而协同育人是提高高校教师工程教育能力的重要渠道.
二、地方院高校化学化工类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
自2010年以来,在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计划、广西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支持下,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为抓手,针对地方院校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特点,专业开展了“产学研”全方位的深度合作,探索了一条“三个结合”(专业办学结合行业需求、校内培养结合校外培养、教学内容理论结合实际)、“三个共建”(共建实验室、共建实习基地、共建教研队伍)、“三个共同”(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共同申报与完成科研或教改项目)的“三三三” 产学研协同育人新模式,构建了产学研三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双赢”协同育人机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一)产学研协同,共建化学化工教学团队
本校化学化工教学团队早在2008年就成为广西区教学团队. 长期以来,团队注重与地方企业、科研院所合作,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通过鼓励团队教师到地方企业挂职、与企业或科研院所合作申报课题和合作科研等形式,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同时还在企业或研究所聘请工程师、科研人员近20人作为兼职教师充实到团队中,使化学化工教学团队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 (二)产学研协同,共建化学化工实习实训教学平台
本校化学化工类专业重视“协同育人”平台在学生实习实训教学中的作用. 在“中国石化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广西钦州泰兴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广东猛狮电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普瑞讯金属表面处理有限公司”等企业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1个,这些基地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同时本专业也高度重视校内实习实训平台的建设,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同打造具有“校中厂”特色的校内实习实训平台,缩小校内实习实训与实际生产的距离,提高学生实习实训教学质量.
三、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实践成效
近年来本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在科技活动、学科竞赛、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等方面成果丰富. 本专业的学生近年来承担了挑战杯、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共计80余项,其中2015年承担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6项、广西创新创业项目22项、校级创新创业项目11项,专业有近三分之二的学生参加了各级创新创业项目;自2010年以来,专业学生在全国化工设计竞赛中获奖30余项(如2013年组织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10级17支队伍参加了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取得参赛历史的最好成绩,共获得全国总决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在全国“挑战杯”、广西区“挑战杯”、广西区高校化学实验技能竞赛、广西区高校大学生化学化工类优秀论文及设计竞赛、广西区“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32项;2012年以来,本科生与导师合作发表中文核心期刊以上的学术论文近30篇;有的本科生还与导师共同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共获得7项国家发明专利.
【参考文献】
石油化工类论文范文2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程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组织实施的一项重大项目,表明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发展思路的重要变化。卓越工程师计划是高等教育和市场、岗位、产业、行业新的结合点,是适应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现状的新的发展点,是突破我国高等教育创新能力发展瓶颈的新举措。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出现是高等教育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的必然结果【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是一项需要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四个方面紧密合作的系统工程,最终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动手的工程能力【1~4】。 “卓越”工程教育强调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实干精神;强调工程素质和实践意识的培养或增强,是由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强调企业广泛而深入地参与人才培养的诸多环节,强调生产实践资源和条件的充分利用,企业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学校联合构成实施“卓越”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主体;更强调面向生产第一线,培养能现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工程技术人才。
1追求卓越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及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主要面向石油化工行业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已成为广东乃至华南地区独具鲜明石油化工特色的专业。2008年获选校级特色专业、2009年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全国CDIO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专业、2010年纳入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经过多年充分的调研、研讨与实践,逐渐形成了追求卓越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图1):共建企业深度参与的专业教育培养平台,企业参与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实践教学、生产实践教学、系列工程教育讲座、学位论文等环节的教育培养工作。实施由实践到理论的教学模式,最终经过系列课程和应用实践等诸多环节教育,实现由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工程教育模式,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好的石油化工工程技术人才。并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工程教育经验,围绕“产学合作、突出实践、注重应用、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逐步完善优化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利用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或工程公司的设计项目,由企业牵头开展项目教学,使学生较系统接受工程实践训练,加强工程实践、工程设计能力培养,且全面开展工程文化教育,注重培养工程意识,用工程文化教育观指导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理念【5、6】。
2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深化教学研究与实践,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依托信息技术、完善教学手段,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教学改革成果。
2.1理论联系实际
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结合全国CDIO试点专业,实施《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设计》等CDIO示范课程教学改革工作。推动化工设计大赛、大学生“挑战杯”等第二课堂活动,探讨以项目为主线教学、在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2.2科研促进教学
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将科研项目内容、成果作为课题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参加各类比赛。
2.3生产促进教学
紧密联系生产,加强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与企业加强学术交流和产学研合作,聘请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参与课程体系改革、联合编写出版特色教材,继续实施生产实习、仿真实习及专业实验的优化改革与实践。利用企业工程项目,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另外通过采取项目教学,改革化工设计课程的教学;其次是强化增加毕业环节设计类题目的比例。石油化工专业领域有6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可由企业讲解,或部分以讲座的形式讲授,或部分章节可增加现场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2.4强化英语教学
采用渗透方式强化英语教学,提高学生外语能力。在改革和加强基础英语学习的同时,要加强专业英语和应用英语的训练。在学习基础英语之后,甚至是同时,选择一些与专业关联度高的基础课开始,每门课程在内容、作业和考试方面渗透一定比例的英语内容,强化英语的学习和应用。
2.5培养国际视野
培养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学生服务面向能力。在强化培养学生外语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开设高水平的讲座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强化国际视野,进一步提升学生适应跨国公司人才素质的要求。
3 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的的培养
“卓越计划”的核心目的是要让工程教育回归工程,使学生具有充分的知识储备、熟练的实践经验,保证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人际交往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培养是系统化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具有充分的知识储备、熟练的实践经验,保证教学过程中的工程实践活动和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
3.1 综合实验
主要是实验动手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通过石油化工产品分析实验、反应工程实验、化工分离技术实验、化工工艺实验、计算机仿真化工实验、研究开发型实验、专业技能培训等内容,培养学生实验仪器的安装和调试能力,实验数据的采集和整理能力;综合运用数学、计算机和有关专业知识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2 认识实习
通过在中石化茂名分公司、中石化湛江东兴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广东新华粤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油茂名分公司等企业进行认识实习,加深理解和巩固已学知识,增强学生对炼油化工装置的感性认识。
3.3 生产实习
通过生产实习使学生巩固与运用所学各门课程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工程观点,训练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学习操作控制与生产管理的有关知识,增长化工生产实操知识和技能。
3.4 仿真实习
通过仿真实习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反复开车、停车、事故处理以及极限运行状态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在复杂情况下的决策能力。
3.5 金工实习
通过金工实习使学生通过实践了解机械制造的原理和过程,熟悉机械零件的常用加工方法,对简单零件有初步的选择加工方式的能力和工艺分析的能力。
3.6 工程实训
学校建立石油化工工业中心和石油化工实验实训中心,包括石油化工发展历史与成果认知部、管道与静设备实训部、动设备实训部、石油化工典型成套工艺实训部、创新实训部以及操作技能培训与鉴定部以及智能化模拟工厂等,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3.8 工程设计
搜集并运用资料(文献、手册、规范、标准等)的能力;物料衡算、热量衡算和设备计算等工程计算能力;工艺流程图、设备布置图、管道布置图及设备结构图等工程图纸的绘制能力。包括对设计和技改项目的技术路线及方案进行调查、论证、决策能力;对项目进行技术经济评价的能力;产品质量标准、设计说明书、技术经济评价报告、操作规程等工程设计文件的编写能力。
4 结束语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内涵在于将工程教育的理念凝练和提升、深化工程实践教学改革和加强校企结合【4】。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工程师,而是符合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卓越的工程师,即不仅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高水平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还应具备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素养。总的来说,卓越工程师就是指具备杰出工程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伟伟,吴文臣.大学计算机公共课关于卓越工程计划的探索.职业技术,2011,10:13
[2] 高明,唐明.工程训练课程中培养大学生卓越工程师素质. 华章,2011,29: 175
[3] 纪文刚,刘建东,戴波等.卓越计划校企联合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32(3):13-15
[4] 贾力.我国不同类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思考.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0(3):94-96
石油化工类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建设高绩效的教学团队,对于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师专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化工原理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经验,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实训仿真等基地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建设高绩效的教学团队,应该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素质;发挥团队作用,形成合力;规范教学过程,加强管理。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发展高等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明确提出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并将其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举措。毫无疑问,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在教学管理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团队并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学水平,是加强学校学科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为此,开展教学团队建设研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兼具理论与实践意义的重要工作。
一、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学团队是高等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它可以增进学校各方面的协作和整体能力,有效地提高组织效率。实际上,就高校教学而言,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建设、教学的组织实施等都需要教师的团体合作,单靠教师个人是难以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的。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人们过分强调教师个体在教学中的作用,绩效考评和激励制度主要以教师个人为基础,教学团队的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上,建设以任务为导向的高绩效教学团队,对于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教学团队必须承诺在一定的工作时间内完成规定的目标任务,要完成最低建设条件并能成功冲刺相应目标。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是整个学校上水平、上档次的必要保证。如果一个学科中没能建成与教学和科研相适应的教学团队,没能将学科中的教师凝聚在最佳学术方向上,没有学术造诣深、学术道德良好、能团结本学科教师的带头人,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这样的学科是难以发挥重要作用的。只有以合理的规划来提升教学团队的水平,学科建设才能落到实处。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化工原理教学团队为例。该团队不仅在教学中承担了大量的教学工作,同时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也开展了大量积极而富有意义的工作。2005年,以化工原理团队的主要教师为支撑,成功申请成为化学工程与工艺品牌建设专业,极大地促进了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在科学研究方面,尤其是在清洁燃料技术开发中,充分发挥了教学团队在科学研究中的骨干作用,团队的成员结合北京市经济建设和石化行业发展特点,在能源、燃料、环保、催化剂材料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6年该团队以其研究方向明确、特色突出、成果显著等特点而跻身于“北京市属市管高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的第一批学术创新团队行列,并获得连续三年的经费资助,这对学科建设和教师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有利于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与精品课程建设互为依托、相辅相成。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对于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智力保障作用。化工原理是化工类及相近专业继高等数学、物理化学课程之后所开设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理论课,它在化工类专业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中承担着培养学生具有工程科学和技术知识及能力的双重教育任务,即化工原理课程强调培养工程观点、定量运算、实验技能及设计能力等综合能力,是化工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以化工原理精品课程后续建设为依托、以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以及认识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为拓展,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建设成化工原理教学团队,对于推进课程的后续建设、推动学校产学研合作办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化工原理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表明,通过抓教学团队建设,有利于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使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有较大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认识实习及专业实习的过程中也明显加强。同时,通过抓教学团队建设,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如课程的网络建设、课程的教材建设、课程的实习基地建设等都得到了具体落实,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实验室建设得到了明显加强,教学管理更加规范、科学,教学团队建设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确实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3、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随着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教学内容不断增多并加深,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教学过程中的任何一个教学系统、即使是一门课程,也会变得非常复杂。形势的发展要求高校教师必须树立专业发展的意识,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在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得到不断发展,成为学生学习的领航者、未来发展的预测者、信息资源的整合者和课程教学的研究者。
教学团队的组建为所有教师的学术交流与研讨搭建了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调研或参加学术会议,还可以通过课程网站及教育在线等途径与团队成员进行交流,最大程度地实现了信息沟通、资源共享,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教学团队的组建让教师们在合作性的团队工作中品尝到人生的愉悦和工作的快乐,将教师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融为一体、和谐一致,使学校成为发挥教师智慧和创造力的舞台。
4、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教学团队为基础的工作方式,强调的是团队成员在工作中的配合与协作。从效率的角度看,团队可以通过内部的整合在成员之间实现人才培养技巧与经验的互补,这为分层次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造了条件。化工原理教学团队由于吸收了青年教师和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师,为团队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共享,教师相互配合体现出了明显的优势,有力地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
教学团队建设应以课程建设为重点,以学科专业建设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目的,最终实现资源共享、聚集优势力量、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研究队伍。根据我院化工原理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经验,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课程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应以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增加案例教学,注重工程观念培养,努力培 养学生分析、解决化工单元操作中各种问题的能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及资源,建设多媒体课件、网络课堂、实验仿真等教学环境,强化教学手段,实现立体化教学,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2、实验室建设。
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构建全新的实验教学模式,由单一的验证型实验向综合型、开发型、设计型实验转变,实验室全方位、全时段面向学生开放,使之成为本科生综合性、创新性、研究型的实践教学基地。
3、实习、实训、仿真等基地建设。
加强实习、实训、仿真等环节训练,建设燕化化工原理认识实习基地、计算机仿真培训基地。调整认识实习内容、重视认识实习环节、改善认识实习条件,构建全新的实验、实习教学模式。
4、教材建设。
加强教材建设,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修改教学大纲。并争取在近三年内编写应用型化工原理教材或课程设计、习题辅导等参考教材。
5、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并支持教师定期参加各种课程研讨班、学术交流会,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对青年教师要有培养计划、有专人指导,使其尽快成为团队的中坚和骨干力量。总之,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建成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比较合理,工程实践能力较强的学术梯队,保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将课程建设成为国家级化工原理精品课程。
三、关于教学团队建设的几点思考
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素质。
能否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的关键。教学团队建设应以梯队建设为核心,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目前,化工原理教学团队通过优化组合及补充,使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改善、教学理念得到进一步提升,现已形成了以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为主要教学力量、青年教师为基础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通过参加国内外各种培训及学术会议,教研室的每位教师在各自的教学科研岗位上都已取得显著成绩,为教学科研水平的全面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发挥团队作用,形成合力。
团队是由具有一定的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团队与群体不同,所有的团队都是群体,但只有正式群体才是团队。化工原理课程由于课程性质决定了其属于技术基础课,学生受益面广,参与的教师多,尤其是实验课和课程设计,更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及协作,因而团队的作用显得至关重要。
3、规范教学过程,加强管理。
石油化工类论文范文4
关键词:化学反应工程 教学改革 工程概念 创新能力
化学反应工程是关于工业化学反应过程的科学,是化学工程学科的一个主要分支,属于工程科学,其研究内容主要是反应动力学和反应器的设计与分析。化学反应工程课程与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基础课密切相关,也与热力学、动力学和传递过程等存在着交叉关系,加之独立学院学生的基础本身较弱,使得该课程的教学难度更大,普通的授课方式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采用科学、适当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以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围绕独立学院对化工类人才培养的要求,提出了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原则,探讨了“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方式,并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促进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创新。
一、坚持“方法论”的教育理念与工程意识相结合的教学思想
化学反应工程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并且与工程实践紧密相联。根据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重点和难点则应放在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论上。在理论教学中,应向学生介绍化学反应工程中的基本原理和化学反应器的设计与分析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注重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如何指导工程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方法论”教学[1],提倡采用“工程分析方法”,融入化学反应工程的基本观点和工程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工程问题的实际能力,运用以“物质的传递与转化”、“能量的传递与转化”和 “信息的传递与转化”所组成的“三传三转”[2]的新模式进行反应器的优化和放大,解决工程实践问题。在教学过后中坚持“方法论”的教育理念与工程意识相结合的教学思想。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是一门艺术,属于双向行为。教学的主体对象是学生,学生应积极参与、发挥主体能动性并将知识内化为自身能力。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应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贯彻“少而精、重基础”和“适用、够用和会用”的教学原则,通过“预习一听课一提问一讨论”的教学模式[3],采用启发式、提问式、互动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课堂上随时观察学生表情,注重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课后主动了解学生听课效果和学习难点,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对于学生普遍反映“课堂能听懂,听后难做题”等现象,适当安排习题课。对学生作业中存在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归纳解题思路和方法,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师生通过教学过程的双向互动,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由于化学反应工程学的研究对象内在规律较复杂,一般使用数学模型方法或简化反应过程,若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手段,学生很难想象,不好学。从而形成了“灌输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感觉这门课程枯燥无味,产生厌学情绪。为了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需要,满足教学手段改革的需求,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在化学反应工程的教学过程中,既要积极开发和应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又要继承传统教学媒体中的合理成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集文字、实物照片、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利用动画效果把抽象概念形象化,动态地展示设备结构、操作原理、物料流动情况,使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提高学生兴趣,降低教学难度。与传统的板书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在于能够实现“动态的问题形象化”,“微观的问题宏观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表达方式的多样化”,提高教学效果[4]。
四、考试制度的改革
考试不仅具有检测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更具有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的“无形指挥棒”作用[5]。考试制度的改革应促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针对传统考试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采用课内考试和课外设计相结合等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考试方案,不仅有效引导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而且在课程教学中加强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课程主要采用撰写课程小论文、 开展小型反应器的设计型或操作型问题的训练与考核,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化学反应工程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首先,课堂教学与专业实验相结合。注重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过程,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6]。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到化学反应工程与化工专业实验的统一性,掌握好理论知识能指导实践,而科学实践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后,再运用到实践中去。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与化工实习、生产实践相结合。该课程主要以工业反应过程及反应器设备为研究对象,以达到反应器的开发、设计和放大以及优化操作的目的。因此,安排学生到相应企业实习是非常有必要的。近几年,我们已建立了多家化工生产实习基地,安排学生进厂实习,了解化工生产中所用到的各类反应器及辅助设备等,了解主要装置的工艺流程及操作,使学生对各类反应过程及所涉及的设备有了感性认识,更容易接受理论教学,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课堂教学与仿真教学相结合
仿真教学是理论和实践间的桥梁,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创造能力的有机结合,既是实践教学手段,也是实践教学内容[7]。仿真技术在工程实践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手段,对于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通过化工生产中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合成氨装置的过程模拟,将化工单元操作、化学反应、过程控制、能源综合利用等现代化工过程进行整合模拟训练,为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七、结语
化学反应工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核心课程,理论抽象,数学模型复杂,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学习效率。将理论教学与仿真教学、专业实验和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相结合,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结合时展需求,积极更新教育观念,培养满足化学工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继亮.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J].科教创新,2008,(1):103—104.
[2]王矗,金涌, 程易等.化学反应工程教学新理念和实践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09,(2):1—4.
[3] 王平,程丽华,谢颖.化学反应工程的教学经验总结[J].广州化工,2012,(11):191—192.
[4] 赵启文,张兴儒,董新艳等.化学反应工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13):76—77.
[5] 聂伟安,龙立平,熊文高等.“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教学方法在 化学反应工程教学中的应用[J].化工高等教育,2007,(5):86—88.
石油化工类论文范文5
【关键词】 环境会计 息披露 究综述
由于经济发展速度的增加,环境退化问题日趋严重,废气物排放过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等等,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这引起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极大关注。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的重视,不断采取措施控制污染,以有效利用资源,环境质量会逐渐改善,但这有赖于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要求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成为必然。外国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较早,而且研究范围比较广泛,研究较多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环境信息披露的驱动因素,影响因素,与财务绩效的相互影响以及披露方式等方面。同样,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已经取得一些显著成绩,但与国外的研究相比较,还处于初级阶段。国内的环境会计的研究者由于数据和方法上的缺陷,长期以来多数只能定性地研究,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尚不多见。以下以中外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对比来对研究成果各方面进行阐述。
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方面,学者们提出了披露的建议,但是没有一致性的规范。
Jerry G.Kreuze(1996)和Gale E.Newell(1996)把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归为:与公司有关的环境法规的简要介绍;公司现在和未来要负担的环境义务与责任;与环境事故有关的详尽信息;公司解决环境问题的计划或策略;履行环境义务或责任所发生的成本支出和结构;与环境事故有关的保险赔偿;环境责任对公司财务状况可能带来的影响;企业的生产工艺、产品、原材料等在各个环节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公司在废品收回、利用和能源节约方面的政策,以及它们在企业内部的执行情况;公司在环境方面己得到的认可或受到的奖励。M.Ali.Fekrat(1996)、Caria.Inclan(1996)和DaviaPetro(1996)则认为,环境会计信息的揭示内容包括:会计和财务方面的信息;环境诉讼方面的信息;环境污染方面的信息。美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主要涉及环境政策环境成本和环境负债三个方面的内容。日本环境报告书中要求企业披露环境保护成本、环保收益、环保活动等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等。
我国学者耿建新、焦若静(2002)提出应包括环境问题及其影响、环境对策方案、在财务报表及附注中披露环境支出和环境负债。乔世震、乔阳(2002)认为主要记载以下事项:经营者对环保的誓约,环保方针以及环保目标,环境管理系统的组成,环境活动影响的非货币量化信息,以及对环境报告的第三者意见。顾署生(2005)认为应披露企业环境活动和与环境活动有关的经济业务所产生的环境信息,包括能用货币表现的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以及难以用货币表现的企业单纯的环境活动。郑永生、胡曼军(2006)认为现阶段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应包含以下内容:环境问题给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带来的变化;环境问题给企业支出与收益带来的变化;环境问题引起的企业现金流量变化;企业的环境绩效情况;与环境问题相关的会计政策与会计制度等。胡曲应(2010)认为定量的环境绩效信息(如万元产值综合能耗等)及货币化的环保投入、环保效益、环保在建工程、环保税收减免及环保政府补助等定量信息。
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驱动因素
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驱动因素很多,有外部压力,所处行业,也有内部自身道德约束的力量。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压力来源于消费者、环境保护组织、法律制裁压力、媒体舆论的、环境保护风险等(Peattie,1992)。0'Donovan(2002)对爱尔兰6种行业27家公司的企业高管进行了研究,调查发现影响公司披露的主要因素是社会团体和媒体的压力,他的研究同时还发现处于环境敏感性行业的公司会相应的加强公司年报的环境信息披露,这表明所处的行业是影响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之一。而Grayet.al(1996)则认为企业披露动机来源于道德层面、会计责任、法律法规、市场和公众形象等方面的考虑以及为了维持在市场中领先的地位。由此,Solomon和Lewis(2002)将企业自愿进行披露环境信息的考虑因素分为四个方面,即市场效益、社会影响、政治形象及企业的社会责任。
也有学者认为企业披露环境信息主要从证明正当性以及取得厉害关系人角度考虑。企业外部的社会公众可以评价和控制一个企业的“正当性”,而公司要证明其自身的正当性则有必要将其进行的环境活动披露给社会大众(Buhr,1998)。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来源于企业须满足所有利害关系人的需求(Moir,2001)。如果企业的主要利害关系人对公司的经济或者环境绩效丧失信心,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来收回企业的正当性权力,比如政府停止环保补助或给予环保罚款、顾客停止购买企业的产品、以及环保组织的控诉等。所以公司会出于这方面的考虑来披露企业的信息。
国内的学者们主要从强制性和自愿披露这两个方面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驱动因素进行探讨。这与国外学者从外在和内在压力的研究有一致性。王立彦、尹春艳、李维刚(1998)研究认为我国目前的环境报告以强制型为主,企业编制环境报告的原因主要是政府机构的强制要求和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袁广达(2004)也认为环境信息会计信息披露是对上市公司环境活动在报表中所反映的环境经济信息和环境管理信息,向外在环境信息使用者表达环境利用和管理受托责任情况的一种声明。肖淑芳、米海燕(2004),方靖、李连华(2007)认为除此之外还有迫于公众或环境保护组织的压力而披露,仅有9%的企业自觉披露环境信息。同样郭晓梅、洪华生(2010)也提出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本质上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目的在于改善企业和利益关系人的关系,提升企业形象,争取企业的合法生存。
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程度的影响因素
外国学者对环境信息披露程度的影响因素有多方面的研究,主要有独立董事,公司规模,资金成本和媒体关注等多方面。通过研究影响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因素,将有助于规范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行为和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
从董事会中独立懂事的非执行董事的比例出发,Flanceur(1992)认为,董事会中独立非执行董事的比例越高,就越能加强对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监控,并且会减少经理人员保留信息而获得的好处,从而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比例越大,监控经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就越有效,经理层进行自愿披露的意愿就越强,因而披露的环境信息也越多。从公司的规模方面出发,一般说来,规模较大的公司需要更多的外部资金,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大公司会披露较多的环境会计信息以获得外部投资者的青睐,Lang、Lundhokm(1993)、Eng.LG和mak.WT(2003)的实证研究也支持了这一结论:上市公司的规模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从资金成本角度出发,RiChardson和welker(2001)研究发现: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水平与资金成本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资本成本角度出发,学者普遍认为,财务信息披露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包含环境信息)与资本成本的关系刚好相反,企业会因为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在经济上受到损失。从媒体关注角度出发,Bewley&Li(2000)认为越是被媒体报道多的、环境污染越严重的、需要有良好政治形象的企业,越倾向于披露更多的环境信息,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在借鉴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国学者也从资产规模、环保法律、行业性质、媒体曝光度等方面有一致的结论。
汤亚莉等人(2006)通过回归分析得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与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公司绩效与正相关,李晚金等人(2008)通过实证研究也得出相同的结论。蒋麟凤(2009)认为相关的环保法律和法规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在我国目前的法律框架之下,企业不愿意自觉和主动地披露自己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只是在法律的规定下做出一定的披露,而且倾向于披露能给自己带来利益和声誉的披露。刘海英(2010)认为公司自愿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与以下因素正相关:公司规模及公司的行业性质(如石油、天然气、化工、森林和纸制品等)公司的股权分散度;公司所披露的环境诉讼以及环境罚款信息;公司环境活动的媒体曝光度,在未来被卷入相似事故的可能性,环境游说团体对公司环境绩效的关注。
四、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与企业财务绩效的相互关系
在会计信息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的状况下,会计信息供给花费的成本和由此而产生的需求之间要保持适当的比例,保证会计信息供给所花费的代价不能超过因此而获得的收益,否则应降低会计信息供给的成本。在此成本效益原则的基础上,外国学者在不同方法和途径研究下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Hart和Ahuja(1996)认为并非所有公司支付的环保成本都可以收回。企业的环保政策可能会产生巨大的成本,而披露未必能给企业带来预期的财务收益。因为企业的环保政策与财务收益之间并不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并不一定能在做好环境保护和披露的同时实现财务上的收益最大化。Hughes、Anderson、Golden(2001)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也印证了这一结论,财务绩效为优的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没有太大的区别,相反的,业绩差的公司却倾向于进行大量的信息披露。
Fouts等学者却研究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Fouts(1997)采用企业的资产收益率来衡量企业的财务业绩,利用一家独立的评测机构做出的环保排名来代表企业相对的环境绩效。研究发现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Al- Tuwaijri、Christensen、Hughes(2004)用循环利用的废物比重来衡量环境绩效,用内容分析法即根据企业年报中披露的潜在的环境责任、石油化工污染以及环境罚款等来衡量企业的环境披露水平,研究发现在企业的环境披露与企业的绩效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M.Clarkson等(2008)以美国2003的191家企业为样本,从软硬两个指标方面出发,发现无论是“硬”性的披露还是“软”性的披露,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与企业的环境绩效间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的关系。国外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而我国学者在对我国上市公司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基本一致的意见,即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对市值没有增值作用。万军(2003)以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对其市值的影响结果发纪珊(2005)则以我国沪深两市石化行业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对其市值的影响,发现虽然我国石化行业是环境敏感性行业,但是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水平仍然比较低,还不能产生增值效应。
五、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
联合国第九届会议(1997)认为,报表附注中应说明与环境有关的或有负债、税收影响和政府补贴等事项。据Holland等(2003)研究发现,美国公司主要集中在年报的“管理者讨论与分析”部分披露相关环境信息,其次是“报表附注”及“健康、安全和环境”部分。挪威、丹麦、瑞典、芬兰、葡萄牙、法国和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倾向于在年度报告的“健康、安全和环境”部分提供环境信息,其次是“经营回顾”和“报表附注”部分。
而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我国学者普遍有两种观点一种是采用独立的环境报告,另一种是补充报告方式。
李建发等(2002)认为,我国企业目前应首先考虑采取独立环境会计报告模式报告环境信息,待将来我国制定和颁布环境会计具体准则后,再采用补充环境会计报告模式。孙兴华等(2000)则主张采用补充报告方式,并建议环境会计报表包括环境资产负债表、环境利润表和环境会计报表附注三部分。向春华(2010)认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将趋向于补充报告模式与独立报告模式的有机统一。而王玉华(2008)认为根据上市公司所处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披露模式。对于刚刚开始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上市公司,实施描述性披露阶段;对于经过摸索阶段的上市公司进行描述、量化综合披露阶段。
肖淑芳(2004)、赵志发(2002)等通过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方式通常有在招股说明书、年度报告中编制独立的环境报告,将环境信息融入常规财务报告中列示和在临时报告等文件中对环境问题做出反映等。陈瑶(2005)的研究显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在招股说明书中的风险因素及对策、募集资金运用、发行人情况、业务发展目标等项目中进行披露,而年报中的环境信息披露主要集中在董事会报告及财务报表注释中披露。
六、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评价
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处于初级阶段,描述性分析较多而实证性研究较少,强制性披露为主而自愿性披露较少,披露方式也缺乏统一的规范。
(2001)对我国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水平进行描述性分析显示不少企业已经进行了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工作,但是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还很低,企业并没有建立规范的环境信息披露体系,同时提供的信息片面、主观,信息披露缺乏横向和纵向的可比性。
肖淑芳(2004)等对财务报告中有关环境信息的文字和数字部分进行了调查统计,研究表明披露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提高他们披露的环境信息,但是国内对环境信息披露的理论研究和实务的处理没有形成规范完整的体系和结构,相关理论也未能有效地指导实践的实行。张俊瑞、郭慧婷(2008)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社会环境意识和环境会计信息关注度有所增强,大型企业和盈利能力较好的企业受到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压力较大,更倾向于自愿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此外还发现,由于缺乏具体的强制性披露规范,总体上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情况不甚理想,已披露公司所披露信息主要局限于非财务方面,胡曲应(2010)也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目前还属于强制披露阶段,自愿性披露动机不明显,境绩效信息项目的披露内容、口径存在严重的不一致性,披露方式也不规范,不便投资者比较分析,如对于排污费数据,有的企业单独披露,有的企业则与其他项目合并披露,故得出结论在现阶段中国经济环境下,完全依靠企业的自愿动机来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尚不可行,强化法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十分必要。
七、思考和展望
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对于西方比较晚,国际上环境会计与报告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远远走在我国的前面,研究范围日趋完善和系统化,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国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重视借鉴国外的优秀研究经验和结果,但是对这些经验和结论缺乏系统、全面的介绍和借鉴,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和稳定的结构,国内的环境会计由于数据和方法上的缺陷,长期以来多数只能定性地研究,研究中主要考虑环境会计信息的理论框架构建等,对企业披露的环境描述性统计分析较多,而实证研究很少。国外研究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学者大多把目光都集中于环境会计影响因素的研究,而较少关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方式,而我国学者大都把目光集中于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和方式上,但是近年来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学者逐渐增加,并且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也逐年增多,为下一步的我国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同时我国政府也要在完善相关环境会计法律法规,加强会计法与相关环保法规的协调,制订环境会计准则,建立上市公司环境事项数据库,加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审计等各方面做出相应的规制。
【参考文献】
[1] 耿建新、焦若静: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初探[J].会计研究,2002(1).
[2] 肖淑芳、胡伟:我国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J].会计研究,2005(3).
[3] 汤亚莉、陈自力、刘星、李文红: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状况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6(1).
[4] 张俊瑞、郭慧婷: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化工类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8(5).
[5] 贺红艳、任轶:企业坏境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验证――以采掘行业为例[J].财会通讯,2009(8).
[6] 吕露: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J].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1.
[7] 杨秀玉:环境保护要求下会计信息披露[J].会计研究,2010(4).
[8] 耿新: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及其相关问题探讨[J].审计研究,2006(3).
[9] 王艳艳、陈汉文:审计质量与会计信息透明度[J].会计研究,2006(4).
[10] 李晚金、匡小兰、龚光明: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沪市201家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5).
[11] 王建明:环境信息披露、行业差异和外部制度压力相关性研究[J].会计研究,2008(6).
[12] 狄亚萍、武智慧:试论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J].财会研究,2008(2).
[13] Richardson A.Welker M. Social disclosure financial disclosure and the cost of equity capital[J].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