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歌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歌教案范文1
走路要走人行道,过路要走横行道,红灯停,绿灯行,来往车辆仔细瞧,车行道上不玩耍,人行护栏不跨越。上下车辆不争抢,乘车文明要做到。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生安全教育知识_儿歌文章,提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一)交通安全
走路要走人行道,过路要走横行道,
红灯停,绿灯行,来往车辆仔细瞧,
车行道上不玩耍,人行护栏不跨越。
上下车辆不争抢,乘车文明要做到,
身体不向窗外探,上车扶手抓抓牢,
身背书包不闲逛,轻易别理陌生人,
流浪小狗有疾病,不要和它来玩耍。
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宣传片(视频)
(二)课间安全
遵守秩序进校门,不拥不挤不奔跑,
上下楼梯靠右行,先后有序不争抢,
走廊通道慢慢走,奔跑打闹太危险,
进了教室要文明,不踩桌椅不攀高。
(三)运动安全
课外活动到操场,检查场地和器械,
运动服装先换上,手表饰品要摘掉,
锻炼前,做准备,伸伸胳臂弯弯腰,
动作规范讲文明,危险动作杜绝掉,
活动全部结束后,整理运动做做好。
(四)饮食卫生
饮食卫生记心头,饭前一定要洗手,
用餐时间不嬉笑,细嚼慢咽消化好,
无证摊贩东西脏,不洁食品不进口,
自带午饭要加热,生吃瓜果要洗净。
(五)上学放学歌
下课铃声响,依次出课堂;走廊慢慢走,有序不争抢;
楼梯靠右行,不闹不推搡;运动要适量,上课精神旺;
快乐做游戏,个个守规章;安全记心上,时时不能忘。
放学回到家,别摸刀与叉;插座里有电,千万别碰它;
阳台很危险,能看不能爬;煤气有巨毒,别把火来打;
一人在家蹲,门是保护神;如果有人敲,先从猫眼瞧;
假如生人来,别把门儿开;大声打电话,歹徒最害怕;
坏蛋能吓走,安全得保障;父母回到家,一定把你夸!
(六)溺水自救歌
溺水勿自慌,迅速离现场。
清除口鼻保畅通,拍打后背让肺畅。
若无呼吸人工上,若无心跳挤心脏,
赶紧换上干衣裳,尽快送到病床上。
(七)火灾自救歌
同学们,快快来,我们都来讲安全。
不玩电器不玩火,把住预防这一关。
火灾一旦已发生,不要惊恐和慌乱,
千万不要贪财物,千万不要跳下楼。
听从指挥快速跑,乘坐电梯不安全。
浓烟围困呼吸难,要把身体贴地面,
弄湿毛巾捂口鼻,离开火场去求援,
快快拨打“119”,消防队来保平安。
如果实在逃不掉,跑到阳台再呼救。
(八)地震自救歌
地震来了不要慌,跑到屋外空地上。
如果逃跑来不及,躲到桌下或床底。
洪水洪水低处流,来临之前高处走。
高山大树要抓牢,天气预报要看好。
火灾来了真无情,千万不要玩火星。
发现拨打一一九,远离火源再呼救。
放学要走人行道,十字路口看信号。
独自在家锁好门,生人叫门莫应声。
狗咬猫抓毒蛇咬,及时就医才最好。
(九)烫伤自救歌
小朋友,被烫伤,莫要荒。
手指伤,有点红,摸耳朵。
面积大,冷水冲,涂膏药。
无膏药,用酱油,搽蜂蜜。
烫得重,送医院,莫犹豫。
一冲洗, 二护送,
小朋友,要牢记。
(十)综合篇
吃饭之前要洗手,切记莫把生水喝。
过马路,眼要明,斑马线上小心行。
细小物,注意玩,千万别往口中含。
水火电,莫乱玩,安全常识记心间。
遇火灾,1 1 9,速离险境求援助。
陌生人,莫轻信,防止坏人将你骗。
遇匪徒,1 1 0,机智巧妙去周旋。
雷电闪,不虚惊,避开高树地下蹲。
儿歌教案范文2
关键词 幼儿园教师;个人教育观念;叙事研究;个案
中图分类号 G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4604(2009)09-0036-05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个人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在日常生活、教育教学实践与专业理论学习中。基于对学生发展特征和教育活动规律的主观性认识而形成的有关教育的个体性看法,主要包括教育观、儿童观、教师观、师生观和自我效能感等。个人教育观念具有个体性和内隐性特征,对它进行研究必须回顾当事人丰富的生活世界和独特的生存境遇,并对它们加以细致描述与深入剖析。教师专业成长主要表现为教师观念的变化与教育行为的改善,因此,探究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形成有利于了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
二、研究方法及对象
(一)研究方法
教育叙事研究是“以叙事的方式回归教育时空中各种具体的人物、机构及事件,揭示各种教育存在方式或行为关系以及当事人在此行为关系中的处境和感受”。与理论思辨研究的“宏大叙述”相对应,教育叙事研究所倡导的“经验叙述”强调教育实践中人的经验的重要性,并以叙事来描述人们在教育中的经验、行为以及群体或个体的生活方式。它把有关教育的理论思想引入教育经验之中,通过对生活经验的叙述促进人们对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叙事的旨趣与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研究取向较为契合,是表达和揭示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一种合适的话语方式。
(二)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目的,笔者选择专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幼儿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所谓专业发展成熟是指教师在教育幼儿的服务角度、管理班级的行政角度和组织活动的专业角度上都有较好的业绩与声誉。专业发展较成熟的教师既达到了职称、荣誉等方面的硬件指标,又具备了观念、行为等方面的软性内涵。本研究选择的三位研究对象都是女性,分别是张某(Z),45岁,在省示范园任教研组长,是笔者所在学校的实习指导老师,并与笔者长期存在业务协作关系。于某(Y),41岁,实验幼儿园普通教师,是笔者在中等师范学校就读阶段的同学,多年来保持联系。费某(F),32岁,在乡中心幼儿园任园长,既是笔者昔日的学生。也是朋友。以她们为研究对象,笔者既有熟悉人的便利,又有局外人的距离。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对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描述与成长经历的叙述,不只是为了呈现纯粹的个人故事,我们更期望能够从叙述中获得有关幼儿园教师专业特质与专业成长的启示。虽然质的研究无以概括教师专业化的普遍规律,但叙事研究的过程性、情境性、具体性可以让我们看到鲜活生动的教师成长生态。
(一)专业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推动力
这里的专业学习经历主要是指职前学习和职后以学历获得与提升为主要目的的脱岗或在岗学习。被调查的三位教师的学历水平与研修方式各不相同,但她们都承认这些学习及培训经历在推动自己专业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F:中师阶段学习了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但工作中马上用得上的只有专业技能。在师范大学函授时,不少教师都是幼教各领域的专家,更新了我的观念,也开阔了我的眼界,我了解了很多新概念,如主题单元、多元智能、瑞吉欧等,对实际工作也颇有启发。
Z:中师对我而言主要是入门教育,为后来的专业发展作了铺垫,但那时年纪太小对幼教很懵懂,后来有机会到省幼师进修,那儿汇集了很多幼教专家,我在省城参观见习了很多知名幼儿园的活动,增长了见识。本科是自学,理论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学历进修是对教师专业技能与专业理论的一次系统集中的训练与普及。幼教专业技能主要包括弹跳说唱画五项技能,这些技能的掌握程度与精通水准常被用来评估新人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潜力。教育理论效能的发挥取决于教师实践经验的支撑,职前缺乏实践经验的新教师通常会自觉不自觉地抵触教育理论,而职后拥有实践经验的老教师通常能领悟到教育理论的丰富内涵,甚至能创造性地运用理论,举一反三。
(二)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职业境遇中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1 重要他人
重要他人是指对教师专业成长有重要影响的个人或群体,他们会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不同教师、同一教师不同发展阶段的“重要他人”不一样。
Y:我工作的第四年,很幸运和我们园的一位资深教师搭班,她的教学能力有口皆碑。我观摩了这位搭班师傅一年内的各种教学活动。这种经历对专业提升是巨大的,边观摩边讨教,我在一年内的成长超越了过去迷茫的三年。
Y:在南京函授本科时我还认识了一位南京三八保育院的老师,她进取、博学、善思,也许是志趣相投,我们成了很要好的朋友。她不断地跟我分享她对教育、儿童的独特见解。她深深影响了我的教育观念,在很多方面甚至颠覆了我原来的观念。毕业后我们仍经常沟通,她常常寄些好书给我,介绍她们现在的教学、科研动态,让我对外面的幼教动向保持一种敏感与熟知。遇到重要事情,我也会向她咨询,总能得到有益的指点。
Z:入职初期我没把专业发展当回事,常常放弃比赛,应付论文。后来,我慢慢发觉机会和荣誉都给了我的同学(同事),明显的落差让我很伤自尊,我开始发奋图强,做出成绩证明自己。所以,我现在的专业进取动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我有一个好对手,她很优秀,我必须很努力才能保证有竞争的资格。
2 关键事件
关键事件是指教师专业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它会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产生重要影响。访谈发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事件”有:
(1)成功型事件。成功型事件使幼儿园教师获得专业认同感,增强专业信心。成功型事件主要有两类。
①自己的成长与进步
Z:我工作时恰逢新《纲要》试点研究。作为大专毕业生,我和业务园长搭班进行试点实验,她经验多、点子新、不保守,我和她在一起工作,成长很快。半年后省市领导审查,她汇报我上课,圆满成功,一举成名。这件事给了我一种信念,我那时就觉得如果我肯努力,特级教师也不是什么神话。更重要的是,自那以后,我的专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快车道,那次成功让我比同龄人拥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发展平台。我觉得,前期努力获得的成功对今后的成长很重要。
②幼儿的成长与进步
Y:有个孩子转学过来很孤僻,和家长交流后了解到他是早产儿,父母是教师,期望较高,孩子较自卑。我就特意在班上让他介绍自己的本领,孩子说不全的,我就帮他补充,告诉其他孩子他的优点,比如他很有爱心等。当你真正尊重孩子时,他也会主动与你交流。后来这个孩子开朗自信,发展很好。这个孩子的转变给了我很多欣慰。
(2)挫折型事件。挫折型事件促使教师反思,进而改变其教育态度或理念。
Z:在一次公开课大获成功后,我被调到教育局从事市幼教行政管理工作。我既没有教育经验,又没有社会经验,年纪轻轻坐在机关里,成天无所事事,内心充满了焦虑、无助、孤独,完全找不到自我了,勉强混了两年,终于又回到幼儿园。回到幼儿园我马上感到脚踏实地,如鱼得水。这次曲折的工作经历让我看清了自己的专业方向与专业定位。我就是那种适合在田头劳作的实践者,我的天空只能在孩子们那里。
Y:我最大的一次失误是工作第二年的公开课,那次准备不充分,没想到第二天恰巧有人来参观学习,园长带着客人推门听课,我慌了神,语无伦次,不知所云,半小时的课15分钟就草草收场了,弄得园长和客人目瞪口呆。这次失败对我影响很大,有很多年我似乎能感觉到园长和同事不一样的眼光。这段经历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的专业成长态度和教育理念。
(3)启发型事件。启发型事件能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增长教师的专业知识。
Y:我去上海参观学习得到的启发最大。老实说,他们的课很随意很放松,所谓公开课也就是教学的常态,远不如我们这儿的课语言精美、步骤严谨、设计周密。但人家的课理念新,教学内容考虑幼儿的兴趣,教学方式考虑孩子经验,在他们的课堂上,孩子是学习的主人。
F:有一次听朱家雄教授的讲座,他说新《纲要》实施后,大家都有点不敢教了,动辄就让孩子探索。当时他举例说一位教师让孩子分组探究如何扎染丝巾,结果孩子们折腾了半小时也没做好。朱教授说,教与不教要理智,这样的民间工艺怎么可能指望孩子几分钟就探索出来,如果教师教他们扎染丝巾,一分钟就能解决,剩下的时间可以让孩子动手扎染,探究布头扎多扎少、扎紧扎松、浸染时间长短和图案色彩的关系。这个讲座一下子让我对新课程的理解茅塞顿开,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都有点矫枉过正了。
Z:可能是出于母爱的本能吧,做了妈妈后,我会比较注意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考虑孩子的感受、孩子的需要、孩子的获得。对我而言,我真正的“革命”是从有孩子开始的。
3 制度文化
从以上三位教师的成长片断可以看出。我国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有中国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与文化。
(1)业务竞赛。制度化的园、县、市、省各种层次的业务竞赛,可以促使幼儿园教师高度关注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
(2)同行交流。无论是正式的搭班上课、师徒结对、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还是私下里的自发交流。这种同行交流通常都是针对某一问题进行理论与实践研讨,不但贴近现实,也很实用,会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直接显著的影响。
Z:我们幼儿园喜欢集体备课。以年级组为单位,老教师多出点子,新教师多做材料,定好的教案就是集体资源,大家共享。使用时各人根据本班情况微调。集体备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进而提高园所整体的保教水平。
Y:我们园有随堂听课的惯例。这不但可以监督教学,还可以促进专业成长。尤其是年轻教师比较积极,把听课当成学习、成长的机会,即使被批评了,还是心悦诚服、心怀感激的。
(3)情境学习。公开课准备过程中反复多次的备课、试教、修改教案,被称之为“磨课”。对年轻教师来说,磨课的过程就是在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学会教学的过程。这个过程既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技巧,又能帮助教师领会教学理念,因此,磨课被认为是一种十分有价值的、直接指向教师专业成长的培养方式。
Z:参加比赛的人通常都是园内层层选的业务骨干,大家都使出浑身解数,调用一切资源和个人储备,是教师教育才智的一次集中展示。为了上好课,我经历了反复磨课的艰辛历程,先磨教学技巧,包括上课的语言、身体、形态、眼神等,再磨教学组织、进度、推进等教学程序方面的技术,包括情境应对、教学机智等,最后磨教学理念。一节课上了改,改了上,有时一个设计要经历3~5次的、修改。但个人在其中的成长是巨大的,有时甚至超过你按部就班工作3~5年得到的成长。
Y:比赛既是个人的,又是集体的。为了能出好成绩,园长组织全园的骨干教师为我们参赛选手集体备课。大家集思广益,互相质疑互相补充,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教研活动,在经历了创新、比较、论证的过程之后,大家取得了一致的意见。虽然我们的初稿到最后几乎面目全非,但我觉得这样的辛劳是值得的,它对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非常大。
(三)在实践与理论的来回互动中不断修正与生成个人教育观念
任何个人教育观念的形成都有一个理论与实践不断互动的过程。教师把普遍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其过程与效果会促使教师反思普遍理论,从而产生对普遍理论的坚持、修正或放弃,这时教师头脑中依据个人实践经验所形成的教育观念已经不完全等同于普遍理论。也即形成了个人教育观念。
Z:我是一个不迷信书本、讲究实效的人。比如,很多教学参考书上设计《风筝》一课,都是先欣赏风筝,再谈论风筝,最后玩风筝游戏,而实际上孩子对谈论风筝的外形与结构并不感兴趣。我就改进为直接玩放风筝游戏,一节课玩下来孩子都兴趣盎然,想象、语言、动作能力综合发展。我觉得这样放弃既成预设、跟随儿童兴趣的做法应该就是儿童中心论。
(四)专业自我意识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能动作用
教师追求专业发展的意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驱动力。一个有着强烈进取心的教师会主动争取一切可能的学习与实践机会,会有意识寻找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重要他人。会反思自己的成功与失败。会利用专业发展平台锤炼自己。因此教师的专业自我意识在教师专业成长中发挥着能动作用,它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 专业自我认识,即对自身专业发展现状的了解,知道自己的专业优势与专业缺陷,对照自己的专业定位,明确自己在专业的哪些方面亟待修补与提高。
F: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自己在教学与科研方面还是有感觉有信心的,我常常有很好的创意和点子。如果说幼儿园教师有三种类型,教学型、管理型、科研型,我给自己的定位是教学型。大家都说我上课思路清晰、语言简练,我觉得这样的风格驾驭科学、社会、健康领域的课堂,会更显优势。
Y:我觉得自己管理班级还是有一套的,家长的满意率全园最高,孩子也特别喜欢我上课。但科研方面一直很困惑很自卑,理论功底很欠缺,有时
有很好的想法和做法,就是不知道如何表达。我特别渴望有人能在这方面指导我帮助我。我觉得科研能力的欠缺是我继续发展专业的瓶颈。
2 专业自我体验,即对自己专业发展评价后产生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的情感体验,如,对自己的常规管理能力感到自信,对自己的教育科研素养感到不满。有时不满、焦虑、压抑等消极情绪对教师后续成长行为的驱动甚至要超过积极情绪。如有一位教师好几次奋发图强都是由无助感、比赛失利的挫折感等激发的。
F:刚入职时发现学校所学的东西根本用不上。备课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常规管理也没有信心,孩子都不听使唤。这一时期我的内心常常处于焦虑与虚弱状态,在这种压力下,我拼命地“充电”学习。
3 专业自我调控。即根据专业成长过程中的体验对自身的专业成长方式进行调节控制。
Y:我是有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的。我规定自己每学期必须读一本好书,读几篇文章,策划一次主题活动。如果有可能的话,我还想出去念个研究生,系统地学习如何做研究。
Z:通过多年的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我越来越了解自己,知道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比如,我简单直率,适合做老师,不太擅长管理,所以我希望做教学能手。我知道自己思维还算灵活但欠深刻,所以我的课题只做行动研究,不做逻辑论证。
四、思考
(一)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性是情境性与行动性
教育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教师首先关注的主题是自己置身于其中的教育情境的改善和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并以解决实践性问题为指归,“为了实践、关于实践、在实践中”构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主线。教育本质的实践性决定了教师成长的情境性与行动性。情境意味着生活世界,由纯粹观念世界或所谓科学世界向教师的生活世界回归,回到教室,回到现场。行动意味着解决问题,不是坐而论道,教师应该在具体教育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二)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式是反思研究与自主建构
教师的成长以反思研究为途径。在教育实践中如果出现了师生之间的冲突或幼儿的消极行为,教师不是寻找客观理由去推卸责任,而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是否正确,教育行为是否恰当,认真研究幼儿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尝试与探索新的教育方法,最终达到教育的优化与自身的成长。
教师的成长以自我构建为形式。教师的专业发展从本质上说,就是以教师的经验、省察、认识为媒介的“学会教学”的过程和“自我发展”的过程。自我的建构意味着教师不仅能动地把握着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且把自身的发展当作自己认识的对象和自觉改造的对象。
(三)幼儿园教师专业成熟的标志是具备实践智慧与个人理论
儿歌教案范文3
【关键词】留守儿童 内向 孤僻 爱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A-0052-02
爱是人类最好的语言,爱让人看到希望,获得慰藉,感到幸福,让人们情不自禁地反复表现与歌诵。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爱更为宝贵,因为他们从小饱尝孤独与寂寞,缺少父母的关爱。今年我带的新生中有一名特殊的学生,她的名字叫姚慧。她性格内向,不愿和同学交流,整天闷闷不乐。对于这样的孩子,老师的爱显得更为宝贵和温暖。
一、了解情况,把握心理
通过与姚慧父母电话交流,我了解到,姚慧的父母是地道的农民,为了生计,在姚慧两岁的时候,他们就出去打工了,一年到头没回来多少次,姚慧与她奶奶一起生活。现在到了上初中的年龄,奶奶年纪也大了,父母把她接到自己身边,想好好教育她,来弥补对女儿的亏欠。她父母好不容易找到了一所较合适的学校,以为孩子的读书问题解决了,没想到姚慧到学校后很难适应,刚上学一个星期,由于她性格内向,不喜欢和其他同学交往,找不到好朋友,同学之间没有共同的话题,自己找不到快乐,结果刚去几天她就不去学校了。父母问她为什么?她说:“同学和老师不喜欢我,平时看到他们的眼神我很害怕,觉得很孤独,我不想去那里读了。”后来,她父母又另外去找了几所学校,都是去了一两周又不去了。她父母没办法,只好送她回老家就读。
回老家后,姚慧很想念父母,想和父母在一起,但是又不喜欢那里陌生的环境,而且因为她的学习成绩不好,她害怕别人看不起她,心里非常矛盾。
二、悉心关怀,拉近距离
姚慧转到我校时已经开学一个月了。在她刚转来的头两个星期里,我经常主动和她说话,课后主动跟她聊天,拉拉家常,问她在学校是否习惯,有没有新朋友,学习上有没有困难。刚开始她还是很害羞,我拉拉她的手说:“你现在已经回到我们云表一中读书了,你现在就是我们班中的一员,把我们班当作一个家,把同学当作兄弟姐妹,把老师当作父母。你相信老师,老师会把你当自己的孩子看待的,有什么事情都可以跟老师说,老师会帮助你的。”经过这一番话,她才慢慢地抬起头来,小声地说:“老师,我的成绩不好,你会不喜欢我的。”我拍拍她的肩膀说:“不能用成绩的好坏来衡量一名学生,遵守学校纪律的学生都是好学生。在学校里,你首先要适应学校的环境,大胆地去交朋友,跟同学好好地相处,如果在学习上碰到什么困难,可以找朋友帮忙,多一个朋友多一点办法。”后来聊多了以后,她和我熟悉了,就慢慢地与我谈起她的情况:“我的成绩一直都不好,在小学的时候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每天只知道玩,有时候就是一个人在教室里发呆。老师布置的作业回家做,有些不会写的也不懂得去问谁,在家里奶奶不知道怎样指导我学习,我大多数时间是在看电视,久而久之我就养成了懒惰的习惯。到现在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因为我的基础太差,已经赶不上了。现在我很矛盾,学习不好,又没有好朋友,害怕同学看不起我。”我安慰她:“好朋友是靠你自己去交往的,我们班几十名同学,只要你大胆地跟他们交往,用真诚去和他们相处,多关心、帮助同学,你就会找到好朋友。学习方面,你才刚上初中,只要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不会的就问老师或同学,只要你肯付出,就会获得进步。”
三、回归集体,感受温暖
为了让姚慧融入班集体,我事先和班上的同学做好迎接工作。为了迎接她,全班同学在教室里举行了一次猜谜语活动。上课了,大家都坐在教室里,个个面带笑容地等待着活动的开始。这次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是欢迎新同学,第二个环节是猜谜语活动。黑板上还写着:“姚慧,我们欢迎你!”我带着姚慧站在教室门口,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说:“姚慧,我们欢迎你!”我拉着姚慧的手,鼓励她说:“进去吧!”她正在犹豫,这时就有一名女生走出教室,没等她反应过来就把她拉进教室,和同学们一起玩起猜谜语活动了。在这欢乐的气氛中,其他学生都把机会让给她,很快她也参与其中了。这次的猜谜语活动拉近了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让姚慧逐步熟悉了新集体中的同学。
四、结识同伴,化解孤独
走进了集体,就要结识新的伙伴,可姚慧每到下课时都是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不说话,不敢与身边的同学交往,有时还默默地低着头发呆。我就找班里比较开朗的同学主动跟姚慧谈话或做其它游戏,或谈一些学习上的问题,让同学主动和她打招呼,主动亲近她,让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使她尽快适应新集体的生活。有一次,她的同桌来到办公室告诉我,说姚慧眼睛红肿,好像是哭过了,我去问姚慧是什么回事,她不说,只是低着头流泪。我把姚慧叫到办公室,再次问她怎么回事,她只是摇摇头在流泪,什么也不说。我和颜悦色地对她说:“你的同桌很关心你,见你有异常了,就来告诉老师,她很担心你。其实老师和同学们一样都很关心你,你只有把事情说出来,我们才能帮助你,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经过我的开导,她才把事情的经过说出来。原来头天她吃完晚饭,正想回宿舍洗澡,由于走得太急,不小心碰到八年级的一名女生,那女生转过头一看,只见是一个初一的同学,个子又不算高,过去就是一个巴掌,还说:“你没长眼睛吗?没看见路吗?”当时姚慧已经道歉了,可对方不领情,还说:“对不起能当饭吃吗?这事不许去告诉老师和领导,你去告诉了我还会再打你的。”后来我找到那名八年级的学生,了解了她的一些情况,她在学校里很霸道,很多同学都怕她。我对她讲道理:“姚慧先碰到你,可她已经向你道歉,你又没有伤到什么地方,为什么还要打她?校园里那么多同学,你保证以后你没碰到别人?没有跟别人有过摩擦吗?别人也用这种方法对付你行吗?你就是以大欺小,现在在学校里还是老师教育你,以后出到社会就是用法律来教你了,如果不改,以后出到社会要吃大亏的。”经过我对她的一番教育,这名女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去向姚慧道歉,两个人把矛盾化解了,还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儿歌教案范文4
那天,下着中雨,教室外面天色阴沉,地面有少量积水,我在教室里全神贯注地应付着一年级的孩子们,家长在门外走廊上焦急地等待着……终于该讲的都讲完了,把孩子们像小鸭子一样“赶”出教室,少部分家长迫不及待地找我沟通。其中有个妈妈长得很漂亮,她的儿子是个憨头憨脑的高个子男孩,我记得刚刚把他分在了教室最左边。此时这个男孩正依恋地抱着妈妈的腰,脸埋在妈妈的胸口,似乎在呢喃着什么,而妈妈摸着他的脑袋正低声安慰着。突然,这个男孩推开了妈妈,跌跌撞撞地冲出了教室,跑入了雨中……我愣了一下,紧跟着跑出去找他,可他人已经不见了。回到教室,发现他的妈妈气定神闲地等着我,然后拉着我说:郑老师,你别急,外面有他爷爷,他不会跑丢的。我疑惑地望着她,教室里几个家长也被这突如其来的状况搞懵了。也许是看出这位妈妈有重要的事情告诉我,不一会儿,教室里就剩下外面两人了。那天,我们聊了半个多小时,我知道了这个“自闭儿”的故事:他刚一出生就做了心脏手术,没多久大人就发现他对声音没有反应,开始以为他听不到,但做了一系列检查证实他听力正常,最终,他被确诊为“高功能自闭”患者。
一
接触这样的孩子并不少。我很清楚自闭儿童的特点:
1.社会交流障碍:一般表现为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与父母亲之间缺乏安全依恋关系等。
2.语言交流障碍:语言发育落后,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或语言缺乏交流性质。
3.重复刻板行为。
4.智力异常:7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智力落后,但这些儿童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能力,20%的智力在正常范围,约10%智力超常,多数患儿记忆力较好,尤其在机械记忆方面。
5.感觉异常,表现为痛觉迟钝、对某些声音或图像特别恐惧或喜好等。
6.其他常见行为包括多动、注意力分散、发脾气、攻击、自伤等。这类行为可能与父母在教育中较多使用打骂或惩罚有一定关系。
7.孤独离群,不会与人正常交往。
8.言语障碍十分突出 。
9.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强烈要求环境维持不变 。
10.大多智力发育落后及不均衡 。
高功能自闭症属于自闭症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属于自闭症的高功能人群,患者自我封闭,但智商高于其他自闭症患者甚至远超正常人。
二
所谓不打无准备之仗,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也算是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在之后的相处中,我经常在QQ上、电话中跟他妈妈联系,在教室里、校门口跟宠爱他的公公婆婆、爷爷奶奶“告状”。
他是个恋家的孩子,第一、二周的时候表现得尤为明显,下课就扯着腿往外走,一分钟都不想在学校多留,老师想留他下来多做几分钟发音,他就会用号啕大哭来对付。记得有次课堂上我们做归类,他不想学习,一开始趁我没注意背上书包偷偷从教室后门溜了出去,结果被我一眼发现了。当他被我抓住的那一瞬间,他开始掉眼泪,企图博同情,无果,便开始惊天动地地哭号,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我站在他面前看他哭,时不时跟别的孩子说两句,只把他看成隐形人。哭了十几分钟后,嗓子也哭哑了,没什么力气了,我很严肃地跟他说:***,哭是没有用的,今天你必须完成归类。他回答:我要回家。我严词拒绝:不行。此时,他奶奶想替他求情。我把他奶奶挡在旁边,认真地说:***奶奶,今天他要在课堂完成归类才能下课,你先别急,等他完成了,我就让他下课。***看到奶奶的身影,刚歇下来的哭声又扩大了几倍。奶奶心疼地坐在座位上等他,但在我的眼神示意下还是狠狠心不去看他。至此,我的心理战术才见成效,他很快就把归类任务认真完成了。通过这件事我深深体会到:
1.提供给自闭症儿童多元化融合、友爱、温馨的教学环境。教师必须给予每个孩子更多的理解和宽容。
2.对自闭症儿童的学校教育目标和策略主要是融于集体。具体做法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教师要有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始终对自闭症儿童提出同样的教育要求(应根据其情绪、认知水平做出相应调整和妥协);二是对自闭症儿童要有一定的宽容、等待和耐心,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创造一个温馨、关爱的环境。
3.对低幼年龄的自闭症儿童,需要通过个别训练培养互动、沟通、接受指令的能力,启蒙遵守规则的意识。但必须逐渐减少个别训练,代之以融于环境的个别化教育。
4.生态环境中的个别训练为最佳训练方式,助教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方式,学校要加强助教的配备,同时要注意助教方式的层次,以逐渐退助为目标。
5.每天有规律的运动是一种非常好的情绪干预策略。
儿歌教案范文5
一天早上,朋朋看到王浩搭出一列新火车,他想要,上去就抢,王浩生气地叫喊、哭起来,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对,赶紧说“对不起”。火车拿在手上才征求人家的意见: “借给我,好不好?”
结果,班上找好朋友玩袋鼠妈妈的游戏,没有一个人愿意和他做朋友,平时有玩具也不愿意和他一起玩。
朋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懂交往规则,有打人、抢东西之类的攻击,不被同伴接纳。我们通过家访、对孩子的观察分析,了解孩子存在交往问题的原因。
一、孩子存在交往问题的原因
1 家庭不良的教育方式。朋朋爸爸在外打工,他跟奶奶和妈妈在家生活。爸爸偶尔回家后教育孩子时,也是非打即骂,朋朋非常怕爸爸。奶奶很重视对他的教育,教这教那,但管不住,有时急了也动手打他。这样,到幼儿园后,老师给他讲道理、说服教育,很难发挥作用。不少心理学家的研究认为,儿童早期的同伴交往行为,几乎都是来自于更早些时候与父母的交往。
2 不懂交往的规则。向别人借东西要主动协商请求。征得别人同意后方可借用。朋朋不懂这样的交往规则,不懂协商也不会协商。
3 自制力差。认知与行为脱节。朋朋情绪冲动,调皮好动,容易产生一些破坏性、攻击性的行为。自制力差。当同伴生气、愤怒时,他才意识到行为的不对,连声说对不起,却不把东西还给人家,改正自己的行为,发生认知和行为脱节的现象。
4 缺少交往的机会。现在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缺少玩伴。加之朋朋的一些负面行为,不被同伴接纳,缺少互动的机会,更加不能获得交往的经验,增强这方面的能力。
二、教师应加强有针对性的指导
1 与家长沟通,改变不良的教育方式。今天早上,来园活动安排画热带鱼,朋朋奶奶看到先来的小朋友在画画,便催促朋朋快点画。朋朋东看看西瞧瞧并没有动手。奶奶有点急了。举起手要打朋朋,朋朋吓哭了。我赶紧走上前拉住她奶奶,对朋朋说:“赶快画好了我们去玩球。”朋朋一边抽泣一边画。奶奶看孩子画好了才放心。我与她谈心,告诉她孩子的不良表现,可能就是他们平时教育方式不正确,严格要求不一定非要动手打。奶奶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悔不已。我对她说“如果你当着那么多孩子打朋朋,他多没面子,你要多了解孩子,多想好方法教育他。”
2 利用同伴及班集体的力量对朋朋实施影响。今天第一节集体活动,老师让小朋友由竖排调为四横排。阳阳和欣怡很快搬到前排坐下来,朋朋本来应坐在她们中间,他把椅子搬过去,向我报告说不好坐了。我要求她们让开空档,给朋朋坐。她们怎么也不肯,都说朋朋打人。看来他们对朋朋还有成见,有所戒备,我借机教育朋朋说:“你还打人吗?”“不打了!”朋朋直摇头。“他不打人,你们给他一次机会!”阳阳和欣怡还是不做声。
“今天早上,朋朋还帮助发接送卡的,给他一次机会吧!”我及时举例让她们看到朋朋的闪光点。“如果你再打人,他们真的不让你坐前面了!”我再次提醒他。朋朋终于坐在了第一排。他也比较争气,整个数学活动,一直坐得端正,认真听讲,一点都不要老师提醒,还主动举手到黑板前做作业,我特地给他机会,他果真做对了,我带领小朋友送掌声表扬他。朋朋激动得脸都红了。
教师的表扬或批评,教师对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信任程度,会影响儿童在同伴中的地位和受欢迎程度。当同伴排斥孩子时,教师及时帮助,引导他们看到朋朋的闪光点,给一次机会,让孩子处在理解、宽容和谐的同伴关系中。教师创造并抓住教学契机,让朋朋进行表现,使大家看到他的进步,用语言表扬或掌声鼓励孩子,增强自信心,利用班集体的力量激励孩子的学习,树立他的威信,让其他孩子愿意和他交往,同样受到感染和鼓舞。
3 顺势利导,指导孩子进行正确有效的交往。一天早上,小朋友又一起搭积木,搭出各种各样好玩的车子。朋朋在活动室里转来转去,盯着人家的东西看。我问他想不想借辆玩一玩?他回答说:“想!”我趁他动手抢之前提醒: “先问人家好不好?别人同意了,才能拿。玩好还给人家,要说谢谢!”我先带朋朋向练练借一辆吊车,指导他说:“把你的吊车借我玩一下好吗?我玩一会儿就还给你!”练练愉快地说:“好的!”我又让朋朋说:“谢谢!”朋朋很开心地玩了一会儿。为了巩固练习交往,我建议他把车子还给练练,再去向阳阳借赛车。他更开心了,借到之后还和阳阳两人一块玩。
活动之前,明确交代规则,进行约束。活动中洞察孩子的心机表现,在孩子产生不良行为前,适时引导,学习商量征求别人意见,在借玩具、搭积木等实际活动情境中练习,巩固交往行为,体验成功,积累交往经验。
经过我们几位老师和家长的不懈努力。两个多月之后,朋朋有了明显的进步。
当他看到小朋友打闹时,他会说: “打人家。眼睛会红! (意思是会把人家眼睛打伤)把人家打伤了,要送人家去医院!”“打火要被110抓去。”小朋友跌倒了,他主动去扶起来,帮助插眼泪,安慰伙伴。在一日活动中基本没有攻击人的现象。
朋朋在活动中更加专注,学习进步明显,好几次做数学作业,完成速度都在班级前几名,手工作品多次参加展出。他会与老师小朋友商量,征求意见:“老师,我也想搭积木。”“分给我一些积木好吗?”“我和你一起玩呼啦圈好吗?”等等。他主动要求当值日生,发放接送卡,整理玩具图书等,小朋友们越来越喜欢和他一起玩。
儿歌教案范文6
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种需要,对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阶段孩子就已表现出交往能力的差异。《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实际工作中,班里经常会有几个同伴交往存在问题的幼儿。他们往往参与活动不积极,甚至有攻击性和破坏。杨杨就是这样一个孩子。
二、同伴交往存在的问题
案例描述
镜头一:
新小班开学第一天,他哭得撕心裂肺,拼命拉住妈妈不让妈妈离开。一周后,大部分孩子已经适应,可他还是不行,每天早上都要经过一场艰难的“抢夺战”。妈妈走后,他就一个人默默在角落里摸索,几乎不和老师和同伴交流。
镜头二:
一天早上,他看到可可在玩一个新火车玩具,他上去就抢,可可生气地叫喊、哭起来,他见状赶紧说“我也要玩,给我玩吧”。火车拿在手上才征求人家的意见,而且还坚持不肯把玩具还给别人。
镜头三:
户外游戏时,老师请幼儿两人玩一个皮球。他一人站在那里,老师让他加入到其他两名幼儿的队伍中来,刚开始还可以,刚过一会,就有幼儿跑过来告诉我“老师,扬扬玩的时候不给我们玩,光把球滚来滚去的。”
分析诊断
通过和班级其他幼儿的比较,还有家访、随访、电访、网络平台以及对孩子的观察分析,笔者发现杨杨在同伴交往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如下:
一是过度自我中心。由于杨杨是独生子,长辈不在苏州,妈妈是全职家庭主妇,吃饭、睡觉、上厕所、玩游戏,妈妈照顾得面面俱到。杨杨也只要妈妈喂饭、陪伴睡觉,其他人一概不行。所以初进幼儿园,杨杨不能在群体中正确找到自己的定位,觉得老师和小伙伴都该围着自己转,过度自我中心导致杨杨没有主动交往的动力。
二是缺乏交往技能。在入园前杨杨通常是处于一种被动的交往地位,都是妈妈主动地与杨杨进行交流,了解杨杨想吃什么想干什么。杨杨的生活很顺利,有什么困难妈妈都提前想到并解决了。但进入幼儿园后,杨杨对如何与同伴交流显得很困惑,碰到不如意的事不是哭闹就是摔东西,甚至会动手打人。
三是不会表达自己的需求。由于在家中有家长的细心呵护,杨杨的需求通常不需要正确表达家庭成员特别是妈妈就能正确理解,但在幼儿园如何表达出自己的需求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却成了问题,出现抢东西、打人、尿急不会上厕所就不足为怪了。
四是缺乏有效沟通。杨杨有时虽然能和同伴一起游戏,但却不能和同伴进行有效沟通,很多时候杨杨会显得有些不合群,经常默默地坐在一旁不和小朋友一起玩或不征求他人同意就抢人家的东西玩,缺乏与他人沟通的意识。
五是缺少交往的机会。杨杨是众多独生子女中的一员,缺少玩伴是这代人共同的遗憾。住在公寓房里的杨杨和妈妈很少有玩伴,也不怎么去串门,因此杨杨缺少与同伴互动交往的机会,很难获得有效的交往经验。
三、促进同伴交往的策略
1.熟悉环境,放松紧张心情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创造一个更加安全、轻松的交往环境,帮助杨杨尽快熟悉适应幼儿园和班级环境,如“打电话”、“这是什么地方”、“大手小手逛校园”等。从中杨杨知道了自己是小四班幼儿园的小朋友,逐渐消除了恐惧和紧张感。在“打电话”的游戏中,杨杨还能拿着电话比较自然地介绍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老师呢。
2.学会表达,拉近心灵距离
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利用幼儿爱模仿的天性,引导他在交往中能初步运用礼貌用语。如:每天老师会主动对杨杨和其他孩子说“早上好”、“再见”;经常运用一些如“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示范给杨杨看,提出请求时要说“请帮我……好吗?”接受帮助后,要及时说“谢谢”等。久而久之,他慢慢开始有意识地用礼貌用语来进行同伴交往。同时,老师还主动向杨杨表达爱,说“老师喜欢你!”。现在杨杨也会对老师和同伴说我喜欢你,这样不仅拉近了幼儿与教师的距离,同也提供了同伴间模仿学习的机会。
3.学会分享,体验交往快乐
一次“玩具分享日”,小朋友们都从家里带来了自己最最喜爱的玩具。课间小朋友们把自己带来的玩具拿出来玩。杨杨带来的是一辆小汽车。坐在欣怡旁边的希希见了也想玩,杨杨马上把小椅子往旁边挪了挪。希希对老师说:“我也想玩一玩他的汽车。” 杨杨听了摇了摇头。于是老师建议杨杨把汽车给希希玩一会儿,希希给杨杨玩小娃娃作为交换。最后,希希有礼貌地说了句:“谢谢。”杨杨也马上回了句:“不用谢。”两人都非常开心。
4.家园合作,创造交往空间
笔者建议杨杨妈妈要多让杨杨到外面去串门,找小伙伴玩。玩耍时多给孩子们自由交往的空间和时间,让杨杨有一个独立处理矛盾的机会。慢慢地,杨杨和小伙伴就会明白同伴相处要相互谦让,懂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