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发展模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特色农业发展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特色农业发展模式范文1

【关键词】北川;羌族自治县;维斯特集团;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B

特色农业是以追求最佳效益、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的,以科技为支撑,因地制宜,紧贴市场需求,优化各种生产要素配置,以某一特定生产对象或生产目的为目标,形成的规模适度、特色突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非均衡农业生产体系。目前对特色农业的理论研究较多,而针对特定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实践而进行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还不足。但由于区域不同,农业发展模式也因地而异。针对特定区域开展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对于完善特色农业理论体系,指导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北川维斯特农业科技示范园是山东援建北川的重点农业产业项目,也是北川为发展特色农业引进的重点项目之一。本文主要分析维斯特农业科技集团生产、加工、销售的特色农业模式,以丰富特色农业理论体系,为北川、四川乃至全国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提供参考。

一、北川羌族自治县发展特色农业的条件分析

(一)自然条件的特殊性

北川羌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全境皆山,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平均每公里海拔递降46米。地处四川盆地向藏东高原的过渡地带,属中国东部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的西部边缘与高原干热河谷气候交汇地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县城曲山,年平均气温15.6℃;降水量1827.5毫米。地形复杂,植被多样,物种丰富,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和潜力。

(二)政策优势

2003年国家提出要发挥西部地区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西部特色农业开始,特色农业在我国西部得到了快速发展。北川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北川县委常委、副县长王久华提出“北川县要同绕‘高山蔬菜、林特多经、特色养殖、园林园艺、乡村旅游’五大产业,重点发展高山缓季节蔬菜、高品质茶叶、魔芋等特色基地,逐步形成规模性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方向。

二、维斯特特色农业发展模式探究

(一)依托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生产

维斯特集团在特色农产品的整个生产阶段都采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了农产品的存活率,提升了农产品产量,提高了农产品的利润率。

在育苗方面,采用集团工厂化育苗管理方法进行育苗,引进“植物无糖组培快繁技术(sugar-freemicropropaga-tion)”,通过人工控制动态调整优化植物生长环境,为种苗繁殖生长提供最佳的CO2浓度、光照、湿度、温度等环境条件,提高植株的光合速率,促进了植株的生长发育,苗齐、苗壮。其优势表现在:集约化生产、技术水平先进、商业化程度高,经济效益显著;植株生长健康,存活率高,营养价值高;培育生产成本低,利润率显著提高。

在生长环境管理方面,采用了智能温室技术对植株进行智能化管理,计算机参与操作大幅度提供高了工作效率实现无人自动操作,同时计算机采集实时采集温室内环境数据,为专家决策提供现实依据。

在栽培方面,主要采用无土栽培技术。与传统有土栽培技术相比,无土栽培技术有巨大的优势:使用营养液栽培提高肥料使用率,杜绝了环境污染;无土栽培杜绝了病虫害的滋生;发展立体农业,提高了空间使用率;根据作物生长情况随时配置合适的营养液保持营养平衡。由于减少了自然灾害、病虫害、土壤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产品质量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二)引进先进设备,发展精深加工

维斯特农业科技集团引进精粉机、研磨机等先进魔芋加工设备、采取魔芋深加工技术对魔芋进行深加工,其凭借先进、独特农产品加工模式取得的了巨大经济效益。

首先,对比维斯特特色魔芋产品加工与传统魔芋产品加工可以发现:传统魔芋产品建立在自然经济为主的基础上,以手工操作为主,技术含量低,生产效率低,经济效益差;北川维斯特魔芋加工建立在社会化生产的基础上,利用先进魔芋加工机械,进行批量生产,生产效率高,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它不断地运用现代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营养学、卫生学等知识以及新的技术革命成果来改进魔芋加工工艺。将传统的廉价的魔芋加工为魔芋胶、魔芋粉及“东方魔粒”等价格高昂的商品。且掌握和运用机械加工、食品加工工艺、食品微生物、食品包装、食品保藏及运输等各种专门技术及一系列的现代管理等,促进了北川魔芋加工行业的跨越式发展。

再者,对比维斯特魔芋产品与普通魔芋产品的价格和产量可以看出:普通魔芋产品卖价低廉,市场平均价格为3元/斤,年产量为5000~6000吨/亩,而维斯特经过精加工后的魔芋精粉和魔芋胶,价格高至239~300元/斤,年产量可达800~1300吨/亩。配合先进的魔芋加工技术如精粉细化加工微粉技术、无机溶剂保护加工精粉技术等,每年可生产加工各种魔芋食品1000吨、各等级优质魔芋精粉1500吨、纯化魔芋精粉800吨、魔芋胶800吨。维斯特魔芋加工厂巨大的魔芋需求量直接拉动魔芋种植农户每户每年增收6000元一8000元,其加工板块年销售净利润可达60~70万,以实践论证了科学技术在农产品生产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农业效益的迅速增收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运用网络技术,搭建销售平台

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不畅已成为阻碍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是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经济的不匹配。由于农产品季节性、结构性、区域过剩性等一系列因素,拓展销售渠道成为影响农业的重要因素。目前美国约2/3的农民拥有计算机,因农业需要上网的时间每周平均两小时,而这方面是我国农业销售的短板。网络营销不仅可以实现远距离买卖还可以应用于“市场调查”、“交易洽谈”、“付款结算”等其他活动。另外运用网络营销可以增加交易机会、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农产品损耗以及制定正确的生产决策。传统农业销售信息来源不稳定,对市场信息把握不准导致生产决策失误。基于网络营销的这些优点,北川维斯特运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北川维斯特商品交易所”,实现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网上交易。客户可以足不出户在家点击网页,通过网上商城、现货挂牌交易、招标拍卖交易、订单交易等多种交易模式完成交易,且商品均为标准化分等级商品,杜绝了产品质量的参差不齐,建设成为果品蔬菜和特色农产品的信息中心、交易中心、定价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打造中国西南部最大的电子交易平台。网络的交易方式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使得定价更加市场化,交易所中的最低交易单位是一手25公斤,每天大约有20~30万手,总质量在50~75万公斤左右,市场极为活跃。农产品贸易与现代金融的结合,也引导农民选择性的种植农产品,减少市场风险,并且通过远期的交割方式可以有效的控制损失。

三、农业发展启示

(一)转变经营管理方式,走集约化道路

作者在对北川县周边土地占有量进行调查后发现,当地农民土地拥有量平均仅为3亩每户,大部分土地的种植、管理仍比较分散,生产面积小,小农经济体现明显。而相比之下,维斯特农业生产基地占地100亩,生产管理集中化,充分利用土地,实现农业集约型发展,是传统农业发展突破的一个表现,给传统农业集中化发展提供一个典范。

(二)提高科技普及率,降低生产风险

维斯特农业科技集团采用智能温室、植物无糖组培快繁技术、无土栽培等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得农产品生长速度加快,种子的出苗率提高,免受天气变化影响,大大降低了生产风险,提高了生产效率。而相比之下,传统农业的菜农种植,种子出苗率大部分在80%以下,极易受天气和病虫害的影响,农业产量不稳定,风险高。

建议加快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加强农村科教培训,将科学技术带人农村,实现大范围的农业生产科技化。以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向以科技带动的新兴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

特色农业发展模式范文2

>> 农村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研究 隆阳区农业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基于河南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山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将带动百万贫困人口脱贫 特色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山西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发展研究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问题研究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发展特色产业 鲁山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河南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城乡接合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政策性金融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河南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及应用研究 陕西特色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人才是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 浅谈发展淳安特色农业产业的建议 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策略 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特征探析 云龙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思考 成都特色农业产业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4-7-21.

[6] 崔克勇,王闰平.山西农业的发展方向――区域特色农业[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

[7] 任素萍,刘洪英.对我省农业土特名优资源产业化开发的思考[J].山西农经,2010(4)

[8] 张继德,景伟,阎海旺.特色农业――山西农业结构调整的切人点[J].山西农经,2012(1)

[9] 程国强.WTO农业规则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10] 王闰平,崔克勇.入世后山西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N].生产力研究,2004(9)

[11] 黄斯克.加快科技创新力度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J].企业家天地,2014

[12] 李锦华.山西特色农产品北京展销周活动创佳绩[N].农村工作通讯,2014

[13] 段利亚.建设适应山西农业转型跨越发展的新型信息服务模式[N].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

[14] 喻茜.山西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1

[15] 孟丽芳.晋中市特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3

[16] 吴志宏.山西省农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17] 田占金.山西省特色农业发展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7

[18] 刘志民,刘华周,汤国辉.特色农业发展的经济学理论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12

特色农业发展模式范文3

[关键词] 现代山地 农业发展 模式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039-01

前言:当今时期,很多山地农业基本上还是采取传统的耕地农业方式,随着国家对农业发展的不断重视,各省级政府加强开展现代高效山地农业发展的研讨,要求高原山地农业充分利用山地自然条件,加强立体农业、特色农业、以及生态农业的发展;同时注重对乡村旅游业、休闲农业、以及新型农业的发展,以此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

1 山地农业的功能及其拓展

对于农业的划分,主要是依据自然环境条件、以及其对农业活动产生的影响,以此将农业划分为平原农业、山地农业、以及水域农业三部分。根据地质学知识分析,山地指的是,海拔在500m之上,相对高差在200m之上的区域,同时呈脉状分布的地表形态,由丘陵、高山、或者山谷交错相连[1]。山地也可以说是山间谷地、山间盆地、以及山岭的总称。如果以山地农业的角度分析,过往的山地农业,主要起到解决人民温饱的作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山地农业的作用也逐渐放大延伸,具体扩展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山地农业需要对粮食安全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第二、山地农业需要促使山区农村摆脱贫穷的局面,逐渐奔向生活小康,与全国平均生活水平相持平,山地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第三、山地农业作为农耕文化较为关键的组成,承载着人类传统农业文化的作用;第四、山地农业对于生态安全具有一定的维护作用,山地农业的发展阶段,必须保证生态环境的安全,保证生态平衡;第五、山地农业对于一些林木、药材、以及反季节蔬菜起到一定的保护责任。

2 现代高效山地农业发展新模式

2.1 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发展需要发挥气候和资源优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一项长期工作内容,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现阶段,山地农业不断开展各项改革,国家也加大力度扶持山地农业,希望能够推动山地农业的发展,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因此,山地农业在发展建设中,需要对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环境重新认识,充分考虑,积极利用当地环境,扩展山地农业发展的渠道。此外,山地农业的发展之路,务必同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不仅仅需要考虑当地环境因素,同时需要以当地特色资源为基础,开辟一条具有山地特色的农业高效发展之路。比如说,某些山区蕴含丰富的矿产资源,同时具有较为独特的、多样性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能够极大程度的促进山地农业的高效发展,逐渐拉小同其他区域经济之间的差距。部分山地农业发展可以充分与本地区乡土风情、自然景观、以及农耕文化充分结合,以此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或者乡村旅游业,展示山地高效农业的特色,建设新型的多业态山地农业,以此促进农业的增收。

2.2 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的发展要善于引进先进的技术

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为山地高校农业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引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社会中各个的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持。因此,山地农业的高效发展,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引导[2]。当前时期的山地农业发展,必须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积极采用科学技术,实现农业发展的创新,以及农业产品的生产方式、等内容。比如说在农产品的销售方面,可以采取网络贸易,开展电子平台交易模式,改变传统的销售方式,全面实现山区农业的点对点销售方式,直接提升农民的经济收成。利用网络销售方式,能够实现全国甚至全球经济的往来,将山区特色农产品很好的宣扬出去,逐渐打通销售渠道,进而促进山区农民的经济收益,推动小康社会建设的进展。此外,可以针对部分山区,建设产业研究基地、或者工业发展园,整体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

2.3 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的有效发展需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

及时转变农业发展观念,能够为发展山地农业指明正确的前进道路。所以现阶段的山地农业发展,需要梳理正确的发展理念,使山地农业发展不仅仅需要建立科学的工业、市场理念,同时需要树立正确的生态发展观念。可以利用工业发展带动农业发展的形式,以此逐渐推动农业现代化,进而使山地农业的科学技术能力、机械农业覆盖范围得到提升;利用科学技术,能够进一步提升土地产出量、以及产品质量,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因此,只有树立正确的市场理念,才能满足山地农业高效发展的需求,发挥农业生产的多功能性,推动农业产业的不断改革和深化,提升农副产品的市场供应力,使山地农业更加具有规模化、特色化、集约化、以及组织化[3]。山地高效农业的发展,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也就是对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小康社会建设重新认识,高度重视,严格遵循“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政策,严守天上、地下、山中、水里四条基线,保证山地环境空气常新,大地常绿,碧水长流,以此使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

总结:总而言之,现代高效山地农业发展,需要充分利用本地区自然环境,大力发展特色山地农业,秉持高效、安全、优质、生态的基本原则,大力发展山地乡村旅游业、以及新型农业,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使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能够与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进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黄婧,史琼,欧国武,等.贵州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5,43(8):275-279.

特色农业发展模式范文4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074-02

一、基于不同开发经营主体的开发模式比较

休闲农业是指利用农村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园区,结合农业生产经营、农村文化及农民生活习俗,经过科学规划、开发,为游人提供休闲、观光、度假、体验、娱乐、健身及教育、推广、示范等多种服务,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选择是一个关系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目前,各地休闲农业的开发与经营主要是由农户、政府与企业三方进行,由此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农户主导型休闲农业开发模式

农户主导型休闲农业开发模式根据农户组成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个体农户独立开发经营。由个体农户依托自家的果园、田地、林牧场以及地区的特色产业而开发出的休闲旅游产品或项目,独立完成休闲农业旅游的接待和服务工作,“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院、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品”为其共同的特色。

2.农户联合经营。个体农业经营规模小、服务水平低、重复建设严重、恶性竞争加剧等问题,各地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开始积极探索成立专业合作社来全面统筹地区休闲农业产品开发与项目的建设,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对游客的接待与服务进行统一组织与管理,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实行分户经营。通过这种模式,有利于挖掘地区特有的农村优秀文化,促进规模经济的实现,也有利于塑造地区休闲农业的品牌形象。

(二)政府主导型休闲农业开发模式

政府主导型休闲农业开发模式是在政府规划指导下,采取各种措施,对休闲农业开发给予积极引导和支持,有意识地发展休闲农业,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模式。该模式主要是政府从地区农业发展的视角立足,对休闲农业的开发范围进行统筹规划,对地区开发休闲农业旅游活动的特色资源进行重新整合,设计开发休闲农业的产品和项目,统一对外宣传推广地区休闲农业的品牌形象。由于政府在整合资源方面具有强大优势,有利于把握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从整体上促进地区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不顾地区农业资源察赋、以政府行政命令强制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问题。从实践上来看,政府应该为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最终还是需要依靠以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作用来优化地区休闲农业的资源配置。

(三)企业主导型休闲农业开发模式

企业主导型休闲农业开发模式主要是由企业在农村租赁包括农地、庭院、山林、鱼塘等在内的经营场所,开发休闲农业产品和项目,以吸引旅游者进行休闲娱乐。这种开发模式也会由企业对当地的休闲农业项目建设进行规划设计,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统一组织和经营,也会对外进行宣传与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民主导型休闲农业开发模式存在的资金不足、旅游人才缺乏等瓶颈问题,同时又兼顾了政府在地区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中所具有的整合资源的能力,是目前较为成功的一种休闲农业开发模式,对于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该模式也存在着难以保障当地农民合法权益、企业与地区政府利益分配不均等现实矛盾,成为影响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影响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一)农业自然资源的禀赋及分布状况

休闲农业资源丰富,一方面具有农业生产特有的自然、季节等特征,另外一方面又受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在选择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时应该首先考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资源,发挥生产要素禀赋优势。另外,资源的集中程度也影响了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一般相对集中的分布有利于规模化开发,产生规模效应,而分散的资源分布状况给资源的整合和规模化生产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打破传统的经营模式,综合利用当地资源,合理规划,结合当地文史资源、特色资源进一步丰富休闲农业项目的内涵,是实现休闲农业发展经久不衰的必然途径。

(二)经营者的实力

目前主要的经营主体包括企业和个体农户。企业一般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也比较熟悉市场经济规律,可以对当地的休闲农业项目建设进行规划设计,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统一组织和经营,对外进行宣传与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农民主导型休闲农业开发模式存在的资金不足、旅游人才缺乏等瓶颈问题,同时又可兼顾政府在地区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中所具有的整合资源的能力。但是该模式也存在着难以保障当地农民合法权益、企业与地区政府利益分配不均等的现实矛盾,成为影响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农户自主经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个体农户独立开发经营,由个体农户依托自家的果园、田地、林牧场以及地区的特色产业而开发出的休闲旅游产品或项目,独立完成休闲农业旅游的接待和服务工作,“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院、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品”为其共同的特色。个体农业经营规模小、服务水平低、存在重复建设严重、恶性竞争加剧等问题。二是农户联合经营,各地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开始积极探索成立专业合作社来全面统筹地区休闲农业产品开发与项目的建设,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对游客的接待与服务进行统一组织与管理,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实行分户经营。

(三)政府行政规划

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对休闲农业开发给予积极引导和支持,有意识地发展休闲农业,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模式。政府从地区农业发展的视角出发,对休闲农业的开发范围进行统筹规划,对地区开发休闲农业旅游活动的特色资源进行重新整合,设计开发休闲农业的产品和项目,统一对外宣传推广地区休闲农业的品牌形象。由于政府在整合资源方面具有强大优势,所以有利于把握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从整体上促进地区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当然,政府规划也可能存在着不顾地区农业资源察赋、以政府行政命令强制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问题。

(四)基础设施与商业配套

休闲农业资源大部分分布在乡村,基础设施,比如交通状况往往对其发展影响重大。良好的交通等基础设计及商业配套,能够满足消费者多层次的需求。

(五)休闲农业的发展阶段

休闲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发展一样,都有一个逐渐成长壮大成熟的过程,在发展初期,一般都以农户自发自主经营为主,经济效益相对不高,难以形成规模经济。随着企业的介入,政府的规划设计,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的引入,休闲农业的发展将逐步进入规范化、市场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其发展模式也将更加多样化。

三、优化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行政引导

发展休闲农业是一种具有较强外部性的农业经营模式,很多国家都把休闲农业项目作为政治任务或公益事业来发展。欧美国家把休闲农业开发和农村区域的全面发展统筹兼顾,将农业资源的利用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紧密联系起来,颁布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区域的科学规划和休闲农业的合理开发。法律法规的出台,在规范与引导休闲农业的发展方面将起到巨大的推动和约束作用,使休闲农业得以获得健康快速的发展。在法律的规范与保障下,广大游客对休闲农业场所提供的服务多了一份肯定与信赖。

(二)发挥农业合作社的组织、管理与推动作用

农业合作社一方面克服了个体农户规模小、资金少、经营管理经验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作为连接政府与农户、市场与农户的中介组织,可以连接休闲农业主管部门与生产经营者,促进横向交流,促进休闲农业与市场需求的有效连接、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和信息交流等。由于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是农业,具有地域性特征和季节性变化,因此,需要以产业化、规模化的方式整体推动,特别是在对外宣传、塑造地区形象方面,更是需要以集体行动的方式来降低交易成本、增强规模效益。农业合作社规范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地区恶性竞争的发生,同时塑造了地区休闲农业的品牌形象,提高了整体的收益。

(三)差异化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休闲农业是休闲旅游市场中以农业生产要素作为特定产品的一种特色型态,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因此,当一个特定区域内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较为迅猛、产品项目较多时,地方特色、独特性和个性化就成为了休闲农业产品“不可替代”的竞争要素。西方发达国家的休闲农业,在经历了凡十年发展之后,依然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主要在于其能够紧密结合地方资源优势和文化传统,紧跟消费者需求的变换推陈出新,不断开发特色产品和体验项目,不断推行多元化、个性化发展策略,实现错位发展,突出休闲农业产品在地区之间的差异性。目前,各国休闲农业项目不仅包括品尝农家美食,而且包括骑马、狩猎、探险、垂钓、观光、运动、科教、娱乐等主题活动。充分利用当地的乡土文化、民俗艺术来拓宽休闲农业的内涵,独特的创意使整个产业的素质得到提升。

(四)提供资金的支持

作为农业生产的一种重要形式,休闲农业由于受到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双重约束,也是一项风险相对较高的产业。因此,各国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都会在加强立法保障的同时,通过金融、财政信贷、保险等多种手段支持休闲农业的发展。

(五)开展休闲农业的整合营销

休闲农业景点的经营者可以与旅行社、酒店、农业旅游科研单位合作,共同研发旅游产品,运用广告传媒、公共关系等手段,利用各类传播媒介,开展休闲农业的整合营销传播。这进一步扩大了休闲农业的影响,为地方特色休闲农业产品塑造品牌形象,也为休闲农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参考文献:

[1] 赵航.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特色农业发展模式范文5

 

人才是现代经济体系与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动力源泉。云南作为典型的农业大省,充分利用多样性自然资源优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促进云南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新常态下云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农业类高等职业院校,学校以推动高原特色农业持续发展为契机,积极培育边疆高素质农业技能型人才,坚持就业与学校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相统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构建“全真全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服务“三农”、服务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技能型人才支撑。

 

一 紧扣现代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建设,强化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实现了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和毕业生就业的良性互动

 

第一,创新构建与农业行业和生产全程对接的“全真全程”现代高原特色农业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的技术技能更符合产业需要。学校结合现代高原特色农业特点和职业教育规律,坚持校企深度融合,推进人才培养的“三对接”和“四融合”,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三对接”;搭建产业、行业、企业、专业四位一体的“四融合”。形成“校中有生产,企业有教学”的培养模式,大幅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实现岗位供求的有效对接。

 

学校依托182个校内、校外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实践基地,实施融入现代高原特色农业生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构建了“五环全真、四位全程”的“全真全程”人才培养模式:“五环全真”是指教学环境为农业生产过程的真实再现,教学设计围绕“种、料、养、防、营”五个环节来具体实施;“四位全程”是指教学过程融教学、生产、科研、社会服务于一体,师生通过全程参与农业生产活动来学习相应的知识要点和操作技能。“生产全真,学习全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学生的技术技能也更加符合产业需要。近3年来,学校学生在全国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上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其中,农业类项目占获奖总数的85%。在云南省职业技能大赛上,我校学生获一等奖8项,二等奖和三等奖共11项,在奖项等级和数量上与往年相比有较大突破,充分展示了我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第二,围绕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需求,专业布局嵌入农业发展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实现人才培养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学校紧扣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大局,积极加强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目前,学校设有畜牧兽医学院、农学院、园艺园林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工程学院5个二级学院,涉农学院超过50%。在专业设置上,开设的33个专业中涉农专业达到23个,占学校设置专业总数的70%。学校还依托校内500亩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共建有校内外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11个。经过多年建设,一批涉农专业和实训基地在全国、全省具有影响力。学校目前拥有1个省级重点专业(畜牧兽医),3个省级特色专业(作物生产技术、园林技术和园艺技术);2项中央财政支持的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项目(畜牧兽医专业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1项中央财政支持的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学校园林实训园)。

 

学校紧扣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人才需要,积极加强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促使学校专业布局嵌入农业发展各个环节和领域。根据现代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向涉农专业倾斜招生计划。近3年,学校培养涉农专业毕业生4477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1.83%,成为服务“三农”的生力军,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提供技能型人才保障。

 

二 彰显特色,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服务“三农”,实现人才培养与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机对接

 

1.科技示范服务“三农”

 

推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是新时期云南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大决策。学校自2010年以来,负责云南省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石屏县异龙镇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核心示范区工作,长期为当地薯农开展技术培训、生产指导、示范服务,为当地薯农的高产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当地政府的认可与好评,赠予学校“科技富民在行动,服务三农见实效”牌匾。

 

2.科技培训服务“三农”

 

学校于2009年被云南省农业厅认定为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和农民创业试点培训机构。在高产创建、高原粮仓实施项目中,学校培训了云南省1900多人次的新型农业劳动者和创业型农民。同时,社会服务辐射东南亚,由学校承建的“中国云南—柬埔寨班迭棉吉农业科技友谊示范园”项目,为柬埔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提供了示范带动作用。

 

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项目”建设服务“三农”

 

学校建设了油菜综合实验站、生猪综合实验站、玉米综合实验站、马铃薯综合实验站和蚕桑经济研究室等5个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支撑项目,为全省提供相关产业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项目及项目负责人多次得到上级主管部门表彰,其中马铃薯、油菜新品种选育及人才培养取得突破,2012年获得“云南省科技发明三等奖”、2013年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为推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同时,在服务“三农”、服务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学校教师对社会、产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目前,学校有省级教学名师3人,名师工作室2个,“双师素质”教师108人,省级教学团队2个,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云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研究项目3个。 三 坚持就业创业教育,强化服务“三农”的就业创业能力

 

1.融合第一、第二课堂,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强化服务“三农”的就业创业意识

 

一是加强课程教育。学校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设为必修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2学分,创业课时不少于12个学时,为学生提供系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创业理论指导。同时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就业创业教育,利用专业实习、实践、综合实习等实践教学载体,将学到的就业创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爱农、务农意识的形成。二是坚持开展创业大赛。每年招生就业处举办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和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为学生提供演练平台。其中,参赛的一些创业项目,经过进一步的指导,已成功实现创业,如云龙天灯无量山乌骨鸡养殖场、“爱可飞”宠物医院、昆明云爱粮油及农特产品连锁店等。同时,学校选送的学生创业团队和项目在全省和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分别荣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和鼓励奖共6项;此外,全国大学生创业基金项目评审荣获鼓励奖1项。三是就业创业教育和服务“三农”实践活动相融合。学校弘扬“百年兴农、耕道养德”的光荣传统,组建了以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为主体、学生参与的农业技术服务团队,开展农业科技“三下乡”活动,在云南省范围内开展的各类技术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强化学生服务“三农”的就业创业意识。

 

2.加强创业服务,为学生实现创业搭建平台

 

一是校企联办“创业班”,启发创业意识。学校与大北农集团、双胞胎集团、神农集团、正大集团等11个农业企业联合开办创业班17个,先后有1020名学生接受训练,企业共发放助学金29万元。校企联办“创业班”,既资助贫困好学的学子顺利完成学业,更重要的是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了企业文化和就业创业教育,增强学生的服务“三农”的就业创业信念。二是校企共建创业孵化基地,帮扶毕业生实现创业。学校与云南天穗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建立校外学生自主创业基地,由企业负责提供经营模式、经营技能、管理办法、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培训。在启动期间,企业为每个创业学生以货物形式提供资金支持10万元~20万元,采取“先销售后结账”的无忧模式,扶持学生创业。2012年帮扶6名毕业生成功实现创业,开办6家农资销售公司,年销售额均在50万元~100万元。三是“贷免扶补”服务工作助推毕业生创业。云南省政府鼓励创业“贷免扶补”的政策实施后,我校毕业生创业热情更加高涨。学校对申请“贷免扶补”创业贷款的学生进行帮扶指导。经过努力,2010年至今,我校共有29人获得共计154万元“贷免扶补”创业贷款,学生创业典型事迹被媒体广泛关注和报道。《春城晚报》先后对我校毕业生的创业事迹进行宣传报道,8名毕业生成功创业典型案例入选《高校德育创新与发展成果选编·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卷》。

 

学校立足特色,着力服务“三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建了符合高原特色农业特点的“全真全程”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通过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强化学生服务“三农”的就业创业意识和能力,实现了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和毕业生就业的良性互动,为服务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特色农业发展模式范文6

【关键词】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当今社会,随着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居民生活压力日趋增大,节假日想释放压力,体验不同的生活促使他们渴望去体验下农家生活,得到身心的放松,回归自然是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一个普遍趋势。这也为农业的发展和城市居民休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将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休闲农业也就应运而生。

大别山地区所辖的黄冈市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山区拥有丰富的地质资源和自然资源。如何贯彻落实好党的富民政策,有效地开发利用好大别山自然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使休闲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一)休闲农业的含义及其研究现状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村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生活体验,以此提高农民利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

随着休闲农业的兴起,学者们从产业化、产业布局及发展模式等方面对休闲农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孙伟东,金华锋(2009),对休闲农业的概念、属性特征、发展背景、发展模式、发展历程、意义和规划理论、原则进行了综述,提出了当前休闲农业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发展前景。彭江虹(2008)深入、系统地分析了长沙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条件以及现状,提出切合长沙市实际的休闲农业发展策略。戴美琪,游碧竹(2006)对休闲农业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类,按旅游功能、发展进程、开发的主题、旅游者体验特征、区域与内涵等将其分为不同的休闲类型。赵国如(2009)指出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的选择应当坚持“时间第一”、“农业主题”原则。钟平(2009)认为我国一些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如今陷入了低水平、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应该借鉴欧美国家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发展我国的休闲农业。吴天强(2008)通过认真调查、总结、分析双桥休闲农业发展现状、背景,对双桥休闲农业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综上,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对休闲农业的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发展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国内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从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对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的研究并不多见,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结合黄冈市休闲农业的现状,提出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以促进黄冈休闲农业的发展。

(二)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黄冈市国土面积1744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4%,农业人口556万人。黄冈市休闲农业起步比较晚,但是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呈现如下特征:

1.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休闲农业发展渐成气候

发展休闲农业既要市场基础,又需要资源依托,黄冈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发展休闲农业所依托的特色农业基地基本形成。目前,黄冈市各县和以及依托著名景点的休闲农业,除为游客以及黄冈市民提供食宿服务外,还依托当地的民俗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资源,开发了诸如农园观光、农事体验、康体健身、农事教育等休闲农业活动项目,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休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

2.涌现出一批发展休闲农业的特色地区

黄冈市休闲农业最初以垂钓休闲、品农家菜、赏农家景、住农家房为主。因其地形复杂,气候独特,生物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其休闲农业正是通过优美的农业自然环境与其相应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过程和农业劳作,吸引了大批城市居民前往参观、参与、购物和游玩。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以民俗风情、民俗文化、农事体验、农家休闲、田野自然风光为主体的休闲农业产业。涌现了一批如麻城龟山风景旅游区,横岗山避暑山庄,英山桃花源,英山温泉山庄,罗田农家乐等休闲农业休闲观光基地。

二、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

(一)现阶段休闲农业发展的模式

目前,休闲农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田园农业旅游模式:即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2.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3.农家乐旅游模式:即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

4.村落乡镇旅游模式: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旅游。

5.科普教育旅游模式: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

6.回归自然旅游模式: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景观、奇异的山水、绿色森林、静荡的湖水、发展观山、赏景、登山、森林浴、滑雪、滑水等旅游活动,让游客感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

(二)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发展要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确保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实现,应发展具有休闲观光功能的高效农业园区,在发展休闲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服务业。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与流通企业,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城郊特色农业资源以及旅游景点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合理结合,建立适合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模式。

1.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目前黄冈罗田农家乐的观光采摘休闲农业发展较好。罗田野生板栗,草莓采摘远近驰名,每年果实成熟季节前来观光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罗田地区的野生菌类、山野菜也适合采摘。30%的游客到罗田农家乐的目的是观光采摘。游客在这类活动中会带走大量的旅游产品,可促进当地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开发当地独有、具地方特色、便于携带、有品牌效应的休闲农业产品。

2.疗养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大别山区英山温泉山庄有许多年的历史。温泉水水温高达72℃,内含20余种微量元素和化学物质,包括矿物质碳酸盐,重碳酸盐及少量放射性元素,对关节炎、风湿症及皮肤病等有明显疗效。英山温泉山庄内交通状况良好,建有宾馆和别墅区,适合发展疗养型休闲农业。温泉资源和山岳资源可以有机整合起来,可以为游客提供不同种类的休闲疗养方式,以满足不同游客的不同疗养需求。通过英山温泉山庄调查问卷的游客动机分析,34%的游客来英山温泉山庄的原因是休闲疗养,足以证明英山温泉山庄的疗养型休闲农业发展潜力巨大。通过合理规划整合了英山温泉山庄良好的资源优势更能促进疗养型休闲农业的发展。

3.会展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依托英山桃花源良好的自然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便利的交通条件,适宜发展会展型休闲农业。目前,英山县全县已有不同档次、不同规模的宾馆十余家,可同时接待2500余人入住。其中,规模较大的桃花源宾馆和铁疗宾馆均有接待大型会议的能力。根据调查,在旅游旺季的周末期间,桃花源宾馆的入住率达到95%以上,平时和淡季也达到了50%以上。除周末外的其他时间,主要为会议接待。英山桃花源主要的宣传途径是熟客带动,口口相传。从5~7月在温泉山庄的跟踪调查得出的数据可知,日平均接待217人,以来自蕲春县,罗田县,麻城市的客源为主。目前英山桃花源客源以黄冈市内为主,有部分临近省市游客,发展潜力还很大,可以通过合理的营销宣传手段继续扩大影响力。

4.体验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在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3个发展阶段之后,美国经济学家提出,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到“体验经济”时代。体验经济即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环绕着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罗田农家乐有着适宜发展体验型休闲农业的良好条件,应抓住时机,用体验经济的理念拓宽休闲农业的内涵,延伸休闲农业范围,提升游客的参与度,在游客获得值得回忆的休闲农业体验活动的同时,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只有30%的游客认同在当地的活动参与性强,但87%的游客希望能多参与到休闲农业活动中。因此应多开发一些参与度高的休闲农业活动,如开农地、林地认养、蔬果采摘、垂钓、山中小木屋住宿、狩猎、蔬果采摘、田间劳作等活动,让游客参与其中。

5.度假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该种模式可以利用各风景名胜地区的景点,主要是利用不同的农业资源,如山地、森林、湖泊、水库等,以配套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吸引游客度假,开展农业体验、自然生态观光、住宿、疗养健身、商业聚会等各种休闲活动。黄冈市境内有森林公园多处,其中不乏国家级森林公园,大多处于大别山地区,例如:大龙山森林公园、天柱山森林公园、妙道山森林公园、浮山森林公园、石莲洞森林公园,这些都是黄冈市发展度假型休闲农业的旅游资源基础。其中,英山,罗田的森林资源丰富,森林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可以通过为游客提供休闲度假、森林科考、观山、赏景、登山、避暑、疗养等活动,对游客产生别样的吸引力,体验回归自然的乐趣。英山县还可以依托当地的著名风景区,以及当地农村自然优美的风景、特有的生态环境,兴建休闲、娱乐度假村,提供休闲、游乐、餐饮、住宿等服务,发展度假型休闲农业。

三、结束语

随着城市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对农业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业的环境改善功能和休闲观光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农业的休闲功能正是社会需求发生改变的结果。发展休闲农业,从供给的角度来看,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结果。发展黄冈市休闲农业对促进黄冈市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维护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探讨了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发展黄冈市休闲农业的模式选择。

参考文献

[1]王慧.农业旅游对建设新农村的意义及发展对策探析[J].农业经济,2006(6):20-21.

[2]彭江虹.长沙市修心农业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3]钟平.休闲农业发展之欧美借鉴[J].农村工作通讯,2009(7):45-46.

[4]孙伟东,金华锋.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6):

47-48.

[5]戴美琪,游碧竹.国内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7):93-94.

[6]吕红杰,于太君.浅析我国休闲农业在经济环境下的发展[J].民营科技技,2009(10):74-75.

[7]原梅生.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12):88-90.

[8]陈艳,龙岳林,张佳娴,李苗.中国休闲农业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9):149-151.

[9]吴天强.双桥区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

[10]孙明泉.乡村体验与环都市乡村休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66-67.

[11]郭焕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2]邓蓉.论新农村建设中的休闲农业发展[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22):99-100.

[13]胡海洋.体验营销在休闲农业中的作用[J].当代经济,2006(12):94-95.

[14]孙伟东,金华锋.发展休闲观光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2009(16):230-231.

[15]赵国如.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与模式选择[J].中国发展,2009,9(2):63-70.

[16]王婉飞,王敏娴,周丹.中国观光农业发展态势[J].经济地理,2006(5):854-856.

[17]刁广宗.中国乡村休闲旅游的兴起、发展和建设刍议[J].中国农村经济,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