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范文1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薄弱环节;内控管理;解决对策

随着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方面的问题也逐渐变多。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对内部控制的不重视、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岗位责任的不明确、控制体系的不健全、缺乏有效的财务和业务之间的沟通等等。这些方面的问题都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下文根据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的理解,分析内控存在的问题,继而分析了解决和改善薄弱环节的对策。

一、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管理的相关定义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防止人员非法挪用单位资金,防止资产流失,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第二、促进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顺利运转。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和控制目标,是正确并高效的管理好事业单位内部的资金,确保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并保障单位资金的使用过程安全完整,关于资金使用情况的资金报告具有说服力和真实性。

二、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管理的薄弱环节

(一) 财务会计管理架构不健全

财务会计管理架构不健全的现象也是财务内部控制的一个比较关键的影响因素,管理架构是否合理,控制流程是否规范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内控的效果。现阶段,一些单位没有完善的内控管理体系,没有制定比较严格的程序和规范,相关的审批、授权部门没有与执行和经办部门相分离,导致了内部管理制定的不健全,经济方面的流通问题存在模糊现象。会计处理流程和控制流程都被动简单化,这就使得财务内控更加薄弱。

(二) 事业单位人员岗位职责不明确

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相关的职责和权限不明确。对于相关岗位人员,其权利或者岗位有交叉的现象,这就导致在处理财务内控的过程中,会出现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问题。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不合理现象,已经存在了比较长的一段时间,财务人员有的是非财务专业,并且对于实际的资金管理没有经验,一人多岗的现象还存在。这些都是严重制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原因。事业单位的用人制度也是导致内控管理薄弱的一个原因,其由于没有采取竞争下岗等措施,导致事业单位的人员对于自己的工作没有危机感,也没有竞争感,所以办事方面,没有尽全力。

(三) 内控管理体系不健全

内控管理主要包括内部控制方法以及业务流程的控制,这两个方面的实现效果,决定了内部控制管理的直接效果,与财务会计的成效有很大关联。而现阶段,我们会经常察觉到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控制方法制度和系统并不完善。对于开展业务流程的相关事务方面,没有制定比较严格的程序和规范,相关的审批、授权部门没有与执行和经办部门相分离,导致了内部管理制定的不健全,经济方面的流通问题存在模糊现象。这样就导致在业务流程的操作过程中,相关的项目支出部分没有达到严谨和规范的程度,并且没有进行深思熟虑,而只是凭经验办事。

财务是对单位内部财务资金的管理,如果没有与业务管理相互联系和沟通,那么财务内控也只是起到了形式作用。财务管理人员对业务的实施和决策过程不了解,就会造成财务资金的损失,也就给单位带来了经济损失。

三、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管理薄弱的解决对策

(一) 规范财务管理,健全内部管理控制机制

为了更好的进行内部管理和控制,需要规范财务管理流程,健全内部管理控制机制。对于财务内部管理,如果不能建立良好的运行和管理机制,就会使得资金的相关运行、审批、下发等流程处于一个比较混乱的境界,从而导致管理过程的不清晰化,使得财务内控的效果没有得到实现。建立资产的专业审批流程和制度,每项业务都应该经过严格的审批和授权处理,严格避免相关人员与不经过授权的资产进行接触。并对单位的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定期进行盘点和查看,并且将出现不明原因、没有登记在案的资产移动问题进行问责处理。完善资产管理和处理流程。对于债权和债务进行及时有效的核查、分析和清理。对于资产损失现象,呆账坏账现象,要按照严格的程序向上级部门进行报批。

(二) 提升管理人员及财务人员素质,加强内控意识

人是一切活动的主导,也是决定行为的基础,所以提升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的素质,是提高会计内控效果的关键措施。管理者是制定决策的人员,其把握着单位的重大决策方向。根据《会计法》以及相关的内部控制管理规范,由于第一责任主体在单位内部占据中心地位,所以,加强对管理者或者是第一责任主体的内控意识的培养相当重要。可以对其定期举行相关的专题讲座与合作交流会议,使得他们对单位内部控制基础知识和重要性都有所了解,并且将具体的内控管理措施落实到位。与此同时,财务管理人员是内部控制管理的直接执行者,其对于单位的财务管理和方向有着管理责任,所以,加强财务管理者的内部控制意识,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 建立协调合作制度,进行岗位明确分工

事业单位的内部采取相互协调、高度配合的管理措施,并对不相容岗位进行明确的细化和分工,明确单位内部各职能机构的职权范围,避免出现相互牵制、相互影响的岗位分工问题。对于各岗位与各人员的权限范围和职责问题进行明确分析和说明,并且使得他们更加清楚的了解自己应该做什么,而不应该做什么,从而避免让相关人员出现越权管理、越岗牵制的现象。

(四) 制度部门预算制度并不断完善

部门预算制度是财政预算的关键部门,它是实施财务内控的组成之一。财务预算由以前的功能预算转变为现在的部门预算,是跟随着时代的步伐而不断转变的一种预算制度,具有现实意义,也表现出了财务管理的重大改革。对于部门预算方面,我们要加强预算范围和预算强度,主要可以针对以下几点来进行:扩大预算范围、细化预算内容、控制预算程序、确定预算标准。将部门预算不断的细化并落实到位,实现财务内部预算的合理有效的实现,促进内控管理的效率提升。

四、 总结与归纳

在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和管理方面的相关研究中,我们要结合现阶段事业单位的宏观目标与实际措施,分析出他们内控管理存在的缺陷,然后制定出符合实际需要的,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对策。针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中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没有相关规章制度、管理制度不健全、岗位职责不明确、内控体系不健全等相关问题,我们需要从控制人员、控制方法、控制措施以及控制中涉及到的相关问题,结合具体实际运行情况,进行仔细的分析和改进,确保事业单位高效运转。(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规划局)

参考文献:

[1]王霞.浅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J].现代经济信息,2010(10).

[2]秦旭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管理薄弱环节及应对措施[J].中国外资(下半月),2013(1).

[3]周侃毓.浅谈如何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内控制度[J].经济生活文摘(下半月),2011(8).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范文2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资产管理模式;优化策略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资产管理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活动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实践证明,基于内部控制下的资产管理模式是最适合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模式,但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着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效率。

一、内部控制在现代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中的内容和作用

1.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中的内容

为了能够有效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优化配置、会计核算准确以及资产安全完整和内控程序合法,需对资产的获取和和验收、使用和维护以及盘点、清查和处理等,进行严格管控,以此来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体系能够有效发挥其效用。

2.内控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重要作用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应当确保单位资产安全可靠、管理规范有序。物质基础的有效管理,对行政资产管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强化资产管理机构、授权审批体系管理,加强预算管理和资产日常经营活动管理和资产流动管控。由此可见,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经营活动和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过程中的内控模式

1.建立健全资产管理模式

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过程中,需建立健全资产管理模式,这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完善和健全内控资产管理机制,主要从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准确评估风险以及及时进行信息沟通交流和规范科学内部监督等方面着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管理过程中,经营性、非经营性资产应当划清界限,并对其分开管理;资产管理过程中,应当保证严谨性、严肃性,不断完善资金管控模式,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还与单位的内部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交流、内部监管和内部控制等方面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资产的有效管理。

2.构建内控管控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体系构建,对加强资产管理体系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践中,应当建立一套完善、高效的内控制度与管理体系,才能有效加强资产管理。在单位内控制度建设实践中,应当不断加大内控体系透明度、准确度建设,这对有效建设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与资产管理机制的高效运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加大内控关键要素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资产管理内控模式建设过程中,需对内控体系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和研究,强化内控组成要素管理,以此来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质量与水平。在具体内控管理工作中,财务工作首要加强,立足实际建立完善的内部财务工作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一批素质高、业务强的资产管理人才,确保内控视角下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能够得以良好的运行。

三、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资产管理的有效策略

1.将资产管理与内部控制结合起来

行政事业单位要想有效控制资产管理,首先要必须要对现有的内部控制资产管理模式进行完善。在单位内部成立评估小组,对资产管理进行风险评估,为单位的资产配置提供合理建议;对各部门的职责做出明确规定。其次,资产管理模式的完善离不开内部控制系统的协助,通过制定适应本单位的资产管理制度,保障本单位资产增值的同时,提升资产管理效率。避免盲目追求资产收益,应坚持以保值为主,避免过分的商业化行为对权力造成寻租作用,防控。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将内部控制与资产管理有效结合,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进行资产管理,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2.加强预算控制与授权审批制度

实践证明,资产的有效管理离不开内部控制机制,预算控制是建立与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关键、核心环节。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要通过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系,实现对资产管理的事前、事中与事后控制,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与严谨,严禁盲目调整单位预算,以避免对财政资金造成浪费。加强对预算管理的事中控制,尤其要对支付审核加强监管,保证各项款项准确落实。做好事后记录,为解决资产管理出现的问题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强化授权审批控制,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与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与相应职责,保证权责一致。

3.积极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的资产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开展各项业务活动提供保障,从而实现单位长期稳定发展,资产管理运营过程中,必会存在内部与外部可测与不可测风险,威胁了资产安全。同时,还要不断加强与其他单位之间的合作,及时对财务风险管理经验进行交流,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风险评估、风险识别、风险预警一体化机制。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应该有章有制,资产管理部门应该有效建立一套完整的资产管理制度,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运营效率和效果,以求防止资产流失管理机制的有效实施。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主要有:资产购置审批制度、资产采购制度、资产入库登记制度、资产保管清查制度、资产领用交回制度、资产处置审批制度、资产管理岗位奖惩制度、内部审计和考评制度、资产统计报告制度等。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购置与审批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在购买的过程中,必须经过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才能实施,同时根据政府集中采购的要求办理采购手续。

四、结语

总而言之,内部控制下的资产管理更加有效,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要健全资产管理模式,加强内部控制,对内部控制和资产管理的整个过程进行创新,从而不断提高资产管理水平,为各项业务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实现单位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静.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研究[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4(12):3-4.

[2]姚华.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研究[J].新经济,2014(2):70-71.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范文3

关键词: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既是国家法制化建设下的基本要求,也是其良性发展,提高社会公信力的一种体现。在这一过程中,必须结合内部控制的相关理念,改进资产管理模式、制度和方法,保证资产配置、资产核算、资产清查、资产使用的合理性,提升资产的使用价值,这也是有效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的成本、规范工作行为的重要手段,还可以避免一些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工作人员要深度理解内部控制的内容、目标和原则,科学开展资产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

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过程的问题

经过实际的调查研究,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有关资产管理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分别是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以及资产清查等方面,现本文对此进行详细介绍,为相关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1、资产配置不够合理

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对资产配置认识不够深入,没有设置独立的资产管理部门,片面地认为不设置相应的部门也可以进行准确的资产购买预算,这样就导致资产配置过于盲目,不够科学,致使实际资产大于现实需求,产生资产闲置,预算成本增加的问题。除此以外,还增加了对资产保管的费用,且资产折旧带来的损失也不断增加,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

2、资产管理职责不明确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资产使用过程的管理工作不到位,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职责不明确、监督力度不够,导致资产使用价值不能充分发挥。比如说,一些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形成科学的资产管理制度,将资产使用和保管等职能交由财务部门负责,而资产管理部门则形同虚设,对于资产使用过程缺乏监督,导致资产使用效率低,没有发挥出实际价值,且质量和数量都有影响,这也是内控工作开展的要点。

3、资产处置相对比较随意

在现实当中,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资产处置的不合理性主题要体现在缺乏科学的处理流程、领导“一言堂”现象严重、资产价值评估体系不健全,致使资产的卖出价格要低于资产的实际价格,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笔者认为,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相应的法律体系,且制度不完善,对内部控制影响较大。

4、资产清查不全面

资产清查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才能有效开展,这一工作的落实可以为内部控制工作提供依据。但是,在实际当中,行政事业单位历史遗留问题较多,为资产清查带来一定的难度,且清查的内容不够全面,仅仅是一种数量上的核对,没有对其价值进行核算,导致清查效果不佳。

二、基于内部控制下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策略

1、完善资产配置制度

首先,要建立相应的预算制度,加强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了解实际的诉求,制定资产采购计划,从而提高内控过程的成本管理。除此以外,为了保证预算工作的专业性和实效性,要由专人、专职、专责管理,并对预算结果进行分析,既要满足实际需求,又要合理控制成本;其次,提高部门领导对资产配置的重视程度。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将资产管理作为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业绩考核的指标,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其积极性和责任意识;其三,发挥各部门的主动性,完善流程。由各部门提出需求计划,相关领导根据前几年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审核和改进,最终确定,保证资产配置符合内部控制的相关要求,降低成本。

2、规范资产使用管理

第一,明确资产管理部门的职责,确定其管理的内容。对于资产管理部门要进行资产使用申请流程、资产使用、资产回收、资产保管、资产出卖等等方面的制度建立,规范资产管理过程,按照实际情况追责,奖功罚过,绝不徇私;第二,要对一些重要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动态监管,了解资产的状态和实际的使用价值,保证资产使用和申请时的计划一致,规避随意使用资产的现象发生;第三,对资产使用之后的结果进行验收,尤其是固定资产,要检查其数量和质量是否存在问题,如果是因为使用不当或者其他人为因素带来的资产价值降低,要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这也是内控理念的一种表达。

3、资产处置方面

有关于资产处置方面的工作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完善,其一,建立相应的资产处置法律法规,形成法治化基础,规避随意处置资产的行为,并制定针对性的处置流程,先由相关部门审核资产是否达到应该处置的条件,然后对其进行估价,接下来上报相关部门,获批后方可处置,严格控制每个流程,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其二,建立科学的价格评估体系,由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统一的标准,单位内部也要设置相应的评估专员,并做好评估过程的监督工作,防止人为盗卖国有资产的行为发生。

4、资产清查方面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清查难度较大,尤其是一些遗留问题,缺乏有效的解决措施,到目前为止,这一问题仍然影响资产清查。基于内部控制理念,笔者建议,可以对资产类别进行划分,建立一定的数据库,以时间为界限,对以前的资产注重折旧、数量、处置等方面管理和清查,对于一些新购置的资产要采取全过程动态管理模式,建立信息平台,及时更新资产的相关信息,了解资产动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要重视资产管理,结合内部控制的相关内容、方法和理念来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增加资产的使用价值。通过对资产购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和资产清查等方面的全过程管理、信息化管理和动态管理,来增强管理效果,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体系的完善,建立良好的内控环境。

参考文献:

[1]陈艳利,宁美军.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15(10):60-61.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范文4

(一)缺乏规范性管理文件和环境。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监控文件并不健全,除了2012年国家颁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文件之外,并没有有效控制单位内部监管的文件,而且这部文件也并不是特别为行政事业单位颁布的,所以它具体一定的适用性,但并不会完全适合。行政事业单位缺乏有效财务管理监控文件的现象导致了该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时并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为依据,一切都以自身和单位的政策为主要实施依据,在这种缺乏明确指引和规定文件的大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并不能够很好的开展。

(二)缺乏健全、完善的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以往会计管理主要选择的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分级管理统一领导的模式对统一形式领导、分散形式财务间权力分配的冲突与矛盾进行了全面激化,由此就使得会计管理体制出现管理问题的情况下会出现一些对个人利益进行谋其的不良行为,由此降低会计制度的效率与质量,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过分强调领导权力对决策民主化需求极为不相适用,而且因为经济责任追究机制的不完整与缺失,所以向职能部门与委托人分配的财政权力会在实际应用中出现责任推诿现象。

(三)缺乏对成本的合理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单位在扩大工作范围的同时,也在将强着自身的软硬实力:聘请知名管理者、建设新单位、购置新的设备:桌椅,计算机,多媒体工作室等。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但国家政策的前期补贴很难将这些做到全面化,单位在这种情况下会像银行贷款。由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大部分都是非盈利机构,这就形成了单位贷款增强自身实力,但在理论上讲,单位是没有还款能力的。这使单位在盲目进行面子化建设的同时也背负了大量债务,因为它本身并不具备偿还能力,因此单位在像银行的贷款中还存在着债务的风险。在行政事业单位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会采取这一办法进行单位的扩张建设,但缺乏对资金的有效利用,没有控制成本的思想,这对单位的长期发展非常不利。

二、基于内部控制视域下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创新策略

(一)加强单位领导对财务管理的重视,建立全面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想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内部监控,首先应当加强单位领导的重视力度,只有这样才能让单位从自身全面积极的改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措施。同时建立单位自己的财务管理措施,改良完善机制。让财务管理人员做到“有章可依”,能约束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方法。这其中应运用精细化管理。在财务管理中运用精细化管理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控有着重大意义。实施精细化管理能将将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分割成细小的部分,能明确对单位财务有一个准确的预算和各个环节的严控把握,它具有“精”和“细”两个方面的特点,“精”指它能够将财务工作责任到人,做到一岗一责,使工作人员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精炼自己的工作方法,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能够有效进行财务工作的开展。“细”则是工作的细致化。精细化管理将庞大略显臃肿的财务管理机关细细分化,使其一目了然,能够及时发现管理工作中的漏斗并及时找出和改正。单位领导加强对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下运用精细化管理。能在开展工作时细致分化单位庞大的财务资金,在管理运用时又能够快速有效的将资金进行整合。并且责任明确。

(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是单位财务管理的根本,他们直接进行着单位财务的管理。甚至他们比规章制度还要重要,因为规章制度也是需要人来实施的。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能够直接影响到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质量。单位应当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素养和个人道德品质的提升。培养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让他们更好的开展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范文5

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一)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内部控制认识不足

之所以说,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内部控制认识不足,主要是诸多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在思想上秉持着老传统、老观念,对于当前市场环境的变化没有看清、看透,相应的单位领导也就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的及必要性,在具体推进各个经营项目的过程中依旧按照以往的方式来进行,长此以往行政事业单位必然会与市场经济环境脱轨,导致单位停滞不前,甚至是步步后退。除此之外,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则错误的认为内部控制制度就是建章立制,其是一种约束管理者及管理工作的一种手段,如此错误的理解内部控制,必然会导致内部控制定位偏差,使其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动态监督单位的经营项目。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漏洞

行政事业单位施行内部控制,需要制定健全的、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条款涉及到单位的各个业务环节及工作人员,使内部控制规范、合理的落实。但目前诸多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漏洞或缺陷,不成书文,那么内部控制制度将无法有效的、全面的约束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工作的执行将缺乏统一的标准,必然会影响内部控制执行效果。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控制程度低

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行政事业单位要想持续、稳定的发展,需要加强预算控制,尽量规避资金流失、资金浪费等现象。但遗憾的是目前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控制都比较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简单、粗糙,只是根据当年财政状况、收支实绩、业务情况等方面进行大体编制,既没细化也没核定,导致预算方案的应用价值较低;还有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控制并没有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及业务情况,科学、合理的规划预算方案,并且业务经营的过程中不断追加预算,使预算控制效果不佳。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措施

基于以上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的了解,确定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一)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体制

为了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持续健康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全面加强财务会计管理整治,尤是内部控制方面。处于解决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全面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考虑,单位领导应当组织财务相关部门优秀员工,共同建立临时小组,负责财务会计管理体制的建立,也就是积极学习和了解国家财务改革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全面的调查和分析本单位财务会计管理的实际情况;深入的分析和考虑单位财政框架存在的缺陷或不足等,进而科学合理的制定财务会计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监管制度、奖励机制等,以便在财务会计管理体系下财务管理各项工作能够规范合理、稳扎稳打的落实。

(二)编制健全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要确保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所有经济业务都能够按照正常的进度进行和完成,就要制定一些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和相关条例。基于此,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做好内部控制制度编制工作,构建健全的、完善的、适用的内部控制制度,使其在单位内充分发挥作用。当然,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构建内部控制制度时应当将预防控制放在首位,结合财务会计管理内容来编制内部控制制度条款,保证各项条款有效且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其次是根据单位业务,合理编制内部控制程序相关约束条款,使之可以在内部控制工作执行的过程中予以约束,保证内部控制规范化、合理化落实。

(三)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和考核

强化会计内部控制管理,使其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充分发挥作用,还需要注意强化内部审计监督与考核。也就是明确单位的所有需要审计项目,根据审计标准及相关要求,合理的规划审计监督和考核的内容、标准、时间等方面,以便定期进行严格的内部审计监督与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问题,为提高各项财务会计管理奠定基础。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范文6

关键词:内部控制;绩效预算;风险点

一、行政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概述

20世纪70年代,西方各国受经济衰退影响,公共财政赤字持续,政府也面临着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管理危机,美英各国为应对该问题,推行了以绩效评估为主的预算制度,绩效预算管理的理论应运而生。

所谓的绩效预算管理是指政府和财政部门根据政府绩效管理原理,对负有公共受托责任的部门,就经常性拨款采用的绩效拨款和绩效评价制度,它主要包含绩效指标设定、绩效预算编制、绩效预算执行和绩效预算评价四个环节的内容。

实施绩效预算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具有重要意义,它将绩效作为预算的起点和导向,使得绩效和财政资金的分配紧密结合,能够有效的调动预算单位的积极性,提升资金的利用效率。

二、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中的作用

绩效预算管理虽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它与单位的内部控制在管控目标、全员参与和全过程控制等方面具有很多的相似性,因此内部控制能够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绩效预算管理起到较大的影响,具体体现在:

(一)内部控制能够有效克服绩效预算中的管控缺陷,促使绩效预算管理更具有科学性

由于内部控制贯穿于行政事业单位日常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因此它能够有效识别绩效预算实施过程中的内部和外部风险,促进绩效预算管理体系在实施过程中针对内部控制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规范和完善,从而实现由内部控制对绩效预算的动态监控。

(二)内部控制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

内部控制对单位预算编制过程中的编制方法、预算指标内部分解批复和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各项规定,能够有效促进各部门的财权与事权的匹配度,提高各部门职责的履行和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内部控制对行政事业单位绩效预算评价具有促进作用

绩效预算评价是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内部控制之所以能够对其具有促进作用,主要是因为内部控制对于预算执行结果的真实性提供了保障,内部控制能够确保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各项数据的真实性,对预算执行结果产生了积极影响,从而从侧面为绩效评价打下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三、从内部控制的视角看行政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的关键风险点

由于绩效预算管理目前处于改革和试点范围阶段,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来说,即存在较多的控制风险。笔者通过总结,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风险点:

(一)绩效预算指标设置中的风险点

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绩效预算时存在指标设置不科学的风险。绩效预算指标设置不科学主要体现在指标设计不全面,无法统一,从而导致在设置指标的时候很容易受到批评,无论指标细化到何种程度,总有不适应实际情况的问题,造成在设置评价指标时存在评价指标不科学、失效的风险。

(二)绩效预算编制过程中的风险点

行政事I单位在绩效预算编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点有:

1.预算编制过程不够公开透明的风险。

IMF对于财政透明度的要求是“政府应该在明确界定其角色和责任、确立清晰的财政管理的法律和行政框架的基础上,向公众提供关于过去、现在和将来计划的政府财政活动的全面财政信息,并将对公众的承诺反映在公布的财政信息中,公开全面、可靠的预算报告等”。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由于没有准确、真实的信息反馈,我国目前绩效预算在编制过程中无政策依据和经济基础,公众也无法对预算编制实施有效监督,因此,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时以资金为重点,财务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导致预算编制与执行、资产管理等经济活动脱节,预算编制透明度不高。

2.绩效预算资源分配效率偏低,预算资金浪费的风险。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存在重总量轻分配,因此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以短期预算为主,没有对资金项目的远期规划进行统筹考虑,从而导致预算资金被应用于短期投机性项目中,而一些中长期资金不能在执行中落实到具体项目中,导致绩效预算资源分配效率偏低,预算资金浪费严重。

(三)绩效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风险点

行政事业单位绩效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点是:不按照绩效预算规定的指标和标准执行,预算调整追加较为随意,存在超预算、挪用预算资金的问题,影响绩效预算的严肃性;没有建立绩效预算执行分析制度,造成预算执行进度不合理,存在过快或者过慢的风险。

(四)绩效预算评价中的风险点

绩效预算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风险点是:对绩效预算评价重视度不够,导致绩效预算评价缺乏约束力的风险;对绩效预算的评价结果应用度不够,导致绩效预算管理缺乏监督的风险。

四、如何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控制上述风险

正因为在实践中部分单位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缺乏对上述风险点的控制,从而导致绩效预算管理存在较多的问题,那么在实践中,如何通过内部控制建设将绩效预算管理工作相互联系起来,使得二者取得相辅相成的效果呢?笔者以自身所在单位的实践为基础,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设置完善的项目支出绩效指标框架体系,为内部控制的实施提供控制基础

完善的项目支出绩效指标框架体系能够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提供相应的控制基础,从而使得单位在进行绩效预算管理时能够以内部控制制度为管理准则,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作用。以笔者所在省份为例,通过建立项目管理共性指标等39个绩效指标框架,并对每个指标通过产出指标(定量指标)和效果指标(定性指标)进行细化,从而使得绩效指标框架体系较为完备,为内部控制的实施夯实了基础。

(二)统一绩效预算支出项目,改进预算审核方式,提高绩效预算编制的透明度和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

统一的绩效预算支出项目能够建立定位清晰、分工明确的政府预算体系,实现各项预算的统筹衔接,从而使得预算编制更加科学、高效,从而更有利于内部控制对绩效预算编制的管控。

传统的预算审核主要以直接审核项目为主,绩效预算审核应当以绩效目标指标为审核前提,所有预算项目均从项目库中提取,未入库项目不安排预算,对每个项目从预算编制、调整细化、资金拨付、监督评价、财务核算,实行全程跟踪管理,打通预算管理链条,实现对绩效预算的全过程管控和监督。

只有建立了统一的预算支出项目和实行了科学的预算审核方式,才能有效提升效预算编制的透明度和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建立严格的绩效预算执行审批和分析制度,严格管控资金支付

绩效预算执行应当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每一项执行申请都应当经由归口管理部门和财会部门审核和审批,对于重大的预算支出项目还应当实行联签制度,有效防范舞弊行为;建立预算执行分析制度,及时分析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严格控制预算进度;预算执行中对于资金支付业务要建立严格的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制度,保障预算资金的安全性。

(四)提高对绩效预算评价结果的应用,加强绩效预算管理的监督作用

各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提高对绩效预算评价的重视程度,改变以前的预算资金控制模式,将按预算申请拨付模式改变为将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资金使用挂钩,从而提高绩效预算评价结果应用的积极性,督促各单位规范预算资金使用。

五、结束语

绩效预算管理目前在我国尚处于试点阶段,如何在实践中将其与内部控制相结合,使二者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本文通过内部控制对于风险的管控角度对绩效预算管理进行分析,并将二者融会贯通,将内部控制应用于绩效预算风险的管控,以期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明园.我国地方政府绩效预算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04.

[2]米昂.政府绩效预算改革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