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范文1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我们必须从系统学的角度来考察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在宏观上,我们必须考虑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应根据系统的整体性、动态性、层次性、多样性等特点,以及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建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方法。在微观上,我们必须考虑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也是一个大系统,具有很强的层次性,在这个大系统中包含着多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包含着许多单个的指标。根据系统的相干作用原理和多样性特点,我们在建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时,尽量做到十分全面且不重复。所以,我们在建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系统学原理和规律。

  1  建立全面、科学的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方法

  1.1  坚持六个原则

1.1.1  坚持系统性原则。我们应把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看作为一个包含社会生产、经济发展、资源合理利用及保护生态环境的大系统,从这个系统中研究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数量关系界限。通过所设置的指标体系,来反映其中客观现象的内在联系,从而克服就经济生产孤立地研究经济生产的传统统计模式。

1.1.2  坚持特殊性原则。同所有系统都具有特殊性一样,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因而,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不均衡,可持续发展在不同发展水平国家里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和评价标准,因而各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应有许多不同的实际内容。另外,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别于工业等其它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其指标体系应包含其特定的指标指数。可见,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该体现上述两种特殊性。

1.1.3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和“两个根本转变”的原则。经济发展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个系统的核心因素,自中国农村改革以来,农业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人均GDP低,农民人均收入低,且中国农业经济高速发展走的是一条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的粗放型发展道路,这种发展模式与农业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是不相适应的。中国农业要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粗放型经营生产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以经济发展指标为核心,同时体现“两个根本转变”。

1.1.4  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原则。人口和环境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两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中国人口众多且文化素质低,这种状况在广大的农村表现尤为突出,会给中国农业的发展带来许多社会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因而实行计划生育、控制农村人口数量、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为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各类高级人才,是我国农业工作中的一项长期政策。另外,由于中国城市环境污染的蔓延和农村的自我污染,农村的生态环境受污染的程度日益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必须体现“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

1.1.5  坚持合理利用资源原则。自然资源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基础因素,在我国,自然资源总量是丰富的,但人均量很少,我国耕地资源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而且我国农业资源还存在利用率低、闲置和浪费的比重大等问题,这就要求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必须体现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

1.1.6  坚持“科教兴农”原则。科技和教育是促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个系统稳定、动态发展的关键因素。农业资源终归是有限的,人才和知识的潜力则是无限的。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依靠科教的力量来解决。另外,目前我国农产品的低质、低量现象,也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来解决。教育是一项意义十分深远的事业,只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才能促进人们科技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科技文化知识不断丰富,人们的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所以,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将教育和科技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

  1.2  实现两个结合

1.2.1  描述性菜单式指标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相结合。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蕴含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它不是单一体,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而单一的指标体系确实难以体现它们的实现程度。另外,考察我国以往统计指标和数据:经济统计比较健全和完善,社会统计指标未形成统一的逻辑严密的体系,生态统计则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指标和综合方法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所以建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不是只将原有的传统的社会、经济、生态等领域的统计指标简单照搬、相加和堆积,而是将原有的指标有机结合、提炼、升华和在一定程度上创新。[1]这就决定了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必须把描述性菜单式指标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并且在描述性菜单式指标体系中做到长期指标和近期指标、生存指标和发展指标、消费指标和储蓄指标、流量指标和存量指标相统一。总之,描述性菜单式指标体系侧重于描述、解释功能,而评价性指标体系侧重于评价、监测和预警功能。这两部分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不可分割的,共同构成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2.2  货币评价指标体系和非货币评价指标体系相结合。所谓的货币评价就是通过模仿市场,把市场价值延伸到非市场范围,将可比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赋予诸如安逸、环境和安全这些非市场成果,从而对不同领域里的发展活动加以比较,即用共同的货币单位对它们加以衡量,并将这些成果聚集为一个全面的发展指标,而非货币评价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满足人们多方面需要的多维发展,试图建立一套多维层次的指标体系,对发展的多个截面进行评价。[2]由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人们活动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相互作用很难用单一的货币体系加以描述和评价。这就要求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必须将货币评价指标体系和非货币评价指标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在经济领域中应采用货币评价为主,在社会领域和生态领域中应多用非货币评价,但在各个领域中绝不能只有单一的评价体系。总之,在建立健全的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时,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综合考虑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把比较客观且通用性好的货币评价体系和针对性强的非货币评价指标新体系有机统一起来,使整个评价指标体系既能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深刻理解和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素透彻分析,又能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进行主成分性分析和独立性分析。

  2  全面、科学的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包含四个子指体体系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既有描述性的又有评价性的,整体上形成了如图1所示的框架。

  2.1  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子系统

2.1.1  人均GDP、农民收入、农民生活质量指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主要是由经济指标来体现的。在这个经济指标群中自然不能缺少人均GDP、农民收入和农民生活质量指数等经济指标,因为这些经济指标既从绝对量上又从相对量上反映了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经济发展质量、速度。人均GDP从产值上反映经济发展,农民收入从效益上反映经济增长,农民生活质量指数从生活上反映经济状况。

2.1.2  教育投资占GDP的比重。加强教育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有两个重大作用。一是增加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和提高农民素质;二是加强了农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创新意识。可见,教育投资占GDP比重的大小直接影响着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进程。因而教育投资占GDP的比重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

2.1.3  农业科技投资占GDP的比重、科技贡献率。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低、储备不足、投入低、成果转化率低、贡献率低等现状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但农业科技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过程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一方面,科技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和自然资源问题的最有力手段;另一方面科技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保证。所以,农业科技投资占GDP的比重、科技贡献率是经济指标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两个指标,它们不仅从一定角度反映了当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程度,而且能够鞭策人们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来改变农业科技现状,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1.4  市场化程度指数和产业结构调整幅度指数。改革前的计划经济不适应中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特别在加入WTO后市场化程度指数在经济发展指标中的位置更为重要。经济发展不仅表现在量上,还表现在质上,且在质上的表现更为重要,产业结构调整是提高农业经济发展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所以,产业结构调整幅度指数是经济指标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2.2  反映农村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子系统

2.2.1  社会总成本利润率、综合要素增长率。可持续发展产生的效益是整体效益,既包含经济效益又包含社会效益。社会总成本利润率和综合要素增长率准确反映着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效益,但重点反映着中国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2.2  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农村剩余劳动力及转移指数、农业人才比例、农民负担指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我国过多的农村人口直接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采用科学的计划生育政策来平衡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实施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道难题,剩余劳动力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如就业问题、社会稳定问题),影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顺利实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想方设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人才的多寡影响着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因而,我们要制定各项有利于人才发挥才能的政策和措施来诱使有关专业人才从事农业工作。农民负担过重是我国农业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它影响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对社会建设的热情,成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可见,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农村剩余劳动力及转移指数、农业人才比例、农民负担指数是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

附图

  图1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整体框架图

  2.3  反映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指标体系子系统

2.3.1  单位标准能源创造的GDP、资源浪费率、人均可再生资源变动指数。自然资源和能源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资源利用率的现状能从一定角度反映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程度。单位标准能源创造GDP既能从个体上反映能源的利用率,又能从整体上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而反映出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单位标准能源创造GDP越大,能源利用率越高,越有利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资源浪费率直接反映着农业资源总体上的利用状况和浪费状况,间接反映着我国农业的科技现状和经济发展状况,进而反映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状况。我国自然资源总量是丰富的,但人均量是很少的,而且,相对于人类发展的需求来说,自然资源总是稀缺的。所以,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加强资源的再生产。由于不可再生资源再生产的可能性不大,因而可再生资源的再生产是在所难免了。人均可再生资源变动指数就是体现在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可再生资源的再生状况。可见,单位标准能源创造的GDP、资源浪费率、人均可再生产资源变动指数都能反映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状况,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指标。

2.3.2  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排污处理达标率。恶劣的生态环境会制约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因而人们要不断优化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创造条件。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能根本上说明有关部门对环保的重视程度及改善生态环境的决心和力度。排污处理达标率体现着治理生态环境的力度和效果。所以,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排污处理达标率也是必需的指标。

  2.4  反映公平发展的指标体系子系统

2.4.1  各地区GDP序列的全矩、各地区综合要素增长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代际间、代内间都能公平发展,都有公平的发展权。各地区GDP序列的全矩由绝对差值来表现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平衡性状况,各地区综合要素增长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由相对比值来体现各地区发展的平衡性状况。因此,它们都是反映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公平发展的重要指标。

2.4.2  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判别一个国家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3]基尼系数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能反映各地区获公平发展权的状况。

我国农业一直在动态地发展,其发展指标体系中的具体内容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们要遵循系统的动态性特征和原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  赵玉川,胡富梅.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及结构.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1997(12):58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范文2

一、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道路。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利益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J的,又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这就是要在科技的支撑下,沿着良性循环的轨道持续发展,以不断满足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裔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一个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

世界农业经过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等历史发展阶段,而我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阶段。农业的现代化,一方面为农产品的增长创造了奇迹,另一方面又给环境保护与农业的继续发展带来了弊端。持续农业是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针对农业所产生的弊端,进行替代和发展的一种必然产物。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人类活动以征服和改造自然为主的历史时期已告结束,而谋求人与自然协调,人与生物共处,保持环境清洁和维护地球生态平衡的新时期行将开始。在这个大的背景下,持续农业的提出与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

持续农业是在70年代桥代思潮的从础卜发展起来的一种战略构思。70年代在发达国家重新崇尚自然衣业,拟在比较发达的农业生产力水平L,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替代农业、再生农业、超石油农业、超工业农业等,实质上是要在低投人的基础上发展自然农业。这一次的林代思潮,由于对科学技术的忽视一与排斥,导致一r在实践中的失败。此后,经过几80年代初期的酝酿,so年代中期正式提出持续农业。oo年代初期在国际上进一步受到重视。持续农业最初是由美国发起的。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o)提出“2仪刃年转向持续农业的全球政策”。1988年联合国粮农组织(UNFAO)制定了“持续农业生产:对国际农业研究的要求”的文件。同年10月在美国阿肯色州大学召开了国际持续农业体系学术讨论会。1991年4月,在荷兰召开的农业与环境会议上,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了实现持续性农业发展的三个战略目标:即积极增加粮食生产;促进农村综合发展,增加农民收人,消除农村贫困状况;合理利用、保护与改善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1992年6月,在巴西召开了有18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加,有118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会上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持续发展与持续农业的观点为全体代表所接受:与会者认为:造成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因,不仅来自城市的工业污染,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而且也来自最古老的产业即农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等国际组织认为,持续农业是整个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总理率团出会,并承诺要认真履行会议所通过的各项文件。会后我国政府提出了促进中国环境与发展的“十大对策”,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在1992年7月2日召开的第23次会议上,决定制定与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可持续性农业科学技术

我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经验。近4O年来,全国粮食总产由1.1亿吨提高到4.4亿吨,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结构改善,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中国农民已基本上实现温饱,正在向小康迈进。同时,我国的农业和农村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人均耕地少,而且还在减少,近十年全国每年减少36万公顷,人均粮食不到400公斤。农村欠发达,农民平均收人甚低,而且增长慢,农村人口增长快,文化水平低,农业剩余劳力约占农业劳力的l/4。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抗灾能力差,农业生产率常有较大波动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投入效率不高,化肥和灌溉水利用效率低,农业生产成本卜升很快、农业环境污染日益加重,受污染的耕地近2《XX)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巧。我国的农业和农村要摆脱困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目标是: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牛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再生能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要达到上述目标,除了靠政策、靠投入、继续改革开放以外,十分重要的就是要发展可持续农业科学技术。

可持续性农业科学技术是支撑农业与农村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主要是指高产、优质、高效、资源节约(节水、节肥、节能、节农药、节饲料等)型科学技术、品种发掘和改良技术、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病虫害技术、环境保护和治理技术等。从综合、持久和整体的角度来看,也可理解为集约化的生态农业型技术。我国虽有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技术,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在我国无论技术开发推广和应用水平都比较低,这种状况己经制约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也对农业环境保护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为了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和合理利用、保持资源的目标,农业在继续增加生产资料投人的同时,必须充分依靠科学技术,特别是可持续性农业科学技术,提高投人效率,以支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农业科学技术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高产、优质、高效、节本和节约资源;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增殖资源的一致性和持久性;不污染环境,甚至可保护或改善生态环境;可提高物质投人的有效利用率,并有持续性的效果;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一致性,有利于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和持续发展;考虑到全球的生态环境,以及全人类当代和子孙后代的发展需求,微观和宏观、目前和长远的一致性;研究与开发中涉及面广,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持久性,难度较大。

今后,在科技工作中,要牢固确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并用于指导自己和所有的科技活动。在实际工作中,特别要重视研究、升发和推广可节约资源、可提高产量和品质、可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积极开发农业和食品领域生物技术,提供安全丰富的动植物食品。对现有农业技术,要用持续发展的观念,从对资源利用率、产品产量和品质以及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可持续侄评估,推广其中有利于可持续性的技术,淘汰不利于可持续性的技术。要研究推广提高农业投人物质,如化肥、农药、灌水、农业机构和油、电等利用效率的技术。用生物技术培育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动植物新品种,提供优良的新种质资源,加强植物和动物基因工程育种技术研究和开发。建立和完善良种选育和繁殖体系,确保优良品种(组合)的纯度和最高应用年限。要研究动植物重大病虫害综合治理和预警技术,加强生物农药的研究与开发,减少病虫灾害损失。积极推动可持续性农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特别从财政、设备、实验手段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同时要加强可持续性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增加科学技术储备和后劲。重点开展区域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支持系统和综合技术研究。建立健全广泛、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充分发挥县一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作用,加强农业技术服务站点和网络的建设,造就一大批具有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为农业和农村的持续发展服务。

三、大力研究与开发可持续农业科技,支撑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科学技术,在我国的一定范围内,已形成了共识,也有了一定的工作基础,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农业科技的研究与应用是有利的。但是,要把这项全民战略在全民形成共识,并变成全民的共同行动,还要做许多工作。

1.加大宣传力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和(中国21世纪议程》已把保持国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为一条战略方针,农业和农村的持续发展问题已被提到首要位置。对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农业科学技术应当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会议和科普活动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强宣传的力度,尽快地帮助政府官员、科技人员、企业职工、劳动农民和在校学生,普遍确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致力于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可持续性农业科学技术,持续地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人。

2.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统揽全局C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涉及全球和全人类的战略。

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伦理的依据,是约束人们行为的道德规范。人们的行为与活动,不能因为一个地域的利益,而损害另一地域的利益;不能因为目前的利益,而损害长远的利益;也不能因为一部分人的利益,而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从事农业科研开发和推广应用的单位和人员,应当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认真地检查自己的规划、计划、科技活动和科技管理,及时淘汰那些不符合持续发展的部分,充实有利于持续发展的部分。同时,应当制定科技人员守则,以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道德来规范科技人员的行为与活动。

3.切实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有关方针政策。国家和地方对农业和农业科技的发展已制定了不少的法规和政策,我们应当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认真贯彻执行、修正和充实。与农业和农业科技关系密切的内容较多,如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有以下方针、政策。自然资源保护方针一:全面规划、积极保护、科学管理、永持利用。野生动物保护方针: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增殖并重,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

4.开展对可持续农业科学技术的评估。要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指导农业科技活动和农业科技管理工作,在制订规划、计划、实施方案,以及进行科学研究、检查、验收、鉴定和成果转化等,都要贯穿着可持续的标准。为了有效地指导和规范科技活动,对可持续农业科学技术的属性,应当进行深人而实际的研究,尽快制定出评估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

5.科技人员要全面参与可持续发展。要广泛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并逐步形成制度,“促使全体科技人员参与可持续发展以及可持续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参与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参与可持续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科学技术的宣传工作;二是参与政府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政策、规划、计划、立项、实施及检查验收等方面的决策咨询工作;三是参与可持续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科技的研究、开发、示范、推广和应用工作;四是到县(市)、乡(镇)和行政村担任科技副职,直接指导农民实施可持续发展工作;五是科技人员应当自觉地遵守可持续发展规范,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感召社会公众。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范文3

摘 要:农业可持续发展是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技术变革与体制改革来满足当代人及后代人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其中土壤肥料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本案,笔者将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探讨土壤肥料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壤肥料;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147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包括农村、农业环境与经济,而其核心内容是当代科技发展,基础是改善土壤肥力及持续增产增收,目标是持续利用土地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宗旨是高效、优质、高产及农村共同富裕。其中,土壤肥料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据此,笔者首先分析土壤肥料问题,然后再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提出解决对策。

1 土壤肥料问题

在农业发展中,土壤肥料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亟待解决。

1.1 土壤缺乏养分

科技的进步提升了农业生产水平及复种指数,但却突显了有机肥不当使用等问题,这将降低土壤的基础肥力、物理形状和缓冲能力。据调查,我国缺磷耕地占55%、缺钾耕地占55%~65%,这严重制约了农业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1.2 施肥比例不合理

在农业发展中,化肥与有机肥的施用比例不合理主要表现为钾、磷、氮肥等的施用比例不均。其中,磷、氮肥的施用普遍超标;钾肥施用量相对偏低;低浓度或单一化肥的施用量偏大;高浓度化肥的施用量偏低。此外,为了实现增产增收,化肥的施用量h比有机肥多,凡此种种都不利于土壤肥力的提升。

1.3 施肥不科学

施肥不科学将会破坏整个生态环境,比如施入过量的磷、氮肥,会在雨水的作用下流入江河湖泊中,从而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这将严重威胁水中生物的安全。此外,在有机肥的施用中,农户普遍不重视肥料的腐熟情况,易引起生物污染,并最终造成土壤肥力下降。

2 土壤肥料问题的解决对策

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笔者提出如下如下方面来解决上述土壤肥料问题:

2.1 选用微生物肥料

近年来,微生物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微生物肥料于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具体表现如下:氮肥,其可增加土壤氮素及作物的氮营养素,如固氮蓝藻、固氮菌及根瘤菌等,从而实现了氮肥的充分利用;有机磷与综合性细菌肥可充分分解土壤的有机物质,从而提高了土壤的肥力;钾与无机磷细菌可分解土壤内难溶性的矿物质;抗生素,可防治作物病虫害及促进其生长;菌根菌肥料,可促进作物根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菌肥,其一般在播种时用作种肥,但其不得与杀虫农药混用。

2.2 废弃物资源化

废弃物资源化是一种将作物秸秆与畜禽粪便转化为有机肥料的产业化技术,如以作物秸秆为基质原料、以作为秸秆为猪饲料原料及用秸秆来制作秸秆板材等。在未来的发展中,可通过研制复式混合高温发酵菌剂来实现在短时间内发酵作物秸秆及将其转化成有机肥,从而提高土壤肥力及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3 测土配方施肥

在作物种植与生产中,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可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其中测土配方施肥是先了解土壤缺少何种肥料,再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进行补充,以平衡土壤肥料的供需及满足作物的生长需要,从而提高土壤的生产能力。据此,在实际应用中,应先以施肥土壤的具体情况为依据,确定肥料的用量、品种及配比等,从而实现对肥料的合理利用。

2.4 土壤肥力监测

为了提高土壤肥力及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应重视对土壤肥力与肥料施用的监测,如建立基于现代科技的肥料施用效益试验网络体系,以实时监测土壤内钾、磷和氮含量,从而为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提供有利条件。此外,还应建立数据库,以期提高资源信息在一定范围内的共享程度。在传统模式下,单一的施肥方式将造成肥料与能源严重浪费,甚至会破坏现代农业的生态环境,如土地板结、土壤酸化等,从而降低了土壤的质量。对此,可运用现代施肥方式来实现科学施肥,以减轻其对生态环境及植物的影响,特别是可减少有害物质在土壤中的滞留量等,从而提高了土壤的保肥蓄水能力及肥力的利用率。

3 结语

土壤肥料是重要的农业资源,其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上发挥关键作用。因此,笔者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针对土壤肥料问题,提出来下列对策:选用氮肥、有机磷与综合性细菌肥、钾与无机磷细菌、抗生素和菌肥等微生物肥料,注意在实际应用中,应结合客观实际来选用相应的微生物肥料;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具体指的是作物秸秆与畜禽粪便;测土配方施肥,即根据监测反馈来补充土壤中缺少的肥料;土壤肥力监测,具体包括建立肥料施用效益试验网络体系和数据库,以提高施肥的科学性。土壤肥料研究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理应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史德军.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看土壤肥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吉林农业,2012(4):84.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范文4

关键词:高中人文地理教学;可持续发展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5-0069—02

人地关系论是人文地理学教学的核心理论,而一种全新的人地关系论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己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与必然选择。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必须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并以其为主线贯穿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之中。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发展,加强高中生人文地理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对手提高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认知和技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文地理教学中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

新课改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分为三门必修课、七门选修课,加重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比重,缩小自然地理比重,使之与实际生活联系更加密切。在未来的社会里,人地关系日益复杂,矛盾日趋尖锐化,可持续发展思想适应了未来地理教育的需要,所以一贯以人地关系为研究核心的人文地理教育又在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中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人文地理教育的目标是面向二十一世纪育人,促进可持续发展。要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树立参与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新地理观念,要让学生掌握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地理技能和能力。

要通过人文地理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持续迅速发展,不存在西方国家在工业初期所具备的资源丰富、市场宽松的优越环境,取而代之的是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阻碍和谐发展的问题,所以实行新的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便成为中国的一种必然选择。

在能力目标上,要使学生在人文地理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的使用,提高其可持续发展的地理技能和能力,能够解决在实际生活中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能够提出方案、措施和办法。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方面,针对高中生可塑性强,思维活跃的特点,通过人文地理教学,使学生端正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态度,积极地推进人文地理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树立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二、人文地理教学中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

根据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的要求,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现行的教学内容要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讲述地理事实,把发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积极联系起来,并正确面对和解决环境问题、有害性生产问题、贫困问题,将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作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内容。一般地说,可持续发展教育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 社会可持续发展教育

包括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消除贫困、防灾减灾等方面的教育。通过社会可持续发展教育,使学生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点,掌握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包括农业和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工业、交通与通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能源生产和消费区域的开发教育,等等。通过经济可持续发展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建立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能自觉地坚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 生态可持续发展教育

包括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教育,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教育,荒漠化防治与土地退化整治的教育,保护大气层、控制大气污染的教育,防治酸雨的教育等。通过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生态恶化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必须关注的问题,也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应优先考虑的关键,从而能自觉执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三、人文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方式

1 问题式教学的方式

人文地理教学面对的是高中的学生,他们大部分求知欲强,有探究精神,而且具有极强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在教学中,当讲授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之后,教师可以围绕某一人文要素,设计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命题。

比如,在人口与环境第一章,可围绕“中国人口老龄化”、“中国人力资源如何开发”、“中国人口年龄构成”等命题进行设计、讨论,鼓励同学们各抒己见,教师进行画龙点睛的小结。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训练了学生的参与能力,同时也进行了爱国主义和民族责任感、使命感的教育。

2 社会实践的方式

社会实践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制订计划,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调查、自愿者活动、社会实习等活动,唤起学生的主动性。比如可引导学生参与环境与发展的信息活动,利用课堂和壁报消息,多渠道积累社会环境与发展的消息,开阔学生的眼界。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为核心。因此,代表新的人地关系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理所当然地成为当前人文地理教学中的主线,并贯穿教学内容的始终。

3 案例教学的方式

案例教学有利于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强化能力的培养和观念的形成。高中学生是一个具有青春和活力的群体,有着积极的创新的意识。高中教师的教学应该适应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尤其是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多结合身边的案例,或者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理解。通过充分的备课和案例选择、精彩的课堂设计来促进地理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顺利进行。

4 视频教学的方式

由于人文地理学具有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视频教学的手段,制作教学软件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在地球表面某一特定空间或区域,有由阳光、大气、水分、地势地貌、河湖、动植物、土壤、矿物资源等组成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人口数量、语言文字、艺术、饮食文化、民情民俗和宗教和建筑风格;有着工业和农业等生产活动、存在着地域联系、乡村和城市、环境问题等。它们用不同的方式将语言文字和艺术等扩散到其他区域和空间,也用不同的方式接受着其他区域和空间传播来的语言文字和文化艺术等。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内在关系。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人文地理知识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时,一定要始于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更要回归到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同时注意思维方式的教育,要求学生善于思考多学习,深入实际多考察,能够从结构的整体性去认识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以区别于自然地理学的学习方法。

5 专题教学的方式

如对于人类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过程,可以采用专题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本质是在今天就设法优化工业社会阶段的人地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当人们看到可供食用的生物数量显得不足时,人类发明了驯化动植物技术,出现了畜牧业和农业。进入工业社会,人类生产的原料和能源大都来源于矿产。另外,从狩猎采集向农业社会的转变、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都是技术变革的结果。

再如,可持续发展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在必修二教材第四章有可持续发展的专题,专题谈到了从人地关系思想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转变,存在的环境问题到解决问题措施。通过这一专题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

6 专题讲座的方式

人文地理知识理解并不难,但内容分散,不容易抓住重点和难点。因此,在复习方法与策略上,应抓住知识的核心即可持续发展教育。针对这些教学和教育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可以采取专题讲座的方式,打破班级课堂授课制的约束,组织高中学生集中专题讲座,以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范文5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oil erosion in Maiji Area of Tianshui C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water conservation and the new dire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in Maiji Area, from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ater conservanc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y. B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ater conservancy, agriculture, ecology to protect the Maiji Area of water and soil resources to afforestation, planting grass, to develop the animal husbandry as a means to develop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basic farmland, thus driving the economy development of Maiji Area.

P键词: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生态

Key words: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ecology

中图分类号:S1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4-0080-02

1 麦积区概况

天水市麦积区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的东南部,东接宝鸡市,西靠甘谷县,南邻两当县、徽县,北连清水县、秦安县。麦积区地处东经105°25′~106°43′,北纬34°06′~34°48′之间,东西长123km2,南北最宽处50km2,最窄处不足5km2,海拔在1000~2100m之间,区内山脉较多,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部和南部的地层褶皱隆起,形成山地地貌。北部为黄土丘陵地貌。中部小部分地区因受纬向构造带的断裂,形成渭河地堑,经第四纪河流分育和侵蚀堆积,形成渭河河谷地貌。全区总面积3480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512km2,占全区总面积的43.45%,致使区内土地肥力大大降低,极度贫瘠,耕地面积大幅减少,植被破坏程度严重,农业的基础条件恶化,干旱随之加剧。这些都成为制约麦积区社会全面进步、经济发展以及生产水平提高的障碍性因素。因此,麦积区全区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积极有效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已是刻不容缓。

2 治理方向

2.1 以水利可持续发展为方向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也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是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资源。水利涵盖内容比较广泛,例如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洪减灾、整治河道、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等许多内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位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就是水利,水利建设是利国利民利生态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是,我国在水利建设以及水资源的利用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水土流失会导致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包括河道断流,植被破环等。这些后果会进一步导致枯水季节水量减少,进而引发涝灾;地表径流增多,加剧洪水泛滥,淤塞河道水库,降低水利经济效益;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水资源质量下降等。因此治理水土流失,实施水土保持措施,是当前唯一的选择,尤其是在麦积区这样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所以,只有确保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障麦积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只有确保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土保持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水土保持是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效手段,是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的有效措施,是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的有效途径。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具体作用主要有:①有效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水土保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土壤的入渗量,提高土壤湿润度和田间土壤含水量。一些水土保持措施还可以将地表甚至地下径流进行拦截并储蓄起来,以便后续的利用,一方面在汛期可以削减洪峰,减少洪灾,提高防洪能力;另一方面,在枯水季节可以补充径流,提高枯水季节的土壤含水量,减少旱灾的发生,也降低了径流的年际变化。②水土保持可以极大地减少水土流失量,阻拦泥沙的流失,保护土壤资源,进而保持了土壤的肥力,增加农作物产量的同时减少水库、湖泊、河道等的淤积,提高水利工程的效益,延长水库的使用寿命。③水土保持可以增加植被的覆盖率,加大山体表面的稳定性,提升环境质量的同时达到减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更重要的是降低了滑坡、泥石流对水利工程损坏率。④水土保持可以有效防止土壤当中的有害物质进入水体,提高水环境的质量。

2.2 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方向

农业在中国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安定天下、稳定民心的战略产业,农业也是国民经济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出现,展示了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其核心力量就是保持水土、生物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确保生产力稳定增长,维护环境质量和生物多样性,同时提升经济效益,满足人类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水土资源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水土流失会导致耕地资源减少,土壤肥力下降等后果,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防治水土流失和保持水土资源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为了确保农业稳定发展,在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过程中,要有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优化方案和因地制宜的实施步骤,把农业生态平衡、农林牧生产和农业环境的保护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功能互补、效益互补,建立起完整的旱作物农业增产体系。另外,为从根本上治理水土流失,必须首先解决农民的永久性生存与增收问题,实现四同步:①强化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基本草地和具有地域资源优势的基本经济林地建设,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生产无限的农作物资源,以提高人畜承载能力,减轻人畜对土地的压力。②调整农业结构,改变农业种植种类单一的模式,引入牧草、经济作物的种植,大力推广粮草间作,将牧草引入农田耕作系统,发展粮食~饲料~经济作物的三元结构种植模式,以解决牲畜舍饲所需饲草数量的增加问题。③推进农业产业化集体化现代化,将耕地集中起来,统一整治、种植,将有限的耕地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引导农民致富。④实施生态移民,做好生态移民的宣传工作和后续保障工作,将沙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人口及时移出,然后对相应地区进行沙漠化治理,运用水土保持措施,避免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2.3 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方向

生态可持续发展是现如今各行各业追求的目标,环境友好型社会也是人类追求的目标,而水土流失会导致土地荒漠化,绿色植被减少,进而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失衡,所以做好水土保持对改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水土保持是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工作,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不但要注重水利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要注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水利、农业、生态统一规划,综合治理,要将水利措施、农业措施、和生态措施有机的结合起来。

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是通过增加植被的覆盖面积,改善空气环境和水环境。以森林作为植被的主要部分,森林覆盖的区域可以减少地表径流,树叶的截流和蒸腾量较大,可以增大空气湿度,增加陆地循环的降雨量;森林的根系不仅能提高土壤的孔隙度,增加水向土壤渗透,而且能固结土壤,大大地减少土壤的流失,另外,森林覆盖的地方,地表储水量增加,可以促进其他植物的生长,进而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森林还可以降低风速,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涵养地下水,为周围的植被建设提供有利的基础。可见,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离不开水土保持,水土保持也要以生态建设为方向,这样不仅可以改善麦积区的生态环境,还能促进农业的发展,对麦积区的社会、经济、生态等多方面的效益都有有利的作用。

3 结论

水土保持是一项既复杂,又涉及面广的工作,治理水土流失,积极有效地开展水土保持工作,需要从水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入手。水利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带动农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带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而促进生态建设,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水土资源,做好水土保持,可有效发展生产力,走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水利、农业、生态之路,才能使麦积区人民脱贫致富,才能使麦积区经济大幅提升。

⒖嘉南祝

[1]冯会明,张慧.麦积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成效与做法[J]. 科技创新导报,2008(2):111.

[2]王丽霞.麦积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主要做法[J].中国科技纵横,2011(20):369.

[3]李希华,宋祥海.浅谈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价值工程,2010,29(21):188.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范文6

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Ⅲ)第二章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该节的课程标准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一个地区农业生产与该地区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其中土地资源和气候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不同农业部门需要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对农业生产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而气候条件中的温度决定了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指数和产量的高低,在年降水小于250 mm的地区,除有灌溉水源以外,一般很难发展种植业。

不同区域农业的布局各不相同,其布局是否合理,对农业发展会产生巨大影响。如某些地区,由于布局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影响(如轮荒、大水漫灌),往往会产生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等影响农业发展的问题。

因此,“课标”要求在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基础上,了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二、目标导航

知识与技能:了解美国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特点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美国本土地形、气候的判读,培养学生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收集关于美国农业发展方面的地理信息,学会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强化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三、重难疑点

1.“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重点解析

这部分内容教材给出了“美国本土地形”、“美国本土气候类型”两幅图,旨在通过读图初步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文中的“阅读”和“思考”材料,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思考”主要是引导学生对课文文字图像进一步探究,注重了开放性和拓展性,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美国农业生产条件及其对农业影响的分析见表1。

教师可根据需要适当补充美国农业发展条件相关资料,结合教材中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分析美国发展农业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2.“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难点剖析

这部分内容教材用较长的篇幅以“阅读”和“活动”的形式呈现,旨在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1)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形成。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能充分利用优越的农业自然条件,并借助社会经济条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率,使农业生产取得最大效益。具体如图1所示。

(2)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美国农业生产专门化程度很高,形成著名的生产带,如小麦带、玉米带、棉花带、乳畜带等。具体分析见表2。

根据该部分内容教材的呈现特点,建议通过学生阅读、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合作交流完成“活动”内容的方式进行教学。

3.“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疑点探析

了解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沙尘暴。该内容主要起过渡作用,为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埋下伏笔,主要的疑点是教材出现了可持续发展措施所涉及的很多新概念,要求学生合作探究,查阅资料及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其有利影响。

具体措施: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政策法规:限耕、休耕、免耕、轮作、补贴、保护政策。通过具体活动和阅读案例加深理解,最后再通过活动的练习,巩固农业发展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措施。

四、活动建议

本节教材共安排了5个阅读、5个活动和7组图。阅读材料补充、拓展、延伸现有教材知识;活动侧重于课堂知识运用于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引导、学习、巩固教材知识;插图作为地理学科的特殊语言,直观、形象地补充、完善教材知识。

1.阅读材料运用

阅读一:美国农业发展的交通运输条件。这则材料属于例举“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便利的交通能促进美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为追求更好的经济效益形成了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生产方式。现代化、多样化的便利交通促进农产品的地区间流通与出口。

阅读二:美国的农业带。配图2-19“美国乳畜带、小麦带、玉米带、棉花带分布示意”。这部分内容虽然属于阅读内容但应作为正文处理,因为它是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具体体现,图文结合可更好地理解专业化生产,也给我国农业生产一定的启示。

阅读三:沙尘暴威胁美国农业。结合插图2-20展示农业发展的问题以及带来的思考,体现了历史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引发严重后果的典型案例,可以自然过渡到寻求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紧扣主题和本节课核心内容。

阅读四: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属于教材的补充内容,有利于学生了解美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使教材内容更丰满。

阅读五:保护性耕作。配插图2-22“苜蓿的根部具有固氮作用”、图2-23“美国农场工人收割苜蓿”。图文结合地分析了具体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做法:保护性耕作,如何保护的呢?又以苜蓿为例谈了轮作。

2.活动教学建议

活动一:文字叙述了美国的纬度位置、热量带、地形和理想的农业生产条件,并配2-17“美国本土地形”和2-18“美国本土气候类型图”。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依据材料分析相关问题,并理解自然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为后面的地区专门化生产做好铺垫。建议通过两幅图来具体落实农业生产的气候和地形条件,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同时理解自然条件对农业的影响。

活动二:以加利福尼亚州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为案例,说明一个地区的农业结构会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经济效益、市场需求等因素而不断变化。这体现了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因素是不断变化的。

活动三:活动所涉三个问题层层递进,读图指出分布范围、分析农业的自然条件、探究可持续发展方向。分别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四:图2-21“农药污染积累示意”很好地展现了农药污染物的迁移过程和积累过程,文字材料叙述了农业生产的变化,解释了“处方”农业,通过对比分析滥用农药化肥的农业与“处方”农业的差异,体现了如何更好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活动五:结合阅读开展的活动属于知识拓展和应用,需亲自查阅相关资料理解新知识,意在对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拓展到农业生产带来的启示,并进行农业发展的问题与措施对应关系的训练,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具体措施的借鉴。

3.图像图表利用

图2-17“美国本土地形”、图2-18“美国本土气候类型”用于分析美国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配合活动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读图分析,教师加以指导,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学习区域地理知识,渗透地形、气候之间相互作用的整体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