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体育养生的价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体育养生的价值范文1
一、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的通知》(川府发〔1997〕151号)中关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纳入财政专户,专项储存,专款专用,全部用于职工养老保险,严禁挤占挪用和挥霍浪费”的精神,采取有力措施,迅速组织力量,对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支出、结余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清理。在清理的基础上,务必在1998年3月底之前,把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全部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挤占、挪用,不得用于平衡财政预算。
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征收办法维持现行渠道,为有利于基金的征收、支付和管理,财政部门应根据养老保险基金的实际情况,设立相对集中的财政专户,征收后全额纳入财政专户。在国家基金管理规定未出台前,收支管理暂执行现行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总的原则是加强财政监督,提高工作效率,方便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各级审计、工会等部门要加强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
三、养老保险基金存入财政专户的利息应按银行同期城乡居民存款利率计息,并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支出帐户上维持1至2个月的支付费用。
四、各级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的人员和工作经费也要同时进行清理。1998年1月1日起,不得再从养老保险基金中提取管理费,改由根据国家政策规定和编制部门批准的人员编制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由同级财政拨款。各级财政部门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经费,要合理核定,适当照顾,要充分调动社保机构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保证其工作的正常开展。
五、各级财政部门要根据国家新颁布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所有经费收支实行预算内外统一管理。
传统体育养生的价值范文2
关键词:传统养生 文化 现代社会 社区体育 社会作用
1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自身修持实践为基础,涉及科技、哲学、宗教等诸多学科的文化系统。它具有自己的传统风格和文化特色。它的基本内涵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通过调形、调息、调意的运动表现形式,形成的一系列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体系。
2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与现代社会社区体育文化的结合点
现代社会的发展,突出表现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上。科学技术为人类提供了创造财富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手段;对人类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把人类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阶段,引起了现代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极大地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发展,使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化。从文化发展史来看,人类在每进一步的创造性活动中,都是依靠着文化并受其影响。文化的发展既可以给人类带来文明和进步,也可给人类带来野蛮和愚昧;既可以给人类带来理性,也可给人类带来非理性。人类从野蛮到文明,靠文化的进步;从生物的人到社会的人,靠文化的教化。
现代社会中,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那种追求比赛胜负的强烈刺激和狂热氛围的西方竞技运动,而是需要更多方位与层面的身心体验和情感活动。人类体育文化娱乐观与健康观的更新,使大众体育活动蓬勃兴盛。社会各界对体育的娱乐、健身活动的需求更为迫切,规模日趋广阔。方兴未艾的大众体育,正成为人们为提高生活质量而必修的现代生活内容。人们日趋重视肉体与精神相统一的健康观念,因而对重视身心双修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由此可见,现代社会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迫切,尤其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如武术、太极拳、气功、五禽戏、八段锦、导引养生功等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滋润、培养和规范,蕴含着浓郁的文化色彩,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现象。现在传统养生文化内容中一些伦理、哲学、健身等方面的文化思想,与现代社会人们对文化的这种需求相结合,人们可以从中吸取精髓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3 传统体育养生在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社区体育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建设。社区体育是落实物资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社区体育文化是由居住于该地区的居民共同创造的,体现着该社区居民的体育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社区体育文化的休闲、娱乐、健身功能,对增进社区居民身体健康,丰富社区成员文化生活,提高社区成员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因此,把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经过筛选,细加工,配以优美音乐,提高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趣味性、娱乐性、模仿性,完全可以满足社区居民体育文化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增强社区居民体质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在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就是能够增强老中青少各类人群体质。人们通过中国传统体育锻炼方法,可以收到切实的锻炼实效,可以使身体变得更加健康,可以使精力更加充沛。
3.2 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渊博的知识和健壮的体魄是衡量现代人高素质的主要标准之一。在工业经济时代,由于片面地追求外在的人格思想,使人们在道德情操、责任感和使命感等诸多方面显示不足,这不仅可以影响人们的意志和自身价值,而且也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养生文化思想对提高人的文化素质起到补充的作用。今天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人才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21世纪提倡做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能力和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人,即具有广博而扎实的科学技术知识,健康的身心,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较强的工作能力,坚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3 培养社区居民公平竞争的意识
竞争是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没有竞争的社会将是一个陈腐、衰败、缺乏生机的社会。现代社中,竞争更加激烈、更为突出,如果只是把物质财富的追求,当成人生的全部目的去竞争,必然造成精神的萎靡、道德的沦丧。所以拥有一个正确的竞争观念是现代人必备的重要素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提倡公平竞争的精神,其中的“柔和刚的统一”、“形和神的统一”、“虚和实的统一”、“天和人的统一”、“养和德的统一”思想,对培养人们公平竞争的意识将起到一定的影响。
3.4 有利于形成社区居民的大众文化意识
人类社会发展在创造伟大的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类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社会心理压力加重,人与自然的平衡被打破等问题。同时,随着现代化社会竞争激烈化,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生命的质量。这些真知灼见必然引起人们文化观念的转变,对人们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产生深刻的影响。尤其在全民健身运动大力开展的今天,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是感性的,是休闲自在的,是娱乐健身的,是大众的,它不仅能满足生理上的放松、调节、强身健体等需要,更能满足审美水平上的体验超越与自由。实质上大众养生的兴起,就是一个“从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转变”这样一种内在的呼声,不仅是人们在寻找欢乐,也是寻找生命的意义。大众致意喜爱或从事养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体验这种文化现象,以及追求身体的健康发展,这是现代社会形成的文化意识。
3.5 激发社区居民的生活情趣
现代社会“E时代”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对现实事物的看法,特别是人类情感和生活兴趣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单调的工作方式、紧张的生活节奏常使人情绪不佳、生活枯燥乏味,更使人寂寞空虚。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以它独特的运动方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充实着人们的生活。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而且可以促使人内在精、气、神的和谐统一,实践过程中要求“神形一致”,“刚柔相济”,更是由此调整了人的情感。
3.6 改变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生活内容。由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们在工作岗位上更加精神紧张,家庭生活更加现代化,人们更需要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协调发展。由此可见,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不再是“没病就是健康”,而是从身心两方面的协调发展来认识。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中“内外兼修”的保健思想,恰好符合了人们的健康需求。它强调对人全面的锻炼,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内外兼修,促进身体健康。
传统体育养生的价值范文3
关键词:传统养生 体育 绿色养生
0.前言
进入2l世纪,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巨大进步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总体的体质状况和健康水平却日益下降,“现代文明病”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与每一个人“亲密接触”。为了“防患于未然”和提高生活质量,人们逐渐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专家们预言,2l世纪是以自我保健为主的世纪。”“自我保健可以说是传统养生的现代说法,是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时俱进的结果。我国历代传统养生学家们提出了许多独特而有东方特色的养生理论和方法,深受世人所推崇。然而,“在学术界,存在着重养生著述的医学专门研究,轻养生价值的多学科综合探讨的问题;在体育界,存在着重养生术势套路的传习演练,轻养生观念理论的深人分析的问题。”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传统养生与体育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是提法众说不一。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了绿色养生,并认为绿色养生是新时代的呼唤,是人与自然的一种内在和谐。
1.绿色养生概念的提出
绿色是大自然的主色涮。象征着蓬勃的生机、旺盛的活力、绵延的生命,象征着理解、宽容、善意、友爱、和平和美好。它已经从像花、草、树木一样的自然绿色内涵,转向人类生活世界更深层次的生态语境。绿色是和F、纯洁、健康的代名词,含有无公害、纯洁、公正、科学、进步和发展之意,是生命旺盛而富有生机的体现。绿色代表人们的渴望和对更高水平的期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许多以绿色为标志的产品和服务先后被推向了大众,打开了广阔的销售市场。事实已经证明:这些绿色产品和服务迎合并满足了大众的需求。在学术界也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绿色奥运、绿色体育、绿色理论等已经被人们所接受并逐渐推广。
养生,又称摄生,是各种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增加寿命等措施的总称。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导引、五禽戏这类养生功法。“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养生的定义是: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食养、药养、节欲等手段,以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养生既要顺应自然,又应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做到内外齐养、形神兼修、动静结合、劳逸结合、把握中和之道等,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防患于未然”。常见的传统养生方法主要有静神、运动、食养、药补四种。
体育作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一种有效手段,本质上与养生血脉相承。但目前国内体育界对养生一词的叫法却是五花八门,有直接叫“养生术的,有叫“传统养生”的,有叫“养生功法”的,也有叫“体育养生”的。暂且不说这些说法的是否符合基本的逻辑学规则,笔者认为这些说法更能说明目前人们对养生知识了解的不够全面、深入。当然,在我国古代养生术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其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存在一个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不断成熟完善的历程;其与不同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相适应,存在一个或强或弱的迷信神灵、崇拜上天的过程。纵观我国传统养生的发展历程和整体轮廓,应该说体育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是人们从事养生的一种手段。
近年来,关于体育与养生的文献逐年增多,但说法不一,有“养生体育”、“体育养生”、“运动养生”、“传统养生体育”等。本文不是对这些说法发表看法,而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的需要提出一种新的说法—一绿色养生。绿色养生是指按照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原则,参与者通过体育活动达到养心、养神、养形的一种保健方法。绿色养生是体育和养生的结合,是我国传统养生的下位概念,是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时俱进的结果。养生与绿色养生是一般与个别、整体与个体的关系。
2.绿色养生的特点
2.1适用范围广。绿色养生主要是通过体育活动来达到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它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适合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年龄层次。按照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变化,不同人群可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方式:男性的运动量可适当大些气而女性的运动量应小一些,特别是女性在月经期一定要避免剧烈运动。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及少年时期正是机体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其运动对促进生长发育和增强体质有重要意义,所以运动方式主要是每目的‘两操“(即早操和课问操)和1小时的休育活动;青年时期正是机体生长发育的高峰时期,机体各系统迅速成熟,青春活力最旺盛的时期,可选择一些运动量较大运动;中老年人各系统器官的功能逐渐衰退,宜选择较轻柔的运动。
2.2可操作性强。绿色养生是我国传统养生的下位概念,所包含的体育运动项目在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上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主要是一些对器械要求不太高或者是徒手活动的项目。所以,它有很强的操作性,运动量可自如控制,特别符合当前国际流行的中、小强度运动健身原则;活动场所也不受限,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且能有效地达到健身养生,祛病延年的效果。
2.3经济性高。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等传统的武术项目及散步、慢跑等具有投入少、习练简易,不会因为场地、设施、天气等其它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受到影响。换言之,可以随时、随地、随意愿进行练习,能以较小的投入达到较大的收益,不仅能有效地达到健身养生,而且还可以收到祛除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有效途径。
3.绿色养生的原则
3.1个体差异原则。有一种传统的观点认为:养生是老年人的事情。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认识越来越不合时宜,事实证明:养生应该从青少年做起。一些专家还呼吁:在童年期就应该培养孩子们的保健意识,促进他们良好健身行为和生活习惯的形成。绿色养生提倡个体差异原则,就是指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即要根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身体状况来选择不同的运动形式和运动量。
传统体育养生的价值范文4
关键词:“四书”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武术专业人才
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3-0063-03
前言
“欲灭其国,先灭其文化”,诠释了文化对一个国家的价值意义。对于拥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其说是其民族精神,不如说文化是其民族养份。她使整个华夏民族得到了几千年繁衍不断的蓬勃发展,她使华夏儿女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善良、智慧、刚强兼并的民族气质。对于中国体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专业人才,肩负着一个不可低估的重要国家形象的时代角色。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与推广,世人有目共睹,那么培养未来的国家形象代表――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就显得十分重要。文化是民族生息的养份,文化是国民精神气质的养份,文化是培植国际型民族人才不可或缺的养份。发挥文化优势,强化国学文化,打造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家园,才是一个伟大民族最终的事业目标。
1 “四书”列入当代民族传统体育武术专业选修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中华武术是民族智慧与历史文化的产物。当代武术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其多元化的时代功能、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博大精深的拳种流派、赋予哲理的健身理念,使武术无愧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国的历史是战争史、是军事史,更精确的应该是武术发展史,武术的内涵依赖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儒、道、释”的文化能量,使武术可以拥有一个重量级的说法:“武术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浓缩”。武术具有如此强大的民族力量,使武术人才的培养成为国家人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容忽视,他们不仅是中国武术技能的传播者,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与推广者,因此,传承国学文化,提高当代武术专业人才的文化素养意义深远。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之首,它是中国几千年来儒家圣贤的智慧结晶。儒家的传世宝典“四书”,无论在中国的封建社会还是在当代的中国,它们都是中华儿女修身齐家的精神食粮和规范社会道德的衡量依据,同样“四书”也是中国古今武术人才的武德衡量尺码,对于当代武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环节会起到无比重要的时代价值。对于“四书”的民族能量,古代圣贤早有定论: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程颐先生认为《大学》是知识人修身养德的首选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即大学的道理在于净化自己光明的德行。《中庸》道尽了宇宙哲理即《易经》思想的本质。程颐对《中庸》一书给予极高的评价。子程子曰:“…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程颐认为《中庸》内涵无穷无尽,但都是由实在的学问组成,善于读书的人只要认真反复地研究是可以有很多收获的,那一生一世运用它,将受益无穷。《论语》是儒家涉及哲学、政治、伦理、道德、经济等多个领域的文化言论。言论中不仅涉及孔子教育学生的求学做人道理,又有谈论孝道的伦理规范;不仅谈到自省与观德的途径,还有明察社会变迁的方法;即有阐述仁爱的重要,又讲到不仁的后果,是一部人性育化工程价值极高的重要参考书籍。《孟子》将儒家“仁德”思想推陈出新,用“仁、义、礼、智”四德学说浓缩了先贤的意志,提出“君为轻,民为贵”的辩证哲理思想,无论是对个人或者国家的发展都会产生深远影响。由此来看,儒家的“四书”是中华民族育化工程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着个人与国家的发展命脉。然而对于“四书”的文言文教材模式,对于当代民族传统体育武术专业学生来说,达到熟读会有一定的难度,然而,不知“四书”一二,也不能成为完美的当代武术专业人才。所以,本人认为将“四书”列入武术专业选修课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2 当代武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情况分析
国家武术管理中心主任高晓军先生在20lO年河南大学的一次武术学术报告会上讲:“国家在十二・五期间提出要重点发挥文化优势,发挥文化产业,打造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体育之优秀形态,2009年7月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集中国内武学专家赋予武术一个全新的时代定义:“武术是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翻由此来看,武术的传播重在文化,理论是技术不可或缺的养料,于是民族传统体育武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传统文化是构建武术专业人才的血脉。失去文化的力量“加持”,就失去了武术作为传统体育本身的光芒。因此,文化课程的设置就显得十分重要。早在1998年国家体育总局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规范》提出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能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以及民族民间体育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人从几大体育院校的武术专业招生简章上搜集后统计,几所重点体育院校的武术专业理论课程设置情况,如下图所示:
资料显示,专业课程的设置合理科学,达到上面《规范》中的武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尤其表现在一些历史文化方面课程的设置,如《武术史》、《中国文化概论》、《传统体育养生学》,这些都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专业人才必备的专业知识。比如《武术史》让学生了解武术与中国战争的关系,是研究中国战争史与中国武术(技术与理论)发展史的重要参考书籍。《传统体育养生学》是一部理论完整、功法系统,不可多得的武术专业教科书;《中国文化概论》能使武术学生对中国文化产生的根源与背景,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等有关中国文化方面的知识有一个梗概了解。即便如此,本人仍然认为将“四书”纳入武术专业人才的选修课程可突显其与以上众多学科截然不同的文化熏陶效果。
3 “四书”对古代(军事型)武术人才的历史贡献
自古以来,儒学教育就是国家建设的治民之策。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武术人才的培养一直都是国家不可或缺的人才工程项目。武举制是中国古代统治阶级选拔与培养军事型武术人才的历史成功典范(注解:武举制选拔的是军事型武术人才是本文作者在其硕士论文《武举制人才与当代武术专业人才选拔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中的结论,与当代传统体育型武术专业人才产生鲜明的时代对比)。据史料记载,选拔能武善战的武艺人领兵打仗是封建王朝最初的理想。然而,有勇无谋不能在战争中取胜。为了提高战争的实效性和成功率,军事实战中讲究韬略,战略和战术在宋代武举制的考试中开始得到重视。唐代的武举制考试并未设置理论部分,到了宋代,“宰相须用读书人”的尚文抑武主张和整个朝野漫步的“昌文偃武”社会意识,加上战乱频生,统治阶级选拔能征善战的儒将之迫切心理,武举制增加了时事理论和兵书知识的理论考核内容。在庆历年间,皇帝下诏武科应试举人“先试以孙、吴等大义,以策对为去留,以弓马为高下。”元丰三年(公元1080)宋神宗下诏校订出版了《武经七书》:《孙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吴子》、《三略》、《唐李问对》。在宋代《武经七书》开始定为武举必读之书,南宋有规定武举考试以《七书》命题,后延袭下来。明代的武学与宋代武学存在一定的差异,受“偃武重文”的社会意识影响。学生教读之书有《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五经》、《七书》、《百将传》等,各书选择要点讲大义而已,主要为指挥官和士官子弟提高文学修养,用于收文武合一之效。由于《大学》、《论语》、《孟子》等内藏着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学说与思想,不仅提升了古代军事型武术人才的文化素质,也提高了武将的作战技能。由此来看,封建统治阶级不仅为自己稳固了江山,也为古代中国培养了大批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武术理论家、养生家等民族栋梁之才。
4 “四书”对当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专业人才的时代价值
4,1《孟子》、《大学》、《论语》、《中庸》对当代武术专业人才的时代价值
出自(《孟子・离娄上》)的名句――“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对于当代武术专业学生来说,除了警示规范德行,也许不会有更深奥的理解,然而,它却是当代武术专业学生必备的儒家养生思想“仁者寿”的重要理论依据,可以说《孟子》是一部隐藏儒家养生思想极深的重要参考书。(《孟子・梁惠王上》)中的“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与(《孟子・尽心下》)中的“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耳。”虽然从战争的角度孟子警示人类相互屠杀的因果报应,强调爱惜别人的生命犹如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劝导人们要规范自己的社会道德行为,以免祸及自己和亲人的命运。这对于素以“侠以武犯禁”的古今武术人又未尝不是一种社会行为的警示语。(《孟子・公孙丑上》)中的“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这段话对于素以“武”平天下的武术人来说,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武术人利用自己的技术战胜弱势群体并非英雄,只有文武兼备,才是真正的强者。《孟子》一书从仁爱出发,涉及到国家的未来和个人的命运,对当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专业学生来说,是一部具有多元文化熏陶价值的教科书。
自古以来,中国任何朝代的择贤与能都以“人德”为重,选用有才华的人,以人品为贵,否则,国家灾害将至。正如《大学》中“…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大学》被中国理学先驱程颐认为是知识人修德的第一本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也就是说《大学》的道理在于先净化好自己光明的德行,再谈及未来命运。这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专业的学生也是无比可贵的教条。纵观中国古今武术人才的变迁,历史让人们见证了古代军事型武术人才的两面价值,既有捍卫国家,惊天地泣鬼神的民族气节,也有谋权篡位的历史事件。在冷兵器时代,历史赋予了武术人极强的技击属性和战争色彩,他们是民族之间的较量工具,也是个人之间致命的杀伤武器。今天的武术人仍然脱离不开武术赋予武术人特有技击屙陛。对于武人的“勇”,在(《论语・阳贷》)中孔子对子路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对于通晓武术的人深刻领悟了《论语》中一些重要的人性言论,无疑会大大净化武术人的社会行为。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文以评心,武以观德”、“未曾习武先习德”、“为武师须教礼,德不贤不可传”等武德方法的谚语深深扎根在人们心中。《中庸》对于当代武术专业学生来说更加显得无比珍贵。朱熹解释中庸说,中就是不偏不倚,把握天下正道;庸,就是永远不变更,坚持信守的定理。他认为,中庸是儒家学者进行自我修养的基本课程。《中庸》应该是武术专业学生提升武术理论与技战术最有价值的文化宝典。如果说,中华武术的理论精髓来源于中国的儒、道、释三家文化,那么,《中庸》就是道家的血脉,儒道殊途同归。《中庸》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中庸》是武术拳理或养生原理以及技战术等诸方面有关武术专业知识的重要理论依据。
4.2“四书”是当代武术专业人才树立良好国家民族体育形象的重要元素
武术是中国文化与历史战争的产物,无形中影响着国民气质与作为体育人的民族形象。可以说中国武术是中国精神,是中国的世界形象。在中国的古代有江伯虎、戚继光、俞大猷、蔡必胜等民族英雄人物,他们是民族英雄,国家武将,是儒家“四书”熏陶之下的民族栋梁,是民族形象的历史典范人物。国家形象设计大师安德鲁・阿加西说过:“形象意味着一切”。“国家体育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民族未来的发展会产生深远影响。中国近代有曾经横扫国际武坛的叶问,有影响国际影视界的武打巨星李小龙,有当今家喻户晓的世界中国功夫之王成龙先生,虽然他们只是武打演员,却将中国精神带到世界人面前。他们的影视作品为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国粹体育项目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时代贡献。因此,中国民族形象的树立离不开中国品牌传统体育项目的力量,离不开儒家经典思想的熏陶。更离不开对“四书”内容的深刻领悟。了解“四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当代武术专业人才必备的知识内容。对于当代的武术专业学生来说,未曾接触过“四书”不会理解中国儒家宝典对武术人的重要影响,那么,无论是对武术专业学生的个人未来发展或者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研究都是不利的地方。本人认为“四书”是提升当代武术专业人才武德修养不可或缺的教科书,也是武术文化与传统武德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是武术专业人才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宝库。
传统体育养生的价值范文5
【关键词】中国传统 养生文化 传承 发展 研究
前言
传统养生文化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历经了几千年的实践锤炼后,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养生理论和技法体系,并且对当代养生体系的形成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然而,现在外来养生文化大肆入侵,使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为此,正确认识我国传统养生文化,深入理解其精髓,挖掘其深刻内涵及传承方式,为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发展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一、起源
我国传统养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据文字记载可以上溯到商代。从对出土的甲骨文的考证中发现,当时人们在生病、分娩时都会祈祷祖宗与神灵的庇佑;对日常生活中的吉凶祸福等各种状况都会不时卜问,并积极举行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以求保平安。可以说养生思想的萌芽由此开始。到了西周,养生思想进一步发展,甚至设有食医专门掌管周王与贵族的饮食,指导“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等多方面饮食调理工作,提出饮食调理要与四季气候相适应等理论。战国时期我国养生文化发展迅速,各种历史著作都体现出了人们养生的观点。到先秦时期,出现了儒家、道家等养生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养生思想的范围逐渐变得广泛,养生方法也呈现多样化,我国传统养生的发展越来越迅速。
二、内涵
传统养生顾名思义就是运用传统的养生功法,进行身体的自我保健。中华传统养生思想是在汲取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和古代医学思想,特别是先秦道家思想、儒家思想、易学思想和古代巫术、神仙方士等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特有的养生方法及其思想体系。其内容涉及非常广泛,从外在的活动身体、就医问药、饮食起居、房中秘术等等,到内在的思想修养、意念品质、蓄精养神都体现着养生的含义。传统养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传统养生文化大概可以分为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儒家的养生文化是儒家道德哲学的具体反映,其特点是:以人与社会为核心,以礼为先,注重自身内心修养和社会实践,并且强调修养与修身并重的重要性。孔、孟所提出的“学”“思”就是人主观努力的具体体现,为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道家注重人的发展规律,其养生的重要思想是崇尚自然,寻找“自我”,并积极通过精神修炼、呼吸修炼、形体修炼和内丹修炼等方式进行养生。老子提倡以静养生的理念,庄子编制导引、吐纳的方法,其思想主要以“自身的修行达到肉体和灵魂的解脱,从而使人脱离苦海”为主,追求一种超越的精神境界,其能让人们的精神和情感得到安抚与慰藉。
三、发展现状
我国传统养生文化不仅是祖国科学养生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具体体现,有利于转变人们的生活态度,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当代人继承传统养生的思想,正确运用传统养生的知识和手法,不但能促进人们健康积极发展,而且还能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然而,目前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发展遇见了很多问题,使其发展较为迟缓。这些问题都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首先,政府部门没有对我国传统养生文化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制度、资金和物质方面得不到保障。这是制约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首要因素。其次,社会对外来养生方式的青睐。目前,在我国养生市场,外来养生方式和项目占据重要地位,极大地挤压了我国传统养生的发展空间。我们应积极探索瑜伽风靡全球的原因,并力争找到传统养生文化与社会的契合点,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最后,自身养生观念薄弱,跟风现象严重,也是制约我国传统养生文化发展的因素。我们还应积极转变观念,重视自身文化修养,努力传承传统养生文化。
四、传承及发展对策
任何人类文化系统都是在积淀和积累的基础上不断突破和创新而建构的。一种文化的积累包括内源性的文化积累和外源性的文化积累。内源性积累指选择性积累,并积极进行整合创新。外源性积累指对外来文化批判性的借鉴,并有机地与本土文化相融合。这两种结论方式都能增强本土文化的生命力。所以,要构建完整的传统养生文化体系,壮大养生文化系统,就必须开展内源性积累和外源性积累,积极沉淀,并不断突破,开拓创新,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首先,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政府应该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为契机,为我国传统养生文化提供政策支持,并加大对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投入。政府还引导人们积极进行以传统养生方式和手段为主的养生活动,并为其提供优良的场地设施。
其次,社会各界在进行适应时代性变革的同时要积极保证民族性、传统性的东西。社会的发展将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但是,社会在顺应时展的同时,将吸收外来文化,如何协调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保证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将是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必须加大内源性积累,辩证地进行外源性积累,以保证养生文化的传统性。
最后,转变人们思想观念,保证传统养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个人思想观念将直接关系到传统养生文化传承,每个人都应该树立传统养生观念,并积极地进行实践,为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资料】
[1]王玉川. 中医养生学 [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传统体育养生的价值范文6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体系;课程
学科是指将科学领域按其属性划分的不同门类,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基本结构单元。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一门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世界各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为研究对象,以田野调查和理论思辨为研究方法,以探索各民族体育发展规律、促进传统体育现代化为目的的应用学科。它既是民族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体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或者说是这两个学科交叉而生成的一个新兴学科。所以,我们在必须对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发展进行历史总结,探索其发展的内在规律,挖掘有利于学科发展、有利于社会需求、有利于人才培养的价值体系,使民族传统体育学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发展现状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由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培养目标较宏观,各级各地教育机构在进行学科建设也因此陷入迷惘。有的学校把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成为运动人体科学的一个分支,如大多数院校所开设的武术教学与训练专业,民族传统体育只是作为选修课丰富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科体系;多是借鉴和沿用的运动人体科学的方法与体系进行学科建设,真正运用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知识体系的简直是凤毛麟角;考虑到民族地区人才需求特点的很少。这种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现状,一方面丰富了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学科体系,另一方面也使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的培养目标一度迷失了方向。
(二)专业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之间存在差距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主要以武术理论与方法、民族民间体育、传统养生与保健三个学科方向,且除了武术教学的理论、教材、方法等相对成熟外,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还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如摔跤,但只有可怜的30~40个学时,而传统的养生项目更是寥寥无几了。这样的专业课程设置单一,所学的内容单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差距很大。民族传统体育学由于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落后,真正适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教材很少。被列为该专业主干课程的武术理论基础、中国文化概论、民族体育概论、中国武术史、传统体育养生学等在内容上有不少重复。而且在这些课程中,由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的教材较少,出现在教材使用上的各自为政的现象,评价标准难以统一。
(三)学科建设不完备
在全国近150所设置体育学类本科专业的高校中,设置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校不足20所,在具备体育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30余所高校中,具备体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9所高校中,仅有2所学校具备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而且由于历史的原因,学术队伍大多集中在武术理论与方法上,缺乏从人文社科的角度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的人才。在目前高校30余名体育学博导中,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仅有5人,且全部集中在武术理论与方法上。部分高校由于队伍力量,梯队不齐,民族传统体育学难以以独立学科申报硕士点,仅以武术理论与方法方向置于体育教育训练学之中。而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研究队伍中,研究内容涉及民族传统体育学的也是寥寥无几。
(四)忽视科研队伍建设
目前,研究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学科研究方向单一、研究方法不合理是制约民族传统体育学科水平与质量的重要因素。从学科研究方向上看:世界各民族传统体育没有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在研究内容上仅以中国传统体育,甚至中国武术为主。从研究方法上看:多数的研究方法简单,研究工作很大程度上靠报刊文献,亲自调查掌握的第一手资料甚少,对一些新的科学研究方法理解不透,运用不熟。没有站在历史哲学的高度,用文化学等相对成熟的方法论对各民族传统体育历史与现实形态进行比较,因而难以得出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国际化的研究成果,限制了学科建设对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多功能的发挥。
二、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创新
(一)培养目标的创新
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培养目标的价值创新的宗旨是将学生培养成能在激烈变革的环境中自由地确定自己的位置,能同他人合作共事,善于终身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公民。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应该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学科创新教育努力塑造智商与情商和谐共融、完善健全的理想化人格,强调人格发展的特异性、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培养目标的创新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只有在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力。所以说,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培养目标既是人类教育历史上最高级的结构,也是素质教育最高形态的实践模式。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具有健全的人格,过硬的理论和实践本领,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服务于民族地区的特殊的体育人才。
(二)学科课程改革的创新
1.由“认同性”课程转向“创新性”课程。“认同性”课程把学生束缚在预定的行为及知识、技能框架内,将学生视为机械加工的对象与材料,教师将筛选好的,已“课程化”的,所谓“有用”的知识、技能及行为规范向学生进行灌输。这种课程不仅严重窄化和扭曲了教育的价值、功能及本质,而且遏制了学生的个性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知识创新。创新性的“构想”及技术更新构成了知识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以既定知识的复制、掌握为本位的“认同性”课程将失去现实依据,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宗旨的“创新性”课程必将成为学校课程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而进行改革的方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来源于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它的存在本身就体现了劳动人民及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从这些项目中挖掘其丰富的创新思维,实现“认同性”课程向“创新性”课程的转化是课程改革的关键。
2.由“茧式化”课程转向“整合化”课程。“茧式化”课程只遵循科学发展的逻辑而单方设课,呈“拼盘型”结构,每一门课程设置或内容组织也只追求其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完美,从而导致课程即学科、学科即课程的错误观念。“整合化”课程基本要义之一是在广泛加工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此外,“整合化”课程还意味着将“茧式化”的“拼盘型”课程转换为符合教育内在标准的“集约型”课程。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课程改革要实现“整合化”,只有“整合化”课程才能使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具有可能性。
3.由“规约式”课程转向“协商性”课程。在工业经济时代,课程依据封闭、刻板的方法、技术及程序编制,从而形成了僵化的“规约式”课程,其内容完全是预设的、规范化的、呈线形排列的结构。取而代之的将是以学生为主体参与者和创新者的“协商式”课程。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协商式”课程设置主要立论依据是:学生的学习不是直线式的、被动的反应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与探究的过程;学生的最终学习结果也不是预设行为目标的达成或规定了的知识的掌握,而是具有多方面的成果表现。
(三)加强学术队伍的建设
学术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应该采取各种优惠政策,积极吸纳人文社科及各种其他学科的人才进入学术队伍,这是民族传统体育学科未来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随着体育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和体育学术问题进入高校人文社科人才的视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繁荣发展的日子也就不会久远。
三、结论
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之间存在差距,学科建设不完备、科研队伍能力欠缺,这要求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应该建立一种跨越式教育、高层次的素质教育、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课程必须改革,采取各种优惠政策,积极吸纳人文社科及各种其他学科的人才进入学术队伍,培养服务于民族地区的特殊的体育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
[2]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龚正伟.体育教学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4]倪依克,邵晓军,张自治.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J].体育科学,2005,(1).
[5]倪依克,赵苏喆.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学科性质及建设[J].体育与科学,2003,(1).
[6]周伟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理论课程设置及教材编写刍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8).
[7]于翠兰.关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建设的再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