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药企业市场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药企业市场分析范文1
如何构建医药企业的营销核心竞争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进行营销战略转型
医药企业必须要进行营销战略转型,要从简单的产品销售提升到企业管理层面的竞争力上。今后,销售环境,竞争环境,竞争对手,政策环境,销售市场等都会发生变化,以往的讨论已经行不通了,及时进行战略转型,适应新的医药环境,是医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重新考虑一下企业的产品战略,营销战略,职能战略,人才战略,根据企业实际进行调整,是目前医药企业首当其冲的工作。
二.提升营销管理水平
横向比较各个行业的发展,医药行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处于很低的水平,比如快速消费品行业,由于外国竞争者的大举进入,我国快速消费品企业在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理念,销售策略,团队建设等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因为快速消费品行业不仅是狼来了,而是来了狼群,而医药行业的狼来的还不多,以往粗糙的管理模式目前在市场竞争中还能混碗饭吃,所以医药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危险的逼近。
三.建设专业的有竞争力的销售团队?
医药企业喊这个口号多年了,没见到那家国有医药企业的销售团队在专业化上有突破性建树。制定销售政策不了解或不根据政策信息;行业信息;竞争信息,也不考虑公司的战略,这不叫专业。销售队伍还在市场上利用三板斧的老招也不叫专业。
专业化是指在人员招聘、管理等方面,坚持选择优秀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并定期进行各方面技能的培训,以便更好的服务客户,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同时,要进行合理的管理,合理的授权,合理的配置。不为客户服务的人员尽量精简。建立专业化营销队伍和营销管理队伍,形成权责匹配、管控有力、灵活高效的专业化运营体制。,建立一个从上到下的专业化营销队伍、管理系统、运营体制建立起来,同时通过一系列的营销策划,会为医药营销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四.强化市场部
很多医药企业市场部都是摆设,没有真正发挥市场部应有的作用,市场部在企业中是参谋部,没参谋部的作战策略就跑到市场上去冲杀,不用想都知道这样的销售结果是什么。
医药企业市场分析范文2
策略领先、行动致胜
面对医改新形势,医药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医改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评价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发扬优势、弥补劣势,抓住机遇、规避风险,快速发展。医药工商企业都应当全面审视自身的产品策略、市场策略、渠道策略,在整体策略领先与同行业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同时还要变革企业的营销模式,管理模式,建立高效的运营组织,强化执行力。策略领先和行动制胜将是医药企业未来市场抉择中胜利的根本。
策略领先和行动制胜首先要求医药企业正确理解企业战略。
利用和君咨询医药事业部的三个公式来正确理解企业战略:(1)战略=机会+能力。战略就是要找到企业能力可及的市场机会,聚焦资源,形成核心竞争力,确立市场领者地位。(2)战略=终局+路径。战略是基于现实对未来愿景和阶段性战略目标的清晰描述,进而找到实现战略目标的最佳路径和方法。(3)战略=策略+行动。战略必须付诸成行才有实际意义,只有始终保持战略状态的企业才能做到策略领先,行动致胜。医药企业要研判产业大势和市场变迁,于结构变化中寻找机会,同时要致力管理改进与效率提升,于修炼内功中提升能力。在新一轮产业重组和市场集中的进程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并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
策略领先和行动制胜就要根据政策市场调整企业的产品策略。
和君咨询医药事业部经过对多家成功的医药企业进行研究时发现,好的企业在产品规划上都有其独特的方面。比如提起西安杨森,我们想到的是达克宁;提起修正药业,我们想到的是斯达舒,提起三九,我们想到的是三九感冒灵颗粒。这是典型的产品品牌优势企业, 然而,提到同仁堂我们想到的恐怕不是具体的产品,而是高品质的中药系列;提到王老吉,我们想到的不是抗生素的典型代表,而是跟上火、上呼吸道等相关的产品。这就提醒我们,在产品规划时,要具有差异性,这个差异性来自于企业对竞争市场的充分了解,从产品品质、产品内涵、产品系列化、产品包装到产品市场传播策略等都要形成企业和产品自身独特的优势。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国家和省级的相关政策进行跟随性的产品规划,比如省级部门可以根据本省的实际需要进行基本药物的扩容,这时,企业要积极参与其中,帮助省级相关部门制定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基本药物目录。
策略领先和行动制胜就要根据企业资源来制定合理的市场策略。
新医改的市场扩容不是一场机会均等的全行业盛宴,各个市场针对的政策有很大的差异性,不同的省在同样的市场采取的管制政策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医药企业在制定市场策略时 必须研究国家和各个省的相关政策,针对性的进行市场投入,防止企业的有限资源浪费或者由于和当地的实际情况不适合降低了使用效率。
策略领先和行动制胜就要求医药企业要对全国商业布局进行合理规划。
随着招标主体变换为医药生产企业,医药商业企业的职能将由批发商转变为配送商,这将导致商业企业的经营模式发生转变,配送业务将成为医药商业公司新的盈利模式,主要收入为药品的配送费,配送费用包含在招标价格中,按比例给配送公司返还。这样拿不到配送权的企业未来会被边缘化,或许被淘汰。医药企业必须谨慎选择商业客户,和主流商业形成业务对接,以便在主流商业内形成相对强势的渠道通路,这对医药企业所有产品的销售都会起到好的作用。
策略领先和行动制胜就要顺应形式建立适合的市场管理模式。
鉴于各个省的医改情况会出现不同,医药企业要根据各省的实际情况进行市场管理模式的调整,重要的是配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合适的营销模式。同时还要主要在模式的范围内保证医药企业的价格体系,由于招标挂网的实施和各省在进行招标挂网时要比对其他省的同类产品的招标采购价格,这就要求医药企业的价格体系不能做穿,否则就会逐渐被逐渐淘汰掉。现在很多医药企业由于在各省的营销模式不同,比如自建办事处、制与底价承包制两种或三种相结合的体制,造成了对各个区域的掌控力度存在差异,由于掌控力度的差异,在招投标采购上形成了不同的价格,这是及其危险的一件事,必须尽快加以改善。
策略领先和行动制胜就要建立稳定高效的营销组织。
在新的时期,营销组织的高效性不仅体现到对市场的快速反映,还要体现在营销体系对各个区域市场的政策反映,根据市场信息调整自身的区域营销策略的同时更要根据各地的政策信息及时规划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未来的市场竞争不仅要看医药企业的区域营销还要看医药企业的政府事务队伍,这个政府事务队伍将形成医药企业的第二营销梯队,可以预测,未来的医药企业的政府事务队伍将发挥极大的作用。
政府公关、跨跃门槛
目前许多企业的政府公共关系相对薄弱,这有历史的原因,之前很多企业的招投标都是委托区域商,自己只是做些提供资料和资质的工作,在多家的医药企业的营销咨询过程中看到,几乎没有一家医药企业有完善的公共关系系统,大家都在“坐、等、看”。即使个别的企业有一些小动作也是零星的不成体系的,这样很难建立强有力的公关体系,更不用说进行公共关系管理了。
我们必须注意到8500亿首先用于确保支持五项重点改革: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增加的8500亿医改投入中,中央3318亿元,其他需要地方政府投入,中央和地方比例大体为4:6。而过去三年,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比例为27:73。这其中地方比例最大,也就是说地方政府在这次新医改中有很大的话语权,地方政府的话语权由那个机构来变现?卫生局!现在药监体系已经成为卫生局的二级部门,那么,卫生局俨然成为及管理者、经营者、执行者和监控者于一身的庞大机构,如果OTC医药企业不重视公共关系建设,就会逐步丧失在卫生系统的地位,逐步被驱逐。
2009年新医改开始逐步推进,医药企业的政府关系也必须开始强化。以前在完全的市场竞争下,医药企业医药和相关的政府部门保持较远的关系就行了,但是现在,新医改已经亮起了红灯:政府是最大的买主,那么医药医药企业的竞争主体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基本药物目录、社区和新农合药物目录、药品定价和招投标等是医药企业获大部分医疗市场准入权的资格,公共关系逐渐成为我国医药营销的第一要素,构建医药企业的公共关系体系成为医药企业的首要工作。
从新医改的内容可以看出,政府的触角将介入到医药企业从生产、营销到市场的方方面面,反过来看,医药企业的工作也要和政府的触角所及做良好的对接,不能再用以前的眼光和思路做事,要顺应行业大势所趋,加大政府事务工作的力度和步伐,哪个医药企业在政府事务工作走在了同行的前面,哪个医药企业就会获得市场的主动权甚至个别区域或产品的垄断权,就会利用政府的政策来全覆盖基层医疗终端,在最低成本下进行市场运作。
新医改背景下医药企业政府关系管理的策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研究政府新医改的工作思路,调整医药工业企业的组织结构:
现在很多医药企业没有专门的政府事务部门或者公共关系部门,有的即使有也是在市场部之下的底层级职能编制,更多的是没有相对固定的职位和编制,杂七杂八的工作都做,就是政府事务工作做的少。另外,有些医药企业即使有专门的政府事务部门也是摆设,既没有完善的政府关系拓展和维护的方案,也没有相关的政府事务拓展经验,最重要的是几乎所有的医药企业都没有年度政府关系拓展和维护的预算,资金和费用都是来自在整体预算编制之内的结余或者挪用。
2.参与省级或者地方的新医改政策制定,或者为之提供服务
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各省可以根据各省的实际情况推进新医改的进行和完善新医改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新医改方案只是一个大纲式的文件,内容不具有实操性,这样各省就会制定适合本省的实操方案。医药企业可以根据自己对国家医改政策的研究,向省级管理部门提供合理的建议,为省级相关部门分忧解难,或者为省级相关部门就本省新医改方案的制定提供相应的服务,具体服务内容医药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思考。
3.编织医药企业自身的全国性政府关系网
由于医药企业的市场营销布局是面向全国的,所以医药企业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建造自己的政府关系网,这项工作一方面要依靠公司的政府关系部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驻地营销人员的人脉关系和业务能力,还要借助医药企业的商业客户,三方面共同努力打造医药企业庞大的全国性政府关系网络,未来医药企业的全国性市场布局的根本就是企业自身构建的政府关系延伸到哪里。
总结:政府关系拓展和维护是未来中国医药行业营销精英们必备的能力,更是企业未来市场布局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国的医药营销已经披上了政治色彩,单纯的依靠市场运作已经不足以维持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比如基本药物的遴选、医保目录的增补、GMP的严控等,都会收到国家相关政策的管制和影响。在政策下有些医药工业企业会顺势而为迎风壮大,而有些医药工业企业则因不重视国家行业政策或顺应国家行业政策的脚步太慢而逐渐被边缘化直至消失。
决胜终端、管控渠道
新医改对我国的医药终端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影响会给医药企业形成几个具有增长性的终端市场。国内通常把中国药品市场分为四级:一是医院终端,即指县及县以上医院;二是零售终端,即所有药店包括连锁;三是社区终端,即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四是第三终端,即农村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诊所等。
各级终端增长情况如下表:
。
在医院方面,总量将继续增长,但是市场份额略有下滑,其中高端医院和二甲医院的市场份额将持续性下降,县级医院份额增长,新农合820亿元筹资增量若有40%流向县医院,将带来约250亿元的药品消费增长。县级医院药品销售总量增加1倍,单产提高到2000万元/年。
以乡镇卫生院为龙头的农村医疗市场份额将增长,新农合筹资820亿元增量若有40%将流向农村医疗市场,将带来约250亿元药品消费增长;乡镇卫生院药品销售总量增加50%,单产提高到200万/年。
在社区方面,社区终端数量与份额均呈现增长,5.6亿元城镇居民(含1亿农民工),假设每人每年在社区看病花费100元,则将带来约280亿元的药品消费增长。
零售药店和连锁药店综合来看是平稳增长,但增长速度可能进一步放缓;未来对医保定点资格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零售药店和连锁药店将受到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零差价的冲击,相对来说,大城市零售药店和连锁药店所受冲击会相应较小。
根据上面的分析,新医改将带来的1000亿元药品市场额外增长,其中约250亿元流向县医院,250亿元流向乡镇卫生院,280亿元流向社区,流向零售药店与县级以上医院的不会超过200亿元。
由此可见,新医改带来的药品市场扩容对不是平均分配,而是国家有针对性的对相关的市场进行培育,在这个培育过程中,及早介入国家培育市场的医药企业将在未来的市场格局中获得最大的收获。从现在情况看,医药企业唯有通过国家政策导向的营销规划才能对新农合和社区两大最具潜力的市场进行掌控,未来的终端掌控是政治性的低成本的掌控,而不是通过市场手段的终端掌控。通过介入新农合、社区和基本药物目录进入国家强制使用的目录范围,就会随着新医改的推进逐渐进行真正的全终端覆盖,这种覆盖相对市场运作来说是低成本的,是强制性的,是相对垄断性的。
在进行政策性终端掌控后,医药企业还要解决渠道商业的配送问题。
随着国家对医药流通的管制日益加强,现在的医药企业的渠道管理变得变幻莫测。渠道管理已经成为医药企业目前医药企业在选择流通商业时缺乏合理的规划,眉毛胡子一把抓,这为医药企业在未来的渠道规划中埋下了隐患。新医改的推进中,通过省级集中招标采购,会指定配送商业,指定配送商业的结果是导致大部分医药渠道商业被政策边缘化,医药商业如果在目前的政策环境下对渠道商业不进行合理的甄选,在未来的区域市场竞争中企业的产品就会随着不适合的商业被边缘化,从而失去区域市场的竞争能力。
新医改《意见》指出:要以省为单位,对国家基本药物实行规范的公开招标采购,降低采购价格;建立向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直接配送基本药物的机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照国家制定的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确定本地区包含配送费用在内的基本药物统一采购价格。这些措施将减少分销渠道,降低医药流通成本。由但具有配送资格的医药商业将由实力雄厚、信誉度高、物流网络覆盖面广的大型医药物流企业担当。于药品的特殊性,对其在途质量保证的技术水平要求很高。由于是大型物流企业参与配送,药品质量会因此得到保证。政策导向的医药流通行业必定要重新洗牌,行业集中度随之不断加强,出现巨头流通企业。
不仅是新医改方案中规定实行直接配送,国务院日前下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实行医药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
医药工业企业必须在渠道商业的选择上下功夫,慎重选择未来的商业客户,对全国性的渠道商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和主流渠道建立良好的关系,在管控渠道上形成医药企业自身的优势。
模式转型、适者生存
如果说战略是沿着正确的方向做正确的事,那么营销模式就是正确地做事。战略决定企业的营销模式,由于各个企业的战略不同,企业的营销模式都因战略的差异有所区别。而战略受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变化而动态的变化。现在医药行业在国家新医改的推进下,医药企业的生存环境和竞争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医药企业也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调整自身的战略,随之,也要调整企业的营销模式。
鉴于营销模式的适应性,在我国各省的医药政策环境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必须适应市场情况采取不同的营销模式,营销模式在同一医药企业必须多元化,不能实行死板的同一营销模式,这不利于医药企业在不同省份的市场发展。营销模式必须能够解决整体战略下的区域差异问题。采用多元化的营销模式,其目的就是要解决医药整体战略下不同省级域市场的差异问题。企业必须从各省政策市场实际情况出发,有效提炼出不同的实效营销模式;同时,这些不同的营销模式又必须统一在企业的整体战略之下,必须能在不同的省级医药市场环境下下去实现医药企业的生存战略和发展战略。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者的留给看清时局者。新医改将使医药行业重新洗牌。谁能够认清目前的竞争形式,牢牢抓住政策机会,谁就会是最后的大成者。随着新医改方案和配套方案的不断实施,医药行业市场竞争要素已经发生了改变,未来的竞争是综合能力的竞争。无论从医药企业的品牌、销售模式、产品和服务、政府关系、市场布局还是专业推广、团队执行力等都将成为影响医药企业生产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综合来说医药企业要抓好政府关系、产品、渠道和终端四个竞争要素。
政府关系是进入医药竞争市场的资格,缺乏良好的政府管理体系和能力,在未来的医药市场将寸步难行。
产品是营销的载体,在产品竞争中要从产品的功效、产品定位、目标市场的细分、产品的宣传、产品成本等多方面练就竞争力。医药企业要提炼产品的价值,这个价值不是科研价值而是产品的商业价值,也就是说如何让患者在购买产品时觉得物有所值,不要单纯的从产品的技术性去下功夫,一定要深挖产品的商业卖点,需要明确的是产品规模是营销做出来的,不是研发做出来的,单纯的好产品如果没有营销策划,如果没有商业提炼,是无法形成规模性产品的,商业卖点就是要患者明确的知道自己在购买企业的产品时获得了那些明确的利益。比如达克宁,成分是咪康唑等。但由于商业定位明确,成为治疗脚气的名牌产品。而好多相近成分的产品泛泛的定位于皮肤用药,使消费者失去购买的目的性,也就自然失去了市场竞争能力。
在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中,渠道的力量正在逐步凸显,对于同质化程度较高的药品,渠道和终端的认可度往往决定了产品在招标中的命运。同时子集中招标采购后,指定配送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医药企业的产品销售规模,是否配送,配送量的大小,配送的覆盖范围等都将直接影响到医药企业在当地的销售规模和市场份额。医药企业的渠道之争还表现在医药企业占用渠道商业公司资源的比例大小、商业公司与企业的合作紧密度、渠道政策的调整等。新医改方案中又明确指出建立基层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问题,除非生产企业自己配送,否则渠道的竞争将伴随医药营销的全过程。
也许很多医药企业认为在新医改的推行下,终端将被强制使用目录内的产品,所以终端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就不那么重要了,这是极端错误的想法。终端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只会越来越大,强制使用只是表象的东西,问题是使用多少,进了产品是否使用不一定由政府说的算。医药企业对终端的拉动和维护还是必须的,同质化产品较多,即便进了产品,用多少用那些产品还是终端自身说了算。占据终端扩大销量是长期的工作,不要企图一步到位。
战略层面
政府关系、产品、渠道和终端四个要素将进行组合形成不同的营销模式和竞争模式。不同的医药企业也许只是在某个营销要素具有较为强势的优势,但是未来的市场是综合实力的竞争,这就要求医药企业必须进行综合实力的培育和建设,形成合理的组合和配置,同时要进行模式的转型以适应不同的区域市场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提升能力、永续发展
现在医药企业的营销核心竞争力体现在:管理能力、品牌价值、市场掌控力和政府关系方面,医药行业是智力密集型,而非资本密集型,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人的能力决定了企业的能力,好的管理可以提升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好的团队可以打造医药企业的营销核心竞争力。新的医药市场环境下,医药企业必须快速的打造自己的营销核心竞争力,才能在一轮又一轮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壮大和发展。
如何构建医药企业的营销核心竞争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进行营销战略转型
医药企业必须要进行营销战略转型,要从简单的产品销售提升到企业管理层面的竞争力上。今后,销售环境,竞争环境,竞争对手,政策环境,销售市场等都会发生变化,以往的讨论已经行不通了,及时进行战略转型,适应新的医药环境,是医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重新考虑一下企业的产品战略,营销战略,职能战略,人才战略,根据企业实际进行调整,是目前医药企业首当其冲的工作。
二.提升营销管理水平
横向比较各个行业的发展,医药行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处于很低的水平,比如快速消费品行业,由于外国竞争者的大举进入,我国快速消费品企业在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理念,销售策略,团队建设等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因为快速消费品行业不仅是狼来了,而是来了狼群,而医药行业的狼来的还不多,以往粗糙的管理模式目前在市场竞争中还能混碗饭吃,所以医药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危险的逼近。
三.建设专业的有竞争力的销售团队?
医药企业喊这个口号多年了,没见到那家国有医药企业的销售团队在专业化上有突破性建树。制定销售政策不了解或不根据政策信息;行业信息;竞争信息,也不考虑公司的战略,这不叫专业。销售队伍还在市场上利用三板斧的老招也不叫专业。
专业化是指在人员招聘、管理等方面,坚持选择优秀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并定期进行各方面技能的培训,以便更好的服务客户,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同时,要进行合理的管理,合理的授权,合理的配置。不为客户服务的人员尽量精简。建立专业化营销队伍和营销管理队伍,形成权责匹配、管控有力、灵活高效的专业化运营体制。,建立一个从上到下的专业化营销队伍、管理系统、运营体制建立起来,同时通过一系列的营销策划,会为医药营销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四.强化市场部
很多医药企业市场部都是摆设,没有真正发挥市场部应有的作用,市场部在企业中是参谋部,没参谋部的作战策略就跑到市场上去冲杀,不用想都知道这样的销售结果是什么。
医药企业市场分析范文3
【关键词】 威海市医药工业 SWOT分析 策略
为加快推进威海市医药工业发展,我们对全市医药工业进行了深入调研,运用SWOT分析法对医药工业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一、威海市医药工业发展基本情况
威海市现有医药企业9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5家,从业人员2.7万人,总资产337.2亿元。2014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3亿元,同比增长19.8%。医疗器械、化学原料药及制剂、新型中成药、生物药物等主导产品远销欧洲、东南亚、非洲、中东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威海市医药工业SWOT分析
1、优势
(1)产业优势。“十一五”以来,威海市医药产业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抢占市场份额,行业发展呈现快速上升趋势。2010年至2014年,威海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分别年均增长21.9%、22.9%、25.6%,高于工业增速10个百分点以上。涌现了一大批龙头骨干企业,2014年,威高集团、迪沙药业、达因制药、鸿宇医疗、东宝制药5家骨干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医药行业的74.2%,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主要产品有化学原料药及制剂、新型中成药、医疗器械、生物药物等10大系列2000多个品种规格。目前心脏支架、一次性医用注射器输液器、化学原料药坎地沙坦酯片、儿童药伊可新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28%、20%、23%和60%。
(2)技术优势。威海市医药工业现已建成2个国家级和1个省级技术开发中心、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山东省院士工作站和1个医用植入器械国家工程实验室,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明显提升。以威高集团为龙头设立了山东省医疗器械高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医疗器械产业联盟,在国内建立了9个研发中心及中试基地,被国家确定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个、山东名牌产品8个。鸿宇器械自主研发的微创颅脑引流系列产品已获得3项国家专利,该技术填补了国内外脑颅出血急救方面的空白。
(3)区位优势。威海市三面环海,拥有千公里海岸线,占据了全国海岸线的1/8,北与辽东半岛相对,东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陆地与青岛、烟台毗邻,总面积5797平方公里。2011年1月,国务院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威海位于蓝色经济区主体区,海洋医药产业被山东省作为发展重点给予政策支持。2013年青烟荣威城际铁路顺利通车,今年2月,威海市和韩国仁川自由经济区成为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在贸易、投资、产业合作等方面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4)环境资源优势。威海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达到41.6%,空气质量优良率约80%,饮用水源和海洋功能区水质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已发现各类矿产47种,探明具有工业规模的矿床103处,海域平均生物量为353克/平方米,拥有生物资源779种,其中海洋生物300多种。比较适合发展医药和医疗器械这类耗材少、耗能低、污染小、技术密集型的产业。
2、劣势
(1)企业集约化水平不高。全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25家,其中过10亿元的企业只有2家,占总数的8%。多数中小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工艺落后、管理水平低,而且布局分散,企业集约化、规范化水平有待提高。
(2)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目前国际上大型医药企业(辉瑞、诺华等)用于研发的投入占其销售额的15~20%,而威海只有1家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超过5%,其它企业平均投入仅为1~3%。企业难以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3)高端人才缺乏。医药工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创新型人才要求较高,由于威海市医药产业起步较晚,多数企业对自主创新重视不够,导致高端技术人才缺乏,制约了企业的长足发展。
(4)融资难、招工难的现象突出。据调查,中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小、自有资本少、抗风险能力弱、信用等级不高等原因,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现象比较突出。企业生产一线65%的工人来自外地,该部分职工在威海安家落户的不到15%,3―5年返乡或离厂的约占50%。由于多数企业搬迁后远离市中心,交通不便,生活娱乐设施缺乏,也增加了招工的难度。
3、机遇
(1)市场机遇。根据医药市场分析报告指出,未来5年,全球药品市场规模预计年均增长8%,呈现出快速扩张的发展态势。《全球药物使用―2016展望》指出,受新兴医药市场销量增加,以及发达国家药物消费额提升的驱动,2016年全球年药品消费支出将增至1.2万亿美元。据调查,威海市儿童保健和治疗药品占据全国首位,心脏支架占到全国市场的28%,一次性医用注射器、输液器的市场容量约占全国市场的20%以上,医药企业应牢牢把握这个难得的机遇,抓住内需市场求发展。
(2)政策机遇。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的政策,一些新药逐步纳入地方医保基金支付范围。自2014年7月生物药品企业可执行3%的增值税简易征收税率,2014年以后新购进的固定资产可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税负显著减轻。近期,山东省了《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5―2020年),明确提出把现代医药作为重点培植的产业之一。威海市政府一直把医药工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了推动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土地、金融、税收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4、威胁
(1)国际威胁
首先是周边国家的威胁。印度医药工业用于研发专利药物的平均投入提升到8%,韩国、日本在医药工业技术研发领域,拥有一大批科技人才和专家队伍,科研实力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周边国家在吸引跨国制药企业投资方面,也不同程度上对中国形成了挑战。其次是国外制药企业及研究机构技术的垄断。发达国家外资医药企业的介入,抢占国内医药市场,造成医药行业竞争加剧。国外研发机构实施“技术锁定”,也对我国医药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了抑制作用。
(2)国内威胁
国内其他地区医药产业发展迅速,必将成为我市强大的市场竞争对手,如江苏、河南、广东等地。另外,省内大企业,如齐鲁制药、瑞阳制药等企业发展速度快,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也对我市医药产业发展构成威胁。
三、策略分析
在对威海市医药工业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SWOT策略组合,结合威海市医药工业发展实际情况,总体来说,威海市应该充分立足自身优势,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勇于应对挑战,积极破解发展难题,以实施SO策略和ST策略为主,在全国工业“转、调、创”的大背景下,推进医药工业结构调整,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提升医药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医药工业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晨、卞金辉、李斌:四川医药工业SWOT分析与策略研究[J].药业论坛,2011(22).
医药企业市场分析范文4
竞争亦日趋激烈,行业中每一个企业随行业与环境的变化感到生存发展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1. 医药企业面临供应商的压力
医药流通企业通过与上游供应商――制药企业进行批量订货,获取批零差价利润及按合同执行后的返点利润。几乎所有的医药流通企业在供应链的源头不可避免的受到上游供应商带来的竞争压力。在公司定单丰硕、门店销售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一两个供应商完成产品采购的时间往往会使公司失去很多先发制人的市场机会,更何况一两个供应商或制药企业也不可能提供企业所需要的所有产品。由于一些企业缺乏与供应商保持良好关系的经验和诚意,这使得供应商的忠诚度变得恶劣,供应商往往会因为竞争对手的哄抬药品价格,以及自己在暴利思想下对市场放松控制能力,导致窜货现象,而使企业在紧要关头缺乏大规模合格药品的供给或使自身良好的市场驾驭能力受到损害,失去了全面提升市场占有率的机遇。
医药流通企业在与上游供应厂商签订药品供销合同时,每个企业所获取的折扣点及返利点是不一样的,这取决于企业的销售能力,在一定时期内,企业销售的能力越强,获取的折扣点和利润点就越多,反之销售能力越差,则获取的折扣点和利润点就越小。由于国内的生产制造企业生产的创新能力有限,因此市场上同类药品较多,这就使医药流通企业花很大的精力和力气要进行相关的产品开发。我们可以从每年两次的药品招标会看到,各个经营企业为争取一个或几个好品种在本地区的销售权进行激烈的竞争。
医药流通企业在与上游供应商签订完合同后,为完成所取得的品种的销售任务,开始了疲于奔命。在销售中,一方面不能得到厂家的充分的售后服务支持,另一方面还要受到厂家的付款资金压力,另外每一种药品都有其特定的范围,即满足的市场需求有限,在经营上加大了经营的难度。
2.现有竞争对手的压力
随着医药行业的发展,各个行业的产业资本纷纷进入到医药流通行业,其中以身居医药流通行业的上游供应商生产制造企业为最。我们从各种媒体、厂家的新闻会可以看到:三九集团矢志以13亿元打造连锁药店,扬言3年建立8000家门店;上海华源集团计划投资至少10亿元,首先覆盖上海、北京、广州和抚顺4个城市,预计年底可达700家,以后每年以1000家的速度扩张;丽珠集团拟在5年内投入2亿到3亿元发展药品零售连锁经营,组建了珠海丽珠药房连锁经营有限公司,采取特许加盟和中外合作方式,目标设立近1000家门店;北京同仁堂集团计划在2005年前开设600家零售药店,其中400家将通过加盟及专柜形式设立;深圳一致、海王星辰早已宣布了“1000家”的扩张战略,锁定在连锁药店上的资本估计已达上百亿;新华鲁抗从去年5月成立到现在,连锁门店数已达到近150家,销售额近亿元。上海复星实业除了常规收购、特许加盟等之外,还别具一格地走工商联合路子,采取“零售药店与普通商业企业合作”的形式,与拥有1000多个连锁网点、国内最大超市经营公司联华超市联姻,合资组建了上海复星药品零售连锁经营有限公司,依托联华超市强大的商品配送中心及经营网点,发展医药连锁经营,开设柜中柜、店中店。
可以说在同一地域中,无论是医药批发企业还是医药零售企业,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无论是这个地域中处于优势的企业还是处于发起进攻的企业,医药产品的无差异化、同质化加上企业内部没有进行很好的市场分析与市场定位,企业间的恶性竞争现象开始有所抬头。市场营销的层面始终在“价格战”和“广告战”中。
3.新加入的竞争对手的压力
医药产业由于存在着药价虚高与流通领域的多环节及流通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加上这个行业保护过严、开放太晚、形成垄断局面,所以它的开放引起了各方的关注,除了现有的产业资本进入,其他的民营资本也开始大举的进入了这个产业。对他们来讲,这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行业,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朝阳产业。
民营资本的进入最直接的表现是各地的“平价药店”,“平价药店”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似一颗重磅炸弹打破了看似平静的医药市场,作为市场上的后起之秀,他们凭着一定规模的资金实力,具有没有历史包袱,管理机构精干,管理成本低等特点;同时,以规模进货、减少流通中间环节来降低成本。通过加强内部管理,甚至以股权等利益方式有效堵住国企难以解决的职权人物“吃回扣”的黑洞。成本的降低有了生存的基础,而进入市场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降低价格。正如一位平价药房的老总讲“现在放开了,但又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套,因此降价成了最简单、操作性强的竞争手段,是市场刚开放时的必经阶段。”所以他在所在的区域采取平价方式切入市场。这种情况象北京德威治、哈尔滨宝丰药品总汇、南昌开心人大药方等就宣称他们的毛利率是10%左右而且还有钱赚。
而且“平价药房”的出现给现有的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几乎全国的各个市场对“平价药房”的出现都采取了堵击的战术,因为它的出现毕竟牵动着药品生产商、批发商、药店以及占药品销售绝对份额的医疗单位等经营者敏感的利益中枢。
4.消费者和客户的压力
对医药批发企业来讲,相信绝大多数医药经营企业都曾不止一次地经历过货款回收的风险问题,少则数十万,多则数百万、上千万的货款无法收回,形成大量的呆帐、死帐,成为企业和市场的一块心病,长期以来严重制约企业及市场的发展。我们经过深入探讨发现:首先是市场格局问题,目前为止,批发企业已经有1.2万多家。批发厂商众多,而各自又有自己的特殊的营销关系和网络,这就造成客观上医药生产和经营企业货物管理上的风险性,明知道客户信誉不佳,但为了占领终端市场,不得已与之发生业务往来,从发一结一,逐步发展到发二结一,甚至发展到发多结一,经营风险随着积压货物的增多而日趋加剧,直到不可掌握。其次是三角债问题,我国医院系统为在竞争中增加自己的实力,纷纷大兴土木,购买先进设备,改善医疗环境、提高技术水平、加上医院等级认证等各方面原因,大量积压医药流通企业的货款,客观上使得医药供货企业货款难以收回。 第三是国家政策的调整――GSP认证与药市的整顿:二者的实施强制性淘汰了一大批实力不济的医药经销企业,众多药品批发企业的破产、关闭使得企业呆帐彻底变为死帐,永远无法收回。 第四是销售人员问题:由于许多公司缺乏相应的管理,个别销售人员私吞货款的情况屡见不鲜。
对医药零售企业来讲,消费者的日益离散化需求,使医药零售企业越来越难把握,人口的自然增长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求医问药也越来越“个性化”,追求健康时尚成了人们生活的主旋律。人们不再是有病进医院与药房,而是越来越注重保健。这就要求医药零售企业的药房不仅卖药品,更要提供高品质的个性化服务。
5.外资企业的压力
2002年9月全球第一大医药零售品牌的MedicineShoppe与深圳海王星辰医药有限公司合作在深圳开设了首家美信药房,这标志着跨国公司的开始正式进入到国内市场。客观的说,跨国公司的进入从正面的角度来讲,对提高一个行业的整体水平有着积极的意义,为我们带来了技术、资金和管理;但从负面的角度来看,对国内的医药企业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众所周知,中国吸引外资的侧重点在过去的几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早期的合资企业大多来自港台地区,以劳动力成本低为主要动力,以来料加工、返销国外为主,并未对国内企业构成威胁。而近几年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侧重以中国市场的消费为主要动力,跨国公司的比例明显上升,这就对国内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真正的市场竞争开始了。
通常来讲,管理体系的建立费用远远大于管理体系的复制费用。这是跨国公司的优势所在,因为跨国公司来到中国这样一个新兴的市场上,仅仅是“复制”经过千锤百炼总结出来的管理体系和规章,除了极少数方面需要修改或调整外,大多可以照搬。与此相反,国内的企业还在摸索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探讨适合本企业的管理体系和规章,其难度不言而知,从某种程度上讲,大家并非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但这却是无法改变的残酷现实。唯一的出路就是清醒地认识到差距何在,尽快学习、掌握一流跨国公司的科学管理诀窍,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做到知己知彼。中国企业要学的是理性化的管理和运作,而不是盲目的勇敢和牺牲精神。
6.国家政策的压力
近年来,国务院调整药品监管机构,重新划分职能,规范医药行业发展方面的政策陆续出台。这些政策总的原则是鼓励创新、强化监管,淘汰落后小规模企业,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引致的恶性竞争,提高行业整体水平。对医药流通企业来讲主要内容涉及如下几方面:
(1)实施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医药分业经营
在药品零售中,医院所占市场份额约85%,药店所占市场份额约为15%。2000年以来,药品分类管理制度正式实施,“医药分业经营”开始在部分地区试点,促进了零售药店的快速发展。自2000年国家药监局批准50家零售连锁企业试点跨区域经营以来,各地零售市场的竞争逐步走向白热化。云南、成都、南京等地出现了以削价为主要形式的激烈竞争。我国加入WTO后,不少省市放开接受申办零售药店,使零售网点快速增加。以广东省广州市为例,1998年共有零售药店1700多家,2001年增至3200多家。随着非处方药制度的深入实施和患者“自我药疗”能力的提高,药店所占市场份额将会逐步增高。
但是,我国也面临着药品批发企业过多、缺少规模经营效益的问题。据统计,目前全国具备“三证”的药品批发企业有1.2万家,但年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不足5%,名列前10位的批发企业销售额占市场总销售额的20%左右。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药品市场规模为我国10倍的美国只有近百家药品批发企业,大公司的年销售额均在20亿美元以上,目前排名前3位的公司销售收入占全国的96%。这种状况是我国在2003年1月1日起放开药品分销服务后面临新的挑战。为了应对这种状况,国家药监部门对药品企业的淘汰率2001年达到26.8%,2002年淘汰约10%。
(2)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药品强制降价。
医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从2000年起在全国逐渐推行,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制药企业来说,参加各地的医院招标,成交量过于分散导致企业营销费用增加。就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而言,突出的问题是执行者没有利益驱动或者形成新的利益团体,监督者不到位。1997年以来国家计委先后10多次降低中央管理药品价格。2002年西药降价药品达199种,平均降价幅度15%,降价总额达20亿元。按国家计委的降价政策,药品价格下降针对的是流通环节,实际出厂价不降。但在实际经营活动中,拥有渠道优势的医院和经销商必然将利润损失向生产厂家转移,要求降低实际出厂价。面对药品价格下降,生产企业的对策一般是改变包装规格、改变剂型甚至停产。药店和医院也采用替代药品,降价药品在药店下架、医生处方不开降价药品。为克服上述弊端,“医药分家”势在必行。
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保证监督管理的公正性和权威性,给连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2000年我国实施对省以下的药品监督管理系统实行垂直管理。原有的药品监管体系在新形势下难以强有效的监督管理,造成省以下监管机构不统一,政企不分、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监督的公正性、权威性。此外,国家医药监督管理局发出通知,要求各地立即停止以任何方式、名义限制和或排斥外埠生产的产品进入本地区销售的做法。一些地区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机构对外埠生产的的药品进入本地区销售以“送样检验”、“注册审批”、“准销登记”等方法,限制外埠地区药品进入本地区销售,以及许多地区实施的行政保护措施,导致我国医药市场条块分割严重。
(3)强制实施GSP 认证
医药企业市场分析范文5
多、小、散、低、同质化竞争仍将是我国医药行业的长久之痛。
多:我国拥有470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而美国仅200多家。
小:年销售收入不足5000万元的企业占70%以上。去年,我国百强医药企业的总体销售规模约2470亿元,尚不及全球排名第七的诺华公司一家(398亿美元)。
散:行业集中度低,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程度不高。大型企业(基本上等同于百强企业)仅占我国全部医药企业数量的1.83%。去年,我国百强制药企业前三强和前十强的药品销售收入比重分别为5.2%和13.6%,而国外高达16.4%和39.9%。
低:主要表现在盈利能力低、研发水平低。
盈利能力低:内资企业占全部医药企业数量的80%,而利润总额只占全行业的61.86%。去年,国内前三强哈药、石药、上药的净利润率分别为14.92%、11.96%和5.79%,而国外前三位强生、辉瑞、葛兰素的净利润率分别高达17.3%、16.8%和22.9%。整体而言,国内企业的净利润率在8%~15%左右,而国外达16%~30%。
研发能力低:在化学药领域,除齐鲁、恒瑞等少数研发主导型企业外,大部分企业的研发能力极低。目前,我国共有16695个药品标准、近17万个药品批准文号。除中成药外,自主研发、创新的西药寥寥无几。
同质化竞争:正是由于以上多、小、散、低的医药行业格局长期未能得到有效改善,自主创新和高附加值产品匮乏,几乎所有企业都在同一水平线上恶性竞争。
那么,对于众多的小型普药企业而言,如何才能在惨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呢?
一招鲜,吃遍天
Z药业建厂已经50多年,以生产、销售OTC中成药品种为主,处方药依靠招商模式,市场基本限于省内。由于受各种原因影响,企业在品牌建设、研发与技术、市场网络、队伍建设等方面一直没有大的突破,规模长期徘徊在三五千万元。
经过仔细筛选,该企业发现结石治疗产品T的生产厂家较少,具有一定的产品卖点:纯中药制剂,效果较好。同时具有一定的区域优势:虽然开发的医院较少,但有几家的科主任认同度较高。此外,当地结石病发病率较高,还没有出现突出的强势品牌。因此,企业决定加大学术推广力度,优先做大产品T。
该企业依托区域性专业学会的专家,与商密切配合,通过积极参加省级学术会议、医院推广会、科室会、临床观察、、专业杂志刊登广告等形式,使原有医院的销量有了较大提高,并开发出了一批较高质量的医院。目前,产品T在省内同类品种中名列前茅,单产品销售额由2000多万元上升到近5000万元。
由于受资源和能力的限制,招商模式是很多中小企业的无奈选择。但大部分企业只会拼价格,忽视了商管理、学术推广等其他市场管理的策略与方法。而事实证明,单纯拼价格鲜有成功者。Z药业通过加强学术推广,不但密切了与商的合作关系,还大大提高了市场占有率。
【析】差异化聚焦战略是小普药企业脱颖而出的惟一选择
Z药业的成功之处就是成功地将差异化战略(营销模式由简单的招商增加学术推广、公共关系,实际上属于“服务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集中资源于一个产品、一种策略和一个区域性市场,是产品集中化战略、地区集中化战略,外加策略集中化战略)有机结合,即差异化聚集战略。它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只要找准方向,采取差异化聚焦战略,小普药企业一定能够脱颖而出。
企业的基本竞争战略有三种: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化战略。企业必须从这三种战略中选择一种作为其主导战略,要么把成本控制在比竞争者更低的程度,要么在企业产品和服务中形成与众不同的特色,让顾客感觉到你提供了比其他竞争者更多的价值,要么企业致力于服务某一特定的市场细分、某一特定的产品种类或某一特定的地理范围。
众多的小型普药企业几乎没有什么成本优势,惟一可行的战略是将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有机结合,集中资源与能力,在某一点上通过差异化竞争寻求突破,即差异化聚焦战略。
一般来说,竞争可以分为六个层面,从价格、质量、功能、服务、技术等层面,一直发展到品牌层面。对于中小医药企业而言,除部分企业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品牌优势外,大家在价格、技术、质量、功能层面没有什么明显区别,剩下的只能拼服务。
在有限的资源和能力下,没有多少优势的小企业必须认真分析研究自身所处的竞争环境,充分研究竞争对手,同时认真评估自己的资源和能力,集中优势兵力,找准一个突破口,杀出一条血路。也就是说,必须找出与他人不同的策略和方法,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摆脱被动挨打的境地,领先他人一步,率先进入衣食无忧的“小康”阶段。
招招鲜,摸到天
从1998年创建第一家靠租用厂房、员工不到20人的小作坊,发展到目前拥有1家上市公司、4家制药企业的大中型集团企业;从负债经营,到区域利税第二;从名不见经传,到创建全国著名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仅仅10余年的时间,H药业创造了医药界的奇迹!
和众多的小型企业一样,H药业当初同样面临着产品、市场、资金、人才等一系列问题,他们怎样获得了持续发展的动力?笔者经过深入调研,发现H药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来源于营销管理的不断创新能力,通过奇妙的“三步曲”实现了华丽的转身。
第一步:傍大款,超低价终端——“终端为王”。企业成立之初,H药业只有几个OTC普药,研发能力较弱,资金实力不足,没人才,没市场。企业如何成长?这是老板朝思暮想的问题。没有研发,那就傍大款吧,人家的产品卖得那么好,市场需求一定很大,我们只要采取不同的战略分一杯羹就行;没有网络,那就让利给终端网络拥有者嘛。
经过反复的市场分析与自身资源能力评估,H药业毅然决定采取超低价终端的营销策略,主要招地级市场商,不少地区发展到县级商。商必须具有真正的终端覆盖,实行严格的区域保护。经过半年多的时间,H药业成功地逐步建立了全国性网络,企业掘得“第一桶金”,真可谓“诸葛妙计安天下,夹缝之中求生存”。
第二步:打广告、树品牌——“品牌为王”。H药业老板清楚地认识到,品牌、渠道和终端是OTC产品运作的不二法门。有了“第一桶金”,H药业很快实施了第二步战略,打广告,树品牌。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由五省卫视联动,到央视黄金段位;由明星代言,到娱乐营销。
由于具有较好的终端基础,广告传播恰似如虎添翼。几年的时间内,H药业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发展到逐渐为人所知,再到小有名气,几个产品品牌也渐渐地耳熟能详,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小荷刚露尖尖角”。
第三步:密集分销——“现金为王”。在利益驱动和品牌拉动下,随着越来越多的商加盟,区域保护难度越来越大,企业几经控制,但收效甚微。既然堵不住,只有放开!由此进入密集分销阶段,所谓“密集分销”就是人不分贵贱,地不分南北,现金为王,一视同仁。密集分销的实施,为H药业市场的迅速放大、品牌的迅速扩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谓“一纸突破天外天,品牌销售双丰收”。
【析】持续构建核心竞争力是小普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H药业从成功走向成功,其关键就在于:在有限的资源和能力下,坚持不断地营销创新,由“一招鲜”到“多招鲜”,甚至达到“招招鲜”的境界,从而不断强化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它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创新,持续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小普药企业才能不断地发展壮大。
基本竞争战略是一种静态思维,是将市场、竞争对手、消费者置于战略设计流程的出发点上。差异化聚焦战略“一招鲜”只能帮助小企业奠定短期生存的基础,要想获得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壮大,必须具备长期的竞争优势。而长期的竞争优势则必须做到“招招鲜”,必须通过不断创新、不断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方能实现。
医药企业市场分析范文6
至今,对从前那段东飘西闯的营销生涯,于斐依然记忆犹新。身处变幻不定的商海,使他练就出遇事冷静、处事果断的风格。1992年以前,于斐是无锡市一家局级机关的职员。他不想在闲适中空度时光,毅然放弃了许多人羡慕的工作南下广东、海南。
离开单位后,他先进入一家广告公司,为了完成公司每月规定的业务指标,每天骑着破单车在大街小巷奔波。回忆起那段日子,他说“那时的最大收获就是学会了如何生存”。
广告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发展空间十分有限,看着许多人往这个行业挤,小有积累的他却产生了转行念头。一天,一位朋友找上门,拉他合伙开一家印刷厂,朋友一通海吹使他动了心。不久,一家小型印刷厂匆忙地开了张。
工厂的开张曾让于斐兴奋,但经营中的问题也接踵而至。最让他头痛的是,好不容易拉来了业务,做完活却收不回款。几经周折,运转还不到半年就因资金问题陷入经营窘境。于斐第一次品尝到经营风险带来的压力和痛苦。
正当他为生意失意而感到迷茫时,1994年三株集团面向全国大规模招聘营销人员。直觉让于斐感到保健品将是一个朝阳大产业,他立马决定加入三株的营销队伍。一个决定让他与保健品营销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三株那段充满激情的岁月里,是于斐人生观、价值观、市场观走向理性和成熟的关键时期。尽管刚开始进入三株时,他对营销和管理还是一头雾水,但天生好学的他的,心细而多思,不到几年就凭个人的悟性和努力,迅速从一名普通的营销员成长为三株集团江苏市场、山东市场的营销副总。在任山东副总期间,他带领自己的营销团队将业务做到了近10个亿的规模。在营销实战中他的专业能力快速提高,成为三株集团第一位高级企划人,策划能力和才华在三株营销大舞台上得到了全面显现。当年,是他在保健品行业率先提出“送礼送健康”的营销理念,他主张的营销活动组合拳的打法,他国倡导的服务营销、科普营销、口碑营销等营销策略,成为后来众多国内保健品企业策划人效仿的模式并被广泛用于企业营销实践,这为他在营销界知名度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操盘运作 游刃有余
市场操作的成功与否,在于操盘者对市场的了解程度和对产品切入市场点的准确把握。于斐认为,营销人能游刃有余地操作市场才是营销人的最佳状态|。
离开三株后,于斐转战厦门,出任香港金日集团市场推广总监,这给了于斐亲自操盘大品牌的实践机会。1999年下半年,于斐精心策划了“金日心源素”产品的上市推广活动。整个推广活动在2000年年初展开,于斐把“服务营销”理念融入到整个活动中,积极倡导 “消费者是亲人”的营销延伸新概念。由于有了创新营销思想的指导,金日心源素产品的营销推广很快在全国各地展开。他经常告诫手员工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想问题,为了让消费者更好了解产品的功能特点,于斐又策划了金日心源素全国“健康千里行”大型送爱心活动。活动在华东六省一市展开,通过送一份产品、送一片关爱,达到了良好的与消费者亲情互动的效果。
在整个活动中,于斐组织了大规模的医师咨询活动,聘请60位国内著名的心血管专家为消费者做义务咨询,由于请的专家都是心血管方面的权威人士,他们的积极参与为金日心源素产品的成功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强力的市场推动和良好的口碑传播,带动了产品销量的大幅增长。金日心源素上市仅一年,就在江苏、浙江、上海创造了1.7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在于斐的操作下,金日心源素迅速成为国内心血管功能性保健品中的领导品牌。 样板情结 传递势能
在众多保健品大起大落的严酷市场局面下,于斐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行业的生存必须以理性为先导。在经过多方考察和亲自验证,他提出了低成本运作市场的营销新主张。低成本运作的核心,是通过“样板市场的打造与复制”达到企业产品进入市场的低成本运作,降低企业新产品上市风险。这个营销模式的提出,引起了国内医药行业众多企业的关注,也为许多中小医药企业长期苦恼的营销症结找到了突破口。
“作为营销人,必须了解市场,才能准确把握市场。” 于斐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他提出的营销主张来源于企业,即站在企业的角度制定和规划营销策略。在2003年中国医药保健品网主办的一场“关于低成本运作医药市场”研讨会上,他的这一演讲主题赢得了众多国内知名医药企业老总及营销人的目光。他的演讲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这掌声包含着对他成功“打造样板市场和快速复制推广样板市场”真知灼见的充分肯定与认可。
采访中我问他,在实际操作中如何防止经销商的抵触?于斐说,情感方面,是沟通与交流;策略方面,采取鼓励小户(让他建立信心),激励中户(让他更上层楼),给大户压力(让他产生更多销量,同时要遵守规矩)的策略。充分体现出他“同道为友”的职业情感与原则。
至于样板市场的打造与复制环境,于斐说,“新产品样板市场的形成通常不适应在较大城市展开,比如上海、北京等竞争激烈的城市。相反,从这些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切入,不仅可以规避高昂的市场进入成本,同时更容易让新品产生一种独特的传播效应,进而影响大城市的经销商。用于斐的话说,就是巧借“利益”达到“造势”。“那些大城的经销商看到区县级的中小经销商们赚钱,他们就会主动找上门来,这时你就成功了。”
于斐对自己创立的营销模式充满信心。 对话于斐
记者:您被评为中国杰出营销人,而且是保健品行业惟一获此殊荣的人。从一个普通营销人成为令整个行业人士都刮目相看的领跑者,您有什么感受?
于斐:意料之外。但觉得也在情理之中。我在营销领域拼打了十多年,陪伴着企业的成功,我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今天,当我站在企业高层带领企业前进时,我更清楚我应该为企业做些什么。
记者:成为保健品行业的领衔营销专家,往往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受到更多的关注,您怎么看待这个第一?
于斐:第一不是虚名,所以可能会是最大的受益者,从得奖之后,总的感觉是更忙了。最近收到许多医药保健品企业的邀请,让我为他们做市场操作指导。今后,我想在中小医药企业提升营销能力方面多做一些工作。
记者:面对成功,您是怎样一种心态?
于斐:其实人人都是为希望活着。这是每个人内心不倦的追求,当然也包括我自己。我觉得,面对成功应该保持一种开放和流动的心态,而不是凝固的。人活着需要激情,激情永远是成功之母!
记者:作为一名杰出营销人,你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已很高,具有这么多优势,你想过拥有自己的公司吗?
于斐:我觉得拥有并成立自己的公司只是个时间问题。我相信,拥有一支属于自己的团队,时间是不会太远的。 采访手记 激情永在的心态
于斐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强烈的:充满激情的眼光注视着你,笑容极具亲和力,宽大的手温暖而有力,瞬间就会让你感受到一种力量的传递。他有敏捷的市场反应能力,严谨的市场分析让人感受到他的对职业的尊崇和敬重。他以对目标市场的准确把握及营销战略战术的出奇制胜,而形成出手则胜的个人竞争力。
他成功了,但从不自大;他善于倾听,更乐于倾听不同的观点。他有海纳百川的气度,会让你与他的交流变得轻松而坦然。他走上演讲台时所表现出来的全身心投入充满激情,会让听讲的人与他的思考与心绪一起振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