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范文1
关键词:县域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策略
县域农业经济是社会经济运行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推进县域农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应当紧密结合时展潮流,针对当前县域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提出可行的发展对策,切实推进县域农业经济增长,拉动整个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
1农业产业化问题
农业产业化问题是当前县域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突出问题,这一问题处理不到位,势必会影响县域农业结构调整以及资源合理利用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严重制约着县域农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为促进县域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产业化问题的妥善解决,以下从扶持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以及深化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三个方面入手,提出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策略。一是大力帮助和扶持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在县域农业经济发展中龙头企业起到了带头的作用,、它带动着农业向产业化的发展。对此,针对于龙头企业来讲,要对其制定一个可行性的实施措施,对于龙头企业的各项申请都要给与优惠,大力的引进一些龙头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要重点对农产品的加工业进行培养和扩大,同时为了达到符合市场的要求,还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为了符合市场的需求,要帮助一些龙头企业和农户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二是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农业经济的发展要以市场为发展导向,制定一个可行性的管理规章制度,要大力的培养和帮助农村经纪人,使农村经纪人的队伍不断的发展和壮大。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于当地有文化水平高的农民,可以对他们进行培训然后将其纳入县级统一管理。三是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在耕地资源减少的情况下,调整好农村耕地区域面积结构,合理利用农业资。调整就业结构,要将农村的劳动力尽量的转移,将种植业的劳动力逐渐的转向农业的加工服务业或是非农产业分流,同时这也是实现小康社会的主要途径,要积极的引导农民合伙经营,推广联合种植的生产模式。
2小城镇建设问题
就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小城镇建设问题是一个突出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整体效果,甚至严重制约着县域农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为促进小城镇建设问题的妥善解决,在县域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结合地区农业生产现状,采取可行的经济发展策略,以下进行具体分析:一是坚持走农业产业化及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之路。也就是说,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应当在坚持农业产业化的同时,积极促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将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二者之间的协调配合,促进小城镇建设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并且有助于推进县域农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在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密切关注小城镇建设在农业产业化方面的具体特点,并探寻乡镇企业自设经济建设优势,通过协调促进,优势互补,推进县域农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二是充分做好小城镇建设规划工作。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若想要扎实推进县域农业经济的发展进步,应当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充分做好建设规划相关工作,给予科学性和现实性等原则,对小城镇进行合理的规划建设,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当前县域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小城镇规模小、水平低等问题,全面推进小陈正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县域农业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是结合小城镇发展实际,积极创设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当前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资金有限,为确保资金运用的合理性,应当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创设多元化的投资体系,结合市场经营模式调整资金投入力度,并充分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为县域农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资金支持。四是加快小城镇综合发展步伐。县域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加快推进小城战建设步伐,将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并对使用制度进行优化调整,政府在准确把握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积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县域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制度依据。
3生产力与科技水平低的问题
生产力与科技水平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对于县域农业经济也不例外。而当前县域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生产力与科技水平低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县域农业科技项目建设以及农业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于地区综合经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以下就当前县域农业经济发展中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低的问题提出可行的发展策略。一是重点突出农业科技项目建设,着力发展技术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全面对外经济的技术合作,在与合作的过程中,采用正确的方法来改善环境,从而吸引投资商。重点开发有实力的技术企业,让这些有实力的技术企业成为真正的龙头企业。二是在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突出技术的创新,对传统的工业进行改造和提高。第一,采取使用新技术的措施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步伐,同时还要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质量。第二,大力发展并引进一些高新技术,将促进技术和农业资源的优势互相融合到一起,同时政府要给与一定的帮助和支持。第三,尽快的研发出新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三是将农业科技进步放在重要的位置还要高度重视并突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包括农作物良种化、高效养殖科技、农产品加工技术、避灾农业科技、农村科技引导与培训。四是提高科技意识观念,为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强化科学研发建设发展的力度,并创建完善的专家顾问体系机制,与此同时,大力提倡科技人员的参与和做好技术服务的分配,尽量的发挥科技人员的潜能。
结束语
县域农业经济在整个社会的运行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县域农业经济也面临着特殊的发展形势。为切实推进县域农业经济发展,应当结合新时期县域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农业产业化问题、小城镇建设问题以及生产力与科技水平低等问题加以全面分析,并积极采取可行的措施推进县域农业经济发展,从整体上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改善社会群体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阳.关于县域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若干问题的思考[J].科技与企业,2013(9):6.
[2]李珂,罗顺.根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若干问题的思考[J].决策论坛———区域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2016.
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范文2
关键词:农业经济;科技;特色
农业是云南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寻求高质量发展的过程,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我们必须要加以正视,同时对症加以优化,提出更加完善的解决措施,以实现全省农业经济的更高更快发展。
1云南农业经济现状
云南位于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新农村建设遇到很多障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村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云南省的产业结构不断的调整和优化,第2、3产业的效益不断提升,第1产业的产值比重也在上升。云南农业农村的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3点。其一,云南位于我国的第一阶梯,地势较高,属于山区农业。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造成交通不顺畅、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生产力水平低、科技化水平低等不良后果,从而使云南农村经济发展落后[1]。其二,云南省位于我国的西南部,与邻国的交界线超过4000km,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广泛,形成一种资源互补,资源共享的良好形势,有利于该省经济的迅速发展。其三,因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云南省已经逐渐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服务业[2]。
2云南地方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地域面积广而分散,同时,地势险高,土质结构疏松,森林覆盖率较低,这些客观因素对农业产业影响较大。而且,受此影响科技投入较低,制衡着农业经济的发展。2)城乡经济差距显著。云南城乡经济发展失衡,不少贫困山区的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影响到云南省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而且,在由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转换的过程中,相应的产业转化机制还不完善,较突出的分散化经营制衡着产业化经营的速度。3)农业科技投入较低。科技含量低,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另一桎梏。就当前农业经济而言,科研队伍薄弱,科技水平之后,产学研服务体制不健全,产能服务脱节,都影响到农业经济的效益提高。4)农业投资渠道单一。乡镇企业产能低,发展缓慢,后续资金不到位,影响高水平发展。农民素质差,投入产出意识差,多数不重视知识投入,而降低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农业投资渠道单一,股份制机制不健全。支持农业发展的款项挪为他用,进一步制约农业经济的高水平发展。
3新时期云南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策略
3.1转变经济发展观念,努力自市场要效益
农业经济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市场的问题。就此,经济战略的调整,不应体现产出量的多少,更应体现杂卖出多少。就云南本地而言,农村经济的开发,还滞留在旧有模式,不善于商品流通环节的研发,紧抓市场搞农业的思路还不清晰。为此,工作伊始,必须要转变观念,盘活农业经济,先要做好市场调研,不能随大流[3]。
3.2扶持地方特色经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交通、教育等服务农业经济的产业滞后,严重制衡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是,本省也有其他省份不可比拟的区域资源,自然景观突出,山地优势明显,可重点发展畜牧业、种植业、旅游观光业等特色农业经济,以丰富农业产业结构。同时,考虑到云南地区差异性大,农业产业的发展应体现差异性,增加农产业的特色内涵,为服务农村经济增添活力。
3.3推进农村经济的市场化,提升农业经济产能效益
推进农业经济市场化进程,解决农产品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为此,其一,做好市场调研,遵循市场规律,加大林业、渔业、牧业等在市场中的比重。着力扩大生态林面积、盘活水产养殖区域、扶持饲料种植产业,根本上提高市场效益。第二,寻求产销市场,实现产销畅通,提升生产效益,减少盲目生产。第三,加快产业化进程,扶持重点行业,扩大优势产业规模,避免分散经营而降低市场竞争力,以获得预想的市场效益。
3.4寻求农业经济新亮点,加快扶持乡村工业
加快云南农业经济发展,在做强农业产业的同时,注意盘活非农经济产业,实现农业、工商业的协调发展。其一,扶持私营经济。加大扶持政策,鼓励私人工业园区,扩大私营规模,带动小营经济产业的发展。其二,推进城镇建设。放宽落户政策,加快城乡沟通,鼓励进城从事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城镇化进程。其三,多种经济成分并进。鼓励多种经济共融,协调发展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为农业经济累计更多资本。
4结语
农业是云南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这些年,积极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云南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作为。对此,我们应不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以提升云南省农业经济生产力。
参考文献
[1]付东梅,刘军.内蒙古投资效益分析——问题、原因及对策[J].北方经济,2017,(9):55-57.
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范文3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农业;发展战略
生态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在以往的时间里,农业活动给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造成了重大伤害,特别是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造成了高碳量的排放,致使温室效应逐步加剧,导致自然灾害频发全球变暖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发展低碳农业是当前低碳经济发展下应该坚持的战略,我们应该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上,寻求到创新的农业发展战略,为实现低碳农业和低碳经济而努力。
一、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的相关内容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的提出还是源自于十几年前的英国,英国是最早发现能源的安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低碳经济指的是人们要在正确的理念指导下,通过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或法律法规,利用创新的技术来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并要为开发出新能源而努力,尽最大程度来减少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耗和污染,减少高碳气体的排放,从而实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之间的可持续发展。低碳农业的概念虽然并没有明确的官方定义,但是它的理念源自于低碳经济,同样是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实现的绿色种植、绿色生产、绿色排放等农业活动,尽可能的使用无毒无害的产品,减少农药、化肥、机械等产品的过分依赖,杜绝大面积焚烧秸秆而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减少农业活动中高碳的排放量,实现绿色的低碳的农业发展。
二、实现低碳农业的重要意义
随着人口的增多,我国的农业发展和水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甚至出现了非法垦荒等现象,使得生态绿地越来越少,大面积的农业开发加剧了水资源的使用和浪费,水土的流失使当前的生态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农田开发的机械化也造成了众多废弃物的产生,再加上大量高污染的农药、化肥等产品使得土壤化学含量超标,水质和土壤及农作物、植物的质量不断下降,人们过于重视工业的开发,忽略了农业科技的研究和发展,使农业机械化的水平得不到提升,种种原因,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带来了威胁,实现低碳农业发展可以将以上提出的种种障碍性因素进行针对式的处理,尽最大限度的减少在农业生产或开发过程中二氧化碳及高碳气体的排放,有助于促使低碳农业的发展,并维护人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实现低碳农业的发展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既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更是缓和人与自然关系最为重要的必要路径。
三、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低碳农业发展战略
(一)坚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低碳农业的发展理念
想要实现低碳农业的发展,首要的任务就是理念上的转变和普及,提升农民低碳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加强相关内容的宣传或讲解,借助农业生产中新型的技术或设备提高农民在农业活动和发展中的认识,做好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的指导和宣传工作,尽力完善农村生态农业的设备及创新的技术,可以在当地举办技术解说交谈以及高碳农业对生态破坏的负面效应的相关会议,让当地农民都参与其中,尽量让更多的农民认识到低碳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二)完善低碳农业的发展战略
相关的地方政府要以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当地农业的发展状况来分析,并制定符合该地区低碳农业发展的战略决断,完善激励和监督制度,对违反低碳农业发展的行为进行严肃的处理或警告,杜绝一切生态污染问题的出现,提倡绿色环保的农业发展模式,针对非法垦荒的行为要进行严抓严打,加强监督部门的执行力度,不定期的走入到地方中去,寻找影响低碳农业发展的潜在因素。提升该地区农业经济在绿色发展的前提下得到稳步的提升。
(三)坚持创新科技创新应用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
在已有的低碳农业发展理念下,相关的部门要加强对农业创新技术工作的研发,鼓励技术人员投入到新型技术的研究中,适当的给予资金的支持和投入,让研究工作者积极主动的将精力投放在创新技术开发的事业中,为研制低碳环保的农业设备或技术创造良好的基础,为了让农民更好的使用新型的创新技术和产品,当地的政府要完善该项目的补贴政策,实现创新技术及设备的广泛应用,促使低碳农业和人们生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坚持农业低碳发展结构及模式的创新
改变传统的单一化农业生产模式,带领农民群众寻找更广阔的农业生产空间,丰富农作物的种类,发展出属于当地的农作特色,如生态化绿色的采摘园,通过网络进行大力宣传,促使城市居民主动的来到城郊或农村游玩和观光,不但能让该地区经济得到快速提升,还能加强当地绿色务农的宣传,实现了现代低碳农业、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低碳经济下的农业发展战略应该以实际出发,遵循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农业理念,转变传统的农业结构,实现农业技术、设备上的创新开发,坚持低碳农业发展战略的创新原则,坚持农业科技和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坚持经济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农业发展战略,提高农民整体的低碳化农业发展的认识,在人们生活水平和经济水平提升的同时,又维护了低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远红.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创新[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3):263-267.
[2]王雪.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创新[J].农业经济,2013,(12):57-58.
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范文4
关键词:农业经济;低碳经济;转变;措施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社会根基的稳固,影响着人民的生活的稳定。由于长期在经济发展中没有足够重视对环境的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愈发恶劣,雾霾等生态问题逐渐凸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以更加环保、健康的方式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核心在于技术和政策的创新,提倡的是“能耗低”、“污染低”和“排放少”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要将此作为农业发展的方向,调整农业经济体系,才能确保我国农业走向健康、稳定的发展之路。
一、传统农业发展的弊端
(一)环境污染
由于我国大部分农民接受教育的水平相对较低,文化素质整体不高,因而在农业生产方面,很多人创新性不强,不愿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新技术、新科技,仍然沿用传统的粗放式的生产方式,不仅导致生产效率不高,农产品农药残留量超标、重金属含量超标,也导致环境污染、环境破坏比较严重。随着工业的发展,一些企业开始在农村建立工厂,给当地土地带来了很大的污染,一些农民由于认识不到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而继续在污染的土地上进行农业生产,进一步加剧了粮食污染的程度。
(二)农业科技滞后
农村地区一般都偏僻落后,农民大多都依靠种地和外出打工生活,整体生活水平比较低,再加上农村教育发展程度不高,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因此,很多农民的文化素质都比较低,对于新型农业科技认识不足,也不愿意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因此,在很多农村地区,农业科技推广与实施效果不是很理想,农业机械化程度比较低,农产品科技含量比较低,极大地降低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的质量。
(三)农业产能偏低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都是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为工业和服务业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撑,而且,国家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也将支持的重点放在了经济效益比较显著的工业和服务业上,从而导致如今农业经济之后、农村地区落后的局面。尽管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城市开始反哺农村,以促进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但是,因为农村地区广阔,发展也需要一定的时日,因而,如今农村很多基础设施,虽已有了很大的改观,然而问题却仍然存在,尤其一些落后、欠发达的中西部农村地区,其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滞后,土地生产能力不高。例如,农业必须的水利设施,很多农村地区仍然是沿用20世纪中期修建的那些,不仅灌溉能力不强,而且损坏严重,也影响了农业产能的提高。
二、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渗透低碳理念的重要性
低碳经济相关概念是在21世纪初英国首次提出。不同的国家,对于低碳经济的要求也不同。欧美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减少碳排放绝对量,而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减少碳排放相对量。低碳经济实现的是世界各国的长久的、可持续发展,每个国家都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进行低碳经济发展,以有效杜绝环境污染和气候改变,做到节能减排并促进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特征,是一种强调绿色、可持续的经济形式。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渗透低碳经济理念,将有助于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于土地、环境和大气的污染,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同时,还能提高农民保护土地、环境的意识,以及生产创新的意识,从而促使他们自觉地采用新技术、新生产方式来进行耕作,这样,不仅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也会提高,最终,将会从整体上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措施
(一)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
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效率低,而且污染大,不利于农业经济的长期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是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前提的,在确保人与土地、与自然、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基础上,实现农业高效、高质地发展。可持续发展模式能够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新技术、新能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农产品污染。
(二)加强低碳经济宣传,提高低碳生产管理力度
目前,低碳环保理念在工业产业中,已经得到了大力的普及和宣扬,但是,在农业领域还没有进行大力宣传。农民对低碳经济的认知和理解还不够多,因此,在农村和农业生产中,要加大对低碳经济的宣传和推广。在实行低碳生产的地区,要加强对低碳生产管理的力度,当地领导要从思想意识上重视,注意培养典范和标兵,让更多农民认识到低碳生产的好处,这样,将有助于低碳生产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三)提高对低碳农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低碳环保成本内在化
在推进农业生产低碳化的道路上,促进低碳环保成本内在化,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是我国农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此目标指导下,政府应在坚持市场调控的基础上,加大对低碳农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力度。根据农业生产实践,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规范农业生产行为,以达到低碳环保的目的。例如,低碳环保税就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它将环境污染的成本,融入到农产品生产成本中,利用经济手段,从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环境破坏及资源浪费等行为,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有利于实现农业发展与保护环境和资源协调统一。
(四)强化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人是生产的重要因素,在实行农业低碳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农民的文化教育,培养出一批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头脑比较灵活、肯钻研的带头人,在此带领下,因地制宜地发展低碳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往往缺少丰富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因而,培养出一批带头人,将有助于加快农业低碳发展理念的宣传和推广,农民也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对于快速推进农业低碳生产发展进程,将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五)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对于农业低碳发展的问题,我国尚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为了规范低碳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国家必须要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只有以制度和法律作为发展的依据与参考,农业生产才会真正走上低碳发展之路。在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的时候,需要加强对农业实际的调查研究,使制度和法律的制定和完善,都切实符合农业发展的实际,符合低碳经济的内在发展理念,这样,才会从根本上实现农业生产的转变和农业机构的优化升级,促进我国农业走上健康、良性发展之路。
(六)加强新技术指导和培训,坚持走科学化发展之路
农业生产方式低碳化的目的,就是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因此,在实践中,应当加强对农民的新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合理配置低碳农业发展的各项资源,以促进低碳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最大化。国家积极倡导走科学化发展之路,实现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科技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力,在农业生产中,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方式,将能推进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使农业、农村、农民都获得充分的发展进步。
四、结语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要改变传统粗放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注重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和平衡,大力开发和利用自然能源和太阳能等新能源,逐步的改善农村环境,做好产业结构及社会、发展、生态三方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我国绿色、低碳、健康的现展之路。
作者:王阳 刘宇新 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参考文献:
[1]周玉新.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探析[J].农业经济,2010(04).
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范文5
关键词 农业经济;“小县大城”战略;浙江云和
中图分类号 F3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316-01
云和县,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小县,人口11.24万人,面积984 km2,辖169个行政村800多个自然村,平均每个自然村只有90多人。2001年确立了“小县大城”的发展战略,通过10年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全县90%的工业企业集聚在县城发展;全县中小学生86%集中在县城就读;6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县城居住;生态环境质量居全国前列;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75%;森林覆盖率达80.8%,生态环境质量排全国第10位;城乡居民文明素养不断提升,先后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省级示范文明县城”;城市化水平呈“超前”之势;统筹城乡发展成效显著。
1 取得的成效
1.1 结构调整成效显现
全县生产食用菌7 000万袋;茶产业生产呈现产销两旺格局,茶叶总面积达2 533.3 hm2,总产值1.1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3.3%。果蔬面积3 920 hm2,猪、羊饲养量分别达3.29万头、0.45万只,牛饲养量0.38万头,家禽饲养量48.5万羽。
1.2 两区建设进展顺利
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累计投入资金4 600余万元,已建成综合区农田水利项目14项、通村主干道项目10项。食用菌菌棒工厂化项目全面启动,完成两景区沿线菇棚改造内容;珍稀菌集约化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全面完成,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已投产,茶树菇设施栽培项目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迈出新步伐,完成云和镇、大原乡、赤石乡、沙铺乡4个乡镇的9个粮食生产功能区共143.2 hm2的建设,并通过了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审核认定。
1.3 经营主体培育有序推进
全县有农业龙头企业31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8家。截至2013年12月底,在农业局登记备案的有202家,入社社员4 946人,注册资金9 373.7万元,固定资产5 164万元,带动农户23 685户,联系基地4 870.3 hm2。据统计,2013年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实现累计销售额1.113亿元,农户累计增收约2 659万元。
1.4 农地流转日趋合理
到2013年全县流转耕地1 793.3 hm2,占承包面积的42.7%,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有386.07 hm2,占流转总面积的21.52%,流向专业大户及农户的952.27 hm2,占53.10%,2项合计将近74%。流转方式上从传统的租赁为主向多形式的转变,合作制、股分制、整村流转等模式开始引入,流转合同开始规范,土地流转给业主和农户带来的实惠也开始体现。
2 存在的问题
2.1 从现代农业发展上看
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的资金、土地等要素不能适应发展需求,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规模不大,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带动能力和自身发展能力有限。食用菌、生态名茶、云和雪梨等主导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程度不够高,未能形成较好的质量和效益,农业落后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1]。
2.2 从农村社会管理上看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成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协调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农民不是农民、市民不是市民的身份给进城人口带来的不仅是尴尬和办事不便,而是对成为城里人的生存信心不足,无法融入城市管理体系中,“农民”和“城里人”2个身份的认同依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尽管政府出台了有关政策,加强了对进城农民的管理,把南山小区纳入元和社区管理,对普光小区实行了物业管理。但在实践中,这些管理仅停留在对进城农民日常生活的服务和小区环境的管理,而象选举办证等还是要回原乡原村办理,身居城里,还是“暂住”的身份。
2.3 从农民就业增收上看
进城农民限于社会原因和自身条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干着城里人不愿干的苦、脏、累、险工作,收入水平普遍较低,甚至面临就业难的问题。除少数先富群体外,进城务工农民月收入普遍在1 500元以下。而生活成本却比在原住地大幅度提高。购房、租房利息或房租、粮食、蔬菜、水费等支出,虽然人均收入超过其他农民,但增收部分大多用于支付生活成本的提高,致使少数可能出现返贫的危险。
3 对策
3.1 农业发展要做好优和精的文章
围绕“两区”建设,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大县级财政投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优化农业结构和产品品质,创新体制机制,坚持以“特色特产、绿色精品、生态高效、专业规模、优质安全”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快实施“农业主导产业提升工程”,提升食用菌、茶叶、蔬菜、水果和畜禽五大主导产业发展水平,拓展云和县绿色精品农业,在做优做精上打造市场竞争力,利用“小县大城”的知名度,统一“来自‘小县大城’的农产品就是优品和精品”的宣传理念。以“扶优、扶强、扶大”为方向,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强的农业主体,着力发挥其组织、市场、管理水平优势,提高农户和市场联结的广度和深度[2-3]。在农地流转上要加强宣传,正确引导,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自觉流转;加大扶持,政策推动,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积极流转;通过培植主体,市场运作,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序流转,坚持一手抓主体培育,一手抓农地流转,让农地流转为规模经营提供市场主体,让土地流转为市场主体提供规模保障。
3.2 农村管理要体现活和新的理念
破除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实行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条件的户口迁移准入制,取消非农户口和农业户口的设置,实行住地管理,进城农民的政治和社会活动均在居住地进行,享受城镇居民的劳动、医疗、就学、就业和社会保障待遇,进一步加强对进城农民的服务和管理,整合现有资源,建立统一的便民服务中心。继续完善进城农民子女就学“同城同待遇”等相关配套政策,方便进城农民生产和生活,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保留进城农民的村经济合作社社员资格,并严格贯彻长久拥有土地和林地承包权的政策,使农民安心。
3.3 农民增收要给予“鱼”和“渔”的政策
对于从事农业的群体,要从资金、补贴、技术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和范围,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增加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水利、交通及设施农业的条件,为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群体创造高产稳产和增收的条件。对于进城农民和外出劳务人员,特别是刚刚完成迁移的农民群众,对先进技术认识掌握能力差,一时难以适应新的发展环境,要坚持“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人”,政府扶上马后更要送上一程,积极加强进城农民的培训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在继续引导农民向县城转移的同时,加快推进中心镇、中心村下山转移小区建设,帮助农民实现梯度转移,确保惠农政策不变、帮扶机制不改、“三农”投入不减[4]。把下山转移工程与百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劳务输出、来料加工、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不断拓宽农民就业门路,增加农民的收入。
4 参考文献
[1] 刘莎.凉山州农业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4(11):75-79.
[2] 浙江省特级专家 省委党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陆立军.小县大城:落实“两创”总战略的探索[N].浙江日报,2010-01-11(7).
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范文6
农业四化中产业化是基础、市场化是途径、标准化是条件、国际化是目的,而结构调整是实现四化的手段。随着农业四化程度的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和经营集约化已是大趋势。小生产永远没有出路。必需扩大家庭经营规模,改变农业经营方式,实现农业产业化,从而逐步实现标准化,就可获得规模效益,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并推动国际化进程。
首先,积极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加速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土地使用权的流动是扩大农业经营规模,进行产业化生产的渠道和前提,但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土地承包“稳”与土地使用权“动”的关系;“人”与“地”的关系;农户与企业的关系。产业化的微观基础是企业,企业进入农业,第一步主要是进入农业产前、产后的经营领域,而不是直接的农业生产领域。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企业带农户,发展订单农业,向农户推广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市场信息,购销农产品,加快农业技术进步和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第二步才是大面积租赁农户的承包地从事农业直接生产领域的经营。
目前中国农村企业及中介组织的现状是,传统的中介组织供销社负重运行,市场化改造不够。新生的中介组织数量短缺,且运行和发展面临制度环境障碍。中介组织发育滞后,阻碍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加快农业组织的创新,加强对家庭经营的改造,这就要求政府加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规划,在政策上对企业和农户提供指导;对有关参与主体加强综合协调服务,形成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体系和信息体系建设;加快现代产业组织形式在农业中的引进。
农业产业化基于不同地区和农户要区别对待,东部沿海地区在于实现企业的升级;中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在于扶持合作社和企业的发展;西部在于加强制度环境建设,消除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度障碍。
农业企业化属于个量微观经济,农业产业化属于总量宏观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需要农业企业形成专业分工,把竞争优势和对农户的辐射带动能力作为行为依据,推进订单农业,着眼于农业产业链,增强创新能力,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目前农业企业特别要把加强农业产前支持、产后开发,作为增强竞争优势的重点,产前要不断提升农业科技的综合发展和应用水平;产后重点进行农产品包装、分级、营销、品牌管理。
其次,外连市场内育产业联合体,促进农业市场化进程。农业市场化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客观要求,用法人组织形式招商引资、开拓国内外市场,是发展农业企业的一般模式和必然趋势。农业企业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确定自己的生产方向,并通过协议购销、合同收购或股份合作生产等方式,与农户结成合理稳定的协作利益关系,把农民与市场连接起来,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
农业企业为农民提供优良种子、种畜、种禽以及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提供技术指导、培训,农户成为企业的具体生产单位,如此既使企业获得符合质量标准的原料来源,又以利益调动农民按合同种养的积极性。
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需要实施多元化战略分散市场风险,即产品市场多元化战略。这需要优化调整产品结构,由少品种向多品种、系列化发展;由原料产品、初加工产品向深加工产品发展;由窄市场单元化向宽市场多元化发展,建立销售网络,用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开拓国内外市场。
第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提高动植物产品卫生水平是保障人民生活、实现生产目的以及确保出口获得利的基础。为此,要尽快提高动植物检疫能力和水平,创造条件,逐步建立与动植物检疫体制。应依法加强对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生产、流通、使用的管理与监督,严格标准化程序,切实控制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和重金属离子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从根本上提高产品质量。
标准化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要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制定规程,使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都有标准可循;要加强产品质量标准监测监督,健全监督、监测体系,完善质量检测中心、化验中心;科技示范基地园区要起示范作用,推进标准化生产。
第四,培养人才开拓市场,实施农业国际化战略。培养农业标准化、市场化的管理专业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实现农业国际化的基础。应尽快造就培养通外语、懂技术、善营销的高素质队伍,并逐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按照国际市场标准组织生产,为农业全面与国际市场接轨打下坚实的基础。要结合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生产技术,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深加工程度,培育一批名牌农产品,使农产品不仅具有成本优势,同时也具有质量优势和品牌优势,全面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围绕基地建设坚持不懈地招商引资、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和良种。引导资金投向农业综合开发、农产品深加工、农业社会服务等项目。在提高与国外中小企业合作的基础上,努力吸引大型跨国公司的投资,引进大客商、大项目、大资金,带动农业国际化。
农产品科技含量是农业企业角逐国内外市场的基础,要以农业高科技基地示范园区为载体,引进、开发、推广在国际市场上适销对路的农业新品种,引进无污染、高科技含量、投资回报大的高新技术项目和农业高新优良品种,大力发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改善农产品品质。
传统的农业发展战略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参与国际竞争进程的新形势。中国农业应该选择竞争性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农业标准化进程,充分发挥中国农业的比较优势,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从自给自足型农业向市场竞争型农业转变,从增产型农业向质量效益型农业转变,从依靠传统技术转向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转变,从劳动密集向劳动密集与资本和知识密集相结合转变,从依靠资源消耗型的增长方式向重视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转变。
农业经济在当前发展的内在四化要求,需要政府深化农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大引导扶持力度。首先,政府要积极开展制度创新,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鼓励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着力培育农民自发兴办的各类生产和流通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和发展农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提供信息技术服务,进行市场价格协调与行业管理,进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应诉,处理贸易纠纷;建立农产品进口监测与产业损害预警系统,限制敏感农产品过度进口;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重组与技术改造,扶持和培育农业基地企业,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体系。
其次,改革农业管理体制,明确界定政府职能,加强统筹协调和宏观调控的职能,清理和调整不符合WTO规则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农业法规体系,借鉴和利用有关国际农业法规保护和支持中国农业的发展。
第三,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农产品购销市场化进程,重点抓好质量标准体系和市场信息网络建设。
第四,引导农业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组建联合体,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