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的化学变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石油的化学变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石油的化学变化

石油的化学变化范文1

一、现状分析

(一)班级之间使用不够均衡。因为各班学生的学情不一样,所以,在实际操作当中,效果不一样。程度好、自觉性强、自学能力好的学生能够按照要求完成预习工作,但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导学单教学几乎没有效果。

(二)学生对使用导学单的看法:学生对导学单基本上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

优点:

1、有利于帮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有助于提高听课效率,减少记笔记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时间。

3、导学单上归纳的知识系统性强、内容详细,便于以后的复习。

4、对于预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上课时可以更认真听,避免了以前听不懂时才发现问题,想要认真听时老师又已经讲过了的情况。

意见或建议:

1、导学单的题目、问题难度太大,学生无法独立完成,各学科导学单的量太大,每天发的导学单有好几张,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导学单最好早一点发给学生,有些科目的导学单可以当堂发,当堂完成。

2、有些学科导学单知识点模糊,与本班老师讲的不一致;有些学科导学单内容太多,老师为了讲完导学单,上课进度加快,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甚至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吃上了夹生饭。

3、学生提出导学单不利于做笔记,有些课本上有的内容导学单上就不再出现,但导学单上有些老师补充的内容,课本上却没有,复习时既要看课本,又要看导学单,且导学单容易丢失。这就要求教师对于导学单的管理一定得跟得上,要要求学生用一定的工具保存导学单,如:档案袋、夹子等等。

4、学生提出导学单也要分层,要兼顾基础较差的学生。

5、有些学生经常抄袭别人的导学单,老师要加大检查力度。

二、原因探究

1、导学单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所选题目典型性和代表性不强,过分注重卷案的作用,导学性不强,存在照搬教材内容的现象或者纯粹脱离教材的现象;前置自学有形式无实质,学习的时间不够,要求不够明确具体,教师的指导不到位;“导学单”的设计过于单一,不能有的放矢,不能灵活多变,效果不是很理想,有时与课堂脱节。还有,导学单编写应该是课时型的,这样才能达到导学的目的,然而有的导学单可以用几个课时。所以,导学单的编写应该体现集体备课的思想,关于如何实现集体备课,如何保证每份导学单中都有全体任课教师的智慧的体现,这需要组织者和实施者继续探索和研究,而且,亟待解决。

2、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慢。教师的角色转换不到位,课堂上对学生的活动放手不够,把握不住教学的起点,限制学生思维的发散,存在讲评 “导学单”的现象;教师在授课时如何运用导学单,使之与知识传授相匹配,仍值得进一步探究。这一点我认为是我们最值得关注的,实际上多数老师在摸索中进行导学单教学,似乎与原来的教学模式区别不大。在操作中,出现诸多矛盾,如:教材与导学单、导学单中的作业与教材中的作业等等。所以说,改革是好事,那是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实施的,而不能仓促。

我的建议是:1、如何更好的找到教材与导学单的结合点,实现资源整合,减轻学生负担,突出“导学”实效和时效;

2、如何导学单使用中学生的自学和课堂的新知讲授的结合点,做到不重复,不脱节;

3、如何实现导学单中的练习题与其他练习题目的有效利用,使得学生的“练”这一环节效率更高?等等这些问题可以继续研讨。

4、学生完成导学单的质量不好。学生不太明确导学单在学习中的意义,有些学生对导学单的认识存在偏差,就是单纯把学案当成试卷来用,不明确导学单中导学的意义。拿到导学单后只顾埋头去做,而不去翻阅书籍,资料等,导致事倍功半。所以,如何加强导学单的指导和管理仍然是我们今后一直要研究的一个课题。

三、我的建议与对策

1、导学单的编制问题:一定尽最大可能保证导学单的质量,设计方面一定体现导学单“导”的作用,相当于手机的说明书,有利用学生自主预习、自我检测,把握好每个课时的容量,要条理清楚,多为学生着想,让学生觉得好用、喜欢用,并形成体系。

2、导学单的设计问题:建议参考学校统一格式,教学过程可结合学科特点允许个性化,学科特色化,但同一种课型(如新授课)保持同一风格。另外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一定要包含预习导学环节(或自主学习)环节,问题设计一定要具体化,来源课本、但略高于课本,便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质疑。另外要重视课堂课外练习反馈。

3、导学单的使用问题:一定要做好课前检查和课后抽查,督促鼓励学生认真完成导学单中的所有问题。一定要对学生进行评价,在班级中选择完成情况良好或优秀的导学单进行班级交流,通过学生自我对比,相互借鉴,让那些不认真做的学生认真起来,让那些不会应用导学单的学生能够更好的发挥导学单的“导学”价值。同时,还要适度地给学生一定的压力,让学生感到不认真预习不行,不认真复习、不认真做作业也不行。

石油的化学变化范文2

关键词:数学算法;计算机编程;优化

在计算机编程领域,其基础的学科就是数学算法,只有将数学算法融会贯通,才有可能做出合格的计算机编程,数学领域中的高等数学微积分以及离散数学都是计算机编程的基础所在,数学算法,是一种建模理论的内容,通过数学算法,我们可以实现计算机编程的高效逻辑的应用。因此,研究计算机编程,首先就要求我们对数学算法进行研究,在进行编程工作时充分应用数学算法,借此完成对计算机编程的优化,数学算法对计算机编程实现优化同样要求我们更好的理解数学算法的应用性,更好的实现新时代下的技术革新。

一、对数学算法进行分析

在数学学科的领域中,数学算法是一种归纳性的方法,数学算法一般是通过研究,寻找事物中的数学规律,从而达到减少工作量的目的,并且,在减少工作量的同时,可以寻找捷径,从而快速求解,即在发现事物规律的情况下,对规律进行研究,寻找可以以最少代价最快获得成功的方法。数学算法虽然对计算机编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应用和研究中往往被忽略。

在现今的计算机编程中,数学算法是一种非常高效的编程方式,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在计算机编程的C语言中,数学算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数学算法可以为不同的计算机编程进行相应的优化,正是这些作用的存在,我们要对数学算法进行分析和研究,把数学算法的作用最大化的应用到计算机编程中去。

在计算机发展越来越迅速的今天,人们对计算机编程的依赖和重视程度也日益加深着,数学建模思想,即在了解对象信息、深入调查研究、分析内在规律、做出简化假设等工作的前提下,用数学的语言和符号对其进行表述,也就是所谓的建立数学模型,之后通过计算机进行运算,并在运作中接受实际情况的检验,这种思想的应用,即建立数学模型的整个过程,也就被称之为数学建模。而计算机编程领域对于数学建模思想有着精深的研究并加以运用,增加的编程的高效性,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数学算法在计算机编程领域的应用

对于计算机技术这项当今社会最为先进的技术来说,想要对其进行深度的研究,是无法一蹴而就的,研究计算机技术,首先要对计算机编程有着深入的研究,计算机编程是计算机技术中最为专业也是最为基础的领域,它的实际应用也是最多的,计算机编程的广泛性同样决定着需要强有力的理论作为支撑,数学算法的引用必将会持续的为计算机编程贡献理论上的支持。

计算机编程,是建立在计算机语言的基础上的一项技术,通过人们对计算机语言进行翻译,从而实现各种不同的应用功能。计算机的出现就是为了进行大量的计算,从而服务于人为操作困难的海量计算,从中得到精确的结果,每秒几千万次、几亿次的运算效率正式计算机最引以为傲的优势,提高计算机的运算效率,也就是每一次计算机升级的最大要求,只有能够最大效率的提高计算机的运转效率,才能确保计算机永远有着实用性,而数学算法作为一种思想,一种可以通过寻找规律从而节省工作量思想与技巧,在计算机编程领域,将会有着很强大的优化作用,而优化作用的实现需要不断的实践和创新,只有合理的实现二者的结合才会迸发出更多精彩的火花,而这些精彩的结果也正是现实中最缺乏的。

C语言是现今计算机领域高级语言的基础语言,是一种计算机程序的设计语言它不但有着高级语言的特点,还有这汇编语言的许多特点。

在C语言的运用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的困扰,其中,最值得引起人们注意的问题就是重复编译的问题,C语言是一种面向整个编程过程的程序语言,因此,工作人员在进行编程操作时,首先注意的就是代码逻辑的运行过程,在语言程序的优势方面,C语言受到了自身的局限性,这种情况造成了编程的不简洁,严重影响的计算机操作的工作效率。而数学算法最大的优势就是对代码进行精简,通过应用数学算法的先进思想,简化如今计算机编程中繁杂的代码程序,从而达到提高操作效率的目的。在进行计算机编程前,都要进行逻辑分析,通过对其分析来进行对程序流程的设计;并且计算机程序是机器程序,是通过代码实现的一种操作程序,而数学算法,则可以运用许多人性化的计算方法对编程代码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解决,因此,数学建模思想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操作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式解决计算机编程代码中亟需解决的各种问题,并且可以大量地减小操作的工程量,加快操作效率。

三、总结

如今社会飞速发展,各国间的科技发展水平都在不断的发展着,而计算机的应用是现在正在进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科技成果,如何加强对计算机的操作水平,加快计算机的运转效率则成为了各国科学家研究的重中之重。计算机编程作为计算机技术的最基础操作,正是计算机领域的“地基”,将计算机编程进行优化,符合计算机技术长远的发展,而数学算法在计算机编程上的应用,既是数学算法这一古老算法迸发新作用的时机也可以更好的助推计算机编程的效果改观,数学算法通过对事物中的数学规律进行寻找和研究,达到减少工资量的目的,因此,数学算法对计算机编程的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当今计算机领域的科学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创造出更加先进的思想与操作方法。

参考文献

石油的化学变化范文3

【关键词】习题变式教学 变式问题的有效设计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如何使课堂教学有效甚至高效倍受关注.。习题的变式教学是化学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形式,他对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导向和评价作用。笔者通过近阶段的听课发现:越来越多的化学教师正尝试着利用变式这一“法宝”进行教学,这种形式的教学使化学课堂变得生动而精彩,其效果也十分明显,但笔者在听课的过程中同时也发现了“变式”教学中的一些不和谐,由此萌发了对化学习题变式教学有效性的探讨与分析。

2.当前变式教学中存在的缺陷

要想让习题的变式问题为课堂教学创“收”,使变式的价值得以充分的体现,变式问题的设计还要克服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2.1 教师在教学中片面追求习题变式这一形式,对变式后问题所起的作用认识不清,对变式的时机、过程无法有效掌控。

2.2 教师对变式问题没有预先准备,只是根据变式的一些方法、原则,如变换问题的条件、结论或通过简单的对比,再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作问题的变式,具有很强的随意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非正式甚至是不严谨的学习体验。

2.3 习题变式问题的设计无法真正达到班级大部分同学民主参与的意向。

2.4 变式问题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起不到示范作用。

3.如何设计有效的化学习题变式问题

3.1 一个有效的化学习题变式问题的任务。

(1)变式后的问题须有明确的目标取向。变式的期望、对变式所达到的目标应该清晰,而不能是含混不清,它表达了教师改造习题的意愿。

例1.用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25℃。时pH=13的1.0L Ba(OH)2溶液中含有的OH-数目为0.2NA

B.标准情况下2.24L Cl2与过量稀NaOH溶液反应,转移的电子总数为0.2NA

C. 室温下21.0g乙烯和丁烯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为1.5NA

D.标准状况下,22.4L甲醇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1.0NA

在评讲时A选项可做以下变式:

变式1: 25℃1.0L0.1mol/L的Ba(OH)2溶液中含有的OH-数目为,溶液的pH为。

变式2: 25℃将500ml PH=13的Ba(OH)2溶液与1LPH=12的Ba(OH)2溶液混合,溶液中OH-数目为。

变式3: 25℃1.0LPH=1的H2SO4溶液与1.0L0.01mol/L的Ba(OH)2溶液混合, 溶液的pH为。

变式1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求溶液中H+或OH-浓度或数目时,在已知条件为pH时与物质组成无关,而已知条件为物质的量浓度时与物质的组成有关;变式2是为了让学生领会计算混合溶液pH时,当溶液呈碱性时要抓住溶液OH-浓度,而酸性溶液中则要抓住H+的浓度计算;变式3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如果物质之间能发生反应,首先要将它们反应完后再分析,从而再回到变式2,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化学素养。以上3个变式问题的设计意图明显,有效地落实了教学目标。

(2)变式问题的设计安排要适时、合理。变式问题是对教材理解的合理补充、拓展,有效的习题变式问题能高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发散思维。因此,习题的变式问题编排要合理、适时,否则变式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例2.将80.0gCuSO4溶解在水中配成500mL溶液,所得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变式1: 将含SO42-为3.01×1023个的CuSO4溶解在水中,配成500mL溶液,求所得溶液中SO42-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变式2: 将80.0g CuSO4.5H2O 溶解在水中配成500mL的溶液,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变式3: 将80.0g CuSO4 溶解在500mL水中,溶液密度为dg/cm3 ,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变式1通过SO42-微粒数求 SO42-物质的量,而这个内容是讲物质的量概念时的一个重点,因此变式1所达到的仅仅是对旧知识的复习巩固;变式2将无水盐改成带结晶水的盐,要求用晶体的摩尔质量代入计算;变式3是讲溶液体积改为溶剂体积。变式2、3的目的是在应用c=n/v 这一公式时,必须要想办法寻找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而不是溶剂的体积,既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一公式的内涵,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化学思维,由此可知变式2、3是必要而且有效的,而变式1却是不适宜的。

(3)变式问题的设计必须对目标的游离程度进行必要的掌控。对目标的游离程度是指与原问题目标的相关程度。对目标游离程度越大与原问题目标的相关性就越小,反之亦然。对目标的游离程度越小,学生做变式训练时很容易依样画葫芦,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帮助不大;对目标的游离程度太大,会使原问题的结构特征受到破坏,进而产生全新的问题,难以实现对目标的调控。因此,在设计习题的变式问题时应调控好对目标的游离程度。

例3.前面例1中B选项可作如下变式。

变式1: 标况下44.8LCl2 与过量稀 NaOH 溶液反应,转移的电子总数为多少?

石油的化学变化范文4

[关键词] 独立纪录片;DV诗学;《姐妹》

DV是英文词汇Digital Video的缩写,原意是数码摄像机或数码影像机。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DV以数字技术为标签,以低廉的价格、轻便的机型、高清晰的影像技术革新为契机,以夺回民间影像话语权为姿态在中国影像文化界引发了一场“DV革命”。随着DV在纪录片制作中的普及,“DV纪录片”几乎已经成为“独立纪录片”,也即“民间纪录片”的代名词;“DV叙事”,本身已经成为中国独立纪录片叙事特征的重要方面。

2004年,李京红以章桦和其他4位发廊女为主人公拍摄的2(1集纪录片《姐妹》在全国三十多家省级电视台播出,收视率超过了同期热播的电视剧。本文即是以DV纪录片――《姐妹》为个案,试从文本分析入手,探索在当下市场化语境下中国独立纪录片走向民间、走向大众的审美特征与现实意义。

一、DV镜像语言的表达:纪实与虚构创作方式的融合

纪录片与其他视听艺术一样,是依靠画面和声音来表达制作人独立思想的视听艺术。不同的是,独立纪录片的制作没有事先的“编排”,又不是“生活流”的原始显现,而是创作者在对“生活流”追逐与记录的过程中,用独有的DV镜像语言抒写自己的人文关怀和价值追求。

1.视觉语言的多维表达

长镜头的再现手法被纪录片人奉为创作的圭臬,长久以来占据着坚不可摧的地位。在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看来,由于长镜头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时空的不间断性,因此也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真实。在国内理论界,对长镜头强调最多的是其在对于生活自然流程的尊重与真实时空完整性的保持。而这种对时空完整性的保持体现了环境的真实感和现场情绪的真实性。在笔者看来,长镜头的运用不仅是使“现实物质世界”“简单复原”,它还倾注了创作者的情感倾向与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每一个长镜头,是“电影眼睛”的“冷眼旁观”,也是拍摄者眼睛的“感情用事”,从而使得纪录片从物质世界的再现走向艺术的创作的表现,从物质的“真”走向意义的“真”。

而在《姐妹》的镜视语言中,除了虚构,几乎没有什么手法不可以用。对蒙太奇、慢镜头、特技等表现手法的吸纳,多少动摇了纪录片长久以来惟长镜头独尊的镜视表达传统。李京红说:“不可否认的是我确确实实模仿了电视剧的编辑手法。”

蒙太奇是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由于蒙太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作者的主观介入,长期以来被纪录片人视为原生态纪实的“天敌”。而在《姐妹》的画面呈现中,蒙太奇叙事多以黑白画面对彩色画面的调入为主。李京红对画面色彩的调度既是为了使记录更加流畅自然,尽可能地保持生活的原貌,同时,也表现出对姐妹生活现状的认识与追问。

统观《姐妹》整部纪录片,彩色画面在时间的延伸中做了短暂的止步,黑白画面承载着历史的回忆继续着作者的讲述。在画面的切换中,色彩成为“富有意味的造型元素”,使“画面形象背离自然,从而有可能利用光影来构成含义深远、格调优美的画面……在观众一方,观赏影片过程中感受更多的是色彩的价值,而不是色彩的物理属性本身。”作者李京红在对色彩的调度中完成着对姐妹们命运的探索与瞻望。

同步记录,同步呈现是保持画面原生态呈现的最主要的手段,而李京红运用慢镜头技术对原始素材做“不同步”,抑或“慢节拍”的画面处理。这种似乎“失真”的“慢节拍”画面是纪录片戏剧性的表现,也是创作者要“浓墨重彩”刻意描摹的部分。

2.复调式的听觉语言

与纪录片的视觉语言有相同的境遇,纪录片听觉语言的表达也由一种叙述方式――同期声走向多元的叙述方式:同期声+解说+音乐;由早期独立纪录片的“单声部”走向“多声部”。这可以说是对早期独立纪录片单纯同期声的“反叛”,但又不是对最早的教化色彩过于浓重的“形象化政论”叙事方式的回归。看似中国纪录片的视听表达方式在时间的长河中完成的一次轮回,但从《姐妹》中,我们听到的声音不是政教式的“传输”,而是一种源于真实生活的自然表达和凝聚着叙述者感彩的“解读”。这使《姐妹》的听觉语言呈现出巴赫金所说的“对话式的复调”形态。

一般来说,“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至少有两种不同的声音同时较之存在:一个是事件本身的声音,一个是叙述者的声音。在创作中,创作者对这两种声音及它们之间关系的认识和处理,会因此而改变纪录片的文本面貌,从而影响纪录片的叙事效果。”

事件本身发出的声音也就是同期声。综观《姐妹》整部作品,其中的同期声具有双重作用:一是真实再现生活的原貌,给纪录片以真切的现场感。二是在时空的转移中,同期声表现出人物自然语言回归,语言形态回归本然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姐妹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游离不定的根源,这也是方言带给这部纪录片的又一大真实本色。方言与同期声并不是一对同义词,很多时候,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而在《姐妹》中,方言在很大程度上深化着“同期声”的内涵,在对人物身份进行现实环境的“复原”以外,还成为“自然同期声”同步记录的一个显著标记。

解说词与蒙太奇叙事手法在早期的独立纪录片创作中被视为对生活原生态呈现的“”。在生活真实不断被怀疑与界定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其实叙事手法并不能成为界定“真实”与否的惟一标准。叙述者声音的介入与抽离也成为此部纪录片听觉语言的又一特色。

解读《姐妹》,笔者发现,叙述者声音呈现三种形态,即:第一,叙述声音表现为第一人称“我”的形式;第二,在叙述者声音“缺席”的情况下,被拍摄对象把拍摄者不自觉地当作对话对象;第三种,叙述主体从纪录片中“彻底抽离”,从而使叙述者声音变成一种“零度”的解说。《姐妹》叙述者声音的介入与抽离,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创作者李京红个人态度的徘徊,这与他所谓的“破坏纪录片创作的原则”的自责有关。而正是这种徘徊使得《姐妹》叙述者声音呈现出来三种形态,由此形成多声部的“复调”文本形态,其效果显现为寓叙述者于“姐妹”生存现实中、寓人生哲理于原生态生活中,为画面叙述增加了思想的深度。使作品成为源于现实、深于现实、而又与现实融为一体的叙事整体。

石油的化学变化范文5

关键词:文化资本 发展瓶颈 优化 重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c)-0199-02

大学英语其性质就是一门公共课,而非专业课。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大学英语无论是课程建设还是教师发展都脱离了学科建设,这在高等院校里是很难体面地生存。[1]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通过开放自主学习的网络课程使大学英语教师已悄然从前台的圣人转变为靠边站的向导。接踵而来的大学英语教师的被边缘化,发展瓶颈和身份认同危机使得大学英语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对自身的文化资本进行优化与重构以适应教学改革。

布迪厄以“资本”“场域”“惯习”建构了自己的文化资本理论叙事框架。布迪厄的资本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是“一种属于文化正统的趣味,消费方式,社会属性,技能和判断的价值形式。譬如在教育场域里,是一种构成文化资本的学术资历。”[2]“文化资本”是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中资本概念的一个主要构成部分,同他的“惯习”“场域”“实践”等概念是相辅相成的。

文化资本,在布迪厄看来包括身体化形态,社会形态和体制形态。文化资本的身体化形态体现在个体上为个人的文化涵养和文化积淀,既是一种内在文化气质,也可以后天习得。布迪厄指出,文化资本的再生产方式是继承,但是他也指出文化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也体现为“教育是塑造心智判断,分类活动的过程”。[2]这也是布迪厄思维的叙事二元性所在,继承得来的文化资本是自然的,家庭持有的,内部的,教育得来的文化资本则是后天习得的,非自然的和公众的,也即“生活世界”和“系统世界”之间的二元。[3]

1 大学英语教师文化资本的界定及在教学中的体现

知识分子就是文化资本的代言人与叙述者,是文化资本的再生产者。作为知识分子一部分的大学英语教师,同样既是文化传承的纽带也是传统文化再生产的决定因素。大学英语教师文化资本的构成主要有三个方面。(1)大学英语教师文化资本的身体化形态即在教师身上所体现的文化涵养,文化积淀以及气质和能力等。(2)大学英语教师文化资本的体制形态即大学英语教师所获得的公众认可的资历证书和经验,比如英语等级证书,学位证书,职称级别和留学经验等。(3)大学英语教师文化资本的社会化形态即大学英语教师所拥有的文化物品,比如书籍,电子产品,音像制品和收藏等。

面临网络教学的强大优势和有限的课堂教学课时,大学英语教师文化资本的优化和重构显得越发重要,大学英语教师文化资本从宏观上来理解就是自身的实力,含金量,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在课堂上体现为教师的气质,教学风格,专业水平,教育能力,教学态度,科研能力,交际能力,组织能力,评价能力,课程设计,语言表达和社会经历等。文化资本要优化转换教师首先要提升文化资本也就是在原有文化资本的积累上对自身的文化资本进行优化与重构。

2 制约边疆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文化资本优化与重构的主要因素

2.1 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制约

高校在高校场域中的位置越高,其获得的经济资本量就越大。比如名牌大学,获得的国家拨款和政府投入就越大。其次,名牌大学可以通过名牌效应通过校企结合,科技开发,服务社会来产生经济效应。再次,名牌大学可以通过名牌效应获得更多的社会捐赠。

文化资本对高校而言,就是其所具有的物质资本,制度资本和精神资本。物质资本包括资源设施如教学设施,办公设施,物质环境,学校经费,图书资源和文化产品等。制度资本指的是高校的制度导向包括学校规章,决策制度,考核体系,形象规范和组织结构等。精神资本就是高校的学术成就,学衔,精神,内涵,组织文化和价值观等。高校场域中,高校所处的位置越高其拥有的物质资本越多,制度资本越完善,精神资本越丰富。

社会资本是指在所占有的社会网络关系中形成的实际或潜在的资源集合体。社会资本以社会声望为符号,以各种社会资源为内容,以社会规约为制度化形式。高校在提高社会影响力的同时也增加了该高校的社会资源。[4]

边疆地区的高校由于在高校场域中位置低下其所占有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都无法和高校场域中位置高的高校相比,这势必导致了边疆地区高校教师的被边缘化,发展瓶颈和身份认同危机。

2.2 场域的差异化

场域差异化首先体现在社会空间区域差异上,20世纪80年代中期,“七五”计划将全国划分为3大经济带,3大经济地带根据“梯度推移理论”对生产力进行布局,其中心思想是:经济建设的顺序应该是先东部,再中部,再西部,实行梯度开发。而边疆地区在我国区域经济结构的空间划分中处于边缘化和孤立状态中。由于政策倾斜度不同加上经济发展不均衡,势必造成各区域间发展的失衡状态,其结果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在教育领域更为突出。

场域差异化还体现在学业机制和运作法则上,高校的社会声誉与其学术成就,社会效应和经济利益成正比。高校学业机制差异导致了高校位置分层,社会声誉越高的高校其学业机制越完善。高位置的高校,其社会文化再生产能力就越强。当把名大学作为一种结构运作时,它对权力场域结构的再生产起着促进作用。[5]

边疆地区高校的资本占有量决定了边疆地区的高校场域和教师的文化资本和惯习。处于场域低位置的边疆地区的高校从资本的获取,所具备的竞争力,学术水平,办学层次,发展目标和任务均远远落后于处于场域高位置的高校。这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体现更为突出,边疆地区大学英语教师受到资本,场域,惯习的限制在文化资本的优化和重构上都具有局限性。

3 边疆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文化资本实现合理化重构的主要途径

3.1 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是文化场域发展方向的规制力量,大学英语教师文化资本的优化与重构所需的“大场域”即国家政策对整个高等教育中大学英语的重视程度及投入。“小场域”指的是各个高校内部对大学英语的政策,重视程度,投入和学风建设。无论国家教育政策导向还是高校内部机制都是高度自主化的场域,它们不仅能把自己的逻辑和规则强加于场域中的教师身上,而且还可以渗透到其他场域,影响其内部结构。因此,大学英语教师文化资本的优化与重构必须要在“大小场域”的共同作用下才有可能实现。

具体做法就是要推进到教育均衡化发展,首先,国家应颁布相应的教育政策法规来维护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把优质资源向弱势群体倾倒,对于落后的边疆地区和社会资源处境不利者通过制定优先政策给予不同程度的补偿。而高校内部的管理层对大学英语教学也要充分的重视和支持。学校要加强对大学英语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教师通过出国或者脱产进修;经常性地组织教师赴校外观摩取经,座谈教学体会,交流教研论文,请外籍教师授课等,鼓励教师大胆创新,努力改革。提高英语教师待遇。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环境,提升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资本”“惯习”“场域”共同作用

文化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自己的惯习,而良好的惯习又促进文化资本的积累和再生产。在同一场域内部,惯习与产生它的场域之间基本上是吻合的,在它所居留的那个场域里,它感到轻松自在,直接能体会到场域里充满意义和利益。属于同一层次人的惯习具有结构上的亲和,无需借助集体性的意图或是自觉意识,便能产生出客观步调一致,方向一致的实践活动来。[6]大学英语教师的文化资本和原有惯习与国家教育政策导向和高校内部机制相吻合时,大学英语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潜能就能得到充分发挥,而大学英语教师的文化资本就能达到优化和再生产。根据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文化资本的优化与重构是“资本”“惯习”和“场域”三者循环往复,有机结合共同作用的结果。

3.3 文化资本的自我优化与重构

大学英语教师要实现文化资本的重构和增值首先要在固有的专业领域向纵深方向发展,要在过去积累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继续进行专业化的深入研究。其次,大学英语教师需要具有较出众的理解力,分析力,记忆力,表现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大学英语教师必须熟知文化背景知识,文化教育,自我培育和修养。教师的自我教育过程就是文化资本的积累和再生产过程。再次,大学英语教师文化资本的优化与重构需要经济和时间的双重投入。

3.4 教学实践中实现文化资本的合理化重构

教师的惯习对学生的行为具有倾向性的指导意义。具备优势文化资本的教师能影响学生,指导学生使其潜移默化的改变原有惯习从而形成与自己的步调一致,方向一致的惯习。从而达到文化资本的优化转换。从文化资本理论来看,大学英语教学应打破专业班级限制实行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梯度教学和分级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对公外学生开放专业选修课,从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五个方面开选修课,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在一个与自身的“资本”和“惯习”相适应的场域中优化与重构文化资本。

4 结语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为解决边疆地区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启示。根据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大学英语教师只有优化和重构自身的文化资本才能在教学改革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石油的化学变化范文6

【关键词】 动脉血压;视觉诱发电位;失血性休克;治疗

随着动脉血压下降脑血流量也随之减少,中枢神经系统可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及电活动的变化〔1〕,表现为随着血压下降皮层诱发电位逐渐减小,但有一段时间因机体的自我调节使血流重分布,在此时期,皮层诱发电位变化相对较小,但此后视觉诱发电位明显变化〔2,3〕。动脉血压下降及失血性休克过程中体感诱发电位和视觉诱发电位的变化情况国内外研究很少。本研究利用电生理学方法观察失血前、失血使血压下降至50~60 mmHg(6.65~7.98 kPa)及给予扩容等纠正休克治疗后诱发电位的变化,进一步探讨失血性休克过程脑诱发电位变化的可能机制,为抗休克治疗提供更多的检查和监测手段。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新西兰大耳白兔28只(新疆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雌雄不拘,体重(2.5±0.5)kg。

1.2 药品和仪器

药品:0.9%生理盐水,1%肝素;盐酸利多卡因(华北制药厂生产)。仪器:BL420生物信息采集计算机系统(成都泰盟有限公司),塑料插管,压力换能器,悬浮电极;视觉电生理仪,诱导电极(日本NIHON KOHDEN公司生产)。

1.3 方法

1.3.1 实验方法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lash visual evoked potential, FVEP)检测:先将家兔仰卧固定在兔手术台上,在家兔左侧腹股沟处用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切开皮肤,分离组织,暴露股动脉,行股动脉插管连接于压力换能器,记录血压。将家兔翻转,固定头部,将电极联接在枕部及顶部并固定,参考电极联于左耳〔4〕,给予闪光刺激家兔右眼(单眼),记录放血前视觉诱发电位,接着从股动脉放血,并记录电位变化。

1.3.2 分组

本实验为自身前后对照实验,放血前为对照组;放血至血压为50~60 mmHg(6.65~7.98 kPa),待血压稳定后记录此时的皮层诱发电位(实验组)。随后,用所放的全血回输,同时加等量的生理盐水,并给予山莨菪碱1 mg/kg体重,0.5 h后待血压恢复到80~100 mmHg(10.64~13.3 kPa)平稳后记录诱发电位(治疗组)。

1.4 统计学分析

实验结果用x±s表示,所有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

2 结果

放血前与放血至血压为50~60 mmHg时视觉诱发电位比较,皮层诱发电位正波值、负波值、峰峰值降低,而潜伏期和峰峰时程延长(P<0.01)。治疗组与实验组比较正波值、负波值、峰峰值明显升高,而潜伏期和峰峰时程明显缩短(P<0.01);与放血前电位的各项指标比较均未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0.01),而潜伏期和峰峰时程也未恢复(P<0.01)。见表1。表1 失血及治疗过程视觉诱发电位正波值、负波值、峰峰值、潜伏期、峰峰时程变化(略)

3 讨论

本实验结果显示在收缩压下降到50~60 mmHg时,视觉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和峰峰时程明显延长,正波值、负波值、峰峰值明显减小。此时用所抽出的全血和等量生理盐水加山莨菪碱(1 mg/kg)进行治疗,视觉诱发电位正波值、负波值、峰峰值明显回升,潜伏期和峰峰时程明显缩短,但不能恢复到放血前的水平。提示失血到一定程度时,缺血促使休克向不可逆发展,此时再进行扩容治疗,神经元由于缺血再灌注损伤、钙超载、炎性因子、氧自由基等的作用而受到损伤〔5〕,无法完全恢复到放血前时的功能状态,导致诱发电位不能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诱发电位的这种变化规律可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提示在细胞功能失代偿之前及时治疗能更有效地抢救病人生命,更有利于恢复正常生理功能。

参考文献

1 Keith RW,Stambough JL,Awender SH.Somatosensory cortical evoked potentials:a review of 100 cases of intraoperative spinal surgery monitoring〔J〕.J Spinal Disord,1990;3:2206.

2 黄强,康福信,张建龙.失血性休克过程家兔皮层诱发电位的动态变化〔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5;28(2):1201.

3 Hossmann K A,et al.Experiment brain infarcts in cats〔J〕.I.Patho physiological observations〔J〕.Stroke,1980;11: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