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范文1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建议

乡村旅游源自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西方国家的农村,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理论才被正式提出,并在西方国家中形成了多元化、多功能和多层的发展格局。乡村旅游的具体含义就是以乡村的田园风光、生活文化和乡村背景为旅游的吸引物,实现农业和农村等特色资源的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吸引广大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体验生活的旅游活动。

1 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分析

乡村旅游具有不同于都市旅游的特色性质。首先,乡村性。它是以乡村的自然和文化形成独特的景观来吸引广大游客。其次,文化性。乡村本身不具有旅游资源的特性,然而乡村人们对于传统生活方式、习惯的保留,却使得乡村旅游成为独具魅力的旅游观赏资源。再次,生态性。乡村本身的工业化程度较低,传统农业依然是广大乡村地区的重要产业。这就使得乡村中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等生态资源,成为现代都市居民摆脱紧张压抑生活的良好去处。最后,体验性。乡村旅游是以体验农耕文化和乡土传统为特色的旅游,它重点强调了生活中的感受和体验。

2 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2.1 产品初级化

这种初级化具体表现在产品和需求的初级化。造成这种初级化的重要原因是由于乡村旅游内涵认识的前期以及急功近利思想的驱使。很多地区在没有充分调研乡村旅游资源、市场分析和产品设计的基础上,就开发实施乡村旅游,成为导致了乡村旅游产品初级化重要原因。

2.2 过度盲目的开发

为了实现自身经济的发展,很多地区没有深刻理解乡村旅游内涵,只是对原有乡村景观的轻微改动后就将其作为旅游景点。还有一些地区的乡村旅游景点存在着明显的人工痕迹,失去了原有的乡村旅游价值。此外,过度盲目的开发,造成农村环境承载力破坏,使得乡村旅游失去了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

2.3 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乡村旅游是以农业生产和乡村景观为依托的,而且多式多样的乡村旅游活动与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紧密的联合在一起。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必须将农业、土地、环境、旅游以及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协调配合起来。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乡村资源和景观都属于私人所有,这就造成了乡村旅游的无序开发和粗放型经营。要想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就必须建立起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3 乡村旅游的发展建议

3.1 实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区参与”一体化发展战略

乡村旅游发展是一项专业化、系统化的综合性发展工作,如果仅仅依靠当地居民来发展是无法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积极地将乡村地区生产和生活的时空整体性、乡村的基础设施服务以及当地居民的理解支持三者的力量结合起来。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将乡村旅游纳入区域旅游的整体开发规划当中,以做出乡村旅游开发的科学安排和合理的力度。首先,政府的积极引导,能够减少乡村旅游的投资失误,从而防止出现无序开发和重复建设。其次,市场在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就是利用专业化的手段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开发,并要加深产品的设计,消除乡村产品的初级化,还应当设计经济的旅游路线,实施专业的市场营销手段,以推动乡村产品和旅游资源的销售广度和深度。最后,乡村旅游的有着自身的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必须征得当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而且,由于居民会承担诸多的利益和代价。所以,在发展乡村旅游之前,相关部门必须全面调研居民的态度,以避免由于居民的消极态度导致乡村旅游发展程度的受到限制。

3.2 科学制定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

乡村旅游属于高层次、高品位和专业化强的旅游活动。因此,科学的规划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首要任务。针对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中存在的过度盲目开发的问题,具体的解决方案如下。第一,科学选择乡村旅游的布局区位。由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所依靠的旅游资源较为普遍,并且本身所吸引的范围也非常的局限。因此,在选择乡村旅游资源的布局时,应当根据客源市场和交通便利的程度来确定乡村旅游景点的布局。第二,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水平。在进行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时,不仅要体现出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文化性和生态性,还应当提高产品本身的档次,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初级产品阶段。所以,在保证原有自然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基础上,要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性资源,将观赏性、享受性、知识性、参与性、体验性等体现当地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的乡村文化特点的元素,融入到旅游产品的设计理念当中。第三,科学计算乡村环境所能承受的客容量。每一个地区所具有的环境承载力是不同的。所以,在开发乡村旅游之前,要请专业的人员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有限的资源,科学的计算出当地环境的承载能力,以确定所能接受的客容量。在确定合理的客容量之后,还应当实施“休养生息”政策,为乡村资源提供合理恢复的时间。

3.3 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乡村旅游资源的分散性和私有性,导致了乡村旅游资源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在这种经营模式下,不利有乡村旅游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将乡村旅游纳入到区域旅游的系统开发当中,并要统筹安排、全面规划、集中管理乡村旅游资源,真正将这些旅游资源实现最为有效地开发和使用,以为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4 总结

随着工业化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出现了经济增长乏力、老龄化问题突出等较为严重的问题,然而乡村旅游却将农村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农村的空间组织结合起来,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相信在未来的旅游规划管理下,我国的乡村旅游将发挥更重要的经济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尹奎.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22):30-31

[2]孙梅红.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及创新性发展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29):52-53

[3]严春燕.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状况的探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0,(4):68-69

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范文2

[关键词]乡村节事 原真性 品牌

节事是节庆和特殊或重大事件的统称,而节事旅游是以节事为主要吸引物而引致的一系列活动。与传统的旅游相比,节事旅游以对资源依赖较小,拉动效应较为明显的优势,成为了地方政府眼里的 “香饽饽”, 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对匮乏的地方。节庆旅游自兴起至今,不仅没有过热、过饱和的现象,反而最近几年愈演愈烈。全国各地都兴起了大大小小的节事旅游活动,大到地级市的国际旅游节,小到村落的油菜花节、枇杷节等,而各地专业的节事活动网站也日益增加。可见,节事旅游早已成为一种长势较好的经济现象。乡村节事旅游发展至今,如何借节事的“热风”为乡村也刮出积极效益,成为了许多地方政府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乡村节事活动的特点

1. 地区性强

乡村节事活动往往是依托当地特有的乡村风光、地方民俗或地方名人典故、地方土特产品为吸引物,地区性非常强。通过风味产品品尝、景观观赏,吸引当地市民及外地游客参与的活动,在实现经济目的的同时,从而取得文化、旅游、商贸、生产等多方面相互推进的综合经济效益。此外,这类节庆活动经济韵味浓厚,多由当地政府创办并进行投资、组织和管理的节庆活动近年来在全国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虽然以经济为目的,但同时也为人类挖掘出了丰富的地方特色文化,所以同时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2. 经济效应明显

2009年3月1日第一批桃花开放到3月26日,不断一个月期间,成都龙泉驿区的桃花游已吸引游客260万人次,创下直接收入8100万元,旅游总收入3.24亿元,从而创下历史新纪录。大批量游客的涌入,除了产生必要的节庆收入外,游客在目的地还会进行餐饮、购物、住宿等其他活动,这些活动的花费都是直接以货币的方式流入到当地企业和政府,增加企业的利润和地方财政收入。节庆活动除了可以给乡村创汇和带来直接经济收入外,对当地其他产业还有较强的拉动作用。节庆活动期间,往往会促进当地贸易活动和招商引资活动的开展,不少地方企业借节庆活动宣传自己,促进农村经济产业的发展。2009年武汉汉南甜玉米文化节上,不仅使汉南甜玉米名扬天下,而且每根价格平均6角钱,比节前翻了10倍。近几年来,该区谈成农业深加工项目10余个,引资20亿元。同年武汉蔡甸的首届莲藕节,也吸引了80多家国内外客商,签下8.95万吨莲藕产品订单。

3. 主题多样

纵观我国各地的乡村节事活动,会发现,乡村节事旅游的方式日益多样化。有乡村自然风光型,如江苏兴化垛田千岛菜花节、南京国际梅花节、辽宁抚顺冰雪节、山东的临朐红叶旅游观光节等;有选取当地特殊的地方民俗或当地知名的历史文化典故,以乡村人文景观为特色的节庆活动,如四川广元的女儿节、浙江的绍兴腊月风情节、绍兴乌篷船风情旅游节、舟山中国舟山国际沙雕节、临海江南长城节;江苏的连云港渔湾民俗风情节和渔民节、江阴徐霞客旅游节等;有以农副产品为主题的,如武汉2009年农博会期间举办的喜鹊湖螃蟹节、新洲蘑菇节、汉南甜玉米文化节、重庆大足枇杷节、贵州桐梓松坎桃子节等。

二、乡村节事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1. 节庆内涵的不真实性

近些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大众旅游的兴起对节庆活动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以本地的历史文化、农村景观为渊源,想方设法创办了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一些原本是乡村的传统仪式,为了迎合旅游者的需求,在形式和内容上甚至是举办的时间、次数上都做了改动,完全演变成为一种商业色彩浓厚的活动。这些节庆的活动一旦丧失了原真性,就已经不再只属于当地社区,失去了节庆旅游本身的文化品位,甚至引起了一些居民的反感。

2. 农业产品浪费现象严重

21世纪,当全球人都在倡导环保和低碳理念的时候,不少节庆举办地为了吸引大量游客,提高游客的参与性,不惜以浪费大批量的农副产品为吸引力。2008年10月19日,在广东东莞的新华南MALL生活城举办的番茄节上,近万名当地市民和游客用经过软化的15吨新鲜番茄当武器展开激战,现场成为了番茄的海洋。的确,参与番茄大战的游客当时都高兴了,但事后冷静思考,15吨番茄就在大家的手里全部浪费,这种以牺牲浪费粮食而换来的快乐是不可取的。

3. 节庆主题雷同较多

成功的节事活动应该是,它不仅可以为旅游业带来的较好的经济效益,还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再生文化的挖掘起到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各地的节庆活动复制太过频繁,内容叠加现象较多,与本地特色融合较少。全国范围内以桃花节、梨花节、葡萄节等农副产品为主题的节庆活动非常多,更有甚者,同一城市周边不同乡镇举办同一主题节庆活动的数量也不少。乡村节庆产品日益趋于同质化,势必将降低节庆作为乡村旅游主要形式的旅游吸引力,造成了乡村节庆旅游资源的浪费。此外,雷同化较多的现象带来的直接结果是竞争激烈,且特色不明显,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4. 游客参与性不够

从我国目前的乡村节事活动的举办上来看,大部分由政府操办,依靠企业或社会力量组织的活动较少,举办的大型开幕式闭幕式活动,都邀请地方官员、表演嘉宾参加,前来参观的游客可参与性活动较少,仍然停留在观光的层面。

从我国目前的乡村节事旅游产品的开发角度上来看,目前的乡村节事活动大多以观赏乡村种植的花草为主,结合周边农民自家房屋、院地为经营活动场地,举办打牌、喝茶聊天、吃饭等,所提供的活动较为单一,并没有结合地方节庆特色,真正提高游客的积极参与性。

5. 活动举办的不连续性

许多乡村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应,在举办节事活动之前未进行周边市场的针对性调研,对节事活动是否体现地方特色、基础服务设施是否配套、资源吸引力及资源的可持续性等方面研究并不深入,往往在节庆活动举办时,才发现事与愿违,市场并不看好。所以导致很多节庆活动持续性较差,举办一次后就悄无声息的从旅游的舞台上消失。

三、我国乡村节事旅游发展的对策

1.坚持文化的原真性

节庆活动具有文化现象与经济内容载体的双重功能,文化是乡村节事旅游活动的最大吸引力,也是其保持长久生命力的源泉。我们在举办或策划乡村节庆活动时,要抓住当地特有的文化。抓住文化就是要把握地方文脉,抓住乡村当地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资源和地方独有的民情风俗。乡村节庆活动必须依托乡村这个大环境,必须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离开了文化依托的环境条件,特殊的吸引力就不复存在。

此外,还要坚持文化的原真性。什么是“原真性”? 享有“古城卫士”、“古城保护神”等美誉之称的阮仪三先生在其书《城市遗产保护论》一书中定义为:“本义是表示真的、而非假的,原本的、而非复制的,忠实的、而非虚伪的,神圣的、而非亵渎的。”所以笔者认为,乡村在开发节庆活动时,必须真实而完整的展现当地的文化,最大限度地展现地方民俗节庆的唯一性和独特性。

2.提高游客的参与性

旅游业发展至今,游客已不再满足于对景点的静态观赏,更希望能积极加入到旅游活动中去,增强旅游的体验性感受。作为以农村地方资源为特色的节庆旅游,一方面可以通过节事本身来吸引游客参与和体验,如举办玉米节等农产品主题节庆活动时,可以将农家乐的精髓吸收进来,如增加游客参与采摘、烹饪、露天歌舞表演等活动;另一方面,节事的内容和形式可以适当外延,借助其表现出的文化内涵,设置相关联的娱乐项目,使当地资源更有活力和吸引力,更充分的完善目的地资源,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旅游或进行其它项目的开发。

3.树立地方品牌

打造地方品牌是解决乡村节庆活动同质化现象的有效方法之一。农业节事活动也可借鉴哈尔滨冰雪节、青岛国际啤酒节、中国潍坊风筝节、广州国际美食节等几个国内著名的大型节庆活动的成功经验,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加、市场运作”的模式来运作。策划主题独特的活动,加强对当地特色农产品的研发和宣传,提高节事活动的娱乐性、游客的参与性,以及节事活动的延续性,坚持特色,力争形成自己独有的品牌。

参考文献:

[1] 卢晓.节事活动策划与管理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 方桐.如何借节事风“刮”出好效益[J].农村新报.2009年12月8日

[3] 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4] 甄丽君,王严根.关于节事旅游的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05年3月第19卷第2期

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范文3

近十年来,成都的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城市景观的发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尤其是在城市绿地的生态、艺术、文化等方面更是有着丰富的经验。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于生活、娱乐、休闲的需求不断提高。在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近些年来人们热衷的旅游逐渐地从“城市公园”、“城市绿地”、“商业中心”转向了“观光农业”、“生态绿道”、“生态田园”等娱乐场所。随着社会的进步,十“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城市环境质量的现状等多方面因素作为考虑,“生态旅游”已然成为了当前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为总体定位是“世界遗产旅游、中国式乡村度假为主导的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成都,主城区范围内的三圣乡、温江绿道,市区周边的金堂县、大邑县、浦江县等均在大力并快速地发展着乡村旅游产业,乡村旅游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尽管,人类获得信息的总量的80%是通过视觉来感知的,但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感官途径除了视觉,听觉也有着不可替代的感官认知。一个城市的环境优秀与否,其评价标准应该是由多维度的景观格局所决定的,除了视觉上给予的舒适与美观,从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维的舒适的“全息”体验评价才是当前园林评价的发展方向。在乡村旅游中的声音景观因子丰富且多彩,唯有将乡村旅游中的声音合理运用成为景观才能使体验者有更全面,更深切的亲近自然的生态体验。故此,笔者从声音景观的角度以三圣乡为例对成都乡村旅游现状进行一定程度的浅析,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乡村旅游景观设计师及后续的乡村旅游景观研究者有一定的启示和帮助。

乡村旅游中声音景观的意义

色彩给予我们强烈的视觉感受,声音带给我们美妙的听觉盛宴。声音充满在我们整个的生活中,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并以声音独有的方式记录着这段发展史。

随着全域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大力倡导与发展,乡村旅游已不再是简单的以乡村环境为背景,满足人居环境为基础条件的旅游模式了。乡村所传承的地域文化与民俗风情,农产品的生产与发展,田园生态环境的生长与融合无一不与旅游者的活动、居住、游憩成为了综合考虑的必要条件。从真正意义上将“生态优先”和“以人为本”的概念全面地、有机地融合到一起,将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共同并高效的统一。因此,乡村旅游包括了以社会发展为主体的“文化旅游”和以经济发展为主体的“经济旅游”。其中,“文化旅游”主要是以乡村文化发展、地域文化传承、民俗风情演绎等文化脉络作为旅游特色进行的旅游规划模式,而声音无论是在文化脉络的延展中还是在民俗风情的演绎中,都充当着不可缺少的角色,只有探索出乡村发展历史中的特有的“声音”,才能更好地规划出最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效果。自然的声音带来自然的环境体验感受,合理利用乡村中来自自然界的声音作为景观,能够让人们在置身自然之中的生态体验感更加强烈,更加多元的体验来自于大自然的馈赠。

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

从社会角度来看,城市“现代化”发展迅猛,水泥城市中居住的人们对于绿色、自然、生态的意识和追求不断提高。喜好“寄情山水”、“返璞归真”的乡村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随之体验者们对于乡村旅游的品质需求也越来越高。2000年前后,乡村旅游以独户的农家乐为旅游模式,通过低价位的低品质服务作为竞争力来服务于市场,农家菜和基础休闲娱乐设施成为了旅游服务基础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当前的乡村旅游不断地向更高端、更生态、更人性化、更文化的标准在发展。乡村旅游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更深入地去挖掘当地地域民俗文化,寻求符合当地乡村旅游宏观发展的正确途径来打造生态文化一体的特色化游、购、吃、住、娱旅游体系成为了乡村旅游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一大挑战。

从经济角度来看,由成都市旅游局数据表明,2001-2013年成都市旅游总收入,收入接近于“J”型增长。从而可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是势不可挡的。在“世界遗产旅游、中国式乡村度假为主导的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总体定位下,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会成为今后10年旅游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乡村旅游的声音景观发展现状――以三圣乡为例

作为以农业观光、乡村旅游为基础建设,并获批“国家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的三圣乡无疑是具有成都乡村旅游发展建设代表性的研究对象。通过对三圣乡声音景观发展现状的调研,可以了解到三圣乡所打造的“五朵金花”主要是以“花乡农居”的饮食文化、“幸福梅林”的花卉文化、“荷塘月色”的艺术文化、“江家菜地”的农耕文化和“东篱菊园”的历史文化作为依托所进行打造的属于成都独特风情的乡村旅游聚落。

(1)三圣乡自然声音现状

根据葛坚教授对于公园声音景观的研究中,人们对于流水、喷泉、鸟叫、虫鸣、风声、树叶声均有极高的评价。这些自然声音在三圣乡各区域均有所感知,其中“荷塘月色”的自然声音感受最为全面。然而,三圣乡的景观规划设计中,更多的依然是以视觉景观为主,较少将已有的自然声音合理利用并景观化。例如林间若有“青山隐隐水迢迢”的清脆悦耳,莲叶中若有“泉眼无声惜细流”的静谧,竹林问若有“读一帘翠竹幽梦,寻

曲幽篁何方”的优雅,想必三圣乡将会有一场来自于自然的视听盛宴。

(2)三圣乡生活声音现状

生活声音元素是属于比较有生活气息的类声音。三圣乡大力打造近郊旅游的生态休闲度假村,当地村民大多着力于商业经营,村民的生活声音较少出现。成都作为休闲之都,三圣乡的游客从周一至周末络绎不绝,成年人在茶铺的交谈声、娱乐活动声,小朋友在景观区的嬉戏声随处可闻。游客所带来的生活声音为三圣乡增添了不少具有成都乡村旅游文化特点的动态听觉效果。

(3)三圣乡人工声音现状

交通声、机械设备声等所构成的人工声,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声音在三圣乡中的体验均不太突出。三圣乡的规划设计中,交通道路的布局比较合理,并且运用声音景观正设计、负设计的手法将交通噪音对游客的干扰降低到最低程度。但是,在一些需要对于乡村声音景观特色加强的景观区域,缺乏了机械发声装置来强调或突出区域景观的特色,使得景观效果依然是视觉效果优美,声音体验较弱的景观效果。

(4)三圣乡历史声音现状

三圣乡的土质不宜产粮,历来有种植花木的传统并一直延续至今,且其花卉种植规模较大,5500亩种植面积年产值可达6000多万元。由一个锦江区最穷的乡之一,在13年内发展成为了乡村旅游的典范。由此可见,花卉种植是三圣乡历史发展中最重要的劳作。而在三圣乡旅游区内,除花卉交易市场中有花卉种植的行为活动外,在“东篱菊园”、“江家菜地”等多个景区均能够见闻三圣乡的农林耕作场景,来感受三圣乡的历史声音,甚至还能够加入到这样的一些农林耕作活动中,全身心感受其历史所传承的耕作文化。

结论

成都乡村旅游的发展从宏观整体来看,无论是从经济效益还是社会影响,均一直处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前列。在乡村旅游的规划设计中,能够较为合理的将生态和旅游,田园和视觉景观,历史文化和休闲娱乐有效地结合起来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化的景观。然而,在注重视觉景观的设计过程中却忽略了声音景观在乡村旅游规划中的重要性。乡村景观资源中拥有丰富且具高价值的自然声音景观,如乌叫声、虫鸣声、风声、雨声、流水声、树叶声等声音均是自然中声音辨识度、游人喜爱度很高的声音,却很少被特别地作为景观设计元素去有利有效地运用到乡村旅游规划设计当中去,实属浪费了现成的宝贵资源。

(作者单位:四川旅游学院艺术系)

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范文4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我国乡村旅游开发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研究的意义:

随着国内外旅游逐步的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青睐,现代人对旅游需求的多样化已不仅单纯限于名胜古迹的观光,且旅游胜地在旺季人满为患,无形中激发了人们对集短途、经济、娱乐、度假、体验、回归为一体的旅游产品的迫切需求,由此催生了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发展乡村旅游是为了寻求一种使旅游业得以平衡发展的方式,防止城市和沿海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速度过快,从而达到保护国家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的目的。通过对乡村旅游整体的研究,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乡村旅游的发展经验,再结合中国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地方案例相结合,找出目前中国乡村旅游所存在的问题,并且做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是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

乡村旅游是由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条件,使其在农场、牧场等典型的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并获得快乐的一种旅游,是一种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的一种旅游,是将农业生产、农业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旅游开发;其基本形式是凭借城市周边地带的农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面向城市居民开发的集观光、旅游、科普、健身、娱乐为一体的农业园区。这是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它最大的吸引力在于与城市不同的环境,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形成乡村旅游独有的鲜明特色。

乡村旅游早期发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1863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到瑞士农村的第一个包价旅游团;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乡村旅游的诞生;而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的乡村旅游则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班牙。

一、我国乡村旅游产生背景与开发意义研究概述

我国乡村旅游的产生有着十分深厚的时代背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经济建设的逐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旅游意识在日益增强,对旅游形式的需求也变得日新月异。乡村旅游以其一种既满足旅游者休闲、求知和回归自然的需求,又以对环境、生态的保护为前提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早期的乡村旅游研究很多介绍了乡村旅游的意义及背景。对意义的阐述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及农业观光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的需求;可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为农村农民增收创利,缓解就业压力等;可以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如梁明珠(1999)总结了观光农园的重要创新意义,提出了观光农园对农业、农村、农民和都市人不同的意义。白琳(1999)以归县为例分析了发展农村旅游对解决三峡库区农业人口的就业压力和重构社会、经济系统的特殊意义。李立华等(2002)、何景明等(2003)分别以西藏和四川少数民族自治区地方为例,分析了乡村旅游对边远贫困地区扶贫的积极意义。

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回顾二十多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经历,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改革率先突破,尤其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辟了农村由单一农业向农、工、商、游多元发展的道路,我国的乡村旅游开始得以展露头角,发展较快的江浙地区的部分农村,作为先进典型接待了大量的国内外各方人士,甚至还有境外团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农业资源得到开发与利用,村镇得以扬名,农民也从中受益,企业从中有利可图,旅游规模得到壮大,一些村镇开始兴办起旅游企业。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发展的外部环境、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农民就业和收入结构等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家旅游局确定创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后,乡村旅游产品在我国得以正名,被正式列为旅游产业的一部分。凡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村民,每年来自旅游的收入快速增长,农民就地搞旅游服务,不离土、不离乡,幸福指数高。实践证明,乡村旅游迅速成长为我国旅游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靠旅游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走出了一条重要的成功之路。

党和政府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为乡村旅游大发展和上一个新的台阶提供了强大的政治、经济平台。同时,乡村旅游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条解决“三农”问题的理想、有效的途径。

二、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及模式研究概述

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和模式研究一直是个热点问题。学者们就此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见解。主要从两个方面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特点和模式进行了阐述。一方面就全国范围而言,分析乡村旅游的发展特点和模式;另一方面细化到某个地区、景区,以特定的区域对乡村旅游的模式和特点进行分析研究。王兵(1999)对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进行了总结,提出根据区位把乡村旅游分为3种类型地区:景区边缘地区、都市郊区、老少边穷地区。舒伯阳(1997)将观光农业划分为3个阶段模式,即早期旅游萌芽阶段的自发式、初级经营阶段的自主式、成熟经营阶段的开发式,以及两种地域模式——依托自然型和依托城市型。尹振华(2004)提出开发我国乡村旅游要采取“做减法”的开发模式,加强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许春晓(1995)分析了欠发达但资源丰富农村旅游业成长的3种模式,即旅游资源主题型、旅游资源共建型、旅游资源附属型,并对邵阳市西部3个县级行政区的旅游业成长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

三、乡村旅游主要研究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乡村旅游的研究内容,大都不是集中于某一个具体的侧面,而是一种试图全面覆盖的“大杂烩”式的格局。从乡村旅游定义、乡村旅游特点、乡村旅游开发意义、乡村旅游市场、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乡村旅游开发中出现的问题、乡村旅游开发对策、乡村旅游开发规划到乡村旅游的开持续发展无所不包,范围很广,但宏观研究较多,深入到企业、游客、当地居民、旅游目的地的卫管研究和分析则还不够,不同尺度案例地研究较多,理论性不强。这种全景式的研究状况,表明我国对于乡村旅游的研究深度和层次还相对较低,整体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历史较短,现实开发中存在不少产品、市场、体制、管理、政策、金融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学者在不同尺度上,结合具体案例地,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乡村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和对策。潘秋铃(1999)认为我国乡村旅游存在整体接待水平低下,游客配套设施不完善;产品雷同,未脱离观光的特征等问题。李太平(2003)认为南京乡村旅游发展问题有:缺乏统一的布局规划;缺乏参与性、趣味性和知识性;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接待服务水平低下;缺乏应有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等。吴建华(2004)等认为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和可持续发展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曹艳英(2004)等认为,我国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盲目投资和粗放式经营;在经典建设和项目开发上缺乏科学的规划;项目单一。缺乏内涵和特色,人工倾向化、城市化严重;产业规模小,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不完善管理与经营体制不健全;旅游地市场的季节性较大。王云才(2002)提出国际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经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刘爱服(2005)以北京为例,指出北京乡村旅游存在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落后;人才欠缺乏等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四、临安白沙村“农家乐”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居民回归自然、感受乡村的需求,也带动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收入,明显的得到了提高。

临安市地处于浙江省西北部的天目山区,东临杭州,西接黄山,幅员3126.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高达76.5%,生态优越,气候宜人,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白沙村位于临安市的西北角,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村域面积32平方公里,全村的森林覆盖率在95%以上。全村十里长谷蜿蜒,两侧峰峦起伏,溪流急湍,水清石现。夏天白天最高温度在30度左右,晚上更低,故有“一年四季盖棉被”的说法。近年来,白沙村通过积极保护森林和生态资源,依托太湖源景区和优美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农家乐”,全力打造“乡村休闲度假胜地”,白沙村是久居大城市的城市人生态旅游、避暑度假的首选。

基于以上条件,本文将从白沙村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结合,通过对白沙村乡村旅游的区域发展特色,反映出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

毕业论文(设计)的提纲:

一、乡村旅游的起源、概念和类型

二、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和现状

三、白沙村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四、白沙村乡村旅游开发建设条件分析

五、白沙村乡村旅游开发规划思路

六、论文小结

参考文献

刘伟,等.以色列乡村旅游发展迅速[J].世界农业,1998,231(7):12-13[2]

周玲强,黄祖辉.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04,24(4):572-576.[3]

何景明.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2004,(7):36-38.[4]

文军.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农村经济,2003,(10):30-34.[5]

李慧欣.发展乡村旅游的经济学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8(2):37-39.[6]

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28(5):125-128.[7]

韩丽.乡村旅游开发初探[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19(4):87-89.[8]

胡巍.乡村旅游开发中的旅游资源评价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3):58-59.[9]

甘巧林,暖.从乡村旅游的非农化看乡村旅游的兴起[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4):84-89[10]

杨旭.开发“乡村旅游”势在必行[J].旅游学刊,1992,7(2):38-42.[11]

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14(2):38-42.[12]

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9,14(1):15-18.[13]

肖佑兴,明庆忠,李松志.论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类型[J].旅游科学,2001,16(3):8-10.[14]

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科学,2006,21(3):12-19.[15]

乌恩,蔡运龙,金波.试论乡村旅游的目标、特色及产品[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24(3):78-82.[16]

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8(5):125-128.[17]

林刚,石培基.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认识[J].开发研究,2006,23(6):72-74.[18]

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范文5

乡村旅游是以体验乡村生活和农业生产过程,同当地人同时进行农事活动,体验乡村生活与农事过程,从中获得知识,并修身养性的一种旅游方式。在过去的20年的时间里,乡村旅游正以一种激增的成长事态成长着,然而她所为经济带来的增长指数却不甚乐观,这也从正面反映出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正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比乡村旅游的优势及劣势,我们可以扬长避短,发挥乡村旅游的优势之处,抓住乡村旅游发展机遇,及时避免发展中的威胁。

一、优势分析

(一)乡村旅游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了当地经济内部结构的调整,影响了原有第一产业的主导地位,促进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根据旅游业的特性与特质,必将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旅游地经济结构的完善程度,促进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

(二)解决就业问题,增加就业机会

乡村旅游的发展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为乡村旅游地解决了大部分的就业问题,农家乐等项目的低门槛可以使得更多的村民加入就业队伍中。

(三)利于旅游地的资源复合开发

开发更多的乡村旅游地有利于旅游地的资源复合开发是指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可以挖掘乡村旅游地的潜在资源和能力,发现更多可发展资源,推动城市发展规划,带动城市经济增长。

二、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经营者思想认识不足

大多数旅游经营者以旅游为核心发展乡村旅游,而忽略了农业生产带给乡村旅游的优势和农业在乡村旅游中发挥的重要性。仅靠旅游收入维持经营一方面不足以使经营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仅靠旅游收入带动经济则使得乡村旅游失去其产业结合的特质。

(二)乡村旅游产品单一

在整体的旅游市场中,旅游纪念品单一的问题一直是老生常谈,旅游纪念品与其他纪念品最大的差距是应该具备乡村特色,即相对于城市特征而言,人们在乡村地域内,能够感知和体验到的,和城市有明显区别的所有自然和人文的元素,目前乡村旅游纪念品多以具有地方特色的摆件或者小饰品为主,产品样式单一,缺乏内涵和心意。

(三)相关管理政策及法规体制不完善

首先,当旅游经营者选择投资乡村旅游后,为节省成本或者其他原因等,选择将乡村旅游作为“家族企业”发展,任人唯亲,导致管理制度不完善,乡村旅游的内部管理体系混乱;其次,在我国现有的成熟法制中,并没有相关法律法规来约束乡村旅游的发展,导致其因竞争压力大、项目单一造成的市场混乱和恶性竞争带来的无序发展等请款,因而出现规制混乱的现象。

(四)资源保护体制欠缺

由于执法渠道不畅,执法手段不严,而使环境和资源遭到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出现了“旅游开发到哪里,环境破坏到哪里”的局面。

三、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加强乡村旅游的开发引导

乡村旅游是将一种生态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将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旅游经营者注册开发乡村旅游市场前可以考虑进行一段时期的思想引导以及认识的提高,通过传导乡村旅游的重要性以及发展规则来加强乡村旅游的有序发展,良性竞争。另一方面,应该向公众传递乡村旅游的价值,普及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对乡村旅游长足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从根源处减少资源破坏现象的产生。

(二)挖掘文化内涵,开发特色产品

我国资源丰富,地大物博,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不俗,有着反映人与自然的依存和延续、形态的乡村聚落;有着古朴典雅的乡村建筑;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乡村节庆、农作方式等。将各种各样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将其进行深层次、多方位的开发和设计,形成具有乡村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才能增强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力,提高旅游地的竞争力。

(三)培育人才,规范乡村旅游市场服务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有计划并且重点的有规划的进行旅游服务型人才的培养,第三产业发展的活力来源于服务的水平,乡村旅游亦是如此,培养乡村旅游的服务型人才,从而提升乡村旅游的产业活力,努力为旅游者提供愉快、舒适的旅游体验,提高旅游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和服务能力,规范乡村旅游的市场,这不仅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更有利于旅游从业人员认识到乡村旅游的发展态势和趋势。

四、结语

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范文6

关键词:乡村旅游;低碳旅游;对策;达州

资助项目: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基于低碳视角下乡村旅游地产业耦合互动研究——以达州市为例”(LYM12-31)

一.引言

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低碳旅游的核心理念是以更少的旅游发展排碳量来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1]。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乡村景观与文化是土地整理的根本目标之一。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分析达州市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发展低碳化乡村旅游的必要性,并探寻达州乡村旅游实现低碳的对策,对达州市乡村旅游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二.达州市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达州市生态优势明显,农业资源丰富

达州市位于四川东北部,大巴山南麓,是四川省的人口大市、农业大市,素有“川东明珠”之美誉。由于地处南北气候分界区域,自然生态环境优越,空气质量好,绿色资源丰富,所在的秦巴地区被《国家地理》杂志评价为中国的“中央公园”,境内现有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大竹五峰山),省级森林公园4处(达县铁山和雷音铺、渠县大坡岭、宣汉观音山),还有着大面积园林,被评为“四川省园林城市”、“四川省环保模范城”。此外,达州农耕历史悠久,耕地面积达90.8万公顷,农产品种类繁多,特色鲜明,盛产富硒茶叶、魔芋、香菇、竹笋、核桃、蕨菜等土特产,其中萼贝、皮桔、天麻、银杏等名贵药材广为人们喜爱,宋氏葛业系列保健产品享誉省内外,富硒名茶“巴山雀舌”曾获国际文化名茶金奖,旧院黑鸡中国绝无仅有,被誉为世界珍禽。

(二)发展速度快,增加数量多,经济效益好

近年来,达州市将乡村旅游产业作为新兴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精心培育,涌现出了通川区王家山、莲花湖、新村,达县桂花村、宣汉县黄金槽、大竹县清河镇等众多乡村旅游基地;目前已有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乡村旅游示范镇3个,乡村旅游示范村7个,仅通川区便有农家乐一百多家,其中一星级11家,二星级1家,三星级3家,四星级1家,直接从业人员近2000人,年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乡村旅游经营收入一年达5亿多元。这些从事乡村旅游服务的农民户年均收入一般在10—50万元左右,有的更在百万元以上。2011年,政府共投资2.7亿元用以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十二五”规划乡村旅游发展目标是30家三星级“农家乐”,五星级乡村酒店1家,四星级7家。

(三)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态安全隐患大

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开发主体单一,开发投资少,多为农民自发发展;二、开发过程缺乏整体的规划,论证不充分,旅游地容量不足,大量游客的涌入致使乡村环境的承载力严重超标;三、旅游地配套的污水处理、垃圾回收等基础设施不完备,加之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以至于旅游区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噪声污染等现象频频出现。

(四)乡村景观破坏,乡村文化流失

乡村性和地方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也是发展的重要资源。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2]。但部分景观开发者为追求短期利益,一味迎合消费者需求,致使农田斑块出现破碎化和减少趋势,失去了原有良好的乡村景观特色;地域景观的特征逐渐被城市的景观特征所吞没,特别是住宅布局混乱,建筑风格不协调,地域性建筑被现代式建筑、各种西式别墅吞没:各类设施建设脱离自然景观的盲目建设,侵占和破坏了原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及具有历史价值的地域景观。

达州乡村厚重悠久的巴人文化、内涵丰富的红色革命传统文化是吸引省内外众多游客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随着城市旅游者的到来,发达的经济孕育产生的城市文化对相对弱势的乡村文化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城市游客的进入使乡村的弱势文化向城市的强势文化靠拢,直至被同化,最直接的表现便是一些达州乡村居民开始模仿游客的生活方式,在装束打扮和娱乐方式方面盲目崇拜,继而发展到有意识的追求,传统文化失去了其生存的环境,其性质随之发生变化,以致“淳朴”的乡村吸引力消失,乡村旅游丧失了乡村特色、区域特色,必然影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达州发展低碳乡村旅游的必要性

(一)引领乡村旅游新时尚,树立品牌

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做“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报告,自此,“低碳旅游”概念被广大景区和游客了解、接受,低碳旅游的风潮也随之悄然升起,且逐渐成为未来旅游业发展的主流方向。达州市乡村旅游是近年来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提倡低碳经济下的低碳乡村旅游理念具有一定前瞻性,虽然“小众”却很时尚,在同质化严重的乡村旅游竞争中,利用生态优势发展低碳化的乡村旅游,更有利于独辟蹊径,避免激烈的市场竞争,树立达州独特的乡村旅游个性和品牌,获得旅游者的认同并引领旅游者的消费导向[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