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统计学差异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统计学差异分析范文1
关键词 血液病 血细胞分析仪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5.152
资料与方法
2006~2009年血细胞分析仪计数1700例血细胞及分类,Hb、Pt及直方图异常的标本作形态学复查发现血液系统疾病107例。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NALL)1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4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3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AL)1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3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6例,巨幼细胞性贫血2例,多发性骨髓瘤(MM)1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9例,恶性淋巴瘤1例。所有病人均为初诊患者,确认病例均经本院骨髓细胞形态学或上级医院确诊。其中男69例,女38例。年龄11个月~87岁。
仪器与试剂:BC-1800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试剂,全血质控物。配套试剂。
方法:全自动三分类血细胞计数,常规采集末梢血,同时做血涂片。对WBC、Hb、pt及白细胞直方图异常者做瑞氏染色分类200血细胞,并同时观察WBC、RBC及Pt的形态及分布情况。
结 果
检查出107例血液系统疾病。
手工复查结果:筛查出107例血液系统疾病。其中急非淋11例,急淋4例,慢粒3例,慢淋1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9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1例,增生性贫血36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例,MDS6例,巨幼贫2例,多发性骨髓瘤1例。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所占比例并不很高,而增生性贫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比例较高,在工作中一定要注意异型淋巴细胞与原幼稚细胞的区别。
白细胞直方图分布,见图1。
讨 论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快速、方便、精确度高,是人工无法替代的阻抗法三分群。血液分析原理是溶血素破坏RBC后,根据白细胞体积大小通过计数通道时所产生的脉冲大小来对WBC进行分类计数。显微镜下计数WBC是在油镜下通过观察细胞大小、形态、染色质的结构特点,胞浆的着色特点,有无核仁等对白细胞进行分类。不同的仪器直方图是不同的,但只要是白细胞直方图出现R1、R2、R3报警,都要进行形态学复检。异常白细胞直方图只是让检验者粗略判别各类白细胞比例或有无明显异常细胞,进而进行形态学复查时注意这些变化的真正意义,而不能仅凭白细胞直方图的变化来进行诊断[1]。血液分析仪只对典型的血液病做出提示性诊断,以便作进一步检查。如果使用不配套的试剂导致直方图不典型或对报警掌握不够,就会忽视血涂片造成漏检甚至误检。本组107例血液系统疾病是从1700例标本中筛查出来后通过手工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或其他组化染色而确诊。其中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反占1.5%,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占35.5%,增生性贫血占33.6%。血液系统恶性疾病虽然是少数,但不排除没有。这就要求大家在工作中对于出现的异常报警及各指标的计数异常时要手工涂片复检以免漏检和误诊。虽然血液病特别是白血病的诊断主要依据MICM(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但在基层医院的工作中,血液分析筛查加手工形态学复查结合临床病史体征是诊断血液病的主要依据。
统计学差异分析范文2
关键词:艺术设计;实践教学;问卷调查;分析
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的、创造性的活动,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体现了艺术和技术的有机融合。在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创意设计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更与当地的经济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美国创业界就曾提出“科技立国、设计开路”的口号,我国也大力提倡发展创意产业。在此背景下艺术设计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1 艺术设计教育的特点
所谓艺术设计教育,从狭义上说,就是通过有关艺术设计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通过艺术设计能力、设计意识的培养,通过艺术设计方法、设计技能的训练,培养具有创新素质与持续性发展潜力、能够胜任艺术设计、创作、教学、研究、生产与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的培养方式。[1]艺术设计教育不同于其他知识型学科,其培养目标并不在于知识的累积,而更多地与生活相关,即希图建立一种于“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的人格教育的基础之上、以现代工业生产和传统工艺美术生产中设计活动的艺术内涵、科学内涵、文化内涵的实现为主线、以人的创造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教育”,其最终目标在于学生创意水平与实践能力的提升。
2 艺术设计教育现状
2.1 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起源于欧洲,进入21cn为了适应创意设计的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建设和变革,而这些改革多集中在实践体系的建构上。如设计教育体系较为完备的美国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就提出以市场效应为导向的目标体系,倡导灵活、开放的教学方式。美国的艺术设计学院几乎每个学期都安排“项目设计”即实践课。“项目设计”要求有明确的设计目的和产品定位,可以是模拟项目设计、自由项目设计、真实项目或进行校企合作。学校里设有各种工作室,工作室365天,24小时开放,学生可根据需要随时联系各个工作室进行实践创作。
2.2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有着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等为代表的重点院校多是先引入国外的教育理念,再与自身教学实践相结合,建立起各自的设计教育体系。在设计教学中提出“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以期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在具体操作上仍沿用西方的校企合作、建立工作室、建立校办工厂、工坊等方式。在教育思想上,也有很多高校以自身优势为契机,借助优秀的地域文化,提倡设计教育的本土化和民族化。
2.3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增长,培养了一批创意设计人才,但我国教育基础薄弱、人均教育资源匮乏、同时存在资源配置向重点地区和重点院校倾斜、管理效率不高等问题。因此难以享受到政策优势的地方普通高等院校的设计教育就暴露出更多问题。尤其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过渡到“大众教育”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普通高等院校在开设艺术设计专业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功利性,只求数量的增长,而不问质量,甚至有些院校在师资、教学空间和教学设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强自开设设计专业。为了弥补学校设备的严重不足,往往采用定岗实习或是将实习生推向社会的简单做法。盲目扩大数量、缺乏调研,导致了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产业需求终端的错位,这些高校并不是很清楚社会产业领域所需人才类型,最后用人单位往往要负担额外的职业教育成本。不仅造成社会教育成本的上升,更加剧了社会对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失望与不信任。
3 普通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调查分析
目前已设置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高职院校除外),大致分为三类:一是重点大学开办的艺术设计专业,二是普通二本院校设置的艺术设计专业,三是三本院校设置的艺术设计专业,这包括民办三本和公办院校所属的独立院校。[2]其中重点大学一般综合实力较强,能获得较多财政支持,师资、生源也比较优质;此次调查主要针对第二、三类,这两类高校软硬件条件均不如第一类,生源质量也比较差,但是数量更为巨大,反应出的问题也更加突出。
3.1 调查样本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对象,是教学效果的直接承载者,学生集中体现了学校教育的成败得失。为了获取学生对学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看法,进行了本次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地方普通二类本科和三类本科的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和在校生,涉及视觉传达、环境艺术、工业造型、数码媒体等专业。共发放问卷调查表350份,收回312份,其中已经毕业的111份,在校生201份,无效问卷6份。
3.2 调查分析
3.2.1 实践教学总体效果评价分析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对学校艺术设计实践教育的总体水平评价不高,好评率仅为13.72%,但差评率也仅有12.42%。已毕业学生的被调查组和在校生的评价呈现近似的两头低中间高的正态分布态势,但在校学生选择较差的比率高于已毕业的被调查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在校生对于学校教育的体会更加直接、依赖更多造成的。如表1所示。
这种评价趋势也表现在学生对影响实践教学的因素上,如图2所示,学生认为对实践教学效果影响最大的分别是能最大可能提供实践机会的“工作室/校企合作制”和为艺术设计提供整体教学思路的实践教学理念,分别占到28%和26%。而认为设备起到重要作用的仅占到9%。
3.2.3 现行实践手段评价分析
毕业实习是普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最重要的实践手段,是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前的最后一次学校实践教学,也是耗时最长的一次实践活动,时间通常从大三暑假延续至当年11月。毕业实习制度从教学层面而言主要涉及到四个方面的合作:
(1)学校。目前大多数一般地方高校几乎未对学生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仅从制度上以实习报告试图考察学生的实习效果。
(2)教师。虽然学校会指定相应的毕业实习指导教师,但教师由于和学生时空上的不统一,难以对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与帮助,使指导教师空有其名。
(3)学生。学生基本上是靠自己的实力,像找工作一样自行寻找实习单位,再根据实习单位的安排进行实习,有很多学生由于时间(考研)或能力的限制,未能够取得本专业的设计岗位或者假造实习结果。
(4)实习单位。企业希望利用实习生形成人力资源的有利补充,但企业毕竟是以盈利为目的,更多考虑实习生低廉的人力成本,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利用实习生做些简单重复性的工作,难以促成学生创意能力的有效提升。
图3显示了学生对外出实习的评价,其中持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的几乎各占一半,显示出毕业实习制度对学生个人能力的依赖。即基础知识扎实、能力强、社交面广、甚至综合社会条件更优的学生,更容易获得优质的实践机会,得到更好锻炼。反之,性格内向或社会活动能力弱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更多地体会到挫折感。这与教育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
4 结论
通过以上我们不难看出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对当前艺术设计实践教育的不满与期待,这种期待将是教育者前进的动力与方向。通过调查我们应意识到硬件条件的建设只是一个方面,软实力的提升才能触及艺术设计实践教育的本质,我们不仅应考虑艺术设计实践方式、方法的改革,更应该将艺术设计实践作为一个整体,建立完整的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吕屏.广西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5).
统计学差异分析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7-0074-02
美国学者安东尼・奥罗姆说:“国家建设的核心是确立和维持一套共同信仰。”[1]而国家共同信仰的确立和维持主要是通过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来实现的。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其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状况关系到党的事业和国家的未来发展。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目标。当代大学生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方面既存在一般共性,也存在特殊差异性。本文试图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进行差异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认同是个体的一种带有肯定性的心理判断。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指社会成员对党和国家所倡导的以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自觉接受和遵从。通过调查和访谈等实证研究并结合相关研究成果,本文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在性别、年级、专业及干群身份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
(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性别差异
研究表明,男女大学生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具体表现为,一是从总体认同程度来看,特别是基于认知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程度,女生高于男生。这与女生强于接受性有关,与男生相比,她们更加善于消化、理解理论知识和接受既定结论。二是从认同深度来看,男生往往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识更为深层,但也更容易产生偏颇。相比于女生,男生思维往往具有更强的发散性,同时也更具批判性。面对主流意识形态价值理念与社会实践的反差,他们更易于产生质疑,并常伴随着强烈的外在表现。女生在此方面往往表现得较为平和,但认同深度往往不及男生。三是从认同内容来看,男生对于国际国内形势与国家发展等问题,如世界格局、国际战略、反腐倡廉、社会改革等议题总体上更为关注和敏感,而女生对于伦理道德、文化价值观等方面内容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四是从不同方式的认同影响来看,总体来看,男生由于更擅长逻辑思维,对于透彻的理论逻辑和理性分析具有更高的接受度,而女生更擅长形象思维,对感性方式的教育影响具有较高的认同度。
(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年级差异
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存在年级差异。一是从理论认知程度来看,一、二年级理论认知程度偏高,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掌握程度明显高于三、四年级。这应当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安排在这一阶段有关,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效果。二是从理论接受态度来看,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看,大一学生最为认真,随年级提高大体呈反向趋势。大一新生刚走出高中校园,原有的应试备考学习习惯仍然有所延续。课堂上能够比较认真地接受来自教师的思想理论教育,课堂抬头率、参与度都相对较好。而大二、大三学生的表现明显不如大一学生。大四学生面临就业压力,更呈现出功利化取向,如形势政策课的出勤率受到较大影响。三是从认同程度来看,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加深的趋向。大一学生的书本理论认同掌握较好,但由于社会经验还比较少,所接受理论还未经历与现实的对接,因而往往浮于表面。而随着年级上升,大学生社会认知程度逐步提升,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会相应加深,当然往往也会伴随认同反复现象。
(三)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专业差异
通过对政治、历史、中文、思想政治、外语、物理、数学、交通运输、工业工程、电气工程等不同类别专业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状况存在明显的专业类别差异。总体来看,文科诸如政治、历史、中文等人文社会科学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明显高于理工科大学生。其中,思想政治专业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最高。这一结果可以归结于接触效应,即文科大学生总体上会更多接触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影响。同时,文科大学生往往在相关专业课程学习中会涉及更多的社会历史内容,并有更多的机会来发展自身分析社会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这会使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更加深入。而相比之下,理工科大学生在这方面有所欠缺。当然,这也与文科大学生中女生比例相对较高存在着一定关系。
(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干群”差异
通过对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的对比研究,发现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方面存在明显的干群差异,学生干部的认同程度明显高于普通学生。这种结果的影响因素大体上包括:一是学生干部的整体素质较高。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都是大学校园中的精英分子,他们在学习成绩和政治思想诸方面表现往往更为突出,正因如此,他们能够成为学生干部而在学生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二是学生干部具有更多的社会实践经历。他们通过组织和参加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诸如党团活动、志愿者活动、义工活动、迎接新生、演讲比赛等,在实践中深化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三是学生干部基于自身优越感而更具有正能量。学生干部属于学生中的佼佼者,他们往往对国家和社会各种现象的评价比较倾向于积极和乐观,更加易于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影响。
基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差异性及原因分析,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对策来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不断增强教育针对性。
第一,基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性别差异采取更加有效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方式。要深入挖掘性别差异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效果的影响,从而发挥认同优势,弥补认同不足。一般来说,和男生相比,女生情感更加细腻,更容易和他人形成情感连接,有更强烈的共情体验和同情心,因此,对于女生及女生占比高的班级可更多地采用感性为主的教育方法。在进行国际国内形势等宏观理论教育时,应注意加入感性情节因素,使得女生更易于融入其中进而认同相关理论。针对男生思维逻辑性和发散性较强的特点,对于男生以及男生为主的班级,要注意授课的理论逻辑力量和宏阔视野。针对男生的认同外显特点,应关注男生的认同反应,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认同冲突与认同危机,因势利导,进行针对性教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照顾到男女生的认同特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情理交融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认同特点采取多种教育形式,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表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过程包括理性认知、情感共鸣、思想转化、心理调适和沉淀固化五个阶段[2]。大学生要达到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深层认同,理性认知是基础,但不能停留于理性认知。能否形成情感共鸣、进行思想转化、实现心理调适,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沉淀固化都非常重要。而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任何教育途径和手段都无法一次性地完成全部任务。因此,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应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大学低年级即一、二年级阶段是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基础阶段。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强化主流意识的理性认知,适时地推动其情感共鸣,为思想转化奠定重要基础。在大学高年级即三、四年级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应紧密跟进,时刻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关心他们的思想动向,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困惑。在此基础上,以专题讲座、辅导谈心、学术讨论、形势与政策教育等各种形式来进一步增进其理性认知,激发其情感共鸣,促进其思想转化和心理调适,不断释疑解惑,推动主流意识形态沉淀固化,从而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深度和稳定性。
第三,丰富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途径,挖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潜移默化地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研究表明,一般来说,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作为一种外在刺激因素,增加其呈现频次,会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程度。也就是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更多接触对增进认同具有提升作用。因此,要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程度,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多管齐下地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使其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当然,教育方法的选择十分重要。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孩子们愈少感到落在他们身上的教育设想,教育效果就愈大,一旦他明白了你专门找他谈话是为了教育他――他的心灵,便会整个封闭起来。”[3]因此,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要避免简单重复,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第四,注重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环节,使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在实践中加以夯实。理论来源于实践,但对于大学生来说,主流意识形态更多地停留在理论层面。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衔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理论,是增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关键所在。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干部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程度高也说明了这一点。高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社会实践,并将之做到实处,通过校内社团活动及各种文体活动来增加学生的实践体验,并通过参考观察、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走出校门,初涉社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让大学生在各种社会实践中更好地体悟理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产生理论与实践反差的心理冲突,此时,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做好跟踪指导,及时进行思想疏导,使学生思想从“山穷水尽疑无路”转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不断增进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
参考文献:
[1] 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M].张华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343.
统计学差异分析范文4
关键词:睡眠质量;影响因素;大学生
本研究旨在探讨某综合性大学本科生睡眠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提高大学生的睡眠质量状况提供理论依据,因此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在某综合性大学随机抽取1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051份,有效率95.5%。其中男生502人(47.8%),女生549人(52.2%);年龄为18-26岁,平均年龄为(20.64±1.41)岁。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1]评价睡眠质量,自拟睡眠质量相关影响因素调查表进行睡眠质量调查。
1.3 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睡眠质量指数PSQI得分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PSQI 平均得分(6.43±2.76),1051名学生中有睡眠质量问题人数为355名(33.78%);男生、女生有睡眠质量问题的各位157名(31.3%),198名(36.1%);男、女生睡眠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9,P=0.101>0.05)。
2.2 不同性别睡眠质量PSQI得分差异分析
男生PSQI平均得分为(6.31±2.76)分,女生PSQI平均得分为(6.55±2.77)分。男女生PSQI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04,p=0.161>0.05)。
2.3 不同年级睡眠质量PSQI得分差异分析
不同年级学生PSQI总分差异有显著性(F=10.33,p
2.4 不同专业睡眠质量PSQI得分差异分析
不同专业学生PSQI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119,p=0.045)。其中不同专业间学生的“睡眠时间”得分(p=0.012)、“睡眠效率”得分(p=0.001)及“日间功能障碍”得分(p
2.5 相关因素与PSQI总分简单相关分析
自制睡眠质量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相关因素与PSQI总分作相关分析。其中PSQI总分与身体情况、饮食规律、睡眠环境等因素呈负相关;PSQI总分与饮食过饥过饱、喝咖啡频率、运动频率、学业情况、精神压力等因素呈正相关。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33.78%的大学生有睡眠问题,稍高于其他研究结果(19.3%~28.6%)[2-4];影响学生睡眠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身体状况、睡眠环境、学习考试等压力。结果显示男女生PSQI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近年来国内一些其他作者调查结论一致[4]。不同年级大学生睡眠状况有差异,与国内有些报道一致[5]。三大专业整体睡眠情况差异性不明显,与国内一些研究[6,7]结果相反。影响大学生睡眠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学习压力、身体状况和生活满意度;与国外的一些研究结果相似[8]。表明学习压力大、身体状况不佳、对生活的满意度不高,大学生的睡眠质量就越差。可见睡眠质量的高低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对于大学生这个高智商群体应该尤为重视,睡眠质量的高低对其日常生活的影响就更为密切,我们应当改善大学生的睡眠质量将会促进其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 刘贤臣,唐茂芹,胡蕾等.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 中华精神科杂志, 1996(2).
[2] 石文娟,马绍斌,范存欣等. 广州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05,26,(6): 470-471.
[3] 蒋怀滨,林良章,赵春梅. 福州地区综合性大学本科生睡眠状况调查及其干预的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1): 1201-1202.
[4] 郑天生,郑园园,毛广运等. 温州市大学生睡眠质量及睡眠认知情况调查[J]. 医学与社会,2010,23(11): 84-86.
[5] 王小丹,高允锁,郭敏. 551名医学本科生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9): 771-773.
[6] 韦成全. 医学院校与工科院校大学生睡眠状况比较[J].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2009,30(11):1027-1028.
统计学差异分析范文5
【关键词】 职业健康 血脂异常 代谢综合征 管理人员 普通工人
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直接危害因素。近两年来,与空腹血糖、血压等因素一起被称之为代谢综合征(ms)。对于企业中的职业健康人群来说,管理人员因为工作需要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竞争带来的精神压力与体力劳动量的减少都是不利于预防ms的,故本文抽取了367例职业健康体检人员血脂情况调查分析,旨在提高职业人员的ms健康意识,关注企业管理人员的心血管健康。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抽取保定市石油公司职业健康检查人员367例,其中男300例,女67例;年龄20~60岁,按年龄分为≤30岁组、31~45岁组、46~60岁组共3组;按工作岗位与年龄分为≤45岁管理人员与普通工人和>45岁管理人员与普通工人共4组。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与测试项目:受检者空腹12 h静脉取血4 ml,外县血样冷藏带回实验室。测试项目为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1.2.2 仪器与试剂:全自动生化仪日立7180。
1.2.3 测定方法:tg与tc用氧化酶法,hdlc与ldlc用直接法。
1.2.4 实验结果的质量控制:罗氏质控血清,批号:1768005。
1.3 血脂异常诊断标准 血脂水平分类标准根据2007年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糖尿病学分会、内分泌学分会、检验分会、卫生部心血管防治研究中心血脂异常防治委员会会制定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将tc、tg、ldlc、hdl水平分为合适范围、边缘升高、升高。本次调查中将高于合适范围确定为异常。见表1。表1 我国血脂分层切点
1.4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不同年龄组之间进行比较, 均数间差异用snkq检验;同一年龄组的管理人员与普通工人进行比较,均数间差异用u检验和t检验;血脂异常率用百分率表示,百分率差异有配对资料的r×c列表的χ2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脂与年龄的关系 血脂总的趋势与年龄呈正相关,经过snkq检验,具体结果如下:31~45岁年龄组与≤30岁年龄组比较,tc、t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ldlc与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6~60岁组与≤30岁年龄组比较,tc、tg、ldlc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h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1~45岁组与46~60岁组比较ldl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ldlc与hdlc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2 不同年龄组各指标测定结果注:与≤30岁组比较,*p<0.05,#p<0.01;与31~45岁组比较,p<0.05
2.2 血脂异常百分率与年龄差异分析 46~60岁2组的t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1~45岁组显著大于≤30岁组(p<0.01);31~45岁组、46~60岁组的t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1~45岁组、46~60岁组tg显著大于≤30岁组(p<0.01);≤30岁者组、31~45岁组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6~60岁组ldlc结果显著大于≤30岁组、31~41岁组(p<0.01)。见表3。表3 不同年龄组各项结果比较例注:与≤30岁组比较,*p<0.01;与46~60岁组比较,#p<0.01
2.3 血脂异常与岗位差异分析 tc、ldlc、hdlc三项结果无论是>45岁组还是≤45岁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g结果≤45岁2组结果管理组明显高于普通工人岗位;>45岁2组管理组明显高于普通工人岗位(p<0.05)。由此可见,管理岗位群体的tg结果较高。见表4。
2.4 不同岗位血脂异常率分析 >45岁组、≤45岁组ldlc和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组管理组>45岁异常比例明显高于普通工人组(p<0.05);tg管理组≤45岁异常比例明显高于普通工人组(p<0.05);tg管理组>45岁异常比例也明显高于普通工人组(p<0.05)。见表5。表4 不同岗位血脂结果分析注:与普通工人组(≤45岁)比较,*p<0.05;与普通工人组(>45)比较,#p<0.05表5 不同岗位血脂异常率分析例(%)注:与普通工人组(>45)比较,*p<0.05;与普通工人组(≤45)比较,#p<0.05
3 讨论
从本次的调查结果来看,367例管理干部与职工tc平均为4.61 mmol/l,tg平均为1.44 mmol/l,ldlc平均为2.47 mmol/l,hdlc平均为1.17 mmol/l,血脂四项的平均值与异常率随着年龄的增加有显著性地升高并有统计学意义。血脂异常代谢是ms一系列指标其中的重要一项内容,而ms是一组心血管相关危险因素的聚合体,因此随着年龄的增加密切关注血脂定期检查,在职业健康体检中增加血脂项目的检查对于维护企业职工的身体健康更加全面[1]。
从血脂异常与岗位差异结果分析来看,排除年龄因素,企业管理组人员的tg结果均有显著增高分别为30%和50%并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管理人员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劳动强度与精神压力等方面与普通工人之间有很大区别,尤其是因工作原因造成的过量饮酒的情况是比较普遍的,可能是导致血脂四项中tg明显增高的原因,而tg与ms密切相关,因此关注管理人员的血脂健康,尤其是≤45岁年龄组,tg异常率高达30%说明该群体健康状况不理想,可能与中年以后处在工作与生活压力最大的阶段,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要针对这一群体加强血脂预防教育[2]。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血脂异常患病率tc项与tg项均高达14.7%和28%,与我国《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从年龄来看呈上升趋势,因此普及血脂教育计划,加强卫生保健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合理饮食结构,积极锻炼,消除不良生活方式,提高健康水平,将血脂水平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以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仍然是非常重要的防治工作[3,4]。
【参考文献】
1 庄一义.关注代谢综合征.临床检验杂志,2008,26:241242.
2 彭必勤.血脂异常患者的健康管理.中国全科医学,2008,11:242,245.
统计学差异分析范文6
【关键词】 血液分析仪;急性白血病;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
急性白血病是临床上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 病情危重, 死亡率高, 及早发现、及时诊治是避免病情进行性加重和继发感染等并发症的关键。急性白血病确诊依赖于骨髓穿刺细胞学检查、流式细胞术检测及基因检测等, 但外周血血液常规检验等对病情有重要提示作用和诊断价值[1]。本科通过对比分析急性白血病和正常组患者血液分析仪检验结果差异, 探讨血液分析仪检验急性白血病的临床应用价值,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3年10月间收治急性白血病患者共50例, 并选取体检的正常人群50例作为对照组。白血病组中男22例, 女28例, 年龄15~45岁, 平均年龄(28.7±9.4)岁。正常对照组中男25例, 女25例, 年龄23~46岁, 平均年龄(30.1±8.7)岁。两组患者间性别构成、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收集患者清晨空腹EDTA-2K抗凝血液2 ml, 仪器为希森美康XT-1800全自动血球计数仪, 行血液分析检验, 比较两组患者间Hb、WBC和PLT等指标差异。
1. 3 统计学方法 采取Excel表格记录数据, SPSS16.0处理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取t检验,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P
2 结果
2. 1 血红蛋白差异 正常组人群Hb平均为(123.5±18.5)g/L, 远远高于急性白血病组(33.7±5.4)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WBC和PLT差异 正常组人群WBC和PLT分别为(5.8±1.3)×109/L和(144.3±20.9)×109/L, 而急性白血病组分别为(89.2±26.4)×109/L和(35.7±8.4)×109/L, 正常组WBC明显低于急性白血病组, 正常组PLT明显高于急性白血病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白血病患者病变细胞异常增生, 且分化成熟障碍, 除了骨髓中病变细胞广泛增生和浸润外, 外周血中亦可有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等指标变化, 故可通过测定外周血血液常规检验对白血病作出初步诊断和严重程度评估。
本研究通过对50例白血病患者和50例正常人群行血液分析仪检验血常规资料后发现, 急性白血病组患者WBC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而Hb、PLT下降显著, 这与本病的临床特点和一般检验结果一致, 故可认为血液分析仪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对于急性白血病有重要临床价值, 虽然血涂片及骨髓检验是确诊白血病的标准, 但血液分析仪较传统的检测方式, 具有准确性高、快速且可重复性好等优点。血液分析仪作为一种血细胞分析的筛选过程, 有一定的优越性, 当患者出现大量异常细胞时, 导致仪器的白细胞分类结果出现异常, 而仪器无法克服干扰, 使诊断出现错误。因此, 对出现报警信号或出现血细胞计数异常的患者应做好复查, 避免漏诊和误诊[2], 故对于可疑白血病患者, 科学准确的了解WBC、Hb和PLT水平等对于确诊和及早诊治具有重要临床价值[3], 可作为诊断急性白血病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陈琦,任明强,罗世惜.急慢性白血病患者血清EPO与TPO水平的动态测定及临床意义.广东医学, 2007,28(01):73-74.
[2] 吴小玮. 五分类血液分析仪与血涂片镜检对白血病患者及贫血患者血细胞分类结果差异分析.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31(6): 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