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差异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统计学差异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统计学差异分析

统计学差异分析范文1

关键词 血液病 血细胞分析仪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5.152

资料与方法

2006~2009年血细胞分析仪计数1700例血细胞及分类,Hb、Pt及直方图异常的标本作形态学复查发现血液系统疾病107例。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NALL)1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4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3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AL)1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3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6例,巨幼细胞性贫血2例,多发性骨髓瘤(MM)1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9例,恶性淋巴瘤1例。所有病人均为初诊患者,确认病例均经本院骨髓细胞形态学或上级医院确诊。其中男69例,女38例。年龄11个月~87岁。

仪器与试剂:BC-1800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试剂,全血质控物。配套试剂。

方法:全自动三分类血细胞计数,常规采集末梢血,同时做血涂片。对WBC、Hb、pt及白细胞直方图异常者做瑞氏染色分类200血细胞,并同时观察WBC、RBC及Pt的形态及分布情况。

结 果

检查出107例血液系统疾病。

手工复查结果:筛查出107例血液系统疾病。其中急非淋11例,急淋4例,慢粒3例,慢淋1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9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1例,增生性贫血36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例,MDS6例,巨幼贫2例,多发性骨髓瘤1例。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所占比例并不很高,而增生性贫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比例较高,在工作中一定要注意异型淋巴细胞与原幼稚细胞的区别。

白细胞直方图分布,见图1。

讨 论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快速、方便、精确度高,是人工无法替代的阻抗法三分群。血液分析原理是溶血素破坏RBC后,根据白细胞体积大小通过计数通道时所产生的脉冲大小来对WBC进行分类计数。显微镜下计数WBC是在油镜下通过观察细胞大小、形态、染色质的结构特点,胞浆的着色特点,有无核仁等对白细胞进行分类。不同的仪器直方图是不同的,但只要是白细胞直方图出现R1、R2、R3报警,都要进行形态学复检。异常白细胞直方图只是让检验者粗略判别各类白细胞比例或有无明显异常细胞,进而进行形态学复查时注意这些变化的真正意义,而不能仅凭白细胞直方图的变化来进行诊断[1]。血液分析仪只对典型的血液病做出提示性诊断,以便作进一步检查。如果使用不配套的试剂导致直方图不典型或对报警掌握不够,就会忽视血涂片造成漏检甚至误检。本组107例血液系统疾病是从1700例标本中筛查出来后通过手工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或其他组化染色而确诊。其中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反占1.5%,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占35.5%,增生性贫血占33.6%。血液系统恶性疾病虽然是少数,但不排除没有。这就要求大家在工作中对于出现的异常报警及各指标的计数异常时要手工涂片复检以免漏检和误诊。虽然血液病特别是白血病的诊断主要依据MICM(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但在基层医院的工作中,血液分析筛查加手工形态学复查结合临床病史体征是诊断血液病的主要依据。

统计学差异分析范文2

关键词:艺术设计;实践教学;问卷调查;分析

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的、创造性的活动,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体现了艺术和技术的有机融合。在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创意设计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更与当地的经济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美国创业界就曾提出“科技立国、设计开路”的口号,我国也大力提倡发展创意产业。在此背景下艺术设计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1 艺术设计教育的特点

所谓艺术设计教育,从狭义上说,就是通过有关艺术设计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通过艺术设计能力、设计意识的培养,通过艺术设计方法、设计技能的训练,培养具有创新素质与持续性发展潜力、能够胜任艺术设计、创作、教学、研究、生产与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的培养方式。[1]艺术设计教育不同于其他知识型学科,其培养目标并不在于知识的累积,而更多地与生活相关,即希图建立一种于“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的人格教育的基础之上、以现代工业生产和传统工艺美术生产中设计活动的艺术内涵、科学内涵、文化内涵的实现为主线、以人的创造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教育”,其最终目标在于学生创意水平与实践能力的提升。

2 艺术设计教育现状

2.1 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起源于欧洲,进入21cn为了适应创意设计的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建设和变革,而这些改革多集中在实践体系的建构上。如设计教育体系较为完备的美国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就提出以市场效应为导向的目标体系,倡导灵活、开放的教学方式。美国的艺术设计学院几乎每个学期都安排“项目设计”即实践课。“项目设计”要求有明确的设计目的和产品定位,可以是模拟项目设计、自由项目设计、真实项目或进行校企合作。学校里设有各种工作室,工作室365天,24小时开放,学生可根据需要随时联系各个工作室进行实践创作。

2.2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有着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等为代表的重点院校多是先引入国外的教育理念,再与自身教学实践相结合,建立起各自的设计教育体系。在设计教学中提出“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以期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在具体操作上仍沿用西方的校企合作、建立工作室、建立校办工厂、工坊等方式。在教育思想上,也有很多高校以自身优势为契机,借助优秀的地域文化,提倡设计教育的本土化和民族化。

2.3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增长,培养了一批创意设计人才,但我国教育基础薄弱、人均教育资源匮乏、同时存在资源配置向重点地区和重点院校倾斜、管理效率不高等问题。因此难以享受到政策优势的地方普通高等院校的设计教育就暴露出更多问题。尤其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过渡到“大众教育”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普通高等院校在开设艺术设计专业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功利性,只求数量的增长,而不问质量,甚至有些院校在师资、教学空间和教学设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强自开设设计专业。为了弥补学校设备的严重不足,往往采用定岗实习或是将实习生推向社会的简单做法。盲目扩大数量、缺乏调研,导致了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产业需求终端的错位,这些高校并不是很清楚社会产业领域所需人才类型,最后用人单位往往要负担额外的职业教育成本。不仅造成社会教育成本的上升,更加剧了社会对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失望与不信任。

3 普通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调查分析

目前已设置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高职院校除外),大致分为三类:一是重点大学开办的艺术设计专业,二是普通二本院校设置的艺术设计专业,三是三本院校设置的艺术设计专业,这包括民办三本和公办院校所属的独立院校。[2]其中重点大学一般综合实力较强,能获得较多财政支持,师资、生源也比较优质;此次调查主要针对第二、三类,这两类高校软硬件条件均不如第一类,生源质量也比较差,但是数量更为巨大,反应出的问题也更加突出。

3.1 调查样本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对象,是教学效果的直接承载者,学生集中体现了学校教育的成败得失。为了获取学生对学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看法,进行了本次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地方普通二类本科和三类本科的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和在校生,涉及视觉传达、环境艺术、工业造型、数码媒体等专业。共发放问卷调查表350份,收回312份,其中已经毕业的111份,在校生201份,无效问卷6份。

3.2 调查分析

3.2.1 实践教学总体效果评价分析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对学校艺术设计实践教育的总体水平评价不高,好评率仅为13.72%,但差评率也仅有12.42%。已毕业学生的被调查组和在校生的评价呈现近似的两头低中间高的正态分布态势,但在校学生选择较差的比率高于已毕业的被调查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在校生对于学校教育的体会更加直接、依赖更多造成的。如表1所示。

这种评价趋势也表现在学生对影响实践教学的因素上,如图2所示,学生认为对实践教学效果影响最大的分别是能最大可能提供实践机会的“工作室/校企合作制”和为艺术设计提供整体教学思路的实践教学理念,分别占到28%和26%。而认为设备起到重要作用的仅占到9%。

3.2.3 现行实践手段评价分析

毕业实习是普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最重要的实践手段,是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前的最后一次学校实践教学,也是耗时最长的一次实践活动,时间通常从大三暑假延续至当年11月。毕业实习制度从教学层面而言主要涉及到四个方面的合作:

(1)学校。目前大多数一般地方高校几乎未对学生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仅从制度上以实习报告试图考察学生的实习效果。

(2)教师。虽然学校会指定相应的毕业实习指导教师,但教师由于和学生时空上的不统一,难以对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与帮助,使指导教师空有其名。

(3)学生。学生基本上是靠自己的实力,像找工作一样自行寻找实习单位,再根据实习单位的安排进行实习,有很多学生由于时间(考研)或能力的限制,未能够取得本专业的设计岗位或者假造实习结果。

(4)实习单位。企业希望利用实习生形成人力资源的有利补充,但企业毕竟是以盈利为目的,更多考虑实习生低廉的人力成本,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利用实习生做些简单重复性的工作,难以促成学生创意能力的有效提升。

图3显示了学生对外出实习的评价,其中持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的几乎各占一半,显示出毕业实习制度对学生个人能力的依赖。即基础知识扎实、能力强、社交面广、甚至综合社会条件更优的学生,更容易获得优质的实践机会,得到更好锻炼。反之,性格内向或社会活动能力弱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更多地体会到挫折感。这与教育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

4 结论

通过以上我们不难看出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对当前艺术设计实践教育的不满与期待,这种期待将是教育者前进的动力与方向。通过调查我们应意识到硬件条件的建设只是一个方面,软实力的提升才能触及艺术设计实践教育的本质,我们不仅应考虑艺术设计实践方式、方法的改革,更应该将艺术设计实践作为一个整体,建立完整的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吕屏.广西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5).

统计学差异分析范文3

关键字:高职学生;自我认同感;基本特点;差异分析;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5-0048-04

一、问题的提出

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了影响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高职教育处于职业教育的基础阶段,其学生年龄段为17~22岁,正值青春期的他们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动荡期。著名教育家杜威也曾经说过:“十几岁的阶段是人生根本上左右为难的阶段,他们要生长,要成熟,还要安全。[1]”另一方面,高职学生来源主要是高考失败的学生,他们承受着来自社会和家庭的较大压力,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自卑、消极的心理状态。这些外在的压力使高职学生集中表现为一种自我认同感缺失,这种缺失将持久的影响着学生的精神状态与学习的目标动力,最终导致自我的迷失和心理不健康,从而严重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成长。

自我认同感也即自我同一性,是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人格理论中的一个核心专用术语。所谓自我同一性是指青少年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一生中的重要方面前后一致及较完善的意识,也即个人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整合和协调一致[2]。高职生自我认同感代表了处于特殊社会环境下青年学生对过去、现在及未来自我的一种积极整合水平,是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只有建立了比较充分的自我认同感,才能有效建立自信心与自尊,为以后的成功和幸福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因此,本文针对高职学生自我认同感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直观反映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客观依据,以有效促进高职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从而为提高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在天津市7所高职院校随机抽取4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378份,有效问卷359份,有效率为95%,其中男生184人,女生175人;城镇生源学生237人,农村生源学生122人;独生子女204人,非独生子女155人;一年级学生157人,二年级学生99人,三年级学生103人。

(二)研究设计

在设计问卷时,参照文献的自我认同感量表,并根据天津市的地域特点和学科专业特点,形成符合天津市高职学生认同感的调查问卷。在经过专家的审定和修改后,最终确定问卷的维度和相关问题。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的个人信息,包括学校名称、性别、年级、独生子女否、地域情况等;第二部分为学生自我认同感相关的问题正文,共16道题目,均采用4级计分制,“符合”“基本符合”“基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分别计1分、2分、3分、4分,得分越高说明高职学生的自我认同感越高。调查卷分为学习态度、自我意识和人际信任三个维度,对该部分问卷进行信度检验可知,问卷的克朗巴赫(Cronbach)α系数为0.835,说明高职学生的自我认同感问卷具有很 好 的 一 致 性、稳 定 性 和 可 靠 性。 问 卷 的KMO值为0.92,Bartlett's球形检 验 值为18.254(自由度为347),p

(三)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及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分析,调查所得的数据使用EXCEL进行汇总,然后用SPSS18.0进行具体的统计分析。

三、高职学生自我认同感的基本特点及差异分析

(一) 高职学生自我认同感的的基本特点(见表1)

高职学生自我认同感总均分为2.672,标准差为0.334,总均分略大于理论中值2.5分,表明自我认同感总体处于中等水平。高职学生对自己的人格、能力具有表象性初步认识,但仍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自主选择能力和抗压能力有待提高。在自我认同感的3个维度中,学习态度因子的总均分为2.862,标准差为0.438,学生的学习认同感高于理论中值2.5,这表明学生对学习存在一定的认可心理,内心存在学习自制力与自我约束力。学生自我意识感的总均分为2.379,标准差为0.706。通过与理论中值2.5进行比较表明高职学生对自我意识处于中下等水平,自我同一性尚未建立,处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期,且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在高职学生的人际信任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总均分为2.764,标准差0.490,大于理论中值,表明高职学生的沟通意识与合作意识初步形成,外在行为的可靠性开始凸显。在自我认同感三方面的维度中,相比其他两个维度,学生学习态度的均值处于较高地位,高职学生普遍对学习存在较高的认可度,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中,形成了对学习积极的反应倾向。而高职学生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方面处于成熟期,社会适应能力与自我调控能力需要提高。此外,高职学生的学习态度、自我意识、人际信任感与自我认同感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可通过增加学生的自我意识感,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增加学生的人际信任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感。

(二)高职学生自我认同感差异分析

表2结果显示,天津市高职学生自我认同感在性别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分析表3结果表明,天津市高职学生自我认同感在区域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城市学生的自我认同感显著高于农村学生(p

分析表4结果表明,天津市高职学生自我认同感在独生子女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的认同感显著高于独生子女(p

分析下页表5结果表明,天津市高职学生自我认同感在年级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发现三年级的高职学生自我认同感显著高于一年级的学生(p

四、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随机选取的天津市400名高职学生进行实证调查,分析了天津市高职学生的自我认同感现状并从性别、区域、独生子女、年级四个方面其进行了差异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1)天津市高职学生的总体认同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对待学习存在较高的认同感,对于自身的认知水平偏低,人际信任感初步形成。

(2)高职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与学习态度、自我意识、人际信任呈显著正相关。

(3)高职学生的自我认同水平在性别维度上没有差异,在区域、独生子女、年级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天津市作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高职学校在培养学生技能水平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内涵与德育建设,在高职院校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疏导,特别是针对由于高考失败走进高职学校的学生,将团体活动与个案咨询相结合,给学生提供心灵的依靠与支持,带领他们走出无助的迷茫。因此天津市高职学生的自我认同感总体处于中上等水平,人际交往的信任感初步形成,个人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形成了基本整合与协调,对学习形成了强烈的认同感,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学习技术的必要与重要性。但由于大多数高职学生自身正处于叛逆期,加之家庭、社会对高职教育认识的偏颇,使得大部分学生内心存在自我认识的矛盾与情感的两极性,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内在斗争,学生自身存在意义感淡薄,自卑感突出,由此导致高职学生自我意识感水平相对较低。

在针对天津市高职学生进行自我认同感差异分析方面,呈现出在区域、独生子女、年级维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的特点。在区域方面,城市学生自我认同感水平显著高于农村子女。受经济条件、教育条件的限制,来自农村的高职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少,人际交往空间相对狭窄,对于大城市存在陌生感,而城市学生接触新的教育理念的机会较多,并且处于相对开放的家庭中,因此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认同感差异。在独生子女方面,非独生子女的高职学生自我认同感显著高于独生子女,表明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究其原因,独生子女的家庭父母更倾向于采用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大部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缺乏与同辈、同龄人的沟通与分享,自我中心性意识较强,在此过程中独生子女逐渐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心理状态,从而在与社会交往过程中产生内心矛盾感。而非独生子女在家庭氛围中形成了较强的合作意识与全局观念,其适应能力与责任意识高于独生子女,能够更加灵活地处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在年级方面三年级学生与一年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存在显著差异,并且随着年级增长学生自我认同感不断增强。由于一年级属于学生由家庭生活到社会交往的过渡期,处于人际交往的适应期,大多数学生处于学习的迷茫与混乱期。二年级与三年级的学生,在“本我”与“自我”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中,随着成长与生活经验的不断累积,慢慢学会接受自己,更加贴近现实与务实,从而促进自我认同感不断提升。

五、对策建议

(一)以生命教育为导向提升课堂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面对高职学生自我认同感偏差呈现出的自我图式混乱、挫败感强烈、焦虑程度高的特点,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应走出对单一的咨询室的依赖,走向有生命的教学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自觉、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进行课堂心理辅导,从而有效地利用教学环境,利用倾听、提问等心理技术引导学生进行合理认知。此外,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引导者,其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模仿的榜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调动自己的积极情感,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形成师生之间积极的精神与心灵的互动,促进学生性格的完善与发展,从而实现心理辅导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

(二)分层分类提高高职学生心理辅导的针对性与预见性

心理素质作为个体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具有特殊性、阶段性、发展性的特点。作为职业教育基础阶段的高职教育,其学生是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特殊群体,心理发展呈现鲜明的独特性,高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工作,应依托学生自我认同感的现状特点,提倡个性化辅导,突出心理辅导的针对性和预见性,构建整体性学生心理管理系统与重点化学生心理档案系统相结合的心理辅导体系。通过对天津市359名高职学生的自我认同感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发现高职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在独生与否、生源地及年级维度方面呈显著差异,对高职学生进行团体辅导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学生自我认同感在形成过程中的层次性及不平衡性,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其心理问题的成因进行具体分析,给予独生子女学生、生源地为农村的学生以及低年级的学生更多的心理支持,并采用多样性的心理辅导手段,降低学生内心的无助感,从而提高心理辅导的针对性与预见性,最终实现学生各项心理素质的合理性整合。

(三)创建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模式

美国著名生态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在他1979年出版的《人类发展生态学》一书中提出“微观系统”理论,他认为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并非孤立的,而是能动地与周围其他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家庭、学校、社会等与之有着紧密联系的外部环境组成了个体成长的微观系统,且三者相互配合,共同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要打破家庭――学校――社会分节的阶段性教育模式,转变家庭和社会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的旁观者角色[3],形成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与社会共同参与的一体化教育模式,将学生处理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学习的关系三者融为一体,共同促M自我认同感的提升。家长应随时和学校、老师保持沟通,了解学生最新的思想和行为动态,彼此分担责任,相互支持,共同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而社会作为一个统一体,一方面影响着个体内在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另一方面塑造着个人成长的外部环境。学校应该加强和校外各种社会组织的联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在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的心智和能力,从而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性和人际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兰,孙启武.心理创伤:评估诊断与治疗干预[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22.

统计学差异分析范文4

关键词:睡眠质量;影响因素;大学生

本研究旨在探讨某综合性大学本科生睡眠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提高大学生的睡眠质量状况提供理论依据,因此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在某综合性大学随机抽取1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051份,有效率95.5%。其中男生502人(47.8%),女生549人(52.2%);年龄为18-26岁,平均年龄为(20.64±1.41)岁。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1]评价睡眠质量,自拟睡眠质量相关影响因素调查表进行睡眠质量调查。

1.3 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睡眠质量指数PSQI得分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PSQI 平均得分(6.43±2.76),1051名学生中有睡眠质量问题人数为355名(33.78%);男生、女生有睡眠质量问题的各位157名(31.3%),198名(36.1%);男、女生睡眠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9,P=0.101>0.05)。

2.2 不同性别睡眠质量PSQI得分差异分析

男生PSQI平均得分为(6.31±2.76)分,女生PSQI平均得分为(6.55±2.77)分。男女生PSQI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04,p=0.161>0.05)。

2.3 不同年级睡眠质量PSQI得分差异分析

不同年级学生PSQI总分差异有显著性(F=10.33,p

2.4 不同专业睡眠质量PSQI得分差异分析

不同专业学生PSQI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119,p=0.045)。其中不同专业间学生的“睡眠时间”得分(p=0.012)、“睡眠效率”得分(p=0.001)及“日间功能障碍”得分(p

2.5 相关因素与PSQI总分简单相关分析

自制睡眠质量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相关因素与PSQI总分作相关分析。其中PSQI总分与身体情况、饮食规律、睡眠环境等因素呈负相关;PSQI总分与饮食过饥过饱、喝咖啡频率、运动频率、学业情况、精神压力等因素呈正相关。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33.78%的大学生有睡眠问题,稍高于其他研究结果(19.3%~28.6%)[2-4];影响学生睡眠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身体状况、睡眠环境、学习考试等压力。结果显示男女生PSQI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近年来国内一些其他作者调查结论一致[4]。不同年级大学生睡眠状况有差异,与国内有些报道一致[5]。三大专业整体睡眠情况差异性不明显,与国内一些研究[6,7]结果相反。影响大学生睡眠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学习压力、身体状况和生活满意度;与国外的一些研究结果相似[8]。表明学习压力大、身体状况不佳、对生活的满意度不高,大学生的睡眠质量就越差。可见睡眠质量的高低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对于大学生这个高智商群体应该尤为重视,睡眠质量的高低对其日常生活的影响就更为密切,我们应当改善大学生的睡眠质量将会促进其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 刘贤臣,唐茂芹,胡蕾等.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 中华精神科杂志, 1996(2).

[2] 石文娟,马绍斌,范存欣等. 广州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05,26,(6): 470-471.

[3] 蒋怀滨,林良章,赵春梅. 福州地区综合性大学本科生睡眠状况调查及其干预的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1): 1201-1202.

[4] 郑天生,郑园园,毛广运等. 温州市大学生睡眠质量及睡眠认知情况调查[J]. 医学与社会,2010,23(11): 84-86.

[5] 王小丹,高允锁,郭敏. 551名医学本科生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9): 771-773.

[6] 韦成全. 医学院校与工科院校大学生睡眠状况比较[J].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2009,30(11):1027-1028.

统计学差异分析范文5

【关键词】  职业健康 血脂异常 代谢综合征 管理人员 普通工人

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直接危害因素。近两年来,与空腹血糖、血压等因素一起被称之为代谢综合征(ms)。对于企业中的职业健康人群来说,管理人员因为工作需要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竞争带来的精神压力与体力劳动量的减少都是不利于预防ms的,故本文抽取了367例职业健康体检人员血脂情况调查分析,旨在提高职业人员的ms健康意识,关注企业管理人员的心血管健康。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抽取保定市石油公司职业健康检查人员367例,其中男300例,女67例;年龄20~60岁,按年龄分为≤30岁组、31~45岁组、46~60岁组共3组;按工作岗位与年龄分为≤45岁管理人员与普通工人和>45岁管理人员与普通工人共4组。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与测试项目:受检者空腹12 h静脉取血4 ml,外县血样冷藏带回实验室。测试项目为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1.2.2 仪器与试剂:全自动生化仪日立7180。

1.2.3 测定方法:tg与tc用氧化酶法,hdlc与ldlc用直接法。

1.2.4 实验结果的质量控制:罗氏质控血清,批号:1768005。

1.3 血脂异常诊断标准 血脂水平分类标准根据2007年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糖尿病学分会、内分泌学分会、检验分会、卫生部心血管防治研究中心血脂异常防治委员会会制定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将tc、tg、ldlc、hdl水平分为合适范围、边缘升高、升高。本次调查中将高于合适范围确定为异常。见表1。表1 我国血脂分层切点

1.4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不同年龄组之间进行比较, 均数间差异用snkq检验;同一年龄组的管理人员与普通工人进行比较,均数间差异用u检验和t检验;血脂异常率用百分率表示,百分率差异有配对资料的r×c列表的χ2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脂与年龄的关系 血脂总的趋势与年龄呈正相关,经过snkq检验,具体结果如下:31~45岁年龄组与≤30岁年龄组比较,tc、t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ldlc与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6~60岁组与≤30岁年龄组比较,tc、tg、ldlc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h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1~45岁组与46~60岁组比较ldl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ldlc与hdlc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2 不同年龄组各指标测定结果注:与≤30岁组比较,*p<0.05,#p<0.01;与31~45岁组比较,p<0.05

2.2 血脂异常百分率与年龄差异分析 46~60岁2组的t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1~45岁组显著大于≤30岁组(p<0.01);31~45岁组、46~60岁组的t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1~45岁组、46~60岁组tg显著大于≤30岁组(p<0.01);≤30岁者组、31~45岁组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6~60岁组ldlc结果显著大于≤30岁组、31~41岁组(p<0.01)。见表3。表3 不同年龄组各项结果比较例注:与≤30岁组比较,*p<0.01;与46~60岁组比较,#p<0.01

2.3 血脂异常与岗位差异分析 tc、ldlc、hdlc三项结果无论是>45岁组还是≤45岁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g结果≤45岁2组结果管理组明显高于普通工人岗位;>45岁2组管理组明显高于普通工人岗位(p<0.05)。由此可见,管理岗位群体的tg结果较高。见表4。

2.4 不同岗位血脂异常率分析 >45岁组、≤45岁组ldlc和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组管理组>45岁异常比例明显高于普通工人组(p<0.05);tg管理组≤45岁异常比例明显高于普通工人组(p<0.05);tg管理组>45岁异常比例也明显高于普通工人组(p<0.05)。见表5。表4 不同岗位血脂结果分析注:与普通工人组(≤45岁)比较,*p<0.05;与普通工人组(>45)比较,#p<0.05表5 不同岗位血脂异常率分析例(%)注:与普通工人组(>45)比较,*p<0.05;与普通工人组(≤45)比较,#p<0.05

3 讨论

从本次的调查结果来看,367例管理干部与职工tc平均为4.61 mmol/l,tg平均为1.44 mmol/l,ldlc平均为2.47 mmol/l,hdlc平均为1.17 mmol/l,血脂四项的平均值与异常率随着年龄的增加有显著性地升高并有统计学意义。血脂异常代谢是ms一系列指标其中的重要一项内容,而ms是一组心血管相关危险因素的聚合体,因此随着年龄的增加密切关注血脂定期检查,在职业健康体检中增加血脂项目的检查对于维护企业职工的身体健康更加全面[1]。

从血脂异常与岗位差异结果分析来看,排除年龄因素,企业管理组人员的tg结果均有显著增高分别为30%和50%并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管理人员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劳动强度与精神压力等方面与普通工人之间有很大区别,尤其是因工作原因造成的过量饮酒的情况是比较普遍的,可能是导致血脂四项中tg明显增高的原因,而tg与ms密切相关,因此关注管理人员的血脂健康,尤其是≤45岁年龄组,tg异常率高达30%说明该群体健康状况不理想,可能与中年以后处在工作与生活压力最大的阶段,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要针对这一群体加强血脂预防教育[2]。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血脂异常患病率tc项与tg项均高达14.7%和28%,与我国《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从年龄来看呈上升趋势,因此普及血脂教育计划,加强卫生保健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合理饮食结构,积极锻炼,消除不良生活方式,提高健康水平,将血脂水平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以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仍然是非常重要的防治工作[3,4]。

【参考文献】

 

1 庄一义.关注代谢综合征.临床检验杂志,2008,26:241242.

2 彭必勤.血脂异常患者的健康管理.中国全科医学,2008,11:242,245.

统计学差异分析范文6

【关键词】 血液分析仪;急性白血病;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

急性白血病是临床上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 病情危重, 死亡率高, 及早发现、及时诊治是避免病情进行性加重和继发感染等并发症的关键。急性白血病确诊依赖于骨髓穿刺细胞学检查、流式细胞术检测及基因检测等, 但外周血血液常规检验等对病情有重要提示作用和诊断价值[1]。本科通过对比分析急性白血病和正常组患者血液分析仪检验结果差异, 探讨血液分析仪检验急性白血病的临床应用价值,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3年10月间收治急性白血病患者共50例, 并选取体检的正常人群50例作为对照组。白血病组中男22例, 女28例, 年龄15~45岁, 平均年龄(28.7±9.4)岁。正常对照组中男25例, 女25例, 年龄23~46岁, 平均年龄(30.1±8.7)岁。两组患者间性别构成、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收集患者清晨空腹EDTA-2K抗凝血液2 ml, 仪器为希森美康XT-1800全自动血球计数仪, 行血液分析检验, 比较两组患者间Hb、WBC和PLT等指标差异。

1. 3 统计学方法 采取Excel表格记录数据, SPSS16.0处理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取t检验,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P

2 结果

2. 1 血红蛋白差异 正常组人群Hb平均为(123.5±18.5)g/L, 远远高于急性白血病组(33.7±5.4)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WBC和PLT差异 正常组人群WBC和PLT分别为(5.8±1.3)×109/L和(144.3±20.9)×109/L, 而急性白血病组分别为(89.2±26.4)×109/L和(35.7±8.4)×109/L, 正常组WBC明显低于急性白血病组, 正常组PLT明显高于急性白血病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白血病患者病变细胞异常增生, 且分化成熟障碍, 除了骨髓中病变细胞广泛增生和浸润外, 外周血中亦可有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等指标变化, 故可通过测定外周血血液常规检验对白血病作出初步诊断和严重程度评估。

本研究通过对50例白血病患者和50例正常人群行血液分析仪检验血常规资料后发现, 急性白血病组患者WBC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而Hb、PLT下降显著, 这与本病的临床特点和一般检验结果一致, 故可认为血液分析仪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对于急性白血病有重要临床价值, 虽然血涂片及骨髓检验是确诊白血病的标准, 但血液分析仪较传统的检测方式, 具有准确性高、快速且可重复性好等优点。血液分析仪作为一种血细胞分析的筛选过程, 有一定的优越性, 当患者出现大量异常细胞时, 导致仪器的白细胞分类结果出现异常, 而仪器无法克服干扰, 使诊断出现错误。因此, 对出现报警信号或出现血细胞计数异常的患者应做好复查, 避免漏诊和误诊[2], 故对于可疑白血病患者, 科学准确的了解WBC、Hb和PLT水平等对于确诊和及早诊治具有重要临床价值[3], 可作为诊断急性白血病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陈琦,任明强,罗世惜.急慢性白血病患者血清EPO与TPO水平的动态测定及临床意义.广东医学, 2007,28(01):73-74.

[2] 吴小玮. 五分类血液分析仪与血涂片镜检对白血病患者及贫血患者血细胞分类结果差异分析.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31(6): 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