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欧姆定律的表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欧姆定律的表述范文1
论文关键词:解题思路,物理规律,物理概念
解物理题一般来说是根据题目叙述的物理情景和已知条件,运用某个物理规律或几个规律去求出待求量的答案。因此解题思路应该从物理规律中去寻找。从物理规律本身的分析中引出解题思路,是形成解题思路的基本方法。物理规律通常用一个数学公式表述,这个数学公式表述了有关物理量之间的数值关系,称之为某某定律、定理。从定律、定理中找解题思路,就要求分析定律中涉及的每一个物理量的意义和各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不但有利于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也有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现举例说明上述观点。
牛顿第二定律是质点动力学的核心规律,动量定律、动能定理均可从牛顿第二定律导出。所以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导出规律在解质点动力学问题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当各量都取国际单位制时,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F合=ma,公式中F合这一项涉及具体的性质力的规律,如万有引力定律,库仑定律等,涉及力的合成分解,以及矢量运算遵循的平行四边形法则。a这一项涉及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等运动学方面的有关规律。所以全面掌握牛顿第二定律就掌握了力学中涉及的大多数规律和法则。
牛顿第二定律反映的是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如何运动的问题,所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时,首先必须明确研究对象,即确定研究主体,并将其从周围环境中隔离出来(所谓隔离体法)。隔离体法在处理连结体问题时,在大多数情境中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取连结体的整体,则仍然是一个确定研究主体的问题。研究主题确定了,公式中的m这一项就定了;第二步即对研究主体进行受力分析,是F合这一项的要求,只有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才能确定其所受的合力;第三步,分析研究主体运动状态的变化,从而由运动学规律确定a;第四步,建立牛顿定律的方程,随后就是解方程和讨论结果了。
综上所述,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四个步骤,不是人为的强加于学生的模式,而是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合=ma本身的需要,这就是由物理规律本身去找解题思路的道理。
再举一个电学的例子。、
欧姆定律I=是电学中一个最基本的公式,使用中要注意式中各量的值确属同一电路或电阻,也就是确属同一研究对象,即U是研究对象两端的电压,R是研究对象的阻值,I是流过研究对象的电流,防止张冠李戴。
我们举一个实例:如图,已知E=2V,r=0.5Ω,R1=2Ω,R2=3Ω,求A、B之间和A、C之间的电压。
分析:对整个闭合电路,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
I= (1)
隔离A、B之间的外电路,由部分电路欧姆定律,有
UAB=IRAB=I[] (2)
隔离R3,有
I3= (3)
对节点A,有 I=I1+I3 (4)
隔离R1,有 UAC=I1R1 (5)
由(1)--(5)式,代入数据,得出
UAB=1.5V
UAC=0.5V
由此可以看出,在电路问题中,所谓整体,是指具有共同的干路电流的整个电路;所谓隔离,是指对电路的某一部分或某一元件进行研究,联系各部分电路或元件的是连接处的电压和电流,它们之间的关系由串并联的电流、电压的基本关系确定;欧姆定律既适用于电路整体,也适用于某一部分电路,即电学问题也存在研究对象问题。在研究对象确定好以后,再对确定对象进行有关的物理量分析,从而代入恰当的物理方程进行计算和讨论。
可见,解题思路是在分析物理规律中找出的,解题步骤是应用物理规律的客观需要。严格按照由物理规律本身得出的解题步骤,即用有序思路去解决每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正是为了训练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无疑有助于克服解物理问题时无从下手的困难,有助于克服解题时思维混乱的无序状态。
因此,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和多方面的能力,应当从最基本之处着手,也就是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内涵、意义、相互关系、适用条件以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等,并引导学生去思考、讨论、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所学的物理知识,从而逐渐领会和掌握物理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果能如此,学生就不会被动地在茫茫题海中苦苦追求,而能看清物理知识的经纬,有目的主动巡游。其实这种从规律中引出方法的观点,不但对解决问题、应试有用,对未来大学的学习,甚至在大学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也有普遍的意义。
欧姆定律的表述范文2
由于在理想状态下物体运动中只受重力作用,根据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有关定理定律,我们可以将斜抛物体的运动视为初速度为v0与水平方向成α角的斜向上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运动.
如图1示,设物体由抛出点A至水平着地点B处飞行时间为t.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大小为AC=v0t,其中C点为物体匀速直线运动的末位置.
由图示几何关系可以得出:
AC2=(CD—DB)2+OB2,
由于
AC=v0t、
CD—DB=12gt2—h,
且
OB=s,
所以有
(v0t)2=(12gt2—h)2+s2,
将该式展开整理后可得
s2=—(12gt2—v20+hgg)2+(v20+ghg)2—h2
(1)
为使射程s达到最大,则(1)式等式右边必有
12gt2—v20+ghg=0,
由此式可求出斜抛物体达到最大射程所用时间
t=2v20+2ghg
(2)
此时物体达到最大射程为
s2max=(v20+ghg)2—h2=v40+2ghv20+g2h2—g2h2g2
=v20(v20+2gh)g2,
smax=v0gv20+2gh=OB=AD
(3)
由图知:最大射程对应抛射角应有如下三角关系
tanα=CDAD=12gt2—hsmax
(4)
将(2)、(3)式代入(4)式,可得
tanα=CDAD=12gt2—hsmax
=v20+2gh2g—hv0gv20+2gh=11+2ghv20
(5)
讨论:(1)h=0时,tanα=1,α=45°,这是我们熟知的斜上抛物体最大射程抛射角.
(2)h≠0时,物体着地点速度为v可以视为物体抛射初速度v0与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经时间t后的速度v′的合成.
因为
t=2v20+2ghg,
故
v′=gt=2v20+2gh,
v′2=2v20+2gh=v20+v20+2gh
(6)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考察斜上抛物体运动有如下关系
v2—v20=2gh,
即v2=v20+2gh
(7)
将(6)式代入(7)式可得
v′2=v2+v20,
即v与v0方向垂直.
结论 由上述讨论可知,斜抛物体若达到最大射程,则其抛射角与着地时速度与地面的夹角之和必为90°;亦即当二角之和为90°时,斜抛物体射程最大(也可以表述为当上抛物体初速度与末速度方向垂直时,射程最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推导出适用一切电路的公式
E=U外+U内,
欧姆定律的表述范文3
一、教学语言力求准确严谨,体现科学性
教学语言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要求,唯有达到相关要求,才能发挥其教学功能,完成教学任务.因此,用好语言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教师要善于探求教学语言的内在规律,掌握表达规则,使自己的表达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初中物理教学语言的第一要素是准确严谨.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语言时要符合语音、语法体系,使自己的措辞能正确表达相应信息.特别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这些内容都是经过几代人的精心打磨,经历了如大浪淘沙般的提炼过程,多一字或少一字都会导致意义的偏离或缺失.教师要注意锻造自己的语言,凸显表达的准确与严谨;教师要用标准的普通话组织教学,遵从汉语表达的基本规则,注意语义的简明易懂.
比如,在物理教学中,“规律”、“定律”等词就不能混用,“光的折射规律”一般不说成“光的折射定律”;“欧姆定律”也不能说成“欧姆规律”.这是因为“规律”往往是自然界原始现象的一种总结与归纳,是事物间或事物内部固有的、原生态的联系;“定律”则对应一定的条件,发生在一定的过程中,“定律”可以认为是“规律”的一个分支,它的形成应该经过模型化的处理和分析,它的成立将对应一定的条件和前提.所以,教师在某些内容表述上也要做到咬文嚼字.此外,以“欧姆定律”为例,它反映的是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因此在内容阐述上应该突出“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电阻成反比”.这句话能清晰地体现出谁是自变量,谁是因变量,反过来讲就会发生错误.
欧姆定律的表述范文4
一、准备阶段:
认真阅读、分析题目,找出题目中所述电路的各种状态。没有电路图的画出电路图。根据开关的闭合及断开情况或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情况得出题目中电路共有几种状态,画出每种状态下的等效电路图。
二、解答计算阶段:
1、找电源及电源的正极。
2、看电流的流向。看电流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电路中的电流表和开关视为导线,电压表视为断路;2、要注意各个电键当前是处于断开还是闭合;4、如果电流有分支,要特别注意电流是在什么地方分支,又是在什么地方汇合。
3、判断电路的联接方式。一般分为串联和并联,但也有些电路是既有串联,又有并联的混联电路。若不是串联的,一定要理清是哪几个用电器并联,如果还是混联的,还要分清是以串联为主体的混联,还是以并联为主体的混联。
4、若电路中连有电压表和电流表,判断它们分别是测什么地方的电压和电流强度,分别对应于外部关系中的哪个物理量。
5、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利用电学中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既我们平时所说的电路特点;欧姆定律;功率表达式;焦耳定律。充分利用这些关系和已知条件相结合的的方法求解。
三、误区举例
有一句话道出了理科各科的特点:“物理难,化学繁,数学习题做不完”,许多学生反映物理难学,特别是电学不好理解,面对物理就像是雾里看花一样,总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调查,发现有此感觉的学生在学习中都同样走进了如下学习的误区中,本文希望通过对误区进行标识,帮助同学们走出学习的误区,提供参考的方向。
误区一:电阻不能做导线
这些同学认为平时使用的导线(铜线)电阻很小,实验的电阻元件都是完成的,只需一个个连接入电路中就可以了,而且在电路图中的符号是: ,于是普遍地认为“电阻不能做导线”致使不能正确判断电路中的故障。
例1:两个灯泡L1和L2串联,电流表测电流,电压表测灯L1的电压,当开关S闭合后,若电压表的示数为零,这可能是灯L1出现了 ,也可能是L2出现 故障,若电流表没有示数,而电压表有较大的示数,其故障可能是 。有此错误认识的同学解答为:断路;短路;L2短路。
例2:如右图是李华连接的“电流跟电压、电阻关系”实验的电路图,闭合开关S、电流表、电压表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电流表和电压表读数为零
B电流表和电压表指针迅速发生最大偏转,电表损坏
C电流表示数为零,电压表示数为2.8V
D电流表示数为0.4A,电压表示数为2.8V
多数学生错误地选择了A。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到:一般情况下导线都是有电阻的,导线越长电阻就越大。
误区二:断章取义
在电学一章中,各种概念定律都是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来的,有些同学往往在学习中对概念定律的认识出现“断章取义”的错误行为。
如:在学习焦耳定律的时候,先是通过电流的热效应实验再进行分析归纳推导。但是有的同学在实际应用中只记住了实验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R成正比,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就越多”,忽略了它的前提条件“在通电电流和时间相同的情况下,……”
又如:在学习串并联电路特点时,有串联电路中电压分配与电阻成正比(),到实际应用时就变成了“电压跟电阻成正比”的错误认识。而对并联电路中电流分配与电阻成反比()的认识到了实际应用时却变成了“电阻跟电流成反比”了。最后干脆就一起推翻了欧姆定律,错误地认为:“电阻跟电压成正比,跟电流成反比。”这是物理学发展史上多么悲惨的事呀!
因此,我们对电学中概念定律学习要实事求是不要断章取义,同时还要学会对物理概念的反复分析、琢磨;学会对物理实验的层层剖析;学会通过实践加深对物理公式中各物理量含义的确切理解;学会对类似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误区三:死记公式
由于电学在初中物理中占的比例较大,知识面广,公式比较多。学习中,很多同学都以为只要记住了电学公式就行了,往往忽略对公式表术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例1:已知:电阻R1=10Ω,R2=20Ω,(1)先将两电阻串联,求串联后电阻?(2)若将两电阻并联,并联后的总电阻又为多少?
解错过程:
已知R1=10Ω,R2=20Ω
(1)由,
R总==6.6Ω
(2)由R总=R1+R2
R总=10+20=30Ω
分析:本例题考查同学们对串并联电路电阻特点的认识和应用,由于该生过分强调自己记住公式,但不理解公式所表述的内容,最后造成乱用公式的错误现象。
例2:小宁在“测量小灯泡功率”的实验中所用的电源电压为6V,滑动变阻器标有“20Ω2A”字样,小灯光上面的字样模糊,但已知其额定电压是2.2V或3.8V。他按图甲所示的电路进行实验。实验时,他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P的位置,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当他认为小灯泡接近正常发光时,再去观察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观察到的现象如图乙所示。小宁经过思考、分析后,重新实验,使小灯泡正常发光,此时,滑片P的位置恰好在中点(即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为10Ω)。求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分析:本例考查同学们对电功率推导公式的理解应用能力,由于该生只记得电功率公式却不理解公式的应用要求:“同一时刻,同一段电路”,造致在使用数据时出现“张冠李带”的错误现象。
由此可见,在学习物理的时候不但要熟记公式,还注意如下几点:
(1)会表述:能熟记并正确地叙述概念、规律的内容。
(2)会表达:明确概念、规律的表达公式及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
(3)会理解:能掌握公式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4)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正确变形,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
欧姆定律的表述范文5
一、充分利用物理课本培养自学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自学能力对每个人都是终身有用的,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指导阅读教科书人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具体说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通过演示实验等为学生阅读教材创造条件。学生自学必须要有时间作为保证,现在中学的科目繁多,各科作业也很繁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花时间深入探讨,独立思考,在分析习题的过程中探索其规律,使自己在解题的实践中逐步地掌握其思路和方法。例如在上《欧姆定律》这课时,教师只通过演示实验讲清电流跟电压的关系,至于电流跟电阻的关系以及归纳得出定律,尽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阅读课文后得出结论,然后加以小结。这样,既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本,又可使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思考、讨论和研究问题,更可促使学生去认真钻研教材。
其次,根据物理教材的特点,加强阅读指导。物理课本在表述方面既有文学“语言”,又有数学“语言”(公式、图像),还有实验“语言”(插图、照片)。看这样的书,既要懂得文字表述的意思,又要理解数学的计算及其含义,有时,还得 画图等等。例如:物理公式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物理规律的一种数学表达式。初中学生不易看懂,也往往把它当做代数来看待。这就需要教师一开始就要把公式做些处理以帮助学生去弄清含义,如将欧姆定律I=U/R公式“译”写成“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等等。然后,学生还要了解掌握公式的物理意义、适用条件、各物理量的单位以及单位公式的变形等。另外,课本中还常有一些晦涩的物理术语比较难懂,学生刚开始接触时是有一定困难的,教师必须用心地加以引导,通过这样的训练就能逐步地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最后,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逐步培养自学能力。初二开始上物理启蒙课时,教师就应该向学生提出“以课本为主,课前要预习,要学会读书”的要求,并结合教学提出具体要求。例如:①看完一节(或一段)课文后要了解这节(段)课文讲了什么物理现象?某个实验是怎样进行的,说明什么问题?②这一节(段)讲了什么物理概念和规律?这些概念和规律是什么意思?在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有哪些实例?③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还要经常提些“为什么”?并要设法解决。④看完了课文后,有什么不懂、不理解的问题?并把不懂的、有疑问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以便上课时认真听讲,或向老师提问。此外,在每上完一个单元后,还要引导学生自觉认真地进行复习,要求他们再进行一次全面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指导他们前后联系,纵横对比,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并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公式和定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使之做到理解知识,并融会贯通。总之,培养自学能力是物理教学的战略任务之一,而提高阅读能力是培养自学能力的起点。因此,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阅读课本的积极主动性,加强指导他们阅读课本,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中独立地感知、理解教材。通过经常性训练,学生逐步地学会自我学习的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在训练中不断提高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在自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推理判断能力等
可以说,自学能力的培养过程就是学生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培养的过程。关键是要使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踏实的学习作风。老师要重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指导,使学生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寻找物理模型,进行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欧姆定律的表述范文6
关键词:物理教学 实验 培养 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和更新知识的重要能力,也是一种基本素质。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及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下面就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谈两点建议。
一、充分利用物理课本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自学能力对每个人都是终身有用的,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指导阅读教科书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具体说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通过演示实验等为学生阅读教材创造条件。学生自学必须要有时间作为保证,现在中学的科目繁多,各科作业也很繁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花时间深入探讨,独立思考,在分析习题的过程中探索其规律,使自己在解题的实践中逐步地掌握其思路和方法。例如在讲授《欧姆定律》这课时,教师只通过演示实验讲清电流跟电压的关系,至于电流跟电阻的关系以及归纳得出定律,尽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阅读课文后得出结论,然后加以小结。这样,既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本,又可使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思考、讨论和研究问题,更可促使学生去认真钻研教材。
2.根据物理教材的特点,加强阅读指导。物理课本在表述方面既有文学“语言”,又有数学“语言”(公式、图像),还有实验“语言”(插图、照片)。这样,既要懂得文字表述的意思,又要理解物理的计算及其含义,有时,还得画图等等。例如:物理公式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物理规律的一种数学表达式。初中学生不易看懂,也往往把它当做代数来看待。这就需要教师一开始就要把公式做些处理以帮助学生去弄清含义,如将欧姆定律I=U/R公式“译”写成“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等等。然后,学生还要了解掌握公式的物理意义、适用条件、各物理量的单位以及单位公式的变形等。另外,课本中还常有一些晦涩的物理术语比较难懂,学生刚开始接触时是有一定困难的,教师必须用心地加以引导,通过这样的训练就能逐步地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3.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逐步培养自学能力。八年级开始上物理启蒙课时,教师就应该向学生提出“以课本为主,课前要预习,要学会读书”的要求,并结合教学提出具体要求。例如:①看完一节(或一段)课文后要了解这节(段)课文讲了什么物理现象?某个实验是怎样进行的,说明什么问题?②这一节(段)讲了什么物理概念和规律?这些概念和规律是什么意思?在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有哪些实例?③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还要经常提些“为什么”?并要设法解决。④看完了课文后,有什么不懂、不理解的问题?并把不懂的、有疑问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以便上课时认真听讲,或向老师提问。此外,在每上完一个单元后,还要引导学生自觉认真地进行复习,要求他们再进行一次全面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指导他们前后联系,纵横对比,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并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公式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使之做到理解知识,并融会贯通。总之,培养自学能力是物理教学的任务之一,而提高阅读能力是培养自学能力的起点。因此,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阅读课本的积极主动性,加强指导他们阅读课本,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中独立地感知、理解教材。通过经常性训练,学会逐步地掌握自我学习的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在训练中不断提高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在自学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可以说,自学能力的培养过程就是学生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培养的过程。关键是要使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踏实的学习作风。老师要重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指导,使学生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寻找物理模型,进行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笔者在这方面的一点体会就是倡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培养积极化思维。所谓积极化思维,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认真理解概念和规律,通过可以获得的具体“动作”进一步把概念变成自己的东西,以便再见到该概念和规律时能够形成反应,我们把这一过程叫做概念和规律的积极化,把概念和规律等不断进行积极化称为积极化思维。例如,理解惯性概念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寻找物理模型,如摩托车撞墙时,司机为什么会飞出去?人跑步时为什么不能马上止步?通过多种模型构造,便可以较完整地理解概念,这就是积极化思维。一般来说,学生总是把所学的概念、规律和应用脱节,所学的概念和规律不能够应用到实验和解题中去。这在其他的学科中也可以看到(例如,学生能较容易记住一个英语单词的拼写,但在阅读时却注意不到这个词的意思,在写作时却想不起用这个词以及怎么写)。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学生时概念和规律等没有真正掌握。正因为这样,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所学概念和规律进行积极化思维,时概念和规律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解,构建一些模型进行推敲,在反复的探索中培养积极化思维能力,也就是培养了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推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