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想政治教育课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课课件范文1
关键词: 中职 思想政治课 教学实践 思考
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其“职业性”。“适应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通过职业学习,主动适应市场的需要,向职业生涯发展,促进其就业成才。学生毕业后将直接面向社会,走向社会选择职业;就业、择业、创业就是中职生的最终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讲,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中职生的职业精神,包括对职业的态度、观点、理想、道德、责任等。中职思想政治课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担负着对中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重担。
中职思想政治课的基础目标应是通过教学促使中职生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培养健全的人格。中职思想政治课具有以下特点:
1.思想教育性
中职思想政治课除了让学生获得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合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为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2.人文综合性
中职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涵盖较多学科知识,共同发挥对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的作用,对培养人文素质、弘扬先进文化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实践育人性
思想政治课教学重在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国学校德育的主渠道。要通过参与式、研究性学习,促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悟,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寻求问题的答案,进行自主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从而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普遍存在课堂教学难,教育实效不显著等现象。主要原因是中职学校生源质量整体偏低,中职生几乎都是没有考上普高的落榜者,综合素质不高。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差,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差。中职生普遍存在学习态度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动机缺失,课堂上打瞌睡现象。学习态度不端正造成学习成绩较差。二是思想松散、行为习惯不良。中职生处在青春转折期,往往意气用事、我行我素,容易受外界诱惑,经常上网吧、玩电子游戏,甚至出入娱乐场所,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养成不良习惯。中职生整体缺乏理想追求,缺乏自制力,不遵守校纪校规是常有的事,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三是自信心不强,心理素质较差。中职生大多是特殊生,由于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不良,常受家长、老师批评。自尊心常受打击,心灵容易受创,自信心普遍不足。普遍具有失败心理,对前途感到悲观迷惘,常引发自卑、少言寡语、孤独甚至自闭等心理,由此产生对社会、学校、老师、家长的抵触情绪,把读书当成“混”日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容易达到教学目的,常感到“黔驴技穷”,更没有成功感。因此,面对学生实际,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学生开展道德、理想、行为养成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当然,中职生也有优点,主要是在一定程度上心理调适能力较强,较多地接触社会,动手实践能力更强。那么,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以求达到教学目的呢?
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教师需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整合课程内容,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在教育理念方面,教师普遍存在教学观念陈旧,没有做到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中职生的整体素质不高,致使教师没有做到公平教育,极大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有的教师不注意加强业务学习,教学效率低下。因此,要提高中职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显得更加重要。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坚持几个原则:
一是坚持探究性学习。自主探究学习有利于改变思想政治课的“灌输”、“说教”的传统教法。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要求对各自提出的不同问题通过亲身体验、研究,获得感性的认识。学习内容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对学生而言开拓了视野,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塑造完美人格,以实现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
二是坚持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教学模式深深影响着课堂教学,致使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上思想政治课觉得没有意思。学生上课不配合,教师自言自语,像是对牛弹琴,教师倍感无奈。其根本原因就是教师没有根据学生实际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课堂上“听”。讲授的弊端是以教师为主体,师生缺少互动,沟通较少,是一种“填鸭式”方法,导致学生兴趣在课外。中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是一个普遍现象。针对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兴趣教学法就是一种必然选择。兴趣教学要求教师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学习不是负担,而是需要的满足,是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
案例教学法也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主要由质疑、探索、反馈、评价几个环节组成。根据教学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调查、思考、分析、交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师生双向活动,教与学变为合作关系,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主要通过学习案例材料,围绕教师的问题或是学生自己的问题进行信息收集、加工、处理、整理,以探究学习等方式得出最佳的结论,教师对结论进行开放评价,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充当启发引导者和探究者的角色。
当然,教无定法,我只是对以上内容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其它较好的教学方法不胜枚举,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三是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突出学生在知识建构中的主体地位。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这一原则,这是造成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不高的重要原因。针对职业教育和中职生的特点,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紧紧围绕职业教育这个中心,突出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培养社会合格劳动者的目标。通过教学创新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见解、问题、困惑、创意引进教学内容,把教材同生活实际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材处理上,中职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较多,理论性较强,难度也较大。原有的中职思想政治课国家规划教材主要有:《法律基础》、《政治经济常识》、《哲学基础》、《职业道德和就业指导》等。教材相对陈旧,不符合学生实际,普遍存在理论知识多、说教多,即深入有余,浅出不足,不能将理论知识以符合中职生群体特点的方式表述出来,难以达到育人的目的,造成学生学习困难重重。因此,要从中职生特点出发,删除一些较深较难的内容,突出教学的方向――职业素质教育。同时选择实用的内容进行增补,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选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材。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所选用的教材有:《生涯规划》、《心理健康》、《人际沟通与礼仪》、《就业指导》和校本教材《中职生情商教育》等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09年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指出,中职教育德育课将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必修课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选修课除《心理健康》外,其他课程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申请选用。新教材特点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教材的多元化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对学科内容进行整合,努力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
总之,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需要我们全体同仁的践行,身体力行而后知不足,需要创新,需要探索,“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参考文献:
[1]杨化.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J].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学报,2006,(2).
思想政治教育课课件范文2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 教学模式 多媒体
高中思想政治课新教材的核心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对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新要求。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知识、能力实现统一,变单纯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为此我提出以下几种新教学模式。
一、多媒体教学模式
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应用于政治课堂教学,并与之融为一体,将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改变一直以来“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一)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代气息
多媒体教学可以灵活及时地运用各种社会和时政信息,具有传授知识新、快、全等特点。将具有这种特点的多媒体教学融入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使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国内政治经济外形势、当前社会热点、时代聚焦点有机结合起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反映时代脉搏,学生可以纵观天下,避免成为只读课本的书呆子。
(二)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学生都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新颖的事物,而多媒体的特点,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它使课堂教学内容既能看见,又能听见,还能亲手操作。这种教学媒体能实现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各种信息的交互传递,并适度运用色彩来增加感染力,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纯听老师讲授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它使课堂教学更直观、生动、形象,给人一种亲临其境的感受,能唤醒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和热情。
(三)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思想政治课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一般比较抽象、深奥,学生难于理解和记忆,这就加大了思想政治课堂上教与学的难度。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一些可感可知、有声有色的具体对象,给学生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感,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同时,由于多媒体具有直观性,通过画面、声音、色彩的展示来传递信息,展示教学内容,这样可以使学习内容由抽象变具体,由枯燥变有趣,由深奥变浅显,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抽象的知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能深刻理解,灵活运用,记忆牢固。
二、案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法能创设一个真实而又宽松的教学实践情境,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分析、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作用。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供生动、逼真的正反案例和由简单到复杂的案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感性认识。另外,在民主和谐的讨论气氛中,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很大的自由度和很多表现自己的空间,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心态下进行学习探索,有利于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容易产生学习兴趣和表现自己的欲望。
(二)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课堂知识
案例教学法通过学生对案例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将书本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并利用理论来分析说明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学生通过对案例材料的理解分析,收获很大,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相对深刻难忘。学生通过运用自己的大脑思维活动,获得的知识更牢固、更深刻、更清晰。
(三)运用案例教学法能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联系实际,寻找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结合点,运用教学案例,以做到从实际中归纳理论,用理论来分析实际。案例是社会现实问题的缩影,它能把社会中的真实问题引入课堂,通过展现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让学生走出书本,进入案例情境,设身处地地作出理解分析,为学生提供一种深入社会的实践机会,不仅能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且能通过处理大量的实际问题来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缩短理论和实际间的距离,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探究式教学模式
教学中探究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科学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以及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充分利用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生活体验,设计一些探究性、迁移性、发散性的问题,巧妙地设疑、激疑和质疑,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就能有的放矢地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和探究能力的提升。
(二)小组合作
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活动内容和开放的活动方式,突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辩证关系。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有充分思考、发表意见、表现个性的机会,拥有高度的自主性,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获得自我知识教育和自我能力的提升。通过组内合作、组际竞争,促进先进学生的积极性,也给后进学生一定的压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教学中出现的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赋予全体学生比传统课堂教学更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权利。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得到很大发展,学生从被动到主动,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显著增强,实效性显著提高。
(三)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要求教育者因材施教,不强求用统一的思维模式来要求每一个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学习思路和方法,课堂应多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师生双方多进行互动式的双向交流,吸收对方思想的精华,产生灵感。当学生所说与答案不一致时,应先倾听,再判断,只要是言之有理的,就应该予以肯定,更应该鼓励学生求异。求异是创造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教师要鼓励学生们养成探求真知的习惯。而这一习惯只有在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在师生共同商讨、各抒己见的互动中才能养成。
参考文献:
[1]刘超颖.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创新教育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
思想政治教育课课件范文3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整体优化
由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郎菲创立的系统论认为,系统具有一定的内部结构和规律并且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研究客观对象时要注意系统的整体性,注意系统内部不同要素间有机的联系。
运用系统论研究思想政治课改革,笔者认为要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必须对思想政治课教学进行整体改革,使之整体优化。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优化教师形象,提高教书育人的可信性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教师的表率作用。孔子是最早提出“以身作则”的教育原则的人,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五十年代曾提出:“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德国教育学家斯第多惠说得更明白:“教师是学校里最重要的表率,是直观的最有权威的模范,是学生的最活生生的榜样。”所以,一个政治教师如果自己没有坚定的马列主义信仰,没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没有疾恶如仇的正义感,没有严谨的治学态度,便向学生灌输马列主义的理论常识,想叫学生诚学之、笃信之、躬行之,恐怕是异想天开。
2.优化师生关系,增强教与学的和谐性
古人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是影响教学过程的重要因素,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手段。师生之间只有心相印,情相融,实施教学才会畅通无阻。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要优化师生关系,教师应做到四点:一是真诚待人,爱生如子;二是教学民主,允许争论;三是不耻下问,学有专长;四是心胸宽广,和蔼可亲。
3.优化各科教学,加强教育的协同性
系统论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因此,同一班级的各科教师包括班主任,应协同行动,争创整体效应。首先要言行协同,都应管理学生的纪律,关心学生的进步,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相互维护威信,不能相互拆台。其次是教法协同,各科教学都应主要落实基础,培养能力,开发智力;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现代教学思想。再次是教学内容协同,其他各科教学中要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渗透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
4.优化教学模式,体现教法的新颖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可见,哪怕是最先进的教学模式,不看实际一律套用,搞一贯制也会僵化。上海的一位教师曾提出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里的四个“不同”,取其拼音的第一个字母,他自称为“4BT”教学模式。这才是真正科学的教法。只有这样,才能以新颖的最合适的教法,来求得学生最佳的学习状态、浓厚的学习兴趣,取得最好的教学实效。
5.优化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创设赏心悦目,引人入胜的教学环境、氛围,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会有很大的帮助。苏霍姆林斯基就十分关注学校环境的美化,认为“一切与人的生活有联系的东西,都应该是美丽的。”除了要注重校园包括教室环境的绿化、美化外,还应注意在教学中创设轻松愉快的情感氛围,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自觉思考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探求的能力。
6.优化“讲”的方法,提高讲课的艺术性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最基本手段是“讲授”,但怎样讲却有学问。同样的内容,不同的人,不同的讲,效果会大相径庭。曾把“语言无味,像个瘪三”列为党八股的一大罪状。但时至今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这种“瘪三”还不少。诸如照本宣科,罗罗嗦嗦;平铺直叙,有所无力等;所以,优化“讲”的方法十分重要。讲课的艺术是没有止境的,但是至少应该做到脉络清楚,重点突出;举例典型亲近;说话精练、通俗、生动、风趣、形象;导入新奇,收尾余味;适当运用动作和姿势。总之,既要把教材讲活,又要将知识落实。
7.优化作业设计,增强练习的针对性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是单凭听一次课就能完全理解和掌握的。即使当堂听懂了,因为在学生大脑皮层上形成的只是暂时联系,如不加以强化,进行反复系统的练习和复习,也不能巩固和提高。作业设计既要落实基础,又要提高能力,应增强练习的针对性。每一个教学目标都要有对应的练习进行当堂检测、反馈、评价。教完一课还要进行一次形成性检测,既查漏补缺,又强化提高。
8.优化课外活动,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有计划地围绕课堂教学,开展思想政治课课外活动,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升华为觉悟的重要条件和必要途径,是克服目前思想政治课教学本身严重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倾向的有效措施。思想政治课课外活动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进行专题讲座;组织假日调查,时事竞赛;评选专题手抄报、小论文;举办主题班会、演讲会、新闻会、辩论会;让学生自编自演小品;引导学生收集名人名言;带学生参观、访问等等。
思想政治教育课课件范文4
关键词: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转换;社会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虽然是一门理论课,但是因其涵盖的知识点与大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该门课程也具备着很强的实践性。如何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的实效性,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静下心来深入思考。
1教材、教学和教育
1.1教材与教学。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选准教材会为教学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选择合适的教材,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都是为了使学生有所收获并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1.2社会学视角中的教育。教育是一个社会指导这样的学习经历的正式设置。教育主要有五个功能:(1)社会化;(2)社会控制;(3)筛选和分配;(4)对外来人员的同化作用;(5)社会革新和变化。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学生通过学习有关道德修养方面的知识可以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最重要的角色。
2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教学现状
2.1师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的认识。大部分教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的态度是严肃认真的,同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具有一定程度的认可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使得大学生对于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访谈法,笔者了解到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兴趣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授课情况。
2.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2.1教师方面。虽然大部分教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有着高度的重视,在教学方法上也注意多种方法相结合,但是教师的整体素质还是有待于提高。
2.2.2学生方面。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人生成长过程中一个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大学生社会的特殊时期。社会学认为:青年完成社会化的标志是:(1)身体发育健全;(2)心理机能稳定;(3)道德感理性化;(4)人生观基本确立;(5)奠定知识技术基础;(6)走上职业道路;(7)经济上独立;(8)恋爱结婚成家立业。大学生在学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可以完成的社会化主要为其中的(3)到(6)点。现实中,大学生能够在思想上认识到该门课程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其思想上的不成熟性导致其不稳定性,往往由于教师的授课水平以及教材本身的易懂性而忽略对该门课程的重视和深入学习,从而影响人文知识的积累。
3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
3.1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教材体系是指用于教学目的的由各种载体所表现的材料,如文字的、影像的、实物的、多媒体的等。在实践教学当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的教材大部分是以文字性的教科书来体现。教学体系是教学过程的知识基本结构、框架、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结果评价组成的统一的整体。包含:教学顺序、过程、方式、方法、形式、内容、反馈、评估、总结、比较和推导等一系列教学要素。所以要想真正实现教学的理想效果,必须进行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
3.2影响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因素
3.2.1主观因素。许多高校教师认识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的重要性,但是还没有上升到应该着手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大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同时大学生出于特殊的年龄阶段,有时对问题的看法也容易偏激,没有体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3.2.2客观因素
3.2.2.1缺乏体系转换的环境。、教育部在教社科[2008]5号文件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工夫,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要想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必须添加现代化的教学设施。
3.2.2.2评价课程好坏的标准不统一。一堂课到底上的好不好究竟由谁来评价?是教师自身还是学生或者是学校督导相关部门?这些都是相关的因素但都不是绝对的。所以评价课程好坏的标准应该多元化。
3.2.2.3学生考核方式有待改革。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在大部分高校的考核方式还是通过试卷,这并没有体现出该门课程自身的特点。学生的考核方式如果局限于传统的试卷,很容易抹煞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途径
4.1整合教材———模块化教学。现代社会学研究的特点是系统化。所谓系统,就是由若干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部分(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基于社会学的这个观点,我们队教材在通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将知识点整合进行模块化教学。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成长特点、专业特色和实际需要,归纳出学生在特定时期应该掌握的问题。
4.2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教育队伍。教师的个体素养及其人格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教育价值观。另外需要重视备课、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方式。
4.3完善考核方式。社会学中关于评分提出了及格/不及格评分办法、默契评分法和不评分等。对学生采取哪种考核方式可以从实际出发,但要想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必须予以改革。
4.4教学资源合作。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不是一两个教师努力就可以完成的,它还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5结束语
古语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正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具备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我们分析了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过程中面临很多困难,存在着很多影响因素。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在转换的过程中要时刻以学生为主,加强自身修养,提升自身素质,做好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创新,进行互动教学,争取实现教学相长,努力实现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方面有一个很好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意义重大,我们应该抓住机遇,高度重视体系转换,积极开创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教学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罗国杰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
[2]王凤秋.教师职业能力[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4,11.
[3]波普诺,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思想政治教育课课件范文5
成人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性
由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的转型发展,以丰富灵活的途径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社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的多元化需求,成为不同群体进行继续教育、改善知识结构、实现终身学习的重要渠道,对于建设学习型社会和落实终身教育理念具有重大意义。思想政治课程是开放大学公共基础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对开放大学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
基于成人教育的特点,电大思想政治课程与普通高校的“两课”相比有所不同,但这不是说,以电大为代表的成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一直被喻为“生命线”,在成人教育领域亦是如此。成人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应用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成人思想政治课在培养合格人才方面发挥了基础性作用。置身于开放大学视野下,随着社会发展,我们必须创新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寻求在加强思想政治隐性课程资源建设方面有新的突破,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成人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和成人学员素质的全面提升,担当成人教育的使命。
隐性课程的特点
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也称潜在课程、非正规课程、无形课程等,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菲利普・杰克逊,后来美国学者布卢姆在《教育学的无知》(Innocence in Education)(1972)一书中明确提出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概念。隐性课程是相对显性课程而言的。显性课程是指由教学计划规定的、明确排在课程表上的课程,如英语或计算机,因为其有明确的教学大纲和规定的教学内容与学时,所以也叫正规课程。隐性课程正好相反,它是指那些不显现在教学计划和课程表中,而是隐含在校园的物质和文化环境、人际关系、人性化的管理以及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却和课程表中的课程一样,对学生有很大影响作用的因素,这些因素给学生提供各种人生经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特别是对学生的心理、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态度方面,非常适合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使用。据众多研究可以归纳出隐性课程的主要特点:
潜在性 隐性课程以间接的、内隐的而非外显的状态呈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把需要教育的思想和观点巧妙地隐蔽起来,渗透于一定的环境、文化、活动等中介之上,通过学生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机制影响学生,论道而不说教,述理而不生硬,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教育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潜在的,俗称“看不见的教育”。
广域性 隐性课程的载体丰富多样,无处不有、无时不在,既存在于学校物质环境之中,又存在于学校精神文化、规章制度之中;既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又存在于课外活动之中;简而言之,隐性课程资源涉及学校生活的所有方面并渗透其中,以不同的方式、角度、途径对学生产生影响,最终有可能被学生内化吸收,使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多层次进行。
持久性 隐性课程多是通过心理的无意识层面对学生产生影响,尊重受教育者思考的自主性、选择的自由度,给他们充分的参与权、话语权;较之传统的教育方式而言,淡化了说教与灌输的色彩,将“政治性”的内容不着痕迹地融于教育资源之中。在当今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背景下,隐性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其作用显而易见,其效果更为持久。
隐性课程建设的价值定位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慕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翻转课堂式教学、移动教育等全新的知识传播模式和学习平台,带来了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人才培养过程的深刻变化,也给开放大学思想政治隐性课程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发挥开放大学自身的优势,通过教育技术与教育内容的深度融合,构建别具开放大学现代化教育特色的思想政治隐性课程资源,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开放大学思想政治隐性课程建设的价值定位。
思想政治隐性课程建设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隐性教育是整个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另一方面,当人们需求层次不断得到满足了,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充分调动起来,实现自我价值的高层次愿望就会更加强烈,从而提升人的素质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当今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纯粹的传统意义的围墙内大学的校园学习,学习已成为人们终身发展和休闲的需要,开放大学建设顺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时代的要求。
不可否认,从当前现实来看,有部分人选择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往往是利益驱动,学习的主要目的仍然是获取文凭或找个好工作,以开放大学为代表的成人教育机构也存在过于追求经济利益增长的倾向。市场经济下,无论是成人教育办学机构还是个人,关注利益本身无可厚非,但我们不能忽视居于首要位置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问题。因此,我们应在认清事实的前提下,重新思考如何让成人学习超乎功利,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消除对成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偏见和轻视。随着社会系统的整体性变革的深入,带动了生产方式、经济增长模式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高等教育的发展也由卖方市场向买房市场转变,接受高等教育也由精英走向普通大众,这决定着成人教育办学机构要站在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自身的发展问题。教育的全民化和学习的终身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开放大学要更加注重在学生支持服务的定位上要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重视人才培养的质量,强化其社会责任。
思想政治隐性课程建设应以开放大学特色文化为内涵 大学文化体现出大学的理念与特色,一所大学的隐性文化彰显一所大学的个性。隐性课程建设要结合本校的历史文化传统,既要尊重基本的教育规律,也要凝练自己的特色。孔子是古代倡导“有教无类”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国民教育,由此形成了“全民学习”“教育公平”这种优秀中华民族文化的成果,也是开放大学办学宗旨和理念的溯源。从广播电视大学到开放大学,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的积极为各行业培养人才和为各群体提供学习支持服务,更是时代赋予“有教无类”新的内涵。开放大学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大学”,向所有需要学习的人敞开学习之门,促进“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目标实现,从其学子的成长历程中皆可看到“自强、求知、有为”的精神,由电大向开放大学发展的历程,也逐渐沉淀、凝练为有别与普通高校校本文化特征:即“开放性”与“现代化”,“有教无类”与“自强不息”等。
为适应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开放大学彰显了“促公平、惠民生、增国力”的办学理念,与国家倡导的“社会公平”“中国梦”建设合拍共进。大学实现自己的价值系统需要构建自己独特的先进大学文化,从而在学生中培养具有学校特色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使之获得全面发展,这也是开放大学文化的内核。开放大学要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越是特色鲜明的文化,对学生的有效作用越明显,也使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思想政治隐性课程建设的途径
隐性课程的影响虽然是无处不在的,但对隐性课程的开发却是有迹可寻的。思想政治隐性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物质方面的隐性课程、文化心理方面的隐性课程及制度方面的隐性课程。不同类型的隐性课程有不同的特点和影响方式,因此,我们要努力掌握隐性课程规律,在开放大学视野下针对其范围和类型进行设计与开发。
强化师德师风的隐性教育资源 教师的师德师风在教育中起到“自化化人”的作用,只有教师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政治立场,才能用的立场、观点、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将思想渗透给学生。正如陶行知所提出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道德高尚、爱岗敬业、意志坚强、胸襟宽广、乐于奉献的老师,必然会受到学生的喜爱与尊重,进而以其为榜样进行效仿和学习。对于从事远程教育的教师来说,师德实践与其他教师职业具有共性之外,还其有特殊性。远程教育的特殊性在于,教师很多的时间面对的是“虚拟世界”,如入“无人之境”,教师的师德必然要求律己慎独,做到“看得见”与“看不见”学生一个样,学生多与少一个样,有人监督与无人监督一个样,网上与网下一个样。广大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不断进取,以自身高尚情操、学识才能和人格魅力发挥着示范和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在思想品德、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等方面健康发展,努力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发掘教学资源建设和专业课的隐性教育资源 开放大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强调与传统大学“错位发展”,教育信息技术进步助推了教学理念的转变及教学方式的改革,丰富教育供给的方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开放大学的云教室实现了在线面授教学、远程实时教学、课程实时录播、网络直播教学、视频会议、远程面试与答辩、网络考试与考试监控等功能,开放大学教学资源建设与普通大学相比较,各种媒体的学习资源制作更为规范、生动和易懂,积极推进网络核心课程和微课程建设工作,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理解。
由于师生相对分离,远程教育更为强调教师要以责任和创新意识去设计落实每个教学环节,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让思想政治隐性课程的建设在教学资源建设和专业课的教学之中落实。开发和利用其他课程中的隐性课程资源,除了思想政治课程,其他各种专业课中涵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通过人文类学科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精神;通过艺术类学科的真善美体验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通过自然类学科中的揭秘自然、探索科学的知识来培养学生崇尚科学、不懈求知的意志品质。因而各专业课老师应该结合所教课程的特点,认真挖掘其中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帮助学员在比较鉴别过程中增强理解,提高是非辨别、去伪存真的能力,真正发挥各科教学和学术活动的“载道作用”。
拓展校园文化隐性教育资源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让成人学员充分享受学校的各种有形与无形的优质资源。
一是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上应避免在有形的物质形态文化建设上模仿普通高校的实体校园文化的建设。开放大学是没有围墙的大学,校园是一种公共资源,体现了“开放・共享・惠民”的理念。校园物质文化景观是一种固定的、有形的文化特征和物质形态,优美宜人的校园环境,可以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意念、想象、情感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使人感到如入春风化雨之境自然乐于接受某种思想和理论的熏陶。因此,校园的建筑设计不仅要考虑实用性,而且要注重艺术性,突出景观的个性美、结构美、抽象美,要有利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情愉快地工作和学习,在潜意识中激发成人的美感,培养成人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是重点抓好以精神形态为载体的无形文化和虚拟空间文化的建设。遵循互联网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校园网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丰富知识、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强化校园文化的建设在虚拟空间的功能和作用,重视和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让网络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和弘扬主旋律的重要渠道,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工作、生活上的指导和服务,透过网站网页特定的理念、风格、品位等文化氛围使现代远程教育学生受到熏陶和启发。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也给师生之间的交流创造了方便条件,我们可以建设自己的校园文化专网、思想政治教育在线等构筑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使之获得全面发展。
三是成人教育要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载体促进政治素质提升。校园文化活动中充满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让学生在入学典礼、毕业典礼、节日庆典、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到信念的力量,进一步激发他们爱国、爱党、爱校、荣校、兴校之情。电大到开放大学筚路蓝缕办学30余年,为社会培养了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涌现了一批基层老百姓的杰出校友和学员,他们当中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师德标兵、全国“五四”奖章获得者等,开展学习身边榜样,组织向成功校友学习等活动,使全体师生以身边先进人物为榜样,汇聚立德树人的正能量。
完善制度性教育资源 学校的规章、条例、办法、准则等制度不仅仅作为一种管理的规范而存在,反映了学校行为要求和教育意志,同时它以隐蔽的方式对学生起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无形中传导了道德导向和行为规范,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使学生明白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在执行制度过程中,关键在于鼓励成人学员进行自我教育,即应然转化为实然,自觉把已经知道的东西转化为一种思想政治的情感和行为,真正达到提高自我、全面发展的目的。因此,对于校园制度的隐性课程建设,一方面,学校要进一步完善诸如文明公约、诚信守则、规范学术研究等规章制度,开放大学以更加宽广的胸怀、海纳百川地吸引各类学生,校园的规章制度要更加合理与更加民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让学生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使学生在民主管理中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另一方面,在规章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要更加公平、公正、公开,给学生以正面的德育影响,充分发挥制度性教育的功能。
结束语
综上所述,置于开放大学视野下进行思想政治隐性课程开发和构建,为我们进一步增强成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新的视角。只有努力提高开放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主动适应社会和广大求学者的发展需要,才能提高开放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开放大学事业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明英,戴林富.大学素质教育视野下的隐性课程建设[J].现代教育科学,2011(5)
[2]宋志生.广播电视大学文化建设对开放大学的启示[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6)
[3]姜茂徐.论高校德育的隐性课程建设[J].当代青年研究,2007(3)
思想政治教育课课件范文6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指为了实现人们所期望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追求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构成方式、作用方式及由此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整体的运行方式和有效调节方式的综合[1]。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领域宽泛、人员众多、矛盾复杂,所以要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促进其功能的有效发挥,就必须科学地运行其机制。本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舆情汇集与分析机制、监测机制与对话机制、教育与激励机制、协调机制与保障机制进行研究,以便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科学地运行。
1.舆情汇集与分析机制
舆情就是处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一定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看法、意见或观点等。一定的舆情往往具有反映现实及群众心理动向的重要作用,是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参照。然而,目前的社会舆情和分析机制仍然不够完善。舆情是社会动向的晴雨表和显示器,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家的形象和社会的精神面貌,是思想政治教育理应重视的内容,是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提高人们思想素质的参照,也是其功能可以有所发挥的有效阵地。
舆情汇集机制就是要为群众提供合适的申诉和宣泄情绪的途径,加强与群众的交流和沟通,敢于让群众表达自己的意见和不满,要善于倾听群众的意见,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从而把握人民群众的思想动向及带倾向性的社会动态。而舆情分析机制指的是,对汇集而来的社会舆情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整理,从而为进一步采取相应的措施做铺垫。一方面,一定的舆情是人们的心理情绪、愿望心声、矛盾聚焦的综合表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从社会舆情中及时发现问题、预测社会问题,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另一方面,对于汇集、分析出来的人们比较关注的社会问题或突发事件,要有效利用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手段给予正确的引导,掌握主动权。首先,要始终坚持运用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宣传方式,帮助人们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同时也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依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震慑力和影响力,引领多元社会思潮、净化社会风气;其次,要在紧要关头和重大问题上,坚定立场,牢牢把握舆论话语权,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健康理性的发展,从而给广大人民群众以积极和正面的引导,预防社会问题,为社会创设良好的舆论环境,避免社会震荡,促进社会和谐。
2.监测机制与对话机制
首先,监测机制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利用网络等信息手段,把握社会各群体、个人的现实处境、情绪动态和政治信仰等,为其功能的发挥提供制定相应对策的依据。一个社会共同的价值观、政治认同感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的监测机制,必须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下运行,如实地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在紧要关头安抚群众、解决矛盾、传播社会正气。监测机制一方面能够为社会管理提供相关的信息数据,有利于它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还能够降低社会矛盾及突发事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和消极影响。先进的信息技术、各种传媒、各学科的综合知识等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充分使用,对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行为趋势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对准确的数据,然后根据得出的数据提前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和方法,从而提高对社会矛盾、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此外,还要加强调查和研究,紧密跟踪受到极大关注的社会热点和重点问题,尽量使各种矛盾能够被消解在摇篮里,节约社会管理的成本。
其次,建立对话机制,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对话,了解社会成员的心理动向和内在诉求,积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管理功能中的沟通和导向功能,增强化解社会矛盾的意识和能力。其一,与人民群众交流的渠道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去拓展,引领他们合理、合法地表达自己的欲望及需求,不仅如此还要及时、公正、公平地回应他们的要求;其二,对于人民群众的内部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要尽量以春风化雨的方式给予解决。
在进行监测机制和对话机制的过程中,要坚持灵活性和原则性、艺术性和规范性相结合的原则,立足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用理性和智慧引导社会成员的价值观,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促进社会问题的源头治理,推进社会管理、社会建设的有序发展。
3.教育与激励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和激励机制就是指,依据一定的目标,以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为情境,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激发和鼓励受教育者,使他们沉睡的自我意识得以苏醒,从而推动他们积极主动地改造自身、改造社会[2]。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和对话的方法可以为其所用,真实地了解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实际能力,在此基础上激发他们的能动性和自觉性,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引导他们自觉地把社会整体的发展方向作为自我发展的方向。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绝不能无视社会成员参差不齐的阶段性特征和层次性。这是因为每个个体的知识结构、心理素质、家庭背景、外在社会环境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自身的能动性和实践性,就必须在教育和激励目标上突出各自的独特性,使先进性和广泛性因社会成员的实际情况而有所区别,积极地致力于实现预先设定的教育和激励目标。只有通过教育和激励机制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修养、政治品质、实践能力,才能够使社会成员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管理是与自己的日常生活、自身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从而促使他们能动地参与社会管理,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同时积极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改造自我,努力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保持一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4.协调机制与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