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目前医疗行业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目前医疗行业现状范文1
关键词:老龄化 医疗旅游市场 发展现状及问题
中图分类号:D66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066-02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单纯的观光、休闲、娱乐等旅游形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旅游项目逐渐向多样化、复杂化发展。伴随着当今社会老龄化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医疗水平及医疗质量,从而引发大量有医疗需求的人加入医疗旅游大军,引发医疗旅游热潮。同时,老龄化人群增多,人们对健康、养生、疗养的关注度逐渐提升,以健康为旅游动机的旅游产品也将成为旅游行业转型的新宠。因此,本文在老龄化这个当今热点问题下,研究山东省医疗旅游市场开发现状及问题具有深远意义。
一、医疗旅游概念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医疗旅游是以医疗护理、疾病与健康、康复与修养为主题的旅游服务”,是以康健为动机,由医疗保健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最早期从欧美等医疗条件好的发达国家兴起,在我国老龄化日益严重,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医疗旅游在我国也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带动区域旅游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二、山东省开发医疗旅游的条件
(一)区位优势
山东省地处东部沿海,临近天津、北京,连接江苏、上海,自古以来就是交通枢纽要地。从旅游业的眼光来看,山东省三面环海,地处环渤海旅游圈,与韩国、日本等国联系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二)旅游资源丰富
山东省旅游资源丰富,以“一山一水一圣人”和“黄金海岸”两条主题旅游线路贯穿了众多旅游景区(点),有“三孔”“东岳泰山”等世界级知名的旅游资源,有国家级资源百余处,吸引了省内外甚至是国内外大批旅游者。山东省的济南、泰安、曲阜、青岛等城市都是国家旅游城市,除了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还有较为先进的旅游服务设施,能够符合医疗服务需要。同时,符合疗养和有医疗作用的山岳、温泉、海滨等旅游资源在山东省覆盖面较大,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旅游基础设施,可以开展医疗旅游活动。
(三)医疗技术有保障
山东省是中药材资源的主产地,境内有许多珍贵的中草药植物,丰富的药材奠定了开展医疗旅游的物质基础;山东共有医院1490家,其中三甲及以上医院83所,中医院11所。医疗技术发达,拥有高端技术人才和医疗设备,有国内知名专科专家。山东省立医院、齐鲁医院、山东省中医院在中医医疗方面各有所长,在国内传统中医治疗中对慢性疾病、保健滋养等方面,山东省的中医技术也略有成果,能够满足医疗旅游者就医的技术水平。
山东省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道家学说在此地也大有发展,儒家道家有很多典籍学说记载了修身养性的方法和内容,能够为游客提供疗养修身项目,提供疗养基地。
(四)交通和接待条件满足需求
山东省交通便利,水陆空连接的网络交通线给医疗旅游创造了可行条件,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285多公里,居全国首位;公路、铁路、水运旅客运载量达到20亿人次。国内外航空运输线路245条,方便出行。同时,山东省旅游接待能力也是发展医疗旅游的优势条件,省内旅行社居国内首位,星级酒店904家居全国第三位,强大而又良好的接待能力,能够满足接待医疗旅游游客的需求。
(五)老龄化的客源市场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人数最多的国家。统计显示,2009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人口就达到1.67亿,此后我国老龄化趋势严重,每年以100万老年人人口速度增长。2010年老龄化增长数量达到800万,预计5年内,老年人人口将突破2亿。中国老龄化的问题日趋严重,但老年人人口数量的增多也为开发医疗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
三、山东省医疗旅游市场开发的现状
2014年12月,山东省政府下发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发【2014】31号文件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发挥山东省医疗保健资源优势,开发特色医疗、保健、疗养、美容等旅游与医疗项目,建设融合儒家道家文化的保健旅游场所,培养中医药健康疗养基地,开展儒家修学、保健养生等内容的旅游活动。
近年来,山东各地都在推进旅游行业升级和改革,积极开展医疗旅游市场,原黄金海岸旅游路线通过资源整合,形成了以青岛为中心的多个海滨城市组合的旅游模式,为海滨疗养保健提供了良好的基地。
泰山、临沂、聊城开展温泉养生旅游有声有色,曲阜及潍坊等地开展民俗文化修生养性的旅游活动。
虽然山东各地医疗旅游活动有所开展,但是山东医疗旅游起步较晚,相对于我国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医疗技术和医疗旅游的条件还不是很完善,发展医疗旅游也仅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山东省医疗旅游市场规模较小,旅游市场没有形成,仅是局限性的保健而已,具有地方医疗特色的旅游资源尚未开发或者未充分开发,不能满足医疗旅游者个性化需求。
四、山东省医疗旅游市场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支持力度不足
山东省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多次强调促进旅游行业转型升级,发展医疗旅游,但并没有具体行而有效的方针政策。医疗旅游这种新型产业是以两者融合的角度出现的,涉及部门、领域就比较复杂,两者融合起来,缺少管理部门来监督,缺少医疗旅游行业规范及准入标准,也没有完全搭建好医疗业和旅游业协调合作的平台,缺少对医疗旅游行业发展的资金支持。
(二)“医”与“游”的结合不够
医疗旅游是“医”与“游”结合的新型旅游模式,是为了旅游行业改革而进行的产品升级,医疗旅游要达到“医”与“游”一加一大于或者至少等于二的效果。但目前,我省开发的医疗旅游,“医”和“游”层面不统一,产业链短,辐射面较窄且平行分离,两者没有很好的融合,看到“医”没有明显的“游”或者“游”中“医”的层面仅局限于养生休闲,开发路径过于狭窄。
(三)医疗标准和技术相对较低
山东省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是有规模、有影响的医
疗机构不足,能开展高端医疗服务的机构更是有限,缺乏有特色和竞争力的诊疗项目。省内开展的医疗旅游多以中医疗养、修身养性为主,缺少高端医疗服务及技术。JCI是世界公认的医疗最高标准,我国有15家医疗机构通过了认证。目前,山东省医院没有一家进行国际JCI认证,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低,技术和水平有局限。
(四)医疗旅游服务机构的缺乏
医疗旅游除了需要一定的医疗条件和技术支撑以外,还需要具有医疗和旅游两种技能的人员进行导游服务。目前,山东省没有一家医疗旅游机构来专门从事医疗旅游接待服务,大多数旅游机构还主要从事老的旅游方式进行宣传,缺乏医疗旅游信息平台及推广桥梁。
(五)医疗旅游队伍薄弱
介于医疗旅游的特殊性,其对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有一定的要求,既需要有良好的导游能力,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医疗基础知识。目前,我省大多旅游从业人员学历及专业水平相对较低,更没有专门的人员机构来培养队伍的医疗知识,欠缺业务知识和素养的从业人员队伍基本上没法与旅游者在疗养或者医疗方面进行沟通和交流,医疗旅游队伍的薄弱是山东省发展医疗旅游的瓶颈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浩,魏卫.医疗旅游的兴起与发展[J].旅游纵览,2011,07.
目前医疗行业现状范文2
关键词:中医养生保健;社会力量;卫生监管
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是指运用中医药理念、方法和技术开展的保养身心、预防疾病、改善体质、增进健康的活动。目前,医疗机构开展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主要由《医师法》《中医药法》《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等卫生法律法规加以规制,整体服务开展较为规范。现阶段该行业凸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社会非医疗性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的服务,并存在机构准入门槛较低、监管主体缺位、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低、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等问题。《中医药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国家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贯彻落实《中医药法》支持举措,推进社会非医疗性中医养生保健机构规范发展,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1发展现状
1.1产业群体和市场发展现状
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覆盖面广、产业链长。主要包括:①以中医医疗机构“治未病”科室为主体,开展疾病诊疗为主兼具养生保健的医疗产业;②以保健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等为主体的健康产品产业;③以中医健康状态辨识与评估、咨询指导、健康干预、健康管理等为服务内容,主要由社会力量举办的养生保健服务产业;④以养老院、老年居家护理等为主体的老年健康服务产业。目前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市场主要由上述第三类提供,服务主体为养生会所、针灸推拿馆、药膳会馆、美容美发馆等。
1.2法律政策和技术标准现状
目前规范该类机构的文件主要包括:①规范性文件,如2005年《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推拿按摩等活动管理中有关问题的通知》、2012年《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基本标准(试用稿)》、2016年《中医师在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服务的暂行规定》、2016年《关于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等;②批复和复函,如2014年、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中有关中医监督问题的批复》《关于非医疗机构开展“火疗”项目的复函》;③技术标准类,如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的膏方、药酒、穴位贴敷、砭术、艾灸、少儿推拿、脊柱推拿、全身推拿等技术操作规范。
1.3试点实践和行业自律现状
目前全国有21个试点地区探索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管理模式。主要包括:①行业管理和星级评定模式,如北京市东城区成立行业协会,制定自律管理规范,加强从业人员培训;上海市浦东新区依据养生保健机构服务水平,参考安全、环境、卫生等因素进行综合星级评定。②医疗机构与社会养生保健机构联动模式,如上海长宁区将社会养生保健机构与医疗机构联动组成战略性联盟体,区政府及中医药主管机构作为主管部门,市场监管等协同管理[1]。③机构分类管理和技术规范审查模式,如海南省海口市实行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分级制度,一级、二级、三级机构应分别提供最少不低于2、3、4种服务项目。按摩、熏、洗、艾灸、拔罐、刮痧、中医美容和中医药健康咨询等8类养生服务机构开办前,除取得市场监管部门许可外,还须通过卫生行政部门技术规范性审查[2]。
2存在问题
2.1机构准入门槛较低、监管主体缺位
目前《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并无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类行业,实践中往往只需明确的注册地址和规范的注册名称即可完成登记。此外缺乏实质监管,客观上造成该类机构“民不举、官不究”的社会局面。卫生健康部门负责医疗机构开展的“预防”“保健”服务的监管,对该类机构主要进行公共场所卫生许可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市场监管部门负责非医疗机构前置注册审批、执业规范和场所相关健康产品的监管,以及消费者的投诉举报,难以有效对执业行为进行专业性监管;人社部门负责从业人员的执业资格管理,并无法定执业规范的日常监管权;中医药主管部门类似于卫生健康部门,也缺乏监管依据[3]。
2.2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低、素质良莠不齐
2020年,人社部下发《关于做好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退出目录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保健调理师职业资格将由政府或其授权的单位认定发证转为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此前,保健调理师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中唯一的保健类职业,属于水平评价类的技能人员职业资格。据2017年调查,全国约有150万人取得保健调理师资格,而全国从业人员超过1000万[4]。一项针对重庆市南岸区的调查,1639名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仅为10.49%,中医保健机构合规率仅为10.96%[5]。实践中,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注册时对其从业人员也无明确的资质要求,大多数从业人员仅参与内部短期培训。从业人员技师以护理人员培训转行为主,服务内容以拔罐、推拿、艾灸、刮痧等为多[6]。
2.3技术规范缺失,存在人身损害和合同纠纷的司法困境
国家关于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在法律层面较为宏观原则,在规范性文件层面更多体现为机构服务项目、场所与环境、设施设备等硬件要求,在批复和复函层面调整对象和适用范围有限,在技术规范层面则存在技术规范缺失、行业影响力有限等问题。由于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推拿”“拔罐”“刮痧”等具有“医疗”和“保健”的双重属性,导致医疗行为与养生保健行为边界模糊性。该类机构仅根据自身理解,运用中医养生保健技术不当,致使消费者受伤、甚至死亡事件时有发生。实践中,司法机关基本按照《民法典》之人身损害责任纠纷和《合同法》之合同纠纷两种途径进行处理。按照人身损害审理案件,现行条例往往针对医疗行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缺少标准可供参考;按照合同纠纷审理案件,多数养生保健机构仅有收费单据,缺少服务项目、服务内容、产品说明等消费凭据,消费者往往由于举证不能而承担败诉风险。
2.4市场宣传欠科学、公民中医健康素养水平不高
目前,相当部分该类机构以“养生”“保健”“经络”“治未病”“健康咨询”“理疗”等为名,通过开办健康讲座、免费体验等形式,进行夸大服务效果、诱导消费者需求等宣传。据201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调查,全国中医药科普普及率高达84.02%,但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水平仅为8.55%[7]。可见,民众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水平低,对保健服务内容缺乏足够的理性认知,容易受到误导并接受不规范服务。
3对策建议
3.1明确服务内涵、建立负面清单界定该类机构
开展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内涵。应注意:①明确一项服务技术是中医养生保健还是其他行为时,应具体结合技术的适用人群、手法、力度、适用范围以及禁止操作事项等判断。二者在服务手法、力度和穴位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如推拿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推、拿、提、捏、揉等手法在经络、穴位上进行的理疗行为;按摩则是一般的休闲保健,手法上只能到达皮、肉,目的是简单的放松。②中医养生保健行为存在医疗与养生保健的边界模糊性,应以创伤性、侵入性、危险性等为评价标准,建立其负面清单,凡被纳入的均无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资格。
3.2强化机构审批、明确从业资质要求
目前在无上位法之行政许可依据下,可尝试采取以下措施:①探索在地方性中医药条例中,增加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及其从业人员准入门槛规定,如市场监管部门市场准入和中医药主管部门技术规范性协同审查制。②推行该类机构备案制,即举办该类机构的,将机构名称、地址、服务范围、人员配备等报所在地市场监管等主管部门备案后即可开展执业活动,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的配套监管。③积极协调国务院相关部委,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增加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行业,明确机构登记注册标准。④实行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从业人员资格统一管理,并根据学历层次、实践年限、职业技能等,实行分级管理制度。
3.3发挥行业自律作用、推进管理创新措施落实
国家应鼓励、支持中医养生保健行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的成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行政委托授权等形式,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①制定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规范标准,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制定相应的服务方案和具体流程,建立项目技术公开目录,加强服务质量的行业管理。如要求明示“本机构仅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不涉及任何医疗行为”;建立健康服务档案,履行服务项目、产品说明等事先知情同意。②建立不良信用记录制度和诚信分类评价制度,借鉴建筑工程、食品安全等做法,确定社会非医疗性中医养生保健机构的等级评价,并向社会公告。③通过与中医院校开展合作,建立养生人才专业培训中心,加强养生保健从业人员专业技能、法律法规等教育培训。
3.4加强联动监管机制、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国家应将该类机构纳入中医药服务监督检查体系。主要包括:①考虑可操作性,应对该类机构实行中医药监管部门为主导、多部门联动的监管机制。中医药监管负责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技术规范性监管,市场监管部门负责经营许可审查,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卫生监督执法等,必要时应联合公安、医保、广电等多部门开展整顿工作。②通过数字化存储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辖区内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情况、监管管理部门的不良信用记录等信息,建立数据库,加强民众的知情权。③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医药健康文化活动,如由技艺精湛的中医专家提供推拿、拔罐等体验服务,提高民众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获得感和中医健康素养水平的提高。④不断提高民众的中医健康素养水平,发挥民众在监督线索的发现以及相关的调查取证等中的作用[8]。
参考文献
[1]朱吉,贾杨,陆超娣,等.上海市长宁区医疗机构与社会养生保健机构联动下的“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平台”建设[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5):13-15.
[2]峗怡.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监管问题研究[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7,10(7):49-50.
[3]田侃.《中医药法》立法创新之评价[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1):20-25.
[4]岳冉冉,毛伟豪,王思北.养生保健机构乱象调查[J].小康,2017(17):72-73.
[5]峗怡,鄢庆波,池苇,等.重庆市南岸区社会办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现况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7,30(10):29-31.
[6]陈建章,何志强,吴淑娥,等.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行业调研报告[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29(2):44-46.
[7]荆伟龙,王朝君.国人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偏低[J].中国卫生,2016(5):97-98.
目前医疗行业现状范文3
增材制造技术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其可以快速、高效、准确地再现三维计算的模型。从医疗行业的特性来看,3D打印与医疗行业“天然匹配”,为此市场大多看好3D打印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Wholers报告中指出,3D打印技术已经在医用模型、外科手术以及手术导板、骨科植物物等领域有了广泛应用。医疗3D打印的关键技术是3D建模。
非生物3D打印
非生物3D打印的原理相对较为简单,所需材料也相对易得,因此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已经比较广泛。大多产品可归于医疗器械的范畴,多数应用于个性化假体的制造、复杂结构以及难以加工的医疗器械制品等。非生物3D打印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有:
(1)材料的缺乏与医疗设备技术的落后;
(2)打印精度与速度存在冲突;
(3)3D建模技术与医学知识的分离。
生物3D打印
生物3D打印是基于活性生物材料、细胞组织工程、MRI与CT技术以及3D重构技术等而进行的活体3D打印,其目标是打印活体器官。目前的生物3D打印大多处于实验室阶段,且国内外已经有了一些研究成果,大多现有成果都是关于简单生命体或是细胞组织的打印。目前来看生物3D打印仍处于研究初期,目前对于材料、打印方法、组织结构、基因科学等的研究还远远不能支撑活体生物器官的打印,上述各技术组成部分基本都处于独立研究阶段,尚未呈现一个产业链条的研究机制。
医疗3D打印的产业化之路
3D打印医疗产品适合走产业化发展道路,虽然当前产业化之路并不明朗,但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还是十分具有有发展前景的,合适的切入点包括三个要素:即生产的可行性、产品的可替代性与相当的市场规模。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已经有企业找到了比较明晰的应用方向,并且十分具有发展前景:一是药物筛选,二是体内植入物,如可吸收血管支架。
目前医疗行业现状范文4
【关键词】医疗器械;现状;发展对策
1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现状
我国的医疗器械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到2015年底,全国医疗器械行业产值已突破1000亿元,医疗器械工业企业近1万多家,生产品种达8 000多个,已能够生产部分高科技产品如CT、核磁共振、彩超、γ刀等。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器械技术含量不高,不少核心技术仍被发达国家大公司垄断,而且所占国际市场份额不足2%。
由于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政府的积极支持,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空间极为广阔,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①经济发展加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逐步老龄化,医疗服务需求升级,促进了医疗消费的增长和医疗器械的需求; ②医院信息化引发了医疗器械需求增长。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引发了对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需求增长,给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③国家政策变化带动医疗器械需求增长。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逐步降低了医院对药品收入的依赖程度,提高医疗服务收入是医院减少对药品收入依赖程度的重要途径,由此产生的对中高档医疗设备的需求将构成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一个持续动力;④加入WTO 后,我国医疗器械出口的外向度加大,加入国际市场的空间更为广阔;⑤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将促进医疗器械消费的增加,我国现有医疗机构总数达20万家,其中县级以上的医院只有2万家,医疗仪器设备的水平较差,亟待提高,这给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虽然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在不断扩大,但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传统的生产模式,技术水平仅处于中、低档,低水平重复生产现象严重,竞争能力较差。在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销售收入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外资、合资企业就有7家;前50名企业中,合资、外资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都在50%以上,外资和合资企业成为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的主力军。我国除了超声聚焦等少数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外,技术总体水平和国外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这种状况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2 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因素
2.1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制约了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速度和方向。社会医疗卫生总费用的水平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来估计。我国在20世纪末社会卫生费用约占GNP的5%左右,远低于美国(早在1993年美国已经达到了19%)。现阶段,一方面由于人民消费水平有限,医院经济实力较差,大多数中、下层医院买不起也用不起昂贵的现代化医疗设备;另一方面受国家和企业财力的限制,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医疗器械开发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
2.2 技术因素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这是影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资料显示,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的总体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15年,主要医疗器械产品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不到5%,产品可靠性差、性能落后,市场竞争力弱。即使是中低档医疗器械产品,我们也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以呼吸机为例,产品平均无故障时间仅200h左右,而国外产品高达3 000h。另外,当今医疗器械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产品被仿制的可能性大为减小,竞争壁垒大大提高。总之,相对低下的技术水平,削弱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竞争力,极大影响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
2.3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比较复杂。诸如:企业所有制结构的转换;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医疗保健体制的变革;国家政策的扶持等等,这些都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制约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将逐步得到解决。
3 提高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3.1 国家政策扶持和保护
产业的快速发展,有赖于产业政策的助推器作用,而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政策中还存在着制约因素,需要进一步进行改革:①国家制定一些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欧洲和日本的医疗器械行业是作为福利行业进行扶持的,我国可以借鉴参考;②要在政府采购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扶持。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采购国内医疗器械产品;③建立和健全医疗器械方面的标准认证体系,加强认证力度,争取早日与国际标准接轨;④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把面广量大的医疗器械作为发展重点,通过调整医疗器械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鼓励企业联合兼并,实现规模经济,以提高生产集中度和市场占有率;⑤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目前状况下,单个企业无论是资金上还是技术上都难以完成大规模的研发,政府需要在科研基金上倾斜。
3.2 企业自身竞争实力的提高
企业要在强化研发能力、提高营销水平、调整产品结构、重视质量管理以及加强交流合作等方面多作努力,增强自身实力。这是提高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1)强化研发能力。医疗器械产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涉及到医药、机械、电子、塑料等多个行业,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严重缺乏研发和规模生产实力。因此,强化研发能力,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是当前我国医疗器械企业的当务之急。
(2)提高营销水平。在与国际龙头企业的竞争中,本土化的直销将成为国内企业的优势,而诚信度低、网络脆弱的模式则是进口产品市场营销的软肋。因此,发挥直销优势,重视名牌效应,提高营销水平,是国内企业赢得竞争的有力武器。
(3)调整产品结构。优先发展经济实用的、高质量的中低档产品,不能片面强调高、精、尖产品,而应综合考虑疗效好、质量可靠、成本低的产品。要开展市场分析和需求预测,生产适销对路产品,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重视质量管理。我国的医疗设备较国外产品在质量和售后服务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重视产品质量管理,加强售后服务,是我国医疗器械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长远大计。
目前医疗行业现状范文5
关键词:民族医药;健康服务;研究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2-0092-03
基于民族医药资源发展健康服务,是以民族医药为资源,以现代化的思维发展其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健康服务内容,并以此为突破点,开拓创新健康服务模式,探索符合地域实情的健康服务业发展途径。基于民族医药资源的健康服务将在行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医疗保健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能够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具有广阔的前景,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民族众多,利用我国少数民族特有的医药资源发展健康服务业是便利和优势,但同时也面临众多挑战,本研究解析当前面临的挑战及其发展策略。
1 发展挑战
1.1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国人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健康,社会对健康产品的总需求急剧增加,因此近年社会资本对健康服务业的投资快速增长,导致了行业内的竞争日渐加剧。近年来,我国健康服务业在医疗、卫生、保健、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市场容量不断扩大,2013年我国健康服务业规模接近2万亿元。目前我国因为供给和需求能力不足被抑制的服务需求和保健需求总规模达 6400 多亿(其中:医疗服务需求4400 多亿元,保健需求 2000 多亿元)[1]。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潜在的医疗保健需求得到了释放,将大大促进健康产业的发展。一些专家预测,到 2020 年健康产业发展保守估计将近 10 万亿美元的产值[2]。而同时政府积极鼓励民营资本介入医疗市场,健康体检服务逐步全面的开放,面对如此诱惑的消费市场,竞争越发白热化[3]。胡精超等[4]对当前我国健康服务业的研究认为,由于产品和服务缺乏创新,健康服务机构间形成恶性竞争,普遍利润低,经营困难。聂聆等[5]的研究认为,目前,国外资本正加速进入我国健康服务产业,这一方面将激活市场,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竞争的加剧。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健康服务业发展迅速,市场竞争已经日趋激烈。
1.2 消费者信任匮乏 由于健康服务产业红利的巨大诱惑,大量资本倾注到健康领域,由于行业规范尚不健全,另外也由于部分商家注重短期利益,导致行业内存在夸大产品功效等虚假宣传的现象;另外,许多消费者本身健康知识的匮乏,易被名目繁多的产品宣传误导,导致盲目消费;再者,目前市场上普遍存在健康产品价格虚高的现象。庞军等[6]的研究显示,健康医疗保健品市场及医疗保健行业的运行不规范,商家存在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过分夸大产品的功效,导致消费者失望而对企业及其健康产品失去信任。朱士俊[2]的研究显示,药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形势也不容忽视,如药品注册中申报资料、临床试验数据造假、随意改变工艺流程、违规使用非法原辅料、简化检验程序等现象比较普遍。王晓迪等[7]的研究显示,由于目前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和行业标准来规范健康产业中的市场主体,健康产业尤其是健康管理行业和保健品行业鱼龙混杂,发展无序,在国际竞争中缺乏优势。以上这些市场现状,导致消费者对健康产品出现了怀疑的心理,导致市场对行业发展缺乏信任。
1.3 产业发展力量不足 健康服务产业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培育发展医疗卫生、保健养生、运动康体、健康管理服务等产业,加快发展健康养老、养生保健、疾病预防、健康保险等服务。特别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基于民族医药资源的健康服务,符合社会的需求,容易为当地民众接受[8]。但是,民族医药存在发展不平衡的情况,现在对民族传统医药的研究还比较凌乱、分散,挖掘整理力度不足,民族医药思想、医学行为和医药经验仍有待于进行系统整理和准确阐释;加之,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及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遭受到强大的冲击,人们对民族医药的认知受到影响,民族医药赖以生长的环境遭到破坏,民族医药人才的培养遭受较大的阻力,从事相关工作和研究的人员缺乏。再者,基于民族医药资源的健康服务产业基础不强,研发和创新能力薄弱,健康服务产品的数量少、品质不高,民族医药资源在我国健康服务体系中占的比重低,服务领域比较局限。
2 发展策略
2.1 国家引导与监管 健康服务业发展关系着我国产业发展的升级转型,关系着疾病谱变化、老龄化等社问题的处理,国家十分重视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印发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对产业的发展起了大力的促进和支持作用。在基于民族医药资源的健康服务业发展中,应该坚持以政府为引导,以市场为调节手段的发展方式,强化政府在政策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职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调动多方社会力量促进产业发展。政府应当鼓励民族地区结合自身实际及优势,发展独具特色的产业,政府在土地规划、市政配套等方面给予扶持,在资本引入、人才引进方面给予帮助。
2.2 民族医药资源挖掘开发 民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社会不可缺少的卫生资源,也是我国健康服务的发展资源。但是目前对民族医药资源开发还基本上是属于发掘整理的范畴,还存在不够深入、不够平衡、不够完整等问题。并且,民族医药资源得不到很好的保护,民族医药人才的匮乏,民族医药不能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发展和保护。如哈尼族医药,由于哈尼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历史上的哈尼族医学靠口传身教的方式传承,严重阻碍了哈尼医药的发展和传播,大量的单方、验方散落于民间,加之传承者大多年岁已高,部分医学技术和方法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9]。挖掘整理民族医药保健知识并借鉴到健康服务业发展中来,既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又可以从新的视角发展健康服务业,增加服务供给,符合群众的需求,增进社会效益。因此,基于民族医药资源的健康服务业发展要加强收集民间散落的民族医药思想、技术与方法,整理民族典籍中的相关材料,提炼、总结民族医药在维护人民健康、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等方面的规律,提升其学术价值,形成民族医药知识体系。结合人民的健康需求、服务业发展的规律以及民族医药资源的特色与优势,确定待开发的资源。
2.3 构建产业发展的体系 2013年8月28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研究部署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明确促发展的重点在增加供给,核心是确保质量,关键是靠改革创新,鼓励社会力量成为健康服务业的“劲旅”。不同的个体对健康服务的需求内容不一样,因此健康服务需要有个性化的差异,创新的健康服务内容是产业发展的关键。但是,当前我国的健康服务同质化严重。林世雄[10]的研究认为,行业内的每一次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都会被飞快地模仿剽窃,尤其对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的抄袭更是举手之劳。这是由于当前创新投入乏力的缘故,产品缺乏核心内涵,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王红漫[11]研究认为,我国的个性化健康服务产业起步晚,发展速度慢,高新技术含量低,尚处于产业化的萌芽阶段,当务之急是尽快形成具有本国优势的核心竞争力,快速推动个性化健康服务产业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民族医药蕴藏着宝贵的健康服务资源,是我国独有的产业优势,挖掘利用到健康服务业发展中来,可以从新的视角发展健康服务业,形成独特的服务内容,增加服务供给,凝炼成为我国健康服务业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还可以以民族医药健康服务为突破口,在开展民族医药疾病防治、养生保健等服务的同时,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开发形成满足“个性化健康需求”的系统性、连续性、终身性的民族医药健康服务体系。
2.4 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当前健康服务业存在一定程度的行业混乱,导致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匮乏。因此产业的发展要求建立健全行业政策和法规,加强行业管理和监督;推进产业标准的建立,促进服务价格合理调整;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在业内协调规范中的作用,引导企业和从业人员增强诚信意识,加强诚信体系建设,维护行业信誉;充分利用各种媒介手段宣传普及民族医药知识,推广科学有效的医疗、养生、保健等服务,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促使健康需求有效转化成健康消费。另外,瞿华等[12]的研究认为,我国健康服务业资源分布不平衡,一是城乡分布失衡,医疗与健康服务业资源过度集中在大中城市,二是区域分布失衡,东部地区健康服务业资源总体上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则优于西部地区,供求矛盾突出。鉴于农村的实际情况,具有“简、便、廉、验”优势的民族医药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而民族医药在中西部地区具有良好的社会基础,易于为人民接受,同时可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基于民族医药的健康服务业发展可以重点针对这些健康服务的薄弱点,这样既为产业发展创造了市场,同时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政府也可在区分基本和非基本健康服务的基础上,探索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和运行模式,主导购买基本的民族医药健康服务,为产业发展开拓市场。
2.5 充分调动社会资金 基于民族医药资源的健康服务业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金是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国家应该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健康服务产业的发展,向作出社会贡献的民族医药企业提供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健康服务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撬动社会资本;政府引导、推动各类创业投资机构设立民族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积极引进境外直接投资及贷款;引导保险产业资金进入产业,为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由产业向保险客户提供健康产品,促进二者互惠共赢;引进国家资本,通过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健康产品的机制,由政府补贴,产业提供基本的健康产品。
参考文献:
[1]任静,张振忠,王云屏,等.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现状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13,(6):25-28.
[2]朱士俊.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医学教育管理,2016,2(1):391-394.
[3]王萍,李静.中国健康产业现状简析[J].医院管理杂志,2010,17(8):793-794.
[4]胡精超.我国运动健康服务业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4,35(4):23-25.
[5]聂聆,李斌.基于钻石模型的广东健康服务业竞争力分析[J].区域经济,2009,(32):81-82.
[6]庞军,王开龙,唐宏亮,等.广西亚健康产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09,11(12):2170-2172.
[7]王晓迪,郭清.对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的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12,(10):10-13.
[8]张朔玮,陈祖琨,郭太品.基于哈尼族医药资源的健康服务内涵及其前景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8):9-10.
[9]倪亚,付开聪,张绍云.抢救继承哈尼族医药的关键措施及其重大意义[C].第四届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2011:94-96
[10]林世雄.整合Y源一创新模式一推进社区康复工作[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4):300-302.
[11]王红漫.尽快形成我国个性化健康服务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个性化健康服务产业发展研究专题[J].记者观察(上半月),2012,(9):68-69.
目前医疗行业现状范文6
【关键词】医疗行业;OTO模式
1.医疗行业的普遍问题及数据系统应用现状
医疗产品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是居民生活比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医院信息系统未建立完善,整个医疗行业仍然处在一个信息庞大而稍显杂乱的状态。同时由于医院有着巨大的人流量,所带来的庞大信息也对医院的信息系统的计算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市场经济下起步较晚的医疗行业由于信息管理系统的不健全,就出现了以下各种问题:
1.1病人挂号难,预约难
由于城市的大型医院数量有限,虽然可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但也构成了拥挤现象。挂号、预约只能在实体的门店中进行,使得大量的时间耗费在排队取号或预约中。
虽然已有部分医院实现了部分医生的线上或电话预约,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网上挂号助长了贩票贩子的嚣张气焰,而每天医院挂号的数量有限,使一些真正需要挂号的人反而挂不了号。进而变相的抬高了挂号的费用,侵犯了消费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又挤占了公共资源。另外目前安装有挂号网络挂号系统的医疗机构还比较少,范围小,只是发达城市有构建,且运营机制也存在有一定问题,在二三线城市还未能普及,因此医疗系统的信息化而智能化之路还任重而道远。
1.2信息反馈机制落后
医院的人员大多都是医学方面的人才,熟悉IT领域的人才十分少见,如果不购买第三方的信息服务系统,很难构建良好的信息管理系统。就目前而言,大部分医院的信息反馈机制十分滞后,许多信息的传送仍然借助最为原始的方式,目前医院建立的信息系统多以财务体系为主,未能实现衣病人为主的系统机制;且各大医院信息虽然都很丰富,但是医院之间信息交流较少,形成信息孤岛;资料配置重复,信息利用率低下。
1.3患者病历信息系统尚未构建,加剧医患的紧张关系
医患关系可能是当前中国最为严峻的一种挑战,由于患者的病历信息系统到目前为止也尚未搭建,每次病人看病都需要重新建立病历,不仅浪费病人的成本与时间,而往往有可能 使病人错过最佳医疗时间,甚至导致医生在诊断时难以根据病人过去的经历做出判断,容易出现误诊。
2.OTO商业模式简介
OTO商业模式是一种全新的电子商务模式,是由Trial Pay创始人兼CEO Alex Rampell提出的。“OTO”是“Online To Offline”的简写,即“线上到线下”,就是把线上的消费者带到现实的商店中去,在线支付购买线下的商品和服务,再到线下去享受服务。OTO模式下的电子商务平台使得一些传统行业可以凭借其线下丰富的客户资源转移到线上进行客户归类,同时通过线上的门面扩大其规模,成为了传统行业电商化的较好选择。
我国对OTO电子商务模式的应用与研究始于2012年。随着电商企业在当代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行业不得不考虑用电商思维寻求模式的突破。然而由于大部分传统行业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过大,使得普通的电商模式并不适用于这些行业。OTO模式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消费者线上支付然后在线下享受服务,实现了本地生活服务电商化,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便于企业管理自己的客户资源。就目前而言,OTO的电商模式在餐饮与娱乐行业的应用是最为广泛的。
学者李向红在他的论文《电子商务商业新模式OTO的研究与分析》中首先将OTO模式与其他的传统的电子商务模式进行对比,发现了OTO模式在管理客户信息、服务优惠、提前预约、支付方式等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通过端到端的服务,业务数据存储在云端,涉及技术包括数据挖掘、供应链管理等。OTO模式既综合了传统电商模式的便利性,又增添了传统行业服务的即视性,是传统行业向电商过渡的有效路径。OTO电子商务模式连接了传统模式和现代商务模式,传统企业走向电商化最缺乏的就是网上运营的经验与适合自身的商业模式,然后传统企业在资金、线下客户群以及销售团队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借助OTO电商模式可以省时省力地实现传统企业的电商化,同时又可以促进商家与客户的交流,维护客户关系。
电商OTO模式在今天的中国仍然是一个新鲜的词汇,在这方面的实际应用远远要比理论研究多很多。从早期的团购网站、订票网站到今天的苏宁易购等大型本土生活服务的OTO项目,大量的案例已经表明OTO模式确实开发了大数据时代的一个巨大的市场。对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应当及时跟进实践领域,将理论完善,更好地运用于操作。
3.OTO电子商务模式引进医疗信息系统可行性分析
信息系统的不完善,直接导致了民众对医疗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与医院的供给能力构成了一定矛盾。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有学者引进发达国家医疗信息管理系统的经验,对我国医疗行业的信息系统搭建提出了一个构想。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医疗事业的迅速发展,对于医疗信息系统的研究成为了热点话题。进入21世纪后,电子商务的革命也给整个医疗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生机,基于计算云端的信息系统将完全有可能实现医疗信息系统的构建完善。
有学者根据医疗信息系统的职能对其进行划分并深入研究。学者李包罗、迟开兰认为一个完整的医院信息系统应该包括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和临床信息系统,前者主要应用于行政管理与事物处理业务,后者主要应用于支持医护人员的临川活动。
还有一部分学者则根据医疗信息系统的平台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有些学者提出了基于云计算的移动社区医疗服务平台应用,认为3G移动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整个医疗行业步入方便快捷的时代。还有的则认为云计算应与物联网结合以来,使得医疗信息系统更好地进行远程信息采集与信息管理。
因此,综合各大专家的研究,充分的分析了现阶段的医疗系统可能采用到的信息技术,我们发现利用online to offline 的技术模式可以实现医疗信息系统的完善。它有如下几点优势:
(1)可以建议完善的信息系统。通过以前专家学者的研究,完善医疗信息系统势在必行。不同的学者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总的来说,医疗信息系统的构建借助云端计算系统已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然而任何单面关注医院方或者患者方的医疗信息系统都无法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因此云计算下的OTO电商平台应用到医疗领域已是有极大的存在必要了。OTO平台既可以为用户提供挂号预约和线上咨询等服务,又可以为医院提供完善的患者信息系统,对于双方都是互利的。
(2)自动电子病历。用户在线注册后系统能够根据订单自动生成用户的病历信息,这对于提高医院诊断效率有很大帮助。同时对于病人下一次的医疗行为也能够减少治病程序。同时还可以做到各大医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大体上来说可以整体的提高本地方的医疗水平。方便医院以及其他医疗机构进行大数据处理。
(3)直接引导在线医疗用品的消费,改变医院以药养医的模式。在医疗机构实行OTO模式后,医药和治疗可以完全分开,用户可以直接在线上买药线下消费,节约了看病流程,同时对于降低药品价格以及用户看病成本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杨宏桥.构建区域协同医疗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案研究.医疗卫生装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