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产业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循环经济产业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范文1

关键词:产业集群;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一、产业集群推进循环经济路径分析

目前浙江的产业集群有义乌的小商品、衬衫产业集群;温州的男装、制鞋业、锁具、眼睛、剃须刀、金属外壳打火机、柳市低压电器、永嘉桥头纽扣拉链、龙湾合成革及五金洁具、泵阀、塑编、蒲州制笔、宜山再生睛纶等产业集群;嘉兴的皮革、服装、化纤、木业、电子、丝织等产业集群;绍兴的袜业、珍珠、服装、领带、电磁阀、药用胶囊、轻纺、化纤等产业集群;上虞的制伞、铜管产业集群;杭州的女装、电子业、网架等产业集群;宁波的模具、针织坯布及漂染、服装等产业集群等。这些产业集群劳动密集度高、资源损耗大,综合国内外研究,这些产业集群实现循环经济有如下措施:

1.提高生产环节的资源效率,并直接导致环境效益。通过提高产品生产效率、产品功能升级换代、产品价值链提升,从而提高生产效率、缩短产品研发周期、和对市场的反应能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2.将生产环节中的排放作为资源再投入,形成生产系统中的产业共生关系,从而达到因排放再用而提高资源效率、因排放减少而增加环境效益的目的。共生关系可以通过建立副产品交易体系、加强资源共享合作,建立跨工业区的基础设施、协作网络的战略联盟等多种方式。实际上,产业集群内产业共生在某种意义上是纵向控制关系。

3.构筑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强产业集群内的产业链、废弃链、资源共享、循环技术合作等一系列推进循环经济合作机制。

二、产业集群推进循环经济合作模式

1.培养产业集群龙头企业

区域龙头企业的快速成长,将带动集群内中小企业的发展,构筑完整的产业生态链。如温州市乐清的正泰、德力西集团,宁波服装业的雅戈尔集团,海宁皮革业的卡森集团,绍兴 “恒柏”西服、“步森”服饰等一批服装企业迅速发展起,温州皮鞋业以奥康集团为首的2个“中国驰名商标”和3个“中国十大真皮鞋王”。

龙头企业吸引大批量中小企业加入其产业链,构筑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把供应商、制造商、服务商、销售商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龙头企业将带动提高整条供应链的技术创新、产品质量档次、市场开拓、招商引资和品牌效应的提高。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产业链逐步向两头延伸,如诸暨袜业已从单一织袜向为袜业配套的抽丝、加弹包覆发展,派生出了化纤加工业和电脑袜机、加弹机等机械制造业。绍兴的特色产业是轻纺面料,现在“恒柏”西服、“步森”服饰等一批服装龙头企业迅速发展起来,改变了过去“有布不成衣的状况。

2.主体结构合作

企业集群由大量相关企业聚集而成,这些企业既有同质的竞争性企业,也有异质的共生性企业,它们构成了复杂的竞争合作关系。产业集群推进循环经济,从构成主体来看,把大量企业按照物质循环关系联接构成,构建互惠共生关系的产业链,产业链内既包含有产业价值链也包含有产业生态链。

3.技术合作

提高土地和水及能源等公共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的合作研发、清洁技术和低碳技术的合作研发、产业链的续链技术的合作研发,形成产业群落之间的技术揉合。依靠科技发展循环型产业集群的科技机制,要以高新技术为基础,包括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在内的绿色技术体系;要加强研究和开发各种先进技术,突破重点领域技术瓶颈,不断提升整体技术水平,为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发展道路提供技术支撑。同时,通过增强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强化产学研联合、建立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扶持力度、全面推进企业信息化等措施,健全循环型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机制。定期在各产业群落开展循环经济方面的信息交流和培训教育工作,形成产业集群企业之间的信息融合。构建信息共享网络平台,方便集群内合作共享提供信息交流平台,如浙江产业集群建立的“中华商埠”、“My8848 ”、“中国纺织网”、“中国化纤网”、“中国塑料网”、“易创五金网”等。企业集群信息资源共享带来的合作创新会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以及集群整体的竞争优势的合作因素.

三、总结

产业集群内企业要实现合作应遵守如下原则:(1)在产业集群企业间构建主导产业链,以龙头企业带动整个集群以及区域经济发展;(2)提高技术合作,实现能源和废热、水和废水、原材料和副产品等的高效使用,尽可能减少污染物、废弃物、有毒气体的产业;(3)通过构建网络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促进副产品交换;(4)政府为集群内企业合作提供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V Daniel R Guide Jr. Production Planning and Control for Remanufacturing:Industry Practice and Research Needs [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0,18(4):467-483.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范文2

[关键词]循环经济视角;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

所谓的产业园区,具体指的就是技术、科学以及人力物力和财力都相对集中的区域。产业园区通过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能够对其内部资源潜力予以深入挖掘,并且实现其资源的合理利用,能够降低资源消耗和占用,使得产业园区自身生态系统自我恢复的能力得以提升,并且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为此,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也是其重要的发展趋势。

1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内涵与特征

1.1生产可持续发展

生产的持续性主要是针对粗放式生产方式而言,现代产业园区一定要保证生产的集约性,不仅要将生产发展作为追求的目标,同时,也应当重视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全面保护生态环境。为此,一定要对自然资源予以合理地利用,实现资源利用率的提升。[1]另外,企业应当采用清洁生产方式,构建健全的清洁生产组织体系和生产管理制度,并制定出清洁生产的方案。基于此,应当重视其生产的前端、过程、末端治理以及清洁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

1.2生态可持续发展

在对生物资源及生态系统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始终遵循持续产量原则,针对生态系统与生物圈的正常功能需要给予一定的维护,确保生物更加多样化,且生态系统能够更稳定。其中,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确保产业园区生态资源能够具备持续生产能力与功能,其中具体指的是土地资源及自然环境的利用,绿色能源的有效开发。

1.3科技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对很多生产力要素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生产园区也一样,其对于生态环保及文明道德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2]产业园区应当积极地发展科技,保证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产业园区企业局部利益同整体利益。其中,积极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产业园区生产力的深入发展。另外,需要对科技成果予以全面开发和利用。

1.4社会可持续发展

产业园区内部人口质量与生活质量的提升,内部消费方式的转变,全面推广绿色与适度消费,有效完善园区内部的医疗与社会保险,这就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社会持续性所重视的是与园区居住者基本需求及高层次社会文化需求的契合程度。

2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所具备优势的分析

2.1科技优势

产业园区自身的科技能力极强,并且在资源集约型发展与环境无害型经济方面为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第一,高新技术。绝大部分的高新技术区域,在其实际运用的过程中,能源消耗不多,且环境污染程度不深,所以,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3]第二,环保技术。所谓的环保技术,指的就是社会技术的发展始终根据自然界的生态原理,基于生态技术和消费技术,通过增加其他技术以保证生产与生活肥料实现还原利用。这样能够使环境容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实现其经济价值,并提供了一定的就业机会。第三,适用技术。能够同国家环境与资源条件相适应的技术就是适用技术,并且能够在高新技术和环保技术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予以相应的补充。

2.2观念优势

因为产业园区的建设已经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始终,所以,在对其经济效益予以考虑的基础上,应当深入地探究怎样使用与生态环境的融合。与此同时,通过生态特色的有效利用来吸引更多的高新技术人才及高新技术企业也是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而且需要在产业园区中积极地贯彻并落实生态生产的观念。[4]

2.3制度优势

在产业园区内部,特别是园区与园区内部企业环境保护及资源消耗方面都存在制度的限制,所以,如果能耗与资源消耗量大,或者是污染环境的项目是难以进入到产业园区当中的,这与循环经济的发展存在极大矛盾。由此可见,进入产业园区的重要指标就是环境条件和资源消耗的状况。而这些限制会对产业园区内部企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使其主动改进技术,并且合理地使用清洁工艺与绿色生产营销方式,将其当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有效地减少资源的消耗,强化环境保护,实现产业园区综合经济效益的提升。[5]

3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内容

3.1形成循环层次

首先,在产品生产层次方面,应当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在整个过程当中对污染进行预防和控制,确保将污染排放降到最低。其次,产业的内部层次物能够有效地交换并且实现互惠互利,保证废弃物的排放最小化。其中,对于农业来讲,最具代表性的发展模式就是立体化种植;而在养殖行业中,可以实现立体养殖;在工业当中实现生态工业园的建设。最后,实现产业各个层次之间的废弃物互换,保证废弃物以资源化形式予以利用。其中,对农业来讲,稻田养鱼的方式比较典型。因为稻田能够为鱼提供适应期生长的环境,而鱼在稻田中则能够吃害虫或者是杂草。[6]另外,鱼粪还能够滋养稻田,有效地降低了使用化肥或者是农药的数量,对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提高自身经济效益。而对于工业来讲,企业废物能够被另一企业当作原材料进行使用,进而实现企业之间在能量与水等多种资源梯级利用的目的,进而保证物质的闭路循环,而能量也能够获得多级利用,最终完成物质能量流闭合式的循环目标。

3.2合理构建生态产业链

对于产业园区生态产业链来讲,其主要的内容有生态种植业、林业、渔业及牧业和工业,通过不同产业之间的协调合作,有效地交换废物并予以循环利用,以要素耦合以及产业生态链等多种途径形成网状,相互依存且密切联系,进而形成生态产业体系。其中不同产业部门在“质”的方面互相依存且制约,而在“量”的方面则是根据特定比例而形成的有机体。[7]因为,可以将蔗田种植业、制糖加工行业以及酒精酿造、造纸行业系统予以综合性处理,并且形成框架,在盘活与优化,甚至是扩张过程中,构建生态产业链。

3.3生态技术的支撑体制

要想实现循环经济,并且构建生态化的产业园区,一定要积极地转变具体的设计思想,并且完美地融合经济、社会以及环境效益,确保物质能够得到循环利用。基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想法,应当合理分析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物流及能源流。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实现生产消费过程中资源与能源消耗的减少,也能够合理地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及排放。[8]另外,还可以针对建立生态产业园区过程中的生态技术予以明确。在此基础上,可以对现代高新技术予以合理地应用,并且深入研究关键性的技术,使得生态技术自身的经济性与可行性都能够得以提升。除此之外,一定要将上述技术作为重要支撑,积极构建并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及相应的优惠政策,保证生态产业园区更加完善。

4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实施

基于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工程理论的指导,生态产业园区针对特定区域内具有不同生产目的的产业,以物质循环、生物与产业的共生原理作为基础,进而对自然生态系统当中的生物链关系进行有效的模拟,并且在其中实现纵向闭合产业与横向耦合产业循环链的建构,尽可能地降低资源的消耗以及废物的零排放,以保证所中产业的综合性发展,形成产业集团。其中,生态农业园与工业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产业园区内部的多种产业,不会受到产业自身生产方式的限制,并且在原材料的供应及产品分类等多个方面,其权利与发展的机会都是同等的。[9]由此可见,这不仅仅是传统生产方式的有效转变,同时也充分展现了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在生态产业园区,实现生产和自然系统的集合,探索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全面优化及发展的协调性。对产业园区的生态化建设能够积极地推动其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且使其在区域经济,甚至是环境与社会效益方面得到统筹发展。站在经济效益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够实现资源使用效率的有效提升,且废物得以再生利用。产业园区实现循环经济发展,也同样可以增强园区内部各个产业的前后关联,对园区内部的环境信息系统即支持性的服务实现共享。而站在环境效益的角度进行分析,产业园区的生态化在降低污染源及废物源的基础上,还能够对具有创新特点的清洁生产技术予以灵活运用,有效地缓解生产对于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10]正因为生态产业园区自身的优势比较明显,所以,也同样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认可与关注,而且在实践中应用。而我国目前的生产方式属于粗放型,资源消耗量很大,而且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污染,生产的效益也不高,所以,全面建设生态产业园区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政府政策支持与引导之下,以生态设计手段对产业园区予以规划,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之下,不断鼓励企业积极地运用新的工艺与技术,减少资源的消耗量,实现资源利用率的有效提升,而这正是当前我国产业园区生态化建设的重点。

5结论

综上所述,在现代产业园区发展的过程中,将循环经济理论内容作为指导思想,实现产业园区的生态化建设,确保其向着资源节约型及环保友好型的方向发展。然而,产业园区的生态化属于新生事物,其发展具有一定的长期性特点,所以,同样需要有政府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通过政策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使得资源使用率得以提升,并灵活运用科学技术,进一步推动产业园区的循环发展。基于循环经济视角,对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了详细研究与讨论,希望能够为其循环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志红.循环经济与西北工矿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J].湖南社会科学,2014(8):326-327.

[2]常前发.矿业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J].金属矿山,2014(2):171-175.

[3]张玉山,李继清,张惠兰,等.基于水资源循环经济理念的新疆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13(2):768-770.

[4]张婧文.基于循环经济的中国航空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1,29(6):76-79.

[5]王俊岭,赵瑞芬.中国钢铁工业循环经济效率与质量二维评价[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1):124-128.

[6]何建东.矿产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J].社会科学家,2013(8):83-86,98.

[7]戴铁军,高新昕.包装工业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J].生态经济,2014,30(2):150-153.

[8]张梅芬.循环经济对煤炭产业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路经探讨[J].煤炭技术,2013(10):221-223.

[9]岳兴懋.论宏观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4):76-79.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范文3

关键词:煤炭产业;循环经济;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F40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我国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煤炭资源浪费严重

一是由于煤炭资源开采和配置的标准化程度不高而导致的资源浪费。二是由于煤炭的附生、共生矿产资源没有得到较好开发而导致的资源浪费。三是煤炭企业的短视而导致的资源浪费。

(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一是大气污染严重。近些年,煤炭开采和利用过程中的燃煤排放烟尘、煤矸石堆存总量、电厂粉煤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由此导致烟尘排放量、SO2和颗粒物排放量也逐年增加,严重污染大气环境;二是水资源污染严重。我国很多煤炭资源是煤水资源共生的,即煤层、含水层与隔水层一般是共同存在于一个地质体中。在这种状况下开采煤炭资源,要进行大面积采空和排水,极容易造成水资源污染;三是土地资源破坏。我国对煤炭资源的大肆挖掘,导致了大量的采空区,严重影响到地面建筑和水利设施等。

(三)煤炭产业关联不强

一是产业链还不够成熟。近年来,我国各地围绕“煤——电——建材”、“煤——焦——化”以及“煤——焦——化——电——建材”等,在煤炭产业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是煤炭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协调性还不够,产业效应还没有凸显出来,煤炭产业链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产业集群尚未形成。由于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之间还缺乏有效对接,煤炭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五矿” (矿城、矿企、矿山、矿工、矿农)问题也比较突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还尚未形成,极大制约了煤炭产业的发展。

二、我国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煤炭企业方面的原因

一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缺乏。很多煤炭企业仍然采用的是传统发展模式,处于成本的考虑,不愿意在新技术研发和新设备更新方面加大投入,无法适应循环经济发展需要;二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缺乏。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并且其收回投资的周期也比较长。很多煤炭企业本身就面临着较大的资金压力。在面对循环经济项目时,大部分煤炭企业即使有心而力却不足,无法承担起相应的资金压力;三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人才缺乏。煤炭企业的人才素质都不是很高,尤其是懂技术、会管理、能操作的综合性人才极为匮乏,无法适应循环经济项目的发展需要。

(二)政府管理方面的原因

一是政府煤炭管理体制的不足。我国的政府煤炭管理体制主要体现在《矿产资源法》、《煤炭法》等法律法规以及相关部门出台的行政规章。尽管我国在煤炭管理体制上进行了不断探索,但仍然存在很多漏洞。比如在煤炭资源的适度开采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仍然缺乏有效的强制性规定,在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方面也缺乏相应的政策措施。二是政府对煤炭企业监管不足。在当前自上而下的、唯“GDP”是从的政府考核机制下,地方政府为了当地经济发展,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所以出于地方保护主义,地方政府对于煤炭企业的违法违规经营往往缺乏有力的查处和惩治。这也是造成煤炭产业发展过程中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

三、我国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

一是要加大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的宣传。在社会民众中,要加强对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宣传。通过宣传,强化民众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绿色意识,引导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的绿色行为,并充分调动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积极有效探索。这样就可以为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要循环经济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企业要根据循环经济的理念和要求,树立起“绿色经营、绿色管理”的理念,强化企业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责任。以此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并贯彻到企业的日常管理之中,形成影响全员的企业文化。

(二)提高煤炭企业的管理和技术水平

一是要加强先进技术研发和引进工作。煤炭企业要从长远出发,立足于企业未来发展和环境保护,一方面要重视对循环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研发工作,尤其是在洁净煤技术、煤层气开发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与国外先进煤炭企业的合作,通过合作吸收和借鉴他们的先进技术;二是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煤炭企业要在管理机制上进行改革,要鼓励创新,建立健全相关的激励机制,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有利于循环经济项目发展的管理制度;三是要加强企业内部培训。通过加大员工培训,努力提高员工素质,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优化煤炭产业的社会政策环境

一是要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建议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写入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之中,用以明确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公民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承担的责任,以此来规范他们的行为,为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二是要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持。循环经济发展仅靠煤炭企业自身的努力是无法实现的,政府必须要在财政、税收、金融、技术、人才等方面为其提供有力的政策扶持;三是要加强循环经济运营服务体系和标准体系建设。各级政府要为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良好的服务以及相应的市场规范体系。

参考文献

[1]赵淑英,王鑫.我国煤炭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矿业,2009(3):72-74.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范文4

(武汉工程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摘要】资源型城市主要依靠资源消耗来实现经济的发展,资源的枯竭必然会制约经济发展。因此,城市转型是出路,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融合,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重要路径。本文以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黄石市为例,通过分析其资源、经济和产业等发展现状,分别从企业、园区和社会层面构建循环模式,分析产业间的关联度,从不同角度探讨产业融合的方向和路径,对带动区域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产业融合;产业结构;城市转型

基金项目:武汉工程大学第五届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项目(CX2013116)。

作者简介:孟戈(1978.01—),女,汉族,河南长葛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0引言

“循环经济”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的,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融入清洁生产,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1]。它模拟生态系统,通过生态链,形成产业共生网络,从而实现废物再利用的物质封闭循环的实践模式。

产业共生网络,是将本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转化为另一生产过程的资源,这一过程恰好促进了三大产业(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而生态产业园则是三大产业融合的代表[2]。

在循环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业融合方式,已经发展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路径之一。它模糊了原有产业之间的边界,形成新的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同步增长。

本文以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的黄石市为目标城市,对它的产业融合发展进行研究。

1目标城市产业发展现状

黄石市位于鄂东南,长江中游南岸,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其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20世纪50年代,作为驱动国民经济发展的老工业基地,黄石市按照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凭借其资源优势,布局了一批大型冶钢、冶铁、水泥、有色金属等资源消耗型企业,逐步形成了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经济格局,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资源型产业工业产值占比过大。近年来伴随国家产业政策调整,黄石市抓住机遇大力推进产业转型,优化产业结构。食品饮料、医药、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和化工医药等产业实现快速发展,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已初具规模,发展势头较好。2012年,黄石市三次产业比重为7.4:62.4:30.2。工业产值占比依然较大,产业布局不尽合理,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较为突出。

2目标城市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2.1产业结构单一,三次产业发展不平衡

依赖资源消耗来驱动经济发展是资源型城市一贯的发展路径,黄石市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的有金属、非金属、能源和水气矿产4大类计64种,其中硅灰石质量居世界第二。具有品种全、矿产配套程度高,主要矿产相对集中,交通方便,易采易选,共(伴)生矿产可综合开发利用等特点。良好的资源禀赋条件致使黄石市在前期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分依赖矿业经济发展模式,造成工业产值占GDP比重过大,农业受产业政策和产业规模限制难以发挥基础产业作用,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水平较低,难以形成牵引力。随着资源逐步枯竭,经济发展后续乏力,扭曲的产业结构所带来的发展弊端逐渐显现,优化产业结构已迫在眉睫。

2.2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大

2012年,现代服务业仅占全市生产总值32%,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4个百分点,比全国低15.8个百分点。服务业等接续替代产业虽然初具规模,但是经济总量较低,发展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拓展和加强,其发展水平与城市地位不匹配,已严重制约黄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确保经济稳步增长的前提下,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困难重重。

2.3经济发展、资源枯竭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地方决策层对如何协调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从而形成了粗放型矿业经济模式。“掠夺式” 开采对矿产资源造成巨大浪费,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受严重破坏[3]。如何实现经济发展,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三者之间协调同步,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2.4生态工业园区的构建发展存在问题

黄石市园区数量少、规模小,7个园区经济总量仅占全市经济总量的30%,园区主导产业尚未建立。各个园区中小企业多,小项目多,缺乏重大项目,对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不强。

3目标城市产业融合的循环模式构建

环境和资源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解决黄石市面临问题的策略在于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即大力孵化和培育一批新兴替代产业,引导优势产业发展成主导产业,产业内部通过循环化拓展改造,配置关联产业和企业。提升第一产业占比和基础功能,强化第二产业核心地位,拓展第三产业主体功能,形成三次产业进行纵横交叉,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局面。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融合本质上就是循环经济的产业链融合,即产业之间或产业内部通过资源共享、技术经济关联,实现资源节约、减少废物排放。促进产业融合的循环产业链构建包括三个层面: 企业层面、园区层面及区域层面。

3.1构建企业层面典型循环经济模式

企业内部循环是从微观层面体现产业融合。它要求在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根据生态效率的理念,使资源利用、环保的外部效益内部化,一般是将生产过程中的废料作为原料或原料替代物返回原生产流程中,或是返用于厂内其他生产过程中,并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的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减少“三废”排放量,加大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最大限度的持续利用可再生资源。[4]

在企业之间把骨干企业作为载体,围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通过实施重点项目,开展循环经济的示范推广和梯次推进,通过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措施,减少生产过程中资源、能源的消耗,实现企业间、产业间的循环,取得较好成效。例如构建三次产业生态融合发展典型模式——“劲牌酒业”模式,详见图1。

3.2构建循环经济生态园区模式

生态园区模式是在区域层面上的中循环,主要是生态工业园,同时融合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它是以资源为纽带的产业共生组合,将企业内部无法消解的能量、废料变成其它产业的原材料或动力,企业间共生耦合[5]。

黄石市依托由八个工业园区、支柱产业和循环经济重点企业构建的资源流和能源流链接,在园区层面形成黄金山工业园、大冶经济开发区、下陆长乐工业园、西塞山工业园等一批起点高、生态产业链(网)长、园区资源一体化经营与生态化管理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例如:形成以重要资源为纽带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煤矿-煤矸石-电力-水泥建材产业链、电厂-粉煤灰(脱硫石膏)-建材、水泥产业链、冶炼废渣-矿渣微粉-建材产品产业链。以大冶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冶炼厂“三废”治理为纽带,在大冶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形成相互间链接、良性循环的企业群:有色冶炼厂回收铜冶炼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烟气制取硫酸,利用废渣阳极泥及废电解液综合回收黄金、白银、二氧化硒、粗铅、粗碲、海绵铂、海绵钯、粗硫酸镍等;大江集团利用有色金属冶炼厂的烟灰提炼铅、锌、铋等贵重金属,从有色诺兰达炉渣中综合回收铜精矿、铁精矿及附含金银;瑞清物贸有限公司利用有色公司的烟道灰生产铅铋合金和稀有金属;鑫诚制酸公司利用转炉烟气制硫酸;贵金鑫冶炼厂对有色金属冶炼厂的金银渣进行回收提取金、银、铅等贵重金属;黄石奥宁公司、英柯公司利用有色金属公司冶炼厂电解铜。

通过资源上下游产业链的纵向融合,推动大企业带动小企业,实现产供销一体化,逐步实现消耗资源产业到深加工、高技术含量产业的转变。

3.3构建区域大循环模式

全方位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把支柱产业(建筑材料、装备制造、黑色冶金、有色冶金、化工医药和能源)和静脉产业(静脉产业是指废弃物回收及其资源化再利用产业,废弃物主要包括城市矿产、共伴生矿、尾矿和一般固废和危险固废、污染土壤、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泥、水中漂浮物)融合发展,推行清洁生产,形成区域性的资源废物回收利用,节约资源。同时衍生出具有三大高新技术的新型产业新材料、机电信息、生物医药。通过生态产业链将资源和其他不同产业的融合,逐步建成区域经济融为一体的循环型社会。

4目标城市产业融合发展的预期效果

(1)加快黄石市工业产业转型,带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企业内深化清洁生产理念,企业间加强联合,延长产业链,增加辅助行业,通过产业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融合,形成新的具有附加功能和更强竞争力的产业新体系。

(2)通过引入循环经济概念,避免资源使用权倒挂和资源浪费,扩大企业经营范围从而获得规模经济和协同效益,在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同时,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3)推进产业集聚、一体化发展,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外向化发展,实现黄石大园区的跨越式发展,形成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极。

5结论与展望

产业融合建立在循环经济基础之上,而循环经济模式则促进产业更好的融合,两者不可分离。以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为切入点,以产业间的关联性和对效益最大化追求为动力,构建循环模式,延伸产业链,在企业层面、园区层面和社会层面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带动区域经济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雷霆,王芳.循环经济理论与“三同时”法律制度的融合[J].经济问题探索,2004,6:19-21.

[2]Murat Mirata.Experiences From Early Stages of a National Industrial Symbiosis Programs in the UK:Determinants and Coordination Challenges[J].Cleaner Production,2004(2):967-983.

[3]黄霞,彭赟.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中生态补偿机制的构成:以湖北省大冶市为例[J].中国矿业,2009,18(2):40-43.

[4]武健鹏.产业融合: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路径[J].理论探索,2012,2:103-105.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范文5

关键词:循环经济理念;中部;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

Abstract:In the face of a bunch of questions of eco-environment and slender resources in the middle part in China, the paper explores how to build a number of internationally competitive eco-industrial cluster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cept of circular economy after analyzing problems and causes in the process of ecological development in central industrial cluster.

Key words:concept of circular economy; middle part; industrial clusters; ecological development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高速发展,中部地区成了全国制造中心,尤其是各种小而散的产业集群。在工业文明观的主导下,过于注重自身的发展,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只认识到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存在,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忽视了资源与环境价值的存在,忽视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对环境的保护,忽视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形成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两高一低”为特征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开放式的单向线性发展模式,致使中部出现了水质污染、酸雨、环境恶化、能源、资源的急剧耗竭……等一系列生态环境和资源短缺问题,已是中部面临的最严峻的危机,它不仅无情地摧毁着中部美好的家园,而且正在越来越严重地损害和制约着中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与定位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探索如何围绕国家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工业基础优势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有效解决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三元结构矛盾,达到既要高速发展经济,又要大力改善环境,形成一种健康、和谐与平衡的发展道路。

介于这一背景,本文尝试在分析中部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基础上,探索在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导下如何打造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态产业集群,着力培育具有相对地理优势的武汉、长沙、南昌、合肥、郑州、太原等省会城市中心增长极,以此来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这对贯彻“十七大”精神,从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的观点发展中部产业集群、提升中部竞争力、保障中部有序协调发展、实现中部崛起发展战略和中部经济、环境和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中部六省产业集群发展不平衡,且各自为政,缺乏合作意识

中部六省产业集群总的说来还处于发展的初期,但是各省发展很不平衡。相对而言,河南、湖北、湖南产业集群发展相对较好,其余三省发展相对较弱。到2007年底,河南省年工业总产值过亿元的产业集群共有388个,集群内集聚了14.5万家企业,占全省中小企业总数的50.3%,年实现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36.35%,吸纳从业人员320万人,占全省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的38.13%,但集群规模还是以中小规模为主;湖北省销售过亿元的产业集群已经达到80多个;湖南形成了四大类产业集群,纺织产业集群、电子类产业集群、机械类产业集群和化学类产业集群,但是湖南有特色、有优势、基础较好的几个主导产业没有形成集群,而形成的产业集群尚未有竞争优势;安徽省产业集群目前尚处在初级形成阶段,集群的规模小,产业的附加值较低;江西省近年来出现了产业集聚的趋势,形成了一些产业集群的雏形,规模小,档次低,多以低层次企业为基础;山西产业集群产业结构单一,煤炭开采、焦化和电力产业为主,其它产业集群规模普遍较小,多元化、互补性产业未能形成。这种产业集群的不平衡、多层次性发展不利于中部产业集群整体的发展。

此外,中部各省为了各自独立的利益,缺乏合作战略思想,没有有效地整合资源的理念和动机。他们在对主导战略选择上都是各自为政,经济割据,缺乏横向联系,彼此形成市场壁垒。如安徽的东向战略,湖南的向南战略,江西的与长珠闽对接战略等,这些战略决策使中部作为整体的概念消失,合作和联系很少,各省之间的协调性和整合度较差,利益难以协调。同时,因缺乏有效的合作博弈关系,致使各省之间的产业结构严重“同构化”和“低度化”。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工业研究中心提出的相似系数计算方法,中部六省除山西之外,工业结构高度趋同。以湖南为参照,湖北、江西、安徽和河南与其工业结构的相似系数分别为0.84、0.94、0.90和0.87。这种工业结构高度趋同现象不仅各省都无法形成有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而且容易形成需求相同的资源竞争和产出相同的销售竞争。

(二)集群内产业层次低下,高附加值的核心链条薄弱,导致资源消耗过大

中部各省自然资源相对丰富,资源禀赋比较相似,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除少数高技术产业集群外,大都是基于自然资源(如煤炭、石油、电力、有色金属、劳动力等)的传统制造业为主,甚至存在大量个体、家庭企业小生产管理方式,集群内的产业结构仅存在简单的供应链式,对资源与原材料的需求和依赖极大,且很少对资源进行循环再利用,具有典型的资源型、初级化特征,如山西的煤炭类产业集群、湖南的化学类产业集群、河南的纺织产业集群、湖北随州市三里岗香菇产业集群、安徽的矿产品集群、江西景德镇陶瓷集群等。这种以资源型为主的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仍然主要体现在低成本、低价格的中低档产品的生产制作上,缺乏高附加值的核心链条,只能以加工制造基地的角色参与全球劳动分工网络,自我发展能力弱,竞争能力严重不足,企业的品牌和知名度都十分有限。加上各地区行政体制的条块分割比较严重,单打独斗的状况比较普遍,缺乏有效的合作博弈关系,导致集群产业结构严重同构和低水平建设。所以随着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资源消耗越来越大,逐渐贫乏。

(三)群内企业间分工协作和关联度较低,产业链较短,产业集群规模小

产业集群的经济效益,很大程度上是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生产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实现的。这种分工既包括产品上下游之间的纵向分工,也包括主辅产业之间的横向分工。在国外发达的产业集群中,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的企业之间是互为平台的,正是由于大量辅助产业的企业存在才支撑着主导产业企业的发展。而中部的产业集群内集中了大量“小而全”的企业,上、中、下游企业的联系不紧密,主导产业分工链条不完善,多数产成品及零部件都在单一企业内部完成,行业内部缺乏细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关系,使企业在战略布局上各自圈地,在品牌上各打旗号,在技术上互不往来,在经营上缺乏联盟,在产业链上弱于延伸,又加上产品结构的雷同,最后集群内企业的生存之战演变成为残酷的恶性竞争,危及集群的自我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四)集群内粗放式的经营模式,造成对环境污染的叠加,超越了集群的生态承载能力

由于受计划经济时期传统经济模式的深刻影响,中部的很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还是沿袭数量型、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尤其是那些由中央政府扶持起来的区域产业集群,如煤炭、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产业,本身就属于高污染产业,而这些产业的管理者环保意识比较淡薄,以不断追求个体经济效益为第一目标,很少会增加投入购买先进的环保、去污的技术设备,甚至很多企业根本没有这样的考虑,比如:许多集群废气废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废弃物未经任何处理随处堆放等情况比比皆是,导致了集群内对环境的集中污染,往往超越了产业集群所在地区的生态承载能力。

(五)集群内以中小企业为主,专业人才和专业技术匮乏,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中部产业集群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无论是高技术产业集群还是传统产业集群以中小企业为主,如河南是中部产业集群发展较好的省份,到2007年底,河南省年工业总产值过亿元的产业集群共有388个,集群内集聚了14.5万家企业,但是吸纳从业人员只有320万人,每个企业平均吸纳从业人员22人左右;江西产业集群,年销售额超过千万元只占10%左右;据安徽省经委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底,安徽共有产业集群176个,其中超过10亿元的集群有23个,集群中的企业共有1.9万个,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1 712个,超亿元的有142个等等,而其它省份如湖南、山西有很多是以家族型企业为主的小型企业,所以总的来说,中部产业集群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而这些中小企业往往缺乏高素质人才,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大多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复式生产上,抗风险能力较差。而且这些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的投入较低,自主研发能力弱, “产学研”机构亦尚未建立,因此作为技术创新基础的劳动力技能普遍低下,不少产业还停留在模仿、低价竞争阶段,创新能力与竞争能力不强,产业集群层次较粗浅,缺乏发展后劲。

二、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导作用

循环经济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Reducing)、再使用(Reusing)、再循环(Recycling)”为原则(称为3R原则) ,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发展效益,从而达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它是对“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费”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倡导的是一种人、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对中部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循环经济理念是指导中部产业集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需要

长期以来,中部产业集群建立起了以资源为依托的产业格局和生产力布局,对自然资源的超强度开发和低水平利用,使中部面临着资源危机、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及企业危困的严峻局面。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进行中部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正是要在转变传统发展观念的基础上,以循环经济理念和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效益的协调发展为目标,以优化资源配置、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为宗旨的发展模式,将对促进中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循环经济理念是指导中部产业集群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强大动力

一方面是可以把优化中部产业集群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协调发展,避免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减少生态环境保护成本;另一方面建设中部产业集群需要增加投入,可以扩大内需、拓宽市场并促进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为结构调整开辟新的领域和途径。

(三)循环经济理念是指导中部产业集群改善投资环境、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运作手段

环境问题己成为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获得了宝贵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严峻挑战。只有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环境技术为基础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才能应对世界贸易活动中绿色壁垒的挑战,与国际市场对接,使更多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另一方面,环保产业是国际资本投入的一个重要领域,一些国际援助活动也把环境保护作为主要投资方向或援助的基础条件。中部通过建设生态产业集群,可以树立和提高绿色形象对于招商引资、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此外,在循环经济理念下指导中部产业集群发展是立足中部现状,把握规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决策;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实践;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增加就业的重要途径;其发展水平是中部综合竞争力的体现。

三、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的对策建议

(一)贯彻科学发展观和生态学理念,健全系统的制度保障体系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生态学认为,互利共生是两物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彼此间有着直接的营养物质的交流,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双方获利。这两种观点和循环经济在本质上是一致性,都是尊重生态原理和经济规律的理念,把自然、经济、社会和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统筹考虑,实现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且这些观点都是产业集群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而要想成功地贯彻这些理念,最重要的是以公众参与为保障,进行制度创新,建立健全系统的制度保障体系。如:全社会,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全民动员教育机制,树立起科学发展观和生态发展理念;改革领导考核机制,构建绿色考核指标;健全执法监管机制,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建立环保激励约束机制等等着力营造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政策环境。

(二)遵循循环经济“3R”原则,合理利用资源,保持与生态环境和谐协调关系

产业集群因为产业的聚集,它对自然资源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是叠加的。为了实现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循环经济的“3R”原则,就是“减量化(Reducing)、再使用(Reusing)、再循环(Recycling)”,它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三)注重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科学进行产业集群生态规划和分工协作,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层次低,结构趋同,布局不合理是影响产业集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面。这主要原因是“政府主体缺位”。产业集群内部结构功能分工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和制约产业集群的整体功能发挥,其整体发展的战略定位又直接影响和制约产业集群区域与各行政区域之间、产业集群内部各企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因此,在制定产业集群生态发展战略时,必须注重发挥政府主体协调作用,通过产业集群经济整合,加强生态规划规划和科学分工协作,提高产业的集约化程度,优化产业结构,达到有效配置经济资源和产业集群内优势互补,增强经济竞争力,对其经济的组织结构、产业组织、发展模式、经济资源利用等进行战略性重组和调整,逐步实现资源共享、产业互补、生态共建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产业集群经济发展机制。

(四)加强中部产业集群的环境建设

区域环境是产业集群产生和发展的有力支撑和重要影响因素,推动区域环境建设应侧重于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要抓好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地方基础设施对产业的发展有巨大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是重要的硬环境。道路交通、电力、供水、通讯、互联网等地方基础设施作为公共物品,应以地方政府投资为主导进行建设,并且以免对使用者收取过高的费用。第二,要推动专业化服务机构的建设。中部地区应制定和实施调动社会力量举办服务机构的相关政策,大力发展服务于企业的各类专业化中介机构,诸如:资产评估、信息咨询、物业管理、律师、仓储物流等机构。同时,推动行业自律组织的建设,以增加企业间的交流沟通,增强企业之间信任合作的基础。第三,要推动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为补充的多形式、多渠道的风险投资体制。加快建立各种信用担保机构和融资租赁机构等,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第四,要推动区域文化建设。产业集群是大量企业的有机聚集,企业是构成产业集群的主体,企业家的知识素养是产业集群得以发展壮大的关键要素。因此,政府要在全社会树立崇尚创业的氛围,培育城实守信、尊重知识、勇于创新、敢于冒险、进取务实、宽容失败的社会道德新风尚。通过宣传教育,使新的社会道德深入人心,营造适合集群发展的良好人文环境。

参考文献

[1] DoeringerPB.TerklaDG.Business strategy and cross-industry clusters[J].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1995(9):225-237.

[2] FrankWYoung,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the USStates[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997(46):205-224.

[3] 马桂娟.产业集群与中部地区经济发展[D].中国石油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4] 顾强.提高产业集群生态效率促进循环经济发展[J].中国科技投资,2006(8):36-38.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范文6

关键词: 资源价值;循环经济;有效利用价值;损失价值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2)02-0099-05

一、引 言

循环经济是以“3R”为基本原则,使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而又不断升华的运行模式。就企业而言,开展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策、技术体系等方面的支撑,同时它也是一种建立在资金流动基础上的,并将物质、能量、时间、空间、资金等要素有效地整合在一起的综合经济问题[1]。它伴随着企业内部物质的循环流动,发生价值的循环变动,这一价值流动必将对经济系统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建立以价值循环流动为基础的资源价值流计算与分析体系,揭示循环经济价值流与物质流互动影响的变化规律,可避免某些经济上可能并不合理的方案实施,使循环经济活动建立在创造更多价值的前提下,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基于循环经济的物质流与资源价值流概念

物质流与资源价值流是研究循环经济的两个角度。它根据循环经济理念,从物质、价值两方面确定循环经济资源流动的相关信息,并据此诊断改善潜力,评估实施方案,设计资源物质的循环利用路线,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一)循环经济物质流

在制造业生产中,原材料经各工序加工后,通常会有一种或多种元素贯穿整个产品的生产过程,形成一种或多种元素流(或物质流)。由此形成的物质流分析(Substance flow analysis,SFA)是对特定范围内某种元素物质(如铜、铝)进行定量分析,了解和掌握它们的流向、流量,弄清与这些元素物质变化的各股物质流状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其目的是从中找到节省天然资源,改善环境保护的途径,以推动工业系统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化[2]。

由物质流分析原理及资源纵向流动理论可知[3],进入企业资源的物质形态会随生产流程逐步流转,流转中除一部分资源在企业循环利用外,绝大部分物质变成了新的资源形态予以输出:合格产品及废弃物。

(二)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概念框架

资源价值是对物质的投入和产出进行价值量化计算与分析,通过建立物量中心基本单元,依据输入资源与输出资源的物量平衡原理,对价值的来源、去向进行客观的价值计算,为循环经济决策、控制及评价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它以物质流路线为基础,从循环经济的“资源价值”概念角度,描绘资源在循环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变化流程。这里的“资源价值”包括现行会计系统中的价格、成本、收入等尺度,以及物质流动或物质排放对环境(生态)系统的损害价值。它可细分为资源有效利用价值、废弃物损失价值、环境损害价值及资源附加价值四个部分。其概念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资源价值概念体系

图1中,资源有效利用价值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真正形成企业产成品(或半成品)的价值,从成本会计学的角度看,是指进入产品的材料、人工、制造费用等成本;废弃物损害价值是企业生产过程中资源损失的价值;环境损害价值是指企业的资源流转过程中,资源消耗、废弃物排放等导致的环境与生态损害评估值;资源附加值指资源经过各环节后的价值增量,涵盖利润或税收等。材料流成本是指各生产环节中所消耗的材料、能源等成本;在材料流成本基础上,加上本环节的人工费、制造费等,可构成物质流成本。如果进一步考虑废弃物对环境损害的评估值,则物质流成本转变成资源流成本。

三.资源价值流的计算与分析

(一)资源价值流计算的基本原理

资源价值流的计算是基于企业制造过程中材料、能源的投入、生产、消耗及转化为产品的流量管理理论,跟踪资源实物数量变化,提供资源全流程物量和价值信息的计算。它将企业的内部资源流转划分成若干,其原理如图2所示[4]。

图2 资源价值流计算的基本原理

图2中,依据资源流转平衡原理,将产品生产过程划分为若干物量中心,按材料、能源在各物量中心之间的流动情况,分别计算各物量中心输出的合格品和废弃物成本,为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价值提供有用的信息。

2.资源价值流的计算与分析方法

根据资源价值流的计算原理,以物质流分析及资源物量流转平衡规律为基础,结合成本核算方法中的“逐步结转法”,辅之以价格、成本等信息,可构建资源价值流转的基本计算模型[5] :

RVi=RAVi+RUVi+WLVi+WEVi (1)

公式(1)中,RVi为第i流程环节的资源流转价值;RAVi为第i流程环节的资源流转附加价值;RUVi为第i流程环节的资源流转有效利用价值;WLVi为第i流程环节的资源损失价值;WEVi为第i流程环节的资源消耗及废弃物外部环境损害价值。

公式左边为某流程环节的资源流转价值,右边反映其价值构成类型。理想的状态是降低废弃物损失成本,并向资源有效利用价值转化,增加利润或经济增加值,同时使废弃物排放量减少,外部环境损害价值降低。资源流转附加值核算相对独立,其主要目的是核算企业产品在形成过程中的价值增值环节。

对企业生产流程而言,其资源流转价值的计算则侧重于资源流转成本的分配。以资源价值概念为基础,可构建公式(1)右边除资源流转附加值外的另外三类价值的计算与分析内容:

(1)内部资源价值流的计算。以各物量中心输出端的主要资源(或元素)的流向含量为分配标准,可计算产品(或半成品)资源有效利用价值与废弃物损失价值。具体计算公式为:

RUVi=MCi+PCi+OCiQpi+Qwi×Qpi (2)

WLVi=MCi+PCi+OCiQpi+Qwi×Qwi (3)

其中,MCi为第i流程环节的材料及能源输入的直接成本价值;PCi为第i流程环节的人工等直接成本价值;OCi为第i流程环节的制造费用等间接成本价值;Qpi为第i流程环节的合格品特定物质(或元素)含量;Qwi为第i流程环节的废弃物特定物质(或元素)含量。

公式(2)及公式(3)为企业内部各生产环节或物量中心资源有效利用价值和废弃物损失价值的计算方法。它根据各环节输入的材料及能源成本、人工及制造费用等资源分配成资源有效价值和废弃物损失价值,可从中找出资源损失严重的环节和具置,发现改善经济与环境业绩的契机。

(2)环境影响外部损害价值的计算。废弃物排放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外部损害价值的计算,其目的是反映企业排放废弃物所应承担的社会成本,揭示企业对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履行状况。因我国暂无此方面的评价标准,为此可借鉴日本的LIME[6](Life-cycle Impact Assessment Method based on Endpoint modeling )评价方法,其公式为:

WEVi=∑m,ni=1,j=1WEIij×UEVij (4)

WEIij为第i流程环节第j种废弃物质的含量或数量; UEVij为第i流程环节第j种物质的单位环境损害价值。

综上所述,资源价值流的计算与分析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原材料、能源等物质在企业内部不同空间发生的位移进行价值确认、计量、报告、分析和评价,并参与循环经济决策与控制。它将“资源流转价值计算”、“外部损害价值评估”方法进行融合集成,共同构成资源价值流计算与分析的方法体系 [7] 。

图3 某企业氧化铝生产物质流图

四、资源价值在氧化铝生产中的计算与分析

(一)氧化铝生产工艺流程及物量中心的确定

氧化铝生产由铝土矿经过若干工序加工后,最终生产出氧化铝产品。以某厂氧化铝生产为例[8],其工艺流程及其物质的输入、输出情况如图3所示。根据氧化铝生产各工序的物质输入与输出情况,可将其划分成若干个物量中心(如图中的原配料、烧成脱硅等),以便确定各物量中心的物质输入与输出数量,并计算其资源的合格品价值和废弃物损失价值。(二)各物量中心资源价值的计算及分析

由图3可知,贯穿各物量中心始终的主要物质是氧化铝(元素),并形成链环物质流。据此,可依据各物量中心流入、流出物质流向及技术部门提供的氧化铝含量分别确定合格品(氧化铝产品)、废弃物中所含氧化铝的数量。

依据该企业的相关数据(月数据),可计算各物量中心输出资源的有效利用价值及废弃物损失价值。以烧成脱硅物量中心为例,其计算步骤如下:

(1)通过计算得出的原配料物量中心数据(计算过程略),可知转入烧成脱硅物量中心的材料、人工及其他费用分别为4842万元、322万元、66万元;根据财务部门提供的有关财务数据,可知本物量中心新投入的资源为:人工费690万元,其他费用1210万元。

(2)根据图3及技术部门提供的流量及氧化铝含量数据,可计算(计算过程略)出合格品及废弃物中氧化铝的数量分别为62114吨、11286吨。

(3)根据公式(2)及公式(3),烧成脱硅物量中心输出的资源有效利用价值及废弃物损失价值分别为:

资源有效利用价值(脱硅溢流价值)=4842+(322+690)+(66+1210)62114+11286×62114

=6034(万元)

废弃物损失价值(赤泥中损失的氧化铝价值)=4842+(322+690)+(66+1210)62114+11286×11286=1096(万元),其余物量中心资源价值的计算可依此类推。

在资源流内部损失的基础上,依据物量中心排放的废弃物种类及数量,确定其外部环境损害价值。如烧成脱硅物量中心赤泥外部损害价值计算如下:

根据公式(4)及日本的LIME方法,可查得赤泥的单位环境损害价值为0.008元/吨,则该物量中心赤泥的外部损害价值为:

11286×0.008=90(万元)

按此方法,可计算其余物量中心废弃物的外部损害价值。通过上述计算过程及结果,可绘制氧化铝生产的资源价值流图(见图4)。

图4显示,废弃物损失主要产生于烧成脱硅、一溶沉降和二溶沉降三个物量中心,它们是节能减排改善的重点,其中烧成脱硅内部资源价值损失最大,如果企业通过改善生产工艺方案,使内部资源损失价值降低,则可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同时社会成本(即外部损害成本)也不会增加。二溶沉降物量中心产生的废弃物外部损害成本较大,企业如果不予重视,可能会发生环境负债,即未来承担因外部环境损害需赔偿的成本。因此,企业应通过设备投资、工艺流程的改善来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它虽然会增加企业成本,减少企业利润,但利润的减少可能会小于外部损害成本的减少,企业同样可获得未来经济利益。如果进一步分析其改善的具体项目,废弃物损失中的材料成本所占比重较大,分别为744万元、308万元、252万元,三者合计为1304万元,是循环经济改善的重中之重。为此,企业可考虑采用更新材料、更换设备、加强管理或增加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等措施,改善材料消耗及废弃状况,达到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资源化”的目标。

五、结 论

资源价值流的计量以成本会计学理论为基础,吸收工业生态学相关理论与方法,按照循环经济的物质流路线,跟踪、描绘资源的价值流动,对企业循环经济活动进行价值反映与评价,并参与循环经济分析与决策。它与传统成本会计相比,其概念结构、计量方法、流转模式、数据处理等方面皆有较大的突破与创新。“资源价值”扩展至企业外部成本,计量基础采用资源内部价值与外部损害价值相结合的原则,价值流转采用循环模式;数据处理流程采用物质流路线的方式,这些内容是传统成本学理论与方法的一种扩展。同时,根据资源价值流转情况,可进一步计算资源输入指标、资源流转循环指标、资源输出指标。这些指标的应用可为企业的环境管理、循环经济发展路径及物质流路线的优化提供决策参考,也为国家制定循环经济政策,进行环境经济核算,评价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产生的影响,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图4 某企业氧化铝生产资源价值流图(单位:万元)(月数据)

参考文献:

[1]编委会. 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钢铁企业[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128-131.

[2]毛建素,陆钟武.物质循环流动与价值流动[J].材料与冶金学报,2003,(6):157-160.

[3]沈镭,刘晓洁.资源流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探析[J].资源科学,2006,(3),9-16.

[4]M Strobe, C Redmann. Flow cost accounting, an accounting approach based on the actual flows of materials [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ccounting: 2002,(12):345-356.

[5]金友良.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资源价值流转核算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1,(1):154.

[6]大正克.中国における境会研究の生成と状-中国の境保全策とその日中力にさせて[M].东京:アジア研究社,2002:181-183.

[7]肖序,金友良.论资源价值流会计的构建――以流程制造企业循环经济为例[J].财经研究,2008,(10):128.

[8]肖序,金友良等. 以价值流分析为基础开展中国铝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评价体系研究[R].长沙:中南大学商学院,2009.

Research on the Measurement of Resources Value in the Circulation Economy: Take the Aluminum Oxide Production as an Example

JIN You-liang

(Business school,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