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范文1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0--02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的道德品质也应该随之提升,一个健康的人格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优良的品德,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从学生的认知、感情、意志等多方面出发,使他们的品格得到和谐的发展。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走向越来越孤立,使得其教学效果不理想,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构建一个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体系,真正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及设置内容与形式
(1)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一是教育指引性要积极明确。隐性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要明确和坚定方向,其教育的对象主要是针对高校的学生,不分阶级的都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但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内容等方面一定要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质,在高校中,要帮助学生树立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围绕爱国主义教育而开展,进行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民族的精神教育。二是在教育过程中要潜移默化。在教育中,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理念和内容都要渗透到课程教学中,以感性的教育来激发学生的道德品性,对教育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三是教育方法要科学全面可操作。在开展教育活动时,要全面、系统的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例如人格魅力感召法、隐性暗示法等,从而确保发挥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功效。
(2)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一是符合社会主义价值体系。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其本身有明确的目的性和突出的先进性,有着浓郁的政治色彩。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坚决反对与相悖的理论,同时要坚持社会主义教育,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树立学生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二是务必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也是我们在开展任何工作时,必须要遵循的准则之一。我们要设置具有强烈功效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客观评价和优化各种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资源的功能,且不能夸大或缩小资源。在实际课程设置上,我们要根据每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特定意义,来有效地运用它。三是设置要覆盖全面,切忌以点带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构成是由若干的相互联系的子系统而构成的有机整体,课程有着不同的层次和类型,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我们要充分的利用各层类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全面推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才能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在高校中,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和责任人,应该监督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能的使用情况,激发全体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责任意识,合理并全面的利用教育资源。四是课程设置做到“细水长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的是情感、实践上的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受教育者感受到在情感、思想上的熏陶,实现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作为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教育工作,深入细致地开展实践活动,并逐步建立完善教育课程的长效机制。五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我们就要开展不同的教育工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不同的形态存在,但其都有着各自的性质和特点,我们要立足于这种差异,结合学生的思想性格特征,切实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六是不可“闭门造车”,要有联系和发展的思想。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要实现资源的共享,这是因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其需要不断与外界的其他系统之间进行信息的交流,实现不同信息资源的互补和动态交流。因此,高校要根据整个人类资源市场,加强区域之间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合作,并可以通过利用国外的市场资源来为学生提供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技术设置
一是实践设置。思想道德教育要重视实践教育,在课堂教育中,我们要以实践教育为主,注重学生的自觉性和实践性,在实践中加强道德知识的传授,同时也要建构科学的、完善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者要组织学生自主参与,关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参与性,仔细研究受教育者的积极主动性,强调受教育者的主动探索。特别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为了促进大学生成长,就要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结合起来,以实践为教材,不断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有准备的走向社会,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并且随着社会实践内容不断丰富,学生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环境。
二是校园文化建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环境,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环境其实也就是高校的校园文化建构,包括物质环境建构的和文化环境的建构。所谓的物质环境,就是与学校的师生相关的一切物质条件,包括学习、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这些物质环境需要学校来设计,包括校园建筑布局、设施布局、绿化工作等,良好和谐的环境氛围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物质环境设计也是学校教育活动的组成部分。文化环境可以是从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音体设备等,多设置校园文化的景点,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美好的道德情操。另外,为了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就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例如在学术、科技、文艺等方面,活动,将德育、智育、美育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活跃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是校园规章制度建构。校园制度的设计是围绕一定目标来规范校园体系,学校要有计划、有组织制定合理的制度,以制度来约束学校的师生和职工的行为,制度能够保证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学生的行为,制度要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强调法律规范,以其权威性来维护校园正常秩序。同时要强化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要引进高素质人才,培训一批优良的师资队伍,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水平。
3、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授课对象区别性设置
一是经济困难学生。在高校中会有一些贫困生,这些贫困生大多是出自生活支出低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家庭,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难于承担起教育费用或基本生活费,无法不保障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这类学生的思想会存在很多的共性。首先,贫困生大多会有一种自卑的心理,这主要是由于贫困生承受着较大的贫困压力和生活负担,使他们非常抑郁、痛苦,这部分学生的内心很敏感,这种自卑的心理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甚至丧失生活的勇气。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环境,就要设置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的健康教育来让学生能够适应新的环境。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贫困学生的境况,加强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和精神资助,帮助贫困生走出心理阴影。学校要设置一些物质资助的制度,健全助学体系,加强对贫困生的物质资助。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范文2
1.学校重视程度不一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职院校承担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必要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基础,熟练掌握主干技术,侧重知识的实际应用,重视实务知识的学习,强化学生们职业技能的训练。在这种培养目标的驱使下,有的高职院校对思政教育课程(以下简称思政课)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思政课课时缩水、教师不专业、学生忙应付的局面。
2.课程设置长短不一
在我国,一般的高职院校学制为三年,学生在校的前两年主要是学习专业理论课和公共基础课,不少学校为保证专业课的学习时限,包括思政课在内的一些公共课学时往往被刻意压缩。如根据国家文件要求,高职院校需开设三门思政课,其中要保证每周3学时的思修课教学时数,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要达到每周4学时,据相关调查,我国不少高职院校在安排思政课时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缩水。缩水后的思政课学时,同时还可能收到见习或实习的影响,在课时上也不能保证足额完成。
3.教师授课方式不一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各高职院校开设的思政课,作为承担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任务的老师,他们是思政课堂上的主导者。为达到思政课在高职院校特殊的育人效果,一个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团队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全力打造一只既有坚定思想,又能与时俱进,既有坚实的思政理论知识、又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的教学团队。这个团队能把枯燥的思政课变成活泼有吸引力的课程,提高大学生们的兴趣,让他们喜欢上这些课程。
4.学生学习兴趣不一
长期以来,由于高职院校自身的重实践教学、技能培训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得大学生们对专业课之外的课程缺乏一定的兴趣,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也是硬着头皮上课,对一些公共课例如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思政课等重视程度不够,认为这些课是在浪费学生们的精力,这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同学上课不积极,没有学习兴趣,甚至逃课的现象。鉴于以上种种现象的存在,要改变思政课堂上的种种弊端,就必须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当前众多高校的课程都在进行课程改革,改革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作为高职院校所有专业都开设的思政课,也必须要进行相应的改革。目前,我国学术界针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的改革策略有很多,本文提出的改革策略是在通过大量的调查之后得出的结果,以期对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为摸清高职院校教师的授课情况,针对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我们网上进行了相关的调查。通过调查100名学生,让学生填写调查表格,回收表格93份,回收率达到93%。通过调查数据显示,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存在对学生状况了解少、课堂有闲暇时间、不征求学生意见、授课内容枯燥等问题,这些方面是需要我们思政教师去改进的。思政课的改革不仅是作为课堂主导的思政教师的改革,还应该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的改革,思政课在教学方式上应更加灵活,要适时让学生们走出课堂去感受思政教育,例如,走进法院,参观革命烈士公墓、走进孤儿院等等。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上思政课上的突出问题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目的并不明确,只有少量的17%的学生为了学习知识,只有9%的学生为了接受思想教育。由此可见,大量的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目的不清楚,这也就会导致上课时教师的授课效果不明显。所以,高职院校应明确思政课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通过第一节课来使学生们认识到思政课的重要性,还应该在开学之初,在校园里多多宣传思政课,为思政课走进课堂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课程改革要注意的问题
1.学校明确目标
高职院校要把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主线,将职业能力培养作为一切课程的首要目标。因此,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的公共课就也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为课程目标,努力把思政课和学生们的职业能力结合起来,使学生们充分认识到思政课对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是有重要意义的。把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相挂钩,使学生们认识到职业能力卓越,但是思想不过关,用人单位也不会青睐的。例如: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学生在学校安排实习的时候害怕吃苦、担心受累而自己选择实习单位,这明显是思想不过关的表现。目前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的时候重视学生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他们在衡量人才上有自己的一套标准:无才无德的坚决不用,有才无德的限制使用,有德无才的培养使用,有德有才的大胆重用。
2.教师把握好方向
通过调查表明,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众多的高职生对思政课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丧失兴趣,改革是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新的力量源泉。高职思政课想受到大学生们的欢迎,必须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思政知识的传授与育人密切结合,明确学生们的学习目的,主动征求学生们的意见,让学生把知识和社会实际相结合。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是必要的,作为思政课的主导者教师必须改革以往的原始课程教学方式,应该以思政课的知识系统为导向,通过灵活的课堂活动、学生机智问答、小组讨论等突出思政知识,让学生们感受到专业课外课程的吸引力。切实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要把握好学生学习方向。在保证学习方向的前提下充分给学生自由,让学生自主学习,重点发掘思政课的知识精髓,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建立起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体系,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其中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范文3
关键词 主题化 中职 政治思想课程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1 中职学校政治思想教育课程现状
1.1 学教主体不明确
现在教与学的通病是学教过程中的主客颠倒,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则在下面默默地听讲。在课堂上本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现在的教育方式俨然把教师当成课堂的主体。这样的教学方式离素质教育越来越远,教师和学生同时成为当下教育体制的一种工具。这样对教师和学生极为不利,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白白耗费了许多的精力而没有收获,学生也学不到真正的东西,还丧失了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完完全全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学生没有学习课程的主动,教师又没有提供更合理的教学方法。由于学教主体不明确,让教育改革的步伐越来越缓慢,长此以往中国的教育制度必然更加不合理,会对新一代的学生造成学业上的危害。
1.2 学教方式不合理
主题化思想政治的教育是一门相对其他知识性学科更灵活、更生动,含有更少的知识含量却能够直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人际关系交往能力的学科,它还能间接地影响到我们以后在工作中的走向。因此说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门离我们最近的学科,它不需要我们付出多少的心血,却对我们将来很有用。这决定了在对思想道德的授课中一定要保持课堂氛围的生动,增加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目前关于思想道德教学的方式不适合,课堂氛围没有生动的气氛,反而很严肃和紧张。教师对学生要求很高,完完全全把思想道德课程知识化,缺少互动和交流,学生们则对这样的授课方式很反感,经常采取逃课的坏习惯。正是由于授课方式的不合理,让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也是倍感无聊的。
1.3 学习效果不理想
由于教学主客体倒置,加上讲课方式的不合理,课堂气氛无聊,学生养成了逃课、上课不听讲的坏习惯,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学不到真正的东西,教师也觉得很没有成就感。这些原因造成了学习效果是很不理想的,理想的教学效果是教师能从教课的过程享受巨大的精神上的回报,会因为自己的教课给学生带来的收获感到欣喜和满足,另一方面,对学生而言,学生能喜欢上课,从老师的讲课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和修养。而现实的学习效果是很不理想的,老师和学生都没有从教课和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反而会因为上课觉得厌烦、枯燥和无趣。
2 主题化教育的优势与机理
2.1 主题化教育相关理论
主题化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题,而不是把教育本身作为重点的发展对象。学生是学习的主题,这对学生的要求是要有足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主题化教育的目的是立足于将学生培养成有道德有价值的个人,学生有自主学习、成就自我的能力和素质。学生应在主题化教育的学习中增加学习的经验、体验生活的乐趣,增进人际的交往,培养健全的人格和思想,从而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主题化教育的终极意义。主题化教育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着素质教育的本质内容,旨在培养真、善、美和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知识体系,促使教育制度的改革。
2.2 主题化教育实施条件分析
若要有效地实行主题化思想教育,需要各方面因素的积极配合,这些因素包括:教师的勤教、学生的善学,正确合理的教学体制和教学方式。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对学生起到点拨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对课程的把握到位,积极对学生负责,有重点、有侧重地将学习传授给同学们。对于学生来说,要努力地提高对学习的兴趣,积极地配合老师的讲课,培养自身的素质、提升自己的能力,这都是至关重要的。此外要改革教学方式,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同时也要积极配合教师的讲课方式。还有至关重要的是要改革现有的教育体制,不能以功利的心态对待主题性思想的学习,也不能总为考试得高分而学习,以功利的心态对待学习的效果必然是令人失望的,学习的过程也必然是被动的。
2.3 主题化教育实施框架
对于主题化教育方案的实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校对主题化思想教育的积极整顿、教师教学的反思和学生对教育的期待。对于学校来说,领导要积极地探讨此学科的重要项目和基本的学科走势,在教育体制下积极地整顿和探索学与教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写出来,作为改革的典例和方案;教师们也要积极地反思教课过程中的障碍,分析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采取多角度、多路径地对课堂的授课方式进行整合和改动,力争让学生学到真正的东西;学生则应该提出自己的建议,希望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授课方式以及想学到什么内容,增进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强化学习效果。
3 主题化背景下政治思想课程改革对策
3.1 课程内容的选取
课程内容的选取要新颖,能广泛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其乐融融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们乐学、爱学,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这是最重要的。关于思想道德的教育,教师可以选择实事案例作为教课的素材,一方面可以引起大家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能提高学习的效果。
3.2 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
课程教育的改革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必须要时刻反省现存制度中出现的问题,多加改进才会让教育方式更加完美。这些改革既包括学校的侧重点上的改革,还有老师授课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必须要全面、全方位地对主题性道德教育进行改革,才能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从整体规划好的实施框架出发,提高改革速度,加大改革力度。
3.3 课程教学活动的转化
最好的教学方式是寓教于乐,就是在学生快乐、课堂活跃的氛围里学好所学的课程,对主题化思想政治的教育,是可以实现这一思路的。因为快乐和学习是不冲突的,快乐学习是一种能力。教学活动的转化是很有必要的,这能大大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课堂的生动性,也能真正地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对主题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对教育的改革是一种极大的推动作用。
3.4 课程考核方式的变化
考核方式从客观上讲决定了同学们对待学科的态度,或者说考核的方式就是学生学习的侧重点,这对学生的发展是很不利的,现在的考核方式多为闭卷考试,即使是开卷考试也有严格的规范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造力。主题性道德思想的学习,不该有严格的条条框框对学生加以束缚,改变了考核的方式,能大大地缓解同学们的学习压力,这对教育本身是有好处的。
4 结语
加快对中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改革是教育迈向成熟的重要一步,是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从主观上提高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这能大大加速我国在教育制度改革中的步伐,实现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是很重要的,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切实地重视起这个问题,为中职思想政治课程的改革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荣生.浅议中职学生的思想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
[2] 林胜德.人本教育思想与中职思想政治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
[3] 陈静.浅谈德育课程的模块化教学[J].职业教育研究,2008(3).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范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毕业实习模式;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1-0229-02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还要用于指导实践,认识才会起到真正意义上的作用。大学生通过3年的理论学习,在最后1年里通过毕业实习,才能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更深的理解和巩固,也是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工作平台的一个必要阶段。非师范类的学生需要到各个企业工厂或者政府工作岗位实习,师范类学生则需要到各个中学参加实地教学工作的实习。为了能够进一步得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类学生毕业实习更加有效的模式,我们就传统意义上已经实施的实习模式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实习模式。
一、传统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实习的模式
从时间上,大多数学校将毕业实习的时间定在了大学四年级的第二学期,实习的时间为3—4周,基本上以1个月为标准时间,从3月中旬开始,到4月中旬结束。以实习基地的值班时间为标准,早晨出早操时间到学校,中午12点到14:30休息,下午17:30以后下班。近一两年以来,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各个学校又将毕业实习的实践作了进一步调整,由1个月延长到1个学期,在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里结束所有的课程,大学四年级第一个学期全部用于毕业生的实习。
从内容上,主要有批改作业、听课、授课和班主任工作实习等几个方面的实习内容。
批改作业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实习内容相对简单一些,没有数学、化学、物理和语文等科目那么多的作业需要批改。从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方面来讲,实习单位一般不会给毕业实习生安排毕业班的授课,大多数都是初中一二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初中一二年级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要以思想品德为主,大多数作业和问题都在课堂上当堂处理和解决了。因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批改作业的任务相对要少一些。
听课方面。除了批改作业以外,实习生还有一个听课的环节,基本上都是围绕所在中学的指导教师随堂听课。这个环节是思想政治教育实习生的所有实习环节中最完整的一个环节,基本上只要是有指导教师的课,都会随堂去听,指导教师在哪个班上课,实习生就会到哪个班听课,从中会感受到指导教师如何在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群体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从感官上,实习生会有一个宏观的感受和收获。指导教师负责的话,也会安排实习生去听听实习单位其他它较为出色的教师的课程,或者跨学科听课等。
授课方面,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一般都会因为害怕打乱了自己的教学计划或者影响了自己的教学效果,很少给实习生安排讲课,基本上都是在实习时间快要结束的一两节课里,让实习生讲一到两节课。有的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较为负责,会在实习生听课一两周后,把所有的教学任务都交给实习生,这种情况下,有些指导教师会随堂听课,随时给实习生提出各种指导意见,也会出现一些指导教师,把教学任务交给实习生后,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把空余出来的时间用于自己的私人事情上,而忽略了指导实习生的重要任务。尤其在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毕业实习时间的延长,实习单位会出现很多类似“全权放手”的指导教师,最后导致的结果是,通过一个学期的实习,毕业生除了锻炼了自己上讲台授课的胆量以外,没有多大的收获和进步。
班主任工作的实习方面,毕业生只能是体会和间接的实习,不论是一个月的实习还是一个学期的实习时间,毕业生都会因为是实习教师,而被学生忽视。班主任的日常工作是建立在与学生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展开的,再加上有些日常的班级事务工作,学生都会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班主任才能“做主”,例如请假、打扫卫生的安排、班级纪律的维持和管理等。而指导教师一般都只是领着实习生在早晚自习的时间里感受一些如何管理班级方式和方法。也有些指导教师会安排实习生随堂参加班会,或者让实习生组织开展主题班会。班会也是实习生在班主任工作实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无论从直观还是从感官方面,都能够给实习生带来很大的收获和进步。而有些指导教师却在放手与不放手之间徘徊或者游离,让实习生一会儿是观众,一会又是演员,从而得不到实习的成长和进步。还有些指导教师则会袖手旁观,把所有的日常班级管理工作都交给实习生,这种方式也能够给毕业生的实习带来微小的收获,但也会由于缺乏及时的指导而没有多大的进步。
综上,传统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实习模式有变化,但仅仅是延长了实习的时间,没有从实质上改变实习的模式,因而,这种实习模式还不能够顺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教育教学发展。
二、新课改背景下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实习模式的创新
根据以上传统实习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类毕业生实习的实效性,提出了LGM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围绕听课(Listen)、指导(Guide)、操作(Manipulate)等三个环节建构的一种实习模式。具体的实施流程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Listen(听课阶段)。按照目前1个学期的实习时间为标准,毕业生到实习单位的前1个月的主要任务是听课。听实习指导教师的课程,同时也听相同专业和不同专业教师的课程,感受不同教师的上课方式,同一教师在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群体中使用的不同教学方法。从感官上接触并熟悉各种上课过程中使用的不同教学方法,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让实习生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风格爱好、讲话方式和语气等,借鉴实习单位各个教师的教学方法,尝试着建立适合于自己并能发挥更优效果的教学方式和风格。
在班主任管理的实习工作中,同样也要让实习生接触每一项班级管理工作,在接触各项班主任管理工作过程中,实习生主要以听为主,听实习指导教师讲解各项班主任管理工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和操作方法。
在这个环节当中,实习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和接触到讲课和班主任管理工作,初步在实习生思维中,建立粗略的操作(Manipulate)印象。
第二,Guide(指导阶段)。在指导阶段里,需要将Manipulate(操作)、Guide(指导)和Listen(听)3个环节结合到一起,让实习生根据已经粗略建立起来的上课印象,亲自给学生讲课,在实习指导教师的安排下,先就某一个固定的班级,让实习生持续讲课即操作,指导教师随堂听讲,课后根据实习生讲课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进行详细的指导,另外,安排实习生在同一个星期里,除了自己上课以外,还要跟随指导教师听指导教师给其他班级讲课,或者安排实习生听其他不同专业和不同班级老师的讲课,结合自己的讲课感受,进行比较,在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逐步熟悉讲课的流程,建立完整的上课思维模式和自己最优的上课风格。总体来讲,就是操作(讲课)、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听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其他专业老师的讲课、再自己讲课,即M—L和G—M的往返循环模式。在这个环节里,可以让实习生逐渐纠正自己在实习上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也可以让实习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关于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实习任务,同样也按照这种模式逐步开展,逐步熟悉和提高实习生的班主任管理能力。
第三,Manpulate(操作阶段)。在剩下的1个月里,实习指导教师专门指定一个班级,让实习生当班主任并亲自上课,指导教师没有必要再花时间给实习生指导或者要求实习生听课。在这个环节里让实习生单独担任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任务,让实习生根据听课和指导阶段的印象,亲身经历并操作每一项工作任务,逐步建立自己的最优上课方式和风格。
三、LGM模式的实践
LGM模式的具体实践需要高校实习生带队指导教师、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和实习生的共同配合才能够发挥最佳的效果。当师范类院校和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合作协议以后,实习单位必须要按照LGM实习模式合理安排时间和任务,高校带队指导教师同样也要定期检查和监督实习工作的开展,实习生也可以将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实习指导教师或者高校实习带队指导教师,力求在三方共同的协作下提高毕业生实习的实效性。
为了确保LGM模式发挥最优实效性,实习生在最初的两个环节里,必须要配备一个笔记本,及时记录各种有益于提高自己能力的知识点、方法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在不断积累和反思中,最后在操作阶段加以实用和巩固,全面提高毕业生实习的时效性。
经费方面,高校和实习单位可以考虑给实习生提供一些车费、伙食费和教学必需品的相关费用,提高实习生实习的积极性和进去性,同时也能够让一些家庭较为贫困的实习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实习工作当中去,从而能够更进一步提高实习的时效性。
综上所述,新课改实施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应该结合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围绕Listen、Guide和Manipulate三个环节做好实习工作,只有在LGM模式的运行下,才能成为真正具有时效性的实习,从而使毕业生参加工作后,无须再通过培训就能胜任各种教学工作和任务。
参考文献:
[1] 卢金钟,博迪.基于就业导向的毕业实习创新模式探索——以内蒙古工业大学商学院为例[EB/OL].论天下http://
/product.free.10033462.4/,2010.9
[2] 唐陶富,魏冬云.创新医学实习管理模式 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J].转化医学杂志,2012,(1).
[3] 清新职校创新实习模式提升就业质量[N].清远日报,2012-10-09.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范文5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改革;课改现状;对策分析
进入21世纪新的历史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给高中政治教师的自身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形势的变化,积极参与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转换教师角色,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改革过程中的现状分析
1.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目标等领会不深
新课程改革的主战场在课堂,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基,课堂教学质量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试金石,其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课堂教学效果来源于教学理念的更新,没有正确的教学理念作向导,就不会有自觉而有效的教学实践。例如,有些老师为了贯彻新课改“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意识,将“启发式”教学片面理解成“问答式”教学,教学的大部分时间用来向学生提问,而使学生能够回答的无非是“对”、“是”、“不对”、“不是”等毫无启发性的答案,整节课下来,不但学生学不到什么知识,一无所获,而且还增加了学生的骄傲。
2.教师教学方式方法仍未积极创新,教师依旧根据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按部就班单向传递知识
教师教学方式单一,依旧采取简单按部就班式的传递知识。高中思想政治对新教材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去除以往“偏、难、繁、旧”的知识,简化了教学内容、设计了不少的探究问题,让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但是目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未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合作共同研究解决问题。
二、原因分析
1.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忽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地位
升学率成为学校难以卸载的包袱,为了追求有效升学,扩大学校的知名度与社会影响力,导致学校过分强调应试教育。另外学校教师为了自身利益或迫于社会压力不得不重智轻德,使教学演变为功利化的简单知识学习过程。新课程改革进行以来,这种重智轻德的现状依旧没有改变,仍是口号上高喊“重视、加强德育教育”,实践中仍以应试教育为主。
2.传统课程的束缚,盲目推崇智育,教师被动教学,违背新课改教学理念
传统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目标存在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忽视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长期以来形成我国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传统。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关注每一位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但是在传统课程的束缚下,教师仍然被动教学,仍然采取精英式的教学模式,把考试成绩作为划分学生的标准,严重违背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3.传统的教师评价机制滞后,高中教师教学负担重,压力大
传统教师评价主要是一种终结性评价,重视教师教学的最终结果,忽略教师教学的具体过程。传统评价机制导致了高中教师教学负担重、压力大。难以有效促进教师积极工作,不利于教师间的团结合作。
4.教师培训方式单一,难以有效引导教师适应新课改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以来,对教师培训仅停留在集中对教师进行规模化的授课学习,促进教师了解为什么要课改,知道课改改什么的层面上。但是怎么改却是很多教师所困惑的,因为新课改强调的“三维目标”和以往“以传递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呈现出太多的不同观念、模式、流程、方式的不同,高中教师需要通过一堂堂具体的课来理解和融入新课改。
三、深入开展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的对策
(一)摈弃传统教育观念,变革传统教师评价机制
1.教师要树立创新的教育观念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摒弃传统教育观念,以前瞻的眼光,突破传统,打破条条框框,以独立人格和批判精神,不断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方法,真正树立创新教育的思想。
2.变革传统教师评价机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即由管理教师评价转变为发展性教师评价,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1)建立多元化的教师评价制度
教师教学工作与教学效果的评价不应该只由学校管理者或者是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能够从多渠道、多角度获取评价信息,更好的反思和改进教学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2)主张评价机制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传统的教师评价机制注重从学生考试的分数和学校升学率上考察教师的教学效果,直接把学生的分数作为教师评价的唯一标准。新的评价机制应更加注重考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各种环节的安排与教学活动是否符合新课改理念,采用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另外也应重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教师自评与同行之间的相互评价,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3)教师评价机制内容应多维化
传统教师评价的内容集中体现为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评价的依据局限于学生的学生的学业成绩,甚至可能简化为:谁的班级学生成绩好,谁就是优秀教师。新的教师评价机制必须改变这种僵化的评价模式,集中对教师的教学和教师的基本素质进行评价,促使评价的范围扩大。
(二)加大对的教师培训力度,引导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提升教师技能
1.直面教师困境,引导教师掌握教学技能
高中新课改在各省市陆续展开后,教师的培训也相继进行。作为一名高中教师,参与一线的教学工作者,高中政治教师对于课改新理念以及新课改的教学目标能够深入掌握。但是高中政治教师对于如何上好新课程却难以把握,这一行动性问题正是高中政治教师所面临的困境。
(1)将来自不同地区与和学校的老师混合编组,采取微格教学的方式,要求每位教师在培训期间展示一课时的片段教学,使学员之间自评与互评,为教师搭建交流平台,使教师明白自身差异,学习优秀教师教学经验。
(2)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自己做、相互说、专家点评等方法,在集体智慧的分享中发现自己和他人差距,开阔教师视野、促进教师思考,调动教师参与新课改的积极性。
2.教师培训团队专业化
教师培训者既要有丰富的教育专业背景和课堂教学实践经验,同时又要熟悉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现状;还要对课程改革的要求精神领会贯通;对高考的动向要掌握。只有把教育理论和中学政治教学实践联系起来的培训者才能为思想政治教师所信服。这样的培训在提高被培训思想政治教师的理论水平的同时又能切实解决好目前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所面临的难题和困惑。
(三)师范院校应转变现有的培养机制,培养适合新型课改的教师
1.培养师范生职业素养,明确师范生职业目标
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教师的摇篮,明确教师的培养目标,将师范生培养的目标着力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师范生培养的最终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教师的知识基础,包括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教师的工作方式,包括探究和合作。
2.完善师范院校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新课改要求高中教师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师范院校要适应新课改发展要求,完善师范院校的课程体系设计,走综合化的师范生培养道路。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材教法三大门类是主要的课程设置。这已不能适应教师教育多元化、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要求。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师范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保证其教学任务的完成,让每位学生都要更多实践训练的机会,实践才是检验教学技能的真理。
参考文献:
[1]于向东,苑德庆,董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121-126.
[2]唐金潮.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历史、现状及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3]教基[2001]17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范文6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贵州省情》课程;理论依据;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引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开放对社会思潮的改变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力和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在新的社会思潮中,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协调的发展,故提出了要在科学的、辩证的思维下创新课程设置,如果忽视了科学、辩证的精神,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脱离了科学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化相适应,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置不能仅限于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等内容,这难于适应大学生思想变化的潮流,而是要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有所突破和创新,在培养大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怀的同时,让大学生们通过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了解家乡、了解祖国的人文、地理、自然资源等知识而乐于为祖国、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努力学习、乐于奉献。因此,《贵州省情》课程的开设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使新形势下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社会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富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1.课程开设的理论依据
1.1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思想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有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因此,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是指导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指南,同时也是开设《贵州省情》课程的重要理论依据。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培养大学生要辩证的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发展前景,明确作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贵州省情》课程主要以贵州为主体学习贵州的自然、环境、资源及人与自然、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历程和理念,从一侧面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和责任意识,从而调动大学生融入国家和民族伟大事业建设的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全面成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之一,为有效的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输作用,《贵州省情》课程有别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贵州省情》课程的教学目的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相一致的,就是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学习《贵州省情》,树立大学生客观的、辩证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了解贵州,学习贵州,认识贵州的本质特征。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贵州省情》把理论知识与国情教育地方化、国家形势与政策地方化相结合的一门课程,与“形势与政策”教育有机的结合,培养青年大学生善于用科学发展的观点来了解贵州、认识贵州,激发大学生积极为贵州经济社会建设充满政治热情。
1.2新时期育人观念的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运用的观点和方法看待事物、看待社会。大学生作为一个知识群体,对社会的发展和需求都有自己的判断和思维,通过对省的地理环境、发展历史、经济发展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掌握和了解,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掌握当今时代国家和地方发展的概况;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掌握正确的分析和理解国家和地方政策的能力,深刻、正确的观察和理解相关政策,启迪和激发大学生关注贵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发展热情,为实现富民兴黔和后发赶超作出应有的贡献。大学生只有具备了健康的政治激情,才能激发强烈的爱国热情,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伟大使命。因此,《贵州省情》课程的开设,为当代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为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了新的内容,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更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
1.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客观要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中人的思想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要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就因把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的发展变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社会化。《贵州省情》就是一门有关社会发展、进步和人类思想意识作用于社会实践的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题材,它着眼于社会发展和实践相结合,概况了贵州社会发展历史和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当今贵州的政治、经济、人文、地理等的发展形势,拓展大学生社会化程度的一门学科。马克思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在于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本质特征,更重要的是其引导人们采取切实行动,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以注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发展为题材的省情教育,以辩证的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贵州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贵州省情》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全面塑造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不断充实、更新和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社会的认识,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更好的实践意义,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课程开设的现实意义
2.1对学生教育的现实意义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上,要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充实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贵州省情》课程的设置是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的关心和参与意识教育的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必然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毕业以后都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把当代社会发展、变化的内容作为教育的内容,总结社会发展成就,分析社会发展形势,了解社会生活意义,把握社会发展趋势,从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人的社会化程度。要帮助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就要立足于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发展变化,形成正确反映社会发展变化的思想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设置体系要结合省情、国情培养每个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身心文化素质,不要与社会发展相脱节,要对学生进行参与意识、竞争和合作意识的教育,为青年学生参与活动创造条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可课程的设置体系要着眼于每一个学生,创造条件给每一个人展现自我的机会,使学生的专长得以发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应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各种集体活动中主动参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内容丰富,通过《贵州省情》课程的学习,使青年大学生逐步缩短与社会的距离,锻炼其社会活动能力,完善人格。
2.2对社会影响的现实意义
贵州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较为落后,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人才的匮乏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富民兴黔步伐,必须依靠教育,依靠人才。《贵州省情》课程是以贵州省情为研究对象,阐述了贵州省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律。引导贵州当代大学生了解贵州、认识贵州、研究贵州、宣传贵州,加强省情教育,强化对省情的认识,把握省情发展变化的规律,为贵州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献计献策。积极鼓励优秀的大学生乐于为贵州的发展作贡献。
因此,把《贵州省情》纳入了贵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一门新课程是一个创新之举。在新形势下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社会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起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新了让来自全国的学子们全面的了解贵州、认识贵州、建设贵州,宣传贵州的途径。同时,把科学的理论知识融入到贵州社会经济活动的实践之中,激发广大的青年学生和优秀的人才为贵州经济的腾飞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熊宗仁.贵州省情认识的理论探讨与历史述评[J].贵州社会科学.2002,(4):27-30.
[2]薛西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
[3]骆郁廷.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趋势[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3).
[4]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回顾与前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