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

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范文1

[关键词] 农机 专业合作社 现状 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212-01

一、引言

马鞍山市当涂县位于安徽省东部,介于江苏省南京市与本省芜湖市之间,地处长三角城市群顶端,同江苏省江宁、高淳、溧水3县接壤,与江苏省边界线总长度为126.9公里,拥有长江岸线20公里,是安徽省重要的沿江、沿边县份。全县总面积1346平方公里,总人口64.65万,辖10镇4乡。长江黄金水道、皖赣铁路、205国道、314省道和马芜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县城40公里半径范围内有两座机场 ,县城80公里半径范围内有6座长江大桥 ,宁宜城际铁路正在修筑中,芜申运河也正在开挖。水、陆、空交通运输十分快捷。全县耕地面积65万亩,水面47万亩,属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也是全国粮棉生产大县。近年来,当涂县上下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紧紧围绕“全省争第一,中部争十强,全国争百强”的奋斗目标,上下一心,凝神聚力,锐意开拓,顽强拼搏。

二、现状

在省、市的高度重视、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下,当涂县始终坚持把培育、扶持和规范农机专业合作社,促进了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健康发展。

当涂县农机专业合作社目前的现状来说,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除少部分合作社能正常发挥效能外,近60%的合作社几乎是徒有虚名。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成立合作社,国家有补贴,就可以享受一部分国家资金,可以不劳而获;一是成立了合作社,国家就应该扶持,忽略了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这一根本。正是这种思想导致了这些农机专业合作社几年来还停留于松散型组织的状况,以致不能充分发挥合作社应有的作用。

三、改进建议

为改变上述不良状况,促使农机专业合作社走上良性运转轨道,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作用,从而推进农机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有针对性的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1.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重视和扶持。只有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有了足够的重视,给予政策方面的倾斜,体现合作社的优势,才能充分调动合作社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自觉维护好合作社的形象,加强内部建设,强化内部管理。扶持可以实现点、面结合的方式,对于粗放型的合作社,给予少量的资金补助,引导和促进他们规范化运作;对于合作社经营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可以重点奖励,扶持其进一步做大、做强。

2.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题调研,推动有关政策的落实。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扶持,不是靠一个单位一个部门所能办成的,它离不开财政、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的支持,这就需要各部门形成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联动机制与协同效应。在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进程中,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引导合作社发展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在自愿、互利、平等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利益联结方式,不断加强其自身造血机能,促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3.种模式:一是农机大户带动型。二是种粮大户创办型。三是企业团体资本投资创办型。四是村集体领办型。

4.加强农机部门和农艺部门的结合。 农作物的培育和生产管理,离不开农业生产专业技术,为促进农业增产,必须加强农机、农技的有机结合,使他们自觉协同为农业生产服务。如种子的培育,农作物的田间、水肥管理,病虫害的防治等仅仅靠农机一家,是很难顺利完成的。这就需要农机、农技部门摒弃行业偏见,加强沟通协调,同心协力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5.切实做好农机使用培训。 应该继续运用以往发挥过效益的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强对农机使用的培训,如农机化学校(农业机械训练班)和拖拉机驾驶培训学校,一如既往的开展好农机使用技能培训;搞好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努力培训阳光工程学员,扎扎实实的为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进一步加强当涂县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的建设,培养更多的诸如农机操作员、农机修理工及其他专业性或复合型人才。

四、发展前景

农机装备能力的提高和农业生产产业化经营的需求,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

1.农机队伍的不断壮大,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越来越多,造成了农村劳动力极度缺乏,这就需要一种新的劳动力来替代原有的人力,农机化生产正好弥补了这一缺憾。

2.随着农机化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机化生产的应用范围将越来越广,会有力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从产前、产中,一直往产后延伸,几乎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应用农机化生产手段和技术,这就能使更多的劳动力日益从农田里解放出来,劳动力的不断转移,改变了农民原有的生产理念,农民不再死做田,做死田。 而新的农作方式,又促进了新型农民的产生,这就又为农机化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奠定良好基础,能较好促进农机产业化生产的发展。

3.农机产业化经营的成功,将更加刺激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随着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广大农民,从新型农业生产中尝到了越来越多的甜头,这促使一部分农民自觉加入农机产业化经营的行列。

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范文2

关键

>> 发展有机蔬菜生产势在必行 有机蔬菜 发展设施蔬菜,构建绿色有机蔬菜村 绿色、有机蔬菜种植技术探讨 有机蔬菜土壤培肥技术的探讨 探讨有机蔬菜的种植技术 武汉有机蔬菜发展现状分析 发展有机蔬菜种植的前景分析 有机蔬菜种植发展前景分析 有机蔬菜种植技术 有机蔬菜生产十二要素 有机蔬菜投资难题 有机蔬菜的故事 有机蔬菜的营销 有机蔬菜绝对安全吗 有机蔬菜生产技术 蔬菜,还是有机的好 论有机蔬菜"土壤病" 有机蔬菜的种植技术 加快辽宁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发展的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 王晓茹.发展绿色、有机蔬菜的意义与途径[J].现代农业科技,2007(1):42.

[5] 有机蔬菜种植技术[EB/OL].[2014-02-28].http://.cn/User_Doc/30383/News/3205/20127251215101876303831.htm.

[6] 杜永臣,胡鸿,刘凤权.美国有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启示[J].中国蔬菜,2010(19):9-11.

[7] 强百发.中韩有机农业的发展:比较与借鉴[J].科技管理研究,2009(8):79-83.

[8] 李伟勇,刘建平,李展彬.有机蔬菜种植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8):138,142.

[9] 于丁巧.有机蔬菜种植问题――以北京市和泰安市为例[J].农家科技,2011(S2):33.

[10] 黄锦明,郑卓辉,刘泽林.有机蔬菜种植的可持续发展[J].广东农业科学,2008(9):186-187.

[11] 李知军,孙诗明.浅谈有机蔬菜的种植[J].中国农业信息,2013(19):70.

[12] 李润根,廖振军.江西省有机蔬菜发展对策探讨[J].长江蔬菜,2005(12):6-8.

[13] 王子强,刘合昌,马明敏,等.对发展有机蔬菜的认识与对策探讨[J].中国果菜,2006(1):31-32.

[14] 马超,王天文,文林宏,等.贵州省发展有机蔬菜的优势及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09(6):179-181.

[15] 方志权.上海发展有机蔬菜的实践与思考[J].经济地理,2002(S1):40-43.

[16] 康起亮.广州市有机蔬菜发展现状及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6(6):98-99.

[17] 汪李平,刘义满,周国林.有机蔬菜――水生蔬菜生产技术规程[J].长江蔬菜,2014(1):5-10.

[18] 张坤朋,梁彦兰,王景顺,等.豫北地区有机蔬菜病虫害发生与控制技术探析[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3(6):44-46.

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范文3

关键词: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近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国家对祖国医学的扶持力度也越来越大,中医学的源远流长使得我国有一个由来已久的产业,那就是中药材产业[1]。中医依托着中药材而存在,因此中药材的发展前景也就不言而喻[2]。中药材产业相较于其他产业,在我国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它拥有厚实的发展基础以及绝对有利的发展条件。本文主要是针对我国中药材产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如下:

1中药产业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中药材的品种存在着混杂以及退化的问题。由于中药材的种植、养育工作没有选入农作物品种的选育以及推广的计划中,市场上的中药材多数来源于药农自留的种苗或种子所产,这使得中药材的品种出现混杂以及功效退化的情况,这也体现了药材品种的选育工作存在着滞后的问题。

1.2中药材的生产没有形成规模。目前,我国的大型中药材生产基地并不多,就拿甘肃定西市的中药材生产情况来说,大批的中药材生产是药农自发的生产。没有形成规模化的中药材生产基地,药材的生产分散,对生产的集约化造成很大的影响。

1.3中药材的科技投入不够。我国大部分生产药材的地方都属于自然条件好,但是经济发展水平不足的地方,地方政府对中药材生产的资金以及科技的投入程度不够,中药材的生产遭受着现实条件的制约。因此,药材的质量也就得不到保证,产生的盈利有限,对各地经济的带动能力也就有限[3]。

1.4中药材的产业化程度不够高。对于中药材的生产缺乏长期的、宏观的发展规划,使得中药材的生产基地、市场设施、药材的流通、药材的包装以及药材的贮藏等环节薄弱[4],且存在着大部分地区出售原料药材的情况,这直接影响到产区人民的收入、中药材的产业化程度以及中药材未来的发展前景。

1.5中药材的新药研究能力不足。由于企业的自主发展不足,科研的投入不够,导致新药的开发存在滞后的问题。

1.6对中药材产业的资源保护不够。由于资金的匮乏、科技的薄弱,对一些珍稀的野生药材资源的栽培与开发力度不足。在一些人烟稀少的偏远产区,擅自采挖野生药材的情况也比较突出,例如甘肃河西地区的麻黄草、甘草、虫草、锁阳以及陇南地区的厚朴、杜仲等珍稀的药材资源濒临着枯竭的困境[5],再加上自然环境的约束,这些原因综合导致中药材产业出现资源短缺的情况。

1.7中药材产业的经营体制以及生产体制不完善。相关的监管部门对中药材的产量、品种、产地分布以及种植面积的要求等问题资料记录不全,因此导致中药材产业存在着缺乏工作机制以及领导机制等问题[6]。在生产经营上,国有企业的制度建设落后,治理机构不完善,从而导致其生产效率、管理水平不高;而民营企业则存在着规模小、产品的技术过低的情况,从而导致企业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差。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本身都有着产品结构不合理、自主产权的产品量少的问题,这导致其市场竞争优势与发展后劲不够。

2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对策

2.1完善生产销售的标准,保证中药材的产品质量,建立品牌战略方针。

2.2对具有中药材生产优势的区域进行规划布局,同时建立多个示范种植区。此外,对中药材的品种进行排查和选育,并制定关于中药材种苗、种子的标准,建立配套的中药材抽样检测中心,对中药材的生产源头进行严格把关。

2.3促进产业的集约化、现代化以及规模化的发展,要求各中药材生产区域的政府应该因地制宜的为本地的中药材产业发展制定发展规划,并对药材进行有目的、有序地集中生产,加大对药材生产技术的投入,将中药材的质量进行标准化。

2.4加大对中药材新药品开发科研人员的培养,形成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人才梯队。

2.5加大中药材的资源整合,对医药科技资源进行跨省、跨学科的合作,集中发展中药材的优势。

2.6着重对中药材的信息技术网进行建设,加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主要信息流通,完善经营体系。

2.7对中药材的野生资源进行保护,同时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在统筹兼顾下,保证中药材产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保护资源的的可持续发展。

2.8为使中药材产业健康的发展,还需要国家的政策扶持,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

3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中药作为我国最具有知识产权优势的产业,它立足于传统,发展于现代。中药材产业主要由中药知识产业、中药流通业、中药制造业以及中药种植业这四大环节构成,是一个以中药农业作为基础,以中药工业作为主体,以中药商业作为枢纽,以中药知识产业作为发展动力的综合产业体系。在新的历史时期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中药材产业所具备的独特竞争力不言而喻,但是市场是优胜劣汰的"淘金场",因此,中药材产业需要在已有的基础之上,不断创新,才能使中药材产业在我国知识经济领域中持续保持知识产业的优势。

此外,在我国对地区协调发展战略的规划中,尤其是对西部大开发的发展规划,需要将中药现代化作为推进战略宗旨,同时进行合理的中药产业布局,指导中药材产业向现代化产业转变,以此种方式推动西部以及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中药材产业的持续发展对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西部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可见,中药材产业不仅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同时也是新形势下国家大力扶持发展的产业;相较于其他产业,中药工业在我国有着愈加重要的地位,中药材产业是一个拥有着无限发展潜力的产业。

4结论

中药材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大好,主要因为:首先,近年我国居民的绿色消费以及对健康的投入逐年增长;其次,我国的《基本药物制度》以及医疗改革的深化推广,使得中药的用量在预防机制中成倍增加;再次,《食品安全法》的出台提高了对中药材的安全指标及其浓度的要求;最后,中药饮片的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

我们知道,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前景大好,但目前存在的问题也不少。通过对中药材产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后,我们认为只要坚持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化发展,坚持中药材的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中药材产业未来的发展空间是广阔的。

参考文献:

[1]黄少军,梁庆平,戴传勇,等.广西玉林市中药材产业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707-8708,8713.

[2]周学毛,周伊琦.太湖县中药材生产现状、问题及发展思路[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4):135-136.

[3]李卫平,邹龙.我国中药材资源保护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药业,2011,20(20):5-6.

[4]刘红勇.基层药房中药材饮片的质量现状与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4(28):296-296.

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范文4

【关键词】 绿色建筑;建筑行业;节约能源;低碳环保;建筑市场

绿色建筑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层次和质量应运而生的,主要特征是节能、环保、节水、节电和节省建筑材料。诚然,很多人都把绿色建筑与建筑的绿化、美化结合起来,但是从本质意义上看,绿色建筑更多是一种未来建筑的发展样式,是一种科学概念。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环境生态观念的盛行,越来越多的人把绿色建筑作为建筑施工的主要目标,这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与人们思想的升华。总体来看,研讨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并对未来趋势做出分析,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

1 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就我国来说,很多人对绿色建筑的概念理解存在相当的偏差,集中表现为绿色建筑的本质诉求没有充分得以传播,绿色建筑的实现路径和形式没有得到科学的推广。同时,很多建筑企业和单位虽然打着绿色建筑的“旗号”,但是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只是“徒有其表”,而缺乏实质内容。

1.1 绿色建筑的概念普及存在误读

绿色建筑是一个全新的建筑概念,也可以归类为生态建筑和自然建筑的范畴。将绿色建筑纳入城市整体建设规划的版图,体现了城市化过程中人们对于大自然、美好环境与和谐生态的需求,也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状况下建筑升级的必要性。无论是生产类建筑,亦或是生活用的建筑,都具有固定的样式和外观。传统的建筑在中国人的概念里一般都是方方正正、严密紧实的,而绿色建筑更加注重建筑的采光、通风、透气等功能,根据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生态的和谐,注重建筑的实用性,忽略建筑的外在形式。当前,很多人对绿色建筑的概念和内涵的理解存在误读,错误的将绿色建筑与绿化、美化等结合起来,这是亟需破解的。

1.2 绿色建筑的推广区域存在差异

以我国为例,南北方对于绿色建筑的理解和设计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北方由于冬季漫长而寒冷,因此在绿色建筑建设过程中更加注重保暖、供暖设施的设计、开发;南方往往因为气候条件而注重防潮、通风设施的设计。这就是地域不同带来的绿色建筑推广的差异,同时也体现了绿色建筑的多样性和功能性。同时,很多人认为绿色建筑就是城市建筑,或者将二者紧密联系起来,其实这也是严重的误区。真正的优化级别的绿色建筑,并非只能在城市中推广,在农村地区同样可以适用。例如,我国很多传统农村地区的建筑样式,都是绿色建筑的雏形和范例,体现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爱护生态的基本绿色诉求。最为典型包括大草原的蒙古包、福建的传统民居、少数民族的吊脚楼、竹楼等。这充分的证明,绿色建筑与所在区域、地域关系不大,凡是体现绿色建筑本质的建筑样式,都是值得推广和普及的。

1.3 绿色建筑的评价和认定体系不完善

绿色建筑是否符合标准和要求,是否与建筑市场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相一致,这是很大的问题。当前的建筑市场,可谓鱼龙混杂、参差不齐,很多唯利是图的建筑商为利益而严重牺牲建筑质量,往往打着绿色建筑的名号,但是建筑物跟真正意义的绿色建筑相差甚远。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由于当前绿色建筑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必须完善绿色建筑的认定、审查与评价的机制、体系。要知道,只有符合认定标准的绿色建材,才能发挥出建筑物节能减排、包含环境的基本功效,才能符合人民群众的居住、生活的诉求。同时,绿色建筑的一个现状就是,很多人认为绿色建筑的推广、发展职责全在政府或建筑主管部门,这其实也是错误的思维。绿色建筑的推广和普及是全社会的责任,与每个人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这一点必须区分清楚。

2 绿色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

2.1 绿色建筑将成为建筑行业的主导

前面已经提到,绿色建筑当前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即绿色建筑的概念、形式和实体仍然处于起步时期。但是,绿色建筑具备的优势,与当前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不谋而合的,其发展前景不可限量。也就是说,绿色建筑比较成为未来建筑行业的主体和主导力量。将绿色建筑作为未来建筑发展的主要样式,其正面影响和积极意义十分重大,同时也符合社会发展、经济繁荣和生产生活的基本诉求。

2.2 绿色建筑将根据低碳环保,节约能源

虽然现在很多建筑都打着绿色建筑的旗号,但是往往都是徒有其表,很难真正满足绿色建筑的标准要求。展望未来,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绿色建筑将更加符合低碳环境、节约能源和生态平衡的要求,更加体现“绿色”的概念。比如,随着绿化配置技术、绿色环保材料技术的发展,绿色建筑的整体水准也必然得以提高。

2.3 绿色建筑的市场前景十分光明

建筑行业是一个大的产业链条,诸多的经济利益与之密切相关。就未来的趋势看,绿色建筑引发的建筑市场变革是指日可待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绿色建筑随着技术进步与产业成熟,必将为建筑市场的繁荣提供更大的动力支持。可以断言,绿色建筑市场的未来发展是十分光明的,绿色建筑带来的产业回报也是值得期待的。

参考文献

[1] 孙书明,李伟清,马容.浅析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山西建筑. 2010(14)

[2] 高升,艾军艳.绿色建筑发展和推广的国外经验借鉴[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3] 孙书明,李伟清,马容.浅析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山西建筑. 2010(14)

[4] 贺建邦.浅谈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与方向[J].山西建筑.2010(23)

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范文5

关键词 杨梅;产业;现状;问题;对策;浙江临海

中图分类号 S662.4;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1-0370-01

浙江省临海市是生产杨梅的最适宜区,是全国杨梅主产区之一[1-2],生产杨梅历史悠久,已列入浙江省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杨梅产业已成为临海市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社会效益,但产业优化升级和更好地发展还需进一步探索和实践。现将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总结如下。

1 临海市杨梅产业发展现状

临海市位于浙江省沿海中部,土地总面积22.1万hm2,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0.7%。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 ℃,无霜期长达241 d,年日照时数1 936 h,年降水量1 683.7 mm,相对湿度85%左右。山地、丘陵为香灰土、红壤、黄壤与红壤过渡型土质,土层深厚,结构疏松,是杨梅生长的最适宜区,产出的杨梅具有果大洁净、果形整齐、色泽鲜艳、无肉刺、肉质细嫩、汁多而甜、风味芳香浓郁、品质极优等特点,被誉为“梅中精品”。栽培的品种有东魁、荸荠种、临海早大梅、本地水梅等,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中旬成熟上市,其中以临海早大梅和东魁杨梅最负盛名,临海早大梅是临海本地水梅的变异良种,成熟早,果形大,耐贮藏,品质优。东魁杨梅果形特大,色泽艳丽,甜酸适口,风味浓郁[3-4]。临海市白水洋上游杨梅产业合作社生产的“上游”牌东魁杨梅在2003年省精品杨梅评比中获“浙江省十大精品杨梅”,2005年被评为省级农业名牌产品。通过农业部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认证。临海市现有杨梅面积8 000 hm2,年产量达11万t以上,杨梅成为临海农业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全市19个镇(街道)均有杨梅栽培,其中以白水洋镇最为集中,被授予“中国杨梅之乡”称号,杨梅种植面积2 333.33 hm2,2010年产量达1.87万t,产值达1.68亿元。

2 存在的问题

一是杨梅品种结构搭配不合理。临海市现有的杨梅栽培品种中东魁占5 333.33 hm2,土杨梅1 333.33 hm2,分布在界岭、龙泉片一带,品种老化,品质低劣,高接换种步伐缓慢。占绝大多数的东魁杨梅,大多集中在6月20日至7月1日上市,对市场冲击很大,加之杨梅易变质,不易贮运,不利于市场的拓展。二是品牌散乱,缺乏整体的主打品牌。临海市多家合作社都在经营自己的品牌,品牌多,但缺乏整体的主打品牌,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投入大,成效小。三是杨梅深加工尚待开发。临海市对杨梅深加工的认识还较浅。杨梅以鲜果销售为主,全市现有9家杨梅加工企业,但企业规模小,总加工量不到杨梅生产总量的5%,且设备陈旧,加工产品以杨梅蜜饯、杨梅罐头,杨梅浸泡酒为主,产品技术含量低,品种单一,而杨梅汁、杨梅酒、杨梅酱、杨梅粉等精深加工产品目前尚处空白。杨梅鲜果经深加工成杨梅罐头、杨梅甜果汁、杨梅发酵酒、烧酒杨梅、杨梅果酱后,贮藏时间大大延长,市场前景更为广阔,因此应大力发展杨梅深加工产业。

3 对策

一是调整结构,提高品质,延长上市时间。要做好品种结构调整,加快品种改良步伐,延长杨梅供应时期,以东魁杨梅、仙梅、黑炭梅为重点栽培品种,将龙泉片、黄坦片、界岭片作为品种改良重点区,继续通过高接换种,改良土梅品种。利用不同栽培地点气候、气温、海拔高度的差异,错开杨梅成熟时间,拉开杨梅供应时期。二是强化品牌建设与宣传,突出“临海杨梅”品牌整体形象。加强杨梅品牌建设与宣传,进一步提高品牌知名度,临海市可向国家商标局申请“临海杨梅”证明商标,不同产地、企业、合作社的产品可以用自己的注册商标加以区别。如“上游”牌“临海杨梅”、“清峰”牌“临海杨梅”、“仙雷”牌“临海杨梅”、“泉洋”牌“临海杨梅”等,既不影响各地特色产品的称誉,又突出名牌“临海杨梅”的整体形象,加强对“临海杨梅”品牌的宣传力度,树立长远的品牌经营与宣传理念,协调各宣传主体的关系,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品牌宣传,在大中城市设立宣传与专营窗口,提高“临海杨梅”的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走品牌经营的道路。三是开发杨梅深加工产业,促进杨梅产业的优化升级。杨梅深加工可吸引工商资本投入,充分利用资源,提高杨梅生产的经济效益。有关资料显示,杨梅深加工后可以增值5~10倍。因此,临海市亟需瞄准国内外市场,进行杨梅标准化、系列化开发加工,既可解决杨梅成熟期集中、不耐贮藏的问题,又可提高临海杨梅果品的附加值,是临海杨梅可持续经营的一种策略。建议临海市建设一个年产2万t以上的杨梅果汁加工厂和年加工2万t的杨梅果脯厂,以解决临海市果农的后顾之忧,提高临海杨梅栽种的经济效益。

4 参考文献

[1] 康志雄,袁亚平.浙江省杨梅生产区划与适用技术[J].林业科技开发,1999(4):28-30.

[2] 何桂娥,徐春燕.台州杨梅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浙江柑桔,2007,24(3):5-8.

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范文6

关键词 农村;可再生能源;现状;建议;陕西宝鸡

中图分类号 F3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4-0193-01

1 宝鸡市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

截至2012年底,全市农村已建成户用沼气超过12.84万口,占总农户的18.27%(2012年底宝鸡市乡村户数70.292 7万户),年产沼气3 213.5万m3;全市已建成122家中小型沼气工程,占规模化养殖户的1.3%,年产沼气39.067 2万m3;全市已建成18座大型沼气工程,占规模化养殖小区的3.8%,年产沼气180.9万m3。

1.1 生物质能源利用

截至2012年底,全市农村已建成省柴节柴灶了39.715 7万座,占总农户的56.5%(包括手工砌筑和生物质炉具);改造节能炕39万铺,占总农户的56%。

1.2 太阳能热利用

太阳能是无枯竭危险、清洁环保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热能转换利用技术和太阳能―电能转换利用技术是常见的太阳能利用方式。太阳能―电能转换利用技术主要是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是目前最具有发展前景的新能源技术,光伏发电―利用太阳电池有效吸收太阳光辐射。截至2012年底,全市在农村已安装58 924台太阳能热水器,占总农户的8.4%;发放了23 537台太阳灶。

1.3 服务平台

经过近10多年的发展与壮大,宝鸡市农村能源行业已初步形成了管理推广和社会化服务等支撑体系,截至2012年底,全市已建成县级农村能源管理推广机构12个,从业人员138名,其中本科以上33人。通过沼气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并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技术员达到1 440人,初步形成了农村可再生能源乡村服务网点、沼气公司、沼气协会等多种服务模式。

2 宝鸡市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建议

2.1 加强政府引导,提高公众意识

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事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功能的改善、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对解决广大农村能源供应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1]。一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提高对可再生能源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开发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有利于优化农村能源结构,缓解国家能源压力;二是把推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作为一项基本的能源政策,及时纳入农村发展规划。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开发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意识,为加快农村可再生能源事业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和舆论氛围。

2.2 抓住时机,积极争取大中型沼气项目

近年来,户用沼气由于受到农村劳动力输出、家庭畜禽养殖向小区和养殖场集中。建池成本不断增加以及国家农村城镇化建设步法加快的影响,大规模发展户用沼气池的已经过去,户用沼气已进入一个巩固、完善、提高的阶段。近几年,宝鸡市集约化畜禽养殖业迅猛发展,全市发展规模化养殖场小区达到476个,规模养殖户达8 817户,年产畜禽粪污达1 100.2万t。这些畜禽粪便废弃物没有进行任何无害化处理,严重地污染了环境。应该紧紧抓住国家大力扶持大中型沼气工程和养殖小区沼气工程发展机遇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项目,力争在“十二五”规划内使宝鸡市的大中型养殖场及养殖小区都建成沼气工程。这些沼气工程无害化、减量化地处理了畜禽养殖场的畜禽粪便,达到了治理污染、生产能源和综合利用的功效[2]。

2.3 加快推进生物质能源的利用力度

(1)千百年来,“烧柴火做饭、用火炕取暖”是我国广大农村的传统习惯。现在广大农村普遍使用的第1代省柴灶,其热效率在20%左右,新研发的新型节柴灶的热效率提高到35%,目前节柴灶项目国家补助500元。因此要利用项目加快对农村炉、灶进行升级换代步伐。

(2)新型节能炕“吊炕”于2008年5月成为最新国家农业行业标准(NY/T 1636-2008)。“吊炕”设计热效率高、节能显著、使用效果好、造价较低。而最新型的节能炕“吊炕”目前在宝鸡市农村只建成100多个,因此要加大培训技术人员的力度,广泛宣传新型节能炕,加快节能炕的升级换代[3]。

(3)根据企业每年实际销售秸秆能源产品的种类、数量折算消耗的秸秆种类和数量,中央财政按一定标准给予综合性补助(150元/t)。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在秸秆富裕区加强扶持秸秆固体成型燃料技术推广,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开展秸秆能源产品的生产。

2.4 加大太阳能利用项目的推广,提高太阳能的利用速度

坚持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结合国内外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现状和各地实际情况,加快农村太阳能能源的开发利用,进一步提升太阳能开发利用水平。一是要积极争取太阳能热水器项目,力争在“十二五”规划内使全市的农民家庭安装上太阳能热水器,享受到国家的惠民政策。二是要注重建筑太阳能应用技术的推广,新建筑从设计入手推广使用太阳能。三是对供电不便的城乡道路、景观等公共场所要支持推广太阳能照明项目[4-5]。

3 参考文献

[1] 韩丽君.我国农村能源的发展战略分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3-75.

[2] 曾晶,张卫兵.我国农村能源问题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05-108.

[3] 李银忠.甘肃省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及对策[J].甘肃农业,2006(12):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