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训练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训练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训练的特点

体育训练的特点范文1

摘 要 在高校体育教学训练中,学生往往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造成运动损伤,本文重点介绍了运动损伤的特点、产生原因以及预防措施。

关键词 体育教学训练 运动损伤 预防 一、引言

高校学生作为未来建设国家的主力军,不仅需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且需要具备健康的体格,只有实现全面发展,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体育教学训练,体育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高校学生的年龄相对于社会群体的年龄要小很多,更加具有朝气和活力,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比较高。较多的参与体育运动人数导致出现运动损伤的状况也比较多。本文重点介绍了高校体育教学训练中常见的运动损伤的特点、产生原因以及预防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对高校体育教学训练避免运动损伤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意见。 二、高校体育教学训练中常见运动损伤的特点与原因 (一)运动损伤的主要特点

运动损伤发生时间:多在教学课、自由练习和考试过程中。损伤的性质:绝大多数损伤为急性损伤,极少数属于慢性损伤。损伤位置:下肢出现运动损伤的情况比较多,而头部和颈部出现运动损伤的情况比较少。踝部和手腕受到因运动不当造成损伤的概率最多。容易造成损伤的运动项目:跑步类、跨栏类、篮球、跳马等。损伤与运动年限的关系:运动时间越长,经验越丰富的人,越不容易在运动中损伤,相反,运动时间较短,经验不足的人,比较容易在运动中损伤。运动损伤与性别的关系:男同学与女同学相比,运动损伤的发生率要更高一些,因为男同学参加体育运动的强度和频率通常要高于女同学。 (二)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

局部负荷过大。高校的学生课程紧张,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复杂而广泛,导致学生的课余时间较少,能够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相对更少。由于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一些学生的身体素质比较差。在体育训练中,在短时间内不能适应运动量较大的运动,同时,由于肌肉的协调能力较差,对于比较复杂的运动不能正确掌握动作要领,导致容易造成运动损伤。体育教学的老师如果不能够正确的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和运动状态,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不采用科学的循序渐进的方式,更不利于学生在体育训练中避免运动损伤。

准备活动不科学。在进行体育训练之前,正确的教学训练应该事先做好科学的准备活动。科学的准备活动包括两方面,第一,要合理定位准备活动的运动量,第二,准备活动的运动方式要正确。如果准备活动的运动量过小,将起不到调动运动神经的作用,导致学生不能快速的适应运动训练。如果准备活动的运动量过大,将使得学生消耗大量的体力,在真正体育训练时,体能和运动的积极性下降,不能保持活跃的状态进行体育训练。准备活动的运动方式偏离正式的体育训练相结合,导致学生进入到体育训练状态比较慢。 三、高校体育教学训练中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 (一)重视心理教育,使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加强学生对于体育训练方面的心理教育,使得学生克服对运动训练的心理障碍。如果学生对于体育训练存在抵触情绪,要及时的进行疏导,循序渐进的进行引导,促进学生参与到体育训练中去。老师应该注意观察学生在实际体育训练中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对于比较复杂,学生学习起来有困难的动作,要保持耐心,细心的讲解与指导,逐渐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焦虑情绪。多采用鼓励教学的方式,提升学生在体育训练中的自信心,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身体状况完成体育训练,实现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体育训练。 (二)做好运动前的准备工作

老师要根据体育教学训练的内容,有针对性的做好运动前准备工作。如果真正的体育训练强度比较低,可以适当的提升准备运动的强度,保证学生整体的运动量。如果真正的体育训练强度比较高,则需要适当的降低准备运动的强度,避免学生在准备运动中消耗过多的体力和精力,而导致在真正体育训练时学生体能下降而影响整体的训练效果。准备运动的项目要结合体育教学训练的内容,避免盲目的选择准备运动,有针对性的制定准备运动的内容。准备活动还起到活跃教学训练氛围的目的,同时调动学生身体的积极性,使学生以比较兴奋的状态投入到体育训练中去。 (三)提升指导体育教学的质量

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针对身体素质比较差的学生,适当降低其运动强度,待其适应以后,再逐渐加强运动强度。避免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采用科学的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体育教学训练。注意观察学生的状态,当学生处在疲劳、睡眠不足或者处于生病状态等不良状态时,采取有针对性、科学合理的教学训练,避免一味的按照常规强度进行体育训练。老师要掌握运动医学知识,通过丰富的知识提升指导体育教学的质量。掌握运动损伤的特点和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避免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训练中出现造成运动损伤的状况。科学合理的计划体育教学训练的内容,从源头降低发生运动损伤的概率。认真执行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内容,避免因为执行力不够而造成学生运动损伤。 (四)注重运动场地、环境和器材的安全性

高校应该经常性的组织有经验的老师对运动场地和器材进行检查。对于不合格的场地,及时进行修正。对于不合格的器材,及时进行修理,如果修理后仍然达不到使用要求,应该舍弃。只有充分保证了运动场地和器材等硬件设施的安全性,才能对学生的运动训练提供保障,同时,也降低了学生的紧张感和焦虑情绪。在进行体育教学训练时,特别是户外的体育教学训练,如果出现大风、雨雪、严寒等恶劣气候状况时,应该适当的调整体育教学训练的内容,或者更换体育教学训练的场地,尽量更换到一个不受天气影响的地点,避免因为恶劣天气状况而造成不必要的运动损伤。 四、总结

在高校体育教学训练中,学生出现运动损伤状况时比较常见的。高校运动损伤具备鲜明的特点,大多数损伤为急性损伤,下肢出现运动损伤的情况比较多,踝部和手腕受到因运动不当造成损伤的概率最多,跑步类、跨栏类、篮球、跳马等运动项目最容易引起运动损伤,男同学与女同学相比,运动损伤的发生率要更高一些。引起高校体育教学训练运动损伤的原因包括多种,比较常见的为学生局部负荷过大,长期缺乏体育锻炼导致整体身体素质比较差;学生处在睡眠不足、生病等身体机能不良状态;准备活动不科学,准备活动量过多、过少或者方式不合理;缺乏对运动损伤的预防意识,学生在体育训练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互相保护意识;缺乏体育道德和对体育正确的态度;体育教学训练采用的场地、体育器械不合理;教学或者比赛计划制定不合理;不良的气候和天气状况等均有可能造成运动损伤。针对高校体育教学训练常见运动损伤的特点、产生原因,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制定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具体预防措施包括:重视心理教育,使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做好运动前的准备工作;提升指导体育教学的质量;注重运动场地、环境和器材的安全性;加强宣传教育和医务督导和重视运动医学的应用。相信通过各种预防措施的开展与实施,一定能够降低高校体育教学训练中运动损伤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朱年丰.高校体育教学中常见运动损伤的应对及预防[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11:34-35.

体育训练的特点范文2

一、准备部分呈现出模式单一、内容丰富、针对性较强的特点

在记录的8次训练课中,有7次课的热身、准备部分的练习模式基本相同,大多是以慢跑、行进间各种提膝、跑跳、拉伸等练习为整堂课拉开序幕。虽然文教授安排的准备部分训练模式基本一致,但本部分的训练内容较为丰富,手段的设计也是充分结合如何提高跆拳道基本步法的敏捷性和基本踢法的快速与连续等设计,尤其是行进间的各种专项基本练习内容较为丰富,各种行进间提膝、跑跳等不同手段达到了15-20种;而专项拉伸也由站立性拉伸、坐姿拉伸、仰卧和俯卧拉伸、以及行进间的各种拉伸体现出拉伸内容的丰富多样。从其准备活动的内容安排可以看出,韩体大队利用一般性准备活动的热身时间,充分考虑到结合本次训练课主要任务的需要和跆拳道基本踢击实战的需要,针对性的设计训练内容与手段,使本部分的训练不仅起到了身体、心理达到最佳训练状态,更重要的是针对性的内容安排经过单一模式、日复一日的长期训练,也起到了提高跆拳道基本能力的作用。如:大量的各种左右提膝、连续提膝等训练,直接提高了跆拳道各种踢击时的启动能力;而在提膝练习中,对提膝时略转髋的要求,是结合了跆拳道比赛中使用比例最多的横踢技术的启动动作而设计和练习的,这种练习手段直接提高了横踢技术的前半程;多次的大量的小步跑、各种移动等训练,有效地提高了脚下协调性和快速移动、快速转换等能力;而大量的折返跑训练则提高了运动员脚下步法的快速启动、快速急停和快速变向等跆拳道比赛所需的重要能力等等。可见,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练习内容进行了针对性的设计,使准备、热身的同时,提高了比赛所需要的基本能力。

二、训练课主要部分的内容、手段安排等更贴近实战的需要和规则的最新变化

跆拳道新规则的得分鼓励进攻、鼓励旋转性踢击技术,倡导连续、击头等精彩激烈的技战术使用。而从文元载教授对本部分各种连续技战术、击头技战术训练内容的安排,各种练习手段的设置,以及对前横踢技战术、旋转性踢击的重视,和对时机、距离的要求,对各种变向步法的讲解和应用等,充分感到文教授的训练安排更贴近规则的最新发展变化,更贴近跆拳道比赛实战的需要。

三、提高技战术细节的同时,大量的、高密度的踢击训练正是提高跆拳道专项体能的较佳捷径

文教授不仅注重对基本踢击技术规范方面的细节要求,还注重对踢击前、踢击后、移动中以及踢击连续中身体重心所处的位置,结合技战术应用的合理性与实战所需进行仔细要求,甚至细化到对一个步法移动后的落点位置、对一个技术的使用时机、距离的控制等,都有较为深入的讲解。从文教授对技战术方法细节上的讲解和要求不难以看出,文教授对竞技跆拳道的理解、对技战术的应用原理等明显高于我们。除此之外,在本部分后期的训练中,安排了每组训练有较多次数的踢脚靶或踢护具练习(有的一组踢击达到连续55次,此数量基本上达到了一场比赛的踢击数量),而多次数、多组数、大密度的踢击训练,正是提高跆拳道比赛所需的最直接的专项速度、专项力量和专项耐力的最佳方式。

四、训练课组织严密,对运动员要求严格,注重对运动员精神作风的培养,使运动员的专项对抗精神在训练中得到打造

文教授的整堂训练课使我们感受到:组织严密,态度严谨,又不失适时的放松气氛与队员融入一体;文教授所带的整堂课使人感到一气呵成,无专门的休息时间安排,所谓的休息也大多是在间歇时、讲解时、交换训练手段拿器材时的休息;而运动员对训练课的专注、所表现出的迅速集合整队以及拿脚靶、穿护具等迅速完成的精神风貌等,使整堂课看起来没有丝毫的倦怠拖拉的感觉;对于不能很好完成训练内容、训练作风出现投机取巧行为的队员,就会被及时的指出问题所在,当即纠正错误,同时还会采用一些手段告知运动员的错误。而训练中有时的趴下、起立、解散、集合等手段的使用,是对运动员未达到训练要求和标准的惩罚,此做法起到了规范训练作风、严谨训练态度的作用,也时刻调动了运动员在劳累训练中的注意力,不仅提高了训练效益,还培养了运动员在训练课上的绝对服从、全身心投入的训练作风。而且,可以看出对运动员的这种严格要求是其持之以恒的一贯做法。

而在训练中,要求运动员适时的大声呼喊各种振奋精神的口号,使整堂训练课形成了积极向上的训练氛围,尤其是在训练达到负荷极限时,起到了激发和调动运动员顽强拼搏和提高训练注意力的作用,也以此培养了运动员全身心投入训练和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更为重要的是与此同时还打造了运动员在跆拳道比赛对抗中所需要的专项战斗精神与拼搏精神。

五、较多听哨声的集体训练,不仅提高了训练气氛,同时提高了运动员的注意力和反应能力

文教授的训练课中,还较多的采用了听哨声的集体练习,这种练习手段不仅提高了训练气氛,增加了训练积极性,更重要的提高了跆拳道运动员在长时间疲劳状态下训练的注意力和比赛中所需要的反应能力。

体育训练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运动损伤;学校体育;体系训练;预防措施

一、什么是体育运动损伤

体育运动损伤泛指在体育运动进行的过程中受到的各种各样的损伤。学生是学校体育训练运动损伤的主要对象,不同的因素例如不同的训练项目或者不同的学生身体素质等会导致损伤的部位有所不同。

二、学校体育训练中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

(一)没有做好充分合理的运动前准备活动

为了增强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功能,提高人体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学生在进行各项体育训练之前必须做好相应的热身准备活动,因为合理充分的运动前准备活动能够使身体状态从相对静止慢慢转化为相对紧张。如果没有做好合理充分的运动前准备活动,学生身体的各个器官系统功能就不能得到合理发挥,中枢神经系统没有足够的兴奋,身体还是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这样一来,一旦进入到紧张的体育训练过程中,学生的肌肉伸展性和弹性较差,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也会很差。[1]没有合理相应的运动前准备活动也会造成学生对所即将进行的体育活动认识不充分,在体育训练运动过程中学生就不能很好的把握运动强度,这样也很容易造成运动损伤。

(二)不在状态的身体功能和心理机能

状态不好的身体功能和心理机能同样也会导致学生的身体在体育训练项目中受到损伤。如果学生长时间没有充足的睡眠或者睡眠质量较差,或者是伤病初愈身体没有得到很好恢复,又或者是由于长时间运动导致肌肉经常性处于疲劳状态,这些都将导致学生的身体各部位协调性和运动的准确性变差、注意力不集中,在这种身体状况下的学生在体育训练中就很容易受到各类损伤。此外,体育训练过程中的损伤也会与学生的心理状态有一定关系。学生情绪低落、意志消沉、胆怯犹豫或者对运动抗拒都会造成学生在体育训练过程中受到损伤。

(三)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过程中的动作违背生理特点

如果在正在进行中的体育训练中,学生的动作本身违背人体生理特点或者某项体育运动本身存在违背人体身体特点的动作都会对学生造成损伤。比如在体育运动训练中,学生做出一些错误的动作导致自身身体部位发生摩擦或者与他人发生碰撞都会造成损伤,又或者某项体育运动本身由于其动作安排不合理造成学生身体难以适应,也会对学生在体育训练中造成损伤。

三、学生体育训练中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

(一)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对运动损伤有一定认识

体育教师应该对教材内容深刻钻研,对将要进行的训练内容进行合理安排,认真准备课程资料和训练设备,对学生身体特点有充分了解,对容易构成损伤的项目和容易损伤的身体部位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预防,应该尽量避免过于单一的训练方法,追求体育训练的全面性。同时作为体育工作者还应该多了解一些运动保健知识,了解运动损伤的程度及结果,把已经出现的损伤危害降到最低。

(二)必须在进行体育训练前做好合理充分的准备活动

学生应该树立热身准备活动的意识,根据训练内容的不同,准备活动分为一般性的准备活动或者和有针对性的预备活动。需要注意的是准备活动的时间距离正式训练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因为间隔过久造成身体机能又回到准备前状态从而失去了准备活动的意义。[2]如果体育训练比赛时间较长需要中场休息或者下半场需要更换项目时,也需要做有针对性的专项准备活动。体育训练结束后要注意放松身体,从而使紧张的肌肉和精神有充足的休息,以保持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为以后的运动训练做好准备。

(三)提高学生的保护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学生对运动训练的良好心理适应能力

对学生保护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树立应该着眼于每一项具体的运动训练。因为体育训练是由自然人参与的大众型活动,并且项目不同人数不同激烈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在训练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偶然性的事件,这个时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保护别人和自我保o的思想,比如在篮球运动中,需要学生双手紧紧持球,以免篮球从手中滑脱对他人造成损害,同时还要时刻注意球的运动轨迹以及其他队员的身置,以免被篮球击中或者与其他队员发生激烈碰撞。并且对于学生而言,大都是在无数次的体育训练中找到最适合自身状态的练习,所以学生也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以最好的状态面对反复枯燥的练习从而最大限度提升自身能力。

参考文献:

体育训练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竞技体育 训练与评价体系 发展演变

引 言

竞技体育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充实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关于竞技体育存在的价值有两种认识:一是认为竞技体育以社会为核心,它更多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在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二是认为竞技体育以个体为核心,它追求的是竞技运动员及参与者的身心统一。而实际上,笔者认为竞技体育是将社会对象化于个体,并强调体育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工具性作用。因此,本文对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分析,着重从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发展演变及体育重构方面进行阐述,通过对影响中国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的指标体系的研究,以期使竞技体育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及人的进步中起到双重作用。

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的发展演变情况

关于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的研究最早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那时,中国刚刚加入到国际奥委会,举国上下对国家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都充满了期待。但最初中国在奥运会上的表现并不尽人如意,这在沉重打击国人的体育热情的同时,也让我们深深思索中国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存在的不足与问题。这时对中国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的研究有鲍明晓、张争鸣、彭说龙等人,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建立竞技体育评价指标体系,对影响竞技体育的发展因素进行分析。到了21世纪,中国对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的研究也开始进入繁荣时期,各学者尝试运用多种不同方法,从多个角度与层次对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进行研究。其中取得突出研究成果的有:刘志民等人提出了包括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及41个三级指标的中国竞技体育评价指标体系,其指标体系涉及竞技体育的多个方面,较为完善;其他研究学者如刘东升等、赵民等也纷纷从研究方法的改进上得到了一些关于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的研究成果。

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与新认识

从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的发展情况来看,尽管到21世纪后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有所增加,但是在对这些研究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大部分研究都将重点放在了GDP情况及政府投资等外在性指标上,而事实上中国对竞技体育的支持也都放在了这些外力支持上。二是过分强调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将各种影响竞技体育发展的因素全部融于指标体系的建立当中,这种情况就会造成评价指标没有轻重缓急之分,不能真正体现出竞技体育的价值与作用。

针对这些,笔者提出了关于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发展的三点新认识:一是充分考虑影响中国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建立的各种因素之间的联系。中国竞技体育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其影响因素十分多,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复杂多变,而这些关系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真实存在着,所以要想推动竞技体育更好地向前发展,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就要充分考虑影响中国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建立的各种因素之间的联系。二是中国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的建立不仅要考虑外力的推动作用,还应从内部着手考虑。因为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的研究是对整个竞技体育系统发展情况的梳理,所以在庞大而复杂的错综关系中,要全面考虑内外部影响因素,理清各要素类型、层次及相互关系,实现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重构,化繁为简,从而保障中国竞技体育能够以一个清晰的思路去发展。三是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原则应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

1.主导性原则

主导性原则即教练在指导竞技体育训练时要能够抓住主要矛盾,分清主次,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具体的训练方案。比如在田径项目中的掷标枪比赛中,出手速度与角度是决定运动员掷标枪远近的两个关键要素,而后者一般在技术练习的初期就形成了,那么最主要的因素就只剩下了出手速度。这样,在掌握了影响掷标枪远近程度的主导因素之后,便可针对性地展开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

2.内外部推力相结合的原则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知,中国的竞技体育一直重视的是外部推力作用,而忽视了内部因素作用。因此,在未来的竞技体育训练中应坚持内外部推力相结合的原则,在训练的关键时期,如年度训练各阶段的结束期,通过薪水、舆论压力及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等来刺激运动员,使其提升全面备战能力,以此来帮助他们取得更好的竞技比赛成绩。

3.组织形式符合专项竞赛特点原则

训练的组织形式要与专项竞赛特点相一致,在某项竞技项目的训练过程中,首先练习的应该是速度,然后再练习其他方面,若想提升运动员耐力就首先要练习长跑,而速度连理的距离以30米到50米为最佳。比如田径项目中长跑比赛的特征就是在开始时一段时间的速度变化,中间很长一段时间都需要匀速前进,而在最后几百米的时候则需要以更高的速度进行冲刺。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竞技体育项目训练的组织形式应符合专项竞赛特点原则。

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的重构

1.指标选择

本研究中关于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建立的指标选择具有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特征。科学性是指每一项指标的确立都经过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主要利用特尔斐方法,对指标体系进行精细化,以此保障本文所确立的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的指标与前人研究成果相呼应,并能够在其基础上实现创新,以便于指导未来竞技体育的发展;可操作性是指分析过程尽可能选择大量可信数据来证明研究结果,而对于不能用统计软件计算或统计的指标,则采取专家打分评价方式,对其进行科学赋值。

2.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本文利用基于因果分析的专家座谈方法确定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研究需要,我们选择10位专家进行打分,包括5名高校体育系教授,2名国家队教练员及3名从事体育管理的领导者。通过专家的反复讨论与考证研究,首先确定出决定中国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然后再请专家利用因果分析进一步分析与研究得出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的二级指标与三级指标。经分析最终得到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指标体系如下:

一级指标:外部驱动力、内部驱动力和协调驱动力,其中外部驱动力主要指影响竞技体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力量,这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最根本之处,同时也是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建立的基础;内部驱动力主要反映了系统内在的机制,是体育系统自组织动力所在;协调驱动力是指竞技体育在和社会其他系统相互协调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影响因素,该指标主要强调竞技体育与外部之间的协调。

二级指标:经济驱动力、社会驱动力、政府驱动力、教育驱动力、人力资源驱动力、物力资源驱动力、体育产业驱动力、体育科技驱动力、人力协调驱动力、经济协调驱动力、参与协调驱动力等11项。

三级指标:全民健身总人口、竞技体育社会关注指数、GDP总量、人均GDP、家庭平均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基尼系数、社会总人口、竞技体育占第三产业比、竞技体育占GDP比、省级以上竞技体育课题数量、体育表演收入、训练基地数、体育门票收入、体育电视转播收入等45项。

3.结果分析

根据本研究中所确定的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指标,采用基于AHP的权重赋值方法,由专家按照1~9的标度对不同层次指标进行有效比较之后,建立判断矩阵,并将不同层次的判断矩阵在AHP专用软件中进行输入,以便直接得到科学准确的评价结果。由软件的计算结果可知,在所有的三级指标权重上,最突出的三个权重指标为全民健身总人口数、竞技体育的社会关注指标、体育科研课题数量,也就是说这些指标对于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的发展影响最大,在未来的竞技体育训练中要更加关注这几点。

结 论

综上所述,本研究主要通过对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发展演变情况的分析,指出了目前中国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的问题,并得到了一些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未来竞技体育训练与评价体系的重构,以期为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向宏:《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整合研究》,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1。

[2]赵波:《贵州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学位论文,北京体育大学,2013。

[3]顾春雨:《我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的形成与演进》,学位论文,北京体育大学,2013。

[4]章璐璐:《竞技太极拳技术发展趋势研究》,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3。

[5]翟锋:《体教结合下陕西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体系和训练原则构建研究》,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4。

体育训练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兴趣 关系 成绩 体育训练

小学如何充分挖掘潜力,发挥优势,搞好课余体育训练工作,适应当前学校体育工作改革发展的新形势, 提高学校体育竞技水平?此问题一直是广大农村体育教师关注的热点。通过多年的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我们得出了以下教益:

一、培养学生参与课余体育训练的兴趣

运动是每个学生的内在需要,当需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能推动一个人参加体育运动的内部动力,形成体育动机。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大多数人的需要可分为三类,即:1.接受刺激、追求乐趣的需要;2.从属于一个集体的需要;3.展示才能和自我价值的需要。如何满足学生的这些需要,激发他们体育动机,培养他们的兴趣呢?

1.展示体育魅力。课余体育课训练、体育竞赛的魅力之一就是具有鲜明的挑战性和趣味性。在训练工作中,我们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训练内容尽量丰富多彩、具有趣味性,谨防挫伤队员的积极性。要合理安排一些竞赛活动,依实际情况,在表扬、肯定的同时,运用适当的、适时的批评,展现课余体育训练的挑战性。

2.让队员体现自我价值。给学生展示才能与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满足学生展示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是提高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促使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向训练队靠拢的重要条件。没有学生谈何训练?为此,在学校内要经常组织一些竞赛,给他们以展示才能的机会,做好激励机制等工作。

二、协调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1.协调学生学习、生活、训练之间的关系。我们在对队员进行体育训练时,促进了队员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出较高的竞技水平,但也难免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学生其它各科的学习。队员学习与训练产生了矛盾,这就是我们经常讨论的“学训关系”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此问题,小到影响训练队的生源问题,大到影响队员的终身。本着“一切工作为了学生”这一原则,作为体育教师,要有正确的态度,力争想办法把此问题的负作用降低到最小。

2.拉近师生心理距离,提高队员思想认识。新时期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和谐的、互信的。作为体育教师,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训练方法,提高他们运动的水平,还要经常找他们谈谈心,交流情感,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以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多方面关心、照顾,使师生关系变得和谐。在训练队中,我们要致力营造一种广开言路的民主氛围,给他们充分的自,培养他们的责任感,通过师生共同努力,不断提高训练质量。对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才艺展示”、“我的好学习方法”、“学习成绩评比”、“我的理想”等主题活动,既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又促进队员从思想深处明白了学习与训练同样重要,促使他们能更加努力学好其它各门功课,提高各科成绩。

3.与领导共同努力,健全体育设施。广大小学体育经费困难,体育场地、器材也因此而相对简陋和缺少。体育教师要与领导共同努力,在学校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力争把钱用在刀刃上。当然,这还不够,有时还需要体育教师亲自动手,依据本校特点,因地制宜,自制一些适合本校学生课余体育训练的器材,如小哑铃、垫子、乒乓球台等。没有场地,我们可利用学校周围的地理条件,发挥农村自然资源的优势。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场地、器材需要,为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能顺利开展扫除了障碍。

三、针对个体特点进行训练,创竞赛佳绩

提高训练质量是搞好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关键。训练质量的提高在于教师的训练水平,在于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敢于创新、敢于探索的精神,在于好苗子的不断充实。一个好苗子,是任何一位教练都梦寐以求的。另外,田径队与各球类训练队要互通有无,共同进步。田径队训练可把球类搬到训练中来,以解决田径项目的枯燥乏味问题,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利用他们很好的身体素质,在球类运动需要队员时补充入队……我校篮球队在县级竞赛中成绩也较显著。成绩提高了,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为学校的全面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学校在体育上人力、物力的投入增强了说服力,同时也能激发广大学生参与学校课余训练队――这个光荣集体的参与欲,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推动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

当然,要搞好小学课余体育训练工作是需要长期积累、不断进取的。我们不但要认清在素质教育下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新形势,还要了解本镇、本校的情况。我们小学有许多方面不如城关小学,但也有自身优势,如:学生能吃苦,身体素质较好;学校开展的其他活动不太多,为体育训练能争取出时间等。特别是学生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是最值得我们小学体育教师感到自豪的。相信人(学生、体育教师、其它相关人员)是发展、提高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第一要素,只要大家齐心合力,小学课余体育训练工作一定会更好。

参考文献

[1]《运动训练学》。

体育训练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体校 体育训练 写作教学 有机结合 思考

体校教学中语文写作教学是提升学生们语言应用能力的关键,作为体校必修课,语文写作教学在长期实践中都存在体育训练互相分离“两张皮”的现象,教师们照本宣科,学生们兴趣缺缺,结合大多数学校语文写作教学的情况来看,教师和学生们叫苦不迭,因而很多老师都开始觉得语文写作教学课程是鸡肋,浪费时间,课程质量低下,学生无法真正获得全方位的锻炼和培养,也觉得这门课程十分多余,针对体校语文写作教学的尴尬局面和体育训练的实际脱节,寻找到一条将二者有机结合的实践探索道路无疑是未来体校语文教学发展的关键。下面我们针对如何加强二者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好语文写作学习实践进行讨论分析。

一、体育训练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途径探究

语文写作教学与体育训练相互脱离是体校语文教学一直以来存在的典型问题,针对这种问题,在具体学习实践中要结合二者特点进行探索,针对学生们的兴趣所在和身心发展特点,着力突出体校语文教学的体育特色,以体育训练为途径和平台,做好写作教学,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完成二者有机结合下语文教学新道路的探索。

(一)与时俱进,将体育信息与写作课堂紧密结合。与时俱进是现代教育发展中必须坚持的教育思想与原则,语文写作教学也不例外。体校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也必须坚持这个原则,根据当前体育文化发展的趋势、以时尚与典型的体育事件作为教授素材融入语文写作教学课堂。一般来说,这些体育新闻写法通俗易懂,并根据不同的体育运动灵活变化,这些具有时效性和评论性文章对于学生把握写作视角,积累词汇量有重要作用,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本身就是贴近他们生活和学习的信息,在汲取有效信息方面也具有一定出众的特殊性,可以说是调动他们积极性和兴趣的有效途径,对于更好地吸引他们进入课堂参与写作探索和实践有重大帮助[1]。

在写作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事前积极备案,在课程中将各类写作信息穿教学中,对于依靠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很有帮助,而且能够解决学生课堂注意力涣散的问题,在教学效果上也十分理想。教师还可以将话题引到校内相关的体育训练,以实际现身说法等方式合理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和创新,这样一来,能够让他们将体育训练的兴趣和语文写作的兴趣相互结合,最终成就他们的写作能力训练[2]。在教学中,可选择报刊、杂志所刊登的精彩文章,以多媒体教学或发放资料等方式让学生进行观摩分析,学习精彩文章的写作结构和技巧等,并对体育事件或体育人物进行点评、分析,对于学生而言,既是培养他们写作技巧的重要途径,也是将体育训练方面话题和教学相结合的典范[3]。

与时俱进不仅意味着将有关体育训练的各类话题引入写作教学课堂,还意味着要针对学生体育专业特点,在写作素材选择上多增加有关体育类文章,瞄准体坛最新变化动态,及时补充学生感兴趣的体育信息,为他们的体育训练提供各类理论帮助。体育文化作为一项极富特色的文化资源,各类运动无论是在精神和技巧方面都各有特色,教师可在这方面进行引申,让学生深刻了解成功体育人物身上的闪光精神与品质,了解到体育锻炼的艰辛,在帮助写作学习训练的同时,让他们在体育训练中获得精神方面的支持和资讯方面的帮助,让他们将写作与体育时事、体育训练紧密结合,扩大他们的阅读面、阅读能力,进而提升写作能力与技巧。

(二)全面培养,综合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语文写作教学不能建空中楼阁,要立足于语文教材的要求和学生能力的短板进行全面的针对性训练,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由听说读写四大能力组成,也是体校学生综合素质想要全面提升的关键,实际教学中,可通过引导、锻炼学生从写体育类文章入手,有针对地展开训练,并结合体育训练的实时性特点,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得话题与素材,激发自己的写作欲望和潜力。想要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激起他们表达自己的欲望。以现在非常流行的微博平台来举例,表达自己时所用的语言一般短小精悍有趣,对于体育系学生来说,可引导他们从类似的模式入手,针对一些体育时事和体育人物发表自己的独特看法,除了口才方面要多多张口讲述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从前懒于动手的局面彻底改变,即使每次写的东西不多,但是一定要让学生坚持写下自己的感想和意见,养成良好的习惯,然后结合其他多种方式进行全方位的能力锻炼[4]。

体校学生的未来定位在体育上,生活中大多数时候聊的都是有关体育训练的话题,他们对体育文化的热情程度以及熟悉了解程度无疑是教师展开训练的最好帮手,根据他们在校内及出去参加训练和比赛的经验为写作训练提供良好素材,这些都是彰显学生们语言个性特色和思想特色的重要方法,也是打下良好基础的锻炼。语文写作锻炼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就是让学生们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如果没有真情实感,他们自然无从下笔,所以,从锻炼伊始,贴近学生思想生活实际,融入真感情,让他们从自己熟悉的对象入手写作,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久而久之,才能够逐渐从重视写作内容过渡到应用写作技巧的阶段。总之,学生写作能力的锻炼,除了要在结合语文写作实际教学特点的情况下突出体育特色外,还要使用多种手段培养他们的体育精神,为他们当前的生活实际和未来体育职业发展提供精神支持力量[5]。

二、体育训练与写作教学的实践思考

体育训练和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机结合是当前提升语文写作教学质量的重要发展道路。只有结合学生们体校生活实际,将体育锻炼、体育文化与他们的语文课堂紧密联系,才能够提升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一改从前忽视课堂教学的习惯,开始重视课堂教育和写作锻炼。以上海市徐汇区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的实践为例,作为一所曾经向国家输送了一百八十多位著名运动员的优秀体校,吴敏霞、姚明、崔晓东、谢晖等优秀运动员都出自这里,这所体校除了重视学员们科学的体育训练之外,在文化教学上也下了大工夫,其中在语文写作教学方面,很多老师就将体育文化和训练等方面的内容相结合,锻炼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开拓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积极良好的竞技精神。这对于国内目前众多体校文化课教育方面的实践无疑有很大帮助[6]。

作为国内体校存在的共性问题,徐汇区体校的成功实践无疑对各大体校的发展都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当代体校在发展方面,要积极坚持和贯彻四个机制:德育领先的双育机制,坚持做到课堂育人、操场育人、教学育人、训练育人,这对于提升学生们的文化素质,增强其自我控制能力,抑制行为偏差有着积极影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积极推行“双跟机制”——教师跟训、教练跟课,既促进了教师与教练的换位思考和工作认同,又能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地了解和指导,实现体育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双提升。对于竞技成绩优异的学生,奖励带文化课教师,对于文化成绩优异的学生,奖励带训教练员,这种逆向奖励无疑会将文化课学习和体育训练成绩紧密结合,对于促进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和训练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练员和文化教师共同承担对学生运动员的管理和教育任务,能够提升教师们的责任心,全方位地实现学生训练和学习生活的监督[7]。

体育训练与语文写作教学有机结合是当前与未来体校实现双教学双赢的重要发展方向,在实际教学探索中,要与时俱进,将体育信息与写作课堂紧密结合,全面培养,综合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升其写作能力,最终获得体育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语

参考文献

[1]李成龙.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

[2]吴钟麟.语文教学应以培养能力为主[J].语文教学通讯,2009(07).

[3]吕志范.思想性·艺术性·培养性——对语文教学的几点剖白[J].语文教学通讯,2010(09).

[4]祝建军,潘革新.让文化互动植根于语文教学[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

[5]王建军.对语文教学中“文”“道”关系的再反思[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