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途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途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途径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途径范文1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集体经济;共同富裕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30-0050-01

对于我国农村改革以及发展目标来说,我国需要不断的发展,并且在科学发展观有效的落实下,有效的对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建设,除了将家庭联产承包作为基本的经营体制外,还应当加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力度,从而推动农村集体经济主体同市场经济实现衔接的目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集体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进行研究,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供以借鉴。

一、集体经济的重要性

集体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重大的作用。在今后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集体经济也一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集体经济的发展,集体经济实力的强与弱,关系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成效,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群众福利的提高,也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集体经济的发展,对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没有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农户提供服务等职能,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就会就丧失了有效的载体。在当前农村公共服务严重缺失的情况下,集体经济的发展能够扩大农业公共积累,为农业生产提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使农业生产向深度和广度进军,提高农业效率,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振兴。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优化工业布局和城镇布局,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

发展集体经济可以改善农民在市场交易中的弱势地位。在农村集体经济力量薄弱的地方,农民分散经营的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生产经营信息不灵通,在市场交易中处于被动和弱势地位。集体经济的发展可以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推动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集体经济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对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发展、农村振兴、农民富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有重大意义。

新农村建设最根本的就是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中国农村能够真正带领农民集体致富的,还是要靠集体经济组织,典型如江苏的华西村,河南的。集体经济发展好的,农村就建设得好。目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时期,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对新农村建设的探索和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都是一种强大的支撑,并且在农村转型与发展中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加快集体经济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

从当前农村的实际状况出发,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应当努力解决好如下几个问题:

1、明_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性质

家庭联产承包制,不仅仅只是注重单干,也不是作为个体经济,而是将这种形式逐渐引入到集体经济中,进而成为集体经济的一种责任制方式,一种双层经营的体制模式。对于这种双层经营体制来说,在进行统分结合的模式以及内容上都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包含诸多生产力,有着较强的适应性。

目前农业经济再生产在某些地区处于停顿状态,集体服务和支持流于形式,农业生产和收益受到影响,这是引发农村地区各种问题的一个重要根源。因此,必须重视集体经济的建设,努力完善各种制度,切实保护和使用好各种集体资源,加强集体经济实力,提高其活力,才能树立和巩固其参与市场经济的市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优势,进一步赢得农民的认可和信任,完成其重大的历史使命。

2、重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构建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依据相关法律制度加大对村级集体资产管理的力度,建立完善的村级财务运作以及相应的制度。主动探索以及农业发展机制,在遵循家庭承包经营、落实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同时,积极将农业用地引入到规模经营中。

各级有关部门及其政策都需要主动调动集体经济的不断进步,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营造出良好的氛围。而集体经济主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存在密切的联系,国家出台的有关政策应当给予大力支持,在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等有关方面不断鼓励各种集体经济的发展,推动集体经济朝着未来的方向发展,能够起到自我发展的能力。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应当慢慢加大对基础设备、教育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3、发展集体经济要重视制度建设

将产权落实作为重点举措推动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发展不同形式的集体经济。加大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力度,从而最大程度为集体资产的增值空间提供保障,无论是在财力还是在物力方面都应当提高集体经济的作用。建立完善的组织制度以及科学管理约束体系。不仅仅在经营的时候只是在村庄,还应当慢慢的发展到不同层次的经济组织中。不仅仅如此,为了进一步保护相关的合法权益,避免集体资产的过度损失,相关部门还应当从法律的角度上对集体经济引起必要的重视。

4、改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状况

集体经济所具有的优势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所存在的作用。在集体经济发展速度的地区,集体经济有着雄厚的力量,农民群众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有着较高的程度,同时也作为新农村面貌的呈现方式。而对于集体经济力量薄弱的地区来说,出现儿童辍学的情况较为频繁,社会没有良好的治安,严重的可能会存在封建迷信活动以及相关的赌博风气盛行。

5、壮大集体经济力量,需要提高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

相关部门应当始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展集体经济,促使农业规模经营、产业化等有关方面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大力支持不同种类的合作社、行业协会等有关队伍,将农业生产水平以及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以提升。加大农村集体经济建设的力度,能够打破以往的格局,为农民朋友在社会中的地位创造有利条件。

三、结语

通过以上内容的论述,可以得知:对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来说,是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这样就要求相关部门需要对主动的调动不同因素来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并提高农村集体经济水平,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度。而农村集体经济的落实情况有着不同的出发点,这样就促使各个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应当满足当地的相关要求,最终实现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的目的,从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崔艺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J].特区经济.2008(09).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途径范文2

关键词:土地流转;农村经济发展;作用;对策

引言

三农问题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农村建设作为三农问题的一部分,国家对此一直较为重视。近年来,新农村的建设发展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很多新农村都发展培育出了具有本村特征的特色农产品,并将其推入市场中进行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新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因此,随着新农村建设发展和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使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反过来,土地流转的加快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土地流转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的影响力土地使用权经营权的规范化转移,甚至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一、土地流转的概括

土地的流转不是指所有权的转变,而是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农民在没有条件或不愿耕种的情况下,将土地的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民或农民组织。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可以采用土地互换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土地出租、入股或签订相关股份合同的方式进行。土地流转的普遍化,使农民群体之间相互合作,使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成为可能。农民流转土地经营权的原因有一下几方面:第一,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农村劳动力为二三产业提供劳动服务,则没有足够的时间耕种土地;第二,新农村建设会需要一定的集体建设用地,同样会促进土地流转;第三,当前人口流动更加频繁,这就使得一部分农民离开原居地生活,造成了找极低的流转。

二、土地流转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减少农村土地浪费,增加土地耕种面积

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升,加之现代交通的便捷,并且城市化发展劳动力缺口大,使得很多的农村青壮年离开农村,转向城市发展,农村的劳动力减少。如果进城生活的农民没有将土地的经营权转让给别人,而自己又没有时间精力耕种土地,那么就会造成土地的浪费,土地闲置荒芜浪费,不仅不利于农村的建设发展,而且加剧了粮食产量供不应求的局面。另外,如果农民并不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低,土地没有发挥出更好的价值,这也是一种对土地的浪费。同时,城镇化的发展,有些农民实际上已经脱离了过去的生产生活状态,重新返回田地上进行农业生产的情况不够实际,存在很多现实性问题。对此,土地流转可以很好的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没有时间或精力,以及不想耕种土地的农民可以将土地的使用权转让出来,让有能力有条件的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充分利用好土地,避免土地浪费。

(二)提高农民的收入,拓宽来源渠道

农民进行土地流转,转让经营使用权,是以获得一定的租金为经济报酬的行为,因此,土地流转丰富了农民取得收入的来源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过去,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方式,由于基础设施及劳动技术的制约,农业种植效益并不高,不仅不利于农民增收,还不利于农业发展。土地流转给农业大户或专门的农业生产组织,可以提高上产率,一方面提高了农业大户的收益,另一方面使转让土地的农民获得了租金。在农村的实际建设过程中,随着土地流转、发包承包的发展,有一部分荒田被开垦出来成为良田或专门的农场。

(三)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农业生产大户可以将本村的土地整合起来,统一规划生产,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各种优势,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种植粮食还是生产特色瓜果等。将有限的土地集中起来可以发展高效农业,提高产量,促进经济效益增收。可见,土地流转是对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例如广西某县通过土地流转,将农民手中放散零乱的土地集中起来,建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基地,使本村的经济发展有了一个质的提升。

三、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流转不够规范化,流转过程缺少管理

当前很多农村的土地流转都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的眼光不够长远,没有从土地的长远发展上考虑,局限于人情世故,将土地流转给亲朋好友,致使土地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更为严重的是,缺乏相应的流转合同。然后,在农村关于土地流转的中介机构上还没有发展起来,造成了土地流转信息闭塞,想承包土地的没有渠道,让转让的也流转不出去。最后,土地流转双方的权利义务承担不够明确清晰,很多流转合同不规范,损害了发包方的利益,在合同的O督上也缺乏力度。很多农民处于对以上问题的忧虑,流转土地积极性受挫,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土地流转政策不完善没有形成体系

关于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规定还不够完善,对不同对象及数量的流转标准没有一致的规定,使很多农民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存在随意性。这就造成了土地租金的千差万别,有的农民土地流转得到的补偿较多,而有的则较少,土地流转补偿政策不统一,经济利益补偿少的农民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挫伤了流转积极性。

(三)土地流转的强制和非法现象较多

我国法律规定土地的流转必须基于农民自愿,任何人不得干预强制他人进行土地流转,然而,在实际情况中,有些领导或农业生产大户,却枉顾农民意愿,对农民进行威逼利诱。有些领导为了追求政绩,有些农业合作社为了进行更大面积的耕种,采用各种手段获得农民的土地经营权,却没有农民应用的土地补偿。更为严重的是,农村存在的非法流转现象,将农业用地使用于非农业并没有经过审批程序。

四、针对土地流转问题的相应对策

(一)健全流转机构,规范土地流转管理

针对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必须对土地流转进行规范化管理,健全土地流转机构。首先,县、乡镇和农村等应该积极提供土地流转信息,建立相关咨询服务机构,为本地区的农民提供完整的信息服务指导。其次,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经营评估机构,为即将进行流转的土地进行专业的价值评估,使农民对土地价值有清晰的认识,更好的保护自身利益。再次,将土地流转合同书面化统一化,指导农民签订流转合同,承担各自须履行的义务。对于不重视合同的农户,要进行思想上的指导。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可以更好的保护双方的利益,也可以完善土地流转。

(二)均衡补劣,确保农户利益

土地流转存在经济补偿不均衡的现象,不同的土地使用价值可能会有不同,其补偿也应该有所区别,那么不同土地流转的补偿标准又是如何的呢?因此,应该均衡补劣,将补偿标准统一起来,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农户的利益。相关农业部门应该做好这一项工作,建立严格的土地补偿机制,并将土地价值详细标准告知流转双方。

(三)坚持自愿原则,追究非法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必须坚持自愿原则,依法进行流转。针对强制农民流转土地的领导层要建立严格的追究问责机制。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土地,损害了农民的财产权益,影响了新农村的建设。可通过法律手段制裁非法流转,针对不同的后果,依法移交行政、民事或刑事部门负责追究。国家在不同行政部门之间建立健全问责制度,严格的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严厉打击非法流转土地的行为,促进基层土地流转合法规范出于农民自愿。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加速,使得土地资源更好地利用起来,促进了农业生产,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了解决流转中出现的问题,本文从流转机构、补偿机制、追究问责机制上对土地流转进行规范管理,完善土地流转过程,确保农民利益,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肖羌雄.土地流转对农村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及问题分析――以青海省湟源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5(01).

[2]杨春燕.引领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贺州农村经济科学发展[J].市场论坛,2009(08).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途径范文3

一、村级集体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不平衡、模式单一、管理粗放、效益低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为一下几个方面:

1.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一些乡镇企业改制成为民营企业,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环境出现了改变。另外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乏人才的支持,因为大多年轻人和有知识的人脱离了农村,使得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乏人才,特别是村级集体经济带头人年龄较大,知识老化,缺乏创新能力和经营意识,造成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着生产缺技术,决策缺能人,产业缺项目的局面。

2.集体土地产权关系不清。农村土地是农村集体经济中的主要资源。虽然采取联产承包重新赋予了农民土地使用权,但是农民并不能以产权主体的身份行使职能,集体资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共同共有的产权关系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突出表现在为一是土地所有权现行的人权属不清,造成产权主体错位。二是土地所有权归属不清,所有权主体缺位。

3.思想落后。有的村干部文化水平较低,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缺乏开拓进取精神,不善于因地制宜发展本村的集体经济;有的村干部忙于“中心工作”,还要顾及自家的生产和生活,很少把时间和精力用于发展集体经济上;有的村干部“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对发展集体经济不热心,不主动去想点子,找路子;有的村干部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容易满足于出租房屋、土地、林地等微小的租金收入,对发展集体经济缺乏长远的规划和思路。

4.缺少政策支持和扶持

集体经济发展不仅缺乏总体规划,而且有关集体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数据也模糊不清,给政策制定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比较混乱、集体经济发展缺乏规范指导等问题。当前,农民群众迫切希望政府给予土地使用、启动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落后的,因资金短缺,普遍感到起步难;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村级集体企业,因建在集体所有土地上的房屋没有产权,面临随时拆迁的窘境,对今后的发展感到很困惑。

5.管理不规范。个别村组集体经济的合同签订不够规范,发包费、租金回收不力,造成集体虽有经济收入,但收入太低,有个别承包者长期拖欠承包费,村、组收取承包费困难。个别村委会只考虑当前,对长远发展考虑不够,土地低价出租等资源长期发包、收入提前消费等情况突出,缺乏具有“造血功能”的集体经济项目、收入,造成后来班子无可开发利用资源的被动局面。

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和措施

1.拓宽思路,积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途径

1.1各级党委政府要制定出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优惠政策,设立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村“一事一议”公益事业奖补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专项资金。优惠政策要体现村级集体以土地为主资产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鼓励村集体将合法的存量非农建设用地,以使用权入股、租赁等形式与其他所有制经济合作,依法兴办二、三产业,获得稳定的土地收益。要加强支农资金整合,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公共财政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1.2要充分发挥各行政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行一村一策;充分发挥各地的山林资源、农业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优势,发展特色经济;采取集体投资、农民入股和吸引工商资本投资等方式,科学开发优势产业,着力培育高效生态农业块状经济,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家乐旅游,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要综合利用区位经济和产业人口集聚优势,鼓励兴建标准厂房、民工公寓、商贸、酒店、商铺等物业经济,通过物业出租等方法,获取稳定收入。结合县域产业发展,为现代服务业提供仓储场地等服务,开辟集体经济新的增收渠道。要与农业龙头企业、农技组织等合作,牵头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实现集体经济向多层次、多领域的延伸和扩张。要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的利用率。有条件的村要实施资本经营,努力从单一资本增值转向多种资本增值,提高集体资金利用率。

2.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途径范文4

(1)集体土地产权关系不清。农村土地是农村集体经济中的主要资源。虽然采取联产承包重新赋予了农民土地使用权,但是农民并不能以产权主体的身份行使职能,集体资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共同共有的产权关系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突出表现在为一是土地所有权现行的人权属不清,造成产权主体错位。二是土地所有权归属不清,所有权主体缺位。

(2)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现在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矛盾是发展不平衡问题,这种不平衡发展,不仅存在于不同行政区域的农村之间,同时也存在于在相同行政区域的不同乡村之间。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郊区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市平均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行政村所占比重很高。统计显示城市近郊与远郊之间、行政村与行政村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富裕与贫穷的差距仍然非常明显,从而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一些乡镇企业改制成为民营企业,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环境出现了改变。另外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乏人才的支持,因为大多年轻人和有知识的人脱离了农村,使得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乏人才,特别是村级集体经济带头人年龄较大,知识老化,缺乏创新能力和经营意识,造成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着生产缺技术,决策缺能人,产业缺项目的局面。

(4)集体经济承担较多社会职能。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实际上承担了较多的农村社会职能,突出表现在村级行政组织承担了较多的社会公益福利事业和公共管理职能,包括农民福利、社会治安、文化服务、卫生保洁、合作医疗、来访信息等管理职责,也承担了危桥维护、村级道路、生活饮水、便民服务点等工程建设服务,致使村级行政组织的办公管理费用和社会公益福利事业支出显著增加,而很多本由公共财政负担的支出,实际却是村级集体经济负担。

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对策

(1)深化农村改革。深化农村改革实行土地有偿转让制度,可促使农村土地向种田能手转移,促进有务工经商能力的农民向城镇转移。还可以通过创新机制体制,破除束缚“三农”发展的各种思想、体制障碍,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从而发挥各方面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使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要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促使农村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和流动,实现农村经济资源的优化组合。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效。

(2)立足区域经济和乡村集体经济。区域经济的好坏直接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效果。为此发展壮大区域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途径。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构筑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区域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和可持续发展产业。在努力优化区域经济结构的同时要进一步搞好农业结构调节,加快转变中国的传统农业,大力提高效益农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达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增强区域经济的发展动力。

(3)立足农村产业。依靠传统农业已不能满足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目的。为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仍然必须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经济这个主题,进一步发展和解放农村生产力,积极促使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按照优质、高产、生态、高效、安全的目标,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加速建设农产品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和旅游农业,壮大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要着力发展一批带动力、竞争力强的乡村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扶持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取更多的实惠。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途径范文5

初夏的皖南小城旌德,云雾氤氲,满山滴翠。穿行徽水河十里南湾,宛如畅游山水画廊。十里南湾别称“小小三峡”,从三溪镇穿流而过。如今的三溪镇,不仅以秀美山水闻名,更因一场重塑乡村经济结构和农业经营模式的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越来越受到关注。

2016年,从徽水河畔到黄山东麓,旌德实施整县推进,构建集体资产股份化、经营管理公司化的农村集体经济新模式。截至到6月,已完成68个村的清产核资和股份公司组建,改革正迈进一个新阶段。

旌德率先整县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勇当击楫中流的先锋,改革是怎样逐步推开的?“旌德路径”又是怎样形成的?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带着这些待解的疑问,《决策》记者穿梭旌德乡村,一是探寻答案,更重要的是呈现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旌德样本”。

农村股改“四步走”

在三溪镇路西村,走进名为“溪水人家”的民宿,干净整洁的小院里,每间房门口都有宽带WIFI标识;老板娘正在厨房里做当地特色土菜,香气四溢。像这样企业化、信息化、标准化的民宿,路西村现有12家,共有70多个床位。

路西村是2015年旌德县确定的三个改革试点村之一,但路西村不是最早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先于路西村的改革试点是白地镇高甲村,该村被称为旌德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的试验田;另外一个改革试点是与路西村同属三溪镇的三溪社区。

旌德县按照统一部署、因村制宜的思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探索出三种模式,让人看到希望。更重要的是,试点树立起信心,激发出改革动力和发展活力。于是旌德乘势而为,经安徽省农委同意,2016年整县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

2016年2月25日,《旌德县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整县推进工作实施方案》正式。旌德县农委主任钱告诉《决策》:“该方案20易其稿,全县统一部署。为确保改革有序推进,旌德县制定了四步走的实施方案。”

改革“破冰”首要在于确权,第一步是清产核资,抓住产权“牛鼻子”。只有产权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势如破竹,所以“第一粒纽扣”必须摆正。

在实际操作中,成立由村干部、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村民代表组成的集体资产清查小组,清产核资结果经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审议通过,张榜公示7天。“过去,村集体资产属于村民集体所有,但对个人来说算不清、摸不着;现在明晰产权关系的同时,也强化了村民对集体资产的关注度、参与度和监督力度,从而使集体资产管理变得更加有序。”旌德县白地镇党委书记柴长宏对《决策》分析说。

第二步是界定成员资格。由各村结合户籍登记、实际居住、土地承包和劳动贡献等情况依法民主确定,界定结果登记造册、张榜公示。实施方案明确要求,成员界定不得违背法律法规和农村政策,不得以任何理由剥夺成员的合法权益。

合理设置股权是第三步。配置原则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人人享有股份,具体配置比例由成员大会讨论决定,实行“生不增、死不减”、股权终身不变的管理方式。在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人后,以户为单位发放由县农委监制的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证,作为持有集体资产、参与管理决策、享有收益分配的凭证。旌德县兴隆镇党委书记金新木告诉《决策》:“集体资产股权量化,实际上是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的一种变革,能够充分调动村民参与集体经济发展的积极性,更好地产生效益。”

在成员界定、量化到人、确权到户的基础上,第四步是成立法人主体,召开股份经济合作组织成立大会,审议通过组织章程,并向县市场管理部门申请法人登记。同时制定资产、财务、档案管理制度,报乡镇“三资”中心备案。

经过这样有序推进、步步衔接的四步走后,每个行政村挂四块牌子:党支部、村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经济有限公司。

“母-子公司”双层结构

倪德田是高甲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全村人植树造林,积累下400多亩集体林场。2015年7月,高甲村以村集体资产出资,旌德县旅游公司以现金出资,成立高甲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作为母公司。该母公司再以马踏石林场400亩林权入股,成立林场子公司,通过招商和丰谷香榧公司按照递增分红模式合作,并修建旌歙古道旅游环路,开发香榧观光游,实现增绿添金。

高甲村的试点,是旌德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的样本。这种“母―子公司”的双层结构下,母公司是资本投资公司,而子公司则是运营公司。

“在集体资产运营管理中,村集体母公司不参与经营;通过招商、吸收能人、扶持双创等方式,引进民营主体,由母公司跟民营资本共同注册成立子公司。”旌德县副县长张蕾告诉《决策》:“子公司按照市场规则开展各类活动,独立经营。母公司和民营主体签订收益分成协议,根据投资比例,合理设置保底收益金额,按照‘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方式,保障村集体的稳定收入。”

对于这种制度设计的好处,钱对《决策》分析说:“一方面是有效解决了农村集体经济动力不足、经营人才不足、创业启动资金短缺等问题。母公司作为集体经济组织的承载体,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势,体现了公平;子公司作为从事经营的市场主体,充分发挥了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效率;改革后的产权与经营权有效剥离,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能有效预防村干部的廉政风险,也有助于培养一批企业家,扶持创新创业。”

当这一套改革设计方案落地到行政村后,实际操作是怎样进行的?以首批改革试点村之一路西村为例,该村的6个自然村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分别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村民在各自所属的合作社中拥有相应的股份;6个合作社作为股东再共同发起成立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这是母公司。母公司以美丽乡村建设形成的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资产入股,引进南京康富源公司,成立再现徽商旅游发展公司,由康富源公司派驻经营人员,路西村母公司不参与经营。

2015年,经康富源公司运作,路西村成功创建3A级景区,接待国内外游客7万余人,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印象路西”已成为皖南乡村旅游的一个品牌,“建设美丽乡村,路好了,村子漂亮了,游客多了,收入也提高了。”路西村党支部书记黄小本告诉《决策》:“路西村的发展,已经成功实现由建设美丽乡村到经营美丽乡村的转变。”

路西村的转变,只是改革整体效果中的一个方面。随着旌德整县推进的步步深入,从经济发展到社会治理的多层面转变,正在悄然发生。

“三变”与“多赢”

在兴隆镇三峰村见到刘小俊的时候,他正在油桃地里除草,干得热火朝天。刘小俊是位“80后”大学生,2006年安徽财经大学毕业后,在外拼搏3年,2009年回到三峰村。2011年他开始试种油桃,经土地流转扩大到150亩。2014年,他挂牌成立桃花源家庭农场,每年举办油桃采摘节。

但在扩大再生产中,刘小俊遭遇资金瓶颈,怎么办?恰在此时,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开始,三峰村成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集体经济母公司,以村集体经济发展基金30万元作为入股资金,刘小俊以油桃基地评估后的资产出资,成立桃花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刘小俊负责经营,村集体保底收益每年5万元。经过这种股份合作制改革后,大学生创业获得资金支持,村集体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收入。三峰村在与刘小俊进行股份合作的同时,又招商引进一家企业发展旅游“悠然谷项目”,初步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经过这些内引外联,三峰村在改革中转变思路,开创出“集体经济+美丽乡村+精准扶贫+创新创业”的新模式,新的产业链正在延伸。

三峰村的实践,是旌德整县推进改革的一个缩影。改革后的旌德农村集体经济实现“三变”,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旌德县委政研室主任毕剑勇对《决策》分析说:“改革前,很多村子是有优质资源,但没有集体经济收入,陷入一种‘抱着金饭碗讨饭吃’的尴尬,每到年终时村干部四处‘化缘’。正在推进的改革切中要害,盘活农村‘三资’、激活农民‘三权’,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创新之举。改革后,原先的空白村,实现集体经济零的突破。”

俞村镇桥埠村原先是集体经济空白村,改革中成立丁家山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以30万元集体经济发展基金作为出资,引进客商共建加油站,每年保底收益为出资额的20%。“三峰村帮扶刘小俊的30万元,桥埠村的30万元,都来自旌德县扶持集体经济发展基金,该基金1000万元,在关键时刻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毕剑勇告诉《决策》。

统计数据也证明了改革成效。根据2014年的统计,旌德县68个村(社区)中,集体经济收入空白村28个,占全县41.2%;0-2万元的25个,两项合计年收入2万元以下的村有53个,占到全县的77.9%。经过一年努力,2015年共减少集体经济空白村20个,相比2014年只剩下8个空白村,只占全县的11.76%,下降近30个百分点。全县68个村(社区)中,有55个拥有经营性收入,占比为80.88%。

通过空白村减少和经营性收入增长,一降一升两条数据线的对比发现,改革的积极效应正在释放,如果用一个比喻来形容,就是政府、村集体、本地能人和外来投资商“各炒一盘菜,同办一桌席”。

精准扶贫,四种新路

在改革红利中,精准扶贫获得新动力。在路西村,村集体帮扶贫困户马来青将自家房屋改造成农家客栈,建成客房6间,有床位12张,每月营业额可达5000多元,2015年顺利实现精准脱贫。

像路西村这样,通过鼓励和支持贫困户利用自有房屋改造开展农家乐、农家客栈经营,在农家乐优先选用销售贫困户生产的蔬菜瓜果,实现贫困人口的“产业型脱贫”。这是旌德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中涌现出的一种精准扶贫方式。

同步创造出的第二种途径是通过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贫困人口在集体经济中享有的股权持续增值,由改革红利实现“资源型脱贫”。第三种是通过合作经营,对不具备投资和经营能力的贫困户,采取房屋或土地经营权入股、旅游开发公司出资经营、对贫困户保底分红,实现贫困人口“财产型脱贫”。第四种是发展全域旅游,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优先聘用具备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为他们提供保洁员、服务员等就业岗位,村集体优先聘用他们从事集体设施管护等工作,让贫困人口在发展中实现“就业型脱贫”。

总结四种途径会发现,旌德在改革中实现精准扶贫“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性转变。黄小本用一个朴实的比喻说:“过去是给了一个蛋,吃完就完了;现在是给了一只母鸡,不停地下蛋。”

“旌德样本”新价值

三溪社区在改革中成立三圆生态农林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母公司,再裂变成立子公司乐园生态农业股份公司,同村民签订协议流转土地50亩,建设“开心农场”,发展体验式乡村旅游,租赁给城市人种蔬菜,每平米10元;除去成本投入,每亩地纯收入不低于2000元。在新的经营模式下,乐园生态农业公司每年上交村集体不低于3万元;超过3万元的部分,公司股民按股分红。三溪社区党支部书记、公司董事长刘德荣告诉《决策》:“股份制改革让农民拥有完整的财产权利,也更容易算清自己财产权利的明白账。按照市场经营后的收入,能够‘上得了台面,进得了口袋’。”

从刘德荣的快乐农场一个改革点,扩展到旌德全县来看,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可以称为1.0版;从三个试点村到整县推进,是升级到2.0阶段。目前,旌德的10个乡镇正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结合自身特色大胆创新,成立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作为产权承载的主体,闯出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将来,建立起完善的制度体系,实现专业运营、政经分离,则是升级到3.0版。

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互相推动的逻辑链条。在其进程中,一个显著特征是引入新的生长力,再造集体经济,这将引发农业经营体系和经济结构的重塑。类似安徽农业大学毕业的刘小俊、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刘方全等新生代创业者,将会越来越多地涌现,新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会成为未来企业家的摇篮。

另一方面,从乡村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角度来看,改革后增强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提升村集体在群众中的威信,从而能够有效提高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带动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

经过2015年的实践和2016年整县推进,旌德正在下活“美丽乡村、集体经济、全域旅游、创新创业”一盘棋。毕剑勇告诉《决策》:“在新棋局上,全域旅游成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转换器,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之间的双面胶。”

路西村的改革实践,是这盘棋的典型样本。钱对《决策》分析说:“从新农村建设到美丽乡村建设,国家投入建设的大量乡村设施,缺乏产权明晰,如何盘活这些固定资产?旌德在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中,以合法合规的形式形成固定产权,落实到村集体公司,通过市场运营为村集体经济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内生动力,还能有效破解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债务化解、管养维护、运转经费等问题。这在体制机制上是探索走出一条新路。”

由此可见,旌德以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为突破口,正在布局县域经济的一盘大棋局,创造出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的“旌德样本”。

再从旌德县放眼全国来看,2014年9月2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审议通过《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方案》。在这次深改组会议上,强调,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的目标方向,是要探索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明晰产权归属,完善各项权能,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潜能,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营新机制。搞好这项改革,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是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要探索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2016年4月,在安徽视察时指出:“着力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更多权能,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途径范文6

关键词:土地流转 新农村经济 相关性 规模化

近几年全国土地流转的范围不断扩大,各地区在保证基本的土地制度前提下,进行了多种途径和方式的土地流转,但各地区取得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对新农村经济做出的大小也不同。本文章着眼于土地流转利用变化的相关性, 为新时期新农村经济发展定位和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做笔者个人的见解。

一、农村土地流转与新农村经济发展的界定

要研究农村土地流转与新农村经济的关系,首先必须界定土地流转与新农村经济的定义。一般我们所说的土地流转严格意义上其实就是指拥有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土地、水面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也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这严格区别于在家庭承包制的制度框架下的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而笔者所述的新农村经济是指农村集体经济,是成员按照一定区域或自愿组织起来,在生产与交换过程中以土地、资金或人力为资本实行某种程度的合作经营,并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经济组织形式,区别于农业工业产值的经济指标,具体指生产组织方式的集体化,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则是为了实现发展解决致富问题,更区别于为了摆脱贫困解决温饱问题的家庭承包经营。从定义上层次看,土地流转是在农民集体所有的前提下,而发展新农村经济即为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可以看成农村土地流转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手段和途径。

二、农村土地流转对当地新农村经济的作用

按照一般经济理论来说,土地的使用权流转是在市场经济利益的引导下,这是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也就是说引导土地流转后创造出的价值比原有土地不流转的价值更高。例如甲、乙各有1亩土地,其中,甲的生产能力和工具较强,1亩地利润为500元。乙的生产能力和工具较弱,一亩地利润200元。现乙将土地合法转包给甲(乙不从事其他的工作),甲按照原有的经营方式和水平,则两亩地的利润为1000元,然后,甲付300元给乙,甲的纯收人增加到700元,乙的纯收入增加到300元。

根据帕累托改进的相关理论,说明交易会成功。甲乙都会得到比原有更多的利润,边际报酬递减对于甲而言,1亩土地的价值已经实现了的最优状态。可以看出,这就是在在同样的土地资源下土地流转合理配置下所创造出来的价值,则土地流转对经济价值提高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以上假设在现实是存在的,在扩大原有的假设,就是进行规模化经营。选择生产能力最强创造价值最大的个人或经济组织,土地全部规模化经营。如原有的1亩土地的纯收入为500元,99亩每亩所创造的价值均低于或等于200元,现所有流向创造价值最高,土地总和为100亩,则按照原有的生产水平和经营方式,则创造的集体经济总和50000元,但是原有土地不流转创造的价值不超过25000元。通过土地流转大规模流转,进行规模化经营,可快速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这就是合理有效的促进土地流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但这只是从理论上来解释,因为现实中存在成本问题和同等价值创造的问题,所以必须坚持适度规模原则,不能只片面的追求扩大规模,而忽视地区农村的具体情况,按最优形式来实行扩大规模以及实现规模化经营最优化。

三、农村经济发展是土地有效流转的保障

中国农村的土地流转情况非常复杂,方式多种多样,同一土地,不同地区的土地流转情况完全不同,在同一农村,不同时期土地流转的情况也不尽相同。而怎样合理有效配置土地资源,发挥土地流转创造的最大价值,这需要强大的经济保障和制度保障。在我国现有市场经济制度下,我国商品其实很大程度都是由市场来调控,所以在土地流转与农村集体经济的关系中,土地流转是个关键的因素。而土地流转从根本上讲就是一种供求关系,由于在供求关系中间最重要的是价格因素,能不能形成一个供求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将决定了土地流转是否能顺利进行。一般情况下价格越高,土地流转量越大,而一般的价格受当地经济情况影响,所以当地集体经济发达,土地流转的量更大,更有效。

四、农村土地流转与新农村经济的关系模型

对于土地流转的双方都必须是在利益共赢的情况相下进行流转,也就是说土地流入方和土地流入方一般会满足这些不等式:

P+P1≥C+P2 (1)

P3≥P+C1+C2 (2)

C+P2一P1≤P≤P3一C1一C2 (3)

其中P是土地流出方土地流出后得到的土地租金收益

P1是土地流出后通过劳动力或其他得到的不种地收益;

C是土地流出方流转过程须支付的交易成本;

P2是土地流出方原本种植所得的收益

P+P1即为土地流出方土地流转后预计收益,C+P2则为土地流出方不流出土地获得的收益或交易后带来的成本。

P3是土地流入方获得流入土地所获得的收益

P是土地流方流出土地所得到的租金收益,同样也是土地流入方所支付流出方的租金。

C1是在土地流转中流入方所支付的交易成本;

C2是土地流入方按照原有的管理对流入土地时的支出;

通过(1)和(2)式联入不等式得到(3)式,可以看出,P1和P3越大,则P的取值就越大,则土地越容易流转。P值保持一定时,C1+C2越小,则P3的取值将可能越大。也就是说当农民获得的非种地收入越高、土地收益率越高,土地交易成本和经营费用越低,土地流转就越容易,农村集体经济通过土地流转收益较高,农村集体经济流入土地的意愿也会提高。并且土地流转的面积越多、规模越大,农村集体经济获益就更多,发展得更快。通过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因此可以得出两者的正相关联系。

五、充分发挥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性作用

土地流转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具有正相关性,所以我们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必须与土地流转相结合,充分利用集体的空闲土地或者村民抛荒的土地资源,应将土地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有如下建议:

1、改变观念,更新认识。在思想观念上要正确看待农村土地流转问题, 改变原来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观念,充分认识土地流转对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和作用。

2、依实际情况促进有效流转。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耕种工具的提高, 只从事土地耕种的农民将越来越少,可将资源有效的整合流转,节省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3、完善农地流转机制,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当土地有效流转后,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土地有效流转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可通过建立乡镇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业规模化吸收大部分剩余劳动力,并完善人口流动制度,为剩余劳动力流动提供制度保障。

4、完善土地流转后农村社会保障及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于传统农民而言,土地是维持生计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并通过土地产生的收益作为以后积累养老金,这就是土地的保障功能。土地进行流转后,收益和保障都会相应的减少,应设计出更合理的社会保障来弥补土地流转后农民的基本生活和保障,可由当地组织、个人、国家按比例承担农民各种保障。

参考文献:

[1]贺振华. 农村土地流转的效率:现实与理论[ J] . 上海经济研究.200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