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范文1

近几年武隆县委、政府相继研究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武隆县特色效益农业产业扶持政策》、《武隆县关于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明确了以特色效益农业为核心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思路,明析了产业选择、目标定位和区域布局;扶持政策按照“公开、透明、稳定”的基本原则制定,从2013年起每年财政投入3000万元以上用于扶持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并保持逐年增长,着力引导产业向区域性特色产业集中、向现代农业园区集聚、向规模化经营转变。按照重点发展高山蔬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草食牲畜三大优势产业,着力培育林果、渔业、茶叶三大特色产业的方向,着力建设特色高效农产品产业带,目前武隆特色效益农业已经初具雏形。

1.1蔬菜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2014年实现蔬菜播种面积2.38万hm2,产量48.6万t,同比增涨3%和7.3%,建成以双河、黄莺为代表的优质蔬菜示范片333.33hm2。

1.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势头强劲

2015年4月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公布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名单,武隆县被命名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目前,武隆县有26个乡镇共60个行政村启动实施了乡村旅游开发,特色农(林)家乐、渔家乐、家庭公寓近1500家,避暑休闲农家达700余家,涉旅农户达1.9万户,乡村旅游接待床位达2.8万张。2014年,武隆县新发展乡村旅游接待户110户,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到300万人次。

1.3特色渔业方面不断突破

近年来,武隆县充分利用武陵山区资源优势,进行冷水鱼养殖,并开发裂腹鱼、大鲵、棘腹娃等特色养殖品种,产品销往北京和东北等地,带动了当地农户实现增收。

1.4特色林果步伐加快

加快以猪腰枣、甜柿为重点,以乡村旅游带林果采摘园为补充的特色林果业发展。2014年武隆县新增猪腰枣、甜柿、脆桃等特色林果333.33hm2,改造管护林果333.33hm2。

1.5草食性牲畜迅猛发展

2014年,武隆县实现畜牧业产值7.5亿元,草食性牲畜实现迅猛发展,其中全年牛出栏量2.9万头、山羊出栏量13.9万只。武隆县有规模畜禽养殖户8542户,畜禽养殖及加工、流通企业42个,畜禽专业合作社125个,专业从业人员598人。建成了仙女山县级草食牲畜示范带,双河乡木根山羊示范点;建成畜禽养殖示范园150余个。

2武隆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优势

2.1自然资源优势明显

近年来,武隆县紧紧围绕“绿色崛起、富民强县”战略,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并举”,坚持以生态环保为“底线”的科学发展,不断优化产业布局,造就了武隆基本无污染型的产业发展现状。基本无污染和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接近60%的森林覆盖率、多变的亚热带气候条件和明显的山地立体气候条使得武隆县具备了发展以无公害、绿色、有机和高附加值为主要特点的特色效益农业的基础条件。

2.2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近年来,武隆县坚持以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带动农业产业发展,围绕以双河蔬菜基地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工程区、以白马天池坪为重点的高山有机茶叶园区、以火炉梦冲塘为重点的特色渔业园区、以黄莺复兴为重点的出口蔬菜园区、以鸭平片区为重点的立体循环农业园区等五大农业园区建设,整合农业、扶贫、交通等政策和资金资源,通过实施内部路网改造、土地整治、配套设施建设等项目不断完善农业生产配套基础设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双河木根村蔬菜基地核心示范区,现已拥有“路通畅、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进、土肥沃”的标准化基础设施,并配套建有高山蔬菜研究所、示范园、品种试验园、冷链物流交易中心等。日趋完善的配套基础设施,彻底改变了过去生产资料拉不进来、农副产品出运不去的落后状况,为武隆县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提供了基础保障。

2.3品牌效益日益凸显

近年来,武隆县结合重庆市委、市政府对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功能定位,确立了“突出生态优势,做足旅游文章,坚持走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精品农业路子,培育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建设生态产业公园”的产业发展思路。重点培育商品率高、比较效益好、品牌打造有基础、易升级为旅游产品的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围绕全国知名高山蔬菜基地县、体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建设,重庆市“山羊之乡”、“枣柿之乡”、“冷水鱼”之乡等建设项目,狠抓农业品牌建设,成功打造了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其中,“羊角猪腰枣”获“2012年中国枣业展销会金奖”,并入选2013年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仙女红”红茶获得“重庆市名牌农产品”称号;“双河高山蔬菜”、“凤来鳅田稻”、“沧沟西瓜”、“文复甜柿”等一大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已成为深受市民喜爱的优质品牌。日益突出的品牌效益为武隆县发展特色效益农业赢得了品牌优势。

2.4市场前景广阔良好

近年来,随着武隆县旅游市场的持续升温,以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武隆县高山蔬菜、特色林果、有机红茶等特色农产品通过现场采摘、菜品佳肴、旅游产品以及市场销售等形式不断呈现在游客面前,得到了广大游客和市民的一致好评。这也为武隆县以绿色、有机、环保等为主要特点的特色效益农业产品赢得了不错的市场口碑,为武隆县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和升级成旅游产品等提供了广阔的开发空间,为武隆县发展特色效益农业赢得了广阔和良好的市场前景。

3武隆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自然地理环境差、生产条件先天不足

由于武隆县地处渝东南武陵山区,地势陡峭、沟壑纵横,地形基本都是山地,耕地面积坡度在25度以上高达77.5%。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格局依然没有改变。

3.2市场激励机制尚未成熟,对特色效益农业重视程度不够

武隆县在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中虽然成功打造了“高山反季节蔬菜”、“羊角猪腰枣”等品牌,但大多数还处于出卖农产品初级阶段,缺乏深加工,导致产品的附加值低,市场状况不稳定。

3.3有效劳动力的缺乏,增加了特色效益农业的实施难度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特别是特困村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出外打工挣钱,家里剩下的就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小孩,劳力严重匮乏。这不但削弱了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劳动力投入,而且限制了农户参与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能力。

3.4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还没有改变,特色效益农业还不突出

虽然近年来,武隆县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取得了一定成效,并成为重庆主城区秋淡蔬菜四大保供重点基地县之一,同时也是重庆市唯一的市级重点高山蔬菜基地县,以羊、肉牛为主的草食性牲畜得到快速发展,但长期以来形成的“粮猪型”种养结构格局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特色效益农业在农村经济中的份额还偏小,在农户增收中的贡献率不高。

4武隆县加快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对策

4.1规划为先导,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围绕“三化同步”的总要求,以建设“生态产业公园”为统揽,重点发展高山蔬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草食牲畜三大优势产业,着力培育林果、渔业、茶叶三大特色产业。建设特色高效农产品产业带,仙女山、白马山、桐梓山、弹子山区域重点布局高山蔬菜、有机茶叶基地,仙女山环线、白马山环线、石桥湖环线和万峰林海环线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乌江、大溪河河谷地带和局部拓展区重点布局猪腰枣、甜柿等特色林果,乌江、芙蓉江库区及木棕河、大溪河流域大力发展特色渔业。以林(草)地资源富集的中高山区为重点,推进草食牲畜基地县建设。各乡镇要按照特色效益农业的内涵和各自区域的优势,根据产业定位,编制项目规划,以项目为载体,推进特色效益农业发展。

4.2优化品种结构,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

武隆县耕地资源紧缺,要让有限的耕地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突破农业产值低、效益不高的现状,必须加快结构调整,立足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名特优产业。按照“一乡一业”模式,围绕渔业、林果、茶叶、草食牲畜和粮油等方向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园。

4.3完善基础配套,增添发展后劲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特色效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要紧紧围绕特色效益农业的规划布局,按照产业发展到哪里、基础设施就配套建设到哪里的要求,以“五小水利”为重点,大力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按照“村村通公路,户户通便道”的要求,科学规划农村公路网络并加快建设,推进田间机耕道、石板路、水泥路和出行便道建设。

4.4培育经营主体,转变经营方式

按照“围绕产业建基地,围绕基地强龙头,通过龙头带农户”的思路,重点引进、培育、扶持一批机制活、效益好、潜力大、带动强的骨干龙头企业,形成大企业、小业主和散农户互相并存、优势互补的格局。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要给予重点扶持,不断壮大龙头企业队伍,增强龙头企业经营实力,培养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提高经营能力和水平。引导大型超市、餐饮企业、加工企业等到农村建基地,发展订单农业,全面推进“农超对接”、“集团消费对接”等新模式。加强农产品网上信息,扩大宣传范围。

4.5推进技术集成化,切实增强农业科技支撑

4.5.1加快农业科技支撑平台建设

实施院地、校地合作计划,不断优化重庆市畜科院武隆分院、重庆市农科院武隆高山蔬菜研究所等现有院地合作平台管理运行机制,推进渔业、林果、中药材等农业科技平台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在每个重点产业领域建立首席专家与技术骨干组成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团队。

4.5.2强化基层农业服务

全面完成乡镇推广机构条件建设,启动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建设。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试点,确保5年内涉农专业技术人员达到60%以上。推进“双十百千”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行动,推行专家大院服务模式,培育农村科技示范户。

4.5.3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加快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办好一批农业中职学校和农民培训阵地。建设农民“田间学校”。深入推进“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培训。深入推进全国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项目,努力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合作的新型职业农民。持续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农民就业创业。

4.6拓展思路,跳出农业抓效益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范文2

把握机遇 勇于创新 努力开创现代热作产业发展新局面——农业部农垦局胡建峰副局长在全国南亚热带作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关于促进我国荔枝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做强荔枝产业 发挥品牌优势 合江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取得四大突破

浅析攀枝花热作水果发展

攀枝花芒果产业发展潜力分析

会理石榴有了“绿色身份证”

城乡一体化进展中农村宅基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国有农场发展现代农业之我见

国有农场农工增收的影响因素分析

浅议农业科技宣传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

我国农业知识创造能力显著增强

鸡腿菇“丢糟”栽培技术

2011年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工作会议暨培训班顺利召开

科技部农村司召开“十二五”农业与农村领域科技发规划编制工作会

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联手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跨越式发展城市化进程中农地问题的法律思考

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实证分析

突破最低生活保障农业的思考

灾后重建四大难题亟待破解

浅析特色产业的发展——以四川省乡城县为例的实证分析

特色产业--鸡泽辣椒

山地养鸡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高效生态农业新模式

家庭奶牛饲养效益低的10种原因

长毛兔高效养殖与光照

发展棚膜经济是生态脆弱区的必然选择

广安华莹山区玉米膜侧栽培技术

白峨眉豆在龙台浅丘地高产种植技术

反季节大葱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技术

日本黄皮洋葱覆膜栽培新技术

预计2010年夏季玉米价格一路高升

瑞典为食品贴上碳排放标签

《油世界》表示中国大豆进口减少,大豆价格将会下跌新思路促快发展 新农场做大文章 努力开创我省农场事业发展新局面——在全省农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抓住新机遇 开创新局面——在全省农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中国绿色食品产品发展现状与战略思考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制管理与品牌问题研究

盆栽观赏蔬菜——指天椒的栽培技术

核桃树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魔芋次生茎繁殖种芋新技术

籽瓜栽培技术

果树秋季早施基肥技术讨论

2009年国内油菜籽收购形势展望

问题奶粉事件对中国乳制品产业的影响

施好生场钾肥八注意

蕃茄有了国际标准分四大类三等级

四川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思路及关键突破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问题与对策

农产品经济人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农业部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

2008年农业部将全面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

2008年全国将加大落实“三农”扶持政策力度

强化农业信息工作为 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影响无公害设施农业生产的因素及对策

蔓生荷兰豆春季露地栽培技术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范文3

坚持村为主体、多方合力原则。强化村级作为脱贫攻坚工作主体、责任主体、实施主体的地位,统筹整合各方力量,加大对贫困村水产畜牧养殖产业扶贫工作的指导、帮助、服务和支持,切实构建县负总责、乡抓协调、村为主体、农户落实、多部门配合的扶贫工作机制。

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发展原则。针对水产畜牧养殖业发展现状和潜力, 按照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旅则旅,以及多产业融合发展思路,指导帮助贫困户做规划、选产业、促脱贫。

坚持长短结合、持续增收原则。既放眼长远,打造优势支柱产业,增强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能力,又立足当前,发展短平快增收项目,确保完成每个年度、每个阶段特别是今明年有脱贫摘帽的农户的脱贫任务。

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原则。充分应用精准脱贫识别成果,加强对水产畜牧养殖产业发展趋势分析,科学规划养殖产业发展,制定“一户一方”措施,做到帮在点上、扶到根上,让贫困户有更多的获得感,确保增收脱贫。

送政策落实强农惠农措施。指导落实中央和地方的各项支农惠农强农富农政策,帮助贫困户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项目支持等;积极研究,更好地整合和发挥政策、项目和资金等各类帮扶手段的效用,确保这些帮扶要素落地见效,切实推动贫困户早日实现脱贫。

送技术提升致富脱贫能力。结合农业生产和动物防疫要求,加大水产畜牧养殖业优良品种及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确保种苗有效供给。针对贫困村的特色产业需求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按照菜单式培训方式,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等活动,开展养殖技术、加工技术、乡村旅游管理、电子商务、农民工转移等培训服务。

帮助制订养殖产业扶贫规划。帮助和指导贫困村找准优势产业,制订水产畜牧养殖产业扶贫规划,把贫困户的产业发展纳入县乡总体规划中,努力做到“四个一”:有一个整体产业规划,一张产业布局地图、一个精准实施方案、一个任务进度时间表。明确帮扶思路、扶贫对象、产业项目、责任主体、帮扶形式、实 施年度、脱贫年限等内容,将水产畜牧养殖产业脱贫精准到村、到户、到人,有序推进养殖产业精准扶贫。

帮助找准适宜的脱贫产业。指导贫困村制定“十三五”养殖产业脱贫规划和精准到户的年度实施方案,充分利用贫困村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养殖资源,结合当地养殖习惯和农民意愿,把握养殖产业当前实际和发展趋向,定准脱贫产业的选择,找准增收致富的突破口,找准切切实实增加农民收入的渠道,做到超前谋划、认真规划。

帮助规划创建现代特色产业示范区。指导帮助有条件的贫困村屯,因地制宜创建水产畜牧养殖产业示范区,推进发展休闲渔牧产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协调发展。

帮助培育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帮助和引导贫困村根据发展实际,推动特色养殖产业发展,引导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让农民更广泛享受优质的技术服务、市场营销和信息服务,让农民更直接有效享受国家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扶持政策。

帮助建立产业脱贫信息平台。帮助和指导贫困村建立养殖产业脱贫信息平台,收集整理养殖产业现状(规划)资料、制作电子地图,结合精准脱贫识别成果数据等,为科学发展养殖产业提供信息参考。积极对接区内外企业,收集提供务工就业信息,推动贫困村农民工转移就业和开展创业,增加工资性收入。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范文4

为认真贯彻落实《县第二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方案》关于“三个1000”主题活动的安排部署,创新活动载体,努力推动全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取得新成效。现就开展“三个1000”活动提出如下意见:

一、扎实开展“三个1000”主题实践活动,让广大农民共享学习实践成果

“三个1000”主题实践活动,即:开展1000次以上的民情恳谈会;1000名以上党员领导干部驻村蹲点;安排组织1000次以上科技文化卫生活动进村入户。

(一)1000次以上民情恳谈会。活动期间,各参学单位党员领导干部要通过召开民情恳谈会,积极问计于内、问计于外,加快科学发展。具体是,一方面要经常深入乡村、企业,与干部群众、企业代表恳谈,以倾听干部群众、企业所想、所盼,了解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工作重点,问计于民,为基层和企业理清发展思路,完善工作措施服务基层和企业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向外征求发展的好建议,问计于能,借助外脑谋划发展。具体工作要求是:

1、参学单位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开展民情恳谈,带头与在外能人、关心发展的外界能人恳谈联系,共谋发展大计。

2、民情恳谈过程中,对恳谈对象提出的问题,能答复的当面答复,能办理的马上办理,一时办理不了的讲明情况,将情况收集起来作为党员议事日的议题提出,通过民主讨论,形成决策。

(二)1000名以上党员领导干部驻村蹲点。活动期间,各参学单位要经常派出党员领导干部到基层驻村蹲点开展调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查找影响和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帮助蹲点村完善发展措施,加快产业发展,确保农民增收。具体工作要求是:

1、参学单位要高度重视,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拿出主要精力,深入基层一线驻村蹲点,走进群众的生产生活,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面对面做工作、交朋友、说心里话,开展调研,做到身入心入。驻村蹲点时间不得少于3天。

2、驻村蹲点的工作重点主要是了解农村产业发展现状,深入查找制约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困难和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办一些顺民意、暖民心、得民心、保增长的实事好事。同时,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扑下身子,知农家事,排农家忧,解农家难,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干部作风的转变。

(三)1000次以上科技文化卫生活动进村入户。各参学单位要坚持以人为本,紧扣广大农村、农民在科技、文化、卫生方面的所急、所需、所想、所盼,找准切入点,精心筹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广大农村和农民日常生产生活方面期盼的科技、文化、卫生进村入户活动,真正把农村和农民最急需的科技、文化、卫生服务送到乡村、送到农家,使学习实践活动过程成为提升广大农民综合素质、造就新型农民的惠民工程。具体工作要求是:

1、科技进村入户活动:各参学单位要进一步整合技术资源,结合不同乡镇、村社、农户产业发展需要,以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为目标,加大农业科普、实用技术巡回宣传和培训服务,促进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区域化发展。

2、文化进村入户活动:各参学单位要及时将相关精神文化产品送到农家门口。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宣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不断巩固党的群众基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3、卫生进村入户活动:各参学单位要围绕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主题,扎实开展医疗服务队伍下乡、技术下乡、送药下乡、培训下乡活动,缓解农民群众看病难问题。同时,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强化农民卫生教育,切实转变卫生观念,努力建设整洁的新农村。

4、各参学单位要早安排、早落实,结合部门实际,把相关的科技、文化、卫生服务送到乡村、送到农家,并切实做好活动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资料的必要投入,以实际行动参加到活动中来。

二、工作要求

1、各参学单位要牢固树立心系“三农”、服务“三农”、发展“三农”的大局意识,高度重视,专题研究,周密安排,落实措施,真正把“三个1000”主题活动做出特色、做出成效,使“三个1000”主题活动真正成为我县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崭新载体,成为全县人民、尤其是广大农村和农民共享学习实践成果的具体过程。

2、各参学单位要在4月10日前把“三个1000”主题活动计划报送到领导小组办公室。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范文5

关键词:蚕桑产业;产业链条;农户增收

中图分类号:F303.3文献标识码:A

发展特色农业是四川地区农业经济进步的重要选择,也是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的重要环节。特色农业就是人们立足于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技术优势,根据市场需要和社会需要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效农业。在四川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特色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选择。四川确定了突出“特色农业”的战略思路,以本省发达经济带为示范点,带动农业经济的全面飞跃,不断巩固四川在全国农业经济中的领先地位。四川省在全国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的特色农产品包括:“两高双底”油菜、中药材、蚕桑、特色品牌杂粮、茶叶、水果等。本文在调查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四川省南充市文峰镇桑蚕产业的实地调研,对该地区桑蚕产业发展现状、产业优势、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解决机制,对于相关部门统筹规划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文峰镇桑蚕产业发展现状

南充市文峰镇位于嘉陵江畔,幅员面积28.57km2,辖11个行政村,共计18,882人,现有密植桑园13,000亩(1亩≈667m2,下同)。文峰镇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蚕桑生产条件及传统的兴桑养蚕技术,使桑蚕生产享有盛誉。2007年以来,该镇党委、政府提出“提升蚕桑品质,建设优质万担茧乡镇;做大蚕桑产业,构建新农村经济支撑”的发展目标,以蚕桑产业为龙头,大力实施特色农业富民战略,全镇经济社会迈上新的台阶。2007年全镇养蚕户达到3,000余户,发种15,000余张,产茧60多万公斤,全镇全年实现蚕桑产值1,200余万元,占蚕农年总收入的50%以上,户均增收3,000多元。预计在2008年,全镇发种量将达到20,000张,而到2010年,全镇发种将突破30,000张,产茧1,350吨,实现产值2,200万元,养蚕农户人均蚕桑收入可达到6,500元。

二、文峰镇发展桑蚕产业的优势

1、良好的地理环境。文峰镇属浅丘地区,以渭钟沱村为例,该村则属于平坝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源充足,土地平坦,土质肥沃。年平均气温在17.5℃,年降水量1,010mm,日照1,292小时,无霜期314天。成土母质多属紫色砂泥岩风化物。又靠近嘉陵江,有充分的水源保证。这些条件有利于栽桑养蚕。

2、悠久的养蚕历史,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文峰镇种桑养蚕历史悠久,由于技术的上传下带,蚕农对养蚕的技术掌握比较到位,而该镇总人口18,882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5%以上,加之当地工业不发达,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就成为了发展桑蚕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合理利用富余劳动力,促进富余劳动力就地解决就业,实现蚕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持。

3、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优惠的政策支撑。根据蚕业发展的规律,蚕业最终将会从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全国“东桑西移”已是大势所趋。“十五”期间全国“东桑西移”速度加快,西部地区蚕茧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已由期初的27%上升到期末的50%。国家已将“东桑西移”列入议事日程,陆续出台政策推进“东桑西移”。加之国家日益重视“三农”特别是农业的基础地位,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在乡村发展特色产业上的优惠政策,是文峰大力推进桑蚕产业发展的难得的历史机遇。

三、现有问题

1、人均耕地面积少,养蚕规模小,导致经济效益偏低。文峰镇人均土地不到0.5亩,年均养蚕不足1张,规模化水平不高。因此,当地蚕桑发展长期来坚持“小桑园、四边桑、间作桑”三结合的栽桑模式,这是该地发展蚕业的优势和特点,但也因此形成了零星分散、规模小的产业格局。尽管养蚕与种植粮食相比,每亩地可增收1,500元,但由于人均土地少,养蚕的经济效益难以凸显。

2、致富门路单一,空余时间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当地农户主要依靠种桑养蚕为主要经济来源,而在实际中,养桑真正花费的时间比较少(以充分利用时间为例,充分利用时间养春蚕、夏蚕、秋蚕、晚秋蚕、晚晚秋蚕也不超过五个月),其他时间主要被浪费掉,未能有效利用空余时间增收致富。

3、蚕茧价格波动性较大,农民收入不稳定

(1)蚕茧价格受市场需求因素影响波动幅度大。以近两年为例,2006年该镇蚕茧平均价格为25元kg,而到了2007年,由于市场价格波动,蚕茧平均价格陡然下跌为12元kg,跌幅达50%以上,严重损害蚕农利益,挫伤蚕农养蚕积极性,导致当时甚至出现个别农户砍桑毁蚕的现象。

(2)个别蚕站收种压价,损害蚕农利益。除了市场波动影响以外,个别蚕站在收购蚕农蚕茧的时候,不按政府保护价进行收购,故意压低收购价格,低买高卖,从中谋利,也损害了蚕农的正当利益。加之价钱未能及时落实到蚕农手中,导致蚕农怨气大,大量砍挖桑树,造成有桑挖成无桑而不养蚕,有桑叶的情愿让其烂掉也不愿养蚕的局面。

(3)已有资源利用程度较低,待开发价值较高。第一,种蚕养桑程度低,经济来源以初级收入为主。该地农户种桑养蚕主要是以出卖蚕茧为主要收入来源,销售渠道单一,销售产品初级,科技含量不高,导致收入水平不高;第二,土地利用程度低,价值未能完全体现。当地部分桑园在种植方面单一种植桑树,而由于桑树主要占用土地表面70cm以上空间,且根据其生长周期习性出现光枝生长周期,因此,在地面较低层空间和在桑树枯枝时,丰富的土地、阳光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土地价值未能完全体现;第三,旅游资源挖掘不深,开发潜力有待提升。近几年,在南充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文峰镇结合濒临嘉陵江的特殊地理优势和悠久的种桑养蚕历史和日益扩大的桑园规模为契机,着力发展乡村农家旅游,大力打造千年绸都第一坊旅游景区,带动周围农户开办“蚕家乐”致富。但由于千年绸都第一坊的开发利用不够充分,对外吸引力较低,通过旅游增加农户收入的可能性较低。

四、解决机制

总体思路是:以蚕桑产业为主体,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和发展乡村旅游为两翼,大力促进农户增收。

(一)以蚕桑产业为主体,不断延伸产业链条

1、整合有限资源,扩大种植效益。尽管和单纯种粮相比,种桑养蚕的收入亩均高1,500元左右,但由于该地的人均土地面积少,故比较效益难以实现。应整合有限的土地资源,引进公司,农户以自家土地入股,以公司职工模式返聘回土地上工作。公司出资进行蚕种发放,桑树种植技术支持,蚕农出劳,进行规模化种植,提高经济效益。

2、出台政府价格政策,防止人为因素导致“蚕贱伤农”。市场供需变化引起的价格波动是市场规律的金科玉律,而由于人为因素导致“蚕贱伤农”则是应该引起重视。在每年,政府或相关职能部门要用好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出台响应蚕茧收购价格,并且着重检查基层蚕站等机构收购蚕茧时政策落实情况,防止人为因素导致“蚕贱伤农”,切实保障蚕农利益。

3、延伸桑树产业链条,扩大收入来源。对于桑树的利用,当地农户还只是停留在采摘桑叶喂蚕的阶段,未能充分认识桑树的其他用途。要加大科技攻关,探究桑树的其他用途,延伸桑树产业链条,挖掘桑树潜在价值。第一,加强桑枝开发利用。该镇每年剪下的桑树枝条估计在6,000吨左右,过去白白烧掉,不仅浪费了资源还造成环境污染。自2007年9月引进南充大地菌业有限公司,开展回收桑枝生产桑枝食用菌,由蚕农向公司提供桑枝,公司向蚕农提供蚕种负责技术指导和产品回收,经初步测算,待项目形成规模后,该将达到年产值达2,000万元,可为蚕农增收500余万元,真正做到化废为宝;第二,加强蚕桑系列产品开发利用。加强蚕桑系列产品开发利用,开发天然丝棉被、丝绸服装、桑葚酒、桑叶茶、桑叶枕等系列产品,利用桑枝提取桑皮纤维,开发桑枝地板等延伸产业链,以桑叶枕为例,以目前0.35元kg的桑叶收购价开发桑叶枕,对于桑农而言则又是一笔可观收入。

(二)发展间作农业,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利用现有的万余亩桑园间隙地,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引导和支持蚕农发展桑园间作折耳根、冬菜、花生等经济作物,大力推行桑园养殖。如今,该镇折耳根产量在南充的市场份额占到全市的40%,桑园间作经济作物面积达到6,000余亩,预计可达到亩桑增收300余元。

(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富余劳动力就地就业。以千年绸都第一坊为载体,以蚕桑文化为特色,全力打造南充乃至川东北地区精品乡村旅游路线。

1、引进公司开发打造,丰富观光景点。(1)利用濒临嘉陵江的优势,着力打造江心一日游。和上游南充港码头协商,开展江心一日游。从南充港乘船顺流而下,沿途欣赏江边两岸优美的自然风光后,在绸都码头上岸,品蚕家饭,喝蚕家酒,感受蚕桑文化,这样,在周末可以悠闲度过假日。(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向上争取南充丝绸历史文化博物馆落户文峰,设立丝绸文化主题公园等,完善基础设施,丰富设施内涵。(3)打造特色乡村游看点。结合乡村风景特色,全力打造乡村游看点,如利用绸都江边仿古栈道一带空地草坪,开辟专区,饲养水牛,让游人在游乐之余欣赏具有农家风景的水牛嬉戏;引进马匹供游人乘玩,让人感受小草原风情;开办垂钓,使游人有充足的休闲去处。

2、发掘特色文化资源,吸引游人。该地有上千年的种桑养蚕历史,然而在整个景区除了桑园和陈列馆之外很难感受到桑蚕文化,即使在陈列馆也是很少发挥文化展览作用。因此,要大力发掘当地独特的文化底蕴,吸引游人。以蚕桑展览馆为中心,加强当地丝绸文化珍品展示,借助南充荣膺“中国绸都”桂冠,每两年春季举办中国绸都?南充丝绸文化节。以节日为契机,在桑园间重现蚕桑姑娘歌唱采桑情景,在相关景点重现缫丝、手工刺绣情景等,让游人在欣赏农家景色的同时感受传统的蚕桑文化。

3、提高蚕家乐服务质量,打造休闲场所。通过开展星级蚕家乐评比活动,量化细节,从整体上提升所有蚕家乐的形象,为游人打造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范文6

关键词 沟域经济;重要性;发展思路;建议;陕西留坝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7-0315-01

留坝县地处秦岭南麓、汉江上游,“面巴蜀而背秦川”,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生态环境优越,地质地貌特征独具特色,历史文化积淀丰厚,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8.3%,林业资源优势明显,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林业大县、人口小县。为更好、更快地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必须依靠丰富的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沟域经济。

1 沟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沟域经济是一种集生态涵养、旅游观光、经济发展和人文价值于一体的“两山夹一沟”经济形态。其核心是以山沟区域为单元,以生态建设为基础,以沟域内的自然景观、文化历史遗址和产业资源为平台,以生态建设、特色农业、民俗文化、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等为内容,通过对沟域内环境、景观、村庄、产业的统一规划,建成内容多样、形式不同、特色鲜明的沟域产业带,形成聚集效应,最终促进区域经济的外延式发展。一是沟域经济是调整现有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地日益提高,在享受青山绿水、美味佳肴之余,对采摘、休闲、养生、垂钓、狩猎、探险等个性化的休闲项目更加好奇、更感兴趣。发展沟域经济,通过合理开发自然景观,高标准建设人文景观,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项目,既可以有效扩延产业链条,也可以满足群众精神生活的新需求。二是沟域经济是建设生态留坝县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沟域经济发展为生态建设提供了资金和民生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沟域经济坚实的基础,而沟域经济发展则是实现“生态立县、旅游强县、药菌兴县”建设目标的有力保障。三是沟域经济是留坝县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留坝县境内沟壑纵横,以沟域为单位,打造一批形式多样、产业融合、各具特色、规模适度的产业经济带,符合留坝县县情和村落实际,是科学化落实新农村建设任务的具体体现[1-2]。

2 沟域经济发展思路及方向

留坝县沟域资源十分丰富,但沟域经济的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许多沟域资源未得到充分、合理、科学的开发利用,资源优势尚未有效转化成发展优势。加快沟域经济发展,需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创新机制,按照“规划先行、主体(农民)清晰、多元投入、政府引导、典型示范”的原则,合理规划、准确定位、积极建设、大力引资,促使沟域经济有特点、有亮点、有增长点,发挥以沟带村、以点带面的辐射带动作用。

发展方向:依托当地的资源和特点,以生态保护与建设为基础,以特色产业发展为根本,以休闲旅游为重点,强调文化和谐,注重山乡人文景观与山林生态环境的气候贯通、文脉融合。从一镇乃至全县视野出发,形成“一沟一品、一沟一业、一沟一景”的发展格局[3-4]。

3 沟域经济发展建议

3.1 科学规划,坚持高标准与高起点

在实地调查、完成初步规划的基础上,对沟域沿线现状、产业布局及生态环境等综合评价分析,编制切实可行的总体规划设计,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把沟域建设打造成拉动区域产业发展的平台。

3.2 因地制宜,特色创新

利用不同沟域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资源、产业基础等因素,因地制宜、科学探索、创新立意,做到有特色、有亮点、能实现。突出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产业园区规模发展为主的现代农业发展,注重挖掘历史文化底蕴,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3 以人为本,多方参与,共同开发

在沟域经济发展中要以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鼓励农民以现金、土地、森林资源、劳动力等多种形式入股。有计划地成立产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通过股份合作、“公司+农户”、“公司+村集体+农户”等多种经营形式,有组织地引导产业发展,有目标地以群体优势参与市场竟争,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沟域经济建设多方参与、共同开发。

3.4 整合资金,形成合力,提高效率

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的原则,整合农业综合开发、移民搬迁、环境整治、新农村建设、小流域治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农村道路建设等项目资金,形成合力;明确政策资金支持的优先次序,重点向沟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等方面投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3.5 强化技术培训,开展技术合作,夯实人才基础

一是充分利用各种人才培训项目加强各类技术培训,转变农村普通劳动力的经营理念,提升生产技能。二是注重发挥现有农技人员、农村能人的作用,积极引进专业人才,为沟域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三是加强与科研院所、专业院校的联系与协作,开展科技合作、科技攻关,破解(下转第317页)

(上接第315页)

生产经营中的技术难题。

3.6 多措并举,加大宣传推介,展示经济建设新成果

建立科学规范的宣传推介长效机制,加强宣传营销。适时建立科学有效的沟域旅游产业营销网络,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进行持续宣传;通过产品交易会、旅游文化节等节、会的组织形式,强化与外界的勾通、联系与推介,展示留坝县沟域经济发展的新成果,塑造留坝旅游的新形象。

4 参考文献

[1] ,韩洁,马兴,等.北京山区发展现状与沟域经济发展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1(1):14-17.

[2] 欧志文.沟域经济视角下湖南武陵山片区产业扶持的选择[J].中国市场,2013(44):92-93.